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7 15:50:56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第1篇

摘要:垄断WTO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是影响当今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基础管理薄弱经营方向不明指挥系统不科学和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是导致新生财产保险公司陷入亏损困境的内部因素,同时也是新生保险公司制定发展战略的数据。因此,公司竞争力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化经营,并建立以核心专长为依托销售服务网络,战略协作同盟,以市场创新为中心的强大的可持续研究开发能力以及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型管理销售模式。当前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正处在转型期。垄断、WTO和信息技术是影响当今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三大因素。新生企业要制定发展战略就必须要针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在严重的市场垄断和WTO的紧逼面前,弱小的企业仅仅像竞争对手那样调配资源是无法获胜的,必须通过对战略的选择来改善自己的行业地位,除此之外任何战术性的调整都无济于事。所谓战略并非是很虚或很遥远的东西,把现实中正确的事长期坚持做下去,就是战略。企业必须认识到如果战略错了,则战术上无所谓对错;只有战略对了,战术上的对错才是经营上的焦点。战略决策是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的决策。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发展战略的研究,掌控生存环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借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根据战略科学合理地安排短中期目标,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树立战略致胜的新思维,看重战略目标的实现。“百年老店”是战略策划的结果,而非经营的结果。企业生存的寿命与企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成正比。要扭转长期形成的“宏观不管,微观管死”的旧管理模式,加强战略管理和控制,加大战术上的自主经营。新生的财产保险企业由于其诞生在国家经济转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殊时期,更应该注意自己周边环境的变化以便能够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因此,要想比较准确的预测和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深入地分析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下面将从财产保险的产业环境入手分析一下新生财产保险公司(以下称新生企业)的发展战略。一、当今财产保险的产业环境(一)来自WTO的挑战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中国加入WTO是既定国策。国际竞争家门化已变为无法回避的实事。因此,不论新生企业愿意与否,都必须准备迎接来自国际保险业的挑战。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存在根本性差异以及长期处于政府的政策保护和国有企业一家独霸的市场垄断之下,WTO对中国保险企业来说是相当陌生的。这种经济体制上的陌生性使我国保险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远比其它发展中国家保险企业在“入世”时所面临的挑战要大得多,风险自然也要大得多。如何抓住“入世”前最后几年的过渡期加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充分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应是各家保险公司关注的焦点。WTO对中国经济最大的影响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所有的中国产业都将在这一框架下重新定位,作为服务业的中国保险业也将随之重新界定自己的服务对象。随着产业的重新排序和分化,市场将会分为厚利市场(profitablemarket)和薄利市场(unprofitablemarket)。有可能出现外资企业据有厚利市场而把薄利市场让给内资企业的产业格局。因此,如果定位不清中国保险业在新的分工体制下可能会丧失今天在本国市场的主导地位,沦为附庸。这将是WTO带来的最大的威胁。所以,国内保险企业如何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师夷之长以制夷”,通过抓住再定位的机会来化解强敌的威胁,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上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是解读WTO的关键。但是,这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再造工程,而不是简单地“认识”问题。《世界银行1998年发展报告提纲》在谈到是“搭上车”还是“落伍”的问题时指出“赶上并不是轻而易举,简单迅捷的事,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资本积累”。面对国外保险企业的大兵压境和国内保险企业群雄逐鹿的局面,新生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必须要准备走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尽快形成自己在新秩序中的特殊竞争优势,把这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最大变革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变成自己发展的最大机遇。(二)产业发展现状(1)发展阶段定位我们今天的保险业正处于产业化的初期。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一部分,早已存在于国民经济的活动之中,但其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部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经营形式还是经营规模都不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将当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阶段定义为“产业化初期”而不是保险业的发展初期,目的是想更准确地描述出其历史的继承性和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即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垄断经营已经相当成熟,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刚刚萌芽并正在遭到WTO的强大冲击。今天的中国保险业,既能看到萌芽阶段的特征,向国际化发展特征,也能看到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甚至是衰退阶段的特征。正是由于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叠造成了复杂的外部环境,使新生企业在制定各自的市场策略和发展战略时普遍感到非常困惑,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出现摇摆。所以在现阶段无论是政府的行业指导,还是企业的发展战略都要分类实施,断不可一刀切。这既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保险企业制定各自发展规划的立足点。明确这一点对新生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指导新生企业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有非常现实的意义。(2)现存的行业状况我国的财产保险业不是从无到有的,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脱胎而来的,其必然带有母体的很多痕迹。由于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国有独资企业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中变化不大,所以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不大。这主要反映在市场的准入制度上、市场的结构上、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和业内的文化体系上。从市场准入制度来看,由于保险业长期在封闭状态下运行,保险业已成为一个垄断程度相当高的行业。虽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在WTO的推动下,金融保险市场也在逐步开放,但总的来说国家的控制力度相当大,政策准入门槛相当高,开发度很低,开放的进度也很慢。目前的市场主体还很少,竞争程度与其他行业相比还十分有限,已进入的企业可以充分共享行业垄断带来的利润。可以说现存的行业垄断保证了各家保险公司的生存并使大家基本上能和平共处,但它同时也导致了整个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始终处于粗放阶段的状况,获利能力低下。1999年,财产保险的行业销售利润率只有4.4%,完全看不出朝阳产业的迹象。从市场结构上看,新生企业经营空间狭小:传统的保险市场基本上被瓜分完毕,潜在的新兴保险消费市场尚无能力问津。目前的市场结构是三个骨干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了90%,其中最大的一家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而其余的各家只拥有不足10%,存在严重的寡头垄断。新生企业的进入遇到了老保险企业在传统保险市场上的顽强抵抗。为了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市场份额,新生企业不得不采取一种蛮力硬拚的策略,即价格战的策略强行开进,一进入市场便陷入了高成本、高强度的对抗。“卖”保单变成了“买”保单,企业经营成本激增,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看,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考虑,政府监管政策和法规对现阶段财产保险市场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主导企业的保护,二是对业内所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进行ot较大地限制。具体来说,前者由于垄断企业在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转轨又进行得比较慢,所以政府的监管政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得不向其倾斜,以保证市场的稳定和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因此,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基本格局和政策环境长期以来一直无大改变。以WTO为例,虽然WTO已迫在眉睫,但政府监管当局督促市场迅速向WTO标准靠拢的政策导向并不十分明显,力度也不很大。除非国家主动用行政手段拆散垄断,否则市场仍在原有的框架内按照自己的老节奏蹒跚前行。因此,新生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必须在这个框架内生存与发展,无法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后者因为保险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性,国家一直对其实行较其他行业更为严厉的监管,保险企业自主经营权到位率很低,与自负盈亏的责任之间存在很大缺口,企业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在市场上运作,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投资方面。但是鉴于我国各保险企业严重缺乏熟悉其它行业或业务的专门人才及经验,以及相关市场也处在形成阶段这一基本事实,完全放开,让企业自主经营权全部到位,也有很大风险。就拿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来说,没有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全面开放投资亦是弊多利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强有力监管对新生企业来说又是一种保护。当然,受到WTO的冲击和影响,政府监管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逐步走向市场化,主要监管职能将从对市场行为的监管过渡到对企业偿付能力的监管。向国际惯例看齐将是保险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从文化上看,国有独资企业长期一枝独秀的局面造成了保险业根系一脉的结果,其后不论哪家公司成立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国有保险公司特有文化的烙印。其突出的表现是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重业务人才,轻管理人才;重经验,轻理论;重短期经营,轻长期发展研究;重传统业务,轻创新等。文化的同宗同源造成了人才的同质性和思维方式的同质性,这是导致财产保险市场经常出现“过度竞争”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诞生的保险公司称为新生企业而非新兴企业的原因。新企业不等于就代表先进,老企业也不是落后的同义词。事实上老企业反倒是许多组织变革、产品创新的倡导者。这种现象值得新企业格外关注,万不可掉以轻心。目前各企业正试图从这个特定文化的体系中突出重围,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三)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已从非独立因素变成了独立的因素,从潜在的生产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知识生产力正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把信息和知识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把人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最重要的经济成果并以此导出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经济特征。知识资源的导入使经济获得了无尽的动力。对于生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知识资产正在取代金融资产、固定资产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传播、研究、教育和培训,企业有无竞争力主要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力,而不再是它有多少钱或多少固定资产,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正视的问题。那些能有效地开发和管理他们的知识资产并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多的知识的企业将会发展的更好。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和载体。因此,对人力资本和技术的高强度的投入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运作的重要特点。信息技术及网络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是知识经济最突出的代表。信息技术向各个部门的广泛渗透,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写和重建现有企业的全部管理和业务基础,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经济发展进入“柔性生产”时代,也就是个性化生产时代。企业经营开始从传统的集中式生产经营走向分散式生产经营。借助信息技术人们已经可以在管理决策中心和营业终端之间实现实时管理。管理的跨距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时空限制,可以延伸到任何地方,“贴近市场”的营销理论开始真正走入实践。如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用集中来表现本企业的实力和地位,雄伟、豪华的公司总部曾给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员工产生了极度的自豪感。但现在这种旧观念在分散经营的新经营理论的冲击下已让位给终端柜台的美观和现代化,让位给满足于顾客的效率感、方便感和信任感,让位给以整合顾客服务为中心的新的经营理念。OECD(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在描述知识经济时指出过去人们把企业信息化的终点放到企业内部的整合上,着眼点都是推动管理的进化;现在的重点则是放在企业的外部,即放在为顾客的服务上。这一点对身为服务业的保险企业来说影响更为重大,将使现有的保险经营模式,特别是营销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生企业应借助信息技术迅速建立起完全不同于老企业的经营结构,组织结构,和市场布局结构,按照前重后轻的新原则配置企业资源,竭尽全力贴近市场、贴近顾客,塑造新型的企业形象。互联网的兴起为经济转型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无限增加了企业与潜在客户的接触机会,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和规模,降低了咨询和交易的成本,简化了交易的环节,使快速、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和自助式服务成为可能。保险业作为传统的服务产业毫无疑问也被“网”在其中,开始从资本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转化。在高科技时代,谁拥有技术,谁就拥有市场。虽然目前网上保险销售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这种新的销售模式正导致传统的保险销售方式出现一种革命性的变化,有着广阔的前景。知识经济及信息、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给新生企业划了一条新的、平等的起跑线,使之有了跑赢大企业、老企业,甚至外资企业的机会和可能。但网络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新生企业一定会赢得下个世纪的竞争。获胜的机会在于利用新技术对企业再造的结果,即新的企业组织结构、规模和文化的形成,另外还取决于企业外部网络环境的成熟度。同时由于市场进入的科技含量大幅增加,行业准入的资本门槛也相应大幅提高,新生企业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打好高科技战争。新生企业能否抓住这次战略机遇,赢得新经济时代竞争,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取决于初始的策略规划,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或概念。(四)当前新生企业效益不好的成因分析(1)基础管理的薄弱当前新生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有历史,横空出世。