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6:00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第1篇

论文摘 要:资本经营企业集团由于其管理体制和业务范围的特殊性,全面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实际出发,针对资本经营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展开讨论,提出宜采用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和以利润为中心两种模式混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并详细论述了如何有效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六大方面。 

 

企业经营包括三大基本要素:人、财、物。预算管理就是要对财和物的运行方式——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事前的规划,并将其按照权责范围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上,从而实现三者的统一(王斌,1999;钱春海,2009)。预算管理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有非常明显的激励与约束、监督与控制等作用,有利于企业规范发展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于增彪等,2002;于增彪,梁文涛,2004)。资本经营企业集团有其管理的特殊性,下面我们就其如何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展开讨论。 

一、将预算与公司的战略衔接起来,提供预算的客观性和有用性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预算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要真正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到实处,必须注意预算在战略和运作计划之间的衔接。在每年的预算编制之前,公司高层应提出集团公司的战略及跨年度发展战略,而且战略的目标必须是清晰明确的。有的企业的战略只是发展方向,如“成为明年国内最大的生产商”,没有具体到目标,是难以为预算编制提供指导的。根据战略目标的分解,可编制子公司和各职能部门的运作计划,并据此编制子公司和部门的详细预算。 

二、正确处理战略、计划与预算的关系 

战略、计划、预算都是市场中的计划机制,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挥市场中的计划作用。而战略是一切计划和预算的基础,公司的经营计划是公司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预算则是在公司战略指导下对年度经营计划的细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公司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必须注意理顺三者之间,特别是预算与经营计划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首先是置于公司治理背景下的一种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它涉及到预算权限的划分与预算责任的落实;其次它是一种全员参与式的管理,也就是说预算不等于财务计划,预算管理不等于财务部门管理;最后,预算管理是一种机制,它能做到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将预算约束与预算激励对等地运用到各预算主体之中。 

资本经营下的集团企业,总部面临的经营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资本支出与现金流出,使现金流量为负数;二是投资风险大,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投融资的不确定性导致大量临时性资金的产生,给全面预算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因此宜采用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和以利润为中心两种模式混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公司在实行预算管理上,按内容可以分为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 

经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它应当包括库存预算、采购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等。根据公司特点,经营预算管理应采用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资本预算反映企业关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和更新、资本运作的可行性研究情况。具体表明企业投资的时点、额度、收益确认、回收期、筹资和现金流。资本预算应当力求和企业的战略以及长期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本预算管理是以投资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资本预算离不开筹资安排,筹资预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本筹集方式,二是资本需要总量及时间安排。在逻辑上,项目投资总额并不等于对外筹资总额,对外筹资总额是投资总额减去部分内源性资金(如其他营业性现金流入量、项目折旧或利润再投资等)后的净额,因此预算的作用就在于事先明确项目的对外筹资总量,从而使筹资行为在事先规划的过程中为投资服务;另外,项目交错对外源性资本需要量的影响也很大,有时b项目所需之资本投入来自于a项目试运行所产生的现金流。筹资预算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事前规划,其目标在于不因预算提前安排而形成资本闲置浪费,或者因安排滞后而延误工期。 

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各项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它反映了各项经营业务和投资的整体计划,是企业的总预算。 

首先应按照业务和职能逐级划分责任中心,确定责任中心负责人。公司(总部和子公司)可以划分为三级责任中心。 

第一级:公司总部定位为投资中心。主要负责: 

(1)对公司整体的收入、成本、利润负责; 

(2)对公司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投资收益等的资本预算及资金预算负责。 

第二级:各子公司定义为利润中心。主要负责:对各子公司的收入、成本、利润负责。 

第三级:总部各职能部门定义为费用中心。主要负责:对该部门发生或归口管理的费用负责。 

公司要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分级预算。公司总部的预算管理以资本预算为重点,实行资金的统一筹划,集中管理,包括: 

(1)从资本需要量方面对投资项目总支出进行规划; 

(2)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进行优劣取舍; 

(3)在时间序列上考虑项目资本支出的时间安排; 

(4)研究筹资方式,制定筹资预算,保证项目资本支出需要; 

(5)确定资本预算的审批程序和资本支出的监督控制。投资支出金额大,影响的持续期长,投资风险也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决策科学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使所选择的投资方案达到技术经济的统一与最优化。而投资项目支出与收入均以现金实际流出和流入为计算基础,它是评价投资效益的必要条件。 

子公司要以经营预算为主,内容应包含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加强成本费用和资金流量预算。 

四、加强资本预算管理 

公司总部的预算管理以资本预算为重点,资本预算管理不同于资本预算。要求必须做到: 

(1)建立严格的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做到预算制订、审批、下达执行、修订、报告、评价与考核等过程的规范化,并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预算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硬约束。该项制度应当由董事会来制订和解释,其他管理主体都只是执行主体,无权对此修改。投资部门归口管理资本预算,编制公司季度和年度资本预算分析报告,并在企业季度经营活动分析会和公司董事会上汇报资本预算执行情况。 

(2)加强资本预算与实际资本支出的过程对比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管理效果的好坏需要通过事中监控与事后项目审计来评价,事中控制是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及资本支出的合理性,事后审计则是对责任预算主体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离开事中监控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无法从管理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建立集团对各子公司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总会有偏离甚至大的出入,就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因为经验不足,可能一些偏离不是经营中的问题,而是预算编制的问题,必须首先排除,对运营过程的偏离,应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追根溯源,挖掘到差异的最低层。 

预算考评应纳入集团整体考评体系之中。集团预算考评指标体现以下三方面的指标: 

