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语热论文

汉语热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5 10:48:35

汉语热论文

汉语热论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热;背景;汉语教学;冷静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持续的“英语热”。如果说这种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最近几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则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始显示对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是当前海外“汉语热”现象产生的大环境。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提供商业机会与就业的机会。下表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五类动机及相关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外国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求职与就业,或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为海外华人带来民族自豪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

例如,在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而华人华侨子女占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很大比例。两岸关系研究员、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建民曾呼吁华裔社群负起文化责任,协助华裔子弟建立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知,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认同,做个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三)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使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汉语热”也是“经济外交”延伸而成的“国民外交”。

中国从1978年到2005年,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普遍认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中国无穷的潜力与生机。因此,学习汉语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不仅意味着现在的机会,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过,法国人未来选择学习汉语是一种极佳的选择。一些国家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二、随着“汉语热”的升温,许多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披露,全球汉语教师缺口将超过400万。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国家有30多个,汉语学习者至少有3000万,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为100万。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与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格外重视。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工作”。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国作为汉语的故乡,要责无旁贷地承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这项宏伟工程的任务。

(一)快速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根据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现在的汉语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至少需要50万名汉语教师。因此,积极快速培训一大批高质量的汉语教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它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质量。

(二)、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体制。健全对外汉语教学体制,指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

(三)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包括研究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本体的研究、教学理论的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认知的心理研究,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三、针对当前全球“汉语热”的现象,我们应进行冷静的分析。

第一,从目前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各级学校看来,“汉语热”需辩证地加以认识。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除了日本、韩国以外,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谈不上“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对数字根本无法与学习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人数相比。

(二)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学科。长期以来,在欧洲各国有着重汉学、轻汉语教学的倾向。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汉语教学才逐渐得到重视。欧洲新一代汉学家致力于推广现代汉语教学。但很多欧美高校轻语言重文学、轻技能重知识的状况仍十分严重。“汉语教学法这一专门学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也没有能在汉学范围里建立自己独立的体系。”(白乐桑:1993,《法国汉语教学史浅论》)

(三)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尚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总体看来,目前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一般起点不高,很多大学生学习汉语都是从零开始,而与英语、法语等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情况不同,英、法等第二语言,在中学阶段已具备较坚实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习者仍把汉语作为选修科目,周课时很少,一般1至2学时。

第二,针对占有七成以掌握工具为学习汉语动机的学习者而言,当今“汉语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驱动”。它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因此,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而应把这一现象当做机会鞭策自己。要真正实现汉语的国际化,只依靠历史文化还是缺少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全球20亿人学习英语的“英语热”原因,乃是它为近代文明所带来的强大的生产力。因此,我们也应该在扩大中国文化的“软影响”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只有中国文化“软影响”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根本的改变,汉语热才意味着汉语真正赢得了充分的国际地位,从而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对国家利益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2006年5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汉语热论文第2篇

关键词: 汉语 傣语 差比句 否定形式 意义

前人对汉语差比句否定式的研究多集中在各种句式及否定项的分析上,这里主要研究汉语两种差比否定式“不比”、“不如”与傣语差比句否定式相对应的情况,本文所使用的傣语材料都是来自金平方言中“白傣”一支的语言,①下文简称傣语。汉语和傣语都属于汉藏语系,差比语序都符合SVO语言共性,差比句有两种否定形式:X+b?觍u55(不)+Z+M+Y即汉语中的“不比”句,X+b?觍u55(不)+Z+k?蘅52+Y对应汉语中的“不如”句,(X、Y分别表示比较的主客体,M表示差比标记,Z为结论项)。

傣语差比句固有的一种语序为;X+Z+M+Y(其中X表示比较主体,Z表示比较属性,M表示比较标记,Y表示比较客体)其相应的否定式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含有差比标记的否定式,一种为不含差比标记的否定式,即X+b?觍u55(不)+Z+M+Y与X+b?觍u55(不)+Z+k?蘅52+Y。第一类否定式是在肯定的形式上加否定词b?觍u55(不),具有等比和差比两重蕴含义,从结构上看属于单纯否定;第二类否定式的语义具有单一性,却表示负差比义,从结构上看属于变异否定。②傣语差比句否定式这种分类与汉语类似。

一、差比句形式层面的否定

肯定句和否定句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有无否定词,含有一个否定词的否定句一般只和一个肯定句相对应,如,“是—不是”。但差比句的肯定式可能对应于两种不同的否定句,其中一种是在肯定式上直接加否定词,另一种则使用不同表示比较义的词和句法结构。含有差比标记的单纯否定式X+b?觍u55(不)+AP+M+Y;

1.汉语:你不比我高。

傣语:m?扪?耷43b?觍u55so?耷33s?藓u33ku33.

