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5 10:49:20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

位于大巴山南麓的达州曾是红四方面军成长壮大的摇篮之一和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500余处革命遗迹。、、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还走出了张爱萍等36位我军将领。达州作为我国的革命老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红色革命老区的一所地方高校,立足本土文化,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发展。

一、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科学利用和开发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红色资源是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红色教育资源是一种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资源,还是一种经济发展资源。[1]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意义。我校依托达州丰富的红色文化和民族资源,大力推进高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充分挖掘地方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地方红色资源,积极进行经典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展示,突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努力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使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真正发挥引领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作用。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地方高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品学兼优,具备发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基本能力和素质的艺术类专门人才,也能对“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能够有力地促进“红色文化经典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结合地方红色资源,以更开放的姿态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路,探索红色经典艺术品产学研的新途径,并建立起能实现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从而有力地促进“红色文化经典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2]

二、达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与特征

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丰富。具有直观性、民族性、群众性、时代性、先进性等特征。初步统计目前达州市境内共有革命陈列馆、纪念馆5处;革命遗迹500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7处;馆藏革命文物2295件。最著名的包括:“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与张爱萍故居;宣汉县项山公园内的王维舟纪念馆;达县河市镇陈伯钧纪念室;“中国红色第一街”——达县石桥列宁街;渠县苏维埃纪念馆;达县梓潼乡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通川区蒲家镇英烈园等。[3]巴渠红色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是巴渠儿女和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作为当地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开始关注本土化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将本土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引入高校教学,让大家学习与熟悉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热爱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提高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人们更关注本土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共同建设张爱萍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常的参观实践活动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参观、瞻仰革命博物馆、王维舟纪念馆、万源战史陈列馆、烈士陵园等,以及把参观以上场所同入团、入党等活动结合起来。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收集英雄人物事迹,制作文献作品。英雄人物事迹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达州在革命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学院在思政课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达州的英雄人物事迹然后在课堂中进行介绍,介绍达州在党的革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了解达州的历史,再次感受党在革命历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让学生在课余收听红色经典歌曲,收看红色经典电影,阅读红色经典文学,欣赏红色经典油画等,还举行红色卡拉OK大赛。[4]

(三)建设开通红色教育网站。达州职业学院利用网络宣传红色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将网站建设成为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的集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该网站除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内容外,还不断渗透红色文化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我校红色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学院专门成立了与互联网相关的学生工作队伍,时刻密切地关注着网上的各种信息,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通过网络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第2篇

 

2011年百色学院继沈阳音乐学院等五所高校之后第二批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的大学。对于处在成长中的百色学院艺术系来说正是一个难得的契机。正是在这样的有利环境下,百色学院艺术系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设和实践探索。经过几年的建设,艺术系逐渐成长起来,为百色学院的发展汇聚了力量,为我院宣传红色经典文化、扩充素质教育内涵、加强艺术学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具有“百色起义精神”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1 红色经典艺术教育融入音乐表演专业的意义

 

红色经典艺术作品是指在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能够传播真理、激发斗志、传播正能量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红色经典艺术教育融入音乐表演专业对于音乐教育的意义尤为重要,利用“红色经典”的音乐教育资源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既能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又能培养其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而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音乐表演专业中的融合更是能将戏曲、民歌、舞蹈等音乐舞蹈元素融合起来,为高校音乐教学带来更加多元化的题材,有助于激发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力、对于推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品。

 

2 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实践成果

 

百色学院音乐表演专业通过五年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目前基地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和艺术创造及艺术研究建设、艺术实践建设和资源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在学科团队建设方面

 

音乐与舞蹈学院组建了21人的学科团队,明确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有三人晋升为副高职称,五人晋升为中级职称;培养了2名学科带头人;10 ~ 15名红色经典创造人才;支持教师到美国加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进行访问5人;经过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科团队在音乐表演专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2 在课程建设方面

 

为扎实推进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百色学院从2012年起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其中开设一批以百色起义精神、红色艺术、红色文化等为内容的“红色经典教育”微型通识选修课。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设,“红色经典”系列微型课程全面开课。

 

2.3 在艺术实践方面

 

以音乐与舞蹈学院红色合唱团的成立和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最为突出。合唱作为教育的高级艺术形式,是审美教育中具有普及性、广泛性、实践性等特点。合唱团的成立不仅可以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特长,锻炼其组织、编创、合作能力,更是在对普及音乐教育和高雅艺术、宣传红色经典音乐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体现出了实践性。合唱团自2014年成立以来,除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演出活动。如 “红歌大家唱”、 “百色起义组歌”演唱会等。还参加了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等演出活动有十余场,并取得优异成绩和一致好评。其次体现出革命性和民族性特色。红色合唱团紧密围绕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要求,打造艺术教育特色专业,在作品改编、创作、舞美设计、宣传等方面无不体现出革命性和民族性特色。

 

2.4 在红色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

 

在艺术创作上,由音乐表演专业教师编辑出品了《百色起义红色歌曲赏析》、《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教材两本,以百色地方民族音乐为素材改编创作的《百色起义组歌》15首。以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为主要研究放向的课题获得自治区教育厅科研、教改课题立项2项、校级科研、教改课题立项多项,在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有关红色经典艺术的论文和作品10篇以上。同时,举办了5场红色经典教育学术讲座、参加了2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交流活动。

 

3 红色经典的艺术教育的传承和发扬

 

在受到当今多元化文化模式的影响,红色经典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小,尤其在年轻的一代当中更是不被接受。如何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中让红色经典文化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如何在年轻的一代中继续根植红色基因,不忘记红色经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是目前摆在高校中尤其是被教育部评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基地”的学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工作者紧迫的任务。

 

3.1 转变教学理念,变动教材内容

 

为使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音乐表演专业中得到发展,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继续在经典艺术教育的实践中修改教学大纲,确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办学、教学方向,丰富教学手段。深入挖掘红色经典音乐的文化内涵,丰富红色经典音乐的传承形式。在声乐、舞蹈、钢琴、民乐等课程教学方面继续加入本地丰富的红色经典文化,不断实践和探索,走出一条既具有特色的符合教学规律同时又能受到同学喜爱的课程设置模式。

