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能源消费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47:47

能源消费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资源消费,资源配置

 

经济活动的

(一)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活动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现实,地球只有一个,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要求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消费主体(个人或企业)。因为现实中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企业文化论文,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他们对同一资源利用的效率是不同的(这种效率的差别主要来自他们掌握的技术不同,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就要求把资源分配给能从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论文开题报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利用价格机制,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当某一资源需要出售时,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这一资源拿到市场上拍卖,想获得这一资源的企业或个人就会通过报价来竞争这一资源,最后,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资源买给报价最高的人或企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样的方法

(二)资源消费。地球上的资源除了有稀缺性这个特点,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不可以直接被消费给人类带来效用企业文化论文,即不可直接消费性。要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变资源的性质或形状,就是说人类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这里我使用资源消费这个词来代替生产,这样做不是要表明什么新的含义(仍然是指生产活动),而是要和资源配置形成明确的对比,强调资源配置活动并不是经济活动的一切,资源消费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实,

上面的分析指明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很多人也许认为这样的分析没有必要,因为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也许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分析指明的事实,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意识的去应用这种事实来指导问题的分析。德姆塞茨在他的《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一文中有这样的提问:“完全分权化模型充分的展示出,从非人格化市场中产生的价格机制能够精确的配置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既然如此,企业作为一种制度企业文化论文,为什么还会产生并发展起来呢?”我相信德姆

企业的主要功能是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讲到:企业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It can , I think, be assumed that the distinguishing mark of thefirm is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rice mechanism.”)。很明显,这种说法是认为企业主要的功能是代替价格机制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因为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通过指挥配置资源可以节约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时产生的交易成本。事实上,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资源消费,而不是资源配置。首先,因为大多数资源在进入企业时是有定向性的,就是企业是针对企业内某一特定的消费主体来采购大多数资源的,企业在采购大多数资源的时候都有一个预定的消费主体。你可能会说,企业内有很多人往往是在消费同一资源,但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消费效率,所以我们把他们看作一个共同的消费主体。再者,大多数资源是有特定的效用的企业文化论文,不能在不同的主体间任意配置,因为不同的消费主体掌握的技术不同,他们需要消费的资源是不同的。会计部门缺少会计时,大多数情况是从市场上再招聘一个会计,而不是从另外一个部门借用人手,像科斯说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部门之间调换的情况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最后,总的来说,企业内资源基本是饱和的,因为那种多个人或部门同时争夺同一资源的情况应该是少数。我想说明一点,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是同一资源在具有不同生产效率的生产主体之间选择,但是在企业内,具有同一功能的生产主体有着同样的生产效率企业文化论文,因为在同一企业内技术和知识是流动和扩散的。既然具有同一

小结 > 功能的生产主体有同样的生产效率,那么经理在不同的生产主体之间分配生产资源,只能算是生产任务的分配,绝对不是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企业在纵向上的一体化确实在客观上部分的替代了价格企业文化论文,但是这并不能说企业的产生或垂直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或主要目的就是替代价格。企业家在不同的部门或个人之间分配工作内容,这不是资源的配置,而是对人力资源的消费,是生产活动本身的一部分。因为企业内的个人一般都具有一种与其他的人不同的才能,一般情况下他只能做一种工作,不能做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企业家不能给他分配他不擅长的任务。在企业内的活动为什么要靠指挥而不是价格机制,这不是因为指挥比价格机制的成本底,而是因为指挥是集体活动得以协调进行的必然要求。集体进行的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在于其技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和组织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客观性,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论文开题报告。所以企业文化论文,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只能是懂得这种技术的人指挥不懂这种技术的人。工程师指挥工人是因为他知道工人不知道的技术,所以他要指挥工人。工程师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指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种功能。同样企业家指挥其他的人是因为他懂得组织的技术,他比其他人更懂得事物之间的逻辑和统筹的规律,所以他能够指挥其他人。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资源消费,不是资源配置。

资源消费

塞茨不是不知道现实中有资源消费这样的经济活动,但是这样的问法无意中似乎在说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任何经济事物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率配置资源。难道在价格机制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资源配置这一问题后企业就不能因为它能够有效解决其他问题而产生并发展起来吗?我相信德姆塞茨这样提问也不是认为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但很明显他在这里似乎忘记了: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它们有各自内在的规律,对能够解决它们的有效方法的要求是不同的。

资源消费才是经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因为即使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论文,这种效率在进行资源消费活动之前仍然是停留在潜在的水平,之后某个人或企业把这一资源消费了,即进行了生产活动,这一资源才能够转变成人类可以消费的产品,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很明显,资源消费只能通过生产劳动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方面的功能,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只是使资源在不同的消费主体即生产主体之间转移,它并不能够改变资源本身的性质或形状。

