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创新模式

企业创新模式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6 10:36:16

企业创新模式

企业创新模式第1篇

“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文化构成要素或文化复合体,简单的说就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稳定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将企业创新文化模式划分为“个人文化模式”与“集体文化模式”两种类型。“个人文化模式”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欧美模式”,这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典型代表的企业文化模式。这种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是注重企业员工的个人意识,提倡个人的独立、解放,富有创新精神。在拥有个人文化模式的企业中,企业员工以“独创性”为荣,企业也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特征,提倡员工的自我发展,尊重员工自我需求的满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存在于企业员工的文化意识之中,因此他们崇尚个人奋斗,注重事物发展的结果。在这种类型的文化模式之下,员工之间的“人际”及“血缘”关系相对淡漠,人们更注重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与“契约”关系,人人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只有通过个人的不懈奋斗才会取得成功。同样,企业对员工的束缚也很小,采取各种激励机制来鼓励员工们创造性的开发,并不以统一的模式对员工进行要求,重视对员工需求的满足。与之相反,“集体文化模式”就是以“团体”为特征的文化模式。在这样的模式氛围之下,员工们更多的是一种对“集体”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它强调“公众”责任意识。更加强调对整个团体的奉献精神,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当个体与群体产生矛盾的时候,作为企业的一员,员工则更应该倾向于选择后者作为贡献的主要对象。这也是传统中国文化所注重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种企业的明显特点是用一种整体的价值观来对员工进行精神层面的“渗透式”约束。

那么,这两种企业创新文化模式究竟是哪一种更适用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展开呢?由于两种企业创新文化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简单的从表面现象来进行选择。比如,“个人文化模式”虽然拥有宽松的创新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鼓励创新的文化模式,但是却容易使员工过多的重视自我从而忽视整个企业的利益,不容易在员工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在需要解决团体问题的时候不容易相互协调与合作;反之,在“集体文化模式”中,虽然缺乏一些个体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却可以拥有很强的集体观念与协作意识,可以凭借合作的团体力量来处理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现代企业家都力求建立一种新型的企业创新文化模式来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文化氛围。也就是说,力求在两种企业创新文化模式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即“中和文化模式”。我们以海尔企业为代表来进一步分析。

海尔人的价值观是创新,正是带着这种海一样的包容与创新精神,海尔企业创新文化模式集合了“个人文化模式”与“集体文化模式”的特点,结合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来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当海尔企业决定合资的时候,曾经有许多国外的企业想与之合作,如日本、美国、德国等企业在技术上都不相上下,很难做出选择。张瑞敏在进行考察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日本企业设计的冰箱成本很低,但是寿命相对要短一些,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德国人办事严肃认真,虽然有些刻板,但是讲求理性,能够较好的与原来的企业相融合,促进企业文化的观念转变。就是带着这种对企业文化的预期,他们选择了德国的公司进行合作。这种技术性的引进对日后海尔的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海尔文化中一些规范严谨的观念都深深的刻上了德国文化的印记。虽然张瑞敏认为日本企业的产品不适用于海尔,但是日本企业中的团队精神却成为了海尔吸收的对象。“海尔应像海,一旦汇入海的大家庭中,每一分子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个团队地整体,随着海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同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正是这种追求卓越地精神渗透着日本企业文化的要素。在吸收他国企业文化的同时,海尔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来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机制。例如: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海尔就以这个为出发点阐发了海尔的文化价值观,对海尔员工最大限度制约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解放,使人获得真正的尊重与自我满足,开发创新能力。在融合了日本、欧美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海尔独创了自己的文化和特有的OEC管理法,从而使海尔企业独树一帜。可见“中和文化模式”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企业创新模式第2篇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模式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成为企业提升核心 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的生产活动完全是 指令性和计划性的,产品实行国家订购、国家统销, 这实际上是一种“收购经济”加“政府保护”。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基本没有创新活 动。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但在引进过程中没有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 收,从而陷入了“引进一落后,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 圈。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有自身特定的 国情和战略需求,不能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实践也证 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 取得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通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正在增强。在全部 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了60%,一批依 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正在崛起。但是, 我国企业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同知名 跨国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尽快确立企业技 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 心竞争力,不仅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和经济 发展的当务之急,也将决定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竞 争中的战绩。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1 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增长明显

从调查状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加快了自主创 新的步伐,加大了科研开发的投入,为企业的长远发 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2001年到2005年, 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增长明显,平 均每年增长50%以上,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 到4%,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比例 已经超过了5%。

2.2 企业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观念也在改变

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残酷性使企业意识到:要想 发展,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单纯靠技术模仿和引进是 不行的。调查中,企业家们已经走出了“技术创新就 是技术改造和引进”的认识误区,大多数大中型企业 已经从依靠技术引进转变为自主研发。这些企业在 技术开发过程中主要经过商业分析――技术开 发――市场实验――营销战略――商品化等阶段的 管理和操作。这一现象表明,本地区的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有所提高,已在逐渐摆脱依靠外国企业技术转 让的局面。

2.3 民营企业在创新中显示较大活力

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双 重压力,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根本途径就在于自主 创新,增强民营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而这也正是本地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持续生存 的最重要条件。民营企业一般管理体制灵活、决策较 快,在创新上往往能快速出击。如作为民营企业的先 声药业,由于企业高层管理部门对自主创新比较重 视,且制定了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实现了创新 能力的快速提高,在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一家知名 制药企业。

2.4 产学研结合在企业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具有显著的创新人力资源优势,每年都会 产生大批发明创造项目及专利和科研成果。但这些 单位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成果的转化还是要 靠企业。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不可 能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其技术创新大都通过委托 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或直接受让技术。这样,产学研 结合就成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 径。在调查中有85%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 合作关系。

2.5 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核心技术创新有待提高

企业创新中,大多是通过“不断创新一形成核心 技术一生产核心产品一衍生系列产品一形成核心竞 争优势”的模式来逐渐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其中, 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关键。从全国范围来看,真正 由南京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还不是很多,现有发明 专利也是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其它实用新型和 外观设计专利大都属于产品的小改小革,不能形成 核心技术。企业中也缺少像海尔、华为等全国知名且 极具科研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2.5.2 自主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不单单是一个科研开发和 进步的过程,所调查的大多数企业创新意识虽有所 提高,但对创新的理解和把握还远远不够。许多企业 对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都持肯定态度,但对这 些机构建立起来以后作用的发挥认识还很模糊,尤 其对创新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的利用和获益存在严重 的认识不足。这说明企业对自主创新的目标存在认 识偏差。

