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利局扶贫工作计划

水利局扶贫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6:19

水利局扶贫工作计划

水利局扶贫工作计划第1篇

今天,我们在*市*县召开水利部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共商水利定点扶贫大计。这次座谈会是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水利定点扶贫规划实施进入最后攻坚阶段的背景下召开的,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研究分析水利定点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年)实施收尾阶段的水利定点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完善对口帮扶机制,确保如期完成水利定点扶贫任务。上午,我们考察了*县的水利定点扶贫项目。刚才,*市委常委、副市长马正其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同志对做好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水利部扶贫办主任黄凯同志作了全面汇报,水利部定点扶贫工作组组长杨燕山同志汇报了工作组的有关工作情况,*市水利局、湖北省水利厅及定点扶贫7个县的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发了言,水利部有关司局、流域机构和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表了态,讲的都很好。下面,我结合会前实地考察调研了解的一些情况,就水利定点扶贫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新形势

水利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水利部对*库区进行对口支援,在*6县和湖北房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连续选派干部挂职蹲点,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从各个方面努力为定点扶贫地区水利发展与改革服好务。进入新世纪,在认真总结15年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新时期定点扶贫工作的新要求,编制了水利部定点扶贫规划(20*2*0年),明确了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形成了以行业优势为依托,以“五水加科教”为主要内容,以项目扶持、对口帮扶和智力支持为主要措施的水利定点扶贫总体思路。在*市和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水利定点扶贫规划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回顾这几年的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第一,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健全工作保障体系,形成了扶贫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成员单位对口帮扶,两省、市7县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市和湖北省各级党政领导把扶贫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真抓实干,亲历亲为,保障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部机关司局、直属单位、流域机构完善对口帮扶机制,组成7个帮扶小组,分别对口帮扶7个县。各组由一个业务司局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负责,重点发挥其行政优势;一个主要业务单位作为副组长单位,重点发挥其业务和经济优势;各组分别配备技术优势单位、经济优势单位,形成综合帮扶优势。各帮扶小组分别与对口县签署了帮扶协议和实施方案,各帮扶单位带着深厚的感情扶贫,发挥各自的优势扶贫,为贫困县办了许多实事和好事。

第二,项目扶持进展顺利。累计完成各类水利投资近6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4.23亿元。*6县完成中央水利投资20.26亿元,占同期*中央水利投资总额的26.5%。去年,7县完成各类水利投资10.03亿元,创历史新高。在专项资金的倾斜扶持下,第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水库—开县鲤鱼塘水库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房县*电站、*接龙水库、**引水、*污水处理厂和蒋家沟水库、云阳梅峰水库以及开县水位调节坝等骨干工程开工建设,*中部、*、*3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正在加紧实施。目前,定点扶贫7县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4490处,累计解决109.4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283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水利工程蓄引提水总量达到13.2亿立方米,比*年增加7.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4万亩,比*年增加28万亩;建成堤防近3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78平方公里,水电装机达到75万千瓦。

第三,水利改革明显加快。定点扶贫7县着力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基本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水管体制改革、基层水利站建设、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农村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深入推进。7县水利部门自身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水利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第四,智力扶贫深入开展。积极开展“送科技、送知识、送温暖”活动,举办23期各类培训班,培训基层水利干部1600多人次,组织13名基层水利业务骨干到部机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工作锻炼,协调清华大学在*县开办远程教育扶贫示范站,帮助云阳县双江镇节水灌溉工程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示范项目,向定点扶贫县捐款捐物63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50余名,援建水利希望小学1所,向1300多个特困户送去了慰问金。

水利定点扶贫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7个定点扶贫县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11.9万人下降为55.25万人,下降了74%;贫困村总数从1320个减少到740个,减少了4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538元增加到3032元,增长了97%;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并增长1.44%,粮食亩产平均增加188斤,农村人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79斤;gdp从129.6亿元增加到300.6亿元,增长132%;财政收入从6.4亿元增加到15.82亿元,增长147.14%。

水利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力支持,得益于*、湖北两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精心组织,得益于水利、扶贫等部门的团结协作,得益于部机关各司局、各流域机构、各直属单位及挂职扶贫干部的辛勤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继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利部连续派出九批65位扶贫干部之后,新世纪以来又陆续选调32位优秀干部分五批奔赴扶贫第一线。这些同志肩负部党组的重托,带着深厚的感情,克服困难、尽职尽责、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为落实定点扶贫任务,加快贫困县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在扶贫工作实践中经受了磨练和考验,增强了本领和才干。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水利定点扶贫干部表示诚挚的慰问!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各级领导及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战略目标,并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今年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这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去年11月25日,*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未来12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要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平均水平”的要求。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对*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也对*市扶贫开发和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水利定点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水利定点扶贫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定点扶贫任务艰巨。定点扶贫7县的贫困面还比较广。20*年,7县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25万人,占当地农村总人口的12%;贫困村740个,占总村数的33%;财政收入合计15.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2元,均低于全国和当地的平均水平。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与调整后的定点扶贫规划目标相比,饮水不安全人口还有70.31万人;规划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目前仅完成20万亩;房县龙洞口、城口北屏、三合、开县天白、*刘家沟等5座水库尚未开工建设,10座小一型病险水库还没有整治;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因缺乏资金渠道大多尚未实施。二是扶贫攻坚难度增加。经过多年扶贫开发,条件相对较好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剩余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三是定点扶贫时限紧迫。现在离消除绝对贫困目标的时间只有12年,离全面完成扶贫规划纲要任务的时间不到两年。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建设任务,解决众多人口贫困问题,任务异常艰巨,时间极其紧迫。对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严峻形势,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感。

另一方面,水利定点扶贫工作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改善民生和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改善民生,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扶贫工作迎来了难得的机遇。这是我们做好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利条件。二是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对水利扶贫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化,定点扶贫的对策措施更为明确,各项帮扶机制更为完善,组织工作更为协调有力,工作运转更为高效有序。这是我们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基础。三是定点扶贫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水利工作更加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得到更为广泛的支持,定点扶贫地区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的基层水利干部队伍,为我们做好水利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既要对水利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有足够的估计,又要坚持如期实现定点扶贫目标不动摇,充分发挥行业扶贫的优势,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有效的工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决打好定点扶贫攻坚战,全力完成水利定点扶贫任务,促进定点扶贫7县早日脱贫致富。

二、扎实做好水利定点扶贫工作

定点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要扶贫方针,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发展民生水利的重要内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水利行业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建设涉及民生的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培养水利人才队伍,全面打牢定点扶贫地区水利发展基础,努力为定点扶贫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根据贫困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和水利发展实际,近期要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加大帮扶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提前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以集中供水为主要措施,把城镇供水延伸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整乡成片规划,集中连片实施,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到2*1年底,*6县要提前2年在全市率先解决规划内66.3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湖北房县2009年要解决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规划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目标。

——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6县要在2009年底提前一年完成51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湖北房县要在2*0年底前全面完成谭家湾中型病险水库及现有41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有效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大力推进*中部、*、*3个大型灌区和*东风、*民主、房县中部平坝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末级渠系建设,分两批把7个定点扶贫县列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力争2009年把湖北房县、*城口等5个县列为重点县,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进一步改善灌溉条件,保障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

——建立健全骨干水利工程体系。要进一步加快*蒋家沟、云阳梅峰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城口北平、三合、*刘家沟、开县天白、房县方家畈等骨干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加大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在中央财政中小河流治理资金中重点给予倾斜,加快7县的县城防洪达标和重要集镇防洪安全建设。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继续实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尽快启动*库区及周边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0平方公里,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加强农村水能资源开发和管理,启动实施10个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改善山区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全力完成“三个确保”贫困村水利帮扶任务。以六个“三个确保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业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结合饮水安全、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和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规划,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完善水利部直属单位对口帮扶机制,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确保2*0年底前取得实效。

