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3 17:12:23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第1篇

关键词:生产业;保险行业;第三方监督理赔机制

唐山作为典型的能源型重工业城市,一直处于二产发达,三产落后,特别是生产业发展缓慢的局面。三次产业比例与相对于同等经济水平的其他城市来说仍不够合理,三产水平亟待提高。同时,服务于二产,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的生产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占比较低,仍停留在小、杂、乱的阶段。

一、发展保险行业的重要性

保险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补偿、融通资金和社会管理功能,是现代商贸活动中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市场经济下金融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唐山要改变目前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保险行业,为保险行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不断发展的内部推力,除了增加普通消费者的投保意识,在保险规模、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方面,以及保险主体的数量也要争取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因素

首先,唐山的保险行业普遍存在服务覆盖面小、责任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其次,从属于高级服务业的保险行业和一个社会的法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执法越透明,不可预期的政治干预越少,尖端服务业越能壮大生根。再次,受外力因素影响导致保险行业利润率降低,唐山许多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中,银保业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大多数银保业务普遍受制于银行制度和银柜人员素质,保险公司在合作中明显处于劣势,银保业务的增长速度与利润水平不仅难以保证而且极不稳定。此外,受金融危机和股市震荡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销售压力增加,资金紧张,许多企业减少了对保险业务的投入,也加剧了普通消费者的投机心理和对通胀的恐惧,减少了对保险产品的需求转而增加对股票和基金等快速盈利型理财产品的偏好。最后,垄断的保险行业活力不足,资金利用效率低,无法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单凭保费增长实现资产增值是一个漫长低效的过程,无助于缩小保险行业与其他金融行业的发展差距。

三、发展保险行业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政策体系

初步设立保险行业引导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加大保险业的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保险项目,在合作准入、项目用地、劳动用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并享受与工业项目相同的优惠政策。对新型保险服务、三农服务项目等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从各方面营造保险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二)引入第三方监督理赔机制

保险产业需要一个可预见的外部环境以及透明的赔偿体系。以唐山市汽配和维修市场为例,由于市场管理不足,导致整体市场的不规范,一种配件常常有多种价格。而大多数保险公司依据市场较低的零配件价格和工时费定损,可用户往往出于信任心理,选择去4S维修,而特约维修站的收费普遍较高,差额因此就产生了,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差额较大,使得用户对保险公司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措施,授权具有资产评估资质认定的专业单位或公司为事故车辆定损,然后再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即选择具有公立性的监督赔偿机构使理赔过程透明化。

(三)引导保险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收益率

与国外保险业充分开发利用资本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目前保险资金的运用还仅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少量的国债,基本上没涉足资本市场。合理利用资本市场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提高资金利用率,除了收益和风险都较高的股票市场,还可以利用收益相对稳定的债券市场,交叉运用短期和长期投资产品,特别是长期投资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在偿付能力评估时被计入附属资本、可以提高对被保险人的保障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保险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资本金需求快速增加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只能通过现有股东增资、吸引外资等私募方式扩充资本金,融资方式存在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无疑是解决融资难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另外,资本市场是真正考验各保险公司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及获取收益的能力,同时是各保险公司收益率差异的关键所在。

(四)通过宣传引导强化保险意识

截至2009年1月唐山市已经拥有财产险、寿险保险市场经营主体32家,包括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唐山分公司、中英人寿保险公司唐山分公司等9家保险市场主体进驻唐山独立开展保险业务。全市共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等18家经营财产险业务的保险企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经营寿险的保险企业。加强宣传,消除普通消费者保险意识的淡漠与误解,强化保险意识可有效提升整个保险行业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刘重.现代生产业与经济增长[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2、魏江.发展生产业的战略思考[J].浙江经济,2006(7).

产业发展对策第2篇

[关键词]蚕桑产业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07-01

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县发展河哈尼族乡辖4个村委会、57个自然寨、6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 万人、总耕地面积 3.6万亩、土地及水资源丰富,2013年农民人均有粮388公斤、农民人均2595元。以茶叶及甘蔗为主要经济作物。原有桑园面积587亩、涉及发展河及营盘两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2014年产鲜茧20.4吨、产值76.5万元,新发展面积450亩。

1 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发展河的蚕桑从引进到现在共经历了:引进试验示范种植的尝试期、全面规划推广种植过度期、优胜劣汰的平衡期以及现在的理性恢复增长的发展历程

1.1 引进试验示范种植的尝试期

澜沧县发展河乡于2005底与全县同步引入蚕桑产业,当年示范种植164.2亩,2006年养蚕1.5张,产量73.2公斤、产值1383.3元,桑园选地条件差,基本选在树林边、竹林底或与茶树间种。基本不进行管护,亩产值8.5元/亩。到2007年底统计发展面积524.4亩,嫁接面积79.5亩,共养蚕31张、产量1175.3公斤、产值22388.8元,亩产鲜茧2.2公斤/亩、如以嫁接投产面积计算亩产鲜茧14.8公斤/亩、亩产值281.6元/亩。前栽后毁,弃管弃养现象突出。

