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4 15:09:12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第1篇

关键词 职工 民主管理 制度

在我国,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尤其是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新形势下,这一制度的重要地位、作用更为凸显,所以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并结合新情况不断地发展、完善这一制度。

一、坚持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当前,企业民主管理工作遇到的最大困惑就是,在多种所有制形式性质条件下,职工还能像以前那样行使民主管理权利吗?当然能,因为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以人为本,实行科学管理,是当今世界管理科学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以人为本,就是重视人在生产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科学管理,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人的价值、企业的效益和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经济管理理论的最初着眼点就是人的行为,包括人的需要,人的劳动,如何生产、消费,如何求得需求和供给的平衡,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与配置。按照上述观点,企业是一个由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诸要素结合起来经济组织,其中,劳动又具有其他要素所不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劳动是企业组织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组成要素。企业的组成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劳动。由此,就决定了劳动的主体――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企业职工作为企业劳动者,具有一般社会人应具有的权利和地位。因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使其身份具有生产过程的被管理者和参与企业管理的两重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是由其在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是职工与生俱来的权利,已经被现代管理理念所吸纳。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以行为科学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利益共同体理论为理论支撑,形成了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建立了丰富多样的职工参与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出现了空前发展的局面。

人性化管理应运而生。劳动者在企业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被忽视的权利得到了认可,由被动的被管理者成为积极的参与管理者,由管理的客体变为管理的主体之一,他们具有劳动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这一变化可以说朝着回归理性的方向迈出一大步。产生这种变化的深刻原因是对劳动者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趋于理性化的体现,是遵循企业管理规律的必然选择。

至今以产权决定管理权的传统理念还在盛行,影响着对劳动资源重要性的科学认识。认识上的误区会导致人们走许多弯路,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二、 坚持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中最普遍、最基础的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重要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逐利的本性尤其是在企业中资本相对于劳动、管理者相对于职工处于强势地位,决定了必须在企业的制度设计和组织结构安排中建立企业内部制衡机制,强化职工民主监督,以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长期推行职代会的实践表明,这一制度是能在这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的。过去以至现在,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之所以出现独断专行、决策失误造成国有、集体资产流失和职工权益受侵犯的现象,往往是企业缺乏民主监督或监督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所致。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的关键期,企业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加。这种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在企业中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尽可能地把各种劳动关系纠纷处理在基层,消除于萌芽状态,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坚持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它的核心是让人民当家做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保障让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参与国家和所在单位各项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必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显然,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作为我国在企业推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与其他民主管理形式相比,职代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群众性和权威性,以及依法实施、依法行使职权,职工参与范围广、层次高、程度深等特点,其作用是其他方式和制度无法取代的。

四、坚持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公民 生成 流变

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 CC,也译为公司公民)概念自20世纪末在西方企业实践中提出后,逐步衍生出自有的理论空间,如企业公民的伦理要求,企业公民的经济表现与道德标准之间的关系,好企业公民的行为表现与衡量标准等,基本形成了其特定的问题域和范畴。进入21世纪,我国大、中、小、微型企业蓬勃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公众对企业社会化表现的期待也日益增强。然而部分企业无意承担社会责任,无视公众安全,行贿受贿、失职、销售回扣、不安全产品、员工跳楼、破坏环境等事件时有发生,一次次刺激公众神经,挑战社会道德底线,进而造成舆论事件。人们开始思考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和价值何在?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好企业,企业及企业家是否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企业公民理论的传入恰逢此时,它打破了“企业非道德性神话”的困局,各界对此积极关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纷纷展开活动,力图推动企业公民理论中国化。企业界也认识到一个好企业不能没有好伦理,成为好企业公民渐渐成为社会共识。企业公民理论从传入到吸收再创造,由于时间短、跨学科研究难度大,现有成果尚不完善。本文旨在追溯企业公民理论形成的实践根源和思想基础,理清发展脉络和流变趋势,进一步探索企业公民理论研究中国化进程的方向和需要突破的理论瓶颈,加快构建适应中国企业、社会发展的企业公民理论,这对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联通企业与“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布局的要求及经济伦理学的完善意义重大。

企业公民诞生源自对企业管理伦理实践与理论的提升

最早在企业层面上较为完整的提出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公民,把成为好公民作为价值追求和伦理驱动管理目标实现的代表性企业是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1979年,该公司在“我们的信条”中说:“我们应做个好公民——支持好的事情和慈善事业,并且依法纳税。我们应促进社会进步和医疗与教育的改良。我们应爱护我们有权使用的财产,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这一信条反映了企业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企业从一个单纯的经济体向一个具有“公民”特征的主体参与社会发展,显示出企业浓烈的人本色彩和公民社会意识。随后一些先锋企业也提出了企业公民的理念,这些理念突出的提到了企业与社区的良好关系,如麦道公司提出公司的“各项事务应遵守公正和道德原则……,努力成为好的公司公民,鼓励员工为所在社区服务”。沃尔玛公司则将企业公民社会责任计划重点放在妇女经济自立、回馈社区、营养与健康、环境可持续发展、支持教育及救助灾区六个方面。概括起来讲,企业公民是指按照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享有经营谋利的权利,同时履行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责任的企业。企业公民理论的兴起还与政府的积极推动密不可分,如1996年在美国乔治敦大学召开的“企业公民会议”和随后设立的“企业公民总统奖”就是很好的例子,政府对企业公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视可见一斑。198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爱泼斯坦在《企业伦理学刊》上发表《企业伦理、企业好公民和企业社会政策过程:美国的观点》的理论文章,预示着企业公民成为企业管理与伦理学领域一个新型研究方向。2001年,《企业公民》杂志创刊,成为一本专门致力于企业公民研究的期刊,专门从事企业公民研究的机构也从美国遍及全球。企业公民的出现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主要在于企业公民理论更进一步地密切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使企业能够在社会中准确的定位,积极融入社会整体进步,使企业应当具有的权利与理所承当的义务明晰化,避免企业与社会发展和公众期待对立。正如范﹒卢杰克认为,企业界之所以会启用企业公民这个新名词,是因为企业界从来就不是很喜欢企业管理伦理的一些用语,无论是“企业道德”还是“企业社会责任”,都暗含着企业缺乏“道德”或是反对“责任”。这些词常常被用来提醒企业应该甚至必须去做一些额外的事情。相反“企业公民”对企业来说却有不同的含义。它让企业看到或是重新意识到企业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它们在社会中与其它公民相邻,企业与这些公民一起组成了社区。企业公民概念借助公民语境清晰的含义,对企业与社会关系重新定位,使之参照个人公民的表现符合社会要求。

