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7 16:42:05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汉族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

一、前言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人们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交流语言早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英语口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渐得到了重视。郭蕾在《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中提到,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经过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部分学生基础较为牢固。但高中阶段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对英语基础的讲授多于对英语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对英语不感兴趣,进入大学后,过多的关注过级考试,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意义。教师不断提醒学生过级的重要性,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如何通过过级考试上,而不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上。其次就是,英语口语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听到英语后,先把它翻译成中文然后再进行理解,并再思考如何回答,最后才将其翻译成英语表达出来。受到母语的影响,学生表达出的英语多为中式英语。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与其第二、第三语言有相似之处,但其实相似的部分少之又少。少数民族同学可以在学好第二语言的同时,兼顾第三语言,并熟练的运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过人之处。本文希望通过对此进行研究,分别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提出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若干建议。

二、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提及的少数民族学生是指那些在学前班以及小学阶段以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与此同时将汉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学习,在中学阶段以本民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期间,已具备运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并能运用汉语进行大学本科各门课程的学习,将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训练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研究》《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等文献的阅读,发现之前的英语研究学者已经意识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比较薄弱。大学生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但由于怕出错、语法差、词汇量有限等多方面的原因,不敢也不乐意参与英语课堂的口语练习中。

目前,学者们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和汉族学生英语口语的研究有许多,但鲜少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的对比研究。本文利用地理优势,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确立研究课题。

2.问卷调查法。为了解研究对象目前英语口语的现状,制定了调查问卷。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0名,汉族学生100名)进行问卷调查。对汉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8份,有效问卷88份,回收率达到88%;对少数民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4份,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达到94%。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2份,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达到91%。

3.英语口语课堂跟踪调查。选取新疆X高校13级三个少数民族班级和三个汉族学生班级的英语课进行跟踪听课。英语口语课堂跟踪调查所选取的三个少数民族班级的学生,共计122人,三个汉族班级的学生,共计121人。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文献研究分析。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之前的研究者都意识到了英语口语应该得到重视。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师过分强调英语应试能力,对英语口语的不重视;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对英语口语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不敢开口,怕被老师、同学嘲笑,受到母语的影响等。母语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加大了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难度。大学生听到教师的英语问题,条件反射性的将其转换为母语理解,而后寻找答案,再将母语转化为英语进行回答,不免使自己的英语变成中国式英语。中国是一个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家,家长和教师过分的强调了分数,而使英语口语得不到重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为了改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现状,我们应该重视英语口语的学习。

2.问卷分析。通过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0名,汉族学生10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汉族学校上学,接受了与汉族学生一样的教育。因此,问卷调查的结果未能显示出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较大差异。问卷统计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一样,大部分喜欢英语,但其英语口语水平都不是很理想。大多数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不理想,归因于不敢开口,怕说错;语音掌握不好,怕别人听不懂;语法不好,不能组织句子;词汇量不过关,不能把所想的用英语表达出来等。学生都想提高英语口语成绩,认为英语口语也会影响自己的英语成绩。部分学生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通过阅读英语报纸,书籍;复读、跟读音频、视频材料;和外国人交流;看英语电影,收听英语广播;课下和同学操练对话,为扩大词汇量,熟读并背诵有用的句式和段落等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但结果仍旧不理想。大部分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为了升学,这样的错误观点早已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大学生想要真正提高英语口语,要配合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学生说错了可以由教师进行纠正。大学生要主动大胆的和教师进行交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应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信这样一定可以使自己的英语口语成绩提高。

3.课堂调研分析。通过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英语口语课堂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异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师上课对学生提问,若教师提及平时成绩,少数民族学生回答问题十分积极;而汉族学生显得较为不积极。若教师没有提及平时成绩,少数民族学生回答较积极,而汉族学生则显得有些被动。教师提问完,少数民族学生立即举手,待老师点名回答,若不会回答,则会向周围的同学询问;而汉族学生听完问题,思考片刻后才会有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提问后,要求同学们讨论,少数民族同学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而汉族同学仅仅是和同桌的同学讨论。教师提问后,少数民族学生会积极回答,而汉族学生就显得些许被动。同学回答问题时,少数民族同学仍旧进行自己的讨论,而汉族学生在听取同学的回答。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对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差异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对英语提不起兴趣,缺乏自信心,对英语应试教育的过分重视,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自主学习英语口语的意识不强,需要客观的因素去驱动等劣势,都需要去改正。大学生要使自己的英语口语基础增强,首先培养对英语口语的兴趣,增强自身的信心,重视英语及英语口语,其次要以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堂氛围较汉族大学生的课堂氛围活跃很多,活跃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同学们的配合。

2.建议。

(1)对学生的建议。1)对少数名族学生的建议。①课前。大学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以便于抓住教师上课的重点,明白自己哪里不会,并且在课堂上,把这些不会的作为重点去听。课前预习,会让课堂上的难点变得容易理解。②课上。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要积极思考,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回答,抓住同学回答的重点,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听课的同学要注意课堂纪律,别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再继续自己的讨论。③课后。下课后,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复习教师讲过的内容,温故而知新。复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记下来,与同学或者任课教师讨论。学生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2)对汉族学生的建议。①课前。大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明确重点,以便更好的理解教师教授的知识。②课中。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要积极主动回答。作为学生不要怕说错,被同学笑话,要克服心中的恐惧,大胆的说。不要怕成为被嘲笑焦点,人人都会犯错。或许你犯的错误也是大家的经常爱犯的错误。③课后。课后,学生要找空余时间回顾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新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有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一定要与同学或者任课教师进行讨论。

(2)对任课教师的建议。1)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建议。①把握课堂气氛。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爱说话的特点,他们的课堂氛围通常较热闹。任课教师要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控制课堂氛围避免学生讨论课堂以外的话题。②多开展英语角活动。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在课堂上练习口语的特点,他们会积极参与到口语角活动中。任课教师可以多开展类似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对英语口语学习兴趣。2)针对汉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建议。①活跃课堂气氛。由于汉族学生不爱发言,他们的课堂会有冷场的情况。任课教师应该多与学生做互动,或者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两三人一小组,组织小组讨论并让小组成员轮流发言。②树立说英语的自信心。由于汉族学生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怕说错,没有自信心。任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使其树立起说英语的自信心。3)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建议。鼓励学生经常看一些英文的原声电影和听一些英文歌曲。扮演电影中的角色,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给学生推荐好的英语读物,鼓励他们多去阅读,拓宽学生的眼界。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英文思维方式起到引导作用。

六、结语

由于该研究是首次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英语口语现状进行对比,调查对象仅限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因此,各项结果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郭蕾.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J].青年文学家, 2011.

