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声乐课程论文

声乐课程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7:20

声乐课程论文

声乐课程论文第1篇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代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除了音乐专业院校外,许多综合性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也开始创设音乐系、音乐专业,并且开设了独立的民族声乐艺术专业。可以说,将民族声乐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之中,能够提高民族声乐教育的质量,同时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体制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在大力发展民族声乐教育的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民族声乐教学教材和相关音像制品的规范管理。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开始正式进入专业院校。现今,其已开始走上了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几十年的发展使得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开始产生相互交融、碰撞,社会日益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给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使得民族声乐教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受到欧洲唱法的影响,一度在唱法上引发了“土洋之争”。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的融合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仅是一味地采用西洋唱法,而忽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民族唱法,那么就可能影响到民族唱法的传承和发展。在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后可能会走上过度西化的发展道路,而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知识却大多被忽视。此外,如果学生不能接触到拥有56个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唱法的教学,就可能使其缺失传统声乐教学基础,影响其对声乐唱法的辨别,不利于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本土性特点,会影响其今后的规范化发展。因此,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在处理“土唱法”与“洋唱法”的融合方面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

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

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努力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培养具有民族声乐素养的专业音乐人才。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切实转变,即要树立与时展相符合的新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转变过去那种唯西方化的教育理念,逐步实现多元化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加强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

我国的声乐艺术从原始社会一些简单的声乐符号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历程中,伴随着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经验道德不断累积,相关的声乐理论也在日益积累和发展中逐渐丰富起来。而随着民族声乐在唱法上“土洋之争”的展开,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理论遇冷。但是从我国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传统声乐理论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但是,目前这些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目前最应加强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注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探寻其在传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对传统声乐理论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修正和创新,积极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尊重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理念

现今,我国的音乐教育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一标准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在民族声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因素,其关键就在于必须确立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新时代,强调在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还应该平等地对待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思维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形式的世界文化,让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具有平性的多元文化发展观。多元化教育理念的形成能够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使得民族声乐教育的格局变得更加宏大,给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不断强化和完善民族声乐教育,就应该积极加强民族声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努力转变教学思维模式,在民族传统声乐教学中落实多元化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更加平等地对待民族声乐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化。

(二)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民族声乐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实践基础,没有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活动做支撑,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各项内容就无法得到落实。加强民族声乐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改革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

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首先要确立“实践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教学原则。将实践性切实落实到民族声乐教学之中,这是由民族声乐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所决定的。民族声乐教学的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技巧、唱法等内容的实际掌握和运用上。因此,加强民族声乐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仅是实践教学是无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一名优秀的表演者还必须具备很好的理论知识素养、娴熟的歌唱表演技巧以及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综合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专业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方面还比较欠缺。这种缺乏系 统性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衔接,进而影响到民族声乐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计划性也十分重要。

2.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课程体系

加强对民族音乐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和民族声乐表演课程建设两方面内容。加强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就是要加强文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应加强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等课程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以此来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文化基础,强化其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应在开设西式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国传统乐理基础课程,实行“双语”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专门的声乐技能知识与本土的民族音乐文化。扩充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增加音乐理论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开设戏曲艺术、说唱艺术等课程也十分必要。这些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民族声乐理论知识体系。

3.加强世界音乐课程的建立

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加强西方音乐课程的建设,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进程,将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积极引入到我国的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目前,这一想法在我国还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这三家专业院校在开展世界音乐课程的建设活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加入世界音乐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其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文化,以此来丰富其音乐知识体系,帮助其确立多元化的音乐价值观。

(三)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现代化的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局限在声乐知识的学习上。如果仅仅学习与声乐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不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的声乐教学就是闭门造车,能够获得的教学成果会非常有限。加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声乐教学也应该积极改革,努力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要将民族声乐教学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之上,以此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积累。因此,要切实将民族声乐教学与社会、人文、历史、哲学等各个学科结合起来。只有先做好了人文知识的铺垫,才能在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其文化视野,增强其对民族声乐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而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作品的意义,才能激发出其创作力,使其在民族声乐上的创作独具魅力。

(四)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专业艺术人才

加强教学实践的改革,努力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我们对过去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充分反思,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培养优秀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加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一是要加强对民族声乐人才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其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有较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整个民族声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教学是一门音乐实践教育,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审美教育。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各种细节来强化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将民族声乐的审美本质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其清楚、明白地认识到审美是衡量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声乐教育并不是一门只讲技艺、不讲情感和内容的技术类学科,发展民族声乐教育也不需要只懂声乐技巧、不懂艺术审美的技术人才,我们要培养既有扎实的声乐技能,又有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艺术人才。二是在培养民族声乐艺术人才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将优秀的艺术思想内容及形式传承下去,更多是要在传承中有创新。只有拥有创造性的民族声乐艺术人才,充分发挥其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力,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因此,加强对民族艺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不断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涂怡岚.中国民族声乐:以交流促进步 因创新得发展——2007“第三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综述.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4).

彭小玲,吴凡.新时期民族声乐教育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歌唱艺术,2011(8).

李岳庚.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几个美声因素.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

赵钢.1994—2006年民族声乐教学文献回顾.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3).

