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管理学论文

体育管理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6:01

体育管理学论文

体育管理学论文第1篇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体育管理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体制改革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革命,它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必然会引起广泛社会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把各项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市场经济与中小学德育管理的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

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人才观,价值观。中小学德育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按照社会市场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行的要求,开展德育,改革德育工作的管理,使德育工作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更新观念应着眼世界,放眼未来,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新德育观念,应主要包括新的价值观,新的德育内容观、新的德育过程观、新的德育工作管理观。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肯定的有机统一。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常常过多要求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在社会对个人的贡献的激励、报酬方面容易被忽略,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创造价值的热情和积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本义,切不可顾此失彼。在兼顾“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认可”的同时,决不容许只顾追求经济价值而践踏道德价值,不允许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畸形价值观念滋长膨胀。

德育内容观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德育工作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德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适当地修正原有德育内容中的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部分,使德育内容更加务实、有效。在当前的形势下,德育内容需要突出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教育等内容,以弥补市场经济引发的消极、不良的东西。在形式上更强调生动可感,避免空洞说教。根据市场经济开放、竞争、创新的特点,德育应向培养学生拓宽视野,锐意创新、坚定果断、经济务实的品质方面转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过程,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上。在德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复杂纷纭的社会信息中,筛选积极的、有益的部分、摒弃消极、不良的部分,形成自觉的德育内化意识。

新的德育管理观,就是善于用现代化的管理意识武装管理者的头脑,善于捕捉复杂的社会信息、知识信息、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把握德育管理工作。同时,还要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德育量化管理的工作方法,是目前比较先进可行的德育管理。但要克服其死板的地方,增强其灵活性。

(二)由“封闭型”管理转向“开放型”管理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造成目前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在德育管理上,改革和开放十几年来,我国无论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利益格局,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行为规范都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处在社会生活中的学生;而我们的德育管理,还几乎是十几年一贯制的“封闭式管理”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教育——考试——分数”,这种管理模式,造成目前的德育工作缺乏动力,缺乏实效,必然带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育人目标期望值的差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与开放的全面展开,封闭型的管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德育需要,德育管理的“开放型”,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大势所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改革和开放,使学生走出了狭小的圈子,结束了从家到校门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在开放的社会中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这是德育管理的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教育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一变化,自觉地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不仅要学生学会、学好学校的“教科书”,而且还必须学会社会的“教科书”。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在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进行德育管理。

(三)树立正确的德育效果观,由“务虚”到“务实”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人的思想行为。教育实践表明,许多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德育管理效果,都与他们在工作中十分讲究工作效果有关。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应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革命责任感,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德育管理,由“务虚”到“务实”,把德育管理与“效益价值”联系起来,寓虚于实,出虚而实。

德育及管理向来被认为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往往被误认为是软任务,甚至曲解为耍嘴皮子的把式,由于对德育及其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空对空”,即所谓务虚,在实践中一般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没有树立德育效果观的人。认为德育管理只要有耕耘,没有收获,只要肯干,就会必然有好的结果。岂不知,有什么样的耕耘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教育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管理不当即便教育者辛辛苦苦搞了许多活动,也可能是产生零效果,或事倍功半的低效果,或是事与愿违的负效果。第二种是不愿树立德育效果的人。他们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他们认为只要我努力工作了,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就心安理得了,致于生产的效果如何,从不过问,他们只满足于行政式的“走过场”,对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敷衍的态度,他们还会有意无意地以各种“合理”的理由,将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推向受教育者或家庭、社会,推卸了一个教育者应负的责任。第二种是缺乏正确德育效果观念的人。他们只图表面上的轰动,不求实际效果只讲搞了多少次大型活动,创新了什么活动方式,但不关心学生思想深处的实际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教育,只能产生虚、假效果。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破除这些虚假德育管理观,把德育管理当做硬件,以对教育事业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责任感,由虚到实,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改革德育管理体制,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因此,我们的德育体制改革就要变单一的学校管理为以德育管理体制和社区教育组织为纽带,将学校德育管理力量和社会各行各业德育管理力量集结成整体合力,扩展中小学德育的时空范围,优化德育的外部环境,形成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社会一体化格局。

