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4 15:12:50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整合 教学管理 创新策略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学生的人数逐年攀升。目前的高校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渐蓬勃,但独立学院在组织维度和教学管理创新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依据平时的教学管理的实践,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创新上的一些新的策略,对独立学院组织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独立学院及其特点

独立学院就是具有国家高等教学资质的高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举办的大学,实际上是一所独立院校,独立学院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独立学院虽然隶属于母体高校,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不具有独立的办学主体资格

创办独立学院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是中国的一些公立高等学校开始在其内部设立民办形式的二级学院。这些二级学院通常寄居于母体高校,并不独立。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6号令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独立学院的含义、设立、组织与活动、管理与监督、变更与终止、法律责任等一系列事项。按照该行政规章,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在性质上是一所具有法人条件的民办院校,与母体高校关系十分有限;审批机关只是把创办“二级学院”当做普通高等学校下设的一个附属机构,本身所处的地位就不是很高。所以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资质上把关审核都不是很严格,只要申报一般都能获得批准。正因为如此,这些“二级学院”并没有获得至关重要的独立办学资格。 综上所述,“二级学院”很难具有独立性,只能依附于高校存在下去。

2.难以独力运行

如今想要创办一所高等学校,只凭自己的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办学资质,办学条件。独立学院的创办主要是由母体学校完成的。没有母体院校的参与,独立学院难以独自支撑。第一,母体院校提供必要的师资,教学资源。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独立学院初创时期,有1/3的老师是由母体学校的老师兼职。有1/3是独立学院退休的老师。还有1/3是独立学院自己招聘的老师,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这样可以有效的盘活高校剩余的师资力量,也提高了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独立学院的老师没有把自己看做是学校的主人,仅仅看做是一个打工者,缺乏主人翁意识。这对学院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第二,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全国所有的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模仿母体院校的。根据调查显示2008年,湖北的17所高校,创办的20所独立院校,共有416个本科专业,和母体院校相同专业有403个。相似率达到了96.87%。可以说母体院校有什么优势专业,独立学院就设置什么专业,完全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创造性,长期以往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二、独立学院组织维度整合

什么是组织?组织就是各类人群相互协作,达成目标的多维空间框架。维度就是指构成空间的各个因素以及他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一种状态。组织维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主要是指结构性维度描述了一个组织的内部特征,它们为衡量和比较组织提供了基础。其内容包括标准、规范、体系、繁复、集权等等八个方面。所谓的维度之间的关联就是指整个维度的特点,讲述了对各个维度的影响和环境。在内容上有组织技术、组织规模、环境、组织文化以及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五个方面。

独立学院组织结构主要是针对师资共享以及学校各个部门之间要素的不完整性进行优化,组织结构的调整,整合各组织维度,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1.整合组织结构,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独立学院组织结构具体是指各个要素的分化与整合,整合与分化之后,教学管理体制主要是明确教学管理关系,对学院组织之间的责权关系进行制度化处理,这是工作运行的基本规范和框架。这样的规范和框架是整合各个组织结构和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石。

学院组建新教研团队,健全现有教学管理机构。教研团队主要是依据学院的教学主体,共享独立学院师生资源,推进现有的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这是目前教学管理的的首要任务。组建新的教研团队,最主要的是根据人才培养、专业特点,学科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化、整合。打破原有学校,院系的组织关系。形成信息互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平台。这样的一个平台,就是以独立学院为依托,现有的教师和各种教学资源是主体,专业化的教学科研为中心,这样三位一体的平台,是组织结构的核心。这也有效的解决了目前独立学院教研机构欠缺,师资共享难以管理的难题。

2.整合教学管理组织结构,设置专管教学管理职能教学机构。

独立学院的核心就是教学,对教学工作进行综合性管理,首要的是对教学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整合。主要是针对教研团队的非结构性和各个部门的缺点,例如学院组织结构的松散,组织性,协作性,教学部门的自觉性等等问题。因此要设置专管教学管理职能教学机构,这个机构有统一管理制度,一个有效的领导体系,制定一个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规范,教学工作的监督,评价,奖励惩罚制度。这样的一个专业化的教学管理机构,可以有效的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

3.独立学院组织维度整合,要明确责权关系,完善教学管理网络教学

独立学院之间各组织的维度整合,实质就是对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一种整合,其实质就是有效管理。有效的管理首先需要明确各方的责权关系。独立学院高层主体就是董事会及领导班子成员。中层机构就是各个教学管理机构。基层机构就是具体的教学工作者以及学院的工作人员。高层主体主要是对学校的日常的教学进行管理,以及学校的行政领导工作。中层主体总的工作就是指导教学科研工作,管理学生会。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科研改革和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明确各个部门层次的职责后, 独立学院各级各部门可以通力合作,提高独立学院的管理水平,改善独立学院老师的教学效率,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网络教学。

三、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教学管理创新首要的就是优化组织功能,优化组织简而言之就是采取有效手段使组织发挥更好的作用,教育教学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就是教学管理机制,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与方法,而且优化组织功能和教学管理机制是提高教学管理效能的保证。

一是制定组织目标,推行教学管理目标化。以目标为导向和控制手段的管理制度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有效模式。谈到这个我们首先要研究一下目标的定义,即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是组织的存在依据和运行导向。组织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目标体系。所以根据调查教学目标管理这种方法是目前多半独立学院采用的方法,有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只是占有少数,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都是不利的。简而言之,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学任务,要分阶段,有目标,有规划,一步步实现。这样才能推动教学管理的目标化,规范化。

