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能力评价

科研能力评价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4 15:13:30

科研能力评价

科研能力评价第1篇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 科研创新 综合评价法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30-02

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国家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待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化[1]。教育部为了培养和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研究生科研创新问题的学术论文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

我国目前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5个方面:

(1)提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级标准[1];

(2)具体分析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3-4];

(3)分别以工科研究生、经管类研究生、理科研究生和文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如何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5-7];

(4)分别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例论证了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8-9];

(5)将美国、英国等外国研究生培养经验与我国进行对比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10-11]。

现有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理论层面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文献[6,8]分别基于调查问卷和灰色聚类模型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做了定量评价。

相比于定性研究的现状,如何定量评价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该文将在综合分析定性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取出衡量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根据频数统计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进一步通过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对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1 综合评价法在理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整理文献[1-11]中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的分析及提出的改进意见,结合理科研究生的专业特点,该文共确定5项评价指标,分别是:

(1)招生机制的完善性;

(2)学术氛围;

(3)学术交流机会;

(4)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

(5)课外实践实习机会。

各项指标的具体解释与量化如下。

1.1.1 招生机制的完善性

现有招生机制的完善性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上。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招生规模应该维持在一定的区间,该区间的上限和下限与导师职称、学校水平均有关,通过对部分研究生导师进行访问,结合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实际,定义招生机制完善指数

(1)

其中n为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总数,(1)式表明当导师所带的研究生过多或者过低时,招生机制完善指数均较小,而当招生规模越接近于合理上下限区间[2,20]的中点时,招生机制完善指数越高。

1.1.2 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以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来衡量学术氛围,用IFi表示研究生发表的第i篇学术论文当期的影响因子,定义学习氛围指数

(2)

其中为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总量。

1.1.3 学术交流机会

学术交流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学术会议等级的划分,学术界主要是基于论文进行评价[21],该文根据参会论文被检索的级别将学术会议分为如下3个等级。

一级:论文被SCI,EI,PANS,F1000等数据库检索;

二级:论文被CSCD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检索;

三级:论文被其他数据库检索。

根据论文被检索的等级的不同,分别赋权值2,1,0.5。假设研究生参加三个等级学术会议的次数分别是,则定义学术交流机会r3为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会议对应等级的加权和,即

(3)

1.1.4 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

学科竞赛也是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用参与学科竞赛的获奖级别来衡量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定义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指数与获奖级别的数值映射关系如下:

(4)

1.1.5 课外实践实习机会

课外实践实习能够让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定义课外实践实习机会指数r5为研究生参加课外实践实习的总次数。

1.2 频数统计法确定权重

通过整理总结定性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及改进措施等结论,该文在武汉市面向不同层次的在校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企事业管理人员及其他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背景的人员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问卷有效回收130份,回收率为72.22%。问卷主要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1)41.30%的被调查者认为理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用来提高我国科研整体水平,26.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用来提升研究生个人科研水平,31.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用来提升研究生个人就业竞争力。

(2)87.70%的被调查者认为即使理科研究生毕业之后不从事专业科研工作,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为个人发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3)61.50%的被调查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较高的理科研究生社会需求量很大,22.3%的调查者认为一般,16.2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

(4)90.8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理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尽管针对不同的问题,大家的结果不完全一致,然而在总体上,大家都一致认为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创新型理工科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是很大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国家和个人科研水平,还可以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

在上述基础上,该问卷对衡量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的被选择频数做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以5项指标的被选择频率作为其权重,即可得到5项指标的权重

(5)

(6)式表明,在这5项评价指标中,大家认为最能反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前三项指标依次是学术氛围,课外实践实习机会以及学术交流机会。这三项指标囊括了学术论文、学术交流以及社会实践,也是目前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个人所非常看重的指标,说明了本评价指标的权重与实际情况相符。

1.3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与构造

选取线性加权法为最后的综合评价模型,则第个评价对象的创新能力指数

(6)

2 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上述模型的合理性,该文选取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共计10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10名研究生的数据信息,整理得到他们的指标得分,如表2所示。

从而根据模型(6)求的10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指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科研创新能力指数较高的研究生大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进入博士后站点或者留在相关科研部门。这属于典型的“人-岗匹配”,说明本模型的建构比较合理。

(2)科研创新能力指数相对较低的研究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读研期间的积累,选择相对应的工作,或者因为毕业以后不会继续奋战在科研之路,在读研期间理所当然地培养课外兴趣、职业技能,以此提升自己的就业砝码。

综上所述,本模型可以较好地反应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使得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技能水平,主动地在读研期间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该文提出了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对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定量方法,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衡量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建立的评价模型可以对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理科研究生本人及相关培养单位做评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3.

[2] 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8-101.

[3] 李小昱,王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00-103.

[4] 肖云龙,周治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大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24-27.

[5] 吴祖芳,张艳丽,翁佩芳.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81-85.

[6] 马一博.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7] 宋京霖.人文知识与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8] 孙静.论文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D].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2.

[9] 黄永荣.论基于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8-120.