做好水利定点扶贫工作,必须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水利扶贫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把水利扶贫规划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把水利建设重点同当地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把夯实水利基础同解决扶贫重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解决当前矛盾与促进长远发展的关系。要着力解决好贫困地区群众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全力打好水利扶贫攻坚战,同时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项目安排、工程建设等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未来发展需要,超前谋划部署,点面统筹兼顾,大中小微并举,逐步构建贫困地区水利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水利扶贫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大力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探索贫困地区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四是中央扶持帮助与地方自力更生的关系。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合力推进。国家的帮扶是推进扶贫工作的外部力量,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障。在充分利用国家扶贫资源的同时,*市和湖北省要进一步加大对定点扶贫县的倾斜力度,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动员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兴修水利、脱贫致富奔小康。

五是资金项目支持与人才智力支持的关系。水利扶贫工作要坚持做到见钱见物又见人,既要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又要重视当地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同步推进。通过干部双向交流、人才培训、科技扶贫等多种手段,建设一支适应当地发展需求、符合水利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水利干部的政治素质、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着力落实各项工作保障措施

水利定点扶贫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水利扶贫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扶贫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水利部扶贫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工作难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定点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承担的定点扶贫工作任务纳入本司局、本单位的主要工作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为开展扶贫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市水利局和湖北省水利厅要对定点扶贫县的水利工作给予重点倾斜,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予以大力支持,用于7个定点扶贫县的中央水利投资要高于全省、市平均水平的30%以上,用于7个定点扶贫县的地方水利投资水平要高于全省、市平均水平20%以上。定点扶贫县要抓住机遇,充分运用水利扶贫机制,扎实做好本地区的水利发展与改革工作。部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及时了解定点扶贫进展情况,加强沟通与协调,推动定点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要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各对口帮扶单位要在资金帮扶、项目帮扶、技术帮扶、管理帮扶、人才帮扶、产业帮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要在能力帮扶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各帮扶小组的牵头司局要切实负起责任,抓好牵头组织和对口帮扶协调工作。副组长单位是对口帮扶工作的主要承担单位,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要协调好其他成员单位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其他各帮扶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全力支持对口帮扶。各帮扶小组与对口县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按照共同签署的合作文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紧开展工作。水利部有关司局和单位要认真分析7县主要负责同志发言中反映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逐一研究落实7县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要继续加强智力帮扶,积极开展水利人才培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水利技术。要进一步发挥下派扶贫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去年水利部对定点扶贫干部选派机制进行了调整,增派了司局级组长,新一届工作组的人员和力量得到了加强。希望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多对他们提要求、压担子、交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工作组的同志们要继续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依托工作组的整体优势,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各项工作,为水利定点扶贫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扶贫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干部派出单位要大力支持挂职干部的工作,关心挂职干部的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利扶贫工作中去。

三要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水利部有关司局和单位要发挥好水利扶贫项目年度计划会商机制的作用,积极落实水利扶贫建设项目投资。要严格遵守水利基本建设程序,全面推行“三项制度”,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要加大对水利扶贫项目的监督、检查和稽查,下达到县的水利定点扶贫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截留、挤占、挪用。要加强廉政建设,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生产安全。

四要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定点扶贫地区要把加强水利建设与推进水利改革结合起来,把项目扶持与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水务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要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确保重点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投资的稳定增长。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两定”和“两费”,切实做到建管并重,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要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积极开展集工程建设、产权制度、水价机制和科学管理四位一体的农村水利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农村水利长效发展机制。

五要认真开展监测评估。国家扶贫纲要实施已进入收尾阶段,要针对水利定点扶贫规划的实施情况开展评估,通过对项目落实、工程建设和工程效益等情况的监测,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规划的完成情况及其效果,分析规划实施对改善贫困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总结成功经验,指导今后水利定点扶贫工作。同时,对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要深入查找原因。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结合中央水利投资政策,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组织编制下一阶段水利定点扶贫规划,认真谋划好今后的水利定点扶贫工作。

水利局扶贫工作计划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精准识别结果相衔接,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专门帮扶措施,集中力量扶持,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扶贫对象识别到村到户原则。建立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办事处)、区两级建立精准扶贫电子信息系统。

(二)坚持扶贫规划落实到村到户原则。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户一案”工作措施,分类制定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脱贫规划和计划,做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增收项目。

(三)坚持扶贫项目资金到村到户原则。专项扶贫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到村到户项目的扶持,各行业部门涉农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村、贫困户捆绑投入,各类社会保障项目要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四)坚持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原则。组织实施“七个一”的到村到户专门帮扶措施,即一村派驻一个工作队(组)、落实一个以上帮扶单位、制定一套帮扶方案、实施一批扶持项目,制定一套帮扶措施、实施一个增收项目,一户落实一名以上帮扶责任人、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五)坚持跟踪管理到村到户原则。强化扶贫项目实施效果监测,建立扶贫项目资金到村到户台账,对扶贫对象实施全程跟踪,动态监测管理。

三、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通过全面实施和推进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结对帮扶、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扶贫等“七个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工程,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生产能力、职业技能、创业水平及综合素质大幅提升,脱贫致富及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通信等涉及民生问题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完善,各项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到2015年底,一是确保我区“十二五”时期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稳定脱贫,实现脱贫的目标。二是确保提前完成“十三五”扶贫攻坚任务的30%以上,并力争通过今后三年的努力,提前两年全面完成“十三五”扶贫攻坚任务。

(二)工作任务。为确保扶贫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相关办事处要组织制定精准扶贫规划和具体的精准帮扶工作实施方案,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针对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户一案”的分类措施,突出重点的分期分批,精准帮扶到村到户。

1、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以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贫困村、贫困户为核点,进行再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以收入为依据,找准致贫原因,划分贫困村、贫困户类型,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通过完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实现户有卡、村有册,办事处、区级有网络,切实建立起区、镇(办事处)、

行政村三级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做到“一户一网页、一户一对策、一户一帮扶措施、一年一结果、一年一核查”,实现各级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切实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通过对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帮扶项目、帮扶责任人的落实、帮扶效果等进行全程跟踪监测,及时进行数据变更、录入和上传。做到有进有出,逐年更新,分级管理,动态监测。 责任单位:区扶贫办牵头,区统计局配合,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实施。

2、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在现有各级定点包村扶贫和企业扶持贫困村的扶助行动基础上,有效整合资源,从区、镇(办事处)抽调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组),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把项目、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输送到村到户。要实现所有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所有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的“两个全覆盖”。要充分发挥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的作用,协助开展精准识别,制定并实施扶持发展规划和脱贫计划,引进资源、筹措资金、指导实施并监督管理扶贫项目,协调组织后盾帮扶单位和当地办事处、村的党员干部、能人大户结对帮扶每个贫困户。要以民营企业扶助贫困村活动为契机,发动组织民营企业弘扬尽我所能、乐于奉献、扶贫济困的美德,关注贫困地区,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方式扶持贫困村、贫困户。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统战部牵头,区扶贫办、工商联、人社局配合,各帮扶单位具体负责,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实施。

3、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针对村屯道路、安全饮水、电力保障、安全住房、教育卫生、文化信息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缺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各行政村和贫困户稳定脱贫发展规划,确定扶持项目,将各类扶持项目分类归口到相关行业部门,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彻底改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环境,解决制约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为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建成宜居生态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牵头,区教育局、财政局、住建局、交通局、农林水利局、海洋和水产畜牧兽医局、文体局、卫生局、计生局、扶贫办、水库移民局配合,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实施。

4、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实施产业增收扶贫工程。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综合运用扶贫贴息、财政专项补助、农发项目资金等各种扶持政策,扶持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增加收入;创新扶持机制,通过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带动、组建专业合作社、产业扶持资金参股合作经营等方式,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涉农企业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产业;通过岗前就业培训,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形成财产性收入、务工性收入、种养经营性收入等稳定的增加机制。要依托我区生态资源优势,促进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责任单位:区农林水利局牵头,区科技局、财政局、住建局、文体局、旅游局、海洋和水产畜牧兽医局、扶贫办、水库移民局配合,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实施。

5、教育扶贫到村到户。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进一步强化“雨露计划”的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施从幼儿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学费免除和专项资助制度,坚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补贴和贫困农户技能培训补贴制度。落实和完善教育资助制度,免除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给予生活费补贴和奖学金资助。对考取一本、二本高校和就读于中高职院校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给予政策补助,做到“应补尽补”,杜绝贫困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现象。落实区域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和转移培训资助政策,切实提高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能。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牵头,区财政局、人社局、农林水利局、扶贫办、团区委、妇联、残联等配合, 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实施。

