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血管医学论文

心血管医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4:06

心血管医学论文

心血管医学论文第1篇

时隔仅仅半个多月,刘红旭教授为什么就同一个话题在两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与同行交流?本刊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对刘红旭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中医药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

具有独特优势

采访一开始,刘红旭教授首先阐述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留给人类的一大瑰宝,是中华民族科学与文化的结晶。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诸多杰出的医学家。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并逐渐占据主流医学地位。在此背景下,医学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前途、中医药学与近代医学的关系也产生了诸多不同的主张与见解。一些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主张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比如当时的北京四大名医均主张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同时要中西医交流,团结合作,为人民解除病痛。”

他回顾说:“新中国成立后,主席作出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等的重要指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学一样,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该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学科,为全人类共享。因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发展中医、造福患者的必然选择。”

介绍到这里,刘红旭教授话锋一转接着说:“介入心脏病学无疑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成果。当前,介入治疗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引入中国内地以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得到了迅速发展。2015年,中国内地冠心病介入治疗超过60万例;但是,尚有一些与PCI手术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无复流与慢血流、缺血再灌注损伤、支架内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CI术后生活质量等。”

刘红旭教授进一步介绍说:“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内大型中医医院的普及,中医药对介入手术患者干预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吴以岭院士和杨跃进教授共同领衔开展了‘通心络胶囊防治AMI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其结果显示:通心络明显促进PCI术后24内ST段回落,改善AMI急性期和恢复期心肌有效再灌注,减轻无复流。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领导的‘复方丹参方预处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方预处理具有较强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陈可冀院士2006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报告了第一个前瞻、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中药干预PCI术后再狭窄多中心临床试验――‘芎芍胶囊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R床研究’。张伯礼院士领衔组织的‘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滴丸与阿司匹林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效果相当,安全性更好。邓铁涛教授以自己的临床经验拟方而成的通冠胶囊,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他接着说:“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了丹参粉针、丹参酮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丹参类制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围手术期的心肌保护作用之后认为,中医药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实验对于中西医结合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搭建脑心同治平台,

推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

2016年4月16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在北京如期召开,刘红旭教授出任大会执行主席。

谈及这次会议,刘红旭教授首先阐释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致死率、致残率居于首位。因此,其治疗和预防便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2015年1月22日,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包括了国医论坛、科普论坛、公益论坛和脑心同治论坛,并在大会上成立了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霍勇教授担任首届主任委员。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在搭建脑心同治理论的基础研究平台、临床合作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正在逐步推进,目前已经在我们医院建立了脑心同治实验室,希望能够不断推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术发展。”

他接着介绍说: “第二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设有科学与文化论坛、脑心同治论坛和公益论坛,高润霖院士专门录制了祝贺大会召开的视频。脑心同治论坛仍然是本次大会的核心论坛,并与全国脑心同治学术大会进行了视频互动,将北京的会议盛况传送到全国。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北京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专家、学者进行科学与文化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希望把这个大会打造成北京地区中医、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临床合作、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平台,推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术发展;把它办成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医药学术盛会,办成北京中医药学术活动的精品,办成北京中医药学术活动的经典。”目前,第三届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京津冀一体化将成为此次大会的新亮点。

中西医并重、内外兼修、

医教研一体的学科发展理念

据记者了解,刘红旭教授供职的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对此他介绍说:“我们医院建院之初,便荟萃了北京地区众多著名的中医专家,许公岩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耄耋之年的许公岩教授仍虚心学习西医的诊断技术与检验知识,志在‘西为中用’,使中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刘红旭教授还介绍说,“从1990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用了传统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举措成为中医学术传承的关键措施。除许公岩先生之外,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还拥有许心如、魏执真、黄丽娟、柯微君、夏军等多个部级、北京市级名老中医工作室站,在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公岩先生过世前,曾立嘱捐献自己的个人财产,建立了‘许公岩、夏寿人中青年奖励基金’。我在做住院医师时,曾有幸跟随许老查房,也是首个‘许夏基金’的获得者。如今,作为北京市薪火传承许公岩名医研究室的负责人,我衷心希望许老的学术思想能够更好、更广泛地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培养青年中医才俊,造福广大患者,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谈及自己领衔的心血管科,刘红旭教授如数家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目前由心内科诊室、名老中医继承诊室、心血管病房、CCU病房、心功能室、心导管室、心血管病研究室、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重点学科实验室、脑心同治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室、GCP办公室及实验药品库等12个功能结构单位组成。心血管科努力探索发展“科研-教育-临床三位一体”方法学的创新,包括流派传承的创新、循证医学方法学的创新、中医外治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他进一步介绍说:我们在对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凝练了心血管科学术领域的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凉血清热法治疗心律失常和益气逐瘀法治疗冠心病的“治心三法”,特别是“益气逐瘀法”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领域不断创新;拥有三参通脉口服液、参元益气活血胶囊、调脉饮口服液、益气生津袋泡茶、醒脑延寿片、清脑平肝片、清血消脂片、益气生脉合剂等多个医院内制剂,临床应用疗效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心血管科病房同时建立了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绞痛、高脂血症等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血管病诊疗规范,拥有中药离子导入、穴位贴敷、中药泡洗、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诊疗方案。