科研能力评价第2篇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结构依据“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可操作性、系统性、完整性),构建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①科技创新环境。②科技创新投入。③科技创新绩效。

2拉萨市(拉萨市城关区、7县)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⑴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一是高新产业规模较小(亿元企业),在全区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科研经费支出(包括高校、科学院、研究所)仅占GDP的9%;技术“消化与吸收”投入不足,目前拉萨市“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为1:0.09;三是科研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不足,拉萨市直接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仅占拉萨市总人才比重的0.6%,高层次人才(“产学研”人才)占全市人口0.2%,将近一半以上高新技术人才集中在事业单位(高校、科学院、研究所),这些人才直接投身“产、学、研”的不足20%。

⑵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2009年,拉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

⑶区域创新环境促进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人力资本薄弱,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信息基础较差,千户家庭台式电脑拥有量只有1~2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收入975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3350元;劳动生产率低,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为1.2吨标准煤。

3拉萨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⑴不断提高拉萨市(拉萨市城关区、7县)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特别是政府和企业)。一方面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产学研”经费投入),尤其是科研经费投入,促使企业成为“产学研”科技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⑵优化拉萨科技创新支出结构。“科研经费”支出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挥“企业、高校、科学院、科研所”的自,将“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研究开发”转化为产业一体化。

科研能力评价第3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科研平台;研究生

作者简介:嵇英华(1960-),男,江西临川人,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江西

南昌 3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26-03

科研平台是一整套支撑科研的系统,包括团队分工协作、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支持、技术支持、与其他团队交流的机会、相应的激励机制等等,对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科研平台支撑战略”。通过强化对科研平台的重点支持,努力夯实科研发展基础;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无疑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创新源于实践。杨叔子院士认为:“如果‘教’讲的是知识,‘研’讲的是思考,那么实践是最根本的东西,教和研是绝对离不开实践基地的。”显然,基于科研平台的基本功能,其就是学生实现“教”和“研”实践的基地。因而,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高层次、高水平尖子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科研平台与科研项目使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江西师范大学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科研能力是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作为社会人的研究工作者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进行某一领域具体科学研究探索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学科的交叉,现今的科研能力内涵中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与表达交际能力。

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研究生教育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准备优秀的人力资源,因而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基于高校学习环境、学习时间限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心应落在:大力提升研究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和工程实践过程中所需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能力)上。主要包括善于提出新思想、新方法与新设计的创新能力,善于多角度、多途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敏捷度高、条理性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实事求是、融入技巧性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2.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

(1)信息获取与综合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采用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然后,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与归纳。

(2)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科研工作总是从问题开始,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发现问题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发现问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需要培养而形成。

(3)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4)实践能力。提高实践能力有助于扩展深入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5)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人格特征。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与现状分析

1.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1)提升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在研究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更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际的学术研究与工程设计研发。重在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的塑造与培养。

(2)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性、扎实性,也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然而,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是否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是否具备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

(3)科研能力提升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完善的唯一动力。创新是人力资源的核心。通过对研究生创新人格品质的塑造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升产生倍增效应。

2.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1)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应试教育的弊端集中反映在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缺乏不断学习的动力,更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这表现在一部分的大学生既缺乏智商,也缺乏情商。由此也就导致我国的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科技创新过程难能可贵的批判精神与勇气,不善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和新理论。

(2)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多元智能缺失、兴趣单调等人格缺陷,由此必然导致不少研究生对多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敏感;不善于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与提出问题;不善于明确表述和界定问题;更不善于主动根据现实条件提出并实施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案。

(3)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当前,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越来越强调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然而,网络文化、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今的研究生不关心集体活动,缺乏有效的人际交流,导致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弱化,也导致不少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公共关系的沟通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

(4)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受传统文化、应试教育的深度影响,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是当今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中评价最差的部分。具体表现在:不少研究生害怕进实验室,乐于纸上谈兵;不少研究生面对具体的科技任务,离开导师的指导就不会拟定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不少研究生也不知如何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理论创新,不知如何将自己的设计变成实用的产品。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积极的导向功能。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其教育属性。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此,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中必须反映这一培养目标。通过针对性选择一些指标,成为评价体系的基本元素,从而能引导、促进导师与学生围绕根本的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学习、组织科研活动。

(2)多角度的描述功能。从前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科研创新能力是多维度、多方位的,建立起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这一特征。为此,要从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现有的科研实力、未来的发展潜力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适应科研环境、人际交流、组织管理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从而能够全面、真实、综合地描述和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综合的评价功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状况需要通过合理评价指标衡量。但是,科研创新能力呈现必定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产物,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评价的功能。

(4)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个性,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科研灵感的呈现、潜力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为此,建立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够适度反映当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更应该具有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这对于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潜心学问、抑制急功近利的学术心态大有好处,对揭示每一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空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有好处。

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基于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然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要考虑研究生自身知识能力有限的特性,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还要兼顾考虑科研平台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制定都要围绕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围绕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来展开。