 

3.2 树立红色音乐的研究、旅游等品牌

 

百色学院作为全国十一所“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基地”之一,相对于其他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地域上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在不断研究的同时,成立红色音乐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经常性举办红色音乐文化研讨会、学术报告或者交流会等。

 

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音乐表演专业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红色经典文化的内容。同时,音乐表演专业在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当中又能较好的凸显出其专业的特点并在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特长为红色经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贡献是高校教育的使命,也是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音乐表演专业实践中的充分体现。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红色经典;电影文化;影视改编;信仰危机

我们习惯上把从“”,即1966年以前创作的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带有明显“革命”色彩的文学艺术作品称之为红色经典。而红色经典影视剧即这个大概念范畴内的影视类作品,如《小兵张嘎》,《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红色娘子军》等。从建国到的十七年间,这些作品不但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更是代表了这一阶段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精神理想和追求,人们的全部精神生活几乎都源于此,而红色经典影视剧中的主要人物也多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榜样。

一、红色经典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回顾红色经典文化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诞生期,自建国后至“”结束之前 (1949 - 1976 )。这一时间段大致为红色经典产生的时期。沉寂期,自“”结束至80年代末 (1977 - 1989) ,红色经典文化遭遇了十年左右的平淡期,文艺反思和新文艺思潮的冲击 ,当代文学史教育与研究中的断裂,以及大众与精英的双重逃离,共同造成了红色经典由最初诞生时的喧嚣转为沉寂。新生期,自 1990 年以来红色经典文化再度成为大众的注目焦点,历史怀旧语境,国家文化建设的策略需要,文本艺术价值的再认识,以及市场的推波助澜,又合力推动了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红,以往的老经典电影也是不断改编重拍,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红色经典影视剧,中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一代更是一往情深,曾经的经典不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更是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据调查统计,这些人群的影视活动中约有80%的时间是在看“红色”题材片,可谓是百看不厌,因此红色经典影视剧作品也是一再改编重拍,不断翻新。

前几年新版电视剧《小兵张嘎》、《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的热播,国内再次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浪。据广电总局统计,从2002年始至今,已拍,正拍,规划要拍的属于“红色经典”的影视剧有40余部。然而,推出后的效果确是不尽如人意,批评声音不断,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人们看到毕竟今日消费主义观念下的“新红色经典”毕竟已与“红色时代”里为理想、为信仰、为祖国、为人民的红色理想不尽相同了。就此,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各地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肃对待红色经典的改编。

国家广电总局的《通知》和红色经典改编剧播出的效果,也带来了我们对“红色现象”的反思:一方面,对激情年代的追忆,寄托了当代大众重建精神家园、消解商业社会里人的“物化”感的渴望;另一方面,消费原则下的生活现实,又必然驱使人们追求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从而导致任何经典文化和高雅文化都最终难逃被“消费”的遭遇。这两种价值取向超常的内在冲突和张力,不仅折射着时代的流逝,更隐现了当代大众的信仰危机。

二、信仰危机的内在动因

大众偶像崇拜的内在欲望,与时代英雄缺失的现实矛盾,是导致信仰焦虑、精神复归需求的内在动因。

缺乏宗教传统的中国文化,并不容易意识到信仰在一个社会机制中的重要性。因此,当商品经济社会突然降临、原有的偶像和神化魔力消失后,当原有的秩序发生巨大变化,旧的“红色”信仰轻易地遭到商业话语的消解后,曾快乐地进入了精神自由狂欢状态的人们渐渐困惑了,迷失了,他们的精神浪游累了,想给自由飘零的灵魂寻找一个下榻之所了,然而,这个时候他们才惊异地发现,能够慰藉自己心灵的家园已不见了。在迷惘、浮躁、压力、惶恐中,人们各自探索着自己的解救之路:于是,渴望在狂欢中抒解学习重负的年轻人,从偶像明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幻想;试图在祈祷中暂时卸下灵魂重担的成年人,渴望从宗教中暂时觅得栖息家园;无论如何选择,精神的最终归宿回到了对人自身生命、价值、意义的终极思考上。

这时候,人们也才意识到,人在本体论维度上,始终存在着偶像崇拜的内在需求,人的天性就是,他可以依靠对理想和偶像的信仰而生活。于是,跨越了“红色”理想、了许多旧偶像的我们,又开始了新的造“星”时代。我们在生活的所有领域发现着偶像,制造着偶像,崇拜着偶像。而经由专家策划和包装后进入当代神话的偶像明星们,为了满足大众消费心理的需要,也必须展示出传奇人物的光环,必须显得 “与众不同”,既要满足大众的消费心理需要,同时还必须是公众理想化的“第二自我”,让大众在自己身上看到崇拜者自身的影子。于是在时代镁光灯的全力跟踪下,不仅这些原本就营养匮乏的“人造偶像”们显得更加贫血;而且站在窥视镜前的偶像崇拜者们,也必须随时准备着承受偶像被击碎、毁灭后的心理打击。其实,那些被大众立为偶像的“偶像”们显得更加迷茫。因为,他们必须时刻控制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便能向大众传递出“好看与感觉良好”的健康教育信息,以确保各种演出发起人、投资者、运作商、人、演出公司从他们身上受益。

然而,在掌声雷动的喝彩声后,“贫血偶像”们精神上的价值真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依托,慰藉。他们的偶像又在哪里?显然,在当代商业文化的运作和大众媒体对偶像的批量打造下,偶像无疑早已失去了宗教崇拜似的神圣性和无条件性,变成了不断被玩弄着的替换游戏。而这种偶像与偶像崇拜者之间的工具性关系,也导致了现代人在精神失落、信仰焦虑状态中对现代偶像的捧杀和蹂躏。

于是,许多偶像明星在台上优雅、辉煌,而台下则借助酒精、、乱性等极端方式消解压力;更有人皈依了宗教,以求寄托精神、宣泄情思。可以说,明星偶像崇拜游戏本身,就不仅昭示了社会信仰缺失的危机,也反映了由社会信仰缺失所导致的不安定感、浮躁感和非真实感。人们也因此而更渴望能把握住一种实实在在的寄托,一种能够再度燃烧理想的激情,而这种对英雄、对崇高、对激情的需求,又在不安、浮躁中虚幻出了另一个非真实的当下历史语境,并且在这样的语境下,将 “红色时代”幻化成了拯救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灵丹妙药”。这恐怕就是致使红色情结再度显现,英雄主义艺术精神再度回归的深层原因。

