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1 10:12:19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 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6-01

《水文水力计算与应用》课程是湖南省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水利工程专业是省级精品专业,也是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水文资料的收集、设计年径流计算、设计洪水计算等专业技能。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的创新,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利于其有效开展,为此“微课”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对微课资源的需求

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有效开展: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对计算有畏难情绪。由于该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学基础,而高职学生通常在该方面的基础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工作难以开展。

其次,传统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不利于学生学习。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开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但传统的教学资源内容过多,视频的时长在一个课时左右,资源的主体和突出点都不明显,让学习者盲目而失去耐心。

最后,实践机会缺乏,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差。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特征,在教授学生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国内水利高职院校,大多数缺乏各种水文水利模型监测与计算的校内实训场所,在课堂内通过传统的教学资源,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操作步骤的直观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而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传授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通过将课程资源制作成碎片化、片段化的微课,利用最简短的时间对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学生通过微课,既能亲眼了解各种实践操作的过程,也能利用自己的零散时间完成对课程的系统学习,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

(一)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的知识点拆分

目前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五部分内容:水文资料的收集、设计年径流计算、设计洪水计算、水库的兴利调节计算、水库的防洪调节计算。这五个知识点内又有多个技能点,但并非每个技能点都需要制作微视频,因此要对所有的技能点进行解构和评估,形成微课资源中新的技能点。

(二)微课的结构设计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其特点以短小精悍著称,视频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要在如此短短的时间内将一个技能点讲解透彻,就必须对微课的结构进行精心设计。如水库的兴利调节计算,首先采用水库现场拍摄的视频和制作的图示作为视频源对水库兴利调节计算的任务和目的进行介绍,以最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然后采用实例计算对兴利调节进行讲解,计算的过程要求简捷又不遗漏细节,使学生能根据展示的计算过程进行独立计算;最后在视频的结尾设置合理的提问和简短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三)微课的制作

1.微课视频的录制。微课视频的主要制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摄像机拍摄,可以借助于专业摄像机或DV对教学过程进行拍摄;②智能手机拍摄,用三角架将智能手机固定,拍摄教师在白纸上的教学过程。③电脑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可以通过录屏软件,对各技能点在电脑上的操作过程进行录制。

2.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和输出。微课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制作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视频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比较简单易用的视频编辑软件有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等。

(四)微课的

微课制作完成之后需选择合适的平台,以方便学生在课前课后应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目前国内的微课平台有可汗学院、中国微课网等。

以上提到的微课资源建设模式已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问题。但由于《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教学是一门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如何让微课取得最佳效果,对于微课资源的建设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2]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设备,2014(23):73-75.

[3]袁金超.基础教育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大连海事大学教改项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6Z03);大连海事大学教改项目:面向2017级培养方案的《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设计(项目编号:2016Y2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228-02

1.開设《微电子技术基础》的意义

目前,高速发展的集成电路技术产业使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成为最抢手的人才,掌握微电子技术是IC设计人才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本文希望通过对《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对集成电路制作工艺的认识,提高从事微电子行业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和就业渠道,从而培养更多的微电子发展的综合人才,促进我国微电子产业的规模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2.目前学科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集成电路方向开设的课程已有低频电子线路、数字逻辑与系统设计、单片机原理、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等。虽然课程开设种类较多,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由于现在学科重心在电路设计上,缺少对于器件的微观结构、材料特性讲解[1],导致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不能够完全理解。比如MOS管,虽然学生们学过其基本特性,但在实践中发现他们对N沟道和P沟道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

近来学校正在进行本科学生培养的综合改革,在制定集成电路方向课程体系时,课题组成员对部分学校的相关专业展开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拥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微电子课程。譬如华中科技大学设置了固体电子学基础、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微电子工艺学以及电子材料物理等课程。[2]又如电子科技大学设置了固体物理、微电子技术学科前沿、半导体光电器件以及高级微电子技术等课程。[3]因此学科课题组决定在面向2017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中,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在原有的《集成电路设计原理》、《集成电路设计应用》基础上,新增设《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希望学生通过掌握微电子技术的原理、工艺和设计方法,为后续深入学习集成电路设计和工程开发打下基础。

