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融资论文

企业融资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3:14

企业融资论文

企业融资论文第1篇

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

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

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

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

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

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

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

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

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

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见表2)。

表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结构(%)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内源资金75544662443475外源资金25405926526632其他06-51240-7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平均数。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

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

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

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

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

5.杨咸月,何光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

企业融资论文第2篇

融资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也是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证。无论是初创时期,还是扩展和发展时期,公司的成长各个阶段都需要融通资金。资金融通渠道的匮乏,造成企业丧失了活力和竞争力。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状况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融资需求强烈,资金用途明确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调查结果显示,最近3年曾经向银行申请过贷款的约占60%,企业所获资金主要是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其中59.1%的中小企业用于扩大生产,用于维持正常生产和更新技术的仅占23.4%和13.6%。按企业销售额增速分类,中速增长(年增长率在20%-50%之间)和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大于50%)的中小企业中,用于扩大生产的比例更高,分别为71.4%和60.24%。这些数据说明,珠三角中小企业尤其是优质中小企业,由于扩大生产以及技术升级对资金需求十分强烈,所以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瓶颈。2.外部融资困难、内部融资为主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具有要求急、周转快特点,但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要求,基层的权限少,控制严格,批准手续繁琐,时间长。商业银行放贷难以达到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时效。调查显示,高达70%的中小企业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手续复杂,中小企业第一次成功申请贷款平均需时28天,老客户也需要20天;如果基层权限受限,需上级审批,从审批到放款平均需要43天。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创业资金来自于个人资产、私人借款以及企业内部积累、内部挖潜等。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由于难以从外部融资或考虑融资成本,往往通过找亲戚朋友借钱的方式筹集资金。根据世界银行所属的国际金融公司的调查,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的收益,近年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3.融资成本高、融资额度低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本偏少,财务管理不规范,抵押物少或手续不完善,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在银行融资时通常要上浮在20%以上,加上评估费、担保费等中小企业实际支付的利息,约高出银行贷款率的40%以上,并且审核的额度一般较少,难以真正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中小企业难以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借款,可求助于广东发达的民间借贷,但民间集资范围、金额、利率、期限、用途等一系列要素均没有统一的规范,融资成本非常高,在广东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已经达到20%以上。这对于年利润率只有2%~3%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额费用。

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及成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1.中小企业竞争能力差,经营风险大中小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较少,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附加值小,生产利润受制于劳动成本,企业自身的自有资本偏少,没有稳定的现金流,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也较差,造成银行无法借助完整的企业组织链条来发挥融通资金的作用,在银行信用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内控不严或者管理不足,容易造成企业决策失误,企业资源浪费,资金营运能力不强,企业运作效率低下,资金利用率低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情况。直接导致经济效益降低,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2.中小企业信用观念缺失,融资缺乏抵押物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对资金使用缺少统筹安排,计划性不强,加上中小企业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投入资金大,而销售资金回笼滞后现象,往往出现有意或无意不能及时归还银行借款,其结果企业自身的信用受到伤害。部分企业借债还钱的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失,以破产、改制为名逃避银行债务。种种这些,造成了整个金融行业对中小企业融资意愿不强,各大银行对信用评价不高的中小企业,采取“惜贷”、“慎贷”措施控制贷款量。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很难得到贷款。当前,信用贷款的要求较高,额度也较小,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处于创业的初期,整体规模小、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可用做抵押的资产不多,而且固定资产少、资产流动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厂房大都是租赁的、设备专业性强,难以变现和变现率低,不足以作为贷款抵押物等问题,同时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造成大多数中小企业不符合申请银行担保贷款条件。另外,部分地区作抵押贷款的成本也较高,比如抵押品登记、公证都要收取较高的费用,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外部层面的因素

1.政府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近年来,广东省政府按照国家的要求设立了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但相对全省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专项基金资助范围和力度仍偏小,申请资助的手续也比较繁杂,审批时间过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的帮助,大多是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缺少实质性的帮助。新兴的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因为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支持配合不够,影响担保机构作用的发挥。目前工商登记及其年检信息、贷款记录信息、纳税信息和财产登记信息等信息系统目前都不对担保机构开放。担保机构的反担保登记难以落实。很多合同登记部门只办理银行要求的抵押合同登记,不办理担保机构要求的反担保抵押合同登记。此外,担保机构也不能查询有关中小企业的社会公用信息,上述原因使得担保公司难以有效识别和控制担保风险。在中国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一直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尤其还缺乏个人破产的相关制度,这样对追诉相关的经济责任的实现大打折扣,无疑大大的增加了投资人的投资风险。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约束和惩罚融资方的“爽约”行为,投资人的权益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对于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贷款没有法律法规的保护,造成一方面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利润,影响了再扩大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技术创新的投入。2.中小金融机构体系的缺乏中国目前银行结构单一,银行间缺乏有效竞争。由于小企业贷款单笔融资额度小,贷款户数多,行业分布广,资金需求具有频率高、数额小、时间性强等特点,与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相违背。金融机构贷款普遍存在着所有制的歧视,存在着对中小企业“惜贷”的现象。金融机构同样作为企业,出于自身的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经营管理要求,在发放贷款时,都会对发放贷款对象进行选择,长期以来,由于公有制企业通常属于大中型企业,比较有保障,风险比较小,且有国家做后盾,而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仅风险大,出现风险后又得不到补偿,所有制不同企业,产生风险后果的不同,逐步形成了商业银行注重投资国有企业这样的所有制偏好。中小金融机构体系的缺失。调查显示,立足于当地中小企业的以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受到了中小企业的普遍欢迎。而对中小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分析也证实了其主要业务对象是中小企业。这说明“大银行对大企业,小银行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在我省确实客观存在。然而,无论是从掌握的信贷资源还是从中小企业所获信贷资金支持的实际数额来看,广东省中小金融机构还远远不能与国有商业银行抗衡,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融资的实际需要,我省“大银行对大企业”金融体系基本形成,而“小银行对小企业”金融体系则还未建立。民间金融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对正规金融有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在正规金融无法保证企业获得贷款的情况下,民间金融起着调节市场资金余缺的作用。然而,政府为了防止潜在的金融风险,对民间借贷严格加以限制,许多民间金融活动被严禁,却忽视了其给中小企业带来的资金支持作用。由于国家除了限制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办法、意见或制度,导致了民间地下金融活动的盛行与民间金融发展无章可循。