在开展中医特色诊疗的基础上,该科室近年来还引进并开展了多项心血管病诊疗新技术,包括IVUS、FFR、OCT、冠状动脉旋磨技术、三维标测房颤射频消融术、ICD及CRTD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PDA封堵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非体外循环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手术、Mix手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等,每年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近千例,心血管科在危重症急救水平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们心血管科还成为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协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三个学会的挂靠单位,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逐年提升,并先后与日本草津心脏中心、中国台中荣民总医院、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普林斯顿医学中心等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刘红旭教授说。

对于科室未来的发展,他坦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一个医教研防一体、内外兼修、中西医并重的心血管病中心。未来,我们的心血管科将在本学科多个部级名老中医工作室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的基础上,以本学科重点优势病种为核心,总结、凝练、形成具有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特色的常见心血管病中医诊疗规范体系,并通过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协作平台,推广、辐射、形成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诊疗的特色优势。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机制,构建‘梯队式’骨干人才队伍,多层次、多途径、多方向地全方位培B人才,建立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医特色,构建心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模式,在现有的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协作平台基础上,拓展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特色诊疗中心功能;依托大数据等手段,初步建立北京地区心血管疾病慢病管理体系及心血管急危重症监控平台,提升北京地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整体水平。”

多年来,刘红旭教授本人也取得了诸多学术成就。他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教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100余篇,仅最近3年间,就被SCI收录10篇;同时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2011年,他凭着“中医药治疗AMI多中心十年质量管理及其动态信息监控”项目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与此同时,刘红旭教授还担任着卫生部国家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血管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是北京市中医125人才1类、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人才,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十层次杰出人才。目前他还担任着国家自然基金中医药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等职务。

在繁重的本职工作之余,刘红旭教授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其主导的“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之外,他还担任着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CISC)、中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中国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中国心脏大会(CHC)、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等国内大型学术会议的主席团成员。

心血管医学论文第2篇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经脉”与“经络”概念的混淆,致使数千年来关于血脉及脉络病变的大量理论和治疗方药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更未形成系统的脉络学说。吴以岭院士和他带领的973研究团队系统整理历代文献有关脉络理论的论述与治疗方药,基于他创立的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广义的络脉分为经络和脉络,脉络既是经脉系统中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又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属于独立的形体器官,其功能为运行血液至全身发挥营养代谢作用。“脉络”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具有高度相关性,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血管病变的结合点。

吴以岭院士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相关性,阐明了“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的内在规律。总结出“搜剔疏通”的用药规律,形成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的组方特色。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可以引起并加重血管病变,为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张运院士主持的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关注,该于《美国生理杂志心脏循环生理》,其配发的编辑部评论文章――“传统中医药向现代医学的挑战”指出,“本研究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

临床研究疗效确切

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是国际心血管疾病的难题,这是指急性心梗经过溶栓、放支架开通大血管后,但微血管仍堵塞,实验与临床循证评价证实通心络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无复流,其主要机制为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核心机制为促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为实现心肌有效再灌注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为脑梗死治疗开辟了除溶栓、神经保护以外新的思路和途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的主要原因,实验证实通络干预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显示了脉络学说对这类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重要指导价值。

应用脉络学说探讨心律失常总结出“温清补通”组方特色,研制出国家新药参松养心胶囊,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评价证实该药具有快慢兼治、整合调节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特色,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应用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及治疗,制定出多角度、多靶点干预心衰的治法及芪苈强心胶囊新药组方,对上述药物进行的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佐证了脉络学说在血管病变治疗中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

心血管医学论文第3篇

【摘要】高血压病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很多研究表明中药药物疗效可明显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本文就相关文献加以分析。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中药;血管紧张素Ⅱ

高血压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迅速升高,全世界平均发病率10%,而我国平均发病率7.73%[1]。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因素疾病,其发展极易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损害。高血压病的发生同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多或活性增强,舒血管物质减少或活性减弱有关,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间相互作用显著影响着血压的变化。

