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6:53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旅游业是新兴的高速发展的产业,目前国内外兴起旅游热,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社会、伦理问题,分析了目前旅游发展带来的一些旅游伦理问题,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注重生态旅游,合理规划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是涉及到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大加快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随着旅游发展,由于受到外因以及内因等的影响,旅游业带来了对资源、环境、经济、道德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破坏,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我们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我们不得不对其予以重视。

一、旅游伦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1980年世界游乐组织把旅游定义为,“人们小于非移民及和平目的或m于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作的旅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外出旅游。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必须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文物古迹的关系、旅伴之间的关系、人的身心关系等等,道德规范是协调这些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规范。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旅游伦理”。旅游伦理基本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其所协调的基本关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尊重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凿;(2)尊重保护文物古迹,实现人与历史的和谐;(3)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4)认真对待自我,实现身心和谐。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既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又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实现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它的实质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i个基本的方面,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推论、不断优化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二、建设旅游伦理的重大意义

建设旅游伦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游客旅游目的的实现。旅游伦理可以为游客的旅游行为指示道德方向,并内化为旅游行为习惯,提升游客的人格,从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与人和谐相处,在宽松的氛用中达到旅游的目的;其次,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相互依存的网络中,用旅游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创造高度的生态文明;第,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伦理首先规范调节的人际关系主要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生人有助”是其重要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有助于升华旅游者的人格,进而自觉创造熟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旅游伦理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戴尼逊·纳什(DennisonNash)从“帝国主义”的概念开始分析,指出今天的帝国主义与以往已有所不同,提出了旅游具有帝国主义的侵略特点。他超越了对具体的旅游过程的研究,把旅游活动看做一种文化接触和交往的方式,注重分析它对接触双方带来的影响。旅游开发特别是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十分重视对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给当地社会带来民族文化的破坏,社会秩序的破坏等方面的影响。现在我们开发原汁原味的民族旅游产品,旅游者去民族旅游区旅游都希望能够真正体会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于是出现了讲民族旅游资源的本来面貌不加修饰地呈现在旅游者面前的情况。在实际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往往存在“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现象,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扭曲和“舞台真实”,都给旅游的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旅游开发的进程,旅游者的大量涌入,旅游者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带到旅游目的地,渐渐地使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情况发生变化。弱势族群的文化传统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是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外力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当代民族一国家对边缘地域和非主流群体的“同质化”或“经济一体化”战略是此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旅游产业向“弱势族群”聚居地的拓展也只不过是构成这一战略的一个子环节而已。

2.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有的人类学家把旅游称之为“现代朝圣”。但是有的认为也是世俗的,因为旅游本身包含了很多世俗的成分,如娱乐、游玩、享乐,即他们所谓的四个S:太阳(Slln)、沙滩(sand)、冲浪(surf)、性(s)。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了许多具体问题,如文化认同问题,文化整合问题,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问题,文化的重构与真实性问题,文化的生产和保护问题等等。旅游业带来的很多社会问题,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及由于而带来的疾病,如性病及艾滋病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也将会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反过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世俗性特点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文化优越感强加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使离开原居住地的,非定居性的活动,旅游者的活动受原居住的道德约束较小,会出现文化优越感,旅游者就想把自己的消费观念强加到旅游目的地。其次,正常道德行为约束程度下降。由于离开了原来的熟悉环境,不再受到原有的道德法规的约束,很容易做出违反道德道义的行为,出现赌、黄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再次,出现奢侈浪费消费情况。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夸大消费行为,出现攀比心理,从而出现铺张浪费,浪费社会资源。最后,旅游消费层次降低,消费质量不高。特别是娱乐消遣文化,它偏重感官享受,刺激受众的直接需要。