2.5.3 企业在创新管理中缺乏有效激励手段

调查发现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缺乏 对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对研发项目有重大贡献 的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和激励。研发中,科研 人员往往呕心沥血才能开发出关键技术,并在实施 后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但却不能获得任何奖励。长 此以往,就使得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降低 到了最低限度,这无疑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最大 障碍。

2.5.4 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创新中的一个较大难题 就是技术研发融资困难。我国虽然也设立了各项创 新基金,但申请条件都比较严格,只有少数企业能获 得支持。在南京范围内的民营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而 且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我 国企业创新风险基金制度又不完善,进行融资就显 得愈加困难。

3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3.1 基本发明创新

基本发明创新,即原始性创新,是建立在一整套 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上的新的发明创新,属于基础 性研究,一般是基于科学原理产生的。它打破了经典 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分处理方式,强调基础 研究的用户导向和应用性研究的重要性,常常能开 启新的市场和潜在应用。例如爱迪生的留声机,在完 成之前不存在任何记录人声音的装置,像这样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就是基本发明,另外的晶体管取 代电子管、聚乙烯、纳米技术的产生等都属于基本发 明,但是基本发明创新一般研究开发周期较长,必须 投入大量资金并要有雄厚的研发实力,而且风险很 大、成功率也较低。

基本发明的创新模式在我国主要适用于从事基 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可 以与之进行联合研发。

3.2 核心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取得产品 关键部件或部位、元器件的制作工艺、技术,并在此 基础上继续推动核心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 术和产品商品化的创新活动。像电视机的显像管技 术、电脑CPU技术、DVD的光驱读取技术等都是核 心技术创新的典型。

核心技术创新有三个基本特点:(1)创新的核心 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 力量,主要通过独立研发而获得的,这是其本质特 点,也是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本质区别;(2)核心技术 的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在技术开发的竞争中,其他 晚于该创新专利人的同类成果都不能受到专利保 护;(3)相关知识和能力支持是核心技术创新成功的 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 等创新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 持。

跨国公司中的都多数企业像西门子、飞利浦、索 尼、IBM等都非常重视核心技术创新。像3C、6C掌 握的DVD生产核心技术,英特尔掌握的半导体芯片 技术等都是核心技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 高科技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 资金和人才实力,可以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和产品的 转化研究。这些企业一般集中在能源化工、电子通 信、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

3.3 改进技术创新

所谓改进创新,是指企业引进技术后,通过消化 吸收,在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后,在自身技术 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再根据市 场需求,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纵深挖掘其价 值,并实现质的突破,进而摆脱对原技术的依赖。

改进创新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创新行为,并具 有自身的特点:(1)技术的跟随性。改进创新能够最 大程度地吸取率先创新者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吸收与继承率先者的成果。在技术方面,改进创新做 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者;在市场方面也不用 独自开辟新市场,而是充分利用率先者开辟的市场, 从而可以节省先期开发费用;(2)改进创新并不是单 纯的模仿,它并不单单照搬照抄率先者的技术,而同 样需要投入足够的研发力量,并对率先者的技术进 行完善和进一步开发;(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改进创新避免了前期开发的投入和风险,能够集中 力量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改造等创新链的中 游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改进技术创新的主要缺点是被动性。由于创新 者不做研究开发方面的广泛探索和超前投资,而是 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因此,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 动适应。改进创新还会受到率先创新者取得的知识 产权的法律保护壁垒的制约而影响实际效果。

对于改进技术创新,具有中等以上研发实力的 企业都可以实施。企业可在取得先进技术的许可实 施后,集中攻关,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并在 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和研发。

3.4 产品设计创新

产品设计,是对产品的外在造型、内在结构和整 体性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包括内部设计和 外部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自身的外观和性能,对提 高企业生产技术,以及企业品牌建设都会产生直接 的影响。产品设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从产品设计构思审视阶段进入产品设计选择阶 段,再到最后的产品设计实施阶段,从而最终将技术 和市场结合在一起。

产品的设计创新,适合那些技术力量薄弱的中 小企业。这些企业可以从工业晶的外观设计和实用 新型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创造方面着手,这两 个方面具有广阔创新前景,特别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实用产品,如实用制品、生活用品、工艺品、玩具等 等,尽管简单但市场潜力很大。

3.5 传统文化创新

同志曾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 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 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是 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由各民族和 地域群体所创造并传承的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知识 尤为璀璨夺目,我国企业可以加强这方面的优势,在 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和民间艺术方面大力挖掘,进 行这方面的自主创新开发。

在传统文化的利用创新上,许多企业也已经进 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像南京的“荣萍”服 装制造,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已经成为中式服装的领 军品牌;中医药企业挖掘传统中医药秘方,融入现代 加工工艺,也已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如能 利用好传统文化这块资源宝库进行深入发掘,一定 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3.6 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原则

3.6.1 模式选择要和企业经济及技术实力相符合

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不同,选 择的创新模式也应该不同。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企业在选择 时要考虑的自身因素有经济实力、科研开发投人、科 研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组成、科研管理体制、产品市场 需求状况等等。

企业创新模式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1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新型管理模式逐步成为可能,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成效。但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复杂且繁琐的过程,首先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大投资与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企业各部门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数据信息高效采集与迅速处理分析,营造相对稳定的大数据环境。其次加大企业文化管理、大数据信息技术整合力度,在企业内宣传大数据信息化,形成内部统一、开放性的信息化环境。最后设置专管部门,主要负责关注、评定与革新企业信息化建设[1]。

2提高大数据信息素养

企业高层领导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关乎企业信息化进程;对此,提高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人员的信息素养意义重大,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切实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地位,确保企业管理成效。面对大数据背景下的海量信息,如何高效可靠的处理分析,成为了企业管理模式转型最关注的问题。一是本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积极聘请国内外专业大数据信息处理人员,在企业内展开系统培训教育,切实提高企业各岗位人员的信息素养,要求其明确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方法,具备风险预防意识,以及管理系统维护能力。尤其是决策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意识,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关注专业学术研究成果,并不断引入到实际工作中,带动企业管理模式快速转型。二是加强各部门的联系,借助信息化优势,通过相互学习与沟通交流,以及实践经验分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各部门信息水平的同时,培养更多的管理方面人才

