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陶艺培训总结

陶艺培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47:47

陶艺培训总结

陶艺培训总结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过程为基点,对高职校企合作办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育人才的模式内涵进行了总结与思考,提出了凝练特色、提升层次、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陶瓷工艺专业建设途径。 

 

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着立足地方办专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以下简称江职院艺术系)于2006年设立了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培养区域急需的陶瓷工艺专门人才。在专业方向建设初期,采取传统学科体系结构的课程设置。虽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但是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割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能训练与企业应用的脱节。学生即使完成各课程的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在岗位实践中去应用它们,更无法覆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应用标准,达不到毕业生走出校门就是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动下,我们与陶瓷行业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一起,以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大环境为背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组建能力分层、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这种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总结和调整。 

一、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就是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的组建。该平台能够涵盖陶瓷工艺制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所涉及的核心能力与关键工作过程。包括: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陶瓷作品展示厅和学生作品销售门市;校外的陶瓷装饰集训营,以及在景德镇、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所建立的多间校外实训基地。 

其中,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近300平方米,内有拉坯机、燃气梭式窑、模具车床等多种设备和制作材料;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来划分和设定室内空间。能够实现从“泥料配置、釉料配置、装饰造型、模具制作、装窑烧制”等陶瓷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环节。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三维扫描仪、学生电脑、多功能一体机等设施,配置平面、立体设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能够承接花砖腰线图案设计、景观陶瓷设计等多个项目工作。学生作品销售门市主要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场地。在近50平方米的工作室范围内,由学生自主筹谋策划与接洽、自主搭配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全权负责店面的方式和氛围设计、作品的摆放与销售计划设计。而校外的综合装饰集训营则为合作企业内设的实训工作室,地点邻近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完成限定的综合装饰项目设计任务,使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陶坯雕刻、施釉上色、青花等综合装饰技法,了解装窑烧制的陶瓷产品整体制作过程。同时利用景德镇“瓷都”的优势,开展渗透式的专业考察和行业调研。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对景德镇的陶瓷行业、高校进行考察,使学生了解陶瓷工艺及造型特点,感受行业顶尖发展趋势及其辐射面,使认知、体验和实践三位一体。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各个项目工作室在能力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能力分层且优势互补:校内的系列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行业通用的陶瓷工艺基础知识、岗位核心技术能力以及跨行业职业能力。突出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育,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特别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具体化、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过程实施能力。校外的多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则主要培养学生面向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是校内项目工作室教学的有力补充。强调利用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氛围,促使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行业发展规律、职业岗位能力点相结合,在任务目标的要求下,积极地实践、参与、探究和创新。 

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的搭建,使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融合为一体;使一系列特色教学项目的实施得以融会贯通;使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呈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特征,为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先行条件。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重点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本土经济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把真实的设计任务引入教学,并将由此衍生的学术成果投入商业运作,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为师生提供实战训练的机会。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学习和专业认知实习之后,马上进入将“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专业知识”融入其中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与实训。主要包括:建设“双师结构”项目教学团队、改革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 

1.校企共同组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项目教学团队。包括艺术设计类导师、陶艺大师、企业技术骨干等,分别负责项目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教学中,由陶艺大师或企业专家亲自授课,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座谈。通过行业大师的亲自传授与指导,在专业领域、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且具有亲和力,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成长。同时,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关联企业挂职,参与企业项目设计和产品开发推广,这样既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又利于新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2.设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实的、典型的项目任务的引入和承接,是陶瓷工艺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关键。在项目引入之前,项目教学团队就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分析。首先确定该项目工作与学生阶段能力培养的适应性,再将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学习内容、个性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处理,并设定对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强调通过教师的信任、尊重、鼓励和引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自信、主动地学习。在项目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一件能够代表自己设计意念的、与主题切合的产品,并能阐述设计思想和构造机理。同时分工合作完成作品推介、展览设计、场地布置等相关后期工作。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省内外多个项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碉楼旅游纪念品设计项目的承接和实施。 

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江门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碉楼文化中外闻名。以雕楼为题材的本土旅游业也随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成功申报而蓬勃开展,并带动了一系列的建设项目,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就是其一。这种特定的地区文化和习俗,往往就是支撑优秀设计的基础。获讯之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敏锐的市场触觉,迅速地联系商榷,开发设计本地旅游纪念品的项目。 

这一富含本土文化创造特征的真实经济项目的承接,使陶瓷工艺专业师生全面地参与到社会和市场的运作当中。首先开展的就是市场调研。在导师的带领下,陶瓷工艺专业学生对江门开平雕楼四大村落、立园等展开调研考察。了解雕楼文化,收集专题资料,分析主题,研究和构想多种新颖的设计方案。根据方案,结合各种工艺造型手段与技术,进行物化效果制作,最终把造型与传达糅合成一个整体。在此期间,导师根据学生创作的进程和需求随时提供必需的指引、帮助和解答。学生通过大量的整体与局部的试验,来丰富和实现造型,进而把握到自我独特的设计语言。经过多层次社会行业各类专家的投票评选,陶瓷专业师生所创作的碉楼工艺品在一系列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为打造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首要选择。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展专业教学的区域影响力。陶瓷工艺专业推行“逐步、递进”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制度,先后开展了陶瓷雕刻工、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美工等技能工种的鉴定考证活动。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特点,选择考取适合、实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逐步把行业企业的要求深化到项目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完成限定工作任务并达标之后,能够直接获得合作企业工种的高级岗位资格证书。还尝试与江门二轻联社等下属企业联合举办雕刻技能培训班,为关联企业的员工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提供培训辅导,拓宽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之路。 

4.形成帮扶政策,确保校企合作有效运作。为了更好地拓展专业教学在地区的影响力,陶瓷专业教师积极争取学院、政府和各界社会团体的鼎力支持,并促成相关的帮扶政策。例如:学院的各类设计项目优先考虑由陶瓷项目工作室来承接和完成。而完成的各类项目业务,可作为学院的科研课题进行立项申报。经院内外专家评定考核后给予相应级别的科研奖励。几年来,我们与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学校、文化宫、培训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安排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支援企业生产。并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对学生的生产及生活各方面进行管理,以确保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顺利进行。此外,校企双方还联合编写了《陶瓷工艺专业概论》《拉坯》等培训教材,联合开发多项新产品、定制产品等,逐渐形成校企互动双赢、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成效 

