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4:45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第1篇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较紧密的课程,可以以这部分课程为载体对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阐释,可以是补充,还可以替换,甚至是改写.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契机.

以人教版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一课为例。这一课是静电场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概念规律非常抽象。也是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的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变教师讲解为师生共同探究,变教师的一些工作为学生参与的活动。教师提供平台引导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关于“静电现象的认识”中、外史的调查研究;开展现代社会在不同领域关于静电现象的应用和危害的调查研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实验室器材验证实验、开发探究演示实验;亲身体验探究、思考和研究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开阔视野,深刻理解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规律,克服思维定势的负移和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探究品质。真正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就发现:现有的教材涉及物理学史部分都是外国的,不禁产生疑问,我们中国的古人对物理就没有贡献吗?而对静电现象的认识自古中外均有,因此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关于“静电现象的认识”中、外史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古代中国人关于静电和雷电知识比较详尽:琥珀的静电吸引现象,中国人比古希腊人发现较晚。但中国人从汉代起发现了许多物质的静电性,并在雷电方面有许多极好的认识。先秦时期,人民早已知道:在地域范围上到处都能产生雷,从战国至汉代,人们普遍地以阴阳二气的摩擦与碰撞的激烈程度来解释雷电成因。唐宋时代,人们已认识到雷与电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避雷针的想法和设计思想渊源于中国。通过查阅资料学生知道在静电方面中国古代的记述要早于国外几百年,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加上中国历史部分,对静电现象的认识更全面真实。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第2篇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科技意识的基础,就是学生不盲从旧有的理论知识,拥有探索事物原理的想法.如何让学生拥有探究的心理,是物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如果要让学生产生探索物理知识的欲望,教师就要把物理事物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思考物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即物理教师要利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知识.例如,在讲“电场”时,有的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抽象的物理知识:电场的定义是怎样产生的、电流形成的基本条件……然后指出: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结果自然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学生连抽象的物理知识都没有学明白,又如何会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又如何去思考应该探索哪些物理知识?又如何会有科技意识?如果物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的原理,就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了解探索物理知识的重点,得到探索物理知识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用玻璃棒摩擦丝绸产生静电现象;用胶棒摩擦皮毛也产生静电现象.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识思考:静电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正负电荷产生位差的缘故.这两种现象产生的是正电差,还是负电差呢?教师的提问,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学生产生探究意识.

二、开展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学生了解了一个物理现象后,就会产生探索物理现象背后原理的欲望.如何让学生从了解一个物理现象,到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在具备了科技意识以后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如果学生具备了物理知识基础,就能把知识转化为科技力量,应用科技力量进行再创造.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物理实验.例如,在讲“电场”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经了解该次探索物理知识的目的是应用实验了解静电场现象是正电荷移动的现象,还是负电荷移动的现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静电场实验.有一个学习小组设计的物理实验如下:步骤1:用玻璃棒摩擦丝绸;步骤2:用玻璃棒摩擦皮毛;步骤3:用胶棒摩擦丝绸;步骤4:用玻璃棒摩擦皮毛……将摩擦的结果送至正负电荷探头上检验,如果红灯亮了,代表产生的电荷为正电荷;如果绿灯亮了,代表产生的电荷为负电荷;如果探头没有亮,则意味着摩擦没有起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排除法”,就是在实验中,其他的因素是不变的,只有一个因素是变量,通过逐渐排除可变量,了解各种因素对物理现象带来的影响.经过排除实验,学生找到了静电电场产生的三个关键:并非摩擦就能起电,只有摩擦的事物能够产生电荷移动现象时,才能起电;不同的物质,电荷的性能不同,如玻璃棒比橡胶棒更易失去电荷;摩擦起电产生的静电现象,既可能是正电荷流失,也可能是负电荷流失.学生探究出的物理原理,是他们开展物理科技再创造的基础.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创新平台

传统的物理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做习题,却不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物理活动,带来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变为科技力量.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物理实践,让学生具有把物理知识转化为科技力量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进行物理实践.例如,在讲“电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实践,要求学生学会修理简单的小家电、学会换灯泡.有一个学生发现生活中要用到试电笔,可是试电笔必须要接触到带电的事物才有反应,这一过程可能不安全.于是他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改造试电笔,该试电笔判断的不是物体是否带电,而是周围是否有电磁场.人们应用这种试电笔,即使不触碰带电的事物,也能了解该物体带不带电.这个学生的发明成果获得了当地青少年创新奖项.

