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畜牧毕业论文

畜牧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8 11:37:23

畜牧毕业论文

畜牧毕业论文第1篇

自建校以来,我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每年招生1―2个班,累计为我县培养了一千多名畜牧兽医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养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且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成绩不理想。与此同时,我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不高,造成恶性循环,招生难度加大。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农业资源优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牛业、养猪业发展得也非常迅速,实用型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我们的招生量却出现了退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从事畜牧专业教学的教师深思。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使畜牧兽医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从畜牧兽医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畜牧兽医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专业技能尚不能满足专业需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课之外,主要是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我校的专业课教师虽然都是高等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但毕业时间早,专业理论水平已不适应当前畜牧兽医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毕业后大多一直从事专业理论教学,从事专业实践的少,教学上难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教师在掌握原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的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

(二)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应有适当比例,应侧重专业课教学。而目前的教学安排上往往是文化课与专业课对半,甚至于在对口升学的情况下,文化课课时多于专业课。在教学手段上,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自身的问题,采用“黑板上种田”的普教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较直观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实习条件差。

畜牧兽医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短缺,没有实习场地,学生难以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掌握专业技能的原因所在。

(四)注重技能“专才化”。

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书,但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却相对不合格,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五)生源不足,学生文化基础差。

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的软硬件不足、就业形势的严峻等问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降低,学生不愿报考职业学校。而畜牧兽医专业做为“农”字头专业,相对来说脏而累,使得许多希望孩子“跳农门”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本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得不降低门槛,实行免试入学,这样一些未能进入好一点中学的学生甚至一些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差,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造成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从而形成招生难度进一步加大,招来的学生基础更差的恶性循环状态。

二、改革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打铁还得自身硬”。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专业人才。为此,学校可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也可定期安排教师到现代化养殖场或兽医站去学习实践,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诊疗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

(二)改变教学模式,侧重技能发展。

组织教学要突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文化课的课时,但总体仍应侧重专业课的教学。对于不参加升学,毕业后即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可实行模块教学,使学生主攻养殖或兽医等方向,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在专业课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试验室建设,组建专业实习基地。

畜牧毕业论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兽医专业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的通知》(农办医〔20*〕39号)精神,深入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进一步提高我省兽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法律事务工作委员会拟组织开展兽医专业现代远程学历教育,使不具备大学本科或者专科学历的在职兽医工作人员达到大学本(专)科水平,以适应新时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招生对象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畜牧兽医站和动物诊疗机构中尚未取得大学本(专)科学历的兽医工作人员。

具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网络院校及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的,可报“专科升本科”;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可报“高起专”。

二、报名手续

1、报名学员(含申请免试入学)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2份(A4纸),2寸照片(免冠、正面、彩色、蓝底、同版)3张;

2、填写《学生报名登记表》,报省辖市畜牧局,由各省辖市畜牧局进行报名统计、汇总;

3、报名结束后,各省辖市畜牧局将学生报名名单报省局医政药政处。

4、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严禁在系统外招生。

三、招生专业

层次专业入学考试科目最低学分学习年限

高起专(农学类)畜牧兽医语文、数学752.5-5

专升本(农学类)动物医学语文、英语752.5-5

四、学习课程

(一)畜牧兽医(高起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农学概论、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业经济与管理、动物生理学(乙)、动物微生物学、畜禽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传染病学(乙)、动物营养学、动物临床医学(乙)、猪禽生产学。

(二)动物医学(专升本):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农业概论、农业产业化经管、动物生理学(甲)、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动物病理学、动物临床医学(甲)、动物生产学、家畜传染病学(甲)。

(三)学位课程:英语、动物生理学(甲)、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动物临床医学(甲)。

五、办学形式与学习方式

学员通过互联网实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为教材自学+课件学习+网上导学+网上答疑讨论+课程作业+模拟试题自测。

六、学制和毕业

实行弹性学制,至少应修满75个总学分,有效学习期限2.5-5年(即最短学习时间)。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网络教育畜牧兽医专科、动物医学本科毕业证书(国民教育系列),符合条件的可获得相应学士学位。