首先,按纵向分层,强化内外结合的德育管理体制。要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最根本的在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它是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教育健康成长的组织保证。为此,各级领导要站在对中华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同时要转变管理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引导、监督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工作,建立由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对地方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提出咨询、建议,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其次,横向联体,集结成社区教育网络,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优化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用顺应时代潮流的社会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澄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混乱和迷惘,形成一种有助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舆论氛围,使当代中小学生受到激励和熏陶,进而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尽量减少阴暗面对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还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法。全面地观察社会、分析社会、分清主流与支流,提高思想“免疫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再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学校要突破过去德育管理封闭在校园的范围,对各种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综合而有效的运用,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社会教育为纽带,以德育基地、校外场所、家长学校、文化环境净化等方面为德育合力的主体投向,加上校内德育形成合力,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改革中小学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

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的改革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补充和强化一些教育,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首先,对传统教育内容一方面要加强,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充实新因素,使其更具活力。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应更多地提倡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而奋斗,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应更多地提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到“三个有利于”,爱人民的教育,要更多地提倡树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占领世界市场的雄心壮志;集体主义教育,应更多地提倡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等等。其次,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加具有时代的价值观教育。目前,特别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弄清一些是非问题,克服师生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既要增强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关系,弄清作为经济法制的等价交换原则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等等,总之,德育的内容要改革,势在必行,但必须体现时代特色。

工作方法或管理方法,历来是我党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方针、认识问题解决之后,关键就在于有无一个先进、科学的方法。在新形势下的德育管理,同样也面临着一个“管理方法”问题,以下一些管理方法,我们认为是可取的。

超前管理即现代化的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也就是要求德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服务。正如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所指出的:“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也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把眼光放远,不断探索现代化、规范化的德育管理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想解放、思维敏捷上下功夫。同时,在有一个高瞻远瞩的超前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基础上,把对未来人才的品德要求,始于今天的德育管理之中,要长计划、短安排,有步骤地达到目标。

要实现对德育工作的超前性管理,必须立足于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的理解,离开了对未来人才的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超前性的管理,只会是盲目的、短浅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就此类管理是培养不出21世纪新型人才的。

二是信息管理的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现代的学校对学生来说,已不再是唯一的或主要信息来源。随着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和有形的精神产品运用于生活,多渠道、多样化、多载体的信息与学校德育遥相呼应,随时随地影响于学生,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人际关往日渐丰富多样,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多样化、形象化、复杂化的信息网络之中。

由于社会多种信息作用的结果,学校德育管理的可控性相对缩小,不可控性和自控性在无限扩大,德育的时空观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了解和掌握学生从社会上接收信息的情况,正确地进行引导,及时调节学生与社会两类信息之间的关系,排除和防止社会上某些信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充分利用积极健康的有益信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就可以增强学生接收信息的自觉性、自控性,排除随意性,减少盲目性,从而获得信息管理的良好效应。

三是心理管理的方法,在德育管理过程中,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因素,心理特点,从他们特有的心理角度来进行德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现其心灵上的“共鸣点”,找出其品德形成的“共同点”与“闪光点”,发挥其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不断诱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诱因,在知、情、意、行等几方面施加良好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是自我管理的方法,自我管理是管理客体向主体,由外部向内部转化的主要标志,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已经具有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者不仅要直接负起管理的责任,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实行自我管理,使他们在德育过程中能主动地自己管理自己,在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组织的作用,通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等有组织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集体活动。这对形成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组织纪律等十分必要。总的来说,个人只有置身于集体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管理。

四、增加对德育工作的投入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德育工作及管理工作始终被认为是一个软任务,造成了德育工作中的“空对空”,这是目前德育及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摆正教育工作位置的同时,要不断增加对德育及管理工作的投入,以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

体育管理学论文第3篇

体育专业学生性格外向,爱沟通,加之课余时间一般都与教练进行专业训练,或者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活动,他们比一般专业的学生交际范围更广泛,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等方面较强。体育专业学生思想较自由与独立,对学校的管理条例和纪律存在排斥心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也加大了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难度。

2.新时期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构建

2.1管理目标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高校不仅需要提高体育专业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和思考能力。因此管理目标的确立要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基础,围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观念,提升自身的约束和社会责任感,并逐渐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科研精神。另外,要在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抗挫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总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2.2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实质是将管理意识和方法逐渐转化为学生自我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安全系数,提高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因此,应将管理理念贯彻到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便于学生发现关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性地进行解决,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以往的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多数由学校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管理体制,管理过程过于固定与死板,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针对这一传统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应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在制度的设置中综合学生的鲜明特征,扬长避短,主张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理念的新型管理模式。