四、结语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第3篇

一、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物理情境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无不渗透着物理学的规律和原理. 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联想到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物理情境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对物理情境就有一定的接触和感知,这是学生开展物理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能加深学生的体会和理解.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从现有条件出发,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用物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现象和事物,让学生自主讨论和研究,教师适时引出物理定律和原理,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相关问题.例如,在讲光的折射定律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在清澈见底的溪边行走,各色鹅卵石静卧在水底,但是伸手去拿时,却发现想拿的石子仍静静地躺在水底; 渔民在水里叉鱼也有类似经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基于实验的一门学科. 因此,创设物理情境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就是情境教学的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验证并对照课本中的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同时,除了让学生分组演示课本实验以外,还可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重难点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物理知识框架.例如,在讲静摩擦力时,学生容易理解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但是对静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这一点很难理解. 由此,教师可以创新课堂设计,为学生创造如下实验步骤: 将一个粉笔盒放在课本上,然后用手缓慢推动课本,发现不仅课本前进了,粉笔盒也前进了. 通过对粉笔盒的受力分析,可以发现此时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是动力.

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物理情境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的主要手段是口头表述,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问题较为抽象,教师单薄的语言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自身素养,充分发挥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优势,设计出有别于传统的物理模拟情境,并将其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无法具体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伽利略的具体推理过程; 实验演示无法客观还原静电屏蔽中静电平衡时电荷的分布和电子在外电场中的运动,教师可以将电荷的分布和电子的运动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静电平衡和静电感应的理解. 此外,两球碰撞时先压缩、后恢复再反弹过程中两球速度、加速度的变化,布朗运动,光电效应,电源内部电子和离子的移动以及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等都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吃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现二维三维的立体动态效果,让学生直观、真实地感受到物理情境,消除学生认知上的误区和障碍,拓展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物理情境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第4篇

那么在干燥的空气环境中,静电现象为什么如此活跃而又频繁发生呢?

从电学理论上来说,其实静电的形成原理很简单,即当干燥的空气环境里,由于两种可存聚并释放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当其中一种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有正电荷时,另一种因得到电子而带有负电荷,一旦在干燥的空气里相互碰击、摩擦便产生了电火花――静电。经有关电力电子学研究资料表明,在环境绝缘良好的状态情况下,两种带电物体互相摩擦时,其所产生的静电瞬间电压竟高达1万伏以上。

我们都知道当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偶而触及到220伏电网电源时,就会有被电击伤害的可能,这是因为我们身体是一个不绝缘的导电体,身体里充满电解质,通常情况下,在没有外来电荷的干扰时,身体内的电解质是不会发生任何作用的。但是一旦天气进入秋冬时节,由于环境四周的空气异常干燥,空气湿度一般在35%~45%时,再加上我们身体皮肤表面又相当干燥,从而使身体的电解质静电电荷大量堆积,当达到一定的能量,在外界电荷干扰后,就会释放大量静电,导致人体遭受意外的“电击”发生。在冬季里一些易爆易燃的地方,如煤气站、加油站等易因静电的发生而引起火灾事故。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皮毛制品、混纺织物、乙稀地板、油漆家俱、金属车门等,一旦经人体摩擦接触即会产生静电放电的效应。现代家庭的各类家用电器及用电设备,由于其在工作时会朝四周空气里大量释放高能量的电磁场,所以我们往往会感受到静电电击无处不在。静电的危害,对于电子、机械、化工、冶炼等工业领域里将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据有关资料研究分析表明,虽然静电电击对人体不可能存在致命的伤害,但静电对人体亦存在严重的干扰。有关权威人士指出,从人体的物理和生化角度来讲,人体存在的静电电荷,能改变体内应有的电位差,从而导致直接干扰心脏的正常搏动,同时也能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细胞。特别是一些小孩及老年人易引发心律异常等问题。所以在冬季寒冷季节,静电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美国的医学界人士曾告诫患有心脏病的人,不要穿化纤类服饰,起码不要贴身穿。因为他们观察发现,穿着化纤服装的人发生心律不齐的比例,比穿纯棉服装的要高出好几倍,可能是由于穿脱衣服时,摩擦或剥离所产生的瞬间静电,干扰心脏生物电流的正常活动。