换句话说就是大都没有经历过从小到大生存磨练,一上来就是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资产,除了钱和一张金融许可证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企业基础。因此先把企业的基本功练好然后再把保险业务的功课做好就成了必然的次序。首先要解决企业该如何办?这样一个极简单又深刻的问题,这是基础;其次才是在高科技时代如何办好保险的问题。目前各新生保险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都是基础管理滞后造成的,而非保险技术不成熟造成的。从保险技术方面看,各家财产保险公司在保险技术上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在各家新生保险公司经营实践上,共同的特征是保险业务能力普遍强于管理能力,用业务管理代替了基础管理并普遍存在一种轻视基础管理和基础管理人才的浮躁文化。新生企业在基础管理未到位的情况下大规模上业务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最突出的是基础管理不到位诱发的内部道德亏损。(2)不利的市场竞争格局亏损的第二个成因是垄断状态下的市场竞争。垄断造成了新生企业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过度狭小,为了拥有生存必须的市场份额,新生企业不得不牺牲属于自己的行业垄断利润来换取保费,即用价格竞争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市场策略,这必然会导致市场次序进一步混乱。由于我国垄断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存在基础,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因此,指望近期内通过上层建筑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是不现实的(调整是有可能的)。企业必须要面对现实并找到这个环境下的适合自己快速成长的方式和道路。(3)保险市场的特殊性由于保险企业的实力和无形资产在保险交易中的权重很大,新生企业在起步阶段一般只能选择那些费率高、标的小,风险分散、技术含量低和易上规模的险种切入市场。于是便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在个别险种上产生了“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生存的问题一下子变成了新生保险公司面临的头号问题,发展的事自然无暇顾及,企业行为日趋短期化,十分被动地跟这市场走。(4)保险技术二重性的影响保险业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保险业务质量评判主要取决于核保核赔技术的水平。造成许多亏损的原因是核保或核赔技术不过关。一般地说核保或核赔技术含两个层面,一是保险技术本身,二是对保险承保对象所处行业的风险识别?t前者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培训来提高,后者只能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来增强,即阿罗(K.Arrow)所说的“干中学”(Learningbydoing)。一般地说,新生企业在第一个层面上并不很差,基本上处在社会平均水平上,有些甚至还要稍强些。但在第二个层面上由于新生企业大都采取大企业、老企业的经营模式,没有明确的经营方向,大乎隆式地什么都做,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行业更迭频繁,新生保险企业很难掌握承保对象的行业特征和防灾防损的节点,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足够的案例进行纵向积累,行业风险识别技能和承保经验积累非常缓慢,难以迅速形成有效生产力。许多交易都因无法充分利用过去的经验造成交易成本高于市场平均成本,导致行业垄断利润的流失。更严重的是由于各个行业的风险点不同,核保人员不可能什么都懂,这种情况往往使核保环节形同虚设,硬性承保就会埋下重大隐患。为避免出现这种结局,便会出现过度依赖再保险的现象--只要分得出去就保,把再保险变成了新的核保部门,把收取保费也变成了收取分保手续费,企业无法赚取承保利润。在核赔方面的窘境与核保基本类似,往往由于经验不够,不该赔的也赔了,导致利润的流失。另外由于这种经营模式无法有效地组织起企业的资源投入到新兴市场(有效需求率高的市场),新生企业不得不继续围绕着自己熟悉的传统市场(有效需求率低的市场)去与老企业、大企业抢市场。这不仅耗掉了企业应得的利润甚至造成了亏损,而且限制了新生企业的发展前景,使道路越走越窄。可以说,企业业务经验的积累速度和质量,以及将他们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5)大项目、高风险业务的不利影响对新生企业来说,大项目承保虽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有形象宣传上的意义,然而大项目由于承保技术上的复杂性和展业层次过高也非轻易可以得手。承保大项目犹如攻城作战,城高沟深,非重兵不足以下。久顿兵于坚城之下则费用不足,锐气殆尽。企业易陷入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窘境。从行销的角度看,大客户由于竞价力强,承保费率过低,在没有形成规模的时候,新生企业的风险也会很高。因此新生企业在实力有限的时候不宜将大项目作为主攻方向,而只能以奇兵相待。如果乱打一气,则会对初创期的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风险业务也一样,由于新生企业的实力较弱,对高风险业务赔付的承受力差,为了分散风险,不得不过度依赖分保,企业费了半天劲,只赚了个吆喝钱,在基础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赔钱赚吆喝的结果。大项目和高风险业务的利润积累慢,对企业初期成长贡献率低,并使企业用散了资源,错过了其他市场机遇,因此在创业初期不宜介入。(6)企业文化建设步入误区目前,新生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很少从长远发展考虑,即统一价值观入手,而基本上着重于视觉形象和宣传,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其结果是经历了数年的磨和之后,员工和企业领导人及投资人并没有在企业的理想和目标上达成一致;相反,在貌和神异的表面文章下,文化失去了它的凝聚作用和约束作用,企业理想受到普遍的蔑视和怀疑,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短期行为成为主流。在基础管理不到位和文化约束力又很弱的情况下,道德风险导致企业亏损也就不足为怪。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如果大家在企业基本目标上想法不同,各有所图,无异一群乌合之众,失败是早晚的事。其实企业文化是企业上层建筑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属于政治范畴。对于一个新企业来说,政治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因此一定要把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到政治的高度认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政治,政治的核心是权威,权威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是理想。理想是创建企业文化的源泉。企业的理想就是企业领导人的理想,可以说企业领导人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换句话说,理想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企业领导人必须是企业理想的化身,必须言行一致。如果一个企业领导人表面上目标远大而实际上无时不在为自己的私利打小算盘,该企业的文化也必然是以私利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因为言行的差异会通过组织系统层层自上而下的传导。当然,在功利主义泛滥的今天,这样的要求是很难达到的。但是“非立大志自拔于流俗者不能成大器,”一个企业要想做好就必须与众不同,必须要有长远考虑。二是在政治决策的模式上存在失误。民主和独断是两种政治决策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采用何种模式的利弊并非可以用科学或不科学这样简单地划定,而是对不同阶段利弊轻重的权衡。决策的科学与否主要取决于领导人的个人素质和决策机制的设计。一般地说草创时期宜用独断的方式,民主是适应发展起来以后的决策模式。在企业草创时期即实行民主决策方式会延缓价值观的统一过程,甚至会使这一努力瓦解。如经营上的分歧和利益上的分配往往会使人们根据隶属关系结党,进而演化为派系之争。派系的出现导致了管理上的不公平,是非没有标准,最终导致指挥系统的崩溃。因此,在企业创立初期就要把保持政治稳定当成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要保持政治稳定就要建立政治核心。具体说就是要树立第一经理人的概念,统一政令,避免出现双头政治和多头政治的权力格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力。上层建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虽然受到我国国情的限制有些理论并不能完全在现实付诸实施,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建立起基本上符合企业运作实际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运行。二、实施以建设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基本发展战略(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化经营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那些最基本的、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四个基本特征:(一)具有充分的顾客价值,即对顾客能产生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二)具有较强和较持久的唯一性,即进入壁垒高,不易被模仿;(三)具有相当的基础性和延展性,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四)具有领导性,即总是在经营理念、管理工具、组织架构和产品创新等方面走在市场的前面。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核心专长的建设。核心专长的培养和发展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个是通过内部的积累建立核心专长,一个是通过外部的兼并和重组来获取核心专长。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入和细化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明确自己能为之提供最佳产品和最好服务的目标市场,通过在目标市场上的长期积累来形成自己的核心专长。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放在市场上就会有强弱之分。最强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一种能不断的制定行业竞争标准的能力。可以说,谁能不断地制定新行业标准谁就拥有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以目前的财产保险市场为例,垄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筑了当前的行业竞争标准,其他企业要想超越它就必须建立新的竞争标准。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于其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所在产业的竞争结构并不重要,即便在存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中小企业仍有可能赚到超额利润。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和资本的互补性极强,生产力的提高有时无需增加实物资本,而只要改进生产的组织方式就可实现。因此打破垄断的最好方式不是在原有的方式上拚抢,如价格战、资源公关战等,而是在新的生产方式上和特定的领域里向垄断企业发起冲击和挑战。企业必须认识到:它无法为市场中所有的顾客服务。企业不应处处与人竞争,甚至在一些市场上与握有优势的企业对抗,而必须找到并确认市场中最具吸引力,且最能有效提供服务的部分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该理论对在当前中国保险市场中的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新生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500强都是从专业性很强的企业发展成今天的综合性大公司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的过程基本上一样的,凡是从小逐步做大,从简单向综合发展的企业,生命力都很强;凡是过早的铺开摊子,开始就往大的做,业务面面俱到的企业往往都难以为继。任何企业都无法违背这个客观规律,特别在大家实力相差很大而竞争却格外激烈的时候更是如此。即便是目前已经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也必然有一两项经营的重点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或核心产品,以使企业有一两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或根据地,而不能泛泛经营。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英特尔的芯片和夏普的LCD显示器等。盲目多元化,往往是一家企业走下坡路的开始;而任何一家成功走了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都是以相当的专业化水平为基础的。只有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才能做出真正的好产品,才能牢牢地占有市场,在激烈竞争中赚到超额利润。因此,产品的多元化或经营领域的多元化从来就不是问题,在什么发展阶段实现多元化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就实际经营策略而言,收缩经营管理范围,强化?t营管理纵深,走先专而后综道路因该是一条兼顾生存与发展的、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专业化就是集约化。专业化带来的是易操作性和经验成本摊薄,使经验和知识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有助于一个没有经验的企业低成本高速度地积累经营管理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资本,经验积累得快,企业成长就快。就保险资源而言,由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大,任何一个行业的规模都足以支撑一个新生企业的成长,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新生企业要解决的是如何选择一个或数个效益好并前景远大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依托以解决吃得好和吃得久的问题。因此,在发展初期新生企业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从一两个险种入手,强行进行突破,通过对核心业务的专业化规模经营,形成局部优势,做出名气,创出品牌,凭借其专业化优势,抢在别人前面先期瓜分甚至垄断某些利润较为丰厚的特定市场,迅速完成利润、市场份额、经验、技术、人才和无形资产的原始积累,实现高效快速的业务增长,然后再向其它险种或领域扩大战果,最终建立全面优势。未来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具有为提供一个或数个特定保险市场核心专长的生产服务体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针对当前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在未来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建设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是新生企业最为急迫的任务。做好、做专和做强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原则,也是新生企业在发展初期应奉行的发展战略。(二)建立以核心专长为依托的销售服务网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反映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即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率上,而这与销售网络布局建设合理或科学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新生企业分支机构设立的基本考虑模式是哪里发达就在哪里设(有些还会考虑股东的因素。但由于以股东划分业务发展方向本身不科学,这种经营策略实际上收效甚微)。这种设立方式由于在微观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新机构进去后缺少立足和发展依托,往往不得不参与恶性市场竞争,在没有任何优势和特色的情况下被动地进行混战,结果造成普遍性亏损。通常的规律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各家的分支机构设的越多,竞争越是激烈,新机构亏损越大。对总部来说,这样的分支机构开的越多,财务压力越大,很快陷入发展是亏损不发展也是亏损的两难境地,最后只能是把放慢发展步伐作为修正企业发展战略缺陷的一种权宜之计。专业化发展战略为新生企业分支机构布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新生企业可以根据遴选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重心转移趋向、本行业竞争度和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考虑来科学合理地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以具有绝对优势的特色服务来占领目标市场。这样做可以避免了无谓地恶性竞争,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尽早在新的市场握有一小块根据地,稳稳地站住了脚跟,为总部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和利润,从而充分发挥了分支机构的作用。(三)建立战略协作同盟企业联盟是指企业个体与个体之间结成盟友,交换互补性资源,以期获得长期市场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说,联盟是企业之间的长期协定,它超出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没有达到合并程度,是扩大市场而又不扩大企业的方法,也是一种不通过合并,就可取得纵向一体化的低成本和特色优势的手段,并能产生1+1〉2的效果。企业联盟的好处在于通过联盟双方均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共同进行更敏捷的对外竞争。对新生企业来说结合自己的核心业务以产品为导向与国际上具有相关核心专长的保险企业建立较为紧密的纵向联盟或横向联盟,进行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业务合作与交流是迅速跨越某些发展阶段和为抗衡WTO冲击,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到国际水平,有效地占领市场的捷径。联盟不仅局限于业内,也可扩大到业外,主要是借助其他行业企业或组织的行销通路扩大自身产品的销售。策略联盟分研发联盟、技术合作联盟、销售通路联盟、信息联盟、培训联盟、分保联盟、管理联盟、承保联盟、服务联盟等。