[2]古丽米拉・阿不来提,李珂.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口语策略调查与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

[3]张东昌,杨亚军,李蓉.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流利表达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J].2004.

[4]关霜红.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会议,2013.

[5]朱红梅.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归因倾向的对比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报,2011.

[6]徐世昌.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对比分析 [J].外语教学,2011.

[7]孔燕,陈金.谈我校少数民族的英语口语教学与学习现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第2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以互动教学理论为指导,考察了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其必要性。从互动发生的场所和对象出发,阐述了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的表现形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汉语口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教学对策。

一、引言

“互动”(interactive)这一概念源于社会心理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在其著名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中最早阐述了“互动”的内涵及方式。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193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发展了米德的理论,创造了符号互动论术语,他认为“互动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可见,“互动”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符号是双方相互作用与影响不可或缺的媒介。这里的“符号”具有广泛的意义,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都归属于“符号”的范畴。而语言无疑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最有效表达意义的符号。显然,“符号互动论”对于语言学及与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语言教学研究都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互动”概念被运用到语言教学领域后,包括long、rivers、lantolf和brown在内的许多语言学家曾研究过互动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的表现形式及应用等问题。其中brown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观点。他认为,“互动是在真实交际或者类似真实交际中让语言学习者创造和表达目的意图、学会运用语言的最好方式之一”。由此可见,“互动”在语言教学尤其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汉语口语课为研究对象,拟对互动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程中的应用问题加以讨论。

二、互动教学模式在汉语口语课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互动理论被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后,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就互动教学模式做过一些研究。卢娅(2003)以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为着眼点,阐释了其与互动式教学的关系;陈岩、赵宏(2005)以汉语综合课为对象,研究了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指导原则等问题;邹晓青(2007)讨论了汉语听力课的互动教学模式;孙冬惠、李勉东(2009)以对外汉语教学的总原则为指导,讨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构原则。总体来讲,近几年互动教学的理念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其重要性已被汉语教学界广泛认可,但到目前为止研究成果数量还较少,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对欠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尚不能满足一线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教学中的很多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汉语口语课的必要性

汉语口语课是一门语言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语交际能力,即“说”的能力。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训练中,“听”和“读”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能力;而“说”和“写”培养的是在理解输入信息基础上的口头和书面反馈能力。就“说”的技能来讲,能正确解读他人的话语并恰当地口头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想法,是汉语口语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因此,汉语口语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输入、输出信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输出的信息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精心备课的结果,意在作为一种有效的言语刺激作用于学生,使他们就此作出言语反馈,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反馈作出评价或改正,学生在这种汉语言语输入和输出的练习和积累中,把掌握的具体言语表达方法组合起来逐渐内化为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言语交际能力大大提高。由此可见,汉语口语课的特点、教学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其是最能体现教学互动关系的一门课,将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到汉语口语教学中十分必要。

四、汉语口语课的互动教学表现形式

根据互动发生的场所,汉语口语课的互动表现形式可分为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根据互动发生的对象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一)课内互动

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是口语课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互动的参与者。教材、教具等硬件设施作为辅助材料为互动提供了外部环境。课内互动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设计课内互动的形式和内容,并在课堂这一稳定环境中加以实施。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喜好、学习难点以及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等情况,从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教材作为课内互动及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其编写具有从易到难、知识点排序合理的特点,符合一般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教师在教材的指引下组织课内互动,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并循序渐进地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课内互动的缺点是口语教学的交际环境是虚拟的,缺乏真实性;教学内容涉及的层面单一,不够丰富,不能满足不同生活背景和交际背景学习者的切实需求;课内参与者仅限于教师和学生,交际者身份单一。

(二)课外互动

课外互动是课内教学互动的补充形式。它包括学校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参观、社会调查等,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在课堂外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主动学习的过程。学校组织的课外互动课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课外互动的环境真实多样,交流的对象也形形,学习者口语课堂上学习的表达方法和言语功能在实践中得到练习和巩固,学习者会感觉学有所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大大加强。学习者个人与他人的交流虽然也是学习练习的过程,但是这种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学到的内容也不一定准确,无法替代正规的课堂学习。由此可见,课堂内外的口语教学也存在互动关系,以课内互动为主,课外互动为辅,内外结合互补的口语互动教学方式最有利于学习者口语水平的提高。

(三)师生互动

在汉语口语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小组以及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主要表现为问答,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和学生问教师答。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就某个话题分组讨论的过程。教师分配好讨论任务后,要给每个小组加以协调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任务中遇到的语言点及汉语表达方面的困难。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经常运用于知识点的复习、非思考性基础问题的掌握等方面。处理好这三种师生互动的关系至关重要。三种形式各司其职,得以综合运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偏颇于一对一师生互动会使班里其他同学缺少练习机会,以致班级整体口语水平发展不平衡。如果只侧重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则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致无法做出宏观的教学规划。

(四)生生互动

课堂内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作用,教师也不可忽视,应该合理利用。由于汉语水平相当,学习目标相近,学生间往往存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的互动关系。课堂上生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有益补充。生生合作完成对话、互问互答、情景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五、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情绪紧张焦虑,羞于开口

兴奋与焦虑是学习者在口语课上情绪表现的两大特点。口语表达是信息输出的过程,与听力、阅读等信息接收过程相比有明显的主动性。说话者没有时间反复推敲话语意义,必须迅速灵活地作出反应。因此,口语课上学习者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习一门外语,是否可以流利地口头表达是鉴定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习者往往很在意自己在口语课上的表现。过高的期望使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情绪焦虑,害怕说不好而出丑,羞于开口。这很不利于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和口语水平的提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减压,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出错是每个外语学习者必然经历的过程,出错不代表出丑;其次,为学生创造积极而轻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回答对的多加肯定,回答有误的,教师可以用商讨的语气讲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回答和想法。完全否定学生的意见,是对他们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极大伤害。另外,教师有时无意间偏向表达能力强、爱说话的学生,而忽视了不爱说、说得慢、害羞的学生,形成课堂上一半滔滔不绝,一半沉默不语的局面。时间久了,受到忽视的学生会对口语课完全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对于比较害羞的学生还要多加鼓励。