但也有学者指出,虽然人体内有一定的静电能量效应,但由于人体内部的导电性能良好,静电不可能在人体内大量积聚,而人体皮肤表面的静电场,也不会影响人体内物理及生化的功能改变,所以静电引发各类疾病缺乏依据和说明力。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相对湿度(RH)值时,空气就显得异常干燥,这不仅容易产生静电,影响和干扰人们的生活,同时干燥的环境使人的呼吸系统抵抗力变得相当脆弱,很容易加重和诱发呼吸系统疾病,也易因空气中传播流感病毒及其它传染病,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的直接侵入。同时在干燥的空气里,也容易使人的皮肤表面脱水,皮脂腺素分泌减少,从而使皮肤粗糙、干裂及患过敏性皮炎等疾病。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在空气干燥的环境里易诱发和产生静电,虽然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不可能对人体构成直接的伤害,但静电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困扰应引起注意,尽量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少因静电带来的麻烦及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因素。故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应注意在干燥的室内环境里保持一定的湿度,一般湿度指数在50%~60%。可在居室里放盆清水,以保持室内达到一定的湿度,才能有效控制静电的产生。

2、当在室内使用电器设备取暖时,最好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湿度。当然室内养些观赏鱼和摆放花卉盆景,也是调节室内干燥空气、增加湿度的好办法。

3、在起居衣饰方面为减少静电的干扰,对一些易产生静电的皮制品、塑料制品等尽量避免相互摩擦,同时尽可能远离家用电器,以防产生的感应电磁场与人体静电碰击。

4、为防止日用品产生静电电击人体,可用棉质软布经常在一些皮椅、皮革沙发、金属门拉手、水龙头等处加以揩擦,可有效消除静电的产生。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第5篇

例1 摩擦起电是( ).

A.转移正电荷的过程

B.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C.电子和质子同时转移的过程

D.创造电荷的过程

解析 这道物理概念辨析题看似简单,但要解决此类题,必须对原子结构和摩擦起电的本质和原因有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1)对原子内部结构,首先要知道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其次要知道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由于受原子核的束缚作用,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电中性而不带电.(2)对摩擦起电原因,我们要把握住两点: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易失去电子带正电,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所以答案选B.

运用上述知识点,容易解决下题.

例2 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没有电子

C.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一个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答案为C.

例3 任取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带电,另一物体不带电

B.两个物体带等量正电荷

C.两个物体带等量负电荷

D.两个物体带等量的异种电荷

答案为D.

例4 如图1所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为什么带正电?丝绸为什么带负电?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何种电荷,取决于什么?

解析 丝绸与玻璃棒摩擦,丝绸中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强,因得到电子带负电,玻璃棒中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弱,因失去电子带正电;同理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毛皮因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因得到电子带负电.相互摩擦的物质带什么电荷,取决于该物质中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的强弱.

例5 如图2所示,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个挂在绝缘细线下的小通草球时,发现通草球也向橡胶棒靠近,由此可判断( ).

A.通草球带正电

B.通草球带负电

C.通草球不带电

D.以上判断都不对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两个知识点:(1)摩擦起电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由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小通草球与带负电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存在两种情况:不带电或带正电荷,故选D.

例6 如图3所示,已知验电器带正电荷,用一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闭合后又分开,则物体带电情况是( ).

A.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

C.不带电 D.无法判断

解析 要解决此题,我们首先对验电器的使用和工作原理有所了解.验电器是根据两金属箔是否有张角来判断与其接触的物体是否带电,张角越大则带的电荷越多.其工作原理是:当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经金属杆导入到金属箔,是两金属箔之间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引起的.题目提示金属箔本来带正电荷,当接触某一物体后两金属箔闭合,说明金属箔中的正电荷被负电荷中和了而不带电,则物体应该带负电荷.至于金属箔后来为何又张开,是因为物体带的负电荷数比金属箔带的正电荷数要多,物体所带的负电荷中和掉金属箔上的正电荷后,又有负电荷转移到金属箔上,故本题应选B.

