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活与健康

生活与健康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3:59

生活与健康

生活与健康第1篇

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人生之路,始于孩提时代。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幼儿健康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生活理念形成等诸多环节。

幼儿园要通过多种有效策略,携手幼儿家庭,家园共育开展好健康教育。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对各种传染病的侵袭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降低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的几率,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让生命保持健康的常态,为幼儿美好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存在的问题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幼儿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幼儿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问题。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对于幼儿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缺少总体性的设计规划。表现在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相应的教材、专家的指导等方面。由此导致了幼儿健康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第二,城乡幼儿园健康教育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差距体现在幼儿园健康教育中的表现是,农村的幼儿园在教学设备、师资、教学环境、书籍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园,可以说存在天壤之别,有的农村幼儿园在健康教育方面还是完全空白的。

第三,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幼儿教育的工作人员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将健康教育等同于锻炼身体和营养卫生保健,忽视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生活习惯培养。

第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盲区,目前很多幼儿园及家长十分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的开发,而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时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幼儿的一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培养策略

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制定健康教育纲要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学龄前儿童已经超过一亿,幼儿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基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存在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缺失的问题,我们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发展纲要。纲要要切实结合幼儿的发展情况,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充分结合幼儿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彻底打破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设身处地的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组织教学活;同时还要考虑到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差异性,要在面对共性的同时,不忽视个性的发展。完善的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应该具有内容明确、教材生动、科学等特点,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进行幼儿健康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应接受的培训内容等。唯有此,才能保证幼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做出成效。

结合幼儿心理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在幼儿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去设计教学内容和目标,同时,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对于一些个性特点突出的幼儿,要善于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更多地给予幼儿热烈的掌声、诚恳的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激发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高高兴兴完成活动的目标,在寓教于乐中,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让幼儿获得健康教育的裨益。如果幼儿在活动中能够长期坚持,成绩突出,教师要给予其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一些表现调皮,甚至影响别人的幼儿,教师要考虑到这个时期正是健康习惯形成的时期,出现自制能力差、没有耐心、恒心的现象,也是不足为奇的,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和家长交流的渠道,更多地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参考。只要用心关爱孩子,引导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创建良好教育环境,促进健康习惯养成 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幼儿养成健康的行为,因为健康的行为是一个人生活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保证,是一个人生幸福的基础。幼儿教育专家研究认为,幼儿所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和其家长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思想观念等,会深刻影响着幼儿的观念及习惯的形成。因为幼儿的判断能力、分辨能力还没有形成,只有在被动的模仿和大人的引导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因此,要想促进幼儿健康生活习惯的形成,就必须为他们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比如:在家里,父母以身作则,让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与孩子一起吃早饭时,要先洗手,不剩饭、不挑食等。身教重于言教,久之幼儿的良好习惯就形成了。再如:在社区宣传栏中设立“保护五官”“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专栏,画面活泼、生动,令幼儿喜欢。

开展健康教育研究,构建先进教育模式 目前,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十分重视幼儿健康教育研究。在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吸收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构建有机结合幼儿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先进教育模式,要做到结合不同层面和环境下生长的幼儿设计恰当的教育策略,做到因材施教,教有所获。

学龄前的幼儿正是习惯、性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健康教育,促使其形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逐步提升幼儿的健康知识,引导幼儿认识到健康生活习惯与自身和他人的关系,健康的行为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等,同时,我们还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幼儿健康、乐观的品德。

综上所述,幼儿园要心系幼儿的健康发展,通过构建先进的教育模式,开展幼儿健康教育,为幼儿的健康人生奠基。

加强培训提升素质,优化健康教育师资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对从事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加强培训,优化健康教育师资,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从幼儿健康教育的诸多环节入手,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培训活动,让幼儿教师真正担负起幼儿健康教育和健康习惯养成的重任。通过对幼儿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幼儿园教师在健康教育中必须从如下几方面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第一,要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掌握丰富的、系统的幼儿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如果自身知识不足,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第二,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时,教师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做到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结合教学的目标和教学任务,开展教学,这是关系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在健康教育活动《香香的食物》中,教师要首先确立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蔬菜名称,爱吃几种经常在餐桌出现且具有极高营养价值的蔬菜。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结合幼儿的兴趣和活动目标,一步步展开。第三,教师要善于运用健康教育评价的方法,比如:问卷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所需要掌握的幼儿情况,为更好地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

