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书育人论文

教书育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3:56

教书育人论文

教书育人论文第1篇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魏书生主人管理的艺术

主人管理是魏书生同志最常用,也是他最见长的一种管理策略。他采用民主的方法,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每当出台一项新的规章制度,或修改一项原来的规定,都要通过全校教职员工反复讨论,最后才能决定。一旦走下来,就不轻易改变,要通过一个阶段的运作后再来验证其是否合适。魏 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 在这一管理策略中,大略要分如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主人身份。魏书生同志经常提醒自己,校长是全校师生的服务员,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师生服务。于是他也经常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全校师生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让全校教师们都知道只有教师真正明确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事情才会好办,教师的事情才会办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教师们自己反复讨论后,定下来的;学校的一切重大事情都由教师们参与,教师策划,教师们亲身去做而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们怎能不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呢?

(二)竭尽主人的职责。人就是这样,一旦认识到自己的真正身份之后,而且是从内心里愿意充当的角色,他就一定能尽全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个学校的老师的工作任务非常明确。教务处、政教处、教改办工明确;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各负其责;学年组、学科组互相协调;班主任、科任教师相互配合。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内工作,在自己的工作的小田地里,自己是当之无愧的主人。每个人每学年、每学期都有自己的计划,每周、每天都按照自己的计划去操作。正所谓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都是主人公,个个努力办好自己的事儿。

教书育人论文第2篇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体味出这句话的真正做含义,能按照这句话去做。我敢说作为一个老师,每一个人都想做一个好老师,都在一定程度上在钻研教材方面下过一定的功夫,在如何搞好课堂教学中动过脑筋,至于如何育人则往往是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方面,好像育人已经包含在了教学活动中了似的,只要你做好了教学工作就等于也做好了育人的大业。持有此种看法的人可能不在少数,但对此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对教师的定义是授业解惑,也不曾提及如何育人之说。但在现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老师如果只忙于教学、只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至少不能说他(她)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老师或者说他(她)缺少爱心,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样的老师也代不出好的班级。如果一个班级体没有凝聚力,一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如果对所有的学生没有爱心,没有较强的个人人格魅力,那么这个班级到头来必然会人心涣散,纪律涣散,更谈不上教学成绩。从相反的角度讲,一个老师不管他代不代班主任,只要他有爱心(注意我说的是真心地去爱孩子而不是假意地去敷衍他们甚至讨厌他们),真正地关心学生的生活身体心理健康、爱护学生的爱好兴趣、尊重学生的人格、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心声,急学生家长之所急,说学生家长之想说而又不敢说,做学生家长欲做而又不便做,都能在班级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望,这样以来当你在班级里上课时学生无论是听课状态还是听课注意力集中程度都是空前的,如有人在课上违反纪律,就会像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样,受到同学们群起而攻之。在这样的班级里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基本上是对等的,师生关系融洽,合作默契,感情沟通尽在细微处;有时候一个提问,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将会永远地印记在学生在心灵中,这也许会成为他进步的动力,或许会成为他从一个落后生转变成一个先进生的转折点,因为他知道:李老师在关注着我!现采撷发生在我和七(11)、七(12)班可爱的孩子们之间无数幕场景中的几幕以资佐证拙见(也正是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才使我产生以上的感慨!)。七(11)班的XXX同学生性顽皮,他长得并不算可爱,但我在和他相处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又很好学上进孩子。于是,每当这个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总是以双倍的热情对待他,除细心地给予解答以外还注意了解他的各方面思想动态,注重他的一些要求,从不歧视他冷遇他,使他在班上找到了自尊,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他在上英语课时从不违反纪律而且还能帮助老师维持课堂纪律,学习成绩正逐渐进步。又一个使我难以忘怀的同学是七(12)班的XX同学,刚进校时我只是发现这个同学非常聪明,但成绩和他的智商不能成正比。在一次检查作业家长签字和“家庭课堂”听写时我发这位同学两项都没有家长签字,便找到他谈话,才发现他的家在潘集,他一人以十三岁小小的年龄在学校对面的小刘庄租住,忍不住产生莫大的爱怜之心,当时我就决定对这个孩子多给一点关怀和他这个年龄应当得到的温暖,于是我当天下午就随他来到他的住处,实地看一看他的生活环境,并询问了他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并告诉他有困难就找我,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时,立刻打电话给我,并当场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并将此事告诉了住在离该生较近的刘训老师,嘱他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个学生,刘训这个北方小伙倒也没推辞,就爽快地答应了。事后,过了很长时间在一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遇到了杨震的家长,又旧话重提,我才发现该生家家长听说我们对他们的孩子的关心后竟感动得无可无不可。自己的孩子谁不疼,孩子小小年纪远离自己在外求学,家长的牵挂是可想而知,正当他们苦于在这边没有一个可靠的亲人可以委托自己的孩子时,我们伸出了应该伸出的手。此后,我发现这个学生的成绩稳步上升。人,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但没有人关心才是最让人心寒的。我们今天有此为,他日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也必定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助人为乐的人。这样才能使教育成为一把双刃剑――既让被教育者成才又让他们成人,有时我觉得让他们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也更难做到。作为为人师者我觉得我们大家者应该投入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既教书又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去。在这之前,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一个对任何一个人,尤其是那些容易被人歧视的孩子们有爱心的人,要首先学会爱那些第一眼看上去并不可爱的孩子们,要首先学会爱那些最需要我们去爱的孩子们,你的行为将为他们的一生奠基!

