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内控心得体会

内控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08 14:45:36

内控心得体会

内控心得体会第1篇

(1)加强合规文化学习,落实合规制度。

合规文化所成的规章制度是框架,是我们柜员进行合规操作的前提,是我们金融几十年经营教训的精华,只有按章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己的权益。

(2)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风险象环生防范意识。

合规的贯彻执行,是以金融业务知识为基础。合规制度的每一个项目,我们都可以从金融业务知识中找到答案,应该说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就是从源头上认识合规文化。我们柜面制度虽然健全,但我们的经营大持续,我们的业务在拓展,难免有一些制度不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多加强自身的积累,对新业务的风险点有深刻的认识,防范于未然。

(3)强化柜面风险象环生管理工作。

对柜面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进行合理安排,严格要求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柜员的权限卡要按照事权进行划分,对各项业务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按流程规定办理。

(4)深入开展内控合规教育。

内控心得体会第2篇

近年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得到了会计学术界的关注,很多学者运用系统思考方法、管理理论等来对此进行研究,但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其应对全球企业的竞争。因此,为了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及质量,笔者采用现代系统思维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重新构建。

二、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发展思维

(一)企业内部控制系统障碍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即使在设计上非常完善,也有可能存在失效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员工之间相互勾结、传统舞弊引起的控制失效;管理层越权管理,等引起的控制失效;控制系统过于完善造成控制成本过高引起的失效;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引起的控制失效;员工判断失误、粗心大意等引起的控制失效等。

(二)企业内部控制理论障碍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采用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企业内部控制理论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控制理论基础过时,因此无法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边界设定统一标准,这就使得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不断变化,基本原则也各不相同,无法提供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2)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众多学者的研究视角各异,研究内容也千差万别,因此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核心内容不断变化,其外延也在不断拓展,但由于每位学者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无法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3)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仍然采用早期的机械化组织,无法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使得企业管理效率低下,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4)在员工职能方面,采用早期的专业化思想,员工从事的是枯燥的、单一的活动,这一思想在早期是高效的、先进的,但在现代经济环境中并不适应,主要是员工无法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视角下调节自身的工作内容,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创新精神。(5)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存在一个假设条件:组织的权力可以制衡,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会出现股权分散的情况,这样,就会使得股东、董事会、经理三者相互制衡的局面瓦解,使得某一方权力过大,出现其独立操控企业的现象。此外,内部控制理论还假设人为理性人,忽视了伦理精神的存在,因此忽视了一般员工以及知识工作者,制约了企业的创造能力。

三、系统思维发展与企业内部控制融合研究

(一)系统工程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系统理论开始逐步形成。现代系统理论源自前人对系统哲学的研究,主要强调的是事物的过程和内在的结构控制。而学界中的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则是对知识的跨学科转移的系统性分析与研究。后来由贝塔朗菲提出的“开放性系统”理论也对系统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学界中流传较广的系统理论即是“一般系统论”,我国企业管理者也多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探索实践,并对企业的开放系统模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于企业而言,系统一般是指由不同功能的各个部分组成的能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企业内部的“系统”这一有机整体相对于企业而言又只是一个小的部分,这样环环相扣,各个系统相互协作,使得企业内部的运作更有效率。系统工程的方法被用于现行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从工程领域发展成一门学科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影响广泛,以至于其被运用于不同的学科来解决不同的问题。现行企业内部控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是我国目前的主流看法之一。

(二)系统思考方法的新发展与内部控制理论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应对的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各种不确定性随之产生。为了应对上述变化和风险,学者也在不断对系统理论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管理者也从实践层面出发,思考系统理论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结合应用的新方向。根据研究中现有的系统控制方法,可将系统思考方法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主要是用于实现目标和提高生存能力,包括硬系统思考、系统动力学、组织控制论、复杂性理论。第二,用于探索目的的系统方法,即软系统思考方法,具体包括“浮现并检验战略设想”、“互动式规划”和“软系统方法论”等。第三,用于保障公平性的批判系统启发法。第四,体现创造性的整体论的全面系统干预法。笔者主要基于上述几种系统方法如复杂性理论、软系统思考方法和批判系统启发法等,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革新,试图突破现行内部控制的困境,建立与企业成功相联系的内部控制,从而用这些思想优化内部控制,体现风险管理精神,这其中不仅要管理与生产经营有关的风险,还要管理与环境、与人有关的风险,建立人性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这对目前我国采用的系统工程方法的内部控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四、基于现代系统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边界设定

(一)“边界”的内涵 “边界”对于“系统理论”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系统边界的划分状况对系统的优化至关重要。不同的边界划分方式会影响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对系统或组织内部控制的判断。当“边界”被划分得越宽泛时,研究的问题可能就会变得越复杂;而当“边界”被划分得很窄小、很具体时,那么所要研究的对象就越限定,设计的内容也就越少。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 系统思考的核心问题即固定边界,为了使这一难题得到更精确的确认或能够更具体地操作,通常将其孤立于其存在的情境来进行分析。因而,所得到的精确性是以完全脱离情境为代价的。就企业内部控制而言,核心问题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此,已有的关于财务报告控制的各种措施详尽而具体,但孤立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脱离于企业的环境,因而出现资金控制不支持战略目标的情形;同时将人视为“机器”看待,忽视人性的复杂性特质,结果出现制度虽好但执行不到位的情形,从而难以实现财务报告及其他各种目标。

(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边界的必要性 在面临以下情况时,企业有必要重新界定其内部控制系统的边界。第一,企业形态中出现了“无边界”组织的模式。这一组织模式使得传统的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仅仅属于企业内部这一认知的正确性受到挑战,也使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认真思考“组织内部是管理的领域”这一命题的真伪。第二,新的系统方法如软系统思考方法、艾柯夫的互动式规划方法等的核心理念是将企业关注的焦点由系统中的每个节点转移到系统间每个节点间的相互协调上来,而不再仅仅是系统中的单个个体。这是因为系统运作的重心即为系统内各节点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第三,对企业内部控制要通过宏观和微观手段一齐调控,双管齐下。虽然内部控制属于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但对其宏观层面的调控也不能忽视。两者相互作用,更能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和结构。

(四)基于现代系统思维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边界 当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边界超越了传统企业内部控制范围时,就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会受环境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由于系统的边界是开放性的,则其边界的构成具体如图1所示:

图1中所示的核心难题即为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问题。这不仅是系统思想的核心,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焦点问题,这一问题的边界比较容易区分,在图中用实线画出,以通过传统的财务手段解决这一财务方面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图中的第二个椭圆则将问题作业层面转移到了业务层面,这就使得问题更为复杂了。它表示企业需要多关注一些经营活动控制问题如企业对业务层面和内部流程方面的掌控。图中,系统边界会随着问题的复杂程度而不断变化,问题越复杂则边界就会越宽泛。上述问题要解决,所涉及的因素也很复杂,因此,企业管理者一般很难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检验,此时系统的边界由于不再封闭就用虚线表示了。当涉及到企业的社会战略和总体经营目标时,问题复杂性进一步增强了。在企业系统的最外层,涉及到的要素是精神层面的,强调的是与人相关的非物质的维度如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对于该层面的系统边界,要解决问题就要努力突破内部困境限制,着重培养人的价值观、忠诚度以及信任感等。

五、基于现代系统思维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重构

(一)基于现代系统思维的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内容 在现代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就要确定社会系统的边界。一般而言,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目标的实现受限于系统边界,而在系统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大多是开放式的系统,它的系统边界会随环境复杂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当这一社会系统置身于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中时,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会不断发生。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还要关注不确定性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属于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在社会系统中处于第二层级的位置;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大致包含了企业活动、人员管理、信息沟通等子系统,这些系统易受其所处的内部系统的影响。而本文中所说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边界等相关概念是针对开放式系统而言的,它通过采用最新的系统思想,并结合企业管理等创新理念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进行设计的。而前文提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社会系统的第二层级,那么,在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中的第一层级就是基于开放式系统视角,并整合了最新的系统思想方法和管理模式,从而形成了企业系统和社会监管系统中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此即为社会系统的第一层级。它是由于企业系统和社会监管系统的价值创造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基于现代系统思维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目标与层次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构建的目标设定是企业内部进行管理与控制的必要前提,它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一般,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基于企业内部现有的利益冲突所产生并制定的。这个过程会涉及三个利益群体即企业、客户和会计人士。这其中企业是内部控制社会系统重构的核心要素,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企业会努力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业绩,创造新的企业价值。客户是第二大利益集团,他们通过生产和消费需求信息,为企业提供精准的财务信息,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的重构造成影响。会计人士则是第三类利益团体,他们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并出具相关意见,来对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的建设进行监督和检查。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重构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控制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通过构建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帮助企业规避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二是总体目标;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一致,促使企业价值不断增值。

(三)基于现代系统思维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重构要素 以现代系统思想为基础构建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系统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人的要素:全体员工。首先是人的方面,这一层级包括企业员工应对企业拥有强烈的归属感,以及对企业管理层的信任。通过制定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感化员工在这一方面的言行。另一方面是企业岗位和员工能力的匹配度问题,这涉及到员工的综合素质、知识技能和资格证书等方面的能力。最后是企业制定的短期和长期发展战略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这也属于激励机制方面的内容。(2)物的要素:控制活动及过程。物的方面要求企业能合理控制,优化流程。这需要企业为员工提供一种稳定性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如企业的组织结构、内部控制方法、战略目标、业绩指标、绩效考核方法等,以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增加价值。(3)信息要素:信息与沟通。这里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经营信息,还有管理信息、风险预防信息等;上述信息的搜集使得企业有可能去控制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道路。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的构建需要企业具有完备的信息,这里的完备信息不仅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是对称的,并且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也要合理构建,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在整个组织的上下交流和信息传递中真正起到作用。这一问题可以利用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4)环境要素:内、外部环境。环境要素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构建的一大重要因素。内部环境要素包括与某一工作岗位相关的各种工作环境要素。在内部环境中,企业需要对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调节和有序管理。此时,企业管理者应当通过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来营造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而外部环境要素则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所以,针对外部环境要素,企业需要巩固其核心市场竞争力,制定战略发展目标,使企业能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威胁和不确定性。企业通过对其内、外部环境中的风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来重构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以促使企业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5)与人的复杂性有关的要素:监督与学习。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的构建不仅需要上述四大要素的协调作用,更需要后续的监督和不断学习改进。企业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对企业绩效进行监督和改善,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构建前、构建中以及构建后的各种不足,跟踪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等,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巩固核心竞争优势。并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中,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对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进行改良,以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

上述要素是基于现代系统的思想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框架重构所进行的分析,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系统的整合、优化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社会系统目标的实现。企业也需要对其进行战略规划,风险防范等,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六、结论

针对目前现代企业管理出现的问题,笔者在研究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对目前较为流行的几种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分析,继而指出其局限性所在;在此基础上,对系统思维发展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融合进行研究,再分析现代系统思维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边界设定问题,最后提出了现代系统思维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方案,以促进现代企业向着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和战略对策研究》(编号:112400410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内控心得体会第3篇

1.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耦合性分析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及提升产生影响和阻碍作用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具体包括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由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组成,其中一般环境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社会、法律等,行业环境主要涉及产业结构、竞争规则等,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内部环境主要涉及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结构或体制、企业文化等。企业对外部环境因素一般无力控制,只能因势利导加以利用。根据环境基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要素应分别有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从而导致了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形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和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企业间竞争日趋加剧,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形成后还要不断提升以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变化,否则,企业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就有可能转移、消失甚至成为核心障碍。为此,企业也应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适时做出科学评估和调整,以始终保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动态有效性。

(2)内部会计控制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竞争环境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再仅仅是财会人员的行为,己经变成了企业管理层乃至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当然,会计控制也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会计流程再造,而会计流程再造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的实施,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题已经转向了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互动分析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检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设计是否有效的标准。前己述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使企业或组织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核心竞争力能否建设好,还取决于相关机制和制度的完善程度。而这些均与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设计时必须从有利于核心竞争力建设出发,必须以形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为衡量标准。否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设计、改革与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来说就是不成功的。

(2)内部会计控制的良好设置及运行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运用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通过控制意识的转变、会计组织结构的创新、会计流程的再造、会计管理模式的更新、会计信息与沟通系统的完善、先进会计控制方法的采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等内部会计控制新思路、新举措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保障。

(3)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都依赖于会计信息这个载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加强都必须依靠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主体。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要求企业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企业应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信息及其沟通系统,信息系统的好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也会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4)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都以人为本。两者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企业不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在新的经济时期,知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知识的主人,其积极性、创造性与聪明才智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最终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即coso报告)强调了人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强调内部控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定、执行、评价、改进等一切过程都体现了人的意志,是人的意志的体现,只有人才能确定企业目标并设置控制的机制和制度。