能够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从这一资源的消费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手中,因为只有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才有能力报出最高的价格,否则这个人或企业就会得不尝失,有理性的人或企业当然不会这么做论文开题报告。为什么只有依靠价格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呢?这是因为企业文化论文,在利己心的存在下,每个人或企业都想以更低的价格取得一定的资源,他们会隐瞒对这一资源的消费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效用。在竞争存在的情况下,要想获得这一资源就必须报出比别人更高的价格。在理性的条件下,最后当然只有对这一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个人或企业才能报出最高的价格。价格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因为它能够迫使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的资源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计划或指挥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是因为计划者或指挥者无法使得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

内容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北京: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 386-405

[3]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次纳,《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中译本,上海财经

能源消费论文第2篇

20世纪90年代,由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密切相关。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能源消费将是中国未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如何选择低碳发展途径已经成为中国农村能源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基本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能源消费的数量、品种和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总量来看,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由1980年的328.0百万吨碳当量(MtCe)上升到2000年的670.47MtCe,增加了一倍多。从消费结构来看,非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略有下降,商品能源消费比重稳步上升,生物质能源已不再占据农村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1979年,生物质能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68%,而到2000年生物质能消费仅占35%;商品能源消费则从1980年的30%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68%。从消费部门来看,农村能源消费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用能占农村能源消费的比重由1980年的20.4%上升至2000年的43.9%,呈逐年上年的趋势。 二、中国农村未来商品能源消费增长的必然性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加快农村能源商品化的进程显得尤为必要。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规律看,农村用能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相对应的。尽管当前农村能源消费总量低、结构单一,但未来的农村商品能源消费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首先,能源消费与经济收入有密切关系,经济愈发达收入愈高,能源消费数量愈高。1995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578元,到2000年达到2253元。收入增加不仅大大提高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而且还使农村居民倾向于购买高效率的农用机械以替代部分劳动量。这两方面因素都会刺激农村商品能源需求。 其次,城市化所带来的居住、就业、生活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也涉及到能源问题。在能源需求方面,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生活用能需求有很大差别。城市居民人均商品能源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并且清洁能源如电、气等占很大比重,而农村主要以煤为主。1999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能为131.25公斤标油,农村人口仅51.66公斤标油,相当于城市人口的40%。联合国预计21世纪头10年里会有2亿中国人移居城市。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新增3亿人,总数达到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不管哪一种预测接近事实,城市化都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生物质能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毫无疑问,城市化促进了农村商品能源的消费需求。 再次,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它主要使用电力和柴油泵等商品能源。"九五"期间,国家先后启动了一批农业"节本增效"工程,全面实施"机械化旱作蓄水保墒技术"等项目,带动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幅度很大,促进了农村对商品能源消费的需求。 最后,生物质能约占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1/3。直接燃烧生物质不仅破坏了林木生态,带来水土流失;还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此外,秸杆不能还田还会降低土壤肥力。鉴于直接利用生物质能的种种弊端,农村能源消费必须走商品化道路。 三、中国农村碳排放的增长趋势 生存和发展是中国农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要生存必须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能源需求;要发展必须保障农村居民像样的生活的能源需求。中国的二元发展结构导致农村和城市生活标准差距巨大,农村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碳排放水平均大大低于城市。由于中国农村能源消费外延式物理扩张的发展空间巨大,由此产生的GHG排放也不可避免将有较大的增长。中国农村未来碳排放增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物质能消费转向商品能源消费。生物质能约占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1/3,主要用于家庭炊事和取暖。随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家庭越来越多的使用商品能源来替代直接燃烧生物质,即农村中商品能源比重越来越高,而生物质能比重越来越小,这必然会增加农村的碳排放量。二是城市化带动的能源需求。城乡能源消费差别巨大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一大特

能源消费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的工业社会对消费的控制,从而产生了消费伦理问题。本文将对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科学技术根源与消费的当代启示以及如何构建合理的社会消费理念进行初步的探索。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典型,马尔库塞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而消费伦理是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的有机构成上,他关于消费的论述是非常经典的,对于当代有不可缺少的借鉴作用。

1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思想

前工业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匾乏,因此马尔库塞认为,为了文明的进化不受干扰和破坏必须对人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压抑。在这点上,马尔库塞是赞同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论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当代西方社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在全社会的宣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制造新的消费需要,使人民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因此,也给现今社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他们为了追求这种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从而产生了伦理问题,消费不从人的利益出发,追求更大的财富的拥有,采取一些非法行为的方式去满足自己最大的需求,从而给消费也产生负面影响。

2马尔库塞消费伦理的科学技术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当代工业社会是靠高生产和高消费来维持其存在。无论物质产品的需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都遭到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都处于资本主义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上,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工具,并且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造成了发达工业的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方式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又激起了人们更高的物质需求,使人们处于一种永恒化状态,迫使人们不断去追求更高更新的物质需求。

消费伦理是指消费活动本身的正当性和消费方式的正当性问题,消费伦理教育是指通过观念,舆论和制度的形式促使消费主体进行合理消费的正当消费。我们可以根据消费主体来归属消费行为的责任问题,在消费伦理教育方式上,我们把它细分观念培养观念培养,舆论谴责,制度惩罚三种。

