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3:54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第1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因此,要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辅导员队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专职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已经远远小于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1:200的比例。

为解决专职辅导员不足的问题,各高校积极选聘部分年轻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兼职辅导员。因此,学生兼职辅导员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尤其是在专业性较强的医学院校,学生兼职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医学院校学生兼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加强医学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医学院校学生兼职辅导员现状分析

1、学生兼职辅导员队伍的优势

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选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医学专业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最有利于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但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一般到医院参加工作,愿意到学校工作的寥寥无几,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时,能充分展现个人专业水平,但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显得无力,因此,医学院校兼职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选聘年轻专业教师担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兼职辅导员,他们不但了解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和学科的发展前沿,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能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以己为例,在学生思想教育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更具有说服力,能够做到教书育人,在学生教育中取得“双赢”的效果。

2、学生兼职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与专职辅导员间仍存在一些差距,比如缺少正规、专业、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学生心理特点的认识及学生教育管理培训等,无法运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在工作安排上,不但要完成自身的专业教学任务和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还要完成兼职辅导员工作,在时间分配和精力投入上,势必会倾向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减少学生管理工作,造成工作压力较大,各方面的工作不精,力不从心的状况。

二、加强高校兼职辅导员队伍的几点建议

为充分发挥学生兼职辅导员队伍的作用,高校应当积极加强学生兼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取长补短,充分激发学生兼职辅导员队伍的潜力,将其优势最大化,从而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战斗力。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将优秀教师吸收到兼职辅导员队伍中

积极建立健全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明确兼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制度为准绳,提高兼职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严把兼职辅导员准入关,坚持以德为先、择优录用的原则,详细了解专业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动机,选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和调研能力,能够处理好本职工作和兼职辅导员工作关系,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学生工作的素质高、能力强,热爱辅导员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学生兼职辅导员。

2、加强交流培训,增强兼职辅导员“专职”意识

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兼职辅导员长期培训规划和短期培训计划,在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的同时,要加强辅导员工作方法、师生沟通技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切实增强兼职辅导员“专职”意识;另外,定期组织兼职辅导员和专职辅导员交流会,增加他们互相学习和沟通的机会,从而达到以专带兼,以兼补专,取长补短的目的,增强兼职辅导员队伍的学生管理能力。

3、定期考核,制定激励和奖惩措施,提高兼职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对兼职辅导员的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在考核方面,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兼职辅导员日常表现,工作成绩,所带班级的班风学风、日常表现、考试成绩、所获奖励和荣誉等,通过学校、本专业科室人员,辅导员,学生和自我评价的全方位评价方式,将考核与监督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兼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考核优秀的兼职辅导员,学校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和津贴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使兼职辅导员充分感受到“付出才有回报”;对考核成绩较差,责任心不强,学生认可度较低的兼职辅导员,学校要及时的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具体原因,以便及时纠正,后期考核仍不合格的,严格执行淘汰制度,取消其担任兼职辅导员的资格。

总之,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校只有不断的完善相关制度,使兼职辅导员充分感受到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轨道,才能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以兼为辅,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春晖,许晓云,于文华.对高校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80―181.

[2]郝志.医学院校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189.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第2篇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Management in Counselors'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ANG Jin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Guanghan, Sichuan 618307)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ic leve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in addition to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way of education,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should also change the innov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ddition to arrange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teaching, the textbook knowledge content, but also on the thought and behavior of life management, usually th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ork of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present, the majority of experts and educators began to advocate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zed management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is management method.

Keywords humanistic management;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management

与本科院校一样,高职院校也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社会输送不同类型人才,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渐受到关注。辅导员直接与高职院校学生接触,从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是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育水平,保证其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辅导员要重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将人性化管理应用其中,对于促进辅导员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1 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概述

1.1 人性化管理的含义

近年来,“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意识”等概念被不断提起,[1]同时也被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中,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更是如此,本文主要针对人性化管理进行详细阐述讨论。所谓人性化管理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开展的任何教学活动及日常校园娱乐活动等均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及学生的思想等不同方面进行考虑,保证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乐于认可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同时能够积极配合,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习基本的课程理论性知识以外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品格,在未来能够为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是从当前学生教育角度设定的人性化管理概念。要从大方面来讲的话,早前人性化管理被设定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注重员工的工作情绪、工作热情及个人职业道德和思想意识等,从根本上挖掘每一位员工的个人潜能,保证员工能够用于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进步。