结束语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健康教育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幼儿健康教育成果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幼儿将来的人生幸福。健康教育是必须引起幼儿园教育高度重视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定教育策略、开展教育活动、创建教育活动等方面,探究了健康教育与幼儿健康生活习惯培养的策略,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婉君.让健康教育回归幼儿生活[J].时代教育,2014(10).

生活与健康第2篇

研究人员早就得出结论,荧屏上吸烟的镜头与青少年的吸烟有两种关系。第一种关系是,银幕上吸烟的镜头越多,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吸烟的人也越多,吸烟的年龄也越早,对这些人未来的健康影响也越大,一个社会在生活中吸烟的总人数也会增加。第二种关系是,银幕上吸烟的镜头越少,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吸烟的人就会越少,青少年初次吸烟的年龄也会推迟,对人的健康越有好处,一个社会在生活中吸烟的总人数也会减少。

证明第一种关系的研究有不少。例如,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从未尝试吸烟的3547名年龄在10~14岁的青少年进行追踪调查,有10%的学生在看过电影后的一段时间就开始吸烟,而没有看过吸烟镜头的青少年却没有一个人吸烟。这项研究还证明,吸烟镜头的影响比父母吸烟的影响还强。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控烟办的一项调查具有相似的结果。超过1/3的青少年是在看了电影后学会抽烟的,不吸烟的青少年如果其偶像吸烟,则他们对吸烟行为认同的可能性提高16倍。

至于第二种关系――银幕上的吸烟镜头少,现实中青少年吸烟的人数也减少――却一直没有太多的研究结果来证实,因为世界上吸烟的人似乎越来越多,而且不相信吸烟会危害健康和生命的人也不少。美国现在的一项研究结果弥足珍贵,证实了银幕上吸烟镜头减少,现实中吸烟人数也会下降。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和其他公共卫生机构对影视屏幕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关系极为重视,一直在呼吁和制定措施要求影视屏幕减少吸烟镜头。如今,这一珍爱生命和健康的公共卫生行为显示了强大的功效。CDC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从2005年~2010年,美国影视屏幕中演员吸烟的镜头急剧下降,减少了约56%,与此同时,美国青少年和儿童在这几年的吸烟人数也有大量下降。

从2005年~2010年,美国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中,吸烟镜头比2000年减少了56%,与此同时,从2000年~2009年,美国的少年(主要是11~14岁年龄段的学生)吸烟比率也从11%下降到5%,而且美国少年的吸烟体验(偶尔吸烟)的比率也从30%下降到15%。银幕中吸烟镜头减少后,美国高中生和小学生的吸烟人数下降得更多。2000年美国高中生的吸烟比率为28%,但2009年这一比率下降到17%;2000年,美国小学生10人中有4人吸烟,但在2009年,10人中有3人吸烟。

生活与健康第3篇

以生活事件子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子维度为因变量,进行一般相关分析,贵州省艺术类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内部各子维度之间呈现出较适中的正向相关。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12个维度上总体上呈现中度或低度相关关系。其中,人际关系与自卑的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值为0.41;学习压力与焦虑的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值为0.46;受惩罚、丧失、健康与适应、其它与心理健康子维度的相关度较低。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念的角度看,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6个维度上总体上呈现中度或低度相关关系。其中,焦虑、抑郁、自卑、偏执、退缩与学习压力相关系数值都达到了0.4以上,为中度相关;其它各因子与生活事件6个子维度相关度较低。以生活事件子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子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四个典型相关系数都达到0.05以上的显著性水平,说明6个自变量主要通过4个典型相关因素影响因变量。第二,在第一个典型因素分析里,主要是自变量中的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变量,影响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其结构系数都为负数,可见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这两个生活事件压力越大,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就越低。前文的数据已经佐证,艺术类大学生最经常的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再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表明,艺术类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是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这就进一步表明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影响。