企业公民理论的生成克服了企业的职责就是经营(the business of business is business)而无关伦理道德的偏见,填补了企业及其企业人员并不直接关注伦理道德的缺陷,是对伦理与企业经营截然分开所产生的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深刻反思。它试图以公民社会成员身份的角度把企业经营权利与伦理义务结合起来,应该说是企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企业管理伦理现代转向的重要标志。

企业公民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是基于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在谋利的同时所承担的必要社会补偿而提出的。1960年戴维斯在理论上较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至少是部分地超出了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利益,为了某些理由而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企业社会责任概括的说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克服了长期以来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视社会责任的不足,但是这种责任承担是被动的,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受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很少有企业真正主动担负社会责任,层出不穷的产品质量问题,缺乏诚信经营行为等都是企业缺乏自主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虽然弥补了企业只作为经营者的弊端,但并未从主体上、从伦理道德上提出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的社会道德义务,也就是说未能将企业的社会道德义务内化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要求。这种情况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显然是缺乏内生动力的,也不可能将企业应当承担的道德义务内化为管理机制。

企业公民以一种“拟公民”的身份更强调“公民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了合法性,内在调动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主动性。企业公民的拟人化特征赋予企业以公民人格,这就活化了企业,使企业因获得生命而与社会中的其它公民一样具有平等的地位。关于企业公民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西方学界有分说、等同说、超越说三种观点,分别以 Epstein,Carroll,Van Lujik,Waddell,Valor,Waddock 等人为代表。从企业公民理论的形成与演进来看,应该说企业公民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扬弃和再吸收,它源于企业社会责任,而又有所超越,促使着新的道德性企业经营观念在企业核心伦理价值观中得到体现,并通过管理机制实现。道德是整个社会,自然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油与粘合剂,企业公民理论突出了企业的伦理道德责任感,“公民”思想的运用使企业和社会由原来的对立关系转变为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企业不仅是一个盈利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的一个公民。企业只有遵守商业伦理或价值观,才能维持企业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企业公民较之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更强调企业的主体性,突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强化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促使企业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管理目标。

企业公民的本质与理论意蕴

试图以一种观点解开企业公民的本质并不现实,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各种观点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共通点,构画企业公民本质的一般特征。在西方,对企业公民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如美国波士顿大学企业公民研究中心认为企业公民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动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英国企业公民公司认为企业公民的本质在于企业是社会的一个主要部分,是国家的公民之一,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2003年全球CEO世界经济论坛则认为企业公民的本质有四个关键导向: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二是对人的责任,三是对环境的责任,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相应的形成了“企业是公民”、“企业像公民”、“企业管理公民权”三个不同的流派,分别以Marsden,Vidaver-Cohen,Moon,Matten 和 Crane 等学者为代表。我国学者姜丽群博士(2011)指出企业公民的本质是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基础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观。龚天平教授的观点较好的揭示了企业公民本质的一般特征,更具可取性,他指出:“企业公民就是指按照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享有经营谋利的权利,同时履行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的企业。它应当遵守法律和企业管理伦理并认真、忠实的承担社会责任”。

对于企业公民理论的意蕴,可以从公民及企业公民的联系与区别、企业公民维度、企业公民成长阶段方面做进一步理解。公民的实质是公民身份,那么什么是公民身份呢?托马斯·亚诺斯基说“公民身份是个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在特定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被动及主动的成员身份”。在我国,公民身份一般是指具有国籍,并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企业公民与自然人意义上的公民不能划等号,但彼此联系密切。“作为企业公民的公民虽然与作为自然人的公民在内涵上不尽相同。但企业公民既然沿用了公民这一概念,它就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公民所指称的内涵、理念及品德”。这种关联也折射在对企业公民要素和核心原则与价值规范中,如美国波士顿学院“企业公民中心”提出了企业公民要素的三个核心原则即危害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关心利益相关者和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三个价值命题即理解、整合和强化企业价值观,将这些平衡的、整合的价值观融汇到企业的核心策略中,形成支持体系以强化这些价值观,并付诸行动。龚天平教授认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是群体性的概念,企业公民是一种组织性、群体性的公民,而不是个体性的公民。其联系之处在于作为企业公民的公民与作为自然人的公民,虽然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是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企业公民的实质就是企业要把谋利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求得两者的和谐一致。企业公民的维度和成长阶段进一步反映了企业公民的理论模型,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和动态的。Mirvis和Googins(2006)基于格雷纳的企业成长模型,将企业公民分为七大维度,即公民概念、战略意图、领导、结构、问题管理、利益相关者关系和透明度。同时提出了企业公民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即初始阶段,企业公民活动是短暂的,且公民项目未被关注和开发;参与阶段,高层管理者开始觉醒,对其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采用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公司不光是守法,而需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创新阶段,通过对公民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来扩大公司的议事日程,高层管理者采用更多服务者角色来深化企业公民思想的渗透;整合阶段,对企业公民理论在整个企业加以制度化,在董事会辖公民委员会,并采取有效措施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推进公民项目;转型阶段,企业的战略意图是通过公民理念与经营的整合而创造新的市场。

完整的企业公民理论还包括在全球化已经成为基本事实的情况下,对全球企业公民的关注,国外学者James E.Post(2002)认为,“全球企业公民是一个识别、分析和对公司的社会、政治、经济责任做出响应的过程,可以从法规、国家政策、相关利益者期望、企业价值和经营战略等方面来加以定义”。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主席K.Schwab(2008)指出了公司作为全球企业公民的五个领域:公司治理、公司慈善活动、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企业家精神和全球企业公司。企业公民理论还涉及企业公民发挥作用的环境因素、企业公民与经营绩效、企业公民实践与文化背景、企业公民与组织规范等,这些内容与企业公民的本质与内涵共同构成企业公民理论体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完善。

