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学会论文

教育学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8 15:00:59

教育学会论文

教育学会论文第1篇

从广义上讲,创业不仅包括创办自己的企业,也包括在原有的岗位上创建自己的事业。创业教育不单纯是指导学生创办企业、培养少数企业家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业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它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进行创业教育,传授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更具灵活性和适应力,另一方面它也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会计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接受创业教育提高其创新能力,在创业训练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能力,有助于成长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业型、复合型会计人才。

2会计学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

2.1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构建和完善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而言,许多高校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价值,因而不愿在教学层面推进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更不用说将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了[3]。创业教育是适应时展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一种素质教育,必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列入常规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调整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通识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创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开展全员化系统化创业教育,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意识渗透,这是会计学专业进行创业教育的核心。在课程设置方面,把《创业学》、《大学生创业导论》、《创业管理学》、《创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普及创业知识,同时加强对创业有很大帮助、实践性强的原有课程,例如《审计实务》、《审计案例分析》、《财务会计案例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灌输创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

2.2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调查显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校外实践、小组讨论这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交流、团队合作、顶岗实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主体性,形成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提高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使用程度和实际效果,可以有效激发会计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会计案例、审计实务、企业营销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理性思维。

2.3依托第二课堂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计学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会计专业课内教学实践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发展,主要注重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实现学生的创业活动面向现实需求创造了条件[4]。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组织举办会计信息化比赛、会计案例大赛、点钞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等学科技能竞赛,组织“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意作品大赛、营销策划大赛、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其自信乐观、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创业品质。

教育学会论文第2篇

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精神的载体兼具传播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受分科教育系统和二元论世界观的影响,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担负人文精神传播的重任有其自身的优势。社会科学普及即个人、组织有目的地将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面向民众进行广泛传播,社会科学普及是社会分工背景下成果共享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均衡发展、共求和谐的重要途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社会科学工作的下游组件,是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是社会科学与民众之间的中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共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重要性的集中表述也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中远期发展要求。社会科学普及主体的专业性、组织性和社会科学普及客体的受益范围、受益程度反映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效果,各级社会科学联合会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主体的主要组织协调者,民众作为社会科学普及的客体主要接受了安防、法规、卫生、经济等方面的服务和教育。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成效不仅仅表现在普及工作的具体实践现象中,而且还表现在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中。学术界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意义论证、载体创新、立法保障、与自然科普工作比较、战略提升规划等方面,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实践重点集中在普及主体素能提升、普及宣传、普及策略建设等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共同促进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本质上是理念和方法的传播活动、社会性的教育行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社会科学普及作为一种广义的教育社会活动其目标必须包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传播理论和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并在普及工作中已多有应用,但教育哲学论的辨析鲜见。教育哲学以反思教育理念前提和实践基础为特征而区别于教育学对教育过程的控制,教育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使教育活动能够建立在稳固的哲学基础上避免教育的狂妄和迷失。教育哲学对社会科学普及的宏观指向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对社会科学普及的具体实施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以教育哲学的视角审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既是社会科学普及的自我反思也是教育哲学理论的实践检验。目前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一步提升普及工作的效率和影响力度成为新时期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点,社会科学普及的策略建设是普及工作的理论前提。研究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主客体性状和诉求是普及工作的必要准备,也是普及工作自身建设的运行保障。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策略探析可以依照普及工作的知识传播规律进行传播学、教育学构建,也可以对普及工作的运行理论前提和过程基础进行教育哲学探析,选择教育哲学视角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进行评析是相关理论的补白和实践探索的新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发生在社会有机体中,教育哲学的视角不仅能够在宏观上把握社会科学普及的方向也能在具体实施中促进反思和改良。宏观指向保障了其工作方向的先进性,普及工作的具体实施是提升工作效率的着力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教育哲学探析有着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和有益性。

二、社会科学普及的教育哲学评析

社会科学及其普及的重要性源于人本身的目的性,自然科学外求诸理于人之外(即便是以人为对象的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仍旧是将人作为对象和工具而外在于人),只是为了获得认识自我的多个视角,人本身仍旧是目的。社会科学是回归人的目的性的切近道路,也是人向世界出发的隐性工具。“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尤其是生物科技和信息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日益渗透,它们缺乏人文关怀的一面也日益暴露出来”,人终究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和工具,“认识你自己”的呼声反而在当代科技盛行的背景中增强,“人作为目的”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重要性认同只可能暂时遗忘而不能被否决。自然科学出游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归家,只是自然科学的游子心暂时被大自然的奇妙所吸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否定项常常指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普及的肯定项与自然科学诉求同归于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实践和成果普及主要以社会个体和个体社会关系为对象,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自我回归,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更加关注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意义性。相较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解决的是人本身和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社会科学以人的社会关系为背景观照人的存在,有别于自然科学所关注的自然背景。约翰•杜威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提出:“科学的进步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关于生活目的和生活幸福的思想。”这里的“科学”显然特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直观性上较之社会科学具有明显的优势,社会科学普及相对于自然科学普及工作有着较多的困难。困难产生的内在原因是社会科学普及的赋性没有得到普及主、客体双方的深刻认同,困难的外因在于由二元论世界观和工具理性所致的自然科学崇拜统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科学普及是克服此困难的有效途径,社会科学普及“有利于培养公众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风尚”,社会科学相较于自然科学更加贴近于人的存在,是对自然科学疏离人的纠错。社会科学普及的赋性在于引导、思考并解答社会进程背景下个体存在的社会意义,促进个体社会化积极效果的发生,引导个体的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自然科学是人的工具而非目的,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依归,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野应该在人的存在中淡化直至消除。