尤其是销售通路联盟的建立有利于解决保险企业,特别是新生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企业高位切入社会的问题,即如何让自己的业务人员能够尽早接触到潜在保户的上层人员,把推销变成“拉销”,从而迅捷地打开效益型险种承保的大门。(四)建设以市场创新为中心的强大的可持续研发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源泉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因此要想赢得下个世纪的竞争就必须超常规地建设企业的研发能力,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业内外先进企业,收集市场的信息并针对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作出回应,建立起学习型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学习能力强弱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古语说:“学有本源。”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就是企业的大本大源。没有这个为基础,企业非但无法学习汲取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反而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得不偿失。重生产,轻研究开发,是计划经济的遗产。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一切生产和销售计划都由国家下达,企业无太大必要建立自己的“大脑”。目前我国的企业仍普遍不重视研究与发展,企业决策主要凭领导人的经验。很多企业把研究与发展部门作为一种装饰物。这一点在保险业显得尤为突出。相比之下,外国公司则把研发作为主要的生产力,甚至是核心生产力加以建设。现在企业的生态环境也一天比一天严峻,再不研究新产品,再不研究市场及其发展趋势,就一天也无法混下去。尤其是WTO到来后将彻底打破目前保险业的行业垄断,届时谁能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谁将赢得市场。新生企业不能把希望被动地寄托在监管部门的各种保护性措施上。否则一旦发生突变,企业就会立刻面临绝境。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创新力的建设过程。由于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新生企业必须从创立之始就要把创新力的建设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创新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单纯的研究能力或开发能力,而是一种能够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正确地做出创新的决策,有效地实施这一决策并成功地引入市场的能力。创新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商业技术创新与科学技术创新不同之处是前者不完全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是以市场实现度和获得商业利益作为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研发的重点是市场。所谓市场就是一定数量顾客有效需求的集成。市场的创新即不断根据顾客的有效需求推出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用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新市场。学习积累机制是创新的核心问题,是支持创新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创新是需要投入来支持的,必须在制度上、机制上予以解决。创新必须要围绕企业的核心专长进行而不能追时髦,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分战略性创新和战术性创新。所谓战略性创新主要是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和趋势,预测出企业下一阶段的创新重点。因此战略创新的重点是对产业更迭的研究与筛选。例如,产险的增长速度连续几年的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99年更直落到2.93%,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差4个百分点,完全没有体现出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的行业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系统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各产业系统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有兴有落,而作为向其提供服务的财产保险业却没能跟上这种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行销策略,因此造成了今天财产保险业的窘境。这种窘境的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传统保险消费市场的有效需求在不断下降,但保险业的有效供给却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虽然在新兴保险消费领域出现了巨大的有效需求,但保险业却没有形成相适应的有效供给。传统领域有效需求出现萎缩和新兴领域有效供给没有形成导致了现行保险供给系统出现结构性过剩。这导致了财产保险在产业形成的初期就出现了“过度”竞争,使行业利润整体下滑,朝阳产业突呈“夕阳产业”的端兆;同时由于财产保险业没有主动搭乘上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列车,所以无法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自然也就发育迟缓。对新生企业来说,新兴市场各方利益尚未定型,因而进入成本相对较传统市场为低(传统市场的利益格局已形成,新企业不易打破),战略回报高;另外新兴市场的保源优良,亦是保险资金的好投向,将会形成保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孙子曰:“凡战,以正和,以奇胜。”这既是战争的法则,也是商战的法则。对新生企业来说,正,就是在传统的市场上解决当家吃饭的问题,属于战略防御,主要解决生存问题;奇,就是建设新兴市场的供给能力,属于战略进攻,目的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企业能否笑到最后关键看如何出奇制胜。因此,新生企业战略创新的核心就是找出这些新兴市场,加强对新兴保险消费市场供给能力的建设,及早形成对新兴市场的供给能力,淡出传统市场。所谓战术创新,则指针对o§品的创新。但产品创新不是盲目的,并非任何产品都有创新的价值。为了追求价值最大化,战术创新必须要放到战略创新的框架内,也必须要借助理论工具进行指导。因此,新生企业要推出有生命力的产品就必须首先研究所选定相关产业,即自己的目标市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研究这些产业经济寿命,然后再根据这些朝阳产业的具体需求设计产品。以往我们一直在倡导险种创新但收效不大,其中关键问题在于大都没有把险种创新放到产业寿命的背景下进行,而只是围绕着传统市场进行产品“改良”,产品寿命过短。从策略看,创新又可分为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新生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模仿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技术,这是造就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在机理。因而模仿创新必然是新生企业的基本策略。(五)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建设新型的管理和销售模式所谓电子商务就是在电子的手段下面重新建立企业的流程和组织(reengineering),重写企业资源计划(ERP)。对保险企业来说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使企业的人力服务能以电子的速度流动起来,在信息流的基础上形成服务流,最终实现大量高速的现金流。由于未来的企业经营严重依赖企业信息流的速度和对其所含重要信息的汲取。因此新生企业从一开始就要把电子化管理写入自己的发展规划并配备充足的资源。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培养和组织一支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信息分析专家队伍将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脑库和数字化神经系统(而不是网站)的建设将是电子化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分水岭。由于从理论上说电子商务可以无限制放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在信息化后经营规模不是缩小而是扩大(“减员增效”将变成“增员增效”),成败的关键在于你的服务流能否跟上。因此必须把新型销售终端的建设纳入战略建设轨道,按前重后轻的原则配置资源,建立充足的、现代化的销售终端,把最优秀的人才、最多的资源都放到最贴近市场,最贴近顾客的地方,为顾客提供最高品质的服务。当然电子商务是一个社会性系统工程,它的建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真正进入实用和主导地位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社会网络基础系统的建设,网络用户的规模和购买能力,网络消费文化和习惯的形成,网络财务安全(既对企业而言,也对个人而言)等都还在发育中,远未到成熟期。对其目前在营销方面作用的不切实际的夸大将会过早耗掉新生企业有限的资源,从而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虽然对新生保险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是必由之路,越早明确就越主动,但并非马上大规模投入。从整合步骤看,要采取渐进式战略,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做好企业内部的电子化信息系统和的并网准备,第二步进行企业组织内部体系的改造(这是根本)。要注意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一般地说电子商务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基础网络建设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建设企业核心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阶段;电子商务直接增值阶段。(六)“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在现存的市场格局和行业环境下,只有经过认真的规划和较长时期的努力,新企业对老企业的优势才会展露出来。任何速胜的观点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应该去掉浮躁的心态,着眼于长期的竞争,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等待时机。要耐得住寂寞,做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不仅仅指速度,也包括效益。但不论是效益还是速度都只有放到战略中才能看出它的价值。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效益和速度指标。在企业内部环境已与企业外部环境不可分割的情况下,主观想稳,客观形势是否允许?主观想快,客观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雄心勃勃的目标?另外效益是由速度的质量决定的,而速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战略资源投入的价值取向、数量多寡和管理实践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如果效益不好的原因属于资源投入和配置问题,就要从根上解决,即从投资决策层解决;如果属于管理问题,就要从经营层解决即对战术措施进行调整。新生企业的发展初期可以没有直接效益(但会形成间接效益,如无形资产、市场占有率、机构和规模经验等),但从战略上看,则必须要有直接效益,这是企业经营的起点也是终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效益决不能仅停留在是否有当期现金回报这样一个肤浅的水平上,而应该放在长期的基础建设上。“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新生企业要敢于加大在基础设施上的力度,打好发展基础,在基础上投入的越多,以后经营上的难度就会越少,发展就会越顺利;基础没打好,盲目上规模,就会出问题。基础打好了,再大干快上,加速发展。(七)管理人才是做好企业的基础,专业人才是开拓市场的基础保罗·罗默在四要素经济增长理论中把人力资本排在第一位,而把新思想、资本和非技术劳动等因素依次排在其后表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知识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对人力资本和技术的高强度的投入。企业的不断地学习和归类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知识的载体和学习主体,因而人的因素与企业效益的互动力越来越大。简言之,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就是对人的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管控的好坏。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的素质高低和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才是服务业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保险业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新生企业从建立伊始就该不惜一切代价去垄断人才(垄断了人才就意味垄断了市场,建立了别人进入市场的障碍。专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为新生企业利用有限的实力垄断相关的最优秀的人才提供了前提条件)。目前各家新生财产保险公司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在老企业采取措施以防止自己的人才外流之后,新生企业的人才缺乏的问题更显突出。此外人才成本的不断攀升也向新生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问题在外资保险大举进入之后将会更加尖锐。除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外,人才的质量也是令新生企业深感头痛的,新生企业的保险人才在从业经历和时间上普遍弱于老企业。然而在所有人才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乏业务人才的问题,而是缺乏管理人才的问题。从各家新生保险公司内部实践看,保险业务能力普遍强于管理能力。因此要扭转重保险技术轻管理技术的传统经营理念,树立科学管理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思维。要充分认识到保险技术只是一个保险企业理应具备的常规技术,决定企业命运的是管理。现在一谈缺人就是指缺懂保险的,其实新生保险企业更缺懂企管的,懂研究的,具有情报收集和分析能力的。要打破目前存在的门派观念,破除保险圈内的近亲繁殖,让其他行业的新鲜血液尽可能多的流入到保险行业。不仅要在国内找,还要到国际上去找合适的人。要把管理人才的使用、培养放到工作的首位。既要注意从保险专家中培养管理人员,使之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和长远的战略思维;更要在重视将管理专家迅速转化成保险专家;还要及时从其它相关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引进专门人才,将其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成既懂保险又懂专业的两栖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后备力量。要形成以管理人才为主,以业务人才为辅的基本人才战略。(八)保险投资相辅相成,初期以保险为主在一般情况下投资和保险业务是保险公司的两个轮子。在西方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作用甚至还大于保险业务,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但在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阶段,在行业垄断利润尚存,投资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对于新生企业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更象矛与盾的关系。矛与盾是两种不同功能的兵器,一个是进攻的,另一个是防御的。在企业初创时期,保险业务是矛,投资业务是盾,企业收益应主要来自主营业务,投资主要为保险业务的扩大再生产和资产增值提供保障。由于国内的资本市场和其他投资领域尚不成熟、规范,将一个保险企业的盈利来源过分依赖投资,造成企业经营技术变形。个别企业在投资方面取得的成功只能做特例处理,尚不能总结出普遍性的经验。在企业成熟期,投资业务是矛,保险业务是盾,企业的收益主要来自投资,保险业务的主要任务是为投资提供低成本的资金,为投资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保障。分清二者在保险企业不同时期的作用,可以使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对不同时期的企业任务有所侧重,在资源配置上也可有所轻重。可以说,新生企业目前的最主要任务是把保险业务做上去,在有行业垄断利润的时候赚取垄断利润,尽快利用主营业完成原始积累,打个好基础。结束语垄断、WTO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是影响当今中国保险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基础管理薄弱、经营方向不明、指挥系统不科学和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是导致陷入亏损困境的内部因素。这些横阻在新生企业面前的问题都是造成新生企业危机的关键,同时它们也是新生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对广大的中小新生企业来说,在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除了借鉴国内外保险企业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和技术外,还|t学习他们的发展史。任何企业经营管理策略都非凭空而出的,必然与当时的市场环境及其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与该企业当时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但是战略目标能否达成最终取决于企业对战略的认知程度和愿意为此付出多大代价。可以断言,付出的多,决策及时,方向正确的企业一定会成功。战略规划的质量取决于企业对市场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和规律的把握。新生财产保险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周边环境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变计划和措施,方能够生存并且发展下去。而那些不重视发展战略研究的企业必然会遭到失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是企业最重要的和全局性的战略任务,企业必须做好长期为此付出代价的准备,真正建立起一个独特的、不易模仿的、可持续开发新产品、技术含量高的并能为顾客带来超值服务的核心竞争能力。