3.对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的影响。旅游业作为一个非传统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其是一个赢利性较高的行业,但是在利益驱使下使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正进入服务业革命时代。旅游服务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旅游企业存在缺乏旅游服务诚信观念,从而导致经营组织者和旅游者的利益纠纷不断。中国现有的旅游服务质量却不尽人意。旅游秩序混乱,不合理的行程安排,不规范的旅游服务等,导致了旅游利益纠纷和大量旅游者投诉,严重败坏了中国旅游业的声誉。由于旅游服务者的诚信服务意识不够,缺乏旅游服务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督机制,导致我们旅游企业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出现恶意削价,损人同时害己;以贿赂的手段拉拢顾客;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制造和散布有损其他旅游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的虚假信息。盗用别的企业的名牌或开发成果等等现象。

4.过度不合理开发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对于旅游开发,就全球大多数国家而言,都经历了先建设,后环保;先过度开发,后治理污染的曲折道路。中国旅游开发中存在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挥霍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中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而独特,但是,面对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者数量倍增的压力,旅游资源稀缺性表现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从旅游资源开发者、经营组织者到游客挥霍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由于一些开发项目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污染与破坏就带到哪里的“旅游摧毁旅游”的现象。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第2篇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一、 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而不是去现代的城市和海滨度假,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二、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部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第3篇

人作为一种最富有能动性的宝贵资源,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以及不断增值意味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努力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意味着他们更能终身效力于企业,为企业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

一、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企业必须珍视人、用好人、发展人,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的同时,对社会、股东、从业人员、顾客等各方面都应有最优化的关系,实行人性化的满意管理,以适应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个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另一方面,人性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制度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使人们习惯于墨守成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1.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

2. 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中,也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中,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予更多的权力,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总裁韦尔奇向几乎所有员工发出过手写便条;常安排与比他低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喜欢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鼓励和鞭策员工。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二、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的目标最终将通过其最有价值的资源人力资源来实现。企业中高层领导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强化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

2.进行工作职务分析与设计企业要对各个工作职位的性质、结构、责任、流程以及胜任该职位工作人员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进行分析,在调查分析所获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编写职务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等人事管理文件;进而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把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中长期目标、计划和政策措施,包括对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未来人员供需预测与平衡,确保企业在需要时能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激励、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等各个子模块的建设。

三、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顺利进行离不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以及机制的完善。企业实行激励机制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要运用好激励机制,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营造雇员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战略目标。

四、促进企业人才施展的几项措施

1.注重提高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担负着决策与布署的责任,这种责任注定要求领导者要有优秀的素质。这种素质是思想素质、工作能力、个人魅力的结合,如果一个领导者本领过硬、思想纯正,勤于调查研究,善于聆听职工意见,那么他作出的决策和布署成功的几率就大得多,从而,在他的领导下,员工的付出就会有收获,也就会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吸引力,吸引员工自愿以最大的热忱投身到工作中去,积极面对生活,相信企业的未来。

2.坚持德才兼备原则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人毕竟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企业兴亡的关键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注重人才、尊重人才、大力开展人才争夺战的时代,制度的执行要有一定的韧性,要特别注意以人为本,把握好人性伸展的尺度,重视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能力,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3.企业要营造尊重人才、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人是为自己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让员工看到,他们为企业付出努力,也同时得到回馈。这些回馈可以是奖励,也可以是认同,更可以是成就感。

人是因为痛而改变的,如果维持原状比寻求改变更痛苦,人就会愿意改变。举例来说,美国人一直等到油价高到难以负荷,才愿意购买省油的小车。有效沟通的关键在认同,如果事情与切身有关,就会增加重要性。当你的员工或客户开始找寻自我价值时,正面的循环就会开始。要让员工找到说服自己为企业效命的理由,要员工为企业打拼。

五、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教兴国、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创新型社会等国家的方针政策,实际上,谈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只有求得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有效开发人才,才能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都有赖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促进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企业拥有三大资源,即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而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利用是通过与人力资源的结合实现的,只有通过合理组织劳动力,不断协调劳动力之间、劳动力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使它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最优的配置,从而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员工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这就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设法为劳动者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所需要的劳动环境,使他们乐于工作,并能积极主动地把个人劳动潜力和智慧发挥出来,为企业创造出更有效的生产经营成果。因此,企业必须善于处理好物质奖励、行为激励以及思想教育工作三方面的关系,使企业员工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努力学习技术和钻研业务,不断改进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第4篇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重点开发地带。三峡工程修建后,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万吨船队直达重庆。三峡库区的发展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三峡工程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