声乐课程论文第2篇

关键词:声乐学科 声乐集体课 位置与意义 课程建设

一、把握发展脉络,认清开设声乐集体课的重要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重新认识和国家教育部关于全日制教育音乐课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音乐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演唱技能,又要有相应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这就意味着高师的声乐教学应当由培养提高学生单纯的演唱能力向培养具有演唱及教学综合能力的人才转变。显然,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仅靠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完成的。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高师声乐教学要真正切实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就必须把声乐课的教学改革定位在培养具有演唱与教学能力综合性人才的目标上,定位在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音乐师资上。这样才能有别于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我们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教育人才的特质。基于这种理念,很多高师院校在原有一对一个别课的声乐教学模式上,增设了小组课和集体大课的教学模式,意在通过声乐集体课讲授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教育理论、声乐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声乐素质文化修养及教育教学能力。

声乐集体课程的开设,是对高师声乐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重大转变,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历史的发展,是时代的需求。它的意义在于:它使高师声乐教学由单一的课程结构向适应性均衡性与综合性转变,由技能性的学科本位向学科与人文艺术学科整合转变,这不仅符合当今基础音乐教育的全新理念,也明确了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声乐集体课的开设,使声乐教学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声乐集体课程的开设拓宽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多维空间,增设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使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技能与理论融合,歌唱与表演组织排练融合,作品与背景融合,这些都无疑对学生的演唱技巧表演能力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及人文修养,有着极大的提升和促进作用,符合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音乐教育人才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声乐学科的教学质量,真正体现了高师声乐教学所应具有的本质特征。再者,科学性的理论性的欣赏性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由声乐集体课来完成,既可以节省教学资源,又可以在较大的空间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声乐集体课作为一门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应当和个别课及小组课一起,成为当前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声乐艺术课程。

二、走出认识误区,确立声乐集体课在高师声乐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不断的发展,各高校逐年扩招,教学压力增大,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一对一模式的特殊性,使声乐课的师资更加紧张,在不能满足个别课师资的情况下,声乐集体课的开设,无疑可以减缓这种压力。但却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声乐集体课取代了个别课。小组课,仅成为了因师资力量不够而应对填充的一门课程。目前,很多高师院校在低年级不再开设声乐小课,而开设声乐大班课,上课的形式与内容采用声乐大课的授课方式,课堂上集体练声,集体唱歌,辅助地讲一些歌唱的知识,还有一些院校的声乐大课只是按教师感兴趣的或者教师本人擅长的方面去即兴授课,缺乏系统科学的课程内容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整体声乐素质的培养目的,这种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让师生们对这门课感觉是一种不得已情况下的应对。完全背离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和理念。

高师《声乐课程指导方案》指出:高师“声乐教学采取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与大班课相结合的形式,以个别课为主”。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减缓师资紧张的压力,把声乐集体课上成技能大课,作为声乐教师都十分清楚,歌唱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歌唱技能的提高必须由个别课来解决,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歌唱的状态不尽相同,我们把意在提高学生综合声乐素质的声乐知识课上成技能大课,尤其在学生低年级初学声乐的时期,集体练声,集体唱歌,不仅很难提高学生歌唱能力,而且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发声上的错误,教师却无法查觉。

我们要走出扩招给声乐集体课程带来的误区,在思想上确立声乐集体课在高师整个声乐教学体系中的位置,要认识到声乐集体课是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个别课、小组课一起共同构建起整个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它是支撑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三个支柱之一。个别课重点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小组课是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重在提高学生的表演审美竞争能力;集体课重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声乐文化素质。这三种模式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我们不应当以集体课去代替个别课小组课,也不可以个别课小组课去取代集体课。扩招与否,都不能是决定声乐集体课的形式存在与否的条件,它都应是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开设声乐集体课是高师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的需要,它不能仅作为缓解师资短缺矛盾的手段,更不能违反教学规律而上成技能大课。明确了声乐集体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有的放矢的去研究探索实践声乐集体课的课程建设,才会使声乐集体课上的有声有色,在声乐教学体系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三、认真探索实践,搞好声乐集体课的课程建设

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的采用,教学内容的扩充,都是为了达到其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搞好这门课的课程建设,我们应当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要充分利用大的教学空间,把具有共性的声乐艺术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把声乐集体课的上课形式作为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的课堂教学,大的课堂教学不仅节省了师资,同时也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多媒体等)得以在声乐课上充分运用,使师生最快地了解国内外声乐发展前沿动向和信息,便于引进声乐学科的新成果,不断充实我们的教学。