江职院艺术系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把工作室体制与项目教学融合为一体,把原有的学科课程结构转化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引导的优化创新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和模仿性设计转化为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性学习和创造性设计,最利于学生“工作流程中的关键性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校内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作为项目经理和项目指导,不仅要精心设计好每一条利于学生成长的项目实施路线,以及小步迈进的步阶,更要对每一次挫折都进行预计,甚至设计一些需要超越常规才能达到的远近目标,同时提供大量信息资料、案例范本帮助学生分析排解,推动学生在历练与体验中融合基础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和多角度的定义问题答案。在给予学生极大的艺术创造空间的同时,给予学生广阔的行动空间、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真实的博弈空间,使学生不仅体验设计过程,也更直接地体验设计的应用价值。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广东省教育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江职院礼品设计、陶瓷文化墙设计等系列项目。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设计大赛并连续荣获奖项。学院每年均举办学生陶瓷作品展览和设计大赛,参与者众,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力。 

四、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 

陶瓷工艺专业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现象。例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陶瓷专项技能训练,而放松了学生在综合设计能力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专业面偏窄,专业能力偏于单一。虽然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但初次就业就进入核心技能岗位的毕业生比例不高。仍然有学生坚持把薪金待遇列为首要条件,宁愿选择并不对口但待遇高的实习和就业岗位,等等。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科学规划,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既重视培养学生专项职业技能的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建设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教学平台的建设,更重视二个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交叉融合,有效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共同提升。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尝试在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能力点,增设大区域范围内应用性强、能够对原有专业能力形成支撑的模块化菜单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多项选择。 

2.完善管理,确保项目工作室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与企业磋商,共同研究在企业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环境中,校企共同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形成良性的校企双重管理机制。例如:建立相对应的生态竞争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来进行深层次制约。由院内外专家组成督导组,从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社会声誉及专业影响等方面进行质量考核与评估。再如:建立项目工作室教学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畅通的师生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聆听建议和解决问题,促进项目工作室教学形式更为自由和开朗。 

3.提升层次,合理提高项目教学团队的职教能力与水平。应针对专兼职教师的不同背景和特长,设立合理的职教能力提升机制。例如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曾出现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特别是一些新进的高学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和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够熟练掌握职业能力分析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影响了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的现象。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则应强化下企业挂职实践的制度要求,尽快提高其职业经历和专项技能水平。而对于从企业引进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和聘请的技术导师,则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适当开展教学能力和技巧方面的帮扶与培训。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项目工作室教学机制,促使不同类型的人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和服务。 

4.强化特色,以特色优势拓展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首先要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势,从工艺技术、网络宣传、素质培养、思维训练等诸角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规划建设陶瓷艺术中心网站,研制教学课件,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开设全院性选修课程,使该平台成为不同专业学生发展个性、表现自我、乐于学习和实践创造的艺术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场所。其次要发挥江门五邑地区唯一的陶瓷专业技能鉴定考证点的优势,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陶艺制作技能培训和比赛;为陶瓷企业员工及需要培训的社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5.创新创业,促进部分学生创造性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创新创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发展理念。陶瓷产业更是新形式不断涌现,岗位内容及职业结构不断变迁。陶瓷工艺方向教学也要结合这种现状及时做出转变。加强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专业建设特点,与时俱进。在突出实践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职业定位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目标。 

 

陶艺培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民族工艺品制作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一、民族工艺品制作企业专业人才供需状况

民族工艺品制作人才的主要来源有如下几种:一是职业院校培养,这是人才的主要来源,但由于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开办较晚,短时间内尚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二是企业培养,培养速度慢,且缺乏系统性;三是从行业起步较早、行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引进人才,但引进人才对待遇的要求较高,引进人员也较难安心工作;四是家族传承;五是企业之间互挖墙脚、恶性竞争。

以坭兴陶企业为例,目前紧缺岗位有三类。一是雕刻工,企业对这部分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3到1/4,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需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待遇一般。二是拉坯工、制模工、烧窑工、制泥工等,企业对这部分人员的需求量虽然不大,但这类岗位技术含量较高、待遇高,人才难得。三是修坯工、打磨工、包装工等,这部分人员约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3,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待遇较低。

二、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对行业的认识不足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认为坭兴陶行业是又累又脏的工作,该专业就业面窄,出路少,发展前景不好。因此许多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该专业,或进入坭兴陶行业工作。由于家长和学生对坭兴陶行业的不了解,给学校招生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2.学校办学经费不足

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一般以技能培养为主,学生要掌握一技之长,就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在教学中,实训设施的配备尤为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无法添置陶艺制作必需的设备,实训设备不齐,工位数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校期间训练时间过少,毕业后无法直接上岗工作,直接影响了就业质量。

3.难以引进大师级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由于部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奇缺,且身价很高,使学校难以引进工艺美术大师或有经验的陶艺制作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

4.校企合作仍处于学校一厢情愿的状态

多数企业主要从经济效益的考虑出发,不愿意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不高,也不太愿意与学校签订学生实习及就业协议,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就业。

5.可选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少

由于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起步较晚,教学布点少,难以找到现成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可选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也较少,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偏见

一是大力开展招生宣传工作,深入学生家庭进行招生宣传,改变社会对坭兴陶行业的偏见。二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及坭兴陶作品展等活动,让学生看到坭兴陶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促使其踊跃报读该专业。三是组织工艺美术大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加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及兴趣,增强他们对行业发展的信心。

2.学校主动与企业对接,争取企业支持

学校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设立的校企合作促进会这一平台,主动与企业对接,增进企业对职业学校的了解,使企业知道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会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和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共建实训基地。

3.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一是争取上级部门投入资金建立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二是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使学校与有实力的、声誉较好的企业建立实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关系。三是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在政策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四是由政府出资让报读陶艺专业的学生享受涉农专业的待遇(即减免学费)。