2.1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水热资源丰富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心腹地,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川东平行岭谷、鄂西山地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占总面积的4.3%。三峡库区行政区域指三峡水库涉及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个县和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市三区、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二区、武隆、长寿、渝北区、巴南区和重庆市近效七区和江津市16个县区,共20个县市,土地面积5.4万km2,人口1966.44万人(2000年)。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三峡地区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垦殖率较高。但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000~6000℃。年平均降水量1200mm。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000亿m3。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W。水资源开发潜力大。

(3)生物资源丰富,具有林、果、土特产品优势。重庆库区森林覆盖率为21.8%,湖北库区为32.9%。库区经济植物超过2000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余种。柑桔生产规模大,已形成长江三峡柑桔产业带,2000年柑桔种植面积达28331hm2,总产量24.55万t。其它林特产品如桐油、生漆、榨菜、山羊皮、蚕丝等驰名中外。

(4)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本区历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丽。有闻名遐尔的长江三峡、圈椅淌原始森林、龙门河森林公园、高岚河、神农溪等自然风光;亦有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白鹤梁、丰都鬼城等人文景观。三峡工程建成后,库水延伸可辟更多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开发展示更广阔空间。

2.2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三峡库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38.89亿元,比上年增长9.4%。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库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875元,比上年增长7.7%,农村人均纯收入1868元,比上年增长2.5%。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库区建材、矿产开采和化工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建材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2.3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市江段受到污染

2000年监测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除个别断面外,各断面年度水质评价结果为Ⅱ类。库区城市江段枯水期和丰水期总体水质良好,平水期较差。据主要城市江段16个断面统计:枯水期城市江段Ⅰ、Ⅱ类水质江段占56.3%,Ⅲ类水质江段占26%,Ⅳ类水质江段占18.8%,水质Ⅳ类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城市江段岸边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约为27.55km,宽约2~120m,其中严重超标污染带总长约7.81km,宽2~45m。重庆江段的超标污染带长约5.5km,占库区超标污染带总长的70%。

3、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压力

3.1主要机遇

3.1.1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的长期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的增长方式从忽视环境,甚至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科教兴国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资源超负荷消耗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人力素质的集约经营模式。两大战略实施,不仅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为做好环境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1.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快基础建设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三峡库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加快大批水电能源、西电东送、高速公路、铁路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将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技术改造的力度,限制或淘汰工艺、设备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水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逐步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全过程的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1.3加入世贸组织,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有力推动三峡库区产业开发和技术进步,促进我国环境政策和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三峡库区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将会明显提高。《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已于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初步测算库区水污染防治工程,“十五”期间投资达244亿元,规划的实施将极大改变水污染状态,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3.1.4三峡工程将大大促进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峡工程是开发治理长江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不仅在整体上对长江流域带来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效益,为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工程建设还直接为库区发展各类市场,改善投资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2面临的环境压力

(1)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加剧。三峡水库淹没、人口增长将对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三峡库区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如不采取有力措施,近几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比2000年增加10%~20%。

(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任务紧迫。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环保基础设施的滞后矛盾日益突出。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岸边随意排放,处理率低。城市大气环境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双重压力。城市化水平提高带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急剧上升。

(3)水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亟待加强治理。2000年三峡库区废水排放量为11亿t,长江干、支流水体污染日趋加重。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乌江和其它次级河流,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河口江段污染将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坚持不懈地努力。由于乱砍伐森林和毁林开荒,森林植被减少。2000年库区水土流失面积3.58万km2。水土流失造成大量面源污染进入江河,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4、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进入新世纪,三峡库区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三峡工程进入攻坚阶段,2003年初期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建成。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污染防治和2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4.1推行可持续发展农业,妥善安置农村移民,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峡水库涉及农村直接淹房人口34.87万人,淹没耕地1.68万hm2、园地0.72万hm2。农村移民采取了种植业安置为主,结合养殖、二、三产业安置、养老金安置和投亲靠友等多种方式,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为促进库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农业。主要措施是:

4.1.1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改造利用荒山草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农林移民安置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将环境保护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坡耕地改造工程相结合,实现农业人口人均拥有0.053~0.67hm2稳产高产农田,0.02~0.033hm2经果林,使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大于25°的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小于25°的16万hm2坡耕地实行坡改梯工程。山、水、田、林、路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改良土壤,科学种田措施,使农田生态改善,逐步实现库区优质高效生态农业。

4.1.2科学施用化肥,采用绿色肥料,发展生物农药2000年,库区化肥按纯量计算,施用总量15.37万t,农药折纯使用量为765.7t。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成为长江水体污染重要来源之一。要改善施肥结构,鼓励综合使用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菌肥料、叶面肥料等绿色肥料;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工厂化无土裁培车间,推广无公害综合性农作物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推广压低害虫基数、保护害虫天敌和科学施用农药的综合技术,完善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管理法规、标准,保证农药使用的环境完全。

4.1.3严格控制乡镇企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三峡农村移民规划二、三产业项目768个,安置移民7.86万人。为了使库区乡镇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必须强化乡镇企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预防和整治。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大,又无力治理的小型落后生产点和企业应依法取缔或责令关闭。现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限期治理,达标排放。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和名特优产品,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并延伸生态农业;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总体上削减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在水源保护区和三峡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范围内不得兴建有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和鼓励扶持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为预防和整治环境污染提供基本保证。

4.1.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生态农业出现良好势头。2000年以来,万州生态环境实验站继续开展了地下地膜截水墙试验、坡耕地粮经复合垄作模式构建试验、裸岩石砾地开发利用试验、陡坡地生物篱农业技术模式构建试验,优良作物、蔬菜、经济果木、药材及引种试验等;秭归生态环境实验站开展了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与小流域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坡耕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经济作物合理施肥,库区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等研究。这些成果应大力推广,促进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的发展。

4.2结合城市和县城迁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三峡水库淹没涉及2座城市、11座县城。淹没线以下城集镇49.88万人,其中城市和县城迁移线下总人口达39.55万人。库区应结合城镇迁建,对所有城市、县城进行统一规划,使城市(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制定和完善城市环境规划。库区进行了初步移民安置区环境规划,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新老城区应进行统一环境规划。要保证将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土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与这些规划相互协调、同步实施。

(2)治理城市水污染,保护供水水源。要编制完善水功能区划,加强水源保护;提倡城市节水,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发展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城市港口船舶污染管理。

(3)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城市绿化,防治大气污染。到2010年,库区城市和县城气化率将达到85%,减轻机动车尾气污染;城镇要按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落实迁建区的公共绿地、道路两侧绿化、居民区绿化、工业区绿化、城市防护林带和护岸林带建设,有效控制城镇扬尘。

(4)加强环境噪声防治。对产生较大噪声的工厂企业,在迁建时应增强其隔音减噪能力,对产生较大噪声的生产设备进行消音和减噪处理。城镇迁建中要改善道路条件,改善车辆运行状况,控制交通噪3声污染。

(5)妥善处理处置固体废物。三峡地区历史堆存和近期排放的固体废物较多,应结合库底清理和城市迁建进行妥善处理处置。

4.3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1)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为保护三峡自然生态要进一步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重要小流域治理,加强支流的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建设,以提高库区生态环境功能。

(2)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为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在三峡工程环境保护规划中,已拟定建设宜昌市天宝山森林公园、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巫山小三峡景观生态自然保护区。三峡库区已建立陆生植物物种资源保护站,开展了龙门河地区气象、物种多样性、固定样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1995~2000年,相继进行了优质果树、观赏花卉、资源植物的引种繁殖示范试验。珍稀濒危植物保存达到47种。此外,在巫山地段进行了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珍稀植物的繁殖试验,已可满足保存该物种需要。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站保存了库区31个濒危植物物种,为库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奠定了基础。今后应进一步加快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制止捕杀或采挖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