6、健康扶贫到村到户。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贫困人口的“参合率” 和“参保率”。要针对贫困家庭,在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新农合个人自筹费用和医保个人缴费等,制定特惠的资助扶持政策。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行大病救助和大病保险制度,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对特困供养人员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助(特困供养人员全额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定额补助),保障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牵头,区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扶贫办、妇联、残联等配合,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实施。

7、保障扶贫到村到户。实施社会保障扶贫工程。对于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农村特困户,在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的前提下,民政部门要纳入低保范畴,实行应保尽保;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临时救助。同时,继续实施孤儿和无生活来源重度残疾人生活费补助及“五保户”集中供养等制度。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在养老保险费缴纳上,予以资助扶持。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牵头,区财政局、人社局、卫生局、农林水利局、扶贫办、妇联、残联等配合,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实施。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相关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和决策职能,发挥扶贫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相关办事处和承担帮扶工作的各有关部门以及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要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并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制定详细的到村、到户精准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强化协调调度,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二)落实责任。要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工作机制,把扶贫对象脱贫增收效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责任,通过层层签订扶贫责任状的方式,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对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不达标、脱贫任务未完成的办事处,除对党政一把手问责外,并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筹措人力、财力和物力,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对于承担定点帮扶工作的各有关单位,要落实部门一把手的定点扶贫责任制,动员各级各部门到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进一步夯实帮扶单位和帮扶人员工作责任。

(三)整合资源。坚持政府主导,统筹用好中央和自治区的财政专项资金,整合行业部门人才、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在市本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落实相应的专项扶贫资金,着重精准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切实帮助培育和形成持续稳定增收机制。同时要切实建立起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动员和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有效扶持,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水利局扶贫工作计划第3篇

一、精准帮扶,聚力量强脱贫

(一)结合帮扶要求,加大帮扶力度。一是按照区委组织部要求,配合区农业局开展巡回服务工作,积极选派6名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全区农技员队伍,为市级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技术帮扶,开展技术培训、政策宣传、技术指导等共计856人次;二是按照帮扶力量的工作要求,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每月不定期到村开展走访调研共计120人次,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完成每月走访一次,共计走访2505人次,送去现金及物资共计29932元 ;三是领导班子集中研究帮扶工作38次,及时调整帮扶干部切实开展帮扶走访工作,协调处理帮扶村物资短板问题为两个帮扶村贫困户送去缺啥补啥物资合计50080元。四是开展暖冬行动,送去大米、油、棉被等物资共计38165元,开展节日慰问贫困党员共计2620元。五是对帮扶村给予秸秆禁烧帮扶工作经费6000元/村,合计18000元。六是积极开展扶贫日捐款活动,将捐款3750元全部用于购买贫困户农副产品,并组织社会人士以购代扶购买金龙村贫困户土鸡22只,帮助增收3088元。七是给予贫困户曾学田、李传贵生活慰问金3600元。

(二)结合脱贫政策,开展宣传引导。通过集中宣讲、入户宣传等方式开展集中和分散式的政策宣传引导,重点宣传了党的报告、医疗救助、教育扶贫、小微信贷、残疾人政策等相关惠民政策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贫困户知晓党中央对他们的关心、关怀。进一步推动思想帮扶的成效。目前,共入户开展宣传560人次,宣传对象350人。

(三)结合产业发展,落实项目保障。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加强与镇、村两级沟通,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规划。年初,为解决帮扶村的产业发展短板,局领导班子带领帮扶干部、规划部门实地调研产业发展现状,并就如何壮大集体经济、怎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给予指导性建议,将产业发展片区纳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成农田水利维修养护项目建设总投资60.71万元,整治堰塘8口,渠道8.2公里,受益群众1880人。

(四)结合大排查问题,落实整改措施。派出以分管副局长带头的工作人员5名参与区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队伍中,对新盛镇贫困户开展数据大排查。并结合“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召开专题培训会议,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协助村两委更新贫困户家庭人口、基本情况等动态调整信息,开展实际点对点、户对户走访,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二、行业扶贫,夯基础强保障

(一)依托项目解决饮水安全,保障贫困户饮水。

通过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贫困人口饮水工程、市区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共投资385.4万元,解决10个乡镇,86个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76人饮水安全,进一步保障了全区贫困户有自来水喝有安全水喝。

水利局扶贫工作计划第4篇

一、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是村道公路建设顺利实施。莲花村村道公路规划新建7公里,目前已基本完成村道公路的建设。XX村有贫困户138户,贫困人口434人,要投资新建村道公路,除国家扶贫专项资金补助外,村民仍要集资每公路上千元才能弥补资金缺口。本来就不富裕的XX村民,面临这样的资金压力,一筹莫展。县审计局了解该情况后,决定补助资金8万元,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致富能力,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

二是产业扶持,培养致富带头人。近日,县审计局对全村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采取不同措施,进行脱贫帮扶。具体办法:一是贫困程度较轻的,且亲朋友好友中一定资金能力和技术的贫困户,通过与亲朋友好友的联系沟通,让其提供必要帮助,让他们早日脱贫;二是对各社有养殖能力和养殖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0只小鸭进行养殖,培养一至二户的养殖能手,能为其他社员起到示范作用,为脱贫致富多提供一种渠道;三是对因病致贫的,或家庭成员有残疾的等其他原因致贫的,主动联系县主管部门,寻找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为此,审计局为了使XX村早日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向他们提供必要措施、资金和技术的帮助。

三是对极个别特殊特困户给予特殊帮助。贫困户致贫原因各有不同,有的通过必要的资金、技术帮助就能让其脱贫,但是,有极个别贫困户失去劳动能力,又没有亲朋友的帮助,国家的扶贫措施也不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审计局给予足够的资金帮助。如:1社XX患慢性肾炎,给予补助现金8千元,1社XX长期患病且失独,给予补助资金1万元、3社XX长期患病,且失去劳动能力的五保家庭,给予资金的扶持1万元。

水利局扶贫工作计划第5篇

(一)二十年建设成就

二十年来,**以工代赈投资总额达62.47亿元,其中国家投入以工代赈资金34.67亿元。到目前为止共解决300余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0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提高收入。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209元,增加到**年的1657元,增加了1448元,增长了7.92倍。

以工代赈的实施使我区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时期以工代赈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二十年来,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总额达26.70亿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达14.41亿元。共新建水库21座,水库除险加固81座,渠道防渗8364.30公里,渠首87座,新打和改造灌溉井1214眼。相继建设了阿湖水库、桑株水库、昆仑渠首及总干渠等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贫困地区各族人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二十年来,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总额达11.69亿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6.3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县乡村道路9840公里,其中黑油路5240公里;桥梁258座4600延米;水电站34座,发电量1.36万千瓦;电话装机5.57万门,架设电话缆线1950公里。以工代赈项目的完成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电力和通讯状况,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拓宽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

3、人畜饮水状况显著改善。二十年来,累计投入用于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和病区改水建设的以工代赈资金9.90亿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5.34亿元。通过打井、建蓄水池、水塔、水厂、铺设饮水管道、保护水源地等工程措施,解决了243.70万人和703.6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降低了地方病的发病率,密切联系了党和人民群众间的关系。

4、资源优势得以合理开发。二十年来,累计投入到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中的以工代赈资金达12.93亿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7.88亿元。种植优质粮食作物159万亩,发展特色经济作物48.40万亩,治沙封育林82.32万亩,人工草场149.40万亩,棚圈7482座,青贮窖4120座,定居牧民22909户,改造中低产田179.70万亩,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5、积极落实劳务报酬政策,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自2002年以来共发放劳务报酬12417万元,增加了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同时还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了大量的短期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问题。通过实施劳务报酬政策,使当地农民参加工程建设,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实现由“要”到“我要干”的转变,拓宽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6、吸引了地方投资,增强了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工代赈资金充分调动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身的积极性,把以工代赈资金作为引导性投入,吸引各方面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形成合力,增强了扶贫开发的活力。通过以工代赈帮助贫困地区建设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投资。到目前为止,南疆四地州已有15家企业进驻贫困地区,投资总额达到了2亿多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工代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和突出问题。