对例6进一步拓展:如果物体带的是正电荷,则金属箔张角会如何变化?如果物体带的负电荷数比金属箔上的正电荷少,则金属箔的张角又会如何变化?

答案 如果物体带的是正电荷,则张角会增大;如果物体带的负电荷数比金属箔上的正电荷少,则金属箔的张角会变小,不会出现金属箔闭合又张开的现象.

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还可解释下列问题.

例8 如图4所示,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为什么头发会越梳越乱?

答案 头发越梳越乱的原因,一是被摩擦的头发带了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二是梳子与头发带了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

例9 如图5所示,我们在做塑料尺和头发摩擦吸引纸屑实验时,仔细观察的同学会发现,纸屑先被吸引,然后又被弹开,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解析 首先,我们知道塑料尺经摩擦带了电荷后,会吸引轻小物体碎纸屑;其次,当碎纸屑在与塑料尺接触后,与塑料尺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会将纸屑弹开.

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理现象都可用上述知识点来解释,如:穿腈纶的衣服很容易脏,就是因为腈纶衣服相对于棉质衣服更容易摩擦起电,带电后吸引轻小灰尘;利用静电喷漆,为什么喷出的油漆喷在工件上,能喷布均匀、节约涂料,就是利用喷出的油漆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与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都可用上述静电知识来解释.

例9 当人们在漆黑的晚上脱毛衣时,为什么常有电火花出现,并伴有一定声响?

解析 这里涉及摩擦起电和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引起的放电现象.由于毛衣在相互摩擦时带了异种电荷,且异种电荷在相互吸引时会击穿空气形成电火花,产生小规模的放电现象.如图6所示,闪电形成的原理也是上述原因,由于云层与云层之间所带的异种电荷在相互吸引中和时,将空气击穿而形成大规模放电.

静电中的放电现象,有时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危害,同学们能否解释下列现象?

例10 如图7所示,运输燃料的油罐车,在装油、运输过程中,为什么在车上安装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第6篇

一、STS教育的内涵

STS是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的简称,STS教育指的是将科学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发展联系在一起,既要考虑到新的科学技术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考虑到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上要注重发展技术教育,在科学和社会的关系上要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注重物理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

教育的特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特点:第一,注重物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STS教育强调学生在物理学科中的积极参与,主张学生要不断参与物理的实验和观察,培养自己的自主实践性.第二,STS教育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开展.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讨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课堂组织方式,也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第三,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高中物理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能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开展能够全员参与的学习过程,创造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课堂环境.第四,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并重.STS教育强调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物理课程产生的结果,而且要关注物理课堂开展的过程,关注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表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发展.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

教育的策略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重生活性.STS教育注重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社会生活中获取教育的素材,在学生熟悉的教育素材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高中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中,教师要选择与学生密切相连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情况,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地铁的匀速圆周运动为例子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开展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前置性作业――“去地铁中体验速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以头脑风暴法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在地铁中体验速率产生的疑问或感想,然后将学生的疑问集中,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这节课的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问题集中为以下有效问题:第一,在地铁转弯时,会产生失重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二,用力的分解图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第三,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的设计原理与此相同?在个人体验结束后分小组讨论,在地铁转弯时的失重感原因是什么?将教学内容的开展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2.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突出学生主体.在有效控制课堂秩序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难点.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调控的.首先,教师需要课堂的反馈,学生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难题,在讨论中最大的争议是什么,教师要及时了解并且反馈给学生.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掌握是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控制最关键:环境控制,主要是课堂的情绪,积极是好的,但是绝对不可以失控;知识控制,所讲授的知识点要从学生的接受水平出发;思维控制,让学生的思维状态集中,处于最佳的积极状态.

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给学生合作小组提供实验器材,通过实验器材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什么是电磁,电磁的体验是什么.再进行实验公式的推广.这种方式,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转变为相对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较为直观的理论知识.