(3)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发挥生态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农林面源污染治理和无公害基地建设方面的示范推动作用。力争在三峡库区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县。建成一批以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精品示范工程。已建成的万州生态环境实验站、秭归生态环境实验站已起到良好生态示范作用。今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试验示范项目;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开展生态示范区的规划更新,形成滚动发展机制,促进生态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4)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对库区因森林乱砍滥伐的坡地,迁建施工,矿山、建材资源开发采掘废弃的土地,应结合区域环境与发展规划、移民迁建安置规划、水土保持规划,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实施改土造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以发展森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使生态得以恢复,环境得以改善。

4.4综合防治库区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三峡库区水环境状况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为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库区水环境安全,必须加强库区水污染防治。经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所规划的总目标是:

2005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基本得到遏制;到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上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提出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污染治理目标,要求库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工业废水COD排放量削减3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为实现这项宏伟目标,必须认真落实以下措施和任务: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库区所有市县(区)和沿江建制镇、影响区所有城市和县城所在镇、上游区所有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要科学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和规模。为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行,必须配套建设和完善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统。

(2)抓紧治理城镇生活垃圾。为确保库区的水质安全,有关城市、建制镇必须在蓄水前分期完成135m、156m、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清理。所有清库垃圾必须做到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与一般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分开处理。

(3)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认真搞好工业结构调整,坚决关停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并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主线,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实现工业污染物全面达标,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控制三峡库区上游的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和入库泥沙量。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应综合利用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5)全面治理船舶流动源污染。长江三峡库区及上游河流通航3000km,各类运输船舶9000余艘,年产生垃圾4.2万t,生活污水约1500万t,含油废水100万t。特别是200艘危险化学品运输船,存在发生事故的隐患,严重影响库区水质安全。为保护库区水环境,要配套建设污水和垃圾收集上岸的辅助设施,实施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和化学危险船舶洗舱基地工程。

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第5篇

摘要:文章针对江汉油田面临的市场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围绕油田“十一五”发展思路和六大战略,指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应遵循的理念、目标和要点,并基于油田实际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措施。

关键词:江汉油田;人力资源;民展战略

江汉油田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以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机械制造、盐卤化工,管道勘察设计、施工与钢管制造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国有大型企业。总部位于湖北省潜江市。已建成江汉油区、山东八面河油田、陕西安塞坪北油田和重庆建南气田等四个油气生产基地。截至2008年底,拥有国内探矿权区块11个,石油资源量7.87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12万亿立方米;原油年生产能力162万吨,天然气年生产能力2.07亿立方米。近年来,油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找市场,谋发展。由于这些环境因素都远离本部,企业不能直接地控制,而企业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状态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各种相关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二者互相联系,互为作用。为此,充分认识油田人力资源现状,制定正确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油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多头管理,资源分割,制约人力资源的统一开发利用。目前江汉油田有正式工、子女劳动合同工、劳务派遣工、临时工等多种用工方式。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不同的用工分别隶属于组织部门和劳资部门及劳动就业部门管理,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分割,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人为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发展空间,使企业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且各种用工相互交织在一起,给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带来很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和问题。

2.存量过大,减员分流渠道不畅,制约企业的人力资源调整。一些层面上缺乏有效途径和措施。(1)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企业可以不予续签,但顾虑重重,难以实施;(2)油田有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者,属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范围,也难以操作;(3)油田有社会服务性人员,大部分属于移交办社会职能部分,经过多方探索,始终难以取得进展。

3.结构不合理,难以有效进行调整。目前油田全部用工中一线占用工总量的24%;二线用工占用工总量的比例达28%;特别是正式职工中,内部退养等不在岗者占正式职工的比例达16%;另有从事多种经营,占用工总量的13%。这种“一线紧、二线臃、三线松和线外多”的队伍结构严重制约油田生产经营发展,而又难以有效进行调整。一方面油田企业以野外生产为主要特征,一线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人才配置上难度很大,暂时上去的也很难留住;另一方面受身体条件限制,一线职工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向二三线转移,在二三线难以容纳的情况下只能实行因人设岗、离岗休养等,从而造成队伍结构的不合理。

