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海外语文论文

海外语文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8 11:36:37

海外语文论文

海外语文论文第1篇

关键词:目的论;旅游外宣口号;翻译;问题

旅游业是21 世纪潜力巨大的绿色产业。作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也是能最广泛、最深入地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产业。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传播中国文化,近年来中国很多省市都竞相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外宣广告。同时,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研究也逐渐成为非文学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针对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宣翻译的一般原则及策略,以及旅游翻译中的标语、公示语翻译策略、网页文本的翻译等方面[1][2],对旅游外宣资料的标语口号型文本――旅游形象口号或城市名片的翻译研究不多,并且主要接受从美学、修辞学、语用学角度讨论其翻译原则和方法[3],未能有效地凸显旅游形象口号的预期功能和宣传目的,更缺乏对相关旅游口号翻译存在的问题的针对性研究。

海南旅游资源丰富,2010年1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正式步入正轨。自此,为在2020年前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海南省进一步致力于其自然及人文景观的建设与宣传。但目前海南的对外广告旅游宣传在总体上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国际发展空间。本文拟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探讨海南旅游外宣口号翻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一、功能目的论对旅游外宣口号翻译的指导意义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以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及克里斯汀娜・诺德为代表,重点研究原文本和译文本的功能、翻译行为及其目的、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及翻译的普遍原则与特殊原则。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保持等值”[4],同时提出以文本目的(Skopos)作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这就是有名的“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包含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行为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译文预期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即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所决定。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语际连贯从属于语内连贯,即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二者又同时从属于目的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从文本的功能出发,以译文是否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为中心,认为译者应根据译文文本的功能目的选取特定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于实用文本尤其是广告文体的翻译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旅游外宣口号从根本上说就是在极为有限的广告时空中,用节奏鲜明、简洁凝练的语言将旅游目的地的内涵中定位准确的旅游精髓表达出来。因此,旅游外宣口号翻译首先要使译文文本具有旅游促销、构建旅游形象、凸显特色资源卖点的功能,即以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根据外宣口号要达到的交际目的,选取合适的翻译手段或策略而实现其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针对目前外宣英译中存在的“以我为准”还是“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翻译策略之争,袁晓宁教授提出外宣英译应实现这两种策略的“二元共存”,即语言表达层面的翻译应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而文化层面的翻译应采用“以我为准”的策略[5]。对于旅游外宣口号的翻译而言,应根据外宣口号本身的功能目的,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对于大多数以特色旅游资源为信息主体的旅游外宣口号,应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即用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易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广告标语口号翻译,从而更好地实现旅游外宣口号凸显旅游目的地特色旅游资源的交际目的。而对于部分以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为主体、且这些特色文化不易为外国读者所熟悉的旅游口号,应采用“以我为准”与“以目的语为依归”的有机结合,即尽可能使用译入语读者容易理解接受的译入语阐释中国的特色文化,从而实现这些口号宣传中国文化的特定目的。

二、海南旅游外宣口号翻译存在的问题

旅游外宣口号就是旅游目的地一张最美的名片,不仅要能集中凸显目的地的自然风貌、人文内涵,更要能充分体现该地区的文化精髓和地域优势,从美学角度而言,其创作必须符合接受美学中受众的期待视野,做到文字简练,韵味传神,朗朗上口,从而方便传播,具备广告口号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因而,旅游口号的翻译也必须在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可接受程度的范围内具备这些特点。下文将根据功能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和旅游外宣口号的特点针对海南省当前使用的主要外宣口号的英译存在的问题做出具体分析。

(一)违背目的原则的过译或不当翻译

海南的很多宣传口号,包括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宣传标语、建设大特区的宣传语、宣传绿色农业的宣传语、宣传政府政策的标语口号等都是针对国内甚至是岛内读者而设计的,旨在调动岛内居民共同建设大特区及国际旅游岛,创造和谐海南的热情,这些标语口号往往在外国读者眼中并没有实际意义,也就没有对外宣传的必要,或者说外宣并不是其主要目的。根据功能翻译论的目的原则,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标语口号“内外有别”,采用改译、变译甚至不译的策略,弱化这些口号在原语读者中的宣传功能,强化其在目标文本中的号召功能与目的。这些口号主要有:

1.大量庆祝建省办特区、政策宣传、发展建设海南甚至部分旅游景区的口号

(1)讲文明、树新风,构建和谐海南!

Stress culture, establish new trends, and build a harmonious Hainan!

(2)一心一意谋发展,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Development is our top priority! We are willing to and capable of achieving it!

(3)热爱海南,建设海南!

Love Hainan, build Hainan!

2.宣传海南绿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等的标语

(1)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

Build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 an ecological economy, and cultivate an ecological culture!

(2)坚持生态立省,建设生态文明!

Prioritiz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3)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d, ecological villages and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3.凸显海南建设发展前景的宣传口号

(1)把海南建设成绿色之岛、开放之岛、繁荣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Build Hainan into a green, open, prosperous, cultured, and harmonious island!

(2)生态立省,开放强省,产业富省,实干兴省!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ainan Province throug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pening up, industrial progress, and steadfast dependability!

这些标语口号大都是对当地居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或重在鼓励当地居民共同努力建设海南,因此对于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知之甚少的普通外国读者根本就不存在向其宣传的目的,若简单直译或加以阐释翻译为英文都不仅不能扩大宣传,还让译入语读者读来不知所云(如“stress culture, establish new trends”“cultured … villages”“steadfast dependability”),甚至会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反感(如“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因此部分标语口号可以不译。但口号中带有宣传海南当地政府的建设愿景及凸显海南建设发展前景的标语,为了扩大对外宣传,帮助其进一步了解海南的进一步发展构想,可将相似主题的口号编译为统一的标语,或将凸显建设发展前景的宣传口号提炼出最重要的展示给外国读者的海南目标翻译成英文,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

(二)违背目的原则的忠实性翻译

大多数对国际旅游岛旅游形象定位的宣传口号旨在通过广泛地宣传和推广海南特色旅游资源、构建海南旅游目的地特色形象,通过加深旅游者对海南的了解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有效地推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旅游经济及文化交流。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读者对于旅游宣传的文化认同及心理期待不一致,如汉语读者重抽象感念、英语读者重具体景物等,很多宣传口号容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但若在遵循忠实原则(语际连贯,即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翻译成英文,往往无法让英语读者深刻体会这些旅游形象口号所宣传的特色旅游资源,从而达不到旅游外宣的真正目的,这种译文往往会因为简单地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而违背了外宣翻译的目的性原则。如:

(1)踏云寻梦,相约海南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in Hainan.

(2)天南地北,海南最美

East or west, Hainan is the best.

(3)在世界行走,为海南停留

Make Hainan your stop of journey.

(4)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

To keep fit, come often to Hainan.

(5)美丽海南邀请您

Beautiful Hainan invites you.

(6)撒温情花雨, 添人间欢乐(南山)

To serve people tenderly, to make customers happy and satisfied.

以上宣传口号的中文原文本身就没有很好地凸显海南特色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汉语写作美学本身相对比较重抽象、重感受,这些口号还是能为汉语读者所接受的,但英汉两种语言读者的心理期待不一致,英语读者更重物象、重具体,因而翻译时若只将汉语口号的抽象感受忠实地翻译成英文,即使这样的英语口号简短有力,符合英语旅游宣传口号的特征,还是无法从心理感受上征服英语读者,也无法让英语读者充分了解海南的特色旅游资源,从而做出到此一游的决定。如“踏云寻梦,相约海南”在汉语中很有云游仙境的意境美,而英文翻译“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in Hainan”就成了很直白的语言,不仅失去了原文的意境美,更让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天南海北,海南最美”,译为“West or east, Hainan is the best”,虽然通过仿照英语中的谚语而充分考虑到外国游客的认知文化语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海南美景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样的译文不免落入俗套,而且未能准确再现海南的旅游优势,缺乏对游客旅游心理需求的认同,甚至有自恋、自夸的旅游促销之嫌。相似的宣传口号还有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撒温情花雨, 添人间欢乐”,其汉语原文虽让人读来有点不明就里,但韵律平仄无懈可击[6],而英文翻译就俨然成了对内(甚至是旅游区工作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语。因此,旅游宣传口号的翻译必要时应跳出简单的忠实性原则,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需求及旅游外宣口号的目的,根据外宣的目的将抽象化的汉语口号具体化。

(三)违背连贯原则的忠实性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语际连贯从属于语内连贯,即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二者又同时从属于目的原则。也就是说,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应该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能让译文读者所理解,并在译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对英译的旅游外宣口号而言,即不仅译文文本要通顺,实现两种语言间语言层面的语际连贯,能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更重要的还要符合英语广告标语口号的语言表达习惯,具备英语标语口号的简洁凝练及音韵美感,只有这样的译文才达到了两种语言间的真正的语际连贯,才能更好地为译文读者所接受,从而实现旅游外宣口号的目的。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外宣口号的翻译为例:

(1)放飞心灵海南游,自然绿色原生态

Travel in Hainan, you can set your heart free and enjoy the natural green.

(2)海如诗,岛如画,海南秀天下

Hainan is where you can find the finest scenery under heaven.

(3)海南:中国四季花园,世界度假胜地

Hainan: all-year-round garden of China, and holiday resort for the world.

(4)海南岛,我心中的绿岛。――中国新闻网

Hainan Island is a green island in my mind.―China News Net

(5)“海之蓝”“岛之绿”“情之红”

The blue of the sea, the green of the island, the red of passion.

(6)美丽三亚、浪漫天涯

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

上述译例从语言层面上都是对汉语旅游口号的忠实性翻译,但第二条到第四条,虽然较多地考虑了旅游广告的写实性,却明显不符合英语广告口号简洁凝练、极富音韵美的特点,缺乏旅游广告应有的社会性、吸引性、整体性和独特性特点,显得累赘、冗长而沉重。第四条和第五条的译文让人有点不知所云,这对于对中国海南的特色旅游资源知之甚少的普通外国读者而言显然无法达到旅游口号宣传的即时效应。第六条的译文虽然很有广告口号语言的特征,将目的地名称“Sanya”后置,难免从节奏上前重后轻,偏离语言风格时尚,不妨前置,既符合英语中心语前置的习惯,读来也朗朗上口。

当然目前海南旅游外宣口号的翻译中也不乏比较成功的例子,如“阳光海南,度假天堂”(Sunny Hainan, holiday paradise或All the sun, all the fun)、“美丽三亚,浪漫天涯”(Beautiful Sanya, romantic Tianya)、“绿色海南,人间天堂!”(Green Hainan―Paradise on Earth!)等,这些口号的英译不仅准确提炼出了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地理资源特色(阳光、绿色、度假、浪漫),也符合英语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但仅有这几例成功的宣传口号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这些旅游资源对于英文读者而言难免将其与其他旅游资源如美国的夏威夷、佛罗里达等旅游目的地同质化,难以调动游客的猎奇心理和发挥鼓动作用,而对于当前日益风行的会议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缺乏体现差别市场形象定位的广告语,造成海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浪费与损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参考文献:

[1]李德超,王克非.标语翻译的文本分析和翻译策略――以上海世博会标语的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0,(1).