2.3遵循原则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属于学校管理系统的范畴,结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应首要遵循学校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原则以及体育专业管理的特色原则。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体育专业管理者要从学生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切实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树立服务学生和学生自我管理的观念,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中来。其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还应严格遵守系统管理原则、动态和弹性管理等原则。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影响下,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管理目标和理念也是随之不断改革创新的,若既定的管理目标和模式不再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与需求时,就需要管理部门及时作出调整,对管理模式进行实施、监督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改善和调整措施。

2.4开放管理与细节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手段

体育管理学论文第4篇

小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认知及掌握生活技能的重要阶段。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常常有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中存在违纪的行为。有些学生不听不看,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的吹哨动作毫无紧迫感;有的学生不按照体育课的要求,穿皮鞋及牛仔裤等进行体育活动,在老师吹哨进行指导时,更是不闻不问;此外,在规定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所规定的练习任务。

二、原因分析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进度不尽合理,部分学生无法完成,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讲课风格、声音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三、对策分析

1.建立健全一贯执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建立健全一贯执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促使学生更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之一。在学期之初,体育教师就应明确地和学生说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及不允许做的行为,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严格按照课堂教学常规规定来执行,使学生逐渐适应体育课堂的教学习惯。在建立健全一贯执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积极性。

2.体育教师应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中,体育教师应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关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及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维持正常的课堂纪律。体育教师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有效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3.妥善处理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的行为

妥善处理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的行为,要求体育教师在发现这类行为时,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并及时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处理违背课堂教学管理行为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学生因为消极的学习态度而没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皱眉、走近等方式,提醒学生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学生的违纪行为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教师应立即暗示学生停止不良行为,使学生明白教师的苦心,进而改变不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

四、结语

体育管理学论文第5篇

学生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工作机制不畅。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与体制缺陷日益明显,首先高校体院学生管理存在着职权不分的现象,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管理权存在不同的部门,多部门对学生都具有管理权,复杂的管理权最终会影响学生的集中化管理,造成职责不分;其次学生管理的内容以及方式比较落后。目前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采取传统的强制管理手段,也就是一味的强调对学生的限制与惩罚,而忽视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没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学生管理工作中。

2提高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2.1升华学生管理理念

首先将服务理念贯穿到学生管理工作中。高等体院的学生管理部门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且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其次树立民主的管理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并不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单面工作,而是需要管理者、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一种管理体系,因此体院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以体现学生的参与权,比如学生的管理规章要在充分参考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2.2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高校管理者政策支持、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以及学生干部的执行,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高校管理者对学生管理的重视程度,成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小组,由高校的一把手或者专门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二是加强对辅导员综合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促进管理意识创新;三是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因此辅导员要把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推荐到学生干部队伍中,同时学校的相关组织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支持,鼓励学生干部开展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事情,并且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力度,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2.3建立与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完善学生的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重要保障,一是改变现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实施“导师制管理”即有班主任和辅导员组成学生工作的辅助体系。班主任负责学生在各个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提供学习方面的帮助,而辅导员则主要负责生活方面的帮助与管理;二是完善现有的学生管理规则制度,将服务理念融入到学生规则制度中。

2.4创新学生管理方法

一是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管理工作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关心学生。学生管理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实现管理目标,也只有关心学生才能知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根据这些具体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二是要科学运用激励手段,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督促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三是要综合运用现代媒体平台。当代的大学生喜欢上网,都有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因此学生管理者可以借助现代媒体载体,将正确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的贯穿到学生的思维中,合理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结束语

体育管理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方法论;教育管理整合论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01-2

从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史上来看,就教育管理科学的本质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两大理论流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坚持不同的主张,有时发出的还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二者间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牛顿的经典力学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曾一度使得人们坚信一副确定无疑的世界图景在等待着人们去描绘。在自然科学的强大力量的影响下,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认为,教育管理学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都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他们主张,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管理科学中也同样适用。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在方法论上主要隶属于逻辑实证主义,崇尚经验判断,将自然科学规律推及人类社会,但其忽略了人的情感、道德、习惯、传统思维等主观因素,采用“价值无涉”的方法论,因而难以与事实相符。

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则站在价值论角度上,从人的情感、道德、习惯、自由意志等出发,认为教育管理学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不能将自然科学方法生搬硬套到人文科学的研究中来,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注重在研究中对教育管理现象“做出主观解释并赋予它们特定的意义,重视探求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主体间性与视域融合。”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主张更多的关注教育管理对象本身,但该理论只注重定性研究,而往往无法作定量的考察,因而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难以具有可操作性。

