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编辑转正总结

编辑转正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5:45

编辑转正总结

编辑转正总结第1篇

我的工作任务:

1、负责公司相关网站的新闻编辑、相关页面内容策划、维护;

2、根据网站产品确定的风格和架构,完成网站内容的文案编辑工作;

3、负责网站产品页面内容的选题、资料搜集、审校、文案撰写等工作,并做好质量把关;

4、组织、策划和完成公司相关项目专题文案写作。

5、研究用户需求、市场动态和运营数据,对网站内容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产品竞争力;

6、编写网站宣传资料及相关产品资料,及策划网络推广活动。

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我在工作上的收获主要有:

1、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配合各位前辈工作,还可以自己独立完成项目分析方案。领导每次安排的任务都基本可以完成。

2、基本已经了解爱车地带运营模式;(ichezone.com)

3、熟练掌握项目方案的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

4、基本了解并熟悉公司现在一个基本业务流程。

在这期间,工作上最大的不足主要有;

1、策划方案写的比较古板,缺乏新意;

2、文案编写的敏感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相关联的产品把握不足等。

3、工作细心度不够,经常在小问题上出现错漏;

4、办事效率不够快,对领导的意图领会不够到位等。

就总体的工作感受来说,我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是比较令我满意的。首先是领导的关爱以及工作条件在不断改善给了我工作的动力;其次是同事间的友情关怀以及协作互助给了我工作的舒畅感和踏实感;我知道,上面的工作表现也许不能让领导感到满意,如果完全依据这些表现来决定是否可以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学习,坦白说,我有很多不足。但我坚信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表现得更好,保证让领导满意。谢谢你们在这段时间里您们给予了我足够的宽容、支持和帮助。

下面谨代表我个人意见对公司提出的几点参考意见:

1、企业文化宣传度不够

2、公司户外活动太少

编辑转正总结第2篇

非常感谢集团党委给我参加这次竞职演说的机会。当前,我们集团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需要每位员工统一意志,加强团结,坚定信心,奋力进取。今天我来到这里,一方面是向集团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认识,同时也是希望能有机会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竞聘的职位是xx书社副总编辑。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87年7月至88年9月在省古籍办工作,88年10月进xx书社,先后担任图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办副主任、总编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员,编审职称。

下面我就结合对所竞聘职位的认识,谈谈我本人的任职目标、工作思路以及自身优势。

第一,深刻体认岗位的职责,坚持做到“三个提升”

副总编辑是社长、总编的助手,承担着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同时作为社委会成员,参与全社重要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如果我成为一名副总编辑,首先就是要端正态度,以新兵的姿态,从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工作岗位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从中汲取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是提升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我从事编辑工作已有20个年头,策划和编辑了一批有文化价值,有市场亮点的图书,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副总编辑岗位对选题策划与组织落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岗位就是责任,信任就是力量。走上新的业务岗位之后,我要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策划、组织能力,以实际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厚爱。

三是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

一是贯彻落实集团和社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二是做好分管工作的管理能力;

三是把握大局的综合协调能力。

应该说,这是一位副总编辑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岗位之后,我将从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入手,带头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工作,努力将集团的发展意志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第二,把选题开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五”期间,xx书社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但是xx书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有限的几个定向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品种的开发,而不是经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础并不坚实,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根据集团制定的发展目标,xx书社正在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强行军”。依靠有限几个品种的“单打独斗”来支撑这样持续高速发展,就好比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过一座独木桥,每走一步都会令人感到心里发慌。我认为,如果xx书社不能在今后几年内,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兵突进”型向“方阵推进”型的转变,要完成集团下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选题开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工作,也是副总编辑的工作重心,要实现xx书社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选题开发工作尤为重要。我的工作思路是:

一,从制定选题规划入手,优化选题结构

优化选题结构是选题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做好选题规划工作则是优化选题结构的前提。要认真总结制定“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好“十一五”选题规划;要下大力气解决图书选题规划中存在着的散、短、软的现象(策划力量散,规划周期短,论证把关软),把打造拳头产品和开发系列产品结合起来,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八到十个特色鲜明、市场冲击力强的产品集群,达到优化选题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二、从提高单品种效益入手,推进图书品牌建设

随着图书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真正把品牌作为出版社的生命线来抓,从单品种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品牌建设。

首先是优化组合已有品牌。xx书社有不少图书具有比较好的品牌素质。如《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1套4种,总销量已达到十几万册,正在申报省编地方通用教材。要全力以赴地培育好这个品牌,使之成为我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策划开发新的品牌。既要有效地开发好现有资源,更要积极地策划新的优质品种。内炼品质,外抓机遇,找准目标,精心培养。

三是要研究品牌运作规律。要下功夫钻研品牌运作的规律和手段,大胆尝试,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市场品质好、社会效益好、品牌形象好的图书产品,把xx书社的图书品牌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三,从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入手,推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选题开发,策划先行,策划工作既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编辑劳动中最具创意、最有价值的部分。副总编辑的重要职责就是协助社长和总编辑抓出版社的选题规划,抓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团队精神、懂经营、善策划的优秀编辑人才队伍。

如果给我机会,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是完善选题策划论证制度,把选题策划真正当作编辑工作的灵魂来抓;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采用业务培训、业务研讨、传帮带等方法,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策划水平;

三是建立策划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策划比武,通过评选当年度最具创意的策划项目、最有价值的策划成果、最富魅力的策划之星等活动,激励编辑人员学策划、做策划、比策划。