3.微电子课程设置

出于对整体课程体系的考虑,微电子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课程呈现了微电子技术的基本概论、半导体器件的物理基础、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及封装测试等内容。[4]如表1所示,为课程的教学大纲。

微电子技术的基本概论是本课程的入门。通过第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的认识。

构成集成电路的核心是半导体器件,理解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原理是理解集成电路特性的重要基础。为此,第二章重点介绍当代集成电路中的主要半导体器件,包括PN结、双极型晶体管、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等器件的工作原理与特性。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微电子器件设计创新方法,具备分析微电子器件性能和利用半导体物理学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介绍硅平面工艺的基本原理、工艺方法,同时简要介绍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对工艺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内容部分以集成电路发展的顺序展开,向学生展示各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以此来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第四章围绕芯片单片制造工艺以外的技术展开,涵盖着工艺集成技术、封装与测试以及集成电路工艺设计流程,使学生对微电子工艺的全貌有所了解。

4.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微电子课程仍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自觉实践的能力,降低学习兴趣,与本课程授课的初衷相违背。[5]为避免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本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数都难以理解且枯燥乏味,仅靠书本教学学生会十分吃力。因此,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将知识点采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现。例如可通过动画了解PN结内电子的运动情况、PN结的掺杂工艺以及其制造技术。同时课件中补充了工艺集成与分装测试这部分内容,加强课堂学习与实际生产、科研的联系,便于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工艺设计流程。

教学形式:课内理论教学+课外拓展。

1)课内教学:理论讲解仍需教师向学生讲述基本原理,但是在理解运用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上增加教师提问并提供学生上台演示的机会,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依托学校BBS平台,初步建立课程的教学课件讲义、课后习题及思考题和课外拓展资料的体系,以方便学生进行课后的巩固与深度学习。此外,利用微信或QQ群,在线上定期进行答疑,并反馈课堂学习的效果,利于老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进度。还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譬如在课前预习指南,帮助学生做好课堂准备工作。

2)课外拓展:本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基础,且有能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平时学生很难直接观察到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模型及它们的封装制造流程,因此课题组计划在课余时间组织同学参观实验室或当地的相关企业,使教学过程更为直观,加深学生对制造工艺的理解。此外,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譬如与课程有关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和探究。

考核方式:一般来说,传统的微电子课程考核强调教学结果的评价,而本课程组希望考核结果更具有前瞻性和全面性,故需要增加教学进度中的考核。课题组决定采用期末笔试考核与平时课堂表现相结合的方式,期末笔试成绩由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所得的卷面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合而成,平时成绩考评方式有随堂小测、课后习题、小组作业等。这几种方式将考核过程融入教学,能有效地协助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以及学习能力做出准确评定。

5.结语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基础会计;教学改革;设计;运用

“基础会计”课程是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包含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垫脚石”,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完善,在高职学校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微课”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微课在高职“基础会计”课程中的运用与设计。

一、基础会计课程运用微课的必要性分析

1.五年制高职学生状况分析从初中到高职学校生活学习,这个跨度使得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感到些许不适应。微课将现代教学手段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具有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等特点,符合高职学生的学情。微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是课堂的延伸与补充,突破了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2.基础会计课程分析近年来,为了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对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是教材中引入了更多的案例,二是利用会计软件实训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操作工具,三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应的考查。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财经类16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统计数据显示:有2.85%的学生对基础会计重难点知识完全掌握,23.65%对基础会计重难点基本掌握,有40.36%的学生对基础会计重难点不够理解。统计调查显示,完全掌握和基本掌握的学生人数仅有26.5%,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对“基础会计”的重难点不够理解,基本不懂和完全不理解的学生有30.15%。通过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到多数学生认为“基础会计”教学改革虽然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但也不排除以下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基础会计”存在一些难以记忆与理解的专业术语。比如,会计六大要素的概念、会计科目的记忆、会计恒等式的利用、税的计算与缴纳,都是抽象的概念与内容。课堂上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听进去了,但是不代表学生可以灵活运用。遗忘曲线表明,没有经过反复的复习,学生往往学后忘前,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课后复习时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一堂课的时间难以让学生做到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果不能及时复习和回忆,知识点很快就会被遗忘。统计调查显示,大部分课后复习做得不到位的学生是由于课堂没有对知识点做到基本理解的程度。