出于对以上两大派别的不满,上世纪90年代,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提出了教育管理整合论,旨在建立一门新型的教育管理科学。这种新型的教育管理科学是通过系统整合,从而使教育管理学成为一门整体合法的科学。

一、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主要观点

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这两位教育管理整合论的倡导者,自1991年合作出版《认识教育管理:当代教育管理研究中的方法论论争》以来,又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合作推出系列著作《探索教育管理:连贯主义之运用及批判论争》与《从事教育管理:关于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这三本著作已成为当今教育管理整合论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从国内文献来看,张新平、孙锦涛、罗建河、杨天平等学者对整合论的观点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张新平分析了整合论的思想基础。他指出“教育管理整合论受蒯因的影响甚大。”“总体上看,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观及其对经验论教条的批判,对教育管理整合论产生了最为显著的影响。”同时,他将整合论的基本观点归纳为“教育管理整合论的根本目标是试图建立一门新型的管理科学。”“教育管理整合论要求发展一种有关教育管理的后实证科学。”“教育管理整合论重视运用自然科学的成就来理解人的主观性。”“教育管理整合论倡导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统一,强调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建立一种更富成效的关系,反对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作简单的二元区分,呼吁从一元的、整体的观点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

孙锦涛、罗建河以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的三本著作为原始资料从组织理论、管理决策、领导理论、管理培训等四个方面对整合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孙绵涛提到:“埃沃斯和拉科姆斯基就是以后实证主义的立场来构建这种“新的教育管理科学”的。他们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知识观,指出这种知识观认为知识来源于事实并能被事实所检验时一种幼稚的经验主义。

杨天平教授概括性地指出“教育管理整合论的领军人物当属澳大利亚的埃沃斯和拉科姆斯基,他们以教育管理研究的现状和走势为论基,以整体主义为理论依据,阐发其民主的、开放的、宽容的、温和的整合论思想。”“致力于构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客体与主体、事实与价值、组织与个人、效率与公平等多元一体的新型的教育管理科学。”

以上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主要观点。

二、浅析教育管理整合论的方法论问题

所谓“方法论”是指“研究者认识各种方法的性质与作用,选择与运用各种方法的理论,包括研究预设的提出、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研究结论的解释等,核心是选择方法、处理材料、解释结论所持的原则与标准。”本文旨在从方法论的视角探讨教育管理整合论的理论特色,因此,主要从该理论构建过程中方法选择以及处理材料及解释相关结论所持的原则等来讨论教育管理整合论的方法论问题。

在具体的理论建构过程中,教育管理整合论富有特色的做法是将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管理学中来,为教育管理整合论提供解释模式。“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在探寻认知活动脑机制的过程中发现,人类的认知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通过发展相应的压缩规则而进行的。这种压缩规则的一个重要的脑机制就是神经信息加工模式,即神经网络模式。”“这种神经网络模式是由输人层、隐藏单元层和输出层三个层面所构成的,各层之间存在着大量联结网络。教育管理整合论认为,教育管理活动中存在着类似于人类认知活动中“压缩”规则,而当代认知神经科学能帮助人们认识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这类规则,并促进人们进一步认识教育管理的属性和本质,并构建了一个用以说明人的教育行为的信念网络模型。”

事实上,认知心理学不仅是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主要思想来源,而且是教育管理整合论用以对教育现象进行说明的工具。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管理整合论框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导理论、组织设计与组织学习理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理论、管理者的培训理论等,都是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加以说明的,可以说,教育管理整合论中的这些部分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在教育管理学中的外显理论。

正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说明之上,教育管理整合论宣称自己所建立的这种新的管理科学是一种教育管理的后实证科学。这种后实证的教育管理理论“既包含价值论题,同时又能高度关注人的主观性和道德伦理问题。教育管理整合论主张不仅可以为科学主义的观点进行辩护,也可为价值论的见解进行辩护,同时还可广泛运用于主观领域。”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理论在结构上是一个整体。

