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27 19:45:23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第1篇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logicalenvironment;environment;protection

1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部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

5科学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根本上看,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6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责任,自觉地调整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以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3个转变。

6.1发展观的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以GDP增长评价各国发展状况被普遍认同。在这种背景下,相当多的人把GDP增长本身当作发展的目的和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GDP快速增长掩盖下的某些缺陷,如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工农、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等。而且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掠夺性开采资源、污染再大的项目也要大干快上,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明确阐明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就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的需要。我们不能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损害其他方面的需要,不能为了GDP的增长而损害环境和健康,削弱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一般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增长方式,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为主要驱动力。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的状况,应该说与此有关。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两高两低”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两低两高”的增长方式,就要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

6.3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和谐相处。面对未来发展的重重压力,把“生态良好”纳入文明发展道路之中,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切身利益,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十六大报告要求,“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没”。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利用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发展保持在承载能力之内,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

7实例

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在过去20年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今后的发展中,深圳如何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决策者们意识到: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遐迩闻名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景点曾经是深圳机场的最佳选址。在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深圳有关部门毅然“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个相对投资省、施工易的预选方案,确定了远离市区,有很大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黄田。而黄田机场,也因为拥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而被国家定为4个重点建设的国际货运中转机场。80年代中,当深圳的外资项目大多是“满天星斗”时,“一轮明月”就主动找上门,希望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深圳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一个每年可提炼数百万吨石油的炼油厂。所有的可行性分析都显示这是一个对深圳经济推动极大的项目,唯有环保部门的结论是对东部沿海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决策者当即一票否决。

在深圳,“环保一票否决权”从建市之初就开始执行了。深圳明确规定:“凡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先经过环保审批,才能办理工商登记。”从1993年起,深圳市政府每半年就要将最新的《投资导向目录》和“环境保护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一起,严格将重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目前,全市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只有5.4t和0.05t,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8月,深圳跨进了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列。

与某些“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不同,深圳一直将环保超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融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在深圳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有76%的非建筑用地被用作城市的生态用地,以此建立起城市的环境背景—绿地生态系统。整个城市被分为9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配套齐全的组团,各组团间及交通干线两侧分别设800~1000m和15~30m的绿化隔离带。这是一个横亘在老市区与新市区中间的一个宽800m、长4km的绿化带。随着特区建设的飞速发展,当初的这片偏远之地变成寸土寸金,不知道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打着这片地的主意,但市领导不管谁的“条子”都不予理会,最后,这片土地进入人大通过的市规划国土法定图则,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接着,市政府又投入巨资加以改造,并正式取名为市中心公园。中心公园四周的楼盘纷纷打出“俯瞰中心公园”的口号,沿中心公园的土地陡然升值,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悄然浮现。

深圳人已经意识到:只要体制、政策对头,经济高速增长并不难,难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还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平。

8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业,需要全民的参与,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要通过对民主参与意识的启蒙与培育,使公众通过民主渠道自觉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为保证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要保障公众知情权,定期将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和生态破坏态势,以及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和其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通报社会各界,提高政府行政和决策方面的透明度。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通过咨询机构、大众信息网络和质询制度的建立,便于公众及时适当地获取信息资源,依据信息参与决策与监督。

(2)要强化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密切沟通与合作的纽带。政府要制定公众参与的指导原则、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术和资金支持,引导和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3)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从立法上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公众表达意见的处理、公众意见的效力等,强化公众参与。此外,还应确立和完善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法制制度,实现公民依法进行环境诉讼的权利等。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可持续发展战略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煤炭企业;发展策略

一、煤炭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第一,煤炭资源本身的稀缺性给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局限。煤炭企业,顾名思义其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与煤炭息息相关,而煤炭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它的储存量不相匹配的是,煤炭在整个世界的需求量却是巨大的。这就给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另一方面则是煤炭资源的稀缺。对利益的追求和对有限资源的开发一直是煤炭企业在努力寻求平衡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现存的煤炭资源都是经过上亿年地球环境的巨变才得以形成的珍贵资源,一次性的开发利用就意味着资源总量的减少。这种煤炭本身在量上的稀缺,给整个煤炭业的发展带来了局限。