1.2 全面规划推广高峰期

2008年全县调整规划前普查面积132.2亩、其中嫁接面积66.7亩。2008年养蚕32张、产量1320.7公斤、产值25345.9元,与2007年保持基本稳定。调整规划后当年新发展面积630亩,至2012年始实施强村大户工程前累计共发展面积1864.8亩,其中嫁接面积621.2亩,累计产茧35982.9公斤、同比2008年年平均增长9倍。年最高产量15190.2公斤,产值481624.9元。以嫁接投产面积计算平均亩产茧24.5公斤/亩、亩产值775.3元/亩,平均张产茧29.3公斤/张。养蚕技术和效益处于全县较低水平。

1.3 优胜劣汰的平衡期

2012年发展河村列入了县级‘强村大户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当年原有面积由实施前的841.7亩减少到532亩、减309.7亩、-36.8%。 2012年新发展面积127.8亩,其中新栽嫁接桑80亩。 2012年养蚕439张,同比2011年的497张减66张、-12%。产量12148.9公斤,同比15190.2公斤3041.3公斤、-20%。养蚕户数102户,同比167户减65户、-38.9%。户均养蚕收入3634.6元/户,同比2657.3元/户增977.3元/户、增36.8%,亩产茧量22.8公斤,同比17.7公斤增加5.1公斤/亩,增加28.8%。由于在当年甘蔗价格提升以及养蚕水平低、致使养蚕效益差等因素的影响下,吉坐、老陈等村民小组,于强村建设项目进入初期3-4月严重毁桑。预计减少养蚕张数200余张、减少产量5000公斤。但是,养蚕总量虽然少了户均收入及亩产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过狠抓冬季桑园管理、高标准建设新桑园、桑园及蚕房的统防统消、大棚建设、养蚕技术培训指导等工作的有效落实,2013年投产面积449亩,鲜茧总产量有了恢复性增长达14860.8公斤。产值558425.8元,户均收入5640.7元/户。同比2012年的3634.6元/户,提高2006.1元/户、增长35.6%。平均亩产茧量33.2公斤/亩,同比22.8公斤增10.4公斤/亩,增长31.3%。2013年新发展面积138亩。产业逐步向高效,高标准化方向发展。

1.4 理性恢复增长的蓄势待发期

经过多年艰辛的发展历程,不断总结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强村大户工程’实施的有力支撑下,三年来,不下达面积任务指标、注重选地及建设标准的提高、发展一亩出成效一亩、注重种养薄弱环节的技术培训指导、积极有效的引导农户主动投入发展。发展河乡的蚕桑产业正呈现出可喜的恢复性增长趋势。其中:嫁接桑面积350亩。占新栽桑的78%。至此,总桑园面积基本恢复到2012年前的面积水平,达1030亩、桑园管理建设标准、养蚕技术及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预计到2016年可完成‘强村大户工程’的建设任务,实现产茧50000公斤,产值190万元,为发展壮大该乡的蚕桑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

2.1 严格推进组织化进程

发展河蚕桑产业近年来在上级财政项目的支持下由农户自行发展,桑园面积相对集中在发展河村的上勐宋、河头、林排坡及营盘村的蚌塘、坡脚等小组,2014年新发展面积呈现逐步向其它小组发展的趋势。应统一认识,以‘事在必成’的决心、做‘强产业’为目标,充分调动乡、村、组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性,做好现有村组的统一规划,规划面积不少于村2000亩、组300亩、户5亩。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推进发展。在做好发展河、营盘两个强村的基础上,后续考虑勐乃村及黑山村的规划发展。至2020年规划总面积8000-10000亩、产茧800-1000吨、农业产值3200万元,真正培植壮大成为本乡的支柱性产业。

2.2 加强技术服务力量、支撑产业发展

发展河乡从引进蚕桑产业起,技术员及辅导员更换频繁、稳定性差,始终处于熟悉、适应阶段,无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指导。是导致该乡种养水平不高、养蚕效益不好、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全乡只有两名村级辅导员在分片进行技术服务、组织生产等的相关工作。技术培训指导力量有待加强,建议鑫源公司应至少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并签订至少3年以上的服务协议。以保证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2.3 加强种养技术薄弱环节的重点培训指导

养蚕效益的高低,与桑叶产量、质量以及养蚕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必须严格按技术标准加强种养过程中种植沟开挖、栽苗、底肥投入、中期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冬季桑园的深翻、伐条、施冬肥、小蚕养殖中温湿度的管理、蚕体蚕房的消毒、采叶标准,上簇管理等每个技术环节的培训指导。狠抓桑园病虫害、小蚕养殖温湿度的调节、蚕房的统防统消等最为薄弱的环节,直至达到养成自觉习惯、统一标准为止。实现向高标准、专业化、持续方向发展。