4.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为大师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搭建平台

为发挥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在传承传统技能技艺和推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应出资在校内设立大师工作室,为大师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工作室对技术攻关、开展学术交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以及学校的教学改革、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5.开展校本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陶艺培训总结第3篇

关键词:紫砂;特色课程

开发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是推动社区教育内涵发展、促进社区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此项工作已在宜兴市丁蜀镇化技术学校开展数年,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特色课程主要从开发背景、规划建设、实施过程、多元评价等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教育。

特色课程的开发背景

丁蜀的历史源于陶瓷、兴于陶瓷,它的制陶历史可上溯到6000多年以前,悠久的陶瓷历史,积淀了丁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紫砂文化,独步千年,更是宜兴陶都立足于世界文化殿堂无可替代的文化标志。目前丁蜀镇紫砂从业人员10万余人,这些人大多数文化层次低,大部分为高中以下学历,尤其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学校系统的、正规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普遍是采用师徒口手相传的作坊式授艺方式,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但效率低,而且培养的人才质量不稳定,存在着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理论水平低、创新与创造能力不足的现象,这对紫砂陶从业人员的技艺水平提升和地方产业的升级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急需通过专业培训来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技能素养。为此,自2003年以来,学校陆续开办了工艺美术中专、大专、本科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现有的陶瓷工艺方面的专业课程大都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较差,与大多数学员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之间存在较大距离,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鉴于此,我们学校近十年来陆续组织本地的紫砂工艺大师、技术骨干和清华美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出了《宜兴陶瓷》、《陶瓷工艺美术基础教程》等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希望通过这些课程来满足紫砂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切实提高陶艺创作人员尤其是紫砂从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让古老的宜兴陶瓷工艺焕发现代生命力。实践证明,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好地满足了培训的需求,为陶艺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为宜兴市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特色课程的规划建设

如何推进特色课程的规划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有:

1.全面深入的需求调研是课程建设的先决条件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必须以社区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为依据,以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导向。为此,在课程建设初期,我们首先对全镇陶艺从业人员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搜集分析有关数据和信息(包括年龄结构、文化基础、技能水平、职称状况、职业素养等),同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意愿与需求,为后续的课程开发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2.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目标设计,才能将实际的教育需求转化为具体教育要求。经过专家研讨、学员座谈等形式,最终我们确定了以传承和弘扬陶瓷紫砂文化、教育培养陶瓷工艺人才、发展壮大陶瓷支柱产业为我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培养陶艺技能、提高学历层次、提升职称级别、培育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

3.实用贴切的课程内容是课程建设的品质取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员是社区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只有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课程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学习者的欢迎,从而取得最终的教学实效。为此,我们在综合前面的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选取了紫砂陶的生产工艺和造型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书法、绘画、图案、素描、茶文化等内容作为我们课程内容的主体,以宜兴紫砂的历史沿革和紫砂艺术鉴赏为辅助,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一体,力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可读可学。

4.优质专业的建设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

课程建设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需要有社区教育的相关理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和经验,以及相关行业、职业的专业知识,因此组建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复合型课程建设团队,是搞好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为此,在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就精心聘请了由行政领导、高等院校资深教授、行业高工大师、教研人员和本校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整合利用他们各自的专长,发挥团队的优势,借鸡生蛋、借水行舟。

特色课程的实施过程

课程的实施就是指课程的具体执行,它是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内容的落实、课程成效的取得,都需要通过规范有序的课程实施来实现。

1.规范教学程序

规范有序的教学程序、严格精细的教学过程管理,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在课程实施之前,学校教务处提前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合理分配课时、编制好课程表并提前发放到任课教师和学员手头,通知授课教师提前备课,培训处安排上课教室和实训场地,班主任及时电话通知学员上课时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蹲点课堂,随堂听课,抓好班级日常管理,做好对授课教师的课堂评价工作,学校领导不定期抽查;每次上课结束后,要求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同时利用电话、网络进行答疑辅导。

2.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根据课程特点和学员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常规的班级授课积极尝试“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统一,以便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发挥成人学习的自主性、力求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学校积极配合丁蜀镇组织科和市人社局专技科,通过采用“精品鉴赏+名师指导+实际操作”等培训模式,为一线的紫砂从业人员搭建了培训、比武、创业、考核等平台。

3.改善教学条件

我们积极争取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重视,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发挥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发展壮大实训基地,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充分满足教学需求。现有教育培训大楼,能容纳300多人的多功能厅,五间三层实训工场大楼,可同时为280人提供技能训练和综合考评,还建有配套用房;同时配有多媒体室(多媒体8套)、微机室(电脑90台)、电子白板5块、美术室、图书资料室(藏书8000多册,电子图书6万多册)、五朵金花陈列室、唐贡茶院、茶艺培训室及配有360付泥凳的陶瓷实训工场等等。这些配套的硬件条件的创建,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精选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能否取得良好实施效果的关键。因此我们高薪聘请知名度高、教学能力强的名特优教师和高工、大师作为兼职教师。我们要求专兼职教师备课时做到“五备”,即备学员、备教材、备教法、备项目、备教后感。每请一位兼职教师来校上课,我们总是组织人力跟踪听课,听课后立即进行议课评课,提出改进意见;对相同专业、相同学科的兼职教师,我们建立第一、第二梯队人才信息库和业务档案,通过好中选优保证教学质量。此外,我们还带着专兼职教师经常深入企业,实地考察,深入学员了解实际情况,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特色课程的多元评价

陶艺培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陶瓷玩具;设计方向;职业教育;创新模式

作者简介:李敏艳(1977-),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李敏芳(1981-),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江西旅游市场中陶瓷玩具的研发趋势与设计应用研究”(编号:YG2015056),主持人:李敏艳;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以赣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产品设计研究”(编号:YG2014073),主持人:李敏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8-0064-04

随着陶瓷艺术市场需求的不断拓展,陶瓷行业发展不断扩大。社会对陶瓷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在这种环境下高职院校纷纷开设陶瓷专业,陶瓷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任务是国家赋予高职院校的一种责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陶瓷艺术设计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创新其培养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方式,提高高职生的培养效果,陶瓷与玩具相结合的设计研发即是一种课程模式的创新。