消费主体不同,消费活动的责任就不同。根据不同主体,我们把消费责任分成政府消费责任,企业消费责任和个体消费责任。目前学术界关于消费伦理或消费责任的讨论,多半是向个体提出消费行为的正当诉求,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思考方式。无论是根据数据还是根据经验来判断,政府和企业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都远远超过个体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消费伦理中的消费伦理观念以节约为基本范畴,但强调的主要应是资源节约。资源主要指那些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的物质资源,例如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占用自然资源的多寡不尽相同,有些占用得多,有些占用得少。传统的节约观没有具体区分消费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占用的不同情况,以致加剧了经济和伦理的紧张关系。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就要在消费伦理观念上教育人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受,鼓励和引导人们使用占用自然资源少的消费方式。

3消费伦理的当代启示

从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中,他的理论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不会必然带来人生幸福。在一个全面控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它至多能带给人的精神上的愉悦。他的理论还说明,发展虽然以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只有当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资本生活需要,人类才能异化的消费和重占有的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而且真正意义的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向。

能源消费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向量自回归(VAR);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 F0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47- 05

1 引 言

能源消费与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由于过多地排放二氧化碳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在过去的100年(1906-2005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0.74℃;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升高1.6℃~6.4℃。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至少在90%的可能性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所致。[1]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的责任,需要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联合国的历次环境大会的推动下,缔约国先后共同制定并通过一系列重要文件,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国属于《京都议定书》中的附件Ⅱ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在2008-2012年间的第一承诺期内不承担减排义务,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给中国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加速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但同时也对中国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1978 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相应地与经济增长共同增加的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到2011年,我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已达到欧洲水平。从全球的角度而言,碳排放量在2011年增长了3%,达到了历史的新纪录――340亿吨。我国也因碳排放总量而成为了2011年全球最大的污染国,全球29%的二氧化碳是我国排放的[2]。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仍会持续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能源的消费必然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以至于研究能源的消费、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当前中国碳排放的相关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我国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量化关系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制定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立足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基于宏观和动态的视角,运用VAR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的短期和长期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三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是对“3E”系统理论实践运用的积极探索。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又要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良好,从而做到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理论是在可持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初把环境问题归结为道德原因,并用道德解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构建了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理论模型,多以国家为主体对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展开研究。考虑到实际研究需要,本文主要借鉴由宏观经济子模型、能源子模型和环境子模型构成的3Es-Model(Macroeconomic, Energy and Environments-Model)的思想,并将模型系统指标简化,即分别以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碳排放量衡量能源、经济和环境,通过研究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来预测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2 样本选择与碳排放量的测算

“3E”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简单起见并结合实际需要,本文将用能源消费量ENE代表能源指标,碳排放量GAS代表环境质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经济增长指标。基于这一简化的“3E”系统,分析我国能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样本区间为1990-2010年,其中能源消费量ENE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吨标准煤;GDP是按照计算的实际GDP,单位为亿元人民币。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价格不断变化,以现价计算的单位碳排放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所以需要采用不变价。计算方法:1990-2010年的GDP是按照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实际GDP,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本文采用的碳排放量是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公布的碳排放量计算指南缺省值,并结合中国统计数据,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得到:

式中,GAS为碳排放量,单位为104(万吨);Ck为能源消费量,按标准煤计,单位为104t(万吨标准煤);Ik为能源碳排放系数,单位为(万吨/万吨标准煤);k为能源总类,取为4类。

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系数来源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为单位,为与统计数据单位一致,已将能量单位转化为标准煤,具体转化系数为1×104t标准煤=2.93×105GJ,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采用《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0年的能源数据,计算碳排放量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只计算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②不计加工转换过程、运输和输配损失能源的碳排放量[3]。

3 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VAR模型

3.1 理论描述分析

能源消费论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文明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观;两型社会;绿色消费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口急剧膨胀,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因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两个因素的结合,不仅使资源消耗速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废弃物的排放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资源的有限性、人类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环境污染的制约性,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要从现实角度构建循环经济就必须建立两型社会,而要建设两型社会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构建可持续的消费观。要确立可持续消费模式,首先必须对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进行评析与批判。只有人人都知道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并改变现有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新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加以确立。

一、工业文明消费模式的形成、特点及造成的实践后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的消费观先后经历了渔猎社会压抑型的消费观,农业社会适应型消费观,然后进入到工业社会扩张型消费观。这种消费模式是以挥霍性消费、倾斜性消费、不公平消费为特点的。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了工业文明消费模式的正面效应婴儿死亡率在下降,人均寿命的提高,受教育的人口比例和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等,但是却忽视了这种工业文明消费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1994年,未来学家欧文・拉斯洛警告过,如果全球55亿人全都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财富,那么地球“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会流尽最后一滴血”。口’