二是制定独立学院组织规范,实现教学管理正规化,标准化。

独立学院要制定一个组织规范,以此可以有效的实现管理的正规化和标准化。学院组织的正规化和标准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规范的制定要根据各个学院的具体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准则,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做具体的规范,在工作内容和工作规范化具体就是说要有组织,规范。独立学院组织规范就是要以书面形式制定一个工作制度。以标准化的组织规范每个老师和员工的工作内容。相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规范化的管理就是一种尺度,标准。这有利于学院的管理,监督和工作方式的指导。根据高等高校委员会的统计,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独立学院建立了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了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在推进自身管理的标准化方面,首先要明确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规范。教学管理就是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设立教学监督小组,提高教学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化。行政管理就是明确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实质就是服务,为学生提高最优的学习环境,最好的师资团队是独立学院最大的任务。

三是优化组织策略,实行人性化教学管理策略。

在一个组织里人是核心,一切的组织管理都是针对“ 人”,在独立学院里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老师和学生中间,老师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因为老师受学校高层主体的管理,同时老师也管理学生。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所谓的教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知识层面上的。老师还有一项工作那就是管理学生。老师管理学生要管心,管心才能从根本上管理学生,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关怀,这就是人性化管理。教学管理除了教师还有教学管理者,教学管理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核心,积极探索出有效教学管理策略, 一是要坚持教育教学的交流制度,对于一些教师专业性强,知识面广,要建立教师共享制度,提高团队之间的协作效率,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管理模式。二是要在人员管理上坚持制度与情感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独创意识。做到对人的理解,关心。主要是情感的沟通,形成一种管理者和师生互动的模式。

当前的独立学院充满着机遇与和挑战,独立学院各组织之间的整合,可以进一步的明确管理思路,探索有效合理的独立学院内部管理模式,以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发展。在有效的组织、管理基础之上,可以对教学管理策略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本人长期工作于独立学院,处在教学的第一线,对独立学院组织维度与教学管理都极为熟悉,在分析了学院的组织维度和教学管理问题之后,对整合和创新管理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以后的独立学院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满生.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发展与政策调控.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4

[2] 张玲玲.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发展独立学院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06,2:34

[3] 陈晓燕.浅议教育组织的扁平化.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70-71

[4] 鄢烈洲.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型独立学院的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04:117-118

[5] 约翰.伊特委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1101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第2篇

一、教职工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职工队伍总体超编。按照2002年编制标准调研的42所学校,总体超编317名,其中区属初中超编69名,超编比例13.04%;区属小学超编75名,超编比例12.48%;镇中学超编122名,超编比例20.71%;镇小学超编27名,超编比例5.47%。区属中小学和乡镇中学超编严重,其中乡镇初中比区属初中超编严重,区属小学比乡镇小学超编严重,企业移交学校比我区原有学校超编严重。按照鲁政办发[2011]44号文件,中小学教职工实行城乡统一标准核定,42所学校总体超编123名,按照新标准,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都有所提高,乡镇中小学均不存在超编现象,城区学校仍然存在少量超编,以区属小学为主。

(二)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是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男教师占比随着学龄段的提高呈现增长趋势,但初中、小学男教师所占比例均低于女教师所占比例:城区小学、初中、高中男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19.53%、33.11%、52.63%;乡镇小学、初中男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43.76%、40.37%。二是年龄结构初显“老龄化”。近年来,张店区每年都补充部分新教师,教育系统教职工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总体上也更趋于合理。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仍存在部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低教学段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如沣水三小在职教职工25人中,50岁以上的16人,占64%。此外企业移交学校教师出现断层。三是高学历教师分布不均衡,小学段教师学历偏低。总体上看,全区在岗中小学教职工本科以上学历占总数的80%以上,但是这些高学历层次的教师基本分布在初中以上教学段,小学阶段教师的本科学历也多数是后续学历,其中农村小学阶段的教师学历偏低,主要表现为“两少一多”:一是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二是正规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少;三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多。如南定小学,在职民办教师转正的占现有教师的16%。

(三)专任教师紧缺情况不同程度存在。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要求,调整各学科专业师资配置,导致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不足,而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剩余的现象。例如马尚二中,音乐教师比较富余,其中有3名音乐教师已经转学科,改教别的学科。而数学、生物、思品等课程教师紧缺,甚至1人兼2个班的班主任。中埠中心校数学教师比较富余,历史、生物教师比较紧缺,其中2名数学教师转学科教历史、生物。铁山小学的小学科(音、体、美)则无专任教师授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职教师每人一岗,无宽裕人员,如遇病假、外出培训等情况,学校很难进行调配,不能保证正常教学。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编制未得到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自2002年以来至2010年未再制定,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学课程开设发生了较大变化,按照省教育厅课程开设要求,各校必须要开全开齐课程,增开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音乐、体育、美术、思品、科学等增加了课时,但未研究提出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师编制标准,2011年出台的新标准也未能完全满足课程需要。就目前教师资源利用程度来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教师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已不能适应一线教学的工作,部分教师千方百计努力争取评上高级职称后,对继续承担一线教学工作失去了动力,这些老师却仍占用正式编制。另外,在职教职工还有借调在外的现象,造成了教师编制的缺失。

(二)企业学校移交地方是造成超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厂矿学校一个级部的平行班比较少,学生数量少,而学科相对较多,又需要配备专职学科教师,导致教师数量相对较多。近年来张店区共接受企业学校15所,教师1460人,加之学校划转时又划转了部分校级领导和后勤管理人员,导致学校人员超编严重。而现有教职工中,年老体弱比较多,工作上还须给予相应的照顾,不能胜任一线教学工作,还有部分教师是工人身份,无法进行教学工作,只能担任传达、文印和花草管理等后勤服务工作,导致教师资源的紧缺。