[2]熊力游,刘和林.旅游网页文本的编译策略[J].中国翻译,2011,(6):63―67.

[3][5]陈小蔚.外宣标语口号译文建构的语用修辞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94―99.

海外语文论文第2篇

【关键词】华文传媒 国际话语权 软实力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联合国发表了《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报告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关注本国媒体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地位。近年来,中国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开始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然而,国际舆论的话语主导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与CNN、BBC等西方主流媒体相比,中国的声音仍旧微弱。西方媒体对中国崛起的误读,使得外界对中国的发展存在不少偏见,有碍于中国与世界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在这种情势下,提升中国的国家话语权,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并通过话语权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新秩序的重建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致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海外华文媒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同盟军”,它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

本文从美国华文传媒现状入手,分析了海外华文传媒对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作用,并对海外华文传媒如何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出了建议。

一、美国华文传媒现状分析

根据美政府人口普查显示,截止2011年7月,全美约有1800万亚裔,其中华人占550万。随着中国的发展,华语热应运而生,在美国的非英语语言中,华语的流行程度仅次于西班牙语。

美国经济发达,华人数量众多,它是海外华文传媒的发源地之一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美国的华文日报有二十几家,但在东西两岸都有出版、发行和销售的只有四家——《世界日报》、《侨报》、《星岛日报》和《明报》,除此之外,还有一百多家的华文周报在各地发行。①在电视方面,美国现有的华语电视台约10多家,亚美电视、北美卫视、中华电视被称为三大华语电视网。此外,还有华语电台和不少华文网站。

二、海外华文传媒对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作用

1、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传承中华文化的“民间大使”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新形势下,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的格局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各种信息相互交错,如何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和平发展的真实的中国,消除其他舆论对我国的误解和偏见,已经成为包括中国本土和海外华文媒体在内的全世界华文传媒需共同面对的问题。美国华文媒体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国际环境,任务和责任更加艰巨。

美国本地的华文报纸肩负着双重使命: 一是作为本地的媒体,报道政府出台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特别是对于华人事务的政策,使华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如2012年6月18日,《洛杉矶时报》头版报道了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向全体美国华人道歉,华人历史揭开新篇章。几代美国华人等了整整130年的一声歉意,终于到来。《侨报》等报刊还开设专栏,让华人华侨发表对美国和当地时政的意见,让华人社区表达心声。二是作为中国与所在国的友谊桥梁,通过大量对华人社区的报道、对中国新闻的关注、对热点问题的解释,在向广大华人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达到服务读者、引导舆论、增强广大华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目的,增强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感,让海外华侨华人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②

目前,随着华侨华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世界各国掀起的学习中文的热潮,华文传媒作为华侨华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版、发行和传播为华人学习中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坏境,也为维系海外华人族群提供了条件,是支撑海外华人社会存在与延续的重要力量。为了继续弘扬华文,许多华文传媒特别是华文报纸坚持文化传播的理念,在副刊上开辟了大量关于中华文化传播的版面,电视则播放华文电视节目。如美国《南洋商报》则设立一份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副刊,内容包括华语影视节目动态、本地热点讨论、趣味漫画、中文当代小说等,特别是它开设的华语学习园地,为美国华人学习中华文化开辟了窗口。这些以反映当代人生活为主题的副刊文章,承载了中华文化与异文化交流的重任,海外华文媒体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大陆媒体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是联系海外各国华人的精神和纽带,海外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文化的核心力量。

2、传播“和平之声”,消除“中国”

长期以来,由于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历史认知的差异,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很难做到客观、全面和准确,总是充斥着大量的不实的信息,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存在种种误读,很多报道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偏见,形成了一个对中国发展不利的“舆论场”,“中国”甚嚣尘上,使得西方公众对中国的发展存在很多疑问。植根于世界各地而又有一定影响的海外华文传媒,包括报纸、广播、期刊、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形式,是华人华侨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人社团、中文学校一起,被称为海外华人社区的三件宝。作为一个对话平台,充分发挥以正视听的作用,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信息,向西方公众描绘一个真实的中国,在消除“中国”的问题上,海外华文媒体大有用武之地,这种较强的舆论影响力是大陆媒体短期内无法拥有的。例如2012年9月25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引起美国华文媒体的高度关注,各大报纸纷纷在头版刊登和解读,美国《世界日报》在要闻版以超大字号标题发表文章《中国白皮书详述历史申明》,强调中国对拥有无可争辩的。海外华文媒体通过一系列反映事实真相的报道成功地维护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变了不少西方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成为对抗西方舆论霸权的有效途径。正因为海外华文传媒能够在海外华人中形成一致的舆论,并“放大”这种舆论,它在消解“中国”、构建“和平崛起”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海外华文媒体如何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尽管我国媒体加大了对外传播的力度,西方媒体涉华报道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媒体在西方主流社会中的声音有所增强,但是其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还远远落后于西方传媒。华文传媒作为华人的主要信息交流渠道,虽然搭起了华人之间交流的平台,但是由于它的读者大多数局限于华人,很难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纳,影响力大多只局限在华人的圈子中。“争取话语权”也愈益成为海外华文媒体热议的话题,是海外华文媒体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必由之路,华文传媒只有创新和改进并努力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目标。

1、客观、完整、全面地报道中国新闻

与中国国内新闻相比,海外华文媒体一直存在着报道质量不高的问题,以美国洛杉矶和波特兰地区为例,在十几家华文报纸中,从新闻时效、新闻内容、新闻体裁以及版面格式等方面来衡量,普遍存在着新闻不全面、报道不及时、版面不活泼的缺陷,真正符合新闻专业要求的报纸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海外华文媒体需要更加精心地办好媒体本身,准确地捕捉新闻事实,尊重多元化的社会,加强报道的深度,努力追求新闻品质,使其更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只有做到客观、完整、全面地报道中国新闻,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使得报道内容真正令读者信服;同时,部分传媒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这关系到传媒质量的提高。

2、报道内容应当多元化

长期以来,华文媒体的读者定位都是华人,报道内容都是针对华人群体,维护华人的利益,局限于华人的世界。近些年,“汉语热”频频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作为主要外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华文传媒所在地通晓汉语的人数高速增长。这就意味着华文传媒的潜在受众不再只是华人,而包括更多“非母语”的受众,不断涌现的华文读者给华文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华文传媒应当将这一群体纳入受众范围,在服务华人群体的同时,对所在地“非母语”受众群的需求,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新的诉求来调整经营方针。在传播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同时,重新树立华人群体的新形象,提高华文媒体的国际话语权。华文传媒还应肩负起推广汉语以及中华文化的重要责任,使汉语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整合资源,扩大经营规模

综观世界华文传媒的现状,除了少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经营规模外,绝大多数规模过小,竞争激烈。以美国为例,几乎华人聚集的城市都至少有5份报纸,再加上《世界日报》、《侨报》、《星岛日报》、《明报》在当地的销售,竞争相当激烈。为了求得生存,很多华文传媒本末倒置,将主要精力放在寻求广告上,然而广告市场较小,一些华文媒体采取不正当手段相互排挤,导致广告价位过低,广告市场遭到破坏。这些缺陷与不足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华文传媒的声誉和竞争力的提高十分不利。要摆脱这种局面,变小而弱为大而强,华文传媒应该整合资源,增强报纸的竞争力。例如可以利用中文热,开辟网上华文教育频道,面向更多的唐人街以外的受众。一方面可以扩大华文网络的受众群,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华文网站输出客观准确的消息,影响他们对华人的看法,重新塑造华人新形象,从而提高华文媒体国际话语权。

结语

在中国致力于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海外华文媒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不仅可以帮助中国扩大国际影响力,还是改变国际舆论“西强我弱”格局的同盟军。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学习汉语的华人和外国人也会越来越多,这势必将推动华文传媒受众面的扩大,为华文传媒带来更多发展良机。海外华文传媒作为一支特殊的华语传媒力量,应该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努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同当地其他民族一起为世界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②彭伟步:《海外华文传媒概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153、225

海外语文论文第3篇

关键词:目的论;招商外宣英译;源语文本信息;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

通常说来,招商引资对外宣传是指各级政府为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吸引境外直接投资(FDI)而对目的投资者开展的宣传推介活动。(樊传果,2006:90)由于当前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招商外宣材料种类繁多,包括投资指南、招商说明书、宣传册、电子出版物、网页,甚至包括新闻稿、专题片等。作为国际通用商务语言,英语自然成为招商外宣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外招商引资材料的英译就显得格外关键。招商外宣材料英译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对外招商宣传的效果,拙劣的翻译还会损害地区文化形象和阻碍地方经济发展。与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相比,招商引资外宣翻译更强调实用性,有更加明确具体的目的,招商外宣英译属应用翻译范畴。就招商外宣英译在国际商务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言,目前国内招商外宣英译的研究显得特别单薄。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为重要的内容,目的论现已被我国翻译界所熟知并得到广泛认可。目的论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突破,其核心内容包括:目的法则(skopos rule)、语内连贯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语际连贯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等。笔者认为,目的论对招商外宣英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被委派做滨海新区招商外宣英译工作和英译资料整理工作,以下结合其中一些翻译实例探析目的论对招商外宣英译的指导意义。

一、目的法则与招商外宣英译中源语文本信息选择问题

在目的论框架内,目的法则是翻译行为的最高原则。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基本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Nord,2001:124)所以,译文是否要忠实于原文应根据译文交际目的而定。根据目的法则,原文的地位降低了,原文的作用只是“信息提供”(offer of information),译者可根据需要将其部分或全部地传递给目标受众。(Nord,2001:12)因此,为实现交际目的和功能,对原文中的冗余信息进行译前处理,做恰当的增删以及改变原文中的某些信息都是必要的。

如前文所述,招商外宣资料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文本的翻译目的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招商引资外宣资料的翻译目的是向目的语受众推介某地或某项目投资优势,激发潜在投资者的兴趣,并使其最终愿意来某地投资或对某项目投资。招商引资外宣翻译不仅要传达源语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应实现其最终目的。

在招商外宣英译中,译者可以从源语文本中选择某些信息,也可以舍弃某些信息,还可以从源语文本以外添加信息。选择适量信息要求翻译中所选择的信息能体现招商引资外宣的交际目的和翻译目的。

(1)塘沽地处太平洋西岸渤海湾畔,是中国中央政府直辖市―天津市所辖的东部滨海市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发展带和京津冀城市圈的交汇点,是中国首都北京及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全区总面积758平方公里,下辖10街1镇。

原译:Located in seashore of Bohai Sea and the junction of Bohai Sea Rim and metropolitan circle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Tanggu is a coastal urban district in the east part of Tianjin(a city under direct control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erving as an important marine outfall for Beijing and north China.It covers an area of 758 square kilometers,with 10 streets and one town under its jurisdiction.