第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从提高学生整体声乐文化素质的角度,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音乐师资为目的,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内容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科学的发声知识青少年发声科学知识声乐训练的基本原则声乐心理学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是在个别课和小组课中教师无暇顾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青少年在变声期的嗓音保护等发声知识,目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还是一个空白,而基础音乐教育中,我们的教学对象则是儿童和青少年,对于童声的歌唱培养和发声训练知识,是需要我们学生认真掌握的。2.中外声乐发展简史。声乐集体课应当向学生介绍中外声乐发展简史,内容包括美声唱法发展概况;我国声乐发展概况;我国各个民族声乐发展概况以及现代通俗歌唱的发展等,使学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和唱法。美国音乐评论家韩德森说:“每位歌唱家应当熟悉音乐历史,尤其是他自己的艺术学科”。学习声乐不仅是唱几首歌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提高歌唱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能够艺术的去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而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唱法和风格,学习了解中外声乐发展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演唱好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声乐发展大的脉络,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和演唱中,具有不断继续学习和从容应对的能力。3.朗读与拼读。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说:“中国文学选读对声乐系的学生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唱的都是诗歌词赋”。声乐的表达在于声音技能和语言的结合,在个别课训练声音技能的同时,学生歌唱的吐字咬字往往是声乐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共性问题。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甚至地方方言较重,在歌唱中对歌词的语音把握往往出现不够准确,对意大利语等语言的拼读更是困难重重,对此,声乐教师都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在声乐集体课中,把对中国诗词歌赋的朗诵训练以及意大利语德语等歌词拼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和师资资源,又解决了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问题。4.声乐作品赏析与鉴别: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的提高更多的来自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利用声乐集体课的大课堂优势,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声乐集体课中向学生介绍分析各类风格的声乐作品,通过多听多看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和歌唱家不同风格的演唱,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和歌唱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了一个较为厚重的艺术基础。5.舞台表演实践与训练。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它和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不同,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专门的舞台表演与实践训练课程,学生一旦站在舞台上或站在讲台上总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在高年级声乐集体课中,讲授舞台表演理论增加实践机会,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演唱,会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今后在教学工作中的组织排练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教材建设。从目前来讲,高师声乐集体课在教材的建设上,还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要编写一本以声乐基础知识,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语言的训练,声乐作品赏析与鉴别,舞台表演与训练等为内容的高师声乐集体课专门教材以及相配套的音像辅助教材,是一项我们迫在眉睫的工作。

总之,认真的搞好高师声乐集体课的课程建设,是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以科学认真的态度,不断探索实践的精神,去搞好高师声乐集体课的课程建设,使声乐小组课个别课和声乐集体课各具特色,相互补充,有序运作,共同构建起高师特有的声乐学科体系,提高声乐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6]12号。

[2].(美)韩德森:《歌唱艺术》,程淑安、孙颖译,南京出版社。

声乐课程论文第3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 改革 创新 教学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声乐艺术事业得以不断发展,从声乐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都作出了深入研究,创造了许多辉煌成就,在国内外取得优异成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对于高等音乐学院来说,声乐教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为国家培养优秀声乐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逐步改革声乐教学,推动我国声乐艺术朝更好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等学院声乐教学的存在问题

受我国传统声乐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目前高等学院声乐教学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应用及教学课程设置上都存在一定问题,传统声乐教学的弊端逐步显现,原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展,严重阻碍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高等学院声乐教学的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声乐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高等学院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有实际技能的优秀声乐人才,但分析我国高等学院声乐教学现状可知,许多高等学院在声乐教学课程设置方面都以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为模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学院教学特色。而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声乐教学模板多以学生日后就业为导向,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学生技能培训,忽略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日后发展带来重大阻碍。部分高等学院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模仿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欠缺自身特色,这对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声乐教学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声乐教学安排方面,绝大部分高等学院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有的学校过多音乐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培训,课程安排上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没有设置足够实践训练课程,造成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了解不足,更无法从深层次理解音乐的内涵,学生声乐知识和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声乐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等学院声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是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即教师先指导学生进行练唱,然后学生再进行练唱,教师通过学生练唱指出学生在发声上的存在问题,加以指导。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只适合人数较少的小班教学,但对于人数较多的高等学院声乐教学是不适合的,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关于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个问题

为有效解决高等学院声乐教学存在问题,提高声乐教学质量,高等学院声乐教学必须对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逐步转变声乐教学观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调整课程设置结构,从根本上保证声乐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全方位的优秀音乐人才。

(一)转变声乐教学观念,更新声乐教学方法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转变声乐教学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外来事物和新生事物,既要积极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文化,又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声乐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声乐理论丰富和充实我国声乐艺术,将我国高等院校声乐教学引向正确的方向。

声乐教学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相比,声乐教学更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应充分明确学生在声乐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和现有教学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探索声乐乐趣并掌握基本声乐技能和技巧。

1.一对多教学

这种模式适用于学生较多的教学情况,在高等学院中,学生每周会有一到两课时的声乐课,在课堂上,教师会与学生一同进行民族歌曲和艺术歌曲的演唱训练。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与学生一同点评分析歌曲,让学生们讨论研究,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如近年流行的歌唱节目《我是歌手》受到许多人关注,许多学生都有留意这个节目,笔者就会在课堂上适当播放相关节目视频,让学生讨论视频中各位歌手的演唱技巧、表演特色等,丰富学生对声乐理论和技巧的认识。

2.小组教学

小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7人并设一名负责人,进行小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鉴赏中外优秀的艺术歌曲。小组间各自进行,各抒己见,一同探讨,除了可以有效节省师资,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声乐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笔者会给各个小组布置不同歌曲,让他们自己课后组织学习鉴赏,并鼓励每个组员学会演唱,可在课堂上自荐演唱歌曲,让学生学会鉴赏歌曲,掌握演唱技巧。