一、陶瓷玩具设计方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产业化发展,在国家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迅速扩展,职业院校逐渐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随着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各个职业院校逐渐开设陶瓷艺术专业。陶瓷玩具设计方向是陶瓷艺术专业的二级学科,在学科迅速扩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职业院校陶瓷艺术专业教育仍然沿用原来的教育模式,没有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同时我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专业问题难以解决,导致陶瓷设计专业多种教育观念共同存在,比如创新教育观、强技教育观、文化与艺术教育观、传承教育观等,多种教育观念的存在也说明我国陶瓷艺术专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在国际化大环境下,我国陶瓷艺术教育不断与国际化教育接轨,促进我国陶瓷艺术专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我国陶瓷玩具设计方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陶瓷玩具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能力比较强的专业,这个专业的特点就是实际动手操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完善和发展本专业教育特色,展开教育模式创新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院校在实际教育中,并不注重实践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实践教育环节的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实践性和开放性成为制约陶瓷玩具设计教育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陶瓷玩具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玩具的造型设计、玩具的品类开发研究等课程,多半停留在手绘和3D电脑造型灯方式上,而实践操作课程的安排较少且多半安排在后期,特别是陶瓷的特殊材质属性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出来,一定要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来指导作品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课与专业课设置不合理容易使学生对知识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影响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多数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课程安排比较少,而且实习场地不规范,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比较低,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很难达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实践管理制度不合理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核心。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参与实践实习,利用实践学习机会到处游玩;还有些学生虽然参加了实践学习活动,但是在实践学习的过程过于懒散,不认真学习,白白浪费大好的实习机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学校管理不完善,没有对实习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约束,这种行为是对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不负责任。所以学校在以后的教育管理中要制定合理的实践管理制度。

(三)师资教学水平有限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占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发展中教师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专业教授做课题和研究,很少上课,而一些年轻的教师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不够,动手能力比较差,很难对学生进行实际指导,难以发挥教师的综合水平。另外,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师一部分来自学校,这部分教师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在产品设计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各个工艺生产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他们本身没有从事一线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师还有一部分来自企业,这部分教师一般来自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他们往往缺乏理论知识,语言组织能力差,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教与学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很难全面、系统的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学习。

(四)实习基地基础建设不完善

我国高职院校陶瓷玩具设计专业的开设,必须建设一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便能够保障学生实践学习,促进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学校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力度不够,导致校内生产实践基地基础性建设不完善,很多专业学习需要准备的材料、工具以等没有配备完善,导致学生难以实施完整的实际操作。还有些学校在投入新设备后与企业签订合作协约,但是由于学校要进行原有的教学计划,而企业要实施正常的生产,导致学校和企业很难做到同步发展和利益集合,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效益,降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导致学校只能在校园内进行仿真实践活动,这样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和作用。

三、陶瓷玩具设计方向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我国高职院校陶瓷玩具设计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课程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实践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高职院校教育落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低等问题。基于此,必须结合我国陶瓷专业实际发展情况,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都比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陶瓷玩具艺术专业教学的基础,在职业教学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集合学科理论教学实际,而且要结合可行教育和培训学校、实习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课程体系。另外,课程设计构建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重点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型和实践教学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陶瓷玩具艺术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根据企业需求建立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之前要对我国陶瓷企业进行认真的调研和分析,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建立全面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方式设置学生的课程体系,将企业文化渗入到学校课程设计中;其次要细化专业方向,以陶瓷玩具设计工艺特点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结合陶瓷专业技能要去总结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细化课程分布,建立全面综合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型,形成一套适合企业生产和实际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指的是学习与企业生产合一、教室与生产场地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合一的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模式的建立必须在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开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完善教学改革,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能够使学生在一线企业中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学习,一边能够使学生真正体现实际工作环境,同时避免了学校与企业不同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出现。学校和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并不断的对陶瓷玩具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调整,实现教学与市场的接轨。其次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现要融入创业元素,在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在校园内部设计学生创作工作室,工作室具有和企业相同的创作和管理经营权利。使学生能够再校内进行企业经营模式的尝试,以便为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好铺垫。建设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实现基地建设和完善,以便能够保证学生实现需求。另外,陶瓷艺术设计的创新,根据陶瓷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需求进行不断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以便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的人才需求。

(三)建立工学教学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建立工学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工学教学培养模式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综合教学,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温习和巩固,在实践学生中提高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工学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增强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二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学校以工学模式为基础建立人才管理模式,能够确保每位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应用技术,培养出专业技能高的综合性人才。比如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学校与青岛港企业进行合作,学校的毕业生青岛港可以优先录取,港口和学校都能够有利可图,这就为校企合作注入一剂“强心剂”,青岛港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随时把学校搬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而港口师傅可以是学生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港口机器设备可以作为学生校外实习设备,为学校提供充分的实习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而学校为青岛港培养一批有一批专业素质高、技能水平高的技术性专业人才,有效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对企业需要用人的时候,学校能够急企业之所急,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单位进行实习,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深度合作,实现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这种中发展模式使学校得到发展,企业得到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形式的发展

(四)完善校园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建立在多练、多参与的基础上,所以学校必须不断完善校园实训基地建设,国家相关政府要加大对高职院校校内实现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校内实现基地各种设施、设备的建设,并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时维修和养护,定期更换设备,避免出现设备断更的现象,以便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发展。同时要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更加完善,为其提供全真等业环境,可以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几次培训学生团队作业,将企业文化融入实训教学中,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引入项目,指导学生进入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进行实训联系和顶岗实习,并结合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畸形毕业实习,使学生能够在生产一线环境中学习真正的工作技能和经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比如我院10级陶瓷相关专业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假期实践去陶瓷厂参加实习,让学生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学生根据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实践结果调整工艺参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同样学生也可以在实训中及时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并得到专业人士的回答,既提高了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同时有提高了企业效益,实现合作共赢的模式。