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管理,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无论是学习内容、日常生活或者个人情感等方面均可以管理,予以每一位学生关怀,保证学生能够处于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接受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和未来工作岗位挑战,良好的道德品格能够为学生的未来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2]

1.2 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

高?院校学生年龄一般不超过20岁,以15-17岁居多,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心智发育多不成熟,缺乏是非分辨的能力,叛逆心理较强。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均采取严格的制度化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多以批评说教、奖惩制度构成,学生过于反感,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很多学生不能够有效配合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甚至部分学生还会与教师起冲突,这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均具有一定阻碍性作用。[3]

高职院校开始创新改变传统的辅导员管理方式,将人性化管理应用其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每一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院校发展理念及实际发展情况等均设定了相应的管理模式框架,将人性化管理方式应用其中能够起到丰富补充的作用,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制更完善、更系统,更具科学化。其次,人性化管理与传统的制度化管理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其更从学生角度出发,能够保证学生与教师的管理工作产生共鸣,使学生不认为这是一种监管,而是辅导员的关怀,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配合度。[4]最后,人性化管理最主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意愿和日常行为,营造符合学生发展的管理环境,这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2 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性化管理的具体应用

2.1 应用于学生的情感管理

受传统管理方式影响严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不能够将自己和学生的位置和姿态摆正,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多处于绝对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量,也没有放下“身段”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交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定位辅导员与学生的位置,辅导员不再是绝对的领导者,学生也不再是绝对的服从者,辅导员更多扮演的是引导者和开导者的角色,每一位学生也是个体存在,其能够与辅导员平等沟通,能够将自我想法予以阐述和表达,在辅导员面前能够抒发自身情感,这种相对平等的角色定位能够促进人性化管理的开展。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但是要摆脱说教的沟通方式,而是要从长辈的角色或者朋友的角色入手,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新生,在良好的沟通中能够有效把握学生阶段的心理活动、心理动向,辅导员再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关爱方式引导,能够保证学生更乐于接受、能够从心底里认可辅导员所讲授的道理,并积极配合。

2.2 应用于学生的个性管理

每一位学生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均不同,辅导员在应用人性化管理方式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管理,这跟课本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概念相似。辅导员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要客观对其予以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明确学生的缺点,以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学生的优点予以夸奖;[5]针对于学生的缺点要在私下沟通过程中,教师以较婉转的方式对学生予以引导即可,保证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认可辅导员的建议,能够心甘情愿予以改正。学生的心智成长还不够成熟,无论是在课程讲解或者是日常生活及参加院校集体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和个人兴趣,辅导员不能够予以打压,要尽最大能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潜能,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对于培养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3 应用于日常生活行为管理

从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基本的课本知识内容教育层面,更需要注重的还有学生的道德素养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培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专业知识能力水平高、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更受社会不同类型企业的欢迎。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管理要逐渐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上述阐述内容中明确辅导员要对学生的个人情感予以正确引导,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予以学生家庭般的关怀,要使学生在校期间感受到被爱护。辅导员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要鼓励其努力学习,认识到学习是改变现状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向院校领导申请学生生活补助及奖学金补助等,尽最大能力缓解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减少学生的后顾之忧,能够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同时还要对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予以管理,避免学生与社会流氓、无业青年等来往密切、相互勾结,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尚不成熟,辅导员要对其予以适当教育及引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证学生能够乐于与辅导员相互沟通,从根本上避免学生学坏,树立正确三观。[6]

2.4 应用于学生自主管理教育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要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自制力,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日后步入工作岗位都能够严苛律己,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首先,辅导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要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充分认识到自身就是日常教学活动的主人,要有主人翁意识。例如,辅导员可以响应院校号召,多开展班会或者演讲比赛等不同类型活动,每一次班会邀请一位或者多位学生担任主持人的角色,鼓励大家积极踊跃参加,辅导员要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个人能力及兴趣爱好,不可强制要求参加,但是要在私下予以讲解和引导,这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胆识,同时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自身属于班级、学校的一分子有一定归属感,真正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发挥自觉性积极参加并乐于自我管理,树立榜样角色。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第3篇

