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6:19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第1篇

1.实现对教育组织各方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目前,各类教育组织相互分离,内容重叠,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若采用连锁经营,有经验和有品牌的在职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可以得到整合。欠缺经验和品牌的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连锁经营来吸收先进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技能,实现质的提高。

2.好的教育机构的连锁经营能带来规模效益。实施连锁经营的重要特点就是可以快速复制,扩大规模效益。这里的规模效益来自于共享教育资源带来的单位成本的下降;统一管理带来的单位固定管理费用的降低等。教育机构连锁经营的核心优势在于可以实现低投入下的快速扩张,并且能获得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直接拥有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品牌优势,一个知名品牌的连锁教育机构比新创办一个教育机构更容易取得受教育者的信赖和认可。

3.给行业外资金投资者机会。投资教育行业感兴趣的行外人士或组织,但是成功者却非常少。究其原因,行外人士或组织对教育体制和行业运作不熟悉,缺乏掷地有声的教育品牌。而通过教育组织的连锁经营就可以改变这种现象。

二、推进教育组织连锁经营的思路

1.选择合适的连锁化经营形式。选择这种方式的教育机构直接拥有下属连锁教育机构的资产投资和经营管理,便于日常管理并保证教学质量。但这种方式容易使总部教育机构的控制权过高,有可能会削弱下属连锁教育机构的管理积极性。对于资金短缺或需要拓展资金规模、办学规模的教育机构,可以选择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的方式。选择这两种方式可使总部教育机构控制程

2.选择适合采用连锁化经营的教育类型。在进行连锁经营时应该选择其二三线的教育类型来实施连锁经营,即教育机构的夜间部、业余部、函授部和技能培训部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机构的品牌获得效应,同时也保证了万一连锁经营失败时,对其品牌破坏程度的最低化。

3.通过提高教育机构的规模来降低成本,扩大教育市场占有率。但如果连锁规模过大的话,总部教育机构的控制力会减弱,教育资源总量会不足,生源质量会下降;如果连锁的教育机构扩展过快,总部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对有意向连锁经营的下属机构考察不够严

4.设置强而有力的训练系统和实时监控体系。教育连锁经营需要对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的质量进行符合连锁经营的再造。即要建立一个培训系统,为教育连锁经营培训高标准人才。此外,还要建立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即建立教学效果评估制度,尽可能量化教学效果;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教学质量、收费、服务的检查,保证受教育者获得好的教育待遇;要及时对连锁教育机构的不足实施处理;推行督导员管理,定期评估分支机构的教学管理质量;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不受侵犯和滥用等。

三、以企业连锁经营模式推进国家开放大学的系统建设

1.以直营连锁办好自己的学习中心。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投资建立并直接管理有多个这样的“学习中心”,即北京学习中心、太原学习中心、TCL惠州学习中心等。在这种学习中心应采取纵深式的管理方式,直接管理所有的教学点或教学班的日常教学和行政管理。各教学点也毫无疑问地必须接受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的指挥和管理,一切按制度行事,确保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确保教学质量。

2.以特许连锁理顺与44所省级电大的关系。中央电大对于各省市级电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目前是没有直接决策权或领导权的,二者仅是以“五统一”联系的松散型的教学系统。我们应以契约关系为纽带,充分考虑二者的利益,整合其教育资源,或帮助投资教学资源,或让渡部分经营效益,将二者联系在“命运共同体”认同所产生的团结力量上,同时也兼顾地方电大的“生命共同体”,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经营及管理自。这种以契约关系为特征的特许连锁,即国家开放大学必须拥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运作技术和管理模式优势,从而系统指导,分层管理,让地方电大(或分部)能很快地运作,并尽快从中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自从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频繁,文章以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中心,在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组织文化、战略定位、职能管理、资源配置等四个视角归纳了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以经营绩效为选择标准、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为制约要因的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选择模型。 论文关键词: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海外子公司;走出去战略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哪些不同的模式?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企业的组织文化、战略定位、职能管理、资源配置等视角,归纳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模式,从企业经营绩效、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等方面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新问题 自从2000年中共中央正式确定“走出去”为我国一项开放战略、“十五”计划启动“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频繁。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2万家,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43亿美元,年末境外就业人数达102.6万人,其中外方雇员45.5万人;在此基础上,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却逆势而上,在全世界排名第13位,在所有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中排名第三位。金融危机导致汇率剧烈波动和国外资产价格下跌等原因为中国公司创造了走出去的机会。 实际上,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经营已经有十余年的经验,1996年海尔集团在印度尼西亚、金城集团在哥伦比亚开始投资、1997年万象集团在英国、华立集团在尼泊尔投资经营,成为第一批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近年来,以联想收购美国IBM家用电脑业务、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多媒体公司全球电视机业务、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为代表,大批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并购海外企业,跨国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大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同时,大批中小企业也走出国门,开始了跨国经营之旅,经过多年的跨国经营实践,中国企业在海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面临着与国内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尤其是海外子公司的雇员绝大多数来自于东道国,如何在海外子公司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面临的新课题,总结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选择适用的管理模式的一般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理论综述 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主要涉及跨国经营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国内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 1 跨国经营模式的研究。Perlmutter(1969)提出了企业跨国经营EPG三模式,后来发展为跨国经营的EPRG模式,即本国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多中心主义(Polycentricism)、地区中心主义(Regiocentrism)和全球中心主义(Geocentrism);近年来,Schuler(1992)、Dowling(1999)提出了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模型,指出“外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连锁经营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求加强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已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因而本文展开对教育活动的探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大零售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拥有市场销售管理理论并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和服务业的双赢。因而急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抓住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基于当前高职院系教育体制改革,从专业发展特点入手,培养出较高就业能力的学生。