你?摇?摇 不 高 比 我

另一种为变异否定式b?觍u55(不)+AP+k?蘅52(如同/像)+Y,不含差比标记。

2.汉语:我不如你聪明。

傣语:ku33b?觍u55l?觍k55k?蘅52m?觍n43.

我?摇?摇不?摇?摇聪明?摇?摇像?摇?摇你

从有无差比标记的方面看,汉语中的典型差比标记“比”在例1中不可省去,同理,傣语差比标记s?藓u33也不可省去。汉语中如果表示一种负差比义时,就可不用标记,傣语亦如是。但与汉语不同的是,既然存在标记的有无,那么在傣语中,差比标记也有省略的情况,据笔者调查发现,金平傣语差比标记只有在结论项带有数量结构或结论项为非度量形容词时才可以省略,如:

3.m?觍n43ma25ku33s?蘅?耷33pi33

他?摇?摇大?摇?摇我?摇?摇两?摇?摇年

他比我大两岁。

例3中的结论项ma25“大”带有s?蘅?耷33pi33“两年”这样的差量值,例2中的结论项l?觍k55“聪明”是一个表示性质的非度量形容词,在这两种情况下,可以省去差比标记。因此,一般情况下,如果金平傣语差比句否定式的结论项为可以衡量的形容词时,差比标记则可省去。所谓度量形容词,按照陆俭明先生的观点,是指能用来说明大小、多少、高度、长度等量度的形容词,大都是成对的,即大小、多少、长短、高低、厚薄等。

从结论项形容词的量级方面看,这两种否定式又有相同之处,即都可以受程度副词“不”否定。石毓智根据形容词的量能否加程度词的方法将形容词分为定量和非定量两种,非定量形容词可以受程度词“不”或“没”的否定③,如ma25“大”、“l?觍k55“聪明”、di33“好”、kh?觍n31“漂亮”、lai33“多”、kva?耷25“宽”等非定量形容词,都可以进入傣语差比句的两种否定式中,并受b?觍u55“不”的否定。汉语差比否定式中似乎对进入结论项的形容词没有性质制约。

从逻辑形式方面看,汉语否定句的否定词一般都直接加在句子谓语前,可以看成是对结论项的否定,属于一种狭域否定,但在汉语差比句的否定式中“不”或“没”不仅仅是直接加在肯定式上,其否定辖域为整个句子,是一种广域否定。④傣语中,m?耷43b?觍u55so?耷33s?藓u33ku33“你不高比我”逻辑上的肯定式为m?扪?耷43so?耷33s?藓u33ku33“你高比我”,其中否定词b?觍u55直接加在句子的谓语so?耷33上,构成对结论项的否定,因此,傣语差比句的否定式属于一种狭域否定,这一点与汉语正好相反。这是由于傣语差比句语序较汉语来说,更符合典型SVO语言共性要求。

二、差比句意义层面的否定

汉语差比句的否定式,从结构形式上看是直接在相应的肯定式上加否定词,呈现相对称的形式,但在意义上却出现与肯定式不对称的一面,石毓智认为肯定式和否定式之间存在语义的不对称,即语义变异。在差比句中主要体现为对比较客体的否定而引起不同语义的跨越。现根据差比句的两种否定式分别进行分析。

4.汉语:今天没有昨天热。

傣语:m?扪31ni33b?觍u55h?蘅n31s?藓u33m?扪31?耷a43.

今天?摇?摇 不?摇 热?摇?摇?摇比?摇?摇?摇昨天

5.汉语:今天和昨天一样热。

傣语:m?扪31ni33k?觍p55m?扪31?耷a43h?蘅n31k?蘅52k?觍n33.

今天?摇?摇?摇?摇?摇?摇和?摇?摇?摇?摇昨天?摇?摇?摇?摇?摇?摇热?摇?摇?摇?摇?摇?摇一样

6.汉语:今天比昨天冷。

傣语:m?扪31ni33nau55s?藓u33m?扪31?耷a43.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今天?摇?摇?摇?摇?摇?摇冷?摇?摇?摇?摇?摇比?摇?摇昨天