关键词:普通工科院校辅导员 专业技术背景 工作探索

辅导员是高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学业路上的引路人,辅导员的科研素质、专业背景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有专兼职两种构成形式,辅导员的学历在稳步提升,近几年来,尤其是普通工科院校的辅导员中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已经很高。应该说,当前的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具有高学历、高智商的队伍,有着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长期以来,对辅导员角色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辅导员培训中往往只注重辅导员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却忽视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术素质通常未被作为工作重点进行规划。实际上,辅导员在培养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同时,专业技术背景同样重要,特别在普通工科院校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

一、普通工科院校辅导员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重要性

(一)普通工科院校辅导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学生。

普通工科院校中的辅导员主要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背景的辅导员难以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难以提高自身的吸引力,难以走进学生的心中,难以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普通工科院校在强调辅导员管理能力的同时,却忘记了专业技术背景的重要性。以从事机械制造方向的辅导员为例,如果不具备机械制造的专业技术背景,就不能很好地服务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实际上,辅导员具备了专业技术,对学生的整个大学四年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从大一人学到大四毕业,辅导员可以不间断地为学生做学业上的指导:一年级可以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机械制图》等课程;二年级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机械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三年级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课程;四年级可以指导学生考研,如何选择报考的专业、报考的学校等。因此,工科院校的辅导员需要通过自身对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应用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工科院校辅导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队伍的稳定。

目前,普通工科院校的辅导员虽然学历较高且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背景,但是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且得不到重视和培养。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体现在科研水平的高低。因此,提高辅导员管理能力、执行能力、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强调辅导员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加强对辅导员科研工作的管理,是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普通工科院校要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要求辅导员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如何应用。要建设这样一支辅导员队伍,就要求辅导员必须与学生及前沿科学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最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创新。同时,辅导员通过科研活动,又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普通工科院校要把提高辅导员的科研水平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要从政策上鼓励辅导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三)普通工科院校辅导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有利于扩大学院影响力。

普通工科院校的社会认可程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质量;二是学术水平。学生质量包括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质量,学习质量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而服务社会的质量则与辅导员的服务质量密切相关;学术水平与科研成果相关(其中主要包括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辅导员的科研成果)。因此,普通工科院校要想提高学院竞争力,就不仅要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在科研水平的提高上也要下功夫。长期以来,普通工科院校的管理者一直忽视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他们头脑敏捷、富有激情,能够吃苦耐劳,如果参与科研工作很容易就出成果。鼓励辅导员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学院科研的整体水平。

(四)普通工业科院校辅导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有利于促进学院培养目标的实现,

普通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具备科研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除了通过专职教师的培养外,辅导员也要参与其中。由于辅导员战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有最亲密的接触。因此普通工科院校一般可以使辅导员也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在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共同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我校是一所普通工科院校,它下属的二级学院是机械工程学院,通过辅导员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的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普通工科院校辅导员专业技术水平现状

目前,普通工科院校辅导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他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方向,首先从客观物质环境上看:(1)由于普通工科院校非常看重教学工作,因此管理者对辅导员学术发展缺乏热情,在政策上不支持辅导员学术上的发展,从而导致辅导员从事科研的经费、设备、资料等物质基础严重匮乏。(2)普通工科院校的辅导员多被认为是处理日常琐碎事物的“打杂人员”。从而导致辅导员工作任务重,事务琐碎,工作时间无上下班的界限,常常被苦、累、难、烦等问题困扰着,凡是涉及学生的事情,事无巨细都少不了他们,凡与学生沾边的事情他们都得去抓去管,整天陷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这就使他们的精力分散,工作难以深入,真正花在引导教育学生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多,更不用说钻研专业技术了。

其次从主观精神环境上分析:由于工科院校的辅导员很大一批都是则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员,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增强了学生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年轻化,所以使得他们忘记了自身专业技术的培养;甚至有些青年辅导员仅仅是把辅导员工作当作进入大学工作的一个跳板,不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种种情况导致辅导员科研的内在动力不足,科研工作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对普通工科院校辅导员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工作探索