1 血管紧张素Ⅱ

目前很多研究结果认为[2],机体存在独立的AngⅡ生成途径:①ACE依赖的AngⅡ生成(常规途径);②chymase依赖的AngⅡ生成;③非ACE非chymase依赖的AngⅡ生成,如激肽释放酶、组织蛋白酶等,为第三条途径。AngⅡ是一种高度活性的八肽物质,肾小球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激活由肝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然后经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生成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3],AngⅡ是体内最强的缩血管剂,它可使全身微动脉和静脉收缩,可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对肾小管重吸收Na+起促进作用,AngⅡ能直接收缩血管,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促进Na+和H2O的重吸收,引起肾小管潴留,且能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而抑制肾素的分泌,从而使血压升高[4]。AngⅡ不仅可与交感缩血管纤维末梢上的突触受体结合而促进去甲肾上腺素(NE)胞裂外排,还可以作用于第三脑室前腹侧区域的AngⅡ受体加强交感缩血管紧张性,使血管升压素(AVP)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增加;AngⅡ能显著地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通过与心内特殊传导组织作用而使心率增加。它与血管壁平滑肌受体结合,刺激平滑肌的分裂、增殖,收缩血管壁平滑肌[5]。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高血压病应属于中医学疾病中的眩晕、中风、肝阳上亢之类。但此三者并不完全等于高血压病,而是互相包括的。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应从内因为主,外因只是某些兼证的发生原因,高血压病的形成主要是肝肾两经的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所致,而除了七情、六欲、饮食、起居等因素直接作用于肝肾二经外,心经、冲任二脉失调亦能促使肝、肾二经阴阳失调,而使本病发生和加剧[6]。李氏[7]认为正气不足是高血压发病的根本内在因素,七情郁结、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是引发该病的直接诱因,“精血亏耗,机体失养”是高血压病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质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陈建鸿、杜建[8]等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有4种:①体质偏盛偏衰;②七情内伤,心肝火盛;③劳逸失度,气血失调;④饮食失节,痰浊内蕴。钱氏[9]认为风、火、痰、瘀是其因,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是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心、肾,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龚一萍[10]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肝肾阴阳调节失衡。其病理机转有虚实两端:实证肝气郁结为始,而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肝郁气滞,肝气不疏,心气不展,气滞血瘀,气滞痰凝。虚证肝郁化火伤阴而致肝肾阴虚;或肝气虚,木不生火,子病及母,而致心气肾气也虚,气虚血瘀,气虚水停,病久心肾阳虚。眩晕病证,中医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严用和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出了详尽论述;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理论[11]。

2 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的辨证要点主要在辨脏腑、虚实、标本,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等。但临床常见肝阳上亢及痰浊上蒙证型。《丹溪金匮钩玄・六郁》强调:“气血冲和,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也。”长期忧郁恼怒,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多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甚至卒然昏倒。故张景岳说:“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有学者调查了1239例高血压患者,头部症状为1082例,占87.33%。症状的临床意义显示了以人体上部为主的规律,说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以上部病状为主,与高血压的常见临床表现一致[12]。龚氏[12]认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临床有很多患者服降压药后,虽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但头晕、头痛等症状不减轻,使患者很苦恼,中医辨证施治可解决此问题[13]。临证之时应该综合、灵活地把握高血压辨证治疗的规律,实证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为法,拟方宜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地骨皮等;虚实夹杂者治以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加用桑寄生、淫羊藿、杜仲、黄芪、川芎、瓜蒌、前胡等[14]。

3 中药治疗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Ⅱ的相关性

很多研究表明中医药辨证治疗高血压有确切疗效,并与血管紧张素Ⅱ有一定的相关性。石氏[15]等研究认为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ngⅡ含量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关键,血浆AngⅡ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的可靠而且灵敏的指标。陈氏[16]等应用首乌降压胶囊(首乌、枸杞、珍珠粉、钩藤、怀、夏枯草、川芍等)治疗高血压病人34例,并与卡托普利组对照,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且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金氏[17]用络活胶囊(水蛭、莱菔子、泽泻、川芎等)临床治疗高血压病人60例,并与北京降压0号对照,治疗4w后,对治疗前后血压、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收缩压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吕氏[18]等研究认为舒血宁(以当归为主要成分)可使正常血压大鼠的AngⅡ浓度下降,也可使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AngⅡ和肾素活性下降,说明舒血宁有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肖氏[19]观察了潜阳方(石决明、钩藤、黄芩、桑寄生、葛根、川牛膝)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大鼠,并与西药卡托普利进行对比,结果提示潜阳方能减轻高血压大鼠的各种症状,对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有一定作用。袁氏[20]用八物降压冲剂(泽泻、白术、川牛膝、益母草、茵陈、汉防己、前胡)做治疗组,与对照组脑立清丸,结果发现八物降压冲剂可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抑制水钠潴留导致的体重增加,对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国外某项研究[21]表明吴茱萸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认为吴茱萸可用于高血压的治疗。英国某项研究[22]发现吴茱萸碱衍生物是血管舒张、增加脑血流和子宫收缩的活性成分,吴茱萸喹诺酮生物碱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结合有抑制作用。很多研究表明中药药物疗效可明显影响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但目前各项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有多种生成途径,医学是不断进步的,加之在临床治疗中,还存在许多用药问题,故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进一步探索。