三、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考虑到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起步较晚,因此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扶持两个方面进行。

(一)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

1.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诚信水平中小企业应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首先,民营企业要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引进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加强制度建设,要以现代企业标准和管理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规范,建立起对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相制衡、互相约束的机制。最后,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增加财务信息透明度。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诚信水平。一方面,要通过企业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市场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建立起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守信观念,按时、按量偿还债务,杜绝失信行为的发生,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2.适应时代潮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创新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淘汰。中小企业需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通过技术创新,一方面为自己创造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通过产品的影响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在知名度提高的前提下,方可获得融资,企业才能不断壮大。在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要建立创新理念,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二)从外部环境的角度

1.强化政府的扶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例如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须达到贷款总数的20%以上。规范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同时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明确相关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模式和保障措施等,促使中小企业融资走上法制化轨道。信用缺失、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信用环境,对于缓解中企业融资困难,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抵御信用风险具有重大的作用。当前,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培育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加快信用中介体系建设,整合工商、税务、质检、银行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建立信用数据库,逐步建立一整套的通用信用查询系统。建立一套严格的信用奖惩机制,通过工商、税务等部门对优良中小企业的纳税状况、信用记录进行公开褒奖,并形成制度化,对中小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进行批露,形成全社会讲信誉、重信用的良好社会环境。2.建立多层次、全方位金融体制建立与中小企业规模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多层次、全方位银行体系,特别是加快微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建设。微金融是专门面向小型和微型企业及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的、小额度的、可持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微金融的发展,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为存在投资欲望的中产阶级提供更加宽广的投资渠道,能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为资金持有者创造收益。发展互联网金融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迅速崛起。由于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游走,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违约率低。当前互联网金融格局,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商化创新等;非金融机构则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电商企业、人人贷(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四、结论

企业融资论文第3篇

(一)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

西部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这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企业发展的瓶颈。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有81%的民营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60%的企业“没有中长期贷款”。国家统计局的《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表明,在生产经营上,融资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企业仍为68%和14%,资金不足成为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融资方式单一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融资的方式非常不对称,95%以上都是向银行贷款,还有5%的是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银行贷款,然而,垄断了信贷资金达80%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将发展战略定位于“大行业、大企业”,使中小企业在借款时,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不仅很难获得优惠利率,而且还要求支付比国有大中型企业借款多得多的浮动利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中小企业还要付出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融资成本偏高。

(三)非正规的融资现象严重

西部地区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数量不足,在无法获得各种正规融资渠道的前提下,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拖欠货款、私募股本、向亲人借贷和内部职工集资等民间借贷行为,在西部某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资本构成中,民间借贷的资金占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小型的企业基本上是采取这种方式融通资金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大约有60%以上的民营企业发生过这种民间借贷行为。对于通过内部集资的企业来说,集中和联合社会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分享其资金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如果集资活动中缺少了必要的管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和纠纷。以非正规方式获得资金也很困难,即使获得了也往往资金成本过高,最终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西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民营企业自身的制约

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其基本属性决定了自身的素质较差,这是造成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1、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低

西部的多数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或者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不高。许多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甚至部分民营企业在贷款前才草率制作企业经营情况记录,弄虚作假。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凭借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水平很低,甚至在利润最大化面前违规操作,这种做法使银行对企业真实的组织结构、法人素质、经营状况及运行体系等背景资料难以准确判断和把握,增加了银行审查、监管难度,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从而银行拒绝给其贷款。

(2)民营企业未实现规模化经营

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经营决策者素质有限,经营管理无序和粗放,许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工业品加工领域,技术研发能力差或者根本就没有研发组织机构,引进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产业升级换代进展缓慢,经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失败率。金融危机爆发后,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加大,出于风险考虑,银行更加谨慎贷款的发放,对于经营前景不透明,预期收益低的西部民营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3)民营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产可担保抵押

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发放贷款,贷款企业应提供担保、抵押,而民营企业自有资产较少,负债能力也相应较低,加之企业与企业相互之间不愿意担保,彼此之间拆借的能力差,由于无法提供必要的资产担保,无法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最终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二)企业外部环境的制约

1、民营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差,引资能力弱

我国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欠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基础薄弱,积累不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加之西部地区在思想观念、人才素质、政府效率、市场和法制状况等软环境上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导致对外资缺乏吸引力,引资能力弱。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差,发展速度缓慢,获益能力和大型企业及东部地区同类企业相比都比较差,国家虽然有了西部大开发和东部支持西部等利好政,但大多数资本的投资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上,民营企业获得的投资少得可怜。对西部不仅利用外资数量少,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云南、广西、陕西五省市,利用外资最少的是青海、、新疆三省区。每年西部利用外资约占全国4%左右,增幅有限,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

2、金融机构贷款更加谨慎

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商业银行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资金运用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原则,由于西部地区的预期收益率低而投资风险相对较高,从而出现东部银行资金流入少,西部银行资金流出多的局面。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借贷资金时更加谨慎,不仅考虑利润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考虑资本回收的安全性。出现了民营企业与政府及国有企业贷款不同的条件要求,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几乎全部都是短期贷款,而且贷款数量有限,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资金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惜贷”、“慎贷”已经成为金融危机时期银行的普遍做法,作为资金来源主渠道的银行却并未向民营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

