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4 17:19:00

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1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67-2

延边地区是吉林省重点林区之一,全州林业总经营面积为406.6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54万公顷,森林面积319.3万公顷,占全州面积的82%,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0%。

1 延边林业产业概况

1.1 延边林业产业结构变化

延边林业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经历了由木材生产的单一结构,逐步向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过渡阶段,初步建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导,兼顾森林培育产业、林下资源开发、林特产品加工、木制品深加工制造等[1]。以下从延边林业集团林业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11年延边林业集团林业总产值64.3亿元,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40:36:24,第二产业比2010年相比增长了15.05%,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通过表2可以看出,延边林业第二产业除在2009年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外,基本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延边林业产业发展正逐渐从以林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转变,产业层次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1.2 延边林业资源优势

一是森林资源丰富。延边林区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活立木总蓄积3.6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4%,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2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900多种,野生动物500多种,各类山野菜、食用菌、野生浆果等300多种,己勘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90余种。二是森林旅游前景广阔。延边林业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长白山旅游、珲春边境游都已成为延边州旅游项目主体,旅游经济效益可观。2011年延边林业旅游业产值突破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1.4%,在林业总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1.3 延边林业政策优势

一是新一轮开发开放。延边林区覆盖了长吉图开发开放节点、前沿、窗口三个方面的区域,政策高度集成;二是新一轮东北振兴。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纳入了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层面,发出了一系列政策信号。

2 延边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可开采利用资源受限,资源约束加剧

一方面,商品材采伐限额持续大幅度调减,可供采伐利用的商品林资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资源质量已到了亟待休养生息、恢复增长的关口。“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区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限定在商品林林区内,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的接续又受到培育周期和树种的限制,大径级木材总量不足问题将更加突出。

2.2 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整体素质偏低

企业重复建设,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仍然是以传统的木材采伐、木材加工业为主,发展路径依赖性很强,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产品少。一些林产工业产品仍处于空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先进技术的企业比重相对较小。

2.3 筹资难度增大,资金约束加剧

随着国家对企业吸收社会、民间资本宏观政策的调整,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和银行商业化运作步伐的加快,各种资金将更多的流向高新技术和投资见效快的优势行业,投资回报期相对较长的林业企业筹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2]。

2.4 科技进步缓慢、专业人才短缺

部分林业企业技术水平较高,有自己的品牌产品,但仍然存在科技投入不足,创新机制不健全、能力不强的现象。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林业产品偏少。同时,新产品开发人才短缺,研发能力不强,生产效率较低。

3 延边州林业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快开发步伐,加大原材料引入

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可以从质量上保证原料的高档品质,占领高端市场,也顺应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3]。因此通过积极开拓陆海联运国际运输通道来加快开发开放速度和原材料的引入,将促进延边林副产品走向世界。

3.2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继续发挥以延边林业集团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小型木材加工企业技术和设备的改造,从优势核心产品入手,在生产已有产品基础上,注重开发林业市场空白林产品,如高性能复合板、无机胶粘剂人造板等,不断推进延边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3 加大投资和政策支持,扶持林业产业有序发展

全力争取国家对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和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实行全额预算,加大对延边州森工转产项目贷款规模,解决因实施“天保”工程,木材生产量大幅度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4]。对已形成规模的林产业给予信贷的政策性倾斜,使其有能力改进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3.4 注重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

组织和引导林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注重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的有机结合,提高林业企业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5]。通过企校联合办学、技术合作、岗位培训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为林业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3.5 利用森林资源,加快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加快旅游资源的联合,逐渐构筑森林旅游发展体系。即“围绕长白山风光生态游和珲春、和龙边境游两条精品路线、建成以延吉市帽儿山、八家子仙锋、和龙图们江源和黄泥河老白山等部级森林公园为主的四大旅游景点”,逐步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将森林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黄春明,田颖,李延丹.从林业到林区延边林业经济转型的新目标.中国林业产业.2012,(8):68-69.

[2] 岳宪伟.延边林产工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3] 池美子,郑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考[J].满族研究,2010,99(2):85-89.

[4] 朴秀豪,王洪国.试论延边林业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2001,34(2):56-59.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2篇

[关键词] 襄樊 农业 产业化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增产、农民增益、财政增收为目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或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以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襄樊经济增添了一个亮点。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全市总人口577万,其中农业人口364万,乡村劳动力185.6万。襄樊现有耕地面积600.93万亩,占全省的12.8%,居全省第二位。襄樊既是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和二十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全国第二个地级吨粮市和国家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近年来,襄樊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优质专用弱筋小麦、优质“双低”油菜、中短纤维棉花、优质油桃、优质水稻、猪、牛、羊、禽、芝麻等都被列入全国或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全市已形成粮食、油料、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七大主要产业。枣阳优质桃、老河口优质梨、宜城优质油料、南漳食用菌、襄阳优质畜禽、古城花椒、保康有机茶、襄城奶业、樊城蔬菜等特色产业初具雏形,已培育出章陵牌面粉面条、万宝粮油、玉莲牌芝麻产品、绿生牌茶叶、梅园牌大米、仙仙牌大白桃等一批知名品牌。2005年,全市龙头企业达到469个,实现销售收入83.9亿元,上缴税金5.4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31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1个,带动基地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龙头企业13个。针对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研究对策,努力促进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高效、快速、健康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产业化覆盖面小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稍有成就的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和经济状况稍好的一些地区,如316、207国道沿线、汉江流域等。而在其他广阔的地区几乎是见不到产业化经营的影子。