(五)合理构建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要积极引入专兼职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授业的主要承担者,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影响比较大。所有学校必须构建一支高素质、高级能的教师队伍,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学服务。首先要积极引入企业兼职导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适当的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中引入企业优秀师傅对学生进行实训性教学,这样就能够弥补高职院校教师实训技能不足的缺陷,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实训能力的学习;另外,实训基地教师的选择要选择一些专业技能水平高的教师进行教学,这些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担任教学任务以外,同时也承担着一些合作企业的生产性任务,教师要将自己的研究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帮助企业正常运行,这样教师能够在企业一线业务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促进企业基础创新发展,这样就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双赢的局面。构建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是实现学生实现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所以应该将这种教学模式积极的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

(六)健全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体制

针对于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双主体”办学设计的法律、法规,以便能够使学校、企业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均能够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从而提高企业参与双主体办学的积极性。另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具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作支撑,以便能够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提供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特有的资源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技术人才。总之,职业教育要取得成功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支撑。比如,德国高职院校中“双元制”的实施就有近10项法律,他们各方面相应的条例和实施办法来保证“双元制”教学的顺利实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必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各自的责任和权力,为校企“双主体”合作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高职院校教学的关键是实训操作,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以陶瓷玩具专业教育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仅仅重视理论教学的教育观念,重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三位合一”的实训教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企业实训训练环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芳芳,等.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5(26):59-62.

[2]周丽娟,等.园林技术专业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改革发展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25):12316-12318.

[3]李莉,等.论职业教育在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3(29):20-21.

[4]邵汉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困境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8):99-100.

[5]陆明祥.职业教育对佛山陶瓷业发展的影响[J].佛山陶瓷,2005(9):31-33.

[6]赵河.让爱在职业教育热土上灿然开花――记禹州市神陶瓷职业中学教师赵明伟[J].河南教育(下旬),2010(10):52.

陶艺培训总结第5篇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陶艺专业越来越多。在陶艺专业基础课中的立体构成课程内容设置中,如何使教学目标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有机结合,使艺术设计构成基础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的衔接,做些总结和阐述。

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

构成设计是艺术类院校必须开的基础造型课程。但就陶艺专业的教学,如果仅仅将设计停留在抽象构成的层面,脱离了陶瓷艺术本身,那课程的开设就没有意义。

立体构成课是基础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衔接作为立足点。课程不仅关注纯粹的艺术创作,更是设计与制作、动手与动脑桥接的过程。在通过一些案列进行教学,从立体原理入门,以陶瓷造型为归宿,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设计思维方式,加强对立体形态与空间的认识,加深对形式美法则、造型材料、构思与创意等的理解。在实践教学目标的同时感悟知识内涵。

学生经过立体结构造型能力培养和实操动手能力的强化,有了对陶瓷造型的分析、发现、判断、挖掘、优化、多角度观察等能力后,不但可促进其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加深对立体原理之于陶瓷设计的基础性作用的理解,还可明白立体原理在造型的形成方法上与陶瓷造型设计的一致性。当学生按照立体原理中点、线、面基础元素进行强弱、动静、疏密、虚实等基本规律组合,结合裁剪、切割、镂空、折曲等手段对虚拟陶瓷不同部位造型,就能从真正意义上领会从抽象到具象、形态美感、形态创新以及新的视觉效果的含义,最终在作品中充分体现陶瓷形态的三维空间设计感和视觉表现张力,这是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衔接的意义所在。

确保有效衔接的关键是合理组织和实施课程能容

本课程目标是借助立体原理着力培养和打造学生对陶瓷造型设计的判断力和创作力,而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则是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项目教学。

课程内容注重设计理论和教学任务的有机整合。制定并有计划的安排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并将其充分体现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手与脑的结合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

教学任务一:立体构成原理的认识及其训练。知识要点:①立体构成原理;②立体构成各要素与其关系;③从平面走向立体;技能要求:从平面到半立体、全立体的转换:平面视图的立体化;平面材料立体化。教学任务实施:分三个实验完成。

(1)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以卡纸为材质,从感觉出发:将酸甜苦辣以线条形式出现,并转为半立体。将酸甜苦辣以美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从酸甜苦辣四中感觉中体会并抽取元素,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四中感觉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2)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以卡纸为材质,将我们抽象的风为主题,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同样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风的特征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3)平面到全立体的衔接训练:以卡纸代替泥片,进行器皿杯子的设计,以达到平面素材的立体装换。以纸为材质,先经过造型的构思,确定一个图形,然后按照图形进行切割(材料不要完全切断,至少保留一处相连),再通过折叠、穿插和固定,使之成为立体杯子的形态。这种思考与训练要求实践者很好的平面构思与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对材料的特性有很好的把握。

教学任务二:立体构成基本形态的训练。知识要点:①熟练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②通过运用材料表现立体构成的三种基本形态。技能要求:熟练掌握线、面、体材构成的方法。教学任务实施:以面材实验为主。

任务实施:面材构成训练:以面为基础元素,并结合陶瓷造型壶的结构,用面材围合成一个壶的造型。首先要先理解面材构成的概念、特征,分析面,并掌握面材构成的方法。其次以壶为基础,分析壶的各部分结构,将面材构成和壶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用纸来研究壶的形状:壶的结构、解剖面和壶的外轮廓的呈现。把这些面黏在一起来表现作品,模型看起来像一个骷髅,只有骨架。

教学任务三:立体构成综合形态训练。知识要点:熟练掌握立体构成各基本形态表现技法,并能综合运用。

任务实施:以泥为材质,进行陶瓷造型的艺术性表达,具有综合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实验要求学生用泥为材质,了解泥的特性,运用所学构成的各种方法,分析重组新的造型并体现以下几个词:生长、重生、舞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要求学生不仅对材料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还要把立体原理和陶瓷造型的制作美学要求一致起来。达到在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和生成作品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检验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技能的掌握,更使学生在训练中将知识体系重构、产生创意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自己作品所选的元素、肌理、层次、颜色、空间等处理,从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以上教学任务的重点主要定位在结构创意和研究陶瓷造型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最终要明确:①立体原理是针对形态进行三维立体空间整体性的理想把握;②单纯的立体原理训练与陶瓷造型设计中实用立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即纯粹的立体原理训练在材料可能达到的范围内,可任意发挥想象力创作新的造型,而陶瓷造型设计要与陶瓷造型的功能等共同承担设计效果;③构思的表达应该大胆的尝试和运用,将所学立体原理融会贯通于陶瓷设计之中,以达到最佳效果。

