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5:06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第1篇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总结交流节能减排工作经验,动员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促进中央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水平。对这项工作,淑和同志将做全面部署。这里,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节能减排是关系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全球环境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节能减排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总理也明确要求:“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实现‘*’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履行政府向人民的庄严承诺”。今年,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各地区、各部门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

实现“*”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从中央企业情况看,虽然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能源消耗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但所面临的压力仍然很大,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推进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

二、中央企业要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中央企业是国有企业的骨干和中坚,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为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一)节能减排是中央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能源消耗水平是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职工素质的综合反映。节能排减不仅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节能方面看,能源资源是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材料和生产条件,煤炭成本在中央企业五大发电集团总成本的比重高达60%左右,燃油成本在三大航空集团总成本的比重已经超过40%。减少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从减排方面看,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将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发展战略中对环境保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可以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中央企业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力量。

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煤炭、化工、冶金、电力、运输、建材等领域,大多居于行业排头兵的位置,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费大户,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目前,中央企业几乎控制了我国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发电量占全国的一半,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5%左右。尽管中央企业总体能耗低于全国水平,在冶金、电力、化工等领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居于行业领先水平,有的企业甚至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面很大。从行业看,中央石油石化企业能源消耗占全国的5.8%,冶金企业占全国的2.9%,在其他行业中,中央企业的能源消耗也占有一定比重。从企业看,纳入国家重点监控的千家企业中,中央企业有近230家,“*”期间承诺节能2000多万吨标煤,占千家企业节能总量的近四分之一。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三)中央企业在推进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在技术、人才、装备、管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基础。在节能减排装备制造方面,中央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全社会节能减排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东方电气和哈电集团生产的发电设备占到全国市场的70%,设备性能将直接影响到其他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一重、二重、西电集团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在国内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所提供的装备设备直接影响这些行业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水平。建材行业中水泥、玻璃等高耗能产品的技术设计、设备制造,安装以及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设备,相当一部分集中在中央建材企业。节能投资公司,建筑研究院,建筑设计院等在能效管理、节能示范工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央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重要的引领地位。在国家认定的449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中,中央企业有91家,占20%。中央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人员达到27.6万人。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改进工艺流程,提升装备水平,通过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突破升级和积极推广应用,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中央企业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央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节能减排做出积极贡献。

(四)中央企业要做节能减排工作的表率。

节能减排是每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中央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争做节能减排工作的表率。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中央领导明确指出:“中央企业不仅仅是一般的企业,而且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体现国家意志的企业”。中央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增强盈利能力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在实现自身发展、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高度,带头模范遵守国家节能减排等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好转等方面的表率和带动作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确保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一项艰巨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以高度的责任感,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确保按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目标。

中央提出“*”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最基本的目标,必须确保如期完成。各企业要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分解落实,石油石化、电力、冶金、化工、煤炭、建材、交通运输七个重点行业,要力争到2009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标。纳入国家重点监控的中央企业,必须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具体措施,确保完成“*”期间节能2000多万吨标煤的承诺,为实现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基础。国资委确定的重点企业,要努力实现各项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力争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责任体系。

按照《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国资委将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加大中央企业节能减排考核工作力度,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引导,把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下属企业,层层抓落实,建立从公司管理层到一线员工、从集团公司到基层岗位的责任体系,并严格奖惩,形成“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的工作机制。

(三)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关键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要以节能减排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突出创新,强化管理。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减排为重点,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和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搞好综合利用,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要进一步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加强能源定额、计量和统计管理,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的对标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四)加强领导,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第2篇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去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要求部署,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目标,完善政策措施,开展监督检查,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去年全省GDP增长16.1%,增速居全国第2位,经济总量由第22位前移到第21位。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而且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全省单位GDP能耗在**6年下降3.32%的基础上,去年又下降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15%,均超过全国平均下降水平。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COD(化学需氧量)和SO2

(二氧化硫)首次实现排放“双下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省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任务相当艰巨。我省重化工业比重大,高耗能产品多,一些企业技术水平低,工艺设备落后,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虽然去年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下降,但单位能耗水平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大大高于发达地区。一些高耗能、重污染的项目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部分企业超标排放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节能减排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一些地方和企业负责人对节能减排认识不高、责任心不强,有些调整结构、淘汰关闭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随着经济加快发展和实施投资拉动,节能减排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国家“十一五”规划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约束性指标,要求确保完成。总理在出席全国“两会”我省代表团讨论时,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省是生态省,要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走在东北乃至全国的前列。松花江、长白山、向海都是**的象征,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理的指示,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全力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

省九次党代会和全省“两会”,对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做出部署。今后5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要再翻一番,达到1万亿元以上,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前移,人均水平进入全国前列。新的任务目标催人奋进。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决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把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转变发展方式和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把实施投资拉动招商引资硬任务与落实节能减排硬约束结合起来,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力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再接再厉,群策群力,采取更加坚决有效的措施,奋力攻坚破难,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总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理念,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突出抓好重点耗能大户、松花江水污染防治和群众饮水安全,推进技术进步,严格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切实加强监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决完成今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结合近两年计划完成情况,今年我省单位GDP能耗至少要比去年下降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下降7%以上;COD(化学需氧量)和SO2(二氧化硫)要分别比去年削减3.38%和3.91%。

为完成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耗能大户,进一步提高企业节能管理水平。企业是节能主体,关键是重点大户。我省工业能耗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年耗能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有300多户,主要集中在电力、冶金、建材、石油、化工、机械、造纸等行业。要把节能重点放在工业上,放在耗能大户上。重点组织实施“四个一”节能行动计划,抓好100户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单位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5%,完成节能量100万吨标准煤。要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突出抓好通钢、一汽、吉化、**油田等企业的100个重点节能项目,降低产品能源消耗,提高用能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在冶金、电力、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中,要对重点耗能企业进行强制能源审计,推动企业由耗能大户向节能大户转变。积极运用价格杠杆调控节能。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鼓励低能耗,限制高能耗。加强管理是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节能方式和途径。据有关资料,管理节能对全部节能的贡献率达到15%。要把节能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促进企业加强能源管理,建立健全能源计量和统计台账,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