汉语中“比昨天热”具有差比性,例4的“不比昨天热”具有两层含义分别指例5的“和昨天一样热”与例6的“比昨天冷”,事实上涵盖了等比和差比两种比较。例4的“今天不比昨天热”可能出现的预设有两种,说话者认为今天的气温要比昨天低;说话者心里感觉今天和昨天气温差不多,都有点热。如果是第一种可能,则例4只是否定了“今天热”这种可能,明确了“今天冷,昨天热”这一事实,于是就出现了诸如例6的表差比义的句子;如果是第二种可能,则例4只是否定了预设中说话者的心理,于是就出现例5表示等比义的句子。

在傣语否定格式蕴含的两种语义中,听话者一般倾向于理解具有负差比义的那一层语义,仍以“今天不比昨天热”为例,即首先让听话者感受到的是“昨天更热”或者是“今天和昨天一样热”,在语气上显得更加委婉,只是“今天和昨天一样热”的语义强度要弱些。这种情形和汉语差比句否定式不同,这是因为在“X不比YZ”的表达式中Z所承担的常常是“高、大、长、热”等积极性的褒义词语,而如果是“低、小、短、冷”等消极性的贬义词,则常用其肯定式。这里提到另外一个否定副词“没有”,傣语中的否定词b?觍u55既可以表示“不”又可以表示“没有”,但与汉语不同的是,当b?觍u55表示“没有”、“不如”、“不及”义时,此时的差比句否定式为例2的情形,省去差比标记,增加了一个k?蘅52,表示“如同,像”的意思,正如例5的h?蘅n31k?蘅52ka25“一样热”。在傣语中b?觍u55…k?蘅52成为一种表示比较义的固定格式,以ku33b?觍u55l?觍k55k?蘅52m?觍n43“我不如你聪明”为例,这句仍然是差比性的,只是从正差比变成了负差比。而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形容词大多为表示高标准的形容词,即按照人们的正常心理,人们在争取努力时,只能希望由低向高发展,而不会争取由高向低发展,因此,一些低标准的形容词是不可以进入这一个格式的。如:“你跑得比我慢”其否定式不能说成“你跑得没有我慢”。

7.汉语:他没你高/他不像你一样高。

傣语:m?觍n43b?觍u55su?耷33k?蘅52m?扪?耷43.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他?摇?摇?摇?摇?摇不?摇?摇?摇高?摇?摇?摇?摇像?摇?摇你

此时的差比句不仅表示负差比义,从语义上看,还具有等比义,可以看成是等比句的否定式,同时又具有极比义,如:

8.汉语:没有比你高的人了(言外之意就是你最高了)。

傣语:b?觍u55mi33ph?觍?扪52su?耷33m?扪?耷43k?蘅52.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不?摇?摇?摇?摇有?摇?摇谁?摇?摇?摇?摇?摇?摇?摇高?摇?摇?摇?摇?摇你?摇?摇一样

可见,差比句肯定否定的极性转换,往往带来不同语义的跨越。再看含有“没有”的否定式,这一类否定式与傣语含有比较标记s?藓u33的不同是,“没有”式构成意义上对称否定,形式上不对称,而s?藓u33式构成的是意义上不对称否定,形式上对称。如:

9.汉语:他的书没你多。

傣语:s?觍n33m?觍n43b?觍u55l?觍i33k?蘅52m?扪?耷43.

书?摇?摇他?摇?摇没?摇?摇多?摇?摇像?摇?摇你

他的书的数量达不到你的书的数量那么多,从语义上否定了“他书多你书少”,构成“他的书比你多”的语义上相对意义的否定。此时,比较结论项前不能再有程度副词“很、再、非常、更”等,同时,比较结论项之后也不能再有表示差量值的成分,如“一点儿、多了、远”等,这是因为,在诸如例9的“没有”句式中,b?觍u55只表示程度有差别,而不表示差多少,b?觍u55本身已经否定有无,而补语“多了、远”等表示的程度要高于一般,既然已经表“无”了,就无需再比较程度了。可见,在汉语中,如果差比句已经有了表示否定的词,那么就不可以再出现表示程度的限制词,但在傣语差比句否定式中,可以在结论项之后加补语表示程度,傣语的表达如下:

10.汉语:他比你高不了多少。

傣语:m?觍n43b?觍u55su?耷33s?藓u33m?扪?耷43k?蘅52l?觍m33.

他?摇?摇不?摇?摇高?摇?摇比?摇?摇你?摇?摇多少

上文提到程度补语,在汉语里将述程式(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分为两种,一种为表示比较义的述程式,一种为不含比较义的述程式(马庆株1992)。其中表示比较的述程式有带“得”和不带“得”两种格式,如“高多了”“高得多”。不含比较义的述程式只有一种表达式,带“得”或不带“得”。⑤表示比较的述程式可以受“比”字的介宾结构的修饰,也就是说可以进入差比句的肯定式,如:你比他成绩差远了,但是用在否定式中则为:*你没有他成绩差远了,金平傣语与汉语类似,

11.汉语:他比过去漂亮多了

傣语:m?觍n43pi52ts?藜43n?觍i43kh?觍n31l?觍i33.