三、信仰危机呼唤精神重建

信仰焦虑俨然是当代社会语境下的事实存在,而人类在本体意义上的信仰需求,也使我们不能不审慎地关照人类自身的精神解救途径。

“人究竟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应该如何度过 ”“人从哪儿来,到哪去”这应该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疑问。古希腊人曾在他们的文学母题“人与命运”的思考中反思过;康德在他的二律背反的困惑中揭示过;歌德在他的“浮士德难题”中表现过;现代主义学者在“等待戈多”的绝望中也体验过……可是,早已走出了《百年孤独》古老羊皮书的西方世界,迄今也未能用高科技战胜冥冥之中的命运捉弄。原本意在提升生命品质的现代文明,竟然反讽意味十足地重新回归了莎士比亚“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的痛苦思索。

在我国长期的无神论教育中,宗教始终与狡猾的僧侣与诡谲的统治者有关,迄今尚且有人不断呼吁:“宗教越来越成为人类的最大祸害”。那么,自己放弃了“红色”信仰,而又的确很难认可“上帝”的我们,面对商业社会信仰缺失的困惑和反思,究竟能够将精神寄放在哪里?人类对精神信仰的依赖,原本就来源于对现实安慰的需要和对情感寄托的渴望。从这个角度上讲,信仰存在的作用,甚至是科学、哲学、文化、艺术等都无法取代的,它是人的精神世界赖以平衡、安宁、快乐的根基。

一百多年来,我们经历了中西文明的几度碰撞,经历了文化上的自我怀疑和放弃,也致使传统信仰、道德、伦理、文化认同几近崩溃。然而,我们真要集体变成虚无主义者吗?

正是对生命的困惑和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再度唤醒了我们对保尔精神的向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背诵着保尔的格言,几代中国青年曾一路走来,踏入了今天这个多元、杂语、过于功利的时代。如今,在闷头为物质积累而奔波、忙碌,达到了一定的富足后,蓦然回首,才发现早已无有了精神的栖息之处,四顾茫然。于是,人们突然淡化了保尔性格中“被政治上的专制主义者用作培养‘驯服工具’、宣扬奴隶主义的道德‘资源’”等缺陷的批评,希冀能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份理想主义情怀,为我们的寻“梦”情结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尽管从目前 “新红色经典”的播演效果看,事过境迁,“当时的保尔”、“当时的我”与“今天的保尔”、“今天的我”之间,已经存在了巨大的历史差距与文化心理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使我们的演员和观众已无法完全回归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且消费主义原则所强调的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也难免使经典文化和高雅文化最终也难逃被拿来 “消费”的遭遇。然而认真审视“红色经典”现象,我们却也欣慰地发现,在大众对“红色时代”的怀旧热情中,不仅显示出了观众审美追求的提升,也表达了国人对崇高精神的呼唤,尤其是在英雄匮乏的无奈和信仰困顿的焦虑中,这种对理想、热情、奉献精神的怀恋,也折射出了当代人为解除自己精神困惑而进行的不断尝试和努力。

当然,要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这种精神的重建可能是整个二十一世纪的主题。但毕竟人们已经看到,中国经济长达二十年的增长期中,各项政治法律制度正在逐渐转型;物质世界的涌动下面,也始终有一股人们抱怨这个时代精神荒芜的潜流存在―――那便是人们精神重建的巨大愿力。这些愿力虽然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看起来依然渺小,但它却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 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 刘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1.

[3] [英]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 史小岩.《红色经典永存记忆》[N]. 深圳晚报,2004.06.29.

[5] 罗岗,顾铮. 《视觉文化读本《[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103.

[7] 王春荣.《文学中编写的“创新”与“规范”》[J].艺术广角,2001 ,(2).

[8] 宝宝.《红色经典再度走红的内在机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0,(2).

[9] 陈雪康.《拒绝与怀念》[J].琼州大学学报,2003, (4):72.

[10] 崔荣.《重话世纪“红色经典”》.小说评论,2003.2.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第4篇

中永生》、《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狼牙山五壮士》、《闪闪的红星》……这些光彩熠熠的名字曾陪伴过70后的童年,唤醒过60后的青春,激励过50后的斗志,伴随过几代人的成长。如今,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将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

日前,央企华录文化与环球网联合宣布,将自2010年9月18日正式启动“红色经典工程”。据中国华录集团董事、副总经理韩建国介绍,他们将与环球网共同打造华录坞“红色经典”专区(感兴趣的读者可通过登陆red.省略华录坞“红色经典”专区或环球网专区v.省略/zt/hualured/进行体验),目前,“红色经典”频道的影视剧已经上线30多部,库中还有上百部。

“我们希望利用一年时间,将华录坞打造成国内最全、规模最大的‘红色经典’平台,尽可能地囊括所有‘红色经典’影视剧,从而建立一座科技结合文化的‘红色经典网络影视博物馆’,使忠诚和信仰代代相传。”看来,对于“红色经典工程”的未来,韩建国信心满满。

实际上,作为国资委直属央企、音视频领域国家队的华录集团,多年来一直为建立中国文化的推广平台、为培养中国文化的传承队伍、为促进中国文化的积极导向而努力。据韩建国介绍,本次负责华录坞建设的是集团下属的华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其实,华录集团很早以前就一直致力于中国“红色经典”的传承与发扬,集团麾下的华录百纳公司就是国庆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的主要出品方之一。华录集团希望在此次与环球网的合作过程中,不断加深双方的资源调动,从而促成合作的圆满成功。

而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吴杰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与“红色经典”的结合,将使这些“红色经典”的传播跨越时空和国界,焕发新的活力。吴杰说:“‘红色经典工程’必将带给整个互联网环境一股正面的力量,一种时代的精神,新一代的网络主力军会愿意用现代的方式去了解‘红色经典’,继承和弘扬中国的红色文化。环球网作为拥有独立新闻采编权的新闻门户网站,将发挥‘网络民间舆论平台’和中英双语网站的强大优势,使‘红色经典’项目获得更深远的国际影响。”