(二)进一步加大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全面落实污染减排责任目标。松花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松花江流域覆盖了全省70%以上的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搞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下游邻省的利益,涉及国际关系和国家形象。松花江污染防治无小事,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密切关注,我省责无旁贷。要认真贯彻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6-2010)》,继续加大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污染防治力度。年内要坚决实现松花江流域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松花江出境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干流消灭劣Ⅴ类水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一要加快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确定的项目。我省列入《规划》的86个项目,已竣工18项,在建39项,其余29项今年要全部开工建设。有关市(州)、县(市)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加快前期工作和在建项目施工进度。二要加强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管。环保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行使职能,全面加强监管措施。确保已经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全部启动,稳定运行,达标排放。还要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农药使用以及牧业小区管理。三要加大重点部位执法监管力度。对沿岸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和超总量、超标准排污企业和单位要严格管理,对不达标的坚决予以关停。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要全面清查,坚决取缔,绝对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在这方面要不惜成本,维护群众利益。四要搞好断面监测和监督检查。完善断面监测体系,增加监测频次,动态掌握流域水质变化情况。要把断面监测数据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制定出台《**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形成依法治理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增强节能减排能力。项目建设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围绕实施投资拉动和调整优化结构,积极推进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十大节能工程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环保和综合利用等100个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区域污染防治、电厂脱硫四大减排工程,年内竣工98个重点减排项目,削减COD4.8万吨,削减SO23.5万吨。

为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国家给予一系列政策扶持。对节能重点建设项目,每节约1万吨标准煤,给予奖励250万元;对松花江流域治理项目,按项目总投资20%给予补助;对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节水、节地、节材等项目,给予总投资8%的补助。省里继续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的支持引导力度。今年,全省预算安排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各项资金29.8亿元,比去年增长11.5%。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项目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推进全省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增强节能减排能力。

(四)加快节能减排技术进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归根到底要靠技术进步。要坚持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以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和耗能排放大户为重点,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工业窑炉改造、节能替代、能量系统优化等一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加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示范园区和试点县(市)建设,提高废弃物利用能力,减少污染排放,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加快开发小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6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只有6.7%,全国为11%,发达地区为20%左右,差距十分明显。据测算,如果我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全省能源消耗总量大约可以下降0.26个百分点。所以我们提出,要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要增长35%以上。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力争高于GDP增长。

(五)严格环保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严格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项目核准程序,对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一律不予放行,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要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项目建设的必须前置条件,采取“区域限批”措施,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市(州)、县(市),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今年继续停批新建糠醛项目,集中治理现有糠醛企业,尽快实现达标。

按照国家要求,我们去年积极克服困难,下力量关闭了11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关闭小造纸企业124户,淘汰落后酒精生产能力20万吨。今年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按国家规定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置和技术设备,再关停小火电机组32.6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钢产能40万吨、水泥产能276万吨、电解铝产能7.7万吨,3万吨以下落后酒精产能要全部淘汰。有关地区和部门要认真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落实具体时间表和关停措施,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六)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监管,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监督管理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保障。节能减排推进难度大主要是利益问题,必须严格依法监管,加强执法监督。违法排污、严重污染环境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松花江等重点流域的环境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域违法排污的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造纸、糠醛等重点行业的集中整治力度。对违法排污行为限期整治,对重点违法排污企业要挂牌督办,对恶意排污行为要严厉处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迁就姑息。对不认真履行环保职责、造成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地方、单位和企业,要严肃追究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要加快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对152户重点企业必须按时完成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并联网运行。今年要专门组织力量,对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要认真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落实《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把节能减排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实施监管。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事关全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大事,是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是涉及子孙后代的大事,因而,是各级政府务必抓好的大事。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力抓好落实。要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日程,定期研究解决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节能减排是今年省政府重点抓的八项发展任务之一,已经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刚才,各市(州)向省政府递交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必须千方百计、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确保完成。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和环保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人头、项目和具体措施上,做到每个单位都有任务,人人肩上有指标,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工作机制。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第3篇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027-04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及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近年来,宁波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并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甬党发〔2012〕147号)和《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近年来,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推进。

一、宁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特点

2009-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2009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为708.69亿元,2011年已经跃上1000亿元台阶,总产值为1066.86亿元。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平稳,国内外市场小幅拓宽,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区域和行业特征显现。全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111.59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新产品产值295.36亿元,同比增长22.64%;工业增加值190.45亿,同比增长8.19%。工业销售产值1076.81亿元,同比增长3.78%;出口交货产值211.68亿元,同比增长22.64%;利润总额57.01亿元,同比增长26.05%。

总体来看,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业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发展平稳,市场小幅拓宽。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达1111.59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4.56%,占全市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比例由2012年的32.96%提到了33.64%。工业销售产值1076.81亿元,产销率达96.87%,其中,出口交货值为211.68亿元,占销售产值的19.66%,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销售情况良好,相比2012年,国内外销售市场均有一定拓宽。

2.效益不断提高,发展趋势良好。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工业增加值达190.45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8.19%,高于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产业的利润总额为57.01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26.05%,在主营业务成本的占比为6.13%较2012年的5.02%提高了1.11%。产业的利税总额为103.65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17.82%。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控制得当,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3.投资进展良好,项目顺利推进。2013年宁波市“战新办”认定的节能环保产业在建项目237个,涉及8个小类行业。计划投资总额177.36亿,当年完成投资74.79亿,占投资总额的42.2%,累计完成投资总额的67.2%。2013年完成投资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3.9%。投资占比前三位的行业,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工业气体液体循环综合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与节水,分别为25.90%、19.30%、13.57%。