3关注市场决策主体

大数据时代下的市场决策主体悄然发生了转变,逐步向社会公众过渡。对此,加大市场环境发展、消费者需求喜好等信息收集意义重大,以此挖掘价值信息,带动企业快速转型升级。企业管理者应当紧跟时展步伐,不断转变职责理念,灵活运用各社交媒体信息,尤其基于网络平台的主流媒体,如微博与微信等社交媒体,快速了解消费者需求喜好,并对群体按类划分,提出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营销方案。社会公众信息不能避免存在不确切信息问题,直接误导企业决策,还需围绕信息特征与数据发展规律等要素,全面性展开数据分析,充分挖掘商业价值信息,以此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带动企业现代化发展[2]。

4强化数据预测成效

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入手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通常以市场调查形式为主,样本量少且研究结果缺乏代表性,无法在动态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切实发挥作用。在大数据技术的带动下,数据平台的应用越发成熟自如,对数据信息的收集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除此之外,数据收集过程中,由以往的动态收集逐步向动态性特征演变,信息研究结果与市场发展规律更加贴合,且研究成果的代表性更强。企业可实时了解市场发展态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通过数据平台,能够分析竞争对手的相关数据信息,以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发展决策与战略目标,不断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

5加大数据安全监管力度

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虚拟性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不能忽视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尤其是管理系统的规模化应用,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意识,灵活运用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意义重大。一是提高企业领导层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实现数据安全全面监控与防护。二是做好防御工作,加大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力度,一改传统事后处理的格局,全方位防护信息安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做好数据安全管理保护工作,尤其是重要数据应当做好备份。作为企业管理者,面对突发性事件,应当灵活处理与积极应对,并根据事前信息安全工作规划,科学处理突发事件,减少企业经济损失[3]。

企业创新模式第4篇

一般而言,对于企业资源的整合,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使企业资产规模扩张,其手段是收购和兼并;二是使企业资产规模收缩,其手段是资产剥离。企业资产剥离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资产的出售(Sell—off)即出售剥离资产的所有权以收回现金;另一种是分拆(Spins—off)。所谓分拆是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地分配给母公司现有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从母公司中分离出去使其成为独立法律地位的会计实体。

(一)投资者“主业突出”偏好学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全球企业界盛行多元化发展思路,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更多地占领市场,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但实践表明,这种思路是行不通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非本行业的业务领域缺乏经验,盲目扩张的结果是原有的主营业务优势也不复存在,整个企业集团的盈利能力受到拖累。作为认真研究和反思的结果,许多企业有计划地放弃了一些与本行业联系不甚紧密、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缺乏成长潜力的业务和资产,收缩业务战线,培植主导产业和关联度强的产品群,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在采取上述措施,使主营业务再度突出后,其股票就会得到投资者的追捧,反映出投资者对其“主营业务突出”的强烈偏好。

(二)管理效率学说企业特别是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总量(企业规模)及资产结构(业务多元化)扩张的内在冲动。管理效率学说表明,当资产总量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存在着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临界点,并将产生一定的负协同效应。分拆则可以消除企业盲目追求做大所造成的弊端。它通过对母公司和子公司业务的重新定位,在确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可以使它们更加集中于自身的优势项目或产业,有利于增强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三)选择权学说认为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是投资者的一种选择权。企业分拆后,股东拥有了两种选择权,而且只对两个企业各自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分拆后形成的两个企业之间也不存在连带责任关系,投资风险降低,投资价值就随之提高。企业分拆增加了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而分拆后的两企业拥有不同的财务政策与投资机会,可以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者。两企业采用不同的分红比例、留存收益比例或提供不同的资本收益平台,使投资者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四)债权人的潜在损失学说认为分拆企业的股东财富的增加来源于该企业债权人的隐性或潜在损失。企业分拆减少了债权的资产保证,由此导致的债权风险上升相应减少了债权的经济价值,而企业股东却因此受益。正因如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许多债权人都会与企业或股东订立有关股利分配或资产处置(包括企业分拆)等方面的限制性合约,以尽可能维护其自身经济利益。

上述学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揭示出企业分拆得以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有意义的是,这些研究成果与西方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在“规模经济”、“速度经济”方面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指出,新经济时代是“速度经济”代替“规模经济”的时代,在追求速度经济的条件下,规模小而灵活、专业能力强大的公司要比传统的巨型公司拥有更多的比较竞争优势。钱德勒的论断也表明在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大公司分拆也是其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寻求新的发展途径的有益选择。

二、企业分拆模式的应用前景预期

(一)企业分拆的市场需求2000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企业板正式挂牌交易,成为当时我国上市公司中完成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第一家,堪称中国大陆企业成功运作企业分拆模式的经典案例。人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走上企业分拆之路,企业分拆带来的诸多利益或优势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推崇,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之初为了加快证券市场的发展,扩大证券市场规模,提高公司上市的筹资力度,政府鼓励一些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制和上市时,采取将整个企业改组上市,甚至将多个公司组合成一个集团来上市的操作方式。这些整体上市的公司虽然在上市之初可以募集更多的资金但却损害了这些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如不良资产多,公司人员多,负担重;总资产大净资产小,负债比率高,净资产收益率低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部分上市公司因其子公司经营不善或投资失误影响其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从而使上市公司丧失配股权和进一步进行资本经营的能力。上述选择“整体上市”模式上市的老上市公司将构成对企业分拆模式的主力需求,因为这些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时应用分拆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分拆的方法有两种:其一,部分中小型上市公司,可将其目前存量资产根据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行全面调整和重新组合,将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目标的优质或潜在优质资产留在上市公司,而将那些影响企业发展、拖企业后腿的劣质资产或剥离或与优质资产置换,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增强上市公司的发展后劲,为最终恢复上市公司的融资权创造条件;其二,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可将其下属效益好、有成长性的子公司或某项业务、资产独立出来另行招股上市,让优质资产免遭原公司的拖累而丧失扩张能力。这样,在原公司效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可通过单独上市的子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来投资原公司难以筹资但效益较好的项目,并通过子公司的反向投入来刺激并改造原公司的经营,达到调整原公司的资产存量,进而使原公司与子公司齐驱并驾、共同发展。此外,一些上市公司拥有良好的项目,但项目尚处在在建时期或初创期,为保持该项目的持续发展仍需不断投人巨额资金。若公司资金匮乏就会影响该项目的建成;若该项目成本太高,靠目前利润水平难以消化而又影响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益和投资者信心,如果因此而影响该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并使其最终丧失配股资格,则对上市公司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公司资金的紧缺和导致公司经营效益的下降,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企业分拆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这类公司可将该项目分拆出去,改组为上市公司,独立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不再依赖母公司的资金输入,待日后项目进入成熟期具有稳定利润回报之时再予回购。