在具体承办此次“红色经典工程”的华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笛看来,华录坞作为新一代视频网站,拥有得天独厚的全产业链优势,它不仅是一个网站,更是一系列资源网络化后的平台,视频电商、视频与游戏结合等独有的标签使其一上线便引起了行业内对视频网站前景的全新思考。

对此,作为集团领导的韩建国深表认同。他在“华录文化与环球网战略合作联合会暨红色经典项目启动仪式”上多次强调,“红色经典”系列影视作品,不仅是一段重要时代的文化产物,还凝聚着那个时代的“大师精神”、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以及对当前仍然具有深刻意义的时代精神。华录坞网络视频推出“红色经典”频道,目的是从深层次和多角度挖掘并引导、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回忆。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红色经典;陶瓷设计;创意设计

文化创意,即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特征、综合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亦指在文化领域内创出新意,或指文化创新的成果。实际上文化创意最核心的便是人的创造力及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意”所指的是产生新事物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原创”,是前人和其他人未曾有的,完全是自己的首创。第二就是“创新”,虽然是他人首先创造的,但将其进一步地改造,形成一个新的、可以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从这一视角来看,陶瓷设计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与再造是以智力为“资本”,在“红色经典”文化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种活力一方面体现为继承创意文化产业化运作的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又克服了资源的有限性,有效地避免了因资源被过度使用而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一、“红色经典”文化之流行成因探析

“红色经典”实际上是“后”词汇,在20世纪80年代时指称的是“”中出现的革命题材样板戏。20世纪90年代后在逐渐风行的怀旧情绪驱使下,逐渐泛化并推广到指称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着某种内在统一性。“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应该是自20世纪初以来经过几代中国人不断努力、奉献、牺牲的结果。评定是不是经典,应具备一些大家共同认可的标准。诸如经典文本所应具有时间超越性、内涵普适性、民族文化史诗性等品性。就红色经典而言,之所以要求其具有时空上的超越性,是因为其不可避免地或深或浅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红色经典作品在认识结构、知识水平、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红色经典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所遗忘,也没有因思想原则、舆论环境的变迁而过时;红色经典文化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同时又具有“超越而开放的人类文化品格”,渗透着人类、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层内涵,揭示了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历程,是推动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力量。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经典,然而经典的产生都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通过历史的积淀与考验,大浪淘沙,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而被后人景仰供奉,反复歌咏诵读,成为文化传统中的瑰宝和精华,成为文明的象征。

二、相关研究现状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首先国内关于红色经典对文化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制作、文学作品、绘画创作、旅游产业等方面。在湖南、陕西等具有悠久革命历史与众多革命遗迹的地区,都开辟了红色旅游线路,并制作售卖相关纪念品,也有研究红色旅游产业与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先例。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期刊文献中宋军撰写的《江西红色旅游纪念产品设计研究》,魏晓英撰写的《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设计》以及刘晨撰写的《井冈山红色景区旅游纪念品设计探究》等都对本研究方向做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概述,这些文献大多研究的是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如何使旅游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关注其革命精神内涵、教育功能等方面。而对材质使用和设计实践的研究不是很多,总体来说对于“红色经典”对陶瓷艺术设计的影响则涉及较少。其次,提起陶瓷艺术设计自然就会想到举世闻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镇,创意产业在景德镇由来已久,并具有无可比拟的特色与优势。尽管景德镇在市场化生产方面暂时落后一步,但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蕴和工艺水平,仍然是其他地方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深厚的陶瓷文化和历史传统基础上,发展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本身就是创意。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系统记录了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为红色经典与陶瓷创意设计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目前,国内对“红色经典”元素在陶瓷产品设计应用研究方面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开发层次较低,以“红色经典”为元素的陶瓷设计产品(常见的日用瓷、陈设瓷)数量比较少并且形式较为单调,文化内涵挖掘也不够深,多半属于小打小闹式的,仅限于设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包装,对“红色经典”在陶瓷产品上的应用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过度专注于在“历史现场”中研究“红色经典”,思维拓宽受到阻碍导致设计表达手法受限,缺乏实验性质与主动性;2.红色经典题材陶瓷设计产品,在红色旅游产业链中,可能会受到到内容、场地、路线的局限性;3.景点之间相隔比较远,很少有相应的纪念品可以买,消费者一定程度上有难以尽兴的遗憾。需要注意的还有,除了红色旅游外,创意陶瓷设计与其他产业间联系较少,缺乏协调统筹。这些问题制约着红色题材在设计中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做一个梳理与探讨。

三、景德镇陶瓷与江西“红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长期以来,“瓷都”景德镇都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发生在景德镇瑶里。在20世纪50-70年代景德镇诞生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瓷”与“瓷”,许多建国瓷与“瓷”都用纪实的手法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历程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红色戏曲与文学塑造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以及建国初期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的发展盛况。景德镇陶瓷业在建国后有了新的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组建了新的现代化瓷厂,向机械化生产大步迈进,瓷器产量大增,“建国瓷”与“瓷”的文字、图案、色彩明显表现出特定时期的种种特征,这些内容以及表现这些内容的形式,让如今的年轻人难以理解。红色题材在时期的流行,短时期内代替了被列入“封资修”的传统纹饰画面题材,但也使红色经典题材出现了单一性、重复性。红色题材的瓷器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活用品或者装饰,他们主要是宣传“革命精神”的载体。现如今,大量红色题材不同于近十年虚浮夸张的陶瓷艺术,以另外一种新的形式悄然回归,不仅仅是对过去革命传统的致敬与向往,还有对新形势下当今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以及表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的伟大凝聚力。此外还有艺术载体形式的创新,如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得金奖的作品《生死时速》。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期间红色题材陶瓷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四、文化创意视角下研究“红色经典”陶瓷设计的有利条件