(一)普通工科院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为辅导员提 高专业技术水平提供物质支持。

普通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同样是学院发展不容忽视的力量,其整体学术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促进辅导员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势在必行。普通工科院校管理者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辅导员的专业技术发展。一方面要加大辅导员学术发展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对辅导员学术发展经费给予保障。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安排辅导员的学习和培训,建立辅导员科研专项经费,鼓励辅导员进行专业技术的研究,对科研特别突出的要给予奖励。

(二)强调规范化和制度化,为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

普通工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各项工作紧密围绕这一中心。学生工作也以此为目标,各部分工作内容有机整合,使得原本看似零散的学生工作能够系统完整、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井然有序,既避免了相似或相近工作的重复劳动占用辅导员过多的工作时间与精力,更保证了辅导员在工作中明确该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工作的思考和积累创造了条件。同时要明确辅导员的职责,明确辅导员与学生有关的部门(学生处、教务处等)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职责不清或发生矛盾的要注意协调,从而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这样才能激发辅导员提高学术能力的热情与动力。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评价制度,促进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

合理的辅导员评价方案引领辅导员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评价制度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要体现整体性与全面性。要将辅导员的科研纳入评价考核范围,并与辅导员晋升、职称评审、聘任相挂钩,构建研究、学生管理、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评价考核奖励体系。在辅导员评价体系中可以适度增加科研指标的权重,鼓励辅导员进行科研,奖励科研积极者与突出者。

(四)辅导员要追求自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内涵。

目前,某些普通工科院校的辅导员仅把辅导员工作当作跳板,因此,在学术问题上,要么缺乏发展的主动性,要么带有明显功利性,忽视了自身专业技术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普通工科院校管理者要采取措施约束不思进取者,奖励追求发展者,鼓励辅导员进行科研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加强自我管理,对学术能力发展有正确的认识,重视自我提高。要认识到在知识社会背景下,不进则退,要严格要求自己,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捍卫辅导员的神圣职责,要善于反思,追求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自身学术能力的综合水平。

四、总结

总的来说,目前普通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学院管理者的关注,普通工科院校辅导员的科研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提高,但由于对工科院校辅导员的科研素质要求具有特殊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职科研人员,又要与专职教师区别开来。相信通过学院管理者和辅导员自身的不懈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普通工科院校辅导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周霞,张桂华,王恒.普通工科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4(3):55-58.

[2]王明刚.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科研现状及对策探析[J].文教资料,2008,1(3):178-180.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横向拓展;文化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包括本科辅导员和研究生辅导员等,建设逐步完善,但目前这种完善仅局限于在各自独立纵向水平上进行。这种单一纵向的发展模式不仅使得本科生与研究生群体之间出现交流上的断层,使得两者辅导员在岗位和业务联系上出现断层,人为地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得研究生和本科生两者各自的优势资源不能综合利用,造成虽然同在一个院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尤其是目前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扩大,虽然很多高校开始单独设立研究生辅导员岗位,但这与本科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相比显得非常薄弱。

一、高校辅导员岗位管理现状

高校辅导员岗位管理横向拓展是相对于岗位纵向拓展而言的,纵向拓展是基于本系统的岗位要求,不断完善本系统内部的工作内容制度,提高本岗位内的各种管理和教育水平,针对的管理群体也是单一型的;而高校辅导员岗位管理横向拓展是指本科生辅导员和研究生辅导员等不同系统的辅导员岗位的管理内容和水平的合作与改进,更多地表现为不同系统间横向合作或合并的形式。

目前本科和研究生辅导员横向岗位间缺乏合作与联系,存在着业务断层。这种断层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仅割裂了辅导员间的业务联系,造成了工作衔接间的盲区,也造成了两个学生群体间的联系表现出结构层次上的松散甚至中断。

1、学术研究上

本科生急需切实可行的学术经验,研究生缺少接地气的机会。

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专业知识构建和认识水平上要相对高一些,具有更高的专业概括能力和视野。本科生尤其是对低年级和高年级两极来说,需要在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上进行适应性和过渡性的指导,而掌握这一资源的当数研究生群体最合适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视野与老师的高屋建瓴相比更加实际化,更加贴近于本科生的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学术经验才能够起到最好的对专业知识的适应和过渡,也使得这种适应最容易化。而在现实当中,由于辅导员岗位间的联系断层造成两个群体间的接触较少,很难在学术上进行沟通和交流。