2.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缺少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大多数产加销连接松散,仅仅有少数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关系,而且多数仍停留在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上,且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问题。基于农民的弱小地位、缺乏组织性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农民从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相对来说太少。在现代农业大生产过程中,单个的农民很难进入产业化大市场,很难承受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而种种原因又是农民难以达到必要的组织化程度,即使有也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其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并引导他们进入市场和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襄樊市缺乏建立这样的中介组织的相关经验、制度、运行方式等,致使襄樊市严重缺少真正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3.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生产、加工产业链短

襄樊市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太少,水平还太低。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产品的品牌影响度的提高,多数品牌只是区域性品牌。襄樊市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能力,很多农产品只是经过一些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上市了。从横向来看,襄樊市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从纵向上来看,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4.龙头企业规模小,发展困难;龙头企业还太少,带动能力还不够

襄樊市缺乏大型的现代企业,尤其缺乏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在带动能力上,现有的龙头企业亦是突现出其不足之处,带动农户的数量有限,全市有农户近100万,而直接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的只有40多万,不到一半。

5.政府的运作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较少,支持力度不够

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内在地要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原来的单纯“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在目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有一系列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法规、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真正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有机协调好,以促进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推进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1)积极创造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必须从四个方面积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首先是市场条件。要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同时加强对通信、交通、金融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其次是行政管理体制条件。要打破区域界限、行业界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再次是资本条件。对产业化经营企业实行优惠的信贷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补贴。在税收上,对加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以使其能较快地积聚资金。最后是法律法规条件。农业产业化要健康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政府法规作保证。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使之健康、协调地发展。

(2)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要正确地引导农业产业化,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自身的职能定位,改变以往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和直接向企业和农户下达指令的做法,学会运用政策和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大力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服务。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1)科学设计布局,发展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生产基地。襄樊市在基地建设上要着重做到:一是布局区域化,逐步形成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如在宜城建立香菇生产基地、在襄阳建立双饱菇生产基地、在保康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二是经营集约化,使基地的生产要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以提高经营集约化程度、扩大产品产量和提高商品率;三是服务系列化,围绕基地发展加强服务组织和服务设施建设,把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以及官方服务组织的服务结合起来,从技术、物资、信息、运输、销售等方面为基地提供有效的服务。

(2)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投入力度:一是重视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当前农产品滞销、价格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种相同、产期集中、低质量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二是要充分发挥襄樊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襄樊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

(1)拓宽筹资渠道,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要改变过去把资金直接投放到企业、基地等具体实体组织上的做法,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或其他途径来筹集资金,要让企业自己学会生存和发展。政府可鼓励一些信用担保公司的组建,如湖北省第一家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在襄樊成立并运行良好。为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2006年12月由襄樊市农业办公室牵头筹建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获襄樊市政府批准。该公司由万宝粮油公司、金华麦面集团等5家企业发起,共有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股,注册资本3000万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营,目前,该公司已正式运营,以后每年可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1亿元的贷款担保。

政府要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大力支持。近期,襄樊市农发行主动出击,摸清情况新业务扩展后的情况,各县支行部也做了调研工作,通过初步调查摸底,全襄樊市符合范围的潜在客户有60家,发展后劲强劲。其中襄阳支行5家,拟贷款2120万元;枣阳支行3家,拟贷款1150万元;南漳支行15家,拟贷款3150万元;谷城支行9家,拟贷款11500万元;保康支行4家,拟贷款2000万元;老河口支行5家,拟贷款3150万元。

(2)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一体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需要建立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连接关系,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通过入股的形式与公司紧密联接在一起,使公司员工和农户成为企业的股民,农户与企业通过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地位平等,并通过分红实现了利益均沾。

针对襄樊市还没有这样的运行机制,可在金华、万宝、梅园、雨润、襄大、大山、回天、新丰、丽波、贤德等一些实力大、创新意识强的大企业中,选出一些企业进行机制创新实验,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这需要由政府来鼓励和引导,并对做试点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和补助。

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进一步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可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的结合;要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抓好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元服务组织。首先,要坚持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其次,要修订和完善章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对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最后,要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保护其经济利益,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是农户与是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政府联系的中间环节,它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包括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科技服务机构等。无论发展哪一种形式,都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适应市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屠凤莲:农业产业化初探[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何新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阻滞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05,(5).138-139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3篇

关键词:稳定发展;房地产业;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74-01

一、引言

泉州市是福建省着力建设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主要城市之一,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城市中也极具竞争力。2013年泉州市GDP居全国283个地级市第23位,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在大好的经济发展形式下,房地产业也慢慢走出200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重新走向“阳光产业”的发展道路。房地产业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因而泉州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离不开房地产业的相对平静。但是,在这种平静下,依然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制约着泉州市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泉州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工作者,有责任发现这些因素并对其思考、提出建议,以期对泉州市的房地产业稳定发展有所贡献。

二、泉州市房地产业发展概况

1.房地产业开发投资状况

地域优势明显、城市地位的提升、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着泉州市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房地产业开发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如图1,其中2013年泉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585.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4%。宏观经济学中已经有关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的研究,从泉州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来看,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对泉州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

2.商品房销售和需求状况

近年来,泉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断增长,同时销售情况也呈现出增长趋势,2013年泉州市商品房销售面积是2007年的8.8倍(表1),销售状况可以从侧面发映出需求状况,销售量大幅增加的背后是需求的不断上升。年销售量也可以说需求量呈现出来的增长趋势,使得泉州房地产业有不断发展的空间,有向前稳定发展的基础。