四是提倡联合策划、纵深策划,鼓励编辑延长策划的深度,丰富策划的内涵,加强策划后的跟进评估。要逐步整合策划力量,提高选题策划的综合实力。

五是要着手建立选题策划库,丰富选题储备。

第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工作

副总编辑的工作是综合性的,目前我能意识到的经常性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主要还有六个方面:

1、编务管理;

2、选题计划的组织落实;

3、版权管理;

4、图书宣传;

5、开展对外业务交流;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社委会委派的各项工作。

我长期做图书编辑,能够体悟编辑工作的内涵;多年担任总编办主任,配合社长、总编辑工作,对副总编辑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能够体认;如果给我机会,我自信能很快适应工作。

第四,参加竞聘的自身优势

对于我竞聘副总编辑的优势,前面也已讲到一些,这里归结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

1、品德端正,大局意识强,能忍辱负重,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从工作的成功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3、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专业对口,业务熟练,编辑策划经验丰富。

4、担任总编办和办公室主任,具备业务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5、了解社情,善于团结合作,乐于为群众服务,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6、热爱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有创新的激情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编辑转正总结第3篇

我实际追踪过这样的案例,结果会发现,这些编辑部反弹的原因通常也很单纯,就是公司设计的电子书流程,确实都增加了编辑的麻烦。出版社现在绝大部分的营收来自纸书,编辑的工作流程完全针对纸张而来,这已经是有几百年的传统了。不只编辑部,包括外部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如何为出版纸本书而写作。这个从作者起头,一直到出书上市的流程,要改动起来,绝对不是自己编辑部做好就行的。

电子出版作业流程如果不考虑前端的作者,不考虑后端的排版,最后的结果就是苦了中间的编辑。现在典型的数字出版流程,大部分都不理会编辑现有的流程,而是在正常作业之外,另外要求编辑重新在电子化平台上“再处理”一次编辑部已经完成的稿子。这意味着,一份稿子,要做两遍工。这样要编辑不反弹,不怨声载道,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

而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完全没有必要,完全可以避免的。现在无法避免,原因是设计流程的人,没有真正了解编辑的工作。适合数字出版的关键,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档案的结构标记。白话一点说,就是如何在稿子上标记“这是大标、这是小标、这是图说、这是内文、这是第一章、这是第二节……”的工作。

在传统流程里这是下编辑指令,下排版指令,或者下段式的范围;在电子出版,则是下标签或下 tag 的范围。纸书下编辑指令,电子书下 tag,两者是完全相同的,应该做一次就好,但现在大部分公司的流程,都把这两件事分开做。一件事分两遍做,当然是做重工,编辑当然会不高兴。

最有效率的工作流程是在编辑下标的正常作业里,嵌上可以自动转为数字卷标的标记。编辑并不需要直接处理数字标记,新流程要做的事情是,确保编辑的标记可以自动转换为有结构意义的数字信息(通常就是转化为xml)。有结构意义的数字信息,不只可以进入新的数字出版流程,被应用程序(例如电子书阅读器)正确读取,也可以进入传统的纸张书排版软件(例如 InDesign),被排版程序直接处理。

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新流程不知道如何把编辑下标转成数字结构信息,结果在后续的编排流程里,这些辛辛苦苦下的标,竟然会被辛辛苦苦地删除(如果你的标记不是结构信息的话,美编一定会被迫非要删除不可,因为那些标记不应该出现在印刷成品上)。还不只这样,等到你要做数字出版的时候,这些辛苦删除的标记,还得再辛辛苦苦地手动重建一次。这绝对是全世界最荒谬的。

编辑转正总结第4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报纸编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互联网正在迅速洗牌,移动终端正在逐渐占据主流。当下,只有合理统筹图书、报刊、电视、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多种媒体资源,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开拓思路,创新模式,才能将传统出版业做大做强。这不仅是对媒体提出的要求,同时是对各类编辑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而报纸编辑人才尤其需要适应时代变化,找到自己在全媒体时代中的立足点。

一、明确“报纸编辑”课程的教学定位,培养复合型报纸编辑人才

全媒体时代造成的信息过载现象导致受众的注意力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受众迫切需要媒体为其编制有关信息的“文化地图”,因此报纸早已不是单纯的新闻信息的加工厂,而应成为一个集纳本地生活服务资讯、提供权威信息的全传媒导师。因此报纸编辑的理念应该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向互动型、共享型、参与型转变。早期报纸编辑直接将报纸搬到网上的时代已经过去,报纸编辑的业务应该从传统的网站向移动互联网转变,多元化整合传播可能是未来报纸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报纸编辑的业务范围应该得到极大的扩展,编辑不仅要会选择、修改稿件,还应该考虑不同终端、不同形式的平台的需求,进行最大程度的信息互联和共享,并能够编发适用于不同平台的深度内容。

相对应地是,“报纸编辑”课程的教学应以培养能适应“三转变”的报纸编辑人才为目标,这“三转变”即:从单媒体到多媒体的传播方式的转变、从传统报纸的平面思维到全媒体的立体思维的转变、从报纸编辑部到全媒体编辑部的转变。所以,“报纸编辑”课程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就是立体、整合、多面。

首先,“立体”。指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懂得如何具体实践,思维开阔,有创新意识。在立体性培养方面,教师在讲授报纸编辑理论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主动与实践结合起来,适当提高上机时间和模拟编辑室的实习在总课内学时中所占比例,此外还要将媒介融合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其次,“整合”。指能在短时间内筛选信息、收集信息并,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工作高效能。在整合性培养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媒介融合的视野下,能够对事实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并分析其中价值,最后利用全媒体将内容表达出来。在这方面应该加强信息收集、筛选与整理的训练。