4.科技投入增加,产品创新提升。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和购置技术成果费用不断增加,全年科技创新总投入18.23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1.92%,同比增长10.25%,其中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88亿元,购置技术成果费0.35亿元,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年新产品产值295.36亿,同比增长22.64%,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升。

5.产业分布广泛,行业特征明显。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分布广泛,但也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高效节能家电企业主要分布在慈溪市、余姚市和杭州湾新区,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企业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和余姚市,高效节能通用设备企业主要分布在鄞州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主要分布在大榭开发区、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和宁波市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波市各县市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差距较大,镇海区、慈溪市、鄞州区、北仑区和余姚市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均超过了100亿元,合计达870多亿元,占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的78.27%。象山县和保税区节能环保产业工业总产值的同比增速超过了10%,发展势头强劲。

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1111.59亿元的总产值中,高效节能产业占了43.72%,高效节能产业不仅产值大发展势头好,相关系数较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占了工业总产值的38.83%,但它是节能环保三大类产业中增速最慢的一类产业,相关系数均较小。先进环保产业的产值257.1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45%,虽然是产值占比最小的产业,但相关系数很大,和2012年相比产值成倍增长,是三大类行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

二、宁波节能环保产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1.技术突破。2013年,成功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火炬计划立项项目和工业重点、市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30余项。对照《节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已有10余项实现了技术突破并逐步产业化,同时开展20余项行动计划以外的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突破。

2.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引进国家、省市层面的高端技术人才许晓雄、陈光明、等6人,其中省1人,引进包括国际应用能源、环保、节能玻璃材料等在内的创新团队4支。

3.平台建设。在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方面,2013年建成了宁波智能家电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至2013年已建成了2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宁波市院士工作站,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8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2013年建成了宁波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园,并在镇海成立了国际应用能源技术创新研究院。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在平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这些平台的积极建设,为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产业基地、专业园和示范点建设。依托宁波节能环保现有产业园,已经建立宁波万华循环经济示范园、宁波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园,宁波低碳绿色化工示范园、宁波节能环保及新型建材园等。根据《甬新领办〔2013〕2号》文件,2013年,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的宁波市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专业园通过了审批。

5.重点企业培育。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认定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公牛集团有限公司、韩点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810实力工程”企业。认定宁波凯耀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瑞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波杰森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为宁波市高成长企业。

6.重点项目推进。2013年,宁波市有237个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建设实施。其中,6个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为2013年度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总投资4.35亿元,4个部级专项项目,总投资3.01亿元。

三、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统筹规划不够,缺少优势基地。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基本处于以自发性发展为主的态势,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没有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优势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能向优势地区集中并进行科学配置。

2.企业结构不合理,缺少龙头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不多,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产品结构不完善,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企业结构存在“小而散”现象。

3.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技术。多数节能环保企业科研、设计力量仍比较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相当部分节能环保技术未能及时转化。节能环保产业缺乏有市场竞争性的自主创新技术,关键和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产业整体价值链层次偏低,节能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等能力较弱,相当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依赖进口。

4.政策机制不完善,缺少健全的服务体系。能源资源价格和环保收费政策不健全,税收优惠激励力度有限,有关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尚未建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环保基础设施和脱硫装置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仍需广泛推广;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较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不健全,污染治理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四、促进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1.加大技术突破,强化提升动力。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为目标,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进一步梳理凝练行业发展技术瓶颈,通过设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开展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继续扶持企业设立企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等,强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力争在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高效节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先进环保保护设备等领域实现10项左右关键技术突破。

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产业水平。继续依托国家、省“”、宁波“3315计划”、“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海外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政策,重点在高效电光源、高效余热余能利用与节能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技术、污泥脱水与处理技术、先进环保设备与药剂制造技术等领域,构建培养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团队3~4支,引进国家、浙江省“”入选人才3~5人,宁波市“3315计划”入选人才10人。

3.深化平台建设,服务产业发展。注重公共服务与技术研发两类平台建设。依托节能环保领域专家团队、优秀节能机构,提升市级节能环保产业服务平台服务水平,跟踪产业发展中对技术、政策、交流、培训、评估等各方面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水平;依托浙江大学及在甬相关高校、研究院所,联合节能环保领域重点骨干企业及六大行业协会,组建宁波市能源清洁利用与节能技术产学院创新联盟,建立市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4.推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遵循“统筹联动、合力发展,优化布局,有序发展”的原则,加快宁波市节能家电与节能灯具制造基地建设进程;遵循“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的原则,推进宁波低碳绿色化工专业园与宁波市节能环保研发服务园建设;遵循“注重生态、持续发展”原则,扶持鄞州开诚餐厨垃圾、北仑大宗固体废弃物再利用、余姚废旧塑料加工三个示范点规模化发展。

5.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深入贯彻实施“810实力工程”、“高成长企业”、“科技领航计划”,通过技术提升、政策扶持、市场培育等措施,力争形成节能环保领域产值上30亿龙头企业5家以上,产值超1亿元骨干企业50家以上,强化品牌建设。并发展一批潜力大、初创型企业,呈现企业分层次的梯级发展模式。并重点围绕“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高效节能家电、高效节能通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先进环境保护设备与药剂、高效节能输配电等6大领域选择50余家企业,通过跟踪、咨询、诊断、分析、技术引进等手段,加大动态跟踪与指导,不断提升竞争实力,引领产业良性发展。

6.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建立市节能环保产业项目2014年投资推进计划,通过信息通报、督查协调、考核评价等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列入计划的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节能环保产业在建、拟建重点项目70项以上,力争实现年度投资超过100亿元。开展对列入计划的5000万以上项目的竣工认定,落实奖励和退税政策。鼓励项目的谋划生成,对3亿元以上的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实行月公示、季点评、年考核,在项目谋划、签约、审批、开工、竣工等各个环节给予帮助。

7.实施行业运行监测,跟踪产业发展。加强对行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及时产业相关信息,夯实信息统计与分析基础,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加大产业调研,建立重点企业的联系渠道,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信息来源,跟踪产业的发展。

