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声乐表演论文

声乐表演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7:45

声乐表演论文

声乐表演论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表现;生活体验;舞台表演

歌唱的目的是利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听众,使听众获得艺术享受。由于大多数民歌都是经过多少代流传至今,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作品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得到正确的理解。演唱者应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丰富的艺术想象及完美的歌唱技巧,才能有利于恰到好处地表现歌曲的主题思想。

1熟悉了解作品

要唱好一首民族歌曲,首先要熟悉、了解它,将它唱准确,如果没有把歌曲唱熟,要想准确的将其风格和内容表现出来是不可能的。因此,熟悉了解作品是唱好一首歌的基础,也是做到“声情并茂”的前提。

1.1熟读并分析歌词。要想唱好一首歌,必须对歌词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歌曲的思想感情,虽然是借助于歌词和旋律共同体现的,然而要掌握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情感的细微变化,主要还在于对歌词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物、事物、景物的种种表现,抒情、叙事、咏叹的种种变化,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等等,无不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结果。因此,通过歌词的深入分析、感受正是声乐艺术表情达意的关键。

1.2对演唱作品的旋律的准确把握。歌曲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而旋律则是词的深化和发展。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结合曲调反复视唱,领悟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在视唱过程中,对曲谱的每一结构、每个提示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对歌曲有一个客观完整的形象,这就好象绘画之初有个轮廓一样。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曲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饱满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样曲谱才能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2深刻理解作品

情感的表达是通过许多具体的手段体现的。演唱时外部形体的表演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因此,不论是演唱民歌还是民族歌剧中的咏叹调,都需要认真分析设计角色。

2.1我们在演唱民歌或民族歌剧的咏叹调前,必须对作品有所了解,弄清时代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矛盾冲突,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内心活动等做细致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把握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演唱民族歌剧《江姐》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一段时,我们应该了解这是江姐被叛徒出卖被俘入狱后,审讯室里敌人对江姐软硬兼施,用所谓的道德、仁爱劝降,江姐义正词严,视死如归,敌人无可奈何,拂袖而去。江姐独自抒发自己的情怀时唱的一首咏叹调。整首歌曲表现了江姐那种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革命事业的一片忠心和她那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演唱时就要把江姐的这些情感用声音表现出来。

2.2演唱时应把歌中的角色放在规定的或设计的环境中去。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这是一首最早流传于云南地区的山歌,当地人称为“弥度山调子”。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歌曲通俗生动,很富有诗意。形象化而有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青年女子对情人阿哥的一片深情。全曲以呼唤的自由延长音“啊”开始,给人以情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三个呼喊歌声一个比一个热情。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情景:黄昏,乡村、农舍门前,我收拾了干的衣服,喂好鸡鸭。这时月亮悄悄升起,阿哥仍未回来。饭已经凉了,我心不在焉的绣着花,不住地向阿哥回家必经的小道观望,盼望阿哥快快回来。随着月亮越升越高思念之情也越来越浓,自然地唱起了这首歌。演唱时要注意月亮、小路、深山、小河之间的空间感。无论唱什么歌曲,都应该认真分析作品,深刻理解作品,尽量把自己放在一个具体环境中,这样会在表现上更加真实,也会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著名声乐理论家凯萨利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歌者献出足够的时间和思想来分析他的歌曲,并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他将对其结果感到愉快、惊奇,如果他坚持下去,他将及时发展出一种敏锐的机能,从而他将能够进入与作家创作某特定作品时的、多少有些相似的心理状态。”

3丰富的生活体验

歌唱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离不开生活的。我们不接触生活,不体验生活又如何能够表现歌曲呢?为了丰富生活体验,我们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尽量多观察,多体验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电影、戏剧、电视等。我们平时还要多接触社会,丰富我们的阅历和拓宽知识面,应该善于理解他人和接受他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积极开朗的心态、大气开阔的心胸,能够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视而不见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受感动的人,是绝对不能把歌曲的艺术内涵表现出来的。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的真情实感倾注到所要塑造的形象中去,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4充分运用咬字吐字及行腔技巧表现音乐的内涵

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不仅是演唱的技术要求,也是良好表现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民族唱法尤为重要。演唱时正确的咬字吐字,概括起来说就是四个字“字正腔圆”。在此基础上,由于歌唱者的风格不同,在演唱时的咬字吐字也各有特色。例如在演唱激昂有力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演唱节奏欢快、情绪热烈的歌曲时,吐字要轻快、敏捷,又要出口分明,字字清晰、不能拖泥带水;而演唱一些委婉神情的歌曲时,咬字则应柔和、连贯;尤其在演唱地域性很强的一些民歌、山歌,要注意方言唱的是否地道、准确。

5舞台表演

一首声音作品,除了在声乐技能、咬字吐字等方面着力精雕细琢外,表演技能也是体现作品艺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民族唱法由于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的影响,在艺术追求上表现出了较强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在演唱的表现方式上更加注重表演才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归纳起来可分为眼神、手势、表情、着装等几个方面。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无论是眼神、手势、表情、着装,在讲究美化的前提下,主要应以有利于表现作品的内容情节,突出演出效果,提高艺术感染力为目标。所以,民族唱法表演技能和风格把握应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把声音美、形象美与内容美高度统一起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声乐表演论文第2篇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舞台表演中眼神的运用是十分讲究的,并且具有神韵,灵活,富有精髓的眼神表演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练就的。在进行眼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惯,首先就是头不可随着眼睛运动而运动,然后就是眼睛眨动的频率不能过快,这个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联系,要注意眼神要灵动,不可涣散。最后就是眼球运动要顺达,不能停滞,要注意连贯性与流畅性。这些都是舞台表演中,最基本的眼睛练习。也就是说,实际的联系中,还有其他部分的联系,可以说,眼睛的表现力是非常强大的,通过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产生情感上共鸣,是提高舞台表演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肢体语言的运用

