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4:42

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第1篇

这里的“战略性”是针对经济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和初衷来分析,不仅仅为了培育接替性的主导产业,更为关键的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给中国新的启发和竞争压力。因此,“战略性”实际上就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性产业,是着眼长远布局、能够占领全球制高点和对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仅具有战略性、成长性、创新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等5大特征,还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技术瓶颈(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二是市场障碍(基本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进行市场培育),三是制度制约(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对产业发展制度制约因素太多等),四是人才问题(原有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要求)。

一般来说,根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政府应积极通过引导、激励、服务和规范等方面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地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通过规划和一定量的引导资金来体现。建议各地根据实际,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基金。但要避免“投资驱动”的传统思维,一定要走创新驱动的新道路。另外,在市场培育方面,政府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支持和加强示范应用上来。政府可以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以大规模的示范应用为牵引,促进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探索出能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商业模式。

比如,上海市就设立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5只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投资基金,专门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国家出资2.5亿元、上海市创业引导基金出资2.5亿元,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17亿元。

其次,要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政策的激励作用就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这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所在。主要内容包括:实行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和关键装备首台(套)补贴政策。比如,上海市推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总额8%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同时,上海市也制定了关键装备首台(套)补贴政策。对经认首台(套)风力发电、核电、IGCC、薄膜太阳能电智能电网等关键装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再次,要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政府的服务职能包括:支持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技术依托型的产业,只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才能催生新产业的发展。当前,首先,要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其次,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集中攻关行业的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再者,就是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尤其要注重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通过示范应用和市场培育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发挥政府的规范职能。这里包括: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既要约束企业行为,更要约束政府行为,避免过多地影响和干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和措施;推动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技术质量、能耗、物耗、环保等方面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强化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此外,也要更加注重改善市场环境。政府通过引导、激励、服务和规范等举措的目的还是要理清和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终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导入期,都面临着市场化瓶颈。这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是产品成本高,像风电和太阳能的发电成本是火电的2~3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相当于同类型内燃机汽车的2~5倍;二是对服务设施要求高,比如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相应的充电设施,有了车也跑不起来;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即国产的新东西出来后,消费者往往不信任。因此,在产业化初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往往很高,也没有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商业模式,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业来支撑,努力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扩大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同时,要积极完善企业并购重组和服务外包等制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的融资功能。

我们还要要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源。美国有一个统计,70%左右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微企业,大企业多采取“拥抱战略”,整体收购那些有创新技术、产品的小企业,或者将业务外包给这些小企业。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以“控”为主的准入机制,十分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也不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要求。建议各地根据实际推出专门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

另外,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与培训体系,提供创新所需人才也非常重要。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要素,世界各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都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通过设立各种制度和措施争夺各种创新人才。例如,为培养具备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新一代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劳动力大军,美国政府设立了40亿美元的基金,鼓励学生学习科技、工程和数学(STEM),并从事相关职业。我国的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成绩斐然,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尚无法满足当前和今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难以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战略新兴产业第2篇

中国经济转型的积极信号受瞩目

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

合肥市首创光伏下乡扶贫项目周竟成

中高端制品需求倒逼材料国产化

碳纤维发展还需迈过不少坎

复合材料,给生活加点“料”

大国前政要:自由贸易不能走回头路

基因健康:技术、市场、规范缺一不可

规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绿色循环消费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汽车和船舶产业化步伐

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

新资源观瞄准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海外代购:外来的“神药”好治病

补贴提高,煤层气企业方有望实现微利

海外并购:从能源矿产向高新技术转移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

等待与期待“十三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互联网资源标识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

外资银行首单CLO“投石问路”中国市场

互联网创新将从根本上改变众多行业

巴黎气候大会召开在即国内碳交易市场或迎转机

构建“双创”生态体系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项目收益债细则落地地方投资再指新路

证监会将规范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

张家口借冬奥之风探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

燃料乙醇:消化“问题粮食”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在线旅游成资本“宠儿”行业竞争持续白热化

民营企业宽带市场“破冰”增值服务或是唯一出路

新三板: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价值投资

中概股回归潮兴起PE掘金需注意风险

循环经济: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相关单位

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较为乐观

一年三轮融资不是玩笑上门服务前景可期

互联网并购步伐提速VC/PE成重要推手

互联网的商业世界正在被解构重塑

智能制造技术:抓住新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推进PPP项目实施

两会之后看投资之一园区让企业资本动起来

微信:从满足个人需求跨向服务企业

放射性药物——黑暗物质的光明面

低碳社区建设:要注重商业化平台效用

海上安装风车:实现“在豆腐上打孔”