(三)资本市场不健全

资本市场是企业筹资、运作的场所,但是它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尚无通道可以进入,主要是缺乏一个场内与场外交易市场相结合、私人权益资本与公开权益资本相结合、一般投资公司和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者相结合的规范的、适于各类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小资本市场体系”。西部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赶不上东中部企业,从而造成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低下,证券化和票据融资受阻,使得西部地区资本发展相对滞后,股权、债权直接融资占的比例较小,上市公司少,说明资本市场的利用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信用缺失、担保体系的不健全是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刚刚出现,但是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规范信用的法律,特别是规范民营企业信用的法律或法规。基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又缓慢,远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实际需要。虽然政府部门有贷款担保机构,但大多数管理分散,规模过小,分布极不平衡,而且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因此作用十分有限。在西部几乎没有担保公司愿意涉足这个高风险的领域。即使能够拿出好项目,民营企业也往往因自身存量资产不足而找不到合适的担保机构,得不到信贷的支持,转而向民间非正规渠道借贷,其面临的风险过高。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既要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要创造民营企业生存的良好外部环境,既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更要从机制建设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达到内外并行,合理规范,形成民营企业融资的良性循环体系。

(一)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增强融资能力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健全的财务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条件,民营中小企业必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财务制度,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提高其融资能力提供可靠的保证。强化管理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善资信状况,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行业发展状况,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遵守诚信,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融资创造条件。加强融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和领域,增加自有资金。民营企业应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成本效益观念、风险观念和法制观念,增强财务杠杆意识和融资责任意识,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多样化,改变完全依赖银行融资的思维方式,努力增加自有资金和企业资产。

(二)建立健全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民营企业要拓宽直接融资体系。通过股份制改造,既可以快速筹集资金,又可以明晰产权,增强企业凝聚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高科技风险基金,提高企业技术等级,开发高科技产品,加大技术含量,调整民营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建立上市门槛较低、监管制度灵活的二板市场,为高新技术民营中小企业筹集资金提供有效渠道。完善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体系。一方面通过转变观念,抛弃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偏见,研究和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和成分的地方性、行业性和混合型的中小金融机构,专门服务于民营中小企业。完善民营企业信用制度。民营企业必须完善信用制度,提高信用度。建立一批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具有权威性的信用等级评估机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三)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

完善和健全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民营企业经营和融资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由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自身存在弱点,需要政府进行适度干预和支持,加强宏观指导,制定发展战略,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困难。通过政府引导,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发挥其在信用担保方面应有的作用,可以大大降低银行贷款的金融风险,消除其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李娜,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当代经济研究[J],2007(2):42-44.

2.李毅,解决中国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难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J],2006(4):63-66.

3.田歌,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道路探究,商场现代化[J],2007(10):183.

4.刘卫,我国中小企业私募融资的SWOT分析,学术论坛[J],2007(10):122-125.

企业融资论文第4篇

我国中小企业近年发展迅猛,并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对GTP贡献率达到60%、提供75%就业机会、创造了50%左右的出口和财税收入,却普遍出现资金链严重吃紧现象,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融资渠道单一。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上,自身积累56%,亲友筹借14%,金融机构融资30%(绝大多数是期限不超过6个月的银行贷款),金融机构融资只能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

融资成本高,负担沉重。中小企业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小、频率高,加大融资成本。对于银行来讲,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小、次数多、信用担保弱,造成银行经营成本高,管理费用上升。对此银行采取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提高。

融资风险大,影响企业生存。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期限短,企业本身资产少,受经营影响,可能会导致银行贷款归还困难;同时各家银行为控制风险,不会为还贷困难的企业提供后续资金,直接威胁到企业生存。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

(1)经营风险大。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般都集中在老板手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比较缺乏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银行审批贷款的时候,要考虑这一经营风险。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使得经营成本上升,生存盈利空间大大压缩,经营风险更大,银行更加不会轻易批准这些企业的贷款。

(2)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人员变动频繁。导致财务管理不规范、不稳定。很多企业为逃避税收,出具虚假财务报表。金融危机下,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为得到贷款,就有可能出现企业掩饰财务上的亏损,进行财务作假。这就使银行有可能无法真实辨别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3)资产担保不能令银行满意。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和弊病使得银行在提供贷款时,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产担保抵押品。金融危机下,银行从整体市场环境和自身利益出发,对资产担保抵押品要求更加严格。而且中小企业一般比较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和可以担保的其他资产,资产评估的费用也较高。这些都降低了中小企业得到银行抵押贷款的可能性。

从金融机构方面来看:

(1)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失衡。我国目前仍然是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体制。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财务管理等原因,使的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比较谨慎。金融危机下,银行为了保持最佳盈利水平,为了规避风险,银行信贷“保大放小”的做法成为必然。这样中小企业得到及时贷款资金的机会就更小了。就算有少部分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其利率水平也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普遍上浮30%到40%,直接造成对资金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渐趋紧张。

(2)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银行组织体系里,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有众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银行。有一些中小商业机构,从总体看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能力不足,这也减弱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在金融危机下,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也会更加考虑自身的盈利性和贷款安全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也会更加谨慎。

(3)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的渠道可以是直接融资,也可以是间接融资。就目前来说,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直接融资渠道不成熟、不畅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间接融资,也就是依靠银行来达到融资的目的。金融危机下,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条件也比较刻薄,增多粥少,最终获得银行贷款,难上加难。

从政府方面来看:

政府部门的扶持一直倾向大企业,对大企业实行大规模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对来说,明显不够;相应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金融危机后,众多的中小企业倒闭,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距中小企业的需求还是相距甚远。

三、金融危机形势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完善自身体制

(1)事前做好论证,充分评估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中小企业做好融资的前提。中小企业正是因为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所以,中小企业在筹划每一笔融资时,首先要对资金的投放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充分论证资金是用于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保障,还是用于市场竞争的规模扩张,或是用于高收益的风险投资项目。

(2)扎扎实实运营资金,不断提高资金收益,是中小企业实现融资需求的基础。市场经济,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只有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美好发展前景的企业,银行才会放心地把资金投放给他,让企业投入其生产经营,从中获取预期收益。中小企业在其资本实力还不够雄厚的情况下,必须立足现实,健全制度,完善管理,抓好生产,优化经营,扎扎实实运营好现有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是中小企业实现良性融资需求的基础,也是中小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