8.完善认定办法,加快园区建设。充分认识节能环保产业的特殊性,通过完善、改进和创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专业园及示范点认定和管理办法,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专业园及示范点的建设,提升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并购、合作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主体快速壮大发展,最终培育出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9.做精服务业,促进持续发展。开展“节能环保服务技术水平专项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几个发展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的节能环保服务机构。通过加强管理和引导,选拔优秀机构,并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免费为其技术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提高节能服务机构在合同能源/环境管理、能源审计、清洁生产、能效监测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产业链,使节能环保服务队伍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保障力量,促进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Yukiko Fukasaku: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olicy integration, Energy Policy, Vol.23 (1995), p.1063-1076

[2] Jun Dong,? Yong Chi and Daoan Zou etc.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assessment of waste management systems from a life cycle perspective: Model development and case study, Applied Energy, Vol.114 (2014)

[3] Miao Chang,? Lijuan Peng,?Shiwen Wang.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Vol.2 (2008)

[4] Boqiang Lin,?Houyin Long. How to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in China´s chemical industry, Energy Policy (2014)

[5] Ted J. Lawrence,?George P. Robinson. Reckoning perverse outcomes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policies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6] Boqiang Lin,? Lisha Yang. The potential estima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of China′s energy conservation on thermal power industry. Energy Policy, Vol.62 (2013)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宁波市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作者简介:徐婷(199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刘春香(1977-),女,湖南衡阳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朱丽媛(1989-),女,安徽安庆人,浙江万里学院2013级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供应链管理。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第4篇

2011年,我局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要求,紧紧围绕《2011年县政府工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提出的各项任务指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大对企业的督促检查,努力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现将一年来的环保工作自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局领导高度重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将环保工作纳入全局工作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并明确了主要领导包抓、股室负责,以文件形式将节能减排等有关方面的工作落实给相关股室,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股室工作年度考核,同时要求定期对有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全年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完成。

二、认真学习贯彻环保法律法规,督促企业加快整改。充分利用每周召开学习例会时机,组织全局干部认真学习国家环保方面政策法规,深入研究产业政策,牢固树立新型工业化理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在每次召开的全县工业企业经济运行会上,把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与生产同步安排,督促企业一把手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并且,要求各企业加强对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在线监测,不断完善减排监测体系,努力完成减排目标。同时,积极引导和督促各有关工业企业调整燃煤结构,使用低硫煤,切实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并且加强对已完成环保治理项目的监督检查,要求企业加强设备维护,提高环保设施运行率,力争使各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企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努力创建新型资源节约型和清洁生产型工业企业。积极引导各企业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被列入省市环保治理项目、总投资1100多万元的略钢转炉二次除尘环保工程于10月9日竣工并投运,其二次除尘项目采用了国内知名环保设备企业生产的性能先进的长袋脉冲除尘器和其它成熟配套设施,每年可回收粉尘3000多吨,处理后的烟气排放浓度小于50毫克/m³,优于国家排放标准,极大地改善了厂区环境和空气质量。大唐略电公司二期33万千瓦机组改扩建工程环评报告已由国家环保部正式批复,立项报告已经国家发改委核准。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第5篇

众所周知,印染行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染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但印染行业同样是水耗、能耗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据2005年统计资料显示,印染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0%,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67‰同时,根据诸多媒体报道,由2005年至今,因能耗、环保问题被关掉的小印染企业已成百上千家,印染行业在今天正接受着最严峻的环保挑战,行业未来形势也显得扑朔迷离。

面对挑战,印染行业该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全国印染行业环保年会的适时召开,给行业企业增添了莫大的信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在会上坚定地指出,在纺织印染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并不意味着增加企业负担,也不是要企业关门,而是行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所面临的又一次良好机遇。

大会总结了近年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先进经验,公布了第一批共35项中国印染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授予了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浙江美欣达印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节能减排优秀企业”称号,以求通过对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经验做法的推广、交流和借鉴,增加企业的发展信心,扎实地推荐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这也为行业健康、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一条阳光通路。

企业吃了定心丸

在国家高度重视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大形势下,印染行业中一度风声鹤唳,不少人都认为印染企业尤其是中小印染企业,要么关门,要么就是负担太过加重,企业发展步履维艰,一股浮躁、坐立不安的情绪在行业油然而生。也正基于此,本次环保年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格外高涨,各级政府和行业组织也都格外重视,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相关专业协会的领导,常州市政府的领导,以及各地纺织印染企业、大专院校、纺织设备生产企业、染料助剂企业、环保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环保年会全面分析了印染行业节能减排所面临的形势,参会人士一致认为,严峻形势是不容回避的,这也就更加要求印染行业不能再走单纯靠增加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的粗放型发展老路,要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针对行业的不安情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指出,行业潜力巨大,前景诱人,纺织企业不要盲目悲观,要克服浮躁情绪,正确认识当前的印染行业形势,只要扎实地研究每一道工艺,在每一个细节下工夫,节能减排一定能产生效益。许坤元强调,企业要认识到节能减排不是负担,通过节能减排提高了工艺技术水平,在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我国纺织品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学习先进企业的实践经验扭转企业认为节能减排投入大、成本高、积极性不高的被动局面,对节能减排投入产出要有新的认识,看到行业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信心和执行力。

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领导也就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和政策建议做了发言。来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印染、环保、助剂企业的负责人和各位参会代表就有关节能减排的技术、工艺、设备、管理和标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和技术交流。 会后,企业代表纷纷表示,通过政府和行业组织领导的政策和形势分析,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并表示一定会加强意思,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并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直面严峻现实。