2.4 抓好示范样板的建设

发展河乡的上勐宋、河头、蚌塘等重点村名小组的桑园及养蚕大棚分布依然存在集中连片不足、肥力水平不高、距离村寨较远、道路基础差、技术指导难以到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情况。应根据现有桑园、蚕房的分布情况,每年连片规划2-3个100亩以上的‘桑园及大棚群示范样板’。以高标准,专业化加以建设。同时,试验、示范冬季桑园套种蔬菜、马铃薯等模式及充分冬季大棚闲置期发展家禽养殖业,以提高土地及大棚的利用率。示范样板要求第一年亩产鲜茧30公斤/亩以上、第二年50公斤/亩以上、第三年100公斤/亩以上。

产业发展对策第3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重点;对策;四川达县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网站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 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 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 633.33 hm2,木本药材1 666.67 hm2,油料、饮料600 hm2,其他经济林1 533.33 hm2,林木花卉133.33 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 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 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 333.33 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 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 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部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供产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 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

[2] 蹇兆忠,贾武锡,房用,等.关于加快山东省林业产业化发展途径的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2(S1):95-97.

产业发展对策第4篇

1、经过十几年工作经验,在实践中总结,我认为海原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传统落后的林业观念束缚着人们对现代林业的认识。

现代林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与传统的林业有着本质的差别,传统的林业产业一直把林业作为经济产业来发展,为社会提供的只是有形的林产品物质,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只存在着林木。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则是一个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惟一具有公益事业与基础产业双重性质的产业。我们要从“传统林业”的“木材利用”观念中解放出来,转向“生态利用”,逐渐实施“生态林业”的经营利用制度。

1.2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下。

传统林业产业经营理念严重影响着现代林本文由收集整理业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当前全区林业发展的方式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外延式的,集约化程度较低,林产品生产加工量少,精深加工少,低值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拳头产品没有,总体处于农户型、分散型经营状况。加工企业少,质量偏低,龙头企业没有。经济林培育科技转化率低,往往只是借鉴外地生产经验,产量、质量靠“天”因素较多。人工林以乡土树种为主导,是否需要更换品种考虑的少,花卉苗木的发展依靠外地经营者种植和外运来。林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单凭自己的经验来发展林业产业。

1.3林业经营管理政策有待完善。

处在由传统林业产业向现代林业产业转变的过度时期,势必将在体制、政策、法规上作重大调整,林业经营机制、国有林业改制等都尚未有真正可操作性的政策,全区18个国有林场问题很多,其中不少是涉及到林场职工安置问题、养老问题等等,这不是一个林业部门能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政府、财政、社保等各部门,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协调机制,只靠林业部门从中协调。

2、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发展林业产业化必须以现代林业的理论为指导,转变传统林业轻生态、重经济的观念,重点抓住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三维系统,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2.1加快完善林业政策,改革创新林业产业经营机制。

现代林业的转轨发展阶段,特别在林业产业经营的利益分配上,要在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实施增资增效为目的利益的分配机制,培育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带动农户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制度谋求共同发展。利用丰厚的民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林业建设,予以财税、金融、信贷方面的政策优惠,延长其贷款期限,降低利率,对于参与公益林建设的企业,政府要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对确属投入荒山造林的贷款债务,政府应作公益事业投资解决;调动有经济实力的行政、事业单位参与林业建设,达到全社会办林业的效果。国营林场实施分区经营,分类经营,政府完善保障体系,交足林场职工的养老保险,优先为林场职工创造再就业条件,为国有林场的发展创造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和合理的林业经营机制。

2.2转变林业经营观念,积极开发生态经济产业。

从海原县林业产业结构的分布特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来看,二、三、一的林业产业结构模式比较合理,但长远来看,这种结构会发生一定变化,特别是全林业产业中强项产业木加工行业,现有80%以上的木材为外调,全区现有的林木资源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林木资源将严重匮乏,反过来又影响木加工的强项产业,因此,我们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优

化提高一产,巩固加强二产,加速发展三产。在经济林的培育上,重视高标准、高质量的特产林、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和优化,提高林地产出率。积极鼓励企业发展“定单林业”,消除林农不敢培育速生丰产林的心理顾虑。同时我们也要改变部门林业的观念,逐步建立全民参与“社会林业”的新概念,使社会各阶层和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通过政策和投入,有效引导群众参与林业的经营活动,发展乡村经济,增加群众的收入,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2.3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精品产品。

传统的林业,纯粹以粗放型、外延式的经营方式为主,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完全不能满足现代人们不断发展的生活需求,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科技改革的步伐,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以提高效益为重点,转变林业产业经营机制,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由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转化,由产品单一向多样化转变,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发展基地型、企业型林业产业,扩展枸杞、杏、梨、沙棘等生产基础,多样化、精品化地加工林特产品;积极联系科研机构和院校,进行科技“联姻”,改良我区传统林产品品种,改进林产品加工工艺。

产业发展对策第5篇

【关键词】保险;农业;产业化;广西

2012年,广西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29亿元,占全国农业保险业务规模比重仅为0.5%,比广西保险业保费占全国保险总规模比重(1.54%)低1个百分点。《农业保险条例》于2013年3月1日正式实施,如何进一步发挥保险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的增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加强协调,完善农业保险工作领导机制