他?摇?摇比?摇?摇以前?摇?摇好看?摇?摇多

*12.汉语:他没以前漂亮多了。

傣语:m?觍n43b?觍u55pi52ts?藜43n?觍i43kh?觍n31l?觍i33.

他?摇?摇没?摇?摇比?摇?摇以前?摇?摇好看?摇?摇多

可见,表示比较义的述程式结构一般不能进入差比句的否定式中,既然是一般那就表示存在特例,在汉语中,表比较义的述程式可以进入表示假设的差比句否定式中,如:“要是我不如他高,可能就会选不上了”,但在傣语中则没有这种说法,表比较义的述程式结构不能进入差比句的否定式中。

形式和意义之间往往不是一一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不对当的关系,赵元任先生称之为“扭曲关系”,差比句肯定和否定也可看成是一种形义的扭曲关系。傣语中不含标记的否定式构成意义上对称否定,形式上的不对称,而含有标记的否定式则构成形式上的对称否定,意义上的不对称,汉语则与之相反。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和傣语虽然都属于SVO语言,但由于汉语是SVO语言中的特例,因此在差比句否定式方面会呈现出与典型SVO语言的不同之处,如差比否定词并非直接附加在谓语上,表示一种广域否定;否定格式中多含有两层语义等情形。

注释:

①刀洁.金平傣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5.

②这里所谓的单纯否定和变异否定的说法,采用刘丹青《差比句的调查框架和研究思路》里的用法.

③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1).

④张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习,2002,10(5).

⑤马庆株.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0,(1).

参考文献:

[1]马庆株.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0,(1).

[2]刀洁.金平傣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5,(2)

[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9,(1).

[4]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1).

汉语热论文第3篇

【关键词】汉语;辩论;汉语教学

1988年9月,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在北京联系召开了“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以后的工作目标和要认真做好的几项工作。其中包括:“加快发展汉语本科专业,扩大招收研究生和高级进修生”,“提高教学质量,拓宽课程范围”这两项工作。拓宽课程范围,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增设一些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特色课程。

而随着我国对外事业的飞速发展,汉语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关注汉文化。而随着“汉语热”的兴起,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涌入到了中国各所高校来学习汉语以满足他们实际的交际需求和了解汉文化的愿望。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所有民族文化构建的基础。也就是说,想要真正触碰到某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深入该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正是其需要掌握的不二法门。所以,在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各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在这样一个宏观的、广阔的大背景中截取一个点来更好地、迅速地构建起外国留学生与汉语文化之间的桥梁呢?在这方面,我校紧抓教学改革重点,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来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国际汉语文化传播的优秀生源。我们做了一个系列的尝试,发现开展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正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汉语主题辩论不仅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提高高级语言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借助“中国式”的辩论主题还可以帮助高级语言生更详细、更深刻地了解汉语文化,从而推动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

1.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课程设置

1.1课程设置的背景和目的

1.1.1课程设置的背景

将汉语主题辩论引入到外国留学生留学生高级语言班的课堂,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2012年下半学期,我们根据高级语言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成绩统计与观察,发现由10名外国留学生组成的高级班在口语方面依然存在着欠缺。同时在汉语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些许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他们在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方面的障碍。

1.1.2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克服学习第二语言的种种障碍,我们就以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形式,引起大家对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大家在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过程中获得第二语言综合能力上的提升。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众多外国留学生更多地信赖新闻媒体,没有真正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史实,在部分真实内容上存在误解。因此,通过有意义的辩题来纠正他们原有的错误观念,吸收正确的中国文化理念,也是我校引入并实施开展中外大学生主题辩论特色课程的注意目的意义。

1.2课程的具体安排与实施过程

1.2.1课程的具体安排

按照对外汉语特色课程的教学计划,每个学期,我们安排10周的对外汉语特色课程,即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课。在每周两学时的课程当中,我们会以当今的中国社会出现的热点话题和热门的新闻事件作为基本材料,根据该材料的内涵意义来拟定该次汉语辩论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每周的特色课上都会邀请到本校中文系的专业辩手对留学生们进行专门的辩论辅导。其优势有二:其一,专业的辩手可以指导留学生学习正式的汉语辩论的形式、制度、理念、逻辑思维以及辩论技巧;其二,中文专业的辩手都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和汉语言文化素养,避免了在指导过程当中出现低级的错误;其三,我校中文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会接触教学方法类的课程,在沟通教授过程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更利于留学生的学习和接受。