一、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特点

连锁经营管理是上世纪末正式添加的经营管理专业,同其他的经济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商品、品牌、各区域卖场等各项资源的有机融合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产品的营销,因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市场发展主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同当前连锁经营企业相联系,以具体的市场活动作为教材,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并丰富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高,营销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很快的掌握该地区的营销优势,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等特点。

二、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一)缺少重视

目前,高校专业已经初步执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慢、理论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当前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出现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不清,觉得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企业主要是展开经营活动,因而主动成为学校合作方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训时,所在的企业发展模式不足。如本文所提到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进入到具有完整的连锁经营体系的企业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重视不足,导致在寻找合作企业的时候不够尽心,如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规模的连锁企业中展开校外实训无疑是最科学、全面的合作方式。但事实上,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即便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展开教学实践,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缺少制度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新起步的专业,当前仍有众多高校未将这一专业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展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所以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与此同时,要想扩大该专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的专业性,同时展开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制度支持。事实上,当前拥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未能制定独属于该专业的发展策略和相关制度,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执行同其他专业相一致。如某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同一个企业展开校外实训,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对连锁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掌握。

(三)缺少专业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教育体制安排下展开的,对于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只有制定完整的合作机制、如企业掌握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情况、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才能推动合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缺少专业性。一方面是双方信息未能及时全面共享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文书、正常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导致校企活动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而非本质上的具有实际效力的合作。

三、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策略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树立正确的认知

为提高高校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正确认知,一方面要求高校能够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学校的教学活动,这将使学校正确认识到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本质,从而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能够更加注定该企业的专业性、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是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校企合作模式的文件等支持,如支持校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建设,提高给校企平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高校和企业都能够支持这一模式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双方的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的合作机制,要求双方多能够根据对方发展现状,从而规范双方的合作,使合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一方面要求学校能够在尊重当地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展开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企业能够按照高校的发展状况,提供专业的、具体的职位帮助,如某南方高校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偏向于对食品连锁店的管理,因而要求食品连锁企业能够主动同高校合作,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具体科学。

(三)以双方共赢作为合作目标

当前校企合作出现的专业性不足问题,在于学校所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未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表现在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未能满足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需求,因而要求能够基于双方互赢的目标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是要求企业员工能够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和展开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参观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在发展中遇到较多的挑战。因而要求发挥政策、企业管理等的作用,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作者:高霞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第4篇

摘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的有效成长和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缺乏本土文化根基的、不尽合理的企业经营战略模式,积极进行企业文化、技术、产品、业务组合、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发展创新,通过企业文化模式、商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型,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企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企业经营;战略模式创新;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12005

一、引 言

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趋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对中国企业的巨大冲击,要求企业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其经营战略模式的创新与转型[1]。

企业经营战略模式的核心问题:一是人心的有效凝聚,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同心协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中的问题。二是科学、合理地选择企业的业务经营及产业发展方向和建立有序的内部业务运作系统,以便有效满足企业发展与外部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进而得到客户信赖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三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工作与评判标准,使企业各项业务能够在相对规范的轨道上运作,从而让所有员工的行为方向及目标统一,减少内耗。

中国企业经营现有战略模式的突出问题:一是企业经营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其运营机制全盘西化,跟在西方企业后面亦步亦趋,与中国文化及其传统相脱离,故而难以有效凝聚人心,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进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1]。二是企业的产业选择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位置,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基本集中在劳动与资源密集型行业,对外依存度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旦外部市场出现萎缩,必然受到巨大的冲击 。三是企业的内部业务运作系统及其经营管理系统与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缺乏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科学、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系统 [2]。

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生存下去,关键是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其缺乏本土文化根基的、不尽合理的企业现有经营战略模式,全力进行企业文化、技术、产品、业务组合、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发展创新[3],通过企业文化模式、商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型,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经营的企业发展之路[4]。

二、建立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企业文化模式[5]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企业及其核心竞争力有效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文化模式转型是企业最彻底、最本质的一种改变,涉及企业经营理念、发展愿景、使命、价值取向、长期目标和业务界定等根本问题。企业文化模式转型将导致企业脱胎换骨、改头换面。

文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防止经济与文明失控的感情机制。文化作为通过历史衍生和经由选择得到的传统观念及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复合体,是一种心态、一种意识和一种活动的方向标,它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某种已完成的方向、形式、结构、式态的模式和诸多客体化的价值成果,以此构成人们进行当前活动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社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存在,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就会有怎样的一些活动行为,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经济与社会活动结果。