(5)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乃内部会计控制之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定位、企业形象、企业风尚等的总和,其中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从更高层次上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了企业文化,内部会计控制就成为融入了道德精神因素的现代管理科学。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可由观念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内部会计控制中的观念文化是通过价值观念树立来展现的,观念文化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石;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组织文化是企业文化之躯,支撑着内部会计控制的存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制度文化同组织机构一样受观念文化影响,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是内部会计控制之魂。内部会计控制正是因为融入了企业文化,才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1.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1)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近年来,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已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了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意义,正在着力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目前我国还有不少企业对核心竞争力概念认识不清,企业的发展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正确的战略规划,导致企业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各项资源使用的一致性,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障碍。企业竞争不得要领,不少企业缺乏明确的竞争优势战略,产品结构混乱,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缺乏。我国企业的竞争手段往往还停留在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广告促销等方面,企业经营的成功往往仅归功于各项具体经营战术的运用和机遇的把握,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二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不健全。企业制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就要首先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对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这一目标进行宏观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企业核心竞争力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公司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也未完全达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要求,即便是改制的企业,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健全。

三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系统创新能力比较低,企业制度不够健全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系统创新。企业系统创新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六个方面。我国企业在业务流程创新方面,运用网络经济思想与方法进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不够;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只能开展低层次竞争,新产品开发也较缓慢,且缺乏主动性,许多企业处于模仿阶段;在管理创新方面,利用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与手段对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够;在营销创新方面,营销观念、营销管理和营销策略的创新不够;在组织创新方面,组织结构不够科学,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信息、知识在企业内部流通不畅,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本的凝聚力。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四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我国企业家能力与素质相对较低,企业领导人缺乏企业家应有的观念系统,企业家缺乏所应具备的理论与方法的训练,缺乏利用市场机制驾驭市场的能力;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本规划,造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盲目性;企业用人机制落后,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可量化的绩效考评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人才开发投资不够,致使员工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知识储备和积累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低下,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战略管理水平与能力;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五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其一是认识不够到位。企业文化建设处于低水平阶段,甚至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混为一谈;其二是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存在短期行为,未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独特文化;其三是企业文化建设重点不够突出,人本管理未落到实处;其四是重形象设计,轻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员工价值观与行为取向等深厚内涵的培养。

六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己建立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效率总体不高,企业信息传递存在障碍,未能实现企业部门或员工之间的有效协调和沟通,未能实时动态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控制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影响了企业市场应变能力的提高,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2)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建国后开始实行以账户核对与职务分工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会计主管部门偏重会计核算,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内部会计控制问题逐渐受到会计教育界、会计相关主管部门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国理论工作者从不同层面对会计控制概念、职能目标等进行了讨论。如郭道扬教授提出了“全面会计控制观”;杨宗昌教授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融入会计学出版了《会计控制论》;阎达五教授提出,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些都对会计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术界对会计控制高度重视的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和实务部门对应用内部控制也热情高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法规。如2000年7月财政部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要求;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些均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己取得重要成果,但同时应清醒地看到:

首先,我国会计控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在认识上还未达到统一。前己述及,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会计控制的概念。财政部2001年6月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查错防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这些观点有很大的差异,这反映了人们在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上还未达成共识,我国会计控制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其次,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我国会计控制研究的历程很短,成果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缺乏成熟理论的指导,企业会计控制普遍较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较关注岗位分设、组织设计、管理程序与手续、监督检查方式等内容,更多的是追究责任而非改善现状。许多企业在认识上非常模糊,没有认识到会计控制是以单一的内部牵制启蒙,逐步向防护性控制、指导性控制、效益性控制、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等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从而导致会计理论与信息论、系统论及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很难真正融合。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的联动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必须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加以认识。目前,我国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制度基础不健全、系统创新能力比较低、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落后、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现状与会计控制理论研究不够成熟及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面临的挑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1)我国目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产生不了强烈的对会计控制信息的需求,主要因为:

一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竞争优势战略,企业系统创新能力低下,很难产生对会计控制信息的强烈需求。使得企业对传统历史信息、货币信息和定量信息以外的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无形资产信息等影响企业未来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信息及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技术、技能和知识的信息需求不足。导致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信息严重不完整,也缺乏相关性。

二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不健全,制约了对会计控制信息的需求。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得还不够完善,未能完全达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要求,从而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产生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规范,崇尚“股东至上主义”,忽视债权人、顾客、供应商、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约了对利益相关者信息的需求,作为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会成了“橡皮图章”,以高管人员为核心的决策体系既不能有效地对高管人员进行利益制约和行为牵制,也不能积极参与公司战略决策,从而很难产生对董事会业绩评价和激励的信息需求。因高管人员知识等方面的局限,也有可能忽视了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制约了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价值评估及激励约束的信息需求。

四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企业产生不了对塑造优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独特文化这一软控制信息的需求,对创建刚柔相济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文化、营造健康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文化氛围的要求不迫切。

五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企业会计信息传播造成障碍,不能快速、准确、实时地传播会计信息,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2)我国企业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不能有效提供满足构建核心竞争力需求的信息。

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可以得知会计控制理论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出的新需要而丰富、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会计控制以单一的内部牵制启蒙,逐步向防护性控制、指导性控制、效益性控制、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等多样化方向发展。然而,客观地说,目前的会计控制系统较少关注企业独特的知识与技能、员工价值理念、管理体制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和提升的影响,使得现有企业会计控制系统不能提供有效信息以适应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内控心得体会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已历经百年沧桑,其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内部控制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关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以解决当前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混乱,控制弱化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但由于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存在控制环境不良、风险意识不强、内部控制执行不力、信息沟通不畅、内部监督不力等,所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 内部控制环境不够理想

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人的活动在环境中进行。企业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

(1)国有企业部分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国有企业管理者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都会极大地影响控制环境。当今国有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对内部控制理解比较片面,未能理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全面含义。部分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不设置内部控制机构,有的管理者甚至把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只注意抓效益而对风险关注不够,有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即是各种规章制度简单的汇总,没有制定必要的控制程序,使得内部控制得不到落实,有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

(2)企业部分员工的内部控制素养较低

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人的品质与自律是关键。内部控制是由人建立的,也要由人来行使的,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员工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误判,那么再好的内部控制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国有企业员工普遍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内部控制素养比较低,导致内部控制缺乏企业员工的支持和理解,甚至对起约束作用的内部控制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因此,急切需要加强各级员工的素质,使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并协调一致,才能使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互相保证和促进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和基础。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是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完成目标管理的一种手段。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也正在逐步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得企业经营者缺乏重视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动力,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国有企业目前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有些根本未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已经设立了的也没有完全起到应有的作用,基本由股东(国资委)在监管。

2. 内部控制活动不够完善

从国有企业的主要业务来看,主要有以下二方面的缺陷:

一是各具体业务层面,公司对具体经营业务层面上的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针对性的设计控制措施。