当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实施者的主要精力大多投入在传播社会科学知识的活动中,这种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功能发挥,对民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这种投入在策略上有重大缺陷,至少存在三个弊端:其一,与基础教育的功能重合。基础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传播基础性的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教育未能周全的社会科学知识才是社会科学普及的工作内容,若将有限的社会资源用于重复性的劳动则降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社会科学普及由此被民众所轻视和慢待。社会科学普及内容的重复是导致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效率低下的工作认识缺陷。其二,遗落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点,难以通过引导、示范的教育功用发挥促动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功能。社会科学普及的重点在于社会科学方法、思想的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仅仅是普及工作的一部分,是社会科学普及重点达成的依托和凭借。通过社会科学方法和思想的传播,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是社会科学普及的工作重点,由之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带动作用。其三,过渡谦让于自然科学的显性成果,轻视社会科学的隐性功用。面向细微生活的自然科学的知识传播和技能教育受到普遍的欢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若“学步”于此将导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用的遗落。自然科学成果及其普及因其直观性而产生了光环效应,自身的不足被遮蔽;“在人们生存能力、条件和状况越来越得到很大改善的今天,人们反而对存在的意义发生了疑问,这可能是‘现代病’的总根源”,“现代病”已经逐渐暴露出光环掩映下的意义失落问题,这个问题的解答正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功用所在,这种功用在时效、影响力上均强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普及的现状是放弃了自身的优势去模仿同事的特有技能,这就必然消解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性能,社会科学普及客体的感受和态度逐步惨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自信心也必将受挫。社会科学普及的策略问题在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对象——民众的影响上则表现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认知偏差,这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策略缺陷的外在表现。民众执意于对自我生存直接获益的知识和技能,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对此有先天不足,社会科学的有益性在于对个体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进行宏观、间接地导向和纠错,这种作用具有间接性和长期性,难以对受体产生直接、短期的直观收益。自然科学普及工作的高效运行得势于民众对自然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需要,这种需要指向当下的生存,这是社会个体存在的必然反应。通过社会科学普及来增益社会个体乃至社会机体的存在和发展是普及工作的根本所在,如何凸显这一积极效果是提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效率、改良工作策略的重要任务。“社会科学普及是面向大众、惠及民众的事业,民众参与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科学普及的效果”,民众的社会存在状态影响着社会科学普及的需求度和需求内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策略和方法必须结合社会个体的具体存在状态。民众的认知内容固着于当下生存内容,忽视了生存的方向性和价值内涵,坚持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和谐化为纲,以民众的社会角色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参考变量,是当下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指导思想。