企业公民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企业公民理论引入中国后迅速引起关注,从2005年周祖城教授出版的《企业伦理学》一书对企业公民做了初步讨论,到2009 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企业公民蓝皮书——《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国内企业开始广泛接受企业公民概念,学术界对此研究进入新阶段。在企业公民理论研究中国化过程中,沈洪涛、沈艺峰、李萍、龚天平等学者的研究较为细致,产生了一些代表性成果。如沈洪涛博士《21世纪的公司社会责任思想主流——公司公民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 年第8期)一文从学理上全面介绍了企业公民(该文称公司公民)概念的提出,企业公民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之间的流变 、企业公民概念的本质、全球化时代的企业公民、企业公民行为的衡量等。龚天平教授的著作《伦理驱动管理》(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终成果)一书以成为好企业公民是当代企业管理伦理发展的新吁求为视角,从企业公民概念的出现、企业公民概念的含义与实质、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公民概念的思想基础、企业管理伦理是企业公民概念的道德内涵、我国的企业公民行动等方面做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正如王泽应教授在该书序二中所说,“该书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昭示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企业管理伦理研究新阶段的开启”。相关学术论坛的召开也推动了企业公民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如2009年8月在襄阳召开的中国企业公民道德建设论坛上通过了《中国企业公民道德宣言》,同时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还提出了企业公民应该以地球环境和人类幸福为出发点,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倡议。当前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公民概念的辨析以及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关系等问题上,从与西方学界的研究相比和实际需要来看,下一步应加强对企业公民理论总体建构的把握,突出对企业公民行为及其衡量标准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着力架构系统性和科学性兼具、适合中国企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企业公民理论体系,为中国经济升级版和凸显生态文明重要性的“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媒体对企业公民也给予了广泛关注,如2003年8月,21世纪报系在上海召开了国内首次以“企业公民”为主题的会议,2005年21世纪报系与波士顿咨询公司、长江商学院等合作,制订了国内首部企业公民评价体系,并逐年评选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这对倒逼学术界加快研究进程,促使企业界在管理实践中渗透企业公民理念,向好企业公民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企业公民理论的生成是企业管理伦理和经营活动进一步社会化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公民观视野下企业对社会的义务,凸显了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生态大环境的成员与社会其它成员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家园的追求,这既是企业融入社会系统的必然选择,更是对企业本质与内涵的充实与完满。公业公民理论的内涵和生命力将随着企业社会化要求的提高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不断发展。对企业公民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普及,将有效克服当前我国社会突出存在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与公众期待差距较大的被动局面,弘扬企业公民的主体意识,引导企业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伦理目标。从学理意义上讲,企业公民理论是经济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和内容,准确理解企业公民理论的意蕴特征、发展脉络等有利于突破我国企业公民理论研究的瓶颈,拓展研究空间,完善学科体系,丰富经济伦理学知识宝库。

在企业公民实践中,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特别是一些在全球范围内经营的跨国公司,大多设有“企业道德官”或是与此类似的的高级管理职务,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咨询,负责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长远规划,评估和及时处理企业面临的道德风险或指控,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定期与利益相关者保护良好沟通和互动,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对相关各方造成影响而引起的误判,现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支撑企业稳定发展的企业公民理念。比较而言,在这方面中国企业的状况显得不容乐观。《中国企业公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90%以上的国内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方面缺乏自觉的行动,在履行企业公民义务的过程中处于被动、随意的地位。国内99%的企业没有设置类似于发达国家企业公民己普遍采用的设置“企业道德官”或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做法,企业公民应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在企业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也很少占有重要位置。引起企业公民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自身和社会特别是政府都应该分析当前我国企业公民理念和实践缺位的原因,尽快缩小与世界优秀企业公民之间的差距,这样才有可能让中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消费者的赞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公民形势令人担忧的客观原因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发展历史过短、企业文化沉淀不足、企业发育不成熟、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和认识存在偏差等。主观原因则来自企业内部,特别是企业高管缺少追求世界一流企业品质的谋略,缺少在知识经济为趋势的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应当扮演企业公民角色的意识。中国企业应该认识到,未来一流的企业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效益较高,还应该体现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优秀企业公民中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追求二者的统一和卓越等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特征,企业公民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应该具有制度优势,在中国推进企业公民建设应该尊重企业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引导,本着积极稳妥、分类推进、相互带动的原则进行。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应首先担当起企业公民的角色,这不仅因为它们在经济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比一般企业更多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设立它们的初衷就是追求全民的根本利益,这与企业公民的要求有内在的一致性。依据企业公民讲究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要求,国有企业就更应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像公民一样去关注共通的、恒久的社会利益和公共价值,以此来带动更多的企业转变发展观念,自觉扮演好企业公民角色。

参考文献:

1.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Davis,K.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60,2(3)

3.龚天平.伦理驱动管理[M].人民出版社,2011

4.姜丽群.“企业公民”社会责任观的发展及内涵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10)

5.[美]托马斯·亚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6.宗晓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的伦理维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1)

7.The Value Proposition for Corporate Citizenship.the Center for Corporate Citizenship at Boston College,2005,http://

8.龚天平.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伦理[J].河南社会科学,2010(7)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第3篇

企业文化是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次来规范企业行为,为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服务。企业文化是各种相关文化的组合,包括经营文化、组织文化、生活文化、目标文化等诸多方面,受历史、地理、传统、民族等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其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其特征表现在引导性、参与性、潜在性、继承性、平衡性。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尊重人、培养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如果说泰罗的从严治厂,加强监督是外部控制方法,那么,企业文化管理则是自我控制的,着力培养敬业精神,开拓进取的,形成共同价值的新兴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80年代初引进中国,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也使一大批应用企业文化管理的企业走上了腾飞之路。但我国民营企业这一群体出现较晚,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用企业文化这种先进的管理理论替代传统的管理方式来管理企业,是企业实现腾飞的重要途径。