(1)预算标准确定层面,即预算准确性的考核,以提高预算的严肃性,引导二级责任中心贴近实际情况上报预算; 

(2)预算过程控制层面,即预算项目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考核,以确保预算对应的计划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引导二级责任中心积极认真地对待预算管理; 

(3)预算结果完成层面,即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引导预算完成。 

至于三个层面考核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公司和责任单元业务性质、规模和管理重点有倾向性的侧重,强调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六、完善制度和流程建设 

推行预算管理,公司应当建立《预算管理办法》,与制度相配套的流程也应同时建立和完善。 

古人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管理的改善也同样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全面预算管理而言,资料的积累分析、预算编制准确性的提高、预算控制与考核等工作都是与整个公司的管理相辅相成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搞“运动式”的管理浪潮已经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大企业的成长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将要迎来的就是行业内残酷的竞争,而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降低成本和费用、尽早取得竞争优势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斌. 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会计研究,1999,(11). 

[2] 钱春海.从权变观点探讨员工参与对预算管理绩效的影响. [j]财经研究,2009,(03):113-123.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难点;重点;管理;措施;整体发展;

1 预结算管理审核工作的特点

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对工程投资管理实施全过程控制,是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于工程投资进行合理的确定、分配与利用,其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具购置费、预备费、工程贷款利息和流动投资的确定与控制等。其工作贯穿于决策评估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具体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和配合,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统筹兼顾,合理管理工程投资

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对于投资的管理是其重点内容之一。工程预结算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工程投资管理的有效调控措施和方法。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既要对工程投资应用做全面的审核与调控,又要深入到工程建设项目的每一具体环节,结合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的实际需求,切实做到统筹兼顾,以达到合理管理工程投资的管理目标。

1.2加强对细节项目的管理

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管理范围较广,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果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只是注重对重大项目的管理,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细节项目的管理,必然难以真正达到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以现代化的投资管理方法,结合先进施工工艺和技术,对工程投资进行合理的统筹与分配,最终实现降低成本,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工程建设项目中,预结算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发挥其作用,往往就是通过对一些细节项目的管理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对细节项目的管理。

1.3要有科学、合理、严谨的管理制度

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项目整体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项管理内容。目前,国内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科学、合理、严谨的管理制度,这样的现状对于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工程建设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进步都是不利的。国内现行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较多,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逐步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以适应时代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

2加强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措施与方法

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不仅是对于工程投资的管理,而且也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度和质量,更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中,必须积极运用现代化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逐步提高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以利于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措施与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提高工程预结算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工程预决算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多么严明的管理制度,都需要管理人员的认真贯彻和执行,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是相对较高的,管理人员除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工程预结算管理经验外,还要有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意识。同时,工程建设单位、工程相关管理部门还要不断加强对于工程预结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使其工程能力与水平同时展潮流接轨。工程预结算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还要认真做好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整理,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到工程预结算管理理论研究的队伍中,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促进工程预结算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2.2完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

传统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普遍存在陈旧、落后以及和现代管理不相适应的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新需求。在现代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以往的工程预结算管理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现行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科学严明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不但要坚持“严谨”的原则,更要注重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严明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对于投资管理的具体要求,并有利于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2.3吸收、借鉴工程预结算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理论

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较早涉足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具体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国内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关注世界其他国家在工程预结算管理方面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并加以深入分析、总结,结合国内的具体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逐步形成新的“中国式”的工程预结算管理理论,积极应用于我国的工程投资管理工作中,并不断完善与更新。

3以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整体发展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第3篇

就某采矿项目工程概预算造价差距原因,通过人工工资、材料等价格变化、定额变化、设计变更、初步设计概算本身不合理四点进行了分析,针对这四点造成概预算造价差距的原因提出了要业主慎重选择合同类型及条款、加强设计工作的管理详细比选论证设计方案、概预算书编制要合理三条建议,得出要想概算控制预算,需要业主方,设计方及概预算编制单位共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

工程造价;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概算;预算

1引言

长期以来,工程项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工程造价难以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效益。而采矿工程与其它工业项目相比较,由于其矿址不易选择,深部开拓工程难度大和地质情况复杂多变等原因,其工程造价合理确定就更复杂。本文就“三超”现象中的预算超概算问题通过某采矿工程数据进行论述,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

2概预算造价概述

工程概预算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和有关定额、指标及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建设项目的全部工程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设计概算是在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阶段,由设计单位根据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图纸,概算定额、指标,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设备单价,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费用定额或取费标准等资料预先计算工程从筹建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建设费用经济文件;设计概算主要作用为:(1)确定和控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依据;(2)确定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3)工程承包、招标的依据;(4)核定贷款额度的依据;(5)考核分析设计方案经济合理性的依据。施工图预算是指拟建工程在开工之前,根据已批准并经会审后的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现行工程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和设备的预算单价、各项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工程建设费用的经济文件。施工图预算的主要作用:(1)考核工程成本、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2)编制标底、投标文件、签订承发包合同的依据;(3)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4)施工企业编制施工计划的依据。可见概预算各自充分发挥本身的作用。

3概预算造价差距的主要原因

某采矿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形成采矿生产能力所需要的主要生产工程及与之配套的辅助生产、行政、生活设施工程,内容包括:基建探矿、坑内开拓及采准切割工程、采矿设备、井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井下铺轨、井下风水管网、井塔工程、总图运输工程、供排水工程、地面供配电及通信工程工程、环境监测等工程,工程费用预算投资约为概算投资的140%,增加投资40%。工程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如下。

