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常规论文

课堂常规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3 09:50:38

课堂常规论文

课堂常规论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新课改理念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向创新和效率要质量,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效益,全面开展成长型教师群体建设活动,以推

进课程教学为中心,课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成长为根本,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评析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1、教研组每位成员应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通读一本理论专著,围绕“轻负高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教研组每位成员至少阅订一份语文报刊。平时,语文教师要坚持通读两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3、教研组每位成员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

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做到: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使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落实学科教学常规,重点是抓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关键是落实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本学期,在对照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应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常规调研,确保减负增效。本学期,教研组将配合学校通过听课、抽查备课、作业批改等多种方式,检查常规落实情况。

3、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4、做好年青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5、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6、扎实有效地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7、全心全意为九年级学生服务,打好中考这一仗。

8、成就学生,成就自己。

四、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研常规管理,进一步形成语文教学的研究氛围

1、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比如怎样把握新教材,新教材的单元安排体系怎样与教学进度统一起来,怎样对学生进行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怎样利用现有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等。

2、开设组内教研课,通过年级内、语文组内、校内的互听互学,通过汇报课、示范课、研究课的观摩学习探讨,促进语文教研工作的开展。拟定由周正高老师执教一节公开课。

3、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主要以本学科的课为主,认真填写好听课笔记,做好评课。

4、备课要适应新要求新形式,不但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要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新,而且教学目标要新,教后反思要不走过场。

课堂常规论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 课堂 引导

“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正确的认识课堂的“活”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1、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课堂常规论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管理、人文性、策略

1.高中化学课堂的人文性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中化学课堂仍受传统的管理理念的影响,存在着严峻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念相对滞后,自我更新意识缺乏;课堂管理模式过于注重课堂控制,没有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致使师生关系冷漠;课堂管理的方式多为放羊式或粗暴式,有的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问,有的教师对学生采用粗暴式的批评;课堂管理效能偏低影响教学进度;管理过程比较机械化,缺乏灵活性;课堂管理过程中师生关系紧张,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课堂时间管理能力不强,一些化学教师有经常拖堂的习惯。这些种种的问题都说明了高中化学课堂的人文性管理的现状令人堪忧、不容乐观。

2.高中化学课堂管理存在人文性缺失的原因

2.1传统化学课堂管理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单纯的知识传送为主,那么在这种目的下的化学课堂管理势必会造成以老师为课堂权威的局势。学生只是被动的受管理、受教育者。自2007年起,各个地方先后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虽然各个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学习新课程理念,尝试新课程实践。但一件新事物、新政策要被人们接受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加上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化学教师经过长时间的课堂教学已经适应了自己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受自己传统管理经验的影响,面对自己的课堂,大部分化学教师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

2.2化学课堂管理评价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教育现在仍拜托不了应试教育模式。学校较关注老师的教学水平,老师就会忽视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侧重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新课程倡导教师、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行。以学生成绩为主的的教育评价体制使教师的课堂管理活动只能以教学任务为中心,忽略了或者说顾不上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关照。这导致了教师无法平等地对待学生,偏爱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学习差的学生。当课堂教学中出现妨碍教学活动的行为时,教师往往采取看似高效的简单压制的办法处理,不顾学生自身的感受。

2.3化学教师课堂管理培训的匮乏

从我国教师现在培训的现状看,存在着很多问题,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轻实践操作的培训,内容脱离教师课堂实际,没有针对性、创新性,大多流于表面化、形式化。造成教师对培训本身重视度不高,加之学校较重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对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认识性不够,大多数学校很少把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专门的培训内容。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化学老师就只能仅仅凭借自己多年的课堂管理经验走“啃老本”的路子。有个别创新意识的化学老师尝试改变自己旧的课堂管理模式,但仅凭自己在课堂管理理论方面的借鉴,没有实践方面的指导而感到力不从心。

3.针对高中化学课堂管理人文性缺失的对策

3.1营造自由、和谐和民主的化学课堂管理氛围

营造自由、和谐和民主的课堂管理氛围,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当前社会对中学生的新的要求所需要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而紧张冷漠的气氛则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刻板生硬、死气沉沉。课堂管理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技能,所谓“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出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谐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

3.2打造合理、健康、有效的化学课堂管理时间

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课堂时间的管理,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花最少的精力获得最有效的成果。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学生稳定注意力的时间可达15到20分钟。这段时间是学习最有效率的时间。如果化学教师在此时把握最佳教育时机,在最佳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可事半功倍。此后,学生投入状态逐渐走向低谷,切不可在这段时间向学生再大量灌注新知识。此时可以安排课堂活动来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疲惫感,舒缓课堂节奏,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到张弛有度。

