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23 00:07:54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第1篇

世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还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伯乐;生活中不是缺少阳光,而是缺少善于发现阳光的心情;万物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人。

有的人总是把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抱怨生活没有一点乐趣,没有一丝美的存在。其实不然,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用心思考,你便会发现,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充满乐趣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踪迹。

你看那花儿

在你失意的时候,当你看到那残花败叶,或许你会认为自己就像那花一样,凋谢着,没有人修剪,没有一丝生命力。在你开心的时候,当你看到那即将凋谢的花,或许你会想到它的无私,它的伟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会想到生命是如此地短暂,我们也应该像花一样,无私奉献,在有限的生命里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仔细观察,你便会发现,其实那花很美。

你看那阳光

一缕阳光照射大地,焕发着一丝生气,照亮了千山万水,照遍了一草一木。其实,它很美,它为我们付出诸多努力,却不求一点回报。

你看那“凤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第2篇

风 景

朱涵煜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心血来潮,大半夜爬起来等着看日出。等了一个多小时。因为无聊,我开始玩儿火柴了。“刺啦”一根火柴点燃了,小小的火焰跳动着,它散发着光和热。几秒钟后,它熄灭了。于是,我又点燃了第二根、第三根……每一团火焰都是那么美,令我感动不已。(这里的描写过于简单。火柴那小小的火焰,就是美的风景。这个细节既是引发“我”思考的缘由,又是下文抒情的基础,就应详写。)

太阳出来了,像一个大红灯笼,挂在空中,很美。可是,没有淡蓝的光晕,我也感受不到它的暖意。(用太阳来反衬火柴的小小火苗,想法很好,但是缺少将两者进行对比的句子,不利于主题的表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你蓦然回首的时候,你是否发现了身边的风景。一点火焰虽比不上太阳的宏伟,但它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美,令人为之心暖,似心中最柔软的一处被触动。(与上文的衔接不太自然。这一段突然写到“风景”,感觉有点儿生硬,如能巧妙地引出对于风景的感悟,就不那么牵强了。)

“黄金有价玉无价。”看到黄金,会感到震撼夺目,摄人心魄。而玉给人以流水汩汩、清凉滋润的感觉。(这两句想表达什么?)从繁重中摆脱,转移心灵的视线,你会发现,生活处处皆风景。因为总是追求着远处的风景,极力地奔跑着,所以常常与身边的风景擦肩而过。放慢脚步,你会发现更美的风景,或许是一棵岩石下的小草,或许是一朵已凋零的花……

升格指导:

小作者能从日常小事中得到感悟,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是很难得的。文章先摆出一个富有哲理的名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就是全文的主旨句。然后从夜里看日出而点火柴,引出火柴的火焰就是小小的风景,并在此基础上抒发个人的感悟:“生活处处皆风景。”文章的思路还算清晰,表达的主题也耐人寻味,但是也出现一些失误:1.题目没有自拟;2.开头写得太多,没有分段;3.内容简单,缺少细节描写;4.过渡不够自然;5.结尾太长,不精练。

升 格

留心小小的风景

朱涵煜

心血来潮,我大半夜爬起来,想看日出。(开篇简洁。似与风景无关,其实暗含伏笔。)

等了一个多小时,我也没见太阳露面。因为无聊,我拿出火柴来玩儿着。“刺啦”一根火柴点燃了,小小的火焰跳动着,散发着光和热。(一现“小小”,引起注意。)几秒钟后,它熄灭了。我又点燃一根火柴,它的光是红色的,有些微黄。仔细看,会发现火焰的边缘是淡淡的蓝色,好美好美。它也在欢快地跳动着,炫耀着自己的美。不过,很快,它也灭了。我又划着一根火柴,“刺啦”火焰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下子蹦到我的面前,那橘黄的火焰温暖着我,驱走了这冬夜的寒气。它没有因为自己生命的短暂而萎靡不振,恰恰相反,它在骄傲地跳动着,摇曳着优美的身姿。(对于小小火焰的描写,观察细腻,语言优美。)我就这样划着火柴,第四根,第五根……在等待日出的那个漆黑、寒冷而又寂寞的冬日清晨,这些小小的火柴发出的微微跳动的火焰,为我带来了光明、温暖和感动。(二现“小小”,引人深思。)