3.1人工工资、材料等价格变化

如某主井工程原来概算价值为2370万元,原概算的人工工资为井上人工55元/工日,井下人工为66元/工日,电费为0.55元/度,风的单价为0.198元/m3,中(粗)砂为50元/m3,碎石>20mm为59.2元/m3,预算的人工工资为井上人工70元/工日,井下人工为84元/工日,电费为0.8元/度,风的单价为0.25元/m3,中(粗)砂为163元/m3,碎石>20mm为80元/m3,因这几个主要人材价格变化分别引起主井工程投资增加155万,86万,56万,24万,33万,14万,合计增加368万,约为主井概算总投资的15.5%。而引起人工费及材料费差距的原因为概预算编制时间相距3a,地方材料(如砂、碎石、水、电)价格变化较大,人工单价当时编制概算时经调查工程所在地实际在做工程井上人工约44元/工日,井下人工约为55元/工日,考虑到工程概预算时间的不同,编制概算时使用的人工单价为井上人工55元/工日,井下人工为66元/工日。因工程比较紧急,图纸未齐全,未等编制完预算业主已经和施工方签订了费率合同,合同规定人工按最新价格文件执行,所以预算只能按当时最新的人工单价编制。

3.2定额变化原因

(1)地下部分—井巷工程。原概算工程采用《有色金属工业矿山井巷工程预算定额》(2008),现预算工程部分采用《有色金属工业矿山井巷工程预算定额》(2013),部分采用《有色金属工业矿山井巷工程预算定额》(2008)为依据进行编制的,在本次研究的采矿项目中,在外部所有条件(开拓方式,岩石硬度系数,涌水量等)都相同的情况下,预算采用《有色金属工业矿山井巷工程预算定额》(2013)定额比《有色金属工业矿山井巷工程预算定额》(2008)定额竖井井筒工程总造价约高8%,马头门部分辅费要高20%,竖井开拓巷道期平巷工程总造价约高24%。而引起需要套两种定额的原因为业主合同条款不严谨,合同条款要求按最新定额执行,合同是2012年底签订的,因工期拖延,部分合同到2013年底还未开工,而《有色金属工业矿山井巷工程预算定额》(2013)已经颁布,成为了最新定额,根据合同条款部分工程得按2013定额执行。(2)地上部分—建筑工程、总图运输工程。原概算采用《某某省建筑工程概算定额统一基价表》编制。总图工程采用工程所在地类似工程当前实际造价指标;现预算采用最新的《某某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计价表》、《某某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计价表》。因采用最新定额地上建筑部分总造价约增加总造价4%。

3.3设计变更

如竖井井筒直径的变化。溜井系统原初步设计没有支护,现施工图设计采用锚喷支护,支护工程量增加;回风井原设计没有梯子制作安装,现施工图设计增加了该项目,所以投资增加。因主井所在位置地表工程地质条件差,为防止主井井口工业场地滑坡,场地标高下降8m,使得井塔高增加8m,并在下降8m平台西侧增加挡土墙及人工挖孔桩,东侧增加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所以费用增加;为给矿山深部开采留有余地,副井罐笼由单层罐笼改为双层罐笼,提升机由JKMD-2.8×4(I)E型落地式多绳摩擦提升机改为JKm3.5×4型塔式多绳摩擦提升机,电机功率由440kW改为1000kW,导致投资增加。总图增加挖孔灌注桩、混凝土承台、支撑梁、横梁及现浇混凝土挡墙墙身等工程。较为严重的是变更基本都是初步设计漏项从而导致预算超概算。

3.4初步设计概算文件本身编制不科学

导致初步设计概算本身不科学的原因可能是投资者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人为地压低投资;也可能是项目设计质量粗糙,方案多变,设计深度不够导致概算漏项较多,还可能是概算人员只注重静态投资,忽视动态因素,市场信息及价格的变化趋势等引起的预算超概算。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预算与概算差距,也失去了概算的作用,甚至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失误。

4提升概预算造价控制的建议

4.1业主慎重选择合同类型及条款

针对上述引起概预算差距原因有人工工资、材料等价格变化、定额变化。在编制概预算时,应多渠道调查,综合取定国部统物资、市场采购材料,物价部门批准的材料等材料价格,对作为主材的钢材、水泥、砂石料等应深入现场调查,对其生产流程、运输方式全面掌握,以确保正确确定其到施工现场单价。大部分合同约定人工工资一般都会根据国家最新文件执行,但是如果签订的是固定单价合同或者在合同条款里明确了人工单价,就可以避免人工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而合同条款最好不要出现能引起投资调整的活口,文字条款能具体化的都要具体化。如签订合同时最新的有色定额是2008年的,签订者的本意是想说按2008年的定额执行,所以条款上写了按最新定额执行,但有些项目还未开工,又颁布了2013定额,按照合同条款,最新定额变成了2013定额了。所以业主应该要慎重选择施工合同的类型及对造价影响大的合同条款,尽量不采用使造价不容易控制的合同类型,最好在做完招标控制价后通过招投标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做到心中有数,牢牢把握预结算主动性。