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的衔接是课程创新的血脉,更是陶艺专业中立体构成课程的重要改革。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立体形态与空间的认识,加深对立体构成形式美法则、材料等个原理的理解,从而达到强化学生适应设计载体变化进行形态创意,在设计陶瓷造型时能自如运用所学知识,是实现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衔接的主要用意。

陶艺培训总结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07-02

特色专业是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特色突出、效果显著,并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理念和模式的专业。特色专业往往具有稳定的发展规模、旺盛的生命力、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特色专业往往能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特点,具有不可复制性。建设特色专业是职业学校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与普通专业相比,特色专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它的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职业学校依托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特点构建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并谋求其发展壮大,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在地方政府及坭兴陶企业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下开办了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陶艺方向)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该专业已成为学校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成为学校的名片。

一、地方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学校建设特色专业创造有利条件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也是钦州最著名的特产之一,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两件宝之一。近年来,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带动了钦州坭兴陶的发展。同时,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兴旺也为钦州坭兴陶行业注入了兴奋剂。2008年1月,钦州市政府启动了千年古陶城的建设项目,建设千年古陶城,打造北部湾文化,为钦州坭兴陶的再次辉煌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在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广西钦州坭兴陶被批准列人;2008年钦州坭兴陶“窑变”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批准对钦州坭兴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些都为钦州坭兴陶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钦州坭兴陶行业协会报告,近几年钦州坭兴陶全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坭兴陶企业近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产值近亿元,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行业均处于盈利状态。然而,陶艺专业人才的紧缺已成了制约钦州坭兴陶发展的瓶颈,据统计,目前在生产、设计一线的工艺美术大师仅有数十人,且均年数已高,平均年龄53,5岁,最大年龄75岁。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如拉坯、制模、烧窑、制泥等方面的人才更是匮乏。据预测,未来五年钦州坭兴陶企业需省级以上大师约50人,市级大师约100人,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约800人。尽管目前广西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开办了民族陶艺专业,但远远解决不了人才紧缺的问题,这些人才必须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这就为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及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契机。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一)把特色专业建设放在学校优先发展的位置

学校通过对地方坭兴陶企业的调研及地方政府关于坭兴陶产业的发展政策后,果断确定把坭兴陶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来建设,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学校的资源,在资金投入、设施添置、教师培养、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及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均优先考虑,重点扶持,确保了该专业的优先发展。

(二)争取地方政府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多渠道吸引学生报读特色专业

近年来,学校通过自筹、引资、申请项目资金等方式,建立拉坯、雕刻、烧制、打磨、展示等实训室,同时也争取地方财政支持的项目资金用于添置实训设备。如电窑炉、拉坯机、激光雕刻机、打磨机、泥土分析仪等,实训基地共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基本配齐了坭兴陶专业教学所需设备设施,为办好特色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吸引学生报读特色专业,对报读坭兴陶专业的学生由地方财政进行学费资助,享受免学费就读的待遇。同时,组织美术大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增强学生报读特色专业的信心。该专业开办第一年就吸引近200名学子前来报读,很好地解决了生源问题。

(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学生在接受育人教育的同时,能掌握一技之长,有较高的就业质量,这也是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通过建设实训基地,狠抓特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是建设“校中企”,学校提供场地,企业在校内设立陶艺设计、拉坯、烧制、展示销售等车间,即“校中企”。不出校园,学校就能安排学生到车间进行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能直接参与从产品接单、设计、制作、烧制、打磨、包装、展示、销售等全流程,使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到企业文化,培养管理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同时,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工艺美术大师担任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实训,以利于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技能。

二是建设“企中校”,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在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学习及实训基地,即“企中校”。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及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很好地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使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

(四)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为大师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搭建平台

为了发挥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及技能带头人在传承传统技艺和推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由学校出资在校内建立了大师工作室,为大师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工作室的建立对大师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开展学术交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以及参与学校的教学指导、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都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一是与企业签订学生就业协议,开设企业冠名班。学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制定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培养模式,达到校企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在教学中研制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陶艺作品投放市场,使教学不仅仅是损耗,还可以创造利润。三是校企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通过提供项目经费,让专业教师及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通过对项目研究的实践不断吸取经验,培养学生对陶艺设计的悟性。同时,学生通过项目研究增强自己对专业能力的自信度,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六)加快特色专业的教师培养,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一是学校拿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特色专业的教师培训。通过参加各级相关培训、到知名企业参加实践操作、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师,建立大师与专业教师一带_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二是根据教学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请校外行业、企业一线专家能手、美术大师到学校兼课,建成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具有良好科研能力、专业水平及教学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同时,鼓励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直接参与企业各生产流程。实现校企教师、大师之间的互通共融,共享与双赢。

陶艺培训总结第7篇

关键词:陶瓷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90-02

一、引言

陶瓷工艺学是一门传统且现代的课程,几千年的发展已经使她走出古老的艺术宫殿,跨进现代科技的行列,陶瓷产品花样繁多,使用场合极广,涉及到原料、结构、工艺、设备、装饰、鉴赏等多方面知识。陶瓷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它的专业知识大多是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完全可用“实践出真知”来概括该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陶瓷材料工艺学》是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总学时48,其中实验8学时。原来开设3个实验,工艺实验及性能测试为主,实验间没有联系比较分散,没有系统性,学生实验后印象不深刻,没有起到实验对理论课程的补充作用。本次实验改革的目的就是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整合重新设计,让学生完成一整套的陶瓷生产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经过多次的尝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的改进,制作出一件完整的陶瓷制品。