舞台表演中必然离不开肢体动作,较之眼神表演,肢体语言的表演效果更加明显,在肢体语言的表演方面,要从手、眼、身、法、步等几个方面进行,这些表演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一种系统化的训练方式,可以说具有张力的舞台表演,能够提高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由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舞台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动作的舞蹈化。也是我国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创新和发展起来的表演方法,同样的,肢体语言的表演也并未一朝一夕就可以练成的,学生必须是经过长期的训练、体会以及揣摩之后,才能够受到效果的。例如:我国文学作品《声容•歌舞》中说:“学舞既熟,则回身举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就是说学习舞蹈的人因为有了长期的积淀,舞蹈动作已经“化”人生活中,举手投足都像是柳絮飞舞、花蕊含笑,处处渗透着舞蹈的美感.声乐表演同样需要由会到熟,由熟到“化”的过程,小到一个手势,大到身段的表演都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招之即来.歌唱家郭兰英原来就是山西梆子的著名演员,她有雄厚扎实的戏曲表演基础,能够巧妙地运用形体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这也是她受到国内外观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歌唱学习者应该在平时多学习形体表演、舞蹈等,不断积累,将其转化为舞台表演塑造人物的手段.对于表演性比较强的作品,歌唱者本人如果难以胜任角色表演的创造,还可以通过专业表演老师指导,创编适当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主要通过身体的姿势、步法、手势等表现出来。

三、形体表演与歌唱统一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舞台表演还要注意形体表演与歌唱的统一,因为舞台表演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舞台大小、演员自身条件等,另外,还必须从多个角度为广众呈现最好的视觉效果,因此,在表演上必须要统一,整齐。除此之外,形体动作还要根据辩证法进行,又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欲左先右等等,形体表演要注意动作的美观性,要大方,稳重,身体各个部分要注意统一协调。同时还要注意平衡感,每一个动作都要自然顺畅,学习的源头在于思考,思考则是因为疑惑,提出问题,是学生进步的基础,进行形体训练以及歌唱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组建学校小组的方法,进行形体表演与歌唱统一的训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进情感沟通,同时还能够发现自身表演上的不足和问题,从而向教师寻求答案,这就是一个提升自我专业技能的过程。

四、结束语

声乐表演论文第3篇

(一)声乐演员的发音基本功训练

为了让台下听众听清楚、听明白,表演者必须要口齿清晰,且拥有良好的语言表现能力。演员的发音训练是从语音开始的,并结合了气、声、字的基本训练,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演唱者在舞台上的演唱,要求声音要有节奏感,并铿锵有力,在低音部分则需要沉稳,并把刚和柔恰当地揉捏在一起。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演唱者掌握好每个字的正确发音部位,尽可能避免吃字、倒字等。例如,“山”字本身就是舌音,所以在发这个字的音时要注意不能把它变成齿音,变成“三”;如果演唱者的字头无力就很容易把“没有”变为“唯有”;而字腹不够响亮就很容易把“慢来”变成“闷雷”;甚至是有些演唱者的字尾收音不够准确时就会把“有力”变成“咬裂”等,这些情况都不同程度地转变了原先的音素。事实上,产生音变的主要原因就是演唱者把每个字的音素处理得不够到位,这严重地改变了每一个音节组成的成分,对此,演唱者应该把每个字的头、腹、尾部进行准确的把握,保证每个字的音素都规范在一定的比例内。声乐训练首先要处理好音色,再来要求音量和音高等。如果发音能达到准确,声腔形状也能达到准确,最终音色也必然是正确的。其次是对吐字的要求,不仅要达到一定的清晰度,还应把每一个字都有力地发出来,在练声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只练高音不练低音等不良习惯的养成。语言和旋律应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这要求演唱者对口腔内的肌肉也要进行锻炼,并尽量避免口腔产生无力感,以至于漏气。

(二)声乐演员的音色运用

对音色的正确把握,不仅是歌曲表演中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音乐内涵折射的需要。人类音色的变化主要受到感情的直接作用,当人们高兴的时候,音色就显得明亮;而处在悲哀的气氛中,音色就显得安雅;愤怒的时候音色就显得十分粗糙。音色的运用是演唱者在声乐表演中顺利进行二度创作的前提条件,针对同一部音乐作品,如果演唱者只采用一种音色进行演唱,就很容易流失原作曲家自身的音乐情感,从而丧失作品的生命力。以音乐作品《黄河怨》为例,这首女高音独唱歌曲由多个乐段共同组成,音调较为悲伤,感情较为强烈,由于这首音乐作品本身具有非常浓烈的情感,声乐演员在演唱时需要恰当运用音色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品情感。为此,声乐演员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从音色运用的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采用大小调相互交替的表现手法来展现歌曲人物的内心哀怨;其次,声乐演员需要根据作品本身的情感变化来合理调整及选用不同类型的音色运用,在这首音乐作品中声乐演员可以选择运用暗淡、温和、柔弱的音色来进行演绎,从而在声音与情感上满足声乐表演中声情并茂的审美要求。