(二)个别学生过于兴奋,滔滔不绝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对教学过程必须有总体规划和把握,尤其在互动活动占主体的口语课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极强,很积极地争取表达机会,得到机会后便滔滔不绝,还常常跑题,其他学生失去了表达的机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发挥调控作用,适时调节课堂节奏,做到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其他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安排座位时,教师要适当考虑这个因素,可以让表达欲望强的学生和比较害羞、不爱讲话的学生邻座,这样二者可以相互调和补充。

(三)课堂环境不够真实,表达受限

前文讲过,课内互动的一大缺点就是表达环境不够真实。经常有学生跟老师抱怨:“上课时老师讲的我都明白,我说的大家也都明白,怎么出了教室就都不明白了呢?”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互动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比如做买东西这样的情景练习,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在自由市场、小商店、超市等购物场所的视频资料,还可以自带一些实物道具,例如食品、水果等。这样可以给学生以真实感,一定程度上可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创造相对真实的课内互动环境。

参考文献:

[1]卢娅.汉语口语教学中情感因素与互动式教学[j].职业教育研

究,2003,(12).

[2]陈岩,赵宏.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的互动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5,(8).

[3]邹晓青.对外汉语听力互动式教学初探[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

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

[4]孙冬惠,李勉东.对外汉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j].

汉语学习,2009,(6).

[5]李燕,贾放.“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

[j].语言文字应用,2007,(s1).

[6]时丽莉.“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

[7]林清书.关于教学语言互动的两个问题[j].修辞学习,2005,(1).

[8]韩炜.多元互动习得模式研究与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四川

外语学院学报,2004,(5).

[9]林大津,谢朝群.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j].现代外

语,2003,(4).

[10]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charles w.morris.mind,self,& socie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12]rivers 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3]lantolf j.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口语语感;汉语影视作品;对外汉语教学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这种情况:只要说母语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如果别人问为什么这么说而不是那么说,除了受过专业理论训练的人,其他人几乎都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一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就更为突出。借用王尚文的一个例子:他一次遇到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五岁,她俩都穿着新衣服。他就问4岁的孩子:“是你的衣服漂亮还是她的衣服漂亮?”这孩子说:“我们两个的衣服一起漂亮。”那个5岁的孩子忙说:“不好说‘一起漂亮’,要说‘都漂亮’。”王尚文又问她为什么不能那样说,孩子想了好一会儿,摇摇头说“不知道”。这种说不出道理却能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是语感。关于语感是什么,语言学界对此有多种定义,其归根结底归于两种:一是直觉论,二是感受论。无论持那种观点,都离不开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本质。我们简单说,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直觉判断和理性推理的融合”。它虽是一种感觉,但是却包含人类对语言知识的理性沉淀。也就是说,虽然这种语言知识不会自动变成清晰的纯粹理性知识,可供人们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在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中,它却是一种固定的有理据的模式。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习得汉语这门语言,掌握这种语言技能,而不是让学生记住关于汉语的语言知识。也就是说,要能让学生听得懂汉语,能用汉语写文章,能用汉语对话,可以阅读用汉语写的各种书报杂志。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正常地用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在这一目标不断明确的过程中,我们对外汉语老师也不断强调语感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地位。尤其是受到语文学界的“语感中心说”的影响后,第二语言教学界也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应该以语感为中心”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是也体现了学界中对语感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日渐重视。

我们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运用者,可能很少感觉到要非常费劲地在说话和写作中转化,也不会感觉到要特别注意什么就能自觉地在说话时和写作时自如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各个方面的语言能力都是相互交融的,因此很难察觉其中其实是有阶段有层面的。但是在对外汉语地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汉语的阶段和层面却相对明晰,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别更是明显。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虽有相同之处,但区别也比较明显:(1)口语重在听说,书面语重在读写。有些留学生知道说普通话,却完全不认识几个汉字或者不会写汉字;(2)口语有即时性、快速性的特点,书面语则有时间间隔,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思考和推敲。因此,虽然对某种语言的语感是相通的,但是在学习的阶段,针对以上区别,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我们主张书面语语感和口语语感的培养有必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将讨论把汉语影视作品即汉语电影和电视剧(这里所谈的影视作品都是以标准普通话为配音的,方言作品排除在外)运用到内隐式口语语感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在培养留学生汉语口语语感中的具体应用。

一、理论基础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从我们获得的知识来看可分为:一是“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或称“缄默知识”或“隐性知识”;二是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或称显性知识。

英国哲学家、化学家波兰尼(Polnayi·M)在1958年出版的《个体知识》(Personal Knowledge)一书中首次提出“默会知识”的概念。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获得的知识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是指那些难以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语口语教学 言语交际 文化适应

一.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如果你和与你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跨文化交际一般具有这几个特点:1.文化的生长差异性,文化差异主要多发生于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2.适时的言语统一性,交际的语言对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另一方来说必然是第二语言。3.直接的言语交际性,从对外汉语专业来看,我们注重实时的口语交际,即双方面对面的交谈。

比如中国人比较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人群多数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可能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会感到非常惊讶,不太理解这种“不诚实”。

当然,对外汉语教学者还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化特点也仅仅是对大多数人群简单的归纳,切忌以偏概全。

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汉语口语教学质量的影响

(一)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特殊性

汉语教师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此部分的教学具备不同于其他部分教学的几个特点:

1.汉语口语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相当高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汉语口语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书面语的特征,汉语口语表达中的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独特而生动的口语词汇、俗语和谚语、大量的习语、多变的句式及特殊的口语表达格式等,都使得其多变而丰富。在教学中,针对初学者提出的种种问题更难完成对其完整的概括和说明。特别是当教学对象往往又是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母语迁移作用和不同的学习动机对汉语口语学习的接受能力又不尽相同,