4.员工内部流动不畅,人才难尽其用。这是国企与其他企业相比,在用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职工就业参加工作一般仍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而且以大批量集中投入为主,难以考虑职工的个人所长及爱好,特别是在上岗之后,基本是一岗定终身,存在很多学非所用的现象。油田每年内部流动率仅有2%左右。即使有的职工经过培训,或另有所长,也难以如愿以偿。劳动力基本没有自由支配其劳动的权力,严重制约了职工潜能的发挥。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必须遵循的几个理念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理念。企业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将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均看做待开发利用的资源;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决策层,重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建立起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在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的基础上,才能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制定人力资源战略需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即根据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明确企业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确定所需各类人员的组成比例,再根据各类型人员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该花多大的力气吸引和保留。企业要想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现状,必须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约。

2.构建学习型企业组织的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柔性化趋势带来了组织扁平化,建立迅捷反应的员工队伍是实施柔性管理模式和组织扁平化的关键。高素质、快速反应的员工是柔性管理对企业的要求。要把提高人的素质,启迪人的创新意识,培育人的创新能力,发挥人的知识智慧放在人力资源开发的首位,通过培训教育,使人的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增强,不断超越自我,是实现人力资源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社会和企业都要努力为这一新型组织的创建创造必要而良好的环境条件。一是要充分发挥国企优厚的培训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搞好人力资源的培训,有条件的要积极实施全员培训计划。二是要从制度上为人力资源的再学习、再培训提供保障,鼓励职工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并注意根据其学习培训情况实施有效配置,以调动广大职工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

3.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自身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的理念。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它不但影响了整个石油行业,更加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人。健康有利的企业文化,不但能指导职工的日常言行、工作,而且还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培养他们的奋发精神。学习型企业所倡导的正是这样一种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精神。学习型企业中的管理思想和价值观,企业所形成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企业家精神,企业增长模式,不仅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也使得企业在激烈的时常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不致从企业中“游离”出去。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使员工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工作,还能加速组织同化的过程,还能保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1.为人力资源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要不断地研究改进人力资源竞争环境,从政策上保证人力资源

能够有序合理地流动。在用人上要给予企业一定的自;在分配待遇上,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人才价位有效引进和留住人才,以消除非国有经济单位利用自身优势对国企人才的争夺,同时要彻底破除国企职工的干部与工人身份界限,开发建立科的岗位评价体系,完善科学的考核和竞争上岗机制,努力克服在人才选拔任用上的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

2.建立完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给员工提供完善、公平的培训机制,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度、对本岗位的适应性,还要着眼于提高员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及竞争能力,扩大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企业对职工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保值增值一种方法。企业应以人力资源测评与员工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为每个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为依据为员工提供配套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项目,开发多通道的员工职业生涯,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企业通过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可以提高职工对技术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技术水平,在通过培训和技能鉴定后,职工会获得相应工种的资格证书,不但可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为职工开辟了岗位成才通道,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考核鉴定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制度,使职工的培训工作踏上企业发展的步调,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良性开发。

3.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薪酬机制。当前要抓紧健全人才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参照的薪金标准。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以经济纽带把人才与油田结成利益命运共同体。要用企业发展前景吸引人。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稳定的制度环境、宏伟的发展蓝图、良好的工作空间更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着力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培养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用真情感动人才,用环境留住人才。企业所提供的薪酬和福利水平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结果,折射出企业对员工工作业绩的认可程度,会影响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绩效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员工的组织承诺存在很大的影响。大多数员工认为,薪酬的多少是衡量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企业付给员工薪酬的比例应以他们的贡献大小为主要依据。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合理拉开分配差距,是营造企业的公平感和员工的对组织认同感的需要,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一、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三、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四、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应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强调可持续理论,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除此之外,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逐渐融入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旅游业而言,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在旅游业的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充分考虑了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由此以来,不仅仅会带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利用,而且还会对旅游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缓解近年来旅游资源的紧张状况,为人们的旅游生活提供更好地环境与更高的质量。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积极的作用,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逐渐呈上升趋势,但是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而言,存在很多的细节问题,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得以长远发展的基本载体,它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旅游的环境、旅游点的文化设施等等,这些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固然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还未完善,这也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之一,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才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地旅游环境,所以想要发展好我国旅游业就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发展的重点。

