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编辑职称论文

编辑职称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8 11:37:20

编辑职称论文

编辑职称论文第1篇

新时期新闻出版业快速发展,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出版专业法律法规,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考试并取得相应的编辑专业枝术职称,才有从事这项工作的从业资格。从事编辑工作必须要具备职业资格,这就和医生必须要有医师执业资格、律师必须要有律师证、驾车必须要有驾证是一个道理。而现在部分出版部门特别是编印出版内部资料和的单位,在编辑人员的任用上存在问题,认为能够识文断字的人都可以做这项工作,结果往往导致出版物产生不少问题,有的甚至是政治导向的大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试论编辑的三个素质。

编辑首先必须是一个“政治家”。新闻出版是,是我国宣传战线的重要阵地,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而不能有意无意的制造“杂音”“噪音”等不和谐的声音。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要把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体体现在报刊的编辑出版实践中。因此说编辑必须坚持强调政治性,编辑报刊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辨别洞察力,了解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出版方面的政策、法令、条例等,正确执行有关保密、版权、专利等规定。

新时期报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进行。报刊要旗帜鲜明地捍卫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宣传阐释党的最新理论,宣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成就,鼓舞和凝聚民心民智。报刊编辑要坚持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时时刻刻维护好报刊的形象和声誉。

编辑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和知识结累、传播创新的直接参与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新事物、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编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如编辑在编学术、社科类的稿件时,必须尽最大可能掌握稿件内容涉及到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向,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判断所编辑稿件是否具有潜在的学术价值,是否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稿件内容是否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目的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报刊的学术质量、技术含量和总体质量。

编辑还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了解新闻出版业务方面新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不断提高编辑业务能力,使自己编辑的报刊符合最新的标准规范。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为网络办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编辑要适应信息时代网络化的要求,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编辑出版部门要通过网站建立远程办公系统、网络硬盘等,有条件的还可实现家庭办公和异地办公,让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可在网上进行,作者网上投稿、编辑网上组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机编辑和联网编排校对,最后网上发行印刷。利用网络可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节约办公场地和办公经费,网络更是编辑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可以说,现在每一位编辑都面临着知识不断更新的问题,因此要努力完成继续学习、自我充电的任务。编辑如果不注重学习、不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就会落伍。编辑只有不断通过学习,与时俱进掌握相关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活动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新知识,不断地提升业务技能。编辑不再是知识的“传承者”,也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他们不仅有知识、有学问,而且有专业追求;不仅是高起点的职业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职业人;不仅是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像教师、医生、律师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现在有极少数机关办的报刊和一些内部资料,对编辑岗位概念不清,没有职业标准要求,没有从业人员职业资格限制,编辑这类内部资料的人大多是兼职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认为编辑工作谁都能做,只要识字就能做编辑工作,而正是由于没有编辑专业知识,往往是编辑的稿子错误频出,编印的资料不合标准规范。有一些报刊就是因为这类问题而被关停并转了。所以说,目前加强对一些报刊和内部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人生处处有压力,人就生活在压力之中,生活少不了压力。要能顶住压力、化解压力,并利用好压力不断成长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编辑首先要有政治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是办好出版物的首要条件,编辑的出版物绝对不能出现政治错误,无数事实证明不讲政治的出版物是没有生命力的。编辑业务要求也是编辑必须要坚守的,编辑对稿件中的术语、语法、文字等问题要高度重视,报刊要按期出版,较强的实践观念有时也需要编辑甚至利用休息时间编辑稿件。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编辑面临着知识的更新,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编辑需要的知识既要“专”更要“博”,只有不断地广泛学习各类知识,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编辑职称论文第2篇

        如果你一直很顺利,那就不耽误您宝贵时间赘读本文。如果你感到困惑或困难,请继续阅读。作者论文投稿多半是通过学报或期刊的电子邮件投稿的,然而学报或者期刊的电子邮箱每天来稿至少是数十封,学报或期刊的编辑根本不能及时处理或回复,即使能审阅,也只能是看个大概,然后主要看看作者的学历、职称。学历、职称高的当然留下了,低的可想而知,这也是我们多数作者论文投稿后只有自动回复而没有后续回复的根本原因所在。再加上各个编辑私人邮箱来稿和约稿,根本没有时间细看学报或期刊公开邮箱的来稿论文,这就导致了学报或期刊多数刊登的稿件也是采用自编辑专用邮箱的论文(即使现在有学报采用了在线审稿系统,可是约稿大多数是不会走这个程序)。所以多数论文不能及时得到回复,而来稿论文如果超过了学报规定的审稿时间,多半就直接删除了。本人曾经就是学术期刊编辑,所以对论文不能及时发表的原因比较了解,并与100多家期刊、学报的相关责任编辑有直接私人联系,可以在第一时间把你的论文稿件送审相关栏目负责编辑。你的论文能否通过审稿或录用,缩短录用时间。

    我们帮您推荐发表文章,旨在帮您节省时间、提高论文通过率,从而为您的职称之路扫清障碍。但是在这个学术造假猖獗的时代,大家都应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如有个别需要我们会委派专业人士进行文章指导写作。

 

编辑职称论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编辑管理;测评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1-0041-06

Abstract:The academic quality of sports journal is highly related to editor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in working. Knowing the condition of editor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in working can easily find the problems in management and find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and IPA, the study analyze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collected in 2015 National Editors Confere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1) to set up new and reasonable management model; 2) to set up a optimized team; 3)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measuring degree of satisfaction.