从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主要观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蒯因的整体论对教育管理整合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蒯因整体论的基本论断有:“第一,我们的信念或知识是作为一个整体面对感觉经验检验的。第二,经验面前,对信念和知识整体内部的某些陈述的再评价必将引起整体内部的重新调整,因为它们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第三,经验处于信念或知识整体的边缘,由直接的观察陈述到具体科学的陈述再到逻辑、数学的陈述等,受经验的影响程度逐级递减。第四,理论语句分为场合句和固定句。观察句作为特殊的场合句,在信念或知识整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扮演着无需证明或自我证明的基本信念的角色,可以单独地接受经验的检验,并可以独立地具有经验意义。”

在蒯因看来,科学理论内的每一个单个命题都有自己唯一不变的经验意义,经验蕴涵着某一假定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在他看来,所谓知识或信念的整体,都是人造的“网络”。将蒯因的整体论延伸至教育管理学中,便形成了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的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信念网络模型。自然科学和伦理、道德、价值等被一起划归为信念网络模型的内容。

但稍作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蒯因整体论存在着一个内在矛盾:一方面,面对经验时,“我们的任何信念或局部知识都不具有特殊地位,都不能免于修正,都不能独立具有经验意义,”因为它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操作;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的理论在特定情境中免受攻击,“蒯因又赋予观察句以特殊的地位,充当无需证明或自我证明的基本信念,允许它独立地具有经验意义。”而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的教育管理整合论并没有有效地避免这一矛盾的存在。他们不满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的主张,但同时又赋予认知心理学以更多的功能;他们本想将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也纳入到整合论中,以期望修正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但是它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强调用一般自然科学所特有的主体间研究技巧(特别是纯粹的认知科学)对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进行发生学研究时,他的方法论就属于典型的科学主义传统,这也使教育管理整合论最终又滑向了科学主义,倒向了科学主义一端。同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由于其只注重整体的描述,缺乏实践基础,而难以作规范性的考察,因而可操作性较弱。

当然,总体上看,教育管理整合论代表了教育管理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为破除科学认识论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传统客观主义教条作出了贡献。在弱化规范理性对科学活动约束的同时,延展了科学理性运动的疆域,开拓实现了科学理性的方法,在科学主义的精神中引入人文主义精神,推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教育管理中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同时,教育管理整合论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育管理学,这也是未来教育管理学的需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研究中,教育管理整合论对整体性的强调,是以丧失问题研究的深刻性和事实的逼真性为代价的。因此,教育管理整合论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空间。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霍金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实在论主张:“理论和世界图景是一个模型(通常具有数学性质)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的思想。”他将这一新的实在论主张称之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他主张,“科学理论即模型。两个理论或模型都可精确地预言同样事件,人们就不能讲一个模型比另一个更真实;说的更精确点,哪个模型更方便我们就随意使用哪个”。霍金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主张为理论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最佳说明推理的辩护,也极有可能为教育管理整合论进一步完善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通道。

参考文献:

[1]董泽芳,胡春光.从二元对立到多元综合――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张新平.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3]康翠萍.关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4]杨天平.西方教育管理研究100年[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5]杨天平.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与西方教育管理学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6]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4).

[7]陈波.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观[J].社会科学战线,1994,(6).

体育管理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 教育管理学 研究缺失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初,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初步建立,之后经过漫长曲折的百年发展历程,到今天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1 我国现代教育管理学发展历程

(1)20世纪初,我国开始全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管理模式,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萌芽并初步建立。(2)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教育管理学受到政府和教育界重视,很多师范学校争相开设“学校行政及组织”、“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等教育管理类课程,教育管理学得到了较快发展。(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样教育上也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加上“”十年的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全面停滞状态。(4)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大力发展教育,教育管理学也受到重视。到今天,教育管理学专业和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争相开设,数百种教育管理类教材、专著和杂志出版发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等学术研究组织相继成立,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也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

2 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缺失与原因分析

(1)偏重理论解释,缺乏批判意识。我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在研究过程中多是解释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然后应用到教育管理实践中,而对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不够,没有深入研究和考虑理论的地域适应性、时代局限性和我国国情因素,这显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更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经验和管理模式过程中诞生发展起来的,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管理模式的倾向性较明显。

(2)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实证研究。据华东师范大学汤林春对我国从1981年至1997年的17年间普通教育管理研究情况的统计分析,我国教育管理的实证研究约占研究总数的8.49%,最高的一年也仅为15.17%,而非实证性研究(主要指思辨研究)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基本在85%~90%之间。①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单一,多数研究人员只是从理论上的想当然出发,偏重于传统思辨研究,而缺少实证研究。这一方面归咎于我国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归咎于发展时间短,理论基础薄弱,研究人员倾向急功近利,研究素质有待提高。