4 结语

高血压病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就目前研究水平而言,其病因病机尚无很明确的定论,只是从各个因素来干预。人们对EH的认识已不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也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都提示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不可拘泥于肝风、肝阳之说,更不能仅把降压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好地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血压水平的基础上,注意对病人兼证的治疗,防止和改善该病对心、脑、肾和血管的损害,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荣华.高血压病综述.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112~113.

[2] 吴自强.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机制.临床内科杂志,2003,20(7):391.

[3] 郭玲,王丽华,李霞等.RAS系统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6,4(6):39~41.

[4] 钱本余.肾素-血管紧张素.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1979,1:37.

[5] 周祖玉.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0,22(3).

[6] 任俊卿,郑秀英.运用祖国医学探讨高血压.实践医学杂志,1998,11(4):19.

[7] 李青鸟.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之我见.光明中医,2000,15(86):9~12.

[8] 陈建鸿,杜建.缓进型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探讨.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6):54~55.

[9] 钱元良.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中药,2006,3(9):127.

[10] 龚一萍.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1~2.

[1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6.

[12] 龚一萍.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探讨.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6(2):1~2.

[13] 艾字,刘芳.治疗高血压病重在辨证论治.中国社医医师,2005,7(129):51~52.

[14] 柳海生.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4):2076~2079.

[15] 石光清,向谷良,戴中伟,邱娟,郭肖南.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297~1298.

[16] 陈利昌,易红.首乌降压胶囊对高血压病人血压及RASS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9):754~755.

[17] 金龙,周文泉.络活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7):610~612.

[18] 吕圭源,李万里,沈康克,石森林.舒血宁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3):37~38.

[19] 肖纯等.潜阳方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的试验研究.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2):8~10.

[20] 袁成民.八物降压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及试验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3):189~192.

[21] 姜信仁,梅洁译.大韩韩医学会志,1998,19(2):50~58.

心血管医学论文第4篇

2008年8月23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河北以岭医药集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络病学》教学研讨会隆重召开。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历经20余年,在系统整理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潜心络病理论创新研究,在中医发展史上首次形成了系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络病新理论。2008年7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络病学科。这是依靠持续科技创新获得3项国家科技大奖的以岭医药集团,在中医发展史上作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吴以岭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2004年由其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络病学》,长达185万字,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络病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代表性学术巨著,在此基础上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走入了大学课堂。在中医发展史上,第一次将“络病学”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

记者:对于“络病学”这个概念大家并不熟悉,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吴以岭:络病学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 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机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络病学不但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推进中医学自身理论的完善,还能在临床层面上极大地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神经肌肉疾病的治疗效果。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起始于《内经》,伴随着经络学说的建立而产生;发展于汉代张仲景,络病证治初露端倪;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形成中医重要的病机概念,并且对临床难治性疾病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此后二百余年来缺乏系统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是留给当代中医药工作者的历史任务。络病学说是中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络病学学科符合中医学术发展的趋势,“络病证治”对提高临床现代难治病救治水平,创新发展络病学说对推进中医学术发展,提高临床辨证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建立络病学学科以推动络病学术发展。

1982年,从南京中医学院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吴以岭来到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成为一名普通的医生,一心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百姓诊病,造福于民,他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开始了对络病理论的研究。当时中医药界治疗心血管病一直延续以“活血化瘀”的思想为指导,中医对心血管疾病机理的认识笼统而浮浅,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向。

记者:通心络是您研制成功的十分有效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这其实也是您研究络病学的成果。那么络病学指导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理论依据具体是怎样的呢?

吴以岭:血管即中医所说的经络,粗者为经脉,细者为络脉,络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小血管。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流通不畅、血液瘀滞进行的一种针对血液的治疗方法。瘀血阻滞在络脉,除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外,还有血管本身的原因,如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的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痉挛等。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发现土鳖、蜈蚣、水蛭这些虫类药既有活血的功能,又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于是开始慢慢尝试着在给心血管病人开的药方中加进一些虫类药,结果效果非常好。通心络当中用全蝎、水蛭、蜈蚣、土鳖虫、蝉蜕五虫并用,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从西医药理学讲,通心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对血液异常状态的治疗作用。通心络可以降脂抗凝,改变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状态。第二是对血管病变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稳定斑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效缓解血管痉挛。第三是抑制心梗后的心室重构。第四是对微血管有显著保护作用,能明显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微血管的完整性。

记者:用中医络病学说解释心脑血管的发病机理与传统中医血瘀证对心脑血管疾病解释的区别在哪里?