工业文明消费模式造成了对地球的严重破坏。1、温室效应的加剧。温室效应的危害在于它可能使全球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内世界海平面已上升10~15厘米,如果不加控制,预计在未来100年内,世界海平面将上升1米,许多沿海城市会遭到灭顶之灾。温室效应还会引起世界天气和气候的反常,使各种自然灾害事件频发。2、臭氧层遭破坏。工业社会排放出大量氯氟口等有害气体严重破坏了地球“保护伞”臭氧层,使得太阳紫外线长驱直入,造成人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使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增多,目前已经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有扩大趋势。3、酸雨肆虐。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各种厂矿排出的废气严重污染了空气,造成了空气污染和酸雨。酸雨被称之为“天空中的死神”,它会杀死鱼类、毁坏湖泊、伤害森林,并腐蚀人类的许多宝贵文化遗产。4、森林面积的萎缩,物种的消失。由于自工业革命以来扩张性消费模式对林木大量需求,使世界森林面积急速缩小,1980~1995年间全球森林净损失为1.8亿公顷,即平均每年损失1200万公顷。森林特别是原始森林的大规模消失,将导致生物物种的锐减和水土的严重流失。土壤一流失,使得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地的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水土流入江河湖泊,进而使河道淤积,库容减少,增加洪涝灾害。5、海洋的污染。进入到工业社会来,海洋的自净能力严重被消弱,因为人类对海洋的污染严重超出了海洋的承受范围,人类在石油勘探开发和船舶海损事件中对海体的污染,及每年往海洋倾倒的垃圾竟达200亿吨,海洋被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遭到破坏,并使沿海居民肝炎、霍乱等病例增多。6、土地的沙漠化。纵观全球,沙漠化已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过度垦植、放牧,薪柴的过度砍伐、森林毁坏以及土地使用中管理不善,是造成土地退化成沙漠的主要原因。土地沙漠化将使肥沃耕地丧失生产能力,加剧旱灾的灾情,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环境和发展。还有就是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问题。由于生活和生产用水的剧增及水污染加剧并蔓延,使水源的危机更为加剧。

二、可持续消费观与两型社会构建的关系

由于工业文明扩张性的消费模式造成了以上诸多困难,使得人们开始批判与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了可持续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的建立与两型社会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对工业文明扩张性的消费模式的批判

在工业文明扩张性的消费模式看来,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活动和手段,是自我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消费的质和量,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是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和技术手段无目的的滥用,导致大量无效消费并由此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工业化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鼓动企业实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模式,采用各种手段鼓励消费者盲目扩大消费,奢侈的消费远远超过了人的合理需要,消费的目的也远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消费异化为对物质享受无限制的追求。为了满足这种奢侈的消费,人们完全不顾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依附关系,加大了对资源的掠夺,其结果是人类深深陷入到了环境问题的泥潭中,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广泛蔓延并成为当今的主流消费观。

(二)可持续消费观与两型社会的关系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在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持续消费观与两型社会的构建具有一致性:

1、两者在实现手段上具有一致性。可持续消费观强调要节约资源,合理消费。其从消费的角度谈建立人――自然――社会相互协调的和谐关系。可持续消费在消费的层面上对传统工业文明扩张式消费模式进行了否定,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协调,在不突破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节约资源,合理、适度消费,达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和谐的发展;两型社会强调要构建两型社会主要也是从资源节约着手,先是资源节约,然后才是环境友好。如果不提倡

资源节约那么环境友好也无从谈起。其重点突出了要求全社会节约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达到以最少的物质使用,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成果,这和可持续消费观的构建手段是一致的。

2、两者在实现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可持续消费观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消费的公平性。公平的消费观就是当下的消费既能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任何人自身的消费不能危害他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为代价。这既体现了同代人之间的和谐,也体现了上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和谐;两型社会所要达到的目的也能实现消费的公平性。两型社会要求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顾及到了后代的幸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的友好,就必须从整个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最终目的,大力提倡代内消费公平与代际消费公平观念,反对扩张性、耗散性消费,从而使公平问题获得了更加宽泛的外延和更加深厚的内涵。

3、两者建立的理论基础具有一致性。可持续消费观和两型社会的构建有一个共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三个基本原则为指导:一为公平性原则。指发展应满足全部人的需求而不是一部分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分配与利用的代内、代际公平:二为持续性原则。人们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必须有“限制”的因素,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三为共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由于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唯一的,但上述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应是共同的。这些原则对于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两型社会的建设也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要求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要求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联系在一起。资源的有限性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其实质和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建设两型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两型社会理论上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中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生态平衡,抑制环境恶化,防范自然灾害的内在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可持续消费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它既可以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的目的,又满足了当代人的利益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因而必须大力提倡可持续消费观。

三、树立可持续消费观,构建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建设,应当以可持续消费观为导向来促进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要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首先依赖于人们的可持续消费意识的提高。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让消费者认识到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改善不仅依赖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还取决于消费环境的优劣。其次,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强环保宣传,引导人们树立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观念。只有当人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控制人口的责任义务并树立起绿色消费意识时,才会自觉地建立起可持续消费模式。消费者的参与是可持续消费实现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树立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念。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念是消费者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者关于消费生活的比较系统的稳定的见解和看法。这种见解和看法一旦形成,便会对消费行为产生稳定而又持久的影响。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念能导致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行为;反之则会产生畸形的、不健康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因此倡导一种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念,对于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十分重要。