3D打印迎来“国家计划”细节仍待落地

石景山京西创业公社:转型与调整之路上的探索

蒸发式太阳能收集器:简单的概念,复杂的工艺

“达标”仍是污染源现行污水排放标准亟待提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新思维

战略新兴产业第3篇

首先,交通一体化建设为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助推器”。天津将规划建设天津至石家庄城际铁路、津承铁路、环渤海铁路,推进京唐客运专线、蓟港快铁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时,加快施工,确保京津城际延伸线2015年上半年建成通车,机场引入线2016年完成主体工程。积极推进G104、G205、G112等国省干线的提级改造,打通区域断头路,加快推进京秦、塘承二期、唐廊、唐津改扩建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交通路网的进一步完善无疑将更好地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其次,人才集聚为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蓄水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京津冀汇集了全国1/4以上的著名高校、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3以上的两院院士,拥有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14家部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智力资源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以已经签署协议,由京津两地共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例,高端科技人才的相互交流、合力发展正在成为常态,这必将有力推动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同发展。再次,逐步在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协同管理机制将为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催化剂”。在产业对接的条件下,如能让被承接的相关企业及人员更快更好地适应承接地的生活无疑将极大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甚至起到“招鸾引凤、竞相来投”的良性循环。当前,天津正在加快建设京津冀智能交通网络,推进京津“一卡通”互联互通,实现在公交、地铁、轻轨、出租车领域,以及京津城际列车进出站刷卡支付;推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方面的务实合作,研究实行医疗保险异地结算,职工养老保险互联,居民养老保险互通,河北也在着力研究廊坊、保定等环京津热点城市承接北京发展的大问题,一些具体政策措施陆续将会出台。上述举措,将从协同这一“大处”着眼,从民生这一“小处”着手,更好地促进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最后,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发展带将为京津冀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发动机”。高技术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之一,京津冀聚集了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高新区、武清、宝坻、东丽、北辰等重点园区以及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要的高科技园区。这些园区机制好、活力强,创新资源十分丰富。借力北京研发优势,用好天津、河北孵化、转化、产业化空间和载体,将会带动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培育出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领军者企业。

二、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天津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天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427.5亿元,增长14.9%,位居全国前列。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和国防科技等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00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89.7%,以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实现产值707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2%,高端高质高新的产业结构体系初步形成。其次,人才引进战略的实施为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天津近三年引进两院院士、“863”“973”首席科学家、“”人选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753名,重点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再次,全社会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塑造了坚实基础。2012年,天津全社会R&D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科技进步水平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三位。全年专利申请达到4.15万件、专利授权2万件,增速保持40%以上,建成部级(含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26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10个,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重点领域。建成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研发转化基地,启动了863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国家中医药研发中心建设,引进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光电研究院、中国直升机研究所等多家部级科研院所,建成了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高端研发制造基地。

三、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核心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如在石油化工产业链方面,按照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经济规模是2000万吨/炼油配套100万吨/年烯烃和100万吨/年芳烃,可适应不同品种的原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天津石化虽然炼油、烯烃、芳烃的装置都有,但不太匹配,没有足够的石脑油供应乙烯生产,而产出的混苯则无力全部进行分离。二是产业链条层次不合理,长期处于垂直分工体系低端。根据现代产业价值链理论,产业链利润呈“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曲线的左端是研发、设计,右端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制造。在利润分布上,曲线的两端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中间弧底的加工制造环节的利润只有5%。目前,在装备制造产业链方面,天津的发展重心虽然已基本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的转移,但产业链条层次,仍主要集中在依附于国外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而不是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在生产环节上,仍然处于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如大型飞机、船舶、汽车的组装),而不是上游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如飞机、船舶、汽车核心控制部件的制造),距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的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三是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不完善。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产业规模较小,占GDP的比重还不高,一些领域产业配套能力弱,集群效应并不明显,产学研各个环节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如在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发展上,天津还未形成诸如国际上著名的波士顿产业集群、旧金山产业集群、华盛顿产业集群等集科研院所、医院、高校于一体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四是个别产业发展影响力仍然较弱,产业链相关配套环节还存在缺位。如在滨海新区,节能环保产业尽管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一些明显掣肘因素制约其进一步壮大:首先,滨海新区尚未形成一批能够提供全面节能环保服务的龙头企业,市场运行效率不高;其次,新区对各种示范推广方式集成不足,制约了新区对我国推广节能环保产业示范作用的发挥;最后,该领域的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低,尚未形成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规模化聚集。

四、发展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一)产业链的配置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壮大性发展的战略要求,按照产业集群化、土地集约化的原则,以产业布局规划为引导,促进功能区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构建合理、高效、可持续的产业空间布局。以“产业链”为视角,把握“重点产业链———核心项目———产业集群”的研究思路,通过理清产业链条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指出发展路径和规划产业高地。通过资源“进产”、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进团”的主线,结合“缺链补链、短链拉链、弱链强链、同链错链、长链细链”的思路,形成“自主研发设计至终端消费产品”完整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创新化发展,着力产业链高端化;围绕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式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围绕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壮大规模;围绕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带动作用显著的优势产业链,积极实施“专业化生产包装,提升产品档次;外向化拓展,壮大产业规模,全方位地产业开放,提升生机和活力;集团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园区化配套,推进产业集群;集群化发展,形成产业品牌;集约化发展,推进生态可持续”。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吸引相关的大项目好项目,延长产业链,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发展低碳化循环经济。