2.缺乏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今信息化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同样,信息化的出现也深深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说,还缺乏信息化的建设。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所以他们的消费心理需求也在无形的变化着,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但是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味消费者提供更多网络渠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旅游信息的认识与收集。所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要增强信息化建设,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网络渠道,这样以来,不仅仅有利于消费者更加便捷的获取旅游,也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我国旅游业的信赖与支持。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总水平较低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就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总水平都偏低。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区域出现开发不平衡现象,例如西部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低,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它的价值;其次,我国旅游资源的加工水平不够,很多旅游景点与文化都被忽视,失去了原本的开发价值;最后,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来说,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近年来,我国旅游资源被破坏现象及其严重,所以为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此同时,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来说,有很多当地的优秀文化,所以旅游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均衡,这样才能够促进地区的平衡发展,才能在整体上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问题

1.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其自身的成长。对于这些问题,下出了具体的阐述,进而为旅游业的发展策略提供有效的思路。

目前,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这也是影响我国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缺少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业的管理者,管理者作为整个旅游企业的核心领导者,统筹管理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所以管理者的价值观与管理理念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如果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首先无法有效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很容易导致旅游资源区域开发不平衡;其次,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后,如果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跟容易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可见,想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管理者就要将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作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

2.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污染的加剧

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是旅游业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污染逐渐加剧,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旅游资源的破坏问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难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首先,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还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其次,在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人们还缺乏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保护的观念,许多人只看到了表面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收益,却往往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仅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中应该着重于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而有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不仅仅需要旅游资源,还需要旅游硬件与软件的开发,但是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将重点放在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上,从而忽略了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就会使旅游业逐渐失去市场,阻碍自身的发展。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连续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国内外市场促销,以及培训专业化的旅游人员等。除此之外,中国是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的有很多领域,政府的资金扶持有限,所以不可能对旅游业进行大量投入。由此以来,资金短缺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长期性制约因素。所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旅游硬件与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这也是目前阻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难题。

4.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的发展策略,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必备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用中,仍旧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虽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但是往往只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把它真正应用于旅游资源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其次,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了三个领域,分别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三个方面也在总体上概括了现代社会的主要内容,所以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如果缺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最后,之所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与实践,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管理者以及消费者没有从内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行为上就会缺乏实践。所以说,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践与思想相结合来共同致力于它的成长。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对策

1.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但是在上文提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下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旅游业的管理者加强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想要建立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与价值观,因为管理者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人物,他的行为和思想都深深影响着整个企业以及员工们的工作态度与凝聚力,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其次,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就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整体的规划,做到深入开发、全面开发、平衡开发,这样就会进一步缓解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经济发展失调问题,这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都在日益减少,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所以,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再生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需要人们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能够缓解生态恶化。

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想要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就需要从根本上加强旅游业管理者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所以国家要对加强生态保护这一观念进行大力的宣传,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某些旅游景点的规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我国的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国家要强制控制开发。采取开源节流措施。除此之外,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只关注表面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这也就是尊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不仅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还有利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做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增加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因为无论是旅游设施的建设还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资金来加以维持,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所发展的产业相对较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往往缺乏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这一点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一问题就需要国家政府进行改进,加大对我国旅游业的扶持,加大资金的合理投入,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对我国旅游业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首先,就要求政府的相关人员进行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所在,只有深入到实践,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对于我国旅游业硬件与软件的开发来说,应该进行平衡,共同开发,无论是旅游设施也好,还是旅游文化也好,要统筹兼顾,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所以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需要国家加大对旅游硬件与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树立新思想、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共同理念,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有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当今社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树立新的思想,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而言之,旅游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从根本上发展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们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一定的基础,就会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旭.基于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化工中间体,2015,12:118-119.