吴以岭:国内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病研究,以血瘀证来解释心脑血管病的病理机制和冶疗方法,而实际上中医络病和血瘀证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不尽相同的两个病机概念。血瘀证通常是指因气虚、气滞、寒凝、大热等原因,导致血瘀而血行不畅,包括了新病血瘀和久病血瘀。而络病则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很多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病理状态,包括了络脉瘀阻、络脉绌急及络虚不荣等病理。新病血瘀不在络脉瘀阻的范围内,而久病血瘀入络与络脉瘀阻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反映了血液瘀滞、黏稠凝聚、运行不畅的状态,但是,不能反映络脉?自身的病变,也就是说,瘀血症不能包括络病中络脉?绌急的病理变化。

记者:您在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提出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具体是指什么?

吴以岭:“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是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运行速度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地反映了中医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络脉具有网络层次,空间位置,其纵横交错,遍布人体,按一定的运行时速和常度把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络病是指邪入十五别络、浮络、孙络之后引起的病变,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通路,且络脉细小,分布广泛,分支众多,邪客络脉,容易影响络中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输布,致使络脉失于畅通或渗灌失常,导致络脉瘀阻,络虚不荣等基本病理变化。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认为,络脉在空间上具有遍布全身、逐级细化的网络层次。这对解释复杂生命现象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试想,如果没有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仅有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生命运动的。而络脉逐级细化,这与西医学中血管和神经逐级细化分支基本相似。可见,中医络脉的网络层次涵盖了西医学血管和神经的概念。研究还发现,络脉具有运行的时速和常度,时速指气血运行的时间和速度,常度指气血循环的状态和节律。

记者:在您的研究中,络病学被用于多种疾病的诊疗中?

吴以岭:当然,除了心血管疾病,络病学还可以指导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肿瘤、神经肌肉疾病的中医治疗。络病学理论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 除了推出具有特色的中药方剂外,还运用现代生产工艺特别是超微粉技术生产, 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和溶出速度,显效率提高。

由于络病理论的创新性,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为第一承担单位,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复旦大学等国内10所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共同申报的“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中标国家973课题,吴以岭教授被聘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由吴以岭教授主持的“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以岭将《络病学》专著改编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目前已有20余所医学院校开设面向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络病学选修课。《络病学》教材英文版已正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国大学的中医学院对开设《络病学》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络病理论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最近,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络病学科,应该说,这是中医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展望络病学未来的发展,吴以岭教授满怀信心。他所领导的以岭医药集团已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坚实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让中医药更科学地造福于广大患者。

心血管医学论文第5篇

仲景学说认为:冠心病的中医病机是“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治疗上重视温通阳气,活血化瘀等治法,而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生机制在于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与发展,探讨AS的发生机制与中医学中胸痹心痛的阳微阴弦病机的相关性,一方面可以寻找中医病机理论的物质基础,另外,也有助于开创新的治疗药物,寻找更好的冠心病治疗方向,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使中药治疗的目标更明确,治疗的时间可以更早,发挥更大的疗效。

1 张仲景“阳微阴弦”的胸痹病机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

“阳微阴弦”的提出,最早源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微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以其阴弦故也”。“阳微阴弦”表面上看是指脉象而言。所谓“阳微”指阳脉微,“阴弦”指阴脉弦。阳脉一是指寸脉言,二是指浮取言;相应的,阴脉则是指尺脉和沉取而言。“阳微阴弦”其实质在于以脉象言病机,即上焦阳虚,下焦阴盛。如:《类证治裁*胸痹论治》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因此,“阳微阴弦”是对胸痹病机的高度概括[1]。形成了对胸痹临床应用指导有重要作用的“阳微阴弦”理论。