第三,“多面”。指能熟练应用多种媒体技术,且能够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等。在多面性培养方面,教师不仅要讲授传统“报纸编辑”课程应有的版面设计、内容编排等内容,还要将相关软件(如排版软件、修图软件)的使用、系统的操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增加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内容以满足全媒体时代对报纸编辑人员的要求,并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训练。

例如,北京印刷学院的“报纸编辑”课程增加了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出版内容,以6—8人小组为单位,每周在“北印编辑平台”的微信公众号上信息(如图1),小组每周轮换,每天一次。从编写内容到采集新闻图片,再到微信平台,这一系列的工作能使学生熟练使用社会化媒体,进一步了解全媒体时代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将学到的基本编辑知识(如稿件的配置、标题的修改、版面的设计、图片的选择等)运用到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在课堂上开辟一个固定的互动板块,请管理微信公众平台的小组向班级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运营经验,教师会在总结时进行点评,肯定有益的经验,寻找不足,寻找创新点,启发后面即将参与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平台训练,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符合立体、整合、多面的教学定位。

经过半个学期的实验,学生在微信平台的管理运营中不断创新,不仅提前实现了粉丝超过500人的目标,还做出了很多出人意料的成果。比如,有的同学去学校附近的咖啡馆拉赞助,放在微信平台上广告,使持有微信广告的同学去消费的时候可以享受8折优惠。这样的免费广告投放精准,效益明显,而且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利用和咖啡馆分成利润来维持自身的运营。又如,有的同学在公众平台中发起投票,开发高级功能,完善自动回复内容。对“喵星人”(校园里的流浪猫)的评选吸引了100多人参与,使校园流浪猫的话题持续升温。再如,有的同学结合时事政治发表评论,对专业动态进行深度思考,不少文章富有原创和深度,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此外,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还可以促进形成良好互动的课堂教学。同学可以发送观点到微信公众平台,教师择优挑选值得讨论的观点来进行讲解和总结。学生可以参与课程评价,教师也可以在不断的互动中发现学生的喜好,取得共赢。目前,该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平稳上升,基本覆盖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全部学生以及相关专业学生、一些家长和专业教师等,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和“报纸编辑”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

二、革新教学内容,增加互动讨论、创意表演和模拟演练等教学新环节

在全媒体时代,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来源于批判思维能力、整合信息能力、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在“报纸编辑”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一是要增加学生的互动讨论、创意表演、模拟编辑部实验和游戏益智环节等教学新环节;二是要不断增加全媒体编辑知识,如微信、微博、手机报、读报客户端软件等的应用和采编流程等。

以北京印刷学院的“报纸编辑”课程为例,在课堂上增加了“读报秀”“小组评报”“报纸拼图”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读报秀”以6—8人小组为单位,每周一期,表演时间为10分钟左右,以现场或用DV拍摄播放的方式进行。增加这样的环节,一是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造与表达能力;二是可以让学生多接触报纸,促使他们多读报、读好报;三是可以创新媒体融合形式,学生把电视上的读报节目移植到课堂上,既有传统读报节目的特点,又加上了一些奇思妙想,给课堂带来了乐趣和生机。例如,北京印刷学院2011级一组学生为自己的“读报秀”设计了“真话贾说”(读报秀主持人为一名姓贾的学生)的节目名称,配以“用最真实的视角,聆听最真实的声音”的主旨,做了一期主题为“久在樊笼里”的读报节目。从被困客观樊笼或自设樊笼角度评论了梦鸽费尽心机为子脱罪、狱中开垦菜地等新闻。最后总结道:“因为偏执、因为痛苦、因为欲望,少部分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铁窗里,大部分人则困在自设的樊笼中。但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甜蜜的‘樊笼’,让你痛并快乐着。”该期“读报秀”不仅内容丰富,且引发讨论与深思,在课堂上引起了不小反响。相关视频还被学生放在优酷等视频网站上,成为北京印刷学院首创的读报节目,再加上学生的自我推广,获得了不错的点击量。

“小组评报”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报纸不同的编辑理念和风格进行辨析,结合实物来理解理论知识。比如让学生对比《人民日报》《法制晚报》《中国教育报》在对同一个事件报道时的风格和特点。让学生分析报纸上的评论、消息、通讯的区别。让学生在报纸上找到好标题,并且进行改写,还有让学生为一些热点新闻写“知音体”“凡客体”标题等。通过这样的小组评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还使一些本来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丰富了教学内容。

“报纸拼图”是先让一个学生将报纸根据模块裁成几张纸片,再让另一个学生将凌乱的纸片拼成之前完整的报纸,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报纸模块的设置和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取拟等专业感觉。比如在“新闻标题”这节课上,两个学生分别将文章标题撕下来藏好,让另一个同学根据文章内容来拟文章标题。在这个过程中,报纸的标题始终是一个悬念。当老师公布可以看原文标题的时候,不少学生发现自己取拟的标题和报纸上的差别巨大,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和反思。这让他们更加关注标题的重要性和取标题的复杂性。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能紧紧按照老师布置的环节进行思考和练习,也能加深印象,促使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科研教学相结合

根据全媒体时代“报纸编辑”课程的教学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通过增加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媒介符号的传播特点,提高编辑业务能力;通过参加业界的比赛方式,使教学成果得到转化;通过参与大学生科研计划,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等等。