教书育人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地域分布、管理体制、教育形式和水平层次诸方面形成了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在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和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也取得成效。但怎样根据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来确定图书馆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层次,提高教师素质办出本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能力等,均为今后需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结束文革十年动乱,迎来科学的春天,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其间,随着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图书馆学教育也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 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形成

1. 1 全日制专业教育呈分布广、多层次格局。1978年以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专业仅有北大图书馆学系和武大图书馆学系两个办学点, 1978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图书馆学办学点迅速增加,并很快步入图书情报一体化,全国各省市55所普通高校的大专、本科图书馆学系大部分更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情报科学院、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全日制图书情报学专业共有本科教学点37个、大专点18个、中专点23个。从四类不同的管理体制结构看,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2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12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31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10个。另外,在台湾地区则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世界新闻学院等共5个系开设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

1978年,中央做出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决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招收了建国后首届“目录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其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相继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年11月,北大和武大最早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七次学位授权审核,至90年代末,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已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联办)、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办)设立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还有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科学系等单位设立的13个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系还招收双学位学生。据统计,自1981至1998年的十八年内,我国已培养出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生1, 465名、博士生43名,他们大都成为业内骨干力量或学科带头人。

1. 2 成人在职业余教育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我国图书馆学成人教育从80年代初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 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 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成人教育点共50个,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1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9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的教育点17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9个。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形式有:进修班、训练班、研讨班、专业证书班、研究生班、函授教育、职工业余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自学考试。这些不同方式均是对正规图书馆学教育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分为高等函授教育和中等函授教育两种,这是对图书馆在职干部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种规格学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的学制有大学三年制专科和再续修二年毕业的五年制本科。学员在修完各种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可取得大专或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成绩优秀者可授予学士学位,全国共有三十多所大学开设了这样的函授班。与此类同,中等函授教育是培养图书馆在职人员中等专业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学习期限一般是二至三年。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图书馆学中专毕业证书。如山西、辽宁、吉林、浙江、四川、山东等省都兴办了图书馆业务函授学校,为本省各级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培养了大批初级专门人才。

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和夜大学是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图书馆学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员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北京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系夜大学、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夜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等三十余所学校。南师大图书馆学专修科自1981年成立以来,十余年间为社会培养了860名大专层次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更是一种量大面广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方法是经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该专业首届就招生2万人。图书馆学专业自学考试主要依靠自学,按正规高校课程标准考试,考生报考的每一门课程,成绩达到相应学历单科知识水平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累积单科合格证书达到规定的本科要求时,发给本科毕业证书。1985年湖南省率先开办该形式教育,全国各省也随之相继开办。

专业证书班的功能有二:一是帮助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工作人员申请职称;二是使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能较快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自1993年以来,与有关部门合作,连年举办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学专业证书班,已有千余名学员结业。