(三)声乐演员的演唱语言规范

在声乐表演中对声乐演员的演唱语言规范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演唱时的语言规范则需要声乐演员掌握声色与音色的语音规律,这样才能有利于声乐演员达到声乐表演对演唱语言规范的高要求与高标准。首先,在声色语音规范上需要声乐演唱者了解人体声腔、口腔与舌头之间的结构关联,这样有利于声乐演员把握发音的语音最佳位置,从而达到较好的声色标准及演唱语言规范性。其次,声乐演员的演唱语言还要遵循音色的语音规律,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找准音位,保证声腔的形状,从而确保音色的纯正,以实现演唱语言的规范。

二、舞台表演艺术中声乐演员的情感培养

声乐舞台表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要求演唱者要有良好的声音,同时还要求演唱者能完全掌握歌曲的情感内涵。如果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只看重自己的声音,不重视情感的融入,就会丧失歌曲的灵魂。由此可见,情感的把握对于声乐舞台表演的重要性。

(一)对歌曲歌词和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调两部分组成,其中歌词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把歌曲的内涵和主题思想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作品形象化。作曲家在创作中将情感与体验充分融入到歌词当中,而曲调则是用来发挥配合与烘托歌词中情感的作用,因而需要声乐演唱者认真研究表演歌曲,深刻理解歌曲歌词,从而对歌曲作品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于是乎在进行歌唱之前,演唱者只有对歌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挖掘其中深刻的含义,充分掌握歌曲中的情感要素,对歌词进行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实现声情并茂的演唱。

(二)对歌谱进行细致的挖掘

歌谱是一首音乐作品的表现载体,是一种符号语言形式,音乐作品中的灵魂主要是通过歌谱形式进行表现与传达的,而后再以演唱与表演的形式展现在观赏者面前。因此,声乐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之前需要认真研读歌谱,熟悉歌谱中的调性与旋律,细心揣摩歌谱中的每一个记号,声乐演唱者最好能够深入探寻到歌谱的最深处及内部本质当中,对歌谱进行细致的挖掘,这样才能更好地揣摩音乐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真正理解其创作本意。声乐演唱者也只有在了解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的意图之后,才能深刻理解与掌握作曲家所要表达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再加以二度创作,融入自己的情感,声乐演唱者才能在表演舞台上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诠释整部作品的真实涵意。

(三)眼神与面部表情丰富

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演唱者自身的感情变化都会从眼睛中表现出来,从眼神的变化中也能看出演唱者当时的心态和感情,因此,演唱者要把握住眼睛的变化程度,并通过眼睛来实现传达作品情感的目的。在我国传统的架花子“眼法”中就有专门进行眼神训练的方法,演唱者可以适当借鉴这套训练方法来进行锻炼,增加自己在舞台表演中的眼神魅力。演唱者在表演一部音乐作品时,首先要把自己真正放入到歌曲中,并把自己当作是歌曲中塑造的角色,以通过眼睛来表现歌曲中的情景。例如,在唱到“草原”和“敌人”(源自《草原之歌》)时,演唱者可以借助眼神来传达出作品蕴含的情感内涵,从眼睛中流露出对辽阔无垠的大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和对敌人无比仇视的情感,从而打动观众,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不仅眼神,人们的面部表情同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如处在欢喜的状态时,人们的面部表情自然就轻松自然一些,且嘴角也会稍微上扬;而面对内心中的哀伤时,人们的面部表情就会表现出一种内心痛苦的感情变化,面部的肌肉就较为紧张,并呈现出嘴角下撇的表情。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面部表情也应该根据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并且尽量做到真实、自然。只要演唱者能掌握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并使这种情感变化与自己的面部表情相统一,就能使舞台上的表演更显生动和形象。

声乐表演论文第4篇

目前,我们对“古典唱论”的研究或者“整理”,或者只是从表层进行实践切合(如字词),而没有能够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宏大理念着眼,进行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习与创造性的转换而失之皮相。声乐界对西方的吸收借鉴面临近现代中国音乐的整体发展同样的问题,但声乐教育领域对西方的“尊崇”根深蒂固,我们在“复兴”的伟大事业面前,亟需对西方声乐进行重新的学习与再次思考。这就使得声乐表演艺术学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概括说来中国特色的声乐表演艺术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戏曲声乐历史

1、对声乐表演中语言表演的研究。一是对歌唱特征的定位:《乐记・师忆》中就有“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固言之;言之不足,固长言之;长言之不足,固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固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说法;[汉]班固亦曾说过“《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固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可见中国传统唱论是建立在“歌咏言”基础之上的。二是对歌唱时字声关系的研究探讨:[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只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末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渡’是也。”;[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关于唱词的头、腹、尾论,如“善唱则口角轻圆,而字头为功不少,不善唱则吐字庞杂,字就着累偏多。”;[明]魏良辅《曲律》指出,歌唱如果吐字不清,声音“虽具绕梁,终不足取”;[清]王德辉、徐沅徵《顾误录》谈到“喉齿到口,须用舌齿唇鼻,剔其四声,判其阴阳,全在口上用劲,方能字清腔正。”[清]徐大椿《乐府传声》认为“靡慢模糊,听者不能辨其为何语,此曲之最违古法者”;[清]李渔《闲情偶寄・授曲第三・字忌模糊》认为“然于开口学曲之际,先能净其齿颊,使其出口之际,字字分明,然后使工腔板”,把吐字作为歌唱艺术的核心问题提了出来。可见我国传统唱论非常讲究歌唱中对语言的把握,确立了“以言为本”的歌唱表演艺术追求。

