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3:56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第1篇

什么是盈余管理?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美国会计学者Scolt定义的:企业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那么他们必定会选择市场价值最大化或者实际效果最大化的会计政策。此后,美国另一著名会计学者雪珀在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理论上将定义盈余管理的广义概念: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从而有意识的对财务报告进行相关控制。我国学者蒋义宏(2002)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公司的管理者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而选择的会计政策。由此可见管理者在面临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均从自身利益或者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角度进行选择。而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受专业知识所限,部分企业的所有者并不足以掌握管理企业的所有知识,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选择聘用职业经理人,即利用外部管理者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由契约理论可知,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存在委托关系,在“利己”的推动下,部分企业外部管理者在进行会计政策及相关会计数据披露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将自身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企业所有者将企业管理权限下放给管理者,管理各方之间更容易形成串通舞弊,从而攫取企业利益,影响企业长久发展。在这种状况下,企业需要采取措施降低盈余管理水平。受制于企业所有者管理知识所限,不可能对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进行操作与掌握,企业便寻求内外部监管力量,对企业经营活动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风险影响程度。当代企业最直接的外部监管力量即外部审计,外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会计报告等相关文件的检查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水平,但外部审计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成本过高、对企业整体情况掌握不足。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与企业内部监督是否可以更有效的控制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即为内部牵制,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行为,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影响程度。企业内部控制一般从三个层次对企业经营活动、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与梳理:控制环境、控制活动、控制手段这三个层次。业实施内部控制,需要从企业控制环境、控制活动、控制程序三个层次逐级实施。建立良好的组织架构关系、制定适合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建立积极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积极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良好的控制环境为企业更好的实施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系统支撑。企业仅仅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并不能满足企业有序生产经营的需要,更应结合企业所开展的生产经营业务,制定良好的申请、授权、审批、执行、监督、反馈、持续改进的业务流程,构建严谨的企业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授权审批制度,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避免管理层、相关人员与部门串通舞弊,维护企业利益。规范控制活动流程,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更应与企业良好的控制手段息息相关。建立严格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者、签订者的职能与权限,降低企业合法利益受损。构建良好的信息系统,构建良好内部信息传递机制,确保内外部信息及时传递,保证管理者经营对策的及时做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控制手段之一便是不相同职务相互分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同一工作由不同的人员完成,工作的执行与审批由不同的两人或多人进行,弱化管理者权利,降低企业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利攫取公司利益的可能;同时加之有效的信息沟通,减少多部门风险发生的可能,进而降低盈余管理水平。

二、外部监管力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企业意图通过内部控制实现降低盈余管理水平的目标,但内部控制存在固有局限性,影响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控制作用。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为的判断不可避免会出现失误,从而使内部控制中的那些基于判断的决策出现失误,进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内部控制可能会由于误解、疏忽等多方面的原因失效;经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两个或多个人的串通行为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由于考虑和权衡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收益,可能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控制任然存在着种种不足。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的一种力量,其对企业盈余管理存在不足,那么企业外部监管力量是否可以在内部控制之外发挥应有的作用?惠勒、西兰帕(Wheeler&Sillanpaa,1979)指出,作为次要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媒体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地位,而这两方面都会对企业形象产生较大的影响。从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信号传递理论看出,媒体在企业其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媒体对企业行为的报道和评论势必造成社会舆论,而这种报道与舆论都会对企业行为产生监督作用。陈志武(2005)提出董事会、市场、媒体、政府机构和法庭是上市公司监管渠道的五层分类。媒体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对社会产生深刻的舆论影响。陈志武(2005)提到开放的新闻媒体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信息不对导致了市场的低效化,而新闻媒体让信息自由流通、减少信息不对称,能够更好地实现监督功能。国内外学者都以认识到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对企业的监督作用。于忠泊,田高良,齐保垒,张皓(2011)分析媒体的关注为公司管理者带来了强大的市场压力,但是管理者并不会牺牲公司长期的业绩目标而改变对当下经营活动的盈余管理,反而媒体关注会抑制这种危害性更大的盈余管理活动。外部媒体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曝光,势必会影响公众对企业的关注度,媒体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等方面的报道,势必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影响公众对企业的投资意向的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媒体对企业的关注度越强,企业管理者越倾向于遵守法律法规,严格履行业务流程,也就大大降低了管理者攫取企业利益的可能性,降低盈余管理水平。而这也是在企业良好的内部监督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媒体这一外部监管力量能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对内部控制降低盈余管理水平起到补充作用。