魏氏[2]也认为:“阳微阴弦”虽是脉候,但应理解为是病机内涵的潜词。“阳微”是本虚,一为阳气不足及病位在上焦,即心肺阳虚,二是中下焦阳气亦不足,即脾肾阳气亏虚,尤为肾阳不足。参照下句“责其极虚也”,即说明阳虚之甚而不用,不能抗御阴邪来乘,致邪痹心胸,胸阳不振。“阴弦”是标实,一是阴寒、痰浊、水湿、血瘀类的病邪相互为患,痹阻胸阳;二为中下焦阳气不足对上焦的影响。并认为,阴弦尚应当包括气滞。很多中医冠心病研究者立论于气虚血瘀病机,立法于益气活血为主,辅以调整阴阳、化痰理气的治则,是与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造成心功能减退的病理生理特点相吻合的。“气虚血瘀”论可视为“阳微阴弦”的最新解释,亦可作为冠心病各种证型的共同发病基础。如李氏[3]认为:“阴弦当然包括中焦阴寒水饮,关上小紧数,可知中焦痰浊、寒饮、水气上乘阳位。”毛氏[4]也指出:据对近年来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的资料分析,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已无可置辨。张仲景关于“胸痹心痛”的病机“阳微阴弦”乃是这种认识的渊薮。“阳微阴弦”作为冠心病的病机,有着揭示疾病本质和立法依据的作用。

2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与防治

冠心病源于AS的进一步发展。对于A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人们先后提出了脂质浸润学说,损伤反应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等等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AS的形成与发生发展。

首先,脂质浸润学说的主要论点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于过多的脂质在内膜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其发生可能由于血管渗透性改变;脂蛋白清除受阻,出现脂质沉积;动脉壁酶的减少,活性降低,能量代谢障碍;动脉壁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的改变影响脂质的浸润。其次,关于血管内皮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较多。正常的内皮是一层紧贴在整个动脉体系的单层细胞,具有代谢活性。可产生血管活血物质,控制物质进入动脉的渗透性屏障,能氧化左旋精氨酸形成一氧化碳,维持血管的扩张,是目前已知最强的扩血管物质。内皮层在维持血管动力学特性及动脉内环境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如果内皮受损,不仅可释放凝血物质,还可以启动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从血腔进入动脉壁,激活血管黏附分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活性,引起局部血管层的损伤,比如气囊压迫、加热、冷冻、高血脂、过血压、病毒感染、免疫或中毒、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均可致动脉内皮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血液中的单核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的损伤处,而后进入内皮下,并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形成动脉轴样硬化的脂肪斑。内皮下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损伤的内皮细胞处尚有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并且活化释放生长因子,血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内皮下巨噬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及内皮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均可刺激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并增殖。在内膜增殖性病变中平滑肌细胞也能分泌生长因子,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使脂肪斑发展为纤维斑。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在冠心病的防治方面,进行了许多关于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研究和临床报导,血脂异常与AS的关系较为明确,有许多资料都证实了血脂成分的增高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和促进血栓形成的作用[5]。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炎性标志物,不仅是体内重要的炎症介质,也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6]。邓氏7研究表明,非特异性炎症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RP作为炎症标志物,与AS密切高度相关,可作为诊断高血压AS的一项有效指标。

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又可加重内皮功能的损伤。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脂质的沉着和血栓形成。血浆脂质升高,可使血管内皮形成轻度损伤,使脂质易进入内皮。脂质进入内皮后,对内皮有活化作用,活化的内皮可促进活性氧的生成。活性氧又可使脂质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细胞有毒性作用,又损伤内皮。内皮功能障碍可表达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血液中单核细胞向内皮黏附,进入内皮下间隙,并成为含有大量脂质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目前已认识到血管内皮在抑制炎症方面有重要作用。内皮源性NO抑制炎症细胞向血管壁的黏附,抑制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如:细胞间黏附分子一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一1(V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选择素等。当血管内皮功能不全时内皮源性NO生物利用度降低,血管壁炎症反应的增强,促凝物质增多,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最终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受损。

另外,张氏[8]用血液流变学探讨冠心病发病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正常人。体外血栓形成指标:血栓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也明显大于健康人。得出结论认为血液粘度增高是冠心病的诱因,也是其结果。药理研究发现,不少中药或其有效成分及复方制剂能拮抗氧化损伤和机械损伤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治疗和预防血管疾病。

3 胸痹病机理论的现代化研究

胸痹心痛的病机指导了临床治则与治法,仲景学说中提出阳微阴弦的病机,与目前中医治疗的辨证分型有密切关系,如对于“阳微”即是本虚,其本虚可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且有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表现气阴两虚、气血双亏、甚至阳微阴竭心阳外越;“阴弦”即是标实,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且又可相互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浊交阻等。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即以“心胸闷痛”为依据,认为冠心病的病机是“气滞血瘀”。随着治疗的深化和对无效病例的分析,受传统观念“不通则痛”、以“通”为法的局限性亦日趋显露。对此,郭蔼春、任应秋、蒲辅周、岳美中等学者提出了异议。国家卫生部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均制定、颁布了“因虚致瘀”的证候、疗效标准等。若与“不通则痛”相论,又可谓之“不荣则痛”。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则完全可以揭示冠心病的实质是“本虚标实”,与阳微阴弦所示胸痹心痛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甚为相合。