青岛海尔集团1984年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电冰箱厂,第一年的销售收入348万元,2000年实现营业额406亿元,是16年前的一万多倍,年平均递增82.6%,成为世界500强之一。海尔高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把“内有文化,外有市场”看作“海尔制胜之利器”。联想集团很成功,靠的是文化。联想文化的内核是责任,确定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个人对企业的责任感,是联想文化的核心。“负责任、重承诺、讲信誉”是联想企业文化的重要标志。联想总裁柳向志说:联想集团之所以能获得一些成功,根本的一点是联想人用了船主的责任在当船长。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约翰·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著作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在下一个10年内,企业文化可能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深化的方向是自主,自主经营的依靠是文化。”由此可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何等的重要。不可否认,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落后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必然阻碍企业发展,甚至在竞争中导致企业失败。我们倡导的是建设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

(二)

就我市而言,市民营企业家得福商贸有限公司(家得福超市)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了自己的“家文化”。它的企业标志是一个代表“家”样子的小房子,象征着家得福就像一个大家庭,全体员工是这个家的主人。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以主人翁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共同把这个家经营好。由于“家”具有独特魅力,很容易被员工理解和接受,能激发职工以企业为家,形成对企业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荣辱的责任意识,形成大家庭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自觉地团结在大家庭中,为“家”建设,为“家”奉献,为“家”奋斗,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基于这样的基础上,加上质量取胜、服务取胜的企业经营宗旨,开拓市场的企业创新精神,服务社会的企业社会使命,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该公司由几个青年人自筹资金于98年9月份成立,到2000年9月份,职工由几人增加到95人,完成销售3000万元,向国家上缴利税3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公司和超市。东海县华宇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私营),经过短短四年的发展,现以成为集滩涂开发、特种水产养殖、餐饮业、粮油贸易、矿产品贸易、水晶制品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有职工381名,2000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完成利税980万元。他们总结企业的取胜之道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诚为信,以善为缘,以商会友”的经营理念和“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使职工、企业、社会的价值观趋于一致。个人、集体、社会需要的行为准则相协调,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辐射出巨大的能量。但从我市民营企业的总体情况看,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起步晚、规模小、发展不均衡等特点。据了解,全市有私营企业6700家,加入市企业文化协会的仅有9家,他们是私营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初步探索阶段,普遍存在认识上不够深入,脱离企业实际,企业精神提炼没有本企业特色,部分企业停留在搞一些面上活动的形式上,极少数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企业文化建设无从谈起。

(三)

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助手,在加强民企文化建设工作中,要以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和“三个结合”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方针,在推动民营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等多方面主动积极地发挥指导帮助作用。

一、发挥舆论宣传和典型引路作用,推动民营企业加强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运用与实践,它必然和已有的旧的管理思想发生碰撞,产生磨擦,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主要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民营企业主能否抛弃已有的旧的管理模式,运用企业文化这种新的管理理论来管理企业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做好帮助引导工作,让他们耳闻目睹的感受到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自觉走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二、开展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导向。

企业文化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主观意识与企业发展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由企业总经理(董事长)策划和指挥,企业文化被公认为就是企业家文化或企业家倡导的文化。因此,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民营企业主,民营企业主人生观、价值观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直接影响,开展深入细致、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民营企业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民营企业确立一种奋发向上的,适应社会进步,符合人民愿望和社会需要的企业文化,是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这种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被全体员工认同时,就会激发民营企业全体员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和奉献精神,推动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这是用加大资金投入方法来促进企业发展所无法比拟的。

三、多渠道、多途径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民营企业主素质。

企业文化内涵丰富,包括目标文化、品牌文化、营销文化、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建设企业文化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企业文化又必须具备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改革创新观念、竞争意识和人文精神等品格,要求与时代特征同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全体职工应自觉地共同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确立科学的经营理念,营造使生产者本身也得到良好熏陶的文化环境,为企业保持旺盛活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员工特别是民营企业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工商联应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多途径的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帮助民营企业主学政治、学经济、学习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国际经贸知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要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路子,为民营企业及员工学历教育、脱岗轮训提供条件。

四、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发挥人才优势,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工商联具有较为完善的组织网络,相对集中的人才资源,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帮助民营企业主提炼企业精神,使之具有较高的境界和品位,反映本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确立企业目标,使之切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体现强烈的竞争、奋进意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职工行为,使之适应管理需要,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高效有序运行;谋化良好的监督激励机制,使之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激励职工奋发向上,为企业为社会自觉奉献的内在动力。通过指导帮助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精神深深扎根于全体员工的心中,真正成为一种群体意识,实现其在困难面前的感召功能,复杂局势面前的凝聚功能,各项工作的驱动功能,企业整体形象的塑造功能,成为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

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不断调整、充实和优化。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民营企业主的认同,更需要民营企业主进行实践和丰富,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站在企业改革和发展前列的民营企业主,应面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在工商联的指导帮助下,及时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要注重从企业文化的一点一滴做起,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在企业文化形成一定氛围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积累,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升华,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调整、充实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持续生存

民营企业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广义上是指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企业,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狭义上则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近几年我国的民营企业面临一些宏观的和微观的挑战,国进民退的批评和争议也非常多。同时,民营企业自己也有很多的困难,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业,尤其在2011年,从温州到鄂尔多斯等很多地方,民营企业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和麻烦,一些民营企业老板难以为继,甚至跳楼自杀。本文着重探讨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安排问题,以及要面对国整个经济体制对民营企业带来的制度性的障碍以及未来可能的突破。

一、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

其的范畴,从管理对象来分,可以将管理分成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业务管理更侧重于对组织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财务、材料、产品等相关的管理。而行为管理则更侧重于对组织成员行为的管理,以此而产生了组织的设计、机制的变革、激励、工作计划、个人与团队的协作、文化等等的管理。可见,企业的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人的两只手一样,要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管理的作用。如果其中任何一只手出了问题,都会对管理的整体带来损失,甚至让企业管理停滞不前,受到严重的阻力。

