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价值取向

企业价值取向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6 10:36:02

企业价值取向

企业价值取向第1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于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其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是由企业长期积累的多种要素体系所构成。关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要素集合问题曾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进行研究,至今为止尚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权威的要素构成体系,大多数学者都停留在某一行业的具体竞争能力的研究上,其原因是因为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理论。

核心竞争能力基本构成要素探讨

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1.“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企业是现代企业,不应盲目发展,企业应有一定的发展规划或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利润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发展战略随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构成要素考核企业竞争力在目前的考核指标构成中尚属一个创新。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企业的R&D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不断积累、整合和完善的过程。而这些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都必须具备独特性、个性、不可仿造性,即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从“核心”二字出发,在企业内部资源中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而企业今天的“核心技术”不等于也是明天的“核心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全球化的市场。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

3.“企业核心组织管理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组织管理能力”也应是企业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而不应是现存的一般意义上的“PDCA模式”、“A模式”、“E模式”,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出新,研究开发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并能反映企业个性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企业在管理上才具备真正意义的核心竞争力。

4.“企业核心营销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际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能力”方面,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才能体现。企业在竞争中将会面临客户侃价能力、供货商侃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以及竞争对手的威胁。因此,企业必须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才能保证企业具备独特的营销竞争力,独特的营销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竞争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客源保障,化解各种潜在的威胁。

5.“企业规模扩张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少部分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企业在目前的无序市场竞争中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只有具备这种规模优势,才能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具备竞争力。这种规模不是一种企业自己的生产规模,而是一种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所能控制的一种生产规模、市场规模、资本规模,是现代意义上的规模。

6.“企业文化凝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表现。企业独特的创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背景,具备这种背景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激烈竞争中才能做到拖不垮、战必胜。

通用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上;肯德基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SONY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能力上,Intel和Microsoft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R&D能力上; 法国的阿科尔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通过对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战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6个要素都有可能培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价值取向研究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这种综合实力包括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信誉、形象、文化,无一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企业价值在不同的环境与背景下,其涵义不同。在会计学里,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资产(A)的价值,它等于企业的负债(L)加上企业的股东权益(E)即:A=L+E。 而企业资产的价值A则是由企业购入机器、设备、 厂房等资产的原始成本决定的。因而在会计学背景下,企业价值往往和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关。按照不同的需要,企业的价值有时指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即被定义为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减去企业总负债的价值。企业价值有时也指企业的重置价值,即建造同样规模、具有同样装备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价值。由于这些定义有这样或那样的致命缺陷,我们采取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定义,认为企业的价值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股票与企业债务的市场价值之和,而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企业发行股票数与股价的乘积,即企业的价值(V)=企业的股权市价(S)+企业的债权市价(D)。债权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期票的现值加上最终票面价值的现值;股票的价值为股东在未来N年内所获未来收益的现值。 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的剩余收益资本化,它是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是由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在计算企业的价值时,剩余收益流量是企业价值的决定性的变量。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期剩余收益流量越多,企业对资本提供者的回报也就越大,因而对企业的所有者来讲也就越有价值,企业价值也就随着企业预期收益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

一、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管理的第一项工作是识别出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要找出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它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的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它被企业高层管理和企业的员工认同到什么程度,它是否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口头方式或文字方式)表达出来。

1.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给市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利益?2.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在同行业中保持长期领先地位?3.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使本企业取得长期性的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经济效益?4.该产品是否是本企业现有产品组合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产品之一?该技术是否是本企业现主流产品领域开发生产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或几个关键技术的组合?该能力是否成为本企业关键性的经营管理能力之一?5.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本企业独家拥有的,或者是在同行业中最优秀的并被公众认为是最优秀的?6.其他企业要模仿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不可能的,或者是要模仿所花的代价极大而使这种模仿几乎不能成功?7.该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够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很大的延展空间,能使企业在现事业领域或新事业领域中捕获富有潜力的新商机?8.该产品、技术是否能经不断研发,保持其相当长的寿命期,而且企业能够自主地进行这样的研发?

这套识别问题方法应用时也可以使之定量化。如用统计调查的方法为各个问题设置评价尺度,使识别工作定量化。

二、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规划。面临着动态的经营环境,企业必须要有个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常胜不衰。哈默等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机会匹配理论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规划思路。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仔细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这就要求企业首先是要取得对将要培育的新核心竞争力的一致认识,并将其列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中;其次是要保持负责培育新核心竞争力工作班子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再次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做保证。最重要的是自始至终都要有企业高级管理层的参与,工作组要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有自我完善法、自我提升法、兼并法等。

四、核心竞争力的部署。企业必须发展一种自觉部署其核心竞争力的机制和能力,使核心竞争力能及时、有效地延伸到最需要和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企业关键性人才要集中应对真正有挑战性的项目,捕捉最有效的商机。

五、核心竞争力的维护。为保护和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企业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检讨,尤其是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应如此。要重点核查:投资规模、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状况、提升和部署核心竞争力的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即将执行的重大战略决策,尤其是涉及企业兼并、撤资或实施更大程度上的分权管理的战略决策时,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等。根据检查出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

21世纪的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是一个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新世纪,必然将有各种挑战和压力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谁具备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在激烈而无情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双赢”。中国的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获取国际利益,必须苦练内功,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迅速培养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企业价值取向第2篇

关键词 专利战略 嵌套选择 专利组合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一 形形的专利现象

在当前,“专利”是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词汇,各种专利产品的广告层出不穷,各种版本的专利诉讼也此起彼伏,经常能听到各种有关“专利侵权”、“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词汇。在这些形形的专利现象中,有我们容易理解的专利许可、转让,专利侵权、诉讼、无效、和解,以及交叉许可;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专利联盟、专利池、专利流氓、泡沫专利、非正常申请;甚至还有一些让我们困惑不解的现象,比如文献公开、免费开放、故意搁置等。