太阳出来了,像一个大红灯笼,挂在空中,很美。可是,它离我那么遥远,而且,我感觉不到它的温暖。(对比手法,烘托了火焰的小、暖、美。)

看着那遥不可及的朝阳,再看看地下凌乱的火柴柄,我突然发现火柴的小小火焰与美丽的朝阳相比(三现“小小”,加以强调),它的美毫不逊色!然而,我们往往对日出之类的风景情有独钟,而对于那些微小的风景却常常熟视无睹。因此,不远万里去观赏名山大川的人不计其数,而在自家庭院里留心观察的人却寥寥无几。(切入题旨,语言耐人寻味。)

以前我就是这样,从没有发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欣赏”的,每天面对着家人、老师和同学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脸,打发着一成不变的日子,枯燥、无聊到了极点。总之,生活中没有什么“风景”。

可火柴小小的火焰唤醒了我麻木的心。(四现“小小”,联系实际。)我试着用心去观察和体会,第一次发现校园是那么美丽,同学是那么热情,父母是那么慈爱……(结合自己的经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哲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词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风景之优劣本不在大小,我们缺少的乃是这种发现的眼睛和回首的态度,只顾着寻寻觅觅,却不知错过了多少美丽的风景。(引用,为下文蓄势。)

请放慢你的脚步,留心身边的风景。无论是岩石下刚露头的小草,还是母亲做饭时那氤氲的烟气,无不令人怦然心动!(水到渠成,巧妙点题。)

只要用心,再小,也是风景!(总结全文,再次点题。语言极富哲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第3篇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那什么是美?我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美是指人长得漂亮?学是景色美?现在我终于懂得什么是美了。父亲一句鼓励的话语,母亲一声抚慰,同伴们的笑容,老师的夸奖……这,不都是美吗?

在我觉得,心灵美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每个人都不能缺少它。不过,我觉得现代社会最缺少的就是心灵美。可是,有一件事却让我见到了真正的美。那是一个寒假的中午。我去学校买东西,发现在学校大门口,围了许多的人,我上去一问才知道:有一个初三的学生,学习很好,可是在路上被汽车撞断了腿,由于家里穷,只的在学校举行一个募捐活动。谁知,天底下的好人还真多,一下就来了许多许多的人来募捐。他们很感谢这些募捐的人。这时,我也忍不住捐了一些。

其实,美无处不在。公共汽车上,能看到青年人、小学生给老人让座;当拉板车的老大伯遇到陡坡正焦急的时候,会有一双有力的手帮助他解燃眉之急。人们的爱心,是一种美;

我努力地默念着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擦亮眼睛,真的惊奇而喜悦地发现美就在我身边。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第4篇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上不缺少千里马,只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只要用心去发现,我就们就能成为伯乐,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的美不在海角天边,而是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眼里的世界是美丽的,阳春三月的阳光,一场雨后干净澄澈的蓝天,那大朵大朵的棉花糖一般的白云,嫩黄的抽出新芽的柳条。山坡上一望无际的小草,公园里竞相开放的花朵都是美好的,只要我们用一颗简单快乐的心和一双无欲无求的眼睛去看它们,就会发现它们的美好。很多时候,人们有太多的欲求,想要穿绫罗绸缎,出门有宝马奔驰,所以对大自然馈赠的美好无动于衷,在不停的追求欲望中迷失方向。

生活中的美不在天涯海角,而是在每个与我们相处的朋友家人身上。公交车上,一个大肚子的孕妇上来,年轻人赶紧起身给她让座,一种心灵美传达到车上每个人的心中,相信以后这样的美会在更多的地方看见。生活中的美也需要我们带着一颗感恩之心,才能真正的感受到。

黑夜里没有月亮,但是一颗颗小星星忽闪忽闪,装点着夜空,陪伴孤独的人如梦,一种温暖一种美自然流露。太阳照射大地,焕发着无穷的生机,照亮了祖国的万水千山,这样大气的美细细品味多么的摄人心魄。你能感受的到吗?