显然例(1)这段文字的目的是向潜在投资者推介塘沽的区位优势。对于这一目的而言,“下辖10街1镇”等介绍塘沽区的行政区划,属多余信息,并且“街”简单地译做“street”是误译。塘沽只是天津市的一个滨海郊区,西方读者不可能有太多了解,因而原文信息严重不足。上例试改译如下:

Tanggu is the core area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which is recognized as the third engine boosting China’s development.Tanggu is located at the conjunction of Bohai Bay Rim and Beijin-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which is among China’s three largest metropolitan areas.With Tianjin Port,one of the world’s top 10 deepwater ports,Tanggu serves as a gateway for Beijing and even north China.

为了更好地突出塘沽的区位优势,笔者在改译中增加了滨海新区和天津港的信息借以说明塘沽在中国的经济战略位置和交通枢纽作用,另外笔者还附加了一张地图明确标识出塘沽的地理位置。同时,笔者在改译译文中将行政区划信息删掉。

再举“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园项目”招商项目说明书中项目描述的内容为例:

(2)项目利用大沽口炮台的知名度,依靠遗址本身的优越条件,建有鲜明古战场特色的文物旅游城,使之成为天津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原译:This project will make use of the reputation of Fort Dagu,rely on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of the ruins,build an antique tourism city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battlefield,and make it a famous tourist site in Tianjin and around China.

这段项目描述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大沽口炮台历史价值来推介项目的旅游价值和投资价值。对于历史遗址类的旅游项目开发来说,遗址本身知名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沽口炮台的知名度如何?不熟谙中国历史的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遗址本身的优越条件是什么?其实还是指炮台的历史知名度,属于重复信息。上例试改译如下:

As a coastal defense strategic pass and a waterway to Beijing,Fort Dagu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Ming Emperor Jiajing(1521-1566)to resist Japanese pirates.In modern history,it became a heroic symbol of China’s defense.The project is to build a famous attraction in Tianjin and even in China,characterized by ancient battle field and antique.

改译时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了大沽口炮台的背景知识,说明其战略位置和历史价值。另外,这段文字其实包括项目背景和项目目标两方面内容,为了使内容更加清晰,笔者在改译时分别用不同的句子表达。

二、连贯法则与招商外宣英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连贯法则是目的论框架内翻译行为的另一重要原则。连贯法则包括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语内连贯强调目的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要求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在目的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意义。(仲伟合,钟钰,1999:47)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中西商业文化迥然不同,各自商业文化背景下的招商引资外宣文本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大体上,中国属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官本位(high power-distance)和高环境因素(high-context)商业文化,而西方属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平民化(low power-distance)和低环境因素(low-context)商业文化。不同的商业文化明显地表现在招商外宣文本风格的差异上。在中国,招商外宣特别注重提升自我形象,往往使用华丽词藻,讲究声韵和渲染情感气氛,习惯罗列获得的各级政府的称号、各级领导的视察;在西方,招商外宣以宣传对象为本,把功夫放在给读者留下切实可行的印象上,语言平实,提供大量实用信息。另外,招商外宣实际工作中“内稿外用”现象普遍。

在招商外宣英译中,译者需要运用变通的翻译方法,跨越目的语与源语之间存在的语言文化差异,以拉近与目的语受众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产生认同感,达到积极的宣传效果,诱导更多的潜在投资者。笔者举例说明:

(3)1993年1月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园区,规划起步面积2.28平方公里。1995年1月2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代国务院正式批准,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晋升为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24.48平方公里。1996年11月,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家海洋局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国家海洋局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天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1999年8月,国家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国家计委、农业部、轻工业局等五部委联合批准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全国科技兴海海洋精细化工示范基地”。

原译:Tianjin Tanggu Marine High-Tech Development Area was established in January 1993 with the starting planning area of 2.28 km2,and was upgraded to the national-level high-tech development area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January 1995 with the total planning area of 24.48 km2.The Tianjin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identified as “high-tech industry of Tianjin Marine Base Model” and “national marine high-tech industrialization demonstration bases” in November 1996.It was identified by the Stat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A,and five ministries joint commission approved as a“demonstr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the marine chemical demonstration base” in August 1999.

在中国较强的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下,这段塘沽国家海洋高新区的中文宣传文本着力强调高新区获得的各种称号和荣誉以示其得到各级政府和各类部门的认可。原译将这些信息忠实地直译过来。然而,这些信息在西方读者眼里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他们更期待关于高新区本身优势和投资价值的信息。上例试改译如下:

Tanggu National Marine High-Tech Development Area was established in Jan.1993.With the total area of 24.48 km2 and starting area of 2.28 km2,it is a leading high-tech development area in China featuring in marine chemical industry.

考虑到目的语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注重实用的商业文化,改译采用具有编译性质的减译法,大胆删减“示范基地”、“各部委联合批准”等大量冗余信息,高度概括原文核心信息。

再举“清行宫隆福寺复建项目”的宣传材料为例:

(4)群山环绕,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古迹众多,人文风情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是满清历代帝王青睐风水宝地。

Surrounded by green mountains and pleasant climate,beautiful scenery,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of primitive simplicity,profound culture,is the qing emperors feng shui treasure-house favour.

在中国这种高环境因素商业文化背景之下,信息准确与否常常无关紧要,但人们却非常重视气氛的渲染。原文中出现了典型汉语特征的四字结构,对仗工整,抑扬顿挫,给人以音韵的美感。然而这种适合中国读者的文本却很难引起西方受众的兴趣。另外,由于音韵的需要,原文还省略掉了主语―隆福寺。这一现象在中文中极为常见,但在英文中却是不可能的。上例试改译如下:

With picturesque scenery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Longfu Temple served as an important temporary palace in Qing Dynasty(1644-1911).

改译从目的语文化出发,突出了原文的主要内容。译文虽然抛弃了原文的优雅风格,但简练达意符合目的语讲究实用的商业文化。

三、结语

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也常被称为对原文的“忠实”。同时,目的论认为连贯法则是要从属于目的法则的。如若对原文忠实与翻译目的不能两全或相互矛盾,译者应遵循目的原则而放弃对原文的忠实。语际连贯法则经常要求译者运用直译的方法。在招商外宣英译中,如果直译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直译也常常用到,这是无需赘言的。如处理招商地区或招商项目的基本信息和重要数据时,译者绝不可随意篡改。

总之,目的论中的目的法则和语内连贯原则为招商外宣英译中译者发挥其主体作用,合理增删、改译、释译、乃至编译以提高翻译质量改善宣传效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招商外宣英译应切忌不顾交际目的和文化差异的死译。

参考文献:

[1] Mitchell,Charles.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M].Novato,CA:World Trade Press,1999.

[2]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樊传果.城市招商引资中的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06,(3).

[4]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 刘美华,贾玮品.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应用翻译[J].上海翻译,2009,(1).

[6] 汪宝荣.招商说明书英译原则、问题与方法[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5).

[7] 吴自选.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CNN新闻短片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

[8] 徐敏,胡艳红.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翻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9] 叶苗,朱植德.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英译的语用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07,(4).

海外语文论文第4篇

2018青海海南成人高考考试科目导语:2018青海海南成人高考考试时间安排在2018年10月28日至29日期间,

【青海海南成人高考考试科目】1、高中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1)理科类:语文、数学(理)、外语、理化(物理、化学合卷)。(2)文科类:语文、数学(文)、外语、史地(历史、地理合卷),艺术类专业数学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供录取时参考。2、高中起点升专科(高职)统考科目:(1)理科类:语文、数学(理)、外语。(2)文科类:语文、数学(文)、外语,艺术类专业数学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供录取时参考。(3)医学类(含中医学类和药学类)各专业:语文、数学(理)、外语。(4)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开设的监狱管理、劳教管理专业:语文、数学(文)、外语。(5)公安类院校各专业;语文、数学(文)、外语。注:(1)外语设英语、日语、俄语三个语种,考生可根据招生院校对外语语种的要求选择一种。(2)高中起点升本科和专科的公共课:语文、数学(文)、数学(理)、英语、日语、俄语、史地(历史、地理合卷)、理化(物理、化学合卷)实行全国统考,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制。(3)高中起点升本、专科统一考试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4)艺术、体育等专业需加试的专业科目和考试时间,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并通知考生。3、专科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均为三门: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1)哲学、文史及中医、中药学类:政治、外语、大学语文。(2)艺术类:政治、外语、艺术概论。(3)理工类: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一)。(4)经管类: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二)。(5)法学类:政治、外语、民法。(6)教育学:政治、外语、教育理论。(7)农学类: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8)医学类:政治、外语、医学综合。注:(1)外语开设英语和日语两种语种。(2)专科起点升本科统一考试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3)专科起点升本科统一考试科目试题均由教育部统一命制。除统考科目外,是否再加试专业课,由招生院校自行确定。如需加试专业课,由招生院校向社会公布并自行组织命题和考试。专业课加试规则:除规定的统考科目外,招生学校可在考试院成招办统一组织下根据专业要求进行专业课加试。其中艺 术类、体育类专业必须加试专业课,其它专业是否加试由招生学校自行决定,专业课加试由招生学校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

【考试时间】根据根据以往经验,

日期时间10月28日10月29日9:00-11:00语文外语14:30-16:30数学(文科)数学(理科)史地(高起本文科)理化(高起本理科)公民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专升本考试时间表

日期时间10月28日10月29日9:00-11:30政治大学语文艺术概论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民法教育理论生态学基础医学综合考生根据报考的专业考一门14:30-17:00外语-

海外语文论文第5篇

为研究有比喻意义的海事术语,以西方语言学中的比喻理论为分类方法,以《标准航海通信用语》,《航海科技名词》,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航海、轮机、海事法规等专业书籍为语库,从中提取出有比喻含义的英语、汉语术语并进行归类.对典型术语的明喻与隐喻特征进行剖析,特别是将一些相同术语从英语到汉语的比喻保留或转变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海事英语术语和海事汉语术语的明喻和隐喻规律及其从英语传播到汉语中的变化规律.该研究可为从事海事英语研究、海事文献翻译、VTS和搜救等工作的人员提供理解这类比喻类词汇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明喻;隐喻;海事英语术语;海事汉语术语;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H315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705 修回日期:20160330

0引言

比喻是常见的语言表现手法,常见的比喻类型为明喻和隐喻.