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制度体系的层次性、规划性不强。

3. 内部控制监督需要加强

在监督方面,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没有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日常监督没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影响企业的健康运转。

有的国有企业虽设立有审计监察部门,但内部审计局限于传统的“财务监督”与偏重纪检监察角色,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检查和提出管理建议方面依赖中介机构的管理建议书。

二、解决措施

1. 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

从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股东大会、总经理之间的权责划分看,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有的国有企业虽然都按《公司法》的要求设立了董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管理层),但实际上,董事会形同虚设,董事会的权责体系并未真正体现。国有企业的股东替代了董事会,董事会的权利被严重弱化。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并未发挥应有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形同虚设,没有起到一个独立机构的应有作用。

所以应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将董事会的职责强化,将董事会与管理层分开,推行外部董事制度、不兼容制度,尽量杜绝决策、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解决董事会独立性这一关键问题,并且为董事会发挥决策与监管作用设立了支持机构,即设立专业委员会。

2. 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及加强外部监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国有企业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整,导致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不够,内部审计部门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企业要在加强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培养的同时,完善审计职能,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外部监管,前不久发生的五粮液事件,就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某法律教授坦言:“长期畸形而放纵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可避免给五粮液的利润外流打开后门。其实,任何体制僵化的大型国有企业,都会存在诸多类似情况,五粮液并非特例。因此,只有灵活而有效的外部监管,才能真正遏制违规行为的蔓延。”所以必须加强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管。

内控心得体会第5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竞争的激化,内部控制已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人们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存在与发展并非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意愿,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审计工作的基础,而且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

(一)fmis的设计

结合国家电力公司“公司制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框架要求,江苏省电力公司从企业内部管理创新出发,坚持“企业管理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经营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以会计专业为主的管理人员,针对各部门提出的管理要求,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形成了公司本部和所属供电分公司、发电厂自己的《财务手册》,规范企业的各项具体经营活动,形成财务信息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并针对各自的管理重心和经营特点,对各业务的具体流程加以规范。其核心是将企业的财务活动划分为预算管理、合同管理和会计实务三大类型,并且针对每种业务的特点从会计政策、标准流程、部门职责、金额权限、会计科目和标准文档六个方面加以界定。我们称之为“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具体流程见下图)。

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三位一体内部控制系统

(二)fmis的执行

江苏省电力公司在各单位完善《财务手册》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化的计算机程序支持,将其规范的流程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职权加以固化,并完善自动会计核算功能,构建了fmis。经多年努力,总体上达到了“管理先进、技术可靠”的要求。至2000年5月,谏壁发电厂已投入运行,扬州供电局、镇江供电局等单位正处于正式运行阶段。

(三)fmis的内部控制程序

fmis的内部控制程序在原核算型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财务手册》规定的内容,将预算管理和作业控制的内容纳入fmis,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与其他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充分集成、信息共享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控制程序包括控制单元、核算单元和辅助决策单元三个部分。

l、控制单元是江苏省电力公司fmis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由预算中心和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前者根据财务手册预算管理部分的制度规定,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及考评;后者与财务手册的合同管理和会计实务部分规定的业务处理流程、职责、权限相对应,根据其设定的业务标准流程进行各种财务活动的流程控制,并与合同管理等工作相衔接。

2.核算中心主要由总账中心和财务报告中心组成,其中,总账中心主要负责账簿登记等以会计核算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工作;后者主要负责报表的汇总上报等财务管理工作。

3、辅助决策单元包括系统设置、查询分析和专项处理等。系统设置用以明确财务手册中各部门职责权限和业务流转程序,包括预算管理、责任单位会计核算各种标准代码体系;查询分析是用来提供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信息,包括预算、合同、资产及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专项处理主要包括实现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对固定资产卡片、工程、物资采购等进行专项管理。各职能部门根据本部门业务特点建立各项管理报告制度。如省公司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审计工作向职代会报告制度等都已得到很好贯彻,并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江苏电力企业fmis信息高度集中的特点。

(四)fmis的内部控制方法

1、预算控制方法。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为企业所有职能的执行立下一个明确的企业目标,内部控制只能在一个严格制定计划的单位得到执行。江苏省电力公司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每年由财务、计划等部门对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制定可行的预算,经有关部门会审,报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下发执行,所属各单位在分目标利润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分预算。“只有纳入预算范围,履行必需的审批手续和传递程序的经济业务,fmis才能处理”的固化软件程序做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自动”控制和“自我”评价。

2.授权控制方法。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有授权批准制度,以确立完善的工作程序。也就是说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必须获得批准和授权才能执行正常的经济业务。江苏省电力公司一是根据国家电力公司的授权管理和经营范围制定有关《分级授权管理方法》,并在《授权经营书》上明确规定了经理、厂长的经营决策权、资金使用权等。二是根据国际一流电力公司的标准制定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标准》,对各岗位人员的权、责进行了明确的分工。fmis固化的权限管理功能对之进行“自动”评价,超越权限的经济业务将被拒绝,企业财产的安全得到了保证,舞弊行为得到了控制。

3、措施控制方法。

(l)为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资金的分散浪费,公司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控制方法,实现了对资金流的统一集中管理和协调安排,降低了资金占用成本,提高了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在实物流方面,围绕物资采购和生产成本费用的发生实现对实物流转的综合控制。根据授权采购的原则,公司总部成立物资公司及招投标管理中心,对本部及所属各单位的大宗物资采购进行统一招标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了库存材料的呆滞积压。所属各单位在授权经营范围内,对所需零星材料、配品配件、办公用品实行一次招标。公司总部财务部、审计部、法律事务部对所属单位标的超过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审查。使用部门根据预算按实领用。财务、审计部门进行检查时,只需通过fmis系统调用有关材料数据,抽样实地盘点,无需再进行原材料库存盘点,计算账实差异,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相关控制系统的创新与实践

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与有效有赖于以下四个层次的贯彻落实:以条文形式规定各项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制度、目标、职责分工和各种行为规范,它构成对业务的制度控制层次;建立操作性很强的各种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办事程序,对业务的过程控制加以落实,形成程序控制层次;会计人员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直接审核及处理,它构成了对经济业务的结果控制层次;内部审计人员的在线管理和离线监督构成了监督控制层次。

从“全面控制论”的观念来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企业的所有活动,且必须能自动完成“建设一评价一再生”这样一个闭环控制过程。fmis通过网络化的管理,使前二个层次得到了“自动”控制,总的来说还只是对经济业务的过程控制,体现了部分控制论,“内部控制只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现代企业应实现全面控制的理论相对照,还显得不完善,为此,江苏省电力公司又对其它相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控制。组织控制的核心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总体组织机构设置的控制、会计和财务的组织控制。