尽管通过会议交流,行业人士增添了发展信心,明确认识到,印染行业未来潜力巨大,前景依旧利好。但专业人士同时也指出了当前的严峻形势,并为印染企业

敲响了警钟。

如何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发展纺织印染行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需要调整,但如何调整?低档产品的生存空间有多大?小型企业面对严峻的环保要求如何生存?这是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分析,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必然台阶,是印染行业次重新“洗牌”。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奚旦立就此分析认为:我国印染行业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省,印染总量约占90%有余,局部地区印染行业过于密集,如某地4平方公里范围内有40家印染企业,某地区每天排放近100万吨印染废水,成为世界之最,一个镇每天排放12万吨印染废水。这些地区都是有传统、纺织基础良好、人才、市场、原料、交通发达地区,这种产业“板块”具有极大优势,但对环境是一严峻考验,这些地区有经济实力,环保技术相对较好,但是总量过大,可能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必须执行更严格环保标准。在产品升级、产业调整过程中,淘汰部分排污大、产品技术落后、竞争能力差的企业,是必然趋势。

大会上,奚旦立等专家进一步分析认为,印染行业分化、重整是必然,这也将使我国印染行业踏上个新的台阶。对于实力强、领导有远见的企业,加强环保意识,提前开发节能、减排、废水处理后回用、高附加值新产品等技术,在这一调整过程将可能有较大发展,那些不重视环保,靠偷排获取利润的必将被淘汰。

再造阳光通路

专家指出,我国印染行业水耗、能耗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低档产品多,对印染废水处理的投入较低,另外就是纺织印染工艺相对落后,环保管理更为落后。印染行业实施节能减排势在必行,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事实上,早在环保年会召开之前,就节能减排问题,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比如,成立“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在以印染为主的纺织产业中推进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开展纺织工业环保方面的技术指导、经验交流、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这为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保持行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还制定了系列标准、规范,编制了“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纺织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印染废水设计规范”(国家环保总局)、“印染废水回用标准”等制修订工作,这些都有利于总结经验,规范环保工作有序发展。同时,协会还开展行业节能减排情况调研,考察了解纺织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当前推动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国家制定纺织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指导性意见和印染行业市场准入门槛等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对于今后的行业发展问题,印染协会领导指出,“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纺织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淘汰低档产品:研发高效、节水、节能新设备.开发并推广应用节能、节水、降耗印染加工实用新技术.采用高效、环保、安全和符合生态纺织品生产要求的染化料和助剂。据介绍,为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协会将联合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推广一系列先进技术,促进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交流,为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提供基础和保障。这也就有了环保年会上35项印染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目录的出台和大力表彰4家先进企业的举措。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精益思维 专用设备 抵免所得税 SDA 税收优惠

一、项目背景

受电煤价格居高不下,近年来,火力发电企业盈利状况降幅较大,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亏损。据财政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其中包括电力行业在内的四大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较大。五大发电集团财报数据显示,2011年五大发电集团共实现利润185.63亿元,较2010年下降18.55%,其中火电亏损227.14亿元,增亏171.01亿元。同时,火力发电企业的其他相关成本或费用到了没有大幅挖掘的余地。

曾经享受了“两免三减半”、采购国产设备退增值税并抵免企业所得税、过渡期税收优惠等政策的中外合资电力行业,随着优惠政策的逐步到期,企业税负压力明显加大,如何降低税负成本、持续创造价值,成为电力行业面临的一道难题。

2008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节能节水、环保、安全专用设备抵免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的法律和法规。此时,加强税务管理、节省税收成本,顺势成为发电企业应重点考虑的工作之一。

二、SDA工具的介绍

SDA (Skill Development Activity)是跨部门技能开发活动的缩写,是精益管理的重要工具,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它可将实际成绩和目标之间的距离逐步缩短,从而使目标达成。

SDA整个活动的大体流程如下:一、SDA主题选择:来源有三种,1、部门的KPI来确定;2、部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3、上级部门或主管交办事项。二、SDA成员选择:要求跨部门、跨专业、有好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能力。三、SDA登记(填写SDA登记表):包括:活动目的及范围、预估经济效益等栏位,给出量化的指标,填写完成,递交获准后登记成功。四、SDA开展:按照科学思维方法的“设定主题、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制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八个步骤分阶段展开,各个阶段应运用鱼骨图、要因分析等方法和手段,注重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尽量定量分析而减少定性描述。

三、精益思维的操作步骤

(一)设定主题

目前电力行业的燃煤发电机组,多为高效、低耗、环保的最先进水平的发电设备;项目总投资大,所采购的设备中部分设备属于节能节水、环保、安全专用设备。

针对电力行业特点、结合公司现状,我们将主题设定为完成专用设备抵免所得税工作。

(二)现状把握

收集各类历史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当前的主要问题点,可运用要因分析图等统计方法。具体工作如下:

1、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27条和第34条、《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00条、《关于公布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5号)、《关于公布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8号)及《关于执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8号)文规定:企业购买并实际使用符合节能节水、安全环保等优惠目录规定的专用设备的,可按设备投资额的10%从企业当年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内结转抵免。

2、分析近年来税负情况和税收优惠政策

用统计分析工具划出近几年来的税负情况,对比可使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确定企业当期及以后年度公司有无税收优惠可用,税收优惠申请是否迫在眉睫。

3、挖掘当地和行业内部成功案例

查找并适时调研当地和行业内近几年专用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成功案例。这些经验,都是可借鉴的宝贵资源。

4、学习和熟悉业务申报流程

首先,向当地税务局递交申请抵免报告并领取相关申报表格;接着,根据优惠目录梳理设备,准备发票复印件、设备合同复印件及设备使用说明书;其次,送税务机关进行初审,并根据税务机关要求进行补充、整改,必要时聘请第三方机构出具独立、客观的鉴定。然后将整改完毕的材料连同鉴定报告装订成册后提交税务局待批复。最后,税务机关进行审核,无异议后核发同意备案表。

(三)目标设定

通过采购部、工程部、财务部、技术部各部门的协同,对符合目录的设备进行梳理,找出符合目录设备清单并计算的可申报抵免税的金额,将其确定为SDA小组的总目标;按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三类制定分解目标。