3.技巧训练指导

在声乐教学中,练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学好声乐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的发声技巧训练,笔者也采用小组教学对教学课程进行适当指导和科学训练,让小组间共同讨论、共同练习,在声乐训练方法上,笔者会在教学中应用“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憋气训练”、“假声状态训练”和“低八度训练”,针对学生性格特点和声乐水平因材施教。在正音课教学上,笔者尝试融入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通过绕口令、朗诵等方法进行发声练习,让学生了解外语发音特点,不断纠正学生的发音。在歌剧练唱方面,笔者会引导学生模仿著名的歌剧作品,掌握歌剧重唱的技巧,有效增强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合作能力。

此外,笔者会定期组织学生自行举办或参加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会或演奏会,让学生熟悉和感受现场气氛,积累舞台经验,还会鼓励学生接触戏曲曲艺,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方戏曲的唱腔特点和表演技巧,丰富学生的声乐认识,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与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有着密切关系,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应与教学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应综合歌唱技能、歌曲处理、声乐教法、自弹自唱、创新培养等多方面内容,真正实现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在重视学生唱歌技能培训的情况下,还注重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理论基础知识上进行声乐的实践操练,让学生掌握扎实基本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逐步完善声乐教学。比如,在声乐教学中,一些较为简单、流行的音乐理论和练唱歌曲较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在进行声乐练唱的时候笔者会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歌曲让学生学习练唱,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创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工作人员,除了要拥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注重提升自己和学生的音乐艺术文化素养,强化学生对声乐学科的正确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声乐教学成效,推动声乐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此外,笔者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定期组织一些音乐活动,或是布置一些教学任务给学生,如鼓励学生运用新方法处理歌曲,可以学着改编歌曲、改变唱法去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全新创作。《中国好歌曲》《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许多难得的舞台表演机会,在其中许多人对音乐有着大胆尝试,笔者会鼓励学生尝试参与这些节目活动,把握机会发现适合自己的唱法和风格,全面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提高高等学院声乐教学质量,教师应丰富声乐教学内容,适当增设特色声乐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声乐素质。比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会开设中外声乐作品欣赏课程,每隔两周用一课时让学生欣赏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外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进行合理分析和处理,增强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另一方面,笔者还会定期开展研究讨论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尽情发表自己对声乐理论知识的见解,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沟通交流,通过营造良好的交流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通过丰富声乐教学课堂形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成效。

(四)改革声乐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成效

传统的声乐教学考核方式都是针对学生期中和期末考试选取的歌曲来评定学生在这一学科的成绩,显然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够准确的。因此,声乐教师应全面综合学生在演唱中的表现能力、声乐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演唱技巧表达等情况,客观科学地评定教学成效。

比如声乐考试的内容,笔者会和学生一同选择,一般会在本学期所学习的几首作品中选择两首或三首,提交给教务处确定本次考试范围和内容。这样一来,在考试内容中就有大家一同选出来的作品,学生对考试就会有信心,也能通过精心准备考试,有效检查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对于学生考试的表现,笔者主要检查学生对声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以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来衡量声乐演唱实践能力,考察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是否正确理解内容和正面传达歌曲内涵,对作品进行全新演绎。

三、结语

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不断发展,若高等学院声乐教学不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声乐艺术的发展必将停滞不前。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以全面培养综合性全方位音乐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学院声乐教学,唯有重视教学问题,采用有效措施积极解决问题,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逐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积极探究新型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方可有效推动学院声乐教学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永蕾.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群文天地,2012,(14).

[2]陈冠六.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琼州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4,(02).

[3]杨勇.推进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通俗歌曲,2013,(06).

[4]吉钰梅.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3,(17).

声乐课程论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声乐技能 音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2-02

一、前言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最终目标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幼儿园一线教师。声乐技能课是学生走上幼教工作岗位不可或缺的主导课程,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会唱,而且还要会教。然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技能课大多是以教授声乐唱法和技能为主,与音乐教法课程脱节。因此,如何将声乐技能课融会贯通以适应当前幼儿园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及教材体系陈旧

幼教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声乐技能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具备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课的综合教学能力。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学法脱节,教学多为单纯的技能传授,上课内容多为专业的民族、美声歌曲。教学方式为教师讲授、学生模仿、技能训练,缺乏学生对幼师声乐教学模拟训练,学生学会了怎么唱,却不知道怎么教。这种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不适应幼儿园对一线教师的要求。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内容单一,没有相应的声乐教法课程,内容设置为专业声乐技能知识,缺乏幼儿园声乐教学活动理论知识,练声歌曲缺乏儿童歌曲,导致幼师学生对幼儿园教学歌曲资源储备不足,无法快速适应幼儿园音乐课实际教学岗位。

2.声乐技能课教师缺乏音乐教法素养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教师对音乐教法课程掌握层次相对薄弱,教学上仅限于发声方法和技能训练,缺乏声乐教学组织方面的引导,难以实现和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切合。很多学校尚未开设音乐教学法课程,开设课程的学校也是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法课程分开教授,技能实践和幼儿园教学没有融合在一起,难以实现“学以致用”。

3.实践技能基础经验欠缺

如何将学到的声乐知识转化成幼儿声乐教学的材料,是从事幼师工作的基础和着重点。但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声乐基础相对较差,对音乐教法课程没有实际经验。除此之外,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考试还是沿用音乐学院的考试评价方法,声乐考试仅注重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却忽略了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考察,不利于从事幼教工作的能力培养。