一是从决策层着手。公司成立了总经理领导下的经营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前期及筹建委员会、本部工作委员会、监审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使公司总部的各项工作程序化、公开化。

二是结合省公司系统多年的工作实际,组织专门人员设计了省公司本部、各供电企业及发电厂的总体组织机构,并按照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的原则规定了部门的岗位,至 1999年底,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已全部完成。统一设置有利于归口管理,协调一致,既有效避免了机构的重复设置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对企业的财务和审计管理进行了创新,对公司所属各单位财务负责人实施派驻制、对审计人员实施分片委派制,充分发挥审计和财务监督的闸口作用。财务派驻制杜绝了企业领导人指使财务人员随意调账现象,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保障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降低审计风险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审计人员分片委派制提高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效率。

(二)人员素质控制

企业内控制度的成效取决于职工素质的高低,职工的素质控制是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司明确规定新进公司本部人员必须在全省电力系统范围内进行公开招聘,且应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公司人力资源部编制的《员工培训手册》和《员工岗位标准》,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与作业标准,使每一个员工都知道应遵循的行为要求,用作考核评价职工行为的依据,并实施末尾淘汰制、投诉查实待岗、换岗制。同时,省公司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报酬以及良好的劳资关系也是促进职工诚实和努力的保证。

(三)内部审计控制

l、审计制度创新。从制度建设全面控制理论“建设——评价——再建设——再评价”的循环链可以看出评价的重要性,虽然制度的评价是整个企业共同的责任,但内部审计人员在线管理的参与权和离线监督独立性所构成的监督控制层次是内控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既是企业内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监督部门。内部审计在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同时其本身也应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可以分为内审组织控制、内审依据控制、内审准则控制、内审过程控制等四个方面。

内审组织控制是内审工作开展的基础。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均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按规定配备了合格的内审人员,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内审依据接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外部审计依据是国家法律、经济法规、政策法令、会计审计准则等;内部依据是企业范围内的各种规章制度、计划、指标和细则等。审计部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并以外部依据和本企业制度为准绳建立了具体实施细则作为审计依据,保证了内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内审准则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为了规范内审人员的工作,审计部根据审计署“八不准”条例,制定系列内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保证了内审工作的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

内审过程控制是保证内审工作质量的基础。审计部在《江苏省电力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审计部门订立审计项目的计划和步骤:对被审人员的范围和目标做背景调查;确定项目总的范围和目标;确定每一步骤所需时间,使其符合审计时间的总体安排;实施初步调查,明确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优缺点;缩小审计范围及目标确定必要的抽样范围;实施必要的审计步骤来评估审计目标;复查审计项目并予以修正;征求被审部门意见;提交审计报告。

2.《审计手册》的创新。审计部在原有内部审计控制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正组织人员建立包括《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手册》在内的各项专业审计手册,规范内审人员的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同时为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提供前期需求设计。

3、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创新。审计部通过财务与审计的数据接口,按授权控制的原则登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fmis中加入职业判断模块,对经济业务处理的遵循性进行计算机和远程审计,同时通过审计网页建设达到内部审计资源共享。

三、内部控制制度评价

1、事前评审保质量。审计人员一方面对公司重大制度的出台采取全过程参与的方式,实施在线管理;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虽然不参与内控制度中其它专业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具体执行,但在制度送审时,内审人员把关和审计部门负责人负责签署有关内部管理的制度和文件时的离线监督,使审计的审查权和参与决策权在决议的实施前起到了对制度的评价作用。通过在线管理和离线监督,非职业判断的因素固化人fmis软件程式,内部控制制度与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相容性、企业内部各部门内控制度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审计人员的初步认可,实施审计时减轻了工作量,节约了审计时间。

2、事中评审促创新。首先,内审人员通过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发现的管理制度中错弊,向公司决策或管理层提出管理建议书,对存在错弊的内控制度进行修正或补充。其次,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企业、企业内各部门及内审人员进行了解,加强内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使内审人员更加了解企业及部门的目标,也使他们的活动更加有效、合理。内部问卷调查能发现制度制订的问题,重点调查的方面有:制度订立的健全性、管理监督的恰当性、执行的偏差度及导致错误和弊端的发生而无法控制的例外事项等。第三,内审部门根据问卷调查的具体情况,邀请制度的制订者与执行者参与制度的补充修订与完善。这是减少失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其它部门的精诚合作,将使工作关系更加融洽,更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内控心得体会第6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竞争的激化,内部控制已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人们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存在与发展并非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意愿,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审计工作的基础,而且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

(一)FMIS的设计

结合国家电力公司“公司制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框架要求,江苏省电力公司从企业内部管理创新出发,坚持“企业管理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经营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以会计专业为主的管理人员,针对各部门提出的管理要求,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形成了公司本部和所属供电分公司、发电厂自己的《财务手册》,规范企业的各项具体经营活动,形成财务信息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并针对各自的管理重心和经营特点,对各业务的具体流程加以规范。其核心是将企业的财务活动划分为预算管理、合同管理和会计实务三大类型,并且针对每种业务的特点从会计政策、标准流程、部门职责、金额权限、会计科目和标准文档六个方面加以界定。我们称之为“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具体流程见下图)。

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三位一体内部控制系统

(二)FMIS的执行

江苏省电力公司在各单位完善《财务手册》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化的计算机程序支持,将其规范的流程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职权加以固化,并完善自动会计核算功能,构建了FMIS。经多年努力,总体上达到了“管理先进、技术可靠”的要求。至2000年5月,谏壁发电厂已投入运行,扬州供电局、镇江供电局等单位正处于正式运行阶段。

(三)FMIS的内部控制程序

FMIS的内部控制程序在原核算型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财务手册》规定的内容,将预算管理和作业控制的内容纳入FMIS,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与其他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充分集成、信息共享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控制程序包括控制单元、核算单元和辅助决策单元三个部分。

L、控制单元是江苏省电力公司FMIS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由预算中心和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前者根据财务手册预算管理部分的制度规定,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及考评;后者与财务手册的合同管理和会计实务部分规定的业务处理流程、职责、权限相对应,根据其设定的业务标准流程进行各种财务活动的流程控制,并与合同管理等工作相衔接。

2.核算中心主要由总账中心和财务报告中心组成,其中,总账中心主要负责账簿登记等以会计核算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工作;后者主要负责报表的汇总上报等财务管理工作。