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运用了电脑进行课件播放,还增加了iPad报纸客户端演示,iPad演示互动教学课件,利用投影仪对纸质报纸的排版稿件配置进行分解分析,播放最前沿的报纸发展视频(如《未来的报纸是什么样》《哈利·波特魔法报纸问世》等),通过多角度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充分理解全媒体的内涵和意义。

在期中和期末考核阶段,借用“方正杯”全国高校报刊版面设计大赛的契机,该校该课程教师让学生做出一份报纸版面设计作品,这份作业不仅能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依据,同时能作为参加比赛的作品。最终北京印刷学院的六名学生的作品在2012年的大赛复赛(京津区)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两名学生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初赛获奖的学生还可以获得“方正电子排版编辑师”的专业证书。

在课外,教师积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申报“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校级大学生科研计划”的研究课题,将课堂上的知识点和创新点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比如目前已经有“微信公众平台研究”“报纸App发展研究”等几个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些学生已经写出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并能深入行业动态进行独立思考。这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总体而言,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报纸编辑业务不仅面临新挑战,同时带来了无限机遇。“报纸编辑”课程的改革将是一个长期又艰巨的任务。培养编辑人才的高校,要紧跟时代、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才能贴合实际人才的要求,培养出符合全媒体时代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晓程,范玉金,王海涛.报网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教学改革探析.新闻知识,2011(2):70-72.

[2] 薛冰华.报刊编辑教学改革刍议.湘南学院学报,2011,32(4):92-94.

[3] 蔡雯.继承、拓展与创新——对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思考.新闻战线,2008(3):40-42.

编辑转正总结第5篇

一、工作状态积极而稳妥

工作态度更加严谨务实:一年来,我坚持工作踏实,任劳任怨,自觉维护频道的形象,妥善严谨地做好编辑工作,尽量避免编辑稿件中出现纰漏。

更加注重发扬团队精神:部门的良性发展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而是建立在每名员工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对工作的责任感、良好的品德这一基础。上一年来,我保持与部门同事的良好沟通通过不断交流来融入整个部门的整体,更通过参与到频道整体建设中,为部门的整体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更加积极的进取之心:互联网行业正在飞速的发展,编辑的概念越来越抽象,它不再局限于信息收集与转载,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各方面丰富海量的知识,超强的信息资源整合、评论、组织、策划能力网络编辑必将发展成一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给我们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年中,我坚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武装自己的头脑,工作带来的高要求,激励了我更加积极的进取之心。

一年中,我在编辑日常业务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整体提高。

1、保质保量地完成日常稿件工作,同时针对IT热点综编和原创部分新闻稿件。

2、维护频道更新;每日更新频道首页各个板块内容,同时更换新闻中心两侧栏目内容。

3、认真完成早班和周末值班。除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外,也对生活和汽车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其他主管的帮助下,学习到了运营部门其他几个频道的知识。

4、一年来,制作多个行业专题:如《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魔兽归来》、《小灵通退市引争议》、《联通iphone正式发售》、《九部委重拳打击手机网络色情》等。

5、围绕年底热点话题,进行综编及编写盘点类原创稿件,《盘点IT业2009年度关键词:日子在偷菜中溜走》《年IT江湖十大人物有人宝刀不老有人剑走偏锋》等综编稿件,获得了网友关注,点击率、转载率较高。

在公司领导的指导和在部门同事的配合下,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IT频道整体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流量上也有所体现,目前每天的流量都在40万左右。

三、满怀激情展望未来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总结过去一年的成功和不足,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事,积极参与新闻中心的其他各项工作,把中新网的内容建设好,努力为运营部做贡献。

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已经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网络编辑,首先应该跳出的就是ctrl+c和ctrl+v的工作模式,应该带着自己的想法来编辑新闻。在新的一年之中,我会在日常工作之外,多做基础性的工作,让自己迅速充实起来,逐渐加强专业知识水平,逐渐向着成长为一个“专家型”编辑的方向前进,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更能让网站频道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此外,在日常工作方面,我还要力争做到:

1、继续加强新闻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新闻敏锐性,提升组织策划能力。

2、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编辑方针,做出自己的特色。

编辑转正总结第6篇

一、“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期刊编辑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期刊编辑需要传播符合国家意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除了需要具备学术修养,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编辑学知识、熟悉国家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才能避免不出政治性差错,不侵权,不引起法律纠纷。[1]“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编辑要变被动为主动,打破墨守成规、止步观望的旧俗,树立新的服务读者、面向市场的理念,在工作中创新,在实践中求变。[2]传统的高校期刊编辑基本与市场脱节,期刊的发行量、读者的兴趣点、刊物的经济效益不是编辑考虑的问题,编辑只需要埋头把手中的稿子进行“三审三校”,尽量不出或少出差错,按部就班即可。编辑的激情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消失。而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数字化出版和出版转型的现实,高校期刊编辑不再是“闺门中人”,工作也不是一味的“被动等稿”,而是要走向市场,根据学术热点和动向,及时策划新栏目,加大组稿约稿力度,吸引高水平的作者投稿,抓住读者眼球,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二、“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期刊编辑带来的“危”与“机”