GIBBS将

比喻的语言现象上升到语言、思想、文化三个方面

:“Metaphorisevidentthroughoutlanguage,thought,andculture.”[1]刘卫红等[2]认为:“它是将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取其相同或相似之处进行对比,以熟悉比生疏,以具体比抽象,从而使说理明白生动.”

各国船员在海上工作与生活时,创造了有自身特点的、比喻意义的术语,这些术语被广泛用于海上面对面的沟通、书写以及海上无线电通信中.比喻的存在不仅保证了沟通顺畅也给原本枯燥乏味的海上生活增添了乐趣.

收集研究有比喻意义的海事术语,不仅可以解读海上文化,增加对海事术语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而且可以了解不同民族间的性格和文化的差异.

本文以目前航海界通用的《标准航海通信用语》(SMCP),《航海科技名词》,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航海、轮机、海事法规等专业书籍为语料,从中提取有比喻意义的术语,并按照比喻的理论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术语进行分析与阐述,得到海事术语比喻的基本规律.

1有明喻特征的海事英汉术语分析

按照GIMSON[3]1409的定义,明喻是“Useofcomparisononethingwithanother,forexample‘asbraveasalion’‘afacelikeamask’”

,即将事物与其他形状或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用they(he,she,it)look(s)like进行类比或替换.

1.1海事英语术语明喻特征分析

对于源于英语且有明喻特征的海事英语词汇,我们能够清晰分辨出该类词汇语源是英语的、有着强烈的西方文化背景,其明喻特征都是可以套在以“looklike”为连接词的句子中.比如船舶结构术语bow(船首),应该解释为“Aship’sbowlookslikeashapeofabow”,其语源来自bow,因为船舶的船首部分形状像“弓”.为与英语的bow(弓)区分开,其发音变成[bau].再比如船舶货运术语Dshackle(D型卸扣),应该解释为“A‘Dshackle’looksliketheshapeofletterD”,因为其形状酷似字母“D”.再比如航路术语leg(航道分支),应该解释为“Alegoftracklookslikeoneofhumanlegs”.用该词的时候,航道分支部分一定是绕岛屿的航道,因为此处的航道更像是人的一条腿.再比如JacobLadder(雅各梯,绳梯),借助于《圣经》的《旧约・创世纪》第28章标题“Jacob’sDreamatBethel”的典故,“当时做了一个怪梦……天空突然裂开,看到一架梯子从天上一直垂到地面,许多耶和华的天使坐在梯子上……”[4],梦中的“天梯”与航海中绳梯的形状和功能相似.该术语的背后有着整个《旧约・创世纪》第28章,即该比喻意义以西方宗教文化为依托.

除了上述明喻词汇外,有明喻特征的海事英语术语还包括诸如:bridge(驾驶台)、bullnose(船首导缆环)、clovehatch(丁香结)、coat(油漆涂层)、eyeofline(缆绳的琵琶扣)、devil’sclaw(锚链挚)、dolphin(圆顶桩)、figureofeight(8字结)、forecastle(forecastle,艏楼)、frame(肋板)、monkeyfist(撇缆头结)、seachest(海底阀)、catwalk(游步甲板)、Dboiler(D型锅炉)、Aframe(A型机架)、bowl(分油机的分离筒)、nadir(天底)、breaker(浪花)、waterdrum(锅炉水鼓)、Vshapedformation(楔形队)、finstabilizer(减摇鳍)等.

该类比喻多有明显的特征喻体,多为常见的动物、植物、事物等.海事英语术语的明喻多数与喻体的物理外形有关.此类词汇产生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船员群,有浓厚的西方文化底蕴.

1.2海事汉语术语明喻特征分析

目前海事汉语术语大多数源自西方,“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早期,其主要标志是中国有了自己的航运,中国的船上劳工和从海外归来的中国劳工与外国船员同在经常航行到中国的外国船或中国船上工作”[5],也有部分是从英语海事文献中翻译而来.有明喻特征的海事英语术语传播到汉语中根据保留明喻特征程度可以划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失去了明喻特征,即海事英语中的比喻现象传播到汉语中明显地失去了其明喻特征.比如cockhat,英语中以“公鸡冠”为喻体,到汉语航海学术语“三线定位法中误差三角形”,传播到汉语后完全丧失了原有的明喻特征.再比如devil’sclaw,英语中以“魔鬼爪”为喻体,到汉语船舶结构术语“锚链挚”,传播到汉语后完全丧失了原有的明喻特征.再比如monkeyfist,英语中以“猴子拳头”为喻体,传播到汉语中成为水手工艺术语“撇缆头结”,而汉语术语中“撇缆头”是该绳结所在方位修饰词,并非作比喻的喻词,因此该词传播到汉语中失去了明喻特征.第二类是通过英语到汉语的转译的方式,改变了喻体,但是保留了该术语的明喻特征.比如bulbousbow,英语中以“灯泡”为喻体,传播到汉语后则改为“球”和“鼻子”两个喻体了,即“球鼻艏”.再比如eyeofline(缆绳眼环),英语中以“眼睛”为喻体,传播到汉语中则改为以“琵琶”为喻体,就是“琵琶扣”.再比如Ydeltaconnection(星形三角形连接),以英语中的“Y”字母和“三角形”为喻体,传播到汉语中则改为以“星号”(*)和“三角形”为喻体.第三类是通过直译的方式保留了其原汁原味的比喻特征.比如clovehatch(丁香结)、figureofeight(8字结)、sectorsearch(扇形搜寻)、cleat(羊角桩)等,这类术语传播到汉语中喻体没有改变.

此外还有部分有明喻特征的海事汉语术语是中国人自己在工作中创造的,比如“门”字吊(gantry)、将军柱(Sampsonpost)、大台(saloon)、Z形试验(船舶操纵术语,standardmanoeuvringtest)、中天(天文航海术语,transit)等,这些术语在对应的海事英语中并无明喻特征.

2有隐喻特征的海事英汉术语分析

首先要解决如何认知隐喻这一术语.按照GIMSON[3]928的定义,隐喻是“Useofawordorphrasetoindicatesomethingdifferentfrom(thoughrelatedin,somewayto)theliteralmeaning,asin‘Iwillmakehimeathiswords’”,而王庆华[6]引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暗喻(隐喻)意味着将一个名称转向指称其他的一些事物.这个转向可以在种和属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属和种之间、属和属之间进行,转向本身依据的是类比和比例放大或缩写的原则.”

2.1海事英语术语隐喻特征分析

束定芳等[7]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由于是一种替换,因此隐喻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具,它只是增加语言表达力的一种工具.”也就是说,隐喻特征的词汇具有内嵌式的或者说是一种类似借代式的比喻特征.

海事英语中不少词汇属于隐喻词汇,即在词中隐含指代某物,也就是需要听者脑筋“转个弯”去意会某种隐喻.比如skylightwindow(天窗,即机舱通往外部的通风孔),如果提到该词,浮现在脑海里的即是“窗户”,又包括上层空间很高的寓意,然而船上的skylight并非真正的“天窗”,而应该是“带烟气挡板的通风孔”.由于机舱等大型空间需要通风,其功能如同高度很高的空间开“天窗”一样.再比如containthefire(船舶消防术语“隔绝火源灭火法”),其中有隐喻含义的词汇是contain,“把火装到容器里”是把着火隐喻为“物体”,把该“物体”装入容器中,从而抑制其肆意扩散.再比如letgo…line(“解掉……缆”缆令),此命令用语中有隐喻含义的词汇是letgo(让…走),该词组将“缆绳”比喻为“蛇”等爬行生物,解掉“缆绳”就是“让其走”,这个比喻抓住了缆绳的“爬行属性”,属于隐喻的一种.再如

《标准航海通信用语》(SMCP)

中的PanamaLead(船头导缆孔),本来称谓是CentreLead(船头导缆孔),由于巴拿马运河当局出台的PanamaCanalRules中对其有特殊要求,巴拿马运河当局派人登船检查,因此Panama在此术语中就变成“船头”的隐喻了.要理解该词的隐喻含义要通读PanamaCanalRules中有关CentreLead的要求才能领悟到.相似地,CanalProjector(运河探照灯)是SuezCanalProjector的缩略,该名词也是由于苏伊士运河管理当局出台对船舶舷外探照灯的特殊要求,而后船员抓住了苏伊士运河特殊要求的特点,便约定俗成为有比喻意义的借代式海事术语了.也可以说,要理解此术语中Canal的隐喻意义,要靠通读苏伊士运河管理当局对船舶舷外探照灯作的附加规定才能领悟到.

除了以上列举的例子,有隐喻意义的海事英语术语还有:airreservoir或airbottle(空气瓶)、bowline(单编结)、breastline(横缆)、compassrose(罗经花)、copied(听明白了)、masterstation(主发射台)、slavestation(副发射台)、malethread(外螺纹)、femalethread(内螺纹)、makewaythroughwater(对水移动)、messenger(引缆)、deadreckoning(推算船位)、horseengine(主机)、donkeyengine(副机,发电机)、wildcat(锚链轮)、gypsy(锚机的卷筒)、stowaway(偷渡者)等.

束定芳[8]认为:“隐喻的运作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隐喻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与本体或与语境的冲突,对隐喻的理解就是将这种冲突消除.”也就是说隐喻需要读者用心体会和揣摩才能理解,通过喻词将喻体与本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明喻英语词汇相比较,隐喻并非以动物、植物等典型而直观的事物做比拟,更主要的是对事物功能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内嵌式的刻画.

2.2海事汉语术语隐喻特征分析

与有明喻特征的海事汉语术语一样,隐喻在汉语中也有两种来源,主要是源自外来词,其次是我国船员自己的创造.