(3)学术研究滞后,跟不上改革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滞后性不断显现。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指导实践,教育管理学也不例外。但我国的教育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政策性的解释性研究,科学性、实证性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多滞后于政策,滞后于改革实践,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这一方面是因为研究人员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国长期集权化的教育体制,研究总滞后于政策文件,管理等同于领导,造成了教育管理研究的滞后性。

(4)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的不完善、不规范。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初,但真正完整发展却是近30年来的事情,目前教育管理学科体系仍不成熟,许多基本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这就造成同一课题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立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不健全。究其原因,一是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必要的理论积累;二是研究不够深入,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教育管理学” 为题名进行搜索,就1998年以来的论文可搜得295篇,研究不多;三是教育管理学学界对基本概念体系缺乏必要的关注,基本概念体系是学科存在的先决条件,若缺乏基本概念体系必然影响学科理论的建构。

3 现代教育管理学的改进措施

3.1 加强反思批判,注重本土化研究

教育管理研究应强调本土化,注重在解决本土化问题的过程中显现价值。一是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要充分考虑理论的适应性,并全面研究整个理论体系,抛弃理论“拿来主义”,多加批判反思;二是研究人员要注重探索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管理规律,寻求解决本地区本学校教育管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促进教育管理的本土化研究。

3.2 加强实证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针对研究方法单一、偏重思辨研究的问题,今后研究人员应多深入学校,了解教育管理现象产生情境及经过,加强实际问题研究力度,这样教育管理理论才能真正“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越来越多,多元化的问题必然需要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今后既要综合运用实证研究、解释研究、规范研究和意识形态批判等研究方式,又要注意整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促进教育管理学真正步入科学的殿堂。

3.3 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联系

学术界历来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今天的教育管理研究尤为重要。“教育管理能否有力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关键要看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教育管理的实践的结合程度是否紧密,彼此是否相互支撑。”②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仍不令人满意、开放式学校如何管理等问题,我国的研究都比较薄弱,今后教育管理理论要注重增强实践性。同时,要减少政策和文件解释性研究,要走在政策前面,增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多为制定政策和文件提供依据。

3.4 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构建完整学科体系

教育管理学只有对本学科核心价值、制度结构、体系结构、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等问题做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找出制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明确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方向,才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学科力量和学科优势。③

同时,基于我国教育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教育管理学在加强学科自身建设上,一方面要对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一般管理理论进行借鉴、改造和运用;另一方面又要从教育学、公共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等学科中借鉴、吸收和改造。只有这样,教育管理学才能融会贯通,并自成一家,才能促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注释

① 汤林春.我国十七年来普通教育管理研究之分析[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1999(4).

体育管理学论文第8篇

一、教育管理方式与人性假设的联系

(一)教育管理理论的前提就是人性假设对于教育管理来说,关联到人性假设方面的主要内容有两个,第一个是人性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二个是基于人性的管理措施。教育管理过程中应用到的人性假设理论主要有“经济人”假设、“文化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1.“经济人”假设。该假设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但是极大地影响到国内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此类教育管理的特征有以下几条:首先,学校是学术组织的代表,在管理体制上有一定的等级性,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其次,教育管理的方法理性程度较高,并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约束;第三,学校管理人员的行政权力和教师的教学权力是教育管理中的两个主要权力,学术权力与学生权力则被忽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经济人”假设在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一些观点中,“经济人”假设的功利性较强,并且学校本身具备自营性,所以教育管理的“经济人”假设较为复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学校属于知识传播的组织机构,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是具备一定价值的,而且学校会在发展中不断追求自身利益,学校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利益获取的组织,比较符合“经济人”假设的观点,很多学校都可以自己经营,自己创收,有很强的独立性,学校的“经济人”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政府的管理。“经济人”假设是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及内部治理的基础,所以该假设可以看做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特征。

2.“文化人”假设。人具备文化的特性,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动物。作为培育人的机构,学校同样具备文化的特征,从传播文化到发扬文化,整个教育管理体系可以看做是文化管理的过程,且这种管理体现出民主性和参与性,在文化功能的影响下,教育管理将日趋完善。在“文化人”假设中,人属于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的客体,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学校举办的每一项文化活动,都是为了帮助人与文化进行更好的沟通,两者是统一的,通过不断的交互使文化活动得到升华。“文化人”假设是为了维持教育管理的平衡性,让文化功能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得到实现。