4.2加强设计工作的管理,详细论证设计方案

针对上述引起概预算差距原因之三的设计变更,业主应该根据矿山项目建设的规模、技术标准及生产工艺特点,通过实地考察类似项目现场,了解各类似项目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再考察各设计单位,通过邀请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使其掌握矿山项目完整而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内部与外部的建设条件后,进行多方案比选,确定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最佳方案。在选出最优方案后,在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还应跟踪论证设计方案。为了使最终的设计方案尽可能最优,可以组建一个专业设计审查小组,设计审查小组成员包含现场生产管理人员、相关领域专家及对现场情况非常熟悉又精通生产实践管理的高级人才,即专业设计审查小组有将理论、设计与现场生产有效结合的能力。最终实现博采众长,使设计变更降到最低,而一个本来从工程设计开始就尽善尽美的工程是很少出现漏项、大变更之类的使造价出现大波动事情的。而且在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控制概预算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在工程经济人员能动地影响设计不够的情况下,通过专业设计审查小组加强设计人员经济观念,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对工程造价实行纵向和横向的控制,最终实现“算了画”,而不是“画了算”,为把预算控制在概算范围里提供保障。

4.3科学编制概预算书

针对上述引起概预算差距原因之四的初步设计概算本身不合理,在初步设计阶段,为了有效确保概算的质量,首先投资者应尊重事实,不人为的压低投资,不人为的要求在增加工程项目的基础上投资还控制在某个指定数据里,对科学算出来的投资不能拍脑袋随意打折。其次在充分论证设计方案,不存在设计漏项、增项、各专业设计者重复计算工程量后,概预算书编制单位要编制出一份真实有效的概预算书,而这样一份概预算书应该是在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的程序、法规和制度下,从概预算发生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而实现全面控制和管理的关键在于编制等相关人员专业素质要高,编制人员除了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即编制人员在充分掌握项目当地有关概预算编制的法规制度政策及相关工料机成本及其上涨指数等动态信息基础上,在措施费和其它费用的选取等方面还要充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及其特殊性,合理分析和预估各项取费标准。根据工程的特殊性综合考虑会影响工程造价的各项因素。

5结语

采矿工程比一般的工业民用工程存在更多不确定性,预算超概算的可能性也更大,这就要求投资建设者制定系统的管控策略,统筹规划,抓住关键环节,选择合适的合同类型及条款,使所有的投资都预先得到充分考虑;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单位更是要充分掌握资料,考虑采矿工程本身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合理确定预备费等费用,使得概预算的作用能充分发挥;投资者要尊重事实,不能随意压低投资,科学的概预算才能保证矿山投资项目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为了不出现预算超概算现象,业主方、设计方及概预算编制单位应各司其职,各自提高其专业职能,是投资获得预期的效益。

作者:蔡香 单位: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幸世祥.试论矿山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J].江西有色金属,1994.

[2]徐大图.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原则;编制方法;预算组织;执行监控;考核评估

一、全面预算含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次年经营业绩的模拟,是定量化的一种表达,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有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预算表单(模板)和组织程序。具体来讲,预算管理是企业利用货币化在充分多方论证的外部市场经营预测基础上,对企业内部将来的生产管理等方面所进行的筹划、监控、考评,也包含部门之间横向及管理层上下的沟通及协调。全面预算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长期投资的资本化预算、财务预算等。

二、预算管理指导原则

1.对企业实行预算管理,要以企业战略管理为大目标,不能与企业战略规划相冲突,须结合企业实际制定财务战略,根据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制定预算管理。2.要符合外部市场实际情况,经营预算指标在全体员工努力下能够达到,甚至超额完成经营利润指标。切忌脱离实际情况,无论员工如何努力,经营预算指标都无法完成,打击员工工作积极性,使预算管理归于失败。3.预算管理必须分解,按责任考核单位(部门或子公司)分解,按期间分解(按月或季度),使预算数据能够与会计核算数据结合,有时间结点,定期反馈考核结果,及时校正不良偏差,鼓励肯定好的偏差。4.预算执行结果要与责任单位主管及员工绩效考核挂钩,各责任单位都围绕预算管理目标开展工作。

三、预算编制方法

企业在年度预算时除了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少数部门(滚动轮换)采用零基预算外,在其他项目及大部份的部门可以采用增量预算方法。因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同以前年度投资没有可比性,在项目立项前须考虑该投资项目的重要性及优先顺序,即考虑该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以及考虑有关政府的优惠政策及投资导向等等,方可决定项目投资可行性和编制预算金额。对于少数部门预算采用零基预算的,还须在不同年份进行滚动轮换等。对于其他项目预算,因为企业业务经营上有其连续性和成长性,故应和各部门及业务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再结合现状及未来预测,这样编制预算数据准确性高。如果不采用增量预算,则很多有关联成长性的业务,由于没有可比的基础,很可能造成预测未来数据困难、准确差、预算工作量大、时间长等问题。在具体运用增量预算时,将当年企业预算执行明细表进行整理,按费用项目、各部门、预算与实际达成率的矩阵来排列,一目了然,将下一年的预算表的格式及项目排序保持不变,设置自动计算公式和数据链接功能,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历史数据的合理性、未来发展假设的稳定性、未来年度的业务成长关联性等方面,来编制预算数据,对于其中收入成本额测算按数量及单价分别填入,期间费用按固定费用及变动费用测算,新增固定资产单独列表并按投资项目分类,和对投资指标进行分析说明,三项主要会计报表链接相应的分项报表。

四、预算的组织

按企业预算编制要求及统一的预算表格,在每年的下半年开始准备资料和编制次年的预算,其预算工作说明如下:预算由财务部门牵头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专题年度预算会议,由财务部负责人就次年的预算工作进行讲解说明,包含预算编制流程、指标含义、完成预算时限、编制方法及其他要求等。各企业按企业整体的战略方向及相应的财务指标等数据,初步拟定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及财务指标,并按企业经营及财务指标分解到各部门的预算草案,提交各部门经理讨论,部门经理征求部属员工意见后对该预算草案向财务部提出反馈意见,财务部汇总后提交企业总经理办公会商议,对合理意见进行修改,对不合理要求不予采纳,在对预算草案进行审议修改后,再次下传到各部门经理审议,并对前期反馈意见作出说明,最后在各预算方案达到企业要求后,由企业总经理批准下达执行,即由上到下,由下到上,以上为主的管理风格进行操作。