(2)实事求是原则。每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要符合国家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要体现科研平台的特点、水平与现状,更要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一致。

(3)全面设计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要将品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力培养与潜能发展综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

(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价绝对不可能完全靠定量来实现,必须贯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以导师组、科研平台管理者的综合评价为主体,定量评价则要求方便计量,相应的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测性与可比性。

3.构建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江西省一些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高校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尤其是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对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认为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团队精神。当今的科技实践成就表明,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的获得离不开高效、合作的科研团队。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对研究生进行团队精神的评价与考核不仅能保证科研平台的高效率运转,更有利于研究生人格魅力的形成。

(2)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科研工作任务对科研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对研究生进行组织协调能力的评价与考核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全局意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实现科研目标的心理特征,更是独立科研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证。

(3)课题选择能力。选择好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在同一个科研平台中,一方面有一个基本共同的科研发展目标;一方面多学科的交叉、多个科研团队分工合作又提供了多种选择;另一方面,每一个研究生个性不同、天赋不同。因而,对研究生进行课题选择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在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4)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一切具体的科研活动都离不开每一个具体参与者的智力与精力投入。依托科研平台对研究生进行教育与培养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真实的、具体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保证提升他们的科研技能与技巧,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比较完善的科研设备、丰富的科研项目、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现代化的科研平台形成。以此为依托,科研平台又为创新型人才资源的教育培养提供了物资保证、优秀引路人、信息支持和管理服务。不断提升科研平台的水平必定更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1-10.

[2]齐凤珍.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现状及探讨[J].科研管理,2007,(28):103-105.

[3]李伟,李斌,郝微.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实现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234.

[4]于国波,张永宁,陈磊.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1.

科研能力评价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编制函询问卷

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基础上,结合我国专科护士发展实际,将CNN定位在初级阶段,即对是否为硕士学历无要求。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充分借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神经科学护理学会制定的核心能力评价标准[7-8],同时参考刘明[9]对我国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共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5个1级指标和20个2级指标,3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参考杨莘主编的《神经疾病护理学》和黄叶莉主编的《神经系统疾病护理指南》、《神经疾病临床护理》。随后通过专家会议法,邀请6名神经内外科领域权威的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对指标条目表述不清、重叠、有歧义等问题进行调试。6名专家年龄(55.33±3.38)岁,工作年限(34.5±3.67)年,职称均为正高级,工作领域涉及神经内科临床护理、神经外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临床医疗领域。借鉴国内外研究并结合专家意见,最终形成第一轮函询问卷,包括1级指标5个、2级指标20个和3级指标98个。

1.2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

1.2.1确定函询专家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选择22名函询专家,入选标准:从事神经内外科临床医疗、临床护理或管理工作大于或等于10年;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专家自愿参加,对本研究积极性较高。共18位专家完成两轮函询。其中专家所属工作领域为神经内外科临床医疗4名(22.2%),临床护理5名(27.8%),护理管理9名(50.0%),9名护理管理者中有5名为神经内外科护士长,4名为从事过神经内外科护理工作的护理部主任。职称:正高12名(66.7%),副高5名(27.7%),中级1名(5.6%);工作年限:10~<20年1名(5.6%),20~30年6名(33.3%),31年及以上11名(61.1%);学历:博士1名(5.6%),硕士6名(33.3%),本科11名(61.1%)。1.2.2实施专家函询采用E-mail、邮寄和当面送达方式发放问卷。问卷包括研究背景及目的、CNN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专家基本情况3个部分,第2部分各指标评分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5=非常重要,4=比较重要,3=一般重要,2=不重要,1=非常不重要)。问卷收回后,研究者根据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调适。指标纳入标准为得分均数大于3.5,变异系数小于0.25,满分比大于20%[10];专家意见出现分歧时,通过查阅文献和课题组讨论分析决定。1.2.3德尔菲法质量评判标准采用专家积极性、权威性和协调性来判断德尔菲法质量实施效果[10]。其中专家积极性采用问卷回收率表示,要求最低问卷回收率为50%。权威性采用权威系数Cr表示,Cr取决于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Cs)和判断依据(Ca),当Cr≥0.7时,表明专家权威性高,结果可信度强。协调性采用协调系数KendallsW表示,W值为0~1,值越大说明专家意见越集中。

1.3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分3个步骤[10]:(1)建立层次模型。目标层为CNN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1级指标和2级指标,方案层为3级指标;(2)构造判断矩阵。第2轮函询后利用专家对各指标评分均值两两比较的差值确定Saaty1~9标度,据此构造判断矩阵;(3)确立各级指标权重系数,同时还需对构造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判断是否存在逻辑错误,要求一致性比率CR<0.10。1.4统计学处理问卷收回后将原始数据进行编号双人录入Excel2003,采用SPSS17.0软件计算专家一般资料、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及指标得分均值、变异系数与满分比;采用yahhp10.3软件计算指标权重系数。

2结果

2.1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和协调性

本研究中2轮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5%(21/22)和85.7%(18/21)。2轮专家Cs为0.924、0.911;Ca为0.914、0.917;Cr取两者之和的均值为0.919、0.914。见表1。