2、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定位上

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存在着社会经验交流的障碍。处在两极的本科生往往具有更多的困惑,低年级学生进入大学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的自我价值的碰撞,高年级的学生在就业面前面临着最现实残酷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沉淀和抉择。由于岗位和业务断层的存在使得这种经验不能有效的传输,更多的是通过"民间"的较窄渠道进行,其覆盖面和效果都不理想。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诸如社会经验、价值取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等,研究生都掌握着最新的和切身的经历经验,这些远比本科生从课堂上学来得实际、实惠,但这些也都因为交流瓶颈的存在而被阻塞。

3、文化活动建设上

在学院文化建设中,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举办或相互邀请的活动少得可怜甚至基本没有。这样造成了两个群体感情上和认识上的障碍,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刻板印象。同时,这种割裂的联系状态也存在于辅导员和辅导员岗位内容间。本科和研究生辅导员长期以来形成了两个系统,缺乏彼此业务和彼此系统教育情况的了解,在学生培养的衔接阶段容易出现问题

4、资源配置上

高校辅导员由于岗位间联系的断层,造成学院资源无法共享,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

二、高校辅导员岗位管理横向拓展优势

1、有利于资源集约化管理

高校辅导员岗位管理横向拓展带来的最直接的优势表现在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上。两个不同系统间通过合作可以最大效用的利用和共享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辅导员岗位间的横向合作也可以节省出许多过渡性的工作和时间,能够减少一定的闲置岗位,引起其他相应部门或岗位的合作与合并。

2、增进学生间的直接交流

岗位的横向合作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群体,有助于打破系统垄断,促成不同群体间的直接对话和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更多的是经验性的交流和总结。在学术上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本科生适应和提高本专业知识结构和认知等,而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接地气,抛却空中楼阁式的学术研究模式;在自我价值、社会预期等观念层面上,研究生和本科生可以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在文化活动过程中,研究生得以丰富,本科生得以提高;岗位间的横向拓展同样也会带来学院辅导员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融洽学院关系。

目前研究生在学期间兼职辅导员或第二辅导员的形式,也是对高校辅导员岗位横向拓展的尝试之一。

3、促进学院建设整体化

辅导员岗位横向拓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业务上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形式上的统一和繁荣,更重要的是带来学院软件层面上的改变,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学院情感的提升,使学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由局部引发的量变会带来整体的变化,而这个关键的局部点就是作为连接上下的高校辅导员岗位。

当然,从一定程度上讲高校辅导员岗位管理横向拓展也会给高校辅导员带来一定的压力,对辅导员的要求也会有进一步的提高,但是这样的拓展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院整体性发展和高等教育间的衔接性发展,其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为此,高校辅导员岗位管理横向拓展应该成为高校辅导员思考的问题和值得尝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延港.王娟.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工作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2]赵一波.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3]张杰,王庚.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第5篇

[关键词]高职特色辅导员成长路径

[作者简介]陈方辉(1979- ),男,河南永城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等;王志凤(1972- ),女,江苏淮安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江苏南京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成长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FDY024,项目负责人:陈方辉)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75-02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本科院校辅导员比较,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其共性在于,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其特殊性在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要了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内涵,要具备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职业教育能力,能够引导和培养高职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因此,必须从优化工作模式、搭建专项平台、完善晋升体系、重构培训机制和发挥二级院系主导作用等五个方面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辅导员职业化成长路径。

一、优化工作模式,定位职业发展方向

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可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定位职业发展方向,体现核心职业价值。高职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大都是“包干制”,即一个辅导员负责一定群体数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事务。“包干制”使辅导员整日忙于琐碎又繁重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辅导员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优化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十分重要。