2 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2. 1 教材建设系统配套。从建国后至文革结束的近三十年内,我国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寥寥无几。自1978年国家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图书情报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的有60多种。另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全国各高等院校自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料有着较鲜明的特点:首先,教材在学科方面齐全并形成系列,有图书馆学系列、情报学系列、文献学系列、图书情报自动化系列等。其次,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教材品种配套齐备。既编写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出版了电大、自学考试用的系列教材。大部分课程编出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大纲等配套品种。第三,教材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教育部的选编教材,也有非选编教材;有翻译国外的教材,还有声像教材。总而言之,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科技文献检索》等被评为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2. 2 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据笔者统计,民国时期我国正式发表的图书馆方面的文章约有一千篇左右,其中有关图书馆学教育的文章约10篇左右,且多在30年表。建国后,从1950~1959年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教育文章24篇,内容虽涉及教学法、教材与课程设置诸方面,但学术水平含量不高,多为工作总结和体会,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批判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教学内容要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及至文革前,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仍以工作总结为主,并无质量上的提高。十年动乱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其原因不言而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仅1978~1979年一年间就8篇,数量虽不算多,但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其中有四篇是介绍国外图书馆学教育的,可看出已不再是建国初期十七年的那种经验总结式或机构简介式的文章,而是在方式方法上开始着眼从理论上探讨或引进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理论,并注意介绍一些对于国内图书馆界来说还很陌生的国外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情况。进入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如1980年一年发表的论文就高达30篇,相当于1950~1977年27年间所总数的80%,内容方面也更加全面。80年代的论文不仅数量增多,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如桑健的“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述评”;黄宗高、张琪玉合写的“图书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李纪有的“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简论”等文章均为最高水准的学术性论文,从理论的高度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进行总结与反思,回顾与展望,无疑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工作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启示和提高作用。应该说,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从总体上看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状况,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显见,主要是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对于教学法、教材、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重视不够。其原因是:①宏观研究群体包括了教学人员和广大馆员,而微观研究则需要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进行,前者人数远远超过后者。②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热衷于表面上泛泛地、粗线条地谈论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却没有真正从实践出发。③专业教师素质偏低,有较强能力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人数太少。

教书育人论文第4篇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是信息交流和社会文化再创造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实践来拓宽专业视野、夯实专业涵养、提高专业技能与水平,并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在众多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然而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更注重教师大规模集中培训,讲座、会议、报告多,教师业余自主学习阅读少,专业课程团队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少;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过程中,浅阅读多,深阅读少,通过网络检索浏览查找资料多,通过纸质图书系统阅读、反思探究的少,由此导致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中重功利性,导致教学改革的形式化和概念化,影响了教学反思的深刻性,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阅读条件也制约了教师职教理论阅读活动的开展。很多院校职业教育的图书资料.除了教材以外,其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性的书籍相对比较少,笔者通过某校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分别以“职业教育”、“高职”、“职业院校”、“职教”、“职业学校”等为题名,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类图书进行检索查询.发现多数为教材,仅有不到30册的图书资料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成果或学术型著作,数量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图书而言非常少,职业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对图书馆馆藏职业教育资料的利用率较低。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理论阅读学习活动的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阅读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设立职业教育学科馆员,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教学

相关图书文献的采编与参考咨询工作为了针对性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专职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以其作为服务对El单位,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服务桥梁,相互沟通,主动为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高职院校按照往往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学科馆员”,如我校设置了船舶、旅游、港口、航海等方面的学科馆员,而针对于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学习研究需要的“职业教育”学科馆员。则很少去关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阅读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学科馆员的设置与培养工作,与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点改革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应熟悉所负责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馆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深入各教学单位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开展调查,收集意见,并积极推动藏书资源建设,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2、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

图书资料的采编与导读工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高职院校要制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图书采购计划.不断跟踪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通过网络图书电子商务平台检索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不断丰富馆藏资料。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个性化,图书出版信息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开展“教师点购图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自由点购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并享受优先借阅的权利和乐趣,“职业教育”学科馆员负责收集读者的点书要求,采购教师所需的图书,一旦图书采购送达后及时通过电话通知点书者来馆办理借阅手续。要做好职业教育文献的收集工作。职业教育研究的许多文献除了通过书店采购渠道获得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发放途径获得大量灰色文献,包括一些会议论文集、院校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改革光盘等。学校应该出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要求参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传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并将会议材料递交图书馆。高职院校参加的各个学术团体数量很多,各个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如论坛、学术年会等。每年各个部门教师参加学术和等获得的会议资料汇总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此学校图书馆应在教师巾聘任职业教育文献征集员,聘请一些校内的学术团体联络员担任文献征集员,征集职业教育相关的会议资料等灰色文献。图书馆要积极宣传文献征集采编工作,形成文献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数量不断增多,各学术期刊刊登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在海量的职业教育文献中,良莠混杂。需要进行知识导航;另一方面处于改革期的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也比较快,不断涌现许多热点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高职院校招生改革问题等等,如何让老师们能够关注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高质量的学术文献,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学校教务部门、高教研究所(室)、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督导(质量监控)部门等合作,聘请教育研究人员定期研讨,跟踪职业教育研究动态,定期编辑出版《高职教育动态》。将最新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给教职员工,引导教师阅读学习。要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为学校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定题检索与咨询参考工作,服务学校的教育改革重点.服务教职员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如为教师的重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文献检索,通过图书馆馆际交流、互借系统获得更多相关文献。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教师阅读学习活动提供条件.而且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组织开展教师阅读活动,要解决好阅读组织发动的全员性、阅读方式的多样性、阅读效果的应用性、阅读成果的分享性等问题。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组织开展全员阅读活动。要通过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内部读书会,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的阅读学习活动。通过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资深老教师指导新教师阅读,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书活动也是如此,在个体阅读基础的团队学习阅读活动,通过学习者之间相互的启发、研讨,阅读效果好于个体阅读,也更有阅读深度。阅读方式上.要注重电脑多媒体浏览与纸质文献阅读相结合。电脑多媒体上阅读,是一种浅阅读,由于阅读的信息量大,受阅读软件影响,阅读者的批注与思考以及阅读的时间受到一定的限制,阅读的深度相对比较差一些,但是通过电脑多媒体阅读是一种捕捉职业教育信息、了解职业教育动态的有效途径。纸质文献的阅读,则可以系统地把握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阅读者的思考分析:通过批注、划线等阅读符号的添加,有助于阅读者的设疑和思维拓展,因此纸质文献的阅读)是一种深阅读。纸质文献的阅读不受电脑等硬件条件的制约,只要有时间就可以随时阅读,因此要鼓励教师利用各种空余时间。阅读职业教育的纸质文献。阅读效果的应用性,这里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阅读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反思,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寻找理论支持。要鼓励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梳理和总结,开展专业写作。这种写作不一定是长篇大论式的学术论文。而更注重对自身学校教育管理或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注重教师身边发生的叙事式的、案例式的研究,教育感悟、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案例等各种形式不拘一格。学校图书馆可以会同学校工会、教务等部门一起举行教育理论阅读学习的征文活动,激励教师的阅读反思行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主张教师阅读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过程。那么阅读学习的成果应该分享。学校要建立教师阅读交流平台,要在校内专家学者中树立阅读榜样,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等途径,分享阅读经验和阅读成果,引领年轻教师的阅读成长。