2.2专家函询结果

2.2.1第1轮专家函询结果第1轮函询中1级指标得分为4.38~5.00,变异系数0.000~0.174,满分比47.6%~100.0%;2级指标得分4.52~5.00,变异系数0.000~0.169,满分比33.3%~100.0%;3级指标得分3.24~5.00,变异系数0.000~0.487,满分比28.6%~100.0%。根据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修改,总计增加指标15项,修改指标10项,合并指标4项,删除指标20项。其中2级指标增加1项,合并2项;3级指标增加14项,修改10项,删除20项,合并2项。具体表现为:(1)2级指标中“神经系统专科评估能力”合并入“评估与预见能力”,“专科引流管护理能力”合并入“围术期管理能力”;新增“评价能力”;(2)3级指标中将“肢体活动评估”与“肌力、肌张力评估”合并为“运动功能的检查与评估”,将“换位思考”与“合理转移,排除负性情绪”合并为“换位思考,合理转移负性情绪”;新增“神经系统常见危急症(如脑疝、癫痫持续状态等)的急救护理”“神经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神经疾病患者实施有创操作(如腰穿、神经肌肉活检等)的配合及护理”“对镇痛镇静患者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及效果评价”“结合指南与共识给予护理措施的改进”等14个指标;修改“颅内压监测与护理”为“颅高压、脑疝的监测与护理”“机械通气管理”为“人工气道的建立与护理”“患者致残程度评估”为“协助参与对患者致残程度的评估”“益智训练”为“认知功能训练”等10个指标;删除“脑疝应急抢救”“癫痫持续状态的应急抢救”“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等12个指标及删除“专科引流管护理能力”下设的8个3级指标。2.2.2第2轮专家函询结果第2轮函询中1级指标得分为4.33~5.00,变异系数0.000~0.137,满分比38.9%~100.0%;2级指标得分4.17~5.00,变异系数0.000~0.170,满分比47.6%~100.0%;3级指标得分3.67~5.00,变异系数0.000~0.209,满分比38.1%~100.0%。各指标认同度及重要性赋值均较第1轮有所提升,最终确立包含5个1级指标、19个2级指标和88个3级指标的我国CNN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2.3指标权重结果根据专家第2轮反馈意见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以1级指标为例构造判断矩阵见表2,1级指标和2级指标权重系数见表3,组合权重排名前10位的3级指标见表4。随后对指标体系及构建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目标层CR为0.022,各准则层CR为0.000~0.099,均小于0.10。

3讨论

3.1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3.1.1科学性前期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借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CNN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我国现有的神经疾病护理学相关书籍,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神经内外科临床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深入交流,初步形成CNN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调试,并计算各级指标得分均值、变异系数和满分比;通过层次分析法将专家主观判断予以数字形式表达,明确各级指标权重系数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保证了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3.1.2可靠性遴选专家是确保德尔菲法研究结果可靠性与代表性的关键[11]。本研究中18位专家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山东、内蒙古、陕西等14所院校,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18位函询专家涉及神经内外科临床医疗、临床护理及管理领域,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工作年限大于或等于20年且为副高级以上职称者为17人,占94.4%,说明专家对指标判读具有较大把握性;2轮问卷回收率为95.5%、85.7%,均大于70%问卷回收率的良好统计分析标准,说明专家对研究积极性较高;第2轮函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914,各级指标协调系数为0.458,0.346,0.300,各指标统计分析结果均满足指标纳入标准要求,说明专家意见趋于集中,结果可信度强;一致性检验目标层与准则层CR均小于0.10,说明构建体系无逻辑错误,一致性较好。

3.2主要指标分析

本研究经过2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包含5个1级指标、19个2级指标和88个3级指标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临床实践能力下设6个2级指标,主要围绕神经内外科和神经重症监护室的临床护理工作范畴及患者需求而进行,是评价CNN核心能力的基础。临床思维能力主要是基于神经科患者病情变化快,抢救复杂而设置,下设4个2级指标,其中评估与预见能力包含意识状态评估、脑神经评估、感觉功能评估、运动功能评估、神经反射评估和认知功能评估6项内容,体现神经专科特色性。本研究中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权重值相加为0.598,占整体评价一半以上,说明专家对在临床实践中具备思维能力这两项认同率较高,与美国学者Hickey提出的实践、临床思维、敏锐病情观察力是衡量CNN核心能力的三大基石是一致的[12]。专业发展能力权重值为0.201,由此可以看出,除专业临床实践与思维能力外,CNN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应得到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有利于保持持续竞争力,是专科领域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沟通与协调能力权重为0.141,CNN在临床工作中和不同患者及家属接触,工作中需要团队合作,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背景下,加强CNN沟通与协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应该成为CNN核心能力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能力是CNN区别于普通护士的重要指标之一,权重值为0.060。作为本领域专科护士,CNN承担类似国外高级实践护士角色,不仅需要对整个科室的人事物有着良好把控,同时还需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及风险处置负责,以达到持续质量改进和提升护理安全的目的。