3.房地产业服务状况

围绕着房地产业,有政府部门、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商等多个服务提供主体。泉州市国土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为房产商、买房人等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规范着交易行为。中介机构为买卖双方提供者各式各样的信息服务,房产商也为自己的产品配套各种服务。此外,泉州市被誉为“中国建筑之乡”,因而,在房地产建筑服务如建筑团队的组织形式、建筑风格设计等方面,泉州市有其自己的特色。

4.总体而言,近几年,泉州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头表现良好,开发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市场销售量持续扩大,房地产服务与时俱进,显现出了自己的特色,这对泉州的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受大经济的影响、受很多因素制约,泉州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三、制约泉州市房地产业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分析

1.政策因素

房地产业有很多方参与,一方利益的增加很可能是建立在另一方利益的削弱之上,比如从经济学上讲,政府的税收和房产交易方的利益是一对矛盾。有研究表明,泉州市地方财政收入与房地产业的依存度相当紧密,依据相关测算,2008~2012年泉州市地方级房地产相关税收年均增幅在25%以上,高于地方税收收入增幅近5个百分点,其在地方税收收入总额所占的比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目前,在泉州市地方税收收入的支柱税种中,房地产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相关税种占据着重要的席位。因而,从泉州市政府的利益来看,政府部门关于房地产业的部分政策会体现出政府的利益,这些政策会更多的有利于泉州市地方财政收入而相对忽视了房地产业其他博弈方的利益,影响其他参与者的积极性,甚至其他参与者会出现投机行为如房产商的避税和地下交易,最终会影响房地产业稳定发展。

房地产业也与民生息息相关,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必需有相应的政策来保障。有些政策与民生息息相关,如泉州市每年出让的固有土地使用权中有10%的比例用于保障房的建设,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不用质疑的,但若这个比例有些不足或者超过需求,其结果或许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保障房挤占其他商品房的土地且获利少,必然会降低投资的积极性,况且保障房未必能让有需要的人购买到,可能在购买的途径当中发生政策无法控制的投机行为,这会制约房地产业长远的健康发展。

总之,政策会因为强制性的把房地产业中的部分利益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如果这种转移过度或者不足,都会影响房地产市场的秩序,进而影响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

2.房价因素

房价几乎是房地产市场中最活跃的因子,因地段因时间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测算到的,从2009年记起,泉州市的整体房价呈现出增长趋势,每年约以8.5%的幅度增长。

短期来看,高房价会让房地产市场的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而且泉州市距离厦门等不逊于泉州的城市较近,高房价可能会把一些消费者“驱赶”到其他地区。同时,低房价固然会有利于消费者,但也会削弱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开发商的开发热情,也会影响泉州市房地产市场。短期过高过低的房价对房地产业的不利影响是立竿见影的,供给需求不平衡,市场就不稳定,整个行业就不能稳定的持续发展。当然,短期的房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有小范围、更短时间的波动,但如果这种波动超过预期就会影响房地产业发展。

长期而言,房价的增长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如果增长的过快则会带动其他产业的的价格水平也超出正常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成本增加,不利于社会稳定。如果增长迟缓甚至停滞,则反映了经济的下滑,同样不利于区域的综合发展。

总而言之,房价是连接消费者和投资者(生产者)的桥梁。近年来,虽然泉州市房价未出现大的波动以致影响整个房地产业,但房价依然是是制约泉州市房地产业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人才因素

据有关统计,泉州市房地产业现有干部职工12万余人,其中干部队伍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占80%,职工队伍则以初级职称为主,约占70%。由此可发现,泉州市从事房地产业的人力资源中,职工队伍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力量依然是比较脆弱的环节。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虽然勉强符合时代的要求,但其管理机制、晋升机制、人才使用机制有待改善,干部的知识积淀、文化素养没能得到充分展现。

人力资源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是一个产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房地产业也不例外。如果人力资源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劣势未到达及时的修正,行业的长远发展终将受到制约。

4.中小企业投资因素

泉州被称为“中小企业之乡”,这里云集着形形的中小企业,还有为数不少的台商在泉州投资。中小企业产生的大量资金必定有一部分会向房地产业投资,这种投资即有利于房地产业的繁荣,同时会催生房地产泡沫。所以可以说,泉州的房地产业比大多数城市承担着更大的危机,蕴藏着更大的泡沫。不可不说这种投资是制约泉州房地产业长远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

四、保持泉州市房地产业长远发展的建议

1.完善泉州市有关房地产业的政策

泉州市政府部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依靠的政策,政策可以渗透到房地产业的各个方面,市场规范、土地流转和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限制、保障房建设、建筑的容积率等从大到小无一不有政策的痕迹。因此,完善泉州市有关房地产业的政策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在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完善政策的措施。

(1)制定更加符合泉州实际的政策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均有关于房地产业的相关政策,只是所占的视角有所差别。泉州市的房地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反映在买房人的消费结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开发商的投资能力、投资意愿,政府对房地产业的特殊预期上。泉州市应在上级政策的基础上,着重实际调研,制度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实际的房地产业发展政策。

制定出的政策最好能平衡各方的利益,尤其是保护弱者的利益。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采用以下的步骤。一是深刻理解中央政府和福建省政府关于房地产业的政策精髓,把这些精髓性的东西当作制定本市政策的基础,这样可以保证政策实施出的效果不偏离大方向。二是组织政府部门已有的专业队伍或者雇佣专业队伍,开展泉州市房地产市场调研。开展包括政治(市政府的思想观念和办事效率)、经济(主要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居民的风俗习惯,教育程度等)等在内的市场宏观环境调研,开展关于泉州房地产市场现在的状况的调研,开展关于消费者的需求和投资者的投资意愿的调研等。三是根据调研的情况,总结出泉州房地产业的特点,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召集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制定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关的房地产业相关政策,以促进其长远发展。