[2]陈晓静.欧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邢向阳.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

[4]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森林作为陆地上可再生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及全世界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

我国学者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外经典的理论并根据我国的实际作出的概念性的研究。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对森林各种产品的需要,又不使当代人对森林资源构成危害。张引蛾认为只有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张冬梅认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代人和后代人、特定区域和其他区域的人对森林资源长期、持续、有效利用并对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和基础是对森林资源长期有效的保护。徐志刚认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可概括为:利益协调,将经济发展与森林环境改善相融合,利用过程既要符合当代人的共同利益,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损害,使森林环境资本得到连续不断地保持与增加,实现代内利益与代际利益公平相统一的利用目标。谢军安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理念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二、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研究现状

1.经营理念及模式

国外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先进经验。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近代自然林业经营管理理念,其核心是以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态度来经营与管理森林,以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目标是培育“接近自然”的森林。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森林综合创新体系。他们主张用法律手段来管理森林资源和建设服务型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目的是实现由传统林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的转变。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集约经营模式。其目的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森林生产、保护和管理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森林资源等。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关于推动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建议》中提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既是林业的基础,也是综合森林三大效益的保障,是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要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树立可持续经营的战略思想,而且要加速有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的转变,使我国的森林经营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余小发针对江西省森林资源提出实施“两高一优”的经营模式,即高产、高效、优质。我们要将以生产木材为基础的经营转变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经营思想,森林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需求。崔莹、王桂媛、江泽鹏等人认为:大力发展人工林面积,提高造林技术,加大科技与资金投入,实现林业产业化进程将使森林资源逐步走上良性的永续利用的轨道。王建军认为林业生态建设向林业产业化转变是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最佳选择。

2.政策与制度

针对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森林资源市场机制体系、产业体系、管理体系等的不健全,胡锦宣、江泽鹏、黄庆丰、傅循晶、崔莹、刘勇、周雯、赵勋等针对他们所研究的区域都提出分类经营和森林认证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谢军安等提出在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权责不明;其次是森林资源产权不清导致管理体制不顺。张世强等人也强调明晰产权,加强林改工作,他认为,产权不明晰是造成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的原因之一。《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中也强调要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明晰产权,激发森林资源发展动力。可见,制度的建设与明晰产权在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中的重要性。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从不同的视角考虑,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所带来的效益也不同。从资源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助于改善经济的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基础的多样性;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推进森林资源管理技术的变革和解决好农村和农民的收入低或贫困问题等;从国际贸易方面考虑,有助于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改善贸易环境,吸引FDI,促进林产品贸易,从而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3.存在的问题

综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文献看来,大部分的文献只针对某一个地区进行论证分析,没有进行不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或从全局出发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殊性。有些问题和对策可能对一些地区特别是西部等生态脆弱区不适用。我们应该进行不同层面的横向比较,找出各自的优劣势,因地制宜,更好地获取各自的比较利益。

三、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的森林资源发展问题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我国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实证研究方面基础比较薄弱,基本上仍处于理论研究。因此,在今后开展深入的实证研究非常有必要。

2.林业产业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比较少,而林业产业化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林业产业化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经济推动力,也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因此,研究林业产业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3.森林旅游是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对于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人们身心健康、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特别是在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生态脆弱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如果上述几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关注和落实,将来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一是生态体系建设会持续加强,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生态功能也将不断增强;二是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三是森林旅游发展迅速,生态文明建设会出现一个良好的局面,“美好中国”也将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引蛾.青海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3(03).

[2]徐志刚.论森林可持续发展与护林[J].经营管理者,2010(14).

[3]谢军安,刘阳.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03).

[4]余小发.江西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对策[J].建筑人造板,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