3.3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目前我国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急诊、ICU、手术室、糖尿病等专科领域,对神经专科领域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构建CNN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有效体现针对性,避免同其他领域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混淆;同时对指标权重进行分级,明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可为其培训、考核、评价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对促进神经护理学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4本研究局限性

科研能力评价第5篇

摘要:依托国家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和福州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在化学专业本科生中开展科研能力提高训练。为了保证项目的实施和训练的效果,项目提出包括项目的申报,科研精神和内涵的培养、科研能力提高训练过程、项目结果表达与成果总结以及评价体系的制定。为完善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科研训练;能力提高;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14-02

一、引言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意识研究型的本科人才,拓展人才培养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本科教学改革实践。其中,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基本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精神,提高科研兴趣,提升综合素质,从2012年起至今,在化学专业本科生中共设立81项科研能力提高训练项目和107个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SRTP项目。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旨在完善和有效开展项目的实施,从项目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全面进行认真细致的探索与实践,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能够顺利运行,以及达到项目实施的预期成效。

二、构建学生科研训练过程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本科生科研能力提高训练项目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但不只单纯追求项目的研究成果,所以评价标准的确定主要还考虑对整个科研训练过程的评价。因此要紧紧围绕和结合训练过程,从过程的考核角度出发,构建一个除项目申报以外,还包括科研精神、科研内涵、科研能力、项目成果、教师考核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

1.项目申报。在老师的指导下,遵循纵向科研项目执行的要求,以自主探索课题、规定研究方向的导向性课题、学生与指导老师联合申请课题、科研单位招标课题的形式,向学院组成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提出申请,通过专家的初审和会议评审确定获得项目的立项。①自主探索课题。由科研训练指导组确定资助的范围、要求、经费额度和资助数量,由学生自由组成兴趣小组,提出感兴趣的化学问题,撰写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目标、拟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等内容的申请书,培养学生掌握获得科研立项的基本科研项目申请程序,并指定专门的老师予以指导。申请书由科研训练指导组组织评审后择优资助,项目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实施。②规定研究方向的导向性课题。由科研训练指导组根据本学院较强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平台与方向,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化学问题,提出科研训练申报指南,由学生组成课题组自由选题提出立项申请,并通过评审立项提供经费资助,选择导师并在老师的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③学生与指导老师联合申请课题。由学生与指导老师讨论,提炼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与导师共同提交申请书,由科研训练指导组组织评审通过后,提供探索经费、试验设备和条件,支持学生自主进行科研训练研究。④科研单位招标课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等研究课题任务为内容,组织导师提供若干探索课题,通过学术报告的形式介绍和,提出具体要求并提供部分经费,让学生通过介入项目的科学研究,在完成老师科研任务的同时,强化科研训练并获得科研训练能力的提高。

2.科研精神。要求学生树立科研精神。科学研究是一个严谨、系统,而又漫长的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吃苦耐劳肯于钻研的精神,同时具备勇于挑战困难、接受挫折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其包含良好的科研态度、工作作风、应对挑战与团队合作的方方面面。

3.科研内涵。科研训练内涵除包含科研精神外,还包含对科研过程与环节的熟悉了解。其包括对科研立项前的准备,文献检索与阅读,实验设计,材样的制备与检测,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结果总结与撰写,成果表达与交流等过程的理解。

4.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本科生能力提高训练项目的主要内容,也是科研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心任务与成果体现的主要环节与基本保证。作为本科生科研训练要特别注重基本科研技能、科研内涵、科研环节的锻炼与培养。因此本科生科研能力提高训练涵盖了从项目申请立项到项目结题的全过程。

5.项目成果提交。科研能力提高项目除上述评价内容外,很重要的一项评价指标就是成果的提交。学生可以通过竞赛获奖、作品提交、科研报告、交流会、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来肯定自己所承担项目的成绩。

6.指导教师的考核。指导教师主要由研究生导师担任。学院将把指导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纳入教师业绩考核范围。教师考核业绩主要从承担的指导工作量、学生训练项目所获得成果情况计入教师年度考核绩效中。

三、结果与成效

1.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采用每年举行一次本科生指导教师科研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和提升科研训练的指导质量。每年分不同年级各举行一场本科生科研学术交流会,让学生撰写学术报告,交流从事科研的体会,总结经验,相互学习,激励其参加科研的积极性,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能动性。每年进行一次评比,评出5―10项优秀项目,并给予相应奖励,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

2.通过完善的规章条例,加强科研训练的成效。建立和完善规范课题管理程序,包括项目课题申请指南、立项评审遴选程序、经费使用章程等。建立严格的中期考核和结题验收制度。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条例,从大二开始,把全部学生纳入科研训练培养计划范围,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科研训练计划。把参与科研训练纳入本科生奖学金评定内容,以确保科研训练工作的有序和高效实施。