(三)教师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一是教师工作时间无限延长。除规定课程外,学校的早读、午写、选修课、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还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小学教师,为看护低年级学生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二是学校行政事务繁多。除去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学校还要承担很多行政事务和社会责任,如迎接上级各部门的督导检查,法律进校园、卫生城市验收、反等。三是新学校年轻女教师多,都面临结婚生子,每学期都有休产假的教师,致使教学安排紧张。

三、几点建议

(一)合理配置教师编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控制总超编人数逐年递减的前提下,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坚持每年适量招聘一些高学历的急需专业教师,逐渐实现全区教职工队伍总量控制在编制内,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配置合理的目标;新招聘的毕业生重点用于充实农村中小学,从制度和待遇等方面引导保障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的稳定性;积极引导教职工从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合理流动;继续完善城镇中小学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制度,加大城区教师支教力度。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15Z20);西安财经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6):地方财经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研究

1.研究的背景

1.1社会需求大量合格养老人才

据统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4.8亿人步入老年,占总人口数的35%左右。2016年10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共同了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按照国际公认的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目前约需养老护理人员1000多万。与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100万,其中,经过专业训练、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不足10%。目前养老护理人员不足百万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养老产业发展。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护工以40多岁、50多岁的农村进城务工妇女为主。她们普遍存在学历低,缺乏专业护理技能,有些甚至是半文盲,即使参加培训,也拿不到国家要求的上岗资格证。但承担养老服务主力的民营养老机构却面临护工短缺的尴尬,不仅专业护工缺乏,满足日常照料都人手紧张。专家认为,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如何更好地“养”老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足百所,招生规模都相对较小,有的学校仅有专业没有学生,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

1.2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培养更多合格养老人才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做好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论述中,特别强调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明确指出:“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2014年,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进一步明确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组织保障。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三部委联合下了《“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部署了9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加强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1.3学校培养的养老人才从业能力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开设老年与服务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足百所,最高学历设置为高职层面。最早开设老年与服务专业的院校为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学校于1999年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后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南京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运学院和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先期开设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相对师资和实训设备较为完善,后续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大多在师资和实训设备上都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该专业的实训室建设都不完善,虽然不少养老机构的设施设备都较为先进,但被学生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很是有限,故该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也相对较弱,大多数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能满足养老机构岗位的实际需求。

另外,学生的从业心态不稳定,从养老机构流失率特别高。这虽然与养老行业的整体待遇和社会地位还未达到一定高度有关,但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教育和培养不足也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体现出该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毕竟是学了几年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若不能从事养老行业,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1.4养老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明显不足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高职院校在逐年重视教师引进,但由于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开设本科以上层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所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师资都是相关专业跨转而来的,教师的知识系统性存在一定不足。加之当前国内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没有形成一批专家型和高水平的专业养老人才队伍,高职院校无法从企业聘任到合适的师资。高职院校自身的师资队伍虽有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更多的“老服”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技能,高职院校若造就“双师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队伍还有较大难度。

1.5养老机构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利益共赢是校企协同育人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企业能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前提是使企业获得收益,但现实中有不少养老机构不愿意与学校合作,认为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服务,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还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操作事故风险,同时还要投入精力和时间来协调管理实习学生,尤其是大多教学实习都是时间较短,机构刚把学生培训入手,又面临实习时间结束 ,由此造成养老机构主动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动力不足。目前,较多校企合作育人形式属于签订一纸框架合作协议,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流程标准,养老机构大多是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场地,在教育教学、技术技能指导方面合作形式多于内容,缺少规范,企业的育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

2.1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养老机构的岗位能力需求,重新定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范学生企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文件,突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构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2.2“工学交替-511”定义解读

在三年制学生教学过程中,前“5”个学期每学期最后“1”个月到养老机构进行实践学习,最后“1”学期(第6学期)为毕业顶岗实习。第1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涉老”机构,认知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的各个岗位,属于参观实习;第2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具有康复训练室的养老机构或医院康复中心,提高老年保健、康复训练的实践能力,正确熟练使用保健康复设备设施;第3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养老机构,学徒制的方式实践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护;第4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养老机构,尝试独立担负对老年人进行专业护理,锻炼独立工作能力;第5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涉老”单位的行政岗位,提高办公、活动组织,沟通能力;第6学期为毕业顶岗实习。

2.3学生企业实践期间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生在企业期间,管理上采用双重管理方式,学生既受企业以准员工模式进行管理,还要接受带队教师的安全和教育管理。带队教师对学生实践期间还要按照校企合作制定的企业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企业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实际操作培训,同时进行企业制度和文化教育,使学生对养老行业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为毕业时更好地适应养老机构岗位需求打好基础。

3. “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破解的问题

3.1提高养老机构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学历层次不高或非养老专业的人员,其中有不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员由于没有什么技术能力,所以工资待遇不高,这样对于务工人员离职成本较低,故企业流失率较高。尤其是遇到收割季节和逢年过节期间(大多都在高校每个学期末的时间),大多在进城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心思更重,容易造成养老机构阶段性人力紧张。如果采取校企合作,尤其是在每学期末让学生进入养老机构进行实习,加之与暑假或寒假相续,可以缓解养老机构的燃眉之急,在时间长度上也更能为养老机构所接受,可以解除企业刚把学生培训上手,实习教学就结束的顾虑,从而也更能提高养老机构的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2实现高职“学徒制”教育的良好途径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以教职成〔2014〕9号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校企双方要紧密结合,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校企合作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按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每个学期学生进入机构的一个月,由机构集中培训,可有效利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由养老机构有经验的员工带领学生就某个养老护理业务进行传帮带,对提升学生专项业务能力有很大作用。