能源消费论文第6篇

【关键词】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消费方式;消费经济

近些年,气候变暖已经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等严重损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份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而,低碳消费的议题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有些国家甚至提出要推行“零碳消费”。

1.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2.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价值观念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它对人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规范着人的活动,指引着社会主体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Gutman(1982)提出了方法——目的链理论来探讨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认为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Richins(1994)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价值观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及其决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1消费政策对低碳消费的宏观导向作用

任何消费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价值观念,唯此才能提出社会消费的目标和方向——抑制或鼓励消费。方向和目标明确,消费活动发展就快,反之,则慢。比如低碳消费,如果一段时期内政策的低碳性指向明确,则低碳消费就能快速实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 2003 年了政府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 5 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 2007 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

2.2生产者、消费者的价值观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他们当前及将来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者、消费者个人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对于我国实现低碳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生产者必须强化低碳生产意识。一是生产过程低碳化。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二是生产结果 (消费品) 低碳化。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其次,消费者必须强化低碳消费意识。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因而不能放纵和无度,要彻底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

3.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3.1传统文化下的节俭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在现阶段,传统的节俭观对于发展低碳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缓解人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就降低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总理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

3.2传统文化下的面子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面子消费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它与低碳消费的宗旨背道而驰。为此,首先必须在消费内容上合理引导,提高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低碳意识。其次,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型转变。低能耗要求消费者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消费者使用消费品时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少去洗浴中心等。

4.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对低碳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消费者的人文因素。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能源消费论文第7篇

[关键词] 伦理消费;消费行为动因;推进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76

[中图分类号] F0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44- 03

1 引 言

消费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伦理文化现象。伦理消费反映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或处置产品时自身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对具有伦理价值产品的购买和使用。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购物已经成为与伦理或道德有关的决策过程,而来自消费者的伦理需求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力量,直接对企业的经营与决策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企业如果积极实践伦理活动,必然会促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正面购买与支持响应;而企业的非伦理行为必将引发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质疑,甚至抵制购买。所以,当消费者得知某一企业为社会伦理责任事业付出努力的信息后,会更偏向于购买这家企业的产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将正面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评估与购买意愿,相反企业只从事较少或不从事伦理活动则将显著降低消费者的产品购买意愿。促进消费者的伦理消费不仅有利于降低消费者对部分稀缺产品的需求,减少消费者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而且有助于鼓励消费者对社会和环境有利的消费行为,如公平贸易、人性化对待动物、回收再利用和避免污染等。

2 消费者伦理消费行为的理论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是情感、道德、社会和规范因素的集合体。一种行为的改变往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所以行为的改变通常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一种行为又是能够通过适当的干预措施被改变的,而且往往会在环境趋势或个人的作用下有规律地改变。

生态价值理论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也从行为规范性和道德性出发解析了消费者行为。生态价值理论认为相对于亲环境型的消费者,自利型消费者更有可能实施亲环境行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将亲社会态度和个人道德规范作为亲环境行为的预测变量,提出个人价值、生态世界观、对价值对象的负面结果、对减少威胁的感知能力和亲环境的个人规范等五大变量将决定人们的亲环境行为。这其中信念使得个人价值转化为能够诱发环境行为的个人规范,也就是说信念能够改变亲环境的个人规范,而个人规范最终导致亲环境行为的发生。

态度―行为―情境模型认为个体行为受到个体态度变量与情境变量的双重作用。态度变量包含信念、规范、价值和行为趋向等因素,情境因素涉及经济刺激与成本、社会规范、制度与法律等。该模型指出当情境因素比较弱或不存在时,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强;相反,当情境因素正向或负向影响强烈时,态度与行为之间实际是无关的。许多研究者在行为导向研究中分析了情境变量的影响作用,以期能够描述不同情境变量作用下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Guagnano等对报纸回收利用的行为进行研究后就指出,不论人们是否具有亲环境态度,当回收工具的获得非常困难时,实际是没有人会回收报纸的;而当回收工具的获得比较容易时,大多数人都会实施回收。

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人们的行为可以从他们自己的经验、社会模范和他人的学习中形成。例如,当有人看到其他人在进行废物回收利用时,他们也更可能采取这种行为。另外,个人的行为也会受到社会符号的影响。符号论提出人们往往会追求某种符号或美德,不仅仅是为了这些符号或美德的实际价值,而是为了构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并通过这些符号或美德来向外部世界描绘他们的形象。正如一项对有机食品消费的调查发现,一般认为自己是“绿色消费者”的更有可能购买有机食品。

在研究影响行为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时,人际行为理论特别强调了影响个体行为的习惯与规律变量。该模型试图解释某一特定行为的意愿与这种行为实际发生之间的关系,认为习惯性越强,个体对这种特定行为的思考就越少。在研究消费者的伦理行为如何形成、怎样才能发生改变以及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时,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当综合考虑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特别是这些因素与社会和制度等情境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尽管人际行为模型不比其他简单模型如理性选择理论或合理行动理论应用广泛,但也已经引起了希望寻求伦理消费行为习惯化、日常化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浓厚兴趣。