(2)评估政策效果

现有的政策可能只是符合现阶段的发展,并不能长期适用,一旦过了适用期限,则会产生不良的效果,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因而,需要成立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小组,利用现代社会便捷的信息,及时的发现不再适合的政策,同时也发现实施效果好的政策。但是,政策的效果一般具有滞后性,可能现在显示不出效果的政策将来会有和好的效果,也可能现在实施效果显著的政策将来就会阻碍房地产业的发展。因此,泉州在成立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小组时需要择贤而选,让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制定好的政策,并且不断地评估、改进,会很好的平衡各方利益,极大的促进泉州市房地产业长远的发展。

2.规范泉州房地产市场

泉州房地产市场如能一直规范的运行,房地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已经具备。消费者有所买、生产者有所买卖,市场得以持续其勃勃生机,这有利于泉州人民、有利于泉州经济发展。

(1)控制房价合理增长

对房价,政策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其涨落的根本依旧在于房地产市场机制。规范的市场秩序对房价的有利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也需要市场参与者的认识和素质的提高。政策在上文已经提到,而市场参与者的认识和素质的提高依然需要有关部门的组织。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市场参与者(主要是消费者)对泉州房地产业的认知水平;同时组织相关的会议,邀请主要的房地产商,增强其责任感,激发其参与泉州经济建设的热情和使命感。这样,市场秩序较现在稳定,房价也会在大多数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合理的增长。

(2)规范投资行为

泉州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中小企业居多、台商云集,资金来源广而且相对分散,这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也会有投资过热,激发房地产泡沫,最终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这种情况在一些地区已经发生,规范投资行为可以说是前车之鉴。一是依据泉州市区域规划,约束可能产生过热的投资行为。二是适时引导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向,相关部门可以成立一个研究小组为中小企业投资服务,引导其走出去投资。三是居安思危提高危机意识,时刻关注投资力度是否与当前泉州房地产业的状况相一致。

3.加强泉州房地产业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队伍的层次和水平制约着泉州房地产业的走向,人才梯队即做好人才储备,培养接班人和接班人的接班人,如是形成如梯子一般水平高低不同、层次不同的人才队伍。建设泉州房地产业人才梯队,有利于其人才在有保证的情况下持续更新,有利于其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一是提高认识,积极进行人才梯队建设的筹备活动。有些干部对现在过早的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而且不是自己亲手提拔的感到不理解,这种意识需要得到重新的认识,相关人员可动员其积极参与人才梯队建设的重大项目中。二是认真做好人才选拔工作。首先要确立后备人才的选拔尺度,这一尺度要有利于泉州房地产业的发展;再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一系列规范合理高效的甄选程序;最后在尊重后备人才的发展意愿以前提下,运用先进的选拔技术成果盘点符合条件者。三是利用有效的培养方式造就后备人才。根据个人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而后让其参与到与房地产业相关的领域中以观察其与该领域的化学反应。四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优胜劣汰,奖惩合理,标准科学,公平公正,利于招纳到真正的人才。

此外,人才梯队的建设应该从不同的途径搜寻人才,而非仅仅局限在体制内,搜寻成本固然会增加,但是人才对此行业的回报是无法估量的。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建立人才梯队信息系统显得即与时俱进又能高效的管理人才。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4篇

淳安县拥有极其丰厚的资源,当地人民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依靠先进技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着重发展茶叶、山核桃、乡村旅游三大产业,成功创立了具有本土特点的特色农业产业。茶叶、有机蔬菜、山核桃、中药材、畜禽等都已成为淳安的名牌农产品。2000年淳安农业总产值仅120500万元,经过全县人民12年的努力,2012年的农业总产值已达到382488万元,翻了3倍多。据抽样调查,201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18元,而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575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淳”牌有机鱼入选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淳安县首个全国性的著名商标。“千岛玉叶”茶获得浙江十大名茶荣誉称号,3个枇杷样品也入选“全国十大优质枇杷”之列。2011年,淳安县23个乡镇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站,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总规模达120万亩,“千岛玉叶”、“红姑娘”等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淳牌”、“野娇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部级品牌零的突破,全年新增部级农业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23家。2012年,“千岛时珍”被评选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白坪山尖”、“瑶记”、“万寿岭”被选为杭州市著名商标。全县共有部级农业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家。

二、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水充足。特别是千岛湖湖面宽广、云雾缭绕,具有立体调温效果,形成了“春暖早,秋寒迟,无霜期长”的特殊小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加之淳安县政府重视生态建设,水、气、土污染轻,给高品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淳安县是农业大县,而茶叶收入又在农民纯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政府对茶叶的支持就是对农民的支持。淳安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从茶叶种植、加工到营销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各乡镇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奖励种茶、收青加工等。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的自然环境很好的满足了山核桃的种植需求。自古以来,山核桃就是淳安县的一大特产,其栽培历史可追溯,是淳安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广大群众对山核桃的种植保持较高的积极性。淳安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山核桃产业相当重视,积极引导林农展开生态栽培,引进无性系良种,鼓励支持创办加工企业。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地处浙江西部山区,其县城千岛湖镇,依山傍水,是国际花园城市,风景宜人,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而沿湖分布的那些美丽乡村,则犹如散落在湖边的珍珠翡翠,生态景观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灿烂多姿。