(四)要因分析

召开SDA小组会议,运用头脑风暴法等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形成书面文件。

1、借助鱼骨图的直观方法,对申报专用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归集。

2、小组成员内部打分,汇总后排名,打分靠前的确定为关键要因。

3、深入分析关键要因

如:资料准备工作量大。申报资料包括设备合同、技术协议、发票、设备使用说明书、付款凭证等资料,并要保证资料间的相互匹配并核对一致,设备资料较多,资料准备工作相当繁重。

(五)对策制定

按找到的要因,逐条制定明确的可实施对策,责任到人,实现节点倒排。另外,要健全组织机构的设置。企业可成立税务领导小组,组织和领导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财务部相应成立税务筹划小组,将公司业务与税收优惠结合,更好的推动工作的进行。

(六)对策实施

在对策实施步骤中,小组成员不断地研讨合理的改进措施,共商对策,切实执行PDCA循环。

如解决设备名称与目录不符要因时,可实施①SDA小组定期会议,明确工作要求;②加强部门、人员的协同,确保“合同发票、清单说明书与目录名称和参数”的统一;③公司进行资料初核,补缺完善。

在部门协同的要因上,可采用①通过简报汇报工作进展,②专业工程师负责解释设备技术疑问,③各部门分工明确,根据梳理的目录清单,核对合同、技术协议、产品说明书、开具发票、装订整理材料。

(七)效果确认

经过县、市、省三级税务机关的审批,成功实现专用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落实。

(八)标准化

总结经验,形成一系列标准化文件、操作指南,为今后工作提供指导。

四、总结

将解决问题的精益思维和专业的税收法规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完成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抵免所得税工作。这样保证了火力发电企业合法的利益、降低税负成本,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火力发电企业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投入既为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改善提供了安全可靠、节能高效、绿色环保能源;又创造了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双赢关系。

参考文献:

[1](美)约翰 舒克(John Shook)《学习型管理:培养领导团队的A3管理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第7篇

党的十以来,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之中,深化改革,促进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河南省制订了推进节能降耗的具体政策和相关条例。中央政府和河南省政府的政策调整都进一步说明推进节能降耗、优化产业结构势在必行。近几年来,河南省政府加强战略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准入门槛,限制高耗能企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在产业结构无法及时调整的情况下落实节能降耗政策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的障碍和企业节能降耗管理水平的薄弱使节能降耗在管理阶段出现问题;管理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节能降耗意识淡薄是节能降耗的基础性问题。文章通过对河南省节能降耗的瓶颈及破解之策的分析,指出影响节能降耗工作的关键问题,旨在促进河南省节能降耗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相关工作的完善。

二、河南省节能降耗的瓶颈

1.经济发展能源依存度高,“高耗低产”问题突出。近年来,河南省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节能降耗的难度,虽然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201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0.77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从工业行业内部看,2013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1.112吨标准煤/万元,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能耗0.625吨标准煤/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的56%。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高度依赖,导致能源约束不断加大,不利于全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39%,而能耗占到76.06%,能耗比重高出增加值比重将近4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高耗能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以超过两倍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从增速的对比来看,2013年,河南省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了9.7%,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的比例相比,低了2.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的能耗同比增长了7.7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能耗3.55个百分点,这说明六大高耗能行业以相对较高的能源消耗增长率创造了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长水平。

2.煤炭消耗比例过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较低。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虽然河南省的煤炭消费比例已经从1978年的92.3%下降到2013年的80.8%,但是依然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例为66%。虽然近年来河南省煤炭消费占比出现下滑的趋势,但消费绝对量却是持续上升。2013年,全省煤炭消费量较上年净增加3176.28万吨,河南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压力依然很大。近年来,河南省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核电、风电的比重分别为66%、18.4%、5.8%和9.8%,河南省天然气和水电的消费比重比全国低1.5和6.2个百分点。截止到2013年,河南省天然气和水电的消费量仍然不足能源消费总量的十分之一。

3.产业结构亟待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二、三、一”结构。2003年~2011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发展迅速,产值迅速增加,其中第二产业产值急速增加,第一产业产值增加较慢。受第二产业快速增加的影响,2003年以后,河南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动不大。河南省是重工业和高耗能产业较为集中的区域,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影响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截止到2013年,河南省工业综合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依然维持在73%以上,大部分工业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较慢。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消费比例在80%以上,天然气的消费比例不足5%,河南省还没有从“煤炭时代”走进“油气时代”,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空间还很大。

4.工业行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较大。2013年,河南省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为5229.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4%,较去年同期增长9.7%。2013年,传统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较去年增长了9.6%,其中,冶金工业、建材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工业增加值较去年增幅都在10%以上,轻纺工业和能源工业的增幅分别为9.6%和4.8%。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高耗能行业能耗高、占比大必然会制约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1990年以来,河南省第三产业生产值占省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基本稳定在30%左右,低于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在产业贡献率上,河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11年~2013年为例,河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贡献率不断下降,跌至28.5%,而全国平均水平却实现了“三连增”,分别达到了43.8%、45.6%和46.8%。受到产业贡献率的影响,河南省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1988年以后的近25年间,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产业拉动几乎都保持在4个百分点以下,最低甚至低至1.9个百分点。

5.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有待改进。现阶段,河南省的节能降耗工作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推行。一方面,针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快速增长而实施的行政手段,由于实施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充分,经济和社会成本较高,产生了有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直接分解节能降耗任务的工作方式忽略了对无指标任务企业的监管,考核体系的不健全及监管疏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指标任务企业“偷工减料”行为的存在。

6.环保部门履职能力亟需加强。环保部门履职能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以罚代管现象普遍。由于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地方环保部门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理手段往往只是警告和罚款,缺乏合理的长效管控机制。第二,“无法可依”现象严重。这里的“无法可依”一方面指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尚未健全,缺少统一的环保程序法,另一方面现有环保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第三,多头管理问题严重。河南省基层环保部门的人事权和财政权由地方政府控制,而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环保部门只有业务指导关系,这样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地方环保部门执法技术手段的完善和队伍水平的提升。