2、对声乐表演中行腔表演的研究。如果说“字正”是基础,是发音吐字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话,“行腔”则是语言与音乐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民族歌唱艺术就特别强调根据什么字,产生什么腔,把“以字行腔”作为首要的技术美的追求。如[清]王德辉、徐沅徵《顾误录》谈到字腔的关系时认为“字为主,腔为宾。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客夺主矣。”[清]李渔《闲情偶寄》把吐字归韵与歌曲的行腔规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行腔的“高低轻重抑扬”主要是依据歌词的字意来设计的。[清]徐大椿《乐府传声・徐疾》中,对中国传统唱论中“起、收、疾、徐、催、辙”等行腔技巧也有专门的论述,提出歌唱中因“徐”而使节奏散漫无收和“疾”使得吐字模糊都是歌唱表演之大忌。

3、对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的研究。古代唱论一贯注重唱曲要唱情。[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欲唱好曲者,必先求明师讲明曲义,师或不解,不妨转询文人。得其义而后唱,唱时以精神贯穿其中。”唱曲之有情,则“悲者黯然消魂”,“欢者怡然自得”,“声在齿颊之间,各种俱有分别”。 李渔指出那些唱曲缺乏曲情之人,“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谓无情之曲。”唱曲若无情,“虽板腔极正,喉舌口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非登峰造极之技也。”当然,要获得曲之情,首先就要解明曲意,这样才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 [清]徐大椿《乐府传声》“曲情”一节亦谈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他还谈到,“若世之止能寻腔依调者,虽极工,亦不过乐工之末技,而不足语以感人动神之微义也。”曲情的表达,在相当程度上又与演唱中的技术处理有关。《乐府传声》在谈到唱曲中的“顿挫”、“轻重”、“徐疾”、“高腔轻过”、“低腔重煞”时,都曾结合曲情的表现来谈这些唱法的技术处理。

二、西方近四百年的声乐发展灿烂辉煌

西方近四百年的声乐发展史,是人声的技术领域得到空前发展的历史。由于对技术的深度挖掘和时代风尚的影响,曾几度走向“惟声音”表演的迷途,但声乐发展整体上始终是沿着声乐艺术的表演规律与整体性方向发展的。

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的研究表明:

1、17世纪歌剧产生之前的声乐艺术的表现力,是很狭隘有限的。17世纪初的“美声”独唱已不再是那种叙述故事和吟诵诗歌那样的独唱了,它已经成为一种更加富有表现力的声乐艺术。

2、卡奇尼在1602年出版的《新音乐》歌曲集序言中引用柏拉图的话“音乐之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以此作为美声学派的创作及演唱的原则和理论依据,或者说声乐表演的基础性依据。

3、歌剧艺术继承了源自古希腊的演剧传统,把“演”始终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其中,尽管有过阉人歌手中后期的偏离,但怎样演、如何演一直是歌剧或歌唱艺术发展的中心。

4、几百年西方歌剧艺术经典及经典歌唱家的表演为歌剧或声乐表演确立了榜样与标准。

三、表演艺术的研究与发展为声乐表演艺术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我国具有悠久的戏曲表演传统且品种多样,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唱表演体系的主要资源。各剧种形成了丰富的戏剧流派,如中国京剧的各行当在其发展中都形成了繁多的流派。通过吸收借鉴,以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工作者对中国民族声乐及其表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金铁霖的“声、情、字、味、表、养、相”提法。

2、西方悠久的话剧表演理论是我们进行声乐表演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确立了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演剧体系。当然,也形成了丰富的戏剧流派。作为舞台艺术,它们之间的共性无疑具有较多的借鉴意义。

3、当今日益发展的电影电视表演艺术及理论,歌舞电影和音乐剧表演艺术为我们进行声乐表演理论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

四、声乐表演艺术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有了上面的基础,鉴于“声乐表演艺术学”既是表演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音乐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声乐学与表演学的交叉学科的基础性研究。根据这一特点,应充分吸收国内外表演学和声乐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使之融合,密切关注艺术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新动向,站在哲学与艺术学的高度,来构建声乐表演艺术学的基本体系与框架。

第一,对各种声乐表演形态的研究与理论上的梳理;第二,对历史上的经典声乐作品及其演绎与表演进行研究;第三,对历史上的经典歌唱家的表演进行研究;第四,对声乐表演教育教学及其走向的研究。

对所有的音乐艺术门类而言,由于表情艺术的特殊性,表演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声乐艺术由于是以人的身体作为乐器,表情性与表演性既是声乐表演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终目的。1、声乐表演应该立足于人的、人性的这样的事实;2、不同形态的声乐表演,情感美的标准既有时代性也有所谓人性的稳定性;3、声乐表演是各种表演的综合,在不同的声乐表演形态里,有的体现出舞台剧的特点更多一些,有的则体现出电影表演的生活化特点更多些,有些强调肢体,有些强调内在,有些可能只强调声音本身。目前,针对狭隘意义上的声乐表演艺术研究,国内外都相对缺乏。但是,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吸收国内外表演学和声乐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使之融合,密切关注艺术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新动向,站在哲学与艺术学的高度,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声乐表演艺术学的基本体系与框架将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傅惜华编,《古代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月版)

声乐表演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我国现今在培养声乐教师的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声乐教学不够完善,尤其在理论建设上较为滞后。本文论证了现今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可能性和迫切性。

一、声乐教育学的定义、内容和培养目标

1.定义

“声乐教育学是研究和阐明声乐教育的结构、过程、原则、方式等规律的科学。’‘声乐教育学是声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声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是研究、解释所有与声乐相关的知识的一门学科。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研究声乐的教育规律.揭示声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使之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声乐教育学隶属于音乐教育学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