为了加大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淳安县政府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给予用地扶持、奖励示范典型、实行税收优惠、扶持宣传促销、补助规划经费、鼓励合作经营、提供信贷服务、鼓励利用国有集体闲置房屋及林农生产生活管理用房发展农家乐,以及支持国有林场利用林场闲置房屋、林木等各种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多项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二)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因为淳安县的大多数茶园都成块状分布,整体面积200亩以上的茶园不多,而且基本上是家庭式的培管经营,不成规模,茶农在使用肥料、农药等物时也没有具体标准,再加上约占全县40%的茶叶是家庭作坊炒制的,没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导致整体茶叶质量不一。

与茶产业相关的企业之间尚未达成高度一致的品牌意识,各企业只顾自己发展的现象较为严重,品牌规模效益不高,进而阻碍了千岛湖茶叶品牌的扩张进程,影响了整个地区行业的发展。再者,淳安县的茶叶品牌也仅仅依靠政府的宣传,其形式也局限于媒体广告、展示展销、举办茶文化讲座等方面,难以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非环保的种植方式,不利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山核桃产业的发展,产区农民对山核桃林的经营培管普遍趋于精耕细作,山核桃纯林占绝对比重,同时由于长期采取垦复及化学除草,致使树根、林下植被稀少,部分林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可持续经营存在困难。

(2)传统的采摘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林农由于工具落后,采摘山核桃的方式还停留在人工手动敲打,又因核桃树大部分都生长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且树枝较脆弱,不结实,难以承受重物的压力,虽然人们在采摘过程中也利用蜈蚣梯、保险带等工具,但作用不大,林农坠亡事件时有发生。

(3)山核桃产品简单,市场竞争力不强。淳安县山核桃产品大多数是椒盐和奶油产品,虽然最近几年也研发出了手剥山核桃、山核桃仁及山核桃油等新产品,但总体来说,山核桃产品种类不多,难以在山核桃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再者,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以人工之力很难把握产品的口味,质量无法确保。全县山核桃加工企业仅有30家,其中通过QS质量认证的只有11家,企业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远远不及其它县。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快速交通落后,缺少便利性。由于淳安县地处山地丘陵区,村与村,村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仅靠沿湖公路、山路来连接,且目前尚未开通便捷的公交路线,只有中巴车经过,班次也较少,旅游旺季容易引起游客的滞留问题,因而影响了游客游玩的质量,使得其兴致大减,不便于乡村旅游也的发展。

(2)旅游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性。淳安县乡村旅游依然延续之前的传统型观光游览,旅游模式与国内其他景点相类似,缺乏淳安特色。乡村旅游的形式基本是以“体验农业生产,感受农村面貌,享受农民生活”为主,没有充分将历史人物、民俗风情、民间传统工艺等融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缺少具有淳安文化底蕴的特色旅游项目。

(3)旅游产品单调,缺少特色。迄今为止,淳安县的乡村旅游业还没有建立完整全面的旅游产品市场,如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等都比较少,更别说具有淳安乡村特色的商产品了。来游玩的游客只能买点当地居民自制的野生鱼干、野生蕨菜干等,更不用说是有知名品牌的产品了,规模小且不正规,这种家庭作坊式的营销方式,严重阻碍了淳安县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的稳健发展。

(4)服务水平不高,缺少专业性。在吃农家菜方面,虽然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都打着土菜馆的招牌,但其实并没有将本地食材做出其应有的特点,没有完全体现出本土特色,反而有些还迎合城市游客的饮食特点。在住农家房方面,乡村旅游经营者为使游客住得舒心,基本都将住房宾馆化,差不多的装修格局,使其失去了农家住宿的自然本色。另外,大多数经营者没有受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对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而且普通话、外语水平也亟待提高,难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

建议

(一)坚持因地制宜,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淳安实际,遵照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转变。加大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研究分析茶叶、山核桃、有机蔬菜、中草药等产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块化发展、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充分利用淳安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府扶持力度,努力促使茶叶、山核桃、水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向更高的层次提升,积极培育有机蔬菜、中药材、松花粉等新兴产业。

(二)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特色产业专业化生产

政府应颁布更多鼓励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形式提升特色农业,促进专业化转变,在特色村、产业大户、专业带等积极建设条件上,启动“一村一类、一乡一类、多乡一类”的成长,持续性的加快农产品的集中化、专业经营水平,团聚特色产业,凸显农产品特色竞争优势,大力转变农产品结构,凝聚力量突现优势产品,将其发展成为主打产品。相对淳安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有机蔬菜、干水果、中药材、畜牧、精品渔业等产业,突出重点发展千岛玉叶茶、有机蔬菜、水果、蚕桑、山核桃、山茶油、有机鱼、三元肉猪、千岛湖本鸡等优势特色生态农产品。

(三)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要把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政府应做好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管理特色农产品源头、严格检测特色农产品等重要工作。特色农业经营者应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地和市场的跟踪检测,严格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标志卡管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来生产销售。另外,政府也可颁布一些优惠政策,如鼓励农业生产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被认定为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的产品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未来几年,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紧建立淳安县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善淳安县及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努力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四)完善经营制度,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

农产品品类众多的特点并不要求每种产品都去注册一个商标,也不能随波逐流,纠结于形式,导致社会资源的流失。目前,淳安县已有“鸿坑毛尖”、“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秀水玉针”、“雪水银针”、“千岛龙井”、“千岛绿园”、“鸿峰贡芽”等茶叶品牌,“瑶记”、“山之子”、“常香果”、“水竹坪”、“野花香”、“千岛皇子”等山核桃品牌。各农产品品牌应增强团队精神,合力打响“千岛湖”牌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从而将淳安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的市场。

(五)深化农游融合,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创新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5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议