(二)产业链配置的基本原则结合天津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实践,本文认为应重点把握以下产业链配置原则:一是布局完善。突出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突出产业链发展的前瞻性、成长性和带动性。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优化新区功能布局。二是龙头带动。以主机成套设备和龙头企业为重点,经过产业链横向融合、纵向延伸、提升企业群体集聚优势,形成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产品衔接配套、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体系。三是项目支撑。以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明确支撑项目在产业链延伸和壮大方面的关键作用。四是生态环保。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通过环保示范项目,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善新型环保产业链。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五是创意融合。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推动产业集聚,产业链高端化,营造不同于老工业城市的现代化的、高速发展的、具有时代感的新区文化特色。

五、发展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对策

战略新兴产业第4篇

关键词: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86-02

当前在全球金融复苏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双重压力之下,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则被推向时代前沿与风口浪尖,战略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革命和新兴科技革命深度结合与创新发展的结果,被看成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强势转变、产业结构大力调整的重要力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力基础与重要支撑,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与战略保障。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法律制度的及时保护,需要社会舆论的外在支撑,需要大量资金的重要驱动。就政策法律制度创新发展而言,既要紧跟战略产业发展趋势,力争走在潮头,加强这一领域的相关立法与保护工作,也要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战略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是发展知识产权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选择。伴随着战略新兴产业的强势发展,其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而这一产业加以保护的知识产权战略也成为重中之重,因而要扩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与权重、制定完备的专利审查制度、加大专利侵权的处罚力度,切实让知识产权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作用

(一)知识产权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护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的内在实质正逐步体现于科学技术的竞争,而最终则归结于知识产权的竞争。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国家的有形竞争力、持续竞争力,在发展中正结合于自主知识产权这种国家的无形竞争力、价值竞争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内核驱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步履维艰,而没有完备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战略新兴产业将因缺乏外在的保护而难以发挥其持续动力。

(二)知识产权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舆论支持

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正逐步提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战略,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极力促进了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当下,知识产权被视为建设创新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关键核心与发展要件,而产权保护的舆论支持与外在监督则从产权立法制定与落实的侧面对于战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要打造产权入人心、产权立公道的良好局面,让外在舆论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形成产权核心的发展理念与态势。

(三)知识产权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升竞争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产权意识不强,不注重企业自身的品牌打造与商标维护,自主产权的缺乏申请与法律保护,致使很多企业遭遇到国内外产权诉讼与商标抢注,导致企业遭遇发展瓶颈、利益受损严重。战略新兴产业与知识产权战略互补,互为发展契机,当前我国要与国际接轨,就需要尽快完善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同时要加大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产权保护提升企业的内在活力与持续动力,提升国家核心价值与竞争活力。

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知识产权保护在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至关重要,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则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现实而严峻的挑战,只有尽快实施知识产权国家发展战略,强化知识产权内在保护,倡导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制定完备的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才能在外在的保护下蓬勃发展。

(一)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内容持续创新

当前伴随着新科技持续涌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持续拓展,已从传统的专利、商标、版权扩展到高科技、微电子、商业秘密及生物技术等多元对象。而对于低碳技术、信息科技、生物医学为核心的战略新兴产业,其研发过程存在着高风险、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投资与外在保障,同时要有足够的专利权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未来获利。因此,要渐次拓展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和权利谱系,既要有持续性,也要有前瞻性,并建立有效的保护与激励机制,从产权的内容上给予战略新兴产业以强力支持。

(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及时高效快捷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科技产品日新月异,而其产权的保护要做到及时、便捷、高效,要让研发人员的技术成果及时得到保护,确保其产权的时效性。因而,要从产权制度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创新理念、简化知识产权审批程序,缩短受理时间,提高审批效率,确保知识产权保护的及时性持续增强、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时效性。

(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处罚得当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处罚存在诸多问题,如侵权赔偿的额度不够高,执法力度不够严,执法程序不规范,相关司法体制不健全等,这些存在的问题致使知识产权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违法犯罪所付出的成本与其不法收益之间还存在不小的落差,对于违法者没有惩戒的约束性,造成违法得不到严惩,有些人以身犯法,险而获利,对于社会舆论的塑造,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举措

战略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支持与保护,战略新兴产业这把创新的“天才之火”需要添加知识产权“保护之油”才会越燃越旺。结合我国当前知识产权的客观实际,从行政审批手续、制度内容建设、专利费用支持、产权风险调控、侵权惩罚赔偿等方面切实加强创新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夯实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基础,构筑并发挥知识产权比较优势,推动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从而形成符合市场竞争需要、具有发展比较优势的战略产业与知识产权组合。