(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必备素质。中小企业的融资不论是融资规模,还是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都无法与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相比拟,因其既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又没有健全的融资制度,要想建立良好的融资环境,那么出色的沟通能力将是企业能否顺利融资的关键。中小企业必须主动与银行进行沟通,向其详细说明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计划和财务状况等企业基本情况,重点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和产品的未来广阔发展前景,如实说明企业当前所面临的资金困难,并向其提供详细的资金使用和回收计划,用真诚取得信任,用实际行动和企业的发展前景赢得其认可。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与银行保持密切的沟通,以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银行人员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视察,加深其对企业的了解,验证资金投放到企业的实际使用状况,认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资金按期回收的安全性,从而增强对企业的信心,使其能够自愿给予企业的更多支持。可以说,对每个中小企业,能够保持与银行的良好沟通关系,是其实现融资策略的必备素质。

(4)树立良好的融资信誉,扩大长期融资规模,是中小企业改善融资的关键。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性质,企业信誉整体而言比较差,从而造成各类融资渠道都比较谨慎,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中小企业的融资之路更加艰难,特别是长期融资项目很难达成协议。形成了制约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要想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唯一方法就是珍惜每次得到的中长期融资机会,抓好企业自身管理,优质运作投资项目,实现项目的超预期收益,这是与融资方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的根本和基础。长期融资的实现程度成为中小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

(5)培养风险意识,重视融资风险,是中小企业融资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保持一个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把财务风险控制在安全水平范围内,是其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重要融资因素。然而,现在有许多中小企业不是这样,他们无视自我发展的实际,不注重自我积累,不依靠内在发展,而是尽可能把项目做大,盲目上规模,超负荷借贷,最终导致将企业的利润消耗殆尽,造成经营“透支”,不但没有加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反而给企业带来新的负担。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破产就是因融资规模失控,不堪承受高额负债而走向死路的,对此,中小企业必须引以为诫。(6)中小企业在利用银行贷款融资的同时,充分利用内部融资方式。金融危机下,就业环境不乐观,在这样的形势下,员工不会轻易离职,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会太高,因此可以通过类似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方式融资,设定若干业绩和工作年限等限制条件,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达到融资的目的,也能留住核心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也增强了还贷能力。

2.完善金融体系

(1)国有商业银行应适当调整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金融危机下,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寻找和培养有市场、有潜力、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也给自身带来新的利润支撑点。

(2)建立和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对于大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经营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其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服务,缓解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

3.政府加大扶持。金融危机下,及时的资金补充是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比如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金融危机。

总之,金融危机下,只有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政府共同努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企业融资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浅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09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50.2%。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实现就业的重要基础,并继续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应变能力金融论文,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是融资问题。融资困难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了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信用缺失、企业整体信誉不佳;二是融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总量中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占到了50%以上;三是借贷期限较短且数目普遍不大,主要是用来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很少用于项目的开发和扩大再生产等方面;另外现在整个社会包括许多商业银行信贷观念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风险高、成本高、工作量大且收效不大。

目前金融论文,我国尽管有了一些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但并没有从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现阶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要获得自身发展所急需的资金,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中小企业自身层面

1.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关键还在于中小企业本身

首先,中小企业要想方设法扩大人力资本以克服中小企业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不足。人力资本的丰富,一方面,可以提高其他资产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够保持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动力,与此同时,又对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融资的知识﹑信息以及提高企业成长的期望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其次,中小企业要想取得银行的支持,一方面固然必须解决好自身的发展问题,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金融论文,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牢固树立借债必还的思想,增强自身的信用观念,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诚信乃立业之本,信则立,不信则废。实践证明,凡是信用好的中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过程中同样能够享受国有和集体企业一样的待遇。为此,每一个中小企业要像经营自己的产品一样维护和提高自身信誉。在生产经营和向银行贷款过程中要做到“讲规则,讲信誉,讲效益”,切实杜绝各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和恶意欠息的行为。

2.努力拓展融资渠道,开辟融资新方式

中小企业在充分利用传统渠道﹑方式的同时,要努力拓展融资视野,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在融资渠道方面金融论文,企业既要依靠银行资金,而且还要利用好非银行资金,甚至大胆采用采取成本相对较高的私募基金和个人闲散资金。在融资方式方面,企业也要大胆开辟新途径,比如可以采用典当和商品融资新方式。其中所谓典当就是将企业暂时不用的物品到有资金的银行机构﹑非银行机构﹑团体和个人进行质押,到期赎回的方式;所谓商品贸易融资就是给基础商品的贸易提供金融服务,通过这种服务向商品生产企业或者消费者融通资金的新型融资方式。

(二)金融机制层面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消除金融抑制

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要进一步将已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另外还要加快金融创新。第一,激励商业银行向优质中小企业发放信贷款。在考察和发放贷款时,不分企业性质和规模,只要企业有充足的偿债能力就大胆支持,确保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发展中“两个轮子一起转”;第二,适当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如不能则应从利率补贴入手金融论文,政府有责任为此垫付改革成本,给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以支持;第三,扩大基层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权限,固定资产的贷款权限因为风险较大可以适当的向上级集中,而流动资金贷款风险相对较小,要下降;第四,完善和健全商业银行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贷款营销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银行贷款的积极性;第五,加快发展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同时允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小企业领域进行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探索;第六,大胆尝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形式,及早建立创业板市场体系。建议政府适当开办中小企业股票小盘交易,允许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地方企业股票,并允许在地方小盘上市交易。

2.尽快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信用担保制度及机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主要现实障碍在于中小企业在贷款担保方面缺乏制度性保障金融论文,而信用担保制度是提高中小企业融资信誉度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贷款担保机构可以采取多层次﹑多途径来建立。一方面可以由政府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永久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接受政府监督,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共同体提供再保险业务和资金支持,分散担保共同体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由中小企业联合组建互助型的担保共同体,对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这可以是中小企业根据自愿原则,自发组建担保机构,以自我出资﹑自我服务﹑独立法人﹑自担风险为特征,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中小企业按规定缴纳一定的会费,就可以获得数倍于入会费的贷款担保额度。除上述两方面外,也可以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企业和银行四方共同参与设立非盈利性担保基金,专门用于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时提供担保。