从这几年广西农业保险工作的情况看,凡是建立有工作领导机制的地区,工作局面才能够打得开,才能够取得好的成效。广西比较典型的是政策性甘蔗保险推动工作,2012年,政策性甘蔗保险试点地区的百色市田东县,当地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协同推动,仅1个多月,就完成了20万亩的试点推动工作。而在没有建立工作领导机制的地区,工作推进很慢,如个别试点县试点计划完成率达不到1%,反差很大。

因此要求各市县区要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工作机构,切实把农业保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部门之间加强沟通,紧密配合,形成工作推进合力。要明确责任,把农业保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做好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远工作规划,切实改变开展农业保险工作的随意性,确保农业保险工作顺利推进。

二、降低农民负担,落实基层农险劳务费用

按照现行的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办法,养殖保险一般中央财政按50%补贴,种植保险是40%,其他的保费由地方财政(省、市、县)及农民承担。具体在广西,农户承担保费的比例大致为森林保险40%,甘蔗保险25%、能繁母猪保险20%。从现有的情况看,由于农户承担的保费比例较高,动员农户投保的难度比较大,虽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发动,但由于广西农村的保险意识相对淡薄,自愿投保的农户很少,造成了国家惠农政策大部分无法落地。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参保愿意问题,提高投保率,保证国家惠农政策全面落地,有必要降低农民缴付保险费的负担,通过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增强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和投保意愿。

农业保险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基层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涉农部门的协助和支持,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劳务费,但由于这些机构不具备保险资格,导致这部分劳务费无法通过手续费列支,但对于协作配合开展工作的经费支付,也没有相关文件以予规范明确。经办机构处于两难境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协助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有必要通过政府部门制定出台包括农业保险工作经费的管理办法,明确相关业务承保理赔工作经费由保险公司在费用中开支,并规范工作经费的支出标准、比例、渠道、程序等,以便相关费用能合法支付给协助开展涉农保险的基层工作人员。

三、加快主体建设,精心设计产品

目前种植业保险仅靠两家保险运营商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要尽快引入农业保险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型的农业保险机构,切实改变目前我区种植业保险由极少数承保商经营的状况。要在积极开拓农业保险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险网点建设,及早推行政府采购模式,确保承保商之间的良性竞争,进一步提高承保商的服务质量。承保商的运营数据要实行常态化报送机制,并实现农业保险信息共享。同时,通过创新手段,逐步引导我区农业保险逐步从保成本向保产量(值)的方式转变。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险种的开发设计上,专门为农村和农民量身打造,在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以及缴费方式等方面增强其针对性和灵活性,设计从育种、种植、管理、收获、运输、销售全产业链的保险品种。逐步扩大保险责任范围,特别是要把甘蔗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旱灾列入保险的责任范围。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要保而保险公司不愿保,农民不想保而保险公司想保”这一个核心利益问题。同时,要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理赔定损标准,在理赔时尽可能做到及时和公平公正。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加大种植业保险投入,确保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经费。鼓励保险机构积极与气象部门、高校及其他相关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利用气象技术及金融模型开发气候指数型农业保险产品,不断扩大试点的品种和面积。

四、建立巨灾保险及再保险机制

在农业保险较为发达的地区,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一直是农业保险一个重要的配套机制。随着我区农业保险的逐步推进,我们一方面要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要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建立和完善一个多层次的农业保险再保险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可以通过整合部分农业直补资金、农业灾害救济金和财政专项支农资金以及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等,作为农业巨灾保险的总准备金或风险基金,以备大灾之需。

五、突出重点,注重持续性

这几年广西开展的农业保险品种并不少,先后开展了能繁母猪、甘蔗、林木、水稻、香蕉、柑橘、奶牛、养鸡、芒果、育肥猪等10个种类的农业保险,基本涵盖了广西主要种养业以及林业,但除能繁母猪保险承保面相对较大(这几年的承保面一直保持在50%左右),保险保障功能发挥比较好以外。其他的农业保险承保面均比较窄,保险的保障功能作用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因此,农业保险发展要突出重点,首先要把当地优势农产品的保险发展好,提高承保面,实现全覆盖,以优势农产品保险的标杆牵引,带动其他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其次,要以各种合作经济组织、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户等为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分散农户参保投保;另一方面,要把全区的粮食主产区作为重点区域,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引导种植户积极投保参保。注重把现在已有的各种农业保险品种做好,保持持续性发展。

六、强化宣传,政府参与

在认真学习《农业保险条例》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公益性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印发宣传册以及聘用农业保险普及员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为引导农民群众参保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在开展农民培训和远程教育时将农业保险的相关内容列入培训大纲,让农业保险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深入民心。