产业发展战略第2篇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七大产业后的起步之年,从中央到地方,均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其中,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新能源产业更是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尽管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尚没有正式,但全国各地均抱以极大的热情,可以预料,新能源产业必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新能源产业的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但是面临的挑战也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我国政府和企业还需要妥善处理好若干战略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产业化、资源利用与保护、国际化等几个方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到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一、技术创新问题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产能和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自主技术却不仅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也落后于市场发展需求,一些关键部件和核心工艺技术均依赖进口,例如风能的电机制造技术、多晶硅和单晶硅的提纯技术等,这显然潜伏着深层次的危机。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正在通过新能源技术与标准构筑新的产业技术壁垒,我国企业有可能被束缚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必须实现技术突围。

因此,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首先,要通过科学论证,明确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关键技术,从而确定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紧跟当前世界新能源技术发展的潮流,对现有技术和设备进行改进,也要前瞻性地加大对下一代技术的研发投入,获取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政府要大幅投入,进行研发支撑。由于新能源产业技术方向选择的难度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相对较高,一般企业都不敢贸然进行投入,在此情况下,政府必须扮演先行者的角色,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进行前期培育,支持企业创新,进而推动社会资本特别是风险资本进入,形成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第三,要加强新能源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随着新能源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对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空前的挑战,因为如果不能对国内技术创新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就会打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而且,如果任由一部分企业非法侵权,在国际竞争中容易遭遇国外跨国公司的国际知识产权诉讼,对国内的创新环境和舆论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要走在新能源技术的前列,就需要尽快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研发队伍,要特别注意培养和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即,一方面要在大学教育中,加强新能源相关的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派遣留学生到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从国外引进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创业和实现价值的优良平台。