文化又是一种价值,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某种需要,而且还能够确认、发现和有效选择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方式及程度。由文化所决定和通过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价值选择,由这种价值选择所决定和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及社会活动目标,是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灵魂及其活力的源泉与保证。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属微观分析文化范畴,研究事物采取分析的方法,对客体实施细分,越分越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对问题的处理上,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下药办法;在社会关系处理方面,强调以“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利己”之心天经地义;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对于自然的“征服”、“改造”,人与自然对立,人定胜天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则属宏观综合文化范畴,对事物的研究以综合方法为主,讲求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对问题的处理上,讲求追根溯源,病治根本,治头痛从脚上入手;在社会关系处理上,突出集体,由家庭、家族、村落到国家,“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有情的宇宙观。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企业都必须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借本国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发展,又发展本国本民族文化,而不能照抄照搬别国别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企业模式。否则,企业的形成与发展就必然失去其动力和素养。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对目前以西方文化及其价值取向为基础而形成的企业文化模式实施彻底变革,建立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以中国文化理念及其方法论武装企业,统一思想,引领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与实施。这一企业文化模式的突出特点:一是以整体综合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论,对企业所涉及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强调从整体着眼,从事物间联系入手 。二是让员工共享企业的目标、价值观念,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所有员工的切身利益,并最终将企业的共同目标精神化为员工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自身行为表现出来,使企业成为投资商、经营者和全体员工同呼吸、共命运的经济共同体。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所服务顾客的价值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一方面,企业高度重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企业的首要目标不是追求高额利润,把客户作为企业盈利的猎取对象,而是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其所需要的价值及良好服务,参与客户生活及其价值的再创造,继而实现其盈利;另一方面,企业的文化价值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企业利益攸关各方得以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

以员工、客户和社会为根本的企业文化及其价值观是现代企业的生命支柱,由此所形成的巨大向心力与凝聚力,是企业有效进行价值创造的重要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所有成功的企业,无一不具有其内涵丰厚、个性化特色显著的企业文化。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其文化建设,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视觉形象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再塑造,突出人文管理,用文化熏陶人、激励人、提升人,尊重人格,倡导平等、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重视员工素质提高和关心员工生活,坚持企业盈利与人的发展相互协调、同步推进,才有可能使企业价值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构建以顾客为核心的企业商务模式

企业商务模式是企业围绕以营利为目的的产品出售和确保其生产及发展所需资本货物的有效供应而形成的经营活动方式与机制的集合。这种经营活动方式与机制的结合,涉及三个层面活动:一是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采购、销售、储存和运输等活动。二是为稳定企业的外部经济联系和有效开展购销活动所进行的商情调研、商业机会选择、商务洽谈、契约(合同)订立与履行和商务争端(纠纷)处理等活动。三是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长期稳定发展所进行组织形象塑造、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资本扩张、新市场开拓和经营风险防范等活动[6]。

企业商务模式转型涉及企业核心业务、企业产业及商务活动的范围与水平、行业与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和业务经营总目标等的调整和改变,贯穿企业经营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生产制造、市场开发和产品销售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企业商务模式转型导致企业业务内容和业务模式的彻底改变,是企业经营战略模式转型中创新内容较为宽泛、最具震撼力从而最具价值及颠覆性意义的一种转型。

企业商务模式创新与转型途径包括对现有企业商务模式某个或某些环节的改造, 以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改变一个行业的游戏规则等。中国企业的商务模式创新与转型,可从转变企业的市场开发程序入手,由“立足产品”,即“先有产品,然后寻找顾客”的企业经营转向“立足顾客”,即“优先确定顾客,然后再考虑如何生产目标顾客所希望得到的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思路,构建以顾客为核心的企业商务模式,使企业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一定范围内从“人人皆有用”转向只对“少数人才有用”,从而实现“社会需要大量的商品,却唯独不需要重复的同种产品”的企业经营理念。 以顾客为核心企业商务模式的有效建构与运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构企业合作共赢的资源整合与高效的业务经营系统

一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发现利益相关各方在各自利益驱动下有可能形成的合作关系,进而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及目标,通过缔结企业间战略联盟,实现企业存量资源及其业务经营的有效整合与优化,使企业的核心经营活动由过去“小而全”的规模经济转向重视合作共赢的范围经济,通过生产商与要素供应商和产品分销商的密切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与增强企业掌控其经营所需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的能力。二是促进以核心业务为基础的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的形成与发展,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做精、做优、做强,在此基础上围绕核心业务寻找向相关领域扩张的机会,从“产品差异化”转向“产品系列化”,使企业所掌控的核心资源转化成一个专业化体系,从有效发掘企业收入及盈利的关联来源出发,构建以主营业务为平台从事多样化服务、进行多角度化经营的业务系统,以便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2完善企业经营战略思路与方式机制

一是调整企业价值观,从“规模扩张”、“全面质量管理”转向“价值链管理”和“内涵增长”,从产业/产品价值链角度,研究企业发展及其经营业务的合理组合与重组问题,按价值链的贡献大小分配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有机整合、高效处理企业内部各板块间关系,以加强并不断提高企业的战略控制与创新设计能力。二是深化技术创新,从传统的“单一技术研发、引进”转向“集成创新”、“原始创新”,高度重视先进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与相关措施的集成应用,关注原创性的技术创新,提前介入新的竞争领域和进行新技术储备,站在行业内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最前沿[7]。三是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从“本企、本业、本土发展”转向“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拓展”, 通过资本集聚和企业兼并等方式及途径,组建跨产业/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家的兼业化、大型化、一体化和联合化的企业集团。四是突破长期以来所信守的传统投资模式及其技术理论,高度重视企业“无形资产”建设的优先投入,通过“无形资产投资”的优先发展,有效带动和促进“有形资产”的建设与发展[8]。