教书育人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四大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关怀教育理论在女子院校"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湘教通〔2015〕291号);2014湖南女子学院思政课题(HNNZXYSZ2014YB11);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湘教工委[2013]53号);基于关怀理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

为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高校为此搭建了众多学习教育平台,而本来就承担着教育职能的图书馆因其特有的文献优势、时空优势和网络优势,因此在众多的高校思政教育平台中独树一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图书馆思政教育并未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安排相应课程教学,属于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平台,只能通过影响大学生言行、举止、学习环境等带来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因此又容易在众多的平台中被淹没,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优势

相对于高校其他思政教育平台而言,图书馆的思政教育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的馆藏文献优势、独特的时空优势和先进的网络优势。

(一)丰富的馆藏文献。图书馆的这一优势是相对于其他也担任着思政教育功能的部门如学工部或团委等而言的。就数量而言,图书馆馆藏书籍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我们对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做了一个如下分析:数据来源: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分析方法:分层统计法;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年份:2012年。分析对象:高职院校1288所,本科院校844所。而思政教育的书籍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日益重视,其在总书籍中的数量占比也逐年提高。除了数量上的优势,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功能更体现在馆藏质量上。图书馆不仅提供与思政相关的学习资料,更提供丰富的学术专著,如思政教育史论、思政教育文集、马列专著等,此外还收藏了完整的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建文献。而相对于社会公共图书馆而言,高校图书馆的思政教育藏书更显专业性、学科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在思政教育功能上所不能比拟的。

(二)独特的时空优势。高校图书馆的时空优势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在时间方面,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一般是固定的、集中的。但是在整体学习过程中又显得碎片化,因为该课程一般是一周开设一到两次,两周的课程间隙时间较长,无法对学生所学知识形成一种及时的巩固。另外,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如果学生想深入学习就不能完全依赖课堂,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以补充所学知识,图书馆就是其深入学习知识的一个很好延伸。最后,图书馆存在一种独特的优势就是,大量的学生集中在一块学习,可以形成一种互相感染的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图书馆的时间优势可以总结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性,课外学习的拓展性和共时感染的效率性。而空间优势主要体现为图书馆其幽静宜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在不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对思政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思政教育创造积极向上、净涤心灵的文化氛围。

(三)先进的网络优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传递成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并且通过专门的技术对一些思政教育信息进行优化处理,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优质、科学和带有正能量的信息资源。其次,图书馆可以为思政教育配备一定的监管设备及人员。这样就可以及时对一些不良信息采取删除或拦截。当然,在图书馆这种氛围中,大学生也会迫于舆论的压力和对自我形象的维护,而在内容上选择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内容。最后,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微薄、邮件咨询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现代信息传递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他们熟悉的互联网沟通方式。而几乎每个高校的图书馆都建有电子阅览室,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适时适地的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二、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情况调查――基于湖南6所高校的数据