3 消费者伦理消费行为的引导与推进

根据以上关于伦理消费行为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消费者伦理消费行为既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态度的作用,也受到外部的社会规范、法律及制度等要素的影响。因此,在推进消费者伦理消费行为过程中应积极引导消费者树立伦理消费意识,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同时加快资源使用、环境资源保护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消费者伦理消费行为实施有效激励。

3.1 传播伦理消费信息,树立伦理消费意识

目前很多消费者都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如何来实施伦理消费、绿色消费。因此,有必要向消费者提供与他们特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有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的信息来改变人们的消费态度,促使亲环境或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当消费者逐渐意识到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并亲身感受到这些危害时,他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倾向也会随之改变。例如,为高能源消耗家庭提供小区平均家庭能源使用量的描述性规范信息会降低能源耗费。另外,“碳足迹”的计算也是一种具体有效的方式,消费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使用100 kWh电等于排放大约78.5 kg二氧化碳;驾车消耗100L汽油大约排放了270 kg二氧化碳,通过确定自己的“碳足迹”来了解“碳排量”,进而约束个人的行为以达到减少碳排量的目的。与必需品相比,当产品是享乐品时,消费者的伦理消费意愿更强。所以,捐赠促销对于享乐品更有效,而放纵品更能激活消费者对他人是否受到公平对待的关心。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在推进伦理消费行为中有责任寻求更加有效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关于其产品的伦理信息,并帮助产品的购买者接受可持续性更强的消费行为方式。

3.2 鼓励伦理消费行为并进行奖励

如果消费者获得的信息表明他是一名伦理消费者,他将会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来继续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践行伦理消费行为,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获得来自社会、他人和自我的奖励,同时避免来自社会、他人和自我的惩罚;而且,伦理消费行为能够激励消费者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消费者对伦理产品和服务的强烈需求。激励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非经济的方式,消费者对能源节约行为带来的不同收益,如环境收益与经济上的节约赋予不同的权重。研究发现,通常消费者的能源价格意识要比环境或社会责任态度对能源节约行为有更大的影响,所以激励应该让消费者明白,能源节约在可以获得生活舒适性的同时也能够实现经济上的节省。例如阶梯水价制度对定额以内的用水实行低价,对超过基本用水量的部分实行超量累进加价。与传统的单一计量水价制度相比,这种计价方式既能保障低收入家庭的水消费需求,又能够体现公平负担成本、合理保障收益、提高用水效率。

3.3 积极发挥社会团体的影响力

社会团体通常具有分布广、与社会各阶层接触多、社会公益性强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可以借助社会团体的力量加强对消费者进行伦理消费行为的宣传。例如环保组织的宣传加强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而且这些环保组织每年还吸引不少人士主动加入到环保宣传工作中来。参加环境保护组织的消费者可以相互观察组织中其他成员的行为,也更可能表现出亲环境的行为,并且容易实现长期的行为改变。环境保护组织为消费者提供了直接参与活动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他们行为的反馈。同时,社会团体因为可以承担政府难以深入的领域和社会层面的宣传工作,进而帮助政府完成引导并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部分职能,有时还能进行更为专业和客观的评价工作。

4 结 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伦理消费将环境保护与满足消费者需求统一起来,使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学会合理消费,并意识到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质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伦理消费方式体现了消费者的一种心态,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消费的活动,如减少对珍贵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能够加速全球变暖、造成环境污染产品的消费等,在消费中实现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和谐统一,最终促进人类的自由与可持续发展。伦理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其不仅局限于消费者的自我满足,更强调通过伦理消费行为获得更高的消费体验及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追求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共同满足与和谐发展。因此,伦理消费能否成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消费价值观,成为消费者自愿接受的消费方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在促进社会和环境良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波,李东进.伦理消费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3).

[2]邓新明.中国情景下消费者的伦理购买意向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3).

[3]邓新明,田志龙等.中国情景下企业伦理行为的消费者响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2).

能源消费论文第8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5-0047-07

收稿日期:2011-06-11

作者简介:金瑞庭(1985-),男,浙江兰溪人,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近2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达到了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截至2010年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众所周知,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能源同样扮演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源战略的合理制定,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现有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依旧是以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为主要增长极。以2009年为例,相对于第一、第三产业而言,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不容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工业结构层次并不高,低水平的加工工业过快增长,而生产率提高较快和附加值较高的加工工业却增长缓慢。另外,在技术结构方面,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水平均较低,产业升级步伐并不能适应能源需求快速变化的需要。