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吧,不要在欲望中忘记了这世界最初的美丽。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第5篇

一、教师水平现状

因地处山区,经济落后,当地美术教材严重缺乏。在林溪侗乡,学校每年免费发放一部分美术教材,全校师生按年级轮换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将本民族特有的美术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但是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课程开发意识薄弱,仅仅局限于使用课本教学,而对美术课程资源的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对身边的美术资源视而不见。由于种种原因,师资严重短缺,导致在林溪侗乡一些学校的美术课程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上,严重影响了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也不够完整,一些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够认真,缺乏热情,在黑板上写下画的题目,便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缺乏对学生美术学习的引导。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美术教师能意识到民间美术资源对美术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对开发民间美术课程资源都大力支持,但由于认识不足而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认为虽然已经编列了一些关于民间美术的课程,但自身对民间美术知识了解得很少,只是知道一些类似编织、刺绣等民间工艺,但又觉得这些工艺品看起来有些粗陋、俗气,要求的课程时间也较长,还是教材上已有的内容较为直观。许多教师并不完全了解校本课程资源及民间美术资源的概念,仍把课程资源看做教科书,不能全面参与到当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只是机械地运用、模仿。

由于民间美术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民间美术和专业美术严谨的学科性与客观性大为不同。一些教师总是误以为,单纯将民间美术以模仿为目标在美术课堂中加以运用就是对民间美术的延续,而忽略了民间美术中质朴、夸张、简洁的艺术美,淡化了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情感表达。更有甚者误认为民间美术造型怪异、繁杂,甚至掺杂着许多迷信色彩,不了解民间艺人所运用的多视角、多空间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认识不到民间美术形象对客观世界本质特征的再现。

要从根本上弥补教师认知水平上的缺失,对美术教师的培训应该更倾向于少数民族等边远山区。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的提高极为重要,如开展针对偏远山区的“国培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园丁计划”等。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鼓励、吸引高素质美术教师来到山区任教。作为当地的美术教师,其也应紧抓民间美术这一母体,扬长避短,利用当地优秀的民族民间资源,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美术教学课程,培养中小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二、经费保障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第6篇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委靡的音符.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尘市间有多少美好,就有多少遗憾..我们要学会给心情涂上颜色.不要对生活有过高的奢望,不要总认为生活充满了和煦的阳光,其实生活中不仅有鲜花盛开,蝶飞凤舞的美好世界,更会有狂风暴雨,刀光剑影的严酷考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就是这样。不是所有的花都开在阳春三月,不是所有的果都产在清风送爽的金秋,不是所有的歌都唱在令人心动的时刻。

曾经,听父亲将了这样一段故事:在一个小山村,有一对残疾夫妇,丈夫双目失明,妻子双腿瘫痪,但是,他们对生活并没有失去信心。春天,伴着欢快的鸟鸣,丈夫背着妻子在田野里拨下了一栗栗种子;夏天,伴着炎炎的烈日,丈夫背着妻子在田野里收获丰硕的果实;年复一年,丈夫用双腿丈量着生活,妻子用双眼观察着世界,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有人问:“你们幸福吗?”丈夫说:“我虽然失明,可还有健壮的双腿”,妻子说:“我虽然瘫痪了,可还有明亮的眼睛,”由此可知:只要我们心里充满了阳光,生活永远是美好的,只有抱着一份虔诚美好的信念,才能感到心灵栖息的乐园。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第7篇

关键词 中学美育 美育功能 美育缺失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50-02

美育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很大原因在于美育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功能,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总体来说,美育主要有这几种功能:

1.认知功能。朱光潜先生在《对待一棵松树的三种态度》一文中论述了人类认知的三种类型,实用的、科学的、美学的。美学的观点是对人类认知世界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态度,这种方式和态度并无直接的功利性可言,而是诉诸于感官,达到一种感性的愉悦,当然心灵的体悟和直觉在这一过程中也是少不了的。美育的认知功能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摒弃一切利害关系,将主观意识投身到审美对象中,获得一种诗性的感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教育功能。美育的教育功能不仅包括美术课上的艺术美的技艺传授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还应包括生活美、精神美等道德修养的提升。“通过美育,能够以‘美’导‘真’”。人们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时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修养也可以推动人们的科学研究,这在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例证。”实际上通过审美训练,人们可以有效地在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方面大显身手,比如美的事物通常与善、真相伴,善和真作为一体两面的品质,没有理由不美。

3.实践功能。虽然美育强调的是非功利性,但在生活层面上又有着实践价值。比如城市与乡村的建设,有必要一改过去陈旧、落后的面貌,在规划设计中就包含着审美的因素;再说人的衣食住行,往往都离不开审美经验,时尚的流行色因为款式新颖、造型奇特,就很能受到大众的欢迎;一直到个体相貌的美丑,甚至能塑造一个人的命运。凡此种种,美育的实践功能无处不在,或隐或显,或贯穿始终,或发生流变,这背后都有审美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掌控。

一、中学美育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国家教育大纲》中明确地把美育放在与德智体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但美育缺失却是当下中学教育中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一美育是与真善隔离。在教育实践中,经常碰到说谎的孩子,不排除有善意的因素,但就谎话本身而言,谎言与“真”对立,显然就将与“美”隔绝,因为真是美的质的保证,没有“真”,“美”是虚幻的。而“善”虽属于道德层面,但也是美的内在要求。善的事物不一定美,但不善的事物一定不合内在美的要求。报纸上有一则新闻:一个学校的一位物理老师不幸患病住院,诊断为肝癌晚期,当校长把这一噩耗告诉给学生时,这个老师教了三年的班级的学生非常着急的是他们的物理课谁来上,却没有一个学生询问老师的病情,更无人提出要去看望老师。这种冷漠、自私的心态显然不善,当然也就不会是美的。二是以丑为美。艺术有审丑的论述,审丑是对应审美而出现新词汇。有人把审丑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审丑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可是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会走出欲望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生活中的实际情形却恰恰相反,比如芙蓉姐姐、凤姐等网络红人的出现、人大苏紫紫所谓的行为艺术,都说明我们处在一个可能被审丑营销的陷阱中,大众青年的欢呼多少带有一种噱头和心理补偿的因素。种种不美的教育现象不时出现,就是在提示我们,美育如果不加重视并贯彻执行,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不仅无法创建美的环境(自然的、社会的),也将缺少健全的审美心灵,其危害程度是堪忧的。

究其实,当下中学美育的缺失至少存在以下四个主要因素:

首先是社会美育的环境缺失。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社会和时代提供给我们什么样的环境,我们将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明星丑闻、官场黑幕的层层曝光当然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因为大众有着知情权,但对于纯粹的个人隐私还是有必要封杀,不然对青少年的荼毒将贻害不浅。而且丑恶的暴露不仅仅是暴露为止,还要分析其后面的缘由,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美当然需要在与丑的对比中得以彰显。

其次是家庭美育的角色缺失。家庭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是首当其冲的,它扮演的启蒙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可是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危机,比如家长式的压迫型教育、溺爱型教育至今仍占统治地位,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在人格上是不健全的。有资料显示,中国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这样就使得他们没有很好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中国家庭过分重视智育,在意孩子的分数,对德育有所忽略,而美育更在考虑之外了。另外中国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有着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他们连家庭的温暖都很难体会,更别说什么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实际上,我们古代有些重视家庭的审美教育的生动例子,如孟母三迁,在希望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能陶冶人的审美情操,这样才培养出孟子那样杰出的圣人。

再次是学校美育的功能缺失。学校教育固然不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但对于美的鉴赏和分辨能力还是需要重视起来。可是在中学教育的实践中,因为高考制度的因素和利益纠缠,审美教育在多层面上是缺失的。即使是美术专业,教的往往是美术技艺,直接应付的是高考专业考试,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专业内的美育也有缺憾。其实,美术专业,当然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但也不可忽略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是将来成艺术大器的根本保证。