2。学科内容

声乐教育学的内容包括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和声乐教学法等。“在探讨声乐教育学的理论构建时,我们还应从声乐文化的整体中去认识声乐教育的特殊性。’’⑦

3.“声乐教育”和“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育”是指与演唱教学有关的一切行为的总和。广义的声乐教育包括所有学校的声乐教学,也包括社会上。如社区、文化宫、单位、群众艺术馆、声乐培训班举行的各种声乐教学和培训。狭义的声乐教育仅指学校的声乐教学。“声乐教育学”是指研究如何进行声乐教学的一门专业学科.目的是培养具有声乐教学能力的教师或从事声乐教学的专门人才。

4_“声乐教学”与“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学”是指进行演唱教学的行为,或指代一种职业,如,“刘老师是搞声乐教学的”就是指职业。“声乐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或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声乐教育过程的总和,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学的一个子项。

二、当前我国在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培养声乐教学^才的专业概念不准确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层次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种。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高校里本科的表演专业都设有“声乐”或“声乐表演”或“声乐演唱”,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另外。各高校的音乐教育本科都开设有声乐大课,个别学校开设声乐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声乐教学水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中有表演专业“声乐”或“声乐表演”等,如中央音乐学院等校.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再就是我国目前唯一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专业——“声乐教学与研究”或“声乐演唱与教学”等.如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

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目的是进行声乐教学,但“声乐教学”多指教学的一种行为,声乐教学多指职业,代替专业名称在含义上有点偏颇。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达到授以“声乐教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课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有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声乐教学法,以及文化知识、品德修养、教育学知识等等。“声乐教学”这一名词无法表达该专业如此庞大的学科内容。所以,用“声乐教学”来指代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名称不妥帖。笔者认为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名称.如用“声乐教育学”就更为贴切。

幺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够健全,特别是声乐理论教学欠缺

现今.我国的声乐教育达到了快速的发展。声乐教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声乐教学是门新的专业,许多声乐教学经验和理论还没有被整理真正应用于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学科理论中,理论课程仍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本科层次上教学内容大都还囿于一对一的声乐演唱课的单一模式,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理论现象较为严重。从国家“声乐教育”最高层次的“声乐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情况来看。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O5级“声乐演唱与教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声乐演唱、论文写作、音乐会、歌曲钢琴伴奏、中西方声乐发展简史、声乐教学法、作品分析、美学文艺学、西方歌剧鉴赏、中外作品演唱鉴赏、歌剧重唱训练、西方文学史(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艺术学院“声乐表演及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根据本校O5级使用的《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t)2oo3年版):艺术美学、学位论文写作、声乐演唱及教学研究、音乐美学、声乐艺术史、专著导读与研究、音乐分析、音乐文献检索及利用、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美学、歌剧艺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学、自由作曲、数字录音技术。以上两所学校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上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我国其学科发展都较为完善.课程设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规,具有典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专业的教学还没有上升到“声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高度.教学内容没有含盖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等。

可见.我们目前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课程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单一的声乐技能小课充当着主要角色.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和完整性的“声乐教育学”学科理论。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建立声乐教育学的可能性

1.我圈的声乐教育得到了憾毛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声乐教育也与此诞生。在近1oo年的声乐教育历史中,通过一代代声乐教育者的努力。声乐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根据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统计,截止2004年止。全国设立音乐专业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音乐院系不下900多个,其中,以声乐学生的人数最多。”‘确§着音乐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声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国设置招收音乐学硕士的高等院校达到65所。其中招收“声乐硕士”的高校有62所。在这62所招收“声乐硕士”的院校中涉及到“声乐教学”的有30所”。

2声乐理论建设成果斐然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近些年来大量声乐教学理论著作和论文出版发行。比如,余笃刚编著的《声乐艺术美学》,范晓峰编著的《声乐美学导论》,李维渤的《西洋声乐发展概略》,李晓贰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维渤选译的《训练歌声》,作者[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刘朗主编的《声乐教育手册》,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编著的《声乐教学论》,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中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还有《西方声乐艺术史》等等,这些对声乐教学理论的完善和课程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声乐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基础。

3.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呈现多元化态势

声乐艺术积淀了人类灿烂的文化,当今世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精彩纷呈。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趋向多元化。这些都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领域,也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声乐教育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在民族声乐教学和西洋美声唱法教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些演唱和教学实践上的成果都丰富了声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为声乐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

1.培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一个科学的专业名称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搞清声乐教学人才培养这一专业的概念,把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混为一谈.

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授课模式、方式、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一直效仿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上的严重失误,限制和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上应该有个专业的学科名称,然后才能摔开当前该专业的教学受音乐院校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束缚,走上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声乐教育学”是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这一专业的最佳名称.它是“声乐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有别于“声乐表演”又有别于“音乐教育”。这个准确的名称给了该专业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内涵。将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声乐表演论文第6篇

 

关键词:声乐 歌唱语言 美声唱法 戏曲演唱

 

 

音乐表演艺术总的分为两大类,一为声乐,一为器乐。其中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这一表演形式在国外是专指歌唱,在中国则是歌唱、戏曲演唱和曲艺演唱的统称。与同为音乐表演艺术的器乐演奏相比较,有着语意表达直接、感情表达真挚的特点。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声乐并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好的歌唱并不是单纯的把声音发出来就可以了的,在对于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主体的理解与表现上,在对于语言韵味与演唱风格的把握与表现上,体现出鲜明的艺术性。