农业保险,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服务三农的重要体现,是政府动员社会分担农业风险,保护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须有政府部门积极支持和参与。同时,农业保险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农民,由于农民保险意识淡薄、保费收取难,农户分布零散,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如果得不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效支持就很难开办。因此,在农业保险工作推动中,必须动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参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同时要以政府的名义下发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实施方案。近几年广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实施方案都是以行业行政部门的名义下发的。从工作情况看,一些试点地区的政府领导看到文件是自治区主管厅局下发的,就只是提交对口部门办理,没有作为政府层面进行推动,缺乏整体协调和全面促进,对实施效果不很理想。因此,对比较重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项目,应以省一级人民政府的名义下发实施方案,以引起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共同推进。

七、制定实施细则,完善配套政策

《农业保险条例》2013年3月1日正式实行,广西应该抓紧时机,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下转第60页)(上接第57页)促进农业保险的全面发展。

建立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现在一个险种实行全区一个费率,这就导致高风险地区的农户投保很积极,低风险地区的农户就很不情愿参保,农民往往选择风险较高的地块投保,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滋生。

目前,农作物保险保障水平是农作物成本保障,近年来农作物种植成本增长较快,应该按比例提高农作物保险金额。根据农民的需求,逐步由成本保险发展为以保障农产品产量为主。保障水平可以分为保产量的60%、70%、75%三个保障等级,以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迪,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现状及对策[J].市场研究,2013-6:57-58.

[2]邵海,家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境与经济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曹金臣,荷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5.

[4]郑帅男,“五合一”模式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以河南大用集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3.

[5]邱蓉,姚剑虹.贵州农业产业化可持续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

[6]黄椿.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思考[J].福建金融,2012-06.

[7]赵汴,汤剑锋.构建广东农业保险体系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4.

[8]乔立娟,王文青等.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8.

[9]杨兴洪.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化——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调研.贵州省高效生态(有机)特色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10]虞锡君,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化互动机制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08.

产业发展对策第6篇

1.1有机农业在多数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有机转换过程,过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有机产品论证,取得有机产品标识,才能大规模地发展。宜春市除万载县外,其他县(市)有机农业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绿色食品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1.2生产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认识不清

一是对有机农业强调建立持续的生产体系不清楚,把有机农业仅看成是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传统农业,把发展有机农业简单地当成走回头路。二是把有机农业转换期出现的情况

当成整个有机农业,认为有机农业的作物品质低、营养差、产量低。三是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者概念混淆,用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替代有机农产品。

1.3农民的短视行为影响有机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讲究实惠,而有机农业需要3~5年的有机转换期,有机转换期收入较低使一些农民难以接受。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农民也受短视行为影响,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有机农业产品的品牌发展。如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源地茭湖乡尽管有机农业已深入人心,但据调查,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时常有施用农药、化肥以增加产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1.4政府、社会、农民三方未形成合力

万载县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有机富民”,靖安县提出将该县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有机农业县,其他县(市、区)也有一些提法和思路,但各县之间协作较少。宜春市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发展,成立了有机农业办公室。虽然办事机构齐备,但上下齐动、各方形成合力不够。

2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2.1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齐心参与,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对有机农业的管理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认证、稳步发展。如加强有机农业、有机产品生产的组织和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法规标准,严格实施有机质量控制;出台扶持政策,实行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有机生产技术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加强有机生产的配套产业开发,为建设高标准有机基地创造条件;建立宜春市的有机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等。

2.2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走综合开发之路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有下列有利条件,①生态优势,宜春市自然生态条件好,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②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面积达6667hm2,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政策优势,宜春市政府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的四大重点产业来推进,在人、才、物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利用生态优势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例如该市竹材加工和利用历史悠久,在80、90年代竹产业的加工产品基本是“三板一筷”(竹地板、竹胶板、竹模板、卫生筷),通过对竹产业的技术引进以及科技创新,目前该市的竹产品已经发展到竹键盘、竹鼠标、重竹地板、侧压板、竹纤维以及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等[3-5]。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有机农业。硒元素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防衰老、排毒解毒等功能。宜春市的袁州区和丰城是富硒地区,丰城富硒农业产业园中富硒蛋、富硒大米及袁州区的富硒矿泉水已有一定名气。将有机富硒农业策划好、宣传好,提高其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

2.3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发展宜春市优势产业基地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2.4形成各县(市、区)有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规模

产业发展对策第7篇

农业产业化突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从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技术、规模化经营、市场风险大的问题,单独的农户很难解决这些难题[1-2]。因此,要加强市场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经济水平,利用农产品生产销售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将农民的产业生产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公司紧密结合,从而将两者联合成拥有共同利益、共同担负风险的“合伙人”,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的组织强度,降低市场风险。

2农业产业化现状

2.1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树立主导产业

农业产业经过结构优化调整,基本确立起主导产业。新密市农业产业化表现出高速发展势头,相关企业逐渐增加经营规模,抵御市场风险水平逐渐提高,经营能力也有所增加,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先锋模范带动作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结构调整优化,带动了周围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相关农业发展。目前,新密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34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项目29个、观光休闲农业项目5个。全市已形成粮食、蔬菜、特色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