2.汉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和水平较难进行定时定量化的预测和确定。目前的口语能力测试多数停留在短时间内的学习评估,不像阅读,写作,听力等测试能够基本上确定大致的测考题型和作答时间,并且基本上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大致的学习水平。但由于学生的口语状态会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主观情绪和客观影响,比如学生当天的情绪,学习动机,兴趣,学习环境,教师情绪等等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口语测试水平。

3.汉语口语教学的特殊性又体现在课堂的相对有限性作用上。目前国内汉语口语教学总体来说还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收效不高,教学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较重。在中高级口语课堂上,老师依然还在大量使用教读,学生跟读,复数,造句,其方式,几乎和综合课没有区分度。依托口语教材进行的传统口语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目前所能达到的教学成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口语课堂实际上有时候只是反映学生口语水平的一个载体,如何利用好这个载体并且引导他们的思路,发散思维,激发他们主动开口说话,而非简单照着课本背诵阅读,即所谓抛砖引玉,应是汉语口语课堂最大的作用。

(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口语教学开展

这一部分根据自己的亲身口语教学经历,能够明确感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对口语教学的展开能够产生巨大影响。

Hill是一个澳大利亚男生,来成都某公司实习半年。最初给他上口语课时发现他并不如我想象中的澳大利亚人一般开朗健谈,反而他的性格较为内敛羞涩,口语心理障碍较强,对母语的依赖程度非常重,不愿意尝试用汉语来表达话语,在回答教师提问或与教师交谈时,常常会中间卡壳,找不到表达意念的词语;经常断断续续,组不成句子,课堂上注意力也不集中,对书本上的东西非常抵触。最开始自己对这种情况的学生处理经验欠缺,采用了很多硬性干预手段,反而还引起了一些不愉快,既阻碍了自己教学的开展,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后来自己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深知要实现他的学习目的首先就得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和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我开始对他进行了一些侧面了解,根据他汉语零基础,初来乍到异国他乡,年纪较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川菜等等特点及时调整了某些教学思路,在初期阶段基本以其母语作为课堂媒介语,在上课之前尽量和他进行简单轻松的交谈,话题一般涉及他的兴趣导向和他家乡的美景美食,90%依据课本核心内容推进的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对话游戏,适当补充一些他非常感兴趣或是紧贴他工作生活的词汇短语句子,适当改变教学场景,比如在学“买东西”这一课时我带着他去真正的商店完成指定的任务。尽量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实现他的口语自然习得和生活上的适应。后来发现他的学习状态开始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在课堂上能够e极回答我的问题了,也愿意主动开口问问题。几个月下来,除了对书本上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还能说一些简单地道的成都话,基本上实现了我的教学目的。

当然,小班型的口语教学和大班型的口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侧重还有所区别,这其中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思考的地方。

三.针对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特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侧重点

(一)对于口语教学课堂特别是人数较多的课堂的来说,要策略性地避免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分组的固定性和交际任务探讨的长期分散性。学习者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使得他们在异乡的口语课堂交际训练中,更容易自动寻找文化背景相似甚至语言相通的人群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因为在交际训练任务开始前他们更容易沟通和计划,并使得交际训练更加顺利地得以开展,获得高分,等到口语课堂结束之后,又回到和自己文化背景相似甚至语言相通的人群中去,获得所谓的语言安全感。这种情况实际上对于汉语口语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想方设法为自己寻找舒适的母语环境和母系文化圈会让自己渐渐产生对母语严重的依赖,如果学习语言无法暂时剪断这层脐带,会直接影响到口语学习的进度和效率,口语教师最好能够多样地安排交际讨论小组。

(二)在口语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处理与文化相关的话题口语教学,除了需要教师对文化差异要有高度的敏感以及融合能力,还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拥有比常人更强的跨文化交际和适应能力。这些能力起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常用外语;熟练运用交际社会语言学知识;掌握有限的语言手段成功展开交际的策略;能够掌握有关不同交际风格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掌握避免和澄清交际误解的策略;掌握不同思维,举止,是受制于特定文化认知图式的能力。有的教师为了避免文化冲突讨论,甚至直接跳过一切可能会产生冲突的文化话题,这样也并非良策。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既然选择了来学习汉语,来到中国,那么就已经做好了入乡随俗的准备,首先就应该尊重目的语国家的国际立场和文化倾向,这样也能避免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对不必要的话题过度地争辩和讨论。

(三)如何有效地将不同学生的文化特质特点融入口语课程教案设计,尽量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多文化交叉氛围的口语学习环境。这一点对汉语教师的口语教学课前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需要综合不同学生的文化特点,还要引领他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国文化中,把被动接受学习目的语文化变成主动探索甚至热爱目的语文化,进一步促进汉语口语的习得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文化背景人群的口语情景视频,音频,表演,讨论,甚至是将课堂开展到真实的语境中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参与度”。总之,强化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求同存异,避免课堂甚至课后的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事件,才能真正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以达到更好的口语教学成效。

总之,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特殊性来说,其教学基本上都要依赖于交际性任务的开展、运用和累积,而其教学本身的顺利开展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也非常高,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往往更高,教师如何有效地针对汉语口Z教学寻找到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侧重点,是一个教师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雁.《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原则》.辽宁师专学报,2004.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7.

[3]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商务印书管,2000.