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与音乐的高度结合,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声乐语言,从创作到演唱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词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元素或者已经被创作过的具有典型性的文学语言——歌词。第二是曲作者根据歌词内容所呈现情感画面所创作的既能体现歌词的内容情感又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旋律。最后是声乐 演唱者通过对歌词和曲调的独特理解,用歌声把以上两种语言生动的表演出来,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简单的说为“歌必有词”。当然也有无词的歌,如前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作于1943年,是苏联音乐史上第一首为人声而写的协奏曲,作品虽然没有直接体现战争主题,但它所描述的苏联大自然的美,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严峻考验的日子里表现出的纯洁自豪,满腔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的向往和对胜利的确信,都是紧紧地同当时的现实联系着的,正是因为这样,这首作品虽然没有歌词,但是它的内容却明确易解。还有一些歌曲中用大量的衬词以及歌曲的花腔部分,这些都是整个歌曲中随歌曲内容的情绪产生的一种表现手段,如歌剧《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表现了她的复仇心理,正因为声乐艺术的基本特点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我们在学习声乐和教授声乐的过程中就一定要紧紧围绕着这个基本特点学习和教学。 

演奏音乐需要有乐器,人声乐器怎样发出歌唱的声音,在人声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做不到的,就是配合歌声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把其称为歌唱的语言。声乐艺术就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形式,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无论歌唱者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离开语言,也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更构不成歌唱的艺术,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塑造出各种各样心灵的情感和各式各样的音乐形象,这才是声乐艺术的魅力。“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早在《尚书》中的论述就明确了声乐艺术的性质。 

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无论在美声唱法还是在我国的民族唱法这都是不可改变的重要原理。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尤其是我们运用美声的发声方法,来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由于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欧洲语言文字在结构和发音上有较大的差异,导致某些发声技术上的差异,有一些学生在演唱时过分注意发声方法以及声音,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导致演唱的时候,听不出其中的歌词也就是语言,更不用说进一步了解所演唱歌曲的内涵,而另外一些人则是过分注意咬字,忽视了字的结构,把语言分解开演唱,使人听起来非常吃力,进而破坏了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破坏了歌唱发声的基本原则,有人说美声唱法只注意声音而不注意语言,这是不正确的,美声唱法之所以在欧洲产生,并不是发源地意大利地区民族天生就是那种声音,美声唱法的形成与意大利的语言特点是分不开得,意大利语的语言的发音特点比如,元音结尾,辅音比较纯,说话习惯的夸张性,以及豪放的热情性格等,这些特点对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国的民族唱法中和戏曲演唱中,更是对于发声咬字的准确和清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 

“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只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末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出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渡’是也。”在我国古代歌唱艺术中把对语言的训练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把每个字的演唱规范的十分详尽。字有声调:阴、阳、上、去;吐字分五音:喉、舌、唇、齿、牙;“四呼:开、齐、撮、合。”每字又细分:字头、字身、字尾。严格规定了如何出字如何收音。这些歌唱训练的原则应用于当时的梨园、教坊以及后来的各地方戏曲的科班。在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演唱中,十分讲究吐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形式,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声乐确切的文字语言是任何其他的音乐形式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无论我们训练的声音多么的响亮优美,无论我们的声乐技巧多么的完美,如果离开语言,那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构不成歌唱艺术。语言是声乐的精神部分,声音则是表达语言的手段,而艺术化的美丽的声音本身也包含了很高的文化意识。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塑造各种各样鲜明的音乐形象,传达心灵的情感,这就是声乐艺术的魅力。因为有了文学语言,使得声乐艺术成为所有音乐形式中最容易把相对抽象的乐音与比较确切的情感表达结合起来的形式,因此无论是在声乐演唱还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都不应忽视语言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声乐表演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 声乐教学 教材改革

为音乐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师资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推动和加快音乐基础教育的变革和进程,在当代社会传媒技术高度发展和艺术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学校情境中的音乐教师教育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迟缓的声乐教学改革以及高师音教专业毕业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偏低的客观现象,使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问题作为与声乐教学息息相关的主要环节之一,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的现状

1.演唱教材的选择和运用。许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演唱教材比较混乱,大多都是声乐教师各自为政,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声乐曲目选择教材,系统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针对性等方面考虑得不够;内容缺乏新意,曲目选择保守,没有积极拓展;往往根据个人演唱特长选择曲目教学,没有全面贯彻多种唱法的实践教学原则;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利用率不高,实际教学内容仍然倾向于声乐表演专业。

2.重视演唱教材轻视基础理论教材。声乐基础理论教学是声乐整体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声乐演唱实践的基础。但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此类课程,势必造成学生不知道或不接受此类课程的学习,现已出版的声乐基础理论教材便形同虚设,这个空缺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发展。

3.声乐教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考核,学生能完整演唱1~3首中外曲目,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年来的考试形式惯例。这种考试形式很少被打破,它反映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缺乏全面性和开拓性,但更值得反思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是否得以明确。