一、科学规划战略性政策建议

1.实施藏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指标政策。将藏毯产业跨越发展纳入在十二五规划中,建立起藏毯产业发展指标体系:今后3~5年,藏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其中产业园区增加值在开发区的比重超过20%,在全省产业发展的位次前移。’逐年加大省财政支出藏毯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达到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不低于1%。实施“地域品牌+产品品牌+集群品牌”的发展战略,强化品牌建设,3年内将青海藏毯打造成世界名牌。加大对西宁市城南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交通、市政、教育、水利、信息、物流、医院、商业等方面的建设。加大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在城南新区开发建设一个集原辅料供应、销售、中介机构等与藏毯有关的商品,容纳800家商铺的大型综合市场,组织区域营销将交易集中化。

2.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根据青海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抓住藏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力争将藏毯产业列入国家支持藏区发展的重点项目,尽最大努力取得中央的支持,进一步从放宽市场准入直至税收、就业、融资、用地、投资等扩大优惠政策,要使产业园区在项目审批、海关物流、公积金制度、外事管理等方面赋予特殊的管理权限和优势。通过这样的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原辅料配送、纺纱、染纱、联运托运等一些相关的企业和有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项目进入藏毯集聚区域,快速聚集大批企业,形成企业的密集集中。

二、推动生产政策

(1)促进分工协作政策。针对园区内企业分工协作不够的实际,由政府部门每年组织举办一次藏毯产业国际供应链配套协作洽谈会,定期组织帮助内、外资企业结对配套,同时开通企业网上产品配套协作洽谈会,长期开展网上产品展示、产品采购和配套协作洽谈。另外,针对独个企业采购量小的特点,采取对成员企业原材料集中采购的办法,使企业采购成本。(2)培育核心企业政策。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意见》,主张通过资本运作,进行资产重组,激发企业活力,使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聚,向规模优势靠拢。对那些优势企业则鼓励通过多种途径上市,帮助上市公司改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增强再融资能力,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大企业在执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时,对符合要求的还给予免征营业税的政策优惠。对国家法规允许的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企业可申请加速折旧。其次是在盘活存量资产方面给予政策激励。(3)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一是组织银企合作,努力为本地中小企业和金融部门之间建立“绿色通道”积极向金融部门推介优质项目和优势企业。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民资参与、社会支持、市场化运作的藏毯产业发展基金,依托发展基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三是加大培育和服务,积极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民营经济扶持资金。平均每年争取这方面的扶持资金不少于6000多万元,用于支持藏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协作配套、市场开拓、人员培训,推进藏毯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三、完善区域营销服务的政策

(1)重奖激励政策。出台《关于实施藏毯产业名牌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激励企业创建品牌,实现营销优势,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进行资金嘉奖,对获得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的企业以及省名牌和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省政府100万元、20万元以及数千元不等奖金的嘉奖,以此推动品牌战略。(2)质量管理达标政策。推动落实《关于实施藏毯产业名牌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藏毯名牌产品,推动名牌企业做大、做优和做强。除了广泛的宣传,引导企业将名牌战略纳入重要发展目标来重点落实,质监部门加大培育发展名牌产品力度。(3)创建区域品牌政策。政府在全方位推介青海的同时,统一打“国际藏毯之都”牌。政府率领代表团赴欧州国家重点开展招商引资。德法企业在纺织业上的投资较多,要专门准备藏毯产业投资项目库,争取招商引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四、支持创新政策

(一)充实科研机构、加强科研支持政策

出台《关于鼓励和吸引国(境)内外研发机构的意见》和《引进国(境)内外研发机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符合青海藏毯产业发展方向,属于产业技术重点发展领域,’投资额超过200万美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外资研发机构给予优先资助。对国内院校、科研院所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来青海设立研发分支机构,以及国内重点高校、行业权威科研机构来青海创建或共建研发机构,也给予优先资助政策。

(二)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政策

在外部资源引进上,要针对职业经理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重点引进以下几类人才:一是高学历、高素质以及产业发展紧缺的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等经营管理人才和与产业配套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具体操作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不求所有和所在,只求所用,注重实效。二是培养一批产业技术工人。依托现有职业技术学院和行业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工人的培养。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

(三)培养创新精神政策

启动青海省“青春校园创业计划”、“青海创业之海”活动,在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深入社区、乡镇、农村牧区等全社会,把创业辅导开进校区、社区、农村,送教上门,加大学生、青年、农牧民的培训力度,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同时应通过政策支持、新闻宣传等手段,培育企业家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敢于开拓、不断创业、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培训、考察以及激励机制和规范制度环境,制定和实施培养一批青海本土致力于藏毯产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政策。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推进科研转化政策

建设藏毯产业科研基地,加强青海与高校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政府在企业与高校间做好穿针引线,并在技术转化、成果推广、人才培养以及研发中心、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方面提高合作水平,建立项目攻关组,组建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同时,积极联系引进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上海合成化纤研究所等机构的合作,借助外力,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藏毯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6篇

1 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比较

从国际发展看,移动支付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商业模式。

(1)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作为主导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以银行推出的业务为核心来推动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展,通信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以信息服务商的身份出现,不参与支付活动。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式也归于此类,毕竟在双方合作模式下的清算、结算都是在金融机构的账户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上进行,通信运营商只是提供一个通道。

(2) 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第三方支付企业作为单独的经济实体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只是作为合作伙伴存在。

(3) 以通信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通信运营商为核心来管理价值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不参与支付活动,用户直接与通信运营商接触。不过,通信运营商需要承担金融机构的责任和风险,服从于金融机构的监管。