二、基础会计微课设计过程

1.课程内容的选取一堂出彩的、优秀的“微课”选题非常关键。“微课”的选题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为宜,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教学内容都不适合作为“微课”的主题。例如,“错账更正法”是“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它能改正账簿登记时出现的错误,保证账簿的正确性。教师可以从该知识点出发,进行微课设计,原因在于错账更正法是“基础会计”课程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容易遗忘。所以,“微课”选择其为主题就比较合适。2.基础会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1)切入主题迅速。微课时间较短,在十分钟左右,因此教师要迅速切入教学主题,运用一些能快速抓住学生兴趣所在的方法。如“错账更正法”的微课设计中,教师可采用展示错误账簿的方法作为导入,向学生展示企业错误的账页,将三种不同的错误账簿登记巧妙地设计在同一张账簿图上。一是账页图直观简单;二是通账页的展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利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迅速知晓“微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明确。(2)精心设计。“微课”包含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是“微课”设计的主要要求。“微课”是一个精简的视频短片,因此尽量要突出该课程的特色。(3)教师语言要精练。说普通话、语言简洁、仪态大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需提前准备课上讲稿,这样微课录制过程会比较流畅。3.微课的制作拍摄方法制作与摄制方法需根据“微课”的主题而定,可根据学校的软硬件配备情况及教师技术掌握和容易上手的要求,采用摄像机拍摄法、录屏软件+PPT制作法等。同时,根据一线教师和学校实际情况及“微课”的选题,宜采用适当的拍摄方法。

三、基础会计中微课的运用

利用“微课”进行辅助的环节有:课前预习、课堂知识讲授、课后复习、课外延伸。本文以“错账更正法”为例,讲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导入微课,引发兴趣学生在学习错账更正法之前,已掌握了账簿登记的技能,但如何掌握画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补充登记法,仅靠教师讲述他们很难有兴趣继续听下去,若在课程中穿插“微课”,则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复习总账与明细账登记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账簿中出现的错误如何改正之后,引出更正方法,什么是画线更正,如何进行处理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很快就掌握更正方法。2.化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在提高他们兴趣的同时,教师可让他们分小组讨论老师所给的问题,一是红字更正及补充登记的含义,二是两种更正方法的使用条件。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法,对学生回答情况采用结合微课进行点评。3.案例分析,实际演练学生理解掌握了错账更正的三种方法,紧接着进入实训练习部分。教师可给出一家公司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要求各小组根据案例资料指出账簿中存在的错误并更正。各小组成员要岗位明确,每人负责一个星期的业务量,小组讨论,完成错账更正。4.展示成果、拓展训练各小组完成账簿更正后,教师可先让各小组选派出代表,讲述账簿中存在的错误并说明更正方法及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如何检验账簿登记是否规范、完整、正确,从而得出需要对账与结账的结论,继而为下节课做好准备。最后教师对各小组任务完成过程进行评价,并对完成任务最佳的小组给予表扬,给小组成员进行加分。为了巩固三种错账更正法,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完成与“基础会计”课程配套的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并按时上交,同时完成会计软件操作中关于错账更正的实务操作。

四、结束语

“微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程的引导者,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符合,能把教师的基本素养与教学技巧展现出来。同时,微课是一种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利用好微课,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之下,信息化教学设计、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转变是当代教师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微课的设计及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联系本专业知识进行突破,努力促使本专业知识与“微课”的融合,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Shieh,David.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26).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3]李娇娇,汤才梅,陈倩.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及其发展趋势[J].资源建设,2014(03).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 《护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