三、教育哲学视域下的社会科学普及策略

运用教育哲学对社会科学普及的前提、过程和目的进行分析发现,社会科学普及出现了工作观念错误、策略失误的情况,社会科学普及客体的认知偏差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应对这些问题成为社会科学普及实践的必要准备。社会科学是人的存在的意义辩护者和生存引导者,改变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观念和策略而建立起社会科学新形象能够促进民众对社会科学的认知转变。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成效不尽人意的重要内因可以归纳为功能定位错误、工作重点不明、无视自身的隐性功用三方面因素,对于民众的认知偏差的外因可以通过因势利导的策略达成弱化甚至是消除偏差的效果。社会科学普及的工作内容应该是基础教育所开展社会科学普及的补足和深化,社会科学普及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引导、示范的教育功用引发个体的存在反思从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这种促进是终身的。促进可以产生连锁反应成为个体自动克服困难、追求幸福的主动行为,无须为社会科学普及的个体依赖性担忧。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式微是社会现状的反映,社会科学普及主体也受社会现状的影响,提高社会普及工作效率的前提便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主体的自身建设。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得到了初步的实现,不少同志沉溺于对成就的享乐且理想追求淡忘,其生存失去了可持续发展性。人文精神的弱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宏观精神祈求波动的微观表现,进而弱化了专注人类社会本身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下游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也进而松懈。我党先进的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基础维持着社会科学相关工作的前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应该抵制社会进程中逆流的影响,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通过社会科学普及对社会现状产生积极的反作用。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有限,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也非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点应该是社会科学思想、方法的普及,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发展。知识传播只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部分任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主体性任务当是引发民众反思个体存在的社会意义,探求人类社会进程中个体关系对个体发生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自发的知识获取行为,从而达成促成人类社会知识体系共享的目的,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效应。社会科学普及是当代社会意义失落症的药引,自然科学的成果只是最高伦理准则“幸福”的间接工具,为幸福进行分析和论证的只能由社会科学所彰显的社会价值体系所担当。推崇幸福的物质要素是物质匮乏年代所造成的社会阴影,该阴影被当代社会的富足和时代背景下的“和平”“发展”之光所消除,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要求社会工作者担当起回归人本身的责任,正因为这种担当使得自然科学的显性成果才能回归其所属的工具性,才能使得社会科学的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只有在这种工作环境中,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性才能得到客观、准确的表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自信才得以重建。个体社会进程的视角下不乏追求理想的行为,这种个体理想追求常常圈囿于个体自身而对社会发展难以产生巨大的贡献,即便产生了积极效应也是客观结果而已,也很少会有我党创建初期、建国前后的社会群体性的理想追求图景。大多数民众大都处于社会理想追求淡化的状态,自然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能够对其生存产生直观而迅捷的效应,社会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被视之无用。个体的社会发展受动于个体理想而陷于直观、感受性的生存世界,奥伊肯指出:“迷恋于直接环境不可能给生活以内容,在它给我们提供的生活背后,永远有一种深刻的、无法满足的渴望。”这种“渴望”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渴望。任何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都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都不能用不切实际的祈求带动具体的需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必须立足于当代社会进程和民众思想状况的特点,辩证地处理社会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必须面向民众实际的生存,不能“空对空”地进行理论宣讲,如若这样只能自我陶醉于远离生活的理想世界,只能被生活所抛弃,最终戮害自身而自哀自怜、愤世嫉俗,这是近现代哲学本体论研究的病症,社会科学也染疾于此深受其害。社会科学普及必须立足现实,认真贯彻党中央多年前提出又在新形式下发扬光大的“群众路线”精神,引导民众发现自身最为根本的、最为重要的利益——人的全面发展,将对幸福的追求落实在具体的生活中。立足于社会个体特定的生活情境,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客体进行因势利导,才能高效的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在此所言之“势”,意指个体存在的社会性和个体意义的必要性,物质文明成为民众利益的现实表现,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地表述了民众生活的隐性内容,“两个文明”的外延是社会科学普及的大势。社会科学普及不能临摹自然科学普及工作,两者毕竟有着巨大的差异,但自然科学普及工作的高度接纳性的原因作为可鉴用以变革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策略。有些研究者从强权视角提出了诸如国家权力介入、立法保障等一些建议,社会工作普及强制化的效果预期难以乐观,社会科学普及立法倡议是理想淡忘情境下意图发挥理想带动机制的国家意志手段介入,这种介入的效率已经被其特定情境所弱化,这些建议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社会民众尚未产生社会

教育学会论文第3篇

无论处于什么阶段,高职会计教学改革都是高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高职会计教学质量与社会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需要高职院校及时做出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但要达到这些目标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学生发展实践要求,逐步改善现状。下面我们就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阶段性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一)高职会计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水平阶段,没有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提升教学质量在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还不多,这时接受过高职教育的会计师在市场上还属于高素质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承担了大部分的会计职业工作。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素质会计人才开始大量流入市场,导致高职生源的素质降低,优势减弱。且高职院校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较弱、团队协作能力差、知识水平较低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当集中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及时跟进社会发展需求变化,根据企业、市场的要求制定教学方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开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才需求市场,改变社会对高职院校会计师的看法。

(二)高职院校没有改进教学方式现在高职院校主要的教学对象是90后,旧有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这些学生。这些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较多,社会上流行的信息量较多、较繁杂,学生极有可能被不良信息所吸引。高职院校应该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接受优良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的教育缺乏实践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无论是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还是大型企业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首先注重的是应聘对象实践能力的高低。而在现今的高职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的灌输。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优势,无法与社会上其他毕业生竞争。

(四)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无法正确评价学生技能高职会计教学期末评估中,还是采用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笔试的考试内容较死板,只注重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的考核。容易使学生将重点放在课本上,忽略了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且因为教学课本与时展不同步,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进行社会体验,学习先进技能,最终使得学生出现毕业时拥有的技能较为单一,竞争力较弱的情况。而在期末笔试中,作弊、造假的现象十分常见,学生成绩不真实,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情况。笔试这种不科学的考核方式,在信息发展的时代,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