然而“存在即合理”,上述种种专利现象都是不同的企业在不同阶段选择的不同专利策略,不管出于主动或者被动,它们都需符合当前企业的整体商业目的。换言之,根据企业的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专利策略。

二 各种专利现象背后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基于隔离竞争对手、构筑技术壁垒的考量。

这一般是当企业处于行业的强势地位时所采取的策略,企业为了维持其在本行业中的优势地位,经常需要通过申请专利,取得知识产权的方式来获得对技术的控制、构筑技术壁垒。在保护组织资源不被竞争者模仿方面,专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种“隔离机制”,以阻断来自竞争对手的侵权(模仿或反向工程)风险。企业利用专利权保护的地域性特点,率先确立产品的技术标准,凭借垄断地位构筑市场准入壁垒,从而使得其它企业无法跨越技术屏障而被“隔离”。这种隔离机制超越了技术本身对企业的回报,给专利权人带来排他性的价值和机会。

(二)基于规避技术壁垒、破除阻碍的考量。

在开放式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常常来源于高效使用别人的发明创造。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企业在披露自身发明创造的同时,倾向于利用专利权加以保护,这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就构成了技术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技术壁垒,最直接的应对手段当然是向专利复审委提起无效请求,但这种方式直接把竞争双方置于对立状态,且结果难以预测,所以一般只是作为对方提起己方侵权时的应对措施。对于多个竞争对手在本技术领域上都有一定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交叉许可或者建立专利池、实行一揽子许可的方式,如此,在竞争企业之间就可以清除障碍性专利,减少专利纠纷和降低诉讼成本,对外则能极大地减少专利权的交易成本,促进技术转移。

(三)基于战略防御的考量。

美国思科公司的Robert Barr认为:“为了对付有意无意的和有时不可避免的侵权,唯一的办法就是每年自己申请成百上千的专利,以至于我们能够将其作为交易筹码带上谈判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专利作为战略防御的价值愈发重要,因为它们总是面临本行业优势地位企业在技术上实行的各种限制和打压。这种策略在具有累进型技术特点的电子及半导体行业的应用更为普遍,因为这种行业的技术累积性特点,从而使产品生产或技术商业化会遇到一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权重叠交叉的现象。这些拥有专利权的企业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套牢”的局面,如果面临其它企业的诉讼威胁,它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有关专利进行反诉,从而对潜在的入侵者起到威慑作用。

(四)基于技术推广的考量。

企业在发明了一种当前产品或技术的替代产品或技术,并取得了专利权后,出于技术推广或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需要,会不遗余力地推广该种产品或技术。有的企业在明知其他企业侵权的情况下一开始常常故作不知,任其做大,更有甚者,甚至直接免费开放该专利产品或技术,以挤占老产品的市场份额,使新产品和技术获得更好的推广。一旦该产品被广泛认可,或者该技术成为了事实上的技术标准,专利权人就可以收取专利使用费,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五)基于回笼资金、获取直接经济利益的考量。

企业利用专利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战略需要,达到其商业上的目的,从经济上直接获取利益自然是其专利策略的重要方面。企业进行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在前期有大量投入,有时需要迅速回笼资金,获取经济上的回报。企业通过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专利权质押、技术入股等方式增加收入或减少支出,都可以实现知识产权向资金的迅速流转。

(六)基于良好声誉和提高知名度的考量。

当前中国由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开展,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等核心竞争力也越发重视。专利、特别是核心专利的持有量对企业而言不仅涉及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本身,也是关乎企业声誉和知名度的形象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技术型企业,经常通过持续的专利申请活动来显示其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以向外展示其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获得良好的声誉,还能通过这些专利向投资人证明其业绩,获取融资。

(七)其他。

除了以上讨论的种种,还有许多非常规的考虑。例如,有些企业为了获得谈判筹码或者显示实力、获得政策支持,申请大量的质量低劣的“垃圾专利”;有些企业在获取了专利权后,即使该项技术已经先进成熟,却出于种种考虑(比如战略储备、原有技术尚有竞争力),选择将该项技术故意搁置;还有些企业则积极购买专利构建专利资产池,但自身却不从事任何实际产品的生产,而是对其他企业以诉讼或诉讼威胁的方式开展业务,由于其“好讼”的恶名,常被称之为“专利流氓”等等。

三、对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的启示

一个好的专利战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即利用最小的代价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或者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突破竞争对手设置的重重障碍。在着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利战略之前,我们首先应当了解企业专利战略可以看成由一系列嵌套选择事件组成。例如是否申请专利,是否将专利许可出去,是否,如果的话选择何时、何地、对谁等等,上述事件包含若干层嵌套组,从而组成一个“嵌套选择集合”。在上述选择的多极嵌套中,存在着优先权排队的问题,每一次选择在带来一些机会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另一些机会,例如一项专利若被授权,则表示它将不可能作为商业秘密来保护。同样地,一项专利若被选择成为专利许可的对象,专利权人的行为也要受到许可协议的约束。这种选择的嵌套模式渗透到企业专利战略的每一个方面。

因此,企业在选择自身的专利战略时,应当做好规划,在作出抉择时必须在其预期的收益和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间仔细权衡,然后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最能实现自身商业目的、价值最大化的专利策略。