畜牧毕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畜牧兽医专业 发展与走向

社会发展使中职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对中职教育中畜牧兽医专业也有了更高要求,根据当前形势来看,要想使畜牧兽医得到发展,必须要改变传统模式,使其有一个新的走向,从而满足现在社会需要。

一、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文化课,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专业技能,然而教授专业课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生物系毕业的,在普通教学中他们还能够胜任,但是还没有办法完全适应畜牧兽医专业。毕业于农林院校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很难从事教育事业,特别是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教师更是缺乏。畜牧兽医专业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以及专业性,在教学中直观教具、标本模型以及实际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现在的中职教育中,学校经费不够充足,缺少实验实习设备,因此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少,也就导致了学生技能较弱。另外,很多教师都是从普通高中调过来的,仍是使用普通高中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现在社会上,小型养殖滑坡,就业困难,畜牧兽医人才缺乏,学校为吸引生源,将要求降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进入中职学习,生源素质差,不利教学,进入社会也很难就业,这样一来就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要提高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在教学中实行传、帮、带的教学方法,就是说由老教师带新教师,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领经验不足教师,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是帮助者或者是被帮助者,使要帮助对象更加明朗,要有帮助计划及检查评比,这样可以使教师之间进行相互协作,共同来提高。第二,计划性地将教师派遣到有对口专业的高校去深造,或者是到一些现代化养殖场中去进行实地学习,这样增强他们的教学功底,同时,了解现代化养殖技术,可以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拓,为畜牧兽医专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第三,扩展教师聘用范围,聘请对口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和畜牧兽医界知名人士来学校执教,增强教学专业性。

三、畜牧兽医教学要走向社会

在今后畜牧兽医教学中,要坚持开门教学、向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对社会群众带到学校的有病家禽,要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解剖、诊断。教师在每一次出诊或者是进行预防注射时,都要带领一些学生去进行实习,对他们进行手把手教学,培养学生敢于诊断疾病和开药治病的能力,每年要定期让学生到养殖场或者是兽医站去进行实习,还要带领学生去参观现代化养殖场,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增长他们的见识。

四、控制生源,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在专业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专业得以生存的保障。学生素质又和教学质量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学校招生时要注意控制生源质量,将那些素质比较高,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招收进来,从而保证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有一个良好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会感到比较轻松,效率也就比较高。再者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注意运用合理方法来进行教学,对课程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学习。

结语: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在现代教学中面临严峻考验,在实际教学中,要采取合理措施来改变畜牧兽医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使畜牧兽医有一个良好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促进畜牧业发展。

参考文献:

畜牧毕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王川;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办学特色

新旧时代交替、战时局势以及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为王川职教办学创造了条件。江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解放前期“江西吉安、金溪、宁都等地相继发生牛瘟”,i牛瘟防治工作迫在眉睫;1934年,江西农业院院长董时进先生邀请王川主持全省兽医工作。王教授经过长期调研后,在南昌创建了江西血清制造所。由于当时兽医人才缺乏,王教授组织举办防疫人员训练班确保兽医数量。此举为以后的兽医养成所和兽医专科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可能。

一、王川兽医职教办学的历程

王川于1914年至1917年在日本东京帝大留学期间主修兽医科,并且进入东京帝大研究部专攻血清制造。ii系统学习了家畜防疫和血清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此外,王教授于1920年至1934年间,先后在江苏淮阴农校、南通学院、东南大学、中正大学、南昌大学任教或兼课,并且在上海华德奶牛场以及工商部青岛商品检验局工作。iii丰富的任教和工作经历为王教授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创办血清制造所和兽医职教办学提供了经验参考。

1.兽医人员培训班和兽医养成所

王川于1936年创建江西血清制造所。由于兽医人才紧缺,王教授在建所的同时举办了兽医人员培训班。抗战爆发前,培训班共开办三期,为血清制造提供了人员支持。1937年底,防疫人员培训班发展成为兽医养成所,养成所内设一年制和二年制的专修科,兽医职教初具规模。

