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2:19

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第1篇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生活中的数学第2篇

因为我很喜欢数学,并且喜欢总结一些规律,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想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和大家交流沟通,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是学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买东西,省下不少钱来呢!比如:当我们买火腿肠时,你是否想过买零售的呢,还是买成包的呢?其实,你如果算一算,一年也能省下不少钱呢。假如买10根零售的话,每根4角,十根就是10×4=40(角),也就等于4元,而成包的十根只要3.7元,比零售的便宜了3角呢!这样算来,一年就是3×365=1095(角),也就是说一年就可能节省109.5元哩!再举个例子吧:一小时要滴3600滴水,那么一天下来就是3600×24=86400(滴),一年就是86400×365=3153600(滴),哇!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地球上水资源逐渐缺乏,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特别是洗衣服的时候,花费的水最多了,同样多的水,有些人能把衣服洗的干干净净,有些人却不能。为什么会不同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解答:假设一件脏衣服上的污垢是

10克重,有1桶清水为

10升,洗完衣服拧干后,湿衣服里面还有

1升水j将

10升水倒入盆中,这时污垢有

10克,清水有

10升,每升清水溶解1污垢。由于拧干后,衣服上仍有

1升水,这

1升水也含污垢

1克。这就是说洗后的衣服上含有污垢

1克;k将

10升水分成2盆,每盆就是:10÷2=5(升),先用第一盆水洗,污垢

10克,清水

5升,每升含有污垢

2克,再用第二盆冲洗,污垢

2克(第一次拧干后衣服上含有的),清水

5升,衣服上带

1升,共

6升清水,因此每升水含有污垢1/3克,再次拧干后,衣服上仍有

1升水,但是这时衣服上含有的污垢只有1/3克。从上面推断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清洗出来的衣服更洁净一些,水也节约了不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全国能省下很多很多水,也就不会为没水而担忧了。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身上也有“数学”,比如我们的手,“一??”是

10厘米,量一量裤子是6??,就是6×10=60(厘米)长了;我们的脚步是

50厘米,那么从家到学校有多少步,就能求出家到学校的距离了。

生活中的数学第3篇

记得在我读幼儿园时,我很喜欢边爬楼梯边数台阶数,我家当时住在六楼,每个楼层之间有18个台阶,每次离家和回家我都要牵着妈妈的手数台阶数,每次数的结果都是90级,妈妈还老夸我聪明呢。

到读小学时,我学了简单的乘法后,不假思索地认为我每次回家上六楼应该爬108级台阶才对呀,因为住在六楼,每层有18级台阶数,根据乘法原理,6×18=108(级)。可我实际上每次只需爬90级台阶就到家了,当时我心里打了个大大的“?”号,不知何因。于是我带着满脸的疑惑问了我家的智多星?爸爸。爸爸听后笑了笑,但什么也没解释,他牵着我的手来到了一楼,笑着说:“孩子,你想想看,如果我们家住在一楼,需不需要爬18级台阶呢?如果住二楼、三楼我们需要爬多少级呢?你再爬爬,体会体会。”听了爸爸的话,我带着“?”又体验了一番。结果是一楼不用爬,二楼需爬18级,而三楼只需爬36级,我又如此这般爬到了七楼,爬了108级。通过这些体验,我恍然大悟,寻到了其中的规律:

楼层要爬的台阶数

1(1-1)×18

2(2-1)×18

3(3-1)×18

生活中的数学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93-02

一、前言

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但数学通常都具有高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一门对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数学通常表现为抽象、枯燥和不易理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索然无味的感觉,进而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新课标要求初中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的生活化,帮助学生从所处的生活实践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的生活化能够让初中生对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产生直接的感受,并且当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解决生活中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时,这种“认知缺口”会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动力。除此之外,数学的生活化还能够帮助初中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非仅仅只是一门考试科目,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才能帮助其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因此,对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生活化的背景和原则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已经成为了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虽然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实行了多年,全国各地的初中都在谈素质教育,但真正效果却不一定是这样的。我国家长期望孩子进入名门大学的心愿、学校之间互相比拼升学率的现象等无不说明了现阶段应试教育还有很大的市场,我们离真正实现中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教还任重道远。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除了坚持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传统教学原则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针对生活化教学的特点坚持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初中的数学教学要改变以往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初中数学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并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解决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生活化教学不代表对传统理论知识学习的荒废,生活化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所以在具体实践中,绝不能搞出两套教学标准。