无论采用何种商业模式,移动支付的盈利主要来自前向用户服务费、结算手续费和后向商户服务费三方面。

2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模式的初步探索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陆续发放支付牌照。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牌照包含的六大支付业务范畴之一,正式授权给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2011年年底,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齐聚移动支付。至此,我国移动支付半封闭开放模式的产业链正式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以及支付清算行业协会作为产业链的协调监管机构严格把控准入关,使得整个产业链不至于过度分散,也不至于过度封闭。

从短期看,虽然盈利空间还不是很大,但移动支付能够增加用户黏性,带动其他各项增值服务的收入,因此,产业各方对移动支付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过长,产业链内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将该业务一手包揽从头做到尾,加之移动支付尚欠缺统一的行业标准,若产业链环节中的各方各自为战,整个产业的发展必将举步维艰。因此,有必要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扶持下,积极探索创新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的局面,加快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 构建成功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有序的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的构建,离不开产业链参与各方的专业分工与有效协作。

(1) 行业间开放。移动支付相比其他增值业务,涉及的企业最多,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最复杂,各行业应该携手共进推动行业开放。通信运营商拥有广泛的移动用户群,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资金清算体系,通信运营商希望POS终端机开放共享,金融机构同样也希望手机支付开放共享,行业间应该开放共享。

(2) 资源共享。各方独立发展的用户,会导致用户群体割裂化比较明显,也会让用户对业务产生困惑,不仅会加剧竞争,某种意义上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移动支付产业各方聚拢在一起,会让格局及各自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朗化,才能有针对地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良性发展。

(3) 标准统一。为了抢占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权,近两年来,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力推的2.4GHz标准对国家标准的争夺从未停止,并且各自也都开展了小规模试点。从实际看,标准问题是制约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瓶颈。标准要统一,但不一定要单一。对于整个产业发展而言,单一的标准往往会形成垄断,会扼制创新,应鼓励多标准并存,只要不违背整体发展原则的自定标准就要提倡。

4 关于加快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尽早出台移动支付标准。在全面梳理移动支付现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从关键技术、系统结构、信息安全等角度构建我国移动支付标准体系框架。要坚持自主创新,从应用基础、联网通用、设备应用、安全保障、相关技术等几个方面,规范移动支付全过程。建议涉及通信相关技术的以通信行业标准形式,涉及银行监管的以金融标准形式组织制定和,涉及多方参与的由参与方共同组织参与制定,加快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2) 注重商业模式建设。由于尚无成熟的运营模式,移动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中产业链最长、参与者最多的产业,应该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协作和跨行业的协调,开展深层次的商业合作,实现产业共赢。

(3) 鼓励产学研应用开展技术合作。通过科技加大专项的实施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产业价值的提升,带动产业发展。

(4) 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安全是移动支付发展的根基,要加强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为移动支付发展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要进一步引导用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主动采取身份识别、安全加密等手段,提高移动支付交易的安全性。

近年来,3G终端普及速度加快,消费者对移动购物需求日益迫切,这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基于先天的用户优势,移动支付业务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通信运营商发展的重点业务,而这其中尤其要把握两个方面:消费者认可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行业应用突破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7篇

关键词:太阳能;产业发展;宁夏

当前,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严峻,在此形势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宁夏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较好的太阳能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及产业发展,对于调整能源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宁夏加快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是实现宁夏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权威部门预测,到本世纪后期,太阳能发电将占世界总发电量的60%以上[2]。从2001年开始,宁夏由电力输出省区变为电力输入省区,到2003年,成为了因电力供应紧张而采取拉闸限电的省区之一。虽然到2006年宁夏通过电网改造和加大电力开发投入已基本解决了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但随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压力将不断增大。为此,除大力提高非可再生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太阳能产业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太阳能产业必将成为宁夏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选择,将能有效拉动宁夏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宁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宁夏发展太阳能产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宁夏太阳能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属于太阳辐射一类区。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状况综合排序中,银川市排序占第三位,仅次于拉萨和呼和浩特,区内其他城市也都具有一定的太阳能开发利用条件。宁夏太阳能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原材料生产—太阳能产品研发和生产—工程设计、施工与应用的较为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约有太阳能产品生产企业30多家,其中部分企业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50多家产品营销企业,近3000名较为稳定的从业人员,为宁夏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3.有效的促进政策为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007年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力争到2010年使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新增太阳能发电约173万千瓦,建成太阳能热水器面积3亿平方米。国家《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也为增加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市场份额提供了可能性。近期,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明确提出要把节能减排提到国家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而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是节能减排中的重要内容。以上这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宁夏加快太阳能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影响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宁夏太阳能生产企业不足50家,数量不到全区工业企业的6%,产值更是不到1%。虽已基本形成从“原材料生产组件开发生产、太阳能产品研发和生产工程设计、施工与应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非常薄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不够

从全区产业结构整体布局来看,太阳能产业还没有成为重点发展产业。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太阳能市场的需求大多停留在太阳能光热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被动式太阳房、太阳灶等低端产品领域。

2.相关激励政策的制定明显滞后

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宁夏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政府决策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乏统一、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且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差,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激励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明显滞后,特别是缺乏完善的对投资者、用户及相关产品的补贴政策,缺乏系统的税收优惠或强制性税收政策,缺乏优惠的价格政策,缺乏低息(贴息)贷款政策等,且已有经济政策激励力度弱。