二、高职院校在新时期应做出的会计培养改革措施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职进行会计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实情,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增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下面我们就上文中提到的教学问题,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会计教学注重的实用性教学,学生光了解课本知识,而不进行实际操作,这是无法学到会计精髓的。学校应当通过市场调研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了解市场上对会计人才要求,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培养实用性人才。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聘请优秀会计人才、会计事务所专家临校,指导教学,开展演讲,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在充分了解市场情况之后,才能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师。树立目标使得一个人拥有追逐的动力,目标更是支撑个人发展的后备力量,因此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宣传培训,帮助学生制定精确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重会计教学的实践性动手能力是评估一个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学校在进行会计培育中,要将实践与理论教导并举,既要注重理论课程又要积极开展实践学习。一般的职业院校一说到实践教学首先想到的是校外实践,但这种实践需要进行广泛组织,不仅开展难度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会浪费人力物力。除却校外教学,我们可以从校内实践入手,如开展相应的实训课程、组织小型的会计实践学习活动、开展小型会计比赛。多样化的教学不仅带动的学生学习气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方式,一些先进教学设备的引进,能充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如多媒体教学就能将图片、视频等信息直接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在会计教学课堂上,也有着多种教学软件,这些教学软件能直接的为学生传递信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建设高效课堂。

(四)发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考核对学生的重要性。传统的笔试考核,不仅不能让学生发挥真实水平,而且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思路,僵化学生学习方式。职校在进行考核方式改革时,应当将实训计入考核的一部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平时授课时也要注重观察学生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教育学会论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社会体育;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必须具备管理性、服务性和应用性,由此可看出,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常的高,而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是缺乏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矛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以缓解这一现状,通过该专业的实践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进行学习方向的定位,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1.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1.1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作为体育学类的专业学科,学制设置为四年,完成学业后要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结合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学生的体育素质,丰厚的知识面,独到的创新意识是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健身指导、体育指导、体育管理及科研领域的人才[1]。

1.2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提高能力,使其符合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是实践教学的目的。而实践教学的本质则是通过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亲身体验,消化和吸收知识。实践教学在人文领域、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在特定情形之下的精神层次方面的内容是其在人文领域的表现。分析关于社会事件发生、结果、影响的效果和价值层次是属于其在社会知识方面的表现。判断已得到验证的事实的正确与否,则是实践教学在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2]。

2.市场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

2.1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增加

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社会体育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在短时间内,成立了大量的健身俱乐部,市场的竞争力日趋激烈。这种状况也就对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益蓬勃的社会体育市场环境下,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缺乏,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发展[3]。结合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体育人才大都存在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不强、对本专业认识不足等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只有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具备完善的工作能力

[4]完善的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策划、商业营销、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健身技能的社会体育人才,才能尽快的高质量的就业,并且在工作中能够更加迅速的进入状态。

2.3具有职业资格证

职业资格证是国家统一授予的从业资格证明,它的获取条件就是要通过理论和技能的考试[5]。该证书由于是国家统一颁发,所以比较具有权威性。该证书的存在是学生在相关行业的理论和技能达到从业水准的一种证明。在实际的市场中的认可度达到90%,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是一块敲门砖,在就业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3.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3.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招生和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自办学来就存在的一大问题,教育部在2015年公布的十大就业难名单中,部分省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榜上有名,在当前社会,就业问题不但没得到解决,反而更加突出[6]。体育人才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还是不多。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华南、华东等地区能够给社会体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目前的人才流向状况分析,大部分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在毕业后,要么选择转行,例如考公务员、考编制等,要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7]。总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严重,就业质量不高,是阻碍该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3.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3.2.1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除了部分专业的体育院校,像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外,大都是由地方高校和师范院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由于这些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在一些课程的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没有提前进行市场调研,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导致培养的体育人才能力不高,水平缺乏,因此,合理、科学、有特色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3.2.2不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体育项目繁杂,种类繁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同的培养方向需要不同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全才的培养是不可能的[8]。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和师范院校在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时,设置的培养目标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目标与薄弱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让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成为了很难实现的目标。3.2.3专业认识不足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20年的时间,宣传度和影响力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对该专业根本不知道或不了解。实际的调研发现,参加高考的体育生对于该专业不了解的程度达到了57%,仅仅有5.1%的学生了解该专业,而选择第一志愿报考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学生仅占67%,相较于体育教育专业而言,该专业不得不降低分数线[9]。