制度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管理底线,即企业员工必须做到的。刚性的制度是企业构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骨架。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是理性的。以管理为依托,规范人但其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得,就是企业管理制度。

二、民营企业及其管理制度特征

一位海外学者对我国的民营企业做了一个评价,他说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被惯坏了,我们的管理非常不正规,还列举了四大所谓的怪状来证明他的观点。另外他还指出香港四大财团之一的和黄公司是一种什么样的现金储备状态,说德隆的失败集中体现中国的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同时还有很多的指责,说我们不懂战略,不懂执行力,不懂金融。

(一)民营企业的涵义

目前,理论界和实业界对“民营企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和争论。根据文献阅读和法律条文,本文中,把民营企业探讨的范围界定为私营企业和联营企业两种形态。所谓民营企业,指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简单地说,民营企业是一个“非国家的、非官办的经济”,有人干脆称之为“老百姓办的经济”。例如江苏的苏宁电器集团,浙江的海亮集团有限公司等等,属于典型的民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的外患特征

民营企业只属于中国,是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演化生成的。分析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其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刻了解民营企业的运作,对民营企业在无序中寻找有序,增强其再造条件有重要作用。根据在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正值转型关键期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形势严峻,面临着外部打压增多、出口环境趋紧和国际战略压力加大三重压力。

(三)民营企业的内忧特征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8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1.2%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0.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2011年的同一调查提高了7个百分点。受到成本大幅上升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61.7%,比201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次,目前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4.4%,“有些过剩”的占43.8%,“正常”的占32.9%,“有些不足”或“严重不足”的仅占8.9%。第三,在企业的资金来源方面,近八成79.6%的企业经营者选择“自有资金利润留成”,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银行贷款”60.3%、“民间借贷”20.1%、“上市融资”0.9%和“发债”0.2%。其中,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相对较高。最后,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12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有一定困难”或“有较大困难”,与去年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相比变化不大。

三、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以民营涂料企业为例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涂料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涂料企业在经历过的创业初期的成功发展之后,根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战略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及管理制度,这种及时调整是造成了民营涂料企业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下面以民营涂料企业为例,对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进行阐述。之所以选择民营涂料企业,一是因为民营涂料企业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比较典型,可供我国民营企业借鉴,其管理制度创新成效有目共睹;二是民营涂料企业是很普通的随处可见的企业,而我国的民营企业遍布中国的每个角落,因此民营涂料企业存在普遍性。

涂料企业可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发展时期采用下列不同的管理制度:

(一)在企业初创阶段,早期的作坊式管理阶段,可以采用亲情化管理制度。因为这种管理制度有一个内聚功能,也就是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我国的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达90%以上。

(二)当企业发展进入成长阶段,该阶段适合采用制度化管理制度。所谓制度化管理,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但是,这种带有契约性的规则要与责权利对称并要得到管理层的认可与企业大部份员工的认同。

(三)企业到了成熟阶段,涂料企业处于股份制或者上市企业或者国际化企业阶段,就可以采用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人本管理制度”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即: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糸学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的管理模式。当然,这种简单相加是不准确的,它应该是以制度化管理为基础再加是这些管理理论中的适用部份,就可以说:它是“人本管理制度”了。

准确地讲,“人本管理制度”是指以企业中的人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性判定,然后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把人的因素当作了管理中的事实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四)企业发展到全球化扩张阶段,就可采用文化管理制度。所谓文化管理制度。就是重视文化氛围的塑造以取得人本管理的预期成效,它是由文化所特有的功能、力量、作用所使然。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目的在于强调成员在企业组织的一切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它有别于其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地方,就在于它用“软”的,无形的方式去影响和管理企业和企业的人。文化氛围的塑造反映了对人本管理理想、最高境界的追求。

四、结语

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是一种历史的(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5页)必然,但从企业制度自身的演变来看,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变迁过程,实质是民营企业管理的人本化过程。以生存发展远视为理(念,推进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我国民营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和加入WTO面临的全球竞争环境中成功实现二次创业,赢得持续生存优势的重要举措。只有加快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推行,加快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步伐,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外条件,才能使得民营企业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使命下,不断完善自己多样化的管理制度,进而实现民营企业的持续生存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迎新.民营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5):31-36.

[2]徐泽君.民营企业成长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性研究——以河南省民营企业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63-72.

[3]尹海英.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共生的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7):179-180.

[4]陈刚.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创新[J].理论月刊,2006(11):5-8.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第5篇

中国民营企业易“短寿”,这是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年80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神话。“三株”、“巨人”、“飞龙”和“太阳神”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日长夜大,成为名噪一时的“民企巨人”,然而,这些“明星”们如今大都风光不在,人们用“只领两三年”来表达对这些昔日“经济恐龙”的惋惜,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8%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超过5年,国内理论界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这种“短寿”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的观点有“盲目多元化”论、“片面追求速度”论、“重名而不务实”论、“人才结构不稳”论、“唯规模论英雄”论等等。笔者认为,中国民企易“短寿”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法人的发展思路,因为企业家的发展思路是企业的灵魂,这对民营企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民营企业“短寿”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可行性分析

一些企业经营者在进入市场之前没有或者没有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许中小型企业完全是凭借着一种感觉加少量的科学依据进入市场的。然而,一旦进入市场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原来的想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进行可行性分析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程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宏观方面,这是可以用数字进行量化表示的,如这几年这个行业的目标客户群的递增情况、现有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本行业的替代产品可能在多长的时间投放市场也就是自己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未来还可能有多少竞争对手加入;其次,是微观方面的,无论你是承认还是不承认,他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2000年的长江大洪水、2003年的SARS等突发事件的到来,都会影响到许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但这是市场调查所无法分析到的,也不可能用数字进行量化的,但作为企业的投资经营者,应该是在投资之前就考虑到市场的变数。

二、急于多元化

我国很多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的范畴,以这样的企业基础去搞多元化经营,客观条件并不具备。像日本三菱,汽车、空调、火车等都经营,因为他有物质和管理基础,而我国的一些企业,爱跟风,挂个牌,弄个集团就想多元化,不管是了解还是不了解,脑子一热就进入,其结果是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好,弄得是主业不主,把好多精力和资金分散到其他产业当中,导致整个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亏损。