最后是自我美育的心灵缺失。在我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在于,人有着自己思想和感受世界的心灵,还在于人有着自我反刍的功能,即自我教育。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可是看看周围青年学子们,许多人盲目自大,对外在世界的无知,对自身力量缺乏客观的考量,更缺乏一双慧眼去发现美、践行美,这样的成长注定充满变数,人格焉能完整?其实,美不一定是难的,美在客观独立、外在于人的同时,关键是人能否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体悟美的心灵。

二、中学美育缺失的应对策略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中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来弥补美育的缺失呢?苏格拉底早就说过“认识你自己”,这是人生根本性的命题。审美作为一种主观认识活动,需要的是对美感受的敏锐感官以及对美充分体悟的健全心灵,而且要保持对美有着适当的距离,这样才能客观的欣赏美、感受美、体悟美,从而达到愉悦感官和心灵的作用。教师的一个职能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修养身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美的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来对学生言传身教。“言传”需要纳入到课堂教学秩序中,在包括音体美在内的课堂中,美不仅可以用来开发智力,促进思维,还可以加深对艺术美的理解,像音乐的感染力和想象力,美术的直觉作用,体育的形体美观等等都有潜力可以挖掘。而“身教”则是一种示范引领作用,比如教师的仪态端庄,举止优雅,语言得体,就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性,美也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总之,教师应该把美的教育活动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美的语言教导人,以美的行为感悟人,以美的环境陶冶人,以美的画面情境及美的上课艺术激发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艺术等修养。

要注意发挥美育形态的多样化功能。在以往的美育实践中常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即以艺术或文娱活动取代美育其全部内涵的狭隘的美育观,其实质是对美育工作缺乏科学的目标、缺乏系统思考、缺乏规范管理。真正的美育要把美育纳入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相得益彰;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开展美育实践工作,不仅限于音体美的教学中,还应扩展到其他课堂、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限于学校教育教学中,还要渗透到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真正将其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来抓,来落实,这样的美育才会焕发生命力。

有论者指出,席勒认为理想人格的塑造在于理性和感性的自由完美的融合,“其必由之路是便是审美教育”。而在我看来,美育的真正内涵,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激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和个性的彰显。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心灵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美育当然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美育不光要培养一个人的生活技能,增加他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安顿他的灵魂,并使他的灵魂变得高尚。

参考文献

[1]徐恒醇.《美育书简》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第8篇

关键词:残缺 圆满 人生经历

一旦进入徐的文本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满是孤独印痕的残缺。残缺成为作者笔下人物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他孤独体验的表现。同时,他的字里行间又有着对圆满的不离不弃。

一、残缺:文本与现实的留白

在徐的作品中,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残缺的表达。残缺,顾名思义,就是事物整体的不完全、不完满状态。其本质已在词源学上显示出它与完美的对立。“残缺成为作者笔下人物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他孤独体验的表现。从文本细读及情感体察的角度去解悟文本中充满残缺的孤独印痕,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及文本的深刻思想内涵。”[1]《时与光》文本中,他对于残缺的表达很具有代表性,我们且以文本为例,剖析一下他的残缺表达。

1、生活信仰的缺失

① 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

《辞海》给出的“信仰”的定义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2]《时与光》中,主人公郑乃顿的生活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他是个没有信仰的人。他自认为是个偶然论者,他随波逐流所以相信偶然。故事开始时他与陆美娜的结识,他去赴陆美娜的约会,完全是因为他没有事情做,正是在这种“闲”的生活状态下,对于陌生人陆美娜的闯入,他兴致勃勃的与之周旋,对于她的邀请也欣然赴约。正是因为他的随波逐流,他与陆美娜之间的感情介于朋友和情人之间,他甚至与陆美娜发生了肉体关系。正是他的随波逐流的心态,使他徘徊在林明默和罗素蕾之间犹豫不定,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