3变革产品营销策略

一是改变企业的经营基点,从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经营什么,企业跟着市场走,经营围着需求转的“被动适应市场”,转向“主动、积极地制造需求、创造商机”,通过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引导社会消费,让市场跟着企业走。二是创新企业产品营销模式,从“关心产品销售”转向“注重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建立健全客户信息管理体系,关注客户的潜在需求,通过强化服务理念,拓宽服务范围,增添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关系,从而实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有效销售和企业经营收益及利润的有效获取[9]。三是实施文化营销,即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实施文化渗透,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提高产品文化含量,在产品特点和用户需求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营销活动的文化感染力和辐射力,以文化作媒介在企业、顾客、社会公众间构建全新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促成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认同,满足消费者需求 。

4重视企业商务活动业态及其方式的优化设计

一是根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行业特点和企业文化等具体条件及其变化情况,按照商务活动标准化、单纯化、专门化和集中化等原则及要求,有效选择并适时变革与创新企业原材料及半成品采购、产品营销、仓储运输与物流等商务活动业态及其经营方式。二是全方位广领域地推广与发展电子商务,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完成企业商务活动与行政作业的全过程,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企业间商业文件 的电子数据传输与交换, 积极采用各种形式的现代商务手段。

四、推进企业管理的与时俱进和模式创新

企业管理的与时俱进和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方式、制度规范和职能界定等众多方面,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及其组织设计、管控平台搭建、经营团队建设、核心能力培养、企业流程再造、绩效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与转型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益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不会改变企业的核心基础和核心业务的本质[10]。

1高度关注企业的创新与变革

经济领域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面对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世界,企业必须善于从全新的角度观察与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求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11]。当代企业成功经营所需要的,或正如杜拉克所言:“不是更多更好的工具,因为我们已经拥有的要比我们能够使用的多得多,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管理的概念”。在一个激烈竞争与动荡的环境条件下,企业的创新与变革能否常态化和其能力的大小,已成为企业走向繁荣或衰落的分水岭。企业的创新与变革能力,恰如运动员的肺活量。一名赛跑运动员的肺活量决定了他的血液所能够运送的氧气量,而氧气能够增强其肌肉组织活动、耐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关注并熟练地驾驭企业的创新与变革,是促进企业增长的推进剂和动力源,是创造和发掘员工创造力的最有效方式。企业创新与变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企业再造,即以企业流程改造为核心,依次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管理模式、决策体制、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进行整体性的彻底改造与重构[12]。企业通过这种改造和重构,不仅将界定何为先进的流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使整个员工队伍都致力于扩充和有效运用他们的流程知识,而且将在人和技术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促进、不断创造更大价值的积极关系[13]。

2加强对企业流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现代企业经营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领域,包括技术研发、教育与人员培训、产品设计、资源配置、生产制造、产品储运和市场营销等,已不再是一个独立世界,而是被日益完全融入一个完美的价值流程,并由此引起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结构和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由此,更多更好地运用企业流程知识,正日益成为现代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改变企业的知识投资战略,大幅增加对流程知识的开发投资,以改变长期以来的流程知识开发投资的落后局面。(2)突破企业流程的传统界定,将企业经营的社会活动纳入企业流程,对员工进行社交活动方面的必要培训。(3)对员工实施卓有成效的企业流程知识培训,培育员工的团队意识和运用流程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如果员工不能有效表达他们对企业流程及其不断改进与完善的看法,那么他们有关企业流程的知识就永远是一笔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隐匿资产[14]。

3重视并发挥员工的奉献精神

重视并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奉献精神[15],是企业不断获取并有效保持业绩突破的核心所在。发挥员工的奉献精神是一个双向过程,提供培训或建立工作团队并不能自动产生员工的奉献精神,员工所要求的是采用各种有意义的方式来发挥其技能,并分享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所增加的利得。具体措施包括:(1)实施人本管理[14]。 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人的全面解放,包括人的物质、思想和文化的解放,其中物质的解放,就是劳动者的全面富裕,生活不断丰富;思想、文化的解放则是人的文化精神素质普遍提高,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完全自主自立、全面发展的人。(2)创建学习型企业组织[14],为全体员工掌握和积累其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以便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极不确定的环境、日新月异的技术、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等,通过共同合作和团队学习、探讨和对话、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提高员工的工作与生活能力。(3)形成合理的企业利得分配机制,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导,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以全新的人力资本报酬替代现有的企业工资制度,使员工的知识和能力确实成为一种人力资本[15]。

4促进信息的高效应用与管理

快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和以此为依托的微博进入人们生活,旋即便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16],从人们工作到日常生活与学习,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社会进入互联网微博时代。在这个时代,由于信息传递的空前快捷和广泛化,事关一种产品、一项服务和一个创意或是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任何信息一经在互联网上传出,就极有可能导致不断加剧的自行强化,进而形成“滚雪球”似的累积效应,瞬间即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这就为企业有效利用互联网、微博进行信息传递,在几乎不增加信息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不断累积的收益提供了可能的基本条件,但同时也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果某种不利于企业的负面信息一旦在互联网上出现,经过其不断加剧的自行强化,就完全可能使企业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这就要求企业在互联网微博时代,必须从适应和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出发,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切实防止在互联网上出现不利于企业的负面信息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信息一旦出现后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对员工的信息职守规范教育,将信息职守教育纳入企业内部管理的议事日程,要求企业员工上网聊天、写博客和发送信息等应忠于信息职守,不涉及公司事务,不谈论企业事项,不以任何形式和理由对外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不利于企业的言论。(2)健全、完善企业信息管理制度规范,明确员工忠于职守、信守企业秘密、确保企业信息安全、维护企业声誉、不对外和不在互联网上谈论公司事项和发表不利于企业言论的责任和义务,并将此写入劳动合同,通过劳动合同加以明确和规范。(3)强化企业对外交易和交往活动中的信息安全管理,通过适当措施和方式规范交易或交往双方和中介方的信息行为,任何一方都不得随意对外特别是在互联网上涉及它方的任何信息。(4)建立和强化企业危机管理机制,以便对企业负面信息出现后可能导致的危机做出适时的应对和处理,将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徐志毅,盛焕烨转机——中国企业如何转危为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8,26-41,42-52,55-61,102-112