三、难以降低赊销风险

许多生产厂家为了竞争的需要,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销售,其中就包括赊销和代销,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讲,赊销和代销都有极大的风险,有经销商将货卖完,也不及时将货款归还、有的甚至还欠帐赖帐,因为在目前的中国,还有许多相当多的商人不具备最起码的诚信经营的基本条件。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学习一些规范的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识别哪能够还钱、哪些不能,以决定是否将货物赊销给他。

四、品牌效应不佳

我们的民营企业品牌效应不佳,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他搞个产品,社会上还没有承认,公众还没有认知,就去搞第二个、第三个,其结果,企业办了几年、十几年仍然自己的没有拳头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永远也走不到产品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上。五、管理不科学

有的企业管理不够科学规范,整个企业如一盘散沙,这些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科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其实就是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关系,在新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一定要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方面,着重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地方,否则,如果出现大材小用局面,企业就会出现员工情绪化;如果出现小才大用的情况,别的员工就会不服领导,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企业的不稳定。

六、盲目跟风上市

按照我国有关上市公司的规定,上市的公司必须是透明的,你必须把财务报表做得很透明。一个上市公司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去圈钱,而是通过上市这个过程来规范整个企业行为,包括产品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篮子的。而我们的一些企业,上市的目的本来就不纯,不是包装上市,就是伪装上市,其结果,上市圈来钱以后,没有经过论证和调查研究,盲目进行投资,一旦投资不挣钱,就会成为企业包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七、员工培训意识不足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很少注意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这是当今我国民营企业的通病,因为很多企业的前期都是作坊性质的生产,大多是凭借感性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技能差,由于企业经营者总想降低成本,很少把钱投到员工的培训上来,这样一旦企业做大做强以后,一些员工就会感到不适应,工作上有压力,尤其是销售部门,如果想让他的销售业绩与销售技能成正比的话,不进行适当的培训是根本办不到的。

八、家族式管理

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目前,在全球就是百年老店也有用家族式管理得好的,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家族企业,总害怕肥水流到外人田,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家族成员的要求总比外人要高,尽管这些人的管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业绩都不如外人。

民营企业要想延长自己的寿命,就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克服自身不利的因素对寿命的影响,同时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加强法制建设、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培育企业文化是延长民营企业寿命的最主要的手段。

一、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在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中,目前,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在增多并占主导地位,民营股份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多,公司制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选择,世界各国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都证明,实现委托制,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今中国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委托制度的产生,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的出现,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治理结构问题。例如,在那些企业主同时是企业经营者的企业里,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体的,因而就没有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所有者通过构建对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机制,着重解决所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具体有以下三点:

产权改革长期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认为,民营企业产权是明晰的,从而导致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中也存在有产权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人过于狭隘地理解了产权的含义。产权明晰的概念不仅意味着终极所有权的归属,也就是产权要最终落实到某个自然人的头上,同时,产权也意味着公司的结构和层次。

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缘”,这种“三缘”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产权在主题上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即企业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宗法规则的制约,而不是严格的受市场规则的约束,这一特征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三缘”产权是阻碍中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因而民营企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是业主制企业,是一股独大,实际上是一个人说了算,其他都是形同虚设。

治理结构调整民营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要在坚持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民营企业自己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要科学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视会、总经理各个利主题的权利和责任,完善企业各利益主题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因为机制是对权利行使的一种必要的约束,其目是为了避免权利的行使不受约束而导致最坏结果的发生,避免出现更大的效率损失;其次,引进外部独立懂事,充分发挥独立懂事的专家咨询作用。企业的重大决策权在懂事会的手上,但如果企业懂事会的成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那样董事会所作出的决策就会大大地打折扣。因而也就有必要引进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等方面有专长的独立懂事,一般情况下,独立懂事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是一语中地的。

两权分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目前,许多企业的两权分离遇到了难题,一方面,企业发展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因为创业者的管理能力、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在这个时候就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急需引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人才,去管理企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竞争性的外部市场以及有效监督经理人约束机制,不敢对“外来者”委以重任,是民营企业老板的普遍心态,一些受聘的经理也苦于受到外部种种条件的制约,“二心难成一心”,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回报企业。

二、加强“法制化”建设

首先是企业内的“法制化”建设,民营企业除了让员工认识到法制的重要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企业制度,第一,要设定企业的基本准则,民营企业应该在基本的管理活动的领域内建立基本准则,主要包括:综合管理、技术服务、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组织体系、社会责任等;第二、设定企业宗旨,企业宗旨是企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肯定,是企业的最高追求目标,企业宗旨是企业行为的根本准则,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人员以及创业者本人都要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执行,最高目标使得企业的存在和追求超过了创业者一代的追求,使得员工的行为服从于企业的长久利益和不懈追求,从而保证了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第三,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为了使企业宗旨、企业准则得以贯彻执行,规章制度就是企业宪法,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企业应尽量使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只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渗透到员工的行为中,企业才可以正常运转。

其次,企业家的概念变革,企业管理的法制化从根本上讲还要依赖企业家本人,首先,企业家要认识到法制的力量,民营企业延长寿命的基础是法制化管理,其次,企业家要改变权利观和财富观,将自身和企业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实现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日本松电器的老板松下幸之做所言:松下是全社会的松下。方太橱俱的老板茅忠群所言:即使有一天我不行了,我会把方太交给能让方太延续下去的人管理。

三、培育企业文化

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民营企业来讲,是少之又少,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朔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已经是当今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不能不面对的和逾越的重大课题,民营企业培育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只有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经过艰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是企业的动之原。中国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创新的产物,一个企业要想强手如林的竞争时代,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有创新文化,具有与对手相抗衡的实力。创新,要在管理上、技术上和制度上创新。