“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编写,时时编写,处处编写,这给高校期刊编辑带来了“危”与“机”。“危”体现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且便捷,可以公开自由表达个人见解,但对于高校期刊编辑而言,如何辨识文章观点的“伪科学”甚至谬误、如何发现和警示学术伦理失范不良现象中出现的“伪创新”文章、如何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中不被不良甚至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培育的“旗手”貌似正确实则经不起推敲的“伪民主”文章蛊惑,做到政治正确纪律严明,一直坚定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这些都是新时代高校期刊编辑面临的危难形势,也是必须破解的难题。对于高校期刊编辑而言,必须明确一个观点:作者有自由表达个人学术观点和政治见解的权利,然而,文章内容质量能否达到刊发要求则是编辑必须严格把控的。编辑要严格把关文章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是否正确,准确识别“伪民主”“伪科学”都是高校期刊编辑必须把关的关键。此外,还有的作者没有进行脚踏实地的科研,文章中伪造数据或新瓶装旧酒的“伪创新”,都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面临的“危”。“机”体现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迅速普及,资讯的高度发达,高校期刊编辑也有更多的途径获得更高水平的学术文章,使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高校期刊在同一网络平台上公平竞争。一是“数字优先出版”的出现,学术论文经编辑部三审后给予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可以先于纸质期刊在互联网电子期刊中出版,这样作者的科研成果可以在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使非核心及地方高校期刊增加了竞争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为刊物非核心的现实而较难吸收高质量稿源的尴尬局面,此类高校期刊对于吸引科技创新的中青年作者有着较大优势。二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可以通过网上及时查阅最新国际及国内课题立项情况,关注自己分管栏目学科的最新进展及业界热点动态,还可以通过关注某些专家的博客微博研究新动向,增加自己对学术热点的追踪,这对于自己负责栏目的策划、组稿、约稿大有裨益。三是“互联网+编审平台”的出现,知网、万方都推出了相关编审平台,高校期刊编辑可以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加大约稿力度、规范编审流程、压缩出版周期,为更快更广更准地传播学术提供机遇。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危”与“机”的应对策略

编辑的首要职责是对文稿作出恰当和中肯的评价,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指导或帮助作者修改。从某个角度来说,编辑应该是对学术热点及动态嗅觉灵敏的人,在通览全篇时能迅速给予专业的价值判断———论文质量如何?有无创新之处?能否采用?如何修改?这些都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加强素养和能力,正确辨识论文投稿的“伪科学”“伪创新”“伪民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以独特的视角甄选出真正有学术内涵有文化创新有科技推广价值的原创文章,以应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的“危”与“机”。

(一)强化编辑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即明确认识到自己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客体;自己是作为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加入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程序的。[3]编辑主体意识则是强调编辑在出版活动中的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高校期刊编辑必须树立编辑主体意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相信自己的学术判断但又能听得进不同意见、用接纳欣赏的眼光培养作者挖掘学术新秀、勇于提出质疑又小心求证,将勤勉专注贯彻于编辑日常工作,才能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危”与“机”。“互联网+”时代给读者、作者、编辑的即时交互提供了便捷。许多高校期刊社采用了网上投稿采编系统,在新系统环境里,互动式的同行评议体系,为“创作者”和“反馈者”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丰富了稿件的社交网络和社群组织,这一切都需要编辑加强主体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读者、作者搭起桥梁,以更好地为科技文化传播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国际出版业出现了由“海量数据”向“有效数据”的转变。在宏观及微观层面,高校期刊编辑要加强编辑主体意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结构化及检索智能化,再通过个性化定制及服务,去除无关数据,将“海量数据”有效转变为“有效数据”,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4]

(二)学习出版法律法规高校期刊编辑要加强知识产权法等出版法律法规的学习。知识产权法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5]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主要由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若干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司法解释、相关国际条约等共同构成,其中高校期刊编辑要加强学习著作权法。我国的著作权法起步于20世纪末,于1990年通过,2001年第一次修正,2010年第二次修正,目前施行的是2010年的版本。[6]随着法治的进步,高校期刊作者的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会注重加强对自己科研成果的保护。高校期刊编辑必须顺应这一形势,加强《著作权法》的学习。曾经有过国内某知名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名状告中国知网侵权的案件,事情的起因就是中国知网数据库在将他们的博士在中国知网之前,没有经过他们的授权。在此次事件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家大型数据库都强化了法律意识,也要求合作期刊社在自己刊物的显眼位置注明“同意在刊物发表,即视为也同意授权在相关电子数据库发表”等信息,以免引起法律纠纷。“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法尤其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为期刊的良性运转、为科研创新保驾护航。

编辑转正总结第7篇

关键词:现代编辑;编辑力;科学学术期刊;探讨

对于“现代”的定义,首先罗荣渠先生给出这样的说法:他提出“现代”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时间尺度出发,泛指从中世纪一直延续至今的历史时期;二是从价值尺度出发,指的是不同于中世纪的一种精神与特征,即新时代精神[1]。但对于编辑这一概念以及作者的理解来说,更倾向于张积玉先生的说法:“现代所指的时间范围应考虑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状况不同,使之时限可能存有较大差异,不可一概而论”[2]。

对于现代编辑来说,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从15世纪德国谷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技术开始,但在我国,则应确定为18、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以及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随着以蒸气机为动力的滚筒式印刷机的普遍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书报刊及其编辑出版机构纷纷涌现,编辑现代化才真正开始[3]。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试图对现代编辑的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与总结,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个问题。

科技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概念。世界经济、文化的变革、融合和发展,使编辑出版业不可避免地置身于现代化“自然-社会-经济”的复杂系统中,所以从客观环境的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编辑现代化,只能是编辑现代化整体进程中的一个断面和一个特例,它是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和地理范畴交织的。因而,物质层面的编辑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这个层面讲,编辑现代化就是不断追踪新技术、方法的过程[4]。