二、高师声乐教学教材的建设

1.把声乐演唱课和教材紧密联系。声乐演唱课是高师技能技巧课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声乐课堂上按声乐教师的具体要求演唱好声乐作品,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作品的知识内涵和外延,是声乐演唱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要具备多能的特点,学生在入学时大多数的声音演唱条件都不能和声乐表演专业的要求相提并论,因此,经常出现大多数条件一般的和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对待前者声乐教师缺乏教学耐心和激情,不愿继续探索和开拓,教材曲目的选择和运用多次重复,充满陈旧感,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和提升,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待后者声乐教师充满教学的欲望和热情,教材曲目多选择难度较大的中外曲目,往往把专业演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自己和学生教与学的成功与否。这两种情况都表现出声乐教材在选择和应用两极分化的不规范现象。要想认真地贯彻和执行教学大纲,顺利地教学,合理、妥善地选择制订声乐教材不可忽视。要建立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声乐教材体系,声乐教学不能只关注歌唱技巧的教学,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基本囊括了所有形态的声乐作品,从民间歌曲到创作歌曲,从古代艺术歌曲到现、当代艺术歌曲,从戏曲声乐作品到曲艺声乐作品,从歌剧声乐作品都声乐名品佳作。这类教材,内容全面、丰富,教学性体现在入选作品的体裁、题材、时代背景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品发表的年代及时代特征、词曲作者及作品的内容主题、角色情节及曲式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为我们文献知识的教学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演唱风格与难点的教学提示无形中又提升了鉴赏能力。因此,充分选择这类既有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又结合演唱实践的声乐教材,有利于学生的歌唱表演,拓宽知识面。

2.重视声乐学科基础理论教材的选择。声乐基础理论课程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多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许多声乐基础理论教材都在陆续出版中,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声乐基础教程》等。这类教材涵盖了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声乐艺术的语言和心理,声乐艺术的文化学和教育学,中外声乐艺术史,声乐美学和表演学、风格学等,使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得以构架,通过选择和学习,使声乐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清晰地认识到声乐学科的理论内容,明确声乐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层了解和掌握声乐的结构整体,即声乐的生理、语言、心理、表演和教学的理论。应以此类教材为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教材的依据,分阶段、分层次、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适应教学要求和需要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实现与现行的声乐技能课间的和谐统一发展,低年级学生应强调和重视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学习。

声乐表演论文第8篇

一、声乐美学的含义和历史发展

( 一) 声乐美学的含义

艺术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本质属性和特质的一门学问,它从艺术美的多种形态的普遍性中揭示各自的独特属性,研究审美性能同艺术创造的组成形式和过程。声乐美学以艺术美学为基础,着重发掘声乐艺术美的本质,探究声乐艺术领域中特有的美,即审美的普遍规律及本质规律,是从音乐美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美学之一。

( 二) 声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艺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类的身心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感官感知发展进化,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知审美认知,使其能够传达出较语言而言更为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音乐语言。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形式主要有史诗、颂歌和抒情诗。公元前八世纪,两部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大型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就是以吟诵形式表演的叙事歌曲,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整理加工而成,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吟诵史诗的歌手称为巴德,演唱时用弹拨乐器伴奏。公元前九世纪,随着多利亚人入侵希腊,合唱成了这个时期希腊音乐的主要形式,太阳神颂歌、酒神颂歌以及稍后出现的另外一种新体裁抒情诗,构成了最初声乐歌唱的表现形式。公元前六世纪末,一种新的音乐艺术体裁希腊悲剧在酒神颂歌的基础上产生,古希腊悲剧是希腊文明的重要内容,对当时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教会文化盛行,在古罗马文化的影响下,基督教文化中的教会音乐占据了当时的统治地位,慢慢发展出教会声乐。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音乐中被大大发展,此时的声乐艺术也开始逐步追求人性、肯定人性,注重个人情感以及个人的创造性。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上,由传统的庄严古朴转向繁丽华饰。巴洛克时期的声乐美学更是西方音乐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歌剧的诞生标志着巴洛克时期新风格的确立。到十八世纪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树立一种崇尚自然、纯朴、充满激情又合乎理性的全新的声乐美学观念。进入近代后,德国古典美学理论及俄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十九世纪汉斯立克提出了音乐内容就是音乐的运动形式的观点,举世闻名。二十世纪声乐美学又在表现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上有了创新,并且进一步融合了现代心理学的方法和社会学视野形成了一批新的理论体系中国的声乐艺术源于民间,并且广泛在民间流传,依靠口传心授,而使声乐艺术得到发展,并且演变出不同的风格,内容也更加丰富。中国的声乐艺术带有中国特色的朴实自然的风格,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代表着他们的审美特点,表达了人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心声,有着浓厚的民间基础。中国的音乐美学开宗立派较早,以儒家和道家最为代表性。儒家美学论著有《乐论》、《乐记》,道家音乐美学论著有《老子》、《声无哀乐论》等。声乐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断前行。近代后,在中国的音乐艺术发展和交流下,声乐美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更加专业、规范和体系化的方向前进。

二、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艺术体现

( 一) 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

音乐是表情艺术,抒情性和表现性是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歌唱艺术的魅力在于歌唱者用圆润优美的嗓音、深情并茂的演唱,带给听者美的享受,或陶醉、或共鸣。

声为情之本,情为声之魂。情感是歌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它是演唱者内心的一种具体反映。在演唱时,人的情感变化同歌唱中的节奏、旋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音乐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更是情感体现的重要载体,演唱的速度、力度能够反映出演唱者的情感变化。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通过对音色、速度、表情、节奏等方面进行调节来展示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特征。

声乐演唱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个二度创作,深刻地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我认知和体验,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在歌声中传情达意,并辅助一定的表情及形体展示,感染着观众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声乐审美效果。在歌唱艺术的情感体现上,不仅仅要注重艺术形式,也要注重情感表现的真实以及美感,虽然声乐的演唱需要一定程度的夸张,但是也不可脱离生活的实际、脱离情理。歌唱者表现出的艺术美和真实感情才是歌唱表演的艺术基础,只有真情实感才能够引起观众的思想共鸣。