管理创新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当今企业处于一个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工作也要相应跟着发生根本的变化,企业经营决策、人事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技能管理等都要跟着发生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哪个企业拥有了领先的核心技术,该企业就向成功迈了一大步。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制度的不断的创新。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壮大自身力量、强化竞争力着手,走公司制的道路,这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所在。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自治建设存在若干问题,职代会性质和目标定位不清晰,职权界定宽泛不一,职代会自身日常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不足,职工代表的构成、权利以及素质等亟待加强。为此,深化对职代会制度民主自治建设的战略认识;积极寻求理论创新,为职大会民主自治建设奠定新的理论基础;加强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健全职代会日常民主管理制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这表明,我国实践多年的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建设被提升到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高度,从而纳入到中国政治制度体系之中。其中,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企事业单位中保证职工对本单位实行民主管理,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基本形式,是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1]从十七大发展我国政治民主的要求来看,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将会得到进一步促进和发展。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建设的实践,重点分析当前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自治建设提供启迪。

一、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自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在取得进步发展的同时,随着我国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职工居民生活方式、就业形式、价值观等发生多元化变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职代会的性质和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颁布的与职工代表大会(简称“职代会”,下同)有关的法律法规,对职代会的性质的表述和定位过于宽泛,目标定位不清晰,这导致了人们对职代会在企事业单位权力机构中的地位的认识发生分歧,直接影响了职代会民主作用的发挥。

(二)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界定宽泛不一

此外,相关法规条例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代会的职权范围的规定不一。全民所有制企业一般享有以上规定的五个方面的权利。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却规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代会是集体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除享有以上权利之外,还享有选举、罢免、聘用、解聘厂长(经理)、副厂长(副经理)的权利。而同为集体经济的乡镇集体企业职代会职权又少于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代会。《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虽规定职代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机构,但规定职代会对企业经理管理中的问题仅有提出意见和建议,评议、监督厂长(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权利。[5]至于非公有制企业里的职代会民主建设更为艰难:首先,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的设立就遭遇到法律的空白,因而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均抵制职代会的设立;其次,目前已设立职代会的非公有制企业,其职权多数仅限于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协商权和监督权,总体职权内容不仅大大少于公有制企业里的职代会,而且在实践中的落实也遭遇折扣。

(三)职工代表大会自身日常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职代会在实践中的民主管理作用甚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职代会的运作形式单一,日常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现在企事业单位一般每半年才召开一次职代会,有的一年只召开一次。而且,每次会议必须有全体职工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方可召开。而企业随市场变化需要往往需要及时作出决策,甚至修改以前的一些决策方案。因此,职代会目前的这种单一运作形式很难满足企事业发展的需要。民主作为一种权利,它的实现形式应是制度化、多样化、常态化。建立健全职代会日常民主管理制度成为职代会民主建设的迫切需要。

此外,在企事业内部,与职工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两个组织,即职代会和工会的关系目前没有完全理清。职工大会、职代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会委员会之间职能和权责既有重叠之处,也有相冲突地方。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职代会侧重于民主管理,工会侧重于维权。国有企业的工会委员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检查、督促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集体企业的工会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的权力。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会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组织职工采取与企业、事业单位相适应的形式,参与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这些规定原则性的内容太多,也没有厘清它们之间的职能和关系,例如,从理论上讲工会应当对工会(代表)大会或职代会负责,但实践中工会的权力和作用往往高于职代会,而且,工会有更多的官方色彩和权威,建立了自己的体系,这就导致职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在实践中不如工会。

(四)职工代表的构成、权利保障以及素质等亟待改善和加强

职工代表是企事业职工民主管理的主体。职工代表结构合理、权利依法得到保障、切实履行应尽的义务、民主管理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这些都是职代会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

当前,我国多数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结构不合理,一线职工(包括一线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原则在实践中没有很好的得到落实,一些单位党政领导、正副职领导兼任职工代表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比例也过少,一些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就是工会正副主席兼任。

至于职工代表的权利,目前的相关法规条例规定的原则性内容不少,但问题的实质在于职工代表在实际开展民主管理和维权过程中是否真正得到落实,落实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庇护。由于职工代表与企事业单位有着直接的切身利益关系和较强的依附性,在科层制的企业管制制度之下,职工代表能在多大程度上为职工全体利益而切实忠于职责地履行权利和义务,一般取决于单位领导的民主容量和职工代表的品行、素质和能力。在实践中职工代表的民主维权行动多数是以职工代表的妥协甚至牺牲自身利益而告终。因为无论在何种经济和管理体制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一样),对工人来说,组织起自己来跟管理方争取任何决定权都是存在困难的。[6]职工代表的民主活动如果缺乏司法保障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不可侵犯性的载体为依托,他们的民主成效难免会遭遇折扣。况且,当前我国很多一线职工的文化素质、民主素养管理知识以及维权意识等有待于大大提高。相对于农村的村民自治和城市里居委会民主自治实践,我国的职代会民主实践要滞后得多,职工和职工代表的民主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大大提升。

二、完善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自治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党的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之后,以职工代表大会为载体的企事业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建设的未来发展,笔者提出深化对以下若干问题的思考以期为推动此项制度建设提供启迪。

(一)深化对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自治建设的战略认识

由于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建设真正步入民主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时间不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相对缓慢,一些企事业单位领导对职工代表大会存在片面的错误认识,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建设的实践效果与制度设定目标相差较大。在实践中,无论是部分领导者还是广大基层职工群众都尚未真正认识到职工群众民主自治建设的战略意义。但党的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之后,我们应从“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注:林尚立)高度认识到以职工代表大会为载体的企事业民主自治建设的地位和意义。它不仅是我国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大大丰富了我国政治文明的内涵,实现了国家层面的代表制民主与基层单位的直接民主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在实践中,职代会制度的民主建设和成效虽没有达到我们期待的理想状态,但勿庸置疑的是在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核心的政治力量的努力下,我国的职代会制度民主建设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代会制度在权力制衡和民主维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强。因而,党和政府应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高度为完善和推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加大健全这一制度的政治力度、政策空间和社会氛围。