为优化工作模式,首先,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将其工作职责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资助育人、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向,辅导员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等,将其中的一个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定位职业发展方向。其次,以院系为单位,采取“一主多副,互为主副”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即:一方面,对于一定数量的学生群体,设立主辅导员,全面负责大学生日常事务和副辅导员的管理,同时设立若干副辅导员,分别负责一个专项工作;另一方面,主辅导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成为其他学生群体的副辅导员,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研究方向。“一主多副,互为主副”的工作模式把辅导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帮助辅导员确立职业发展定位和学术研究方向,促使辅导员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把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

二、搭建专项平台,培育职业文化氛围

优秀的职业文化氛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培养辅导员崇高的职业追求,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大都是由中专升格或合并而成,优秀历史文化沉淀较少,辅导员都非常年轻,缺乏职业意识和荣誉感,尚未形成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文化,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未能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尊重,因此,高职院校搭建辅导员专项平台,培养优秀职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搭建学术研究的平台。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处、团委、组织处、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设置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并且在课题申报、科研基金划拨使用、课题结题上给予政策上倾斜,鼓励辅导员申报科研课题,加强工作对象的研究,弥补自身专业理论的先天不足,促使辅导员重视自己的职业,形成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其次,要搭建进修培训的平台。高职院校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派优秀辅导员到名校、拜名师,参加进修培训,不断拓展职业视野,培养前瞻意识,巩固职业意识。再次,要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高职院校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员优秀教育成果评比、辅导员年度风云人物评比等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和表彰优秀辅导员,培养辅导员的荣誉感和职业精神。最后,要搭建实践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要建设周期性、制度化的辅导员研讨交流制度,组织院校和院系之间的工作交流与合作,培养辅导员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文化。

三、完善晋升体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完善的晋升发展体系,可以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路径,拓展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可以评聘专业技术系列,也可以评聘行政职级系列。”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晋升发展体系可以构建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制度,即:辅导员可以同时评聘职级和职称。在职级上设置1~4级岗,分别对应科员、副科级、正科级和副处级;在职称上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其岗位单列、指标单列、评聘单列,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评聘;同时,职级和职称的待遇要一一对应。这样可以使专业背景弱,但实践能力强的辅导员走职级评聘系列,成为实践型辅导员;使专业背景强,理论基础深厚的辅导员走职称评聘系列,成为专家型辅导员,真正实现制度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

四、重构培训机制,提升职业教育能力

培训是辅导员职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是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托。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辅导员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载体必须因地制宜,重新构建。

首先,在内容上,加强职业教育认知培训。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资助育人、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的认知培训,包括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和“顶岗实习”学习方式等内容,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教育能力。其次,在方法上,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辅导员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职业,因此,辅导员培训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根据工作实际和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培训方案,增加培训的吸引力,提升培训效果,提高辅导员职业技能。最后,在培训载体上,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训载体,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省高校辅导员培养和研修基地,利用其师资力量和优越的培训条件来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企业辅导员培训实践基地,选派毕业班辅导员以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员工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生产过程管理、人事管理与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实践中,促使辅导员积累更多的企业实践经验,形成全面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教育能力。

五、二级院系主导,突出人文关怀

二级院系是辅导员和学校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辅导员的直接领导部门,学校的诸多制度和措施也要通过二级院系来传达和实施,因此,在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中,必须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主导作用,突出人文关怀。

首先,二级院系要支持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工作安排上,要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一性和职业定位,不能让辅导员成为“万金油”;学术研究上,分管辅导员工作的副书记一方面要带领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要担任辅导员的科研导师,关心和引领辅导员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提升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其次,二级院系要发挥引导督促作用。正确地引导和督促,可以让年轻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最后,二级院系要形成辅导员的关怀氛围。尊重、理解辅导员,帮助辅导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氛围,可以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创造性,提高辅导员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第6篇

论文摘要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研究如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本文对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因素加以具体系统的分析,深化艺术院校学生管理方式,扩展艺术院校辅导员的发展思路。  

1 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调查显示,该艺术院校35岁以下的辅导员占到整体学院学生工作人员的60%以上。虽然拥有一支年轻化的辅导员队伍在艺术院校学生工作开展上有便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年轻化存在的问题。首先,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缺乏,应对学生青春期种种复杂的行为经验不足;其次,人生经历较浅,在艺术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能力不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就会显得较为薄弱,从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最后,在难以获得家长的信任,由于年龄的差距,在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很难赢得家长他们的信任与配合,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利。 