Key words: sports journal; degree of satisfaction in working; management of editors; system of measuring degree of satisfaction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文化的日益繁荣,体育学术期刊的推动作用逐步呈现。在建设体育强国目标下,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步伐有所加快,编辑工作的强度和编辑部门的压力明显提高,如何满足编辑工作满意度以提升体育学术期刊质量至关重要。解决问题先要了解现状,在充分掌握体育学术期刊编辑满意度现状基础上,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对策。

因此,本研究在国内外前期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选取IPA方格图法(Important-Performance analysis)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进行测评,旨在探寻目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现状与编辑工作需求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编辑工作满意度进而提升体育学术期刊质量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和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为研究对象,以参加2015年第11次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研讨会的编辑为调查对象[1]。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IPA方格图法等方法,对编辑工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问卷设计:此次调查问卷是以权威的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为蓝本改编而成,包括基本部分与主体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状况,含性别、年龄、婚姻、学历、职称、职务、期刊类别、编龄和收入等人口特征。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将16道答题项目划归8个维度,每个维度2道问题,每道问题均采用Likert五分制进行测量,其中1代表“非常不满意”,2代表“不满意”,3代表“一般”,4代表“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问卷左侧是测试问题,右边是1~5个备选答案,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在相对应的满意程度选项上打“√”,按百分制对所得分值进行统计。

问卷发放与回收:采取随机发放问卷,不记名的调查方法,发放问卷61份,收回59份,有效答卷57份,有效回收率93.4%。

为了便于分析,将8个满意度的维度以8个因子表示:F1“领导重视”、F2“报酬待遇”、F3“所在期刊排名”、F4“人际关系”、F5“专业挑战性”、F6“职称晋升机会”、F7“编辑部管理模式”、F8“专业深造愿望实现”。 Martilla基于市场组合理论,于20世纪 70年代首次提出了IPA方格图法,即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方法,后来被教育、客服、旅游等研究领域引入并广泛使用,是满意度测量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IPA分析模型是一个二维矩阵,根据重要性的总平均值和满意度的总平均值作为分隔点,划分出4个象限[2]:第1象限为优势区,表现为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需要继续保持的要素;第2象限为维持区,表现为低重要性高满意度,供给过度的因素,暂时也无需优先发展;第3象限为机会区,表现为低重要性低满意度,无需优先发展的因素;第4象限为改进区,表现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需要予以改进的要素。如图l所示。

2 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根据性别、年龄、婚姻、学历、职称、职务、所在期刊、编龄、收入等特征进行统计,得出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数值(表1)。

女性编辑工作满意度略高于男性编辑;年龄在51~60岁编辑工作满意度最高,而处于中间年龄段的工作满意度最低;未婚编辑工作满意度偏高于已婚编辑;硕士学历编辑工作满意度最高,博士学历编辑工作满意度最低;职称位于中间的编辑工作满意度较低,位于两端的编辑工作满意度较高;随着一般工作人员、副主编、主编的职务变化,工作满意度逐渐提高;核心期刊编辑的工作满意度远远高于非核心期刊的编辑;月均收入8千元以上编辑的工作满意度最高,月均收入8千元以下编辑的工作满意度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随着编龄的逐渐增长,编辑工作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

2.2 对各满意度因子的总体评价

对有效答卷的8个因子分别进行累加、取平均值,来掌握编辑工作满意度的总体情况。由表2可见:F4的分值最高,人均得到8.35分,该因子代表“人际关系”;F3的分值最低,人均得到6.67分,该因子代表“所在期刊排名”。

其中:个人最高得到90分,个人最低仅得到50分,人均得到71.2分,高于平均分的31人,占总数的54.4% ,仅仅略超过半数。在及格线60分以下的为不满意,有2人,占总数的3.5%。在及格线60分到优秀线80分之间的为基本满意,有43人,占总数的75.4%。在优秀线80分以上的为非常满意,有12人,占总数的21.1%。可见,大多数编辑对体育期刊工作自我评价仅仅达到了基本满意的程度。

2.3 IPA方格图分析

本研究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基于主要反映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8个维度F1领导重视、F2报酬待遇、F3所在期刊排名、F4人际关系、F5专业挑战性、F6职称的晋升机会、F7编辑部管理模式、F8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的17个因子的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即从5-1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选择各项指标的满意程度。如表3所示。

本研究选取求克朗巴哈信度系数(Cronbach Reliability Alpha,0

落在Ⅰ区的指标有T7、T8等2个因子,表明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普遍认为与所在期刊的上司、同事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属于继续努力(Keep up the Good Work)类因素。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保持这2个因子当前已有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改善提高,争取创造更加有利于编辑部内部工作人员之间人际关系融洽的气氛与环境。

落在Ⅱ区的指标有T1、T9、T10等3个因子,即上述3个因子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重要性低、表现性好,属于不宜刻意追求(Possible Overkill)类因素。今后的发展思路是:编辑部领导或者上级管理层对期刊的重视程度继续保持现有态度,对编辑人员的专业挑战性不能再有更高的要求即可,或适当降低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降低对编辑工作难度的要求。