总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旧是以“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这就必然导致我国对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强劲需求,进而使得经济增长和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要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必须要对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进行新一轮的调整,对能源供给短缺的现状认真考虑和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对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重点考察不同产业间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而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缓和能源供需矛盾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综述相关文献。第三部分是本文对模型的构建以及数据和实证方法的说明。第四部分是分析和讨论模型实证结果。第五部分是简要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在已有的理论文献中,学者们多是从双变量模型或多变量模型的角度来研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却鲜有将产业结构考虑到分析框架中。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Kraft利用美国1947-1974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GNP和能源消费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1]。此后的Yu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只是将样本空间从1974年扩展至1979,却发现GNP和能源消费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2]。在这之后,Erol对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30年间的GDP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国别之间的实证结论迥然不同。其中,加拿大的能源消费与GDP呈现出单向因果关系,而日本的GDP和能源消费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四国却又是相反方向的因果关系[3]。Stern在Yu的研究基础上,将Kraft的研究样本空间扩展到1990年,并且结合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后发现:虽然实证结论不支持能源消费对GDP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如果对能源数据进行分类,则结果会恰恰相反。Stern将自己在1993年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使用单方程静态协整分析法以及多元动态协整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GDP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3]。同年,John选取了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这四个亚洲发展中国家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这些国家能源消费量和GDP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认为菲律宾和泰国的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而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能源消费对GDP有单向的因果关系[4]。George则采用希腊1960-1996年能源消费、GDP和CPI的数据,证明了以上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其中,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5]。Soytas着重研究了韩国、日本等G7国家的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关系,发现以上国家间能源消费和GDP均存在着协整关系[6]。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金瑞庭: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较有代表性的是赵丽霞等的研究成果,其采用多变量的自回归方法,将能源作为新的变量引入C-D生产函数,建立了三变量的生产函数模型,结论是我国能源消费同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7]。韩智勇等的研究采用中国1978-200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能源消费和GDP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但不存在长期协整性[8]。周少甫等将能源细分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通过对GDP和能源消费总量、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三组序列之间均存在着协整关系[9]。而周杰琦等利用1953-2008年间的统计数据,采用非对称协整技术,同时基于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长期内,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存在着协整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10]。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同文献建立的分析框架不同,样本数据的选取也会有差异,参数估计方法与假设检验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结论发生显著性差异。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以上文献均没有细分三次产业结构。如果我们的研究仅仅考察整个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显然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经济的运行情况。另外,在一些文献中,实证方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例如,在韩智勇等的论文中,样本采用的是年度GDP及能源消费总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而作者却没有对原始序列取对数,以减少异方差的影响。同样也没有对变量进行差分,以消除数据的非平稳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结论的可靠性。

鉴于上述讨论,本文试图运用时间序列问题的规范分析方法,并将侧重点放在不同产业间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内在逻辑上,进而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揭示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发展规律。

三、 模型构建、数据说明和实证方法

(一)模型构建

严格意义上来说,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起源于索罗(Solow)和斯旺(Swan)创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罗默(Romer)等新增长理论家进一步发展、深化,逐步形成了以动态一般均衡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现代增长理论。但是,无论经济增长理论如何发展,其核心的内容还是生产函数的构建。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首先引入经典的总生产函数模型,然后加入能源消费这一“投入品”。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得到“修正”的模型:Y=F(K,L,E)(1)

其中,Y代表的是各产业经济的产出,K、L和E分别是各产业投入的资本、劳动力以及能源的消费量。进一步地,我们把(1)式具体化为C-D型:Y=AKαLβEγ(2)

为了避免异方差,同时也为了实证研究的方便,我们对(2)式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

lnY=lnA+αlnK+βlnL+γlnE(3)

再者,我们引入时间维度,设定如下的模型用于实证分析:

lnYt=lnAt+αlnKt+βlnLt +γlnEt+μt(4)

其中,α、β和γ分别表示各产业资本、劳动力和能源消费的产出弹性,而μt是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说明

本研究所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各产业的经济产出(这里采用各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相应的投入资本、劳动力、能源消费共四个方面。我们选取1978-2008年各产业的数据作为计量分析的原始数据。根据我国对三次产业的规定,将农、林、牧、渔业、水利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作为第一产业,而将工业和建筑业作为第二产业,其他的作为第三产业。本研究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1到2010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87,1990,1992,1998,2001,2004,2008,2009),《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国计划出版社),《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新中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三)实证方法

我们为了避免分析模型出现“伪回归”的情况,首先利用扩充的迪基-福勒法(ADF单位根检验法)来分别检验变量是否具有平稳的性质。ADF单位根检验基于模型:Yt=α+βt+γYt-1+∑Pi=1αiΔYt-i+εt。其中,εt表示白噪声。检验结果由ADF值与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相比较决定,而的最优滞后期是由赤池(Akaike)的AIC准则决定。如果变量在水平上是非平稳的,我们可以采用计量方法(例如差分)将其处理成平稳的序列。协整概念的提出对于用非平稳变量来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而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基于回归残差的方法(也称单一方程的EG两步法)来对协整性进行检验。具体来说,第一步,用OlS做协整回归,得到残差序列et。第二步,检验et的平稳性。若et是平稳的,则原时间序列是协整的,反之,则不是协整的。我们若得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便可以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Granger causality tests)来进一步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的方程中。如果一个变量会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我们就称他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另外,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基于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函数构造的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该模型一般用于预测相关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脉冲响应函数(IRF)能够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也就是说,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信息冲击后,其会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产生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来判断变量间的动态关系。