2研究分析

从研究结果看来,贵州大学艺术类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自卑、偏执、退缩、攻击这5个方面。研究原因可能有:(1)从社会角度来看,正如徐学智、程明莲的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那样,i社会有机体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存在一种歧视与偏见,往往认为艺术类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才去学习艺术,导致艺术类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体会到的关怀与尊重与自身需求不符合,一旦遇到生活事件,极易冲动;(2)从家庭角度看,艺术类学生的家庭在对子女的学习上投入更大,有些家庭会因为子女学习成绩不好的而让子女选择学习艺术已达到上大学的目的,不过却忽视了学习艺术需要一定的天赋事实,自然家庭给艺术学生的压力可见一斑;(3)从艺术生自身的角度看,艺术生自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表示怀疑,对自己身份的价值认同度不高,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表示担忧;(4)艺术的学习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情,学生需要大量反复的练习,长年大量反复的练习与训练,给艺术类大学生的躯体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影响贵州大学艺术类本科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其次就是受惩罚事件。这与余圣陶等人的研究认为“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主要集中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就业上,受惩罚事件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一研究结果即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的地方。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生活与健康第4篇

1.1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频率调查发现,有51人(13.2%)每周从不参加体育锻炼;132人(34.3%)每周只参加1次体育锻炼;93人(24.2%)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38人(9.9%)每周参加3次体育锻炼;71人(18.4%)每周参加4次以上体育锻炼。

1.2大学生每次锻炼持续时间调查发现,大学生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小于30min的有125人(32.5%),30~60min的有189人(49.1%),大于1h的有71人(18.4%)。

1.3不同锻炼频率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情况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为“从不参加”和“参加1次”、“参加2次”、“参加3次”和“参加4次以上”大学生的运动锻炼行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频率为“从不参加”和“参加4次以上”大学生的饮食营养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频率为“从不参加”和“参加1次”大学生的健康危害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频率为“从不参加”和“参加4次以上”大学生的健康责任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频率为“从不参加”和“参加3次”、“参加4次以上”大学生的人际支持行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频率为“从不参加”和“参加2次”、“参加3次”、“参加4次以上”大学生的生命欣赏行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频率为“从不参加”和“参加3次”、“参加4次以上”大学生的外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参加”和“参加2次”、“参加3次”、“参加4次以上”大学生的内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参加”和“参加2次”、“参加3次”、“参加4次以上”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1.4不同锻炼持续时间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情况锻炼持续时间为“小于30min”和“30~60min”、“大于1h”大学生的运动锻炼行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持续时间为“小于30min”和“大于1h”大学生的外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持续时间为“小于30min”和“大于1h”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2.5专业、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中,以专业、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为固定因子,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进行3×5×3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专业、锻炼频率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具有主效应(F专业=8.028,P<0.05;F锻炼频率=2.920,P<0.05)。锻炼持续时间对运动锻炼行为具有主效应(F锻炼持续时间=8.991,P<0.05)。专业和锻炼频率对生命欣赏行为具有交互效应(F专业*锻炼频率=2.105,P<0.05)。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对运动锻炼行为具有交互效应(F锻炼频率*锻炼持续时间=2.416,P<0.05)。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生活规律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外显、内隐和总分等健康生活方式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锻炼频率大学生在运动锻炼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外显、总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锻炼持续时间大学生在运动锻炼行为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讨论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调查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Janssen等也认为参与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长,将从中获得越多的健康益处。大学生缺乏锻炼的原因可能与其花费更多的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和缺乏运动动机有关。研究发现,大学生锻炼频率的增加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行为习惯,每周锻炼4次大学生的饮食营养行为优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锻炼频率为每周“从不参加”的大学生比“参加1次”大学生的健康危害行为严重,每周“锻炼4次以上”的大学生比“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具有更好健康责任行为,每周参加3次和4次以上体育锻炼大学生的人际支持行为远远高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每周参加锻炼2、3和4次以上大学生的生命欣赏行为优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锻炼频率高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均高于锻炼频率低的大学生,表明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的提升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促进作用。