3.3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实践环节中的问题

3.3.1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在课程安排上,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大多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的,实践课程较少,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课程的缺乏往往会让学生进入一种“闭门造车”的模式,逐渐与社会脱节,不了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方向,最终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难题。3.3.2实践教学的内容质量不高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更新,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且缺乏特色,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会降低教学的质量。3.3.3重视不足,形式单一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重差距是很大的,以四年本科教学为例,大都是前三年半都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只在大四下半年进行相关的专业实习,往往这个时间段还面临着毕业论文的撰写。严重缩水的实践时间和单一的实践形式往往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校对于实践的重视力度不够,太过偏重于理论教学,没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指导。3.3.4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对策①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今市场的需求情况,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做到学以致用。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其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着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专业特色,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首先,在选聘相关教师时,要多采用一些具有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工作经验的老师。然后,要组织优秀的教师进行正规的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考核。最后,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让教师通过深入健身第一线来了解现在市场在体育人才方面的需求,制度符合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③教学内容改革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必须要安排出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为应用型人才。④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是由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的,而基础设施的建立则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没有足够的教学条件则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改善教学条件,加大教学投入。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就要加强教学管理。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素质较低,文化理论基础差、比较好玩、好动。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风气,必须严肃学风、学纪,进行严格管理。⑤建设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能够保障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学生通过在固定的实习场所进行实践,快速的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能够达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基地的选择比较广泛,既可以与校外的健身房、体育公司等进行合作,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以下主要对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分析。校内实践基地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既锻炼了基本技术能力,有提高了综合运用能力。首先,校办企业。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培养出市场所需人才。学校通过创办企业,为实践基地的创建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其次,课余健身俱乐部。在一些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由于学生对实践需求的增加,给健身俱乐部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市场。学生不仅可以在健身俱乐部中进行实践,提高自身能力,同时还可以舒缓压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来进行实践。现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它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理论受教、专业实践、教学实验等工作。一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生理测评知识和解剖知识,因此,生理实验室的作用最为重要,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特征和解剖的相关知识,测评人体的体征指数,从而让学生在训练时更加有目的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素质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成为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现状可知,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要加强社会指导和管理专业体育实践,就要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师资力量,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的增加,让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罗跃平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3):88-90.

[2]李庆军,钟波,杨连波等.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华章,2014,(5):257-257.

[3]李克建,王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J].科教文汇,2014,(22):115-116.

[4]王晓云,阮云龙.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培养方案修订的探讨[J].运动,2014,(5):56-57,81.

[5]彭子特,王志强,李文卓等.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武术研究,2016,1(6):153-156.

[6]吴亮,杨海平.肇庆学院"社体专业"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5):55-59,71.

[7]王晓云,阮云龙.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J].运动,2015,(17):104-105,123.

教育学会论文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思想潮流的发展,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给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探索新规律,科学引导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人才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发生新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得到广泛流通,在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高校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另一方面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现阶段在意识形态和精神观念上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易被一些表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这些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一些大学生误入歧途,在高校教育工作中,需要注重相应的思想文化引导工作。

(二)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喜忧参半”

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是较高的,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正确认知率却略显偏低,特别是对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正确认知率更低。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层次,理解的不够深刻。同时存在理论上的认同与现实间的困惑矛盾,使少部分大学生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产生了疑惑,导致政治立场不坚定。

(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相互碰撞,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大学生仍在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同时,部分大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不够重视,对待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入以及对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冷漠无兴趣,而对西方的节日却狂热追捧。如对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的热衷和对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忽视,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此,给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探索

(一)加强宣传,渲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高校是一个人才培养和承担着传承、创造人类精神成果的地方。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因此,要使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同并心中牢牢印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渲染不失为一个好途径。如除了课堂外,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讲座、评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氛围。

(二)加强新兴载体的运用,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毋庸置疑,大学课堂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平台。课堂上的授课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结合实际生活,接连社会热点话题。同时,善于运用微博、微信、QQ等新兴的网络媒介,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知其言、晓其义、信其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疑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坏境,可以凝聚强大的舆论正能量。高校利用好新兴媒介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逐步渗透至网络文化,用正能量来占领网络阵地。高校重视做好重大信息工作,及时的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事项到网络平台,积极的回应和引导网上舆论方向,同时做好宣传正能量,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传,潜移默化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合理的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曾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所在。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只有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扎根在这片沃土上,它才能枝繁叶茂。因此,高校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中,要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文化渗透日常价值观的宣传当中。另一方面,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合理的处理好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全球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外来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我们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取外来先进文化的丰富营养。然而,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只是的拿来主义,不能简简单单地照搬过。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运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既不全部否定,又不能将其全部拒之门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凝练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也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不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社会各方人士的共同且长时间地努力。面对新形势下的环境,我们要继续深入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让大学生真正地理解其中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作者:敖焱鹏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悦,蒋雪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150-152.

[2]金华.浅谈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8:180-182.