根据

有隐喻特征的海事英汉语术语

包含的隐喻因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类,在海事英语中术语本身没有隐喻含义,但是通过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使其产生了隐喻含义.比如“金不落儿”音译于英语“chainblock”,但听起来像是“金属不落地”,隐喻吊物体比较稳,正好契合其“链条滑车”的功能,后来又由此演化为“神仙葫芦”[9],不得不说是隐喻的再次升华.再比如“系固眼环”说成“地令”“天令”,其“令”字来自音译英语的“ring”,听起来像“灵光”的意思,物件虽然小,但是绑扎与系固中不可缺少,正好符合地令(甲板上系固眼环)、天令(舱壁上系固眼环)的隐喻特征.这些海事英语术语无隐喻特征,但是通过妙笔生花的翻译后在说汉语的船员中传播,变成有隐喻特征的汉语语汇了.第二类,通过意译的方式基本保留或者改变了喻体.比如sleepingcable(惰链,指抛双锚中的一根不受力的锚链)的英语喻体是“睡眠”,而传播到汉语船舶操纵术语中时喻体变成了“懒惰”,正好反映出该锚链不受力的“行为”特征.再比如“天吊”即“机舱起重机”是对英语“engineroomcrane”的意译,在翻译中将喻体“鹤”(crane)换成“天”,表示机舱顶棚之高.它不仅改变了喻体,而且由喻词中心词换成修饰词.第三类,整体表示隐喻的用法传播到汉语中完全失去了隐喻意义.比如landfall(初见陆地),指在茫茫大海上突然有陆地从天而降,这本身就是隐喻,但在汉语航海学术语中则称为“初见陆地”,无任何隐喻意义.再如makewaythroughwater(避碰术语“对水移动”),其中有隐喻意义的是“make”,指船在水中开辟航路,隐喻船舶的开拓性,属内嵌式隐喻,但是避碰规则术语“对水移动”中完全失去了其隐喻意义.再比如pickupslackson…[10](“将……绳收紧”的缆令),其中有隐喻意义的是pickup(拾起),slack是绳子堆放在地上的圈圈,“将……绳子上圈圈拾起来”的隐喻意义是将松弛的绳索收紧,这是一种间接隐喻表达,而翻译成汉语后则采用“收紧绳索”的直接表达法,完全失去了其隐喻意义.

从有隐喻特征的海事英语术语传播到汉语后的特征不难发现,多数如绳结、旗语、航海学、设备部件称谓等词汇的隐喻特征都消失了,这与我国在知识学习与运用方面的严肃性有关.正如黄崇珍[11]论述的,“任何一种民族的语言比喻都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比如……而中国人则常用龙比喻自己的祖先,用梅、兰、菊、竹比喻中华民族的气质和传统精神……”.

此外,也有由我国船员自己创造的有隐喻特征的术语(英文中没有隐喻意义),比如大车(对轮机长旧称,ChiefEngineer)、摆台(船上小服务员的旧称,steward)、千斤(stiffener)、卫婆(对清洁工昵称,wiper)、抹油(机工的昵称,motorman)、地毯式排查(parallelsweepsearch)等.

3英汉海事术语有明喻和隐喻特征的结论

肖菊兰[12]指出:“明喻常用‘似’‘像’之类的比喻词,隐喻则绝不用这类比喻词.明喻中的主体与喻体一定同时出现在句子中,而隐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在句子中却会有三种情况――或同时出现在句子中;或句子中只出现喻体,隐去主体;或句子中只出现主体,隐去喻体.”肖菊兰等学者的结论都是以普通英语为语料而作出的分析与判断,虽然海事英汉比喻语汇也基本遵循上述特征,但是它有自身的行业特征.正如朱晓玲[13]论述的,“同一英语常用词不仅被某一专业采用,而且还被许多专业采用来表达各自的专业概念,如apron,在造船业中是‘船头护船木’,在航空业中是‘停机坪’……等”,因此海事使用词汇体现出与其他行业的显著不同,比喻的手法也就有很大的差异.通过上述有比喻特征的海事英语和其在汉语中传播特征的分析,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英汉海事术语明喻和隐喻都以陆地常见的令人愉悦的动物、植物、事物为比喻对象,这些术语的喻词表达的内涵是一个文化或者是事物现象的背景,小者是将比喻的句子压缩为词、词组、短语,大者是表达完整的句子,有的甚至是小型篇章.

(2)海事英语术语中明喻和隐喻术语通过音译、意译、转译等在汉语中传播.有些明喻和隐喻术语传播到汉语后或保留、或改变、或消失.有极少量的术语原本在海事英语中无比喻意义,通过巧妙翻译后产生了比喻意义;也有少量有比喻特征的海事术语由中国船员创造.

(3)明喻基本上与动物、植物、典型物件有关,比较浅显明快,主要比的是“外形”;而隐喻主要拿人、动物或事物的属性进行比喻,比的是“性质”,隐喻语汇更像是把比喻牢牢地镶嵌在其中.隐喻需要借助于上下文和人类共同认知去烘托,让听者或读者去感知.

4结束语

本文以英汉海事术语的明喻与隐喻方式为研究对象,收集目前使用的海事英语和海事汉语术语,并对其进行遴选、归类和语义分析,旨在对有比喻意义的术语的明喻与隐喻手法和特点进行语言分析.该分析是结合语言学的比喻理论,结合海事英语与海事汉语术语产生的社会背景、海事子学科里的技术含义、比喻意义、比喻手法、喻式表达、术语所代表的语言文化背景、比喻潜在内涵进行的多元分析.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海事英语比喻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需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宽与加深海事英语术语研究,为海事英语的语言学研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GIBBSRW,Jr.Thewonderful,chaotic,creative,heroic,challengingworldofresearchingandapplyingmetaphor[M].ResearchingandApplyingMetaphorintheRealWorld,Netherlands: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10:6.

[2]刘卫红,王雪.论英汉习语中比喻修辞的民族特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1):119121.

[3]GIMSONAC.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extendedfourthedition)[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09.

[4]房龙.圣经的故事[M].朱振武,张海强,邓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42.

[5]张晓峰.中国船员海上“洋泾浜”语言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03105.

[6]王庆华.暗喻的语用学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19120.

[7]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16.

[8]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8106.

[9]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航海科技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67.

[10]IMO.IMOSMCP(StandardMarineCommunicationPhrases)[M].IMO,2002.

[11]黄崇珍.英汉比喻的民族文化特色[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13115.

海外语文论文第6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 跨文化; 谈话节目

1 我国广播电视跨文化谈话节目

1.1 谈话节目

    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和(或)现场观众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借助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实现大众传播目的的一种节目类型。谈话节目开始于海外,英文为“talk show”,香港译作“脱口秀”,始于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80年代。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谈话节目开始于上海东方电视台90年代推出的《东方直播室》。谈话节目媒体容量大、形式轻松自然,主持人和嘉宾具有脱口而出的语言魅力,所以成为长期以来深受广大听众和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

1.2 跨文化谈话节目

    本文所关注的“跨文化(Cross-culture)谈话节目”,特指在我国国家对外广播电视及国内广播电视的外语频道中,围绕中西文化热点而展开的文化类谈话节目,一般有双语背景的主持人、嘉宾参与。其中以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的Crossover(《海客谈》)、上海外语频道的Culture Matters(《说东道西》)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老外看点》(Foreigners' Viewpoints)三个栏目最具特色。三个节目各有亮点,值得相互比较、相互借鉴。

1.3 我国主要的跨文化谈话节目简介

1.3.1   Crossover(《海客谈》)

    《海客谈》是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原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节目英语国际频道(CCTV-9))2010年4月26全面改版之际推出的一档英语电视谈话节目(无字幕)。节目中的嘉宾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经历迥异,与主持人谈论中国和世界发生的事情,谈话方式轻松幽默。观众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冲突和相互影响。节目时间30分钟,周二至周五每日一期。(播出时间:每周二至周五06:30,重播时间:当日23:30)

1.3.2   Culture Matters(《说东道西》)

    《说东道西》是上海外语频道(ICS)2008年1月1日开播时即推出的一档双语电视谈话节目(有双向字幕),旨在“服务于对东西方文化感兴趣的本地观众及在上海生活的外籍人士”。《说东道西》谈论的中心是文化,主持人和嘉宾借用轻松愉快的话题架设起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平台。节目时间60分钟,每周一期。(播出时间:每周六19:00,重播时间:每周日14:30)

1.3.3   《老外看点》(Foreigners' Viewpoints)

    《老外看点》是广播谈话节目,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FM90.5频道2005年9月28日正式开播起,首开先河,节目全部用汉语播音,打破了外国人用汉语播音主持零的纪录。“中国人的语言、外国人的视角”,《老外看点》在脑力的震荡、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文化的差异中分析发生在中国的热点问题。节目时间30分钟,每日一期。(播出时间:每日13:00,重播时间:当日22:00)

    笔者长期关注上述跨文化谈话节目。为便于横向对比,本文选取话题相同的(中国及西方社会单身男女现象)三期节目(《海客谈》2010年8月21日The Left Over(《剩男剩女》)、《说东道西》2012年2月4日Single, But Fabulous?(《单身生活也精彩》)、《老外看点》2010年5月25日《剩男剩女的世界性隐忧》)做为素材,进行个案分析。

2 “十六字密码”:平民立场、学者深度、环球视野、中华气派

    “平民立场、学者深度、环球视野、中华气派”十六字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教授在“第一视频”传媒集团的网络视频新闻评论栏目《孔庆东有话说》(原《孔和尚有话说》)中倡导的栏目宗旨,在2011年12月22日新闻评论节目中称之为文艺创作的“密码”。笔者认为,“十六字”高度阐释了当代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要求,强调了文艺创作应坚持群众路线、具有学术含量、树立全球意识、体现民族特色。广播电视跨文化谈话节目作为跨文化交际节目的“重头戏”,某种程度上讲,每一期跨文化谈话节目都应是经过精心创作的、荟萃东西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

3 “十六字密码”:提升跨文化谈话节目质量

    《海客谈》、《说东道西》、《老外看点》等主流跨文化谈话节目已形成各自的特色。一方面值得从“十六字”的几个角度总结几个栏目的创作经验,另一方面也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其他同类节目也可以学习借鉴。

3.1 坚持平民立场,彰显服务意识

    虽然“跨文化”、“跨群体”,但这类节目仍是以普通大众为受众的平民化类型的节目。因此,节目策划时应尽量选取国内外观众、听众关注度较高的文化热点,“说百姓想听的,做百姓想看的”,反映当代中西方民众心态与观念,体现广泛的群众性。比如本文选取的三期节目都关注的是中国及西方社会单身男女现象。同时,跨文化谈话节目应以人为本、寓教于乐,节目应以轻松幽默为主,展现中西语言、文化,避免僵硬地“说教”。另外,我们注意到,教师、学生群体和语言学习者在这类节目的受众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优质的跨文化谈话节目也是他们良好的文化教育、外语学习资源,因此更应注重节目本身的语言质量和文化含量。