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为30~60min和大于1h大学生的运动锻炼行为显著高于锻炼持续时间小于30min的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大于1h大学生的外显性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总分显著高于锻炼持续时间小于30min的大学生,并且,锻炼持续时间长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均高于锻炼持续时间短的大学生,表明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的增加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促进作用。

生活与健康第5篇

【关键词】 癌症;预防;健康;生活方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47-01

现代医学表明,诱发癌症的元凶乃是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抽烟,过量饮酒,饮食不科学,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缺乏锻炼,生活无规律等都会引发癌症。只有改掉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才能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实现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癌症必不可少。

1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和其他的疾病相同,癌症也可以预防。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压力不断增大,生活越来越没有规律,生活方式偏离了健康轨道,癌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引发癌症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与遗传有关,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紧密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存在遗传基因缺陷的家族的人患癌率比一般人要高,并不是说这些人中上一代的人患有癌症,其下一代就一定会患癌。同时研究还表明癌症的发生与后天生活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后天生活才是诱发癌症的关键因素。因此,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采取积极的防癌措施,尽量避免可能引发癌症的外在因素,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预防癌症的发生。

2 导致癌症的不良生活习惯

2.1 吸烟 在美国每年都有超过40万的人死于与烟草有关的疾病。据调查,有超过1/3的癌症患者,是因为吸烟导致。烟草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成分,其中有40多种属于致癌物。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前者发生肺癌的机率比后者高10倍,同时吸烟造成的慢性支气管炎的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20倍。同时吸二手烟也会造成肺癌的发病率增加。因此,人们应远离烟草,倡导禁烟活动。

2.2 饮酒 经常嗜酒会诱发癌症,嗜酒与咽喉癌,食管癌,口腔癌等的发生有关,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成年女性不超过15克,否则就会增大癌症的发生率。酒精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同时也会降低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加胃对致癌物质的吸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饮酒。

2.3 生活不规律 大部分工作者都存在生活不规律的现象,他们对时间的利用率相对较高,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且经常不吃早餐,有时候又暴饮暴食,再加上开夜车,加班,睡眠得不到保证,生活严重不规律,这些都会造成体内的免疫力严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癌症的发生。

3 健康生活,预防癌症

3.1 加强体育运动 专家认为,每天坚持二十分钟左右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人体内的免疫力,抵御癌症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同时,适当的体育运动对减肥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生命贵在运动,运动贵在恒量。体育运动的量不能过度,要做到适度,适量,有序。多做如游泳,漫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少做剧烈运动等无氧运动,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抵抗能力。

3.2 规律生活,合理搭配膳食 要减少癌症的发生率,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按时吃饭,保证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同时三餐的搭配合理科学,不吃油炸,熏烤的食物,多吃蔬菜,保证食物的多样化,食谱的搭配合理,努力做到“三高五低”: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糖,低盐,低胆固醇,低热量,低脂肪。每餐只吃七分饱,严禁暴饮暴食,多吃水果,水果中富含大量的纤维素等营养素,对人体十分有益。适量吃鱼,瘦肉,鸡蛋等富含蛋白的食物。每天8杯水,水能稀释尿液中的致癌物质的浓度,使之快速外排,从而降低了膀胱癌的发生率。

3.3 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 面对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部分高学历人群的心理压力也随着增加,精神上长期属于紧绷状态。长期的过度紧张,情绪低落也会促使癌症发生。一个人若是长期处于悲伤,嫉妒,压抑恐惧等负面情绪中,就会有可能诱发癌症,这就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乐观的生活,面对挫折和打击时要拿得起,放得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保护和促进人体的免疫力,远离癌症的困扰。

4 结束语

打针吃药并不是预防癌症发生的最佳办法,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规律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经常锻炼,充分保证睡眠时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吸烟少饮酒才能有效的避免癌症发生,也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 本报记者唐夏.张广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癌症[N].中国消费者报,2011-02-14(B02).

[2] 王爱平.预防癌症从改善生活方式开始[J].健康生活,2010,(07):24-25.