2.江西兽专

1938年11月,兽医养成所经教育部批准改为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并在短期内发展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兽医院校。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兽医事业极为重视。学校几经搬迁至莲塘伍农岗前南昌乡村师范校舍,增拨经费,扩建校舍,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江西兽专与湖南、河南、广西三省(区)有关院校中的兽医专业组建起江西农学院兽医系,列为全国重点”,iv从此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王川兽医职教办学主要经历了从兽医人员培训班到兽医养成所,再到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江西兽专是王教授办学理念和实践的主要体现,所以本文就结合江西兽专的师资队伍建设、学制与专业设置、办学成果等方面综合分析王教授的兽医职教办学特色。

二、江西兽专办学情况总结

1.兽专师资队伍建设

王教授从办学起初就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1937年到1952年间,王教授广聘国内外具有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的教授及老师到兽专任教或兼课。

王教授自身是一名资深兽医专家。他在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江苏、湖北、江西、西北等地多所大学任教,v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加中华农学会和中国江西畜牧学会,编写猪病学、家畜内科学道义、家畜保险等著作”,vi为我国的兽医职教提供了先进的教材参考;1940年以前,到兽专执教的老师包括留美老师张明善,讲授遗传学;留德老师盛彤笙,讲授家畜传染病;留日老师王履和,讲授家畜病理学等等vii。1940年后,在兽专任教的教师包括留英昆虫学家何琦,讲述家畜寄生虫学;留日老师王宗佑,讲授家畜内科学;留比利时老师龚芬,讲授讲授家畜外科学;此外,还留用了优秀毕业生杨圣典、谌亚英、徐先善等人留校任助教viii。据初步统计,兽专在12年间共聘请老师30余人,拥有留学经历的有10余人,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王校长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了具备留学经验老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为兽专办学服务。

2.兽专学制和课程设置

江西兽专在办学的14年间,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学制。兽专初期学制是三年,除招收三年制大专新生入学外,还将兽医养成所的两年制专修班,延长一年学制,转为第一届大专班。为了扩大学生来源,到1944年又增加五年制大专班。三年制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三年,五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五年。除此之外,兽专还增设研究部,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的兽医人员,参加学习三个月,连续招考两期。

江西兽专始终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的文化程度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三年制大专班开设高等数学、英文和第二外国语(日语)等基础学科,以及农业概论、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内科学、家畜寄生虫学、畜产品制造、生物药品制造和兽医行政等专业课程。五年制大专班除了开设上述课程外,还须把高中必修的课程如国文、英语、化学、数学、物理等用两年的时间学完。”ix从兽专三年制和五年制大专班开设的课程可以看出,兽医专业设置做到了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保证了专业学习的完整性。

3.兽专办学成果

在兽专办学期间,王校长带领在校老师建立了家畜病院,该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地,而且解决了附近农民和城镇居民畜禽疾病求医难的问题,深受各方好评;王校长在兽专增设研究部,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的兽医人员参加学习,为期三个月,连续招考两期,共58人参加学习。研究部学员毕业后组成四个防疫大队,开展消灭牛瘟的工作x,为江西最终赢得消灭牛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兽专毕业的学生大都数进入了全国各地的科研和教学机构工作。如徐汉祥进入江苏农科院牧区研究所工作,王亨之进入江西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李克平进入华东农业大学牧医系工作,葛颐昌进入福建省农哲院畜科所工作等等。

江西兽专办学14年,历经波折,曾先后招收3年制大专科13届,5年制大专科4届,研究部招考培养学员两期。共培养高级兽医300多人。分布在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几十个省区的兽医生物药品制造、教学、科研、兽医防治和卫生等部门,成为兽医技术骨干。

三、王川兽医职教办学的特色总结

王川是我国兽医生物药品制造的开拓者,是江西高等兽医教育的奠基人。他充分利用其留学和工作经验,为兽专师资队伍建设、学制制定、专业设置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努力。下面就王教授的兽医职教办学特色作出总结:

1.重视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王川充分认识到政府不重视和战争等客观因素对其兽医职教办学的局限性,于是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兽医人员培训班是为了满足血清制造和生产的需求,三个月为一期,共开办三期;兽医养成所初具学校规模,内设一年制和二年制的专修科;江西兽专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专科学校,并在两、三年内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兽医院校。设置了三年制大专班、五年制大专班和研究部。从王川办学的时间线来看,可以总结出此特点。

2.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理念

王校长办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除了血清所可供学生实习外,还根据教学需要,增设内科诊断、病理寄生虫、解剖和细菌免疫等六个实验室,创办实习牧场和家畜病院,同时还陆续收集病理、解剖标本。每个阶段性课程结束后,必由主持教师率领学生参加实习。学校安排毕业班全体学生共20人到血清制造所实习,要求从洗瓶子、做棉塞、消毒和采血做起,使学生接触实际,获益甚大。此外,家畜病院不仅提供了学生的实习场地,同时还解决了附近农民和城镇居民畜禽疾病求医难得问题。

3.利用师资优势进行专业理论的更新完善

王川在兽医职教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师资队伍质量和数量的提升。从1938年至1952年间,共聘请20余位具有留学经历的教授和老师到兽专执教或兼课。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了先进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具备了科学完备的教学理念和工作经验。在兽专授课期间,很多老师主编或参与编写了多本专业教材,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为兽专以至国内各大兽医专科学校提供了教学经验和教材参考。除此之外,兽专还聘请了国内很多经验丰富的中青年老师以及留用优秀毕业生做助教,为兽专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4.采取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为了推广兽医技术,组织兽医工作,王校长主张要依靠行政力量。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一门《兽医行政》课程,由他亲自讲授。大致内容是:兽医行政概论;疫情调查统计;制定家畜防疫计划;设置家畜防疫、诊疗机构;举办耕牛保险;宣传家畜防疫知识;组织与发动群众,开展防疫工作等等。采用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兽医行政管理水平,以符合社会的需要。

5.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面向生产的目标

王校长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学以致用。长期以来,他致力培养兽医人才,积极组建血清制造所,举办耕牛保险、设立兽医防疫处等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以防治牛瘟为主的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以保护畜牧业生产发展。期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政府腐败无能,兽医防治工作一直没有很好开展起来。直到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兽医工作的重视,按照王校长制定的方案,在兽专增设研究部,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的兽医人员。第一届研究生毕业之际,江西多地牛瘟肆虐,于是这些毕业生迅速组成四个防疫大队,开展消灭牛瘟的工作,成为江西建成消灭牛瘟的之伟业的核心力量。

王教授兽医职教办学历经十六年,是江西高等兽医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为当今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切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注释:

i 《江西日报》,1950年6月4日。

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5页。

i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5页。

iv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5页。

v 《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登记表》,见江西省档案馆:X105-1-001。

vi 《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登记表》,见江西省档案馆:X105-1-001。

v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9页。

vi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9-10页。

ix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11页。

x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7页。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Z].1990.

[2]吉安、宁都、金发生牛瘟,希家畜防疫队速往诊治[N].江西日报,1950-6-49(4).

畜牧毕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75-01

现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当前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而提出的在当前我国国情下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理念。

一、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

丰富的实践能力是不仅是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必要保证,也是学生灵活运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从专业角度讲,为落实贯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畜牧兽医专业为在其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为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具有动物科学饲养管理的能力、动物疾病临床诊断能力、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及防控能力和具有动物繁殖改良的理论知识和动物繁殖调控能力。基于此,教师更倾向于做科研、写论文、出成果,从而对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就有所降低,在学生培养过程加入创新的知识就更难了。

1.加大信息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在保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职业能力是中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如: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和兽医临床之间的桥梁,它以兽医解剖学、细胞学等为基础,学生在学习时要大量获取上述课程资料,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畜牧兽医行业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畜牧兽医职业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知识通融与迁移能力,优化课程的实训项目和内容,删除或减少验证性项目,补充或增加针对性实用性内容。由于教学时间充足,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入更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为畜牧业现代化生产发展方式的科学更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完善保障。