落在Ⅲ区的指标有T13、T14、T15、T16、T17等5个因子,表明上述5个因子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重要性低、表现性差,属于低优先事项 (Low Priority)类型因素。今后的发展思路是:进一步改进期刊编辑部的管理模式,给予编辑更多的稿件自主处理权,加大资金预算和投入,为编辑人员专业深造提供更多的学习或深造的次数和机会。

落在Ⅳ区的指标有T2、T3、T4、T5、T6、T11、T12等7个因子,表明上述7个因子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重要性高、表现性差,属于重点改进 (Concentrate Here)类因素,是目前提高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创设有利于身心健康、舒缓情绪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以利于编辑人员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高度重视编辑收入问题,适度提高福利待遇;为编辑人员积极争取职称晋升机会,构建正常有序的、多通道、良性竞争的晋升机制;此外还应不断提升期刊在全国期刊评价中的排名,增强编辑人员的工作荣誉感。

3.1 建立特色的管理模式

本研究表明落在Ⅲ区的5个因子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重要性低、表现性差,属于低优先事项 (Low Priority)类型因素,需要进一步改进期刊编辑部的管理模式。

3.1.1 以人为本,弹性管理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新模式,其核心价值观是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价值,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尤为重要[4]。编辑部要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模式,勇于开拓创新,强调集体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协调、沟通等以人为核心兼而重视情感的注入,从而切身体会编辑意愿和需要。要充满信任和关心,体现编辑部对人性的高度理解和重视,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编辑、尊重编辑,全面关注编辑的需求,把着重点放在有效管理上。上下级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善于倾听编辑的心声,想编辑所想,急编辑所急。要从以编辑部为中心,向以编辑为中心转变,变“控制”为“尊重”和“关心”,从而使编辑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编辑轻松愉快地扮演好桥梁纽带的作用,为读者和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5]。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提升编辑工作满意度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某些期刊多年以来一直沉浸在之前的荣耀和回忆,管理模式遵循守旧。现代体育期刊发展特点决定了体育期刊的管理者与编辑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充分尊重编辑在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实行弹性化管理以促进个性化的发展。编辑工作具有特殊性,编辑既要组稿、审稿,又要不断扩大本期刊的作者群,还要经常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前沿的科研论文报告会,这些工作都不是能够在办公室里完成的[6]。根据编辑工作的特点,允许编辑适当调整工作时间,切实体现出对人格的尊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细节中,才能赢得编辑对工作的满意。

3.1.2 减轻压力,多重激励

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会有压力,适度地缓解压力也会将其转变成积极的动力。体育期刊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是体育期刊编辑最突出的问题,如何引导编辑去减轻工作压力,缓解情绪波动的程度,从而心情舒畅、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是编辑部特色管理应首要解决的问题[7]。编辑部不要给编辑下达一些硬性指标,要正确引导编辑在面对压力时不应消极回避或紧张焦虑,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它,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适应这一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多进行自我调节,合理安排时间,分配好工作和娱乐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加班,只要尽力就好,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才是调适的良方。这样更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体现管理的人性化和柔性化。

编辑部要让员工感受到领导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促进其情感的表达以及维护其自尊心,使其充满希望和信心。积极的心态可以减少人的压抑心理,使人看到好的方面。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叫做“激励因素”[8]。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对编辑工作的肯定,既可以鼓励编辑投入更多的热情,也可以提高编辑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还可以最大程度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在减轻压力的同时,还要采用多重激励手段来辅助特色管理。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精神激励为核心,通过多重的激励方式以满足不同员工各层次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保证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

3.2 建立组织结构优化的团队

本研究表明落在Ⅳ区的7个因子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重要性高、表现性差,属于重点改进 (Concentrate Here)类因素,是目前提高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积极优化编辑部组织结构,建立高效的编辑团队。

大多数体育期刊编辑都是体育院校毕业的,有的年轻时还是运动成绩十分优秀的运动员,不服输的劲头和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融化在他们的骨髓中。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的复杂因素,女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对专业挑战性、职称晋升机会和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方面表现出了严重的内心不满意,极大限制了女编辑才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编辑部的团队力量。

女编辑虽然是女性中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但与男编辑相比,其工作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新的竞争环境下,体育期刊应是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团队,需要调动每一位编辑的积极性,特别要加强女编辑的内源性满意度,为其创造较多的参与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团队力量[9]。编辑部中的每一个体都应受到高度关注。首先,主管领导要加强对女编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尽量满足在工作中需要的各种条件,支持她们的各项工作;其次,要加强女编辑的自信心,鼓励女编辑多参加重要的科研论文报告会和活动,创造更多的进修机会,这样就会做到团队成员的共同提高;第三,编辑部要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倾听女性的心声,充分发挥女性的优势,期刊的竞争力才会更加强大。