(二)寻求理论创新,为职代会民主自治建设奠定新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职代会制度是公有制经济的产物,它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公有制企业的主人,自己当家作主,管理自己的企业。这种“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企事业管理之中。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职代会制度就遭遇了理论的尴尬。虽说在这过程中,有人提出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来抵制“股东至上”理论,这种寄托于资本方实行民主管理的理论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依然没有为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职代会找到权威理论支点。从目前我国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实际国情来看,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能够为我国当前的企事业设立职代会提供有力的新的理论依据。这种理论不仅强调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保证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人的发展是发展的动力,从而解决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如果我们从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企事业单位加强完善职代会制度民主建设,这不仅为我们在实践中落实这一制度减少阻力,而且也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三)加强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的法制化保障明显落后。制定一部有关企业民主管理的专门法律应是当务之急。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民主也离不开法制保障。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广大职工群众依法维权的行动就失去法律的依据,他们的民主自治热情就会消失。

由于职工群众与企事业具有直接的、实质性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一点职代会与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明显不同),如果缺少法律保障,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维权活动中只能处于弱势地位,职工代表也因顾忌现实利益而不敢真正维权。因此,职代会民主管理的法制化建设首先确保职代会或工会在民主管理和维权中的不可侵犯性和司法保障性,做到职工代表维权有法可依,管理方违法依法必究,职工依法维权不可侵犯。对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职代会或工会可依法提出申诉、申请仲裁,提出诉讼等。"

其次,依法厘清企业各组织的性质、地位、职能、权责等,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在已设立职代会的企事业中,党的组织、行政组织、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工会会员大会、工会委员会、职工大会、职代会等组织机构的性质、地位、职能、权责等应通过法律有效区分和界定。党的组织重在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尤其要防止党的组织过于干预企业的经营。并组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职工大会、职代会的设置和职能,加强工会委员会作为职大会常设日常工作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建议把工会作为职代会负责开展日常民主管理和依法维权的法定执行载体。在有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制企业中,董事会行使经营决策权,经理层行使经营管理权,监事会行使监督权,职代会行使民主管理权(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监督评议权、民主选举权等)。当前,由于我国不同所有制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价值目标等存在较大区别,职代会制度的民主建设进程和水平肯定具有不均衡性,但作为民主管理的权力机构,职代会制度追寻的价值原则在于以人为本、民主、公平和正义,确保职工依法行使参与管理权、平等对话权、知情审议权、民主选举权、评议监督权等民主管理的权利。

(四)健全职代会日常民主管理制度是实现职代会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2] 何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8-04-29(7).

[3]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 [韩]张允美.中国职工代表大会制与职工参与模式的政治学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1).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企业管理 应用

人之所以不同于机器,是因为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意识的,人处于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体之间拥有共同性,也拥有差异性。现代企业管理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称其为“技术”是因为企业管理是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人力资源学等相关学科的实际应用,所以说它带有一定的“技术”性;称其为“艺术”是因为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如何促进拥有不同的人文背景的群体朝着同一目标而努力,就必须要运用一些感性的、形而上的东西,才能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我国拥有着五千的文化与历史,那些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智慧宝藏,现代我国企业必须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从中学习优秀的管理谋略,同时还要借鉴西文先进的管理制度,将二都融入到中国企业的管理理念之中,如此才能够实现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文明在演化过程中,所汇集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性与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民族的不同观念、思想、意识的总体表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五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思想文化,它是居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并且为中华民族子孙所世代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家庭、宗法环境为背景,其核心是儒家思想,同时又囊括了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众多思想,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是中华民族命脉的所在。

二、现代管理理论概述

现代管理科学起源于西方,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所广泛应用。现代管理理论包含着诸多学派,各自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虽然学派之间一直争论不休,但我们仍旧能够总结出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些共同:一是肯定人、注重人,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二是强调系统性、控制性与预见性;三是重视创新;四是重视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五是重视“非正式组织”对组织内部的影响;六是重视“效率”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文化的应用。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之主流,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远影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更为广泛,主要表现为:一是柔性管理。“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文化启蒙教育《三字经》中的第一句,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文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其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此,儒家文化重视教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就成为了现在的以“人性化”为标志的柔性管理。二是“儒商”的推崇。儒家文化通过“小人”与“君子”的对比,来向世人展现“好与坏”、“善与恶”的观念,而“儒商”则是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君子”,在管理者形象认同层面上,儒家思想的高度使其他各家无法企及。“儒商”包含了以下四含义: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企业管理者要推行“仁政”;企业管理者不但是企业的物质领袖,同时还是企业的精神领袖;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知识与人才。三是形成管理等级观念。儒家文化形成于封建社会,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这就决定了儒家文化必将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比如《论语.阳货篇》就有“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语句,这显然倡导的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等级制度,而且这种等级思想也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之中不断得到强化,对中国人民的统治与被统治思想影响深远,当然也渗透到了企业管理领域,主要表现为等级观念与现代民主的一种冲突。

道家文化的应用。有些学者认为道家思想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并不亚于儒家思想,我们没有留意道家思想,这与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清净无为”有很大的关系,表面上道家思想是消极的,与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实际上应用却非常广泛。主要表现为:一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竞争思想。《老子》第三十六章提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这种朴素的辩证思想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现代企业经常运用这种战略思想,在竞争中谋求发展。二是缓和等级制度冲突。现代社会虽然倡导的是民主,但是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其内部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等级制度,使全体员工上下一心,从而更好的迎接外部挑战。但是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则加重了内部员工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此时道家文化所倡导的“与世无争、清净无为”的心智模式,恰好能够对这种等级制度起到一种“”的作用。

兵家思想的应用。商场如战场,商场中谋略与战术的应用并不亚于战场,只不过商场看不见硝烟。我们提到兵家,就不得不想到那部旷世奇著《孙子兵法》。自商战文化形成之始,企业家们就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的教材,《孙子兵法》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是精神激励。《孙子兵法.作战》中提到“故杀敌者,怒也”,意思是说想要让军队奋勇杀敌,就必须要激励士气。这一思想已经被企业所广泛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也存在着许多激励员工士气的方法。二是关注环境变化。《孙子兵法.九地》中提到“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为将军之事也”,意思是军队统帅必须要关注军队所在地区的环境变化,并且要利用这些环境,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时刻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如此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是深远的。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如此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第8篇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性功能。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