三、研究结论及存在的不足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途径方法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铁路成为我国主要的交通的主要工具,同时也带动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铁路不仅仅是运输旅客,还有运输货物。因为铁路运输的服务范围比较大,资金的总数额也比较巨大,所以情况比较复杂。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一些铁路的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所以,内部审计的工作也是比较难以进行的,这也就使得我们对审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企业情况,在完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及建立健全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内控系统等方面显示出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也就更加突出了对内部审计的质量管理。

1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含义

1.1对内部审计的理解

一个组织单位是否能够健康良好的经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内部的审计工作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组织内部的审计就好比是人类的免疫系统一样,是组织单位能够正常经营的保证。通过预防、提示和抵御等方式,内部审计机构监督企业是否在宏观控制下从事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活动,并且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的过程、方法及发展目标进行分析,为的是防止企业的发展偏离正确的经济发展轨道;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经营者负责,要协助企业经营者检查本单位的财务收支是否合法、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深入研究和分析企业的经营政策等方面的合理合法性,以及实际的可操作性,以保证企业能够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获得经济利益。

1.2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概念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采取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措施以提高审计质量的活动,以使审计过程、审计行为及审计结果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自律行为,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行为主体;进行内部审计时会涉及企业的多个部门,如果只有审计部门工作,没有其他部分的配合是不可能完成的。仅仅对企业进行审计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质量,因此就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而作为审计管理客体的具体内容指的就是,组织单位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的业务之间的相互联系。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的管理,包括两部分,即全面和项目。也就是从整体角度和各个分散项目的角度进行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具体指的是,为了确保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而制定的相关的整体的决策;而项目审计质量控制是指,能够保证具体的项目的正常实施而制定的具体的相关政策。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加强审计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2.1全面审计质量管理

2.1.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内部审计工作规范

能够有效地进行内部的审计工作,才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这项工作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①确立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比如相关部门制定的《呼和浩特铁路局审计处工作规则》、《呼和浩特铁路局所属企业、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局内部审计监督若干问题的通知》、《呼和浩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及《呼和浩特铁路局经营业绩审计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了吧审计工作要求与质量标准;②审计机构领导对审计处理或处罚负责,如制定的《审计处审计业绩考核实施办法》等。③建立重大审计项目集体讨论制度,如制定的《呼铁局审计问题整改联系会议制度》,通过集体讨论,为经过审计发现的重大、难点问题的整改提供了保障。

2.1.2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整体审计队伍的建设,就必须先从审计工作的从业人员开始下手,重点关注审计人员的再继续教育的问题,提高整体人员的素质水平,壮大审计队伍。其次,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引进。除财务、审计专业外,还需引进一些具有如管理、金融、工程、概预算、法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以满足各种性质审计需要。最后,还必须要加强对新变化的学习和适应,对国家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并严格遵守,真正使针对审计制定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各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当中。要从上到下的整体抓紧相关审计人员的学习工作,还要注重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相结合。所以,必须结合一定的实际工作的经验,有针对性的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重点交流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

2.1.3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

审计质量的提高还要依靠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审计程序的规范。目前,实现从手工账表审计向手工账表审计与计算机审计软件审计相结合的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先进审计手段,提高了审计效率;严格按照规范的审计程序实施审计,理性分析审计证据,从而对审计事项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

2.1.4实行审计业绩考核机制

现在,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已经为审计工作制定了相关的考核制度。审计业绩考核是以审计人员在一个季度所发现问题量为核心,按照审计业绩和审计风险结果,实行正负积分与审计人员考核工资挂钩、个人总积分排名等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之成为一项长效的审计管理机制。而这个机制能够非常有效的调动众多审计人员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促进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促使审计人员由“要”,向“我要干”的转变,对有效提升审计人员执业水准,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实行审计业绩考核机对于企业的良好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1.5坚持审计项目负责人制度

当前,我国在进行审计业务的过程时,是有一定的相关制度的,就是审计项目负责人的制度,这个制度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审计项目负责人原则上由副处职以上等管理领导担任,实行“三明确”和“三负责”。“三明确”为,明确审计内容、明确审计流程、明确审计职责;“三负责”为,审计项目负责人对所分管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审计风险、审计组成员执行廉政和审计工作纪律负责。要想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其工作过程的严格监督和控制,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工作人员在每步工作过程中都各尽其职,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1.6完善审计质量检查及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工作进行自查,也要接受其他各方面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检查。审计质量监督机制包括审计组成员之间的互查和由其他小组或人员进行的质量检查;本部门以外单位的质量检查、系统内审计部门之间的互查及通过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接受被审计单位监督等。在此基础上,我局还实行审计业务会议制度。我局定期(如季度末)或者在重大项目完毕后召开审计业务会议。会议由处长主持,全处参与项目审计的人员参加。在会上,由各审计小组组长介绍并宣读本次审计项目所发现问题内容、引规、处理处罚依据及审计建议,然后全处参会人员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集体讨论完毕以后才可通过。会后,各小组对会上确定的待完善的内容进行修改。通过审计业务会的召开,对审计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2.1.7及时进行审计工作总结