3.建立了一个本科生科研训练成效评估体系。项目致力于人才的综合科学素质培养,通过课题立项申请、开题报告、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使学生在整个训练环节中感受科研的真实过程,项目综合了教学计划和科研训练的实际情况,通过课题答辩、进展汇报、成果交流和报告撰写等方式,从科研立项、学术交流、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方面建立了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估体系,包括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讨论、合作精神的锻炼、查阅和设计不同方案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障本科生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4.取得了较高质量学术论文和多项科技竞赛成果。三年恚以本科生为主要作者发表了论文98篇,其中JCR一区期刊论文20篇以上,包括Angew.Chem.Int.Ed.、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国际权威期刊,JCR二区期刊论文30篇以上;本科生的实践成果在“全国大学生化学科技活动交流大会”、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和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实现了项目预期目标。

构建了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高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四年里共参加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能力提高项目设置的81项科研训练课题,参与了107项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SRTP项目、7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每位本科生几乎都参与过一个项目的训练过程。

四、结论

本科生科研能力提高训练项目的实施,目的在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创新思维和能力,加强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除做好项目管理外,项目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将足以激励和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科研训练等实践过程。该评价体系的建立使科研能力提高这一训练环节运作得更加系统和完善,评价更加全面科学,从而为进一步提高这一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致谢

感谢国家人才培养基金项目(J110330)对我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高项目实施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5,(5):31-33.

科研能力评价第6篇

Abstract: The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contribute to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it specifically expressed in the ability to make the new knowledge into new products, new processes and new services. Based on the data provided by Shan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9, using entropy weight, and giving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this article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handong Province.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地区;熵权法

Key words: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gion;entropy weight method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006-02

0引言

区域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日益显著的决定作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创新体系中各科技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整体能力,是一个区域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反映,它涵盖了区域科技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及产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在现有科技资源条件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开展的科技活动及其体现在社会、经济上效能的考核,来衡量科学技术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建设高效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和有的放矢地制定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学术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黎雪林等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潜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谭清美等从人才投入能力、财力投入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2];还有一些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多数是从企业的角度,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度量和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区域科技创新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比较复杂,不同学者做出的度量和评价往往取得不同的结果。本文对山东省十七市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估,可以使各区域科技创新优势一目了然,为地方政府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供决策;通过对山东各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和评价,不仅有助于山东各地把握自身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状况,也丰富和完善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1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出发,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除了创新的观念、创新资源投入与产出、创新激励与保护等一般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区域科技创新知识的集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制度和政策的影响效果以及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这种系统性创新能力才是一个区域科技创新知识、技术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对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科学、合理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准则,才能使评价指标具有合理性、准确性和实用性。评价准则应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层次性、定量定性相结合和可操作性,按照这些原则,本文在参考《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地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参阅了相关研究的结论和成果,结合山东省的现状,提出以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政府行为能力、产业结构演化能力四个分项指标、十六个基础指标,运用熵权法建立评价模型,以山东省十七市地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2研究方法

在绩效评价方法中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强制确定法等,但这些方法在确定权重时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偏差。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够较好地测度各评价对象的绩效[3]。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如下。

2.1 评价指标调整设y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评价指标值,由于反映评价对象绩效各个方面的不同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为了确保评价指标的可度量性,在进行指标度量时,须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所得新的指标值为yij。设有m个被评价对象,每一个被评价对象有n个评价指标,得到原始评价信息矩阵:R=[rij]m×ni=1,2,3,…,m;j=1,2,3,…,n。

3.1 原始数据资料的来源为全面反映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山东科技统计年鉴(2009)》[4]、《山东统计年鉴(2009)》[5]、山东统计信息网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部分相对指标通过计算得出,各统计指标的具体解析参见有关统计年鉴。限于篇幅,十六项指标为消除了信息的多重共线性后得出。

4结论

4.1 上述分析表明,济南青岛两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325到0.176之间,是比较高的;其次是烟台、潍坊、淄博、泰安、东营、威海六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6到0.04之间;济宁、临沂、聊城、滨州四市地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35到0.021之间;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五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19到0.007之间。可见,如果把山东17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分为四个区域的话,其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五市与青岛济南相比,科技创新能力相差悬殊。此外,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城市除泰安外,其余7个全在半岛城市群内,这说明在山东省做出发展半岛城市群规划后,经过几年的投入和发展,半岛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泰安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排在前列,与泰安市的高校数量比较多以及受济南的辐射影响有关。而山东中西部的几个城市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以及滨州、聊城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较低,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文化发展水平也是比较差的,其科技创新能力自然较低,差距明显。

4.2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强弱分明的格局。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科技强则经济实力较强、经济强则科技竞争力强”、“科技弱则经济弱、经济弱则科技不强”的关系。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最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青岛、济南,属于“双强型”;而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均属于“双弱型”。另外,泰安、济宁的科技创新能力位次高于地区经济实力位次,是与其境内大学有着直接联系; 东营、威海的科技创新能力位次靠前,是由于沿海区位优势加上半岛城市群政策带来的影响。

4.3 建议:政府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核心,企业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重心。因此,缩小胶东半岛城市群和中西部市地科技创新能力差距,提高山东省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应当第一:省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到中部和西部去创业,在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生活水平等方面创造条件;第二:建立人才流动和人才退出机制,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第三:利用西部有京九铁路交通大动脉的优势,大力发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为西部的产业发展提供学习机会。第四:鼓励中部的莱芜、临沂、枣庄、泰安和半岛城市群中的城市产业有关联的企业开展虚拟生产,让这些市地提供相应资源或半成品,使这些市地变成沿海城市的“资源供应地”或“半成品加工厂”,将使中西部这几个市地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黎雪林等.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49-51.