三、音乐教学法课程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的重要性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是一个师范课程,师范课程主要特点就是师范性,而音乐教学法课程是实现其师范性的载体。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声乐课程,最终都将作用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可见无论你的声乐技能达到了多少级别的水平,要想从事幼儿园的教学工作,都要科学系统的学习相应的音乐教学法课程。

通过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运用,将所学习的声乐技能知识通过音乐教学法的设计应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实现组织音乐活动,编制具体声乐活动教案,并对幼儿的声乐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的幼儿教师,可见音乐教学法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园声乐教学活动的基础,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学习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四、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性策略

从当前幼儿园对一线教师的需求角度,社会需要我们培养能够掌握声乐专业知识的幼师教学性人才,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声乐演唱技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将声乐技能课程与教法课程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以实用性为基准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策略探讨:

1.转变单一的声乐技能专业教学模式,重建具有幼师特色的声乐教法综合课程。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与中职院校声乐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幼儿园一线教学的幼儿教师,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工作。同时,在幼儿园教授声乐课,需要学生能够独立的设计并教授声乐活动课。幼师毕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声乐技能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将声乐技能用音乐教学法展示给幼儿,用科学专业的音乐教学法引导幼儿完成音乐上的感知。

转变目前的声乐技能课程和音乐教法课的单独授课的陈旧课程体系。在声乐技能课中贯穿音乐教法的知识,让学生边学边教,在音乐教法课中以技能教学课为示例,使学生在声乐教学实例中理解音教法专业知识。

2.促进声乐技能教师与音教法教师的学科交流与切磋,加强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培训。

声乐技能课教师与音教法理论课教师在各自专业方面都有独特优势,也有相对的不足,加强技能课与理论课教师间的知识融合,能各自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对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当前的技能课教师多数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师范院校,在声乐技能上具有较高水平,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加强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认识和创新。

3.鼓励一线教师创编声乐校本教材。

幼儿园教学实际决定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特点,不但要突出声乐专业知识,更要侧重如何设计声乐教学,我们当前使用的声乐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技能方面知识,缺乏声乐教学方法的应用知识,陈旧的课程体系不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教学。组织相关专业的行家和从事幼师专业教学的一线专业教师针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实际编写声乐校本教材,从幼儿园对幼师学生的实际教学要求出发,立足本校幼师学生的声乐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注重声乐专业技能课与教法理论课程的交错融合,使学生在声乐技能课中通过课堂声乐教学理解巩固所学的声乐技能知识,促进幼儿园声乐教学能力的提高。

4.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考试评价体系。

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考试大多沿用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的考试评价体系,侧重学生声乐技能方面的考核,忽略学生对声乐教学方法的教学能力考核,不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园工作的声乐教学实际。改革当前的声乐考试评价体系,增加学生小组模拟幼儿园声乐授课,通过对声乐教学的展示,增强学生对自己教学能力查缺补漏。同时,声乐考试评价融合音教法课程应用,切实促进学生幼儿园实际教学能力提高。

5.在幼儿园声乐见习、实习中激发学生对声乐技能与音乐教学法的整合意识。

幼儿园的声乐教学能力是检验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合格与否的尺度,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学法课程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相互融合,而且要通过声乐教学见习和实习技法,激发学生对技能与理论整合必要性的观念。

通过幼儿园教育声乐见习,观摩幼儿优秀教师教学课堂,用写总结的形式启发学生意识到从事幼儿园声乐教学活动,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声乐技能,而且要学会把声乐专业技能知识通过设计教案、组织教学,认识到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从观念上整合声乐技能课和音乐教学法的整合。

五、总结

声乐教学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内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摇篮, 要摒弃落后的不适应幼儿园声乐教学的教学体制,改变教学观念,整合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法课。本文从幼儿园对一线幼儿教师的实际要求出发,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策略,旨在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园音乐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桂林.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徐金阳. 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策略[J]. 艺术教育, 2013,(4):6.

[3]于洋. 对学前音乐教育研究的探索[J]. 大众文艺, 2011,(2):3.

[4]刘铁男. 学前音乐教育发展误区与完善策略[J]. 时代教育, 2012,(2):5.

[5]黄虹.引入音乐概念学习,建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模式[J]. 中国音乐教育, 2000,(8):10.

[6]刘效东.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J]. 兰州学刊, 2000,(1):50.

[7]刘效东. 尊重游戏活动规律是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前提[J]. 兰州学刊, 2000,(6):52.

[8]沈雯. 幼儿艺术教学情境主题的类型[J]. 学前教育, 2009, (11):2.

[9]丛立新. 课程改革与课程微观结构研究[J].教育研究,2000,(7):60.