2、实效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对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进行设定外,还要顾及到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点。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初中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的目标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控,要注重教学实效,杜绝那些形式和花架子。

3、开放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止步于课堂讲解,需要具备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要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积极地引导学生多参与那些可以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自感受到问题结构,对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应用过程能有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既实现了对知识获取,又同步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原则

再好的思想也必须通过实践实现,所以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必须加强实践。通过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真正地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实现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5、创新性原则

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和发展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创新不是指知识领域的创新,而是要培养初中生在生活实践中的创新精神,例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生活经验,认识和归纳了一个对他们而言的新知或新规律(对别人而言是早已知晓的)。

三、实践策略

1、创设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初中生的逻辑抽象能力有限,思考问题时习惯于依赖看得见、能感受到的直观事物支撑,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把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由书面上的抽象解读还原到生活原型和生活情境中去,即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背景,把学生不易理解的数学教材还原为熟知乐见的生活原型。这种通过预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生动的、有趣的探索与交流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的体验与感受,既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挖掘教材,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可以说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看教师是否能够结合教材的内容去挖掘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相联系,锻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的能力,从而使教材内容与生活紧密贴近。以函数最值类问题为例,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最佳投资、最小成本等最优化问题,具体教学可根据发生在学生周边的实际生活问题建立相应的目标函数,并确定变量的限制条件,最终可通过运用函数知识进行解决。

3、用多媒体课件来拓展学生视野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不仅要实现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要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学生通过网络环境和多媒体环境中的学习,在自身探索的过程中易于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并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总之,利用多媒体创设与生活实际相接近的情境,有助于焕发出课堂的蓬勃生机。

四、结束语

初中数学的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初中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给初中生以亲和的感觉,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生活经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而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朱瑞龙.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活化尝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0) :122.

[2] 李成瑜.谈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4) :111.

[3] 朱富根.让生活之水浇灌学生数学思维之花——浅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16) :55-56.

生活中的数学第5篇

项目学习来源于生活,这是项目学习的重要特点,也是项目学习得以发展的基础。“项目”既可以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来源于社会生活,其首要目的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把学生组织到教学中来,创建丰富而真实的学习活动场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现实世界,进而学会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提升能力。

数学项目学习打通了数学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使数学课程真正地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建构认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课程就在现实生活中。项目学习为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也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设了生动的环境。

有学者认为,项目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学习情境真实而具体;学习内容综合而开放;学习途径多样而协同;学习手段数字化、网络化;学习收获多面而有个性。本文将就“出租车费用研究”的项目学习案例探讨以上特点,并从对案例的分析评价中体会如何开展基于生活的数学项目学习。

二、出租车费用研究案例

(一)项目简介

本项目开展的是北京市出租车费用问题的研究,这个问题是学生身边的真实数学问题,为学习分段函数、分类讨论、问题最优化等提供了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

(二)项目背景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一个发达的大城市,很多人出行时都需要乘坐出租车,正如在北京工作的业务员张诚。身为业务员,张诚会经常来往于客户与公司之间,考虑到出行方便,他会优先选择乘坐出租车,而出租车的计价是根据行驶的里程数计算的,那么乘坐出租车需要的费用与行驶的里程有怎样的关系呢?