1、以工代赈扶贫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随着普遍贫困问题的基本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从上至下的组织型、管制型反贫困机制,表现出了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一是贫困人口总体上被排斥在反贫困治理结构之外,政府与贫困人口的关系是救助与被救助的关系,贫困人口对政府产生过度依赖,政府所承担的反贫困任务沉重。二是扶贫资源的配置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而忽视市场的作用,扶贫的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发育滞后,导致扶贫投资效益低下,扶贫开发效果有限。

2、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多数分散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差、经济、科技、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和高寒牧区以及边境地区,地县、县乡、乡村之间相距遥远,扶贫成本很高,投入所需要的以工代赈资金量大。加之,**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地方财政非常困难,增加扶贫配套投入的难度很大。单纯依靠农牧民投工投劳抵消配套资金缺口,既影响了项目施工进度和质量,又加大了贫困地区农牧民的负担。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理位置呈相对封闭状态,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大、成本高。二十年来以工代赈扶贫资金的投入,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状况仍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一些主要河流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理,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4、贫困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差,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仍未得到根本改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居住在高寒山区、荒漠和边境地区,有效耕地面积有限,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尤其是水资源匮乏。加之,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投入成本大,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依然突出。二、规划的范围和规划期

(一)规划的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维吾尔自治区所辖的69个县市的重点贫困乡村,其中重点贫困县30个,重点贫困县中含国家确定的2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自治区确定的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二)规划期的确定

规划基期为**年,规划终期为2010年。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建设思路和目标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工代赈工作的经济观和政治观,以实施扶贫攻坚计划,改善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全面贯彻执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要求,紧紧围绕“四大基地”建设,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问题和特点,全力推进“收缩战线、突出重点”的扶贫开发方针,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全面实施、追求实效,努力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的总体思路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结合新时期以工代赈建设的特殊性、现实性和紧迫性,以部级和自治区级贫困县为重点,以乡为基础、县为基本单位,坚持开发式扶贫为宗旨,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巩固温饱成果,帮助18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提高收入水平。加大以工代赈资金的集中投入力度,重点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继续加强草场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工程和易地搬迁工程建设,不断扩大抗震安居工程实施范围。紧紧围绕特色林果业、畜牧业和特色农作物产业发展,突出区域间的建设重点,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全面实现扶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根据**三大区域致贫的原因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工代赈各类项目总体上均相对集中在南疆地区,北疆地区其次,东疆地区次之。各区域内的重点将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南疆地区以农业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主要解决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工程建设的重点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和抗震安居等方面。和田和喀什地区重点围绕特色林果和棉花产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克州重点围绕草料地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坚持片区开发、综合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场改良。北疆地区以农牧业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主要解决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贫困牧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工程建设的重点是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牧区牧道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东疆地区以农业为主,包括牧业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建设的重点是基本农田建设、农田小型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

——基本农田建设以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点,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带动农民增收。

——农田水利建设通过打井、节水及渠系配套等工程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乡村道路建设通过新增通车里程,完善乡村交通网络建设,改扩建已有道路,提升道路等级,加大道路的通行能力。

——人畜饮水工程通过管网建设、水源地建设和供水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地区居民饮水问题,改善牲畜饮水条件。

——草场建设以提高草地生产率,维护和改善草地生态为重点,大力开展牲畜饲养设施和饲草料储藏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生产力水平。

——小流域治理以流域的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林建设,合理布局防风林和经济林,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易地扶贫搬迁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与生态移民、牧民定居和绿洲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做好安置地的建设工作,切实使搬迁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和长期保证。

——抗震安居工程要坚持全面发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经济实用,抗震安全;坚持政府补助与群众自筹相结合,以群众自筹为主;坚持在自治区统一指导下,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把责任落实到人,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坚持强化监督,务求实效,全面提高抗震防灾水平。

(三)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绿洲环境建设、生产基地建设、易地搬迁和抗震安居等重大工程建设,有效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农牧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努力实现贫困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加70元以上,力争实现18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脱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划建设的具体目标为:

——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110万亩以上;

——完成节水灌溉及改善灌溉面积110万亩以上;

——渠道防渗6000公里以上;

——完成排碱渠900公里以上;

——新打各类机井550眼以上;

——完成乡村道路建设与改造里程3700公里以上;

——解决饮水人群95万人;

——解决牲畜饮水289万头(只);

——完成天然草场改良和人工种草190万亩;

——完成防风林和经济林120万亩以上;

——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800平方公里以上;

——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000户,25000人;

——完成抗震安居住房重建或改造245500户、1227.5万平方米。

四、规划建设的重点、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模

(一)规划建设的重点

**期间,以工代赈建设重点针对**绿洲灌溉农业的特点和干旱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特点,紧密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农田水利和草场建设。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兼顾小流域治理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不断扩大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范围,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平台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以下内容:

1、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和节水工程建设。规划建设项目464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26.9%。

2、草场建设重点是天然草场改良和人工饲草料基地配套建设等工程,其中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要作为草场建设的重中之重予以重点扶持。规划实施项目293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6.9%。

3、基本农田建设重点是中低产田改造。规划实施项目259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5.0%。

4、乡村道路建设重点是新增道路里程,完善乡村道路网络,兼顾对现有贫困区道路的改造和升级。规划实施项目258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4.9%。

5、人畜饮水工程重点是打井、水厂建设和供水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实施项目242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4.0%。

6、小流域治理建设要结合水土保护林、防风林和经济林建设,建立小流域治理综合体系。规划实施项目193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1.2%。

7、易地搬迁建设重点是搬入地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搬迁贫困户切实具备新的生产能力,且收入水平远远高于搬出地。规划实施项目12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0.7%。

8、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重点是南疆四地州特困户、低收入贫困户、困难户和高寒山区户的住房重建和改造,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消除地震隐患,确保贫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规划实施项目4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0.2%。

(二)规划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模

规划建设项目1725项,其中重点县规划实施1482项,占总项目数的85.9%;非重点县规划实施243个项目,占项目总数量的14.1%。

项目规划总投资403440万元,其中重点县规划总投资370000万元,占全疆规划总投资的91.7%;非重点县规划总投资33440万元,占全疆规划总投资的8.3%。

规划总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37328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92.5%,其中重点县规划投资342630万元,占以工代赈总投资的91.8%;非重点县规划投资30650万元,占以工代赈总投资的8.2%。

规划总投资中地方配套资金3016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8.5%,其中重点县规划投资27370万元,占配套资金的90.8%;非重点县规划投资配套资金2790万元,占配套资金的9.2%。

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及投资为:

1、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实施项目259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5.0%。主要建设内容为改造中低产田119万亩,产业基地建设14万亩,农田渠系配套1439公里,机井242眼,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223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86.1%。主要建设内容为改造中低产田103万亩,产业基地14万亩,农田渠系1313公里,机井242眼。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36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13.9%。主要建设内容为中低产田改造17万亩,产业基地0.17万亩,农田渠系126公里。

全疆基本农田建设投资3780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9.3%。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425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额的9.2%;配套资金3550万元,占配套资金总额的11.7%。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3412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0.3%。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3089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0.2%;配套资金323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0.9%。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368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7%。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336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8%;配套资金32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0%。

2、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实施项目464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26.9%。主要建设内容为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4万亩;渠首24座;引水渠及排碱渠928公里;防渗渠4141公里;桥、涵、闸4566座;河堤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4370万立方米;机井169眼;防洪堤工程254公里,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401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86.4%。主要建设内容为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1万亩;渠首24座;引水渠及排碱渠893公里;防渗渠3285公里;桥、涵、闸3682座;河堤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4370万立方米;机井111眼;防洪堤工程240公里。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63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13.6%。主要建设内容为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引水渠及排碱渠35公里;防渗渠856公里;桥、涵、闸884座;机井58眼;防洪堤工程14公里。