三、破解河南省节能降耗瓶颈的建议

1.从政府角度谈建议。(1)强化政府在节能降耗中的主导作用。宏观调控是我国政府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协调社会再生产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要确立调控目标,完善调控手段,从限制、服务和鼓励三个方面做好政策引导工作:第一,制定有关节能降耗的行政法规,牵头制定以节能降耗为原则的行业规范,使节能降耗的理念在法律上有保障、在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个阶段上有章可循;第二,定期在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活动,免费为企业提供节能降耗的技术指导。在公共场所定期开展“节能降耗服务月”活动,提供最新节能动态,创造良好的节能降耗社会舆论环境;第三,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财政政策,采取低息贷款、财政补贴、设立鼓励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节能生产和节能技术改造。(2)运用市场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激励政策的多样性,政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第一,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政府要建立正确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将资源的固有价值、稀缺程度和对环境污染承担的成本核算到资源能源价格中。第二,完善税收政策,理顺资源税费机制。政府既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也要考虑适时开征资源环境税等惩罚性税种,让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第三,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政府要完善多方资金融合机制,以节能降耗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将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作为资金分配的依据,为企业节能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第四,搭建排污权交易平台,建立和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碳排放交易配额管理和交易运作模式。(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环保产业发展。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突出重点领域,提升产业发展优势。丰富重要领域和行业的节能环保产品类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建立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二是建设产业聚集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约化发展。鼓励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引导有实力、专业性强、产业链较长的节能环保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提高节能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促进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转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4)普及节能降耗知识,建立节能长效机制。面对全社会节能降耗意识淡薄的现状,政府要以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活动为契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节能意识。长效管控机制是制度层面解决节能降耗问题的有效手段。首先,强化主体监管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群众参与意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协调推进主体责任落实。其次,健全法规制度。修订完善有关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法律法规,完善节能监察办法,健全节能降耗的法规体系。最后,做好公共领域的节能工作。政府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构建高效节能的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交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节能。

2.从行业发展角度谈建议。(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污染现状。河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占到八层以上,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势在必行:一是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制定科学的能源管理战略,建立健全行业内部能源消耗监管制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拓展能源消费市场,提升可替代清洁能源的市场认可度,提高清洁能源的可用性和经济性;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能源开采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2)优化内部工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节能降耗的关键步骤。在优化内部工业结构上,必须从以下两点做起:第一,调整现有工业结构。河南省钢铁行业要推动企业整合和落后产能淘汰,提高产品附加值。电力行业要提升发电用能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火电比重,提高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对于能耗较高的六大高耗能行业,要以技术创新为发力点,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第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内部要加大对耗能少、污染小、产值高、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非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结构节能。(3)调整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行业内部对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更加注重细节和可操作行,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要注重调整好两个关系:一个是新能源产业与高耗能产业之间的关系。做好新能源产业与现有能源使用量较大企业之间的承接,帮助高耗能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为新能源迅速被市场接受创造有利条件;另一个是新能源产业与现有能源产业之间的关系。新能源产业的兴起必然会压缩现有能源产业的市场份额,影响现有能源产业所带动的就业率和经济贡献率,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从企业角度谈建议。(1)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节能降耗技术。企业推动节能降耗技术创新的阻力往往来自于资金短缺。对于高耗能企业来说,拓宽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拓宽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完善信用担保机制。企业要做好财务评价和盈亏预测,提高公司管理水平,重点推进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争取吸引风险投资资金投入和信贷资金。二是加强信用管理,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增加企业融资。融资租赁优于银行贷款,可以为企业推动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2)构建节能管理体系,建立低碳发展模式。企业要逐步建立节能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日常管理规范中。首先,加强合作。企业要强化与科研机构或专业能源管理公司的合作,注重与本地其他中小企业的经验交流,发挥互补优势,初步形成基本的节能管理体系。其次,强化内部培训。节能管理体系对不同岗位人员有不同要求,开展内部培训就是消除员工对节能工作的认知差异,明确其职责范畴。最后,编制节能管理细则。节能细则的编订要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坚持平等对待、有所区分的原则,既要注重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要做好管理质量的提升。(3)改善基础管理工作,完善评价和检测体系。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能源购销、能源计量、能源统计等方面的工作管理,健全企业节能降耗管理机制,改变只注重能源购销管理的观念,提高能源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节能监察部门要加强节能降耗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的节能统计指标体系、检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与政府监察部门的执法配合,加强针对企业高耗能领域的工作监察力度,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建立统一的、规范的、数字化的检测方法和体系,为企业节能降耗提供数据支持。

4.从公众角度谈建议。虽然现阶段居民生活能源不是河南省能源消费的主体,生活用能占全部能源消费比例不足10%,但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生活用能的增长潜力很大。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不能忽视自身力量在节能降耗工作中所做的贡献,首先,我们要增强自身节能意识,真正让节能降耗内化为个人行为习惯。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比如,节约用水,循环利用;节约用电,避免浪费;选购健康绿色产品;选择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最后,努力成为节能降耗的宣传员,向他人传播节能降耗的理念。

四、结论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第8篇

(一)基本原则。坚持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年下降9.2%,其中工业加生活8.1%、农业10.7%;氨氮排放总量比年下降10.2%,其中工业加生活9.2%、农业11.5%;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年下降23.3%;二氧化硫排放增量控制在15.0%以下。其中,2013年各项减排比例要达到2015年减排目标比例的60%以上。

二、分解目标任务,强化减排责任

(一)合理分解减排指标。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减排潜力、环境容量等因素,市政府以责任书的形式将全市减排指标合理分解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各地要将污染减排目标纳入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总量减排指标、重点任务、重点减排项目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