第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给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的人注意到资源的稀缺性给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提出,对以能源为主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的煤矿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要重视经济利益的实现,同时要肩负起对能源开发、生态安全、健康文明的社会责任,这是煤炭企业在新时期发展必须承担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实现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

煤炭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并不意味着煤炭企业的发展就要因此而停滞不前。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智慧已经应用到各个行业和技术领域中去,煤炭企业只有制定科学的规划方针,也必定能实现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首先,在意识理念上认清煤炭企业发展的困境和问题。对利益的追求和攫取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目的,众多的企业对利益的追求已经让他们忽略了很多业已存在的问题。能源在这个世纪的重要性,已经被提升到战略的高度。通过能源开发获得巨额利益,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竞相追逐的目标。对煤炭的需求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煤炭企业在过去从中获取的利益也是相当丰厚的。但是在新时期,新的领导者们应该意识到这种辉煌的局面已经难以再延续下去,妄图通过对能源的贩卖来获得大量的财富已经成为一件会受到社会谴责的事情。对于管理者而言,管理意识的方向影响着日后企业的发展方向,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在内心对煤炭资源的现状清晰明了,并且认同科学的发展战略,才能使得企业的发展符合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要求。

其次,生产技术的革新,促进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在资源总量有限,并且开采不断的情形下,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生产技术的个性,会带来整个生产效益的提高,这种生产效益的提高不仅仅是指生产速率的提高,更是指对单位生产资料的利用率的提高。对于本已是稀缺资源的煤炭来说,提高其单位重量的能源利用率,有着全局性的战略意义。传统的增长方式,就是开采多、利用多、收益多,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依靠的就是生产原料的基础多,以此来实现增长。在可续发展战略下,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明显是不科学的,所以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效率的提高,能源转化率的上升,间接带来的就是增长方式的准变,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生产力推动的生产关系的改变。

再次,企业综合性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煤炭企业,由于其依仗自身对能源的开发在市场收益上的明显优势,长期以来单独依靠一个支柱产业就已经是整个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实力远胜于其他的一般企业。但是伴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限的煤炭资源也在急剧的减少,在以后的发展中,煤炭企业如果单纯依靠对资源的开发来继续拓展是难以为继的。因此,煤炭企业必须将发展的后续增长点转移都对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纵深化发展和横向扩大化发展,煤炭企业应该从产业的规模和层次上做出灵活的调整,例如对生产废料的开发和利用,对相邻产业的融入与合作等,这些都是煤炭企业能够为自身的长远发展而寻求到的有力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来说,是可行的。并且,这也是市场经济允许和鼓励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必须予以重视,并结合自身的特色做出调整,实现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长远发展。

最后,企业必须重视自己对生态安全和员工安全应负的社会责任。煤炭企业的发展,除了要重视自身利益的可持续获取以外,还应该意识到其作为一个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对生态安全所负的责任。煤炭企业的获取生产资料的一个重要行为就是要对煤矿资源进行开采,在煤矿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伴随着大量植被的毁灭性破坏,在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工业废渣的不恰当处理,也给周遭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地破坏。企业把自己获取利益的代价嫁接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他人利益损害的基础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个重要的意识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既包括对原始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包括对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保护。企业必须在开发和生产的过程中,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减少由于自身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损害。如此,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得到社会的支持,社会的支持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国浩, 阎世春等编著.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

可持续发展战略第3篇

关键词:企业 可持续发展 战略 内涵 蓝海战略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追求现今世代的幸福,不应牺牲后代子孙进行发展机会”的内涵,在1987年被提出来之后,虽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与支持,但目前看来所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却均显示出:人类的发展似乎离“可持续”的目标越来越远。经济、社会、环境的同步发展被公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从企业视角来看,如何既能维持自身的长期获利,又能满足各界对于企业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殷切期盼,是现今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本文尝试对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力的经营战略进行分析。