1.2.2课程的实施过程

举例来说:2012年度下半学期,第一周的汉语主题辩论课,时逢雷锋纪念日。我们就以“雷锋精神”为引线,展开话题,带领大家共同探讨了“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当今社会,雷锋精神对人们所造成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为之后引出本堂课的辩题“当今社会,应不应该宣扬雷锋精神”做好了铺垫。

在中国学生引导外国留学生做好对于辩题相关资料查阅,提出基本观点的讨论之后,留学生们便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当大家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我们就组织大家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双方各持相反的观点,利用之前带领大家分析过的素材,来驳倒对方的观点,以达到让对方觉得自己所提出的论据根本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样的目的。

在10周的课程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从最初相对容易一些的,一对多,多对多的自由辩论模式,渐渐引入正轨,逐步限定汉语辩论的形式与制度、注意强调了汉语辩论的规则以及对辩手礼仪的培训。至第十周结课时,我们采用相对古典的奥瑞冈辩论赛制,安排了相对正式的留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赛,以检测留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验证一下,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这种新引入到对外汉语特色教学中的方式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李元授.辩论训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黄晓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汉语热论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 导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2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2.1学生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自行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如对通假字、同音字等,要求学生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但我国大学生由于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并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语文上,更别说相对晦涩难懂汉语言了,导致我国学生普遍文科基础薄弱。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不大,很多是"被选"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没有通过扩大阅读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基础。

2.2教学只注重知识理论而缺乏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只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要求而对学生的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的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但是在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21世纪,理论型书呆子的需求量很小,现在社会更多的是需要知识储备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向人才。教师只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实际应用表达水平严重不足,现在的社会需要用言语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时候的口语表达水平就十分重要了。简单的说在参加面试时面对面试官都不能巧妙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长,怎能赢得面试人员的青睐?口语表达看似简单却是个人素质的全面体现,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德、学、才、识。所以,我们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单纯的要求记忆理论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及能力。

2.3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本来就已经渐渐变得冷门,再加上其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导致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大幅度减少,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而且,由于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不重视,给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安排了很多政务,使得老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变成一种兼职,学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杂乱,如此繁杂的工作已经导致老师精疲力竭,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导致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一直荒废,无法进步。

3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需要改革创新

3.1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巧妙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互动,在互动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中实践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放到说、读、写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例如可以设置特殊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当事人自由发挥随即表演,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理论学习中适当穿插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很巧妙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主题限时演讲、汉字听写大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与人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参与性、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3.2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 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兴趣,老旧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循规蹈矩的教学思想,积极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创新教学的模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4,07:292.

[2]张晔.当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90.

汉语热论文第5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各地纷纷掀起汉语学习的热潮,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学习者越来越多,而透过语言学习,其背后所蕴含的博大文化也吸引着无数学习者。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产生过文化学习的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与困惑又使其语言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教学的方法,将语言与文化更好地结合,以文化促进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离不开语言,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人类语言产生时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语言的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而应该与文化学习紧密结合。汉语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因素,而“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学界就开始对文化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80年代至90年代,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讨论尤为热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多方面问题,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如关于文化教学定位的讨论、文化因素及其“导入”研究等,对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运用于研究为以后的文化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各个层面的交流越来越广泛、深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更丰富的收获,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愈加重视,研究者发表大量相关论文,探讨文化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指导教学,王昌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灵活选用随机渗透法、专题讲座法、跨文化实践和专题研究法等教学策略,坚持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更多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孙荔在《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中提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群体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而激发学习动机、加大文化比较的比重、更新教学模式、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则是正确对待和妥善消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有效途径”,对文化教学的研究更注重结合教学实践。

一、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用规则,这差异则制约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例如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讲究亲疏远近,因此在汉语中亲属称谓的词汇很多,中国人用伯父、叔父、姨夫、舅父表示四种不同的亲属关系,而英语中只用uncle一词表示。跨文化交际一般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行为。在实际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冲突有时会比偶尔的言语失误给交际带来更大的麻烦,沃尔夫森说过“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礼”,留学生面对中国人问“你去哪儿?”、“干嘛去?”这样的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中国人打招呼随便问问,而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问题,甚至认为中国人好打听他人隐私;又如一位留学生汉语发音很标准,但却把四五十岁的知识分子称为“大妈”、“大爷”,让对方很不高兴。类似这些情况阻碍了交际,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汉语学习效果,难以实现用汉语进行流畅交际的目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融入教学环节,使语言学习者不仅掌握语言符号,更能理解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减少或跨越交际障碍。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对文化的分类也有多种标准,笔者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从几个方面浅谈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进行文化教学。