2.实施鼓励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努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中职技校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能力考上理想的普通高中,在社会、学校、家庭上自卑感较强、压力较大,由于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独立思考,过于依赖老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合理授课、区分对待,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应当严要求、高标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引导他们争做领头羊;对于学习不太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心,给他们提问的问题要结合他们的掌握程度尽可能简单,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必须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努力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从而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即根据畜牧兽医行业的设岗特点将各课程划分为若干内容模块。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自身的帮带作用,出现了一些畜牧兽医体系新的组织形式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1.邀请优秀毕业生作经验介绍。由于这些毕业生就生活在同学们周围,极易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激发起学生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变成创业的自觉行动。

2.大胆实行责任承包制。学校帮助学生与实习场建立承包合同,合同中规定好生产指标与奖惩措施。如育雏的,雏鸡的成活率应达到百分之几;饲养蛋鸡的,产蛋率应达到多少等。这样建立合同后,学生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创业意识。

三、结语

正是由于我们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畜牧兽医实习教学中,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成为了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的来说,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开展应重点完成两方面任务,一是畜牧兽医人才在当前畜牧行业市场日益完善的环境中,成为社会的又一焦点需求人才。二是中职技校作为培养该专业人才的教育场所,学校也要注意设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提升自己的全面素养,加上学校和畜牧兽医部门支持配合,就一定能造就出一批受社会和学生欢迎的实习指导教师,畜牧兽医的体系也必将越来越完整,畜牧兽医在中国的发展必将更加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宋书贞.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兽医教学中应用[J].科学教育.2010,(03):66-67.

[2]斯琴花.浅谈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25.

[3]陈君辉.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创新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 中旬.2011,(09):72.

[4]王龙.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创新的几点探析[J].新课程: 上.2012,(05):298.

[5]路春贤.浅谈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13):168-169.

[6] 张欣.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突出实践教学[J].新课程(中旬) ; 5.6% 2012-12-18

畜牧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3”;畜牧兽医专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江苏省推进教育现代化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会议精神,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省2015年继续推进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联合申报了畜牧兽医专业“3+3”中高职分段培养试点项目。

1 人才需求背景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主要以生猪、家禽、奶牛和肉羊为主,畜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自身的特色和趋势:一是畜牧业生产由以增加产量为主向以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为主转变;二是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由分散为主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三是畜牧业的经营方式从单一的饲养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随着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快速转变,畜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对从业人员的需求、素质、技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畜牧业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培养了大批初、中级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但是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产生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滞后,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大量既懂生产又会经营管理的畜牧兽医人才的主要渠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打通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增强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吸引力,紧扣江苏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联合分段培养具备畜禽养殖、疫病防治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农业类职业教育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普高热”的兴起,加上入学适龄青年逐年减少,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职业教育,特别是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要增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增强办学实力,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加快与优秀高职院校联合,增强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吸引力。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逐渐大众化,中职学生迫切需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数量上的需求转变为层次、结构、质量上的系统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中高职业教育的一贯体系,让中职学校学生在就读的专业升入高职院校,保持学业的连贯性,满足中职学生追求高层次教育的迫切愿望,成了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途径。

2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原则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牵头,联合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行、校、企三方共同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构建培养目标相互融合、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统一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衔接上,根据中、高职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推动基于终身教育背景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1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的原则

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类型、规格及目标定位,科学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职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保证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中高职课程体系相衔接的原则

坚持以打破传统的中、高职课程设置为逻辑起点,组建校企合作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团队,通过深入调研与反复验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中、高职学生未成年与已成年的年龄段和身心特征为条件,以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和拓展能力为框架的课程体系。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力求课程方案设计充分体现能力的职业性、岗位的针对性、就业的适应性。实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实际要求和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需要,明确各阶段的教学重点,行、校、企多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展教材建设。通过行业、企业参与,使课程和教材能够及时反映产业发展、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2.3 中高职教学方式相衔接的原则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2.4 中高职校企合作相衔接的原则