同时,在编辑的过程中,编辑工作的主体――编辑人本身和编辑出版者组织,是这个过程发展的主动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编辑中的运用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当编辑观念现代化,它才能成为编辑现代化不竭的动力,从而引出了编辑现代化的第二个层面:精神层面。

编辑现代化首先在物质层面上体现在随着人类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客观环境上,他具有者动态并且不断发展的特征,将其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是指编辑技术手段、出版物和出版环境管理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群体乃至一个社会从宏观到微观各个方面都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整体性的、全面的、复杂的、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仅改变着作者们所生活的社会,同时也改变着作者们人类本身,作者们自身的思想意识、态度观念随着社会现代化而转变,并推动着现代化的进程。

编辑现代化的精神层面主要是指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关键,这些包括编辑出版者(作为编辑出版个人)的现代化和由个体的编辑出版者组成的(编辑出版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现代编辑作为编辑现代化实现的主体,其独立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并且其是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职业,现代编辑活动也正是由这种职业人员的实践完成的。由编辑现代化的内容决定了其发展对现代编辑提出了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全面的新的需求,现代编辑必须在这两个层面寻找适应编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对策并付诸实践,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编辑现代化。

2.1 现代编辑适应编辑现代化发展物质层面的对策

对于编辑现代化物质层面的适应对策主要是指适应编辑手段现代化的对策,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必将使编辑人员告别传统手工操作的“笔耕时代”,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电脑时代”,体验现代科技所带来的高速度、高效率和高质量及其相关好处。而编辑人员如何面对这扑面而来的新科技浪潮,主动适应编辑手段现代化便成为摆在每一个编辑人员面前的紧迫的课题[5]。

面对时代的挑战,现代编辑别无选择,只有主动选择改变,才能去开辟出编辑工作的新时代:

1)转变观念,将自己从那些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主动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各种汉字输入方法,加快自己的输入速度与质量;

2.2 现代编辑适应编辑现代化发展精神层面的对策

在现代编辑的编辑实践活动中,作者们需要将适应编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编辑思想、人格精神转变为具体的职业意识和可操作的实际工作能力,才能创造、生产出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精神新产品,完成作为“编辑“的职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社会现代化和编辑现代化的新的推动下,现代编辑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编辑业务素质外,还应具备价值观方面、能力方面的职业意识。

3 总结

主流的现代化编辑将变成必须完全适应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和现代企业生存法则的“产品经理”,图书产品的市场商品性与学术和社会公益性两极化发展将推动商品性图书的完全市场化。编辑现代化,将是一个永远在发展的过程,而且会随着人类的社会现代化发展永不停止,同时由于科技发展的加速而展现出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编辑力必将成为现代编辑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会在未来的编辑的发展中越来越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社会影响力和销售状况,进而影响着现代编辑的发展[6]。

参考文献

[1]张积玉. 编辑学新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6月版.

[2]网道隆, 徐柏容, 林穗芳. 书籍编辑学概论[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版.

[3]何娴. 编挥现代化[D]. 武汉:武汉大学, 2005,5.

[4]刘丽英, 魏秀菊.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编研结合是编辑成长的有效途径――博士后研究编辑与指导工作的体会[J]. 编辑学报, 2014, 26(3).

[5]李辉. 数字时代出版编辑力的提升策略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 2014, 4.

编辑转正总结第8篇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和出版人的工匠精神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十年来,许多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更多关注利润增长,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出版人本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降低了出版物的内容质量水准和编校质量标准,造成出版物同质化情况严重,跟风现象、重复出版时有发生,出版物质量明显下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强调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产品结构优化、精品项目带动,做强出版主业、打造陕版品牌”的发展思路,把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作为矢志不移的目标,按照立足陕西、借鉴省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当下、面向未来的理念,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精品战略,狠抓精品生产,强化质量管理,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为社会奉献了许多满足广大读者需要的优秀产品,如不惜耗费五年甚至十年心血和时间精心打造的《全唐五代诗》《元稹全集》《延安文艺档案》《中国蜀道》等精品图书,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体现了出版人传统的工匠精神。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出版业普遍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利润指标的问题,在我集团也不同程度存在。

2016年3月“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3月29日,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总理再次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至此,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在全国各行各业引起强大反响,也在出版行业引起了震动和共鸣。

如何保障“工匠精神”在出版企业成为一种风尚并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贯穿始终?怎样在实践中培育本企业的“工匠精神”?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践行工匠精神要传承文明,传播正能量

赢利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但是作为一个承担着特殊使命和重要职责的文化企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以“弘扬时代精神、传承历史文明、传播优秀文化”为使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职责,以打造精品为己任,将工匠精神融入具体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优质的文化与思想被传承和发扬。

(一)设立集团编辑委员会,强化出版管理指导职能

编辑委员会在集团党委、董事会的领导下,履行编辑出版工作指导和管理职能,对图书、音像、报纸、期刊以及数字出版等业务进行规划、监督、协调与指导,把好集团内容生产导向关,指导下属出版单位品牌建设和版权管理,培育出版编辑专业人才。集团编辑委员会自今年4月设立以来,已经召开了五次工作会议,每次会议都有明确的议题,使编辑业务管理工作有了明显提升。