五、预算执行与监控

经企业批准的全面预算须分解到各月份及部门,并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结合,进行日常预算事中控制,对预算执行偏差进行管理,扭转不好偏差,努力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六、预算考核评估

财务部定期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即预算的实际偏差额及完成率等报表,发送到各部门负责人,要求各部门经理进行分析总结,并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转送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负责按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绩效评分考核,与员工薪资福利等挂钩。

七、未编制全面预算管理缺陷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

不同发展时期;企业预算;管理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34-01

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战略性的管理地位,预算管理要求全员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去,企业要想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使企业在竞争中具有一席之地,准确、科学的财务预算是企业的管理者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的来源,一个好的财务预算机制,可以使企业有效的回避风险,使企业向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开始了全面的预算管理,但是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还很粗浅,没有形成一定模式,本文根据全面的预算管理分为了四种发展模式来进行论述。

1 资本预算开启了预算管理的成长

以资本预算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成长初期,在这个过程之中,企业的产品和经营都处在不确定之中,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风险,这一阶段就要求管理者在新产品的开发和相关项目的投资上都应该小心谨慎,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资本支出的管理是做好预算管理的主要模式。这就要求企业谨慎做好投资项目的分析工作,重点要做好项目投资总额预算、各个时期现金支出预算和最后的融资预算。对于资本的预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对投资项目进行总体预算,也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考察、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资本的需求量对投资项目的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其次我们对好的项目保留,对不合理的项目进行舍掉,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从理性的角度对项目进行优胜劣汰,从而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如果投资的项目过多,必须从时间上做好安排,也就是要从时间上对资金的流出量进行合理规划,如果同一时间安排资金流出太多,就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预算,以保证合理投资项目的及时、科学的投资;一定要从整体管理上确定资本预算的程序和预算的方式,预算要科学、合理、公开、公正,预算的设计要详实,既要有总体的预算,又要有可操作性的预算,同时对资本支出的监督和评价都应该及时、准确。

2 销售预算推进预算管理成长

以销售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推动了预算管理的成长。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一切都在不确定中,产品的经营效益如何,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如何,能否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什么样的价格才会被消费者接受,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由于在营销的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就会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的营销一定要审时度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挖掘市场的潜力,提高企业商品在市场上的信誉,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所以,预算管理的重点工作就是通过预算的多种管理机制促进企业营销工作的全面开展,并且得到全面的落实,以保证企业的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竞争优势。以营销管理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是调动营销各个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使营销各个职能部门情绪高涨的全面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去,对于每一个营销点的销售预算都统一归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心管理,由预算中心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整体预算,并确定各个销售点的预算,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监控中心,对各个销售点的预算和经营进行监控和约束,保证企业的营销预算切切实实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保证企业稳定、科学地发展。

3 成本控制预算管理模式进入成熟期

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进入预算管理的成熟期,企业进入了成熟期各方面的经营相对稳定,企业可以大量地销售产品,投资支出也相对较少,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可以保持稳定经营。由于进入成熟期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了,企业自身所处的环境也不再象刚开始一样动荡,虽然市场还是动荡,但企业本身拥有又高又稳定的市场份额,市场商品的价格也比较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会在一定的轨道上良好地发展。但企业也存在很大的潜在压力,企业处在成熟期,企业持续经营的压力与产品成本的压力造成企业经营的风险。在产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产品的成本越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越多,如果企业不重视成本的控制,别的企业成本控制好,就会对本企业造成威胁。所以这一阶段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成本控制,建立起以成本控制为重点的预算管理模式。这一阶段企业利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成本的管理,成本控制得好企业的利润就会高,企业成本控制得不好利润就会相对较低,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责任单位都应该履行监督的责任,整个企业上下形成合力,监督约束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模式进入衰退期

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衰退期,由于进入衰退期,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冲击,市场趋于萎缩,产品不被市场接受或被其他产品替代。企业没有新的投资项目,应收的账款被收回,企业就出现了大量的现金。这个时候的预算重点就是如何合理利用现金,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需要和现金预算结合起来,它又不同于现金预算,现金预算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它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它协调了企业现金的流动和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的矛盾。现金流量的管理更加严格,要求企业必须围绕现金的合理利用为中心,防止企业的现金被挪用、滥用,这是

这一阶段管理的重点,这一阶段企业应该实行分权管理,是防止企业的现金被不合理地利用的有效措施,也是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关键。

5 结语

一个企业的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各部门必须以预算为重点工作,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必须合理配置。由于各个企业所处的背景,发展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所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企业的预算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单一产品的和多种产品的的预算各不相同,企业在实际的预算管理中,还应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特点、市场经营环境、战略定位、员工的实际素质、产品在市场上占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企业对未来的谋划和企业组织结构来全面构建不同种类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企业的预算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是现代化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准确合理的企业财务预算可以使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一个有效的财务预算也可以使企业回避风险,实现企业快速、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彩云.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内控机制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业会计,2009,(3).

[2]伯龙.对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月刊,2010,(6).