全疆农田水利规划建设投资11914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29.5%。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903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额的29.2%;配套资金10010万元,占配套资金总额的33.2%。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10992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2.3%。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10059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2.2%;配套资金933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3.2%。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922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7.7%。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854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7.8%;配套资金68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6.8%。

3、乡村道路建设:规划实施项目258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5%。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道路2701公里,改扩建道路634公里,桥涵1009座。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223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86.4%。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道路2307公里;改扩建道路568公里;桥、涵995座。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35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13.5%。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道路394公里;改扩建道路66公里;桥、涵14座。

全疆乡村道路规划建设投资5391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3.3%。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911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额的13.2%;配套资金4800万元,占配套资金总额的15.9%。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4926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1.3%。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4484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1.3%;配套资金442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2.0%。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465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8.6%。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427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8.6%;配套资金38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7.9%。

4、人畜引水工程:规划实施项目242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4.0%。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水管道8328公里;机井157眼;水厂、水塔及水池308座,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223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92.1%。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水管道7736公里;机井151眼;水厂、水塔及水池301座。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19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7.8%。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水管道592公里;机井6眼;水厂、水塔及水池7座。

全疆人畜饮水工程规划建设投资3281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8.1%。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019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额的8.0%;配套资金2620万元,占配套资金总额的8.6%。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3141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5.7%。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2889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5.6%;配套资金252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6.1%。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140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4.2%。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130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4.3%;配套资金10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3.8%。

5、草场建设:规划实施项目293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7%。主要建设内容为天然草场83万亩;人工草场113万亩;青贮窖15360座;棚圈2276座;牧道413公里,草场配套渠系739公里),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225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76.7%。主要建设内容为天然草场55万亩;人工草场65万亩;青贮窖15360座;棚圈1970座;牧道413公里,草场配套渠系680公里。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68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23.2%。主要建设内容为天然草场28万亩;人工草场48万亩;棚圈306座;草场配套渠系59公里。

全疆草场建设规划建设投资5537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13.7%。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73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额的13.5%;配套资金4640万元,占总配套资金的15.3%,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4381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79.1%。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4018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79.2%;配套资金363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78.2%。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1156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20.8%。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1055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20.8%;配套资金101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21.7%。

6、小流域治理:规划实施项目193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11.2%。主要建设内容为种植防风林78万亩,种植经济林44万亩,溢洪道及河道疏浚190公里,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项目175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90.6%。主要建设内容为完成种植防风林73万亩;经济林42万亩;溢洪道、河道疏浚145公里。

——非重点县共实施项目18项,占本规划项目总数的9.3%。主要建设内容为完成种植防风林3万亩;经济林4万亩;溢洪道、河道疏浚70公里。

全疆小流域治理规划建设投资4264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10.5%。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935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额的10.5%;配套资金3290万元,占配套资金总额的10.9%。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4054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5.0%。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3740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5.0%;配套资金314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95.4%。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210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4.9%。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195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4.9%;配套资金15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4.5%。

7、易地搬迁工程:规划实施项目12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0.7%。主要建设内容为搬迁6450户、25870人,其中:

——重点县共实施8项,占本规划项目数的66.6%,搬迁5980户、24000人。

——非重点县共实施4项,占本规划项目数的33.3%,搬迁470户、1870人。

全疆易地移民搬迁规划投资1167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2.8%。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420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额的2.7%;配套资金1250万元,占配套资金的总额4.1%,其中:

——重点县规划投资1084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92.8%。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974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93.4%;配套资金110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88%。

——非重点县规划投资830万元,占本规划项目投资的7.1%。投资中以工代赈资金680万元,占本规划以工代赈资金的6.5%;配套资金150万元,占本规划配套资金的12.0%。

8、抗震安居工程:规划实施抗震安居工程项目4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0.2%。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抗震安居房245500户、1227万平方米(每户按50平方米计算),全部建造在南疆四地州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疆抗震安居工程规划投资50100万元,占规划建设总投资的12.4%,全部为以工代赈抗震安居资金。

五、规划建设的总体布局

根据**贫困人口分布和各地区贫困成因分析,结合当地扶贫攻坚的实际要求,**以工代赈建设涉及全疆12个地州的69个县(市),其中重点覆盖国家确定的2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自治区确定的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全疆南、北、东疆三大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区域仍将集中在南疆五地州。

(一)建设投资总体布局

南疆五地州(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巴州)规划投资327980万元,占全疆总投资的81.3%,安排各类建设项目1229项,占总项目数的71.3%;其中和田、喀什、克州三地州规划投资293520万元,占全疆总投资的72.7%,占南疆地区总投资的89.5%,安排各类项目1069项,占全疆项目总量的61.9%,占南疆地区项目总量的87.3%,

北疆五地州(伊犁、阿勒泰、塔城、博州、昌吉)规划投资61290万元,占全疆总投资的15.2%,安排各类建设项目407项,占总项目数的23.6%;

东疆两地州(吐鲁番、哈密)规划投资14170万元,占全疆总投资的3.5%,安排各类建设项目82项,占总项目数的4.7%。

(二)类建设项目具体布局

1、基本农田建设:南疆重点布局在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占南疆基本农田建设总投资的73.4%;北疆为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占北疆基本农田建设总投资的77.6%;东疆重点布局在哈密地区,占东疆基本农田建设总投资的80.2%。

2、农田水利建设:南疆重点布局在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占南疆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的75.8%;北疆重点布局在伊犁地区和塔城地区,占北疆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的76.6%;东疆重点布局在哈密地区,占东疆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的87.4%。

3、乡村道路建设:南疆重点布局在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占南疆乡村道路建设总投资的86.4%;北疆重点布局在伊犁地区和塔城地区,占北疆乡村道路建设总投资的79.3%;东疆重点布局在哈密地区,占东疆乡村道路建设总投资的79.4%。

4、人畜饮水工程:南疆重点布局在喀什地区,占南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总投资的46.1%;北疆重点布局在塔城地区,占北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总投资的40.4%。

5、草场建设:南疆重点布局在喀什地区,占南疆草场建设总投资的52.6%;北疆重点布局在阿勒泰地区,占北疆草场建设总投资的62.5%;东疆重点布局在哈密地区,占东疆草场建设总投资的88.9%。

6、小流域治理:南疆重点布局在和田地区,占南疆小流域治理总投资的59.5%;北疆重点布局在塔城地区,占北疆小流域治理总投资的56.3%。

7、易地搬迁工程:南疆重点布局在和田地区,占南疆易地搬迁工程总投资的40.6%;北疆重点布局在塔城地区,占北疆易地搬迁工程总投资的44.4%;东疆重点布局在哈密地区,占东疆易地搬迁工程总投资的92.5%。

8、抗震安居工程:全部布局在南疆四地州。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认清新时期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的新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新时期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建设规划指标和任务的完成。

按照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将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把解决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社会各界在以工代赈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以工代赈协作和对口支援,形成共同关注、支持、参与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建设的氛围。

(二)将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纳入自治区及各地州、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行业部门要设立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进行支持和资金扶持。

各地州县市一定要将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及各地州、县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要明确各自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和进度,并在资金、物资、技术、人才、政策以及资源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上,体现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倾斜和扶持。继续加强行业、区域间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合作,各行业部门要结合自身行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扶贫力度。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把实现脱贫致富当作首要任务,根据脱贫目标提出具体解决途径,并形成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相结合的以工代赈计划体系,认真落实,讲求实效。

(三)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以工代赈建设规划项目的科技含量,为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围绕**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中的建设内容,结合贫困地区项目实施地资源条件和贫困人口的现实需要,加大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组织多学科领域科技力量,加强针对贫困人口集中地区资源特点的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组装配套,形成完善、系统、成熟的技术体系,并对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生产技能和贫困地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四)建立以工代赈项目管理档案和项目储备库,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以工代赈项目繁多、涉及面广,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建立项目建设管理档案。具体由项目实施乡镇、村组落实,报各地区项目办备案。建立由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和由下而上的反馈机制,方便项目的检查验收,体现项目实施的效果,发现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为今后以工代赈项目推广实施积累经验。认真抓好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加强对在建项目的检查监督,配合财政部门管好用好以工代赈资金,严格执行报帐制。各有关地、县计委要根据本地实际,本着突出重点、目标明确、远近结合、统筹衔接、科学论证、合理排序、动态调整、分年实施的原则,确定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作为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和投资计划的基础。