2.2培植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新密市马永信牛肉食品加工厂、郑州市兴华食品厂、郑州轩辕葡萄酒有限公司、郑州荣得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一系列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密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目前新密市的米村、超化、大隗、曲梁等4个乡镇和大隗镇孙沟村等35个行政村分别达到了农业部规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密市的尖山景区瑞阳农庄、新密市大磨岭福源生态园、莪沟农家院、新密市袁庄乡三元饭店、新密市尖山乡田种湾欢乐农家院、三泉农家院、杨发展(18)号农家院等7家农家乐示范户已通过郑州市验收[3],为新密市及周边县市的人们提供休闲、观光、度假的场所。

2.3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的不断深入,懂技术的农民和农技人员自发组织了农业专业服务队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不断加强带动农民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并且帮助农民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的作物,根据不同年份的气象条件进行种植,同时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适时预报,指导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确保增产增效。新密市现有各类农业协会、合作社195家,参与人员达到5 238人,固定资产高达8 365万元,其通过整合单独农户的经营方式,形成产业联合体,从而促进新密市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3存在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实力较弱,拉动力不强,制约产业化水平的提升。目前,新密市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拉动效果不明显。二是农业产业化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各有关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落实扶持产业化的有关政策。特别是在引导资金使用方面给予扶持。三是农产品所含科技水平不足。有特色、形成品牌的农产品品种较少,缺乏开拓能力,难以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四是农产品遭遇产销脱节。具体表现:一方面农民通过不断提高对市场的认知度,萌发进入市场经济的想法,但尚处计划经济水平,市场把握水平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思想较封闭,不利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进而及时作出适当调整。

4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4.1提高农民思想认识水平,加快学习科学发展观

纵观中国现今产业发展全局,都离不开科学发展观,作为改革发展新格局下的中国农民,应牢固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大前提,拓宽个人思路,不断提高思想创新水平,以人为本,统领全局[4-5],充分利用产业调整新机遇,不断学习新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进而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改善经济水平,并且应将自身的发展与中国产业发展的全局战略牢固结合,敢于迎接挑战。

4.2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依托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打响品牌,强调创新优秀品牌的目的在于,可以借此打开市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将业务做大做强,拓展出省,甚至跨国发展,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占领同行业的市场,从而获得超出经济利益之外的包括社会效益在内的更多成果。

4.3加快培育科研机构,强化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大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步伐,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主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使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4.4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水平

农业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于满足农民增收的需要,更应面对市场,提高竞争力,在全国农业产业萧条、工业不景气、第三产业兴起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取得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并且要注重科技水平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与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制造业等产业的联系,促使中国农业尽快摆脱落后的面貌,从而融合到全国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中去。具体做法包括:迎合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6]、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推广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积极保护环境、更新农业技术,保证农产品的供应量。

4.5转变发展方式

应强调经济集约化,增加农业有机构成,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坚决杜绝浪费资源和耕地,特别是非再生资源的情况;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当今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球范围内的呼声。新密市农产品的生产,应紧紧把握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按照国家产业化生产要求,进一步减少农业污染;可以利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开发能源,发展生物质经济;企业应努力以高效、低排、低耗、循环生产方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5参考文献

[1] 郝永丽,曲宝茹.赤峰市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几点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4):118-119.

[2] 程永安,王利平,张伟.太白蔬菜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初探[J].陕西农业科学,2011(4):224-226.

[3] 郑文华,陈晓.面向市场推进蔬菜科技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33-34.

[4] 郭宏文,申昌优,罗国庆.赣州市推进现代蔬菜产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4):165-167.

产业发展对策第8篇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现状;对策

1引言

工业机器人不仅代表着智能与柔性的新型制造业模式,同时是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发展机器人是先进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推动产业改革的重要战略手段,对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参照作用。自2010年以来,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革新,让市场上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在我国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背景下,高端装备自主可控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面临一定的问题,而这也值得相关主体对现状与产业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2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

2.1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成果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需求的增长自然拉动了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迅猛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3.71万套,同比增长19.1%;2021年1~4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3.64万套,同比增长73.2%。如此庞大的生产量,意味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目前在我国的金属加工、化工、食品制造等领域都能够看到工业机器人的身影,而从市场销售额的情况来看,工业机器人在生产中也颇受欢迎。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7.3亿美元,预测在未来销售量会进一步增长。当然,随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工业机器人的进口量也不断增加,这丰富了市场选择,也优化了工业机器人的供需格局,推动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不断发展。

2.2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问题

2.2.1开拓本土品牌市场的难度大

外企逐渐垄断了机器人市场,包括电子与汽车等制造领域,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高且竞争力强。发那科等国际龙头机器人企业的生产力及销售规模逐年提高。大企业的介入机制不成熟,我国企业的生产机械臂尚未形成龙头品牌,生产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小,与KUKA及发那科等外国综合型集团比,我国从事生产机器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外国企业生产工业机器人的成熟度更高,市场用户的黏度更高,我国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起步晚且生产装备不高端,大众对产品的认可度低,也是阻碍本土品牌市场拓展难度大的重要原因。