3.2.2 多为高学历人才提供机会

本次调查发现,博士学历编辑对领导重视和职称晋升两个因子的满意程度非常重视。这说明博士编辑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关注自己的事业成长和未来发展,需要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并希望获得一条激励性的晋升通道,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10]。编辑部要关注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平台,大胆授权并委以重任,积极为他们创造晋升机会,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参加学习培训,形成一些相关政策和制度,不能将人才“束之高阁”,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要切实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第一,为博士编辑营造能够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让他们各尽所能,使编辑部能吸引人、能留住人,办出有市场、有特色的期刊;第二,帮助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博士不同的爱好和特长,结合编辑部的办刊理念,辅助他们找到职业生涯发展和期刊发展的结合点,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追求;第三,提供各种学习、成长和发展机会,推动具体实践中的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第四,符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国际趋势,充分尊重高学历人才的性格发展和思想追求,营造一种适合人才成长的人性化管理环境。

3.2.3 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资源配置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分配工作。要充分发挥资深编辑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提高青年编辑技能水平为重点,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从高级职称中选择工作表现突出,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深造诣,德才兼备,身体健康,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资深编辑,带领本领域的青年编辑作为徒弟,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定期进行考核。新员工会带来新的生产知识与新的思维方式,也会不断更新期刊的发展目标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两者具有互补作用,既有利于年轻编辑的成长,又保证了资深编辑的理论精髓和本期刊的品牌效应得以延伸和完善。

3.3 建立满意度测评机制

体育期刊的发展,需要大批具备良好满意度的编辑服务于期刊,但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每位编辑都能达到一个总体的满意。体育期刊的发展是建立在编辑发展的基础上,编辑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制问卷,然后进行调研,定期对编辑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这样会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编辑的工作满意度情况,便于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并根据调查结果,做出相应的诊断,采取相对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增强措施的实践效果。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编辑经常通宵熬夜,休息日也常常值班,不为出名也不为金钱,但即使在这样透支身体的情况下,一些作者和读者却还不理解、不支持,让他们感到极大困惑和失望。另外,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给出的退稿和修改意见,会受到少数作者的不实投诉或诬告,常常使他们蒙受不白之冤,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编辑工作的职责和期刊本身存在的实际困难不够了解[11]。对此,编辑部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可以出版年刊,将本期刊一年刊发的文章目录装订成册。要标注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各基金立项论文所占刊发论文总数的比例、每篇文章的被引用率和被更高级别刊物收录和转载的具体情况[12]。同时,发放读者对编辑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这样,通过自身的宣传,会让作者和读者更加了解本期刊获得的成绩和发展动向,也会及时了解作者和读者对编辑工作的满意程度,还会获得对编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扩大本期刊的影响力,可谓互动共赢。

4 结束语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原司长、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史康成在2015年第11次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研讨会上《关于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国际化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的报告中指出:“创办国际一流的体育学术期刊,是建设世界体育强国的应有之义。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创办国际一流体育学术期刊的必由之路。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任重而道远。”在中国体育学术期刊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编辑学术原则和学术操作的规范化、编辑人员的专业化”是期刊走向国际的人力资源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元素。因此,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及现代化的编辑工具是中国体育期刊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编辑的自我价值实现了,人文关怀得到了,编辑部组织绩效及组织目标才得以实现,编辑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这就给编辑部的发展带来良性循环,较高的工作满意度才能更好地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 促进编辑部和体育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体育科技期刊研究会第26届学术年会暨换届选举大会会议摘要[Z].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8):145.

[2]程溪苹,孙虎.基于IPA方法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游客满意度分析――以韩城市为例[J].资源科学, 2012,34(7):1318-1324.

[3]陈珍怀.基于IPA分析法的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模型――以成都市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3):132-134.

[4]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4-17.

[5]陈雯兰.论科技论文学术不断教育中的编辑角色[J].编辑学报,2013,25(4):364-366.

[6]付志华.体育核心期刊编辑组约优质文稿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2):159-160.

[7]李勇勤,张晓义.人力资源管理视阈下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2):1619-1622.

[8]王慧.探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政策与实践[J].经济师,2006(7):120-121.

[9]赵蕴,黄玉舫.打造《体育人文社会学》“名栏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6):5-8.

[10]张晓义,李勇勤.对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的必要性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295-298,321.

编辑职称论文第4篇

关键词:出版社;图书;质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1建立选题论证制度,全方位优化选题

在出版社的质量管理体系中,选题质量的管理是重中之重。选题工作是图书出版工作的源头,有高质量的选题,才能出版高质量的图书。

一是要确定选题策划的方向。一个出版社要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握好出书的方向,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优化选题方向。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结合自身优势,找好定位,突出重点,使选题策划工作有的放矢。

二是要培养熟悉市场精于策划的优秀人才。优质的图书选题的产生过程往往是异常艰辛的,出版社要出版优质的图书,就必须要培养出更多的熟悉图书市场精于策划的人才,通过以点带面等各种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来带动整个策划队伍的发展。

三是要严格执行选题论证制度。优质选题的产生除了有科学的选题导向和优秀的策划人员,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过程,必须组织专门人员对选题进行充分论证。

2抓住中心环节,严把图书加工质量关

在出版生产中,从坚持出书方向、优化选题、提高质量直到宣传推广等,都离不开编辑工作,都要从编辑工作做起。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有抓住编辑工作这一中心环节,才能保证多出好书,提高图书质量。

一是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度,保证书稿质量。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从出版专业角度,对书稿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因此,在选题获得批准后,要做好编前准备工作,加强与作者的联系。稿件交来后,要切实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在三审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同时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问题。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主要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要写出初审报告,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复审应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作出总的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根据初、复审意见,主要负责对稿件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倾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等方面做出评价。