[3]谭宪才,王文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时代财会,2009,(11).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资本经营 预算管理 框架体系

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的理论依据

(一)委托理论

在探寻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理论体系中,委托理论无疑是其中一项标准的理论框架。可以把对委托模型的研究看作政府改革理论的框架研究标准。其中政府是委托人,管理者作为人。依照委托关系,在满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红利分配关系的前提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要求上缴部分国有企业利润,而缓解权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分配现金红利,使经理层的现金支配权降低,因为一旦企业具备足够的现金可能产生过度投资的现象。同时,减少经理层的现金支配权可以充分监督管理层的支出行为。实践表明,现金分配红利,不但可以限制过度投资,同时能够增加股东财富。

(二)预算软约束理论

预算软约束是国有企业委托面临的特定约束条件,是国有企业委托的显著问题。这一理论是匈牙利科学家科尔奈提出的一项极具代表性的科学理论。他发现社会主义国家往往通过减免税收、追加投资以及其他救助补贴的方式来处理国有企业的亏损状况,以达到国有企业不被市场淘汰的目的。同时,国有企业经营者寄希望于国家给予财政的支持与补助。这种现象叫做“预算软约束”。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初期,政府并未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目标,当时盛行的是预算软约束。然而随着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的转化,出现了以出资人回报最大化的硬化预算约束。因此,国有企业在要逐步将经营管理流程向有效解决软约束问题的方向转化。

(三)资本经营理论和管理控制理论

在解决国家进行资本管理时出现的由于各种限制条件而产生的问题时,我们提出了管理控制理论以及资本经营理论,这两种理论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在资本经营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转让、变现、投资、国有企业合并以及融资等问题。因此,以资本经营理论为基础去研究资本经营以及运作,是当前需要亟待实施的政策。管理者通过对组织中其他成员进行影响,以实现组织整体战略,从而达到企业整体目标的的实现。在管理控制过程中,根据控制环节的差异,将控制系统分为激励基础控制系统、考评基础控制系统、预算基础控制系统和制度基础控制系统。预算管理控制是当前的社会、法律和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现资本保值和增值的有效途径。

二、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框架体系构建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原则

国家预算编制原则是是编制国家预算的纲领。不同国家和社会形态在编制预算时都有其各自的出发点。资本主义时期各国政府预算编制具有公开性、可靠性、年度性、包括性和完整性。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施政府机构预算主动权原则提高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中国在编制国家预算时除了公开性、可靠行和完整性原则以外,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还制定了以下原则:第一,保证当年预算收支平衡的同时,略有结余原则;第二,平衡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第三,搞好国民经济发展国家预算关系的原则;第四,严格贯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原则;第五,遵循国家及地方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规划原则。

(二)具体编制方法

自然垄断行业和普通竞争行业经营性企业国有资产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范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国家财政部门。在编制程序上,第一,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清晰界定编制原则和编制范围,建立统一预算体系。第二,完善后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测算工作。第三,整理部门编制建议以及编制草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过程中,中央以及地方国资委首先针对直接受中央管辖的国有资本以及地方管理的国有资本进行预算的编制,其后由国资委对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汇总,形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在编制方法上采取:第一,采用更合适、更科学的编制方法,让预算编制工作不断完善。第二,采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管理软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网络平台,让预算编制更加合理、准确,让信息收集及汇总工作更加轻松。第三,采取多种预算编制格式相结合的方法,使预算结果更加全面,及时做到几种方法的相互弥补和统一。第四,在时间方面,可以适当调控编制时间,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酌情延长。

(三)编制流程

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时,其关键是建立国有资本的运作平台。清晰划分企业市场运作模式和政府的行政性本质,是操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这样一个中间机构来协调被投资企业和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这个中间环节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枢纽,更是其中的载体。由此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框架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流程主要由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考核评价等整体流程组成。

(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内容

1.国有资本收益

国家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国有股的利息及股利,即股份制国有企业中,国家参股和控股的部分取得的利息以及股利;第二,国有独资企业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应当向国家缴纳的企业利润;第三,转让国有资产、产权、股权、股份等取得的收入;第四,清算收入,在清算过程中由国有独资企业取得的收入,同时国有的控股企业享有的公司清算收入(不包括清算费用);第五,其他国家取得的国有资本收益。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在国有资本支出方面包括:第一,费用性支出,当前我国庞大的困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特困家庭生活补助、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等问题亟待国家解决,同时国家的社会职能部门,后勤体系,企业社会化建设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诸多问题更不容忽视,通过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解决因历史原因产生的遗留问题,同时企业的污染支出等问题严重。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资本进行支持。第二,资本性的支出,根据国家的长期产业规划以及国有经济布局规划调整,支持国有企业创新、重组以及改制,从而大幅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是国有资本支出的重要环节。第三,用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其他支出项目。

三、总结

建立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管理是对全国经营性国有资本进行的全面系统规划管理。预算管理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工具,有助于对国有资本进行统筹管理,借助于存量调整和增量投资两个模式,让国有资产在全国范围内有机流动、优化组合,引导国有企业向支柱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性产业进行,充分提高国有资本的周转效率,优化国有资产布局。通过对投融资体系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政府对公益性投资与经营性项目进行类别管理,达到国有资本经营和城市经营效益最大化。可以明确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收益权和投资权,让收益分配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政府预算框架体系组成部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将更进一步促进政府预算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l〕王圆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大学,2007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第7篇

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合理确定项目投资价值,是工程管理的关键和难点,通过准确的概算和工程量清单的控制才能确实核定工程成本,达到精益化管控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基建全过程管理的分析达到提高基建投资建设管理的投资效益、节约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