海外语文论文第7篇

随着青海改革开放的深入,“大美青海”的内涵建设日益丰富。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民族文化旅游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投资贸易洽谈会、藏毯国际展览会等重大活动促进了青海的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客人以及港澳台同胞来青海旅游、工作和生活。2013年青海省入境(包括外国人以及港澳台同胞)人数达到4.65万人。入境人数的逐步增长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保证他们在青海生活、工作、旅游的方便、顺利和舒心;而良好的服务质量又会吸引来更多的客人。因此,各方面服务质量的提高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英语服务作为其中之一项,也日益凸显出来。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政府以及语言专家都已经开始重视外语服务事业的建设,并将其纳入国家外语战略规划。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2010年的广州第16届亚洲运动会、2011年的“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的相继举办,已引起语言专家们对语言服务的关注和研究。他们就如何做好语言服务工作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为语言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并且提出“中国境内的外国公民的语言服务将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外语事业”(束定芳,2012)。《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将语言服务的理念首次纳入了政策应对的范畴,指出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制定应对国际事物和突发事件的关键语言政策,……提供突发条件下的语言应急服务,……为社会提供语言援助”。可见,语言服务已成为国家外语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在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样日益开放的国内大背景下,青海的经济和文化要面向世界,要更好地“请进来”、“走出去”,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关注青海英语语言环境的建设,逐步提高英语语言服务水平,这是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从公共标志的英语服务、公共服务行业的英语服务以及大型活动的英语服务等三方面讨论青海英语环境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公共标志的英语服务

公共标志英语服务主要指公共场所的英语标示和公共交通工具的英语提示,如机场、火车站、公共汽车站、停车场、洗手间、宾馆、餐厅等处的指示性用语等。指示性用语的特点是简单、准确、规范,但即便是像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在英语标志的使用上尚存在使用不规范、不恰当或翻译错误的情况。

(一)英语标志使用不规范。路名、街道名、站名、商店名、单位名、建筑物名称,以及牌匾、指示牌、商标、广告、包装等使用的英文标志,有的单用,有的混用,有的夹用。2012年5月8日《重庆日报》刊出图文报道《拼音英文混杂,路牌应当规范》;2012年10月29日中国新闻网转载《厦门日报》的图文报道《厦门路标“拼音+英文”难懂,多部门互推责》。两地被报道的2个交通指示牌上共列有6条交通指示信息,其中除“调头”外,均为地名。这5条地名使用两种标注方式:一种使用汉语拼音标注,有2条,分别为“西部物流园XIBUWULIUYUAN”和“莲花二村Lian-huaercun”;另一种使用“拼音+英文”的方式标注,有3条,分别为“重庆城区”、“西城大道”和“龙山路”。2011年7月18日,《汕头特区晚报》曾刊出图文报道《高铁票地名翻译不统一,让老外有点“凌乱”》,显示在一张从“北京南(站)”到“南京南(站)”的火车票上,北京南标注为BeijingSouth,南京南标注为Nanjingnan,这遭到了网友的“吐槽”和调侃。

(二)翻译不恰当或者错误。北京首都机场告示牌上写着“平时禁止入内”,表明是“紧急出口”,但英文却翻译成“Noentryonpeacetime”,成了“和平时期禁止入内”。大连机场告示牌上的“航班时刻不正常”,却译成了“神经不正常的飞机”。上海浦东机场告示牌上的“头班车”译成了“Headregu-larbus”,意思成了“头脑正常的人乘坐的巴士”,“机场专线”译为“AirportSpecialLine”,实际“AirportBus”即可。八达岭高速公路上有块“民族园”指示牌,该公园本是一个展示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公园,但牌子上的英文却被译成“”(种族主义者公园)。北京长安街上的一块警示牌,提醒行人注意路滑,英文用的是“”,译成中文意思就成了“要注意保险箱;那些滑动者诡计多端”。

(三)自造、滥用英文,改用、移用汉语。自造英文、滥用英文的现象比较突出,改用、移用汉语成语也成为一种时尚;旅游景点外文介绍、餐馆菜单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如北京某家中餐馆的菜单,“铁板牛肉”被译成“有皱纹的铁牛肉”,“宫保鸡”翻译成“政府虐待鸡”,“生鱼片”成了“砍那陌生的鱼”。“驴打滚”翻译成“打滚的驴”,“四喜丸子”成了“四个快乐的肉球”,“童子鸡”成了“没有性生活的鸡”。

以上公共场所英语使用的不规范、不恰当或者错误,有的会闹笑话,有的甚至会给国家形象造成损坏。因此,公共标志的英文标识需要规范化。对青海公共标志英文标识工作的建议。青海在公共标志的英文标识工作中,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人的译法,也不能自创译法,要遵循已有的规范,使用准确的译法。近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建立起来了一些译写规范,如2006年北京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2009年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第1部分:通则)》。另外,国务院于2012年批准建立了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主要职能是统筹协调外国人命、地名和事物名称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工作,组织制定译写规则,规范已有外语词中文译名及其简称,审定新出现的外语词中文译名及其简称。有了这些译写规范,青海在进行公共标志的英文标示时就可以此为标准恰当地使用英文,有效减少译写笑话甚至错误的出现,也会进一步提升青海省的国际形象。

二、公共服务行业的英语服务

公共服务行业的英语服务主要指旅游、邮政、餐饮、医疗、金融、通讯、文化等服务行业中的英语服务,还有如商店名称,互联网、新闻媒体及报刊名称,海关、电台和电视台名称或标志,广告、产品说明书和商标等。在公共服务行业的英语服务方面,国家以及发达城市已做的工作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北京、上海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会话能力培训。上海市在世博会前对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英语会话能力进行了调查,显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包括公共交通司售人员、出租车司机、商贸、餐饮、邮政、电信、金融业服务人员,大多数不能进行日常英语会话。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开展“旅游行业600天行动计划”,注重外语培训,编印《(迎世博)旅游接待用语(英、日语)100句》《旅游常用英语》等教材,并制作教学光盘。北京市为提高行业英语服务水平,以奥运会为契机开展语言(主要是英语)培训,开展“窗口行业讲外语”活动,社会各界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北京新东方学校、环球雅思学校等机构都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目前,以旅游服务为例,两地的机场、火车站、公共汽车等场所都提供中英双语甚至多语种服务,在银行、酒店、娱乐场所等服务性领域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中英双语和多语种服务。

(二)国家研制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由于越来越多的国际经济文化活动在我国开展,公共服务行业英语服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2014年1月13日的《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认为,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标准委同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1年5月启动了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的研制工作。该规范涉及英、俄、日、韩4个语种,涵盖交通、旅游、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信、餐饮住宿、商业金融等领域,内容包括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的规则、示例等。2012年《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通则》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并通过了国家语委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2013年12月31日,国家标准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1部分:通则》国家标准,该标准自2014年7月15日起实施。对青海公共服务行业英语服务工作的建议。青海由于近些年来国际性的赛事、博览会、商贸洽谈会、诗歌节等活动每年都在举办,来青外国人日益增多,因此,对公共服务行业英语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如何让服务行业的英语服务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学习先进城市的做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2.积极采用国家已制定的相关规范,强化公共服务行业现有人员的英语表达质量意识和规范化意识。3.对青海省服务行业领域的英语使用现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调查,并针对实际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改进办法。4.青海省五所高职院校(青海警官职业学院、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行业英语课程,为青海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体现高职院校为本省做好服务的理念。

三、大型活动的英语服务

大型活动的英语服务主要指为大型运动会、博览会、商贸洽谈会和学术会议等提供英语服务,拿青海来说,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民族文化旅游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投资贸易洽谈会、藏毯国际展览会等重大活动开展期间需要提供的英语服务。北京、上海在这些方面已形成的经验和规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样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

(一)北京奥运会的语言环境建设。北京在筹办奥运会期间语言环境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如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以中文、英文、法文三种版本为用户提供服务,还特别推出《跟着福娃学外语》栏目;开展语言翻译培训,启动志愿者语言培训,奥组委先后出版了《北京奥运会英语口语读本》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开展形式多样的市民讲外语活动:大中学生讲外语、市民讲外语、家庭社区讲外语、窗口行业讲外语,并进行北京市民讲外语网站“竞赛活动”。北京市政府还特别重视语言使用规范的建立,于2005年12月专门成立了“北京市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在广泛调研、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通则及1-5部分分册标准(《第1部分:道路交通》《第2部分:旅游景区》《第3部分:商业服务业》《第4部分:体育场馆》《第5部分:医疗卫生》),以及相关部分的实施指南。这六个标准是我国首次出台的关于公共场所英语标识译法规范的系列地方标准,规定了包括道路交通、旅游景区、商业服务业、体育场馆、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双语标识英文译法。200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和北京市旅游局共同推出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确定了中国2425个菜品、主食小吃、甜点、酒类名称的英文译法。同年,教育部语信司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根据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术语中心提供的奥运会体育项目术语集编译、联合编译、了《奥运会体育项目名词》。

(二)上海世博会的语言环境建设。上海在筹备世博会过程中始终重视语言资源和语言服务。为提高市民的外语能力(主要是英语),开展学习、推广活动,开设如“市民通用外语考试”项目、“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培训与考试”项目以及上海市民外语交流中心项目等。在会展区域内将英语确定为主要外语为会议、活动、服务提供语言服务,其中服务用语包括园区内公示标志系统、语音提示系统、志愿者和其他服务人员的服务用语等。在会展区域外,在主办城市及辐射区域的公示标志系统中的语言文字以英语为主要外语,按照国际惯例统一规划,并以英语为主要外语提供旅游、餐饮、购物等的服务用语。另外,上海在2005年专门举行了“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论坛上有关专家建议,将“语言服务”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予以理性分析和研究,使“语言服务”从经验的层面上升为理论的层面,建立完善相关学科体系,为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对青海大型活动的英语服务工作的建议:1.随着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大型国内外活动的不断增多,重视做好大型活动的英语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的有益经验,并结合青海的实际,加快研究制定相关的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2.大型活动的英语服务实际上包含了公共标志的英语标识以及公共服务行业英语服务两方面的内容,因此,大型活动的英语服务是一个综合的服务系统,只有各方面的英语服务做好了,再加上良好的组织工作,大型活动的英语服务质量才会得到保证。

四、小结

海外语文论文第8篇

关键词: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以侨为本;教研并举

一、任重道远:海外华文教育虽成绩斐然,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世界教育信息》:您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华文教育,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以及海内外的华人华侨组织都有非常深入的接触。您能结合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国家在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绩吗?