在市场化的经济浪潮中,市场形势变化非常迅速,企业竞争异常激烈。此时,企业不能以生硬不变的经营战略来应对市场形势的变化,而是必须做好应对措施,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时作出调整。与之相同,管理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情况,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而随时调整。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必须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随时更新,随时调整,这才能够使企业跟上时展和行业进步的步伐,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地位并有所发展。经营战略涵盖的范围也很广,所有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所作的行动,都可以包括在内。好的经营战略还需要正确的运用,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企业的经营战略活动并不是一项单一的事情,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从多个方案中选出最优化的方案,要实现经营战略的正确运用,必须考虑以下三点:必须要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各项活动,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必须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和敏感性,当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由于未来出现情况的不确定性,企业必须制定柔性化的经营战略;由于环境不确定性能够随着信息的获取而减少,因此要及时对所得到的环境信息加以分析,并做出反应。

二、运用蓝海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产业蓝海”是所有企业共同追寻的目标,其确保企业能够从低度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因此,不断寻找“产业蓝海”也就成为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蓝海战略”是指创造没有竞争对手的新市场空间的能力。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竞争者,企业与竞争者能力的比较决定了哪一方能在竞争中胜出。而如果能找寻到没有竞争者的市场,那么企业就处在不败的境地,打破了企业不可能永远保持卓越,以及产业不可能永远保持杰出的怪圈。面对市场竞争时,价格竞争是企业经常用的一种竞争手段,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尤其是低于成本价的定价容易造成整个行业利润的下降。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需要不断以创新的精神加上有竞争性的成本概念来经营,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及顾客的潜在需求,创造出差异性。

“蓝海战略”打破了传统思维,追求“价值创新”,不仅避免了因“替代”效应所带来的竞争者的抵制,而且能对消费者产生“另类选择”效应。在这种市场空间中,企业不需要考虑竞争者的能力大小,只需要关注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这种状态的实现必须以需求的增加为前提,跳出竞争的怪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自身的发展上。一旦探索到有效的新兴市场机会,市场空间也会随之扩大,而这便是企业成长的基础。“蓝海战略”是要做“价值创新”者,也即“价值”和“创新”同样重要。创建蓝海成败关键并非尖端科技的创新,也不是“进入市场的时机”,而是“创新”和“实用”、“售价”和“成本”的密切配合。“价值创新”是推动蓝海战略的引擎,不要在熟悉的本产业内,与其他竞争对手进行搏斗,而是要以“价值创新”的方式,跨越本产业,开拓没人进入的新领域,从而创造出一片蓝海。传统的红海战略是“价值—成本交易”,也即企业可以选择较高的成本,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如产品差异化方式),或用较低的成本,创造合理的价值。开发蓝海的企业,是以“价值创新”为工具,兼顾差异化和低成本,并因此有机会创造获利型成长。

三、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保障

第一,企业管理者要带头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且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引导,在企业内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氛围。第二,建立立足于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战略性规划更需要长远的考虑,不要只关注于眼前利益,而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加强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学习。不管是对市场形势的判断,还是做出正确决策,都必须依靠于高素质的企业员工。而要想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就必须坚持时刻学习,经常学习,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绩,应该加强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第四,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文化对于企业氛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出轻松、高效的工作环境,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大有裨益。

总体而言,企业在新的经济社会情境下,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构建长远的战略目标,而“蓝海战略”能够为该目标的构建提供极大的帮助。在确定战略目标之后,企业也应当确保日常的管理工作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开展,从而以有效的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构建之中,只有企业实现了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逐步形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华茂.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6

可持续发展战略第4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循环经济

煤炭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消费总量高,且由于之前煤矿的开采模式处于粗放式发展模式,造成煤炭资源不必要的浪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煤炭资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份额增长速度较快,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关于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煤炭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能保障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且能解决一部分环境污染问题。

1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性

中国煤炭储蓄量丰富,是世界第二煤炭资源大国。但可开采量与平均储采却处于较低位置,总的形势是中国煤炭总量大,可使用煤炭供应不足。表1是中国近年的能源构成及消费总量,在表1很容易看出煤炭一直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军,但由于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需提出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新能源的使用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从而降低煤炭资源的所占比例,延长有限煤炭资源的使用时间。