[2]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

[3]陈黎明等.基于熵权的大型项目决策影响因素模糊分析[J].预测,2003,

22(3):65-67.

科研能力评价第7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财务管理 胜任能力 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开展,传统的评价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学生能力框架的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接受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只有与未来的工作环境相联系,才有助于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与实现职业规划。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与评价是一个全新的范畴,目前国内地方应用型大学中尚无成熟的能力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定位的基本立足点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人才,学生不仅要熟悉国内的经济环境和财务管理规范,还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和规范,能将国内外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明确其差异所在。知识经济要求学生扩展知识面,能将财会知识与经济学、金融、法律等知识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去了解经济现象,寻找解决办法,提高其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学生掌握网络技术,提高信息分析技术与能力。总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胜任能力定位,必须紧随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学生的胜任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紧密相关,根据目前的就业趋势,财务管理职业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毕业生就业与会计学专业具有同质性,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能够在就职初期胜任会计岗位的相关工作。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必要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并具备现代经济、金融、管理、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等营利性组织和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会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源特点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原因,如学校知名度不高、教师队伍水平不强、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在吸引生源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优质生源会凭借自身素质优势进入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985、211院校,而相对较差的生源会选择教育质量一般的地方本科院校。近几年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下降明显,由于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大学四年内的学习质量很难有较大的提升。课堂教学中,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质量,教师很难进行准确定位和因材施教。加上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后,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浮躁、厌学现象在校园内司空见惯,这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也对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毕业生大多在本地区就业。以2012―2014年为例,我校每年吸引了占35%―42%的外省生源的毕业生来浙江工作,吸引了超过本地生源3―4倍的毕业生来嘉兴工作。从就业的去向情况,企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考上公务员和研究生的人数基本稳定在毕业生的10%左右。另外,进入会计或税务等事务所、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毕业生占2012―2014届财务管理专业全部就业人数的10%强。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但一些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不太强,它们希望录用的学生既能从事财会工作,还要一专多能,帮助企业从事一些管理工作,如人事管理等。在专业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岗位适应快,动手能力强,并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因此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胜任能力总体要求应该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财会理论知识,熟悉中小企业财会实务,能熟练运用财会信息参与企业管理决策。

二、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构建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一个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基本部分: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一般工具应用能力、财务管理基础能力、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在上述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具体的能力要求细化其培养目标,如财务应用能力下的财务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对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前景作出分析评价,为企业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三、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评价测试

(一)评价的方法:常规笔试+综合能力测试

评价方法采用分项考核的方法,即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除笔试外,主要通过面试(口试)、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分析报告等方法进行考核。

日常的课程测试主要分为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测试。形成性测试主要包括随堂测试、单元检测;终结性考试即为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其主要功能是反馈和矫正。终结性考试在内容分项考核的前提下,实行百分制或等级评价。

面试一般安排在大四进行,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每组5―6人,针对教师事先准备的财务管理综合案例展开讨论,讨论他们自己形成的答案,并就“正确”的答案达成共识。几位评委老师在旁边充当观察者的角色,根据每个参与者的表现进行打分。具体可采用如下流程:

1.自我介绍阶段:由每个学生进行1分钟的个性化自我介绍,以测试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值为20分。

2.案例讨论阶段:小组现场抽题后,进行讨论并形成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作总结发言,其他成员可以补充。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测试学生在组织、合作、语言表达交流、心理素质、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表现,分值为60分。

在案例讨论阶段,“同伴教学法”可以作为面试过程评价的一种有效补充,它是用于检验学习者及其同伴对于案例内容的掌握与分析的一种教学策略,简单却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在小组充分的讨论、辩论过程中,形成小组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评价结果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每个等级事先规定一个比例,避免搭便车的情形出现。

3.案例答辩阶段:由测试教师针对案例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现象向学生随机提问,以考察学生对经济领域敏感信息的猎取与解读,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以及针对特殊情境的应变能力,分值为20分。

(二)评价的标准:主要针对综合能力测试拟定

1.日常课程测试。日常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到课率、案例分析报告、习题完成质量、期中考试等内容,一般占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通常采用闭卷考试,也可采用开卷考试、论文等形式。

2.分析报告。实验(实训)报告成绩分为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不及格(E)五个等级,由各指导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验(实训)态度和实验(实训)结果等确定。

3.综合能力测试。由负责测试的老师现场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后,从个性化自我介绍、案例讨论考核、案例答辩考核三个方面10个指标分别打分。测评教师的所有分数相加后除以教师人数得出的平均分,即为该学生的实际测试成绩。另外,学生互评成绩可以作为教师测评的补充。

表2为具体的面试评分教师用表。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深入开展,传统的学生胜任能力评价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当前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很多,只要我们敢于承认、敢于挑战、敢于思考,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一定能阔步向前,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育俭.基于能力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2]宋春玲.浅析我国企业类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J].财务与会计,2013,(12).