(二)高度重视主题出版,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

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做好主题出版申报工作的有关要求,在主题出版方面,集团近三年在重点关注“全面依法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一带一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国家战略和主题的同时,凭借陕西特有的文化资源和优势,用新的视角开掘历史,认真谋划,积极引导各出版单位策划一大批具有陕西特色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类选题,重点策划、精心打造了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新时期艺术特色的精品力作,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基因文化出版重镇

陕西作为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内容资源优势,尤其是以延安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及“延安精神”,更是一座亟待开发的文化富矿。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深度开发优秀红色文化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呈现陕西红色文化的特点和要素,使陕西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出版步入全国领先行列。

集团所属各出版社已经出版和预计将于2016年底前出版的“红色文化类”图书近40种,既有弘扬“延安精神”的《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60卷)》《魂――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等图书,也有《西北革命根据地史料档案》《西北革命根据地史》《陕甘宁边区史纲》等针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性专著,还有《伟大的长征》《永远的长征》《长征的故事》《长征:从瑞金・延安走向胜利》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主题图书;更有《根据地》《延安文艺档案(60卷)》《延安文艺座谈会纪实》《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图集》等文学艺术类作品。

(四)推行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精品生产和文化积累

“十二五”以来,国家和陕西省设立了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出版基金等扶持政策,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对精品出版和国家文化传承工作予以了大力支持。集团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积极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等中、省重点项目为抓手,实现出版理想,为国家文化积累和传承尽职尽责,共有45种图书选题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资助资金3800多万元,入选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出版集团前列。截至目前,已有31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顺利结项,其中,《延安文艺档案》《延安缔造》经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考核验收后被评为“优秀项目”。除此之外,还有98种出版项目先后入选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23种图书项目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19种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十三五”期间,集团将继续利用好这些政策和基金,重点按照社科理论、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遗产、科技普及、少儿、地域特色文化、教育、旅游文化等板块进行布局,到2020年“十三五”规划完成时,逐步推出一大批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的品牌书系,形成产品核心竞争力。

二、弘扬工匠精神要继承传统,坚守质量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工匠”对自己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提高质量、多出好书也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出版工作的基本要求。近现代历史上,我国出版界曾经有过很多颇有建树的“编辑家”“出版家”,如邹韬奋、叶圣陶、夏丐尊、胡愈之、范用等人,不仅对造物精益求精、专注极致,始终葆有对文化的礼敬与尊崇,对传统的坚持与守望,对思想的建设与创新,对变革的承担与分享。

当今时代背景下,要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传承好出版传统,在出版物质量提升方面体现坚守和担当。为此,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从制度入手来提升编辑素质,管控产品质量,在体制机制上为出版更多优质精品图书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一)完善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

集团进一步修订完善了《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图书质量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了出版物质量的全流程管理,重点加强了对外合作出版的流程管理;督促各出版单位严格执行出版物“三审”“三校”制度、编校质量检查制度、出版物审读制度等;要求各出版社总编辑要作为第一责任人把好选题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和印制质量关,做到符合出版程序,遵循出版规律。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出版物的质量,使质量管理形成良性长效机制。

(二)开展出版物质量年度检查工作

为加强对图书编校质量的监督检查,集团一方面邀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有关领导和专家举办专门讲座,努力提升出版单位有关人员的编校水平,另一方面组织实施了全集团图书质量审读、抽检活动。其中,2016年质量抽检活动经过专家初检、责编自检申辩、第三方专家结果认定三个阶段,历时4个多月,检查了集团所属8家出版社有编辑资格证的中级职称编辑近三年编辑出版的40种图书。集团还将检查结果纳入出版社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提升了质量意识,达到了预期管理目标。

(三)举办优秀审读报告评比活动

集团近期拟定了《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优秀审读报告评比实施方案(试行)》,并经编辑委员会审议通过。2016年的评比活动已经展开,参评审读报告为2014、2015两年出版的图书的审读报告。以后每年评比一次,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比。此活动的开展旨在促进精品创作生产,加大编辑人才培养力度,提升责任编辑的政策把控能力和稿件审读能力,在编辑中形成提高业务能力、加强编辑修养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工匠精神讲求的严谨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以往出版行业“师傅带徒弟”的传统,非常有利于出版行业人才的成长。随着事业的发展,集团新入职的年轻编辑越来越多。为了从政策、经营、业务三个维度加强对编辑的综合培训,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的政策水平、思想文化素质及业务能力,努力使编辑人员切实做到坚持导向,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集团于2016年7月1日制定下发了《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编辑导师制指导意见(试行)》,所属各出版社据此指导意见制定了相应实施方案,由有能力担任编辑导师的相关人员,从党和国家关于出版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出版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出版专业技能与编辑规范能力以及独立策划选题的能力和组稿能力等方面,对需要辅导的编辑人员进行一对一辅导,将“传、帮、带”贯穿始终。

集团每年年末将对各出版单位编辑导师制的推行实施情况进行集中检查评价,检查评价结果将作为有关年度经营目标任务考核指标的重要评价依据。

三、培育工匠精神要注重创新,满足需求

有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正在向现代化升级,为了应对和推动消费升级,政府积极推行了供给侧改革。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提出以及“香社会”“全民阅读”活动的倡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将日益增长,这既为出版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又向出版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工匠精神+不断创新,将成为出版业应对消费升级的制胜法宝。其凝结在产品上,就是让每一本新书都呈现出新意。为此,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从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入手,推动供给侧改革