[2] 代宏坤企业转型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08,(8):155-157

[3] 武亚军,高旭东,李明芳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本土企业战略:一个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101-111

[4] 魏江,冯军政,王海军制度转型期中国本土企业适应性成长路径——基于海尔不连续创新的经验研究[J]管理学报,2011,(8):493-503

[5] 李昆转型期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研究——以深航罗盘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为例[J]当代财经,2009,(8):74-79

[6] 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4-16,57-74

[7] 唐健雄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23-36

[8] 朱俊,叶以军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6):62-65

[9] 杜鹏,万后芬企业营销战略转型:从市场驱动到驱动市场[J]市场营销导刊,2007,(1):26-28

[10] 肖海林企业管理范式转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

[11] 王吉发,冯晋,李汉铃企业转型的内涵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2):153-157

[12] 杨继刚,沈小滨企业转型的十八道坎[J]企业研究,2011,(9):62-70

[13] 刘立奎企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1,(9):259,264

[14] 李福海管理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304-308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第5篇

【关键词】ERP;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36―04

一 引言

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用实践教学推动理论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发展方向。管理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要培养出合格的管理人才,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实践教学普遍受到了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的重视,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相继开展,如实习、实训、模拟、课内实验、课外实践等环节,然而由于受到实践场所、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师资力量以及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实践效果不明显,多数学生仍不能对企业的管理过程熟悉和了解,学生毕业后很难马上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差。为了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重个性的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加强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管理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并符合管理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研究平台,这是拥有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有较多的研究,如文献[1]-[4]探讨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相应措施,文献[5]研究了模拟企业环境下的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但对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专门的研究确很少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一种基于ERP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企业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企业经营管理实践需求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由于其教学场所、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其教学过程较难控制。管理类专业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主要是面向企业,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而加深和促进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入学前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因此,深入了解企业并熟悉企业的各项业务及管理流程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至关重要。

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是指课程体系中与经营管理类课程相配套的实践环节,根据我们的调查,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主要经营管理实践环节为:

1 管理认识实习

管理认识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学习管理理论和方法之前开展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企业的管理现状和生产经营过程,加深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管理认识实习一般在2-3学期开设。

2 具体管理职能实践

具体管理职能实践包括营销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实践环节,管理类各专业受专业需求、教学资源及条件的影响开设内容不尽相同,开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课内实验、课外实践、调查、模拟、实习等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企业管理的各项业务职能,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3 管理综合实践

管理综合实践是在掌握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生产管理实习、ERP实践、企业经营模拟对抗、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环节。综合实践环节的开设受到以上两项实践环节开设的影响。

上述实践环节虽然内容繁杂、形式多样,但其实践内容多是围绕企业进行,以企业为核心,着重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业务流程,进而具备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技能。

三 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

经营管理实践最重要的载体是企业,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围绕企业进行的,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受到资金、实践场所、教学资源、人力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实践教学活动不能顺利开展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如下:

1 实践基地建设困难

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校外实习或实践活动的场所,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应选择能满足实习要求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在校学生数量成倍增长,进而导致对实践基地的需求成倍增加。然而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以及企业担心接收实习生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工作,增加用人成本,因此将接收实习生视作一种负担,这些因素导致学校很难联系到足够的实习单位以满足扩招后日益增多的学生实习要求,即使联系到实习单位,实习单位也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3]。此外,由于企业管理部门的特殊性,往往容纳的管理专业实习学生数目极为有限,这也为实践基地建设带来困难。

2 实践内容很难深入

实践基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企业的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由于担负企业重要的管理职能或保守企业机密等原因致使实习生无法深入完整地接触企业的运作过程,通常只是从事简单的工作,在专业知识的运用与专业技能的锻炼方面收获甚少,实习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远远达不到预定的实习要求[3]。

3 校外实践教学组织困难

校外实践教学由于其实践场所在校外,而且实践地点可能较为分散,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然而,由于受到师资人数的限制,学校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使得大部分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缺少监管或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其实践效果可想而知。

4 实践内容很难统一

由于缺乏统一的实践基地,缺少相应的接收企业,各项管理实践活动往往形式各异,实践内容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也很难统一,实践效果不好。

四 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与ERP

由于上述问题的出现,使得经营管理实践很难开展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在于缺乏统一的、易于开展的实践平台。随着ERP系统的出现及广泛应用,使得解决上述问题成为可能。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的核心业务功能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ERP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销售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决策等方面,涵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且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体,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对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实践的需求。以ERP系统为核心,构筑数字化企业实践平台,开展各项管理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著提高实践效果。

五 基于ERP的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经验,我们提出“1+4”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4”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一个统一实践平台和四种实践教学方式。具体含义如下:

一个平台:是指ERP平台,即一套完整的企业ERP软件系统。这里所说的ERP软件系统一定是真正的软件系统,而非教学模拟的软件系统。由于ERP系统的功能差异较大,我们建议作为实践教学平台的ERP系统应选择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的国内外大中型管理软件厂商的产品。