[4]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吴进业,王超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第5篇

提要:实况汉语教学努力营造并充分利用汉语的习得环境,坚持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坚持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在汉语教学的同时,坚持国情文化的教学,在视听说三者的关系上相当灵活,在开设实况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适时、适量,实况汉语教学只适合于解码类的课型。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的实况汉语教学(含/汉语实况听力0、/汉语实况与话题0等课型)经过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相应教材的不断问世,有关论文的相继发表,使得其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人们对其中的许多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了使实况汉语教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与其有关的几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实况汉语教学与营造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学习和习得过程有某些共同规律,但二者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实况汉语教学清楚地认识到二者之间的诸多差异,因此在教学中避免了直接法过于偏激,过于简单的弊病。

非目的语环境的学习,师生往往有着共同的媒介语,便于讲解语法规则和文化背景等,培养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但听说能力较差。

目的语环境的学习,学生每天必须说目的语,培养的学生语言能力较强,特别是听说能力。两种不同环境的学习虽然各有利弊,但目的语环境学习的优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目的语环境学习目的语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有的人到了中国后不会利用语言环境,每天除了上课外就是在宿舍里看书,这与他们在国内学习汉语没有什么两样。还有的人则完全相反,他们似乎知道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但忽视了课堂教学与书本上的学习,于是整天在社会上活动,和中国人闲聊,学了一些社会上的方言土语,但整体上汉语水平很低。这两种人的学习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多多。从教学本身找原因,就会发现我们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脱离语言实际,教学方法呆板,教材陈旧,课程设置单调等问题,也就是说并没有努力营造一种汉语学习的习得环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往往增加一些由教师组织的参观访问活动,这虽然是必要的,但解决不了教学上存在的根本问题。有的老师在某些课的教学中,经常带留学生到真实的交际场合进行一些功能性的练习,如打电话,买东西,寄信等,无疑,这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水平,但这只是一种点缀,语言教学不能天天这样,而且在操作上也存在着随意性。实况汉语教学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纠正轻视语言环境和忽视课堂教学的两个极端倾向,把社会上的真实、自然的语言交际搬到教室,引进课堂,编入教材。实况汉语教学力求营造并利用一种第二语言的习得环境,使学生几乎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习汉语。

二实况汉语教学与教学过程交际化

早在功能法提出教学过程交际化之前,视听教学法就十分重视情景教学。视听法特别注重情景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而这个/情景则尽可能地具体化、真实化。视听法的一系列主张在其教学原则及教学活动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比如,注重培养言语习惯,注重语言与情景的结合,注重整体的结构感知等。视听法是离我们实况汉语教学最近的一种教学法,我们从视听法中,可以看到人们在努力营造一种语言习得环境,这种环境力求与真实的语言环境接近,注重使用正常的语速、语音、语调。

功能法是对对外汉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教学法,是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交际功能为纲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其主张对实况汉语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功能法极力主张语言教学要选择真实的言语,真实的情景,在真实交际过程中使用语言。其教材要求选择真实的语言,在情景的选择上,强调适合社会语言交际,把真实的、地道的言语材料安排在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景之中。情景要力求真实或逼真,以保证学生学到真实、地道的言语。创造真实、自然的汉语交际环境,是实况汉语教学刻意追求的教学形式。功能法的主张对语言教学有着很好的影响,遗憾的是它本身并没有真正做到言语材料的/真实、地道0。而真实的语言环境也难以体现在课堂上的交际活动的练习中,所以只好模拟环境,扮演角色。由于个人的性格、天赋上的差异,使得这种方法并不是普遍受欢迎的,因为这种形式已经把教学过程变成人为的交际过程,甚至可以说这些交际手段带有一定的虚假性。可以说,在语言材料真实、自然这个问题上,实况汉语教学的认识和做法比其他教学法、教材更彻底一些。

三实况汉语教学的语言材料的真实性问题

人们开始注重听力教学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而到了功能法盛行的70年代的欧洲,人们对听力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经过长期的讨论,人们普遍认识到听力教学应力争使用真实材料,而对/真实材料0的理解,英国教学专家玛丽#安德伍德(MaryUnderwood)曾指出就是/普通人用普通方式说的普通语言0(ordinarylanguagebyordinarypeopleinordinaryway),也就是真正的日常会话。当时语言教师和教材的编写者们都力图将真实材料和真实的交际任务联系起来。她的主张对我们的实况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其中的许多做法与我们的实况汉语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回顾各语言教学法流派的主张和作法,我们从中看到许多近似或类似我们实况汉语教学的主张和作法,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不过,实况汉语教学没有停留在前人的传统的教学法和教学经验上,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学习语言就应该学习活的语言,而不是语言学家在书本上规定的应该怎么说的话。因此,教材编写的依据也应是操该种语言的当地人当时所说的话,这种主张与做法显然比直接法有了更大的提高,它对语言本身有了深刻的认识,它注意到了语言的现状和实际,同时认识到这种现状和实际的合理性,而不是一味地谴责。

实况汉语教学是在汉语的现状基础上提出的。如果我们不顾这些现状和实际,只学习那些经过精雕细刻的语言,那么所学的语言与社会上应用的活的语言之间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实况汉语教学正是为了缩小这个差距。实况汉语教学从听入手,并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5汉语实况听力6、5汉语实况与话题6等教材的编写,采取的是/先声后文的原则,课文只是原声录音带和录像带的忠实文本,录音带和录像带是教材的生命,而课文即录音文本则不很重要。这些录音带和录像带最重要的选材标准是实况,不是请发音标准的人在念,而是普通人在很自然的环境里说。这样,这些录音和文字便保留了这些实况语言的真实状态。在这些语言材料中,有的语速很快,甚至每分钟接近400字;有的南腔北调,属于地方普通话;有的口语词较多,语言不够规范;有的甚至偶有口误和语病。当然我们也不会选那些中国人听起来都有困难的语言材料作为教材。我们以真实、自然、新颖来概括这些语言特点,即真实的言语表述,自然的言语环境,新颖的语汇,以至于有些词语在词典里找不到。以此作为听力教材,达到了让学生学习真实语言的目的。学生身在教室,犹如置身于活生生的语言大环境之中。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较轻松地适应语言的现状,不会出现只能听懂/校园汉语的怪异现象。

由于缺乏对实况汉语教学的了解,有人误以为实况汉语教学是专门找那些不甚规范的语言用于课堂教学,实际上,这些不规范之处是一种客观存在,并非是我们的刻意追求,我们追求的是真实、自然,而真实、自然的语言中包含着一些不甚规范之处,应该认为这是十分正常的。与其他语言教学所不同的是我们正视这种现象,而不是回避。我们认为实况汉语教学将会大大有助于听者建立正确的标准,甚至可以说,没有接触过实际的语言环境而建立起来的/标准一定是脆弱的,无用的,这种标准很难适应当今汉语的现实状态,这好比一个婴儿长期生活在保温箱里,他将永远不能适应外面的环境。