声乐课程论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校声乐教学;课程设计

声乐演唱除了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演唱技巧之外,还要求其能产生与声乐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声乐的教学中往往要注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声乐教学的课程设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对声乐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国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要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帮助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构和谐良好的关系,并能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这往往与建构主义的相关理念相符合。因此,我国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可以融入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对声乐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善,以培养在声乐演唱方面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的,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不应是被动的接受对象,而应当切实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并逐渐成为相关知识的建构者。这也就表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教师单向传输、学生单项接受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将建构主义融入到课程的设计中,能在教学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情景的建构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并通过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性。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中主体意识的强调以及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重视,与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以及其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相符合,都强调转变传统课程设计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高校的声乐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演唱技巧之外,还要求其能产生与声乐相应的情感体验,重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程设计要以高校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为标准,以提高课程设计的有效性。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声乐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中的实践教学缺乏逻辑性

在高校声乐课程的设计中,往往会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需要而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但在课程设计中,这些实践课程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之内,且彼此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点,这也就使得高校声乐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缺乏逻辑性。

(二)课程设计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

高校声乐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还有着丰富的实践性。但不论是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要求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但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仍偏重于教师的传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同时对他们声乐能力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限制。

(三)课程设计中相关实践内容的缺失

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声乐科目并不是他们的主修科目之一,这往往也造成了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课程设计中对声乐教学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声乐课程设计中实践内容的缺失。由于声乐科目并不是主修科目,甚至有时并不将其纳入考试的范围之内,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设计中相关评价体系的缺失

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综合发展型人才,但由于对非主科声乐教学的不重视,使得教师在声乐的课程设计中往往不能给予与声乐相关的评价体系以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在声乐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的评价内容,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理论是课程设计基础,要完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必须要以声乐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但要提高声乐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必须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的实践培养,以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声乐能力。其次,要坚持过程结合内容的原则。由于声乐的学习内容存在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也不能采用统一的方式。一方面,声乐实践课程的设计要保证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另一方面,声乐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则要重视相关的语言和文字符号。这也就要求在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中要遵守过程结合内容的原则。最后,要坚持全面性和适应性原则。高校声乐课程设计要切实保证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要求相符合,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和能力,这也就要求高校声乐课程设计既要保证全面性的原则以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又要保证适应性的原则使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声乐能力、性格特征等相符合。

四、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

(一)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

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高校声乐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声乐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发展型人才,这也就要求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因此,在高校的声乐课程设计中,也应当坚持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主要目标,强调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这种课程设计的模式不仅是对原有模式的突破,也能切实弥补传统课程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以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课程设计方式的运用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性和可行性。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对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强调在课程设计中得以融入,也能使高校声乐课程设计更加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

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计就高校的学生而言,一个良好的评价方式对其能力和成绩以及正确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也应当重视课程中评价内容的设计。一方面,要保证课程设计中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与学生之间建构平等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予足够的尊重,针对不同的学生而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能力基础、学生学习的情况而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切实发挥评价在学生中的鼓励和激励作用,以保证课程中评价的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声乐课程设计要重视个性化的融入

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声乐课程设计中的个性化方式的融入指的是要对传统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也就要求高校的声乐教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的基础、能力、天分、性格等多方面的不同因素进行深入地了解,从而以建构主义为依据将班级的学生进行组别的划分,并根据不同组别学生之间的不同而进行更加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同时,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之间建构更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彼此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建构主义理论下与学生平和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以提高课程设计在学生中的适应性。总之,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声乐课程设计也应当遵循这一特征,在课程设计中,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等,从而使课程的设计变得更加具有价值性和效用性,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海珍.大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四川戏剧,2011(02).

声乐课程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课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编制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修改稿)文件中有详细叙述: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育,要着重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既不能忽视必要的技能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欣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范唱能力和组织教学的综合能力[1](p166)。在高师声乐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做到这几种课型有机合理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达到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

一、高师声乐课的课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是指声乐课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就是课型种类,简称为课型。按照课程的性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声乐理论课、声乐技能课、声乐实践课、声乐教法课;按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划分,通常分为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课三种类型,文章取后者。

(一)声乐个别课,就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只对一个学生或者是两个老师对一名学生(一名声乐老师和一名钢琴艺术指导老师对一名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课型主要针对专业程度较高的学生而开设的声乐课,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学生缺乏系统声乐理论指导和声乐实践的舞台,学生只能是“琴房歌唱家”。更重要的是,在高等师范院校扩招的今天,这种课型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声乐小课教学量大、教学成本高、经济投入大,并且不易领导管理,教学纪律容易失去监控,造成教学的随意性。

(二)声乐小组课,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对2-5个学生的上课形式。主要针对程度比较低的同学,通过声乐小组课能解决学生声乐技能方面很多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课型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同时,既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又可以以学生谈论为主。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对声音的辨析能力。教师也省去为每个学生单独上课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同时兼顾几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往往一节课的时间分摊到每个人下来也就十多分钟,要想在十几分钟内解决学生演唱技能上的问题,是难以到达的;同时这种课型也缺乏系统完整声乐理论指导、缺乏舞台实践的机会。

(三)声乐集体课,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小集体甚至更多的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集体课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理论教学;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还有的院校将声乐集体课同时运用于学生的集体理论教学和集体技能教学。声乐集体课的理论教学包括三大部分,声乐发展史、歌唱理论知识、歌唱语言。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课,低年级主要是运用于针对声乐演唱上的共性问题,在高年级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和声乐小合唱、重唱课程。这种课程是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其优点是教师省力省时,大大降低教学成本。但是声乐集体课对于低年级学生解决声乐技能问题上,能力非常有限。

这三种课型,都有利有弊,只能将几种课型互相搭配,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做到统筹兼顾、有的放矢。