(一)红色老区、革命圣地的地理优势。江西被誉为“红土地”,不仅是因为江西具有以红壤土丘陵地带为主体的地理环境特征,更因为江西是最重要、最著名的革命老区,南昌“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外,共和国的摇篮——瑞金,秋收起义与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策源地——萍乡等革命圣地与多处部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都在江西,这些红色景观与绿色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对发展经济、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整个江西发展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础条件良好,有著名的文化品牌。红色摇篮与景德镇陶瓷都是对外代表江西形象的两张王牌,经过对江西文化产业多年的改革发展,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文化旅游接待设施也不断完善,接待能力大大提升。京九铁路、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以及全省高速公路网络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为发展红色旅游、发掘红色文化并打造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文化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历经多年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旅游业扮演着参与者和展示者的重要角色。在打造“红色旅游”等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红色景区,策划红色文化宣传与媒体推广活动,展开相关理论研究等方面,江西省具有率先性与创造性,为红色题材的创意设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红色经典题材影响日益深远,得益于其适逢发展良机。随着江西“红色文化”蓬勃发展,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随之增加,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中央到地方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了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醒广大青少年不忘历史,放眼未来,结合红色文化、红色经典题材设计生产日用陶瓷、装饰陶瓷、旅游纪念瓷等不失为一个对青少年人群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些也为红色经典注入陶瓷设计提供了空前发展机遇。

五、结语

将红色经典文化融入到装饰瓷、日用瓷等设计中进行研究,对于陶瓷艺术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红色经典文化表现的图像、标识、符号等内容,与油画、雕塑、国画等在材质上有所不同,但是所追求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陶瓷具有材质的特殊性,在设计表现上又有别具一格的审美形态,将红色经典文化融入陶瓷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可以产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肖云岭,陈钢.井冈山根据地文化建设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崔晋新.新中国瓷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3]樊建川“.”瓷器图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4]曹新吾.峥嵘岁月•红色官窑—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60周年图录与资料集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5]宋军.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08,(12):247-249.

[6]孙卫华.浅析我国当代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J].美术大观,2010,(09):116-117.

[7]龚保家,余雅洁.红色官窑(红星官窑)的生产工艺[J].中华文化画报,2011,(03):92-98.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红色经典 新建构 原因 经典化过程 美学价值

近年来,以“三红一创”为代表的红色经典陆续被搬到了荧屏上,以往备受冷落的“十七年文学经典”重新占据读者和观众的视野,从而形成了新一轮的观看和热评红色经典的思潮。《红旗谱》、《青春之歌》、《红日》、《创业史》、《林海雪原》、《红岩》、《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沙家浜》等等一系列红色经典被重新演绎和评价,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这确实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对于我们重新梳理和思考我们业已拥有的文学资源和经验,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更好的催动文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们知道,英雄的“谱系化”和历史的“史诗化”曾是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这一美学特征之主流地位的确立并成为那个时代作家的共同的追求显然有当时的功利需要和审美要求:一是由于革命的胜利和新政权的建立所带来的巨大感激之情使得作家自觉得以以一种“饮水思源”的感戴去深深的缅怀过去的艰难岁月和前辈的卓越功勋。二是那时代作家充当“社会历史家”再现历史和生活的整体过程的欲望和虔诚,使得他们能过自觉的想这一美学中心靠近。三是新一代作家所自觉担负起的“启蒙与救亡”的责任心,也使得他们能够自觉的投入到时代精神的潮流中去。正是在这样宏大历史背景下,一大批呈现着宏大叙事模式的作品出现了。

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小说可以说是独霸文头。梁斌、杜鹏裎、杨沫、赵树理、浩然、孙犁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他们都用其心血贡献出了一部或几部堪称经典的作品,他们也充分享受到了文学所赠与的莫大荣耀。“宏大主题”、“宏大叙事”、“英雄情结”是他们所共同分享的花环,也是那个年代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新时期以来,随着人学主题和人道主义思潮和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红色经典一度被读者和评论家遗忘了。世纪之交,红色经典又重新浮出了历史表面,读者或观众又一次掀起了阅读或观看的热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异的存在。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探讨“红色经典”热的原因和机制。

首先,从本体论看,“红色经典”确实不愧为“经典”。经典是富有典范性和穿透性的概念范畴,是一个不断被阅读和对话、不断被保值和增值的过程。经典的存在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没有“文学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同样,没有“经典”的时代是可悲的时代。自延安时期,国家意识层面就有着建立一个建立“乌托邦国度”的梦想,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理所当然的参与进“精神乌托邦”的建构中来,反映在作品上,那就是国家宏大叙事背景下的“战争记忆”和“梦想遥望”。这样的建构和体验,已经有了产生“经典”的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加上那一代训练有素的作家的精神资源,“红色经典”已经具备了称之为“经典”的本体内容。经典的存在,确实首先有着它自身的存在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因子发生着相互的作用,从而保证这种生成作用自从诞生起便开始了保值与等值的过程。总之,红色经典这种自身的价值是穿越了历史之帷,奠定了自身无限发展的过程。

其次,从文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作——作品——接受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转换的过程,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存在着特殊的心理行为,强烈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真诚的平民本位意识、对建构强大国家乌托邦梦想情结的诚挚意识、万众归一的集体意识,共同作用于作家和读者心理意识深处,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救民族于危亡,集乌托邦情结于一体,成为压倒一切的心理氛围。那种对历史审视的态度,对文学的真诚,对文学服务于政治的自动化心理,是以往任何时候也无法比拟的。一个时代必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那个时代的整个心理氛围渗透到了那个时代的经典构建中来,也必然产生出像《红旗谱》和《创业史》那样的经典来。一句话,共同的心理意识创造了集体的“经典”。

进入九十年代,对当下“文学现场”的失望和怀旧心理,又一次促成了红色经典接受热的活动。文学的日益边缘化、世俗化、粗鄙化,人们也懒于游荡于良莠不齐的当代文学资源当中来。90年代的文学创作要么深陷于陌生化的技术实验场中,要么沉醉于或神示的哲理或粗鄙媚态化的生活表象中,作家与读者做着相互背叛的游戏。人们疲惫的心灵,既失望于当代,也不寄希望于未来,因此,回顾往昔文学梦想必定是人们的首要选择;人学主题的消解,价值与精神的双重否定,人文精神的彻底颠覆,必定形成一部分人的怀旧浪潮,而且,人们也能够通过重读经典找到自己所期望的、在当代业已缺失了的精神体验和价值立场。由此看,失望于当下,迷惘于未来,回溯到过去,是广大受众心理的一个心理定势,有其存在的客观心理依据:一方面,满足了当代人重新审视并打量那段历史和重评红色经典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自身体系发展、自我调节的客观规律使然。文学的发展也要求它自身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自身,它自身的体系和结构也要求随时代不断更新,并产生新的质变和阐释。