(五)加强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严格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审批和资金使用程序,确保项目发挥作用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要坚持以工代赈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申报的项目应做到前期工作完备,审批手续齐全,配套资金落实,具备开工条件。二是以工代赈计划项目要由自治区发改委根据各县上报的规划和项目建设计划,按照以工代赈政策投向和前期工作完备的项目所需投资情况,参照各县贫困程度,经济社会指标,基础设施状况,以及上年度项目实施和计划执行等工作情况编制下达年度资金计划和项目建设计划。三是加强对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禁止以任何借口改变资金的性质、用途和使用范围,严禁挪用、拖欠和挤占,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以工代赈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审计,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者的责任。

(六)注重以工代赈规划建设项目与西部大开发总体部署、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其他扶贫开发项目的衔接,采取综合措施,确保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

以工代赈建设要与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势产业开发相结合,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素质教育等工程项目相衔接,发挥项目的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做到治理一片、成效一片、巩固一片,提高以工代赈扶贫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扶持有资源可能、有市场需求、有效益的项目,特别是依托“种养加”项目实行产业化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从市场中获取较高收益,实现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和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水利局扶贫工作计划第6篇

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是其中两大任务。就如何更好推动这两项工作,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贵州省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和贵州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友。

当代贵州:今年是贵州易地搬迁扶贫承上启下和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贵州打算怎么打好易地搬迁扶贫这场硬仗?定下搬迁75任务主要基于哪些考虑?

王应政:2017年既要实施好75万人的易地搬迁,还要解决好2016年45万人搬迁后的脱贫发展。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以精准搬迁、精准脱贫为主线,严格执行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量和水平,坚决打好春季攻势,确保2017年再战告捷。

主要工作分两块。一是精准抓好搬迁对象、安置地点、住房建设、项目管理、资金保障五个关键环节,解决好“怎么搬”的问题,实现多搬、快搬、搬好。二是学习借鉴惠水试点经验,在全省全面推广和落实“五个三”政策,解决好“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易地搬迁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年搬迁75万人,接近“十三五”规划任务的一半,在贵州历史上前所未有,全国罕见。打赢这一仗,如期实现脱贫和全面小康就有了主动,就更有底气。

当代贵州:随着贵州省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已具备了良好的安置条件和就业空间。今年贵州易地搬迁扶贫要求“城镇化集中安置”,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呢?

王应政:城镇化安置是指易地搬迁人口和资源要素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我们将选择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县城和中心集镇布局安置点,以市州所在地和县城为主、中心集镇为补充,推动搬迁农户向城镇集中。也就是说,不再安置到一般边远乡镇、旅游景区服务区和中心村,特别是避免山上搬山下、农村搬农村、这个“穷窝”挪到那个“穷窝”。

以安置点为单元实行集中安置,坚决防止分散、零星安置。

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管理,以利于统筹全县资源做好配套建设和后续扶持,不能把安置项目分散到各乡镇自行实施。因为乡镇不仅缺乏工程建设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更缺乏支撑就业、产业等的项目和资源。

推进城镇化集中安置,产业是基础,就业是关键。要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逐户落实就业资源和脱贫措施,实现劳动力在城镇充分就业。只有让搬迁群众有事可做、有业可就、有钱可赚、增收致富,就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调动和激发群众的搬迁热情。

当代贵州:解决好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区群众子女入学,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贵州将采取哪些措施?

王凤友:我们将统筹解决好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区群众子女就学,落实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和升学政策。同时,巩固提高教育“9+3”计划,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提升职教培养质量和人才技能。针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招生,确保他们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并继续推进10所省属优质职业院校对口招收全免费精准扶贫“威宁班”、“赫章班”2000人,帮助贫困家庭“拔穷根”。

争取扩大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好贵州大学等省属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提高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中招收贫困家庭中职毕业生的比例,民族预科班、双语预科班、民族班、双语民族班招生计划向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倾斜,增加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深化“省属院校帮百村”扶贫行动,大力推进教育帮扶,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助推加快脱贫进程。

当代贵州: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扶贫作为三大攻势重点内容之一,贵州省教育部门如何将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

王凤友:“扶贫必扶智。”我们将严格执行国家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免学杂费政策,认真落实好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中至本科阶段学生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免(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生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免(补)大学本专科学生学费。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和残疾幼儿入园保育费和生活费,帮助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认真落实好“两免一a”政策,完善控辍保学机制,保障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向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就读的儿童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接下来我们将提质升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努力让学生吃得营养、吃得均衡。

当代贵州:易地搬迁扶贫是精准扶贫“当头炮”,需要扎实推进。夯实教育脱贫根基重点在贫困县,让贫困地区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脱贫的长远之计。有效推进这两方面工作的着力点何在?

王应政:对于易地搬迁扶贫,当前工作主要有三点:第一,抓好政策培训。对各市(州)、县政府分管领导、发改局长、移民局长和各县平台公司负责人,以及省直有关部门共500余人参加了培训,系统培训了中央和省的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特别是前面提到的新思路、新要求和操作规范。第二,抓好政策执行。省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建设指挥部已将2017年定为质量建设年,要求严格执行中央、省的相关政策规定和要求,全面规范项目管理和工作行为,着力推动“五个三”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搬迁安置质量和脱贫成效。第三,抓好政策督查。将全省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划分为3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厅级干部联系,由一个片区工作组常驻一线明查暗访和督促指导,实行片区负责制。

王凤友:对于教育精准扶贫,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力增加乡镇、城市社区和城郊结合部公办幼儿园资源,同时按照“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布局,重点推进人口集中村寨新建或利用闲置小学校舍改建农村幼儿园,让农村孩子就近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水利局扶贫工作计划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准确把握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牢记“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要求,以搬迁群众为扶持对象,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强化服务保障和社区融入,做好拆旧复垦复绿,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将搬迁群众后续扶持融入脱贫攻坚大扶贫格局,加强与脱贫攻坚其他专项规划、政策措施紧密衔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等进行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各级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加强协调和沟通,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推动解决后续扶持相关问题。(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发展现状,逐村分析、逐户研判,因人因地施策,对帮扶项目实行精细化配置,对劳动力就业实行精细化服务,全面提高后续扶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配套设施+特色产业+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具有特色的后续扶持模式。(三)以人为本、群众主体。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感恩奋进”教育,引导搬迁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村民自建、“一事一议”等建设方式,吸引搬迁对象主动参与,激发内生动力,不等不靠,依靠自身努力“光荣脱贫”,过上美好生活。

三、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省下达我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标5177户14669人,其中:2016年实施搬迁计划897户2564人、2017年实施搬迁计划3315户3386人、2018年实施搬迁计划2199户6301人、2019年实施搬迁计划946户2418人。新建集中安置点72个,安置易地搬迁户1374户3358人。分散安置农户3803户11311人。