教育学会论文第6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

 

提出的背景: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 培养出具备一定社会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应试人才”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特殊意义。

中学生现状:

第一,社会性体验不足甚至是空白。 由于紧张的学习,加上网络的普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与人、与社会的交往日益减少,其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明显不足,出现了人际交往和社会生存能力的障碍。

第二、自立迟缓。家庭的娇生惯养,信赖性强,缺乏独立能力。

第三、没有协作精神。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变得任性和自我,不懂得与人合作。

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弱。现在的学生沉静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人沟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老师不懂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

“社会能力”的内涵:

社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自主思考的能力。 能够与他人相协调并能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还包括具有丰富人性、正义感和公正心,能够自律、有奉献精神、热爱自己的国家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里,要求学生在将来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上承担着不可推卸责任和义务。本人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谈一些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差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回答问题总是支支唔唔说不出来,声音细小,就是说出来也表达不清楚。这在今后的工作和与人相处中都是一种交流障碍,给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你就是满腹经纶表达不出来也是枉然。

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教师的用语要精确、规范,讲解的思路在清晰易懂。特别是讲解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时老师要能够用精练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比如讲解“物质的量”这个抽象的概念时,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物理量,如同长度这个词一样,是一个整体词。它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正如“长度”来表示度量的物理量。如同 “长度”的单位是“米”

一样,“物质的量”也有它的单位,国际上用“摩尔”来表示。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将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当然你得有足够有耐心。学生在刚开始表达的时候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声音小、说不清、词不达意等。心急的教师会觉得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来讲得快,以为这样效果就好。却不知将学生锻炼的机会给流失了。我的课堂基本都交给学生来展示。化学实验让学生做,让他们说实验的准备、操作思路、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方案、描述实验的现象、解释等都由学生完成。化学用语,化学图象,实验装置图等都可以让学生来表述。遇到问题让学生先说,解题的思路、用到的知识点、注意的问题等 ,可以到讲台、也可以在座位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讲台,只要老师把机会留给学生论文的格式论文的格式。

二、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团体成员为实现团体目标共同努力的行为。合作是在成员通过完成某一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共同完成任务,分享经历、责任共同承担的过程来培养。只有团体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团体才能获得成功。 需要个体成员能够与他人通力合作,不以个人小利为私,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

首先将学生分组,选小组长。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制定每一个任务的实施细节,这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就要教师去认真准备。比如实验的合作,要求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有精心的准备,有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结束后有实验报告。能够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提交,对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比如他没有提出问题,就去让他回答问题。对不自觉合作的学生,要请其他成员监督他,帮助他,让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团队合作中。让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帮助别人、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感受被帮助的温暖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感受到团队的合作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耐挫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磨难。现在的孩子,在他们人生的路上被一路呵护,几乎所有的挫折都有人帮他们解决了。面对困难无所适从。遇到困难不是退缩、逃避就是想不开做出过激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以便将来能适应社会。比如在解决难题过程时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障碍;考试的失败中学会面对挫败;化学实验中失败的教训;还可以通过化学史上,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无数次的失败来引导学生,我们的前人是如何面对失败。

四、 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团队内外关系的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否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让人尽快适应环境,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人际交往能力的包括:(1)表达理解能力。即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准确理解别人的想法,不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因素。(2)人际融洽能力。能尽快和周围的人融洽相处。接纳别人也被别人接纳。 (3)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没有很强的依赖心里。

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回答问题、表达思维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供师生、学生之间交往机会,营造让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创设让学生宣泄情感的情景,教育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学会自律,与人合作,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 。 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将还你一个精彩!

教育学会论文第7篇

1.1发展社区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物质基础、人文基础与政治基础,而人文基础就是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如果没有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作保障,那么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就是空谈。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只有建设好社区,才有建成和谐社会的可能。

1.2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让全社会的所有成员终身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发展社区教育,可以实现社区居民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明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弥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不足,最终实现终身教育体系与普通国民教育体系的对接互补。社区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1.3发展社区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由于社区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广,故能满足社区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如社区大学(学院)组织开展的各类职业培训与社会服务,可以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与劳动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经济收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1.4发展社区教育是加快社区自身建设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与学习的社会,由于社会的功能大多集中于社区,如服务功能、娱乐功能、保健功能、教育与培训功能等,社区教育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发展社区教育不仅有利于强化社区各项功能,而且可以实现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的有机融合,促使社区自身建设更加完善。如通过生态教育等,强化居民的环保意识,养成居民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促使社区的生态文明发展。可以预测,将来的社区是数字社区、绿色社区、多元文化社区。

2发展社区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系

发展社区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能促使社区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两者互相联系,相互依赖。

2.1发展社会教育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由于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所以社区教育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成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社区教育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社区成员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如文化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科技教育、法制教育、文明教育等,扩大了教育空间与时间,延伸了学习范围,补充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使人重新获得了终身学习的权利,从真正意义上,创建了学习型社会。