一、前言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三、结论

本文基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某“微课”教学实际案例的设计,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基本步骤及要点。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对于以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慧h,刘海燕,刘桂瑛,等.“微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开发初探[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5,29(08):2893-2894.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85-02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涉及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同时,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对该课程的教学,很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辅助以模拟实验和实训。从实践效果看,这种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抽象,理论掌握难以深入。《计算机网络》主要内容以比较成熟的网络技术为主,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有关概念、原理和应用技术。通常按照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依次分析各层功能及协议的工作原理,从而使学生形成对网络各层及网络体系的系统认识。但是这些理论内容较为抽象、枯燥,很难通过理论讲清楚,学生很难通过理论知识来形象地构建网络模型,从而出现学其而不知其所用的问题,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2.操作环节欠缺,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目前,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部分大多依靠普通的课堂教学或者实验教学实施。学生在理论教学环境中接受实践训练,难以产生真实环境所带来的特殊感受,且操作遗忘率高,难以体现学习自主性,教学效果不好。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用以进行专业实习、实训的实验设备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因为计算机网络设备发展很快,新型设备不断推出,受经费影响,学校也很难追随网络设备发展的步伐,不断购置新型网络设备,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以及学生就业技能培养需求的差距不断拉大,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实践技能体系。

三、微课教学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优势

微课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将“课”微处理化形成了一段短小生动展示并陈述、解决一个核心重点问题的教学音视频。将微课教学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还适合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并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和意义。

1.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易传播,适合学生自主化学习。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突出了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教学内容,微课内容更加精简。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以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rm、wmv、flv等流媒体格式为主,可流畅地在线观摩,也可灵活方便地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适合学生自主化学习。

2.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微课的提供者可以来自本校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制作成微课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互联网上还有许多其他教师制作的微课,学生也可以下载。此外,在互联网上,许多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制作了许多小视频,比如水晶头的连接、网络配置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当做微课来使用。

3.可有效弥补师资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优秀教师始终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优质师资资源的受众只是小部分,这也是一些优秀教师的课爆满的根本原因。优质师资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更大的发挥,影响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利用微课,可以组织优秀教师将《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可以扩大优质师资资源的受众,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4.有利于构建教师成长进步的新途径。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才能跟上技术前沿。同时,《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网络工程实践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也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利用微课,对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法进行革新,突破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可以推动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微课的制作,可以使教师全面梳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点,增强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了制作好微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重点的把握以及课程的讲述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反思,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习到主流和先进的实用技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1.清晰定位原则。微课教学设计必须有清晰的定位,这样制作的微课才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需要清楚微课受众的情况,需要了解的知识点是什么,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才能准确确定微课内容。同时,微课教学应定位为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就是说,微课制作不能像课堂上讲解新知识一样,它应是解惑而非授业。教师应以此为基点构思《计算机网络》微课的设计。

2.突出重点原则。微课时间短,不可能像课堂视频一样讲授一个完整的单元,只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道习题或某个学习环节进行重点讲解。《计算机网络》微课内容的选取,应侧重于两类:一是重点、难点、理论知识点,即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困惑,或者学生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制作微课进行讲解或引导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二是实践操作知识点。《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很多实践性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不具备进行课后实践的条件,而这些内容又非常重要,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关键意义。

3.多媒体呈现原则。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可以与学生之间有神态和眼神的交流,微课只是视频,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因此,制作微课需要特别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多使用多媒体,提升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保持学习兴趣。具体而言,要做到动静结合,给人以动态感、空间感。要注重图文并茂,增强表现亲和力,要注重颜色搭配,通常除了黑色和白色外,最多搭配3种颜色。总之,要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生成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学目标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的。准确的教学目标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成败的首要因素。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着眼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应以第二层次为主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使其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内容――围绕重难点问题确定。要紧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的需求,客观分析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生成的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知识能力的高低,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按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际构成,可制作以下教学内容的微课:网络组建,包括局域网组建、无线局域网组建、城域网组建、广域网组建等微课。网络互连,包括LAN-LAN互连、LAN-WLAN网互连、WLAN-WLAN网互连、LAN-WAN-LAN网互连、WAN-WAN网互连等微课。网络规化设计与网络施工,包括做网线、布线、安装网卡、安装模块与设备等,安装各种系统软件、管理软件及系统配置等微课。

3.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媒体技术。微课媒体技术,通常包括课堂实录型视频和内容演示型视频两种。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知识较抽象、难理解,如分组交换、IP多播、TCP与UDP等理论知识,可使用课堂实录型视频,在讲授过程中,将之与日常生活进行类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网络中一些复杂工作原理,如分组交换、IP层分组转发、RIP工作原理、滑动窗口机制、TCP连接管理等知识应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制作微课。对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应以内容演示型视频为主制作微课。一方面,直接拍摄网线制作、网络布线、网卡安装、模块安装与设备调试等视频内容制作微课。另一方面,利用Packet Tracer等软件录制IP地址划分、域名规划、IP地址分配等知识点的示范教学,提高微课教学的效益。