再次,从文学价值学角度看,从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的过程,又是文学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所谓价值是指某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文学作品显然对人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价值不是实用价值,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存在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大周期中。红色经典,并没有一劳永逸的停止在原点,而是在历时与共时的存在范畴里,不断实现着自我的保值与增值的过程,这增值的过程无疑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人们也在这些作品中确证了自我“英雄情结”和“光辉岁月”的荣耀,这样,红色经典就承担了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媒介存在。它的通过自己的不断更新和自我救赎来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美学价值,为人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开辟了途径。

大众文化促成了消费的民间化,浅近、平易、通俗、流行,成为人们文学消费的首选标准;丰富、熟悉、谨严、创新,又是当下商业语境中人们文学消费的潜在情结,无疑,红色经典以其熟悉的面影,通俗的民族化追求和高尚的道义情怀以及宏大的国家叙事追求,满足了普通大众的心理诉求。经过作家或编剧导演的再创作,在不改变原来框架基础上,对情结和人物进行了细枝末节的修改,完全符合了当代人的消费心理,又实现了经典的不断增值。

回到“红色经典”这个概念本身,我还是有很多的疑问。“红色”的范畴有确指么?什么才是“经典”的含义?“红色经典”的独立自主的系统自问世以来又发生了怎样的相互作用?她的未来发展前景怎样?“红色经典”热在可预见的未来到底还能持续多久,或者说这种“热”又延展的下线吗?问题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也不仅仅是这些。我还是固执的认为,经典没有固定的标签,他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一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正因为现实存在并 不能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红色经典”仍然是人们确证自我生存的一个美好象征,那么它的经典化过程还会一直持续下去,它一直和人们的阅读状态持续下去。它的美学价值也会被无限的阐释下去,真正实现其常读常新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吴秀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第7篇

电视是综合艺术的传播媒介,同样电视剧也集合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和电视剧关系最紧密,对电视剧的创作及节目制作成功与否都有着重要影响的则主要是文学这一艺术样式,本文将以文化的角度,结合文学及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近期热播电视剧所反映的当前价值观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当前很多文化现象都可以从价值观的变化这一角度进行阐释,从电视剧这一单一节目样式出发,再结合其它的文化现象,将能使我们更清晰、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文化内部的自我扬弃

一,“红色经典” 电视剧改编的失败。最能反映价值观转变的,要数“红色经典”改编这一电视现象了,“红色经典”电视剧所遭遇的尴尬不仅仅是“红色经典”作品本身遭遇的尴尬,更是那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所遭遇的尴尬,同时也是制作者的商业行为遭遇的尴尬。

“红色经典”失败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商业主导了艺术,从而使剧本创作者没能抓住它的目标观众,投资者及改编者一方面利用人们的怀旧心理,吸引有相同经历及感受的观众,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曲折的感情经历等叙事线索以满足现代人的口味,恰恰是这些个人感情等非真实因素的加入损害了原著的艺术价值,首先是有损生活的真实。虽说某些作品内在的价值判断与现代社会已相去甚远,但不管是什么艺术形式,最起码要做到源于生活,客观地描述生活,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一旦失去了真实,作品也就失去了艺术性,或者成为宣传教化的工具,或者成为转瞬即逝的流行文学,某些电视剧一味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设计、包装“红色经典”,完全不顾原有作品的精神价值。以电视剧《林海雪原》为例,增加了主人翁杨子荣不少的感情纠葛,在剧情设计上,新编扬子荣不是为了革命,而是为了救初恋情人的儿子而被敌人打死,这就彻底改变了原著的主题意义,不是不能加进个人情感因素,而是要做到真实、恰当、适时。试想当民族遭受着外敌侵略,国家连年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谁还会把个人的儿女私情看得最为重要。有学者曾指出,“红色经典”作品的价值最主要在于其具有某些现代史诗品格,而史诗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情节是建立在政治冲突基础上的,而个人关系(私情)只能起到次要的辅助作用。

一部分有着强烈世纪末情结,期望可以借“红色经典”重温旧梦的观众对电视剧充满了期待,改编的偏差使他们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对这种商业行为大失所望、痛加斥责。而另一部分观众或是对这种具有强烈说教意味的作品不感兴趣,或是对改编的幼稚不屑一顾,根本不予理会。

二,“红色经典”的另一种遭遇——恶搞。除了改编的失败以外,“红色经典”作品为什么普遍的不为现代人所接受,网络上流行的 “红色经典” 恶搞行为也许更利于我们认识问题。

就近期的恶搞事件,涉及的人物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英雄人物,而且都是曾经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大加宣传的,雷锋、刘胡兰、董存瑞等等,尤其是我们都还在提倡雷锋精神的今天,对雷锋的恶搞版本最多。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其合理存在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原文本的可解构性。表现在红色经典本身存在一些不足,我国文学作品和媒体宣传在人物塑造上一贯有把人物“神化”的倾向,这就极有可能损失人物的真实性。80年代就有对雷锋现象的反思,一批思想活跃的青年在苦闷彷徨中重新寻求个人价值的重新定位,现在的青少年对雷锋的光辉形象更是不以为然,极端化以及缺乏立体感、真实感和深刻性是长期以来宣传不得法的主要表现。

其次是主流媒体宣传的不合时宜性。红色经典作品描写的大都是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的一批先进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反映社会主义新风尚、社会主义精神面貌的典型代表。应该说是特定时期的经典作品,他们的创作目的主要是为了政治和宣传的需要,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品一般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外在客观世界尤其是社会现实发生明显变化时,而他们宣传的方式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若媒体还是一味用当时的事例来规范劝导现在的人们,是不能让人心服口服的。人物塑造失真和随后造成的行为、道德强制性后果恐怕是这类作品不再被接受的根本原因,媒体宣传方法不得当使得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甚至出现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做法,社会舆论无形中为每一个人划定了道德标高,有着不同价值判断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从而更难于接受经典作品的说教。