科研能力评价第8篇

高等院校科研评价问题对策一、高等院校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学术评价及其激励机制始终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论文及科研的多少被当作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尺度、职称评定的硬件、年度考核乃至岗位竞聘的重要条件,而论文和科研的质量问题则往往被忽视。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科学研究的精神,因为科学研究本身是不同于一般生产活动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数量和时间的限制,有悖于创造性劳动的规律,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不仅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质量,还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盲目追求数量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为“发表”而“发表”,为凑数而滥造,甚至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致使堂而皇之的科学研究实质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酿成了高校虚假的文化繁荣和虚伪的学术之风。更直接更致命的危害是创新性的丧失和智力、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甚至被异化为对职称、金钱、声望的追求,不以“创新”为宗旨的科研己经背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精神。

2.重形式轻实质

当今科研不仅重数量而且重形式,虽然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奖等级、排名先后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些科研学术水平和研究者贡献的大小。事实上有些刊物或奖项并不能体现出与其等级或级别相适应的水平,有些成果的排名却更多了行政干预和其他因素。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学术精神、科学态度和学术品格。科学研究是一种智力活动,其成果固然可以以文章、报告、专著等形式予以体现,但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人们对高深学问进行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人类实践能力的过程。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科研评价对数量和形式过分追求的直接代价就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实质的异化甚至沦落,导致研究者们求真、求善、求美的学术精神的失落及其独立的学术操守的丧失,继而导致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3.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当前,许多高校只重视横向课题的研究,轻视纵向课题的研究。横向课题一般应用性强、见效快、收益高,理论水平和要求相对于纵向课题要求低,而纵向研究往往由于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收益低而无人问津。这种结果又进而导致科研资源配置的相对倾斜,使纵向研究所获得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少,自身造血功能越来越低。不注意科研的长期目标,没有理论研究做支撑的科研,其代价和损失是潜在的却又是难以弥补的。纵向研究虽然见效慢、收益底,甚至“赔钱”,但其应用价值及其对教育科研的影响将是难以估计和预料的。

4.“杂家评专家”现象与权威崇拜现象

首先,当今的高校科研评价管理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特点,科技管理部门、人事组织部门、院系基层单位等各部门从各自的评价目的做出相应的评估;其次,本应由行政人员和专家共同承担的科研评价往往由行政人员起主导作用,权力的过多介入同其他非学术影响因素一样容易导致科研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再次,从评价技术上看,高校科研评价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评价专家系统。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杂家评专家”现象给科研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对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议

1.建立与科研创新相适应的科研评价制度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主旨,没有创新的科学研究是没有生存力的。但创新就需要冒险,科研项目评审中规避风险的做法,不但扼杀了创新,而目容易影响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因此,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不但要关注对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科技研究,还要关注由研究者(包括学生)自由选题的探索性研究,关注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

2.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机构

近年来,有关机构和部门吸取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基础研究评估体系,但它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学科研究评价缺乏普遍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如SCI评价方法仅适用于科研群体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评价,不能泛化到其它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各类科研评价机构。形成国家评价管理机构,部级和省部级的专业科研评价机构,高校学术评价委员会等多层次分工负责的管理评价机构。同时,还应采用多层次综合评估体系,即对科研项目成果划分不同层次,对每一层次以不同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3.制定与研究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体系

科研评价要根据不同的科研性质、不同研究领域来制定科学合用的科研规范和科研评价体系。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和定性上各有所侧重。如社会科学研究往往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更适合于定性评价;实验性的基础研究短时间内也看不出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可分阶段进行评估,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应用型科技开发项目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这类成果的评定应有较详细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参数,适合于定量分析。

4.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机构

科研评价虽然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资源保证、政策支持等,但却不能将它完全纳入政府行政管理范畴,因为科研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丰富的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通晓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有关专门知识,而政府职能人员只能行使其管理职能,而不具备行使评价职能的能力。必须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一个社会和科学界公认的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构。这种独立的科研评价机构属于自负盈亏的公司型机构,该类机构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具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拥有本专业知名度较高的专家群体,建立能迅速查询及被权威机构收录情况、专家情况、历年科研成果立项及获奖情况的数据库;其次,还必须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评价经验的管理人员,吸纳部分与科研活动相关的社会其它各界成员;再次,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科学界广泛认可的评价规范和评价程序。此外,在专家评审运作过程中可采用“专家库”的形式和“匿名评审”的方式。该类机构的经费来源是评审费和中介费,参加评审的科研成果和项目必须交纳一定的评审费,评审机构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销从而获得中介费,以维护本机构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