2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1构建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的构建是保障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是从减少源头的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综合利用产业、对煤炭塌陷区进行重复利用等多个方面展开工作。在进行煤矿开采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煤矿开采地及巷道布置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减少煤矿的浪费及提高矿井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是煤矸石和煤泥,这些污染物可用来进行发电或制成建筑用料,煤炭企业多方面发展煤炭综合利用产业,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由于煤炭开采极易造成矿区损坏,因此需对煤炭塌陷区加强综合管理,降低对自然系统的破坏,并进一步改善矿区生产环境及周边自然环境,促进煤炭生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2.2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目前中国针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仍需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循环经济推动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它已成为多个产业发展方向。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包括对清洁产品及清洁技术的开发,这种技术不仅能带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且能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2.3整合煤炭资源提高企业资源拥有量

煤炭企业可通过提高煤炭资源的拥有量进行煤炭产业链的加长,进行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创造更客观的经济效益。煤炭资源进行整合要依据国家规定对现有相邻的合法煤矿进行合并,形成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进行统一生产管理规划,提高矿井的综合生产力。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煤矿设备进行整改或进行关闭处理,做好煤炭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及开采工作,综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2.4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技术战略

与循环经济体系一样,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样直接影响煤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对技术、产品、工艺与理念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多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带动煤炭企业前进的脚步,提高中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企业创新实体、技术创新实体的运行及企业创新的重点是强化技术战略的重要方面,技术创新实体生物运行能保障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安全与信息的技术创新能促进煤炭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2.5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煤炭企业融资

由于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为了保障煤炭企业能顺利进行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多方面、多途径的融资,从而保障煤炭资源运行过程的资金投入。煤炭拓宽融资渠道一般通过4个途径展开工作:a)煤炭企业可自行进行多种市场营销活动,拓展多种营销渠道,通过销售企业产品保障稳定的资金来源;b)煤炭企业可根据公司实际经济状况进行制度改革,利用企业的部分股份吸引民营企业主的资金投入,因为煤炭企业的改革,导致多个小型煤炭企业关闭,民营企业难以维持煤炭开产生产,因此这样不仅能提高煤炭企业的凝聚力,且能提高循环经济的资金流动程度及实力;c)因为煤炭企业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国家或政府应对煤炭企业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保障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由于银行等机构资金存储量大,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因此煤炭企业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借贷,从而保证煤炭企业能可持续发展[2]。

2.6完善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只有健全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益。完善循环经济管理制度、建立循环经济激励制度、重视企业人才规划等都是完善健全煤炭管理体制的有效措施,为了加强体制管理,国家和社会还应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作为煤炭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措施,它主要是在煤炭的生产、运输及消费使用等几个环节进行再利用及资源化的经济化处理。利用最少的煤炭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与最小的环境污染,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循环经济体制能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循环经济体系将有限的煤炭资源进行多次重复循环利用,采取一煤多用措施,提高煤炭的使用率,且降低废物排放量与危害程度,从而实现煤炭资源最大化与持续化的利用;煤炭企业采取循环经济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且能保障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煤炭企业采取循环经济降低了煤炭使用过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且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总之,发展循环经济能促进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3-5]。

4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未来前景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的重要途径,而循环经济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能为煤炭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旨是推动煤炭企业发展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企业经济的最大化及最优化,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5结语

为了保障煤炭资源能稳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重要的解决方案。探讨了煤炭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未来前景,只有从多个方面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才能延长煤炭资源的使用年限。在煤炭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中国还应着重新能源技术的研制开发,从而大大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作者:闫亚鹏 单位:山西乡宁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林珠.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力评价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

[2]王东兴,巩维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J].煤炭经济研究,2014(11):19-23.

[3]杜丽哲.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战略管理,2010(6):62-78.

可持续发展战略第5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第三框内容(见课本第54页至57页)。第四课主要包括三大基本国策和三大发展战略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三大问题。三大基本国策即对外开放、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三大发展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三大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明确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掌握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出发制定的三大基本国策和三大发展战略内容,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做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学习本节课(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完了第四课中三大基本国策和人口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上新课前,通过复习和指导,学生再次感知全课的整体内容,树立全课意识,把握全课的知识骨架,即三大基本国策、三大发展战略、三大问题(强调三个三,数字记忆和理解)。然后,教师引入新课:“还有一个问题三个战略没学。”接着进入新课的学习和探究――资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学习人口、环境问题的方法自学完资源问题的相关内容后提出问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我们怎么办?”让学生重点讨论。

教师在讲解可持续发展含义要求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图片和资料,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外,让学生收集身边的资源环境问题,并进行课堂互动,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养成良好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选择绿色环保消费的生活方式,关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树立科学发展观。