(二)企业分拆的价值分析企业分拆能产生较多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分拆上市将成为上市公司新的融资渠道。分拆上市的首要价值在于其对融资渠道的拓宽功能。由于分拆上市具有“一种资产,两次使用”的效果,因而它将被许多上市公司用于再融资的工具。当上市公司的股本总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其资本运作能力、股本扩张能力都会受到较大限制,而分拆可以为其腾出空间。首先,上市公司将某些资产或子公司独立出来,进行上市,优质资产可以不受整个上市公司的拖累而丧失扩张能力。其次,分拆后上市公司将比较优质的资产逐步转移到分拆上市的子公司中去,并进行再生改造,合法规避管理层对配股提出的业绩和数量限制:分拆后上市公司可以比较灵活地进行资产重组和利润分配,并在条件成熟时,将分拆出来的子公司出售变现或进行上市融资。

(2)企业分拆有利于提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一般情况下市场并不总是能够准确地反映和评价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特别是一些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其业务范围常常涉及广泛的领域,使得潜在投资者或证券分析人士对其繁杂的业务无法做到正确判断和理解,并因此低估其股票的市场价值。企业分拆后有关子公司的持续披露信息可能会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正面影响;而且其作为一个独立于母公司的经济实体,也更容易得到客观的业绩评估。企业分拆带来的全部收益大约等于被分拆出来的子公司的价值和剥离出的资产价值。母公司的价值经过重组后实际上并未改变,而子公司却具有了新的市场价值。

(3)企业分拆可以弥补并购策略失误或成为并购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乃至全球的企业并购热潮中,有关并购的成功案例不计其数。不少企业由此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将竞争对手变为战略同盟,但也有许多不明智的并购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虽然被并购企业具有盈利机会,但并购企业可能由于管理原因或实力不济,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将其分拆出售给其他有能力有效发掘该盈利能力的公司,无论对卖方还是买方,可能都是明智的。另外,分拆往往还是企业并购一揽子计划的组成部分。许多资产出售等分拆计划,早在并购计划付诸实施前就已经纳入收购方的一揽子计划中。因此,从并购企业的角度,被收购企业中总有部分资产是不适应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甚至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亏损。在某些收购活动中,将被收购企业进行分拆出售资产变现成为继续进行并购活动的资金来源。

(4)企业分拆使企业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紧密结合。目前困绕我国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激励,使其利益与股东保持一致,进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近年来采取的公司股份、股票期权以及与股票价值相关的业绩奖励等措施来激励企业管理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方法在驱动和激励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时效果则并不明显。因为在一个多部门企业或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中,基于整个企业价值之上的股权或期权激励措施实际上并不与处于分支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的决策或业绩密切相关,导致对这些管理人员激励的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分支机构管理人员和企业核心管理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经营偏好的差异,可能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及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操作偏差。如果此时进行企业分拆,将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独立出来的,使其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接受资本市场的审视与考验,让子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计划与公开交易的股票的市场表现联系在一起,强化子公司的激励机制,从而使分拆出去的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与其直接从事的活动及其效益联系起来,降低成本,形成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

(5)企业分拆是企业摆脱监管束缚实现管理创新的手段。企业生存于政府和市场所构成的经营环境之中。政府对企业的管制伴随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直接诱因。因为政府管制实际上对企业的一种成本附加,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必然要摆脱这种局面,通过创新来规避政府管制。企业分拆为此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一个企业里,如果子公司从事受管制行业的经营,而公司从事不受管制行业的经营,则一方面母公司常常会受到管制性的检查的连累,另一方面如果管制当局在评级时以母公司的利润(充分竞争背景下利润率水平较低)为依据,受管制的子公司可能会因与母公司的联系而处于不利地位。

(6)企业分拆是企业退出投资的重要通道。由于分拆上市往往伴随着控股权的稀释,因此它将被一些企业用于逐步退出非核心业务的重要通道。在通过资产拍卖或协议转让等方式退出有关业务的情况下,业务单位的价值往往被低估,有时甚至低于其净资产价值。而分拆上市则可使企业通过股权出让以市场认可的价值来套现,而且由于上市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企业更可在退出的时间上抢得先机。

三、企业分拆的风险与控制

(一)企业分拆应以企业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企业分拆无论具有何种重要的职能和意义,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资产经营的手段,是企业走向市场规范化经营的开端。企业只有切实搞好经营,并致力于提高经营绩效,才能为市场或投资者所接受,企业分拆的价值方能得以体现。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分拆以股权为纽带达到以少量资产控制大量资产的目的,但它同样对企业的债务产生放大效应,即使母公司的名义负债可能很低,但如果分拆子公司负债较高,母公司的实际债务也可能放大到奇高的地步。若企业只希望通过分拆上市重施“圈钱”之计,而不顾负债的控制及分拆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广东粤海企业集团的兴衰历史为此提供了佐证。该集团曾因分拆制革、啤酒等业务上市积聚了大量资金而实力大增;更因一时之利及疏于管理而债台高筑、难以为继。

(二)企业分拆应以不动摇母公司的经济实力为前提企业分拆对母公司而言是一种资产收缩策略,它无疑会影响到母公司的业绩;对于资产规模和业绩一般的公司来讲,这种影响就更大,甚至会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分拆上市固然可给母公司带来超额投资收益,但由于监管当局对发起人出售股份通常有严格的规定(即股份锁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收益也只能是帐面收益、“纸上富贵”。为了避免分拆对母公司经济实力的根本削弱,国际市场一般都对上市公司分拆前母公司的盈利能力给予严格的限定。根据现行规定,母公司须使上市审核委员会确信在新公司上市后,母公司保留有足够的业务运作及相关价值的资产,以支持母公司分拆后持续的上市地位。