(一)找好自身企业的定位。

“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买东西如此,选择专利战略也是如此。企业只有充分了解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做好自己专利战略的部署。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例如是属于新兴产业还是已经进入衰退期的产业,属于技术累进型产业还是对当前技术依赖性不那么强的产业,都对专利战略的选择影响巨大。另外,本企业在该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例如是强势还是弱势,属于领军企业还是跟随企业,其企业形象如何也直接影响其专利策略的选择。

(二)专利权的获取和专利管理。

专利权的获取是企业运用专利工具的前提,是企业专利战略的基础。企业一般通过技术创新来申请专利进而获得专利权,但获取专利并非技术保护的唯一途径。技术创新还可以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当企业开发一项新技术,在决定是否提交专利申请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技术的可专利性,还要考虑该技术的被仿制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研究进展、剩余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等。若企业开发的某种新产品不易被模仿,竞争对手在一段时间内也难以研制出来,就可以采取商业秘密途径进行保护,这其中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可口可乐配方。和上述可口可乐的情况相反,如果企业开发的新技术是他人通过反向技术可以容易得到的,那么在其产品进入市场前就一定要首先申请专利。

在获取一定数目的专利后,为了最大化其利用价值,还需对专利进行有效管理。专利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管理,因为随着市场需求,专利权剩余寿命期的变化,专利的价值也随之变化,从而对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权的保护和运用措施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专利可以通过放弃或转让来节省开支,而一些有潜力的专利则可以通过专利组合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其价值,这是因为,通过有效组合,作为一个集合体,专利组合价值将大于专利组合中单个专利价值的总和。企业通过对专利进行动态组合并积极进行市场技术布局,可以降低专利的管理成本,提高专利的资产可利用性,从而实现专利对企业资产或者企业价值的贡献最大化。

(三)专利的运用策略。

企业在对自身有良好的定位,并有一定的专利储备后,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专利策略来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而由于企业专利战略的嵌套选择特点,企业在选择专利战略时必须在其预期的收益和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间仔细权衡,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例如对于行业龙头企业而言,企业专利最直接的战略目标是有效的遏制竞争对手,有效的保持技术进步的主导权,使企业得以持久长久发展。在上述过程中,企业应密切注意国际技术发展趋势,例如专利技术标准化的趋势,如果能将自身的专利上升为行业标准,或者把自己的专利纳入标准内,就意味着专利这种“私权”搭上了标准的“公车”,为企业实现了从技术领域提前抢占利润空间提供保障,并且可以通过收取专利费的方式在获取高额回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排挤直接竞争对手、控制市场规模。

对于中小型企业,其急切的目标也许在于获得设计介入权,此时企业可以利用所持有的专利吓阻优势竞争对手可能对己企业提出的潜在专利诉讼,并最终以获得交叉许可协议的方式介入特定市场。

另外,还有一些新兴企业专门从事专利经营,如专利许可公司、专利流氓等。这类公司并不从事实际产品的生产制造,而是在创新价值链中选择自己专注的某些环节,并将“汇集分散专利集中管理以获取竞争收益”确定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典型的如法国的汤姆逊公司,其每年的专利许可费高达数亿欧元。

当然,企业还可以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考虑,例如需要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声誉和知名度,需要融资以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需要获得政策支持等等。为实现上述目标,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技术独占”手段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巨大价值,使企业以较小的代价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获取市场有利的竞争地位。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

参考文献:

[1]袁晓东、孟奇勋.专利集中战略:一种新的战略类型.中国科技论坛 2011(3):88-94

[2]黎薇.企业专利诉讼战略:国外研究评述.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1):156-159

[3]王胜利.一个攻守兼备的策略--专利池的解读与启示.科技管理研究 2009(9):340-342

[4]袁真富.专利反向运用策略及其风险评估.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10):44-47

[5]刘燕燕.论专利技术标准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6):86-89

[6]黄德海.专利组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人协会年会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集:621-632

企业价值取向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 文化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低速增长期。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符合时代要求,积极面对新形势、针对新问题,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拿起文化建设这一有力的武器,传承历史、结合实际地搞好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使之成为服务于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保证。

2012年3月,笔者在某国有企业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通过下发调查问卷、谈话交流、座谈等多种途径进行调查研究。现将对员工思想调查结果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从员工价值取向上看很务实,关注企业发展,并期盼从中得到利益和实惠;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淡化。员工对企业依然有很强的依赖性并十分关心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但缺乏一定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其次,关注企业改革发展,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住房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许多青工很少担心自己会失业,并表示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掌握驾驶、英语等其它实用技术,如果真的需要重新找工作,也不会太担心,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第三,从发展需求上看,求知和成才是青工的普遍愿望;但存在注重实用知识的学习,忽视政治理论的学习。但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发展及企业体制改革压力,因而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在青年中有一定的影响。

企业员工思想出现了明显的滑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重组后,部分转岗员工对企业的管理机制、管理文化的认识不够。从后勤部门转岗进入一线的员工中,有一部分年龄大、没有倒班工作经历,进入新的岗位后适应慢。而部分员工感到转岗后工作任务量大而收入没有差别,对比原来的工作失落感倍增。二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工中独生子女占了较大比例,优越的家庭条件与相对单调的工作,使其产生了对工作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遇到不公正、不公平的对待,容易心灰意冷,以至于被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文化俘虏。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及时捕捉员工心理细微变化,并加以疏导和引领,我们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1. 要开展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活动,文化育人、文化铸魂

要通过开展岗位劳动竞赛、班组座谈等活动,使员工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岗位,树立全局观念,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坚持以人为本,处处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心里装着员工,凡事想着员工,工作依靠员工,一切为了员工。逐步地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增加员工收入,通过公正、公平的绩效考核,在员工中树正气,并真正做到“文化影响管理,管理创造文化”。只有文化与管理实现了有机的结合,文化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关注员工综合能力的提高,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