3.3有利于提升养老人才的专业技能

当前,大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真正接触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机会十分有限,这样无法真正掌握老年人养护方面的专业技能。“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更多的接触养老机构的设施、设备、资源以及老年人群体。大多养老机构在养老设施设备上都比较完备,这可有效弥补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条件,在养老机构实训期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养老设施、设备进行动手实践,同时在机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3.4有利于打造高职 “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十分重要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锻炼过程中,需要老师带队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把带队老师作为下企业挂职锻炼进行考核对待,这样可以解Q教师在学校不能进行企业实践的问题,也解决了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学校考核任务。教师下企业锻炼,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需求,扩充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学校打造出更多优秀的“双师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同时,在教师锻炼过程中也使教师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

3.5有利于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就业率

“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实践,可以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的效果和水平,让学校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善,进而培养出更多能与老年服务与管理企业岗位需求相符合的技能型人才。“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实训与实习过程中,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和熟悉,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适应社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于晓杰.校企合作模式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J].科技展望,2016(05)

[2]张俊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作者简介: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第4篇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国有企业举办职教幼教机构实际,切实维护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任务目标。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总体水平偏低问题,纳入范围的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基本养老金加企业统筹外项目补助低于当地政府办同类教育机构同类人员退休金标准的,差额部分以加发生活补贴的名义予以补齐,并于年12月31日前落实到位。

二、适用范围及补贴原则

(一)适用范围。包括中央在新企业、省属在新国有企业和市、县(市、区)属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院)、成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校(含高职学院、电大、夜大、函大、党校等)、技工学(院)校、幼儿园等职教幼教机构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原从事教学工作,后经组织安排在原学校从事管理工作,下同)岗位退休教师;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及关闭破产前,职教幼教机构停办撤销前,职教幼教机构内退但未转岗、现已办理退休手续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岗位退休教师。

企业所在地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之后的退休教师,原则上应当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具体认定工作由市、县(市、区)政府负责。

(二)补贴原则。对纳入范围的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其基本养老金加企业统筹外项目补助低于当地政府办同类教育机构同类人员退休金标准的,差额部分以加发退休教师生活补贴的名义予以补齐,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养老金调整时,增加的养老金相应冲减加发的生活补贴;实际发放额高于当地政府办同类教育机构同类人员退休金标准的予以保留,仍按照现有渠道发放;目前在岗的国有企业职教幼教机构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岗位的教师,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后,其基本养老金加企业统筹外项目补助低于当地政府办同类教育机构同类人员退休金标准的,自批准退休下月起计算生活补贴并予以补齐。

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与地方同类人员的“待遇差”(即生活补贴),不包括医疗保险待遇及其他非货币补贴、隐利等。已经实行“暗补变明补”或者相应货币化改革的,要合理审核确定相关待遇及标准。

市、县(市、区)政府办同类教育机构同类人员的参照对象及相应待遇标准,由市、县(市、区)政府依据当地办同类教育机构同类人员的实际合理界定。

三、资金渠道及补贴发放

(一)资金渠道。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由市、县(市、区)政府负责解决,所需资金由市、县(市、区)财政承担。

(二)补贴发放。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的生活补贴,已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人员由市、县(市、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发放;未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人员由市、县(市、区)政府另行确定发放方式,但不得由企业发放。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生活补贴发放自年1月1日起计算。

参加市直养老保险统筹的中央在新企业、省属在新国有企业的职教幼教退休教师身份资格,由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学校人员由省教育厅负责)认定后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确认,其生活补贴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算并负责发放。

四、方法步骤

(一)调查摸底。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企业按照本实施方案明确的范围及要求,对所属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院)、成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校、技工学(院)校和幼儿园等职教幼教机构的退休教师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退休教师资格、退休岗位等进行审核登记,参照地方同类教育机构同类人员退休金标准进行差额测算,将符合条件的职教幼教退休教师人数、补贴金额等情况按照中央在新企业、省属在新国有企业及市属、政府部门所属、县(市、区)属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统计、汇总,于年10月26日前将有关情况报送市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国资委)。

(二)制定方案。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方案要明确工作机构人员组成、职责分工、工作权限、方法步骤及牵头部门,对工作进度、目标责任、监督检查等提出具体要求。

(三)组织实施。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补贴原则及市、县(市、区)政府办同类教育机构同类人员退休金标准,根据认定的职教幼教退休教师数量测算并筹集生活补贴资金,严格按照相关工作程序组织实施,确保生活补贴全面落实到位。

(四)总结检查。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本地、本部门落实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市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确保解决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政策全面落实。

五、工作要求

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教幼教事业的重视及对退休教师的关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务院决定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各县(市)、区政府要对妥善解决本行政区域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负总责。市政府建立由市国资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组成的市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成立以县(市、区)领导、部门领导负责的工作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明确工作程序,落实工作责任。国资部门负责制定工作方案,指导国有企业开展人员档案清理、人员资格初审、待遇申报等,未设国资部门的县(市)、区要明确牵头部门;教育部门负责职教幼教机构、退休教师资格证书审核认定等;财政部门负责经费测算、筹集、补贴资金的确认、拨付及补贴资金的监管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国有企业举办的技工学(院)校退休教师资格审核认定、生活补贴标准的确定及发放等工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确保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各项工作按时完成。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第5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宋改敏(1967-),女,河南许昌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师教育,质性研究方法;张元(1963-),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规划和指导;周婉婉(1987-),女,山东济宁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培训主管,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编号:BJA100093),主持人:吴炳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10-04

在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任务。在国家相继出台的相关文件中,都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结构、培养培训等提出了要求。本研究基于广州市属28所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之后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7所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总计撰写资料共计114,227字,在此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类属分析,根据技工类院校在师资来源、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及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困惑和原因,以广州地区技工教育发展为例,提出我国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困难