(一)简易审查手续、提升申请效率

战略新兴产业的创新与研发,更新较快,结合这一产业的客观实际,应简化专利权审查制度,适当缩短新技术申请获得专利权保护的时间,提升其申请效率,积极进行战略新兴产业的市场引导与专利申请,引导科研企业和研发机构申请或引进知识产权更加富有针对性,通过简化手续,提升效率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比较优势,从而建立统一、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二)落实许可制度、加强专利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当务之急是加强其自身制度建设,创新与拓展适应战略新兴产业规律和特点、能保护和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了真正使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惠及全社会,实现我国高新技术的合理有序的增长,要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既避免其创新发展的迟缓性,也防止其成为谋取合法垄断利益的工具,造成高新产业技术垄断市场,损害发展环境及公民的共同利益,因而要加强探索与创新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探索专利权强制许可的可能路径,加快重要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为培养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积极有力支撑。

(三)落实专利费用、加大资助力度

战略新兴产业在发展科研初期,技术研发人力、物力、财力耗资巨大,增加了企业投资的未来风险性,因而要加大财政支持,同时在新技术专利费用上要资助力度,专利费用上予以减免或减缓,从而避免因专利费用过高而使一些有志于创新的企业望而却步,失去创新的动力。在专利费用支持之外,还要加大战略新兴产业研发的公共财政资助,在资金上予以保障,在发展上予以倾斜。

(四)紧控产权风险、落实评估制度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体系尚不完善,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与创新风险存在,因而要建立与加强知识产权的风险预警与评估制度,从而降低产业开发风险,提升产业发展动力。从国家层面而言,要注重宏观引导与制度建设,充分考量知识产权因素的权重,加强这一产业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与科学评估;从企业和社会层面而言,要强化责任意识与问责约束,既要为我国创新主体提业发展的行政指导,也要对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做出前瞻性判断,从而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增加侵权赔偿,强化司法保护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切实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环境建设,也要加大侵权赔偿力度与额度,做到制度有绳、执法必严、惩罚须重。一方面,要提升舆论信任度与加大惩罚力度,做到违法必严,处罚必重,使得意欲违反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企业和个人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下,在社会信用——价值体系内,做出守法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理性的现实选择;另一方面,要强化知识产权的司法审查、保护与服务功能,既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合理、有效、快捷的司法服务,也确保知识产权法律保障的公正、公平,从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虽然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随着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与内容、专利审批的时间与效率,专利申请外在的评估与风险、知识产权的运用与保护、专利侵权的处罚与惩戒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急需适应性的创新与发展,因而要切实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和应对能力。在战略新兴产业与知识产权战略共同成长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企业和研发机构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创新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价值为归宿,坚持战略结合发展,共同促进的原则,大力提升知识产权权重、打造知识产权战略,从而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腾飞。

参考文献: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须知识产权保护[N].湖北日报,2010-12-10.

[2]胡建发.关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1).

战略新兴产业第5篇

本文以我国新能源产业为例,对其2010-2013年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后发现,其财务绩效在2010年最好,此后两年下降,2013年虽有所提高,但仍低于2010和2011年的水平;此外,总体而言其财务绩效低于同期的上市公司总体水平。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整体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扶持政策存在缺陷、供求不相匹配,以及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商业模式不够完善。为改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务绩效,应提高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合理性,并加强执行环节;应多措并举打破需求瓶颈,并努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应特别注重创新实效。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

[基金项目]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批准号:20132114)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于2010年10月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这七大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经营状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财务绩效,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鼓励政策,但由财务绩效所反映出的其总体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本文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新能源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相关产业。由于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存在一定共性,因此找出新能源产业财务绩效欠佳的主要原因,不仅可为新能源产业,也可为我国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善经营状况以及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启示。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财务绩效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东方财富网和金融界的新能源概念板块中主营业务涉及新能源相关产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去除了2010-2013年数据不全的公司,共选取了76家企业,以国泰安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新能源产业排除个别极值后的2010-2013年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

(二)数据结果分析

1.盈利能力。

所选盈利能力指标为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成本费用利润率,三个指标越高,表示企业盈利能力强弱。分析发现,2010-2012年新能源产业三个盈利能力指标均在下降,2013年虽有所增加,但仍低于2010和2011年水平,这基本和上市公司总体变化趋势相一致。此外,新能源产业各年盈利能力指标均低于相应年份上市公司总体水平,特别是2011-2013年。这表明,2010-2012年新能源产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尽管2013年有所增加,但仍低于2010和2011年的水平;而且,新能源产业的盈利能力低于同期上市公司总体水平。

2.营运能力。

所选营运能力指标为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个指标越高,表示企业营运能力就越强。分析发现,2010-2012年,新能源产业三个营运能力指标均有下降趋势,2013年虽有所增加,但仍低于2010和2011年水平,不过总体而言变化幅度很小,这基本和上市公司总体情况相一致。此外,新能源产业各年营运能力指标均低于相应年份上市公司总体水平。这表明,2010-2012年新能源产业营运能力略有下降,尽管2013年略有增加,但仍低于2010和2011年水平,总体而言营运能力变化幅度很小;此外,新能源产业营运能力低于同期上市公司总体水平。