四实况汉语教学与国情文化

视听法十分重视在教材中广泛选用目的语国家的生活和文化背景知识,借助/视的条件,注重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介绍,这与我们的实况汉语教学基本上是一致的。实况汉语教学的真实、自然、新颖的特点同样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即展示给学生的是当今的中国社会,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留学生看到的是中国真实的社会、自然的人们以及每时每刻发生的新鲜事。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在学到活生生的汉语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国人在干什么,在想什么,在追求什么。尤其是让他们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生活水平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谈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问题,人们自然会想到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说法,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感到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很难概括对外汉语教学所涵盖的文化内容。可以说实况汉语教学在文化方面的侧重,既不是那种未必每个留学生都感兴趣的知识文化,也不是那种留学生大致已经了解了的交际文化,而是一种中国的当代国情文化。然而,这方面的内容却是我们大部分教材和教学活动所缺乏的。实况汉语教学实际上是把学习汉语的课堂演化成了当今中国的一个缩影。

五/汉语实况与话题中的话题教学

5汉语实况与话题6是我们最近编写的一部视听说教材,是国家汉办1998-2000年规划教材,它的前身是5汉语实况视听说6。在此我们先探讨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视、听、说三者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可说是见仁见智,有人把视听说课理解为以说话为主的课型,有人把视听说课上成了近似于听力的课型,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型的搭配情况和教材的难易程度及教师自己的理解而有所侧重。实况汉语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因此侧重于视听教学,在视听练习上多花一些时间是应该的,也可以说是必须的。但这并非是说说话教学可有可无,而是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对于中高级水平的说话课,人们一直看法不一。我们认为,中高级口语教学应该加强,但单纯的口语课则大可不必开设,因为这时的留学生已具备了一般的口语水平,口语已不像初级时那么迫切,但他们整体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不很好。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中高级口语教学的目的已不是解决简单的生活和学习问题,而是要提高他们整体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则是坚持成段口述的练习,而不能总是搞简单的问答练习。在中高级阶段进行话题教学是许多人的共识,然而话题的表现应该充分具体,而不是简单的一个题目。

鉴于如上认识,我们的/汉语实况与话题虽重视听,但也充分利用了视听过程中所获取的大量信息,以此进行话题的表述练习。而以前我们编写的5汉语实况视听说6中说话练习与视听练习安排在一起进行,说话练习往往被视听练习所淹没或被省略。我们在5汉语实况与话题6中把视听练习与说话练习分为两个部分,专门提供常用口语词语例释,这些词语虽然大部分不是视听障碍,却是成段口述常用的词语。把视听练习与说话练习分开,但引导学生作说话练习时要充分利用视听练习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和常用口语词语。由于是两个练习,界限分明,使同学明确知道现在进行的是话题练习。/视听与/说的关系是相对的,即开始阶段/视听占绝大部分课时,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说占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多。话题练习对教师要求很高,在学生进行话题练习时,教师要抓住其主要问题,这里除了语法、词汇、语音的问题外还要注意学生所说的内容与视听练习的内容是否一致。另外,为了避免说话练习过程中很难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这一问题,在一人讲时,提醒大家集中精力听,先让同学互相纠正口述中的不当之处,然后由教师纠正他们都没发现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是所有同学的问题。当然,这样的练了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外,对他们了解中国国情文化,也会大有好处。

六实况汉语教学的开设需注意的问题

1.何时开?功能法的语言教育家汉姆莱(Hammerly)曾就使用真实材料作为听力教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听力教材应有一个/由经过编排加工的材料到未经过编排加工的材料0的过程,也就是由有控制的材料到真实材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体由单一到多样,语音由标准到方音,语速由慢到正常,练习由易到难;辨音)))听真伪)))根据指令反应)))回答简单的问题)))听对话,说出人物、场合)))听有背景噪音、冗余信息的谈话,听后复述大意。经过实况汉语的教学实践,可以肯定汉姆莱的观点是正确的。实况汉语教学的做法是在中高级阶段使用以/先声后文为原则编写的完全采用真实语料的教材。而在初级阶段,我们强调教材中语言真实、自然,但却不宜直接使用/真实材料。总之,实况汉语教学的起点,不是初级水平,更不是零起点,而是已基本掌握了汉语基础语法,具有中等水平的学习者。实况汉语教学是以习得为主的教学,在中级水平开设是适当的。

2.开设多少课时?实况汉语教学刚开始时,课时不宜过多,每周以2-4课时为宜,随着留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课时可以有所增加,但最多不应超过8课时,即不应该超过周课时的

3.适合于哪些课型?实践证明,要求留学生说一口与中国人无异的汉语是相当困难的,只有极少数出类拔萃者才能做到。而我们要求留学生听懂一般中国人的谈话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可以达到这一点。同样能阅读一般汉语文章比能写出一般的汉语文章,要重要的多,可行的多。这是因为解码系统的要求和编码系统的要求从来就不一样,解码系统的要求应明显高于编码系统,对编码系统不能要求过高,留学生说的话能让人听懂,写的文章能让人看明白即可。因此/汉语实况听力主要在解码系统,即/听上做文章,而/汉语实况与话题,也是把/视听过程作为最重要的,要求也比较高,而对/说的要求则要灵活得多。

多年的实况汉语教学实践可以证明,这是提高留学生汉语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它毕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门新课型,有些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同仁们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及大量的教学实践,使其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现代汉语是大学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教学效率低下,必须进行改革。文章探讨了高职高专现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分析了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提出把现代汉语分化整合为“普通话”、“现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四门课程的新构想,以期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有所促进。 

现代汉语是大学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技能的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现代汉语的教学效率低下,成了一门令教师头痛、让学生厌烦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语言学者史有为先生发表了《十字路口的现代汉语课》一文,指出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基本上是失败的,引起语言学界的强烈反响。于是,在现代汉语教学界掀起了一股改革大潮,一直断断续续延续至今。总结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但是,以上两个方面的讨论成果基本上很少被现代汉语教学界普遍吸收,进而用于指导教学实践。高校的现代汉语课至今仍然没有大的改观。而且,前人的讨论大部分都是针对本科院校,而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教学要求、培养规格等都有很大差别,针对本科的教改经验在职业院校并不一定适用。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职业院校整合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想,期望能够运用于课程教学的实践。 