(一)技工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

生师比是指学校专任教师数与折合在校学生数的比例,生师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规模的大小、人力资源利用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质量。合理的生师比不仅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分配时间精力,更好地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而且也是避免和减少职业倦怠,促进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

根据对广州市技工教育师资来源的调查发现,广州技工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学校毕业师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3%,他们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7%,同时,教师数量特别是“一体化”师资数量差距较大。技工院校强调技能教育,对于师资要求更高,而目前技工院校生师比平均高达23.1∶1,一体化教师比例不足30%,数量严重不足。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49.3%的教师认为学校师资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教师们在谈到生师比时说:“生师比要看从什么口径统计,我们学校在编的教职工有350人,专任教师200多,7000多学生,行政里面也有一部分兼课的,职业学校行政和教学没有分开,按全校教职工口径算大约是20∶1,按专任教师口径算是35∶1。具体情况是学生一周平均下来也有28节课,老师呢,少的就是基础课老师,一般每周14到16节,多的30节以上啊!很辛苦,30多节一般来说肯定是还会有一些实操课,或者一体化的课,这样的话,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在教室里上课,还有平时在工厂实习呀!”

“基本上带下来,按理说也是特别辛苦,实操课对老师是比较辛苦的,讲的相对少一点,一天讲六节课,讲的嗓子哑了,老师也受不了。”

参照“技工院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8号)”,技师学院生师比不低于18:1的标准,目前,技师院校的生师比大大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即教师们“周30节”的课时安排,大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处于“教学机器”状态,正像教师们感言的“辛苦”,自然没有精力参加实践、科研和教改活动,工作压力相当大。

(二)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首先,在职称结构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师资数量偏少,平均比例仅为14%,目前技工院校尚没有突破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度,通过职称结构的供给预测得知,虽然每年各级职称数量都有提升,但高级职称比例逐年下降,职称比例的合理性没有得到改善,师资质量提升的空间偏低、动力不足。

同时,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师多以本科学历为主,比例高达69.1%,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较少,比例仅为8.3%,而且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本科以下学历师资,比例达22.6%,事实上,技工院校教师有较大的学历提升需求,然而受工作量及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限制,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仍存在较大障碍。此外,专业师资分布不够平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师资偏少,团队力量相对薄弱,专业建设后备力量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只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发挥教师群体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的整体功能,在调研中,不同学校的情况是:

“教师年龄的现状是,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偏年轻的,两头大,‘中间力量’还是不够的。像学历情况,本科的占77.8%,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研究生占2.5%,这个还算比较高的了。职称的话,高级的占9.5%,中级的占37.2%,初级的占32.2%,总体来看我们学校还算不错的。”

“我们学校的职称结构,这一块确实不太好,前期断层的比较厉害,因为学校的激励政策不到位,可以达到年限的,都忙着把手头上的事儿快干完,没空去理会自己‘那摊活’了。这一两年,大家都忙着把示范校通过了,还需要调整一下激励政策。我们统计了数据好像有40多个教师可以去申报高级职称,但是都没有去积极申报,这一两年里面,40个里面能有2-4个人‘上去’也会好很多啊!”

对于进人难的问题,某院长说:“我们招的大部分是有企业经验的,基本上都三年以下,或者是两年到三年,都是比较年轻的。那些比较有企业经验的,企业中层骨干或者是技术骨干人家不来,招不到。要么他年纪超过了我们公招的条件,要么他根本就不会去看你这个公招,他已经稳定,在企业做的好好的,又是中层骨干,又是中间力量,他为什么要来?所以比较难招。”

访谈中无论是领导还是老师都意识到,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的重要,但也透露着强烈的无奈:“因为我们是技校,跟企业接轨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直接引进一些高级职称,企业中间骨干。我们通过各个产业系的校企合作这样一些平台,去发现一些人才,把他引进过来,但学校不是太有吸引力。”

综合整个调研的现实情况看,广州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中间骨干力量薄弱,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低,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除此以外,新进教师的实践技能弱,而企业的中高级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又很难引进到学校。

(三)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表明,专任教师队伍中非师范类毕业教师比例高,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培养更多的是注重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教学规律的研究鲜有涉足。同时,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经验,技工院校每年仅有少数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师对企业生产实践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快,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位教学副院长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现在也意识到,确实这个学历低,每上一个档次的话,他们思维就跟不上。因为你对一个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或者是运用这种新技术、新思维去有效地处理你的相关工作,我觉得确实有一定学历水平的人才,可以有这种想法,要不那些以前技校的,他碰到这件事,只想这件事,不会有关联性整体地去思维去考虑,这块相对比较欠缺。在做完一件事之后,有好多经验在里面,也不会去总结,也不会去传承,未来这个新技术是需要一些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去担当,也有必要的。当然,我们前两年还是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

(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进度缓慢

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技工教育现代化进程,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也是对技工教育师资的特殊要求。但就目前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而言,一体化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建设速度缓慢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办一流技工教育、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瓶颈。

对一体化师资的培养,根据经验和共识,大家说到:“专业本身要做强,这个主要通过企业实践。我们通过老师集中性的去企业实践,觉得效果真的完全不同,有质的变化。一般地,连续半年到一年这个效果是比较突出的。我们以前一个留校的技校毕业生,是竞赛的选手,他当时只是一个搞钳工的,后来到企业跟项目,跟那些企业工程人员,一个个项目去做,给他这样一个环境去锻炼,现在真是能够独挡一面了。有的去了半年,有的去了一年,这些老师到企业学习的话,成长非常快。”

(五)培养培训体系亟待健全

技工院校师资培训次数不足,机会偏少。调查结果显示,49.8%的教师认为现有师资培训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现有培训多针对专任教师,忽略了技工教育系统其他层次人员的培训与提高。针对专任教师的培训,也存在形式单一、缺乏系统等问题,各级各类专任教师的职前教育培养和职后教育培训体系长期处于二元对立状态,缺乏具有统筹性的系统专业培训。另外,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数量偏少、利用率低,赴国内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习的机会也不足。