(三)企业分拆应以市盈率厦现金流量为考核重心企业分拆除了基于剥离或逐步退出非核心业务的战略考虑之外,其出发点在于确保在可预见的一个时期内分拆业务的市盈率应高于母公司。如果低于母公司的市盈率,分拆上市不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而且还势必造成巨额亏损。另一方面,企业分拆后如何保持母公司与子公司现金流量的平衡,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分拆上市的一些案例中,“母贫子贵”或“母贵子贫”等母子公司现金流量不平衡的情况时发生。一部分公司视分拆为“圈钱”工具,使分拆后的子公司难以得到正常发展;另一部分公司由于将处于发展或成长期的资产单位分拆出去后,为避免公司控制权转移而不断投入大量的现金或优质资产,结果导致“母贫子贵”。因此,对于分拆过程中市盈率和现金流量状况的考察,将成为企业分拆运筹与策划领域的一项核心内容。

(四)企业分拆应充分考虑股权稀释带来的外来威胁企业分拆上市几乎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股权稀释,那些原本可由母公司完全控制的业务单位在分拆成为上市公司后将导致控制权的分散,客观上造成外来企业对其收购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此时,如果公司分拆这些业务单位并不是基于退出投资的顾虑,也不是仅以“圈钱”为目的,而是视其为公司未来持续性发展的基本战略。那么,公司管理层就应当早做防范,避免收购。这对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机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不能在其资产经营方式创新之时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和经营机制转换,那么,企业分拆就是顾此失彼、后患无穷。

参考文献:

[1]徐凌峰:《企业分拆上市的意义及监管》,《证券日报》2001年7月18日。

[2]JacquesR.Bughin:《分拆与整合的均衡》,《IT经理世界》2001年8月27日。

[3]陈峥嵘、张宗:《分拆的现实选择》,《资本市场》2001年6月5日。

[4]扬兴君:《从收购兼并到分拆上市》,《中国证券报》2000年10月28日。

[5]曹凤岐:《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6]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孙洲霞:《企业集团规模经营的限制条件》,《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8]王永海:《公司理财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企业创新模式第5篇

关键词:服务同质化 创投基金 分散风险

项目经费来源: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

项目立项号:HKYYB C 2015 - 1

一、创业孵化器的价值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出放缓的趋势,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在这种态势下,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破解发展难题,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方针。中国的人口众多,而人的因素是最有活性的动因,如果把人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前景将非常光明。但是,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管理,如何搭建“平台”以推动“双创”的发展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创业孵化器(incubator)可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一定的支持,完成初始的创建工作,降低创业的风险。因此,创业孵化器是“双创”战略实施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这种大背景下,全国各地的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二、目前孵化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外,商业孵化器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培育模式较成熟,获得了众多创业者的垂青。大名鼎鼎的YC(Y Combinator)孵化器平均每分钟就会收到一封创业者加入孵化器的申请。在中国,虽然1987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孵化器,但即便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孵化器――无论官办还是民营,相较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还是尚处于起步阶段。孵化器的培育模式如何适应当前中国的实际国情,这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致使中国的孵化器效率不高,风险偏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业服务价值级别低

在很多科技创新创业者眼中,孵化器的优势在于可以获取各种资源,降低创业的风险,从而促使项目成功。但是,目前中国众多的孵化器提供的创业服务同质化严重,且价值级别低,大多数也就是提供办公场所而已,与出租写字楼没有太大差别,孵化器的“地产化”属性明显;那些相对经营比较好的孵化器会提供一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甚至路演等服务。然而,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要从方案转化为成果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是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由于创新创业项目大多数是轻资产公司,缺少担保资产,仅凭借一个方案很难从现有的金融体系中获得创业资金。

(二)运营风险高

当前孵化器是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4000多家,而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是有限的,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孵化器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政府对于孵化器而言,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内孵化器多由政府主导,政府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支持政策,一般为税收优惠政策、各种补贴或奖励。据研究表明,政策支持对孵化基金、孵化器专业技术人员数的激励效应显著,但对孵化器综合服务收入以及创业导师数的正向激励作用较弱。 政策本意是好的,但培养了孵化器的“寄生性”,谁可以从政府拿到更多资源,保障现金流运转,便可以继续生存。由于竞争激烈,很多孵化器“底子”不够硬,只能倒闭,政府前期投入的资金也面临很大风险。近日,深圳某孵化器倒闭正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三)成功项目流失率高

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一旦成功孵化,通常会有一定数量的项目选择在产业化阶段跨地域发展。通常情况下,政府不会直接从扶持孵化器建设中盈利,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孵化器会促进区域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总量的提升。因此,一旦孵化成功的项目选择在产业化阶段跨地域发展,对提供孵化支持的区域经济贡献并不大,创业孵化器很尴尬的替别人做了“嫁衣”。流失率高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各地的孵化器,严重损害自身利益与积极性。如何在产业化阶段使被孵化企业在本区域成功落地,需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以取得共赢发展,这应该在创业孵化器培育模式阶段就规划设计好。

(四)地理位置不占优势

2015年,由于孵化器的井喷势头,数量众多,很多孵化器地理位置较偏远,或依托于大学城,或依托于经济开发区等,远离市区或商业繁华地带,甚至有跨地域协作的情况。虽然互联网时代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但地理位置的不利仍然给吸引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孵化器培育的新模式

优秀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需要一条“孵化-加速-产业化-产业服务”的价值链条,孵化器的主要价值在于可以 在“孵化”和“加速”这两个环节起到重大作用,从而为打通整个价值链条奠定基础。孵化器内的“孵化”和“加速”这两个环节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如何构建孵化器培育模式的问题。

中国的孵化器已经经历了以出租办公场地或免费提供办公场地为主要模式的初级阶段以及以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为主要模式的2.0阶段;现在,中国的孵化器正在步入以金融服务为主要模式的3.0阶段。

由于现在的创新创业项目大多数是轻资产公司,所以通过商业银行取得创业资金比较困难。资金,成为创新创业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如何在孵化器内解决融资的问题,或者至少是项目初级发展阶段的融资的问题,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孵化器培育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孵化器内设立创投基金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设有创投基金的创业孵化器极少。