六、结论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利用微课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给《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吉,邱海斌.浅析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开发中的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205-205,207.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84―05[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13

一 引言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发展,它所提供的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使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界线不断模糊和重叠。慕课打破了教育场域原有的资本配置格局,引发场域中原有位置上的震荡和关系摩擦,突出表现是各方力量对时空资源的争夺。”

英语专业的《英国文学史》课程普遍存在“赶进度”、“满堂灌”和“重史轻读”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更喜欢“速食阅读文化”,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其作品的领悟和分析能力,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微课课程,建设慕课程以及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团队根据慕课的理念,对《英国文学史》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微课、慕课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将翻转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场域,形成了模块化、结构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 总体教学设计

1 设计思路

慕课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学课程融合为一体。教学过程要考虑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与技术的关系,还要考虑“师生”能动性,使硬件、软件、师生得到充分融合,发生“共振”(见图1)。

本团队依据微课特点,设计微讲义、微课件、微测试、微总结,提取文学课程知识节点,撰写文学课程微课脚本,利用录频软件制作微课视频,并将其应用于翻转课堂。一系列微课以特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方式共同搭建出结构化、主题式的文学学习微环境(如图2所示)。

2 课程内容设计

团队教师根据文学体裁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八个板块:英国文学史概览、诗歌、散文、戏剧、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和总结,每个板块由“课程视频”、“课程课件”、“课程微课”、“纵深阅读”、“练习与实践”、“在线互动平台”构成。“课程视频”为课程核心;“课程课件”是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微课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程微课”是课程的重难点;“纵深阅读”和“练习与实践”是课程实践;“在线交流”是课堂的延伸及师生的互动。根据作家、作品、体裁或重难点,撰写微视频脚本,搜集素材,通过若干相对独立的微视频开展教学。同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观看相关的TED演讲,阅读原著,在网上提交作业,根据在线题库开展自我检测,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可持续开发学习资源,以多模态方式开展教学:师生共同利用Inspiration、Smartdraw、Flash等软件,设计制作头脑风暴图、知识树或微视频。

3 教学模式设计

本团队根据教师特长和文学体裁采取分段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稳定性、持续性和系统性,又有普遍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展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文学作品。本团队还采用断代学习法、集中区别学习法、体裁分类法等,把作家作品分类,横向比较各个作家的特点,纵向比较流派及作家。采用线上讲授+线下讨论的多元化方式。线上每2周讲授一个文学体裁,将内容分解为多个微视频呈现,并以“在线交流平台”进行总结、延伸和拓展。线下则包括英语辩论、戏剧表演、主题展示、电子书、微作品等多种形式的延伸活动。

三 《英国文学史》微课建设

大数据为课程的普及提供了信息支撑,泛在学习为即时学习提供了技术动力,翻转课堂为慕课创立了现实版的网络课程标本。慕课的特征是学习对象、教学形式、课程内容与教育理念等的开放性,随时随地、主动学习、数据记录等的网络化,课程的组织方式、内容、学习方式、评价等的创新性。而微课的特征是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及结构相对独立。慕课均具有资源多元、受众面广、自主参与等特点。究其实质,慕课是同一课程下的微课群。借助慕课平台,推进微课的开放与共享,是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提升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1 微课的设计与实现

(1)微课的基本要素

“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微内容、微故事、微问题、微研究,课程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使之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本团队在课程设计时,坚持从“微”入手,形成微内容、微视频、微素材、微课件、微练习、微答案与微反馈的循环,并设计制作了系列微课视频,便于学生随时观看。

(2)微课的类型

本团队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了四类的微课:说明型微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微课的基本内涵、设计原理与方法,测评标准与依据;呈现型微课利用关键文学知识节点,如作家关系等设计制作微课,使学生对文学史有一个框架性的认知。例如,团队根据英国文学史对马洛、莎士比亚、谢丽丹、萧伯纳的总体评价和关系梳理,以时间为顺序,制作了四位剧作家的文学关系微视频。