最后,在实施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先进,我国有必要通过合作与交流来逐步缩小彼此的差距,但鉴于对方不可能将核心技术进行转让,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技术锁定,抑制技术扩散。因此,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二、产业化问题

产业化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各类技术创新主体通过研发获取的技术绝不能束之高阁,而是必须能迅速的转化成产品,转化成产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我国有些技术的起点不低,但产业化上出现困难,造成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的窘况。

从这个角度来讲,新能源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还要在技术推广上大做文章,特别是要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要明确面临怎样的市场,应该采用怎样的交易方式,使用怎样的发展机制。只有在商业化方面取得成功,才意味着一个产业或企业真正取得了成功;否则,技术创新就是无用功。

首先,在推进技术产业化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技术,在这里,企业不一定是选择最先进的技术,而是要从客户最终的市场需求来着手,必须不断加强与潜在客户的交流和沟通。只有把最合适的技术放在最合适的地方,一个企业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而且,要关注产业链上的相关技术,例如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发电的技术解决了,还要考虑并网、配电,对电表、电网等进行系统改造,任何一项技术存在缺陷,都不能取得最大的整体效益。

其次,在推进技术产业化时,要寻找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需要有符合国情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推动相关利益方能够进行正常的商业交流和商业竞争,使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获益,包括材料供应商、生产商、电力公司、储能厂等能风险分摊,利益共享。只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取得成功,才意味着一个产业或企业取得了成功。

第三,要正确处理新能源产业市场与传统能源产业市场以及碳交易市场之间的关系。显然,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给传统能源产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这个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带来沉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要根据当前的发展阶段,合理引导两类能源市场,并将其与碳交易市场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接,从而有利于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

第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政府引导、支持的过程,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市场化应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目前新能源的研发成本、使用成本普遍较高,政府需要对使用新能源企业及用户给予相应的财税补贴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防止权力寻租和套取补贴的行为,二是要防止与WTO规则相冲突而引发贸易冲突。

第五,要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应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体;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优势,既有利于知识创造,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要快速推动产业化,就要各自发挥优势,把各方具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引进有效组合的新的联合体,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分散风险和实现优势最大化。