3、辅助决策单元包括系统设置、查询分析和专项处理等。系统设置用以明确财务手册中各部门职责权限和业务流转程序,包括预算管理、责任单位会计核算各种标准代码体系;查询分析是用来提供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信息,包括预算、合同、资产及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专项处理主要包括实现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对固定资产卡片、工程、物资采购等进行专项管理。各职能部门根据本部门业务特点建立各项管理报告制度。如省公司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审计工作向职代会报告制度等都已得到很好贯彻,并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江苏电力企业FMIS信息高度集中的特点。

(四)FMIS的内部控制方法

1、预算控制方法。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为企业所有职能的执行立下一个明确的企业目标,内部控制只能在一个严格制定计划的单位得到执行。江苏省电力公司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每年由财务、计划等部门对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制定可行的预算,经有关部门会审,报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下发执行,所属各单位在分目标利润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分预算。“只有纳入预算范围,履行必需的审批手续和传递程序的经济业务,FMIS才能处理”的固化软件程序做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自动”控制和“自我”评价。

2.授权控制方法。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有授权批准制度,以确立完善的工作程序。也就是说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必须获得批准和授权才能执行正常的经济业务。江苏省电力公司一是根据国家电力公司的授权管理和经营范围制定有关《分级授权管理方法》,并在《授权经营书》上明确规定了经理、厂长的经营决策权、资金使用权等。二是根据国际一流电力公司的标准制定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标准》,对各岗位人员的权、责进行了明确的分工。FMIS固化的权限管理功能对之进行“自动”评价,超越权限的经济业务将被拒绝,企业财产的安全得到了保证,舞弊行为得到了控制。

3、措施控制方法。

(l)为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资金的分散浪费,公司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控制方法,实现了对资金流的统一集中管理和协调安排,降低了资金占用成本,提高了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在实物流方面,围绕物资采购和生产成本费用的发生实现对实物流转的综合控制。根据授权采购的原则,公司总部成立物资公司及招投标管理中心,对本部及所属各单位的大宗物资采购进行统一招标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了库存材料的呆滞积压。所属各单位在授权经营范围内,对所需零星材料、配品配件、办公用品实行一次招标。公司总部财务部、审计部、法律事务部对所属单位标的超过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审查。使用部门根据预算按实领用。财务、审计部门进行检查时,只需通过FMIS系统调用有关材料数据,抽样实地盘点,无需再进行原材料库存盘点,计算账实差异,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相关控制系统的创新与实践

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与有效有赖于以下四个层次的贯彻落实:以条文形式规定各项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制度、目标、职责分工和各种行为规范,它构成对业务的制度控制层次;建立操作性很强的各种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办事程序,对业务的过程控制加以落实,形成程序控制层次;会计人员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直接审核及处理,它构成了对经济业务的结果控制层次;内部审计人员的在线管理和离线监督构成了监督控制层次。

从“全面控制论”的观念来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企业的所有活动,且必须能自动完成“建设一评价一再生”这样一个闭环控制过程。FMIS通过网络化的管理,使前二个层次得到了“自动”控制,总的来说还只是对经济业务的过程控制,体现了部分控制论,“内部控制只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现代企业应实现全面控制的理论相对照,还显得不完善,为此,江苏省电力公司又对其它相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控制。组织控制的核心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总体组织机构设置的控制、会计和财务的组织控制。

一是从决策层着手。公司成立了总经理领导下的经营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前期及筹建委员会、本部工作委员会、监审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使公司总部的各项工作程序化、公开化。

二是结合省公司系统多年的工作实际,组织专门人员设计了省公司本部、各供电企业及发电厂的总体组织机构,并按照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的原则规定了部门的岗位,至 1999年底,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已全部完成。统一设置有利于归口管理,协调一致,既有效避免了机构的重复设置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对企业的财务和审计管理进行了创新,对公司所属各单位财务负责人实施派驻制、对审计人员实施分片委派制,充分发挥审计和财务监督的闸口作用。财务派驻制杜绝了企业领导人指使财务人员随意调账现象,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保障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降低审计风险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审计人员分片委派制提高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效率。

(二)人员素质控制

企业内控制度的成效取决于职工素质的高低,职工的素质控制是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司明确规定新进公司本部人员必须在全省电力系统范围内进行公开招聘,且应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公司人力资源部编制的《员工培训手册》和《员工岗位标准》,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与作业标准,使每一个员工都知道应遵循的行为要求,用作考核评价职工行为的依据,并实施末尾淘汰制、投诉查实待岗、换岗制。同时,省公司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报酬以及良好的劳资关系也是促进职工诚实和努力的保证。

(三)内部审计控制

l、审计制度创新。从制度建设全面控制理论“建设——评价——再建设——再评价”的循环链可以看出评价的重要性,虽然制度的评价是整个企业共同的责任,但内部审计人员在线管理的参与权和离线监督独立性所构成的监督控制层次是内控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既是企业内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监督部门。内部审计在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同时其本身也应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可以分为内审组织控制、内审依据控制、内审准则控制、内审过程控制等四个方面。

内审组织控制是内审工作开展的基础。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均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按规定配备了合格的内审人员,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内审依据接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外部审计依据是国家法律、经济法规、政策法令、会计审计准则等;内部依据是企业范围内的各种规章制度、计划、指标和细则等。审计部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并以外部依据和本企业制度为准绳建立了具体实施细则作为审计依据,保证了内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内审准则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为了规范内审人员的工作,审计部根据审计署“八不准”条例,制定系列内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保证了内审工作的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

内审过程控制是保证内审工作质量的基础。审计部在《江苏省电力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审计部门订立审计项目的计划和步骤:对被审人员的范围和目标做背景调查;确定项目总的范围和目标;确定每一步骤所需时间,使其符合审计时间的总体安排;实施初步调查,明确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优缺点;缩小审计范围及目标确定必要的抽样范围;实施必要的审计步骤来评估审计目标;复查审计项目并予以修正;征求被审部门意见;提交审计报告。

2.《审计手册》的创新。审计部在原有内部审计控制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正组织人员建立包括《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手册》在内的各项专业审计手册,规范内审人员的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同时为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提供前期需求设计。

3、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创新。审计部通过财务与审计的数据接口,按授权控制的原则登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FMIS中加入职业判断模块,对经济业务处理的遵循性进行计算机和远程审计,同时通过审计网页建设达到内部审计资源共享。

三、内部控制制度评价

1、事前评审保质量。审计人员一方面对公司重大制度的出台采取全过程参与的方式,实施在线管理;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虽然不参与内控制度中其它专业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具体执行,但在制度送审时,内审人员把关和审计部门负责人负责签署有关内部管理的制度和文件时的离线监督,使审计的审查权和参与决策权在决议的实施前起到了对制度的评价作用。通过在线管理和离线监督,非职业判断的因素固化人FMIS软件程式,内部控制制度与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相容性、企业内部各部门内控制度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审计人员的初步认可,实施审计时减轻了工作量,节约了审计时间。

2、事中评审促创新。首先,内审人员通过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发现的管理制度中错弊,向公司决策或管理层提出管理建议书,对存在错弊的内控制度进行修正或补充。其次,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企业、企业内各部门及内审人员进行了解,加强内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使内审人员更加了解企业及部门的目标,也使他们的活动更加有效、合理。内部问卷调查能发现制度制订的问题,重点调查的方面有:制度订立的健全性、管理监督的恰当性、执行的偏差度及导致错误和弊端的发生而无法控制的例外事项等。第三,内审部门根据问卷调查的具体情况,邀请制度的制订者与执行者参与制度的补充修订与完善。这是减少失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其它部门的精诚合作,将使工作关系更加融洽,更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内控心得体会第7篇

(通辽市财政局,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 要: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就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而言,最主要问题在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及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为此,应加快住房公积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此基础上有效实施住房公积金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安全稳健运行.