3.发展能力。

所选发展能力指标为固定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三个指标越高,表示企业发展能力就越强。分析发现,2010-2012年,新能源产业固定资产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都在下降,2013年则有所增加,但仍低于2011和2012年的水平;净利润增长率2011年比2010年有大幅下降,此后净利润降幅逐年减小,但2013年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总体而言三个财务指标均在2010年达到最高。此外,绝大多数指标都低于上市公司总体水平。这表明,2010年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最强,此后两年下降,2013年虽有所好转,但仍低于2010或2011年的水平;而且,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低于同期上市公司总体水平。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财务绩效概述

上述分析发现:2010-2013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由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所反映出的财务绩效均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此后两年下降,2013年虽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仍低于2010和2011年的水平。此外,绝大多数指标都低于同期的上市公司总体水平。这表明,虽然自2011年起我国新能源产业获得了各级政府更多扶持,但从财务绩效指标来看,并没能取得预期增长。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财务绩效的成因分析

(一)整体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

1.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企业在一定经济背景下运营,其业绩必然会受到所依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表明,经济增长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总体经济状况的改善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虽然自2011年起,我国新能源产业获得了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但从财务指标来看,新能源上市公司并未取得预期的增长,这与国内外总体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经济增速下降会导致需求减少,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例如,经济增速放缓所导致的电力需求减少就影响到风电产业的经营状况。

2.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导致受国外整体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与很多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一样,我国很多新能源企业还未完全摆脱传统企业的色彩,仍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很多产品依赖出口。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特别是我国企业的主要市场———欧美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时,依赖国外市场的我国企业就会受到负面影响。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导致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状况会随着国外经济的下滑而下滑。

(二)扶持政策存在缺陷

1.一些扶持政策存在盲目性。

我国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存在盲目性,盲目的扶持政策不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会导致一些行业不合理发展,如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很多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就是其中一例。由于电站建设享有电价补贴和增值税减半等一系列直接财税优惠政策,导致电站开发数量大量增加。根据德勤《2013中国清洁技术行业调查报告》,2013年国内已披露的达成意向、签约以及正在开发建设的光伏项目已达130吉瓦,大大超出国家到2015年装机达35吉瓦的“十二五”目标。由此可见,光伏产业的困境,除受市场因素影响外,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战略规划不够清晰而导致的盲目扶持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2.政策执行不力。

(1)一些政策执行存在时滞性。扶持政策执行不力也是导致扶持效果大打折扣的一个原因。一些财税政策已出台,但由于行政效率较低等原因而导致这些政策并未被及时、很好地执行。例如,根据电力工业部的《风力发电场并网运行管理规定(试行)》(电政法〔1994〕461号)文件,我国在1994年就已对风电并网、电价计算、(全部)电量收购、费用分摊和增值税(价外)计征作了明确的规定,但近20年后,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工作还没有全部落实到位[1]。(2)扶持政策出自多个部门,导致沟通和监管不到位而滥用扶持政策的现象发生。财政扶持政策出自多个部门,例如:对光伏产业各种扶持所涉及的部门包括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税总局、商务部、住建部、国家电网,其中财政部的金太阳项目补贴和电价补贴、商务部的出口退税政策、国税总局的光伏企业税收和电站土地税收政策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范畴[2]。由于财政专项资金种类多,参与部门多,并且这些部门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审核监管不到位,弄虚作假现象比较严重。

3.扶持政策的侧重点不够合理。

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规划,其发展的出发点只是拉动投资、增加就业或增加GDP,因此,扶持政策多集中在生产环节,而对能带来更高利润的研发和市场缺乏足够重视,从而导致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这又进一步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从而采取低价竞争策略,而这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脆弱、受总体经济环境影响程度加大。

4.优惠政策实施方式不够合理。

有些税收政策优惠方式不够合理,未能充分考虑扶持对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项目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的纳税年度起的前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但根据新能源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其最初几年很难盈利,因此,新能源企业实际难以享受到3年免税期的优惠待遇[3]。不合理的税收优惠方式很难对企业经营起到促进作用。

(三)供求不相匹配

1.配套设施欠缺导致需求不足。

以风电产业为例,我国一些地区,如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东北3省风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对电力需求却较小。为支撑风电产业发展,这些地区必须向电力需求大的地区输出电量,但这些地区电网建设薄弱。风电项目比电网的规划、核准和建设周期都要短,这就造成了电网建设步伐跟不上风电项目的建设步伐,从而导致了大量风电项目建成后无法及时接入电网或全额输出。例如,2010-2013年全国平均弃风率分别约为10%、16%、17%和11%,2013年虽比前两年有所下降,但总量仍较高,特别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甘肃、吉林、内蒙古各年的弃风率多在20%以上[4]。因此,我国电网与风电项目建设的不协调,限制了风电的需求,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制约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2.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又进一步导致非良性竞争。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一些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我国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导致一些产业严重产能过剩。例如,“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省份有29个[5]。产能过剩意味着对每家企业的需求不足,为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企业间就展开了过度竞争,不断通过低价策略来占领市场,而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总体经济状况不好时更是难以有好的表现。