生活与健康第6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管理;康复;生活质量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20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且病死率较高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位于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1], 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8.2%, 是我国第三位致死病因[2], 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既往COPD治疗仅局限于急性期治疗, 现在于稳定期进行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使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及锻炼措施, 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济南医院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3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实验组中男14例, 女8例, 年龄54~74岁, 平均年龄(66.00±5.13)岁, 病程5~28年, 平均病程(17.00±4.04)年;对照组男12例, 女9例, 年龄51~79岁, 平均年龄(63.00±6.08)岁, 病程4~32年, 平均病程(19.00±4.6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如解痉平喘、调节免疫等。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饮食、、活动、氧疗、呼吸功能训练等方面的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于开始后3、6个月随访, 应用蔡映云教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命质量测量表》评分[3]、并进行肺功能检测。测量表住院期间条件允许者由患者自行完成, 不能填写者, 由医务人员根据其意见, 按照内容进行填写;3个月随访通过电话进行, 6个月随访回院复诊。肺功能采用肺功能仪进行检测, 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4]的诊断标准对肺功能进行分级: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 FEV1/FVC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干预前后患者生命质量测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社会活动、抑郁、焦虑得分及肺功能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日常生活活动得分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肺功能情况比较 干预后6个月两组各级COPD患者比较FEV1、FEV1/FVC、FEV1%Pred略有改善,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COPD发病率、死亡率持续增高, 是慢性病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 国内外研究显示吸烟、空气污染、感染等环境因素及遗传等宿主因素均起一定的作用[5]。在原有医疗模式下, 仅对COPD急性加重期进行救治, 而对疾病稳定期无特殊处理, 患者对疾病了解不足, 呼吸功能锻炼、氧疗等治疗依从性较差, 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多次住院, 增加医疗费用且不利于患者预后。通过疾病相关知识、治疗、行为干预等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依从性[6], 从而有利于病情控制, 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显示, 进行积极的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干预, 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有效的氧疗、呼吸操等, 短期虽不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情况, 但是可以明显缓解患者情绪, 减轻焦虑, 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维持病情平稳,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因为时间较短, 观察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将继续坚持随访, 进一步监测肺功能改善情况的同时观察住院率情况, 了解患者预后, 期待有效改善患者生活, 节约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Rabe KF, Hurd S, Anzueto A, 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6(6):532-555.

[2] 钟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国.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5):321-322.

[3] 闫晋华, 许建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命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国际呼吸杂志, 2009, 29(3):142-145.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 .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3): 254-261.

[5] Patel IS, Vlahos I, Wilkinson TM, et al. Bronchiectasis, exacerbation indices, and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 170(4):400-407.

生活与健康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方式;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6-0086-04

The Building of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Multi-facto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ife-style and Health

LI Feng-hua, JIA Shu-shen

(Beijing Polytechnical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 Beijing 100042,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tries to build the model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ife-style and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present study builds a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life style and heath, and then validates the model by using the 468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2-order relationship model has the better degree of fitting than the 1-order model. It also illuminates that life style influences health by action and mind two ways. The fitting indexes are following:χ2/df=4.120.90、RMSEA=0.070.90、ACIM1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life style; health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许多现代化因素渗透到大学生们的生活中去,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与健康存在一定的关系,生活方式作为一个自变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健康或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个体健康,毋庸置疑,无论生活方式是直接变量还是间接变量,它都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明确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促进路径对指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1 模型的理论构建

健康是人们一直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是动态变化的。现代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1]。由此看来,健康是一个多元、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康3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带来生理功能上的最佳状态,同时良好的生理功能状态也有助于保持心理的平衡,同时二者会对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反之,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反作用于生理与心理。

研究表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4]。不良的生活方式有损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或死亡。付明秋对重庆市居民生活方式与体质的关系进行研究时,认为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2]。心理层面主要包括健康观、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以及应激控制4个方面;行为层面主要包括药物与烟酒、体育锻炼、卫生习惯、饮食状况、性生活、工作与睡眠6个方面,揭示了生活方式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模型。这一模型认为,生活方式从心理与行为两个方面作用于个体健康,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的定义基本相吻合。但这只是逻辑上的分析,还不足以证明该模型的适用性,它们之间的定量的模型关系根本无从而知。基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假设模型,同时也构建了二者关系的备择假设模型(图1,图2)。