本研究对象是湖南的6所二本院校的图书馆,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8分,有效率达93.8%。采用

Eviews6.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问卷包括两大块:基本信息和主体信息。其中主体信息包括图书馆的精神文化育人功能、文化约束功能、环境熏陶功能和网络文化开发功能。调研状况如下:

(一)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调查。在受到图书馆馆风影响方面,有76.5%的人认为图书馆对大学生有激励、诱导作用,表明图书馆的馆风能正面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图书馆价值取向能否影响大学生“三观”方面,只有14.5%的大学生认为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影响;对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了解方面,完全了解的只占到8.3%,说明绝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图书馆的办馆理念、管训及历史,其育人作用发挥有限。

(二)制度文化约束功能调查。在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认同方面有百分之45%的人选择不满意,只有7.8%的大学生选择基本满意。数据表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没有完全发挥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在图书馆规章制度发挥作用方面,只有24.5%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约束作用,39.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表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三)文化环境熏陶方面的调查。当调查大学生对图书馆所挂的标语、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是否有教育作用时,有35.6%的人认为有;当被问及是否对高校图书馆环境满意时,只有9.8%的学生觉得很满意,56.3%的学生觉得一般,希望继续改善。调查表明图书馆文化熏陶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否则会抑制环境的熏陶功能。

(四)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调查。在调查学生是否接受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时,有92.5%的人赞同,说明学生大部分都乐意接受现代化的沟通工具开展思政教育。在使用何种网络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时,25.8%的人赞同博客分享,15.9%的人赞同创建思政教育网站,24.1%的人选择BBS讨论,34.2%的人选择观看影视作品。调查表明,图书馆思政教育需要多渠道、多平台开展。在对图书馆关注度的调查中发现,有24.6%的学生从不关注图书馆网站,52.4%的人偶尔去看看,23%的会经常浏览,但大部分是查阅文献资料。表明大学生对图书馆网站关注度有待提升,否则会影响其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关于学校图书馆网站是否开通了思政教育的频道,65.2%的人表示不清楚,表明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宣传方面还须较大力度。

三、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平台构建

如上所述,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教育平台还存在一定的功能不够健全,机制不够合理,运行不够通畅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考虑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建设和完善这一平台。

(一)形成系统理论,加强对实践的指导。尽管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但在实践中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容易带来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国内学术界研究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文献资料也相对欠缺,因此有学者建议把图书馆学和思政教育进行交叉渗透研究,并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方向――图书馆思政教育学。这样就可以把图书情报学理论引入到思政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上来,并贯彻到实践当中,使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建立高效图书馆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二)建立规章制度,畅通运行机制。首先,应该完善管理体制。高校可以根据需要,在图书馆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部门,并设置专职管理人员,建立一套思政教育管理制度,使图书馆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相应的绩效考评机制。把图书馆思政教育的指标列入到整个图书馆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并与年终评优评先挂钩,以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性。第三,优化思政教育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整合前面的管理体制、考评机制以及反馈机制、预警调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它们之间能配合协调,运转顺畅。另外还包括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衔接到位。

(三)提供人力保证,加强队伍建设。第一,必须加强图书馆思政教育人员自身的素质提升,可以通过在职培训、集中学习和进修等方式,对图书馆专职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展开培训。第二,加强对图书馆思政教育人员的招聘与选拔。如果图书馆本身工作人员不足或缺少有资质的教育人员,那可以考虑从外面引进人才。对这一领域的人员选拔时,要求其不仅要热爱思政教育这项工作,同时还要其自身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四)强化四大功能,凸显思政教育优势。首先,在精神文化育人功能方面,要明确办馆理念,做到服务至上,使“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思想在图书馆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另外,还应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正确引领其价值取向,并要结合实践活动,适时开展思政教育。文化约束功能方面,主要是完善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制度,用以规范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各种馆内行为。同时还应加强培训,提高馆员的服务质量,拉近馆员与读者的心灵距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环境文化熏陶功能方面,主要是要增加对图书馆的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以保障图书馆思政教育各种活动的开展。还要通过美化环境,努力营造育人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熏陶和感染。在网络文化的开发功能方面,要不断完善网络,打造数字图书馆,丰富数字资源,建立特色数据库。并且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广泛和学生乐于接受等优势,通过各种网络沟通方式,加大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 彭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拓展.合肥工业大学.2010(11):21

[2] 张宁.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探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5(1):132-134

教书育人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体育院校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竞技体育诸方面有先天优势,但是,由于他们在运动训练方面投入的时间、花费的精力较多,因此,在接受文化教育方面,由于个人具体情况不同,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重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越显重要,作为图书馆在这方面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是体育院校在校的学生通过课堂、图书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全才。