② 猎艳与专情

在文中,郑乃顿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借住在萨第美娜太太家,对于林明默一见钟情,林明默的沉默与神秘深深的吸引着他,他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她,他的感情深沉热烈,从这个角度来看,郑乃顿是一个专一的男子,也是一个值得人爱的男子。但是,让人不解的是,他在深爱着林明默的同时,与陆美娜继续亲密的交往,并且在一天晚上与陆美娜发生了肉体关系。不可否认,陆美娜是美艳的女人,对于男人很有诱惑力,她的身边也有很多男人围着她转。但她不是,而是舞蹈家,郑乃顿在深爱着林明默的同时,跟一个女性朋友上了床,而他只归结为诱惑,只是在当时有点不安,而没有对于自己行为失控的内疚,这是他作为男人猎艳好色的一面。

2、家庭生活的缺失

在《时与光》中,我们略略注意一下就能发现,文中的人物大都缺少家庭生活,比如郑乃顿,他是孤身一人漂泊到香港,我们从文本中只能大概知道他是因为失恋来到香港,对于他的身份,我们并不明了,对于他的家人,对于他之前的职业生计问题都没有提过,对于以前的朋友,也从来没有联系过,就好像他凭空出现在香港,开始了一段新生活。萨第美娜太太,她是文中唯一一个有过家庭的人,可是我们看她的生活,住在一所大房子里,而在同一屋檐下的人,都不是她的家人,只是一些孤身的房客,她的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定居,没有生活在她的身边。对于旁都和尤美达,他们两个是兄妹关系,但无论是他们各自生活还是聚在一起,他们都没有提过家人,好像是两个很独立的个体。还有多赛雷,苏雅,无一不是没有家人,独自生活。

3、职业生计的缺失

《时与光》文中的人物,除了没有家庭生活外,也很少写到他们的职业生计。如多赛雷,我们只知道他来自英国,而他究竟以什么为生,徐并没有交待。还有林明默,也一直没有写到她的职业,文中提到她住在萨第美娜太太家里,可见她没有自己的房子,她有自己的汽车,可见她有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通过分析我们也仅知道这些。苏雅父母双亡,靠在歌厅唱歌维持自己的生活,她认识了林明默以后脱离歌厅,开始跟着帕亭西教授学习声乐,她的生活来源是受林明默的资助,而林明默依靠一份什么职业来维持她和苏雅两个人不菲的开销,而且生活质量还比较上乘?这一直是一个疑问。另外的几个人物,郑乃顿是作家,陆眉娜是舞蹈家,旁都是导演,尤美达是编辑,剧作家,这几个人的职业,总是让人觉得他们的职业是为故事的情节发展而设计的。几个主要人物在角落待命,一旦故事情节需要,人物便准备随时为发展剧情而出场。也许是因为这个方面的交待有所欠缺,读徐的小说,总有一种编故事的感觉。

二、圆满:焦渴心灵的给养

在徐的作品中,除了残缺的表达比较突出之外,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那就是对圆满的言说。在他的作品中,爱情和友情在精神层面达到了圆满。他对于爱情和友情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1、爱情:超脱世俗的纯精神之恋

对于爱情的描写,徐总是处理的很纯净,两性之间的爱情是纯精神之恋。在《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海兰和白蒂都深爱着“我”,而海兰为了成全白蒂,自己跳海自杀以成全他们两人,这种牺牲,不仅因为她对白蒂深深的友情,更是因为她对“我”的爱情。在《时与光》中,郑乃顿对林明默的爱情也是完全脱离世俗的纯精神之恋。他第一次遇见林明默,林明默正在音乐室听宗教音乐,林明默安静,神秘,他只看到了她的侧面便爱上了她。他最后不爱林明默,是她显出精明能干的一面以后,林明默的安静神秘消失了,郑乃顿对她的爱情也消失了。郑乃顿爱的不是林明默,而是与林明默爱情的距离。