最后,在实施新能源产业化战略的过程中,要注意给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合理地进行新能源产业的布局。从目前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作用被忽略,受到了较多的不平等待遇,面临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由于民营企业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灵活的机制,能够在新能源产业中大显身手,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快速形成竞争力。因此,政府需要为民营企业创造宽松政策环境,提高其战略地位,给予更多的支持。

三、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

资源利用和保护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战略资源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长期以来,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将实施全球资源战略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之下,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不仅存在海外资源开发困难的僵局,而且面临着国内的战略资源大量流失的尴尬境地。

这种状况在传统能源资源领域比较普遍,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也是如此。例如,作为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对天然铀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自身拥有的资源量却并不丰裕,容易受到国外制约,为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科学家在核研究上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材料回收,使得在现有核电规模下,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到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000年。

再如,新能源要得到大规模应用,就要突破并网瓶颈,大规模储能技术被认为是支撑新能源普及的战略性技术。长期以来,钒钛一直被看作钢铁的附庸品,其作为稀缺战略资源的价值远未得到体现,如果从作为储能产品原料的角度来考虑,其重要性将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同样,锂是新能源汽车中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原料,如果不能将控制锂资源,也将影响这一产业的长远发展。

特别指出的是,稀土是新能源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并且实施力度不够,导致我国稀土资源大量流失。近年来,政府对稀土资源价值的重新审视,先后出台了禁止加工贸易、出口配额、提高出口关税、出口认证等一系列政策,稀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正在加强,但却遭到国际社会的批评和反对,指责我国限制出口的措施对世界其他国家有“极大破坏性”,要求放宽对稀土产业的管制。

因此,要保证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我国就要加紧相关战略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首先,要推动新能源资源的资源化,而这归根到底取决于矿物新性质的认识和评价,取决于新资源勘查、采掘、加工技术的突破。基于此,我国需要逐步加强新能源资源的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技术准备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稀土开发一直存在过度开采的现象,必须得到遏制。

其次,要快速建立战略资源储备体系。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对战略资源的消耗快速增长,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受国际资源市场的影响不断加深,使得这一约束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高效的战略资源储备体系。

第三,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但是在稀土等方面还有一线希望,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达3600万吨,占世界储量的36%,供应量占全世界95%以上,因此不能将定价权拱手相让,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打击非法开采,设法提振稀土价格。

最后,在实施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过程中,我国要积极开发海外资源,打破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市场的可能垄断,在世界矿产资源的再分配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容易引起国际竞争,大量进口极易受制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此,我国需要大胆出击,但要谨慎行事,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国际矛盾和争端。

四、国际化问题

国际化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新能源产业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国际竞争。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纷纷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力图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市场迅速扩大。

首先,要推动研发领域的国际合作。尽管前面强调了新能源技术的自主创新,但这并意味着闭门造车,自力更生,而是要以开放的思维,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此,我国要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研发产业的转移,要通过各类创新计划,特别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地位,推动国内企业与国外知名的新能源研发机构共同研发,以快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要推动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企业在海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如无锡尚德、华锐风电、中广核、比亚迪等企业不仅在国内赫赫有名,在国际上也颇具竞争力,不仅进行了跨国并购,产品也已经大量出口海外。以此为突破口,我国要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打造国际品牌,在部分领域消化相对过剩的产能。

第三,要积极建设海外中介服务机构。鉴于我国的企业在海外经营会遭遇各种困难,特别是新能源项目有各种风险,如项目施工、运行中的风险,技术方面的风险(即要达到当地相关技术标准);除此之外,还面临各种各样的政治风险、商业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风险等。企业自身无法面面俱到来规避风险,需要从国家的层面提供有效的帮助。

产业发展战略第3篇

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测算,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可以达到1000亿以上,其中500个亿是高新技术产业,另外500个亿是药业。也就是说要实现五年增加25倍,实现两年半左右翻一番,使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现在的20%上升到50%,占到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市传统产业比重大,磷、铝、煤以及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大都是传统技术。我们坚持创新引领,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铝、磷、煤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长,食品加工和产业链的延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第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以及IT这四个行业,要大力培育和提升。

第三,抓重大项目的策划和招商引资

要策划好重大项目产业化,比如锂电子的正负极材料、铝的结晶材料,以及替代钢材料等,在此基础上大力招商引资。对有意向、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要看死盯牢,争取尽快落地,伟创力、中航飞机发动机、新能源电池项目等。

第四,抓技术创新

要抓通过创新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刚才小河区介绍的企业集成创新联盟,就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工司通过灵活增资减持等方式来引资和扶持企业,这一类属于机制和政策创新;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融资、兼并,这是体制创新;枫阳液压、黎阳液压与詹阳合作开发关键设备,这个是集成创新。我们还有很多技术创新平台。其中有民技术创新平台,如小河区011民基地,061的零件、电机等。还有苗药研发平台,现在植物园是省级重点实验室。对这些平台,要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一大批部级、省级、市级的工程研发中心和技术研发平台,组建一批技术创新的联盟。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重大科技工程的申报、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比如贵铝华科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很多成果,关键是要转化成产品。如何实现转化,市科技局等要认真研究,积极帮助企业实现转化。

第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扶持和开发力度

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资金、政策、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使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和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

第六,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由市科技局牵头制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的基金或奖励办法,用于市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留住人才。市的大学、职业院校,也要从市的产业发展出发,有针对性的设置科目和专业,实行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培养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产业人才。

第七,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既是技术密集,也是资金密集的产业。要通过上市融资、企业票据、担保、承兑等业务,大力发展小额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来促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十二五”期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上市公司达到十家以上。另外也要鼓励企业重组兼并,鼓励强弱联合、强强联合,以聚集生产要素、聚集生产资源、聚集生产资金。

产业发展战略第4篇

关键词:战略;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4-0062-05

自从总理2009年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作为其中之一的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恰逢“十二五规划”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的良好机遇,顺应海洋科技以探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定义。《决定》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目前,海洋领域的学术界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基于《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定义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技术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对相关海陆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可以有力增强国家海洋开发能力的海洋产业门类,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

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

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是指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发对象,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导技术,以海洋药物为主导产品,包含其他相关功能制品的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类群。

海水利用业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等。

海洋信息服务业是由海洋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形成的产业门类,它包括与海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传播等有关的部门。

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是指在沿海地区利用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海洋生物质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进行的电力生产活动。

海洋新材料可分为两类:一是取自海洋,利用海洋生物加工而成的材料,包括可降解纤维、医用胶黏剂等;二是应用于海洋,在海洋环境下使用的工程材料,包括防腐体系或涂料,防污体系或涂料,加固体系或胶黏剂,深海用固体浮力材料等。

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是指综合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并实施健康、环保的养殖模式。

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人类进行海洋及海洋资源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工具,包括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水下装备及配套作用工具。

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海洋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海洋产业,形成了一个不断增值扩大的海洋产业群。目前,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2009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3,000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9%,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0.9%,较2008年增速约为20%,远高于同期海洋经济(约11%)以及全国GDP(8.7%)的增长速度。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产业发展战略第5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谱系

问题的提出

《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本文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七个细分行业的产业集合总称。从这一表述提出开始,全国各省市新兴战略产业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展开,但是,新兴战略产业范围广,所涉及领域纷繁,为辅助其规划和建设,统筹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间的关键和链接,构建新兴战略产业系统谱系具有重大意义。

战略新兴产业谱系图及其说明

战略新兴产业谱系图见图1,说明如下 :

(一)新能源―紧扣“低碳经济”的脉搏

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核心即新能源技术,包括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水电及核电等。为了适应世界低碳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将新能源行业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风力、太阳能、核能等新兴能源发电是当今新能源发电的主流技术,以其中发展最快的风电为例,已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而在2002年,我国的风电装机总量还只有47万千瓦。