 

教学改革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高等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股高校合并、“专升本”的大潮。同时,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般来说,职业院校包括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和新成立的职业技术学院。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既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实用人才,其基本要求是基础扎实、理论够用、实践能力强,能够学以致用。 

以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其培养目标必须重新定位。长期以来,我国建立的是师院(本科)—师专(专科)—师范(中专)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分别培养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师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种体系行将崩溃。大中城市的学校,包括初中和小学,现在一般都只接受本科甚至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师专毕业生很难在中、小学立足。因此,当前的师专应该改革以前的单一培养目标,调整为开放立体、多重面向、适应市场的多元培养目标。以师专中文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可面向基层(乡镇、社区、中西部地区)的初中以及小学师资;侧重培养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秘书、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从最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则在其他领域就业。这说明培养目标基本符合实际。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作用 

师专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面向基层的初中、小学师资,二是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秘书、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应用型人才,都应该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比如,需要掌握语音,即普通话、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具备听(即言语理解、信息接收)的能力、说(即普通话、言语表达、言语交际)的能力、读(即阅读理解、信息搜集)的能力、写(即写作通顺流畅、合乎要求的应用文字)的能力。学生上述语言知识的获得直接来源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但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就依靠为学生创建培养综合语言能力的实践环境。 

(三)职业院校的特殊情况 

职业院校的特殊情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实际情况。从1999年开始,国内高校普遍开始扩大招生规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8万人,2005年招生504.9万人,年均增长24.6%。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步入大众化阶段。近年来,许多大学又新办了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被放在第四批次录取,生源质量大幅度下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扩招前录取分数线一直稳定在460~480分之间,而近几年的分数线是师范专业400分左右,非师范专业分数线则更低。因此,事实上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录取分数较低。与普通本科院校招收的新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学阶段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连“请假条”都表述不清。面对这样的学生,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中必须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针对职业院校特点确定课程整合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针对职业院校特点的课程整合总体思路: 

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完善语言能力,着眼语言运用。 

重新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对现有教材内容实行“增、删、改”的调整,将现代汉语整合为普通话、现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四门课程。 

努力更新教

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建立立体多元、综合适用的评价方式。 

 

整合课程内容, 

建立“四支分立”的课程体系 

 

(一)“四支分立”课程思路的提出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由于学制较短,课程较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不长。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新的教学计划把现代汉语定为100课时。由于假期等因素影响,实际只有90课时左右。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既要完成内容繁多的现代汉语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委实难以完成预期目标。出路只有综合现有课程资源,分解融合、优化整合,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语言学者汪国胜先生曾经提出现代汉语课程体系采用“四支分立”的思路并付诸实践。所谓“四支分立”,就是建立现代汉语语音学、语汇学、语法学、语用学。他认为“四支分立”既便于加强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也利于加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并用实践证明了分科教学的可行性。借鉴汪先生的“四支分立”的基本思想,笔者所在学校中文专业现开设的相关语言课程有必修课现代汉语、教师口语、选修课为语言学概论、朗读学。教师口语和朗读学都是针对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而开设的,而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教师职业,可见课程的适应面太窄;语言学概论一般只在本科开设,专科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把现有的四门课程优化重组,形成四门新的课程,即“普通话”、“现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提出这四门课程是有充分考虑的,主要是针对师专学生的实际及其必须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四支分立”课程的具体内容 

四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普通话开设30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融合了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章,教师口语的部分内容以及朗读学的内容,主要讲授普通话语音知识,包括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方音辨正、语流音变、语音规范、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和语音运用技巧等内容。其核心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普通话发音,纠正方音,通过系统训练,使学生普通话语音面貌达到较高水平,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并取得合格等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能,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 

现代汉字词汇开设35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文字、词汇两章的内容。汉字部分包括汉字概说、汉字结构、造字法、汉字简化与规范、汉字信息处理简介等。词汇部分包括词汇概说、词的构造、词义、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发展变化与规范化、辞书等。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汉字、词汇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字词汇素养,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词汇的规范意识,能够正确、规范地运用汉字和汉语词汇进行言语表达。

    语法修辞开设55课时左右,每周3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两章的内容。语法部分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单句及其分析、句类、句型、句子的动态分析、复句、病句修改与语言规范等。修辞部分包括概说、词语选择、句式锤炼、常用辞格、语体风格,同时,介绍语用学的成熟成果。比如,话语交际的过程理论、话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要素、会话含义、预设等。以上三门课程仍可使用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可对有关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更新。 

言语交际开设35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的部分内容和现代言语交际学的内容,其内容、范围都比教师口语要广阔得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具备口语交际的能力。基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有不到半数从事教师职业,所以开设言语交际课比教师口语课有更大的适应性,而且即使是从事教师职业,也非常需要这些言语交际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安排有言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这门课程需要订购相关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有一种教材,除绪论外共有十七个专题,广泛涉及学生在各种社会交往中所面临的言语交际问题,它们是:招呼与介绍、拜访与接待、日常闲聊、提问与回答、意见与建议、褒扬与批评、说服与拒绝、协商与谈判、主持与讲话、演讲与报告、讲解与评述、讨论与辩论、求职与应聘、通讯语言、课堂教学语言、体态语言、语言交际中的谬误。这种教材涵盖了言语交际的主要方面,可作为言语交际课程的教材使用。 

(三)“四支分立”课程体系的价值 

“四支分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分门别类地细化教学内容,把原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开来,每门课程着重完成1~2项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同时又有效解决了这门课程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矛盾。新的课程体系把“言语交际”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这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能落到实处,使前三门课程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这门课程中能够得到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十字路口的“现代汉语”课[j].语文建设,1987,(1).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王建华.新编大学生口语交际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字本位;对外汉语教学;“符号之符号”说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206-01