在每次进行完相关的审计工作之后,企业必须要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吸取经验教训,这才能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审计部门也要根据其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为以后审计能更好的进行。每个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组全体成员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必要时做好记录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2.2项目审计质量管理

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对内部审计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和调节,保证和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活动。

2.2.1审前准备阶段质量管理

审计工作开始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整个审计过程的开始,有了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必须要抓紧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2.2.1.1审计立项。审计立项必须符合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应审计资源和审计环境的现状,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开展,对重点领域等重大事项确定审计项目,展开审计。目前,我局对局属单位的审计项目安排的要求是,坚持“全覆盖,无遗漏”审计原则,即对纳入路局经营业绩考核的所有企业单位,全面实施经营业绩审计;对财务收支审计按照“两年轮审一次”的原则来组织实施。

2.2.1.2审前调查和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前进行的调查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审计前的工作能够从源头对上保证审计质量。在编制审计方案之前,必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保证方案的正确和可实施性。熟悉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相关的业务流程、内部管理制度、资金的流转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设置情况。在对这些基本的信息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才能编制出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方案,审计人员才能准确的确定其审计目标及侧重点,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审计质量,编制好审计方案也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2.2.2审计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制定好了审计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审计工作了,而在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审计质量,不然审计工作就变得毫无意义。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是编制审计报告、复核审计结果、下达审计结论和决定的依据,也是检查审计人员工作状况,分清审计责任,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必须要收集大量证明审计结果的证据,审计人员对这些证据必须要妥善保管,并且深入进行研究和分析,认真细致的将每个分析过程中的步骤记录在在工作的底稿当中,作为最终审计结果的有效证据。因此审计工作底稿应清晰明了,依据充分。

2.2.2.1实行审计工作日志制度。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成员通过记录审计流程,可强化过程控制,促进审计方案的有效执行,便于及时总结审计经验。另外,审计日志还可以在关键时刻划清责任归属,保护审计人员。

2.2.2.2建立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复核机制。审计工作底稿可能存在分析角度片面,审计范围不够等因素,所以还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复核机制,确保每一审计事项都有充分必要的材料支持,并据此确定审计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审计重要性的确定是否恰当等。

2.2.2.3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还应以适当方式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沟通是必须进行的一个步骤,只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并且很有可能在沟通过程中获取到很多的审计证据或是相关的线索,对接下来的审计工作也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为审计创造一个比较顺畅良好的条件,为进行审计工作奠定基础,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审计的质量。

2.2.3审计报告阶段质量管理

在编制审计报告的时候一定要谨记“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帮助被审计单位找出在其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促使其健康良好的发展。审计部门应重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项目的反馈意见,采取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直接对话等方法,进一步了解事项的原因和经过,达到客观公正的目的,征求审计意见后,审计部门应对审计报告再次修改。工作进行到这个步骤,必须要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一些相关的内容,再一次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包括,报告披露的内容是否完全,是否完整,以及反应的信息是否公正客观。

2.2.4后续审计的质量管理

审计工作进行完之后,还有一些后续的工作需要进行。主要是对审计的一些项目进行进行查看,关注一下出具审计报告以后,企业有没有根据其意见进行规范。为了加强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我们分别从实施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制度、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督查和整,任追究、扩大审计成果的利用等方面采取措施。

2.2.4.1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制度。我局已制定并开始实行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完审计工作的时候,相关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的各个事项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出具一份客观准确的审计报告。在发出这份报告之后,还要对其结果进行跟踪。审计单位会针对审计结果提出一些建议或是意见供企业参考,在跟踪的调查中若是发现企业采纳了这些的建议,就说明企业对审计结果是认可的;相反,应听取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对于整改落实的难点,内部审计部门应发挥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制度,会议成员由路局领导和相关业务处室组成,是将审计人员在经营业绩(财务收支)、建设项目、任期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中查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然后将存在的倾向性、制度性、体制性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报送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研究落实、协调解决内部审计中发现的企业、单位经营管理和铁路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倾向性、制度性、体制性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使整改问题与完善制度、吸取教训与举一反三、堵塞漏洞与责任追究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单位依法合规经营。