再次是红色经典作品运用于现实社会所表现的道德的虚伪性,几千年来,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都运用理想主义来规范社会,而不顾人的本性即人的本能需要,“当这种理想因政治、习俗、命令而强制地推行成为社会规范时,便出现了理想主义庸俗化的格局——道德伦理专制以及道德高于生命的道德至上主义。而当社会道德处于衰微、颓废、专制,而思想家们仍在热衷于道德理想的说教,就产生了虚伪这一现象,虚伪是思想不顾现实的本质反映”。①相对来说一些恶搞文本却具有时代性、现实性、讽刺性等,这正符合在多元价值观中寻求普遍真理的国民心理。像另一恶搞作品《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写潘冬子、春伢子参加歌手大赛经历种种黑幕,追溯到现实生活中看看确实存在着徇私舞弊等许多不公平的现象,对某些恶搞作品可以看作是以戏谑方式对社会不满的感情发泄。

某些“红色经典”不被接受,背后反映了现代社会与传统道德伦理之间的冲突。古代伦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但一直没能厘清道德的适用范围,一些道德规范适用于个人但不一定适用于社会。传统上我国一直把运用于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借助于政治、命令等强制推行于社会。反而出现一些与真正的道德相背离的奇特现象,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政教合一,“他把本应交由个人选择的某些道德准则硬是强加在每个人身上,把少数人能做到的‘最高纲领’当作每个人都应做到的‘最低要求’,其结果是助长独裁和伪善”。②因此,就有学者提倡区分“公德”与“私德”,公德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制定一个最低道德标准,增进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公德具有“公共性”,而私德具有私人性,私德在不违背公德的基础上,针对个体则不作道德限定,个人道德规范上不封顶,在一点上我比较同意陈晓平教授提出的“以公德为主、私德为辅”的道德系统。公共道德属于公共领域,牵涉他者,反映公共利益,违反公共道德意味着将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所以,要求每一个人都不得违反,个人道德纯属个人品行、个人修养等个体表征,和他人利益不相冲突,所以不应对其硬性规定和强加干预。现代某些媒体就是犯了这个错误,用个人道德的高标准作为公共道德来推广于整个社会,导致了虚伪蔓延的恶性循环。

民族文化系统之外的有益借鉴

《越狱》对我国观众价值观的冲击。与“红色经典”电视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电视剧《越狱》的广受欢迎,网络上开有各种论坛讨论该电视剧,引发了人们的议论狂潮,其中最敏感地涉及到了我国传统的价值判断问题,诸如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该不该为个人利益而战;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孰轻孰重;英雄,是不是道德完美的化身;英雄,能不能拥有个人感情等等议论。根据网民的激烈反应,腾讯网为此做过一次相关的网络调查:

回答“《越狱》对你的价值观产生冲击了吗”时,有46.52%的网民选择了“情感上给我的冲击很大,但我在生活中绝对不会像电视上那样去做”, 36.13%选择了“我很理智,冲击不了我”。

回答“你觉得以下哪个人才是英雄”问题时,21.50%选择了“michae”(《越狱》男主角),20.20%选择了“黄继光”,选择“都是”的占17.74%。

回答“《越狱》有没有颠覆你对英雄的理解”时,60.88%选择“我只看电视本身,从不妄议英雄”, 32.21%选择了“我心中的英雄一直就是那样,谈不上颠覆”。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网民对待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价值还是相当理性的,从我国观众对“红色经典”作品的冷淡反应和对西方电视剧的理性接受,可以看出,我国观众已经基本具备了批判地接受西方文化和选择传统文化的能力。

但是“红色经典”的改编热潮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人们的信仰焦虑,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使中西文化处于激烈冲撞的矛盾发展中,国人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在思想上显得无所适从,综合其他的热播电视节目我们也许能看到一种令人欣慰的发展趋势。

中国当下自身文化及价值观的吐故纳新

《论语》心得与家庭剧的热播。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学者也为民族文化的前途而担忧,但是,仅仅从电视节目的收看情况来看,事情又并非如此简单,《论语》心得热和家庭剧的高收视率,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某些核心价值的巨大影响力和凝聚力。以“内圣外王”为特征的个人道德观,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法社会结构所强调的血缘亲情,这些至今都还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是文化系统选择的必然结果。我们需要传统的个人道德观,同时也需要借鉴西方的社会道德及公共道德理论,从而两相呼应,既祛除由于“礼”约束“道”所产生的道德虚伪与狡诈现象,利于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新型社会结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个人道德的追求来寻求内心的满足。亲情则可以使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缓解竞争带来的压力,给予我们心灵的安慰。

从以上的种种电视现象及文化现象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尤其是价值观重建正在经历一个真正的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融过程。而耗散结构——系统演化理论和文化多元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关我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新的阐释视角和发展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总体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他的价值是永恒的,他不可能为任何别的文化所代替,也不可能趋向或归并于任何一种别的文化。

只要这个民族不是闭关自守的,不是自绝于世界文化大循环之外而处于孤立和封闭的状态,那么他就会在冲突,无序和混乱中终究走向自组织化,它不可能被淘汰,也不可能在竞争的比赛中作为落伍者而被别的文化所代替。因为这与文化本身的性质相违背,文化实质是保证人类群体持续生存的一种工具性体系,他与环境形成交流和反馈的作用。外在环境的要求,会不断输入到文化系统中来,通过反馈作用,放大他的有效部分,修正或抑制他的无效部分。③

①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 百色学院 红色经典 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46

Abstract Red classics art education is the carrier of red classics literature and art works, through the way of art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Baise University in constructing the red classical arts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base as an opportunity, dig local red resources, red classic art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re are also some shortcomings, the from the get rid of limitations of the department,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positive exchange of experiences, etc.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red classic art education.