论文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素质教育

一、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一)性格比较外向

体育专业大学生多数人性情开朗,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做事积极主动,但有时过高估计自己,容易冲动,特别是刚进入体院这所学府,学生想的问题较少,自律比较差,有的内心空空无所适从,这些特点常常导致感情用事,做事不记后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自尊心易受损害

学生中的许多矛盾纠纷和攻击性行为,大都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引起的。体育大学生的自尊心要比其他大学生表现更为强烈,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这一特点,因势利导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三)首领意识浓厚

有些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有一种“明星效应”往往成为群体的首领,而这一群体在学生中有很大的辐射面和感召力,是很多学生行为的“参照系”。如何发挥学生的特长作用,调动这一群体的积极性,在体育院校学生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兴趣点多且不稳定

体育大学生学习、训练之余比较疲劳,致使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够严谨,部分学生将兴趣点向外界转移,极易出现上网聊天、打游戏机,甚至玩麻将等情况,而钻研理论知识,查找学科资料的兴趣逐渐淡漠。

二、体育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与内容

(一)特点

1、专业性强。体育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即“体育”的功能十分突出,整个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体育”这一主题进行的;2、针对学生的某方面薄弱环节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方面的教育;3、层次性。体育院校学生由于专业不同,有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差别较大,因而开展素质教育时必须有层次,根据学生不同的文化基础进行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的素质教育;4、盲目性。部分学生学习时没有计划,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时较费力,效率也不高;5、被动性。有些学生学习时随大流,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文化基础和爱好等选修课程,往往只追求学分,不把学到真东西作为出发点。

(二)内容

体育运动实践以体育科学为理论指导,体育科学是体育现象、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个多学科多层次结构的系统学科群。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教学活动。体育理论主要是向学生讲授体育概述,运动促进人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规律和理论依据,这就涉及文学、哲学、外语、社会、体育史学、运动心理学、人体科学和体育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体育基本技术是向学生传授各项体育运动的技术和技能,也就是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这就需要运用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学等知识,来解释人体运动规律,评定运动技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评价身体锻炼的功效性等,只有科学地合理地进行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违背了体育科学规律,不但达不到理想的练身效果,还可能危害健康。

三、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具备的条件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一)思想教育的职能,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

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目的是要引导和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从事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时刻不要忘记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的职能和自己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文化素质的教育职能.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主要表现在可以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最完备的学习条件:资源、场地、设备

受教育者可以长期的、自由地利用图书馆进行自学。它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里,图书馆是基本的教育设施,它被誉为“知识的宝库、知识的喷泉”,“大学的心脏”,“学校的第二课堂”,直接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1、文献优势。据初步统计,各馆藏书总量已由1992年的280万册增至2004年底的600多万册。这两年各馆购书经费有了一定增长,北体大、广州、沈阳、武汉、南京等一些院校的年购书经费更达到了三、四十万元至100多万元,使藏书量得到比较快的增长。体育、马列、文吏哲、外语、计算机、生物化学;医学等方面的藏书都有了较大增长。计算机数据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已有13所体育院校实行计算机管理,各种专题数据也逐步建立起来。《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每年都正常出版,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已有部分院校图书馆与因特网联网,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使读者可以从网上查到大量文献,例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期刊”数据等;2、人才优势。据统计,目前全国体院图书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总人数的72.4%,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49%,有些馆高级职称人员也有13%左右的比例,体育、信息、计算机,双学位、研究生人员都有一定比例;3、环境优势。硬件方面。图书馆大多位于校园中心,环境优美,整洁清静,书香四溢,读者非常喜欢到图书馆;软件方面,图书馆管理科学,行为规范有序,既文明又自由宽松。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气质、情趣、美学素养,创新精神、个人兴趣、行为规范等都有重大作用;4、全国16所体育院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已开设“体育文献检索课”,这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四、体育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馆藏建设,以优秀文献教育学生

馆藏建设是图书馆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图书馆要把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提供给学生:1、把好采购关。要认真鉴别、筛选、收藏内容健康,品位高雅的书刊进图书馆。根据学生需要,购置一些知识与趣味并重、美感与情调兼容、健康美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书刊,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2、要把有关专业的书刊采购进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体育中外文图书、杂志、报纸、工具书、论文集要多收藏,以方便学生提高专业理论水平;3、要丰富馆藏文献载体,开阔学生知识面。除了印刷型文献外,电子出版物、光盘、磁带、声像等文献资料也要多加补充;4、要丰富采购渠道。要多与出版杜、书店联系,并经常上网和到书市参观,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科普书刊采购进来;5、教会学生利用网上“中国期刊网”全文以及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网”。