任务一:北京白天的出租车计价计算。

由于张诚的工作时间均为白天,所以我们只需考虑在北京白天出行时的出租车费用。北京市出租车近期的收费标准如下。

张诚某日的出行计划如下。

路程1:搜狐网络大厦到北京科技大学西门。

路程2:北京科技大学西门到雍和大厦。

路程3:雍和大厦到搜狐网络大厦。

问题一:请你使用互联网地图或北京市纸质地图,测量这三段路程的距离,填写下表。

问题二:计算张诚这天的三段路程乘坐出租车分别需要花费多少钱,填写下表。

问题三:若张诚的下一目的地距离出发地不足3公里,则出租车费用需要多少钱?若下一目的地距离出发地超过3公里,则出租车费用需要多少钱?填写下表。

问题四:张诚希望可以通过行使里程计算出行所需的出租车费用,你能想办法帮他设计一种计算工具能够根据行驶里程计算出出租车费用吗?

任务一设计说明: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较简单的情境下计算出租车的收费。学生会分别解决测量问题和具体情境中的计算问题,完成从实例中提出抽象关系的任务,并设计一种出租车费用的计算工具。

问题一中,学生会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择测量路程的工具,比如利用互联网地图中的测量工具,直接测量三段路程的行驶距离,或者利用纸质北京市地图,根据直尺及地图比例尺测量三段路程的行驶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分析各种影响车辆行驶的因素,可能会考虑到测量最短距离,也可能会考虑到部分路段拥堵而采取绕路的行驶距离。这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只要能够说清楚自己测量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即可。通过对问题二的解决,学生经历了三段路程的费用计算,巩固了他们对条件的认识。在问题三中,将里程和收费抽象为变量x和y,进而促进学生将具体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将里程与收费之间的关系抽象为函数关系。学生在回答问题三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出租车的收费需要根据行驶里程分成两种情况讨论,继而进一步体会分段函数的内在含义。问题四是对问题三的整合,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能直接根据问题三的回答,列出一个分段函数,利用分段函数来计算某段行驶里程需要的出租车费用;学生也可能会想到利用计算机Excel软件设计一个表格,并通过其中的函数功能实现里程与费用的计算。

任务二:购买私家车出行花费计算。

考虑到出行成本问题,张诚是否应该自己购买一辆私家车出行才更划算呢?

以购买10万元的现代伊兰特(1.6L)为例,平均油耗为8.6L/100km。假设现代伊兰特汽车一共可以行驶100000km,使用期限为10年。

问题一:在不考虑汽油费的情况下,该私家车的购买费用及10年内的维护基本花销共为多少钱?平均每行驶1公里需要花费多少钱?填写下表。

问题二:以2015年2月3日北京95号汽油油价6.15元/L为准,上述张诚的3段路程需要花费多少汽油费?填写下表。

问题三:如果算上买车和维护汽车等基本花销,你会建议张诚购买私家车吗?为什么?

任务二设计说明:

任务二在任务一的基础上考虑私家车的消费情况,将问题自然地推进,与实际生活中对此类问题的分析过程相一致。

在问题一中设计了汽车保养维修费用的调查,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材料,也可以到汽车经营店去了解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二中又对上述三段路程的私家车油耗费用进行了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对单价、油耗、路程、汽油费用之间的运算关系的掌握。问题三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某个角度或几个角度综合考虑,并对张诚是否应该买私家车给予建议。此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很复杂的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阶段,从综合性的限制因素中抽象出主要因素,对复杂的现实背景进行数学化,以实现运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建议作出合理的说明,或者对建议说明给予适当的补充。

任务三:在实际情况下比较出租车与私家车的交通费。

因北京城内车辆众多,堵车现象频发,假设全程平均时速为20km,其中20%的时间属于低速行驶(时速低于12km)。

出租车在低速行驶时,需要收取低速行驶费;而私家车在低速行驶时,耗油量也明显增加,平均油耗约为11L/100km。

问题一:在车辆众多的情况下,张诚如果乘坐出租车出行,那么上述3段路程需要花费多少钱?填写下表。

问题二:在车辆众多的情况下,张诚如果驾驶私家车出行,那么上述3段路程需要花费多少钱?填写下表。

问题三:在车辆众多的情况下,相同行驶里程与出租车交通费和私家车交通费之间的关系如何?你能写出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四:在车辆众多的情况下,请你调整对张诚是否购买私家车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任务三设计说明:

任务三在较为复杂的情境下研究出租车及私家车的出行费用问题,需要考虑在之前费用的基础上加入低速行驶时造成的消耗。

问题一和问题二中涉及到低速行驶时间的计算,并将正常行驶和低速行驶的时间转化为行驶里程进而计算出租车的收费及私家车的交通费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条件加以限定,例如,假设前3km均在正常速度下行驶,可以如何解决问题?再如,前3km均为低速行驶,可以如何解决问题?继而将问题简化,为分析复杂问题提供思路。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较为复杂的情境下进行信息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在这个任务中,处理复杂的信息和在信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比得出计算结果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三是在问题一、二的基础上,将计算思路用抽象的符号语言进行整理和表达,这里仍然要引导学生关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问题四是基于上述分析之后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而设置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开放性的,不必局限于问题一、二的费用比较上。如果出于环保的考虑,学生也会提出希望张诚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出行的建议,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

从本项目学习案例可见,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与课程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还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过程,学习活动因此自然而发生。

“出租车费用研究”的项目学习案例体现出项目学习的如下基本特点。

首先,项目学习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项目起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整个项目围绕着实际问题展开建模和求解过程。在比较出租车与私家车出行的交通费用过程中,涉及到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怎样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如何根据里程数计算乘坐出租车的费用、如何计算购买私家车的基本费用、如何在道路拥堵的情况下考虑交通费用等。这些问题都非常现实,又和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

其次,项目学习所运用的数学知识是综合性的。在几个任务中涉及到了测量、分类讨论、分段函数、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内容,并在过程中多次利用字母和表格来表示和整理数据,使数据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清晰可见,将数学的符号语言和图示语言渗透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使学生在联系与综合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生活中的数学第6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81-01

“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也无时不在使用着“数”。对于我们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生活中“数”的使用还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为了激发孩子从小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时时在用着数学。通过尝试用数学的活动,使他们知道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小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会用数学”的能力。在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里多处出现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来达成目标。

一、紧密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看得见的、感受得到的。学生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又具有一定的数学学习价值。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直观形象的生活场景他们很是感兴趣,对于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也很熟悉,更是喜爱游戏活动。因此,可以将“生活中的数”进行创造性的重组,专门作为一节实践活动课来进行教学。比如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1、活动伊始,让孩子们充分去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见过数;2、看生活中有关有“数”的例子,然后带孩子走出教室去看一看有关“数”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有意识的对孩子们讲一讲,向孩子提一提有关“数”方面的问题,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说一说所看见的生活数字画面,并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以此让他们在具体的数字场景里去感受“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3、课中分组做数学游戏,在每个孩子额头上贴上动物数字卡片,让他们帮动物找回家的路(住第几层几号门)或给口算卡片找相应的得数,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紧紧围绕“数与生活”设计教学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生活化,生活要数学化。我们知道,现实生活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广阔活动空间,学生在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学习知识,才乐于去参与,愿意去合作,乐于去探究。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生活素材,努力的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去。如在“生活中的数”这一节课里,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看录像演示创设生活场景,寻找多方面的数字生活素材呈现给孩子们,观看录像后,通过孩子们用简单的语言说一说,沟通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既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好多地方都有“数”存在,也培养了一年级孩子的听、说能力,更为他们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拼摆动物和人头像的数字卡片材料和塑料纸等学具,分组合作去摆一摆;告诉他们老师的电话号码打一打、按电话号码顺序用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根据你自己的经验猜一猜今天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动笔算一算口算题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在围绕“数与生活”这一中心设计教学活动,不仅构建了“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活泼的、有趣的。