3.“社会人”假设。该假设的基础就是尊重人性,使人际关系更加的平等与和谐。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在理解人性假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教育管理的本质是遵从人为主体的假设,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对管理效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社会人”假设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主体地位极为稳固,该假设思想是希望不断地完善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首先,该假设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主客体的权力较为尊重,参与管理的人所具备的权力是相同的,对于被管理者较为重视和关心,这样可以促进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该假设下的教育管理方法突出了奖励措施,对于人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极为重视,不断增强师生的整体感与归属感,帮助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第三,教育管理存在一个实践的过程,对于被管理者来说,除了接受理论知识之外,其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渴望得到重视。“社会人”假设要求学校在关心被教育者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反省自身,使更多的管理者对人性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利用各种调查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校的内部关系保持和谐。

(二)人性假设实践在于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具备互动的特征,对人性主体的想相关行为极为重视,其地位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活动体现出来的,所以要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使人性假设得到有效的实践。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都是由人组成的,其特殊性与复杂性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动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使校园内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通常来说,人性假设理论源自于人对现实所产生的新的认识,而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并且在时代的发展下,也在动态变化的,所以教育管理在创新管理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全面自我认识,这些认识是基于人性假设实践基础之上的,并在教育管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人的主导地位。

二、教育管理方式的主要影响要素

1.教育管理主体。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是公办学校,政府在其发展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民办学校的数量日益增多,但在规模上还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提并论。公办学校很多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政府的科层管理制度对教育管理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对于管理的科学性和理性非常注重,对于人的价值与需求则相对比较容易忽视。在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的主体一般是教师,若教师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并非对教育理念进行到位的传播,不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则会造成学生创造力的低下及学习积极性的降低。所以教育管理应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在实践中加深对人本身的认识。

2.教育管理模式。我国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多为单一化形式,管理活动的开展大多停留在教育理论层面,功利化、形式化的教育模式较为严重,文化的引导与创造功能缺失,导致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也不会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引导,缺少礼仪规范的传授,难以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精神,丧失了教育本质中的文化及人文内涵,教育管理模式向教育技术工具妥协。

3.教育管理系统。作为学术文化的组织系统,学校应确立教育管理的活动环境,统一校内的整体环境,并且要对教育管理的目标进行确定,使教育管理活动具备针对性和正确性。由于教育管理理论是以人为中心进行发展的,所以教育管理系统需要围绕人的活动展开工作,但很多学校只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忽视了师生的主体性需求。对于学校的管理体制,政府的科层特征通常较为明显,各等级的职权划分非常清晰,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根据这些层级进行设置的,学校内部的人性联系变得复杂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还对人性自由发挥进行限制。

三、基于“人性假设”的教育管理方式创新措施

1.推动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教育管理主体是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要对人性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第一,人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着极强的自然性,并且人的本身是独立和自由的。第二,市场经济是当前的社会主体,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大多数的人都有着一定的自私性和功利性,首先要满足的是自身利益,其次才会在满足的基础之上对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进行关心。第三,我国的市场经济有着较大的独特性,基于人性假设的教育管理主体应朝着多元化发展,且主体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经济头脑。在主体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下,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甚至是学生,都可以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体,共同对学校进行管理[3]。

2.以学术管理作为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在学校的管理改革中,权力分散管理是重点所在。所以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应该逐渐从权力集中管理朝权力分散管理转变,把权力分散至校内各个学术组织内,提高教育管理权力之间的平衡。学校应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从保障个人的主体利益出发,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以此来提高学校教职工的自律性,提高教育管理效率。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学校应积极推陈出新,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规划,学校将提高教育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变化的联系程度,使教育管理能够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切实解决学校发展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教育观念只有与教育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才能从实际上推进教育管理的优化[4]。近年来,我国逐步放松学校的管理权限,提高对学校内部学术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逐渐强化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界限,划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权责更为明确,提高了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

3.教育管理系统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经过数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总体上从以往的封闭式管理转向当前的开放性管理。学校将“人性假设”理论融入开放性教育管理机制中,能提高对主体人性的认识和重视,符合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提升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对外在客观环境的了解,通过实践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实践策略,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和战略化。此外,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还应增强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性、技术性和学术性,将“人性假设”和民主管理理念、创新发展理论等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元性的教育管理制度。这将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秩序,为开展高效的教育活动以及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