1.民族地域文化

中国民族众多,其中汉民族人数最多、居住区域广。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融合中既有共同的文化因素,又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以饮食文化为例,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因此各种食物的烹调和饮食礼仪都相当丰富。饮食文化的发达也反映在语言上,如“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食为天”,与“吃”有关的词语、俗语非常多,而往往都是与“吃”这一具体行为并无直接关系,只是用来进行比喻,如“吃亏”、“吃老本”、“吃香”、“吃不了兜着走”等,而有关烹饪方法的词也常常折射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如“炒作”、“炒鱿鱼”、“炒股票”,“炒”用饮食文化中过油加热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民族特色的烹饪方法,比喻实际生活中快速扩大、火热的行为,这些词语背后的文化信息就需要教师在教授中向学生解释清楚,分析归纳类似的词语,还可以通过观看炒菜的图片或视频,加深印象,从而使汉语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反映在语言上也非常明显,如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词汇“梅雨”、“丘陵”,又如受地理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词汇“炕”、“窑洞”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讲解有关的文化内涵,否则学生对“梅子黄时雨”、“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内容就难以理解。此外,汉语中一些吉利话和禁忌语也受地域性的影响,比如甘肃地区的“发菜”由于和“发财”谐音而受欢迎,而北方方言区的人们喜欢数字6,取六六大顺的吉祥意,在多数方言中4与“死”谐音而成为禁忌。

在教学中将民族与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语言学习相结合,能够使汉语学习者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中国语言文化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顺畅地与当地人进行交际。

2.词语文化

在语言系统中,词汇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最能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征。对汉语学习者进行文化教学时应该注重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概念是中国特有的事物,在许多语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如“鼎”、“功夫”;还有一些词语在中外文化中代表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分别象征四种美好高尚的品格,是诗人歌咏赞美的对象,而在意大利文化中用于丧事;而“龙”在中国文化中是腾云驾雾、神通广大的神物,因此是神圣高贵的象征,中国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许多成语“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望子成龙”中“龙”也是积极地含义,而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凶残的象征,来自西方的留学生对“龙的传人”难以理解,而在“亚洲四小龙”则在英语中译为“亚洲四小虎”,这些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意义差别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说明和讲解;汉语中许多成语、俗语、歇后语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夸父追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就来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中医中药文化,这些词语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如果不加以介绍,学习者是很难运用其与中国人进行交流的。

在教学中对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要进行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使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心理,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法与原则

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认为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对不同阶段的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教学方法与原则也有所不同。

1.初级阶段文化教学方法

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使汉语初学者在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和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加深初学者对汉字和汉文化的兴趣,在汉语学习初期完成从母语向目的与文化的过渡,为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对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采用环境代入法,即将留学生所要学习的相关文化内容带入到真实的汉语交际环境中,比如初级阶段的居家生活类话题,留学生会面临去餐馆吃饭这一环节,可以将课堂变成餐馆,准备中国人常用的餐具、常见的中国食物图片,模拟在饭馆点餐的情景,通过中外餐桌文化的比较让留学生对餐饮文化所涉及的词汇和汉字有深刻印象。

2.中高级阶段文化教学

中高级的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在语言要素知识和言语技能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学习者可以接受较为深刻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融合,展现文化因素在语言层面的反映。

首先,在教学中应注重不同课型间的结合,听力课、口语课、精读课、阅读课、写作课应相互促进,教师应该全面了解配套课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对在不同课型中出现的相同或相关的文化环节可应做不同层面的讲解,如对于中医文化,上精读课的教师讲解中医文化的基本内容,口语课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拟中医看病这一情景进行口语训练,而写作课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对中医治病的相关调查报告,这样就使学生全方位理解和运用的对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也提高与之相关的交际能力。

其次,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的教学中,可以就学习者普遍感兴趣的文化内容进行专题探讨,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比较专业的研究,例如中国的胡同文化,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整理、图片搜集等方法进行独立研究,将成果在课堂上进行谈论,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让其对中国文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汉语及其所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越来越为世界瞩目。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也随之不断发展,教师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示隐藏在汉语背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真正掌握和运用汉语,通过对多重文化对比与碰撞的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方法及策略,进一步提高文化教学效果。

注释:本文为中央高校基金——自由探索计划项目 扶植项目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2.