二是要坚持责任编辑制度,保证图书编校质量。要明确出版图书的责任编辑,除负责初审工作外,还要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和付印样的通读工作,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一般技术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同时,负责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出版的每一种书,都要指定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

三是严格执行终检制度,保证图书出版质量。根据单位图书质量管理办法,责任编辑在对书稿编校完成后,由质检人员按相应标准对发片前清样做最后检查。自己从事出版行业工作已30年,通过近几年在质检岗位工作中发现,在影响图书质量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图稿在整本书中正斜体前后不统一,对图标规定的标准标注没有做到完全规范。比如矢量力F应为黑斜体,但图稿中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在书稿的电路图中,所有的电气元件和线路图按标准应为细实线,但送来的稿件也不完全一致等等,这就需要绘图人员与责任编辑相互沟通,把问题消灭在付型前。还有,在质量方面,付型样存在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重点在正文与目录的一致、目录与书肩的一致,付型前要将所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交由责任编辑解决。在稿件中注意发现涉有逻辑问题,法律问题,一定要提高责任意识,把好质量关。同时,根据抽查结果评定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级别,凡不合格品一律退给责任编辑重新编校。合格以上校样加盖终检合格图章,激光照排中心见终检合格图章后方可发片。出版科接片时也要在核对终检合格图章后才可以联系印刷厂开机印刷。

3坚持印刷质量标准,把好图书印制关

图书印制品种多,数量大,因此选择合格的印刷企业至关重要。必须组织以出版科人员为主,编辑、发行人员配合的承印厂审核工作机构,对一些印刷质量差,成本高的印刷企业,坚决终止合作。在图书印制的同时,要求印刷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和出版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书刊印刷标准和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执行。出版科在接到责任编辑签字的胶片及最后清样后,首先要检查终检合格图章,核对封面、版权、扉页、目录、前言、后记等有无缺项,经审核无误后,方可送印刷厂印装。印装厂在接到出版社图书胶片时,也要在审核无误的基础上才能上机印刷。图书印刷样品后,还必须送出版社查验。出版社负责联系印制的业务人员、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及主管社领导,应从总体上对装订样书的质量进行审核,无问题后才要正式具文通知印装厂开始印刷装订。

4重视管理,建立完善的的质量保障机制

图书质量的好坏,人的因素是决定因素,因此必须从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入手,狠抓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图书质量。

一是要要求各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坚持随机抽样审读。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有经验、有水平的审读人员,对出版的和市场上销售的图书内容进行随机抽样审读,对有问题的图书要及时处理并向上报告。

二是要开展集中抽查全社图书质量活动。每年明确一定日期,对全年出版的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自查,并根据全年书检结果,按照质量等级排名,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奖惩。

编辑职称论文第5篇

摘要:通过成立开发小组、划分岗位类别、确定绩优标准、选取样本、获取数据、整理分析资料六个步骤,编制出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模型。得出了知识、技能和特质三个胜任维度:知识包括的胜任力因子有专业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相关业务知识和编辑职业资质;技能的胜任力因子有信息检索能力、组稿能力、稿件鉴审能力、编辑加工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出版公关能力和期刊管理能力;特质的胜任力因子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责任心和工作态度。通过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将推动科技期刊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技编辑;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管理

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最先提出了胜任力这一概念,认为胜任力是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性特征。McClelland认为胜任力要素是那些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特征或者动机等。胜任力模型是胜任特征的集合,是某个岗位或职业的绩效优胜者为了成功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所使用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组合。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人才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应时代的需要,构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胜任力模型非常必要。近期关于编辑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主要有:于洪飞[1]指出科技期刊的编辑能力是由显性和隐性能力所构成,显性能力由专业知识水平、编辑知识容量和编辑职业资质所构成; 隐性能力由基础层次、职业层次和事业层次3 个级别的编辑能力构成。罗立新[2]构建了出版社编辑人员胜任力模型,选取思维能力、主动性、成就导向、客户导向、创新能力、关注细节,坚韧性,作为构建出版社编辑人员的核心胜任力。李俊辉等[3]指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核心胜任力可分为创新能力、成就导向、服务导向、主动性、坚韧性和关注细节。徐维东等[4]指出图书编辑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经验;价值观、态度与习惯;人际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内驱力;人格特质。本文在参考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过程,以求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科技期刊社编辑人员的胜任力模型。

一、 成立开发小组

专家小组由直接管理者(社长、主任、主编)、资深专家、职称较高的编辑组成,必要时聘请心理学专家共同参与。依据问卷调查、访谈、头脑风暴等多种手段集中开发、评审与确认胜任力模型。

针对每一项胜任力特征,组建开发小组。小组至少应包括在4名主持或参与本胜任力研究相关的BEI的人,小组的核心任务就是集中对特定的胜任力特征进行研究与梳理。开发小组的工作采用两两组合的方式进行。每位开发人员对照胜任力词典关于特定胜任力有解释,通过对绩优人员以及绩效一般人员的BEI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并确定相关的胜任力内容。