有了实践平台,还要有实际企业数据资料,这是极其重要的。对于企业数据资料,我们不建议使用ERP系统自带的演示数据,而是要收集、整理实际企业的资料数据。为了满足模拟实习的需求,除了ERP系统要求的资料数据外,我们还需要准备并制作关于企业基本情况、现有产品、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多媒体资料数据,以供讲解和演示使用。

四种实践教学形式包括:模拟企业实习、经营管理实训、ERP综合设计、ERP沙盘模拟。

1 模拟企业实习

模拟企业是以现实的企业为原型,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ERP系统为基本数据平台,同时制作相应的视频讲解、系统演示等多媒体数据资料而形成的企业模型。模拟企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模拟企业的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增强对企业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模拟企业认识实习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一是企业基本情况的视频介绍,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规模、组织机构、产品、市场、利润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二是各部门业务流程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组织与操作过程,让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三是基于ERP的企业经营管理演示与体验,使学生初步认识ERP,了解现代化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在企业中的运用以及ERP系统的基本操作。上述内容中的一、二部分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第三部分内容应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让学生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模拟企业实习由于在校内开展,避免了传统的企业认识实习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而导致的实习不深入、不具体的缺陷,可以显著提高实习效果。

2 经营管理实训

经营管理实训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专门的或较为综合性的训练,一般是结合一门或几门理论课程来开展,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业务流程,并能达到独立操作的能力和水平。经营管理实训的主要内容可包括:财务管理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生产管理实训、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客户关系管理实训等,实训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实践中也可以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后再开展实训教学,如财务管理实训和供应链管理实训可以综合为财务供应链实训等。实训方式以统一的企业ERP平台为基础,采取上机操作和模拟训练为主。管理类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培养要求有重点的进行选择实训内容。

3 ERP综合设计

ERP综合设计是在系统学习相关管理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训之后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ERP系统的实施能力。ERP综合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给定的企业基本信息以及业务资料,以ERP系统为平台工具,由学生采用分组的方式,完成给定企业ERP系统的数据初始化工作,并根据给定的业务资料,按角色分工不同,协作完成相应的业务,最后写出设计报告。

ERP综合设计是对学生所学经营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次综合提升和检验。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本实践环节应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保证企业基本信息资料与业务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真实性主要是指所给的企业信息及业务资料应与实际企业相符,不脱离实际和任意简化;完整性主要是指所给的资料应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业务,这样可以保证实训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二是,实践中要注意人员分工,通过人员分工可以保证实际训练环节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符,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人员分工一般根据企业的岗位来进行设置,常见的分工方式为:总经理、财务主管、生产主管、采购主管、销售主管、库存主管、人力资源主管、信息主管等。

4 ERP沙盘模拟

ERP沙盘模拟是以沙盘为主要工具,利用实物沙盘直观、形象地展示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经营模拟对抗,让学生在市场分析、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培养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6]。

通过上述四个环节的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熟悉和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具备较强的业务操作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进而发展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六 结论

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能力是管理类专业学生拥有的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之一,也是学生将来就业所必备的岗位技能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指出管理类专业经营管理实践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一种“1+4”的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即以ERP系统为平台,采用模拟企业实习、经营管理实训、ERP综合设计、ERP沙盘模拟等实践教学形式,系统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实践能力。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内容体系完善、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易于开展等优点,能显著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郎群秀.经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举要[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34):26-29.

[2] 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4.

[3] 黄祖平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1):59-61.

[4] 张余华.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20(6):89-92.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竞争压力的逐步增大,产品销售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市场营销模式作为企业产品销售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企业采取何种方式将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市场营销模式由商品生产企业和各级经销商组成,市场营销模式将对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品销售竞争的加剧,企业产品销售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市场营销作为企业改善产品销售,实现利润增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加强市场营销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驱利避害,发挥优势。市场营销模式根据角度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包括:

1.消费者导向模式、竞争导向模式和关系导向模式

消费者导向模式、竞争导向模式和关系导向模式都是常见的市场营销模式。消费者导向模式是指通过辨认现在还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和欲望,衡量其大小,从而确定一个最佳的目标市场,并决定服务于该目标市场的产品、价格和分销渠道和促销方式,即"4P"的营销组合。竞争导向营销模式指的是通过对竞争对手及自身优、缺点的分析、制定和实施在竞争中取胜的各种策略。其理论依据是把市场竞争看成一种"零和游戏",即竞争对手多占领一个市场分额,自己就得相应减少一个市场份额,因此要把竞争对手看成是"敌人",运用各种手段战胜对手。关系导向营销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和保持与顾客、供应商、主观部门、竞争对手等的和谐关系来进行营销活动,其理论依据在于买卖双方的交换本身就是一种合作,双方的密切合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实践证明维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因此关系导向模式强调合作比竞争更为重要。消费者导向模式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的营销模式选择,企业采用"4P"营销,进行大规模营销活动,利用低廉的价格或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提高竞争实力,通过传媒宣传品牌形象并最终赢得胜利。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实力企业运用竞争导向模式赢得了成功,竞争导向模式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重视。关系导向模式在我国企业的营业实践中得到了重视,成为企业提高关系质量、培养顾客忠诚感,提高顾客光顾频率的有效手段。消费者导向模式、竞争导向模式和关系导向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改善经营与管理,改善销售的重要举措。