基建;投资;效益

一、竣工决算的概念、作用

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是在基本建设项目完工后,由建设单位依据相关资料,按照一定格式和要求编制的,用于反映竣工项目全过程的财务状况和设计概算的执行情况,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反映基本建设成果的总结性文件,是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的依据。

二、关于竣工决算管理

竣工决算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进行管理,衡量投资管理效果的依据是设计概算。设计概算是设计单位依据概算指标、概算定额、设计工程量等资料,参考编制时和计划建设期项目所在地价格水平编制的投资控制文件,反映建设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试运行到竣工验收等全部投资,是初步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全过程投资管理

建设项目投资管理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投资管理体系,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投资管理,主要管理工作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投标、项目过程控制、竣工结算、决算等。按照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投资管理可以划分为项目决策阶段、设计管理阶段、招投标管理阶段、合同和物资管理阶段、竣工结算和决算五个管理阶段进行。履行工程管理的“五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安全、质量、进度、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建设工程监理制———四控、两管、一协调;项目资本金制。

1.关于项目决策管理。部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不能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技术标准、优化选择设计方案,不能合理核定项目投资估算。项目决策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如前段时期的电力、房地产投资等,项目决策是建设项目管理的初始阶段,也是投资控制最容易被忽视的阶段。项目决策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投资的前提条件。项目建议书是项目法人向国家提出的要求建设某一建设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建设项目的轮廓设想,是从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及大方面的可能性加以考虑的。在客观上,建设项目要符合国民经济长远规划,符合部门、行业和地区规划的要求。可行性研究是对建设项目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包括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是否可行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工作,是技术经济的深入论证阶段,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可行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多方案比较,提出评价意见,推荐最佳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研究项目的建设地点、建设规模、技术标准、设计方案、建设周期、资源价格、市场需求、风险分析及成本目标、项目总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项目经济评价等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应能反映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成果,要求内容齐全、结论明确、数据准确、论据充分,确定的主要工程技术数据应能满足项目初步设计要求;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应满足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并最终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批复或备案要求。

2.关于设计管理。忽视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工作,设计深度往往不够到位。设计合同对设计质量标准,优化设计,设计变更等缺乏约束力。初步设计概算等投资控制文件编制及审查工作不够到位,不能满足投资管理等工作需要。设计工作贯穿建设项目全过程,涉及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项目设计确定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设计方案等直接影响了工程投资的总体水平,是全过程投资控制的基础。设计阶段要积极采用国内外成熟先进的设计思路、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案开展限额设计,对建设项目进行设计优化,减少设计变更,控制工程造价。一般项目进行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文件是确定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的主要依据,初步设计应依据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范围、规模和主要技术标准进行限额设计,对设计方案、工程措施、工程数量和投资等进一步优化和深化设计。初步设计文件应满足主要设备采购、征地拆迁和施工图设计的需要。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等工作需要。项目单位应确保建设项目的设计周期,要求设计单位按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行限额设计,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应加大对设计成果的审查工作力度,并将设计文件的质量标准、投资控制等重要事项纳入设计合同条款,明确规定协作条款和违约责任。施工图预算是指在施工图设计完成以后,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套用有关工程造价资料编制的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预算价格的文件。以抢工期为由开展的“三边”工程项目(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很难对建设项目投资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概算分解,是指项目单位在开展工程招投标工作之前,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结合建设项目实际情况,按分项工程对建设项目进行分解,相应将初步设计概算进行分解,确定各分项工程合同的预控金额,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合同动态控制的投资管理活动。项目单位应依据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项目招标清单、工程量清单,并结合当期市场造价信息、市场同类项目造价水平、预算定额等资料,开展设计概算的分解工作。概算分解应根据项目特点和管理要求,按照设计标准、技术要求和施工工艺,科学合理地拟定分标方案,施工总承包等分项合同构成,并在综合考虑市场同类项目的造价水平、不可预见因素等基础上确定各分项合同的预控金额。概算分解过程中,各分项合同的内容与范围应注意与概算口径保持一致,科学拟定分标方案,施工总承包等合同及其预控金额,形成投资控制目标。

3.关于招投标管理。关注招投标程序,对招标方式、招标范围、招标项目设置及报价体系、招标文件中合同条款等关注不够到位,建设项目的招投标范围涉及勘察设计、监理、工程施工、设备材料采购等不同领域,管理内容涉及不同项目的招标要求、投标报价、合同条款、履约条件等各个方面。招投标管理几乎涵盖投资管理的全过程及各个方面,是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核心内容。项目建设单位应设立招投标管理常设机构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招标投标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第七条:本规定第二条至第六条规定范围内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一)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二)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三)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第(一)、(二)、(三)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4.关于合同管理。投资的动态控制与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各职能部门不能规范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工程款超付现象时常出现。合同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项目单位应通过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各职能部门建立规范的管理台账,加强合同签订、变更及过程结算等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工程建设动态信息,为控制工程投资,顺利完成竣工结算、决算工作创造条件。为了规范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物资出入库管理、基建财务管理等工作,项目单位应对各类合同建立与批准概预算口径一致的“工程项目编码”,使得各职能部门能够建立起口径统一的合同管理台账,确保财务进帐渠道明确、物资出库统计合理,从而使竣工决算管理工作得以有序进行。①规范合同签订程序,明确各职能部门合同审核的工作内容。②加强征地拆迁的前期调研工作力度,建立科学的征地拆迁补偿决策机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③建立严格的工程变更、洽商管理程序,控制工程造价。设计变更按照“先批准、后变更、先设计、后施工”的程序办理报批手续,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及费用调整。明确签证管理原则,主动规避签证管理风险:签事实,不签结果;签过程,不签工作量;现场图纸以外的工作内容,只签工作内容,不签消耗;需要签工作量时,不要签价格;签单价,不签总价。④项目单位应及时准确掌握工程建设动态信息及相关资料,控制索赔事项发生。当前,建筑市场处于过度竞争状态,施工单位普遍采用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投标策略。