成立由行业牵头、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中高职衔接的校企合作专业理事会,专业理事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指导中高职衔接畜牧兽医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职工互聘制度,开展企业高级技师到学校授课、学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学生到企业实习、优先推荐学生就业等工作。

3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3.1 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畜牧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养,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畜禽环境卫生、动物遗传繁育、畜禽饲养管理及疾病诊疗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畜禽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治能力,能够从事畜禽品种改良、畜禽养殖、疫病防治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2 职业(岗位)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畜禽养殖企业、畜禽良种繁育场、饲料加工与销售企业、兽药生产与销售企业、基层畜牧兽医服务机构。

(1)初始岗位:养殖企业技术员;饲料厂、兽药厂技术服务和营销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服务机构技术员等岗位。

(2)发展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一线连续工作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以从初始岗位升迁到发展岗位。发展岗位包括:畜禽养殖企业业务经理、技术主管、技术总监、技术场长,饲料或兽药生产及销售企业区域经理或部门经理,畜牧兽医服务机构管理员等岗位。

3.3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一般应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一般应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4 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本专业毕业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专业面向包括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方向)的本科,农牧业推广硕士(养殖技术方向)、兽医硕士以及其他类型的研究生等。

3.5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基本文化素质课、职业技术课、专业拓展课三部分构成。

3.5.1 基本文化素质课

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政治与社会政治、形势与政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等22门课程共1805学时。基本文化素质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和身心素质,提升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学习能力。

3.5.2 职业技术课

主要包括畜禽解剖生理、畜牧基础、兽医基础、畜禽环境卫生、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病理、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等35门课程共3387学时。职业技术课根据本专业面向的畜牧兽医行业所需的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求而设置,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本行业工作具备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5.3 专业拓展课

主要包括社交礼仪、畜禽产品加工技术、畜牧业经营管理、小动物疾病等13门共300学时。专业拓展课根据本专业面向的畜牧兽医行业所需的职业拓展能力而设,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拓展能力。

4 结 论

上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以衔接原则为基础的,无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多么紧密,不同的生源在相同的课程体系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适应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职新生入学后单独组班和普通高中的生源分开,使不同的生源发挥自己的特色。我们要进一步在招生制度、培养方案、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建立中高职全面衔接的培养体系,为江苏培养更多的畜牧兽医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歆伟.论无锡工艺美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5(1):199-200.

畜牧毕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教师;赴企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0-0059-02

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今天,让专业教师赴企实践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更能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有力途径。特别是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来说,更是如此。

1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1.1 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真正做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院校为数不多,很多畜牧兽医专业类院校是在原有的大专或中专基础上,晋升为高职院校。一线教师队伍很多还只是具备了中专教师水平,无论是从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远跟不上时展的脚步。除此之外,还有高职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从业教师相对匮乏,能够在一线授课的专业教师则非常紧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会从应届毕业生或研究生中吸收一些力量作为一线专业教师,他们大多数很少接触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活动,很多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人对畜牧兽医专业的认识只停留在课堂的书本中,并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经验或管理经验。有调查显示,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约有六成的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迈上讲台,这些教师的工作年限较短,并且日常的教学工作与畜牧兽医专业的生产实践实际想脱离,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1]。

畜牧兽医专业不断扩招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很多能够胜任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却没有足够的生产实践能力,并且自身的专业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而能够在岗位上胜任优秀教师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此外,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很多教师上岗后,并未接受J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于规范培养教师工作,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不足[2]。

1.2 建立完善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在开展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时,应当将理论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方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的有效利用率,并注重教师队伍培养的成效。可以在院校内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机制,规范教师的言行,成立教师队伍监管部门,及时反映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落实“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可以按照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的学历、年龄等不同指标,将教师分成不同层次,并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相应的培训实施进度及工作方案,以保证教师能够定期完成考核。高职院校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津贴的形式给教师以激励,并将“双师型”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评估体系和指标,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权重。