通常情况下,创业孵化器的收入主要为租金等物业收入的佣金、政府奖励及项目申报、增值服务收入、股权投资收益。对当地政府来说,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租金等物业收入、培育成功企业的纳税、股权投资收益、土地及物业增值等,而租金等物业收入相对来说总量有限,培育成功企业的纳税将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经济收益。如果通过创投基金,对孵化器内进驻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政府和孵化器今后不但能通过股权投资获得收益、降低运营风险,而且还能利用股权加强对企业的掌控,可有效避免孵化成功的好企业、好项目出现流失。另外,由于服务价值级别的提升,会使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实际操作人弱化地理因素的考量,创业孵化器的创业申请会增加,使孵化器处于竞争优势。对当地政府而言,最大的好处是股权投资回报是对区域经济贡献最大的部分。

这样的操作模式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风险。科技创新、创业从来都是高风险的活动,通常都是交给市场去承担风险,所以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所以,政府不应该大量补贴,但是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投资。政府的资金是公众资金,不应该承担过分的风险,更不能在盲目补贴中浪费掉,如前所述,这个投资风险比较大,怎样解决这个风险的问题呢?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并不是说不能承担风险,可以通过分散风险的方法使投资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创业孵化器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也就是借助专业资本机构的资源、经验以及专业能力来降低风险。为进一步分散风险,政府可以与多家专业资本机构共同出资建立资金池,成立创投基金。“创投”与“风投”的英文为同一词“VentureCapital”,可见其风险之大。因此,与多家专业资本机构合作成立创投基金,对优秀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组合投资,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创业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项目选择的准确性,加强投资监管和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投资总额达到合理规模,增大了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当然,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也应该遵循创投基金的属性,不应该急功近利期待马上有显著的投资回报,更不应该以控制被投资公司所有权为目的,而是应该以获取股利与资本利得为目的。创投基金承担的是高风险,追求的是高收益,在这种模式下,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一旦获得成功,创投基金将获得很高回报。

四、以某科技园为例

(一)某科技园概况

某科技园建立于2013年,由某著名高校与某县政府合作建设,是政、产、学、研联盟的典型。该园区位于该县国家经济开发区,总投资5亿元,共5万多平方米,共24层,分A、B两座。该科技园旨在打造该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高端人才培养的科技高地和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

(二)运营方案

1、运营公司设立

该科技园由专门设立的运营公司负责日常的运营管理,政府不参与园区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但扶持、监督、考核。运营公司由当地政府、高校、孵化器项目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出资比例经各方协商确定。

2、招商运营

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协调,分栋招商”的“五统一分”的原则,可以将孵化器交由不同机构分别招商,但这些机构由运营公司统一授权管理,并对园区的整体运营统一管理,不合格的机构由这家运营单位解除聘用。

经筛选成功入驻园区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团队1年以内免租金,运营公司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辅导、咨询等服务;另外提供研发、试制、经营的场地和共享设施;以及政策、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服务进行预孵化,以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性,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1年以后,对入驻企业进行考核,筛选出符合孵化器产业和孵化要求的项目,接受正式孵化直到毕业,并投入创投基金,获取一定比例股权,进而提供市场推广和加速成长等方面的服务,尤其是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融资服务。这些企业需要经过2-5年孵化才能毕业,毕业后进行产业化,并进行上市辅导。

3、股权投资

成立创投基金,由运营公司负责募集资金,由政府、大学、专业资本机构或资深投资人三个方面进行出资,出资比例协商待定。运营公司对创投基金进行管理,原则上基金管理方提取2%管理费和一定的佣金。在产业引导阶段,入驻企业可以进行再融资,但要保持原基金的一定股权比例。股权投资回报将是对当地经济贡献最大的部分,这也是这种模式主要的经营优势。

五、结束语

对创业孵化器而言,这种模式的可以同时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取得较为充足的创业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专业资本机构获取一定数量优秀的项目储备,可以共赢。一旦创业孵化器获得一定知名度,将会有更多地专业资本机构有合作意愿,从而使孵化器获得更加充足的资金,而这种情况将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企业创新模式第6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措施

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使企业达到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目标,而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活动。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对企业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本文就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举措。

一、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企业合理规划经济资源的使用情况、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费用的重要方法,是企业做出经济决策的有效依据,也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影响条件。同时,企业经济管理不只是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还是企业生产力的表现形式,一个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力联系密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全世界信息共享、产品流通都促使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但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长期工程,因而企业在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和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情况,提出系统的经济管理创新模式。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企业经济管理思想落后

制约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没有与时俱进。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企业管理者的经济管理观念是否符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思想比较守旧,很多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都过分重视企业的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忽视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2.企业经济管理机构不健全

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与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密切相关,只有使企业中的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协调工作,才能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都缺乏健全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内部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工作能力、管理能力都较低,降低了经济管理机构的办事效率,即使是新招聘来的人才也往往难以很快适应企业的发展,经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由于经济管理理念落后,忽略了企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不良作用。

3.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即便是企业有自身的经济管理制度,由于管理人员的不重视、制度可行性差等,执行起来也困难重重,实施力度差,使得经济管理制度的存在形同虚设。而且,还有一些传统的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者思想守旧,不愿对已经存在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创新,为其添加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这就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能满足时展需求。

4.管理人才匮乏

高素质管理人才是经济管理模式制定、创新的主体,有创新进取思想的管理人才能引入新的思想观念,提出改进经济管理模式的建,并付诸行动。但是,由于很多企业都比较守旧,管理人员都工龄较长,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且即使有创新想法,其管理能力水平也不足以支撑想法的实施,所以,创新型高能力管理人才的匮乏也是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策略

1.深入理解经济管理内涵和内容

企业管理人员要是能深刻理解经济管理的内涵、掌握其基本内容,企业的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益都会有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前提是企业管理人员能够理解经济管理的内涵、掌握其基本内容,以创新的观念、思路和方式作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方法,在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活动时贯彻落实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思想。

从对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观察分析可知,很多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受阻的原因是管理人员对经济管理的内涵和思想理解有误。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忽略了企业的经济管理问题,没有对经济管理的内涵、观念进行深究,因而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解存在偏差,降低了对它的重视程度。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经济管理的正确认识,没能将其提到应有高度,就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发展力的提升起到了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先从认识经济管理的内涵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多元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来深刻理解经济管理的内涵和基本内容,以更好地指导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在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以对经济管理的内涵、思想为指导,提高企业的内在竞争力。