( 二) 声乐演唱的情感特征

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词曲和音乐的有机结合构建起来的艺术形式。歌以咏言,声以宣意,用歌声感染感动听者是声乐演唱追求的艺术目的。也就是说,歌唱艺术的构成离不开诗情、曲情和声情。

声乐作品中的歌词以诗化的语言歌咏事物抒发情感,诗情奠定了作品的基调。当这种诗情与音乐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音乐的形象更加具体,而音乐又进一步升华了语言的诗情。《礼记乐记》中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便是声乐美学的体现。凡是流传久远的音乐佳作无不充满着浓郁的诗情。曲情是声乐曲调的情感,词与曲的关系是相户依存的。从作品的节奏、调性、旋律走向等方面结合歌词,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分析体会音乐的曲情,才能真正表达出作品中所蕴藏的深情厚谊。要完美地演绎一首声乐作品,只有深刻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演唱者的再创作,用完美的歌声将蕴含在声情中的曲情及诗情完整地表达出来,通过有声的音乐,表现出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思想。由此可见,歌唱艺术的情感是由声情、曲情及诗情融为一体的。诗情奠定了歌曲的内容,曲情赋予了歌曲的形式,作为歌者,只有将声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情感完整地展示给观众,做到激起观众的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达到声乐美学的本质要求。

三、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 一) 声乐美学对声乐演唱的指导

1. 演唱的声美

美好的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这就要求歌唱者要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具备优美悦耳、表现力丰富的声音。然而,人的声音条件各有不同,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促进艺术修养及歌唱能力的提升,美好的音质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达到改善的目的。一个优秀的歌唱家,要树立声乐的专业敏感,适应非自然艺术化对于发声的要求,使其在艺术的说与唱中形成自然的活动反应。做好各种练声训练,从而达到声音美的目的。

2. 演唱的字美

声音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声音的内容。歌唱脱离不了语言,字音的纯正与否是评价声音美的重要标准之一。演唱中每个字的字音结构各不相同,要做到吐字清晰,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中就采用了开、齐、撮、合的吐字方法,配合科学的发声及共__鸣器官的美化和扩大,声音才会更加圆、柔、甜、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唱者在歌唱时,还要根据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创设不同的咬字速度和力度,确保观众能够准确清晰地听清歌唱者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音,让听者充分领略作品最完美的意境。

3. 演唱的腔美

声乐演唱中离不开字正腔圆和依字行腔。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音乐修养,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和声,研究词曲内在的逻辑性、作品的发展脉络和情感层次,将作品本身所附有的内涵与情感通过演唱表现出来。要根据字音的情感变化要求进行创腔的处理,将歌唱中的曲调、字调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唱腔旋律的音乐情感和形象,展示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突出歌唱艺术的美感。

4. 演唱的节奏美

声乐歌唱艺术中的节奏因素,也是人们普遍认为的歌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实证明,离开了节奏的依托,声乐旋律的表现就成为空谈。节奏是构建音高、调式、和声的载体。在声乐作品中,歌唱的节奏在结构上有着非常丰富、复杂的变化,歌唱者要充分利用声乐中作品的节奏来传递作品的审美价值,用丰富多彩的节奏来表现作品的艺术美感。

( 二) 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

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歌唱技巧都是声乐美学在歌唱艺术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演唱最为基本的条件。

1. 技巧方面

气为声之本,没有气就不能产生歌声,也就不足以传递听觉审美。对于演唱者而言,歌唱的呼吸变化要富有声乐作品理解上的感情色彩,将呼吸本身成为声乐歌唱表现的一部分。提前做好情感准备,可以很自然地将作品的美感一并唱出来。歌唱表现过程中,声音需要通过腔体共鸣提升音量,共鸣在音质美的审美效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共鸣在修饰、美化声音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优秀的歌唱家往往将共鸣同歌唱旋律、情感表达相结合,使音色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展示艺术效果。清楚的咬字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音更加清晰,对歌唱美感有着很大的作用。在歌唱中,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无论音调走向如何,音色、音量同语调都会伴随歌曲的情感而发生变化。只有对字音结构的性质准确把握才能将依字行腔贯彻在声乐演唱中。

2. 理论方面

声乐歌唱艺术是对声乐作品的第二次艺术加工,是歌唱家将声乐作品的语言同旋律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美学比较抽象,将其在歌唱表演艺术领域中应用,能够更好地体现艺术美感。声乐通过歌词凝练来达到歌唱的艺术效果。其诗词在创作上必然追求口语的美感,突出有声性,强调声乐文学的艺术性,使其明朗、上口,能够符合欣赏者的口味,引起广泛的艺术共鸣。

旋律作为声乐歌唱的灵魂,对声乐语言有加强效果、补充意境的作用,它是由音调美、节奏美、和声美构建起来的。因此在旋律的把握上,要将声乐作品所提供的感情基调同思想特征统一起来,充分利用音乐的非指向性特征,深入挖掘、拓展歌词的意境,在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声腔的配合下,以音乐的乐句感和段落感来强化歌词的语义内容,使之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运动变化的情感过程。

3. 情感表现

情感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表现因素,声乐演唱是需要演唱者全身心投入的一种表演形式,否则即便拥有高超的声乐技巧,也不能感染听众。演唱者只有遵循声乐美学的规律,将歌唱要素、情感、字、声、腔诸要素协调统一,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才能为歌唱的艺术魅力加分,真正达到歌中情,情中声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