1.3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

面对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含量及先进技术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要求,这也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职院校中,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离不开到生产实践中去积累和锻炼。通过对畜牧兽医专业生产实践的摸索和研究,从中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并将必要的科研课题带入生产实践中来,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去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巩固专业知识,最终实现让教师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将科研及学术水平更上一个层次,从而实现提高教学适量的目标。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在赴企实践过程中,应当明确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企业的相关管理措施及策略,并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有目标、有计划的实践工作,为今后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2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赴企实践的意义

2.1 有利于拓展视野,提升实践技能

很多高职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迈上讲台,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技能相对薄弱,有的教师甚至从未接触过生产实践,这样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在开展教学时,理论与实践脱离。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应当首先明确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的场所是养殖场、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宠物医院等,大多数学生会进入生产第一线,在校期间应当掌握充足的职业技能。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更应当掌握较强的实践能力,赴企实践便是快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为教师拓宽视野,更能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

2.2 有利于更新教学理念

赴企实践后,教师可以多与企业的相关人员沟通交流,使自身尽快熟悉畜牧兽医专业在企业中的生产工艺流程,掌握必要的服务技术要领,及时积累工作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赴企实践,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调整教学课程及内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计划,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未来的生产实践。在院校期间,将学生培养成满足企业需求的专门型高素质人才[3]。在畜牧兽医专业,生产永远是主线,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将新知识、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不断培养满足企业发展的新型人才。

2.3 有利于校企合作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赴企实践,除了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外,可以将高职院校丰富的理论知识带入企业,在赴企实践过程中,可以为企业的员工开展培训课程,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还可以为企业生产及市场营销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与高职院校密切合作,企业也可以从中获益,强化校企联合办学的先进理念,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不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为高职院校提供有力的发展空间。

3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赴企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1 为年轻教师开设实践技能培训课程

相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从事畜牧兽医专业的年轻教师更缺乏教学的经验及生产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应当是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对象。从培训方式上来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培训可以将畜牧兽医专业的专家或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邀请至到院校进行培训。校外培训则是将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外派到生产一线企业进行挂职,通过对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培训,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并接受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学习[4]。

3.2 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赴企实践

高职院校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应当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到企业锻炼生产实践能力,到一线掌握最新的资料及信息,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带入课堂教学中来。我国养殖业呈现现代化发展趋势,行业主要生产形式已经向更加集约化、信息化的方式发展,一线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他们也要不断把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未来面对的工作不仅是将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掌握扎实,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实践技术能力。因此,教W任务由过去的以知识点为主的时代,逐渐向注重实践层面上过度。

3.3 强化组织管理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赴企实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体验,需要深入到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很多时候需要依靠教师的积极性投身企业。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针对赴企实践行为给予更多的鼓励,例如通过提高补贴经费等形式,奖励在企业实践的教师。此外,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应当深入生产一线去探望和慰问赴企实践教师,并对在企业实践期间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表彰。

4 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应当及时改变教学理念,要想培养更多高素质学生,应当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对于畜牧兽医专业来说,更需要具备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均衡的教师。畜牧兽医专业应当将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尽快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畜牧兽医专业的最新技术,了解生产一线的工作流程[5]。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要想培养出更多更符合一线生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赴企实践是能够快速提升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打造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只有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才能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宝泉,孙洪梅,孙英杰,等.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J]. 中国职工教育,2013(18):144.

[2] 肖 杰,孙攀峰.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的建设与实践―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 河南农业,2013(22):4-5.

[3] 刘鹤翔,欧阳叙向,邓灶福,等.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15(6):60-63.

畜牧毕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 “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与成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75-02

目前,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少的缺陷:一是课程针对性不强;二是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单一;三是单门课程独立实验为主的实验方式占主导地位;四是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五是教师演示性实验为主导,学生动手实践为辅;六是实验内容与生产脱节。这些问题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为例,探索在畜牧兽医专业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创建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组通过大量走访畜牧兽医行业大中型企业、相关职业院校,对行业专家、企业员工及本专业毕业生进行了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现状及需求的深度调研,并邀请企业专家、职教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建立了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题体系;建成了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题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库。

“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分段教学与集中教学相结合,能力训练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训练项目,逐步实现学生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的螺旋提升。“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培养(见图 1)。