二、项目设计理念

打破目前实验项目简单罗列、条块分割、孤立进行的局面,将特定的陶瓷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流程与产品性能测定分析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新的实验体系。加强实验的科学性、系统性,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强化技能的训练,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个性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和将来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课题选择及实验内容

课题的内容以材料的制备(研制)(如日用陶瓷的制备、建筑陶瓷、艺术陶瓷的制备)为主。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原则来确定。在此原则上,考虑课题的灵活性,使课题多样化。

(一)选题参考范围

1.釉面砖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检测;

2.日用陶瓷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检测;

3.艺术陶瓷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检测。

(二)实验内容

1.查阅相关资料及实验室设备和材料情况,确定陶瓷产品的类型及质量要求;

2.熟悉陶瓷常用的三大原料(黏土、长石、石英)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工艺性能;

3.了解陶瓷坯料的类型:日用瓷及艺术瓷以长石质瓷为主,建筑陶瓷以墙地砖低温快烧坯料为主。

(三)进行陶瓷制品的工艺设计

1.确定陶瓷坯体的类型及组成,选择相应的原料,进行坯体配方的计算与确定。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原料、产品类型、质量要求确定坯料的化学组成,了解所有原料的工艺性能进行原料选择并配方计算。初选坯料配方的化学组成如下表1,配方计算结果见表2。

2.原料的预处理及坯料的制备。原料的预烧、坯料的破粉碎等。坯料是指陶瓷原料经过配料和加工后,具有成形性能的多组分混合物。坯料的细度对陶瓷成型的效果有重大影响,也对施釉和烧成工艺有直接影响。根据实验室粉碎设备情况,选择合适的粉碎设备进行坯料的加工处理。粉碎方式(干磨或湿磨)、球磨转速、料∶球∶水比、粉碎时间、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工艺参数根据实验确定,以获得合适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的坯料。

3.成型方法的选择及成型工艺参数的确定。成型方式有多种,视制品形状的复杂程度而定。传统陶瓷成型方法包括:可塑成型如雕塑、拉坯、印坯、滚压成型、塑压、挤压成型等;注浆成型;干压成型等成型方法,根据产品的形状、大小和厚薄、坯料的性能等因素确定成型方法,然后通过实验确定成型工艺参数如坯料的细度、含水率、浇注时间、干压成型压力等。

4.干燥方法的选择及工艺参数的确定。坯体脱水干燥的过程,目的是降低坯体的含水率,提高机械强度,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吸附釉浆的能力。干燥方法有自然干燥、热空气干燥、微波干燥等方式。成型后生坯表面不太光滑,留有模缝迹,需要进一步加工修平,称之为修坯。修坯是注浆成型和可塑成型工业中一项必要的工作,它对坯体表面品质影响很大。

5.陶瓷装饰方法的确定,釉的种类、配方的确定、釉浆工艺参数的确定。釉的种类很多,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常用的有按熔剂分类的长石釉和石灰釉及低温熔块釉等:按外表特征分类的透明釉、乳浊釉、色釉、裂纹釉等。根据产品性能要求(坯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确定釉的类型和釉料的配方,一般日用瓷及艺术瓷选用长石质生料釉,建筑陶瓷和墙地砖选用低温熔块釉。釉料的烧成温度和工艺性能取决于釉料的性能和釉料所用原料的化学成分,是釉料配方的依据。并进行配方计算。

为了确保釉浆的使用性能和烧后釉面质量,x浆应有一定的细度、流动性、悬浮稳定性等性能要求,通过实验确定x浆含水率、细度(粉碎时间控制)。为保证施釉的质量要求釉面要清洁、坯体有一定的吸水性。根据x浆性质及产品形状可以采用浸釉法、喷釉法、刷釉法、淋釉法等。

6.烧成制度的确定。“原料是基础,烧成是关键”。对坯体来说,烧成过程就是将成型后的生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得到具有特定组织结构和组成的致密瓷体,釉料熔化形成玻璃层,达到所要求理化性能的成品。烧成工艺通常以温度曲线来表示,包括升温速率,最高烧结温度及其保温时间、降温速率。配方组成确定后,烧成制度的合理与否对制品性能的影响很大,只有用最适宜的烧成工艺特别是适宜的烧结温度,才能获得最佳性能与效果的陶瓷制品,烧结温度通过试验来确定。

(四)基本性能测试及缺陷产生原因分析

包括釉面有无缺陷、白度、光泽度、透光度等。处理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选一种感兴趣的材料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自己设计材料的成分与性质,制定制备工艺制度,自己动手制备材料,确定要测试的性能和性能测试方法。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自己设计新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从原料的选择、配方的确定与计算、坯釉料制备、成型、干燥、烧成等一系列陶瓷工艺过程,同时还要掌握陶瓷产品的性能测试和产品的评价。

四、学生体会

在《陶瓷工艺学》中老师教授的许多知识在实验中逐渐浮现脑海,并且被应用。那种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学生在实验中经过多次的尝试,利用多种原料,实验器材及实验室设备,调整出比较适合的坯料和釉料料浆密度。通过实验过程中快速磨、高温电阻炉等实验设备的操作使用,修坯和浸釉等工序的手工操作都加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分析坯料的流动性判断料浆密度,分析判断石膏模具的干湿程度以确保成型等方面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撰写实验报告时,提高了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此次实验是对《陶瓷工艺学》课程的一个全面理解和实践过程,起到了实验对理论课程的补充作用。总之弄懂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亲历亲为,实验过程中多看多思多问,才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我校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卓越计划,建设精品实验项目。实验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实验设施,实验员的技术服务以及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全程跟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资料调研、文献查阅等确定选题,从原料的选择、釉坯料的组成确定和配比计算、坯釉料的制备加工、施釉到最后的烧成,全部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安排实验过程及至完成实验。但是陶瓷生产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靠的是成千上百次的不断练习,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的改进,理论联系实际逐渐摸索出来的。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验不在流于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岩,吴任平,林春莺.陶瓷工艺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之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2]于岩,吴任平,林春莺.陶瓷工艺课程实践教学新思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

[3]李家驹.日用陶瓷工艺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周燕,何静,唐竹兴.陶瓷工艺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9).