该微视频设计包括脚本、片头、片尾、主体内容,通过电子黑板、文字呈现、画外音、作家肖像、动漫、音乐分别展示四位剧作家文学成就。画面动静结合,充满趣味。讲授型微课旨在通过微视频向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呈现,“扩展其工作记忆,形成知识网络,便于知识管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图形、动画和视频,采用自然图像思维,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习者的认知和接收。”例如:团队结合英国诗人彭斯和其诗作“Red,Red Rose”,利用“SmartDraw”和“Camatasia Studio”设计制作了微视频。内容包括:诗人和重要作品简介、诗歌难点讲解、文体特征分析、韵律和节奏分析、头脑风暴和讨论、纵深阅读、诗歌吟唱等教学活动。任务/活动类微课为深入浅出、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包括微戏剧表演、微剧本创作等。

在制作微课时,要注意内容分配,节奏的把握,画面的动静结合及视觉的接受性。“微课程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要体现微课的完整性,还需6个配套‘微教学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才可能发挥更大的学习效益。”

2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把教师从繁琐的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然后设计制作教学视频;其次,应考虑个体差异;再次,组织高效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开展探究式、任务型学习活动。本团队在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依据以下设计原则:1)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文学知识的建构和内化;2)实现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学生可灵活选择文学学习资源,反复观看视频;3)创建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课前下载微课件,观看微视频、TED演讲、国际公开课程等。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开展大脑风暴,将文学知识节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视觉与听觉刺激,使学生了解文学要点间的联系,强化其学习及记忆效果。

部分课时采用“网络资源+网络互动+普通课堂”跨媒体的模式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件和微课,用“iebook”制作电子书,在网络上进行讨论。课内,教师检查阅读情况,解答问题,参与讨论。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教师不仅提供了教学视频,微课视频以及其他资源,还提供在线辅导。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吸收内化”。

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学生充分互动,在对课前微视频中知识点再度梳理的基础上,补充板书和电子文档等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并根据网络中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排除大部分学生的疑点和难点。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第7篇

微课是当前在线视频教学的一大趋势。微课是指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要素是微教学视频, 一般以5~8分钟为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针对性,强调“做中学”、“用中学”。

1.小学美术课微课的设计原则

1.1 微课的目的

微课既不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微缩版,也不是简单地展示教案和教学视频,微课的出现就是快速解决学生急需的问题,使他们能够立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一旦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则可带来为教师和学生减负的意外效果。

1.2微课的内容

微课程应用较多的领域是职业教育。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更注重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不是构建理论体系。解决问题可以理解为“成果输出”,构建理论可以理解为“理论输入”。美术课微课的内容也应该注重“成果输出”,而不是注重“理论输入”。

1.3微小性与完整性

微课可以被形容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要在很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即小学美术课微课的内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同时,这也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

1.4 技术是辅助

微课属于信息化教学,在微课中,各种动画、视频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学习内容,但是,微课归根结底是教学的艺术,而不是技术的展示。我们在制作和评判微课的过程中始终要牢记,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切勿舍本逐末。

2.《美术与传统》的微课教学设计

现以《美术与传统》微课为例,相关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如表。

3.小学美术微课开发制作过程

3.1 组成制作团队

在微课制作之前,应当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小团体。首先,成立小团队有利于减轻制作者的工作量,让团队内每个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每一个细节,起到提高制作质量的作用,同时又能够降低制作压力。同时,当有人灵光乍现,拿出更好地局部设计时,无论这个设计来自团队内还是团队外,都便于团队进行交流调整,以提高微课质量。

3.2 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也可以看成是教学内容安排。好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让人更简单地了解微课的构成。教案的存在,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前接受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使其在观看视频时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一个步骤的意义,也可让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按照实践――理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3.3 视频设计与制作

微课视频时间较短,因此制作不宜太复杂,讲课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清晰。对于不相干的问题或者理论,完全不需要在视频中进行表达。如制作者觉得确有必要,可以将这部分放到教案里面去。视频是整个微课的精华所在,在设计时应做到节奏鲜明,主题突出,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微课的主要工作体现在视频的制作上。目前,制作微课视频的方法有三种:外部视频工具拍摄、屏幕录制、专业微课程制作软件。