关键词 :内部控制;住房公积金;岗位分离;信息系统;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03-02

1 绪论

1.1 国内住房公积金制度概况

自1991年上海住房公积金制度首次在中国成立以来,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成为住房货币化分配以及住房政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住房公积金对职工个人的长期住房储蓄具有一定的保障性和互助性,为是住房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先后出台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住房公积金制度从此更加法制、规范化.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确立能够有效地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保护住房公积金资金安全,保证账目和财务报表的真实、完整性,国家针对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的政策及措施对加强住房公积金内部会计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住房公积金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其资金量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所面临的资金运作风险也随之增加,从而对监督和规范管理的要求也由此提高.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缴存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意义重大且深远,是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会计控制意在为提高住房公积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水平,保证住房公积金资金运作管理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安全性,维护好全体公积金缴存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通过分析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会计控制现状,针对住房公积金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具体措施.

2 住房公积金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成立已有二十余年,住房公积金事业实现了蓬勃发展,住房公积金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已初步建立,但随着住房公积金事业的快速发展,现有内部会计控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1 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

住房公积金内部控制体制不够完善,岗位职责不明确,监督部门的授权和权限不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不具备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客观、公正和独立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得不到有效实施.同时,信息流通不畅,财务报表等具体数据不能够及时公开,使审计内容不够透明.

2.2 财务岗位设置不合理,无法形成有效的会计内部稽核

随着住房公积金业务的扩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现一些职工兼职了不同职责的岗位,岗位合并现象使会计内部稽核不能被正确有效地履行.一些不相容职务得不到分离,常常使监督和实施的岗位由一人承担,这样就不能实现各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不能相互制衡,无法形成有效的防控机制,影响了住房公积金的安全性.

2.3 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建设,但尚不完善,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目前,住房公积金行业初步建立了覆盖业务处理信息、内部控制、风险检测评估等环节的信息反馈和交流平台,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部分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较低,不能及时处理财务软件运行中的问题,这些因素致使信息交流存在障碍,遇到问题不能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化建设已不能适应公积金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2.4 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及其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当今市场,虽然有国家计划,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市场风险,但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普遍存在,如果对市场风险认识不充分,很有可能造成只凭感觉盲目决策,造成最终的失败.目前住房公积金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其知识面相对单一,面对资金量日益庞大的公积金事业,财务人员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加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财务人员较少,工作繁重,大多财务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培训学习,财务人员掌握的知识得不到更新,无法应对出现的新情况.部分财务人员工作墨守陈规,风险意识低,不利于内部会计控制的顺利开展,影响了住房公积金资金安全有效的利用.

2.5 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激励措施

目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风险防范机制仍然不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财务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与风险防范情况脱钩,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职工对风险防范意识认识淡薄,无法充分调动职工对防范风险的积极性.

3 建立健全以及有效实施住房公积金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对策

鉴于公积金财务会计环节控制存在的前述不足,提出以下几点有关建立健全以及有效实施住房公积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内部审计体制

3.1.1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由于住房公积金的各项经济业务均由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内部会计体系,能够保证资金量大且流动性强的住房公积金安全有序的进行.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和权限是建立体制的基础,明确账务处理程序、规范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履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以及规定货币资金管理制度[3].

3.1.2 加强和完善住房公积金会计内部稽核.内部稽核是包括由单位专设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内部审计和由会计主管及会计人员进行的内部审核[2].规定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具体分工,首先要明确住房公积金会计内部稽核人员及其工作的职责、权限.例如,在货币资金的管理上,要求不相容岗位要严格分离,防治不同岗位由相同人员管理造成监督不利,要形成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以及整体的审批程序,明确住房公积金的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并对授权、授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3.1.3 制定合理有效的审计计划.在进行审计前,要先制定审计计划,根据审计项目的大小,审计对象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在资金预算上,严格控制预算外资金的流出,在信息管理上,要为内部人员提供透明、公开的经营管理信息,为外部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信息,在风险防范上,合理有效的审计计划能够防范住房公积金因管理和经营失误引起的风险,确保资金的正常流动.

3.1.4 确保审计报告质量,保证审计报告的公开、公正.企事业单位应提供住房公积金的内部审计信息,全面、及时地向职工反映住房公积金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增强内部控制的实效性.正视财务报表、账簿的重要性,由于公积金流动性大、资金数量巨大的特点,要能够合理的反应及时信息,并确保它的真实可靠性.

3.2 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关键岗位实行轮岗制度

完善会计机构设置,首先要明确规定各岗位职责,分离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审批与业务经办,授权审批与监督检查等[4].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是要确保一项工作要经过几个不同职责部门,使不同岗位间起到相互制约作用,也是要确保一项工作要至少经过监督部门和会计业务部门,使上级对下级起到监督作用,彻底解决非相容的岗位由一人兼任或会计全过程的业务操作由一人完成现象.

实行关键岗位轮换制度,重要岗位应由不同会计岗位人员和会计主管定期轮换,防治关键岗位存在长期由1人管理情况.通过实行轮岗制度,可以使各部门职员得到全面锻炼,增加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促进信息的流动,使整个内部系统更加透明,轮岗制度同时避免了由1人长期负责某一项业务而导致的风险隐患.

3.3 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

财政部在《会计改革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全面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强系统的信息化就成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任务.为进一步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确保其科学化、规范化进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建立相关的应急处理方案、重要资料备份计划等一系列的信息系统,普及会计电算化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住房公积金数据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在技术上防范了风险,提高了住房公积金的安全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财务人员之间严禁转让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用户名或权限介质,员工离岗后应当及时更换密码和上交权限介质.及时更新系统安全设置、病毒代码库等,通过认证、加密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安全控制措施,确保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以便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会计控制的顺利实施.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信息更加公开公正,信息的透明和对称使能够有效的保障整个住房公积金系统的安全.