员工迫切希望自身的成长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应该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并努力解决待遇低、岗位晋升难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筹措各种方式方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3. 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升员工主人翁意识

目前,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非常热衷,单一、陈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企业现状和社会环境。要转变思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树立“大政工”观念,坚持融入生产经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大局,虚功实做,使思想政治工作有声有形、看得见、摸得着、过得硬。要在抓好创先争优活动和党团员政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随立功随记功和五小创新活动,建立完善岗位竞聘和班组长动态管理机制,搭建展示员工潜能的舞台。通过荣誉激励、职务激励等措施,形成“优秀员工有成就感”的良性循环。

总之,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趋突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要求也日趋提高。我们必须从企业全局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允正等著的《裂变与整合——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趋势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研究》;

2.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的《群众思想工作案例选编》。

作者简介:

企业价值取向第4篇

【关键词】 商业模式;价值创造;价值获取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虽然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仍还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但都认同商业模式与价值链之间关系紧密。Powell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Dubosson等人也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商业模式创新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乃至整个产业所有企业组成的价值星系进

行重构的过程。

一、价值获取和价值创造

赞同商业模式的价值论,认为商业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两个角度相结合来分析商业模式,认为而企业价值是价值获取和价值创造在时间维度的上的累积:

企业价值=nt-1(价值创造t+价值获取t)

n=企业的经营年数

商业模式包含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两种机制。它将价值来源(即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价值发生和获取两种机制在企业内部的平衡。这两种机制也合理地说明了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与外部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关系。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在企业中同时发生和并存。在进行商业模式研究初期,机会开发过程中的运作效率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存在重视价值创造而忽视价值获取的倾向。在后来的一些研究中,对机会利用效率的重视程度已悄然上升,越来越关注在开发利用机会的过程中力争做到益效和效率的平衡,由注重获得收益(获取价值)转向寻求价值创造与获取的平衡。

二、四个影响因素

1.顾客。无论企业是选择满足顾客需求还是创造顾客需求,顾客都是基准,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顾客。在不断创造顾客的过程中,企业获得了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效率的改善、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对社会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顾客与企业进行价值交换,企业在交换价值的同时,顾客也获得了使用价值;顾客是商业模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供应商。在供应链中,供应商关系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关系,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由客户-供应商连接起来的。供应商是指一切与企业有共同的经营目标指向的,并向企业提供有形的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伙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环境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顾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应商伙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和复杂,供应链伙伴管理正日益成为企业一种新的竞争战略。在供应链中,与顾客、供应商伙伴建立新的业务合作模式,成为企业商业模式的新思想,对于企业而言,顾客、供应商伙伴永远是并举的两端。供应商是企业商业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外部业务环境,是企业实施商业经营活动的外部协作组织的集合。

3.股东及利益相关者。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选择时,必然要考虑到股东群体对收益的预期,选择什么样的运作模式也与企业所占有的资产资源有关。从另一方面看企业所选择的运作模式及其经营结果所带来的股东价值最终将在市场上反映出来,也影响了股东群体对这个特定的商业模式的选择权。这样企业与股东之间就建立起一种交换关系,股东及利益相关者也是企业商业模式运作所必需的资源条件,是商业模式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

4.企业内部机制。作为商业模式主体的企业组织本身,内部也存在一个结构,称之为模式的“内部机制”,这个内部机制是实现商业模式的组织保证,是企业管理层组合企业可利用的各种资源,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形成的组织状态和制度集合,包括了各种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知识资产、业务流程制度等。企业内部结构的具体形态与企业所选择的商业模式有关,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内部结构是通过企业家、经营者团队对企业商业模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形成,内部结构是企业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得以实现的支撑,企业的内部结构不等同于企业商业模式的结构,前者属于组织管理学范畴所讨论的问题。

要达到商业模式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必须要做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顾客、供应商、股东以及企业内部机制这四个基本影响因素分别对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产生重大影响。要获得商业模式的成功、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形成商业模式的时候,必须对这四个因素都要有充分的思考、筹划和准备;在执行商业模式的时候又要时时关注着四个因素的变化、发展,对商业模式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曾涛.企业商业模式研究.学位论文.2006

企业价值取向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价值取向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综合性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因素外,最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盲目、好高骛远。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就业目标定位和选择,还对其就业心态和就业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特点及变化,并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给予正确地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笔者对所在学校及周边高校的学生从求职目的、行业、地域、薪资待遇等几个方面开展问卷调研工作,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如下:

(1)求职目的方面:大学生的求职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针对“求职目的”的调研结果显示:23.2%的大学生选择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30.79%的大学生选择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36.12%的大学生选择为了个人生存发展,而仍有9.89%的大学生没有就业目的,认为就业与否无所谓。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把工作当做谋生的一种手段,没有充分考虑将社会需求与个人价值更好的结合。同时,仍有部分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态度消极等待,毫无目的、得过且过。

(2)求职地域方面:针对大学生的理想就业地域选择,有60.15%的大学生选择回原籍工作,尤其原籍在京津地区、浙江沿海地区的大学生,均不愿到外地工作。33.32%的大学生选择北上广等大城市工作,仅有6.53%的大学生愿意到西部等偏远地方工作。大学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反应出当前大学生缺乏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追求稳定、离家近的工作,可以得到家人的帮助和支援。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能获得较多的工作资源、机会,拥有较完善的区域保障体系,很少有人愿意选择偏远、艰苦地区就业,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求职行业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有32.13%的大学生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机关事业单位,33.56%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27.67%的大学生选择外资企业,6.64%的大学生选择民营企业。社会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导向让大学生一味地追求社会地位、名气,而忽略实现个人价值。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喜欢相对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状态。选择国企、外企,看重较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很少有学生喜欢去民营企业来锻炼自己,从基层开始学习、成长。