3.3设计科学、丰富、高效的化学课堂组织形式

目前,班级教学是一种主流的教学形式,它适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有了全新的要求,这样就暴露出班级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局限性。为了弥补班级教学造成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忽视自我的这种缺点,化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教师要逐步开展分组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要学会探究及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要建立让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和问题探索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

3.4制定明确、合理、有爱的化学课堂常规

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的课堂规则的制定与实施是保证和维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题,课堂常规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我们需要一个充满浓浓“人情味”的课堂常规。课堂常规在本质上不是为了“惩戒”,课堂常规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它不能仅仅有教师单方来制定,一个明确、合理、有爱的课堂常规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这种参与不能是仅仅流于形式化,应让学生举手表决通过,而是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制定意识,最后在教师和学生双方激烈的讨论中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 祝惠,刘娇娥.反思当前中小学课堂常规[J].教育广角,2007(4):124~125.

[2] 张文学.从一则常规看课堂管理[J].中小学管理,2003(3):51~52.

[3] 杜迎洁.走向人文性的课堂管理[D].云南师范大学,2007.

课堂常规论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现象;群体动力学

一 前言

在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度很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老师教学的差异也有学生自身的学习问题,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我认为可以从群体的内部动力入手去分析。群体动力学理论是指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该理论指出,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群体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一直存在的,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因为这种内部的动力既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动力,也很可能成为个体不良行为的动力基础。

二 课堂教学中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旁观者现象。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上某门课程的时候,没有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有的甚至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缺乏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呢?课堂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总期望其他的同学去回答问题,或者说由其他的同学第一个来回来问题。虽然大多数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却吝于开口,选择无言的沉默,他们觉得自己不回答也会有其他的同学去回答,结果造成了无人回答问题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课堂人数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在上公共课程的时候,学生人数多,却很少有人去回答;相反,对于上专业课的时候,人数少,但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却比较高。课堂人数越多,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越大,越容易形成旁观者现象。

2.从众现象。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还主要表现为从众现象。在此情况下个体感受到群体的某种压力而不自主的与群体保持一致。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若先提问的几位同学若保持相同的观点,后面的一些同学也遵从前面同学的观点,虽然在自己的心中有不一样的意见和见解,但是受到群体的压力,认为如果自己提出不一样的意见,势必会遭受到同学们的指责。而这种从众的现象无疑来自于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群体活动中,人们总是试图与他人保持一致或相同。研究表明,影响从众的变量,主要有群体的特征、情境特点和个体自身的特点。对于课堂而言,群体的凝聚力越强,所处的情境越公开,个体自身的知识越少,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越大,越容易形成从众的现象。

三 群体动力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群体目标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群体动力学研究表明,群体目标是影响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群体影响个体在课堂积极讨论形成的基本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同学不愿参加教学讨论,根本上还是在于没有自己明确的课堂目标。能否适时的提出能为群体成员所认同的集体目标,是决定个体成员是否积极参加教学讨论的关键。群体目标对个人的影响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遵循具体性和可操作的原则,引发班集体学生实现自我愿望和价值的意向,使集体目标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确保班级成员的目标达成一致,形成一种张力,必然会对群体成员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群体规范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中沟通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个方面。正式规范带有一种强制性,而非正式规范是一种约定成俗的无形规则。两种规范在对学生参加课堂讨论的积极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正式规范中,老师可以规定在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即使出现错误也不会受到批评等。在非正式规范中,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相邻近的同学之间可以组成小组来讨论问题、交流意见。无论是

群体中的正式规范还是非正式规范,都是一种内在的群体动力,通过两者的结合,可极大地提高群体成员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

3.群体凝聚力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在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联系的无形力量,人际关系作为群体成员交往的纽带,是群体赖以形成和维系的重要心理基础。群体凝聚力较强时,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越融洽,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就会增多,如此一来在课堂上的学术交流氛围就会越好。同学和同学之间团结互助,这样在课堂讨论问题时,就不会因为过于在意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从众现象。摆脱群体的压力,同学之间相互畅谈自己的见解,必然提高了群体成员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

4.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群体动力学认为,竞争是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下,竞争可以成为班级群体中个体积极性的主要动力。教师可以设置奖励机制,提高班级成员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但是任何的竞争都应该是和合作联系在一起,没有合作基础的竞争对群体来说只能带来负作用。本着公正性和合作性的原则,在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可极大促进班级成员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