3.物理课堂的延伸要注重实践性.加强物理学习的课外实践是促进物理知识理论转化到实践的重要环节.知识只有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内化和吸收,课外实践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高中物理的课外实践,既包括在生活中不断认识发现物理现象,运用物理知识,也包括在学校的物理实践基地进行观察,观察物理在社会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第7篇

【关键词】电影 植入式广告 明星代言

近几年,无论是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还是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的电影,我们都能看到剧中充斥的各种各样商品的植入式广告,由此可见,目前影视剧植入广告的发展态势。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广告市场,为使得电影品质本身和广告宣传效果达到“共赢”的目的,电影制作生产方和广告主必然寻求新的,更合适宜的电影植入广告形式。

通过对近两年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形式。这种电影植入式广告形式主要表现为,所植入商品广告的电影中的主要演员,同时为电影中所植入某商品,现实生活中的品牌形象代言人。该影片主要演员会在电影中依据剧情对此商品再进行合理演绎,加深观众对商品品牌形象的印象,以达到宣传强化广告效果的目的。在影片内容外,还将收获主要演员在影片宣传期宣传的“片外效应”,实现“片外片内”整合互动宣传。主要演员在现实生活中,所拍摄的商品代言广告片与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相结合,将达到广告效果的最大化。

一、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概念

电影植入式广告,是指广告商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地、巧妙地、带有创意地融入电影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的目的。作为一种新型广告形式,植入式广告因其独特优势日益受到广告主及媒介的青睐,成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广告市场。电影植入式广告通常有场景植入、对白植入、情节植入、形象植入等四种形式。

上世纪20世纪90年代末,以冯小刚电影作品植入大量商品广告为代表开始,现在越来越多电影中加入了广告植入,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新颖、隐蔽。

二、《杜》和《非》中植入广告的形式

通过对《杜拉拉升职记》中所植入广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片的女主演徐静蕾在现实生活中所代言的多个商品品牌,在电影中均以不同的形式被植入该影片中。该类商品在电影中的多次呈现,都是通过女主角徐静蕾,根据电影剧情的发展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展示。

该影片,植入了包括“智联招聘”、“立顿红茶/奶茶”、“高姿”化妆品等品牌的广告。其中,所列举的这3个品牌,现实生活中的品牌广告形象代言人都为该影片女主角徐静蕾。

立顿红茶/奶茶在该片中的广告植入了采用了两种植入形式,一是道具植入,即多次在电影画面中展示印有立顿标志的杯子、盒子。另外是剧情植入,片中,王伟胃疼,徐静蕾饰演的杜拉拉就为他冲了一杯热腾腾的红茶。王伟打电话背着身子没有看见杜拉拉进门,回头正好将视线聚焦在冒出热气的茶杯以及商标上。此处通过剧情植入,经徐静蕾饰演角色的演绎,恰到好处,不生硬地使得该商品,在观众视野范围内得以充分展示,加深了商品品牌在观众的印象。现实生活中作为主演的徐静蕾,所拍摄的该商品的广告,已经让观众对此商品有了一定的印象,现其又通过影片剧情对商品进行多次演绎,更加强化了观众心中对此商品的印象,充分发挥了明星“双重身份”――影片主演和商品品牌形象代言人,对该商品的“双重”宣传效果。

同为“智联招聘”广告代言人的徐静蕾,在该影片中同样以剧情植入的广告形式对该品牌进行了反复的广告宣传推广。片中主演徐静蕾上网找工作时,所显示的求职网站正好为“智联招聘”网站,影片画面中,相应出现了“智联招聘”广告宣传语――“好工作,好生活,来自智联招聘”。主演发求职简历的情节时,镜头特别给了简历上的“智联招聘”几个字,多次对该网站以视觉印象的加深。“智联招聘”作为求职的网站,其形象代言人徐静蕾在剧中饰演的角色以求职的身份,不断向观众展示该网站,既符合了电影情节,又达到了宣传该网站的作用,徐静蕾现实中的代言人身份也更强化了该网站在观众心中的印象。

“高姿”在该片中通过场景植入广告,以海报形式多次展示了高姿这个品牌。电影拍摄结束后,徐静蕾紧接着拍摄该品牌的化妆品电视广告,该品牌借助电影和徐静蕾的明星身份在电影宣传期间得到了再次的推广宣传。