(4)求职薪资方面:对大学生的理想薪资水平调查结果显示,理想薪资待遇在5000元以上的大学生占22.36%,4000-5000元的大学生占43.16%,3000-4000元的大学生占27.97%,2000-3000元的大学生占6.51%。当代大学生普遍为“90后”,平时的消费观念、生活习惯导致他们对于金钱物质的认识、渴望程度相对较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开销越来越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回报率随之增高。同时,社会的房贷、医疗、物价水平很高,对大学生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导致他们过分追求高薪的就业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多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薪资福利”、“单位性质、区域”、“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更加看重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渴望高工资收入;愿意回家或者到沿海、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外资企业是大学生首选的就业单位。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1.从政府角度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政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调控机器。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促进教育与产业对接,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渠道、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制定、落实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文件,对于企业给予一定的大学生招聘计划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能够招聘更多的大学生。同时,要建立企业的就业公平教育和监督机制,不再发生性别、学源、地域歧视等不公正的就业现象,保证企业招聘流程规范、透明、公平。要深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全面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力度。

2.从高校角度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高校要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鼓励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开拓视野,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积极引导毕业生选择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农村教科文卫事业等就业新方向,倡导毕业生到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广大小微企业就业,拓展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的渠道。要通过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习实践活动等丰富的校园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等思想教育工作的引领。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将大学生的就业教育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

3.从企业角度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企业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与高校通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日益增加。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应当与高校联手,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从学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多处着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并将企业的技术人才推广到学校,举办专业技能讲座、培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企业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完善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劳动保障机制,给大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对大学生就业给予给多的支持。

4.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加强其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合理定位,确定理性的就业目标,坚持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视角,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传统的就业观早已不能满足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进步的发展需要,必须要拥有创业精神,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有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教育.2014(2):124

[2]王少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3):290

企业价值取向第6篇

关键词 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结构;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1-0039-06

伴S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到来,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有效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更对企业组织形式,特别是人力资源培训与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对产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水平的影响,极大刺激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技术进步与技能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企业技能内生性需求对企业技能培训动机产生的影响,将会对企业培训行为带来重大影响,这对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进一步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视角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结构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看,技术进步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变量。技术进步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格局,进而对技能人才供给产生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哲学的进步,关于技术与技能之间是互为互补的关系而非简单的替代关系,技能需求随着技术进步而逐步增强的观点得到了实践的广泛验证。技术进步逐步表现出明显的技能偏好性特点。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的确立,强化了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意愿。而技能变动带来的工资挤压效应将会降低企业对培训成本的忧虑,从而使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成为可能。这种可能在由企业个体属性所决定的企业培训成本承受能力的影响下决定了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具体模式,见图1。

(一)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增强企业追逐技能的意愿

长期以来,理论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与技能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技术进步最终将会导致技能需求的退化。但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包含着前沿技术的设备资本品投资的大规模增长,技术进步对技能的替代性作用大幅下降,并出现明显分化。一方面,技术进步造成了企业对低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1]。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将会选择引进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新设备,而淘汰旧的设备和技术。这样企业就必须要求劳动者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来保证新设备的正常运行。高技能人才往往接受过较高级别教育,学习能力较强,能较快掌握新技术,从而较好地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形式的变化。而低技能劳动者往往接受过的教育层次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新技能的速度相对较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形式的适应性较差。因此,教育发展、知识经验积累以及天赋等个体差异引致的人力资本异质化特征,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更加凸显[2]。同时,高技能对技术进步也显示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高生产率驱使经济体显示出对高技能人才的偏爱,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高生产率使技能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呈现出迅速增长趋势[3],并导致技术进步沿着以高技能基础的路径发展[4],呈现出明显的技能偏好性特点。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增加了企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无论是中性、非中性还是资本体现式的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技能偏好性特征[5]。伴随着创新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制定,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升经济进步的质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技术进步速度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则为我国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好发展趋势的强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可以预期,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偏向于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不会出现因为技术进步对技能型劳动的替代而降低对技能型劳动力需求的现象。此时,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的高技能工人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追逐技能将逐渐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技能内生性决定的工资挤压效应提升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动机水平

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的确立,意味着技能将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技能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外生常量,而成为一个内生性变量。技能内生性属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企业来说,内生性技能的变动不仅意味着工人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企业将有可能通过工资挤压效应获得超过提供技能培训成本的超额收益。

工资挤压效应是不完全市场条件下工人边际生产效率和工资增长刚性导致的工资挤压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工人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劳动生产力水平,随着劳动力技能提升而带来的边际生产率的提升会带来工人工资水平的相应提升。因此,企业只对专用性技能具有投资的动机,一般技能只由员工自己买单。即使在信用市场,员工没有能力投资一般技能培训,不得不由企业提供一般培训的情况下,企业也会通过支付培训期员工低于边际生产效率的工资方式,用剩余部分弥补企业支付的培训成本。但由于现实中存在的雇主市场垄断力量,劳动力流动成本,劳动力市场关于劳动力数量和能力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雇主与劳动力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技能所处的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6]。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工人的边际生产效率随着技能的提升而增长,而工人工资受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像在完全竞争市场一样,与边际生产效率保持同步增长,从而导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快于工资的增长效率而产生工资挤压效应[7]。

由于边际生产效率与技能提升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技能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工资挤压效应的提升。也就是说,工资挤压效应是技能这一变量的一个函数。随着内生性技能的提升,工资挤压效应也在不断增强,从而使企业获得的利益不断增多。当技能提升到一定水平时,工资挤压效应会使企业通过技能提升获得的额外收益超过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可能发生的成本。受此影响,企业将有动机提供除了一般技能培训之外的专用技能培训。