2.品牌营销模式、定位营销模式、通路营销模式、商品促销模式

品牌营销模式是当前应用较多的一种产品销售模式,以洗涤用品市场为例,各公司在品牌运作上主要采取品牌多元化战略和品牌家族化战略,如宝洁公司成为品牌多元化战略最著名的代表。在洗发产品上,宝洁公司就拥有飘柔、潘婷、海飞丝、沙宣和润妍五个知名品牌。在沐浴用品上,拥有舒肤佳和玉兰油两个品牌。宝洁公司依靠其强大的品牌推广能力,将其旗下的不同品牌全部塑造成知名品牌。在沐浴用品上,如舒肤佳、西亚斯等,品牌家族化居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定位营销模式是指在产品定位上,必须坚持创新,应该根据竞争对手情况和消费者需求,开发有特色的产品,并结合企业文化特征和消费心理提出新的产品概念,进行定位营销。消费者对于商品普遍存在着求变求新的消费心理,同样以洗涤用品为例,各公司纷纷推出新产品,洗涤用品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评价指标繁多,人们可以从香味、对头发和皮肤的护理、柔顺等十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所以只有不断开发产品功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产品内在质量的基础上,还必须提炼具有个性的产品概念,使其核心功能和功能都能充分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通路营销模式是指在渠道建设上,集中力量、通过与经销商的强力合作或直接控制终端市场,迅速形成区域市场的相对优势,伺机扩张,推广产品。根据当前的一些营销习惯,企业往往通过两种形式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如直销,即企业通过建立专卖店等形式直接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面前,如雅芳化妆品、格力空调及其他的一些服装类商品;分销,企业将产品通过经销商、商等一级一级的送到消费者面前,如海尔电器通过众多的销售商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直销由于可以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便于厂家更好地了解产品及消费者的需求,因而目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直销,缩短流通环节,对生产企业来说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终端营销模式

终端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自产生以来就收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热议。终端营销就是直接针对消费者的营销。终端营销是直接以顾客为对象,实施各种营销活动,以追求合理、最大顾客让渡价值和顾客满意度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终端营销的优势在于:(1)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最全面的服务。处于终端的营销人员都对其产品有着甚为详尽的了解,当消费者缺乏必要的产品知识并要求了解时,他们可以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这种心理需求,同时针对不同消费者的自身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2)可以为产品品牌进行最有效的宣传,并起到培育市场的作用;(3)可以直接、有效、迅速地反馈产品信息。由于终端营销人员都是由企业直接派出,受企业直接领导的,所以他们能最直接、最清晰地收到由市场反馈的产品信息,并能迅速地向企业决策部门反映;(4)可以敏锐地把握市场导向,掌握顾客需求的变化。俗话说: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谁能准确把握市场动向,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尽先机。(5)可以最大范围地提供顾客让渡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当前由于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高,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从单一产品质量竞争向全面产品服务竞争转化。在当前企业通过终端营销,提供顾客让渡价值的竞争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市场营销,相对与促销和销售来说,实现了一大进步,他比促销更富有灵活性、丰富性和系统性,比简单的销售更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通过改善营销模式,不断创新营销手段来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但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创新上应坚持以下的原则:营销的对象是消费者,企业的宗旨决定了它只能以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经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最终目标;营销的载体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模式,必须服务于企业的产品及服务的销售;要敢于打破传统,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营销模式的选择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商品销售的变化和企业产品定位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炎坤.《中国轿车市场营销模式分析》,载《现代商业》,2007,2.

[2]李建立,韩进军.《洗涤品中国市场营销模式分析》,载《经济世界,》2003,3.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第7篇

[关键词] 私营企业 家族治理模式 企业治理理论 存在问题 治理主体创新 治理机制创新

一、私营企业治理的一般理论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起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是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企业经历了从单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股份制的发展过程。

两权分离是传统意义上企业治理产生的源头。传统意义上的治理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私营企业的治理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私营企业的治理理论。现代企业治理源于企业具备独立的人格。也就是说,企业人格独立是现代企业治理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因为,企业只有具有独立的人格,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才能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也只有具备独立的人格,企业才能以法人的形式存在,相应地才有企业所有权安排问题,而治理结构正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没有独立人格的市场主体是没有所有权而言的。。

二、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私营企业的社会偏见还不能彻底消除,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私营经济的发展。

2.现行政策体制中对私营企业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待遇,影响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目前,私营企业在银行贷款、土地征用、税收和人才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公平待遇。

3.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国家不设私营企业主管机关,各有关行政管理和执法机关按照国家规定在各自的职责内对私营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限定对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行业指导、帮助和管理。]

4.产权不清,一些私营企业利用挂靠经营,租用转借营业执照或产权转移等手法以集体企业、合作企业、校办工厂,甚至全民企业的名义登记注册。产权不清还给私营企业进一步与其他经济成分的产权融合、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带来障碍。

5.企业自身行为不规范。表现之一:不当的家族式管理。大多数私营企业经营权、管理权、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投资者尤其是企业主手中,不少人存在着家长制作风,加上某些企业主自身文化程度较低,以经验决策为主,使企业的投资经营决策存在较大的风险。

三、我国私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和思路

家族治理模式所具有的缺陷日益成为阻碍私营企业发展的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私营企业进行治理制度创新。私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主要包括治理主体的创新与治理机制的创新两个方面。

1.治理主体的创新。基于企业独立人格的治理理论,强调私营企业的法人性和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因此,私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就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即资本所有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一般雇员。同时,当代私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经营者和员工的人力资本

2.治理机制的创新。如何合理分配企业所有权或治理权,企业所有权或治理权如何行使?这是私营企业治理机制的问题。为建立高效能的治理机制,私营企业要注意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保证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坚持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将是私营企业治理的根本宗旨。

(2)治理形式多样化。把私营企业变为完整的社会化企业,在此意义上构建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可能是私营的,也可能是公有的,那要看控股主体是谁,谁是第一大股东。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应角度而言,两权合一可能是更好的一种治理形式.