(三)政府层面

1.加强政府的制度支持力度

要加强中小企业经营和融资的法律法规建设金融论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首先,国家要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下大力气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新市场,从客观上逐步理顺相关机制,适当降低新市场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门槛,简化程序,便捷服务,提高效率,并尽可能减少筹资成本,这是提高政府有关法律法规“法力”力度的基础;其次,政府要重塑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合同法》、《破产法》等法规的执法力度金融论文,硬化企业还贷机制,严格保护并落实中小企业转制过程中的金融服务,坚决抵制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消除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障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再次,政府在税收方面要给中小企业(尤其是在创业期)以适当支持,还要加大新《会计法》实施的检查力度,使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保障贷款人的利益,实现社会信用的良好循环。

2.扩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应大力发展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以援助中小企业。这些专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并且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优惠于其他金融机构。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建立更多的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地方商业银行,当然前提是资本安全。其次,政府应适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项基金贷款。目前金融论文,除开大型企业,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就大多局限于少数“特”、“优”企业,但是非“特”、非“优”企业却毕竟占现实多数,他们才是真正缺乏资金,需大力进行金融扶持的对象。所以,政府必须对中小企业实行“非歧视性贷款政策”。根据国外的经验,除了银行贷款外,国家有必要单列资金拨出一定经费,作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这笔钱并不是说放出去不要回来的了,要是得要回来的,只是由国家来承担出资风险而已。此外,政府还应鼓励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多渠道﹑多形式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范围。

总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论文,这个工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中小企业自身,金融机制,政府。核心部分在于中小企业自身能力提升,基础部分则在于金融机制的改进配合相适应和政府积极且恰当的引导和支持,而信用问题始终贯穿于这三个方面,是它们的交集。解决这一课题,不仅仅是资金量上的支持,更要提高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和信誉度;注重金融体制创新,消除金融抑制;改善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加强制度供给和金融扶持,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从财务管理的视角看企业危机诱因》

[2]王化成、荆新、刘俊彦,《财务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袁普,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中小企业》,CN11-3465/F

[4]何雯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商业研究2003,(2):79—81[5] 王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企业研究2003,(2):95—96.

[6]何学红、周海琼: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西部科技,2008,4,54~55

企业融资论文第6篇

[关键词]融资困境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来源及构成,其实质是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企业的融资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规模、公司治理状况、资金需求量的大小及外部融资环境等等。合理的融资结构能有效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研究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分析其融资结构特点,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依据。

一、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回顾

20世纪70年代,Weston&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后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Weston&Brigham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把企业的金融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创立期,成长阶段Ⅰ、成长阶段Ⅱ、成长阶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该理论提出在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来源为:(1)在创立期,融资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金,资本化程度较低;(2)在成长阶段Ⅰ,融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及透支、租赁,但存在存货过多、流动性风险问题;(3)在成长阶段Ⅱ,除了有成长阶段Ⅰ的融资来源外,还有来自金融机构的长期融资,但存在一定的金融缺口;(4)在成长阶段Ⅲ,除了有成长阶段Ⅱ的融资来源外,还在证券市场上融资,但存在控制权分散问题;(4)在成熟期,则包括了以上的全部融资来源,但投资回报趋于平衡;(5)在衰退期,则是金融资源撤出,企业进行并购、股票回购及清盘等,投资回报开始下降。其后,美国经济学家Berger&Udell对Weston&Brigha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订,把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要量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来构建企业的融资模型,从而得出了企业融资结构的一般变化规律,即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要量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其外源融资的约束紧,融资渠道窄,企业主要依赖内源融资;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抵押资产的增加,资信程度的提高,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获得的外源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逐步上升。Berger等使用美国全国中小企业金融调查和美国联邦独立企业调查的数据,对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检验证实了该理论。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为解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提供了思路,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是否符合该理论,目前国内有关学者多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据国际金融公司(IFC,1999)在中国北京、成都、顺德、温州等地开展的一项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我国民营企业不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其融资来源都严重依赖于内部融资[①]。而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也显示,目前中小企业首选的筹资方式中,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占比48.41%、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规模占比38.89%,其它形式筹资占比不足13%,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仅占2.38%。这说了明我国中小企业多把内源融资作为首选的融资方式,而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性融资运用得极少。同时,张捷(2002)通过运用暨南大学“中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课题组的相关数据,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进行检验后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及后果分析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关键在于明确目前企业所处的成长周期。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发展很快,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型工业企业27.33万家,但是,成长型企业仅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只有6.2%,而在2006年底,中小板上市公司数仅为111家,总市值为2015.3亿元,全年成交3071.55亿元,仅分别占两市总市值的2.23%和总成交的3.43%。同时,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主要体现在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融资。基于以上特征,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处于创立期与成长期,其融资结构的特点表现为:一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以内部融资为主,绝大部分是业主投资及企业的留存收益,外部融资所占的比重很小;二是中小企业在取得外部融资时,过分依赖债务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98.7%来自银行贷款。以上两点显示了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活动中,无奈地选择内源融资,过度地运用债务融资,特别是在发生小额短期资金缺口时尤其依赖银行贷款、商业信用等方式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这些特点一方面体现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及与之相适应的融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金融抑制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实行“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而造成的惜贷,资本市场高门槛的准入制度也使得中小企业只能更多地运用内源融资方式。

如前述相关的研究成果表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特点基本符合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但由于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与国外的中小企业有所不同,企业文化也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别,因此,对于目前处于创立期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其特殊的融资结构会使企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多地依赖内源融资不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也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基于独特的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的中小企业往往更依赖业主的权威来管理企业,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付文阁,2004),使得企业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用人机制缺乏激励性,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而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忽视自身积累,存在“吃光分光”的短期行为,利用内源融资方式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二是过多地依赖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是民间非法信贷会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居高不下的资产负债率会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受到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进一步恶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与大企业抗衡,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企业融资论文第7篇