四、重点工作

(一)夯实发展基础,保障基本权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今后一个时期人口流量流向,同步规划建设一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与设施配套的人员编制问题,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群众享受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公共教育服务。完善安置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学位、床位等基本办学条件、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应读尽读。做好转学衔接工作,确保搬迁户子女按有关规定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义务教育政策。加强安置区师资力量统筹协调,保障安置地师资力量。[责任单位:县教育体育局、县委编办、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各镇党委、政府,排在第一位为牵头单位,下同]二是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搬迁安置点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套建设安置点医疗机构,按标准配置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满足搬迁群众就近就医服务需求。就近医疗服务机构能够充分满足安置社区搬迁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升级改造后整合使用。加强安置点巡回医疗服务,为搬迁群众提供及时便利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委编办、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稳妥办理不动产权。保障搬迁群众对搬迁安置住房的合法权益,除特殊安置方式外,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有序开展安置住房不动产权登记,核发不动产权证书。待省级、市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和交易管理办法出台后,及时研究制定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登记和交易管理具体办法,指导各镇根据安置房土地性质和取得方式、安置方式,分类解决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和交易管理问题。对于已办理不动产权登记的安置房,要区别安置房土地性质、交易对象,严格控制和规范安置房交易,交易限制期限原则上应不低于20年。[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住建城管局;各镇党委、政府]四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对照“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网络)、“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标准,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回头看”,进一步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实现提质扩容,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需求。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和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指导支持地方新建和提升改造图书室、广播室、公共体育场、社区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体设施,满足搬迁群众休闲娱乐需求。[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文广旅游局、县教育体育局;各镇党委、政府](二)发展壮大产业,带动脱贫发展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相对集中安置区纳入全县“一区一带、一路两翼、一河百点”的全域乡村振兴战略空间格局。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安置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工业、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动员组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消费扶贫精准对接活动,打造安置区特色产品供应链条,着力构建镇、村、搬迁群众增收产业体系,促进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做大做强种养殖业。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纳入我县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规划加以落实推进,结合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小、组、微、生”安置点(区)布局,全面巩固提升茶、蚕、竹、畜、粮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果蔬、花卉、柠檬、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统筹谋划推进户办产业小庭园、村级特色示范园、大型集中安置点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三园联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园区景区化建设,着力打造休闲农业景区景点、农业主题公园,拓宽搬迁户增收渠道。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鼓励搬迁户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搬迁户既增产又增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健全与搬迁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户分享规模经营增值效益。加强技术培训,把符合条件的搬迁户优先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帮助搬迁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水平。[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局、县经合外事局;各镇党委、政府]二是积极推进工业产业扶贫。根据我县“一区三园多点”工业发展布局,探索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创新扶贫车间建设形式,统筹扶贫资源,为安置区和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搭建平台,拓展产业优势,增强发展潜力。积极扶持县内民营企业发展,出台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对吸纳搬迁户就业的企业给予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针对工业企业岗位需求,指导加强就业人员技能培训,帮助搬迁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责任单位:县经信科技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旅游资源富集的天然优势,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支持基础条件好、资源优的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一批休闲农庄、星级农家乐等休闲业态。积极为搬迁群众家庭自主创业搭建平台,大力扶持农家乐、乡村民宿、手工作坊、农村电商、餐饮服务等家庭创业项目,在项目资金、小额贷款、税收减免等饭方面给予扶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因地制宜开发文创旅游商品,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加大宣传推介,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依托现有旅游景区,在搬迁户中开展乡村旅游人才技能培养,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责任单位:县文广旅游局、县发展改革局、县住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经信科技局;各镇党委、政府]四是全面推广电商扶贫。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支持有意愿的搬迁户开办网上商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与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社、商贸企业等在有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服务网点,逐步建成县有服务中心、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强搬迁户电商人才培训,支持“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搬迁户”的闭环精准扶贫模式。[责任单位:县经信科技局;各镇党委、政府](三)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就业扶持工作,着力促进搬迁群众后续稳定发展,到2020年底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一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对全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进行全面调查,依托“心连网”系统建立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共享易地搬迁户劳动力信息资源。大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等培训活动,积极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培训,切实为有培训意愿的所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整体技能水平。[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二是加大就业促进力度。大力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组织开展送岗位信息“进镇入村”和用工企业入村等小微招聘活动,不断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财政资金给予支持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先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以工代赈、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等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岗位,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岗位优先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在有条件的安置区建设就业扶贫车间,鼓励探索合作、股份、定向投资等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管理模式,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车间建设。鼓励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自主就业,积极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进一步聚力开发护林绿化、保护地管理、地质灾害监测、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孤寡老人和儿童看护、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等各类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在贫困村开发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给予不低于400元补贴;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开发地质灾害监测公益性岗位;县水利局负责开发村内公益性水利工程巡管员公益性岗位;县林业竹业局负责开发巡山护林、湿地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县交通运输局负责进一步加大对养路工人等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各村集体公司开发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搬迁贫困群众。[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发展改革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扶贫开发局、县林业竹业局;各镇党委、政府](四)强化社会保障,织牢安全底网对于因残、因病、缺劳动力等特殊困难搬迁群众,确保搬迁户与迁入地贫困人口享有同等养老保险、医疗救助扶持、低保兜底等政策。通过整合各类社会保障资源,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解除后顾之忧。一是分类推行养老保险。对搬迁人口中的相对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府按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减轻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员参保缴费负担。将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中年满60周岁、未领取国家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相对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按月发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鼓励搬迁稳定脱贫后,有经济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保障水平更高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参保群众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间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利益最大化。[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发展改革局、各镇党委、政府]二是大力实施医疗救助扶持。精准掌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基础数据,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范围。对搬迁群众中罹患大病的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测,实现大病专项救治工作规范有序。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政策,巩固“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成效。[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局、县医保局;各镇党委、政府]三是完善兜底保障服务。落实好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对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继续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加强对易地搬迁户中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宣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保障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对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且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按政策规定核发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残疾人的,要结合其需求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生活、出行创造便利条件。[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残联、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五)加强机制创新,促进持续发展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户等“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资产变股权、搬迁对象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一是盘活土地资源。稳步推进搬迁群众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工作,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宅基地具备复垦条件的,可优先安排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范围。对不具备复垦条件的,经相关部门认定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复绿,对迁出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拆旧复垦后的土地确权颁证,切实维护搬迁群众合法土地权益。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对整体搬迁的自然村,鼓励和支持县内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农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和开发;对零星搬迁户的承包地,鼓励群众自行流转,或由村集中公司和合作社统筹流转开发;在搬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25度以上的坡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优先实施。对确权颁证的搬迁户林地,按照相关政策享受的公益林补助、抵押担保、林业增值收益等要继续保障;鼓励县内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流转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搬迁群众收入。[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开发局、县林业竹业局;各镇委、政府]二是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实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搬迁户。资产可由村集体公司、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承包地入股等方式,带动搬迁户增收。积极探索以“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拓宽搬迁户收入渠道。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投入安置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量化置换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股权,由安置区搬迁对象获取股权收益。[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开发局;各镇党委、政府](六)建强基层组织,规范社区管理加强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党组织议事规则,及时讨论决定涉及本安置地社会建设、社区治理等重大事项、重要问题。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以居民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机制,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形成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因地制宜设立派出所、警务室、执勤点等,强化安置区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做好搬迁户户籍迁移、居住登记等服务工作。[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办、县委统战部、县公安局;各镇党委、政府](七)加强宣传引导,加快社会融入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做好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着力推进移风易俗,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交流交往交融活动,推动搬迁群众较好较快实现社区融入。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事迹和人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切实做好扶志工作,引导搬迁群众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的思想,自力更生创造幸福生活。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引导他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针对城乡生活方式变化,开展城镇基本生活技能培训,加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培养,强化文化素质和道德规范教育,促进安置区的群众交流交往。组织动员基层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结对子,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为搬迁群众提供服务,发动更多力量开展精准帮扶,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妇联、团县委、县委统战部、县公安局、县文广旅游局;各镇党委、政府]

水利局扶贫工作计划第8篇

茅坪镇高坪村于2016年6 月成立,由原高茆塘村与原坪水村合并而成。该村南北狭长,位于茅坪镇南部,距县城42公里。全村16个村民小组,436户,1439人,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83户,在册贫困人口332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193亩,林地面积21000亩,其中楠竹面积15000亩。高坪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山村。

2015年至2017年,县纪委监察局在高坪村驻村帮扶,高度重视该村民生事项,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兴建基础设施,精准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经过近三年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群众77户309人脱贫,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村民生活安康、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村务管理民主有序的目标。

一、县纪委监察局高度重视高坪村扶贫工作

1、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组建设,强力推进高坪村扶贫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高坪村的扶贫工作,县纪委监察局选派四人组成扶贫工作组进入高坪村专门开展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纳入县纪委监察局每月工作例会,定期听取扶贫工作汇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在后勤保障上,更是要车给车,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多方面积极支持扶贫工作组大胆开展工作。

2、县纪委监察局领导高度关心高坪村困难群众的疾苦,多次亲自调研高坪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情系困难群众。