一、“字本位”的起源

“字本位”这个概念最早见于郭绍虞写于1938年的《中国语词的弹性作用》一文,以“字本位的书面语”与“词本位的口头语”相对。《文心雕龙》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长期的汉语英语对比研究后,于1975年明确指出:汉语是不计“词”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248页)。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1980年也指出:“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语言学家的任务是从词分析语素;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本来就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语文常谈》45页)。1994年,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著名论文,指出:英语等印欧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明确提出了汉语的“字本位”理论。(转引自《汉字文化》07年第4期)“词”是印欧系语言的一种基本结构单位,汉语的“词”是从西方语言学中输入的一种语言结构单位,其内涵与“字”有重要的区别。(引自徐通锵《“字本位”和语言研究》)因此,汉语的字本位与国外学术界所争论的字本位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罢。我们还是应当立足汉语的实际来客观地看待这个学术性问题。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字本位

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一百年前创立他的理论时,就注意到了中国汉字汉语的特殊性,他指出:世界上有两种文字系统,一种是表意系统,每个词各有单独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与该词本身的声音无关,每个书面符号都代表一个完整的词,因而,也就代表那个词所表达的观念,表意文字系统的经典范例,就是汉字;另一种是表音系统。“我的讨论将仅限于表音系统,特别是今天还在使用的源起于希腊字母的这种系统。”(转引自《汉字文化》07年第3期)

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上来说,主张字本位还是词汇为中心应视情况而定,印欧语系的文字系统为表音体系而汉藏语系文字系统属表意体系,因此,在确定采用何种教学法为中心时应当首先考虑学生学习汉语的需要。如果仅就汉语的听说等日常交流(即口语)为前提,因汉字符号本身形体与读音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排除在学习内容之外,同时也就撇开了汉字的表意功能,学习过程类似儿童习得母语,词汇教学为中心无疑是操作性强,易实施,并且接受起来较快的一种方式;然而,若以汉语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口语及书面语)为教学目标,那么,字本位的思想确应是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毕竟汉语中无论是语音间隔(此处指音节)所表示的、书写行文中最小的独立个体无疑都指向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字。因此,由字向外辐射所得到的,是最全面、最完备、最适应于汉语语言体系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更适合于长期学习研究、并有兴趣深入挖掘汉语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二语学习者。综上,采取字还是词汇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应当全面的考量教学对象的程度、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学习汉语所要达成的目的和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

三、文字是“符号之符号”说

所谓“文字是符号的符号”之说,应当是仅就于表音文字而言罢,中国古字起源于图画,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提出造字法“一曰指示;二曰象形;三曰会意;四曰形声;五月转注;六月假借”,由此不难看出,汉字并非简单的表音或是记音的符号,而是确确实实的表达意义,用于沟通交流的工具,若说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体现,那么汉字同样是思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起初应是如同绘画和音乐一般的独立形式,而绝非表音文字之类,除却了约定俗成以外便一无是处的符号。

四、结语

关于字本位教学,我们关注的是更适用于对外汉语的教授,更利于留学生的学习,更利于汉文化的传播,更利于汉语言的全球化普及,让更多热爱汉语,热爱中国文化的学习者能够有效且得法地掌握汉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间题[M].商务印书馆,1979.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99.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第8篇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

我国从五四时期开始形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此之前,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围绕政府来提供政治服务,其教育目的并不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也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需要专业型的应用人才来适应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所以其对于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基础性要求便是写作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在于文化宣传推广领域、语文教育、新闻类工作、秘书和行政管理等。这些行业基本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气质和眼光,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由于一直沿用过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教育没有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审美情趣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偏重于写作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特征

与会计学、医学、建筑工程学等专业所不同的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职业定位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职业定位,也没有很强的应用性。

作为一名传统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征在于对人文精神风貌进行传承和发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从而提高个人的精神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人文教育价值。

在职业教育上,汉语言文学教育并不着力于应用性和实用性,而是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观念和精神的影响上。汉语言文学教育所创造的是无形的社会效益,而不是有形的经济效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这也对高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育行业不断强调学以致用,提高教学的应用性。从这一点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在保持自身教育精髓和核心的基础上,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变革。

三、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形式单一化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中,存在着授课形式单一化的现象,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很少与学生开展互动,也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不在意课堂的氛围,仅仅是机械地完成授课任务,只有当课堂秩序出现严重问题时,教师才会予以干涉。有的教师并不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仅用点到的形式保证到课率,对于到课的学生是否认真学习、能否有所收获却并不在意。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种授课形式等于默许了其“身在课内,心在课外”, 极大地降低了其学习效率。即使有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会与学生展开交流,也仅仅在于让学生解答问题、阐述观点。大部分汉语言文学教师都是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很少关心学生的反馈情况,学生难以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也难以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这造成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较低、质量较差。

(二)内容枯燥、课堂沉闷

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普遍存在着课堂沉闷、内容枯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汉语言文学知识具有庞大的系统和深奥的理论,绝大部分教师却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毫无新意、照本宣科,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应不积极,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空谈理论,很少联系实践,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例如,《文艺理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文艺理论,更好地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这门课程中涉及到了汉语言文学中的文艺观点、文艺思潮和文艺表现力,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却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充分应用文艺理论来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并在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文艺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主要考核方式仍然是书面试卷,以书面知识和专业概念为主。在实践中很少进行深入的延伸和拓展,也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进行考核。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要通过考前突击背书的形式就能够通过考试。与此同时,单纯的书面考试不能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法表达能力和个性思维发散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查。

(四)不符合社会的就业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却具有典型的非实用性特征。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往往忽略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注意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都比较欠缺,也很少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训练。这也造成了汉语言文学学生具有较差的动手能力和较低的综合素质,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

四、解决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九零后是当前高校的主要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群体性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趣味化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比如,九零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受到网络时代的影响较深。在汉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开展广泛的师生交流。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性,教师还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以实际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非常适合九零后学生群体。九零后学生对互联网非常熟悉,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寻找教学素材,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探讨,自由地发表观点。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古代文学作品的相关视频资料,使学生对古汉语文学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文学的文学理论和艺术表现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毕业生的审美情趣和专业技能,将其培养为社会需要的人文社科类人才。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对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加入更多的开放题型,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通过开办读书会、文学沙龙、校园百家讲坛、校园说书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将社会需要作为教学的导向,提高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拓展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