对于出国培训,老师们体会颇深:“送出国培训回来都说变化可大了,收获特别明显,对这个比较认可。主要还是教学理念、方法上的收获很大。另外,我们这两年还请一些外教进来,连续两三年吧!这块也是蛮好的,每一次来都是六个星期,真实进入课堂里,也去跟踪一些年轻的教师,专业上肯定有一些新技术引进来,对于课堂的一些教学管理,包括他们教师的那种行为都会影响到教师,德国人严谨重细节,他们会很明确地提出来我们的教学环境设备摆放的不合理等。不要指望老师们会一下子做出什么东西,但慢慢渗透的话,就会影响后续工作的方式方法,教学上的一些行为。”

总体来说,目前技工教育系统培训体系正在探索建立阶段,师资培训呈零散、多样化特点,未能形成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师资培训系统。

二、我国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一)按需加大投入,稳步提升师资队伍规模

扩大师资数量规模,建立科学合理的生师比,是保障和提高广州技工教育质量的条件和基础。未来技工院校师资规模需稳步提升,以改善生师比居高不下的现状,相应减少教师教学压力,强化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在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上,首先要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就目前教师来源渠道看,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教师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都较小,说明这两个来源渠道还有扩大的空间。为此,要制定宽松的引进企业高级人才的政策和优厚待遇,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充实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努力达到《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人社部发[2012]8号)所要求的,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25%以上的基本要求,同时,加大对师范类院校及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招聘数量。其次要优化职称结构,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机制,不断提高技工教育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

总体上,要根据技工教育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职称评聘方法,探索技工教育系统正高级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确保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保持稳中有升,优化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有针对性地通过新增、晋升等调整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在资金和时间上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优化师资队伍的职业资格等级结构;根据技工院校创新发展需要,为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应重点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以硕士研究生为重点,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将学历提升与评优、晋级、提干、结构工资等挂钩。

(三)优化系统分类培训,健全教师培训体系

鼓励专业教师的学历提升并制定相应激励政策,为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管理干部提供相应的国培、省培及其他形式的培训,将学历长期培养与各类短期培训相结合;其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将专题培训和出国培训结合起来;再次,全面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将青蓝工程和企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针对整体、团队、个人的多种培训形式,对包括校长、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兼职教师等各类人员,实施多层次多类型有针对性的全员培训,落实配套经费资助,确保培训工作成效,切实提高技工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

(四)加强师资培养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服装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6

当前的科技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全球处在全面竞争的环境中,而竞争的重点在于科学技术,核心则是教育与人才。教育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过程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运用和汲取科学文化而获取所有成果以及技术方式培养人才,建立人们的科学精神。并且逐渐发达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改变着教育。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使得人类社会逐步迈进信息时代,也给教育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1 服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观念老旧、教学方法落后。传统服装专业教学形式多以老师处在主导位置,而学生则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例如在传统服装结构造型教学过程里,老师通过教材、黑板、粉笔、直尺,一边讲述课程一边进行绘制,学生一边听取内容一边进行记录,老师绘制的时候学生等待,学生记录的时候老师等待,如此循环往复,只会降低课堂的效率及质量,并且这样落后的教学方式会束缚住学生的思维,遏制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欠缺对多媒体应用的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服装专业教学而言大多欠缺充分的重视。欠缺较为有效的审核标准以及相对完善的审核制度。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具备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规划,可是都欠缺真正的操作环节。这样的状况会令学生一时较难吸收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而且也拖延了教学的时间,需要学校将制度进行完善,并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给予有效的保障[1]。

再次,技能培训目标单一,令学生缺乏兴趣。以服装教学中的服装设计以及工艺专业为例(如图1所示),在一年级和二年级里,一共设置了5门专业课程,分别为共计288学时的服装结构制图,占总课程学时的29.6%;拥有504学时的服装缝制工艺占总课程学时的51.9%;被分配108学时的服装美术设计基础占据了11.1%;而同样拥有36学时的服装材料以及服装设备则各占总学时的3.7%,并且,训练的目标大致集中于经常运用的服装款式制作方面,并没有牵涉到时尚时装的制作。

图1 两学年中5门课程学时所占比例图

2 服装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具体体现

2.1 将复杂变简单,既经济又科学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服装专业教学里十分繁琐的操作简约化。比如服装工艺课中,所学习的每一类服装缝制工艺的方式,老师都需要在现场进行演示,学生先通过对老师演示的观察,之后在自行进行操作。因为观看角度的原因,仅有少数学生能够将所有的操作步骤看清楚,而通常老师的演示又存在连续多道的工序,学生透过观摩一次演示操作时无法将所有过程牢记清楚。一旦一样的内容不断进行操作,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浪费精力。并且,有的工艺步骤无法通过演示完成,例如:西装绱领、裤子绱腰,由于演示准备的物品是整件衣服,教学演示不但不经济,还不科学。

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能够非常轻松的处理这一现象。比如通过Flash软件、3D-MAX软件将各种服装制作工艺的模拟动画制作出来,老师通过不断演示,学生可以边观看演示边进行操作,不断进行对比,逐步体会到制作的重点,如此老师就可以有时间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动手操控能力,让学生真正把握专业技能与技巧,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2]。

2.2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较好地确保课程的连贯性

传统服装结构的制图教学里,通常会遇到以下状况:还没有完成制图,就下课了,所以在下次的课堂中,还要花费10到15分钟的时间将上一堂课的内容再演示一次,来确保制图的完整性。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让制图更加精准,并且还可以确保制图的流畅性。此外,老师也可以将结构造型图储存于电脑里,随时调出进行应用。