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不断暴露,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始聚焦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其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的研究及融资创新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一)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的研究综述最近几年,国外学者在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方面主要是以建立回归模型为基础,寻找影响融资的外在影响因素。ZhenyuWu、JessH•Chua、JamesJ•Chrisman(2007)[2]在研究家族参与和问题的相互作用对中小企业权益融资的影响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变量组进行检验,发现家族参与和问题既相互交织又各自独立地影响着中小企业权益性融资。MasajiKa-no、HirofumiUchida(2011)[3]研究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在银行竞争力、规模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并根据检验结果得出结论,作为缓解和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手段之一,银行竞争也有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则更多的是从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的角度来探寻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孙林杰、孙林昭、李志刚(2007)[4]研究了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评价,建立了包含4个层次、23个具体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融资能力做出了度量。李红霞、孙卓(2010)[5]以上市融资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9年10月—2010年8月期间的4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上市过程中披露的相关财务数据作为依据,确定计量标准并建立反映上市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因子分析做出实证度量并得出结论: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研发能力、公司治理情况以及募集资金运用能力、所选择承销商资质等是影响企业上市融资能力的主要因素。颜莉、刘迅(2010)[6]在指标评价体系中加入了供应链因素,通过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得出供应链因素会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提升。杨雪(2011)[7]以系统工程中的解释结构模型(ISM)为基础建立了7级多层阶梯解释结构模型,将影响中小型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分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浅层间接影响因素、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及深层根本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分析结果认为企业自身建设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

(二)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的研究综述LeoraKlapper(2006)[8]专门分析了保理业务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指出在全球范围内,保理业务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日益壮大的重要来源,保理业务的特点是出借方提供的信用以供方的应收账款价值为基础,而更少地依赖供方本身的全面信誉度。因此保理可以让高风险的供方把信用风险转移给高质量的买家。ThorstenBeck(2006)[9]指出外部融资来源的缺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担保和租赁是有效解决债务难题的办法,此外,创新借贷工具也可以解决融资难题,并且改善金融市场环境。邱华炳(2001)[10]通过对国有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资料整理分析后,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给出了利用存货、订单合同等作为贷款抵押物的建议。林毅夫、李永军(2001)[11]等学者认为中国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有关关系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把发展民间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出路。巴曙松(2003)[12]和王国刚(2003)[13]等人通过论述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得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对于风险投资的退出、调整金融结构均具有重要作用。衣长军(2005)[14]认为,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要以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为依据,并且,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联保协议贷款等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良好方式。兰邦华(2009)[15]分析了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后提出金融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股权质押贷款、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短期融资券、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等创新融资方式。

(三)总体评价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方面,国外的专家、学者在探寻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并且侧重于探寻企业生存环境和自身制度等因素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自身的经营运行和发展因素关注较少。国内的专家、学者则是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来评判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在评价方法选择上主要有模糊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两大类,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前提是已经知道影响研究目标的因素,并能够按级分层,且能将定性因素转化为定量因素参与分析,其权重多是通过专家打分来确定,有一定的主观性;因子分析法在分析前并不知道影响研究目标的直接因素,而是通过选取大量潜在因素探寻各因素之间的共性,进而找到影响研究目标的主要因子,其权重是通过计算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来确定权重,客观性比较强。总之,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方面,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不少创新性的做法,主要是扩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与融资工具、创新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等,这些做法大都是依靠外部环境的创新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且在研究融资创新的过程中主要是理论上的阐述,缺少相关实证研究做基础,因而其创新做法的针对性较差。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系统性原则融资过程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受内外部环境综合影响的活动。但由于我们研究的角度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所以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应基于企业自身运营发展的角度,注重全方位选取指标以反映融资的全部过程。2.科学性原则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应当确保所选指标能够揭示被评价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在选取具体指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指标是有据可依,并且各指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及稳定性、独立性,力图做到各项指标相互补充,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3.可行性原则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指标体系过程中,立足理论的基础上更多是要考虑指标的可行性,这主要是要求所选指标易于获取、方便计算处理。对于理论分析中比较重要但是在现实工作中难以获取的指标,可以酌情考虑选取替代变量,如若效果不佳则可不纳入指标体系中。

(二)指标体系构建根据有关融资理论的阐述及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描述,结合本文主要研究科技型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目的,因此在选取指标时,与企业自身素质关联度小的因素在此文中不加以考虑。同时,参考相关类似研究的文献不难发现企业的盈利能力、债务保障能力和管理能力是被学者一致认可的融资能力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16],另外,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高成长性是科技型企业的重要表现,因此,为了避免在选择指标时出现盲目性,缩减工作量,本文将主要围绕上述几方面选择指标。在确定指标选取的大方向后,选择如下指标作为具体分析的对象: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在保证能够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探寻影响其融资能力的基础之上,为了简化工作量,同时确保研究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探寻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因子分析,首先可以找到在企业自身发展方面影响其融资能力的潜在因子;其次将因子分析所得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归一化处理后再取百分比以作为各因子的权重,可求得总的因子得分;最后借助总因子得分可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并且,因子分析通过降维的思想,在众多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指标中提取主要因子,简化了变量但又不失原有指标的信息。