四 结束语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是群居性的社会,群体动力学在这个现代化人类的社会中也越发显得重要。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作为特定的班级群体,群体动力学在研究和管理的过程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篇文章就是从日常同学上课参加讨论问题的情况分析,以群体动力学理论作为切入点,总结了同学上课参加讨论问题不积极的一些影响因素,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一些理论观点,相信对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性。

参考文献

[1] 曹继光.《群体绩效:有效管理的基石》,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

[2] 罗宾斯、贾奇.《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

[3] 勒庞、戴光年.《大众心理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10.1

[4] 徐文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

[5] 胡晓松.《课堂学习团体的几个社会心理学问题》[j],湖北广播学报,2006.2

[6] 朱文琴.《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j],科学教育,2012.2

[7]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课堂常规论文第5篇

关键词: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教师课堂话语 语用功能

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之作。书中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之后,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J.R.Searle)将言语行为系统化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即有话不直说,不以常规的、规约的表达方式说出,而采用委婉、迂回的说话方式,因而说话者的意图需要一定的推理才能明白。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与语言结构有关、与言语发生的语境、说话者的意图等内外部因素有关,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结构则隐含着一定社会文化因素和情景因素。因此,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语言结构的字面意义和语境的隐含意义结合起来,并准确地理解语用者的言外之意。

教师话语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王银泉在《第33次国际英语教师协会年会侧记》一文中引用Steve Walsh的话,Walsh指出,外语课堂与其他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语言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教学的媒介。它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都是至为关键的。所以教师话语的成功运用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且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学生语言的输出。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要“活动者”,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辅导者”和“引导者”(应惠兰,1999;周星、周韵,2002)。教师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转换为课堂的引导者之后,教师如何恰当地使用课堂话语这一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二、间接言语行为分类

1.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

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已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间接言语行为,也就是说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基本是一致的,它已形成一种惯常使用的标准格式,听者不需要费尽心思考虑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即言外之意,只需根据自己在日常交际中非常熟悉的句型做一般的推理就可以听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

2.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

与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非常规性接言语行为会更加复杂、隐晦和不确定,这是因为在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中,不常用那些惯常表达法来表达意图,致使言语的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相差太远。在这种情况下,听者要理解弦外之音,即间接言语行为,语境就显得很重要了,即听话者和说话者必须拥有共同的背景信息,也就是说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已知的背景信息,取决于语境。

三、教师话语的类型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英语教学话语;另一类是同教学内容无关,但起着组织与引导教学作用的英语课堂用语。由于在教师话语中课堂提问与教师反馈对课堂质量起着更直接的决定作用。本文重点针对这两者进行分析。

1.课堂提问。

教师话语的一个重要类型就是课堂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而基本的环节,许多教育家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强化”,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和检查其理解,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外语学习环境,课堂提问对于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尤其重要。课堂提问所涉及的问题可分为两种类型: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参考性问题指的是无确定答案,学生在回答时可以各抒己见、自己发挥的问题;展示性问题指的是那些答案确定、提问者要求回答者将既定答案说出来的问题。通常认为,使用参考性问题更加贴近真实自然的话语模式,使学生在回答时进行有创建性的自我表达,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培养英语交际能力,进而促进语言习得。因此,教师多使用参考性问题可以使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而展示性问题在课堂以外的环境很少用到,所以建议教师酌情使用。

2.反馈语。

反馈语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理解性的反应,并做出评价或进行纠错等,它是教师话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反馈可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教师通过给予积极反馈,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正确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可以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增强学习动机,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肯定。所以教师反馈的语言不应该是笼统的“good”,“right”,而应具体些,让学生明白自己哪说得不错,哪里还有待改进,对其他同学也能起到间接指导作用。消极的反馈包括:忽视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不表扬;急于对学生出现的语法、语音、用词方面的错误进行纠正,中断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反馈,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积极的反馈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消极的反馈,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往往使学生感到羞愧,并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被动,不敢回答问题,学习兴趣下降,并放弃试图做出正确回答的努力。

四、教师课堂话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分析

只要对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语言具有间接性。也就是说,人们出于礼貌或者为了避免尴尬常常“拐弯抹角”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这一语用功能的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并教会学生理解且加以实践,那么课堂教学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下面是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语用功能分析教师课堂提问和反馈的实例。

1.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用以建立适当的人际功能,而这种人际功能的建立是完成交际意图的前提。(T=teacher,S=student)

T:Now I want a student to answer my question.

S:Could you give me a clue?(The student hesitates for a while)

T:That’s OK.