《非诚勿扰2》整个影片植入了大大小小许多广告,许多都是传统的广告植入,其中植入明星代言式广告形式的商品品牌,为“朵唯”女性手机和“美素”美容产品。现实生活中,该影片的女主演舒淇是这两商品品牌的广告形象代言人。影片中,对于“朵唯”手机的广告植入展示,主要是通过,对舒淇所扮演的梁笑笑,所使用手机的镜头画面展示完成的。片中梁笑笑没事就会拿手机玩,影片多次运用特写镜头,向观众展示梁笑笑所用的“朵唯”手机。当观众在观影时,看到现实生活中同为“朵唯”女性手机代言人的舒淇,在影片中依托角色对该商品进行展示演绎时,不禁会联想起舒淇所拍摄的该手机的广告片,也达到了加深广告效果的目的。

“美素”的广告植入,主要运用了场景、道具植入的方式。影片中,在选美环节时,舞台后方大大的电子屏幕打出了美素的商标字样“MAYSU美素”,主持人的话筒上也有这个商标。当观众看到这个大大的“美素”标志时,主演舒淇所饰演的梁笑笑也出现在了选美比赛的现场,观众又再看到该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舒淇时,会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舒淇曾为该品牌所拍摄的广告片,从而加深了对该品牌的记忆。

《非诚勿扰2》中舒淇在现实生活中所代言的2类商品,在影片中的植入都恰到好处,与剧情、剧中人物的身份都相当符合。另外,该片的观众很大部分都是年轻女性,观众看到平日光彩照人的明星,都使用的是这个商品,他们也会想要拥有这个商品,从而勾起观众的购买欲,影响他们的购物心态和对商品的态度,这样也就达到了植入广告想要的结果。

三、电影植入明星代言式广告的特点

传统的电影植入式广告主要通过场景、台词、情节、形象等形式植入,是比较单一的纯广告植入。商品信息在稍纵即逝的电影画面展示中,如果不被细心的观众发现,也许就失去了植入广告宣传的效果。与传统植入广告相比,电影植入的明星代言式广告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可以通过多个角度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加深观众记忆力,影响观众对商品的态度。

这两部影片中,植入的明星代言式广告,最鲜明的特点为明星的“双重身份”――影片主演和该商品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代言人,依托这个“双重身份”再对商品进行宣传推广,从而收到双重,甚至多重的广告宣传效果。影片中本身会对商品进行展示,另外主演还会依托剧情对商品进行展示,观影时观众会被“潜移默化”影响,大大降低了受众对广告的抵触心理,使得此种植入式广告更有“隐蔽性”。

另外,在该影片宣传和上映期间,影片的主演通常会跟随剧组,在全国各地举行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值此阶段,该商品品牌也会得益这个时机,通过该片主演,同时也是商品的形象代言人的身份,使得品牌形象得以更广阔的宣传和推广,从而达到提升品牌知名度的目的。商品所在的公司,也可以借此契机,自己开展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充分利用植入影片的“片外效应”,做好广告宣传的文章。

四、电影植入明星代言式广告的利弊

电影植入明星代言式广告,拥有电影植入式广告隐蔽性的特点,发挥着一举多得的功效。采用这种植入方式,只要植入方式、时机得当,对广告主和电影投资制作方将是“双赢”,这可谓电影植入明星代言式广告的有利之处。

广告主面临传统广告媒体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广告的宣传方式势必多元化。对广告主来说,影片主要演员“双重身份”的宣传推广,相比较传统的广告植入方式所达到的传播效果更好,而且还能收到额外的一些宣传效果。比如后期电影宣传所带来的代言人宣传效应。从电影投资制作方角度看,电影植入明星代言式广告,如果剧组寻找该片主要演员所代言的商品品牌投资和赞助,广告商鉴于此种形式植入广告的优秀广告宣传效果,他们将更乐意接受。这样,剧组相应很顺利地拉到投资和赞助,减轻电影投资和制作方在收回成本方面的压力。以上主要体现为电影植入明星代言式广告所发挥的在微观具体层面上的功效。

当然,电影植入明星代言式广告在发展良好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植入明星代言式广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植入方式生硬,太过刻意。如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中,立顿红茶的广告植入,有不少观众看完影片后反应,影片中,“立顿”出现的次数太多,剧中公司的人只要一出现,都人手一只立顿杯,喝立顿奶茶,就连茶水间都堆了一堆的立顿奶茶这样的画面,与现实太不相符。这样的广告植入就显得太过生硬,变成了“为植入广告而植入”,没能使得广告与影片剧情、情境完美地融合到一起。