2.能力目标:宣传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3.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4.教学重点:我国的资源国情。

5.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过程

1.活动一:多媒体展示资源国情、资源问题。

(1)一次性筷子架起的一座桥(图片形式)。

(2)煤矿开采时瓦斯爆炸的场景(视频形式)。

学生观看,思考问题:“看到这些材料你的感想如何?”让学生感知资源不合理利用和开采的难度,我国资源国情的严峻,并在观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的资源国情:总量大,种类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放难度大,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峻。

2.活动二: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爷爷和孙子的对话(学生角色扮演)

学生甲(爷爷):“我要把这些资源全用光……”

学生乙(孙子):“那我怎么办呢?……”

讨论:“爷爷吃光资源是为了什么?他考虑孙子的利益了吗?他损害了谁的利益?爷爷究竟应该如何做是对的?”通过讨论:得出爷爷既要自己吃好,又要照顾好孙子的吃饭等生活问题,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子孙后代,否则子孙后代就不能“继续“生活下去,从而水到渠成得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3.活动三:课本中“公共牧场的故事”研读。

“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将作出什么选择?为什么?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通过讨论进一步体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三)板书

人口问题――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资源环境问题――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作业

1.记忆作业:

(1)我国的资源总特点或资源国情。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

(3)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2.笔头作业:

(1)《课堂作业》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题。

(2)《课易通》中可持续发展选择题和简答题。

3.行为作业:

(1)宣传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并写两条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标语张贴于墙上。

(2)观察学校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提交学校领导讨论解决。

三、磨课过程

怎样上好这节课?我重点研究了怎样开头、难点如何突破、特色作业即行为作业如何布置。

面对中考闭卷考试的实际,按惯例我首先安排了五分钟的“循环复习,防止遗忘”的环节。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新课内容的衔接。复习的内容是“我国人口基本特点”和“我国的环境国情”。在此基础上,我再次带着学生感知全课的内容,即三个三(三国策、三战略、三问题),把握整体结构和知识骨架,有意识地过渡到新内容上。

本节课的难点即“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学生理解这个内容比较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创设情境,设计了 “爷爷和孙子的对话”(见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二),让两个学生分角色扮演,理解爷爷不能把资源用光,要留给孙子,要考虑孙子的生活,否则孙子就不能继续生活下去。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理解这个难点。

思想品德课作业和其他学科的作业相比应该更具特色,要把思想品德课中的思想方法变成行动,必须有针对性地布置行为作业。我这节课除了布置常规的背诵作业、笔头作业之外,也认真地设计了行为作业(见“作业3”)。

四、课堂实录片段

可持续发展战略第6篇

关键词:品牌 可持续性发展 市场战略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拥有名牌的多少,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名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企业都至关重要。世界500强的企业,无论是已经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还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企业,品牌战略思想已经深深的根植于这些企业中。品牌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纵观具有百年历史的知名企业,如可口可乐公司、宝洁公司、香港李锦记集团、北京同仁堂等知名企业,可以促进企业和品牌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有很多,在这里我们研究对于企业和品牌来说最重要、最基本的几个战略:质量与价格战略、创新战略、企业文化战略、人才战略、品牌形象塑造战略、品牌经营与管理战略。

一、质量和价格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进入到21世纪之后厂商之间的竞争集中在品牌的竞争,因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品牌的力量在消费者的选择中占据主导位置。品牌为什么这么重要?它能向消费者传递什么?答案很明确,一个品牌能传递出产品的质量、定位、个性、文化、服务、地位等等。所以品牌的力量是强大的,无论是中国的企业还是国外的企业要想长期发展,能够在市场中存活,必须集中力量经营、管理自己的品牌,使之接受住风雨的考验。

在品牌经营、管理过程中质量是重中之重。正如通用电器公司(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所说的那样:“如果不能以世界上最低的价格出售最高质量的产品,你将被迫退出市场。”很多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以质量为基准,以营销为手段来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并以质量的独特性为诉求点来达到销售的目的。