2.2.4.2实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督查和整改评价闭环制度。根据《内部审计规定》、《铁路审计工作规定》制定的,主要是由审计决定执行、审计回访、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督查、后续审计和整改评价5部分组成,分别从这5个环节进行控制,形成一个闭环制度,对审计问题的整改起到重要的作用。

2.2.4.3跟踪审计问题整改。我局根据《呼和浩特铁路局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督查和整改评价闭环制度》文件要求,还对局属单位已审项目审计决定情况实施跟踪审计,完善审计问题整改销号制度,对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直至问题销号;要将跟踪落实情况作为重点内容在审计报告中反映,督促整改。

2.2.4.4加大整改责任追究。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审计通报的问题,在本管理领域内督促所属系统查明情况、分析原因,追究责任。审计机构要修订并完善相关制度,对不执行审计决定、整改不到位的单位采取通报、经济处罚、追究责任等形式严肃处理。如,20××年对所属38个运输企业和30个直属非运输企业实施了经营业绩审计。按照《呼和浩特铁路局基层单位经营业绩考核实施办法》所列示的资产安全考核标准,对各单位发生的违反财经法纪问题实行失控扣分制度,呼和浩特铁路局审计处向路局提报了《关于20××年度运输单位经营业绩审计资产安全考核扣分情况报告》,按规定纳入38个运输单位上年度经营业绩情况考核,有26个运输单位被扣了分(最高扣6分,最低扣0.1分)。

2.2.4.5扩大审计成果的利用。用联席会议等形式扩大审计结果的知情面,使审计成果对各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对普遍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发挥审计成果对制度建立或完善的促进作用;继续发挥审计成果对企业经营业绩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职评价等作用。如,20××年对30个非运输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计,发现重点问题46个,并向路局提报了《关于20××年度全局非运输企业经营业绩审计情况报告》,报告建议尽快建立和健全全局非运输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非运输企业经营业绩和维护财经纪律的考核力度,强化和增强路局对非运输企业维护资产安全和执行财经纪律的考核机制建设。对局属18个运输企业、18个非运输企业和7个集体企业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提出审计建议101条。审计所反映问题基本得到整改规范,全局经营管理品质得到有效提升,经营业绩和财务收支审计取得了较好效果。

3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应发挥好审计职能,以促进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艰巨,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提高的要求更加迫切。为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不断加强相关审计人员的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还必须注重理论和实际工作的相结合。除此之外,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也必须重视起来,带头支持审计部门的工作,以使其他职能部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配合。更需要对审计质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作者:未建晓 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2]任有泉.审计项目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3]赵国新.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董大胜、韩晓梅,风险基础内部审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5]K•H•斯宾塞•皮克特,内部审计业务纲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第3篇

1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涵义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从广义上讲,是指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之总称。从狭义上讲,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涵义是指企业在遵守国家《企业会计制度》及《会计法》等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根据本企业的特点与实际情况的需要,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关于会计工作任务、程序、机构与人员等所遵循的具体规定,也是规范特定主体会计事务所遵循约定俗成的相关规定。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仅是贯彻落实会计法律法规,保障企业会计工作有序开展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是规范企业经济活动与促进办事人员尽职尽责,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更是强化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2.1部分企业未制定内部会计制度

部门企业未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而是直接以通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以及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致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适用性差,不足以应对本企业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特殊情况,加上随意性过强造成实际操作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2.2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企业内部财务业务中实施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可以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对企业财产安全与完整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一定程度地防止错误与舞弊,以及发现失误,便于及时纠正,保证会计资料的安全。但目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很多企业在制定内部会计制度的时候,不但存在着内部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还存在着贯彻内部控制制度力度不够的现象,这样既无法确保企业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更无法保证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的准确可靠和财产的安全完整。

2.3内容设计不全面,账务处理程序欠规范

从目前国内企业中会计制度的设计上来看,大多数企业侧重于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方面内容的制定,却忽视了监督方面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在笔者的实际考察中,很多企业都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账务处理程序制度,较为可虑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制度,从而造成会计核算行为的随意性。比如,计量方法与会计确认也随意选择,如此等等;再如,同一性质的经济业务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甚至在同一会计期间,其账务处理竟然不同。