在上一步骤的基础上,由开发小组共同研究,采用统一的语言(包括用词、语式、语气等)完成胜任力的概念化。接下来,采取统计分析等方式,对初步归纳的所有胜任力要项进行论证与筛选,确认胜任力项目是否能将绩优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来。同时汇总访谈资料,进一步精炼胜任力要项及其礼义与分类。最后,初步形成科技期刊编辑的胜任力模型框架。

二、 岗位分类划分

根据科技期刊社出版计划进度安排和现有的编辑人员对岗位进行划分,由专家小组讨论划分岗位类别。即由开发小组依据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绩效进行评价的要求和以往对编辑进行考核的情况,将编辑人员划分为普通和优秀两大类,并确定这两类的绩效区分标准。

三、 确定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是指能够鉴别优秀编辑人员的指标或者规定,明确绩优标准,就是要制订一些客观明确的标准与准则,用来确定与衡量什么样的绩效是优秀的,什么样的绩效是一般的,从而为科技编辑岗位所需胜任力的研究提供依据。编辑岗位绩效标准一般采用分析目前类似工作状况的方式和专家小组讨论来确定。通过工作分析明确编辑岗位的工作任务、性质、工作职权和职责以及任职资格要求等信息,以此提炼出鉴别绩效优秀的编辑人员与绩效一般的编辑人员的标准。而专家小组讨论则是通由社长、主任、主编、优秀编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组成专家小组,对编辑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绩效标准以及期望编辑表现出来的胜任能力展开讨论,最终形成科技期刊编辑的绩效标准。对科技期刊编辑而言,所刊发文章的被引率、被摘率、被转率可做为绩效标准之一。

四、 选取分析样本

根据绩优标准和上一年度考核结果,甄选科技期刊编辑的胜任力模型研究样本: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编辑人员中,分别从绩效优秀和绩效普通的编辑人员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编辑人员。其中绩优人员3~6各,一般人员2~3名。由开发小组采用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对这些编辑人员进行调查和访谈,提取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胜任力因子。

五、 获取胜任力模型数据

获取有效样本有关胜任力模型的数据,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文献法、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专家现场观察法等方法收集数据、信息。

编辑职称论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人才;网络编辑;策略;高职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59-02

数字出版作为当下热门的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各大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纷纷设立数字出版专业,建立数字出版实训基地,向社会输送数字出版人才,但人才的输送依然难以满足当前国内出版企业和媒体的需要。一方面是因为数字出版专业正式设立的时间不长,另一方面相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高校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网络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介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人才肩负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不少学者已提出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将成为今后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作为复合型专业技术类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有效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一、数字出版相关概念

为研究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理清数字出版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由于数字出版属于新设立的学科,虽然国内学界和业界学者对其有不少论述,但目前为止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数字出版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界定。因此,笔者只能从为数不多的有的代表性的论述中去进行分析。

学界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百度百科中关于数字出版的名词解释,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1]。不难看出百度百科的解释涵盖性比较强,对数字出版的界定也比较宽泛,基本覆盖了数字出版的各个方面,但这种解释却没有强调数字出版的特点,并且单纯从传播介质来说明数字出版也过于简单。

另一种关于数字出版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赵海宁在《数字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探析》一文中提出的,数字出版是以计算机数字处理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技术为基础,对出版的所有环节进行数字化操作的出版形态,并由此带来出版产业链、出版主体、出版产品及融合产生新的数字内容产业的出版生产方式,包括原创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发行销售等出版流程的数字化,以及阅读消费的数字化等[2]。赵海宁定义的概念强调数字出版的传播介质,细化了数字出版的各个环节,突出了数字化的特性,但没有说明数字出版的媒介传播功能。

结合前面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笔者认为数字出版是指通过现代化计算机数字技术和万维网传播手段,对传统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内容进行广泛数字化生产的媒体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成为数字出版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每年都定向为网站、手机运营公司、网络游戏公司、数字移动传媒等企业单位输送毕业生。在各大院校加大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投入发展的同时,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输送的数字出版人才的意见反馈和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统计中折射出的一系列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1.过多的沿用本科传统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培养数字出版的学生依然实施的是,以出版学理论课程为主的传统编辑出版的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的专业技术性相对于本科学生要强,加上数字出版也是基于现代化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的学科,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上应更多的注重专业技术性。以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笔者前期对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网络编辑专业调研中发现,该专业的学科内容依然主要以传播学概论、编辑学概论、出版学原理跨媒体出版、中国编辑出版史等理论课为主,专业技术方面的课程也只限于网页设计、图形处理、方正飞腾等几门软件编辑课,而类似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数字出版运营等的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类课程相对缺乏。

2.数字出版专业教师力量相对单薄。由于数字出版专业在国内各高大高校中设立的时间还不长,数字出版方面的高级人才十分有限,只有北京印刷学院等为数不多几所院校开了硕士点。高级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缺乏,这就使得不少高职院校中的数字出版专业的专业老师主要靠“转行”而来,专业老师往往都是偏科的。例如许多高职院校中网络编辑的专业老师,有一部分是从传统新闻学“转行”来的教师,因为缺乏网络编辑工作的经验,在教学中只能以纯理论为主;还有一部分的老师是来自于各大网站或数字出版公司的精英,他们自身的业务能力很强,但大多非科班出生,在讲授时理论知识单薄。从长远来看,这两种情况对于高职的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都是不利的[3]。