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马文高同志时刻牵挂着高坪村的扶贫工作,多次带领有关人员到高坪村调研村组道路、人安饮水、村综合服务平台、扶贫产业发展,为高坪村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组织班子成员多次召开扶贫攻坚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出台了高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方案、高坪村精准扶贫三年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委局主要领导4次组织召开了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会议,研究落实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8个民生项目,筹集落实资金1200余万元。

二、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积极推进精准扶贫识别工作

高坪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里面有拼户,有拆户,还有关系户。为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扶贫工作组认真研究村情民俗,稳妥推进在册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一是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先后三次组织村民代表、建档立卡困难户、村组长学文件学政策,广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让群众知晓不符合精准扶贫政策要求的,争也是白争,符合精准扶贫政策的,不需找关系打招呼;二是发动群众开好民主评议会议,先后两次组织村小组长、村民代表逐一对1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经济情况进行了民主评议;三是组织帮扶干部对贫困户进行上门识别;四是按程序对精准识别结果张榜公示。通过以上精准识别,清理出不符合精准扶贫政策要求的有33户114人,新增贫困户3户13人,清理后,高坪村建档立卡困难群众83户332人,其中2015年、2016年脱贫49户202人,未脱贫34户130人。

三、扶贫工作组开展访贫问苦大行动,摸清底子,精准开展扶贫工作

为进一步密切联系贫困群众,摸清贫困底子,扶贫工作组翻山越岭深入农家,调查贫困户家庭状况,商讨解困办法。经大走访,工作组摸清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了县纪委监察局干部职工与贫困户“手拉手,一对一”帮扶方案,建立了全村贫困学生台账、贫困户劳动力台账、易地搬迁及危房改造台账、贫困户生态扶贫台账、社会保障台账、深度贫困户及五保户台账、贫困户产业发展等9个方面的台账,为精准扶贫打下了重要的基础。2017年县纪委监察局干部职工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积极开展结对帮扶,翻山越岭上门走访,大力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对象制定因户施策方案,为困难群众争取实实在在的利益。2017年高坪村62名学生得到了”两免一补“教育助学支持,8名学生纳入雨露计划,每人每年补贴3000元;12户47人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每人补贴20000元,合计补贴940000元,14户42人纳入危房改造计划,每户能补贴20000元以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医保少交100元,报销比例提高10%,有3户10人纳入低保兜底,有26户得到医疗救助;全村48户纳入生态扶贫补贴计划;有26户得到了小额信贷扶贫贷款;23户纳入羴牧公司进行委托帮扶,每户收入12000元。

全村2017年28户贫困户107人顺利脱贫,仅新增贫困户、兜底户6户23人未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降低至1.6%,低于国家贫困村规定标准。

四、高度重视群众期盼,争资跑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高坪村有村道14公里,有组道6公里,大部分村组道路是泥巴路、砂石路,由于山洪侵蚀,年久失修,道路坑坑洼洼,村民出行很不方便。村民饮水各尽所能因地取水,部分群众饮水困难。高坪村群众迫切希望上级部门能解决行路难、喝水难的问题。扶贫工作组高度重视群众期盼,将两条村道、五条组道、人安饮水工程作为2017年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高坪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高坪村的村道纳入县通畅计划实行硬化。高坪村南北狭长20余公里,地高路陡,山洪频繁,组道常常随毁随补,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工作组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将组道由铺砂通达标准提升至通畅标准实行全面硬化。为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工作组上山下水,积极破解饮水难题,一方面大力排查高茆塘片区供水工程存在的问题,积极加以整改,达到人安饮水标准,另一方面向上级部门争取把坪水片区人安饮水工程纳入2017年计划,经积极协调,人安饮水工程如期完工。高坪村群众盼望多年的通途遍乡野、饮水到门旁的梦想终于在2017年实现了,彻底甩掉了行路难、喝水难的帽子。

五、建好公共服务新平台,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高坪村是个合并村,南北相距20余公里,两个村部一南一北,相距较远,选北边的村部作为高坪村的村部,南边片区的群众到村部办事很不方便,反之亦然。村部是全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选择合适地点会带来全村战略性的正面影响,扶贫工作组高度重视新村部的选点及建设。烂泥溪位于高坪村中心,地势平坦,人口较多,交通方便。新村部放置烂泥溪,符合高坪村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扶贫工作组多措并举,积极向上争取,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在烂泥溪建设了新的村部、新的卫生室、新的图书馆,群众往来村部办事方便多了,小病小痛能就近看病买药。为构建美好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在村民聚居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设了一批垃圾处理设施,组建了村民秧歌队,组织开展了送戏下乡活动。

六、加大投入,将扶贫产业做强做大,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如何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发展文章,确保群众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是扶贫工作组思考的头等大事。扶贫工作组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进行了深入调查,多次召开了产业发展能人座谈会、村民代表产业发展座谈会,广泛征求了民意。根据高坪村的资源特点,确定了立足眼前利益收入增加兼顾主导产业中远期发展致富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一是修林道,进一步开发笋竹林资源,降低采伐成本,减少运输费用,将竹木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增加群众当前收入;二是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要求,重点支持猕猴桃特色产业发展,成立高坪村猕猴桃种植合作社,以贫困户为重点,兼顾一般农户,大户带小户,形成产业集群,确保群众在中远期有可观的稳定的收入。全村修建林道3条7公里,3000余亩竹木资源释放出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户平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高坪村猕猴桃种植技术成熟,猕猴桃品种优良,种植风险低,亩产收入1.5万元以上,部分村民已尝到增收甜头。高坪村以猕猴桃合作社为平台,向种植户提供猕猴桃苗、棚架、技术,广泛发动贫困群众种植猕猴桃,产出时交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所得收入70%归农户。2017年高坪村猕猴桃种植300余亩,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增收前景一派光明。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高坪村投资100万元兴建了60.06千瓦光伏电站,为村公共服务开展注入了新的财力。

七、带领群众抗洪抢险,积极开展灾后重建

2017年6月下旬以来,高坪村连续大雨,其中烂泥溪、廖家冲河水迅猛上涨,汹涌的洪水袭卷了高坪村,扶贫工作组会同高坪村支两委干部带领群众迎难而上,周密安排,积极抗洪。6月27日,扶贫工作组会同村支两委干部分析了高坪村防汛形势,查摆了险情,部署了当前的防汛工作,对烂泥溪、廖家冲的险情分别做出了应急预案。6月28日高坪村大雨滂沱,道路塌方多处,部分交通中断,扶贫工作组与村干部顶着大雨巡查了高茆塘、烂泥溪、棕树园等地汛情,组织转移了住在烂泥溪河边的四户群众。7月1日高坪村暴雨肆虐,河水陡然上涨,咆哮的山洪夹着石头迅疾淹没了河流两岸,在这关键时刻,扶贫工作组始终盯着汛情的发展,立即成立三个小组分别到廖家冲、烂泥溪、高茆塘指导抗洪抢险。在这次罕见洪灾面前,高坪村抗洪准备做得早、做得实,扶贫工作组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在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中不死伤一人,群众损失降低最低。灾后,扶贫工作组与村支两委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在短时间内恢复了交通、恢复了电力、恢复了通信。

八、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整章建制,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是做好基层各项工作的关键,是驻村帮扶工作组的重要任务。为提升高坪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扶贫工作组以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管理能力。一是借村支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契机,把私心重、作风不民主、群众不满意的村干部清理出来,组织专案组对两名手脚不干净的村干部进行了严肃查处,重拳打击了侵害群众利益的害群之马,弘扬了正气,赢得了民心。二是积极推进工作作风建设,大力倡导作风民主、办事公道的风气,亲近群众,弯下腰来倾听群众呼声,开展了大走访、大排查活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争得了群众信任。三是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充实强化了工作值班制度、工作例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等制度,严格要求村务活动在制度框架内按程序开展,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高坪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顿和加强,带来了丰硕成果,村里群众常说的“高坪村是烂村、烂路、烂思想”的状况变为了历史,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高,文明和谐氛围日见浓厚。

经高坪村群众全体努力,2017年全村摘帽脱贫,退出贫困序列,高坪村虽然退出贫困村,但巩固扶贫成果,向小康迈进仍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党的脱贫不脱政策的长效举措仍将继续助力高坪村不断向前发展,高坪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