(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了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但调查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低端问题严重,在技术层面超过70%的企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而且在基础研究上投入较少,不利于企业长期创新能力提高[6]。例如,研究显示,2012年我国新能源板块上市公司中,只有少数公司对研发的投入支持力度较强,总体水平不高,此外,技术创新投入仅能在短期内维持对市场价值的积极影响[7]。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普遍对外依存度较高,光伏、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产业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都需进口。此外,没有技术突破,还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利润空间很小,对财政补贴依赖程度高,而这又易引发与国外的贸易争端。

(五)商业模式还不够完善

我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时间还较短,大部分企业又是在传统企业或是政府主导型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有着一些传统企业的惯有思维,很多企业还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例如,光伏产业与一些传统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基本没有区别,都是进口生产设备,再利用国内的廉价资源进行生产,最后再销往国外。一项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的研究显示,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商业模式多属贫瘠型和非主导型[8]。因此,商业模式还不够完善,也是导致我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运营情况还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原因。

四、建议

(一)提高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合理性

应根据某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评估该地区适合发展的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具体规定还应考虑各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例如,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短期很难盈利的产业,免税期可适当延长,以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的优惠。而且,扶持政策应更侧重研发和市场环节,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国外技术和设备的依赖,同时有助于企业开拓市场,增加需求。此外,应更加注重政策的执行环节,例如,应尽快将已出台的政策落实到位,并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沟通,尽量避免多头管理而导致的监管缺位。还应加强对财政补贴申请的审核,加大对虚假申报骗取财政补贴的企业的打击力度,以使扶持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二)多措并举打破需求瓶颈

国家应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优劣势,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即使在适合某产业发展的地区,也要加强调控,避免地方政府或企业为追逐短期利益而重复建设所导致的产能过剩和非良性竞争,从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能够获得合理的需求。同时,还应注重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此外,新兴企业不应受短期利益的驱使而盲目跟风生产,而应深入了解市场,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增加市场需求。

(三)努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创新能力

政府应切实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监管不力进行问责,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优质的土壤。国家应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加强宏观布局调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不仅如此,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政府和企业从不同层面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加强产学研合作,健全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政府、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都应更侧重对研究成果实效性的考核和奖励,即不能仅以理论成果作为奖励或晋升的依据,而应更侧重于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和国家所带来的效益作为依据。

作者:刘芳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宪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2]吴淑凤.财政政策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效果被弱化的财政社会学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6).

[3]潘文轩,吴佳强.新能源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2,(4).

[4]王赵宾.中国弃风限电报告[J].能源,2014,(7).

[5]李琪.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端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6).

[6]邢红萍,卫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分析———基于全国七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问卷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3,(7).

战略新兴产业第6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可持续成长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议后,全国各地大力鼓励其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来个省、市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相关政策措施。

《决定》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决定》中明确了各大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七大板块:1.节能环保产业;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 生物产业;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 新能源产业;6. 新材料产业;7. 新能源汽车产业。

综上所诉,笔者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定义为所处行业属于上诉七大板块或者细分行业之一,其技术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技术发展规划;且企业的第一主营业务必须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50%以上。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持续成长关键因素

数据显示,最近四个季度,新兴产业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为28.30%,并未体现出成长性方面的明显优势,营业收入增速更是落后于平均水平,概念化成为了新兴产业孵化期的主要特征;更有甚者,相关上市公司总市值一年时间减少8639.12亿元,缩水比例高达20.72%,风光无限的新兴产业概念股竟整体跑输大盘。由此看来,政策支持和资金关注并不是影响相关上市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其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间,地区间,企业间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企业间必须形成规模优势,地区间必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避免“孤军奋战”。

根据调查,与市场整体水平相比,战略性信心产业企业群体的企业规模优势不明显,尽管盈利能力突出,但与市场与其相比,其成长性优势暂不明显。而70%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期盼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其快速发展,不计成本,不考虑其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造成有持续成长能力企业的数量很少。因此,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大中型企业相互合作,形成规模优势,地区间建设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尽快完成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移,研究开发核心技术,引进和培养先进人才。

正如国家产业面临转型一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也正经历着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移的过程。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金额高出20%左右,研发投入占比高出近一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原创性技术的缺失,目前这些企业中技术水平处于国际一流和领先水平的占比不到10%。因此,尽快完成其转移过程,努力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注重培养和引进先进人才是实现该类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

3.使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占据市场优势,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

虽然同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不同,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和发展空间也大相径庭。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也面临这这样的尴尬:身处于新兴产业,但所获得的利润还不如传统行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缺失,徘徊在低端市场的竞争;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缺乏定价权;不少企业处于产业链非核心地位等是导致这些企业缺乏持续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4.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划拨外,还要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败关键在核心技术的掌握,要把重点放在这方面。而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国家应该创造条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政策导向,资金划拨等,但是还应该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如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国内外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让社会资金过多地流向楼市,股市,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

5.让上市公司和民营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互惠互补,增强其创新活力。

大企业是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石,以大企业为抓手能够较快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相对而言发展风险比较小,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大企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一般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已经定型,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冒险精神。在革命性新技术出现时,大企业的接受程度和速度往往不及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技术和市场的感觉更加灵敏,决策机制更加灵活,往往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6.在管理和组织方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与时俱进。