第一,要认识到市场的需求最为重要。通过建立完善市场调研机构和营销信息系统,经过调查、分析、反馈、测试,就可以有效掌握市场的真正需要;对于不同的市场,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认可及信赖程度截然不同,这需要通过详细的调研来设立不同的产品质量标准。

第二、通过技术创新,设计制造出人性化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深入挖掘出品质的独特性,走质量差异化战略。

目前,南方李锦记集团走的就是卓越质量经营之路。通过广泛开展用户评价活动,引导行业关注市场、关注顾客,推动以顾客为导向的产品、品牌设计和质量改进。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为核心,加快构建市场质量评价体系,大力推进顾客满意工程活动。

二、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质,是企业生存之源。目前,世界上众多的企业,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世界上第一大生产日化消费品的宝洁公司强调,创新是其实现增长的主要驱动器。过去4年,宝洁公司实现了200个品牌产品的更新换代,成了创新能力最强的国际大公司之一。对于市场地位、竞争能力很强的宝洁公司尚且把创新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重要武器,对于中国刚刚发展起来的众多年轻企业更要牢牢树立创新的观念,以在全球化激烈竞争中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独特的品牌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品牌文化指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拥有品牌忠诚就可以赢得顾客忠诚,赢得稳定的市场,大大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为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是其蕴涵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也就是品牌所凝炼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品牌文化代表着一种价值观、一种品位、一种格调、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给顾客某种效用,而且帮助顾客去寻找心灵的归属,实现他们的追求。

四、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动力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培养和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很多企业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力度,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就说过:“要想企业能赢,没有比找到合适的人更要紧的事了。除非你有优秀的人来实践它,否则世界上所有高明的战略和先进的技术都将毫无意义。”

五、加强品牌经营与管理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无论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品牌建立与延伸方面,人才管理方面,还是在企业日常的管理中,要注重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建立品牌并促进品牌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使命,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基础是依靠成功的品牌。在维护品牌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质量营销战略、持续的创新战略、品牌文化战略、人才战略、品牌形象的塑造与维护策略及加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重要战略的实施,这将有利于企业顺利而长久地发展下去。塑百年品牌,创民族辉煌!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麦克丹尼尔.市场营销学:案例与实践[M].格致出版社,2010年

[3]凯乐.战略品牌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可持续发展战略第7篇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发展

观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冷战的缓解,“发展”日益成为世界性的时代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人均GNP提高等意义上。近100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使经济增长了几十倍,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现代人在一致惊叹科技革命的奇迹及其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时,陶醉于从未有过的物质享受之中。然而,国内外一些有识之士早已透过歌舞升平的繁荣表面,敏锐地察觉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并尖锐地提出了伴随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三方面的严重问题:(1)人口的爆炸性增长,20世纪世界人口翻了两番,已达到57亿,并仍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继续增长;(2)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全球性资源短缺,以及与此相关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3)工业化国家的贫富悬殊带来的人类道德衰退,“损人利己”作为一种驱动力导致了人类责任感、历史感的淡漠。这些严重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新的矛盾的产生和加剧,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继续发展。于是,1990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重建21世纪道德规范的任务;1992年,“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巴西召开,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以正式形成,并出现在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文件之中。

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统一,努力做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达到全面提高;(2)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可靠的环境和物质基础;(3)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重建道德规范,解决好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

我国于1994年3月编制并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矗”该议程提出了至2000年该战略的主要内容:(1)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2)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3)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4)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显然,我国的上述可持续发展战略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到21世纪50年代“三步走”的宏伟蓝图,不仅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为实现这一蓝图提供了一种可靠的保证。

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化是“外发后启型”的现代化。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是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近半个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又使我们在一些领域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国力。因此,我国正经历和将要经历的是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双重洗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我国顺利地迈向以后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持续发展社会为形态性特征的现代社会。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一个转变观念、调整决策的伟大事业,是根植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从上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目标、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到,实现这一战略的制约因素尽管有很多,但根本的和关键的因素是人,是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教育。因此,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育改革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为了阐明教育改革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有必要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障碍和困难作一简要归纳。8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处在工业化的高速起步时期,连续多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10%的高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在相应时期所出现的某些尖锐矛盾,在我国都有所体现。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形势严峻。