3解决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

3.1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本身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源头,所以,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就必须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一是在对现金流量信息的考核上加强管理,并增加分析财务数据的工作。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变现能力都可以直接从现金流量信息上得到表现,现金流量的作用非比寻常,如今现金流量已成为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财务信息。由于目前大多数企业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是年报,并且对现金流量的考核分析不够全面彻底,造成了可靠性与相关性得不到保证。所以,应将现金流量表年报改为月报,加强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工作。二是对财务报表的附注进行适宜的增加,积极鼓励企业披露各类非财务信息。企业的日常财务存在着一定特殊性,如果只按财务报表的基本模式,难以显示出这比业务的真实性,对财务数据的可靠性与相关性造成不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增加附注大大地增加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因此,要使企业信息具有全面性,特别是企业财务信息,添加附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全面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相关内容。直观有效的信息给企业管理者有效的信息数据,有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三是对关联交易业务内容公开化、透明化。一些的事件都是利用关联交易过程中的某些缺陷而形成的。因此公开关联交易具体情况,可以有效防止作弊现象的产生。

3.2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

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必须以国家统一会计规范和有关法规作为理论基础,与企业具体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套与本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相符合的内部会计制度。要保证企业的会计工作规范运行,就要选择与本企业相符合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使用的方法与程序来指导企业的财务实践工作。这种适用范围明确、内容逻辑性强、程序方法科学以及实际操作方便等诸多优势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有利于加强日常会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

3.3科学设计内部会计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就必须科学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控制制度要明确各部门各员工的权利与责任;其次,控制制度要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手续都作出明文规定;最后,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明确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的方式,相互之间能否形成制约关系,每一人员是否置于他人的监督之下。

3.4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模型;风险管理;质量管理

一、风险模型导向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油田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创新和机制变革,油田发展的新形势对内部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难度本文认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和经济效益风险模型导向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很好的满足了内部审计对可靠性、效率性、效益性三方面的要求,适应了油田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风险模型导向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方案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第5篇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发生的恶性管理舞弊,都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和发展。构造有效运作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美国COS0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公告。COS0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层经营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要素构成。与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可分为经营控制、财务报告控制和遵循控制。

我国除了已颁布属于作业层级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外,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还缺乏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误解,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管理舞弊频繁发生。因此,改善和强化内部控制已经刻不容缓了。为此特提出如下策略建议:

一、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现行体制法规的协调统一

内部控制涉及组织、人事和业务多方面。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如何协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能否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因此,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应加强联系,协调管理。同时,我国的干部管理体制决定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还需要组织部、人事部的参与配合。另外,在我国内部控制法规建设中,还应注意相关法规的统一。

二、健全管理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三个方面

健全的管理体系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从资源利用角度看,应建立人力资源控制系统、物力资源控制系统、财力资源控制系统、信息资源控制系统。从经营环节看应有供应环节控制系统、生产环节控制系统和销售环节控制系统,等等。内部各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控制职能和管理权限在每一个需要控制的地方都建立控制环节,进行科学的分工与互相牵制,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提供信息的系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三、处理好控“点”与控“面”之间的关系

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企业一般是根据其经营活动的关键绩效领域确定其关键控制点。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一般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并由董事会直接负责监管: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的分级权限控制,防止资金的越权循环和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按照会计制度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虚假列支、随意列支、无序分摊等舞弊行为。三是权力监控。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的越权使用和非程序化乱用,造成经济损失。

四、对内部控制实施单位负责人承诺制

这是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最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就我国一些企业的现状分析,内部控制没有很好地执行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负有执行《会计法》的法律责任。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对外出具报告由单位负责人承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且对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失效和舞弊承担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康发展。

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信息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要求,年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笔者认为,企业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应披露本期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取消和重大变更等相关事项。评估说明由此对内部控制五大组成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的影响,若上述事项引起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则应具体披露相关的项目和所涉及的金额,提请财务报告使用者注意。

六、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强制性外部专项审计

按照国际惯例,企业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我评价,出具对外报告,然后由注册会计师再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发表审计意见。在监控过程中,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面对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如何辨别、分折、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利用各种风险分折技术,找出企业业务中的主要风险点和高风险区域,提请企业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使风险管理贯穿并渗透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保险政策;优势;依存条件

环境保护的政策有很多,按通常的分类方法可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分类。从纵向可分为总政策、各个部门或领域的基本政策、各个部门或领域的具体政策等;从横向可分为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和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OECD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各国已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经济手段。