3.国内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和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出版人才培养上,虽然国外数字出版人才教育也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出版设为专业学科时间不长,但该学科的发展速度和教育的普及程度远强于我国。通过和国外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比较,笔者发现国内对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方面的基础教学相对薄弱。(2)关于数字出版行业的前瞻性知识培养不足。(3)实践性教学比重相对较弱。(4)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5)对于学生市场预测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6)外语能力的培养存在硬伤。

4.高职院校缺乏有效考核数字出版人才能力的机制。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习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但从近几年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他们的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人才的考核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高职院校对网络编辑专业的考核,依然采取的是传统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考试所用题目从题库抽取,题型相对单一。不少学生往往只要在考前突击强化记忆,便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优异”的成绩,并一定能检测出学生今后能顺利从事网站的研发、营销、管理等实际工作。笔者也从不少数字出版企业得到反馈是,学生在校成绩只是考虑的一部分,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员工是否能独自承担某项工作任务。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考核机制也亟待完善。

三、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

1.明确目标,调整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文笔者论述了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的数字出版专业因为继续沿用传统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数字出版人才要持续发展,就必须符合数字出版企业的需要,因此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数字出版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主要是输送给网站、电子图书、网络期刊、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出版和数据库出版、Apps出版等数字出版产业中去工作。高职院校的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方案应该是围绕此类企业人才实际需要而展开的。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除保留传播学和出版编辑学等传统理论核心课程,应更多的要把重心放在Apps出版、数字出版概论、电子书等数字出版的专业技能课上。例如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在对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所做的调整,学院在保留了网络编辑中新闻学和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传统专业课程同时,把更多的课程调整为技能实训课,并在学生大三的时候开设数字出版、数据库出版等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在江西各大网站上岗率达80%。

2.优化专业教师队伍,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为了改善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专业的专职教师大多比较“偏科”的情况,优化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而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是优化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专业教师的主导方向。“双师型”教师是随着高职教育日渐发展而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一种称呼。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系列的职称还要有职业资格的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不但具备课堂理论教学的素质,还应具备带领学生实践操作教学的素质。例如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为加强网络编辑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加强提升由企业转岗而来的实训老师的理论知识,使得实训老师不仅仅能在电脑机房指导学生完成网页设计和编辑数字出版内容,也能把经验转为理论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对传统出版学专业的理论教师,鼓励他们到当地大江网、圈圈网、搜房网等网络媒体去实习一段时期,提高实践能力,使得教师在给学生教学时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

3.调整教学方式,发展有特色的高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是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数字出版专业的教学,依然以单一的讲授教学法为主,即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学生以听为主,配合课堂中少量的互动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技术性、应用性、创造性很强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缺陷的。加上高职院校历来是以突出学生操作性和实践性为优势,讲授法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不少业内学者提出了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即模拟企业单位的工作室,让学生以员工,老师以部门负责人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工作中既学到理论又能参与工作任务。例如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与奇达公司合作,对网络编辑专业的学生实验“工作室”教学模式。由该公司提供一定数量的电子书稿件给数字出版教研室,然后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时责任心更强,学习理论的目的性明确,也有利于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立刻将所学关于电子出版物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得到老师和企业的检验[4]。

参考文献:

[1] 数字出版[EB/OL].http:///link?url= XmOlSM WbbytBlroIecqZTAwxIdPza7qI38lKJVkOkK7sJ8qC7g8s5li2jvHCMhbF.

[2] 赵海宁.数字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探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0.

编辑职称论文第7篇

卫兰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5岁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2.0

身高(厘米)

168 cm

体重(公斤)

61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技术职称

高级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毕业时间

2011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351791179*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南昌市桃源村41号

邮编

330011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7年9 月 至 2011年7月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学 本科

专业描述:

主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新闻学 广播电视概论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 新闻评论 新闻摄影与电视摄像 广播电视史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 外国广播电视事业 新闻心理学 公共关系学 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 电视作品分析等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电视台五套 。

2009年7 月 至 2009年8月

实习记者

工作职责和业绩:

任职公司名称: 南昌天虹商场有限公司 。

营销策划部策划主管

工作职责和业绩: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商业服务/中介行业

现从事职业:

电视/媒体/影视

现职位级别:

学生

期望月薪:

面议

目前月薪:

面议

可到岗时间:

面谈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州市

欲从事行业:

文化/艺产业、广告/营销/公关、电视/媒体/影视、健身/运动

欲从事职业:

编辑、采编/电话采编、公关经理、文案/策划

技能特长

考取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证 普通话水平: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二级甲等 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Word / Excel / Powerpoint 掌握的专业技能软件: EDIUS / Adobe After Effects 电脑水平: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熟练掌握摄影、摄像技能,并获得:摄影师中级资格证书 摄影师高级资格证书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 一般

第二外语:英语 一般

兴趣爱好

阅读、旅行、摄影、美食、写博客、关注时事评论。

自我简评

编辑职称论文第8篇

困惑一:评审主体困惑。高校成立学科组对申报高级职称者进行评审,评审者与申评者同属一个专业,评审标准可以做到同一尺度。而出版在高校只算得上一个小学科,出版方向的专家并不多,因此往往是由出版与图书、学报、档案方向的正高职称者组成联合评审组,申报出版高级职称者就与图书、学报、档案等专业申报者一起接受评审。由于申评者与评审者学科不完全匹配,给评审组坚持同一尺度评定参评人员的申报条件带来困难,最后的投票表决并不是建立在对申评者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自然无法达成评审的初衷。而且,图书、学报、档案等申评人员,其平常科研考核要求就比较高,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固有条件比起天天考虑市场的出版社人员自然要好得多,出版社人员与他们在一起竞争,在科研成果上往往落后一步。