而技能偏好性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的确立,意味着技能提升将与技术进步保持同方向变化。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与技能水平关系密切意味着,伴随着技能偏好性技术进步的发展,当技能提升到一定程度时将会使工资挤压效应超过培训成本成为可能,催化了企业追逐技能人才方式的转型。

(三)个体禀赋决定的培训成本承受能力决定了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具体模式

技能偏好性技术进步与工资挤压效应,为企业直接提供培训提供了可能。但企业追逐技能人才的具体方式还与资本实力、规模等企业的个体性因素密切相关[8]。这是因为,企业在资本实力、规模等方面的个体禀赋决定了企业承受培训设备、培训师资、培训费用以及培训期间工人生产效率的降低等培训成本的能力水平。

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决定了其行为受成本和收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资本充足、规模足够大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培训成本承受能力和显著的技能培训规模效益,这些优势的存在使企业更倾向于将技能培训纳入企业内部,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提供技能培训。而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即使有不断增加的工资挤压效应,受资本充足程度和企业规模的影响,企业承担培训成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提供技能培训。面对这种情况,在追逐提供技能培训以获取技能型人才的诉求驱动下,在交易成本节约和外部资源因素的影响下,企业有动机通过契约、联盟等方式,采取业务外包、股份制合作、一体化运作、集团化等模式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有机地整合职业院校等外部的专业技能培训资源,弥补自身承担技能培训成本能力有限的不足,提升企业获得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的能力[9]。

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际上是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工资挤压效应以及企业个体能力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逻辑关系上讲,企业在技术进步影响下对技能的追逐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根本原因,而技能变动带来的工资挤压效应使提供技能培训取代市场自由选择成为企业获取技能的行为选择,企业个体禀赋导致的培训成本承受能力的差异与交易成本、外部资源等因素共同作用,使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呈现出包括企业内部培训在内的不同模式。这些模式分布于劳动力市场自由获取和企业内部培训两个端点之间,形成一系列程度不同、形式多样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

二、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视角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变迁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内涵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程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则是根据企业需求,企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倾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需求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获得满足相互作用的结果[10]。根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偏好的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技术进步偏好价值取向和成本偏好价值取向两种类型。两种价值取向反映出企业主体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对技术进步和培训成本的不同价值倾向性。技术进步偏好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获取能够适应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技能型人才;成本偏好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节约企业自身的用工成本或节约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成本。

之所以企业会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与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挤压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前所述,工资挤压效应的形成是边际生产效率提升和工资挤压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成机制。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与技术进步、技能水平有着密切联系,而工资挤压作用却与雇主谈判能力和制度因素相关。迥异的形成机制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企业既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促进边际生产效率提升、扩大工资挤压效应,也可以选择通过制度或者机制的设计限制工资增长实现相同的目标,或者同时采用两种兼顾的价值取向。前者表现出对技术和技能的明显偏好,而后者则表现出明显的成本偏好。

(二)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影响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变迁分析

一般来说,工资挤压作用更多决定于制度因素和劳动力市场决定的雇主在工资谈判中的强势地位等外部因素,而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则与企业自身的技术技能依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对技术技能的依赖程度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决定因素。

在培训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技能依赖性强的企业可以通过技能提升带来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扩大工资挤压效应。当技术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时,工资挤压效应将超过培训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将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并显示出明显的技能偏好倾向。对于技术技能依赖性较低的企业来说,企业对技术技能的需求较低并且提升缓慢,通过边际生产效率提升获得工资挤压效应的空间有限,此时通过雇主在劳动谈判中的强势地位、工资刚性等制度因素限制甚至压低工人工资水平,获得工资挤压效应成为企业唯一选择,其参与职业教育则显示出明显的成本偏好性。

然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制度和工资是具有刚性的,短时间内是难以随意调整的。这既是工资挤压作用产生的制度原因,同时也决定了工资挤压作用变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相对固定、难以变动的。而技术技能进步却较少受到这种制度刚性的约束。这就意味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本偏好价值取向的挤压效应增长空间是有限的。与成本偏好的价值取向相比,技能偏好的价值取向为工资挤压效应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空g,这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偏好由成本偏好向技能偏好变迁提供了可能。

伴随着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和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的确立,技能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快速的技术进步引起技能的变动,将导致企业追逐技能人才和提供技能培训欲望水平的增加。虽然企业由于个体差异导致培训成本承受能力不同,但获取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已经取代追求获取廉价劳动力而逐渐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更为主要的价值取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步由培训成本偏好向技术进步偏好转变。从本质上说,这种转变不是一种价值取向完全替代另一种价值取向,而只是价值取向重心的转移。这就是说,在企业逐步确立起技术进步偏好性价值取向后,并不意味着企业对培训成本价值偏好的丧失。只是说,技术进步偏好价值取向发挥着更为决定性的作用。

(三)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判断

当前,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步入了一个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相比,我国工业化进程是在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不断突破等国际形势下,不断“追随、模仿”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进入到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转型周期;从国内看,“追随、模仿”的经济发展方式无法改变我国长期处于世界分工末端的现实,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使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面临着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为重心,注重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11]。因此,伴随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技术进步偏好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将逐渐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流追求,这将加大技术进步通过技能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进行,从而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三、技术进步偏好价值取向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分析

伴随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诉求的重点将逐步从对交易成本节约、外部资源需求的外部利益层面的诉求,转向为追逐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的诉求。为了保证企业获取技能能够满足企业技术M步的需求,企业有足够的动机通过全方位、有效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不断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积极将技术进步带来的技能工人标准引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以确保企业技术进步偏好性价值诉求的有效达成,见图2。这在国内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充分证实。