一、环境保护中的一般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指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价格杠杆来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一般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征收排污费、生态环境补偿费、资源税(费),环境保护经济优惠政策,环境保护投资政策以及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市场政策等等;金融政策包括软贷款、贴息贷款、商业贷款、优惠贷款和环境保护基金等。

二、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及其优势

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属环境责任保险政策。环境责任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一般认为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水、土地或空气等环境资源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它要求投保人依据保险合同按一定的保险费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时,就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环境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的范畴。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种人为活动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这些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风险评价、风险监察和损害救济等功能,能保障环境侵权受害人的权利救济、环境污染的及时治理和减轻企业运作中的环境责任。因此,环境责任保险成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其他手段相比,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以下优点:

(一)环境责任保险的作用机制与众不同

环境责任保险是分散危险和消化损失的制度,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把经济因素和环境风险联系在一起的机制。它激励经营者更加谨慎地从事经营活动。保险市场通过把风险转化为相对少和固定的保费,以此来避免经营者从事经营时可能面对的巨大的不确定的风险。否则,经营者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发展机会和巨大风险并存的局面时将进退维谷。同时,经营者可以通过保险获得补偿,迅速恢复生产,并且保险的存在可以减少交易各方的交易费用。

(二)环境责任保险符合现代环境法污染者负担原则

保险是通过集中危险相近的人所共同组成的。在环境责任保险中,由潜在的污染者组成一个危险共同体,通过缴纳保险费形成风险基金,当污染者造成他人损害时,透过保险人对他人所受环境损害进行赔付。因此,环境损害的风险实际上是由缴纳保险费的责任共同体来承担的,也即是全体污染者来共同承担的,而非由其他人承担,所以它符合环境法中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三)环境责任保险能促使被保险人加强环保工作,从而有效地减少污染的发生

环境责任保险的出现虽然不能达到阻止环境污染发生的作用,但环责险市场可以通过厘定不同的保险费率、确定不同的保障范围来控制激励被保险人改善安全措施以此减少污染风险。例如,保险人可以在基本费率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费率。对环保设施完善,运作良好的经营者实行优惠费率;对环保设施不健全的经营者,提高费率,征收高额保险费、促进其健全环保设施。在德国,保险公司给予行驶公里数少于特定里程数的车主以折扣费率,有效地减少了能源的排放,促进了环境的保护。RheinLandVersicherung公司在其客户能提供一张公共交通的年票时,将对其实行优惠费率。而建筑保险的保险人则通过对符合环保设计标准和使用绿色环保材料的投保人提供折扣的方法来提高环境质量。另外,保险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具有掌控资金投向的权利,可以把资金投入到从事防止环境污染生产的企业中去。不仅如此,还可以雇佣专业的风险管理专家对被保险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管理,来实现经营利润,同时提升环境质量。最后,保险人还可以通过日常监督减少造成环境损害的风险。可以在保单中设立控制条款:保险人或其人随时均有不经预先通知前往查看被保险人设施的权利,以促使被保险人改进措施及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环境责任保险增强了侵权行为法的补偿功能

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的修正使侵权行为法加强了对受害者的保护,但并未增强双方的补偿功能。对于经营者来说,必然导致负担成本加重,从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受害人来说,在加害人偿付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面对繁复的诉讼程序,受害人未必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而环境责任保险将风险分散于社会各成员的机制无疑增强了侵权赔偿能力。通过环境责任保险,污染者只需缴纳一定的保费,若损害事故发生,由保险人负责赔偿,从而减轻其负担;受害人也能从具有雄厚财力的保险人处迅速获得理赔,避免了因加害人财力不足无法获得赔偿情况的发生,从而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不影响社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五)环境责任保险具有再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等分散风险的途径

环境损害具有污染范围广、受害人数众多以及损害后果严重等特点,因此,发生巨灾风险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仅仅依靠一般经济手段去解决往往只是杯水车薪,而环境责任保险作为环境保护的保险手段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有的风险分散功能。它可以通过再保险、共同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等保险技术将巨额风险分散到遍布全球的保险人中去。如1992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发生的安德鲁飓风(HurricaneAndrew)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后保险人为其支付的155亿美元保险赔偿金,对于灾后重建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保险业对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三、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依存条件分析

环境责任保险的诸多优点固然令人心动,但自环境责任保险进入中国之后,为何发展之路却频频受挫呢?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环境责任保险的存活是需要一些特殊的依存环境和条件的。