很多中医冠心病研究者立论于气虚血瘀病机,立法于益气活血为主,辅以调整阴阳、化痰理气的治则,是与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造成心功能减退的病理生理特点相吻合的。

安氏[9]通过对张仲景医学文献的挖掘、张仲景医学理论及经方的应用与开发、仲景学说的临床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仲景胸痹“阳微阴弦”理论,明确指出:胸痹最直接的发病机理为“心脉痹阻不畅”,其基本病机为气血,脏腑虚损及功能的变化,“阳微阴弦”理论是胸痹的基本病机已成为历代医家共同认识。近年来对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已无可置辨,而张仲景关于“胸痹心痛的病机“阳微阴弦”理论恰恰是这种认识的渊薮。汪氏[10并针对其进行了物质基础的相关研究,表明仲景理论与冠心病病理生理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临床上进行了许多关于中医证型分布与各种理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如有人进行了血清尿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还有C反应蛋白、颈动脉中层厚度、血脂、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等等,都对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对于胸痹心痛病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针对胸痹心痛的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多停留在文献回顾,临床探讨,经验总结等层面,尚缺乏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从病理生理角度,深一层提示中医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相关性,更好地进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和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虎占.对金匮要略“阳微阴弦”识及应用体会[J].北京中医药,2008,27(4):270-271

[2] 魏道祥.从阳微阴弦探析冠心病之证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12):25-27

[3] 李克光.金匮要略译释[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08

[4] 毛德西.从“阳微阴弦”冠心病的证治规范,河南中医,1997,11(7):5-7

[5] Danesh J,Collins R,Peto R.Lipoprotem(a)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Circulation,2000,102:1082

[6] Yasmin,Carmel M,McEniery,etal,C-Reactive Protein is associated with arterial stiffiness in apparently healthy individuals,Arter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4,24(5):969-974

[7] 邓烈华,黄榕,邬真力,等.C反应蛋白在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方面的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3):521-524

[8] 张周良,李斌,张黎,君等.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6,16(2):270-272

[9] 安冬青,张斌,汪建萍.仲景胸痹“阳微阴弦”理论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2004,5(12):35-36

心血管医学论文第6篇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勤奋耕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现已发展为集心血管病医学、教学、科研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于一体的现代医学科室。其组成包括临床、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冠心病介入、起搏器安装、心脏超声、无创性心电检查、生物反馈、行为医学和心血管病研究室等。

科室有心脏专科病床将近70张,拥有先进的心血管医疗仪器设备。能开展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科室具有强大的医资力量。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5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70%以上为研究生学历。

科室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在心血管重、危、急症病人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应用高新技术开展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脉内成形术(PTCA)、冠脉内支架术和人工起搏器安置术等。其中“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跻身全市同行业先进行列,1998年在全市率先完成首例三腔起搏器安置术。

共承担和协作完成国际性或市级各类科研项目十多项,在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与干预措施等研究方面获得了一定成果,开展的灯盏花注射液抗心肌缺血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曾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上海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28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吴士尧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分会委员、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定专业组成员和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同时担任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和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等刊物编委。长期致力于风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病和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对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抗高血压、抗凝和调脂等药物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研究生10名,30余篇。参编专著8部,主持国际性和市级等各类科研项目8项。本文来自《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心血管医学论文第7篇

近年来,受环境、饮食等因素影响,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常规西医治疗效果有限[1]。本研究对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8例随机分两组。活血化瘀组患者男24例,女20例;51-78岁,年龄(64.34±5.13)岁。

常规组患者男25例,女19例;52-78岁,年龄(64.12±5.63)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常规组用硝酸甘油等进行常规治疗,硝酸甘油片每次5mg,每天3次,并配合阿司匹林、美托洛尔等治疗,治疗10周。活血化瘀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根据中医活血化瘀理论给予活血化瘀方治疗,方剂组成:丹参、益母草30g;黄芪20g;麦冬、赤芍、仙灵脾、补骨脂15g;当归12g;止咳、白术、川芎10g;甘草6g;红花7g,上述方剂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治疗10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心绞痛缓解率;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患者左心射血分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黏度的差异。

显效:胸闷、气促和心悸等症状消失,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大于80%,心电图正常;有效:胸闷、气促和心悸等症状减轻,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心电图ST段降低回升大于0.05mV,或T波从平坦变为直立;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冠心病心绞痛缓解率为显效、有效之和[2]。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SPSS22.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予以X2检验。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冠心病心绞痛缓解率相比较