(四)样本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本文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筛选了在深圳中小板市场上市的30家注册地为山东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含青岛市),并且将企业披露的2012年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之所以选择在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代表全省所有科技型中小企业,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点做出考虑的:1.基于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一般地,由于成长期的企业寻求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因而更多地希望通过银行与资本市场来获取资金。而在中小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正是我国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发展较好的一部分企业,其对资金的需求情况也基本上能够反映整体的资金需求情况;并且行业覆盖面广,能够涵盖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所以本文选择中小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并以2012年披露的相关财务数据作为研究的依据。2.由于研究所需的数据大多是企业非常敏感的财务数据,目前无法通过可靠途径获得能够真实反映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状况的数据,而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据是目前我们能够从公开途径获得并最接近于现实研究对象的资料[16]。3.由于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需要公布大量的财务信息与运营报告,并且这些资料往往都是由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查核对并经证监局审批通过的,数据相对真实可靠。具体样本数据见表2。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一)因子分析法实证研究1.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不同导致的影响,然后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做相关性检验。表3中的KMO检验值为0.564,另外巴特利球度检验的概率值是0.000。表明所选择的指标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性,因此,这些指标可以适用于做因子分析。2.因子提取及命名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对相关系数矩阵运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旋转收敛的最大迭代系数为默认值25,取特征值大于1和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标准来选取公共因子。通常来说,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就可以很好地说明和解释原变量。表4结果表明,在特征根大于1的情况下,因子分析结果提取了4个公因子,且这4个因子总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6.243%,这说明提取的这4个公因子能够很好地解释原变量。原始的公因子在命名上不好解释原始变量的含义,所以为了使公因子更有意义,对公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表5显示的是经旋转后的4个公因子在14个原始变量上的因子载荷情况。在第一公因子上,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这5个原始变量的因子载荷较大,由于这5个变量都是用来描述科技型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所以第一公因子为盈利因子。结合表4中第一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3.753%,为各方差贡献率最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在第二公因子上,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及可持续增长率这3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因而命名为发展因子。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成长力是其吸引融资的重要因素,表4中的方差贡献率也达到了23.209%,表明企业的成长潜力在各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大的。在第三公因子上,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和债务保障率这三个债务保障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因而可以将第三公因子命名为保障因子。最后,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这3个指标在第四公因子上的解释程度较高,说明第四公因子为管理因子。综合来看,提取的这四个公因子很好地解释了原始变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债务保障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其融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子得分及排名为了对山东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做综合评价,首先需要计算出30家样本企业在4个公因子上的因子得分F1、F2、F3、F4,计算公式如下:Fj=α1×存货周转率+α2×流动资产周转率+α3×总资产周转率+α4×资产报酬率+α5×债务保障率+α6×营业利润率+α7×净资产收益率+α8×资本保值增值率+α9×总资产增长率+α10×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α11×净利润增长率+α12流动比率+α13×速动比率+α14×可持续增长率αi为因子得分系数,见表6。分别求出对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取的4个公因子的得分后,选取表4中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所得值作为各因子的权重,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总得分,具体得分情况见表8。

(二)结果说明首先,通过因子提取及命名过程可以得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角度,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保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通过表4可以看到,4个公因子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保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相对于山东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在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提取出来的四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3.753%、23.209%、22.680%、16.600%,前三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相差很小,也就是说基于企业自身视角,尽管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具有很多因素,但并不能找到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主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成立的时间短,风险高,资金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旦在某一方面受到冲击就很容易造成企业陷入困境,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过程。因而,就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来说是需要企业全面发展才能保证其融资过程的顺利进行。从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得分表(表8)中可以看出,企业的发展能力、保障能力、盈利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在不同的企业中表现往往是不相同的,正是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最终决定了企业各自的融资能力的差别。万昌科技融资能力排名第一,其因子综合得分为1.133分,比第二名福安药业高0.07分。然而,从各因子的得分中可以看出,万昌科技第二因子成长能力虽为负值,但其因子综合得分能高居榜首,主要是受其他三个因子影响,尤其是第三公因子,即债务保障能力。位于第二位的东诚生化也是类似的情况,尽管其第一、第四因子得分都位于平均得分以下,但依靠其较高的第二因子和第三因子得分,使得其融资能力位于第二的位置。这充分说明就单个企业而言,尽管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但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进而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因此,也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是以上四个能力的综合体现。另外,从整个样本企业的因子得分情况看,各企业在影响融资能力的四项能力指标都参差不齐,都存在某一能力的得分位于均值以下的情况,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不存在四项能力的得分都处于均值以下的情况,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各企业自身都有自己的优势。这表明各企业都有一定的成长潜力,在未来有限的资源情况下,不同的企业要综合衡量自身发展的状况,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各项能力,最终促进融资能力的提升。最后,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体分析看,所选样本中的这30家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涵盖了生物制药、新材料、信息服务、电子机电等各行业。各个行业之间在融资能力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分属不同行业的各企业的排名也是交叉排列的。这说明在各行业之间并没有形成集团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几家独大的情况。各地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也没有形成地域差别,注册地位于同一地市的企业在排名上并没有出现集群化,这说明山东省各地市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也不存在区位优势。基于上述两点,从某种角度看,山东省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都是相同的,并没有特别偏好哪一行业抑或是哪一地区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争夺金融资源上是处于平等地位的,都面临同样的竞争环境,因此,对于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加强自身的发展以吸引资金的流入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以上几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规模扩张期受制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尽管发展缓慢,但企业应结合所属行业自身特点,保持企业原有优势,改善不足,力求企业的全面发展,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就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最终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对策

基于上述实证研究,可以初步了解当前山东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结合本文结果就影响其融资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相应的创新对策。

(一)提高企业自我积累以及综合能力,注重内源融资实证研究的结果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综合能力是获取融资的关键因素,对于我国众多处于规模扩张期的中小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必须注重自身积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尚处于萌芽中,外源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而内部融资相对来说成本低廉、更易获得。首先,融资环境相对宽泛,国家法律规章对企业内源融资的限制比较少;其次,内部融资大大减少了企业与外部的复杂关系,可以避免众多繁琐的审批程序,因而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

(二)基于企业自身优势创新融资工具,拓宽外源融资渠道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应该依托高科技建立优势,即技术本身就可以带来资金,可以通过独有的技术优势作为担保进行融资。另外,不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是不同的,往往在某一方面会具有自己的特点,并形成优势,所以企业在融资工具选择上可以基于企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工具。例如盈利能力好的企业可以利用中小企业集合债、短期融资券、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股权质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管理能力好的企业可以利用存货、订单合同等作为贷款抵押物以获取融资;保障能力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等方式获取融资;发展能力好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股权质押贷款、创业投资政府引导资金等方式获取融资。

企业融资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制度的建设是中小企业能否存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企业将与外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正面竞争,因此,正确对中外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进行必要的比较,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是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中外企业;融资制度;融资方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尽管我国理论界和现实经济实践中没有形成真正的融资制度概念,但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基本可以归纳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现状:从政策目标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目标主要是就业目标,目的是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都在次要地位,并未充分重视;从融资体系看,银行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机构,财政以被动方式对国有中小企业资本金进行补充(当影响到中小企业生存);从融资方式看,间接融资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从风险控制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没有一个完善的释放和控制体系。

二、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分析

(一)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主要构成

1.政策性金融机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美国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扶持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