图1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二阶因素模型,该模型中一阶因素包括行为的各个方面与心理的各个方面;二阶因素包括行为与心理两个方面,心理与行为相互影响;图2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一阶模型,该模型假设生活方式中的各个方面直接作用健康,而不存在中介变量。基于上述模型,下文将通过数据进行最佳模型探索。

2 研究工具的确定

2.1 健康自评量表 健康自评量表采用朱健民修订的健康自评完好量表[5],该量表初始题目为14项,后经主成分分析后,从3个主成分中抽取了载荷值较大的5个因子,它们分别是:“近期健康状态自评”、“健康自评满意度”、“与同龄人健康水平比较”、“与同龄人体力水平比较”、“对流行疾病防御能力自评”。选项从“1=完全不符合”过渡到“5=完全符合”,并由5个指标合计为健康自评完好总分,分值的度量范围为5~25分,分值越高,健康自评完好程度越高。研究者对修订后的健康自评完好量表进行了区分效度检验[5],区分效度D值为0.36,鉴别指数评价为“良”,可见,修订后的自评完好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但是关于量表的信度检验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对其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使用SPSS16.0软件),通过对48人次的间隔2周的前后测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r=0.86,p

2.2 生活方式自评量表

2.2.1 生活方式自评量表的来源 生活方式自评量表为自编量表。量表是在Walker的《生活方式量表》、Prentice的《生活方式自评量表》以及付明秋的《生活方式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固有特征编制而成的[6,7]。量表包含了饮食状况、体育锻炼、卫生习惯、学习与睡眠、人际关系、应激控制、精神状况7个维度的42个题目。量表的题项选项从“1=完全不符合”过渡到“5=完全符合”。

2.2.2 生活方式自评量表的效度分析

2.2.2.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北京某大学在读大学生356名,其中男生185名,女生171名;年龄:21.45±0.89岁。问卷回收356份,其中有效问卷330份,问卷有效率为92.70%。

量表研制过程中所有数据的处理由SPSS16.0完成。

2.2.2.2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是编制有效测量工具的重要步骤,根据前人进行项目分析的程序与标准[8],本研究的项目分析从辨别力、区分度、题总相关、题它相关4个方面进行。在辨别力上,本研究将标准差小于1的条目删除;在区分度上,将高、低两端各27%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消除差异不具显著性的题项;在题总相关与题它相关上,消除题总相关小于0.3的题项,并根据题它相关对有关题项进行调整。量表经过项目分析后,还包括7个维度下的36个题目。2.2.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前先进性抽样充足性的KMO检验和因子模型的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KMO为0.820;Bartlett检验值P

因子分析采用的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为了简化结构,更好的解释因子,采用了方差极大法旋转以使得每个因子上具有最高载荷的变量数目最少。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因子分析清晰的将25个指标抽象为7个因子,根据题项分别将7个因子命名为饮食状况、体育锻炼、睡眠、卫生习惯、人际关系、应激控制、精神状况,7个因子分别解释了总方差的16.45%、15.33%、10.21%、6.70%、5.29%、3.37%、2.06%,累计解释掉总方差59.41%。

因子分析的结果与初步构想的结果基本一致,初步验证了问卷的结构效度。

2.2.3 生活方式自评量表的信度分析

2.2.3.1 内部一致性信度 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测验内部各题目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常用科隆巴赫系数表示,本研究采用330份问卷对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2.2.3.2 重测信度 为了检验量表的稳定程度,对某大学50名学生进行重测信度检验,间隔时间为2周。重测信度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7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8、0.86、0.80、0.78、0.77、0.82、0.83,总体信度系数为0.83,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3 假设模型的检验与修订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选取北京某高校5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60名,女生240名。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健康自评完好量表,第二部分为生活方式自评量表。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68份,问卷有效率为93.6%。问卷对其中50人次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间隔时间为2周,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r=0.78,p