二、高师音乐教育现行声乐课课型的搭配

现在很多高师院校声乐课型,也均有这样的几种课型,但不是在每个年级都能将这几种课型做到合理搭配,特别是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四年级。有的院校大一的声乐课,只开设声乐集体课,没有将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小课渗透其中,不论学生的程度,实行大锅饭,这样的教学使得一小部分优秀学生专业的提高不能得到保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院校不分学生的演唱水平,从大一开始就实行上声乐小组课,忽视了声乐集体课和声乐理论课,这样使学生在声乐发声理论上有一个空缺,不能系统地了解科学发声的基本原理;还有的学校在大一仍然是上一对一的小课,沿袭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这样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调高也得不到保障;还有很多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级往往只开设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教学,忽视了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笔者主张应该在在大学每个年级都应该将三种课型进行合理有机地搭配,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专业需求。

三、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课型搭配的构想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型合理搭配必须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学生的演唱水平、师生比例。从高师声乐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师学生培养目标看,在高师的每个年级都应该把这几种课型渗透进去,而不是单一的课型。单一的课型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需求。我国基层音乐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了考生素质普遍不高。考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声音条件,而高师的新生大部分往往只靠一般的素质和稍好的声音条件就可以入学了,尤其是那些学习键盘、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学生,声乐知识几乎是“白丁”,为了合理高效率利用好教育资源,笔者主张低年级大量设置小组课和集体课,少量的声乐小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满足一小部分专业优秀的学生的要求;在大学高年级,应该大量设置声乐小课、小组课,设置少量的声乐集体课。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在声乐演唱技能上均有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将声乐小课的比例有所扩大,但仍然保持小组课和声乐集体课,因为小组课和集体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合唱的编排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笔者对于几种课型搭配的构想具体如下:

(一)一年级

高师声乐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音乐老师,但是不可否认在每年的招生学生当中,会有一小部分各个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学生,针对这一小部分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可以适当强调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使得他们毕业后,不仅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而且也能成为当地的艺术舞台的佼佼者。在学生入校就举行声乐考试,参照考试成绩,取声乐专业的总人数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保证程度好的学生的专业的提高;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主要是解决声乐共性问题;对于所有大一学生,均开设声乐集体理论课,上学期教授的内容包括声乐发展史、声乐歌唱理论,下学期教授歌唱语言。

(二)二年级

参照一年级期末考试,仍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以的小课,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钢琴、器乐、理论等非声乐专业的学生,选修声乐的同学仍然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二年级下学期结束,就开始分专业了,这个时候以前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嗓音条件的原因,而改学其他的专业,有的学生会选择合唱指挥、音乐史论、电子音乐制作等等。

(三)三年级

到了高年级,非声乐学生就结束了声乐技能的学习,并且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也有一部分分流出去,所以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人数会减少一部分。这阶段应该加大声乐小课比例,参照二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其余的学生仍然上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设声乐集体技能课,做一些轮唱、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对拓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位,培养合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四年级

参照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剩下的学生仍然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声乐集体技能课,排演一些简单的歌剧或者是音乐剧的片段,并结合演唱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是个非常复杂的教学事务,要想让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和教学能力取得最大的进步,需要高师声乐教育者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从高师的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主张在大学四年的每一个年级都应该将声乐小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合理搭配,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万珍.《高师声乐课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文献选自《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声乐课程论文第7篇

摘要: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式。

一、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的。

作为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音教系)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实施审美教育,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关系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实施和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方面的意义,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音乐理论课程,还应把加强音乐审美意识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二、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

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三、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以和声课的教学为例,要体现其中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要求,就应当在听觉审美的基础上,重视对和声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把书本上的所有谱例转化成具体的音响,包括把谱例中的名作片段以乐队、钢琴或声乐的原创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给学生听,或者采用先细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谱例与习题的各个声部、各种和弦单独呈现之后,再做声部合成、和声序进的处理,其间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谱例和习题与听觉上感知的音响效果能直接对应,然后,教师再有目地地引导、指点学生鉴赏不同的和声效果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和音乐表现意义,赞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音乐审美感受,从中认识丰富的和声效果,并拥有基本的和声艺术感知能力。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

声乐课程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美学回归ぶ型挤掷嗪牛 J6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172(2007)04-0097-03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关于学科价值的表述中把“审美”定为核心,突出了音乐审美育人的功能,表述了“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新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仅在于理论上的知识传授,也不单纯是唱、奏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教育。其中,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还多方面地提出了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举措和要求。目前,基础音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上正在进行很多探索,但作为培养基础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却显得滞后,因此,对高师声乐教学的美学回归进行探索是重要课题之一。

一、美学回归的重要性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何把声乐发声技巧训练与音乐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高师声乐教学走出纯技巧训练的误区,体现声乐教学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充分实施其美育功能,是高师声乐教学十分重要的课题。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为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注重基础理论与技巧、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并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教师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单调、枯燥的理论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是对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于被接受的形式。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的史料记载最早见于《乐记・师乙篇》。元代以前,没有专门的声乐演唱专著,只有少量文章散见于各种音乐论著中,它们虽然不是专著却也言简意赅,点论出了声乐审美的精要。其后随着元代燕南芝庵《唱论》的出现,歌唱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有关声乐表演的论述也就愈加详细、系统化了。在这些声乐论著中,除声乐技巧的论述外,还涉及到歌唱艺术的审美准则、歌唱教学、声情关系、字腔关系、歌唱道德、歌曲体裁以及歌唱教学中演唱者的资质选向等诸多方面。由于任何艺术最本质的特征都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因此,审美的创造性生产形态,也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充分体现。