(二)健全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完善减排统计和核查核算办法,统一标准和分析方法,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加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统计监测,建立农业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减排考核办法,做好全市和各县(市、区)、开发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预警通报和考核工作。

(三)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常山、古雷开发区管委会、台商投资区管委会每年要向市政府报告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有关部门每年要向市政府报告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市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严格控制增量,优化产业结构

(一)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7号)以及省政府提出的落后产能淘汰有关要求,分年度制订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目标,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完善淘汰落后产能检查及公告制度,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各地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技术改进形成的水污染物削减量要占工业水污染物新增削减总量的20%以上。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方,严格控制新上投资项目,暂停办理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对造纸、印染、皮革、合成革、火电、建材等重点排污行业,实行全行业排污总量控制,新上项目所需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应在企业或行业内新增削减量中调剂,确保行业增产减污,促进行业改造升级。

四、控制排放总量,推进重点领域减排

(一)加大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力度。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要在2012年底前实现污水集中治理,其他由县(市、区)设立的工业园区要在2013年底前实现集中治理。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管网,实现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开展造纸、皮革、化工、食品饮料以及其他重点排污行业废水深度治理和清洁生产,提高水回用率。

(二)提高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及时新、扩建并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加大管网配套力度,完善雨污分流系统,提高进水浓度和负荷率,并加强运行管理,确保达标排放。加快推进重点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九龙江流域沿岸1公里范围内建制镇、其他地区镇区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列入农村连片整治的乡镇,要分期分批在2015年底前因地制宜实现污水集中处理,两城区、龙海市基本实现辖区内所有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

(三)大幅度削减畜禽养殖排放量。科学控制畜禽和江河湖库水产养殖总量。大力推进专业养殖户整合,加快实施综合治理或者改进养殖方式。2013年底前,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完成全过程综合治理或者实现生态种养,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废水达标排放或农田回用零排放;或者通过改进养殖方式减排,采用生物发酵床、垫草垫料养殖且垫料还田利用或生产有机肥。

(四)落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新建燃煤机组必须同步采用低氮燃烧工艺并建设脱硫脱硝设施,不设置烟气旁路。现役燃煤机组华阳电业要稳定运行低氮燃烧和现有脱硫脱硝设施,并分批于2014年底前完成脱硝设施改造。采用循环流化床炉内脱硫的企业自备电站,2012年底前全部实施自动添加脱硫剂或建设炉外脱硫设施。

(五)实施非电锅炉(炉窑)减排。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窑要同步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并配套烟气脱硝设施;新建玻璃窑炉要同步配套脱硫设施或采用LNG等清洁能源,采取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并配套烟气脱硝设施;新建钢铁烧结机必须同步配套脱硫、脱硝设施,钢铁冶炼企业球团竖炉、钢铁压延加工企业煤气发生炉同步实施脱硫。现有钢铁烧结机必须于2012年底前、钢铁压延煤气发生炉必须于2013年底前建成投运脱硫设施。旗滨玻璃、台玻光伏玻璃公司现有生产线要稳定运行脱硫设施2012年底前建成脱硝设施。其他非电燃煤(重油)锅炉(炉窑)也要实施脱硫或者改用清洁燃料。

(六)强化机动车尾气减排。加大老旧机动车淘汰力度,对达到国家规定机动车强制报废年限的旧机动车全部予以报废,做好报废汽车回收及拆解的监督管理。强化机动车环保年检管理,加强已到报废年限、但未到强制报废年限的机动车辆的定期检测,全面开展机动车环保标志核发工作,加快淘汰不达标车辆。积极推进国三、国四机动车油品替代工作,实现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

五、发展循环经济,大力促进污染减排

(一)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编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实施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鼓励企业自愿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重点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公布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企业名单,依法对污染物超标或超总量排放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使企业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

(二)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建设绿色矿山。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建筑和道路废弃物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废弃物就地消化,减少转移。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

(三)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鼓励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

六、构建推广平台,推进减排技术开发

(一)加快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将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纳入地方科技计划,完善节能减排技术和循环经济创新体系。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织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以及小型分散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海外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鼓励组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产学研合作研发机制,推动重大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技术联合攻关研发。

(二)加大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性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重点支持生物脱氮除磷、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水泥和玻璃炉窑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金属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产业化,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三)加快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加强环保重点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烟气脱硫、电袋复合除尘、高效节能电除尘、有机废气净化、废水污染防治和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炉等装备。加强与国际组织、政府间双边、多边以及民间渠道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

七、落实经济政策,发挥减排导向作用

(一)落实价格和环保收费政策。在国家规定基础上,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严格落实脱硫电价政策以及钢铁烧结机和玻璃炉窑差别电价政策,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适时落实脱硝电价政策,适当增加脱硝机组发电利用小时。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积极利用水费、电费等收费平台,改进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

(二)落实财政激励政策。积极组织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节能减排财政奖励要求的示范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各级地方政府要整合相关财政性资金,不断加大对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支持,切实承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主体责任,严格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和管理。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落实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研究实行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按照国家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规定的环境保护企业,依法抵免企业所得税。

(四)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及民间资本参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门槛,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信息披露系统,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联动。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重点区域涉重金属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八、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减排监督管理

(一)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地区和企业,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加强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

(二)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源监管,适时主要污染物超标严重的重点企业名单。列入国、省控的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的企业,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积极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委托第三方管理,推动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控平台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做好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收费政策不落实、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该城市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及省建设资金。

(三)加强减排执法监督。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减排专项检查,督促各项工作落实,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对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减排设施未按要求运行等行为,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行减排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九、推进新机制,加强减排能力建设

(一)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适时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为前提,通过改变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方法和排污权使用方式,逐步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市场行为。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确保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推进环保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

(三)强化减排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增强减排监管能力,加强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落实监测体系建设计划和经费保障,推进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提高机动车和农业源污染检测和减排监管能力,将通过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测数据应用于环境执法、排污收费、总量核算,为减排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十、加强宣传引导,动员全民参与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