2.培养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

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是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切入点,企业可以创新管理人员的观念,改变其思想,使其认识到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时刻以创新的眼光去处理问题,做出经济决策。很多企业经济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都是因为企业的领导者缺乏创新的理念,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弱。因此,要想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要先创新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可以通过聘请创新意识强、理念先进的专家学者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思想教育,唤起其创新意识,也可以通过让管理人员去国内外其它企业考察、学习等方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思想指导。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改变对经济管理的既定看法和纠正原有的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认识,用全新的视角、思维模式和改进方法去指导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工作,树立科学管理理念进行深化改革,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3.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机构和机制

针对企业中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进行组织创新:一是建立横向组织结构。破除传统的垂直多层的结构模式,实现减少管理层级、压缩管理机构、增加管理幅度,使信息传达和反馈效率更高的目的;二是建立些具有柔性特点的组织机构。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些临时的组织机构来处理棘手却出现频率较低的问题,使企业的组织机构更加灵活,避免传统组织机构约束强的缺点,更好地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三是建立无形的组织机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调整组织机构,将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数据、资源都动态体现在组织机构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无形的组织机构,供相关的管理人员沟通学习。这个虚拟组织机构的存在为管理者提供了沟通的平台,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4.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

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管理人才是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主体,企业应该重视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利用各种途径吸引、培养相关的管理人才,建立一个专业素质高的管理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除此之外,现代企业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才作为推动企业进步的重要力量,探究和企业自身特性相符的人才管理方案,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对其进行专业管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双重培训,在提高其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其道德水平。另外,在对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时,尤其要对其网络设备的应用能力进行提高,因为现代社会是信息化和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其及时掌握信息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5.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制度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要在有力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进行,所以,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经济管理监管体系和制度,为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提供依据。该监管体系应该包括控制机制、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这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四、小结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亟待进行,但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所以,企业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根据自身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建立一套全面系统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波,刘峰.企业经济管理中“刚柔”并进的管理作用[J].中国商贸,2014(34).

[2]谢琦.浅谈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商贸,2014(8).

企业创新模式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 一、 引言

2015年3月5日,“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名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依靠“互联网+”思路进行经营的互联网企业早已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在显著改变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互联网+集市有了“淘宝”,互联网+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红娘则有了“世纪佳缘”……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反映了“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变化,体现了“互联网+”在当今时代的重大经济价值。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许多天然壁垒和约束,消除了时间限制,缩短了空间距离,大量新颖的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商业模式这一术语受到商界的空前关注。然而直到2000年以后,商业模式才引起理论界重视(Zott et al.,2011)。Amit和Zott(2001)认为,商业模式描绘了企业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的设计,它帮助电子商务企业开发商业机会以创造价值;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将商业模式描绘为一种技术商业化的理论框架;Richardson(2008)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战略的概念性与构造性执行。可以看出,由于研究领域和理论视角的多样化,商业模式研究并没有形成被广泛认可的学术交流语言和主流研究范式(Zott & Amit,2013),已有的商业模式研究呈现出零散化特征(Klang et al.,2014;Spieth et al.,2014)。

21世纪以来,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态,商业模式创新也开始受到战略、创业、创新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已经成为了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Chesbrough(2010)也认为,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创造的价值并不低于技术创新所能创造的价值。考虑到商业模式创新对当今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诸多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出发来探讨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即驱动力研究(例如,McGrath,2010)。然而,目前在驱动力方面的研究却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多样,来自于不同技术支撑、不同行业的创新特点各不相同,研究学者对该类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的研究仍十分有限。因此,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之下,以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该类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则十分必要且重要。 二、 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

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普及以来,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成立于2010年4月的小米公司,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迅速成为了手机行业中的佼佼者。而这种商业模式所展现出的颠覆性与可持续性也深深影响了手机行业的传统商业逻辑。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曾说,小米公司是在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小米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互联网商业模式;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这样一款支持快速发送文字、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赢得了5.49亿多用户的青睐(截止2015年3月)。“微信”的出现,使传统运营商的短信、彩信等业务利润直线下滑,它动摇了传统运营商的根基,使其不得不寻求新的利润来源;2013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了“余额宝”产品,截止2015年12月,余额宝用户数已突破2.6亿,余额宝规模已经突破6 207亿元人民币,据数据供应商Upper统计,这一规模已经让余额宝跃升为全球第四大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的出现使银行的借贷成本迅速飙升,银行业面临严峻挑战。这些实践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例,进一步引发了学术界对该类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的研究。

1. 外在驱动力。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外在驱动力主要源于环境的动态性,具体可从机会的推动和竞争的逼迫两个视角进行分析(Aspara et al.,2011;Ghezzi et al.,2015)。

在机会推动的视角下,商业模式创新在机会的推动下形成,并与创业、反复的试错过程以及探索性活动密切相关(Chesbrough,2010),其驱动力主要来自新技术(Yovanof & Hazapis,2008;Wilemstein,Valk & Meeus,2007)、新市场需求(Aspara et al.,2010)、政策导向、新企业合作伙伴的推动(Gerasymenko et al.,2015):

(1)技术推动:由于商业模式与网络经济的兴起相伴而生,因此诸多早期学者例如Timmers(1998),Amit和Zott(2001)认为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随后Kodama(2004),Yovanof和Hazapis(2008)也表明在IT领域,美国、欧洲和日本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受到了产业模块化等技术变化的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帮助企业更大程度的获得了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Willemstein,Valk和Meeus(2007)也证实了生物制药企业内部技术的提升是推动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在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孕育了新的技术,在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新的商业模式得以形成。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诸多价值规律的颠覆性变化为商业模式提供了肥沃发展的土壤,提高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效率。例如,基于自动完成文本框、翻译、提供方向和交通等十大搜索技术创新,谷歌创造了以“免费”吸引“消费”的商业模式创新神话,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体现了技术对于该类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作用。

(2)需求拉动:随着商业模式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学者逐渐认识到有些互联网企业商业商业创新的成功并非依靠先进的技术,而是在对顾客需求的充分了解和满足的基础上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于是有学者开始从市场需求拉动的角度探讨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这一问题。学者Tse(2012)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并非源于技术发明本身,而是源于对顾客需求的洞察、对价值主张的重新定义,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商业创新,顾客价值主张是它的源头和出发点;Aspara等(2010)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由主动性市场导向即通过发掘顾客潜在需求来吸引新顾客、创建新市场所驱动的;Lindgardt(2009)研究发现,在网络经济下,对于那些处在经济倒退环境下的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就在于迎合消费者需求;黄飞(2013)则指出互联网消费环境下,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来自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Facebook以社会关系网络平台为基础,以参与社交的消费者需求为立足点,开发出了吸引和留住客户的广告营销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企业中独树一帜;在对读者实际需求的了解和把握基础上,Amazon利用Kindle将电子书出版业进行整合,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传统出版业繁琐的流程,减少了对各类资源的占用,创造了网络书店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