四、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图1水平变量趋势图我们利用Eviews 6.0软件来进行单位根检验(以下分析均采用此软件),进而判断相关变量的平稳性。对于取对数后的三次产业经济产出,我们分别用lnY1,lnY2和lnY3表示。lnK1,lnK2,lnK3,lnL1,lnL2,lnL3以及lnE1,lnE2,lnE3分别表示取对数后的三次产业资本、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费。由图1的趋势图可以看出,水平变量的各个序列的对数并没有表现出平稳性。

我们直观的判断可以通过检验ADF值得到确认(如表1所示),比较原序列的ADF值和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发现原序列均是非平稳的。而对于非平稳变量,我们采用差分的方法来处理,下表中的ΔlnY1、ΔlnY2、ΔlnY3、ΔlnK1、ΔlnK2、ΔlnK3、ΔlnL1、ΔlnL2、ΔlnL3、ΔlnE1、ΔlnE2、ΔlnE3分别表示的是相关变量取一阶差分以后的值。单位根检验表明:模型中的时间序列变量在相应的显著性水平下(主要是1%显著性水平)都是一阶单整的,如表1所示。

(二)协整检验

根据上述的讨论,我们知道模型中的经济变量都具有一阶单整的性质。接下来,我们可以对模型分别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我国三次产业经济产出,资本、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费的残差序列协整检验结果产业ADF检验值检验类型滞后阶数显著性水平(临界值)第一产业-3.3609**带漂移项15%(-2.9678)第二产业-2.5397**不带漂移项和趋势项15%(-1.9534)第三产业-3.2260**带漂移项15%(-2.9640)注:(1)**分别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2)用于协整检验的ADF值使用专用的临界值表,满足计算公式为:C(α)=φ∞+φ1T-1+φ2 T-2,其中,T表示的是样本容量。

从协整结果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的残差序列的 ADF 值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麦金农临界值。由此,我们得知,三次产业的残差序列均是平稳序列,服从I(0)单整过程。这也就表明模型中的三次产业经济产出,资本、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费之间分别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知道,协整检验并不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判断,三次产业经济产出,资本、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费之间到底是“需求跟进”还是“供给引导”的?基于此,我们引入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结果如表3所示。

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在10%的置信度下,第一产业中的经济产出和相应的资本投入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劳动力投入是经济产出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产出不是劳动力投入的格兰杰原因;经济产出和能源消费之间没有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中的相应资本投入是经济产出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产出不是资本投入的格兰杰原因;类似地,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费也是经济产出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第三产业中的经济产出和相应的资本投入之间没有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是相应的劳动力投入和经济产出却有着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费是第三产业经济产出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四)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采用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时间,纵轴表示因变量对扰动项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程度。实线是脉冲响应函数值,虚线为两倍标准的置信带。

首先,我们来考察第一产业的经济产出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动态响应过程。从脉冲响应过程可以看出,短期内,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第一产业经济产出不利,表现为持续的负效应。但是,第一产业经济产出对能源消费却具有正效应,虽然其影响程度较小。容易理解,我国第一产业的经济产出主要还是来自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能源发挥的作用较小。其次,我们来考察第二产业的经济产出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动态响应过程。从脉冲响应过程可以看出,在持续较长的时间内,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能促进第二产业的经济产出,表现为持续的正效应。第二产业的经济产出对能源的消费量同样表现为持久的正效应。容易理解,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属于“两高一资”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强的依赖性。最后,我们来考察第三产业的经济产出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动态响应过程。从脉冲响应过程可以看出,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第三产业的经济产出表现为持续的正效应。无独有偶,第三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增长也表现稳定的正效应。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的经济产出对能源消费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发挥。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根据协整检验:三次产业的经济产出,资本、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费之间分别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第二,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一产业的经济产出与能源消费之间没有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与经济产出之间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与经济产出之间也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第三,脉冲响应分析:从动态的角度进一步支持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所展示出的三次产业发展与其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给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一,要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强化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前面的实证已经表明,伴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源的消费量在第三产业也逐渐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在着力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要重视在第三产业中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并鼓励产业制度和技术的创新。第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着重点要放在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方面。另外,要提高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和能力,提倡崇尚节约、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第三,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关键是要创新考评思路,健全指标体系。重点是要把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等纳入政绩考评指标体系,进而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KRAFT.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Energy Development,1978(12) :401-403.

[2]YU E S 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 Further Results[J].Energy Economics,2003(3) :186-190.

[3]EROLROL U.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Income for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J].Journal of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7(1):113-122.

[4]JOHN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 Economics,2000(6):615-625.

[5]GEORGE H.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ssessing the Evidence from Greece[J].Energy Economics,2002(4) :319-336.

[6]SOYTAS U.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 G-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s[J].Energy Economics,2003(3):33-37.

[7]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32-34.

[8]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17-21.

[9]周少甫,闵娜.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J].当代经济,2005(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