在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即使不懂不会,也不敢说出来。适当地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可以打破僵局,而且能促进课堂交流的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的目的。上述对话中如果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两者之间的对话就会中断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际。

2.用于礼貌的请求,使听话者乐于为说话者“效劳”。

T: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S:I’d like to do it.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并非人人之间都有一定的约束力,在这“松散性”的社会结构中,听话者既可以做说话者所做的事,又可以谢绝,甚至不予理睬。因此,说话者尤其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提问策略和方法,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答。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放下“架子”,采用温和的方式使学生乐于为之“效劳”。

3.用于委婉的谢拒,尽量减少和避免伤害说话者的面子。

S:I’m sorry.Can I recite the text after class?

T:You promised me to finish it on time. (How foolish you are!You couldn’t do it last time.)

4.用于批评忠告对方,但用间接言语行为会使批评忠告造成的伤害和威胁尽量降低,维系说话双方的关系。

T:You can do better if you prepare a little earlier.

T:I would suggest that you practice more in your spare time.(Stop,you are totally wrong.)

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馈时,积极的反馈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而且会保全他们所谓的“面子”,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相反,消极的反馈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扼杀其学习兴趣。善于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教师会尽量避免去伤害说话人的自尊并试图用最易被接受的方式鼓励学生去改正错误,取得进步。

由以上例子可见,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反馈起到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新时期英语课堂强调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的存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语言存在形式及其内容的分析和交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问题提出并得到有效回答”和“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合理反馈”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适当地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能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双方在课堂提问和反馈时就会自然地达成共识,削弱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力等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交际目的,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OUP,2002.

[2]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Cambridge:CUP,1979.

[3]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CUP,1969.

[4]刘君红,范杏丽.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说略.外语教育,2003,(0):39-43.

[5]汤燕瑜,刘绍忠.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9-23.

[6]王银泉.第33届国际英语教师协会(IATEFL)年会侧记.外语界,1999,(4):36.

[7]应惠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23-27.

课堂常规论文第6篇

一、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按照语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适应新世纪的社会需求,强化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不被淘汰,在理论学习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要围绕减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2、要坚持通读二、三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势,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3、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二、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抓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关键是落实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要对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要注重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素养

课堂常规论文第7篇

时光匆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几多感慨,几多欣慰。教研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形式多样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更新了教育观念

教研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深深地感到应该始终站在课程改革浪潮的前头,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为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开学初,我们全组老师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之后又通过个人自学、组内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以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课都有效是教学的主旋律。为了实现轻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开学初就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要严格备好每一堂课,组内进行同课交流,集体听课,集体评议。每节语文课不许拖堂,语文课堂作业不得挤占其他课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尽量在课上完成。课堂有效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更牢固,老师腾出时间钻研教材的时间也就多了。

另外,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学习,寻求最佳的教学,确保孩子最优化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各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常规为核心,安排好每次教研活动。

教学工作以做好常规为基本,在老师们做好每天的日常教学中,语文组定时定点安排好老师们的教研活动。每两周安排一次组内教研,以抓好学生的常规,有效教学,同课异构为目标贯穿每次教研活动。集中的同年级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每次活动前要求同年级老师集体商讨,第一次教研时进行说课,全组成员发表建议,并参与听课。第二次教研时进行反思,议课,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成长,学生们在教研活动中收获。我们共进行两次同课异构活动,另外,我校是年轻化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力军。因此,要求每位老师认真写好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三、继续开展校内听课评课及教学诊断活动

认真积极地开展校内听课活动,促进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也逐渐扩大。如何使不同的教师在教研组这个集体中共同成长呢?我们的做法是:扎实开展如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公开课、教学诊断、优质论文交流等多项活动。其中公开课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的很好途径。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集体备课,组织听课,评课、诊断、总结。

四、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我们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集体备课常常流于形式。本学期我们认真落实学校有关规定,严格纪律要求,改进组织方式,在备课组内实行定课题、定时间、定主讲人、全体参加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力求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取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

四、教学常规检查常抓不懈,落实到位

    为了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条理化,每个月的常规检查,都很抓落实,不走过场形式,认真细致,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督促、检查教师们形成了工作习惯,每到月底总能及时完成各项任务。

总之,在本学期里,我们校的中青年教师处处带头垂范,新上岗教师敢于大胆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了困难和不足,如教研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备课活动效率不高,一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不够端正,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还不够,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依然没有跳出应试的窠臼,对其核心素养的提高关注不够。

课堂常规论文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城市规划专业

1 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 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 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 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 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 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 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 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 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 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 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4] 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