(3)竞争逼迫: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危急的经营压力也迫使互联网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竞争逼迫视角认为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来源于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其驱动力主要来自新进入者的威胁、生产成本的提高,甚至是替代者的出现(Demil & Lecocq,2010)。曾萍和宋轶波(2014)认为企业的竞争已由原先基于产品、技术和品牌的竞争转向了商业模式的竞争。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在深入研究压力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方式基础上,发现技术、经营方式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达到临界点时,就会使企业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Sosna(2010)研究波特的五力模型,认为企业外部竞争力发生变化会导致现有的商业模式失去动力而要进行改革。在如今的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张敬来和孟宪忠(2009)基于本土的B2C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研究,认为制度环境差异、消费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加剧是推动我国本土B2C电子商务企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参考因素。以互联网电商平台为例,淘宝、京东、1号店依靠互联网提供各种商品;世纪佳缘、有缘网依靠互联网提供相亲服务……可以看出,在不同行业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数不胜数,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何在众多生产同质性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则成为了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竞争逼迫下,在确保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下,商业模式创新则提供了一条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除以上技术、需求和竞争的影响外,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受到政府政策等因素的驱动。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开创了P2P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创新,将互联网、金融和新三板这三个当下最火热的板块结合,为投资者带来稳健的投资回报。

2. 内在驱动力。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则主要包括个人和组织两方面。在个人层面,企业高管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解,特别是所具备的企业家精神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Khanagha et al.,2014);在组织层面,企业内在的运用、重构资源、开展探索性学习与利用性学习而进行的组织学习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尤为重要(Andries et al.,2013)。

(1)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创新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企业家卓越领导和创新精神的推动。Linder和Cantrell(2000)的研究成果表明,企业高管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参与调查的大多数高管将更多创新精力放在了商业模式创新而不是传统创新上;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05年所的一项调查中,参与调查的一半高管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要比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重要的多;黄谦明(2009)基于资源基础观,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对资源的整合,而企业家作为资源的整合者,基于对资源的创造性配置来改进商业模式。在企业实践领域,当谈到阿里巴巴、腾讯、乐视等这些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人们便会不自觉的想到马云、马化腾、贾跃亭……可以看出,企业家所具备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商业机会、资源价值的识别,企业家勇于变革、迎接挑战、乐于合作的精神推动着商业模式的创新,为成功实施创新、成就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组织学习能力:商业模式创新是组织有效学习的硕果,而组织学习在维持企业创新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较强的组织学习能力既能提高商业模式创新的效率和效能,又能协助商业模式有效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组织学习,企业可以充分把握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动态,提高组织的柔性,从而便利企业在响应市场变化、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迅速配置内外部资源;通过组织学习,企业能够进一步增强自身基于对既有资源和能力的充分了解,发掘市场机会,多维度运用组织资源的衍生能力;组织内部学习能力也使得企业中存在大量粘性较强的隐形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依赖于企业长期的组织学习,难以表述和编码,因而竞争对手很难快速全面复制。由此可以看出,组织学习有助于企业在既有组织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业务,并提供难以复制的顾客价值,因此它是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来源。在企业实践方面,小米在全球手机生产商中产量排第三,在短短的几年中小米能够进入前三名,得益于其对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组织学习能力的异常强调。找最聪明的人,跟最聪明的人合作,在企业的经营中增强自身势力,弥补自身不足,成为了小米组织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正是这种积极的组织学习促进了小米依靠用户口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成功。 三、 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理论学者在研究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方面获得了一定发展,从纷繁复杂的影响因素中识别和分析到了一系列内外在因素,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仍偏重于从某种单一视角出发,缺乏系统整合的研究。未来对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的研究可从系统角度出发,依靠大数据研究方法,借鉴案例研究法从系统上分析影响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从而为当今“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Amit R, 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 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493-520.

[2] Andries P, Debackere K, Looy B.Simultaneous experimentation as a learning strategy: Business model development under uncertainty[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 urnal,2013,7(4):288-310.

[3] Aspara J, Hietanen J, Tikkanen 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VS replicati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strategic emphases[J].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

ing,2010,18(1):39-56.

[4] Aspara J, Lamberg J.A, Laukia A.Strategic management of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 Lessons from Nokia[J].Management Decision,2011,49(49):622-647.

[5] Chesbrough H, Rosenbloom R.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2002,11(3):529-555.

[6] Chesbrough 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354-363.

[7] Demil B, Lecocq X.Business model evolution: In search of dynamic consistency[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227-246.

[8] Gerasymenko V, Clercq D.D, Sapienza H. J.Changing the business model: Effects of venture capital firms and outside CEOs on portfolio company performance[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5,9(1):79-98.

[9] Khanagha S, Volberda H, Oshri I.Business model renewal and ambidexterity: Structural alteration and strategy formation process during transition to a Cloud business model[J].R & D Management, 2014,44(3):322-340.

[10] Klang D, Walln?ifer M, Hacklin F.The business model paradox: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loration of anteceden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4,16(4):454- 478.

[11] Kodama M.Business innovation through str- ategic community creation: A case study of multimedia business field in Japa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21(3):215-235.

[12] 黄谦明.论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基于资源基础观的分析框架[J].改革与战略,2009,25(8):163-165.

[13] 曾萍,宋铁波.基于内外因素整合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7):989-996.

企业创新模式第8篇

>> 大数据环境下温州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探析 大数据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大数据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探究 大数据与商业模式创新 大数据环境下中国网络剧商业模式新特征 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及启示 “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大数据”驱动的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探究 大数据视野下的淘宝商业模式解读 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智能营销模式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模式创新 环境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策略 对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的探索 精细化、科学化――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机制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对大数据时代下雅昌艺术网商业模式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Bill Franks,黄海,车皓阳,王悦译.驾驭大数据[M].人民邮电出

版社,2013.

[8] 姚玮,江樱.浅析电力企业如何应对大数据[J].科协论坛,

2013.8:49-50

[9] 褚燕.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华东

电力,2010.38(11):1667-1770

[10] Paul Timmers.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

Electronic Markets Journal,1998.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