(一)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战略制定,促使职业教育面对产业需求

政策法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而行政组织体系则是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积极介入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能够满足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加入职业教育决策机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和认定机构、课程开发机构等职业教育管理组织,参与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宏观战略制定,创建影响职业教育政策和发展方向关键点的组织体系成为宏观层面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政府的有效介入下,行业组织的发展得到了充分重视。近年来,教育部牵头成立了59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相关的政策制度,以规范和保证行业组织的正常发展。作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行业组织和协会成为了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将职业教育纳入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需求和技术标准引入职业教育,有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等方面,以及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督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举办或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引导职业院校响应企业技能需求

在技术进步偏好性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企业愿意以提供技能培训的方式来获取技能型人才,而由于企业个体性差异导致的企业承受培训成本能力的不同,导致企业具体提供技能培训的形式多样化。由实际情况来看,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主体,直接举办职业教育成为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更多的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需要,充分发挥处于生产技术变革和设备更新的前沿优势,通过资金投入、设备捐赠、实训基地共建、员工培训、合作科研等方式,采取冠名班、定单班、校中厂、厂中校、校企一体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等不同模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引导职业院校面向产业需求办学,促进产业链、教学链的有机整合。

其中,有的企业采取捐赠设备或资金的方式,以外包的形式将企业的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冠名班、订单班的形式委托于职业院校,借助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按照专门的培养方案,实施定制式培养,培养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发挥企业技术优势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有的企业则通过租用厂房、土地等形式,采取校中厂 、厂中校的模式,通过在职业院校或企业开设生产性工厂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生产性实践活动与职业院校教学活动有机整合,使企业技术进步对技能人才培养实现零距离对接。还有的企业,采取股权方式与职业院校合作成立产教一体化实体性办学机构,全方位增强企业在职业院校办学中的决策权和话语权,依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服务的职能优势,完成企业的技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的发展诉求。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即一些企业按照产业规律,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充分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组建职教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有机衔接[12]。

企业价值取向第7篇

关键词:顾客价值 核心竞争力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顾客的竞争,顾客已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稀缺性资源。因此,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的顾客价值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匹配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管理。

对顾客价值概念的界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顾客价值已成为西方营销学者和企业经理人共同关注的焦点领域,被视为竞争优势的新来源。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顾客价值理论包括:波特的买方价值理论,泽瑟摩尔的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劳特朋的4Cs理论,格朗鲁斯的顾客价值关系理论,伍德鲁夫的顾客价值认知理论、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虽然上述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顾客价值理论,但绝大多数在顾客价值理论的根本认识上是一致的,即企业应该真正站在顾客的角度来看待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由企业决定的,而是由顾客决定的,且都认同顾客价值实际上是顾客的感知价值。而顾客感知价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感知利得包括物态因素、服务因素及与产品使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等质量要素;感知利失则包括顾客在购买时所付出的所有成本,如购买价格、获取成本、交通、安装、订单处理、维修以及失灵或表现不佳的风险。由此可以判断,提升顾客价值可以经由增加感知利得或减少感知利失来实现。而对顾客价值进行权衡和评价,目的是寻求顾客的真正价值所在,为企业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新的战略思维和途径。

企业竞争战略思维的转变

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思维是不同的。回顾企业竞争的实践可以发现,企业竞争的思维观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强调与竞争者的较量。该种观点认为企业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找到竞争对手的弱点,并针对这些弱点发动进攻;一种是强调顾客的观点,认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是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不断创新,它们认为顾客是企业能否获得优势的最终决定者。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导向的竞争观点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市场导向的竞争战略的核心是创造优越的顾客价值,它不仅要求关注顾客、竞争对手,而且强调企业必须整合内部以获得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能协调。基于市场导向的竞争战略要求企业组织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不断地收集和处理有关顾客和竞争者的信息,不断地检测和寻找持续竞争优势的替代来源,以决定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为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创造优越的价值。企业通过为顾客创造优越的价值,不断可以获得有益的信息收集,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与竞争者、中间商等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Jaworski 和Kohli提出,基于市场导向的竞争,其本质就是要从事与众不同的活动,或者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反应。

提升顾客价值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Internet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惟有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行。传统上,企业往往习惯于通过提高现有产品的价格/性能比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或者是通过产品的低成本,或者是通过产品的高质量(性能)来赢得竞争优势。它们将精力集中在追求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全、性能更高、价格更低的产品上,而这些产品是否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是否能够为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则关注很少。

从表面上看,一家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与品质,然而能在全球竞争中得以成功的企业,不论是西方公司还是亚洲新兴企业,均有能力发展出类似的成本水准和品质标准,彼此间并无太大差异,无法形成重大的优势。从长期来看,一个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应立足于企业在追求顾客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向顾客提供优于竞争对手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为顾客所看重的消费者剩余价值的能力。企业的这种独特能力,由于意在追求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体现了顾客价值导向,同时,又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因而,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将企业的这种能力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从其本质来看,核心竞争力就是为认定的顾客利益做出贡献而且不易为竞争者所模仿的能力,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感知价值。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它在核心技术、研发团队、营销网络、企业文化等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如何出色, 更取决于它能为顾客提供多少价值,取决于顾客的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比较。顾客的最终选择取决于对竞争产品感知价值的比较结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无助于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则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顾客价值的大小成为了顾客进行市场提供物选择所依赖的重要标准,能否提升顾客价值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顾客价值。如果不能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竞争偏离了顾客及其需求,市场竞争的赢家即使在短期内取得了独占地位,最终也难免被其它更有价值的替代品所取代。