图1 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第一A段:利用养殖场,使学生初步感知养殖环境,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次进入养殖场后,对养殖环境进行初步认识和感知;通过在校教师及养殖场外聘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初步设计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有目的地进行重点知识的学习;通过与养殖场员工的亲身接触及对整个养殖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畜牧兽医专业”的热情及人际交往、沟通交流、法律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阶段:充分发挥本专业校内养殖场及校外养殖场的优势,进行岗位核心课程的教学,以实现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养殖场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中逐步熟悉养殖过程,开展各个职业岗位(如饲养员、繁殖员、疾病防治员等)所必需的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实践,逐渐掌握各岗位的核心技能。学校在第三、第四学期期末开展为期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训,学生进驻校内养殖场(第一教学牧场、第二教学牧场)和校外养殖场(柳州宏华公司、桂柳家禽公司、广西农垦新兴畜牧公司等),开展本专业领域不同课程的学习。教师以各岗位职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各企业生产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如猪的饲养管理、禽类饲养管理、牛羊饲养管理、经济动物饲养管理、畜禽选育与杂交、动物临床健康检查等。学生在真实的养殖环境中学习,做中学、学中做,不断积累经验,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阶段。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开展两个学期的不同生产方向的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后,主要学习内容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人员及分工情况,熟悉生产部门各岗位职责,掌握典型工作任务。通过预就业顶岗实习,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二、“教、学、做”一体的“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改革原课程按学期开展教学的模式,采取集中时间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场教学模式。学生以养殖场员工的身份,在真实养殖情境中进行现场操作,教师现场指导,学生边学边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训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例如,“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要求学生按照养猪生产流程,连续两周时间在养猪场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进行实际养猪生产操作,同时根据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再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将理论教学穿插在实训课堂始终,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例如,“禽病防治”课程可以根据需要讲解相应的内容,设计带有相应禽病的禽只,安排学生对禽只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自己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教师引领讨论,解决问题,在进行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三结合”“四位一体”评价模式改革。具体如下:

1.改革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模式。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由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企业评价组成“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倾向于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适岗”需求。

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教学条件,采取合适的考试方法,突出技能本位。(1)阶段性考核。对于综合性较强的临床类课程(如“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等),实行分阶段考核,期评为各种考核的总评。(2)实践性考核。把考场由教室转到实训室、养殖场、实训基地等,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3)项目驱动的合作式考核。对于场地规划设计、实验室诊断技术等科目可以尝试合作式考试,采用实际项目驱动的学习和考核模式,学习的过程就是考核的过程。

3.完善顶岗实习考核。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外聘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等。

4.将职业资格鉴定评价体系引入课程考核标准。为了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将相关课程的考核内容与行(企)业认可的证书(如饲养工、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等)考试内容接轨,为学生以后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

三、“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一)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企业反馈好。实施该教学模式期间,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 98.5%,专业对口率 98%,p证获取率 98%,学生实习企业满意率 97%。广西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评价高,需求旺盛。多家企业采取提供奖学金,来学校宣讲等多种形式,热诚邀请和吸引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二)学生自学能力增强。通过课题研究,带动畜牧兽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经调查显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达到了 92%;网络课程在学生中的使用率达到了 98.9%;有 52% 的学生每周进行网络学习的次数在3次以上。

(三)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能力。学生在畜牧兽医各个生产岗位上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全面学习和掌握了岗位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培养了具备“养、防、繁、销、管”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企业不同工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平台,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区内外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类专业技能比赛成绩均名列前茅。

四、体会与思考

利用“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推动了学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畜牧兽医行业与其他工科类行业不同,畜牧兽医企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学生频繁进出养殖场将会增大防疫风险。因此,在实施“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时,关键点是解决防疫与教学之间的矛盾,要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防疫意识,做好进出养殖场的消毒,在不给企业带来重大防疫风险的前提下开展岗位教学,让学生为企业完成力所能及的岗位工作,达到学校教学与企业盈利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 颖.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4(2)

[2]曹化梅.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