我国人口数量目前已超过12亿,且每年仍净增约1500万。尽管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远没有到位,加之对数以亿计的“流动大军”中的“超生游击队”的失控,致使我国控制人口的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人口多虽是一种资源优势,又同时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我国按美元折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从70年代的世界排名第30多位上升到1993年的第10位,而社会发展水平目前却排在第70位,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排于第100名以后。人口膨胀必然导致扩大资源的开发,致使资源相对短缺。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类资源,我国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除人口数量外,人口质量更是潜在的严重问题,人口增长和“超生”往往集中在经济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致使新生一代的素质总体低下,这又实际上制约了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和教育含量,形成恶性循环。

(2)资源和环境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调动了社会各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法规、政策、制度无法及时到位,导致了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掠夺性的开发,乱伐森林,乱采矿产,乱猎动物,乱占耕地。以珠江三角州为代表的1992年房地产开发后遗症,致使大量农田荒芜,令人堪忧。凡此种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失衡,削弱了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导致自然灾害频生。环境污染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除70%工业废水和不足10%的生活污水外,其余全部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海。对于如此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多数人熟视无睹,毫无危机感和对历史的负罪 感。

可持续发展战略第8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工作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社会发展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提出的。这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观,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博物馆工作是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各种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向教育、生产和科研等部门提供实物资料,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博物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省或一个地区的“橱窗”,通过它可以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教育、科研、经济等工作的发展水平。因此说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和谐统一。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二、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

1.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了藏品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从而极大提高现有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益。单位资源社会利用效益的增加可减少资源的利用量,这就相对增加了可利用资源的数量,从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博物馆事来的可持续发展可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和现状。博物馆中的各种藏品作为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其它资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在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劳动力和资本使用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可持续发展在体现公平性、可持续性、整体性的原则下,鼓励经济增长,但要求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承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收集、分析一切信息。而博物馆中的藏品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内容具有丰富性和联系性,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是记载过去,分析未来的重要基础信息,可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足够的信息依据。

三、实现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体系

博物馆事业是一个科学完整的大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藏品的提供利用同藏品的搜集、整理、保管、鉴定等环节一样,是处于博物馆事业这同一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要实现藏品利用这一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求同一系统中的搜集、整理、保管、鉴定等子系统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实现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体系。

1.强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为藏品提供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藏品的搜集、整理、保管、鉴定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的基础环节,直接决定着藏品的搜集范围和齐全程度,保管期限和存毁。基础工作完善与否直接关系提供利用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只有基础工作雄厚的博物馆,才能做好对藏品的可持续提供利用工作,造福后代。目前,一些基层博物馆工作中,藏品的管理还未做到有规可循、有目可查的良好秩序,从而成为藏品提供利用工作顺利进行的严重障碍。加强博物馆的基础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1)藏品搜集工作要尽可能完整齐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各项建设的迅猛发展,有不少人迹罕至的深山、荒漠、水域正在被不断开发利用,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如不及时搜集,时机一失,便难以寻觅;一些现代随手可得的近、现代文物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日益减少,如果不抓紧搜集和保护势必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在搜集工作中一定要树立质量意识,多藏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珍品,以丰富和形成馆藏特色。

(2)搜集品的整理、鉴定要有长远眼光。在搜集品的整理与鉴定工作中要慎之又慎,不可以自身的利益为标准,一定要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审视和判定搜集品的价值,要有远见,它既要为今天的现实需要,为当代人服务,也要为以后,为子孙后代服务。

(3)藏品保护要采取多种手段。我们一定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藏品破坏的严重后果。博物馆必须逐步改善保管条件,解决防火、防盗、防潮设备,以确保藏品的安全,有条件的博物馆还应尽可能地改建或扩建一些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库房。

2.提高博物馆人员素质,为实现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人才基础和条件。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观的全面确立,有待于整个博物馆队伍素质的提高,这是核心因素。纵观我国博物馆如雨后春笋,但由于我国博物馆事来发展的特殊历程,博物馆专业队伍数量少,尤其是普遍存在缺乏文物鉴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掌握现代高科技的专门人才,使得博物馆在一些涉及高科技含量的知识产品的开发更是如此,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极大的憾事。我们应该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大兴学习之风,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在职人员的整体水平,培养出高水平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此外还要引进和培养一批跨学科的高级人才,以弥补自身不足与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