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模式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存在目的的惟一正确定义就是创造顾客,只有满足消费者的种种欲望和需求,社会才会把创造财富的资源交给企业。如何将资源最大程度地、有效地转化为顾客价值,这将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基点。因此,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要素,还要在企业内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进行有机的整合,并与企业的组织文化融为一体。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整合过程中,需要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创造高于竞争对手的顾客价值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这当中,变革措施的实施者要始终绷紧顾客价值这根“弦”,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增加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也就是提升顾客价值。总之,核心竞争力只有自始至终围绕顾客才具有战略意义,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过程是一个从认识顾客的需求开始,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结束的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

由此可见,顾客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导向和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最终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与顾客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概括。

从图1的模型可以看出,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顾客需求,或者可以将企业看作是一个顾客价值创造系统;企业产出的最终结果就是企业市场提供物的顾客感知价值;而顾客则基于价值感知的大小来选择购买最佳供应商的市场提供物;因此,顾客价值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与基础平台,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本质上就是提供了比竞争对手更高的顾客感知价值;企业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必须聚焦于顾客,最终有助于提高顾客感知价值,只有这样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企业战略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并传递更高的顾客感知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个审视、分析、发现和创新的管理过程。构建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对顾客期望价值和环境进行分析预测,来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为顾客提供期望的价值,并创造出未来市场的产业组织和管理形态。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识别和了解目标市场顾客的期望价值

企业必须清楚地知道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是如何考虑得失进行选择的。如果企业寻求的是最大化顾客价值,就必须了解是什么促使他购买公司的产品,是价值、习惯、身份还是情感? 这有助于企业更加弄清楚两个重要的问题:顾客内在的深层次的需要是什么,需求怎么变化,企业为顾客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式;顾客从企业可以获得怎样的利益,从别的企业中能否更好地获得这些利益。如果企业真正懂得顾客的价值,将更有助于企业去构建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找出顾客最关注的价值领域

顾客在购买产品时,关注的可能只是以最佳的价格满足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什么是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不是企业想象出来的,而应该是在顾客心目中他们认为最满意的东西。因此,要找出对顾客来说最重要的价值领域是什么,还要考察这些价值领域受哪些因素影响。比如,顾客关注的价值包括质量、价格、方便程度或是三者兼而有之? 品牌由哪些因素组成?公司目前所采取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产品和服务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

(三)将资源集中投入到关键的价值领域

从上述的分析中企业从两方面找出了需要提高的关键;一方面是通过理解哪些是关键的顾客价值驱动因素;另一方面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相比在关键的价值驱动上的相对地位。企业最后要做的就是将资源投入到最有竞争优势的地方—关键的价值领域。要知道,平均投入到产品或服务身上,最终的产出不会是均等的。只要理解了是什么促使顾客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应该在哪儿投资。这样,企业可以最佳地分配自己的战略资源,从而最大化顾客价值。所以,对企业来说,集中资源于关键领域、留住顾客才是最重要的,也最能产生效益。

(四)培养资源整合能力。

企业价值取向第8篇

一、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管理就是从所需材料到加工成品最终到达用户手中的过程中, 一切可以增加价值的工序所组成的一系列活动。价值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创造为了满足企业和客户需求的价值链战略,以达成价值链中的成员充分整合。优秀的价值链可以使其中的每一名成员相互团结海一名成员都是在为了增加价值进行准确信息的核对、快速的组装以及更好的服务等工作。价值链中的每名成员配合的越好才能更快速地完成所有的工序。

价值链管理是将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力资源以及财务工作等有机结合使其形成相互扶持的整体真正做到企业的管理制度使得各个环节得以紧密结合具有合理处理信息、物流等的适应能力使企业形成一个链条般的价值链。价值链管理的现实意义就是优化企业业务流程,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大力提升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方式肩效弥补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在管理方面的各种不足。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工作的分析河以使企业发现哪部分是增值的,哪些是应该给予优化的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二、企业财务

财务分析工作是一种以会计计算和报表资料以及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对企业的经济状况、经营活动、投资情况、以及盈利情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估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是为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以及投资人了解企业现状、预测企业今后发展提供正确信息的经济学科。财务分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要素分析法、走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

三、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企业财务分析

(一) 纵向价值链分析。

纵向价值链是指企业从获取资源到成品营销的价值活动供销商和营销渠道买卖活动的进行与价值链接触对企业的资金投入或经济效益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纵向价值链需要考虑企业是退出某个环节还是进入某个环节,结合这一思维通过财务分析中的某些数据作为评估标准来考核企业与供应商合作所采用的营销方式是否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是否影响企业生产链。

(二)横向价值链分析。

横向价值链是反应相同产品在不同生产厂家之间的价值活动是企业对竞争对手真正实力评估的基本工具, 其目的在于找出企业与竞争者在生产活动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估选择适合企业真实情况的竞争策略。在对企业财政评估中运用横向价值链思想通过对企业财政各项数据的分析计划出具有针对性的竞争对策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取得成功。

(三) 内部价值链分析。

内部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销售过程、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价值活动整合。价值链的每一组成部分在产生价值的同时也在耗费资源,通过分析企业价值链的成本投入可以消除价值链中的不增值环节充分了解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情况。

进行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成本分析可以分以下步骤进行:其一需要找到企业具有价值的生产活动肥无效的生产环节剔除将有效的生产作业紧密联合在一起, 以达到高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其二对价值链中的各项工作均进行成本分析。其三对企业优势进行分析。企业优势分析是为企业寻找以降低成本的手段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其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充分了解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当前遇到的经济危机等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来稳固企业地位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