[2]张英.论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1994.

汉语热论文第6篇

关键词:对外商务汉语教学 词汇教学 文化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经商,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求学交流,“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正在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近4000万,据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1亿人。根据这一形势,我国政府制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五年规划,提出了“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战略”,加快汉语的国际推广已是大势所趋。

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学科,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而对外商务汉语的教学更是最近几年才有探讨。这些年来,大都处于摸索和探路的过程中,虽然不少高校和研究人员做出了种种尝试和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形成较为成功的教学法理论。而这个学科本身有很强的包容性,涉及到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对教学和学习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笔者任教的重庆医科大学从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留学生,至今已有五年,学生主要来自部分南亚国家,如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等。由于英语在这些国家都是官方语言,也是师生间日常交流的主要渠道,故本文中所说的外语即是指英语。本人已担任了近三年的留学生及外国在华经商人员的汉语教学和培训工作,现把在这期间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及所思所想做一个总结。

二、对外商务汉语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对外商务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商务汉语教学”的简称,英文直译是the teaching of business Chinese to foreigners。因其是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所以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跟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其他语言的教学,例如第二语言和外语的英语教学、法语教学等,属于同一性质。在商务汉语的教和学的过程中,更涉及到一些和普通汉语教和学的不同之处——以商务活动为汉语学习内容为导向,掌握一些中国商务活动方面的知识、信息,为更好地促进中外商务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奠定一定基础。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外国人进行一般外语(即本文的汉语)的“教”和“学”。

目前,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结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探索汉语教学的规律已经成为摆在广大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过去那种忽视语言学理论,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能教好汉语的错误观念必须加以纠正。

汉语有着其特殊性,它是一种集:形、音、义三位为一体的文字,与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本来就是南辕北辙,汉语是一种以表意文字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著名作家、文字学家王蒙先生指出:汉语是字本位的。吕必松教授也指出:一种语言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路子,要根据这种语言及其文字的特点来决定。汉字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也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拼音文字与其所属语言的关系。因此,汉语教学的路子应当有别于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的教学路子。

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对汉字和汉语的特点有更全面系统的论述:“字”实际上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文字的书写单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字”在汉语结构中的地位,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和作用,使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推进汉语研究。把“字”看成为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单位,而把“词”置于一边或置于次要地位来考虑,这是汉语语言学观念的转变。

而多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沿袭着西方拼音文字的路子,没有立足于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走自主创新之路。往往西方语言学出了一个什么流派,我们就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照搬”,硬套国外语言学家的观点,把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三、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贯穿始终,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汉字的重要性,尤其是汉字和汉语关系的重要性。由于汉字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我们大多数常用的双音合成词的创造是不受语音的转换影响,而是根据汉字的意义进行创造的,我们只强调语音教学而不注重汉字教学,那么一个完全没有汉语文化背景的外国人, 对词的理解会产生很大的困难,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度。

“汉字(语)难学”,恐怕是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接触到汉语的第一印象,四个不同的声调、汉字的结构安排、笔划顺序都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不少汉语学习者,甚至已经到了谈字色变,惧写汉字的地步。他们中有不少人,把“听说领先”变成“听说即止”,只求能听会说就行,完全放弃了对汉字的辨别和书写。这种“汉字难学论”越演越烈,对汉语的推广,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怎样可以避开难点,不让他们觉得繁琐,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汉语教学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一直是“以汉字为本位”的。汉字教学,作为学好汉语的基础,及汉语教学的突破口,一直被放在汉语教学重中之重的位置。历朝历代,在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都是以识字教学为中心。

虽然词汇教学如此重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词汇学在汉语本体研究中可能是最为薄弱的部分,至今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词汇学理论能够用来指导词汇教学并获得显著效果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常常碰到以下的问题:汉语的构词法;词频控制下的义项分析;以及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其中最后一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如“刚刚”和“刚才”;“非常”和“相当”;“后来”和“以后”,以及用于句尾的语气词,如 “吧”、“啊”和“嘛”,这都要求教师在句法分布和使用条件、词的搭配组合规则、色彩区别、语体分类上去加以区别。

而在目前的教材及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依然是老师教学生说什么,同时就教学生写什么,但日常对话中常常包含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汉字,如:“谢”、“晚”、“宿舍楼”等,如果在学生还没掌握好笔画、偏旁的情况下,开始就学写这些字,只会使他们望而却步,产生畏惧心理,这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汉字的固有规律,即: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