这些年,我国新批了多个区域性创新主体功能区和实验区,同时有许多中央和地方组织的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这就需要把国家的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结合起来,使其形成强大的合力,让国家创新计划落地,做实,同时也要避免地方盲目发展相互恶性竞争,产生不必要的内耗。我国现在的情况是该领域的大企业规模不够大,很多优势技术跟随,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往往只专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环节,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这就必须将这些分散的中小企业力量整合集中起来,使之在产业链上发挥各自的优势,这就需要组织方式创新,如联盟方式.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机制

战略新兴产业第7篇

今年1月4日在两江新区果园港考察时指出,这里大有希望,“一带一路”建设为重庆提供了“走出去”的更大平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重庆提供了更好融入中部和东部的重要载体。我理解,大有希望,就是这里独特的区位、重要的作用、已有的功能和良好势头。下一步,两江新区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六个加快,六个争当”。

一、加快建设大通道,争当枢纽点

两江新区将努力发挥机场、港口、铁路三大部级枢纽的作用,加快发展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做大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水水转运、空铁联运。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建设国际性航空口岸,扩大机场货邮二次集拼和中转试点,大力发展快件集散、冷链物流、航空货代,实行保税物流区与机场货运区一体化运作。投资282亿元的江北机场东航站区以及第三跑道全面竣工投运,可形成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0万吨,飞机起降37.3万架次。依托果园港、寸滩港,建设内河最大的多式联运口岸,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扩大果园港开放功能,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和大宗商品,开展大宗商品国际贸易。进一步发挥进口水果、肉类和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功能,和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进口水果和肉类交易市场。 今年,我们将全力配合市和铁路方面建设渝新欧终点站团结村联接果园港的铁路东南环线,使欧洲的铁路逐渐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连接;同时在果园港上方建设渝新欧铁路货运站场。

二、打造大产业,争当支撑点

“十三五”期间,两江新区将努力打造“311”产业体系:继续做大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优势支柱产业。汽车达到300万台整车生产能力、300万台发动机产能,实现产值4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围绕“芯屏器核”力争实现3大显示面板、3大芯片制造与封装、3大智能终端产品,实现产值3000亿元;装备制造力争实现年产值1500亿元。

重点发展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电子核心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云计算及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及智能终端、通用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到2020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

积极培育新兴金融服务业、软件设计等服务外包、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大健康及文化旅游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城市配送及冷链服务业、跨境电子商务及结算、保税商品展示及保税贸易、大数据、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等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三、构建大平台,争当聚辐点

目前新区已经形成了10个较大的平台。铁水公空物流平台,依托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枢纽,大力发展以仓储运输为重点的生产型物流、以大宗商品中转分拨为重点的货运枢纽型物流、以城市配送为重点的商贸服务型物流;保税平台,依托保税港空港和水港功能区,深化贸易多元化试点,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离岸贸易、转口贸易等新型贸易,做强跨境电子商务和保税商品展示交易;金融平台,依托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布局加工贸易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等金融结算中心,加快引进金融总部机构,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核心区;会展平台,依托西部最大会展场馆重庆国博中心,打造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鱼复开发区平台,打造整车和零部件品牌“10+N”的汽车生产基地、集研发、设计、销售、金融、人才等一体的汽车全产业链;龙兴开发区平台,打造通用航空与航空发动机等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地;水土开发区平台,打造“芯屏器核”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好照母山科技城,打造互联网产业园、软件产业园、3D打印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云计算信息平台,建设好两江云计算中心,发挥好IDC(全国跨地区)、ISP(全国跨地区)、呼叫中心、多方通信(全国跨地区)等牌照作用,做强大数据产业;研发总部平台,在中国汽车研究院、中科院重庆智能研究院、轨道交通研究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重庆分中心基础上,再吸引一批科研机构、企业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争取建设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机器人智能装备研究院、石墨烯新材料研究院。做强这10大开放平台,做好和争取好中新互联互通平台、中韩产业园平台、自贸区平台、中德产业园平台。

四、推进大通关,争当创新点

积极参与长江沿线口岸通关一体化建设,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推动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通关服务标准化、流程优化、手续简化等改革,着力构建低成本、高效率通关环境。推进内陆检验检疫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内地检验监管模式改革”试点,形成具有内陆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检验检疫制度。

五、优化大环境,争当示范点

继续推进两江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大部制改革、综合执法试点等,用好用活用足市政府赋予的市级审批权限。完善清单管理制度,健全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特别是以近期市委市政府调整优化两江新区管理体制为契机,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政务商务环境。

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当推动点

战略新兴产业第8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谱系

问题的提出

《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本文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七个细分行业的产业集合总称。从这一表述提出开始,全国各省市新兴战略产业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展开,但是,新兴战略产业范围广,所涉及领域纷繁,为辅助其规划和建设,统筹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间的关键和链接,构建新兴战略产业系统谱系具有重大意义。

战略新兴产业谱系图及其说明

战略新兴产业谱系图见图1,说明如下:

(一)新能源——紧扣“低碳经济”的脉搏

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核心即新能源技术,包括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水电及核电等。为了适应世界低碳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将新能源行业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风力、太阳能、核能等新兴能源发电是当今新能源发电的主流技术,以其中发展最快的风电为例,已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而在2002年,我国的风电装机总量还只有47万千瓦。

海上风电建设已经成为风电发展的重要看点,欧洲和美国都规划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美国政府支持的18个大规模海上风能项目正在进行中。据GBI研究公司预计2015年美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将达到4500MW。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正式完工。标志我国海上风电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二)新材料——感受新兴战略产业谱系的新鲜脉动

在新兴战略产业谱系中,新材料如同血液,疏通于其他六大产业之中,同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嵌套,目前,一般按应用领域和当今的研究热点把新材料分为以下的主要领域: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三)节能环保产业——新兴战略产业谱系的起始链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测算,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3%,单位万元GDP能耗为1.0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2%。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0%,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是日本、美国的4-5倍,减排任务艰巨。

2009年11月2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决定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而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减排将是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重要领域。我国节能环保行业的重点机会领域在于建筑节能、照明节能、工业节能和清洁煤技术领域,由当前市场发展情况可知现阶段节能减排效果必然优于新能源,这是新兴战略产业谱系的起始阶段。

(四)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支撑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的主要发展领域是生物制药、生物育种和生物制造行业;因此,产业发展的整体机遇也蕴含在这些细分行业之中。

1生物制药:未来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生物制药行业持续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据统计,1999年至2009年10年问,规模以上生物制药公司实现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12%,较整个医药行业高出6.48个百分点;这10年问规模以上生物制药公司实现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92%,较整个医药行业高出5.31个百分点。

2.生物育种:技术水平领先世界。我国的杂交育种技术非常先进,也拥有许多优异的种植资源。其中,杂交育种的玉米、水稻的单产都曾创世界纪录,现在正在研育的超级玉米、超级水稻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对于已经成熟的技术,二级市场上的相应个股可能有较大优势。其次,对于动物而言,海洋动物中的多倍体育种、转基因等生物工程技术却甚少在市场中被提及,形成了一个相对稀缺的品种概念。

3.生物制品:专项调整激发产业活力。《关于2010年继续组织实施微生物制造、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补充通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对微生物制造专项重点支持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与调整。调整后最新支持的微生物专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新型酶制剂产业化、新型微生物发酵产品、生物制造工艺示范应用。

生物产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2010年继续组织实施微生物制造、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这表明了国家对生物产业的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经济制高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五)信息网络产业——谱系中的新经济增长点

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将涉及到网络技术与设备提供商、网络建设与运营服务商以及网络内容与 应用提供商等主要的三个层面。信息网络工程技术和基础设施是信息网络发展的基础,网络建设与运营服务是信息网络发展的中间环节和组织者,但信息网络应用和服务的丰富和扩大,才是信息网络发展的最终目的。没有终端的应用和消费,网络建设就会失去其经济效益,甚至是资源浪费,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失去其需求的市场。所以,信息网络应用的丰富和发展是信息网络建设的重中之重。

从现有信息网络应用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技术趋向来看,电子商务、网络媒体和物联网将成为信息网络应用的主要内容。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式发展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子商务具备着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是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和优势。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只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在未来,电子商务将大大超越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网络媒体。在国内,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同时又有着行业体制上的制约。例如,截至2009年12月底,国内IPTV用户数达到470万。但目前IPTV发展主要局限于部分试点省市和有限具备IPTV牌照的运营商。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基础建设和“三网融合”的发展,新兴的网络媒体,如IPTV和手机电视等将以其本身具备的优势,获得广阔的市场发展。

物联网。关于物联网,在2010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注释中对物联网的注释是,“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今后加强技术改造、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有望成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部分和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信息网络产业,尤其是信息网络内容和应用层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六)高端制造产业——新兴战略产业之“地基”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我国政府确定为彻底摆脱经济危机阴影,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拉动我国经济走向持续高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也已经明确指出了符合我国产业升级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高端制造业。制造业是整个工业之本,产业推进,装备先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是一系列结构完整、早有伏笔可循的政策组合拳,其实施力度和紧迫性是改革开放以来较为罕见的。

(七)电动汽车——新兴战略产业之星

电动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将围绕最为核心的电池业务展开,并逐步延伸至电气系统(驱动电机、控制系统)、整车(乘用车、客车)以及上游资源(锂、镍、稀土)领域。

1.电池及电池材料: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首选。主要的新能源电池产品有镍氢电池、铅酸电池和锂电池等品种。铅酸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唯一大批量生产和应用的动力电池,主要用于汽车和电动自行车。镍氢电池已成功应用于丰田Prius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动力电池,搭载镍氢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全球销量已超过170万辆。锂电池具有重量轻、储能容量大、功率大、无污染、寿命长、自放电系数小、温度适应范围广等优点,已开始逐渐取代酸铅和镍氢电池,成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汽车企业的首选目标和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