5.关于物资管理。项目单位往往忽视物资采购模式、采购范围确定过程中的税务筹划工作。物资管理部门对工程物资等出入库管理工作不够到位,不能完全满足物资核销、竣工决算时形成交付使用资产等工作需要。基建物资管理是全过程投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单位应通过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确定物资采购范围、采购方式、采购合同、采购计划,并相应开展物资验收、入库、保管、领用、结算、核销及其他相关业务,满足竣工结算、决算工作需要。

6.关于竣工结算、决算。项目单位重视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招投标阶段、合同管理阶段造价控制工作的认识往往不够到位。项目单位无法顺利完成竣工决算编制工作。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是指对建设工程的发承包合同价款进行约定和依据合同约定进行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工程竣工价款结算的活动。主要结算方式包括:竣工结算、分阶段结算、专业分包结算和合同中止结算等。竣工决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口径统一的竣工决算管理体系,各管理部门以工程项目编码为手段,以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为基础,平时不断积累相关资料,各部门定期稽核、密切配合的综合性管理工作。竣工决算管理应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单一的认为编制竣工决算是财务管理部门工作的认识是错误的。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预结算审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1利用合同开口多算。有的业主对发包合同重视不够,仅与施工单位商定工程范围、进度和质量等条款就签订合同,开工建设。到工程竣工结算时,才发现原发包合同一无工程价款,二无结算办法,连设计变更也没有限制的条款,甚至随意开口,合同对工程结算没有具体约定,施工单位借此夸大施工难度,不断单项报告建设单位负责人签批增加工日和投资的条子;施工单位办理结算时,又利用合同开口和其它漏洞高估多算,增加工程投资。

1.2设计变更事后签证。有的建设单位不重视控制设计变更,不办理设计变更的审批手续,没有正式的设计变更通知单,没有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与投资增减的记录,从而造成施工单位根据自己的利益擅自变更设计。

1.3工程计量不按规定。工程量不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规则和竣工图尺寸计算。由于没有按规定计算,造成竣工结算工程量增加而多报工程价款

2.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于工程投资进行合理的确定、分配与利用,其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具购置费、预备费、工程贷款利息和流动投资的确定与控制等。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对工程投资管理实施全过程控制,是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贯穿于决策评估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工作是一项复杂、具体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和配合,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统筹兼顾,合理管理工程投资

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对于投资的管理是其重点内容之一。工程预结算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工程投资管理的有效调控措施和方法。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既要对工程投资应用做全面的审核与调控,又要深入到工程建设项目的每一具体环节,结合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的实际需求,切实做到统筹兼顾,以达到合理管理工程投资的管理目标。

2.2加强对细节项目的管理

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管理范围较广,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果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只是注重对重大项目的管理,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细节项目的管理,必然难以真正达到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以现代化的投资管理方法,结合先进施工工艺和技术,对工程投资进行合理的统筹与分配,最终实现降低成本,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工程建设项目中,预结算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发挥其作用,往往就是通过对一些细节项目的管理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对细节项目的管理。

2.3要有科学、合理、严谨的管理制度

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项目整体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项管理内容。目前,国内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科学、合理、严谨的管理制度,这样的现状对于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工程建设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进步都是不利的。国内现行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较多,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逐步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以适应时代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

3.加强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措施与方法

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不仅是对于工程投资的管理,而且也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度和质量,更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中,必须积极运用现代化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逐步提高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以利于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措施与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提高工程预结算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工程预决算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多么严明的管理制度,都需要管理人员的认真贯彻和执行,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是相对较高的,管理人员除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工程预结算管理经验外,还要有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意识。同时,工程建设单位、工程相关管理部门还要不断加强对于工程预结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使其工程能力与水平同时展潮流接轨。工程预结算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还要认真做好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整理,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到工程预结算管理理论研究的队伍中,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促进工程预结算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3.2完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

传统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普遍存在陈旧、落后以及和现代管理不相适应的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新需求。在现代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以往的工程预结算管理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现行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科学严明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不但要坚持“严谨”的原则,更要注重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严明的工程预结算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对于投资管理的具体要求,并有利于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3.3吸收、借鉴工程预结算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理论

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较早涉足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具体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国内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关注世界其他国家在工程预结算管理方面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并加以深入分析、总结,结合国内的具体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逐步形成新的“中国式”的工程预结算管理理论,积极应用于我国的工程投资管理工作中,并不断完善与更新。

4.以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整体发展

在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越来越多的得到工程参与各方的高度重视,并且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下,现已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和发展。工程预结算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整体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预决算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于工程投资引用和合理统筹与调配,进一步促进工程项目整体管理工作的有序、科学、客观的开展和进行。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是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急需快速发展的一项内容,因为工程建设项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必然带动工程项目其他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只有具备足够的投资,才能保证各项工程建设项目按照施工计划和设计图纸来进行。如果一旦工程建设中出现投资不足或投资管理混乱的现象,其他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进行也就无从谈起了。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各具体项目的管理都是相关联的,相互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随着国内经济建设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适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工程参与各方要认识到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其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整体发展的基础,进而促进国内工程建设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5.结语

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手段。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使之更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保证项目目标管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