三、落实合作与交流,促进自主探究与创造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只要教师真正把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让他们有自主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共同创造的机会,那么课堂就会异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师让学生用学具盒里的数字卡片摆一摆老师(或自己爸爸)的手机号码,学生在活动时因学具盒里的数字只有1-9,出现了重复数字不够摆,学生就会想到主动与同桌合作,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分享成功的喜悦。还有,教师在展示用数字卡片拼成的动物图案让学生观看欣赏后,再激励他们用数字卡片和塑料纸等学具拼摆动物和人头像,在明白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后,他们会迫不及待的找学习伙伴交流怎么拼。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活动时间和宽松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去拼摆、去创造。这不仅促使了合作学习与交流的意识,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还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渗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四、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努力创设学习的活动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而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现实生活数的感受和体验不是很有意识。因此在教学“生活中的数”一课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让他们在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中产生一种愿意学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总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好奇,对动手游戏、操作等实践活动更是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去发现数学信息,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引进课堂,努力创设数学学习活动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充足的时空里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造。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尊重了学生、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我们相信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活动情景中,数学课堂一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生活中的数学第7篇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贴近于生活,往往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因此数学的教学就应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努力使其生活本色为数学求知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场面,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如何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的历程,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数学课堂的活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有数学思想,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安排了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有多少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转一周,它的长度与与角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1:7,人的大腿与小腿长度之比是1:0.618,人的肘关节把手臂分割为1:0.618两部分,知道这些比例有许多用处,到商场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假如你是一个侦察员,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回归生活本色,让数学实践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构建生活教学的教学体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激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有一间长4米,宽3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让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丙种:每块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你能为父母做参谋,买到合适的你家的地砖么?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地砖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要好。那么究竟哪种地砖符合条件呢?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了。这样的教学安排,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还原生活本色,让数学价值化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1.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2.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化进实际中,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应用在生活中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生活中的数学第8篇

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调查” 、“体验” 、“操作”等实践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三者关系应用题前可布置学生做一回小小调查员,完成下列表格:

这样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减缓他们在学习上坡度,对他们深刻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帮助。再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 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在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内容时,我用CAI课件演示李蕾同学拾金不昧的情景,紧接着播出一则“失物招领启事”:

失物招领

李蕾同学在校园升旗台附近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少先队大队部认领。

校少先队大队部

2012.3

学生惊奇于数学课上老师怎么讲起了失物招领的事呢?我和学生通过分析、讨论A元所表示的意义,

师:A元可以是1元钱吗? 生1:A元可以是1元钱,表示拾到1元钱。

师:A元可以是5元钱吗? 生2:可以!表示拾到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生3:还可以是85元,表示拾到8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生4:还可以是0.5元,表示拾到5角钱。……

师:那么A元可以是0元吗?生5:绝对不可以,如果是0元,那么这个失物招领启事就和大家开了一个大玩笑!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拾到多少元,而用A元表示呢?……

由于学生容易认识具体、确定的对象,而用字母表示的数是不确定的、可变的,因此开始学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本题中的“失物招领启事”是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学生便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中去。在讨论交流中,集思广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理解了新知,并对所学的知识更理解,掌握地更牢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相互帮助、合作的意识,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锻炼了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老师家有一间两室一厅的住房,如图:你能帮帮他算一算这两室一厅的住的面积有多大?要计算面积有多大我们先要测量哪些长度的面积?在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们计算;接下来我还让学生们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如,学过了100以内加减法之后,创设了“买汽车”的教学情境:微型汽车大削价,小林花去100元买了几辆汽车,他买了几辆汽车,是哪几辆?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在我的鼓励指导下,同学们用式子有序地依次表示为:

(1)把100元分解为两个数的和: (2)把100元分解为3个数的和:

50+50=100 40+60=100 30+70=10020+80=100 60+20+20=10050+20+30=10040+40+20=10030+30+40=100

(3)把100元分解为4个数的和 (4)把100元分解为5个数的和 40+20+20+20=100

20+20+20+20+20=100 30+30+20+20=100

学生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这也正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究者、探索者。”这种图文并茂的应用题,使学生感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生活中的问题,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应用题的应用味:漫画的形式更贴近于儿童的实际生活,学生从图中获得各种汽车价钱的信息,又从文字中获取“小林花去100元”的信息,由于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刻板地归为哪一种类型,要想解决“买了几辆汽车,是哪几辆?”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就能得到不同的解法。整个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等学习过程。不仅巩固了100以内认识和加法,而且促进数学的交流,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三、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