汉语热论文第7篇

一切在时间中消亡的,不一定都不好,但也不一定都好。不过,论及消亡的原因总有一条,便是不合时宜。好东西遇上坏时代,坏东西遇上好时代,其消亡的命运是一致的。但另有一种消亡似乎不可论好坏,那就是一件东西或手艺,在伴随它产生与发展的时代度过它正常的生命周期之后的自然死亡。正像一个老人在子孙满堂福禄寿喜之后的安然归天,以及一些古老的汉语字词在它们产生意义的时代消亡之后寂寞于古典的安然消隐。

佛教中的生命,是多重轮回的。语言似乎也具备多重性的生命。比如古老汉语字词在典籍之中的消隐是一种大众认知与传播意义上的死亡,但同时又是另外一种活着。也就是说,当因语言意义的消亡而遁世之后,它们开始成为一种库藏的学问,开始进入一种新的更高的境界,等待有缘人的发掘与传承。那些传承了这些学问的人,将成为远古世界的考古者与通灵者。正像在希腊与罗马消逝之后文明断绝的黑暗中世纪,仍有修道院和学城里的僧侣和学者以守夜人的身份抱守一个消逝时代里的语言和文化,并在很久很久之后点燃一场文艺复兴的火种。

但对我们眼下这个不断在更新着的社会里的普罗大众来说,那些消亡的就是死的,就是无意义的。比之去做一个旧世界的通灵者,他们更愿意做一个当下时代里务实、富足、轻松、有趣的存在体。对这些存在体而言,物质与金钱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各式各样的游戏。在这些不亦乐乎的游戏中,有一个很叫好的大众电视游戏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突然成为一种稀罕物件,学生能够听声写字也成为一种值得骄傲的手艺,这在漫长的古典中国是绝对的稀奇事,但在当下中国却显得合情合理,但这种合于情理所证明的,恰是汉字在当下中国溃败与式微的现实。

汉字在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度里的式微可谓一个教育悲剧,而意欲靠一档游戏性质的电视节目来“焐热冰封汉字”则是一出幼稚青年欢乐多的轻喜剧。从汉字听写到“焐热冰封汉字”,从一些常用字词到“葳蕤”“搴芳”,这档节目已经向着古怪生僻、诘屈聱牙的方向一路奔去,凸显的是类似于“男生女生向前冲”电视游戏里那些旁逸斜出势必要把人搞落水的游戏套路。

与汉字听写大会相映成趣的是其同一播出方时而推出的古典大剧。这些不同朝代、不同剧情的电视剧里,制片方甚至搞不清历史人物的姓氏,人物的言行举止都令稍懂古典文化常识的观众啼笑皆非。但我惊愕的还不是这种一边用电视剧理直气壮地大犯语文错误,一边却用“焐热冰封汉字”来游戏民众的怪现象,而是“全民”一边大嚼新古典电视剧中错误百出的对白,一边又在汉字听写大会上萌萌哒如痴如醉的可怜相。我不相信,一场游戏过后,“葳蕤”“搴芳”启蒙过后,全民就爱上了古典,就精通了汉字,就复兴了民族文化。

都说学生提笔忘字是因为电脑普及,但电脑普及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为什么独在中国却成为一个影响母语生存的大问题。汉语在中国教育中的式微恰恰是一个语文教育的问题,而这个语文教育问题的解决,绝不能靠“汉字听写大会”以及“焐热冰封汉字”之流的游戏节目。

汉语热论文第8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均开设有汉语言文学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由于教学的乏味,学生对其兴趣浓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将关注点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将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导致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同时,许多高校将汉语言文学当作公共选修课,选课的人数比较少。加上教师上课循规蹈矩,教导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无法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二、提高高职生汉语言学习兴趣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疑问要及时进行回答,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其次,逐渐改变以往比较乏味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开展有关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可以在玩乐当中学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举办涉及汉语言文学的演讲比赛,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写出优秀的演讲稿。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其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需要扩展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需要联系生活。比如,可以适当将某种文学习惯或者风俗代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其次,汉语言文学当中有许多有争议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两派举行辩论大赛,使学生可以积极查阅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之不断积累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出探索的动力,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获得大量感悟。

3.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指出自身的错误,或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增强汉语言文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比较幽默的语言或者比较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意图,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需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不仅需要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也要给学生应用汉语言的机会,使其可以在实践当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在不断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根据时展的趋势,改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学识素质、发散学生的思维等方式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战凤翠.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5):125-126.

[2]许贻斌,申长崴.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J].青春岁月,2016(17):75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