2.3 将抽象变为具体,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服装专业教学里的抽象内容具体化。通过多媒体,可以把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图形、声音等各类信息良好的聚集到仪器,并综合的表现出来,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形象的展现教学的内容,或通过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以及理论模型等等,更加清楚的阐明老师要探讨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让教学效果更加直接、快速,并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品质。

在服装材料课程当中,老师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要对很多服装材料的性能、特点进行介绍,却寻找不到较多的实物来演示。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服装材料科仅仅是理论课程,毫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随之下降。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让这样的状况有效改善。老师可以通过色织物设计软件,将需要表述的服装材料在电脑里设计出来,而且在电脑里体现出模拟的效果图。学生透过电脑展现的模拟效果图,就能够判断出不同服装材料的特征与性能。并且,学生还能够通过软件进行一些服装材料的设计实验,亲自体会服装材料的研发过程。多媒体通过其特殊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追求,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 制作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关注的内容

3.1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当加强需要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服务于教学,课件的内容以及表现的方式要遵循教学规律,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理论以及教学理论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制作与设计。多媒体课件应当全面体现此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内容不可以背离教学大纲。在服装里,相应内容的款式图很多,而哪些为主要、哪些为次要,老师必须严格选择,找出针对性较强的内容。

3.2 依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

在选择应用图像、动画、声音、活动视频等方面的各类媒体时,目的是要传达学习的内容,表现出学习的主体,应当简单而不宜繁琐[3]。特别对于服装教学课件而言,结构图较多,如果不进行区分就会过于凌乱,抓不好主次。

3.3 交互性要强

交互性作为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之一,能够将图文相结合,而且能够即刻进行反馈,并且还可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欲望,进而构成学习动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令多媒体课件实现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结合,才可以最大程度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秦玉秋.浅论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J].新课程(教研),2011(06):116.

[2]杨笑冰.多媒体背景下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变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5):68-69.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第7篇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2.218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5%,65岁以上老人1.4373亿,占人口总数的10.47%。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529.4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45%,65岁及以上人口333.4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10%。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 以上,中国进入老龄化高峰期。

随着老龄人口增长,养老服务业蓬勃兴起,老年护理范围也从只针对老年病扩展到覆盖所有老年人的健康养老,工作场所由主要在医院向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辐射。老年护理人才需求快速增长,全国目前缺口已过千万,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却明显滞后。

1 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概述

据调查,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1],仅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课程及方向班,各地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处于摸索阶段。

1994年,卫生部在护理教学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其中涉及部分老年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内容;1999年卫生部对护理专业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课程,但只有几十个学时,学生只能粗略了解老年护理知识的皮毛。2000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老年专业委员会。近年来,护理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积极探索老年护理专业标准和慢性病管理模式。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教育部等部门了《关于加快老年服务业的意见》,要求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2010年,教育部中高职学校专业目录,在护理专业下,增设了老年护理方向。此后,一些学校开始招收老年护理方向班,但发展并不尽如人意。2010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招收老年护理方向本科生48人,毕业时只有7人愿意对口就业[2];2011年山东省英才学院医学院开设专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班,当时该校2011级护理专业共216人,经过宣传,有126人积极报名,学校从中选拔出59人组成老年护理方向班,但毕业时,只有16人愿意到养老机构就业,2013年该校老年护理方向班招生就很困难[3]。就全国而言,老年护理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顺利。

2 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

为弄清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2016年,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我省所有中职及以上涉医院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护理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师队伍及实践教学等情况。

调查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首先点击省内中职及以上所有涉医院校官网,查看其专业设置情况;然后打电话或发微信给学校相关教师进行调研。

2.1 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010年,虽然国家在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目录中,增设了老年护理方向,但我省在这方面的反应并不积极。调研显示,我省共有中职及以上涉医类院校18所,其中本科6所(均含有高职层次),高职6所(均含有中职层次),中职6所,没有一所学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只有我学校在2015年开始招收老年护理方向班。

2.2 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职业需要

在另一项研究中,笔者进行了大同、朔州地区老年护理人才需求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老年护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生活照料、老年人健康状况观察、老年常见病护理、老年常见病用药、老年康复训练等,核心职业能力为危急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老年常见病观察与护理、预见性护理能力、老年人安全隐患防范及管理能力等,这需要老年护理、康复护理、老年心理学、急救护理、临终护理等课程支撑。但目前,在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教学标准中,除护理专业通用课程外,只要求开设老年护理和老年保健,共70余学时。在实践中,多数学校也只开设了30-50学时的老年护理。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学生只能粗浅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系统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这显然与老年护理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2.3 实践教学环境缺乏专业特点

目前,各层次学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多建立在普通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实训基地甚少。在医院层面,只有部分医院设有老年病科,多数老年病人还是分散在内科、外科等普通科室,学生虽能部分接触老年护理工作,但因不是专业老年护理机构,岗位任务考虑老年护理需求因素不多,?W生不能系统学习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层面,由于他们设施不完善,技术跟不上,对老年人的保健护理、生活照料、心理护理开展项目不多,不能满足老年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要求。

2.4 教师队伍职教能力偏低

由于我国老年护理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老年护理方面的师资严重不足。2014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批本科层次的老年护理方向毕业生,他们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只有48人;2015年,中华护理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启动了第一批老年专科护士培训班,共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余名护理人员参加。目前,我省从事护理教学的师资大多数是医院从事临床护理的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他们都来自于临床医学或普通护理专业,虽然在工作中可能接触老年患者,但未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缺乏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经验,严重限制了老年护理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5 学生职业认同感偏低