贾益民:中国政府一向都非常重视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的华文教育发展、海外华人华侨子弟的教育和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支持、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长足的发展。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还有原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都把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的华文教育纳入到国家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推广的整个战略布局中来积极推进。此外,我国还成立了国家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联席会议。2004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专门就如何加强海外华文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同年4月,国家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在北京正式成立。联席会议由中央15个部委的领导及其他有关部门领导组成,主要工作是制定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方向、原则、方式、方法、条件保障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对国家政府层面和民间层面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起到了指导性和规范性作用。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也于同年注册成立,积极动员海内外的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年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按照国家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工作任务、工作方针、工作要求来开展各项华文教育工作,并把华文教育纳为海外侨民工作、华人华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试图通过华文教育对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的中华语言文化传播起到一种侨务公共外交的作用。

第二,国家在推动华文教育发展方面创立了一系列华文教育工作品牌。这些品牌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海外华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华文教育的普及。现在,海外华文教育一方面面临着普及的问题,即通过各种工作吸引更多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子弟加入到学习华文的行列当中来;另一方面,面临着华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如何把“普及”和“提升”结合起来,是这些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国内华文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考虑,或者说是一个战略考虑。对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国内的华文教育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开展品牌活动。品牌活动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面向海外华文师资队伍的培训活动,这是提高海外华文教育教学质量和华文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主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培训来提升海外华文教育的水平;第二类是面向华裔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华文教育语言文化寻根、汉语冬夏令营、中华文化大乐园等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华裔青少年加入到学习华文的队伍中来,调动了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华文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华文的热情和兴趣。

第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填补了海外华文教育教材的空白。以前,海外华文教育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为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织编写了《中文》《汉语》等系列教材,还有一些本土化教材以及文化教材。这些教材包括纸质版教材、多媒体光盘教材、网络教材。虽然现在的华文教材种类偏少,数量也不多,但是,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构建了华文教育的基础教材体系,为海外华文学校——包括周末制、全日制、半日制华文学校等提供了一系列可用的教材。这些教材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版发行以来,到现在将近20年了。目前看来,这些教材的质量还是比较好的,也非常受欢迎,期间也经过了多次修订,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中,《中文》的使用量最大,到现在已经发行了2000多万册。

第四,在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国家进一步重视对海外办学的指导和支持。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已在海外建立了100多所示范学校,召开了示范学校工作交流会、研讨会,对海外华文学校如何办学、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给予指导。这些示范学校大多都是各国或地区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的学校,而且办学质量高、目标明确,总结、推广了一些比较好的办学模式、教育方式等。此外,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还举办了一系列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等活动,加强了对海外办学的指导和规范,这有利于不断地提高各校的办学质量。

第五,在华文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华文教育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不断加强。首先,华文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汉语国际教育界或者说对外汉语教学界,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可。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海外华文教育不同于对外汉语教学,它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对象、要求和目标。比如,在语言教学性质方面,在文化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方面,在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的方面等,华文教育与我们通常讲的对外汉语教学或面向海外主流社会非华裔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有巨大差别。现在,华文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肯定,而且有了一些专著、一系列论文,还有比较丰富的学科研究或学术研究。其次,华文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被纳入到国家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华侨大学文学院于2005年成功申报了华文教育本科专业,面向海外招收将来有志于从事华文教学的华裔青年。2006年,华侨大学华文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招生。现在,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华侨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逐渐开设了华文教育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这将有利于华文教育学科体系的初步建成,促进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再次,华文教育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建立起一系列专门的学术会议体系,这些学术会议体系对扩大华文教育的影响、加强华文教育学科建设、提升华文教育学术研究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举办的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就把华文教育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除此之外,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每两年还举办一次世界华文教育大会,这个大会对华文教育的办学、教育教学、师资培养、教材编写等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还有一些专题性会议或者地区性会议,如两岸华文教育协同创新研讨会、教材研讨会、教师发展研讨会、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两岸华文教师论坛等。这些会议为海内外华文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加强了海内外华文教育界的学术联系。

除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外,华文教育还得到了海外许多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支持。不过,华文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历经了很多磨难。受某些国家语言政策、民族政策、文化政策等影响,华文教育在上世纪中期曾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打击,甚至一度中断。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各国华文教育政策的调整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华人华侨社会发展华文教育的政策更为宽松。到目前为止,虽然华文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现在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困难尚待解决,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不过,我对华文教育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大国崛起:海外华文教育得以复兴

并呈现出新的面貌

《世界教育信息》:自上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教育在办学的形式、规模等方面主要经历了哪些显著的变化?最近十几年,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您认为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海外华人学汉语的情况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

贾益民:这种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海外华文教育基本上是一种侨民教育,汉语教学多是母语教学或者第一语言教学。但是,这种情况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后发生了质的改变,作为侨民教育或者母语教育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在绝大多数国家得到彻底改变,汉语成为这些国家或者华人华侨社会学校的外语教育或者第二语言教育。这种变化也使得海外华文教育的办学性质、办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最终导致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的汉语水平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走下坡路,甚至有些国家的华文教育中断了许多年,致使几代人没有学习汉语的机会。

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尤其是90年代以后,我们看到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华文教育普遍得到振兴或者实现了复兴,如各种华文学校的复办,新式中文学校、周末制学校、补习学校或补习班的创办。可以说,华文教育得到了广泛地普及和发展。期间,我们看到海外华文教育已从旧式的老侨校转到新式的学校,并更多的以周末制或者课后制中文学校的面貌出现。这种办学形式已成为海外华文教育的主流或者主导,大多数华人华侨子弟在周末制中文学校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

以前开展侨民教育主要出于对华人华侨社会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以及掌握华文之后的实用性考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国国际贸易往来的频繁,海外华人华侨子弟与中国的经贸、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这为华人华侨社会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因此,他们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除了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之外,考虑更多的是语言的实用性,这也是伴随着华文的经济实用价值提升而出现的一种新情况。现在,海外学习中文的青少年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人学习中文的目的是回到祖国或者祖籍发展事业,或者回国以后继续读书深造,或者从事促进中外经济贸易往来、加强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可见,与过去的侨民教育相比,当今海外华文教育的学习目的、要求、目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海外华文教育除了在华人华侨社会得到充分发展之外,现在正逐步进入国外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主流中。很多国家教育体系内的华文教学越来越多,而且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育体制之外的补习性质的华文学校的学分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被认可。虽然这些学校只是补习性质的周末制、课后制中文学校,但是学生通过一定程度的汉语学习并考试合格后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这个学分被视为一门外语学分,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该校所在学区的主流学校。这是海外业余性质的华文教育进入主流教育的一种方式,对海外华人华侨社会自己创办的补习性质的华文学校或中文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虽然一些旧式的或者老侨校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但是华语教学或者汉语教学所占的课时量或者学分逐渐得到所在国政府的更多支持和认可,其学时量、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第三,教育主流之内的一些中小学纷纷增设华语或者汉语课程,这实际上是华语在社会上得到普遍承认的一种标志,也是外国政府重视华文教学的一种体现。在很多中小学,华文被视为选修课程甚至是必学课程,而且除了华人华侨学生可以选修之外,更多的非华人学生也加入到华文课程的学习中来,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变化,比如海外华人华侨社团更加重视华文教育。就目前而言,海外华文教育除了私人办学之外,更多的是由一些华人华侨社团和机构在统领办学。这些华人华侨社团和机构设立了专门的华文教育组织领导机构,这对于促进华文教育办学的发展非常重要。这些社团基本上都是由商界、文化教育界或者科技界的精英组建的,他们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也有文化教育方面的经验,并且往往都是在华人华侨社会或者所在国、所在地区主流社会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因此,他们的参与会对华文学校的办学带来重大的影响,为华文教育的办学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华人华侨所在国政府的支持下,建立教育体制内的双语或者三语学校,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一种新变化。在东南亚、北美、欧洲,都有一些这样的学校。这些学校往往是全日制学校(从幼儿园、中小学一直到高中阶段),已经被纳入到教育体制之内。在这些学校中,华文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语言,它可以与所在国的语言并驾齐驱,所谓“双语”就是所在国语言和华语两种语言。“三语”指的是在有些非英语国家加了英语课程,但是英语基本上被作为外语课程来学习,相比之下,所在国语言和华语基本上是作为教育的主导语言或者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目的语。因此,这些学校学生的华语水平比一般周末制补习学校的学生水平要高得多,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另外,海外华文传媒对海外华文教育也更为支持。海外许多华文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都在推广华文教育。比如,报纸会经常关注所在国或所在地区华文教育教学的状况,甚至开辟华文教育专栏,这对传播汉语、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海外中文电视台、华语电视台也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栏目——汉语教学栏目、文化教学栏目等,这对于海外华人华侨社会传播中华文化,同时对华文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历史发展来看,海外华文传媒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关注华文教育、支持华文教育。总之,新世纪以来,华文教育发展中的各种新形势、新情况、新发展非常多。

三、和而不同: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育的本质差别与共同愿景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来,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在不同国家的大中小学积极开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汉语国际教育推广方面扮演着非常活跃的角色。对外汉语专业或者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社会认知度很高,相比之下,许多人对华文教育专业了解不够,甚至将它等同于对外汉语,请您谈一谈对外汉语教育和华文教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贾益民:对外汉语教育或者汉语国际教育与华文教育都是对外的一种汉语国际传播,一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从本质上来讲,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的差别也是非常大的。

首先,从性质上来看,对外汉语教育最早是一种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办的汉语教学。我们现在的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体系都是基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针对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而建立起来的。到了21世纪,也就是从2004年孔子学院建立开始,对外汉语教学的阵地由国内转移到了国外,名称也随之进行了调整,改为汉语国际教育,这意味着在国内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已经转向在外国教授所在国公民学习汉语,转化为一种在国外的汉语教学与传播。华文教育从一开始指的就是面向海外华人华侨子弟举办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它也是在外国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但是,它的对象和起源是不一样的。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外主要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推广,其对象主要是所在国公民;而华文教育则是在国外由华人华侨社会开办的,以面向华人华侨子弟为主要教学对象的本民族语言文化教育。

其次,从发展历史来看,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人到海外之后就开始的,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唐代之后形成了一个高潮,出去的人更多了。也正因为这样,华人到了海外之后常被称为“唐人”。尽管从唐代之后,中国人到海外去发展已是蔚然成风,但后来大规模到国外去则是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国内民不聊生,中国人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国人为了谋生以各种形式下南洋、去西洋,到海外定居。但是,无论这些人到了海外之后的生存条件多么困难,都会积极地举办华文教育,开展对华人华侨子女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其目的之一是让子女继续传承中国语言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谋生的需要。因此,海外华文教育自从中国人到海外之后,上千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这种教育在历史上一度也被称为“侨民教育”,而且从清政府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民国政府,都把海外的侨民教育、华文教育看作中国国内教育在海外的一种延伸。这是华文教育所特有的一种历史特征,也表明了中国历届政府对海外华人华侨开办华文教育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的新移民到海外去,海外的新移民和老华侨开办的华文学校数量越来越多,在校生越来越多,华文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历史发展来看,华文教育有着自己的办学体系、办学方式和办学传统,而且和国内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然而,对外汉语教学或汉语国际教育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之后,非洲、东欧一批对中国友好的国家纷纷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育从此走进历史舞台。后来,虽然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国外的汉语国际教育有了根本的变化,但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办学形式、办学规模都与海外华文教育有一定差距。因此,不管从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华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或汉语国际教育都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两者的教学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就对外汉语教学或者说汉语国际教育而言,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便于和中国人打交道、做生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但是,华人华侨子弟学习汉语的目的不一样,因为汉语、中华文化对他们来讲是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目的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了解一些中华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海外传承中国语言文化。这是华夏儿女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是新老一辈华人华侨对子女的殷切期望,而外国人则没有承担、也不会承担在海外传承中国语言文化的责任。因此,海外汉语国际教育和华文教育在语言文化的讲述、语言的教学性质方面有很大的差别: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而面向华人华侨子弟的教学更多的是把汉语作为一种母语教学,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把这种母语教学当作第一语言教学;在教育形式上,针对华人华侨的教学集汉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于一体,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语文教育的性质,而面向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基本上就是一种纯粹的第二语言教学,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华文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华文教学研究、华文教育研究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华文教育特有的性质。

《世界教育信息》:汉语国际教育目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社会上对它也有各种评价。您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是如何看待汉语国际教育的得失和不足的?