(一)环境责任保险存活的社会思想基础是环境风险责任的社会化原理

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其危害后果是保险制度产生、存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每个单个个体接触不安全因素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这促使个人转移风险和社会分摊风险,即风险社会化原理被社会广泛认同。人们开始寻找一种社会化的风险分散机制,以保证自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不因某次事故而受到影响。环境责任保险正是这种环境风险责任社会化观念下的产物。它是人们在环境污染事故不断出现、公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企业赔偿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要求社会分摊环境损害赔偿风险的一种做法,风险责任社会化为环境责任保险的建立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从而为根本上解决环境损害赔偿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完善的法律环境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

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取决于法律环境的健全及其执行力度的强弱,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有效的民事侵权体系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环境责任保险最发达的地方就是那些拥有健全法律制度的地方,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的环保实践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美国采用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而且,政府还可以采取货币赔偿或者刑事制裁的方式,对污染者处以严厉的惩罚。欧盟成员国也无不采用法律手段,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惩处。1997年,《欧盟政策声明》指出“防止和消除污染侵害的费用,必须作为一项原则由污染者来承担。”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民事侵权体系维护了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并提供了主体权利受到侵害时的保护救济机制,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安全阀”,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环境责任保险所发挥的功能正是其折射。

(三)非经济利益因素的推动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保障

在环境责任保险中,环境损害具有损失难以确定性、损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确性、损害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损害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这与传统保险具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污染责任保险中的公害污染,工业活动从设厂排放废物开始,即存在发生损害的确定性,是重复或继续的现象,非偶然和不可预见。因此,这与传统保险领域中以偶发及不可预见或不可抗力事故作为保险对象相矛盾。1978年l0月在马德里举行的国际保险协会第五次全球会议上,保险人就曾基于上述特性而拒绝承保。基于环境损害的特殊性可知环境责任保险不能和传统领域相提并论。为此,美国、瑞典、德国等国家都采用了强制保险的模式,通过政府干预,并结合各种经济刺激手段,才得以激发环境保险市场。因此国家对于保险公司应给予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承保。

(四)厘定恰当的保险费率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存在的关键因素

保险费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市场的供需和环境保险功能的实现。环境责任保险中存在着逆向选择,即污染风险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利用保险来转嫁损害,但污染风险低的企业由于保险费的厘定不合理而导致无力投保。由于参加投保的都是风险高的企业,因此,保费总额不足以进行损害赔偿致使保险公司失去运营基础。另外,如果遵循公平原则,根据风险实际情况厘定不同的保险费率,风险高的交纳的保险费多,风险低的交纳的保险费少,这样的话,一些风险很高的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巨额保险费,必然会造成企业的无保险现象、环境和受害者的无保护状态。因此,保险费率的确定必须兼顾保险公司经济利益和环境保险的价值追求,并结合国家的环境保险政策,做到公平、合理与适当。

(五)公民的环保和法律意识是推动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的动力

环境责任保险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一国相关制度的安排,而且也取决于公民的环境意识水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兴起与公民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密切相关。只有当公民对自身的环境权益和法定权利有了充分的认识,公众才能积极的投保环境责任保险,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才可能得以长足的发展。因此,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推动环境责任保险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

四、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责任保险的生存土壤目前在我国并不完全具备,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现有做法,完善环保法律和监督管理体制,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政府对环境责任保险的支持力度,另外还要深入研究环境责任保险理论、加快产品开发和费率厘定合理化的步伐,从而使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得到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珂,刘红林.论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报),2003(5).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第7篇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的企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日渐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强有力的手段,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而企业的管理也离不开风险防范。只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才能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层来说,就要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而现在很多企业的管理层都缺乏内部控制意识,某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并不仅仅是企业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那么简单,不能把内部控制简单地认为就是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如果基于这种错误的意识,企业的管理者就无法形成科学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久而久之,只会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越来越落后,而只有企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才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企业员工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另外,风险控制意识对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员工都很重要,而很多企业的员工缺乏或者根本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控制观念,有些企业的员工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风险控制只是管理层所需做的事,和自身并没有关系。企业员工长期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就会导致管理者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一些薄弱环节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使得问题的积累越来越多,给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三)有着相对混乱的内部控制环境

混乱的内部控制环境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其风险管理不能保持一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而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事例时有发生,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将相应的风险防范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执行。另外,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而很多企业设立的企业监督机构,并不能使其功能得到全面的体现。某些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只是一个摆设,执行过程也很形式化。长此以往,企业额监管部门在行使具体的监督职能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吃力而且收效甚微。就目前来看,企业内部控制主观性很强也是一大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观性过强会使得企业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另外,现在很多企业内部没有一个健全的风险评估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对风险进行估量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参考指标体系,依靠的仅仅是自身的经验,缺少相应的科学分析以及对应的量化分析,从而可能会导致对风险作出错误的评估,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最后,在一些企业里面,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或者企业和外部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沟通。这样就会使信息传达不流畅,企业在不能及时获取有用信息的情况下,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非常不利,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三、完善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措施方法