因此,电影制作方在选择植入的广告时,一定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相适宜的电影题材,选择与影片主演演员身份适合的商品品牌。其次,植入的广告在数量和出现频率方面要适度,以免造成“过犹不及”的结果。植入的广告要尽量与剧情、情节相融合,不能与现实生活场景的布置相差太多,切忌为“植入广告而植入”,影响影片品质。总的来说,在植入明星代言式广告时,不仅要遵循电影植入式广告的一般法则,更要遵循明星代言式广告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

参考文献

①《国内电影植入式广告研究》,中国知网,2009(6)

②游艳芬、郭楠杰,《电影植入广告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7)

③代婷婷,《从植入到融入,广告在影视中的存在之道――〈杜拉拉升职记〉植入广告引发的思索》[J].《新闻界》,2010(8)

④余萌,《电影植入广告分析――以〈非诚勿扰2〉为例》[J].《电影评介》,2011(4)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第8篇

“怎么啦?”爸爸闻声赶紧跑了过去,发现卧室门还关着,便急促地用力拍打着门呼喊着:“小豆丁,你怎么了?快开门啊!”

“我不敢开。”小豆丁还带着一丝惧怕。

“到底怎么啦?”听到小豆丁还算安好,爸爸多少放心一些又急着追问道:“你怕什么呀?有什么好怕的!快开门啊!”

“门上有电。”小豆丁还带着一丝后怕,“我刚开门时被电了,爸,你快检查一下看是什么地方漏电了。”

“漏电?”爸爸迟疑着,“哪里?”

“就是门把手。”

“门把手?怎么可能?”爸爸试探着摸了上去,“没有婀?”紧接着拧开门锁推开了门发现小豆丁惊讶地矗在那里满是担心地盯着自己。爸爸不满嘟囔道:“小豆丁,你发什么神经嘛!要吓死人吗?”

“真有电嘛!”小豆丁满脸委屈。

看小豆丁不似作假,爸爸迟疑了会,略想了想,恍然大悟道:“不就是点静电嘛,值得大惊小怪吗?”

“静电!”小豆丁恍然道:“这我知道,我们老师还教过摩擦起电的小实验呢。”

“哦!做过什么实验啊?”

“就是拿块塑料直尺在头发上摩擦一会,然后用来吸起桌上的小纸屑以证明静电的存在啊。不过老师也没说静电能让人产生触电的感觉啊。”

“静电不但能让你触摸得到,甚至还能让你看得到听得到。”

“哦,那什么情况下能看到听到呢?”

“譬如你晚上脱毛衣时是不是能看到火花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呢?”

“是啊!是啊!”小豆丁高兴起来,“那还有别的时候能看到听到吗?”

“嗯,还有……这样吧,现在是冬天,天气比较干燥,我们干脆来做一个带电的报纸小实验。

“带电的报纸!奇怪的世界!”小豆丁好奇地看着爸爸飞快找来了一张报纸和一支铅笔。接着爸爸把报纸展开平铺到墙上,又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竞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爸爸又慢慢地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小豆丁就又一次见证了奇迹的到来,报纸被掀起的角竞被吸回了墙上。

“竖起你的耳朵哦。”爸爸神神秘秘地轻轻地把报纸从墙上揭起。

“是静电的声音!”小豆丁幸福大喊,“我听到了!”

“瞧你那小样,一点发现就乐不可支。”

“不爱听!”小豆丁不乐意了。

“本来就是嘛。其实静电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因为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只要接触后分离就能产生静电,流动的空气当然也能产生静电,而这摩擦起电只是静电产生的一种形式。事实上有时不摩擦也能产生静电,如:感应静电起电,热电和压电起电、亥姆霍兹层、喷射起电等。”

“那可不好了!”小豆丁大惊失色道,“听老师说静电有很大的危害,那面对这样疯狂的静电,我们人类不是麻烦大了,这得造成多少损失啊!”

“没关系。”爸爸笑了,“只要我们人类积极探索,疯狂的静电会真正地静下来,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