对健康与生活方式关系模型的验证通过AMOS7.0完成。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性别差异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健康与生活方式可能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如果性别确实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存在,在对健康与生活方式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时就要分别建立不同的模型;如果不存在性别差异则只需要建立一个模型。为了判定性别之间的差异,对不同性别的健康自评与生活方式自评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健康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生活方式中除体育锻炼这一维度外,其它维度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生活方式总体也不具有差异性,说明无论是健康自评还是生活方式自评,性别之间不具差异性,因此在对健康与生活方式关系进行实证时不需要再考虑性别的影响。

3.2.2 假设模型的验证 上文的研究表明,在健康与生活方式两个方面上不同性别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在进行模型验证时不再进行多群组分析。为了使假设模型更加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本研究根据上文提出的理论假设模型分别进行验证,模型M1假设了生活方式的7个1阶因素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2阶因素;模型M2假设了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1阶7因素模型。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时,采用了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对结构参数进行估计。在模型拟合度评价方面,将卡方(χ2)、卡方与自由度比值(χ2/df)、拟合指数拟合度(GFI)、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基准化适合度指标(NFI)比较拟合指数(CFI)、增值拟合指数(IFI)、信息指数(AIC)作为参考指标。在这些指标的应用中一般以χ2的p

根据上述参考指标,结合模型验证分析结果发现,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二阶因素模型拟合度更好,两个模型的验证指数一览表如表4所示,两个模型的因素分析模型如图3、图4所示。

由上述图表可知,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二阶模型图具有更好的拟合度,其拟合指数分别为:χ2/df=4.120.90、RMSEA=0.070.90、ACIM1

4 结 论

从整个过程来看,本研究构建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二阶因素模型图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在研究过程中,健康的自评量表采用了经前人修订检验的具有较高信效度的自评量表、生活方式自评量表也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编制而成,编制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项目分析,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量表进行了构想效度验证,同时信度检验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重测信度。最后通过收集的数据对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二阶因素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度,表明生活方式通过行为与心理两个角度对健康起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Z].卫生部[2008]3号.

[2] 符明秋.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

[3] Erica W, Lorraine L. Metabolic syndrome: Waist not want not[J].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04,170(9):1390-1392.

[4] Gary S.S, Nancy A.H, Dori S.H, Eliza M. et al. The role of a fitness intervention on people with serious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J].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2005,29(2):122-126.

[5] 朱健民,屈蔚青.大学生健康自评量表的检验与生活方式关联因素的回归分析[J].体育科学,2008,28(5):44-49.

[6] 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 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生活与健康第8篇

新课程实施后,传统的体育课程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由课程的名称可以发现课程外延的扩展:不再是单单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和运动方式的培训,而是开始关注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注重以体育运动促使学生身体和心理更健康。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向也应该有所转变:不再以突出体育技能、技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是以体育专业知识为抓手,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养成有规律运动的生活习惯,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学起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小学生的人生就是一张白纸,家长与教师向这张白纸“描绘”什么,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部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极不科学:喜欢宅在家里长时间看电视、上网;喜欢细的食物,要么过多摄入肉食,要么就是素食主义者;有部分人喜欢整天泡在麻将桌上;有人喜欢每天都熬夜到很晚……大人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在对班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0%的家长不允许低年级小学生单独上学,不许孩子单独外出玩耍。家长认为,外面的不安全因素太多,如果自己没时间陪同,就是让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网打游戏,也不允许孩子外出玩耍。在饮食方面,家长往往是对孩子宠爱有加,完全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好恶选择,导致学生要么营养过剩,要么营养不良。面对小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生活习惯,体育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灌输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将教育成为规范学生行为的矫正器。比如,让学生懂得户外活动对健康的重要意义――晒太阳有助于钙的吸收,能有效预防佝偻病;运动有助于身体发育,能促使身体更快地成长;跑步能提高心肺功能;体操能增加身体骨骼的柔韧度;学习间隙的户外活动,能减轻眼疲劳,有效预防近视眼;等等。当学生了解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后,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就会变得更主动。