海上风电建设已经成为风电发展的重要看点,欧洲和美国都规划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美国政府支持的18 个大规模海上风能项目正在进行中。据GBI 研究公司预计2015年美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将达到4500MW。上海东海大桥10 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正式完工,标志我国海上风电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二)新材料―感受新兴战略产业谱系的新鲜脉动

在新兴战略产业谱系中,新材料如同血液,疏通于其他六大产业之中,同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嵌套,目前,一般按应用领域和当今的研究热点把新材料分为以下的主要领域: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三)节能环保产业―新兴战略产业谱系的起始链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测算,2009 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3%,单位万元GDP能耗为1.0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2%。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0%,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是日本、美国的4-5倍,减排任务艰巨。

2009 年11月2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决定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而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减排将是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重要领域。我国节能环保行业的重点机会领域在于建筑节能、照明节能、工业节能和清洁煤技术领域,由当前市场发展情况可知现阶段节能减排效果必然优于新能源,这是新兴战略产业谱系的起始阶段。

(四)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支撑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的主要发展领域是生物制药、生物育种和生物制造行业;因此,产业发展的整体机遇也蕴含在这些细分行业之中。

1.生物制药:未来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生物制药行业持续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据统计,1999年至2009年10年间,规模以上生物制药公司实现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12%,较整个医药行业高出6.48个百分点;这10年间规模以上生物制药公司实现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92%,较整个医药行业高出5.31个百分点。

2.生物育种:技术水平领先世界。我国的杂交育种技术非常先进,也拥有许多优异的种植资源。其中,杂交育种的玉米、水稻的单产都曾创世界纪录,现在正在研育的超级玉米、超级水稻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对于已经成熟的技术,二级市场上的相应个股可能有较大优势。其次,对于动物而言,海洋动物中的多倍体育种、转基因等生物工程技术却甚少在市场中被提及,形成了一个相对稀缺的品种概念。

3.生物制品:专项调整激发产业活力。《关于2010年继续组织实施微生物制造、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补充通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对微生物制造专项重点支持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与调整。调整后最新支持的微生物专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新型酶制剂产业化、新型微生物发酵产品、生物制造工艺示范应用。

生物产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2010年继续组织实施微生物制造、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这表明了国家对生物产业的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经济制高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五)信息网络产业―谱系中的新经济增长点

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将涉及到网络技术与设备提供商、网络建设与运营服务商以及网络内容与应用提供商等主要的三个层面。信息网络工程技术和基础设施是信息网络发展的基础,网络建设与运营服务是信息网络发展的中间环节和组织者,但信息网络应用和服务的丰富和扩大,才是信息网络发展的最终目的。没有终端的应用和消费,网络建设就会失去其经济效益,甚至是资源浪费,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失去其需求的市场。所以,信息网络应用的丰富和发展是信息网络建设的重中之重。

从现有信息网络应用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技术趋向来看,电子商务、网络媒体和物联网将成为信息网络应用的主要内容。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子商务具备着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是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和优势。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只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在未来,电子商务将大大超越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网络媒体。在国内,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同时又有着行业体制上的制约。例如,截至2009年12月底,国内IPTV用户数达到470万,但目前IPTV发展主要局限于部分试点省市和有限具备IPTV牌照的运营商。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基础建设和“三网融合”的发展,新兴的网络媒体,如IPTV和手机电视等将以其本身具备的优势,获得广阔的市场发展。

物联网。关于物联网,在 2010 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注释中对物联网的注释是,“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今后加强技术改造、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有望成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部分和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信息网络产业,尤其是信息网络内容和应用层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六)高端制造产业―新兴战略产业之“地基”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我国政府确定为彻底摆脱经济危机阴影,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拉动我国经济走向持续高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也已经明确指出了符合我国产业升级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高端制造业。制造业是整个工业之本,产业推进,装备先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是一系列结构完整、早有伏笔可循的政策组合拳,其实施力度和紧迫性是改革开放以来较为罕见的。

(七)电动汽车―新兴战略产业之星

电动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将围绕最为核心的电池业务展开,并逐步延伸至电气系统(驱动电机、控制系统)、整车(乘用车、客车)以及上游资源(锂、镍、稀土)领域。

1.电池及电池材料: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首选。主要的新能源电池产品有镍氢电池、铅酸电池和锂电池等品种。铅酸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唯一大批量生产和应用的动力电池,主要用于汽车和电动自行车。镍氢电池已成功应用于丰田Prius 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动力电池,搭载镍氢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全球销量已超过170 万辆。锂电池具有重量轻、储能容量大、功率大、无污染、寿命长、自放电系数小、温度适应范围广等优点,已开始逐渐取代酸铅和镍氢电池,成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汽车企业的首选目标和主攻方向。

产业发展战略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B

前言

自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得益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改变,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农业产业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农业全产业链逐步形成,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增收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于数量扩张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低碳农业,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其产业化发展逐渐暴露出如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窄而短及市场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因此,新时期,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探讨,用现展理念来实现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1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其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是由各方的建设水平和整体的科学技术力量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就必须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1 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服务手段,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力争在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1.2 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服务和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事业处于社会整体发展系统中。面对“低碳农业,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农业科学技术也需加紧研发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技术,如: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健全科技体系,并逐步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1.3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同时,着眼于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转化推广,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综合载体,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 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农业产业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重视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生产,而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的规划和延伸,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化这一系统工程变成了狭窄范围里的生产活动。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应从产业链的延伸着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打破产业和学科界限,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延长效益链、增收链。

2.1 加强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大力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相联接,推进产加销紧密对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农、工、贸紧密衔接,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循环产业集群,整合和延伸农业产业链。

2.2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企业把品牌、市场整合在一起,根据“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水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力求打造集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及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2.3 发展循环生态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模式

农业产业链在向纵向延伸的同时,也可以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构建产业网。积极发展“种+游”循环生态产业链,即“林果种植+林业生态旅游”,使林果产业结构进一步向生态化调整,同时也拉长了产业链条。积极构建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形成林木苗圃、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四大主导产业区和生态产业、立体循环经济产业带、林海休闲观光文化产业带,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上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带的齐聚,构建农业产业网,提高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而在可持续发展中,农业产业化应把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现代营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抓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总体规划和宏观管理工作,着力提高农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抓好新型农产品营销主体培育,着力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同时,抓好新型流通业态,着力提升流通效率。运用新型营销方式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市场营销网络,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尤月.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及服务附加值的策略研究[J]. 经济纵横,2010(5).

产业发展战略第7篇

关键词:钻石模型;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

一、钻石模型概述

钻石模型是Michael Porter于1990年提出来的,该理论的要点是:一个国家如果要建立起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善于运用(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及支持产业;(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表现四大关键因素,同时要注意“政府”和“机遇”对这四大因素的影响,六者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1] (如图1所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迎接新一轮技术突破、产业格局调整的要求,惟有突破技术发展瓶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才能够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

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

在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资源,同时要注意到,钻石模型中高级生产要素相比初级生产要素更加重要。

河南省地理位置具有先天的优势,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承东启西、连南通北,铁路、公路、航空、管道、水路交通发达,这些条件便利了河南省人和物的流通、东部沿海地区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引入,也使得河南省在中部省份中在承接新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河南省土地资源、水资源、矿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河南省拥有丰富的的土地资源,对于培育生物新品种,发展生物科技有先天的优势;还有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这些基础资源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河南省豫东是平原、豫西是丘陵地形,历史悠久,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其中铝土矿资源的储量居全国第三位,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则居全国第一,目前河南省已经形成以铝为主,铜、铅、钼等为辅的有色金属工业制造基地。这些矿产资源为河南省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资源基础。

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河南省2015人口10722万人, 集全省的力量河南建立和发展了一大批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些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基地,2016年普通高校在校生将达到300万人,到2020年,还将有几千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人城市,丰富、廉价、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2]。