[5]杨海波,朱建锋.陶瓷工艺综合实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陶艺培训总结第8篇

关键词:陶瓷工艺学;教改;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29-02

陶瓷工艺学是一门传统且现代的课程,几千年的发展已经使她走出古老的艺术宫殿,跨进现代科技的行列,陶瓷产品花样繁多,时间跨度长,使用场合极广,涉及到原料、结构、工艺、设备、装饰、鉴赏等多方面知识,仅一门陶瓷工艺学,如何多方位展示陶瓷魅力,让学生从似乎繁纷复杂的知识中提取共性,掌握科技原理,具备相应的开发设计能力,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从一开始承担这门课我就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积累,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陶瓷教育的基础上,在与国内多所具有悠久陶瓷教育历史的大学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于2003年申报我校“《陶瓷工艺学》综合教学改革”教改项目,从此开始了本门课程未曾停止的教改之路。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把《陶瓷工艺学》课程建设成为一门集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性、文化性及可欣赏性于一体的优秀课程。从授课内容、课件制作、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提升整体水平,事实证明,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教学改革卓有成效,教学成果斐然,下面分别总结阐述。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催生《陶瓷纵横》校选课的开出

《陶瓷工艺学》课程改革首先从调整授课内容着手,在保留传统陶瓷工艺的基础上,重点补充了历代名瓷和陶瓷材料学科前沿两方面。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目前各大高校一般没有提及。而这部分内容本可以充分利用,从专业的角度去认识,去赏析,去评价历史名瓷,即可巩固和加深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和丰富学生的美学和历史文化知识,符合当前在自然学科中加深人文素养的要求,同时,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授课内容中增加该部分内容约3课时,目的是结合古代文化,在专业中进行美学教育。带领学生走入历史,去认识、去剖析、去欣赏、去品位美仑美奂的历代名瓷。按历史顺序,选取代表性的名瓷图片,介绍其生产背景,文化氛围,再结合专业知识,讲授这些瓷器的技术特色及生产工艺。教学生如何去赏析名瓷,如何从艺术和专业的角度去评价名瓷。在总结和整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现,我国陶瓷历史知识之博大精深,令人震撼,因此,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开设一门与历代陶瓷名品有关的欣赏性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陶瓷,于是就有了《陶瓷纵横》这门校选课的诞生。自2005~2006学年上学期开设这门校选课至今,我校选修学生已经超过1500人,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开设2个班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丰富的陶瓷知识,精美的陶瓷作品,生动有趣的陶瓷故事让许多学生印象深刻,收获良多。这部分内容学生同样很感兴趣,因此在授课时注重此部分并贯穿知识要点,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及就业的需要。

二、高质量课件的制作――成功申报省级网络课件

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优势可以发挥多媒体文字,数据,图形,语言信息为一体的多感官综合刺激的优点,而同时避免多媒体上课老师忙着宣读课件内容,学生应接不暇,眼酸头晕的负面效应。陶瓷工艺学上课过程中用到许多五颜六色的图片来表达不同作品的外形、釉色等,同时也可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些生产工艺的制作流程,真正实现将实际工厂搬到课堂上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本着这个目的,陶瓷工艺学在课件制作上花了很多功夫,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并到工厂拍摄实际生产录像片段,这些素材为改善学生听课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04年成功申报省级网络课件,课件内容极为丰富,容量非常大,涉及陶瓷技术、陶瓷艺术、陶瓷欣赏等各方面内容。课件总容量高,课件制作的质和量得到了同行专家们的高度认可和评价。目前该课件已上网,学生可以很方便的从网络上获取关于陶瓷的参考资料,给辅导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以科研促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福建省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及“挑战杯”等各种科研训练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与陶瓷相关的科研课题,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自学校教务处启动本科生SRTP科研训练立项资助以来,每期都组织学生积极申报,精心选择课题内容,注重项目的创新性,并能结合福建陶瓷产业的特色以及学生的心里特点,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相结合,围绕陶瓷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使学生得到基本的科研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深入理解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而且通过课题申请书和总结报告的撰写,使他们初步掌握了科研工作的程序和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并为他们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始终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实践训练,用科研经费补充他们经费不足的部分,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带他们去合作单位实地参观,邀请本科生参加研究生和导师定期召开的课题组会议,同时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科技节和创业大赛等活动,这些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为他们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了基础,也取得了预期的结果,指导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被SCI,EI收录多篇。指导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于2010年分别获得省级和部级创新实践计划支持,2011年指导的本科生课题“可回收免烧废水除磷型体材料的研制”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获得国家赛三等奖,同时指导的本科生项目“可再生功能陶炭”参加“‘哈电杯’全国第四届节能减排”大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实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再获校级教改立项及资助

过去《陶瓷工艺学》的实验课是依从与理论课开设的,属“课程实验”,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多年来,受传统理念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一直沿袭教师预先设定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学生照章操作验证结果的传统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重知识,轻实践、轻工程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实验学时少、项目简单、方法手段落后、学生被动学习、无法学以至用等各个方面,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新形势,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根据《陶瓷工艺》课程的特点,对实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与改革。实验项目设计上以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注重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结合,并力求建立实验选题的更新机制,实验教学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目的。课程中实验项目内容的构建原则是:整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按类别进行模块化组织:其中“三性”实验占实验总课时的70%。以《陶瓷工艺学》实验教学为基础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无机材料综合实验精品课程建设”和“创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两个项目分别获2006年福州大学教学改革立项资助。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陶瓷工艺学》综合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可行的,收效是显著的,以该教改为基础,成功申报了8项教改项目,共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0余篇。

五、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励

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陶瓷工艺学》的教学及改革多次获得不同形式的教学奖励,自2003年获校最佳一节课竞赛二等奖以来,又分别获得2004年,2006年,2010年校教学优秀二等奖,2009年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被列为福建省精品建设课程。《陶瓷工艺学》的改革从未停步,今后也将延续下去,以改促教,教改互长,力争在不远的未来,将《陶瓷工艺学》建设成为部级精品课程,从而将本门课的整体建设水平再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