2.2构建学习型社会能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信息网络化程度的加快,人们对各类学习与培训也越来越重视。构建学习型社会顺应了时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由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环节组成,在学习型社会内部结构中,学习型社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型社区是一种新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以社区教育为基本内涵,提供社区成员学习的环境,保障社区各个层次人群学习的权利,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学习型社区的发展,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得社区管理更加完善,最终,又促进了社区教育的更好发展。

3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社区教育已经形成自身发展特色,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目前社区教育发展情况而言,依然存在着许多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3.1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重视不够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新型教育,其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重视社区教育,只偏重于社区教育的经济与政治功能,在社区教育上行动不到位。由于政府对开展社区教育认识不足,所以社区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不大。开展社区教育会牵涉到很多部门,如财政、教育、工商、民政、劳动、文化等部门,但由于政府对社区教育重视度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即政府没有具体部门进行统筹与协调工作,直接导致社区大学(学院)难以开展有效的工作,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走过场,做样子的现象。

3.2社区教育资源贫乏

社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一)社区教育经费不足。目前,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社区教育工作只能靠争取政府部门资助和社区大学(学院)自筹来解决,基本设施简陋等;(二)师资缺乏,工作人员少。目前,从事社区教育的中、高级专业职称和具有实践教学技能的教师数量不足,并且缺乏对教师的规范化管理,如没有建立教师的考核机制与信息库,聘请教师随意性比较大;(三)对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理论研究都很不够。主要问题有:普通性课程多,特色课程少;休闲类课程多,思想品德类课程少;针对青少年和老年人课程多,适应中年人课程少;理论性课程多,实用性课程少。

3.3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偏少

社区是人们生活、生产重要的场所与区域,这个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要与职业类培训联系在一起。然而,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目前社区教育开展的教育活动大多适合中老年人群,如生活保健讲座,科普宣传,社区医院义诊,工业新产品推广介绍,读书活动等。对于社区里的中青年流动人群、下岗失业人群而言,他们希望通过社区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通过培训,实现自主创业。但是目前社区教育中,开展职业技能类的培训课程偏少。

3.4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

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是社区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中国社区教育的现状看,社区居民的参与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活动内容单调乏味,社区教育开展的各类活动流于形式;(二)实施形式带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三)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教育相关的管理部门缺乏创办社区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在社区教育活动中没有充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参加社区教育的人数比例偏少。

4对策与思考

4.1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管理

在管理体制上,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三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职责与义务,要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要不断完善社区教育制度,使社区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轨道。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对辖区内的社区事务实行统一管理。社区大学(学院)主要负责具体教育工作的落实工作,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及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制订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实施方案。社区大学(学院)还可设立社区教育的分支机构,深入到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使社区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实现社区教育管理的多元化、自治化,各个部门在社区大学(学院)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活动,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湖州社区大学在当地社区街道设立了社区教育的联络网点,在乡镇成校和企事业单位设立社区教育分校,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政府可逐步建立社区教育的激励机制,即奖励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有突击贡献的集体与个人,并且加强对社区教育相关领导的业绩考核。

4.2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等方面。财力资源方面,社区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充分借助社会各界、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实现社区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多元化,巧妙设计社区教育开展的各类项目,合理使用现有的经费,尽量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政府财政每年固定拨一点,企业、团体捐一点、学习者个人出一点。这个基金补偿四方的开支:(一)单位整合入网的费用;(二)软硬件及多媒体购置、制作费用;(三)互联网资讯费用;(四)教师及工作人员劳动报酬。人力资源方面。建立一支以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管理和骨干师资队伍,如聘请高校中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或招聘有专长的工程师、技师、会计师等成为社区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教育资源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与共享,学校教育资源要体现公益性。要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积极开发教育课程资源,通过设置实用性、技能型、发展型和娱乐型等多种课程,满足社区居民学习、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等多种需求。

4.3加强社区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提高社区教育的实效性。社区大学(学院)要对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进行定期研究,为社区居民学习、终身教育提供便利。不同人群其参加社区学习的动机和需求也不同,为中老年人群可开展保健与养生教育,提供书画、广场舞、科学健身等,为其它人群开展音乐、美术、体育、理财、休闲、心理咨询等活动。为失业的中青年人群开展创业职业技能班的培训,如家政服务、文秘与电脑,服装设计、烹调等学习,以及各类职业上岗证的培训等。湖州社区大学自2008年挂牌成立以来,本着开放办学的原则,曾先后开办了以“书香湖州全民阅读年”为代表的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以“悦读湖州新市民融入教育”、“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人文大讲堂”、“社区艺校”等为代表的公益大讲堂项目;以“小社区、大总管”为代表的社区工作者培训项目;以“社区大学企业分校”为载体的校企合作项目;以“浙江首家农民学院”为平台的特色农民教育典范等,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各项工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声誉,社区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4.4增强社区教育的吸引力