2.商业性的融资机构。在美国,由于受到法律限制,地方商业银行必须将融资额度的25%左右投向中小企业,除了商业银行以外,互助基金也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个人和中小企业投资入股形成的这种机构,可以看作合作社,主要为成员提供贷款,储蓄是贷款的先决条件。

3.风险投资公司。之所以将风险投资公司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分开,是因为风险投资公司的性质介于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是:勇于对新建企业投资,在首次公开招股的企业中,约有1/3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对象。

(二)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成

1.政策性的融资机构。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环境卫生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以及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均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工。目的和宗旨都是为保证中小企业获得充足资金。

2.商业性的融资机构。在日本,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逐渐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发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占融资总额的65.8%,比20世纪8O年代增加了25个百分点,以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该比率略有下降。除了商业银行体系,日本也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即互助银行、信用金库等,这些金融机构的特点是:地方性强;互助、合作性质强。

(三)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1.进入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与其它国家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结构比较,美国中小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公司债券、股票)的比例最高。美国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公司债券,短期资金则依赖于银行信贷。这与美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不无关系。

美国的公司债券发行市场发展较早,规模较大,企业筹资的顺序为公司债券、股票、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的比例大大超过银行融资。这是因为:除商业银行、公共事业外,企业发行债券的原则比较自由,在法律上对发行债券形成的负债总额不作限制;可发行债券种类多,中小企业能够方便地发行资信评估低等级或无等级债券;企业与作为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对发行总额、发行条件进行协商,即可作出发行决定。

中小企业由于受企业形态、组织规模、股东人数、资本金规模等各种条件限制,其股票往往不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仍可以在柜台市场进行交易。柜台市场相对于组织严密的证券交易市场而言,通常被称为非组织的市场。柜台市场的主要经济功能有:非上市企业可以通过将其股份在柜台市场上公开出售以获得资本,增加资本金;为一些在证券交易所下市的企业提供一定期间的流动性。

美国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主要通过柜台市场。中小企业柜台市场包括:通过计算机中心。把各证券公司用通信网络相联系的NASTAQ系统;柜台交易市场主要由全美证券协会(NASD)管理。在该协会开发的NASrAQ系统上登记的企业,分为NMS和SMALLCAP。引入NASTAQ系统以前,主要由PINKSHEET传播股价、成交量等信息,1972年引入NASTAQ系统之后,实现了买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处理能力,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成交量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居全美国第二位,并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实现了网上挂牌交易。

风险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本质上是一种股权融资。但是,风险投资公司融资与一般上市融资存在区别:首先,风险投资公司通常仅对创业或者发展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而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一般已经进入成长期;其次,风险投资公司获取的股权通常比较集中,有改变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会要求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上市后新增的股权一般比较分散,不会影响原管理层的实际控制权;最后,风险投资公司所获取的股权一般暂时不会流通,待进入柜台市场或正式上市后才会流通。2.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商业银行体系仍然是美国中小企业的最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商业银行主要为美国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

(四)日本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1.间接融资。日本中小企业是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资金来源筹措长短期资金的。日本的中小企业自有资本比率平均为l3%,只相当于大企业的60%左右,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依存度又比大企业高得多。

2.直接融资。日本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也有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不过,占主导地位的是债券融资。在日本,中小企业一般只具有发行私募债券的资格和能力,私募债券由于透明度低,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被认为是不正规的债券。

柜台市场在日本称为店头市场。1991年,日本也开始启动本国柜台市场网上交易系统(JASTAQ),但在市场规模、股票流通性方面都不如美国。美国和日本的柜台市场,对经济的差异影响迥异,美国新经济可以说是NASTAQ独力支撑的。对高科技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柜台市场与美国的区别在于:首先,管理机构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美国注重资金分配的市场效率性,强调企业信息的公开性、规章制度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强调投资者自己负责的原则,从而以较低的管理成本管理市场。日本侧重于行政指导,规范市场行为,严格控制进入柜台市场的标准,以此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其次,它们登记基准方面的实质性不同。日本店头市场的登记基准形式上虽与美国NASTAQ中以小规模企业为对象的SMALLCAP相近,但其实质基准远远高于形式标准。再次,企业进入柜台交易的目的不同。由于企业公开发行股份的第一目的在于筹措资金,而NASTAQ的各种费用大大低于纽约证券市场,因此,美国有大量的已经具备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格的大企业仍然留在NASTAQ的NMS柜台市场中。在日本,只有在东京、大阪证券交易所一部或二部上市的企业,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进入一部或二部,通常必须从店头市场开始。最后,投资者观念不同。在美国,证券持有者主要是家庭经济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金融资产中50%以上是投向证券和非法人企业的,其中股票约占69.9%。这种敢于冒险的投资态度,给柜台市场带来了活力。而在日本股市上,个人投资者所占股份只有23.5%,其余均为金融机构、事业法人等掌握,对高风险的柜台市场,个人投资者很少。

日本以美国的中小企业投资法为蓝本,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法。成立了三个由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的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对于有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或有助于加强产业国际竞争的中小企业,经过认定以后,该公司实行股份投资,给以经营、技术上的指导,并把企业一直扶持到能在证券市场上市筹资。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为:几乎不参与创建企业的投资,对创建l0年以上的中小企业的投资约占2/3,对创建未满5年的企业的投资仅占16%;参与企业投资的几乎都是证券、金融机构下属的子公司型投资公司;融资比投资多;从投资领域看,非高新技术产业占较大比率。由此可见,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尽量避免风险,力求将失败率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中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比较

(一)融资体系的比较

从直接融资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债券市场和股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足,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体系;从间接融资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融资还未建立,直到1997年担保机构才刚刚发育,所以,商业银行体系承担了全部中小企业融资重任,这是不正常现象;从商业银行体系的运作看,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并不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

(二)融资方式的比较

到目前为止,我国股票市场的流通股总市值还不到GDP的20%,债券市场也受到严格的金融管制,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从间接融资看,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抵押和担保手段向商业银行融资,并且,难以得到政策性的担保支持,融资手段的单一,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融资风险控制系统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