2.2.2企业技术不成熟

外国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机型比较成熟,主导了通用机器人的技术路线,我国企业仍处于被动学习与摸索性前进的阶段,机器人由减速机与控制器等高端装备集成,但这些设备仍依赖于进口,如减速机被日本企业垄断,导致我国的品牌产品尚未成熟。随着技术的滞后性特征逐步突出,技术对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制约影响越发突出,加上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虽然高校具备机器人专利,但高校不具备面向市场的稳定产品,缺乏市场成熟技术取代实验室技术的转化机制,导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难以实现产业化。

2.2.3起步困难

由于国内缺乏适用零部件,导致我国自主研发的机制不具备价格优势,企业的发展规模小,不具备部件采购时的议价能力,零部件的成本高,促使企业单机价格的优势不足,导致企业虽然想向发展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进军,但较高的采购价格使其望而却步[1]。国内企业不具备零部件的生产与议价能力,小批量购买的价格更高,促使产业难以实现长效发展。产业发展不具规模,技术反馈数据相对缺乏,不利于形成大量投入的零部件研发企业,导致零部件尚未实现成熟过关。相对于机器人整机、零部件的进口反而收取关税,也增大了国内整机制造企业的起步难度。

2.2.4地方政府重心偏移

在工业机器人发展热潮的影响下,各地区分别建立了工业园区,但主要以引进外企或合资的推动方式为主。地方政府对外资设厂引进的目的,主要以提高新兴产业的产值为主,忽视技术的获取。大部分外企不想放弃行业垄断的优势,向中国迁移生产线,但与中国生产合资品牌产品的意向不足。地方政府默认了外资企业这种只出让市场而不进行技术转移的发展方式,同时对外企挤压国内自主研发企业的行为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本土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但自主研发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相互缺乏协调与错位,小企业存在产品线路模糊与机型发展不成熟等问题,推动产业步入了低端无序竞争的局面。

3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

日本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对我国机器人的产业发展起到了启发与借鉴等作用,其主要采取以下发展对策:一是综合性企业集团主导。企业集团可自主研发生产部分零部件,具有较强的产业横向整合与纵向配套的能力,可利用自身内部市场自主培育技术与产品,能够维持机器人研发的持续投入。二是选择适当的战略路径及技术路线。坚持立足自由品牌的研发,只引进技术,而不是成型产品,不走合资道路。三是产业链上下游共生。走用户与整机制造商、整机制造商与零部件生产商的合作道路,尤其是RV减速机的生产与行业垄断。除此之外,采取了利用规模效应整合核心部件与政策支持和研发投入、应用机器人的浓厚文化氛围、保护本土市场等措施,实现了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

3.1树立正确的战略逻辑

只有正确的战略逻辑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首先,规模拓展与技术提升同步发展。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要想解决在国际巨头企业中夹缝生存的现状,需不断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但面对整机成本高与核心技术不达标等问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并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投入,不断提高产业发展速度,促使产业逐步成熟。在追赶的进程中,需综合研究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模式,加大整合技术能力与产业发展的力度,实现稳中求进。关键在于形成完整的技术能力,并实现快速的提升,而自主品牌整机是提升完整技术能力的重要前提,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是加速技术能力快速提升的基本保障,还需从主导切入,加强完善技术优势取代市场优势的转化机制。其次,通过量产应用加速技术成熟。工业机器人的典型机型已经定型。因此,生产出性价比高与性能稳定的产品,关键在于技术的成熟,而不是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规模化的产品应用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存在与潜在的问题,根据反馈数据的分析,及时调整与改进产品,而只有实现量产应用,才能加速技术的成熟。改进研发模式是推动我国技术成熟化的关键保障,还需走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道路。我国大量的技术积累主要集中于实验室技术,尚未实现市场化与产业化。科研院相对于低端的成熟技术,更注重前沿技术的研究,导致我国尚未具备规模化与产业化的成熟技术积累。产业化滞后与成熟技术的不足,也是阻碍科研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与科研院合作的引导,加强研究满足实际需求与市场竞争趋势的成熟技术。最后,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核心技术,虽然目前核心技术很多受制于国外,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重视国内市场,生产适合国人需要的机器人产品,形成规模化发展,为核心技术研发奠定物质与市场基础。只有兼顾技术研发和市场的扩大,才能发挥协同效应,最终实现技术提升与产业规模的同步发展[2]。机器人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大量细分市场,为中国企业进入细分市场提供了机遇,可通过产业应用的渠道,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再逐步迈向其他市场领域。建立以本土市场培育技术能力的战略逻辑,是帮助我国企业打破以市场换技术发展瓶颈的关键,可加速本土市场向自主技术能力的培育基础与环境转化。尤其是自主研发的企业,走以市场培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策略,有着突出的发展战略内涵,即利于利用本土市场的机会拓展生存空间;通过本土市场的个性化打包服务,抵消零部件进口的高成本;围绕本土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打造富有特色的产品设计与技术发展模式;通过本土市场的规模应用,带动机器人技术逐步成熟[3]。但我国企业在细分市场中的发展,需加强关注尚未垄断市场的新兴外企与有话语权和决定权的市场。同时参照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走综合性企业集团模式与在内部推广产品等发展道路,合理选择市场切入口,实现各种优秀发展经验的吸收内化。