2、友情:永恒的港湾

徐对于亲情的感受比较少,所以他对友情非常看重,在他的作品中对友情的描写也比较多,《时与光》对友情的肯定与歌颂浸透在字里行间。尤美达与郑乃顿之间的友情非常纯粹,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都互相帮助,没有任何功利目的。郑乃顿在尤美达地帮助下从初来香港时的漫无目的,最后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和生活重心。多赛雷给予苏雅无私的帮助,使她在艰难的人生中看一丝曙光,让她重新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当他得知苏雅爱上自己并且感情不能自拔的时侯,他和她相约三个月,如果苏雅没有找到人生寄托,他会放弃自己的修行,回来与她结婚。为了成全朋友的幸福而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种牺牲让友情光芒万丈。

三、原因探究

一部作品总是与作家的个人生命体验息息相关,《时与光》中的圆满与残缺,与徐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一下徐的经历与他的作品内涵之间的关系。

1、童年经历:孤独无依

徐的童年应该说是比较凄苦的,他的父母感情不合,父亲总是在外面找女人,在他五岁的时候,他被父亲送去寄宿读书,没有亲人的照顾与安抚,他的童年是比较缺少关爱的。另一方面,徐读书求学之路走得比较顺畅,不间断的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从心理学改到哲学,而且还有机会去国外留学。少年孤寂与求学生涯,让他的个性敏感而又深刻,他的亲情需求一直处于不饱和的状态,所以对感情的需求转移到友情和爱情上面。他很依赖朋友,他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大学毕业,离开北平的时候,他的房子让给一位朋友住,他的书就存在房间里请朋友照顾,谁知过了一个暑假徐回去的时候,朋友竟把值钱的书都拿去卖了”[3]不过,“他仍旧视北平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并把那里的朋友视为最好的精神寄托。”[4]

2、婚恋:欲说还休

在婚恋方面,徐的经历比较坎坷,他一生中经历三次婚姻。第一次与赵琏的婚姻,以对方的情变终结。第二次与葛福灿的婚姻,两个人的感情基础是比较好的。但是当时社会政治气氛紧张,在恐惧中徐只身一个远走香港,没有多久香港与大陆的大门关上了,他们的夫妻情分就此完结。相爱但是不能相守,婚姻带给徐的是又一次的遗憾与无奈。第三次与张选倩的婚姻,一直维持到他去世,只有第三次婚姻是稳定的,让他能够有一个最后的归宿。徐对婚姻的感受比常人要多些无奈的体验,对于婚姻的不确定感,让他对婚恋持悲观态度。《时与光》中,除了尤美达与何医生之间感情比较稳定外,其他人的爱情几乎没有圆满结局。郑乃顿与林明默、罗素蕾和鲁地之间,结局是两人死亡,一人沦为囚徒;旁都与陆眉娜,方逸傲之间的爱情,最终以陆眉娜终生残疾、方逸傲死亡而收场。

3、生活轨迹:漂泊动荡

徐的一生漂泊动荡,这种生活方式深深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普通人的生活,日常事务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作品往往写实居多。而徐由于生活方式的漂泊不定,他的作品写实成份很少,情节离奇居多。比如《阿刺伯海的女神》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生在大海上,从故事开始到结局,始终是缺少人间的烟火气息。《时与光》也是如此,故事发生的很偶然,郑乃顿没有目的的漂泊到香港,偶遇了陆美娜,然后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郑乃顿是个偶然论者,他觉得一件极其偶然的事件,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都可能因此让生活改变,这些都是受徐的生活状态影响的结果,他一生漂泊动荡,更增加了他对人对事的不确定感,郑乃顿的偶然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徐的人生哲学。

总之,我们细读徐的文本,他对于残缺与圆满的表达情有独衷,这跟他的生命体验有关,他抒写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他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娟: 《一种说不出的残缺――论徐的孤独及小说创作》, 2006年硕士论文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年, 1898页

[3]吴义勤、王素霞:《我心彷徨徐传》,2009年上海三联书店,第36页

[4]吴义勤、王素霞:《我心彷徨徐传》,2009年上海三联书店,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