活血化瘀组患者冠心病心绞痛缓解率高于常规组,P

2.2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左心射血分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黏度相比较

治疗之前两组左心射血分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黏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之后两组相关指标均显著改善,但活血化瘀组改善幅度更大,P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为祖国医学“胸痹”范畴,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治疗需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原则[3-4]。中医活血化瘀方剂中,丹参、红花可活血化瘀、扩通血脉;黄芪可益气通络;川芎和赤芍可活血化瘀止痛;白术可健脾利水;当归可活血行气,扩张冠脉,松弛血管平滑肌;甘草可调和诸药;麦冬可养阴生脉强心;补骨脂可补肾助阳;仙灵脾可温补肾气;益母草可活血养血、利水降压;止咳可行气宽中。诸药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5-6]。

本研究中,常规组用硝酸甘油等进行常规治疗,活血化瘀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根据中医活血化瘀理论给予活血化瘀方治疗。结果显示,活血化瘀组患者冠心病心绞痛缓解率高于常规组,治疗之后两组心功能等相关指标均显著改善,但活血化瘀组改善幅度更大,说明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对患者预后有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美伦.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实践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13):59-60.

[2] 李伟.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在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05-606.

[3] 刘迪加,刘芸蔚.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998.

[4] 郑珂,赵明.麝香保心丸治疗寒凝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J].吉林中医药,2015,35(1):24-27.

心血管医学论文第8篇

医学论文写作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是我们随便在网上找一些观点套到论文里,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即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规范性、可读性、简洁性等。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医学论文写作要求,给大家阅读借鉴。

㈠、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文失去了科学性,不管文笔多么流畅,辞藻多么华丽,都毫无意义,只能是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㈡、创新性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㈢、理论性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㈣、简洁性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㈤、逻辑性论文的逻辑性是指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循序撰写,首尾呼应,顺理成章,并做到资料完整,设计合理,避免牵强附会,虎头蛇尾,空洞无物。

㈥、可读性写论文的目的就是进行学术交流,最终是给人看的,因此,论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即文字通顺,结构清晰,所用词汇具有专业性,而且是最易懂,最有表达了的字眼。使读者用较少的脑力和时间理解所表达的观点和结论,并留下深刻的影响。

医学论文范例欣赏:

【摘要】目的转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收集xxxx9年1月—xxxx0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并尽可能地解决患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鼓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结果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异常到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良好的护理指导对防止血压升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措施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临床资料

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以3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许多人深受其害,即我院从xxxx9年1月~xxxx0年1月共收治10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40~50岁38例,50~60岁52例,60岁以上14例,如何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可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点。现将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浅谈如下:

2.心理护理

2.1心理护理基本概念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护理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护理实践,发挥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职业优势,注重心理护理,使之成为心身康复的增强剂。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目的都是促进康复和增进健康。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只有与躯体护理紧密地结合,才能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增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但心理护理不同于躯体护理,例如腹壁结肠造口的护理,要求护士教会病人自行处置腹壁肠造口的操作技巧(躯体护理),并对病人关心、体贴(心理护理)。

2.2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情绪能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从整体看待病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重视对病人心理的研究,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乱,大都存在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倾向。因此,患者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以使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3心理护理措施

护士要必须做到对病人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等有所了解,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安慰、暗示、保证等手段,并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护理。还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强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责任护士的严格要求。

2.4.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2.5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3.护理措施

3.1适量运动

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但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可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有氧运动项目。坚持长期做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但患者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应注意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3.2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同时由于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动脉内膜缺氧,动脉壁内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了高血压的发生,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

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3.3自我管理

患者应学会自我管理,应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

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除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159mmhg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如患者服药后出现血压升高或过低,血压波动大并伴有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肢体乏力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医。如病情危重,请求120急救中心救助。

3.4合理膳食

“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要做到合理的膳食,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等。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限制脂肪的摄入。烹调时,宜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其次,还要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患者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g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果患者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有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再次,要限制盐的摄入量。如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滞留。最后,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人体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来满足。每天可吃1-2只苹果,有益于健康,同时,水果还可补充钙,钾、铁、镁等。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最好在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等。

3.5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如有头晕、头痛、心慌、手指发麻、心动过速等一系列症状时,应及时配合医生给予及时处理,同时要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小结: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在我们护理工作中是同等重要的,家属也要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同时要细致观察患者的不同心理,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帮助指导其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生活规律,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申涛.防治高血压从点滴做起[j];医药与保健;xxxx5年08期;17

[2]夏泉源.内科护理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xxxx4:97~102.

[3]韦公远.静默练习治疗高血压[j];健康科学;xxxx6年02期;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