3.2开拓发展路径

依据正确的发展战略逻辑,加强对整机与零部件、高低端机型、新兴与传统市场、技术能力与产业规模等方面关系的梳理,坚持走错位发展与整机牵引等发展路径。首先,走错位发展与逆向扩散的道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要重视国内市场,虽然诸多核心技术的控制权仍然在国外,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市场资源,大力发展生活型机器人产品,避其锋芒,“田忌赛马”的道理契合于此,错位发展,扩大生存空间,如化工与饲料及工程机械等市场,促使规模效应快速成型。外企锁定了机器人技术路径,我国企业走模仿外企主导产品的道路,会陷入学习与落后的恶性循环中。我国企业需绕开外企锁定的路径,通过技术发展模式错位,快速发展与提升技术能力。我国企业在发展中,需加强对市场情况的分析,摒弃边缘需求,主打核心需求,制作专用的经济型机器人,技术逐步成熟后,再向通用机器人的领域迈进。发达国家受现实需求与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器人技术应用的扩散路径,主要以从高端精密产业到低端产业、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为主。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可采取与其相反的扩散路径,从新兴到传统市场、从低端向高端产业扩散的途径为主,尽快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跨越[4]。如吉利等本土汽车企业,先发展中低端产品,积累市场经验与技术后,再逐步向高端产品扩散。其次,要充分发挥“拿来主义”,借鉴国外先进的设备生产经验,虽然无法触及核心技术,但国内具有庞大的市场,发挥国外先进技术优势,同时,借助国内的市场环境,加之国家的扶持,不断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够有效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我国该行业的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我国应重视内外循环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打通国民经济的内在循环,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重点根据供给侧改革,推动工业机器人高端设备的转型升级,提高机器人的制造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外循环,通过高水平的外贸交流,积极引入高端工业机器人,借鉴国外产业发展经验,加强对外国先进技术的学习,探索“引入—内化—创新”的道路,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制造水平。只有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才能加速低端向高端的扩散进程,自主产品的规模应用与持续研发,是产品技术平台的核心内容,但我国在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对特定商用机型进行开发与使用及完善同步进行的发展模式相对缺乏[5]。要想发挥整体制造的牵引作用,走零部件商与整机商协同发展及技术攻坚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制造商的加强合作,整机制造商从零部件制造商获取定制的零部件,而整机制造商向零部件商提供需求参数,并反馈零部件的应用情况,以此作为零部件改进磨合的依据,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技术水平。最后,走打包竞争与智能服务的发展路径。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不具备自主核心部件的问题。但实际上,影响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发展的因素较多。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初步阶段,受本土技术水平的限制,为确保整体产品的性能,需从国外购买核心部件。但部件采购的成本高,同时本土机器人单机价格无竞争优势。需采取集体采购的方式,降低零部件采购的成本,促使本土企业提供优势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逐步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不断向市场靠拢,优质的服务可弥补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可作为国内企业业务拓展的战略方法。随着自主产品规模化的发展与国产零部件的日益成熟和替换,更利于加速实现整机国产化的发展进程[6]。在此过程中,需坚持研发自主品牌整机与部件的联合公关。在国产整机市场规模的扩大进程中,会带动议价能力的逐步提高,更利于降低部件的购置成本。政府应当加强对核心部件突破的支持与投入,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打包竞争战略,在推动国内企业稳中求进发展的作用价值[7]。国内集成服务企业自不断提高产业主体份额的同时,应当紧跟时展步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改进商业模式,整合应用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从满足需求入手,积极发展有较高技术壁垒的技术工艺与服务模式,从而带动企业市场竞争力与占有率的不断提升[8]。

4结语

影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因素较多,包括外企挤压与自身技术不成熟等原因。要想实现产业快速成长,还需树立正确的战略逻辑,即走发展产业规模占领整机市场与技术攻关并行、以本土市场培育技术能力。在基础上,加强各辩证关系的分析,走错位发展与整机牵引和打包竞争等路径,力求缩小与先进国家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潘立武,王猛,扈少华,等.河南省服务机器人产业现状分析与推进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6):33-34.

【2】李祥瑞,王淑敏,李琪.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领先企业专利布局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16(2):60-63.

【3】张梦哲.分析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现状与产业化发展规划[J].中国高新区,2019(1):44,46.

【4】南博.论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7):190-191.

【5】李晓鹿.基于PLC控制的工业机器人系统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34):130-131.

【6】杨飞.工业机器人模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47-148.

【7】杨秀智.机器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常州机器人产业园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3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