3.宏观管理和投入保障水平低

一是没有权威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多年来,宁夏太阳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工作分散在多个部门,职能交叉、资金分散、重复建设。二是市场监管不力,标准不完善,行业门槛低,致使市场产品和服务良莠不齐,不仅阻碍了行业发展,也使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三是对太阳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投入太少。太阳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目前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和计划。四是缺乏项目支持。国家财政部、发改委都有扶持太阳能开发的相应项目和资金,但宁夏企业至今未能争取到一次机会。

4.自主创新能力差,研发人才极其匮乏

宁夏太阳能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多数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没有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太阳能光电、光热产业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人才屈指可数,在该领域全区还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研发团队。随着太阳能开发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太阳能企业缺少自主创新带头人的矛盾日益突出。几家重点原材料生产企业的主要技术人员都是从外省高薪挖来的,这些人才带来的仅仅是经验,其满足程度和稳定性令人担忧。

三、加快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设立宁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办公室,统筹发改委、经委、科技厅、建设厅、农牧厅、环保局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建立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强化政府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应用推广力度。

2.尽快建立完善的太阳能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1)抓紧制定科学的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汇集区内精英,共商宁夏太阳能发展大计,谋划符合区情的太阳能开发利用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研究制定宁夏太阳能开发利用总体战略布局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措施,部署战略任务[5]。

(2)抓紧制定加快太阳能产业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要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等方面,建立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强的财税激励政策,要明确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目标和技术目标等。借鉴外省区的做法,对新建体育馆、医院、学校、机关办公楼等政府资金投资的建筑项目,采取强制推行太阳能技术的政策。对酒店、商业大厦等商业性建筑,则给予税收、贷款等激励政策,提高其自觉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积极性。

3.全力组织实施一批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示范工程

(1)在城市亮化工程中,组织实施光伏路灯照明、光伏交通灯指示及光伏景观灯示范项目。

(2)选择部分使用财政资金新建的大型公用公益性建筑作为使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示范工程。

(3)支持一些用电量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应用示范点,建设20千瓦~10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作为企业办公等用电的补充电源。

(4)配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温室、太阳能暖房、太阳能灶、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草坪灯等,建设太阳能利用示范村、示范乡(镇)和示范县(市)。

4.加强宁夏太阳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引进

(1)选择具备一定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邀请国内外有关知名专家或企业参与,组建竞争、流动、开放的以太阳能为主的宁夏新能源研究所,有关方面在资金、项目、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使其尽快发展壮大。

(2)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3~5家重点企业筹建宁夏自治区级太阳能技术创新工程中心,有效提升太阳能开发利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支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光热、光伏技术基础研究工作,在宁夏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专项基金予以支持。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4)尽早建立宁夏太阳能开发项目库。选择符合宁夏发展的太阳能技术,组织项目计划,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5.建立完善的太阳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

(1)建设以园区为载体的专业化太阳能生产基地。结合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重点,依托骨干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式发展,扩大规模效应。

(2)尽快规划在银川市或石嘴山市建设西北地区或国内最大的太阳能产品专营市场。选择大企业、名品牌建立大型太阳能产品专营市场,将会大大提升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3)尽快成立宁夏太阳能行业协会。由宁夏工商联牵头,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厅、建设厅、农牧厅等部门支持,通过联合宁夏太阳能企业、外地太阳能厂商和有关单位成立宁夏太阳能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负责企业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参与制定地方行业标准并对行业资质进行审核。

(4)尽快成立宁夏太阳能产品检测中心。加快太阳能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严格太阳能产品检测,保障用户利益,促使太阳能利用健康发展,杜绝“三无”产品进入市场。

6.重视人才培养,为太阳能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支持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与区内相关研究机构、企业联合办学,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太阳能开发利用人才。支持太阳能开发利用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桑建人.宁夏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探析[j].宁夏工程技术,2006,(1):87-89.

[2]朱浩珉,石慧.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世界能源供应主体[eb/ol].http://energy.people.com.cn/gb/71902/6987587.html.

[3]牛国元,等.宁夏太阳能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方向研究[r].宁夏2007年软科学研究项目,2008,6:57.

产业发展的建议第8篇

X产业是某镇传统支柱产业,全镇拥有X制造业多家,其产量占全国X%左右,市场份额占有率达X%,素有“X”的美誉。X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机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管理理念落后。某镇发展X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时间较早,但大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而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企业后劲不足、管理混乱,管理理念落后。比如,同样是某镇的技工,在济南的工作效率就比在本镇企业的工作效率高。在本地企业上班时总是会由于各种原因请假,而企业负责人大都是本地人,大家互相认识,碍于情面就会准许其请假。但在济南时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本镇加工企业大多未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仍然固守小作坊时的落后管理制度。

2、人才缺乏。产业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随着X产业的发展,人才缺乏的问题正在变的越来越严峻。现在的X产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对于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但受限于某镇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某镇的X产业声名不显,导致高学历人才既不知道也不愿来某镇的X企业。

3、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同样是X产业集群区的济宁近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快,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技术更新较快。而我镇企业受制于资金不足,虽然对一些新技术、新机器非常感兴趣,却只能“望洋兴叹”。

4、市场混乱。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导致各个企业之间恶意竞争,互相压价。甚至为了取得订单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这种趋势下使得各个企业都吃力不讨好,便宜了卖家,成为了买家市场。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出现,现在已经出现先发货后付款的现象。若不能及时制止,整个产业都有毁于一旦的危险。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1、由政府出面,建立X协会。在政府的帮助下,定期对各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比如可组织专业人员向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理念的更新,向他们介绍先进的管理理念。政府还可对协会提供法律援助,运用法律的手段,对企业的坏账、烂账进行清理。并且成立企业协会后,可以出台相关的行业规定以制止企业间的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