2 从快乐体育入手,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小学生对任何一件事的态度都取决于能否从中体验到快乐。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学习内容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选择运动形式,让学生感到体育课“累并快乐着”,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小学生体能较差,心理特点也决定他们不喜欢长时间从事某一件事。因此,教师不要安排超过学生体能和心理承受力的运动方式,比如没有任何形式变换的绕圈跑步,这只能加重学生的厌烦和恐惧心理,使学生对整个体育课都产生排斥。假如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教师也要安排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快乐地跳跃、奔跑、躲闪;可以采用投沙包的方式,让学生以不同的运动方式参与到游戏中来;也可以让学生玩“跳房子”“木头人”的游戏。

在教高年级学生打篮球的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不会运球、带球,投篮时暴露出弹跳力不足。如果教师让学生反复训练这些动作,一方面会因单调引起学生的厌烦;另一方面也会因难度太高而引发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不妨让一半学生结组进行“拍球”比赛,看谁拍得自如而数量多;另一半进行集体跳绳游戏,两人摇绳,其他人排成一队,轮流跑着跳过摇动的长绳,并要成功跑到对面,谁被绳子绊住就去替换摇绳人。半节课后,跳绳的学生与拍球的学生交换。让游戏成为运动的载体,既保证了学生必要的运动量,能提高运动技能,也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竞争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的运动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打好基础。

3 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

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编排,彻底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程以室外运动为主的“重体育、轻文化”的安排格局,实现身体与精神双管齐下,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不能中“武”轻“文”,不能只强调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引导学生对照课本检查自己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的习惯:是否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是否养成勤换洗衣服的习惯;是否勤剪指甲;早起、晚上是否刷牙;是否勤理发;是否有喝生水的不良习惯;是否有乱扔果皮纸屑的坏习惯;是否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是否有迷恋网络游戏、耽误功课或休息的坏习惯;等等。让学生以自己的经历讲一讲这些不良习惯为自己生活带来的困扰,同时让学生对这些不良习惯进行点评,并提出互相监督改正的措施和手段。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播放相关的动画片和新闻视频,以鲜活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些不良习惯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震撼,从内心对这些不良习惯产生抵制思想。

比如,播放网瘾少年的痛苦生活,他们因迷恋网络游戏耽误学习,与家长产生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而离家出走,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人因为长期缺乏锻炼,出现身体上的残疾,手颤抖不已,双腿无法支撑身体的重量,生活不能自理。学生从中切实感受到不良生活习惯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树立起抵制不良生活习惯的思想,同时也激发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多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4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让学生从小学起树立“健康四大基石”的信念,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健康。合理的膳食是维持营养平衡、保证身体健康的首要条件。教育小学生要不挑食、不偏食,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既要做到主副食搭配,还要做到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保证每天牛奶、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某种食物的味道而拒绝食用。比如,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芹菜、茴香、胡萝卜等蔬菜,有的小学生不喜欢吃粗杂粮,有的小学生不吃肉类、鱼类,等等。这都会影响营养结构的完整,会影响身体的发育。教育学生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营养问题。

适量运动是指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健康运动的范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不提倡学生从事超极限体力运动,那样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学生的运动量严重不足,导致体能下降、身体肥胖,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教师要给学生制定出明确的运动目标:每天锻炼一小时左右,尽可能从事多种体育活动,让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这是保证学生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保持小学生精神活力的重要手段。

规律的生活是指按时作息,既包括按时间睡觉、起床,也包括按时进餐,有规律地学习和从事各种活动。维护身体健康的很多生理功能都在晚上进行,而且需要在睡眠中进行,因此,保证小学生不低于9小时的睡眠,并按照人体生物钟本身的规律作息是最健康的作息方式。小学生正在长身体的阶段,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营养供给,一日三餐要定时、保质保量。每天在早晨或者傍晚的固定时间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既能让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能提高身体素质。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体育运动是训练学生各种心理机能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通过体育课堂的运动训练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学习上的成败。并通过体育运动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悦纳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