在我们一直沿用的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对于声乐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审美群体以及该群体的审美要求却很少顾及,这在审美群体的审美意识日趋完善的今天,可以说是一种缺失。诚然,我们有引导审美群体提高审美情趣的义务与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所创造的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审美群体的认可程度。其实,声乐艺术和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它的存在和人们的审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声乐教学过程中,审美心理和教育心理的有机结合,是声乐审美教育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强化声乐教学的审美意识,重视声乐审美教育,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能使声乐教学步入更为完美健康的路径。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我们的目标,审美结构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结构。声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音乐艺术学科,是音乐表演、发声技艺、音乐审美三个运动环节为一体,以相当灵活的方式组织专业技术课教学,扬长避短,殊途同归,达到提高教学素质的教学目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必须继承中国审美思想中关注现实的人生价值的传统,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精神,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思想精髓,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从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吸收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积极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国情,对

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创构中国民族声乐审美观。

二、美学回归的引导

过去高师声乐教学对音乐审美的忽视造成了人才培养的遗憾,因此,应加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促使声乐教学审美品格早日回归。

首先,我们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声乐文化,培养其民族声乐审美观。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种传承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不难从民族声乐作品中找到它们的缩影。如:声乐古曲《梅花三弄》,体现梅花傲雪凌霜,刚正不阿的气质;《阳关三叠》,体现唐代诗人送别友人的忧愁伤感;《满江红》,体现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激昂的爱国热忱……从这些民族声乐曲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文化思想、民俗习惯,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而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它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婉转悠扬的曲调折射出水乡气候的温润、江淮大地的秀美、南方语言的柔和温馨,缠绕绵延的乐句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地追寻幸福美满生活理想的写照,是华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展现。普契尼曾评价:“这首歌象征着中国的山水、中国的风情、中国的文化”。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握这首歌曲的风格,演唱时应具有婉转、细腻、含蓄的特点。我们应该让音乐回归到人文的旗帜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体验,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使教学过程本身艺术化、审美化。

其次,为了加深学生内在的审美体验,还应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作品中最强烈、深入、有感染力的地方,如在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时,通过挖掘词意,要让学生从“微风、月光、落花、枯树”等的意境中感受淡淡的愁绪以及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以引发出艺术的表现力和声乐演唱的创造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艺术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去想象、去创造。传统音乐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让音乐教学步入误区。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 重视声乐审美群体,审美要求的理念应该纳入到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去。2004年5月,杨瑞敏理事长在全国高师声乐研讨会上发表了极为精彩的讲话,她说:“歌声是音乐中最美、最感动人的艺术,通过歌声与语言的结合,抒发人的思想情感,表达人的意志和愿望。歌曲是歌唱的载体,是文字与诗歌的结合,具有语言、文学、声韵等艺术之美,语义性很强;同时,歌曲具有节奏、旋律、和声等音韵之美,是各音乐种类中最大众化,最具普及性和教育性,参与面和受众面最广的音乐艺术形式,因而也最具有感染力,一首内容健康,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优秀歌曲,借助歌曲的文字语言及声韵艺术形象,常常对青年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品格等的养成具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审美中,要注意挖掘文化内涵。

三、美学回归的学科综合

教育向综合的方向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音乐课程的新理念。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高师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学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学本身又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属交叉学科范畴。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包括挖掘声乐文化内涵,声乐与各种公共学科的横向联系等。

当前,在课程改革中,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越来越多,因此,声乐教育要针对这一特点,跨出单一学科的特定范围,站在多学科的视点上来进行教学,加强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综合,不单是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同时其他任何学科都可以与音乐相互关联,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互相联通、互相迁移,以提高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因此,要教育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课以及公共课的学习。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寻求多种渠道与之进行联系。声乐与文学课程的联系,可以从歌词的角度,挖掘炼字、炼词、炼句、炼意的美;声乐与曲式课程联系,可以从旋律的角度,领会节奏排列、旋律起伏、曲式结构、风格特征美;声乐与音乐审美学课程联系,可以从演唱的角度,辨别声音的纯净、优美、圆润、字正、语气、语势美;声乐与和声课程联系,可以从伴奏的角度,发现其和声层次、强弱对比、气氛烘托美……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声乐学科特点横向与各门学科进行联系,才能培养一大批既有声乐演唱能力又能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审美教育的合格基础音乐教师。

审美教育是一门重要的课题,面对以音乐审美为基础的声乐教学,须唤醒高师声乐课的审美意识,将其纳入音乐审美教育的轨道。高师声乐课的审美教育既是对声乐艺术审美属性的张扬,又是对教学目标的执着追求。 声乐不论是歌曲本身,或者是唱与教,都是技能与审美并存。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以审美的角度来丰富声乐教学艺术。

上述可见,高师声乐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都应真正做到: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求知欲望,得到美的享受。通过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以及相关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总之,声乐审美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赋予这一课题新的活力。

On the Return in Aesthetics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Contemporary Advanced Normal Schools

Dong Bing

Abstract:

Through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turn in aesthetics, the guide of aesthetics return and disciplin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s return , the author holds this opinion that ,aesthetic ideology of vocal music must be waken up by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contemporary advanced normal 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