Key words Baise University; red classic; art education

1 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内涵

要研究如何建设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首先要对其内涵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是一个接连修饰限定的复合词,如把它细分,对每个词进行术语考证,都将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艰巨工程,且很多词语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界定。而为了搞清楚“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内涵,又必须找到一个通识性的共识。为此,我们采用如下方法:第一,把“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拆分成“红色经典”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先把这两部分的内涵理清;第二,不寻求全面、统一的定义,只求在多种定义的基础上,凝结出共识性的认识,从而概括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内涵。

“红色经典”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其后被引用到影视、音乐、戏剧、摄影等领域。“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展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中国重大革命以及人民生活图景的十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如《平原枪声》……等结集成“红色经典”丛书出版发行,自此,“红色经典”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词汇吸引了国人的眼球。”①

另一种说法认为最早出现在流行歌曲领域。 “‘红色经典’这一词最初出现于新时期的流行歌曲界。一些制作人把一些政治上已经过时、但确曾一度广泛传唱的“革命歌曲”,用带有流行歌曲特点的伴奏和唱法重新“翻唱”,然后制成唱片或磁带出售, 所选的曲目涵盖了多种类型的“革命歌曲”,最后整体上冠以“红色经典”的名字。”②

关于“红色经典”一词的来源,结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以为,应是先在民间的流行歌曲商业领域最早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后由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使用,而上升成为一个引发国内文学艺术界关注的词汇。而对于“红色经典”涵义的理解,不同学者的解读各有侧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从文学审美、历史社会、商业文化等几个角度,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解读,其都有一个共同点――“红色经典”指的是一类文艺作品。这类文艺作品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的,主要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有较大影响的文艺作品,因此,本文给予“红色经典”的界定是:产生于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以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为题材,具有思想教育功能且影响较大的文艺作品。

“艺术教育”涵盖“艺术”和“教育”两大领域,最后落脚点在“教育”,即通过艺术这一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强调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同时注重人的全面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③

通过以上对“红色经典”和“艺术教育”的解析,可看到二者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性:红色经典作品具有思想教育功能,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因此,对受众思想品德的教育正是两者的契合点,于是,把它们结合起来便顺理成章了。综上所述,本文界定“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为以具有较大影响的革命文艺作品为载体,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完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 进行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意义

通过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被证明是富有成效的,因此,这是教育部建设“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出发点。“各基地要充分认识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不断提高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而作为示范基地,教育部还有以这些基地为榜样推而广之的期许蕴含其中。

3 百色学院进行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探索

3.1 成功做法与成绩

(1)红色教育的亮点――“六个一”工程。即一个百色起义信息平台、一台红色经典文艺演出、一批红色教育微型课程、一个红城学术沙龙、一个红城大讲台以及一系列红色研究成果。六个一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在学风、校园文明等多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等荣誉。从学校整体部署来看,“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是学校整个红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的重头戏是“一台红色经典文艺演出”。按照学校惯例,每年举办两场晚会――元旦迎新晚会和七一晚会。七一晚会是红色经典文艺演出的主要平台,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多次举办红色文艺演出,这些演出取材本地红色资源,综合运用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手段,融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教育和宣传效果。(2)开设一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微型课程。这些微型课程主要有红色歌曲、名著、影视赏析,红歌演唱,百色起义主题绘画、景观赏析等选修课,尊重学生兴趣与选择,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3)开展了一系列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学校结合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了“红歌比赛”“红色短剧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唤起学生们的“红色记忆”,提高学生们的“红色热情”效果较好,教育成效明显,对学校安全文明建设亦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3.2 不足之处

(1)多数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活动以学校层面为主导,学生热情和参与度不够,呈现出“一头热”的态势。纵观学校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都是在学校主导下完成,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热情不够。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校热情很高,动作频频,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学生没有大面积参与,并且多数情况下是被动接受,热情不高,形成了“一头热”的态势。

(2)活动范围偏小,尚未形成全校联动机制。在学校开展的各种红色教育活动中,只有政法、艺术等几个相关系部动作较多,其他系部热情不高,似乎那是政法系与艺术系的事情,没有意识到自已也是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者。很多时候学校布置相关工作后,许多系部也只是为完成任务,各自为政地组织活动,没有形成全校联动机制。这正是造成全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氛围不浓的原因之一。

(3)“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学校整个“红色教育”中的占比较小,而“艺术”成分在其中更显不足。其一,在“六个一”工程中,红色经典文艺演出占总体的六分之一,而红色艺术微型课程占红色微型课程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总起来看,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全校红色教育活动中的占比不到三分之一,比重偏小。其二,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是载体,艺术教育是途径。尽管红色演出和红色艺术微型课程对艺术教育这一途径有所涉及,但就全校活动而言,“艺术”甚至说“文艺”成分明显不足。

4 进一步加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思考

(1)破除思维局限,树立全校一盘棋思想,形成全校联动机制。破除思维局限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地的红色资源,应有更开阔的视野。二是应认识到,建设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是全校性工作,可以某些系部为主,但一定要破除部门藩篱,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形成联动机制。确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站在全校的高度,统筹调配全校资源,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2)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学校主导但更重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热情,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首先,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利用网络、宣传栏等一切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联动机制,使各项活动开展得丰富而有序。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活动,扩大学生参与面,激发他们的热情。组织者需进行充分的调研,认真思考活动内容及形式等。根据积累的经验,大多数学生对艺术活动都很喜爱。正可以此为契机,加强艺术在教育活动中的比重。最后,在各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互相支持,协调统一。学校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组织、指导等方面段,许多工作可以放手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应体现在学校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去开展活动。

(3)“走出去,看一看”,积极与其他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交流建设经验。2010年12月,教育部确定延安大学等五所高校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4月,又增设百色学院等高校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其他兄弟院校都有各自的亮点和成绩,对于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百色学院完全可以学习,并结合本校实际予以创新。同时,利用一切机会,与其他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进行相互交流,不仅开阔视野,也可展示百色学院自己的成果和风采,宣传自身。在综合了各种经验教训和信息后,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益求精,从而把基地建设得更好。

总之,百色学院近几年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已有成绩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扬长补短,进一步加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不仅能按时保质地完成示范基地建设任务,更重要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撑。

注释

① 信莉丽.中国“红色经典”:从电影到电视剧的转型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3.

② 陈冲.杂弹“红色经典”[J].文学自由谈,2002(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