(二)需求要素

在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或某一地区的市场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河南省全面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需要,综合试验区的建设需要加强航空设备制造维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集群式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河南省推进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的需要,河南省要围绕壮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规模,加快实施华兰生物疫苗等460个产业创新发展重大项目,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河南省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的需要,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要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初级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扩大现代乳品产业化集群规模;推进花卉、苗木、中药材、林果等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建20个以上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在省辖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的农业园区,创新发展新型都市农业业态[3]。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单独一个产业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产业才能保持持久的争优势。

从2006年起,河南省开始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相继在新材料、生物产业、电动汽车等领域突破并积累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信息技术、耐火材料、超硬材料、生物技术、电动汽车、中医中药、小麦育种等新兴产业领域,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节能环保、新一代技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初具规模,部分产业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还存在区域内河南省战略性产业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现象。

(四)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

河南省积极引进手机整机和核心配套企业,做大了以智能手机为重点的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形成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和郑州智能成套等千亿级装备产业集群。推进东风日产郑州基地20万辆扩能、宇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基地等项目建设,扩大整车产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打造提升冷链食品、休闲食品、饮料制造三大优势产业链,建设一批百万吨级食品产业基地。成功实施“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全省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省辖市形成1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县(市、区)形成13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五)机会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发达国家把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重要的转移地;国务院2010年底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要进行产业升级,陆续把相关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口负担变成了人口红利,如富士康等一些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愿意把基地放在河南,河南处于交通十字路口,商品的进、出口都极为方便[4]。

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机遇。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国家明确提出支持中原经济区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河南新兴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中国首个部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又诞生在了河南,港区的战略定位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港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形成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至此,河南的产业发展q如插上了一双翅膀。

(六)政府

政府是钻石模型中一个特殊的影响因素,作为主要的经济制度供给者,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非常显著,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管理、监督到评估,政府都发挥着无可替代作用。

2011年,河南省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构想,将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到2020年,河南省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当前郑州、南阳、洛阳三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已经成为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国家将在口岸通关、航线航权、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服务外包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这些政策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细化,以及制定符合河南地方特色的产业战略发展细则。

三、河南省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

(一)全面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的生产率

钻石模型将生产要素分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等五类,从而对产业的发展能力进行考量。河南省是资源型大省,但是资源的生产率利用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生产要素是发展战略性产业的基础,粗放型的发展不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而集约发展和创新发展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途因此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路径。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增长减去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存量增长之后的残差,它主要反映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增长的影响程度。

例如:河南省工业技术大部分处于传统加工业领域,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产业。因此,依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河南省工业发展可以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实现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延伸。

再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目前河南省已聚集了大批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的大量的人才,但是数量还远远不够,目前已经有国外的高校有意往河南发展,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除了能培养人才之外,还得留住高科技人才。目前河南省的高科技人才有产、学、研脱节现象存在。对此,政府、社会、企业要合力采取积极措施,如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分红等多种激励机制,从而留住人才,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产、学、研高度的融合,使高科技人才留得住,价值体现出来、科研成果得到转化[5]。

(二)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

需求要素是钻石模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不能够被消费,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的深加工做的也是有声有色,但是农产品的销售一直被人诟病,农民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比较不高,而需求方又无法直接和农产品直接对接,供需链被无形的拉长,这就带来了流通不畅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河南省可以从提高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角度着手,提高供需双方的信息对接能力,使得供需平衡。

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河南省还要开拓国际市场,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除了市场因素,还要考虑各国的文化、风俗、宗教、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善于利用各国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带来的便利,善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使“河南造”享誉全球。

政府采购是一项重要的需求,不仅能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因素构成重大影响,还能够影响到钻石模型中的其他因素。目前形势下,河南省建立以国内市场为主的需求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强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

现在国内外都注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各种支持。

政府要建立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机制。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自身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科技含量比较高,风险性很大,要承担着各种不确定的风险,以企业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承担的,因此政府要做企业的坚强后盾,在税收、补贴、融资等方面给以优待,从而调动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

目前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发展不成熟,不平衡。目前企业体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还存在不协调、不匹配,地区、部门、行业之间也存在条块分割,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从现实出发,根据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的进行统筹规划,全省一盘棋。

针对一些公共服务问题,单个企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强化政策规划,形成产业集群,使其成为产业创新联盟。如洛玻集团"超薄电子玻璃浮法生产设备和工艺”、中信重机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豫光金铅的“熔池直接炼铅新工艺”等技术在行业关键点上取得了核心技术。以点带面的技术创新方式,符合河南省发展的实际,也符合行业发展规律。

(四)集合相关企业、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是产业链相对较长,产业辐射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所以产业集聚区被称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器,产业集聚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依托,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很大部分是从原来的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指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一手抓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突破,一手抓传统支柱产业脱胎换骨改造,加快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建设一批品牌优势突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重点依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成一批都市生态农业连片示范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以这些政策为契机,河南省的相关企业和产业,要利用自身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优势,上下延伸供应链和产业链,形成具有一定联动效应的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卓宏,朱海玲.基于钻石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4(10)51-53.

[2]刘凯,赵爽.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空间布局优化[J].地方经济,2014(01):495-497.

[3]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

产业发展战略第8篇

(一)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张

1.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次产业结构看,工业贡献最高。

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第一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0.17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03%,占全市第一产业的比重为0.1%;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工业创造的增加值为339.68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9.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6%;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建筑业创造的增加值为22.79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占全市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中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204.44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1%,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9%。

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最高。

2012年,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0.89亿元、132.12亿元、73.60亿元、122.73亿元、32.01亿元、67.86亿元、27.86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6%、23.3%、13.0%、21.6%、5.6%、12.0%、4.9%。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共实现增加值507.2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9.5%,由此可见,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五个产业。

3.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最高。

2012年,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5%、3.0%、1.7%、2.8%、0.7%、1.6%、0.6%,与上年同期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中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较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外,其余六大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最大,分别提升0.24和0.22个百分点,这两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稳健,为加快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分别提高0.15、0.13、0.05、0.05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1.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最快。

2012年,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第一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市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33.7%,较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高27.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工业比上年增长16.3%,较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高3.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建筑业比上年增长23.4%,较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增速高13.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10.4%,较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低1.8个百分点。

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最快。

2012年,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4.3%,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较上年增长16.7%、11.0%、8.9%、15.1%、23.4%、18.1%、15.2%,其中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速较高,分别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9.1、3.8、2.4、0.9、0.8个百分点。

二、西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比较分析

2012年,西安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67.08亿元,占陕西省的比重为43.1%,分别高于比重排序第二位的宝鸡28.7个百分点,第三位的咸阳32.8个百分点,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量规模在陕西省占据绝对比较优势;其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陕西省相应产业的比重分别为,节能环保产业34.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9.1%、生物产业36.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8.9%、新能源产业64.2%、新材料产业25.0%、新能源汽车产业83.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占陕西省相应产业的比重较大,接近百分之六十,分别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陕西省比重40.2、21.1、16.0、15.8个百分点。西安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的区位商,分别为节能环保产业0.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4、生物产业0.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4、新能源产业1.5、新材料产业0.6、新能源汽车产业1.9,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相对于陕西省平均水平,西安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具有区位比较优势,这四个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较高,产品向外输送较多,这与西安市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碧辟普瑞太阳能有限公司、西安永电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新兴产业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分不开的。

三、西安战略性新兴产业R&D投入分析

2012年,西安市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数为1163项,占全市规上工业科技项目数的比重为32.5%;战略性新兴产业R&D活动人员数为17990人,占全市规上工业R&D活动人员数的比重为44.7%;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经费为42.7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比重为52.4%;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技项目经费支出约21.1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科技项目经费比重为43.1%。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申请数为1309件,占全市规上工业专利申请数比重为32.2%;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申请数为1281件,占全市规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的比重为26.9%。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提高研究开发再创新能力,技术研发投入有一定的保障,其产品的战略性意义、新兴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较强。

四、西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