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学生认为老年护理工作“四低一高”,即学历低、技术含量低、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工作强度高,加之我国目前养老事业发展不充分,学生对这个行业未来前景信心不足,所以他们不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

3 思考与建议

3.1 着眼应急,强化职业培训

学历教育周期长,学生自我预期高,不愿意在这个领域就业,因此,依靠学历教育难解老年护理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目前在这一领域就业的多为40-50岁家庭妇女,但她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应逐渐抬高这一领域就业门槛,迫使目前在这一领域就业的和有意愿就业的潜在从业人员走进培训机构,接受专业知识、技能训练,提高服务能力,实现持证上岗。好在我省2016年启动了“‘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医疗护理员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人才不足的矛盾。

3.2 着眼稳定,增强专业吸引力

提升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升社会认可度,从而提高老年护理专业吸引力,使学生及其家长愿意选择老年护理专业,破解招生难题,使老年护理专业招生能形成一定规模。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第8篇

[关键词] 校外教育机构 系统化教学 学生

笔者从事校外教育工作十年,曾在厦门市青少年宫担任戏剧教研组长,并长期在一线从事少儿小主持人培训,教孩子普通话、主持、朗诵、表演、儿童剧和曲艺。十年来,小主持人专业从最初的一期几个人到今天的一期六百多人;从最初的没教材到今天的教材配套;从最初的单一教学发展到今天儿童剧、曲艺等多种类系统化教学;从过去的向别人取经到今天全国各地的老师来向笔者求教,笔者的教材和教学系统传播全国。可以说笔者创办的小主持人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建立了一整套的小主持人的教学系统。具体地说就是编著和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地区小主持人教学培训教材和教学大纲。十年来,笔者在探索中前进,在教学中完善,在积累中创新,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后的有价值的总结。以下是笔者对校外教育机构系统化教学的探索与建议。

一、建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系统化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校外教育机构担负着培养学生素质的社会职能,它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一个健康而现代化的校外教育无疑对培养一个素质全面的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政府与教育部门对校外教育都十分重视。

可是,长期以来,全国众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都是围绕老师的个性化教学开展的,各个老师采用不同的培训教材,一个专业的几个老师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因老师的更换没有连续性,技艺手法也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和培训机构都依赖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互不买帐、互相贬低,这种现象在校外教育培训普遍存在,它已经严重制约校外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了给进入校外教育的孩子一个相对统一的教材和完备的教学大纲,同时也为了规范老师的教学,本人认为,由国家建立统一的校外培训教材和教学大纲,实行教师共性与个性并存、个性服从共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校外教育培训的学生能系统的学到东西,才能规范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和培训机构依赖教师的不良状态。

二、校外培训的教学定位

构建校外教育的系统化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建立一个适合于我国校外教育培训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目前在国内,很多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即使不按照自己编撰的教材,也是在使用相对正规的少儿培训教材,例如:钢琴、器乐等。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应该是正规的考级或入门的教材,对此观念我有补充看法。

本人认为,校外教育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孩子兴趣上,而不应该放在孩子的技能上,兴趣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培养和激发出孩子的对专业的兴趣,比教给他技能重要的多得多,因此,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系统的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培养儿童的兴趣这一点上,教材围绕培养兴趣编写,活动围绕激发兴趣开展,校外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在适合增加孩子的兴趣的基础上。为此,校外教育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就与其他培训教材有所不同,在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上,必须增加兴趣培养的内容、活动、游戏等。

三、教材与教学大纲

既然把教学系统定位在培养和激发孩子兴趣上,那我们在编写教材和制定教学大纲时,就应该把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内容和形式也定位在兴趣培养与激发上。

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趣味性――儿童性――知识性――思想性的编写原则进行,力求做到教材的每一部分孩子学了看了都非常有意思,以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兴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趣味性,不可庸俗化;儿童性不可成人化;知识性不可专业化;思想性不可政治化;艺术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让孩子分辨真善美丑,给他们的白纸涂抹纯洁美丽的图画。

而教学大纲的制定,除了制定必要的教材培训内容外,还应该规范教学手法和模式,并在课堂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情景剧。把活跃课堂气氛作为考核老师的重要指标。同时要把一期或一年的活动、比赛、汇演、实践等作为教学大纲的规定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把培训内容和活动比赛等内容进行量化。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校外教育不能把校内教育简单的照抄照搬,不能让学生从课堂走进课堂,而应该有别于校内课堂,应该多搞有益于孩子兴趣的活动,让紧张一周的孩子在周末的活动中得到休息,在青少年宫的活动中增加兴趣,在琴棋书画的学习中陶冶情操,在科技军营实践中磨练心灵,千万不可把学校的作文、英语、数学、音乐、体育课搬到校外教育的另一个课堂上来,来额外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当孩子厌倦某一科后,你就等于永远扼杀孩子的这一课兴趣,你的教育是失败的。

四、编撰教材和教学大纲

有关教材的编写,本人认为,应该由国家校外教育管理机构,在全国征求好的校外教育教材,请校外教育专家进行修改后选择一两套优秀的教材,向全国各校外培训机构推荐。部分比较成熟的校外培训机构有能力的教研组可以由组长牵头,汇集各老师的教学建议,自主编写一套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教材。没有能力的可以在全国其他校外培训机构选择一套少儿培训的正规教材。总之,无论是自己编写的还是选择的,都必须本着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不断修改、不断创新的理念,让教材日趋完美。

有关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集体讨论共同商定,应该对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都应该制定并量化。需要指出的是:活动的内容应该包括相对稳定的固定活动,也应该有灵活的穿插活动。

教材与教学大纲,在现有的中小学已有完备的资料,我们所做的只是参照并按我们的培训活动目的进行修改,所以,编撰教材和教学大纲并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