(二)改革文献检索课,提高文献检索课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院校将文献检索课列入教学课程体系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很不平衡。文献检索课开设形式多样,有的仅以讲座为主,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已列入必修课,其中以选修课为多。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文献检索已不仅仅是一门服务于科研的课程,更是一门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综合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列入公共教育课,井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另外,要加大文献检索课的改革力度,以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已往文献检索课注重的是手工检索方法的介绍,主要是讲解学生需要掌握主要参考工具书的内容结构和检索方法,这已明显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所以文献检索课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应以掌握工具书检索方法为主转向信息检索与科研能力并重,即加强计算机检索的讲授和实习,使学生在掌握传统检索手段的同时掌握计算机检索手段。

(三)图书馆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书籍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本优秀的图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优秀的图书是大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爱好、性格、志趣等方面的差异,从体育院校学生的教育特点出发,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订购,采集大量思想健康,内容丰富多彩的书籍、报刊和有关视听资料。要加强对优秀图书的推荐、宣传、辅导工作,并通过开展“新书、热门书推荐”等宣传、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优秀图书能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美好的品德,提高了综合文化素质。

五、举办各种培训班和学术讲座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网上信息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更多。信息技术将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必备技能,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毕业后走向社会,学生都要具备从网上获取信息的娴熟能力,图书馆正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良好场所。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举办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培训班,教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如何上网,如何查找,下载,存贮信息。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馆举办一些讲座,报告会,讲述信息的一般普及性知识,特别是文献信息的特征,交流、传播的基本规律,信息的功能和作用,有关信息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内外信息业发展状况、趋势,最新学术进展情况和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等同题,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六、搞好参考咨询工作,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向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据对都分体育院校学生的调查表明,80%以上的学生需要参考咨询,73%的学生认为图书馆现在开展的参考咨询项目不足。因而,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要针对体院学生特点,大力开展参考咨询工作。(一)主动咨询项目。以往的参考咨询项目都是被动服务多,“愿者上钩”,这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二)编写各种体育专题目录,建立体育专题数据库,针对教学需要编辑汇编;(三)建立参考咨询本和参考咨询档案,解答学生查找资料和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四)进行剪报服务,把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各种世界杯、世锦赛、亚锦赛以及本地区、本校各种体育信息进行剪辑,在宣传栏展出,供学生阅览学习;(五)指导学生撰写科学论文。从资料搜集,论文题目、提纲、修改等各方面给予学生种种指导。

教书育人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教育思想;教育伦理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教育伦理思想体系,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教育实践及教育伦理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革命教育观

通过教育改造人心改造思想进而改造社会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因此,教育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是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各个不同的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都提出过教育应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需要,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具体内容。

教育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文化水平需要教育,培养革命干部需要教育,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需要教育,所以毛泽东和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开始革命活动时,多亲自从事教育活动,亲自到各类学校授课。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深入工农群众从事工农补习教育活动,创办自修大学,还为培养农运干部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自讲课,把革命活动与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毛泽东在早期的教育活动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作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促进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领导干部。

国民革命时期,如何动员广大群众参加红军是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教育我们的党员,做好发动工作,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投身革命,要注重关心群众生活、注意讲究工作方法。他具体举了当时发动工作做得好的长岗乡政府作的两件实事。在该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马上发动、组织群众捐钱帮助他建房。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他强调要真正关心群众,关心群众的柴米油盐,关心他们现实的各种需要问题,这样群众才会拥护革命,真心实意投身革命。

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强调,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该以实践为中心,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方法。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他指出,“我们的学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党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文风也有些不正的地方”。要“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1949年,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时,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干部要学习十二本马列著作,并由毛泽东书题“干部必读”作为书名,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教材。毛泽东不仅强调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著作,而且更重视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反对死读马列的书本,教条式的生搬硬套,反对抽象的无目的地研究马列主义。

二大众教育观

伟大导师列宁早就指出,“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毛泽东所信奉的教育观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坚持办学的群众路线,普及大众教育。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核心。

(一)从教育救国到提出受教育的权利理论

工农群众的教育问题,一直放在毛泽东的心里。青年时期,毛泽东积极投身平民教育活动。他既担任过小学教师和校长,又创办过工人夜校、湖南自修大学、农民夜校。1919年,毛泽东利用当时湖南某些文学人士所办的“船山学社”的地址和每月四百元的经费,创办了“自修大学”,对广大有志升学但无钱上学的青年不收学费。他反对教育被有产者所垄断,认为“文化普及于平民。”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32天之后,写下了影响广泛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该报告中列举了l4件大事,其中第十二件大事就是“文化运动”。毛泽东指出:“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教育的人民,这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农民们开始自己办“夜学”,学习文化知识。这时期,他认识到了农民能不能受教育,关键在于有没有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农民只有有了自己的政权,然后才可能有受教育的权利。如若不然,“空唤普及教育,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毛泽东从开始推崇教育救国到后来抓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受教育的权利理论,体现出他革命性的教育思想。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集中表现。”