3.4 练习设计与评价标准

微课主要是描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在微课展示了这个过程之后,制作者应当提供一个练习素材供学生进行操作,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最后还需要给出评价标准,以便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5 微课的

微课制作完毕之后,还需要将微课在网络平台上,以便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得相应资源。教师可以考虑将微课在QQ空间、微博或者各类专业教育平台(如世界大学城等)。

4.结语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微课

1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在入学后第一学年就要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而基础课程大部分偏理论;对于上课老师来说,在课堂上完全纯理论的讲解,很难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如果不改革教学方式,可能会有更多学生不爱听,甚至厌烦该课程。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还没转变,认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操作实验性不强,不太好开展实践,因此上课时还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操作,使学生对原理认识不深刻,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和抽象,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必要的实训环节和不能满足现代差异化教育的需求,这些都是目前很多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微课对于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微课教学主要是以播放视频方式授课,学生在课中和课后都能观看视频,它依据教学的需求和目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课程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一般来说,微课教学视频时长只有5到10分钟,但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基本上集合了重难点和易错点等。教师利用微课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可以根据课程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因材施教,所以在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使用微课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上课还是以课本讲解为主,将实践的操作内容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再根据课本知识内容理解和实践。有时学生在实践时碰到问题而暂时解决不了,就会对专业学习逐渐失去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很难跟上课程进度。而微课视频教学的应用将浓缩课本上的知识点,突出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和难点,结合一些新颖的计算机技术,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视频,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碰到问题,能主动学习和探究。微课教学的应用,改变了教师传统教学的观念,在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有很多教师都谈到将微课视频纳入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它不仅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提高实操能力。

3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3.1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为了确保微课视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教师需要对微课进行精心设计,确保微课的质量和内容的新颖与价值,才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整个微课设计制作流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前期策划首先准备好前期的方案策划,找准课题,重点在某一到两个知识点上,不要涵盖太多内容,要使整个视频内容围绕重点讲解或演示,准备好文字内容,待后期需要录音成解说词;其次要分镜头脚本设计,准备好相关的软件或课件,部分镜头可以采用幻灯片,也可以使用录像机拍摄视频或者录屏,使每部分的镜头要与方案的每小部分对应上,并且要统一按顺序命名,以免混淆;第三要制定时间计划表,计算好每小部分或镜头脚本的视频时间,并且注明,控制好整个微视频的时间在5至10分钟。如图1。(2)中期拍摄(录屏)根据前期方案及脚本的设计,制作视频过程。对于课件部分,可以将每个页面精心设计及美化,适当加些特效,控制好自动播放时长,然后将课件导出成视频格式;对于拍摄部分,需要准备好拍摄场景、道具以及相关人物,按照前期准备的人物对话、实践过程、成果展示等镜头分别拍摄,对于过程较长或者较为复杂的重点画面,可以多次远近拍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两台录像机拍摄;对于有些使用计算机教学的可以采用录屏软件,将自己的操作过程按脚本思路录下来。(3)后期制作在中期拍摄完成后,进入到后期制作阶段,准备好微课视频需要的素材、方案、配音、音乐以及视频制作软件。整个视频制作过程可以分为视频片头、片尾、视频剪辑、字幕、声音处理、调色合成、视频输出七步。制作过程中,为了能更直观、方便查找素材文件,需要对素材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微课视频制作的效率。如图2:微课视频的制作,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作为主题。例如我在WindowsServer2003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之中,我选取其中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作为教学重点,它在整个课程中具有代表性,对其中系统安装前的配置、分区、格式化等思路要着重讲解和演示。微课视频中要设立教学目标,要能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点和操作的关键点,使学生在看完微课视频后能掌握安装操作系统的方法和过程,能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并进入深层次理解和操作。

3.2做好微课与常规课程的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存在,不能完全被其他教学方式所取代,而微课本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形式,它可以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将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各自优势相整合。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有效地将全新的微课教学资源融入课堂当中,从而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微课教学过程中,为了能使传统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与微课所扩展的知识进行融合,这样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