(3)科学划分三会权责,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董事会与经营者行为,企业财务与投资等有关决策行为进行监督。

(4)废除“任人唯亲”的用人模式,建立科学合理地人员安排机制。

(5)统一信息披露制度。

四、结论

不断优化制度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强对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指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降低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完善良好的市场环境,优化企业家的成长环境,是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状大,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拓宽国际化的视野、运用国际化的思维、自立自强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欲晓: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30~31

[2]吴楚汉:我国私营企业可持续成长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徐充:论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学习与探索,2004,(6).21~22

[4]《2001年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的有关资料

[5]《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美伯利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81年

[7]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第8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规模经济 分析

一、施工企业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被称为“规模利益”(scale merit),定义为: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生产能力有了扩大,致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也就是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分为两种情况:生产设备所具有的条件不变,也就是在企业的生产能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发生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也就是在企业的生产能力发生变化时生产批量也发生变化。

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是为了由承揽及完成某些项目所投入生产要素的总所构成的。施工企业的最主要生产目标是创造利润最大化,采用何种方法达到最佳经营规模,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十分必要的任务。在施工企业的经营实践中,人们一般认为承接的项目越多越好,这是因为企业的决策者对本企业的规模经济的定量认识不够。根据无限扩张的缺陷以及经济学原理,任何企业不可能同时承建无限多的项目,也不可能无限扩张。

在高涨的经济形势的推动下,全国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一度处于炽热的状态,新开工工程数量和新项目投资额的增幅都连年攀升。施工企业在这个时候,也抓住了市场机遇,新承包项目越来越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但是,随着经济过热的出现以及经济危机的爆发,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扩张的弊端,于此同时政府为了防止经济形势由过热向经济泡沫转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是限制过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高涨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项目。

同时,央行的几次提高准备金率,限制银行向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额度,甚至出现了许多已开工项目工程由于贷款迟迟不到位而被迫停建。政府的各种措施使施工企业的经营突然显得艰难,不仅很难拿开发项目和工程款,而且项目公司都很难保证在建的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在这种形势下,施工企业首先要做的是认知分析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包括技术设备水平、资金能力、人员能力等等,在分析生产要素的基础上,科学的界定企业自身的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点上实现生产经营。而一味地承接新项目,拉长企业战线,不仅可以使企业损失利润,而且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和财务风险。

二、影响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要素

许多因素制约着企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均衡的生产要素

生产经营规模的改变不仅仅涉及的是资金的投入或收回问题,而是增加与减少所有各项生产要素的问题。投入的各项生产要素必须均衡,才能保证正常有序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各生产要素之间要保持恰当的比例。但在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企业对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由于受制于社会、政治原因而不能随意增减人力资源,当企业承揽到某工程项目时,可能会因为有关人力资源的缺乏,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缺乏而使得该企业项目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2、变化的市场

施工企业的产品比企业行业企业的产品具有特殊性,也就是先有买主,再有产品。只有找到产品的买主,承揽到足够的施工任务,才能开始生产,不至于闲置各项生产要素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施工任务的承揽受周期性的影响,我国建筑市场的规模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随着建筑市场的扩张情况,建筑施工任务具有的易获得性,许多企业必然进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相反,在建筑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由于施工任务的不足,则将会导致生产经营规模的缩减。

3、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现实水平

需要有和经营规模扩张相适应的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实现规模效益的递增,如果承揽到施工任务后,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完成该项目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则必然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的递增,因此,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现实水平是企业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4、社会政治条件

社会政治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局势等。稳定的国内政局以及和平的国际环境,将有利于施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相反,政治条件不稳定将会导致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萎缩。

由于施工企业,考虑到复杂的工程项目类型的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难以统一实物工程量,业务量只能用营业收入来表示,无法用实物量表示,包括工程结算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具体的长期平均成本及长期边际成本数据可根据企业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的分析预测得到。现在要想实现施工企业最佳经营规模,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次上,还是企业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必须做出的现实选择是企业如何实现最佳经营规模。在判断企业的规模经济时,要寻找一个合理的财务指标,将他用做衡量规模经济的指标。规模经济指标可用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的变动来表示,是指因经营规模变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的变动。

三、实现施工企业最佳经营规模的途径

在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本方式上,实现施工企业最佳经营规模有内涵方式和外延方式两种。内涵方式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投资效率,节约投资成本,但这种方式受现有设备等生产要素和条件的限制。外延方式是通过投入的不断增加达到规模经济,这种方式具有速度快,不受现有资源约束,但是由于对投入的需求,资金筹集可能交得更加困难。外延方式和内涵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应交织使用,取长补短,不能凭主观愿望决定采用哪种方式,而应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平衡后做出决策。

以上仅仅是从理论意义上所作的分析,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上文中提到的有关因素,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影响,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彭波.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2]于海.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