新常态下,“供需不配”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出版业也因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供需失衡。因此必须要从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渠道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等三个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处理好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提升的关系,使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文化阅读需要。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从实现出版主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优化产品结构,培育优势产品线角度出发,于2016年8月初,根据集团各出版社专业方向、特色以及资源优势,提出集团市场化产品线布局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各出版社主打产品线基础框架,拟在“十三五”期间完成集团产品链布局,培育优势产品品牌。

(二)以内容创新和项目带动为主,推动精品出版工程

集团用相关制度保障内容质量提升,鼓励和刺激市场化常销书、畅销书研发,推动品牌出版和标志性出版工程,彰显区域文化和集团集约优势,几年来已取得显著成效。比如,为鼓励和扶持更多优秀精品图书出版,专门设立重大出版项目发展资金,修订完善《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重大出版项目论证、资助管理办法》,每年组织一次重大出版项目论证会,评选出具有重要创新价值、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具有积极意义以及对继承、宣传和发扬陕西悠久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的优秀出版项目予以资助,并对项目团队或项目人予以奖励。

(三)以培育复合型编辑为方向,探索“首席编辑制”

编辑的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认真把一本书做好,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的品质。反过来说,出版产品的品质是靠优秀的编辑人才来保障的。在传统出版业中,编辑只要能策划出一批“两个效益”市场反映俱佳的重大图书选题且组织实施出版,即可被称为领军人才。但当时展到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的今天,对编辑的编辑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还应同时具备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融合科技手段,熟悉市场营销、书籍装帧、印刷知识、成本核算,成功运作重大出版工程与畅销图书的能力。这就是当下出版界推崇的具备综合编辑能力的复合型全媒体编辑高端人才。“首席编辑制”则有利于让这样的复合型全媒体高端人才脱颖而出。

“首席编辑制”的核心是探索建立科学的符合出版工作特点的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流动等机制,建立高效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探索现代编辑的绩效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建立健全领军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坚持将领军人才选拔与培养共同推进,已遴选出三批共799名行业领军人才,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编辑出版名家。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在总结实施编辑导师制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一些出版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为弘扬“工匠精神”,探索在全集团推行“首席编辑制”,以此营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等在人才保障方面制度化、机制化,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竞争激励机制,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装订等各个环节上,进一步提升编辑策划能力和实操能力,打造读者满意、社会需要、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

四、坚守工匠精神要提升能力,与时俱进

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创造力的具体体现,是时代软实力的传承与发扬。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在出版业的回归,意味着既要夯实传统出版发展基础,还要适应和满足新的时代对出版行业更高的要求,怀着“内容为王”“传播为纽”的情怀,培养一大批既懂传统编辑出版,又能适应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时代的复合型全媒体编辑人才,实现由单一的传统出版业向全媒体产业发展的转型。

(一)借传统出版和新兴媒体融合之机,促进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集团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遵循出版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在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集团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国家首批MPR应用试点单位、国家首批MPR应用示范单位;集团所属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成功入选陕西省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还成功入选国家复合出版工程试点单位。

(二)优化传统出版模式,在内容管理上提升能力

将有价值的内容结构化,提高内容对象的利用率,形成相互关联的网状内容对象资源库,同时以内容素材资源为核心,形成满足数字化时代对个性化内容服务需求的创新型服务,是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意义所在。集团通过整合、集约优质内容资源,逐步建立起覆盖广泛、服务便捷、交易规范的平台及出版资源数据库,持续推进内容推送平台建设。各出版社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策划、开发了多种产品及项目,并入选国家出版基金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改革发展项目库,如陕西人民出版社“‘i’延安精神资源库与数字复合出版平台”项目,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出版数字资源库与电子书包平台”项目、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秦腔动漫》项目、三秦出版社“中国蜀道文化资源数字平台”项目、太白文艺出版社“西部文学数据资源库”项目及出版平台以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在筹建的MPR音乐考级平台与MPR资源教育平台、陕西工艺美术传承数字化项目与陕西工艺美术传承平台等。

(三)拓展新兴出版业态,在生产方式上提升能力

“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目的在于通过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使传统出版企业从出版理念、出版管理、流程再造、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本质上的变革。几年来,集团以转型升级示范单位及MPR应用推广试点为契机,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借鉴、善加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渠道,借力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目前,已累计出版MPR数字复合出版物70余种,涵盖教材教o、少儿、生活、农业科技、旅游、历史文化、双语教学、少数民族等多方面内容;成功组织了陕西MPR教材、教辅教学试验,为国家MPR应用推广以及优化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

目前集团各出版社积极推动纸质图书数字转化,累计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各电商平台上线电子图书超过10500本次,实现利润330余万元。

同时,集团不断加大对数字动漫及游戏作品开发的投入,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市场口碑。比如:畅销书“《举一反三》动漫课件”项目;入选新闻出版总署改革发展项目库的《秦腔动漫》《快乐宝贝语音故事》《少儿安全与求生》等项目;数字出版基地开发的红色经典手机游戏《延安英雄传》、《地道尖兵》等,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评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并获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等奖”及“第九批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金奖;大型编年体史诗动画纪录片《帝陵》目前完成第一部《西汉帝陵》,荣获“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奖”,并于2015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与发现》栏目首播,同时与中国国际电影电视总公司签约全球发行。

(四)再造出版业务流程,在生产管理上提升能力

对出版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升级,规范编辑综合业务管理,实现从编辑团队管理到加工资源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业务考核管理等整个生产环节和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是我集团当前和未来几年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

同时,集团对现有ERP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使其与升级后的资源管理系统、编辑加工系统、版权管理系统、集团资源交易服务平台进行集成和衔接,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