广大居民的参与度决定了社区教育的成败,为此,社区教育机构一定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增强社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社区教育主要部门要根据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定期研究,分析社区居民的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所掌握的基本信息与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及时给予解决。社区大学(学院)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密切联系本地区各类社会机构单位,广泛开展与企事业等各条线上的合作交流,以达到信息通畅、增进感情、发展社区教育的目的。社区大学(学院)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大胆实践,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社区教育活动模式,如开放教育模式、远程教育模式、数字化学习模式、各类组织学习模式、各类社会培训模式,积极探索与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由于社区教育目标的多重性,因此,社区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要不断更新,并使之多样化、多元化。同时,社区大学(学院)要合理安排时间,开展有针对性地社区教育活动,这样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活动的融入度就会增加,即增强社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5结语

教育学会论文第8篇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从高中进入高校,从一个紧张的学习环境进入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思想上的放松是学生的一种主要表现。学生们思想的放松会让学生的实际道德素养状况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德思想方面: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将自己放在第一位,如:在国家助学金评选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家庭条件并不是太好,于是学习好的学生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应该得到助学金;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助学金;而那些学习不是太好家庭条件又不是太差的学生则对助学金的评选漠不关心,他们的思想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的思想会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体现出集体观念差、学生之间关系难处、相互协作能力差等。

(2)礼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有部分学生见到没有给自己上课的学院领导、老师不打招呼,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见到给自己上课的老师也不打招呼。乐于助人、给人让座现象越来越少,看热闹现象越来越多。

(3)习惯形成方面:学生不爱打扫宿舍和教室、实训室的卫生,随意扔使用过的废纸等,不按作息时间休息且做事情不注意别人的感受、影响别人休息等现象。在学校上课时到教室学习,课外时间都用到了玩上,更有甚者有的同学上课玩手机、睡觉,他们把获得毕业证作为上学的目的,是否学的真实的知识技能他们并不上心。

(4)专业认识方面:学生只知道会计大致是干什么的,但会计的岗位分工及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程序却并不十分清楚,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是怎样的更是一无所知,以至于学习无目的、学习无动力。

2造成高职大学生道德素养现状的原因

造成高职大学生道德素养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1)社会现象影响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由于经济的发展,学生和社会的接触越来越早、越来越平凡,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造成学生对是非的判断发生了偏移,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2)家庭教育薄弱影响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至两个孩子,孩子是两代甚至是三代、四代人手中的宝贝,家长对学生的溺爱造成学生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的形成,使我们的学生思维方式脱离了正确的轨道,影响了是与非的判断能力。

(3)现在的教育方式影响了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高考的指挥棒引导着中学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在幼儿园和小学,由于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教师比较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与世界观形成,也有了较好的效果。但到了中学因为有了升学率的要求,学校与教师就开始注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和世界观的形成,造成了在中学阶段养成教育的短板和随意发展,更促进了自由散漫思想的形成。

(4)高等职业院校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高等职业院校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养成教育的全面开展;重视了教学,忽视了育人。直接造成了高能力低素质的毕业生的生成,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背道而驰。

(5)学生及家长对会计专业认识的缺失也造成学习能力的低下,阻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发现,他们对会计的认识比较浅显与片面,他们只知道会计是一个舒适和风光的职业。会计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有比其他专业更长的学习时间和自学能力。当我们的学生开始学习会计的时候会遇到阻力,碰到困难,而学生会知难而退,出现厌学和不学现象的出现。教学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的不重视也就造成学生职业道德缺失。

(6)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他们在班里不被重视,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他们的学习都是被动的,他们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之下学习。当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后,外界的压力小了,他们会放松自己,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玩上了。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每天把很多的时间耗费在上网聊天、网上看电影或玩网络游戏等,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计行业的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是会计从业者必备能力。

3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涉及面广且繁杂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用人单位的参与,学院领导的重视,思想政治课及文化素养(包括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参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渗透,辅导员不懈地培养与教育,全体教育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得到最终的好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利用课外时间,以班会、团会及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形式,采用学习讨论英雄与道德模范事迹的形式进行学习、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规范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采取志愿者活动等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家长、感恩教师的思想。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开设的政治课作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

(2)制度化管理。建立养成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制度要涉及卫生习惯形成、尊纪守法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文明礼貌等礼仪、交往能力的形成。建立学生养成教育资料库,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全方位考核,评选出学期或年度的标兵,引导学生自觉培养提高。

(3)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利用就业指导课等课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利用制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课教师利用授课时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4)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比较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避免一味的理论传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