(二)坚持办学的群众路线,保障工农大众受教育

1934年,苏维埃政权在瑞金建立的时候,毛泽东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一路的发展使毛泽东对教育为人民服务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看,逐渐的,在毛泽东一系列的讲话和著作中,他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为人民办教育的思想。l940年1月,他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在此,毛泽东强调了普及群众教育的重要性。

解放战争胜利以后,毛泽东在他草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写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50年,毛泽东为当时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刊物——人民教育》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明确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这样,以工农为主体的各类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到1981年底,人口文盲率由解放前的80%下降到22.3%,数以亿计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得以造就。

三全面发展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教育应该使受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为目标,这是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归宿。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三育并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通过课堂学习文化知识,可以教育学生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使智力得到发展;通过老师及长辈的言传身教,可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品德得以提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毛泽东认为,德、智、体三方面,就其本质来说是辩证统一的、是互辅互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它为新中国成后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供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同志对旧中国造成的脑、体劳动之间的对立深恶痛绝,他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倡“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要求劳动者参加文化补习,扫除文盲;1953年,毛泽东要求广大青年同志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7年,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德

德主要指道德品质。毛泽东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此,毛泽东历来都重视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质问题,始终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二)智

毛泽东十分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列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毛泽东深表赞同并以此告诫新中国成立后的全体党员。他指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需要人才,需要技术,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队伍。这些队伍从哪里来,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培养。他强调“智”和“德”同样重要,“智”是培养造就人才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同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红与专、政治与业务并重,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

(三)体

对于体育,毛泽东也非常重视,毛泽东认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是基础,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物质前提,是人的智力和道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有益启示,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人才标准仍具有重要价值。时至今日,德智体的评价标准仍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中小学学生评选优秀学生,还是教育、行政机关选拔人员、考核干部职工,德智体的标准依旧。

四尊师重教观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可见,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中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大理石雕刻的美丑程度,完全取决于教师教育的程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能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受教育中,关键在教师。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十分重视教师的工作,勉励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一)德为人先的教师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如果教育者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那所点燃的“一把火”就不知道会燃烧到什么地方,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还是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步伐。所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强调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此,毛泽东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当然,除了品德修养以外,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是必要的。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二)互帮互学的师生观

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教”和“学”的关系。古人早就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教师也不是全能全才的,对于不知道、不清楚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这一点,毛泽东早就告诫过教育工作者。他说,“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官教兵、兵教官”。他强调,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也应该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互帮互学、互教互学。

另外,毛泽东也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其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播,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来使学生学好知识和本领。

五终身学习观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也是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位倡导与亲身实践终身读书学习理论的楷模。毛泽东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无论作为青年学子,还是党和国家的领袖,他的读书学习实践总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毛泽东反对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他认为学习目的在于经世致用。

毛泽东早在20世纪初就站在时代的高度,历史的高度,高屋建瓴、身体力行地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其一生的终身读书学习精神和革命实践为后人树立了终身读书学习的光辉楷模和典范。

五四时期,毛泽东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中国共产党筹建,就在于他对各种理论思潮做了认真到比较,从而选择和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并为之献身。毛泽东的选择和信仰的确立,在于他早年阅读了大量的传统文史典籍,近代以来介绍西方的著作,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国内学者传播新思潮方面的书,以及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作为宣传家和实践家,感到精神非常“饥渴”,其读书主要是为了实践的需要。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主要在偏远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军事斗争,环境变了,常常是无书可读,很苦闷。于是,他给当时上海的党中央写信说,无论如何给他搞一些书,还开了一批书单,说“我知识饥荒到十分”,“我们望得到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小事弃置”。

教书育人论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1、把读书作为教师精神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促进自己更新及理论素养、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每天要研读1小时。

2、读书要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要个人阅读要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

5、读写结合,有所思就记录下来,旨在养成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从书中反思自己。重点谈学习体会、感悟,提出思考性问题,

三、读书内容: 1、《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听窦桂梅老师讲课》2、教育类的书籍:《家庭教育》、《夸赞孩子的艺术》3、自己喜欢的文学性教强的书籍:杂志《读者》、《家庭》、《女报》外国经典名着等。4、儿童文学:《淘气包马小跳》、《海蒂》秦文君小说系列

四、读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