困惑二:评审标准困惑。各省(市)都制定了出版高级职称评审的标准与办法,高校在组织评审过程中也会一一对照标准,但是在坚持标准的同时还会设置通过率,参评人员即便已经符合出版高级职称评审条件,高校这一关也不一定能够通过。这个困惑,实际上是标准执行问题:在高校评了高级职称的人员,其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等便随之上调,因此高校要设置一定的通过率;大学社是企业,评聘分离,员工评上高级职称也不意味着其待遇就会有明显提高,而且出版社员工的工资、奖金等全部由企业负担,在评审中设置通过率限制,是不合情理的。

困惑三:评审制度困惑。大学社已经改制,但仍处处留有高校事业单位管理的印迹,如出版社领导主要由学校委派而较少从出版社提拔,两种编制人员实行工资两条线,职称评审费两种人员两个标准,评审参照高校职称评审办法,等等。现在全国的出版社高级职称申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即为大学社以外的其他出版社,由单位组织材料审核与上报,由省(市)出版局组织遴选全省(市)的出版领域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审,这种评审的评审者、申评者都属于同一领域,申评者机会平等,因此较为合理。另外一类就是大学社,先由大学社进行材料审核上报,然后学校组织成立学科组和高评委对申评者进行资格评审,这种评审对出版社参评者较为不利,如果再考虑高校学科建设对高级职称的要求以及出版社人员管理社会化,大学社的人员在大学体制内申报高级职称便更处劣势。而这正是大学社聘用制人员中高级职称者少于其他出版社的根本原因。出版社所属学校级别越高,其高级职称评审要求也越高,申评高级职称也就越难。

随着大学社原事业编制人员逐步退休,聘用制人员将逐步成为出版社发展的主要力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社只有社长、总编和财务总监来自学校,所谓的身份问题也就不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所以,出版社目前对聘用制人员的培养与高级职称群体所占的比例必将对出版社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高校在解决大学出版社聘用制人员高级职称评审问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出版社也要在员工职业发展和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

思考一:高校改变经营单位管理思路。经营单位的所有权归学校,但是高校应该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律给予出版社充分的发展空间与自由,并给予配套政策。对出版高级职称评审,高校可以有两个思路:一是改革思路,即将出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纳入省市出版局评审体系,高校作为出版社的主办单位,只负责对申报出版高级职称者的材料真实性进行核验,然后出具委托评审函,由出版局组织评审,这样大学社人员与其他出版社人员就能面对同一标准,较为公平。二为改良思路,即高校仍成立评审组对申报者的材料进行评审,但是只从条件满足情况上进行评定,不设置通过率,只要符合条件即给出评审意见,并出具委托评审函,由省市出版局再组织评审,这种办法从形式上和内容上保证了申评材料的真实性和资格条件的符合率,同时又保证了大学社申评者能与其他出版社人员适用相同的评审标准。

思考二:出版单位建立发展激励机制。职称评审既是对工作能力的检验,也是工作取得业绩的证明,它可以成为单位评聘员工的参考。出版社作为人力资源的使用者,可以将职称评定与岗位级别晋升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挂钩,以便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从机制上促进员工提高业务水平与能力,积极参与职称评审。同时,出版社要制定人才发展目标,以提升编辑综合素质、使编辑获得全面发展为基本点,促使编辑自觉地学习提高,多出研究成果,从而反过来为出版社更好地服务。①在具体实施中,可以设置一定的奖项,如重大图书(出版)奖、引进项目和资金、重大出版项目立项、出版科研等,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建立理论和实践能力综合提升的长效机制。

思考三:员工加强自身修炼,注重积累。高校改革职称评审办法、出版社制定激励措施只是为职称申评提供更好的评审条件,申评者自己是否达到评审标准才是关键。在评审中,高级职称申报者的短板往往是业绩成果和论文,特别是教辅出版所占比重较大的大学社,能记到个人头上的“高大上”选题和图书较少,如果申评者平日不留意工作中的问题,不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自然也就找不到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之源。因此,申评者一方面应当了解拟申报职称所需要的条件,将指标要求分解到日常的工作中,注重工作业绩的日积月累而不是临时突击拼凑;另一方面,应该经常阅读出版类报刊,关注与自身工作相关的出版动态,了解该领域的出版趋势与状况,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改进之处,参考已有研究分析问题的存在背景与现状,结合工作实践思考解决的办法,并形成文字。长期积累之后,发现问题的意识与写作的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国家已经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要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并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②高校应该赋予已经改制的大学社更多的经营自与管理权,改革大学出版社高级职称评审不平等问题;大学社虽然背靠高校,占据着作者、内容等资源优势,但是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亟须积极主动求变,建立健康稳健发展的内在促进机制,特别是人才发展激励机制;大学社员工也要认清形势,加强自身修炼,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层次,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王礼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研究所所长助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