(一)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在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也要对职工业务素质进行培训,使其业务能力有所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只有随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在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培养时要注重提升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相应的职业技能。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企业必须要充分了解员工目前的现状,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职业技能,使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以风险为导向构建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要以风险为导向做好内部控制监督机构的建设,有效的监督措施是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得以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企业做好监督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风险作为导向,做好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构:首先要在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同时确保审计的客观公正;其次是要把企业的审计方向逐渐从企业的财务审计转变为管理审计,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三)全面健全应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制度

首先,企业要完善风险评估体,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风险评估是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最主要依据,是企业实现完善的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所以企业要一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要本着全面性的原则,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在对风险进行评估之前,要制定好行之有效的抵御风险的具体措施,尽量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把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传递一步步落实规范。最后,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使得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的进行。

四、结束语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第8篇

1.能够确保内部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为了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应用、反馈、整理、分类以及归类,可以依靠具有相互制约功能的管理组织结构对其进行约束,从而更加有效的对信息的全部环节进行管理,最终能够确保内部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能及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更好的提供信息给信息的使用者使用。

2.有效的对资产安全进行管理。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其所有的资产比较多,为此,很难对所有的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然而依靠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提高资产安全管理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水平,从而保证了机械制造企业资产在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最终能够有效的防止资产流失或损失的情况。

3.能够促使机械制造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导致风险出现的因素多种多样,为此,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对所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同时根据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规避,最终有利于机械制造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4.促使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内部控制管理是覆盖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依靠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发现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售后服务、制造加工、材料采购等环节的问题,并能够合理的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机械制造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保证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环境比较薄弱。

当前,机械制造企业普遍都成立了与内部控制管理相关的机构,而且还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因为企业并不够重视内部控制管理,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成员并没有全部参与,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不能有效的执行,甚至是流于形式。除此之外,机械制造企业还存在员工素质不高、管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比较薄弱的现象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2.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不重视风险的防范。

目前,机械制造企业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内部控制管理不够重视风险的防范管理,并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特别是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管理不能有效的在风险防范中进行管理,最终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机械制造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效果不明显。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信息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然而,比较多的机械制造企业并没有建立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导致了各部门不能有效顺利的沟通,最终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

4.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审计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审计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合法性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同时也是评价和防范内控制度时效性和缺点的主要方式。但是,当前的内部监督审计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不能有效的对内部控制管理进行指导。

三、提高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1.优化机械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

提高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能够保证其工作的顺利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内部控制管理环境进行优化,从而能够为内控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对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文化进行优化,凭借营造文化气氛。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促使企业的全部员工更加了解内部控制管理并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从而促使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顺利进行。紧接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凭借培训、再教育等方式,促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相关能力的提高,从而能为机械制造企业顺利展开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人才。然后,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通过设立具有扁平化特点的管理组织结构,促使内部控制管理以及经营效率的提高。最后,要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形,及时对机械制造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调整以及科学的补充,特别是要根据内部控制的相关标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2.加大对风险的管理力度。

机械制造企业要建立以风险防范为关键点的内部控制管理,从而能够促使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首先,机械制造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业务流程,合理的设置风险管理数据库,其中要包括责任管理部门、影响性、产生原因、特点、种类等内容。紧接着,要建立有效的生产经营标准化流程体系,并与风险控制制度相结合,对风险的信息进行收集、对风险进行防范处理、对产生风险的责任进行界定、对风险的数据进行分析等,从而促使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3.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能够保证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进行。机械制造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并把企业的基本部门纳入其中,包括销售、财务、管理、生产等部门,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进行信息分享、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而促使信息的利用率、准确性以及时效性的提高。除此之外,能够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能够有效的分析企业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促使了内部控制管理针对性的提高。

4.加大内部监督审计的管理力度。

机械制造企业加大内部监督审计的管理力度能够促使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评价的准确性的提高,同时也能促使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对于机械制造企业的内部审计而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管理,从而依靠科学的审计机构,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其侧重点在于对企业的综合业务以及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机械制造企业的外部监督审计而言,主要是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科学的分析企业的事后审计,并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合法性以及规范性进行系统的监督审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