贾益民:总体来讲,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形势非常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建立对于在各国普及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使得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一个很大的平台,一种很好的手段。但是,国外学习汉语的规模还不够大,汉语在其他国家作为一种外语进入主流社会或者是主流教育系统的速度、规模还不够理想,我们必须冷静地分析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形势。虽然汉语在某些国家已经上升到第二外语的位置,但是,在非英语国家,它和第一外语(英语)的差距仍然非常大,而且汉语进入主流社会被普遍认同和使用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和了解,搞清楚目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汉语使用情况,究竟是哪些人在经常使用汉语,在什么样的领域、行业、工作范畴当中使用汉语。英语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汉语目前离这个目标还远得很。通过汉语的国际传播,如何使汉语为更多的人所认同、所使用,这是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另外,如果汉语国际教育想得到更大范围或者规模的传播推广,就不能忽视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的力量和作用。如果5000多万的海外华人华侨能够在所在国和地区积极、主动地宣传汉语、推广汉语、使用汉语,那么,汉语教育在国外会发展得更快。但是,我们当前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比如,我们应该怎样支持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开办华文教育,并面向主流社会招生,使更多的非华裔华侨子弟来到华文学校学习汉语,使更多的华文学校得到政府主流教育体系的认可。我想,这是我们今后推动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华文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统筹规划,要有战略的策划、眼光和目标。

四、学科正名:

华文教育的学科属性及学科建设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一名研究者,同时也是华文教育的领军人物,您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撰写文章,为华文教育的学科属性正名。请问,您在推动华文教育学科建设方面有什么深层的考虑,目前华文教育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贾益民: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在前面说过,华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它们都遵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规律,遵循语言国际传播的共同规律。但是,我们看到华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也有很大的不同,它们有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拥有不同的办学形式,教学对象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知道,在教育学中有一个普遍的规则,那就是无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是什么样的,教学活动的性质都是由教学对象决定的,而且,教学对象的不同,也决定了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当然,这个普遍规律或者说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中同样适用。我们看到,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各自有着明确的教学对象,而且教学对象的特点也很不一样。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有各自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具有不同的语言教育性质。对外汉语一般指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而华文教育除了第二语言的教学之外,还兼具母语教育、第一语言教育和综合性语文教育性质。在办学形式上,华文教育也有着自己的办学体系——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汉语作为母语或者第一语言的教育,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传统的华文学校当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还有大量补习性质的周末制、课后制的补习学校,以及各种各样的家庭补习班等。总之,从这些层面来看,华文教育有自己特殊的教学性质、特定的教学对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华文教育具备构成一个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从教育学层面来看,它具备一个教育学分支的基本要素。因此,90年代中期时我就提出应该把华文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建设,包括它的学科理论、学科内容、学科历史研究以及学科未来的建设研究。实际上,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华文教育的学科理论建设来探讨华文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把过去华文教育上千年来形成的历史传统、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为今后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才提出来把华文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建设。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华文教育还不是很认可。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华文教育”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没有差别。当我深入了解了这个专业领域之后,才发现仅仅把华文教育等同于对外汉语教学、当作对外汉语教学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应该怎样让大家认识到华文教育的特殊性、强化华文教育自己的理论特色和特有规律?我想,只能从学科建设这个层面去呼吁、去探讨,然后慢慢实现这个目标。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国内的汉语国际教育界(或者是对外汉语教学界)都普遍认识到华文教育不同于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汉语国际教学,它确实有自己的特殊性,应该研究在这种特殊条件下的汉语教学以及文化传播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和教学问题,包括教材编写问题、师资培训问题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华文教育的理论建设、学科建设相当重要。当然,现在的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虽然我们已经基本梳理出华文教育不同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基本特性,但是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或者说这个理论体系的系统性还不全面,相应的理论成果也不太多,需要华文教育界去做更大的努力。

五、教研并举:

华文教育研究应重点关注六大领域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您在谈话中也提到了科研在华文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么,就目前而言,华文教育研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以更好地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

贾益民:目前,华文教育研究应重点关注六大领域。第一,深入了解海外华文教育的现状。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是,我们对其现状的了解还不深入、不系统、不全面。比如说,目前海外究竟有多少所华文学校,这些学校究竟有多少学生、教师,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办学现状如何,学生和教师的结构状况如何等。我们要从事华文教育研究,从国家层面来讲,当务之急,就是要制定华文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和策略。深入了解海外华文教育的现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实际上,清末政府、民国政府等都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学校状况做过调查,有一系列田野调查数据,但是,我们现在缺乏对这些情况的了解。

第二,华文教育目前的教师队伍建设还不够理想,或者说和华文教育的实际需求来讲,差距还比较大。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华文教师总体水平、专业程度偏低。当然,这也有历史的原因,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此外,教师中从事相关教学研究和探索的人也比较少。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壮大和质量提升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如何不断地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海外华文教育事业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缺少规划和统一的激励措施。多年来,我们在师资培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总体而言,还不系统,也不深入,而且人力、财力、资源重复投入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统筹规划,促进海外华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我们目前亟需研究的课题。对于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面向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华文教学的华文教师要求在我们的教师培训中还没有明确地区分开来。可见,应该怎样培养教师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类型、教学形式、教学需要,这一点我们还做得很不够。另外,我们还没有开展对海外华文教师的资格认证或者能力认证,这对于统一华文教师的专业标准非常重要。之前,对外汉语教学要求教师取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后来又制定了汉语国际教师能力标准, 2012年年底国家汉办又颁布了新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这对于海外汉语教师的标准化和专业能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新版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于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师并不完全适用,这是由国际汉语教学与海外华文教学的不同任务和不同形式所决定的。因此,华文教育界应该研究、制定面向海外华文教师的教师标准。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对教师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专业培训。经过培训达到一定水平的教师可以通过测试获得华文教师证书。针对不同的教学类型和教学层次,我们可以向教师颁发不同等级的证书。这是华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华文教育研究的重点还应该包括海外华文教育教学法的研究,而且教学法研究应该侧重实用教学法的研究。现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法理论,我们在给海外华文教师培训时也讲了许多理论,但是这些教师走进课堂,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课文时,仍然不知道该怎么讲课。这样的话,即使教师们学了再多的教学法,也对实际教学的帮助不大。因此,我认为应该研究华文课堂的实用教学法。这种实用教学法研究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来研究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教材的课文结构来区分课文的形式,进而研究某一类型的课文怎么教效果更好、更受学生欢迎。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收集、总结、借鉴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教学案例,建立教学案例库,为教师们提供培训和指导。

第四,需要研究教材编写的问题。现在汉语国际教育也好,华文教育也好,真正的优秀教材或者精品教材并不多,“本土化”或者说“本地化”“本国化”的汉语教材则更少。当然在学术上来讲,大家对什么是“本土化”或者什么是“本国化”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影响并不大,关键是我们要研究如何在教材中体现本国特色,这不仅包括语言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包括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致力于研究、开发、编写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材。

第五,加强对华文教育史的研究。华文教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海外华文教育发展迅速,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一部完整的华文教育历史著作。当然,有些学者做了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但是系统的华文教育史研究著作并不多,而且以往的华文教育史研究多集中在办学历史方面或者华文教育的社会发展史方面,深入的教育教学过程研究著作不多,或者说基本上没有,缺少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等的探讨。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华文教育理论发展方面的历史研究也非常少。现在,海内外一批老的华文教育工作者还健在,如果我们能积极地抢救这些“活的”历史史料,基于口述历史,再去挖掘更多的历史材料,可以为后人续写华文教育发展历史奠定良好的基础。否则,一些珍贵的史料可能就随着这些老人的离世而遗失,这是很可惜的。我们应该有规划、有系统地去编写华文教育的历史。

第六,关注各国政府、社会有关华文教育政策方面的研究。除了学术研究这个层面,我们还应该重点关注华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工作。现在,我们提倡“大华文教育”的概念,那么,这种华文教育所需的教学资源就不同于过去传统课堂使用的纸质版教材。当今,华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纸质版的教材之外,还有电子版教材、网络教材、广播教材、电视教材、移动媒体教材、附属于其他传媒形式的教学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移动通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教材作品(动漫艺术、电影电视艺术)。立体化的现代高科技形式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也应该成为华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这方面的技术更新日新月异,所以华文教育怎样通过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来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六、谋篇布局:华侨大学在推动华文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

《世界教育信息》:您作为华侨大学的当家人,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华侨大学近年来在推动华文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吗?未来又会有哪些重要举措?

贾益民:自建校以来,华侨大学一直把华文教育作为自己重要的办学任务在推动,尤其是1997年华文学院建立后,在推动海外多种形式的华文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华文教学活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了系统的华文教育学科体系。从非学历补习性质的教育,一直到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华侨大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华文教育学科体系,这对于提高华文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尤其是培养高层次的华文教师方面,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创办了一系列华文教育知名品牌活动。这对于普及华文教育、扩大华文教育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中华文化大乐园”把一些华文教育的冬、夏令营的举办由国内转移到国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子弟以及其他外国的小朋友加入到冬、夏令营的活动,扩大了冬、夏令营的规模,丰富了冬、夏令营的形式和内容;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支持下,“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每年都会开展大量的华人华侨子弟“中华文化之旅”和“寻根之旅”;创立“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使华文教育对象从华人华侨子弟延伸到外国的政府官员。除此之外,华侨大学还举办了“中华文化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第三,提出了“大华文教育”的理念。华侨大学不仅在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进行华文教育,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哲学社会发展学院、理工学院等都积极参与到华文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来,以培养各种海外语言人才、文化人才和艺术人才,使华文教育人才培养的范围由单纯的语言人才培养拓展到文化、艺术、体育、美术等领域。可以说,华侨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