3.4 加强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水平,关键是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内部会计控制政策法规性强,业务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广,会计控制系统是否能够合理有序运行,内部会计控制功能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住房公积金关系到整个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而财会人员是整个住房公积金的执行者,他们能够遵纪守法、认真负责是整个公积金系统安全有效进行的保障.

单位领导应给内控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他们参加审计、会计、经济、法律等专业培训,组织他们研究和探讨加强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强化学习,改善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使其自觉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确保内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3.5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激励机制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内部担负着政府的职责,对外界由承载着职工的期望,但归根结底,住房公积金如果受到损害,最后伤及的还是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激励机制,应从建立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绩效挂钩的制度,充分调动职工防范风险的积极性,才能够确保住房公积金的安全和增值.

参考文献:

〔1〕路君平,李炎萍,糜云.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圈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193):50-59.

〔2〕魏志永.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6):63-66.

内控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随着国务院于2002年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和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2014年1月1日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预算正逐步纳入到国库集中支付体系当中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全面推行,这将会彻底改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和拨付的路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将全部财政资金划归国库单一账户进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收支账目都需经过财政部门审批通过才能进行资金的划拨,并且划拨资金直接划归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废除了以前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的制度,逐步建立了财政资金缴拨都已国库集中支付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系。这样也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彻底解决当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与问题,特别是那些日常事务繁忙的行政事业单位(如,交通局、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内控意识淡薄

1、对于内部控制认知不到位

意识对于行动有决定性的作用,故内控意识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中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管理者缺乏对于单位内控机制的全面认识,更有甚者对内控是持不看好的态度进行有意的避让。这些都是缺乏内部控制意识造成的后果。

2、盲目依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全面推广,各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的行政事业单位认为只要依赖于国库集中支付并严格规范部门预算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行政事业单位向财政部门申报预算资金时,只知申报的总体金额而不明了详细的预算科目明细,最终只会造成申报不通过,单位正常的预算资金使用不了。这些都是由于盲目依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而完全忽视了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得到的苦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存在缺陷,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无法实现与财务的对接

虽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都全面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但是由于内部管理的缺陷,造成了财务会计部门与集中支付中心各自为政,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时各有各的流程和规定及要求,两者不能实现同笔业务的完全对接。财务部门只关注自身的本职业务而对于业务的详细的来源和用途几乎不关注。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也使得资源浪费严重,内控与国库集中支付需要的数据信息无法保证准确度。

(三)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管机制缺失,执行不到位

由于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多度依赖,使得单位领导对于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越来越不给于应有的重视。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管机构隶属于财务会计部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监管更是形同虚设。即使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制定了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但是由于监管方就是当事方使得监管工作执行不到位,放水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章不依,违章不究,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控机制的监管和审核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也使得内控的监管体系彻底失去了权威性和说服力。

(四)财务与现金管理较随意,行政事业单位与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或银行进行及时的对账

1、财务与现金管理随意性较强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中,为了自身支付资金的方面,普遍增大了备用金的比例,使得单位日常的现金备用金保有量一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由于对于现金支付账目难以管理且明细繁杂,使得这一块的财务管理一直都比较随意,同时这也造成了大额现金支付的手续不全,给单位的资金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

2、行政事业单位与集中支付中心或银行无法进行及时的对账

在行政事业单位广泛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背景下,使得单位资金的使用与核算更加的细化和严格,按不同的支付方式和资金性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支付又被分为了许多详细的科目。这样做虽然使得集中支付中心能详细的获得了资金使用的数据信息,但是这样加大了行政事业单位对自身财务管理的难度。以前的资金使用账目和明细是直接有单位财务会计核算来完成,现在变为了由支付中心和银行机构进行财政资金支付的核算和申报,这样对于日常的对账核算的明细要求更高,获得财政资金的难度也更大。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单位内部人员的培训,提升内控管理的意识

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关于内部控制的宣传和培训,使得全体职工都能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内部控制对于其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一步推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教育,提升员工的内控意识,为完善和改进内控体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培训可以增强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和财务部门员工的整体素质,进一步规避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中的欺诈和等违法违纪的现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安全性。

(二)优化管理机制,实现有效的集中支付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的对接

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基础财务会计工作,因为这是内控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进一步丰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资金支付科目来源及用途信息的搜集和管理,针对单位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尽力去消除两者的矛盾和不相容的地方。要找出单位财务核算体系与集中支付体系的契合点,着力去实现两者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度以便为支付中心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帮助,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得到科学全方位的控制与管理。

(三)构建全面地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加大对内控执行的监督力度

1、实现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有机结合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系统的构建,可以实现对单位财务资金和账户的实施监控和管理。单位会计账目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可以使得财政部门对各个单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支付进行有效地控制,优化配置资源,提升整体的运营水平。这样外部控制的强化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在源头上杜绝了贪污浪费单位资金的不法行为。

2、着力加强对内控的监管力度

将的内部审计机构从财务部门剥离出来,单独进行运作并赋予其独立审核和监管的权利,并能对单位资金使用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审查和处理。审计部门要严格执行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内控制度,将日常的监督工作与定期的专项检查工作结合起来,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审计和监管体系,对于以往单位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和薄弱的环节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创新,查漏补缺,真正发挥审计部门对单位内控的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有效促进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和健全。

(四)健全财务与现金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单位与集中支付中心的对账工作

1、规范财务和现金支付管理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支付,有效降低备用金的比例,对每笔的现金支付尤其是大额现金的支付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跟踪管理。充分利用公务卡系统得到推广的时机,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做到财务申报拨付手续的合规性和完整性,结合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现金支付进行严格的管控和审批,彻底杜绝单位贪污浪费和公款吃喝的现象。进而进一步提升单位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2、规范单位与集中支付系统和银行的对账工作

通过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的人才,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尽快的适应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政资金的申报和核算。进一步细化对于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记录和管理,努力达到支付中心或金融机构申报的条件,这样也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全方位科学管理的必要条件。加强财务管理部门定期专人与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或银行进行对账作业,按月按季度定期进行对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庄账户做到日清和月清,明确单位的支付范畴和余额清点。做到账目和实际相符,做好现金备用金库存的不定期审查和清点,切实有效地从源头上把和欺诈挪用现象给清除掉,彻底拔除阻碍行政事业单位实现战略发展的毒瘤。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全面推行,也迫使行政事业单位主动的审视自身内部控制体制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倒逼着针对内控问题进行及时地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协调促进和相辅相成,最终实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平稳健康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