(2)学历层次不高。从学历结构来看,该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大多是大学本科生留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小。虽然学历高低不能说明工作能力强弱,但是在艺术高等院校的工作环境中,具备较高的学历则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学生是经历了十几年学习,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具有较高的智商水平,如果辅导员不具备广阔的知识、渊博的学术视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学历背景,就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交流,也无法站以一定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更无法赢得学生尊重。 

(3)职称和专业职务偏低。该艺术院校辅导员的职称往往依据教学系列职称评定办法执行,没有设定独立的职称系列,而做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大多年轻,还无法满足晋升职称专业职务的工作年限要求,所以辅导员的职称大多数都只是助教;同时,由于受课时、科研方面的局限性影响,辅导员想提高职称很难。所以,辅导员队伍中,初、中级职称和专业职务者占到绝大多数。这不仅严重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使辅导员感到心灰意冷,而且会使得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低下,职业归属感缺失。由此可见,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应该具有专业的职称晋升制度,以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要创新解决。 

(4)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该艺术院校的辅导员很多是留校本专业的本科生为主,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与学生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背景,对于学生工作不够专业,不能系统、专业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辅导员由于缺乏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正确的引导方式,总是刻板说教,不能以理服人;在心理辅导方面,辅导员缺少专业识别和解决学生心理方面问题的专业技能;在就业规划指导方面,辅导员缺乏掌握职场发展趋势、指导学生职场竞争的本领,只能处于在为学生提供少量求职信息、组织参加校园招聘会、办理毕业手续等较低层次的就业指导水平上。 

2 辅导员人员配备不足,后备人才培养专业缺失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不低于1:200配备辅导员,该艺术院校目前应该配备72名辅导员。而事实上目前该艺术院校辅导员数量是按接近1:300配备的,目前还比较大。由于辅导员带的学生数量多,日常性工作也就较多,工作压力大,学生工作的难以深入开展。另外,由于辅导员的培训学习机会很少,一般只经过短期的培训便匆匆上岗,参加工作后绝大多数人未能接受专门系统的训练,许多辅导员缺乏从事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业素质,较难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要求。目前,艺术院校辅导员后备人员主要由艺术教育专业来培养,但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满足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的整体要求。 

3 工作与待遇的反差导致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工作地位低、待遇水平低、职业认同感差是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普遍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有28.6%的人不满意自己的经济待遇,有19.1%的人不满意自己的政治地位,另外33.3%的人感到工作压力大。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最为广泛的接触学生,做最为细致辛苦的工作,但却难以获得相应的让其满意的社会肯定,个人的社会价值难以实现,致使其心理失衡,较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一些辅导员就有了离开工作岗位的想法。调研中我们发现,只有33%的辅导员准备走职业化之路,其他大部分都希望转教学岗位或从事其他管理工作。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学生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工作的质量,而待遇、收入和职称方面的问题则是造成该艺术院校内辅导员队伍人员留不下、稳不住的主要原因。 

4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艺术院校辅导员从业人员有一个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规划。而艺术院校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问题上则存在着一定的阻力,主要表现为职务晋升空间狭窄、后续发展空间不足。调研中发现,目前艺术院校的辅导员主要有三条出路:一是转岗成为专任教师;二是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成为职业化的辅导员;三是应聘学校管理岗位。但从现实情况看,这三条道路都很难走。首先,辅导员转为专业教师有困难。目前,艺术院校在选聘教师时,学历基本上都要求专业研究生,同时,由于辅导员平时要用大量的时间从事学生事务,缺少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致使专业的退步。因此,辅导员是进入专业教师队伍是困难的。其次,艺术院校专职辅导员要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成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职业就业规划、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才也存在较大难度。因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职业就业规划、教学管理等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必须经过长时期专业的学习与培训。而艺术院校绝大多数辅导员缺少相关学科背景,又缺乏相关学科系统的培训和进修,使得专业化程度受阻。最后,辅导员向管理岗位发展也存在困难。由于学校行政管理机制等原因,岗位流动较少,在职务晋升空间上也比较拥挤。这些因素都造成辅导员队伍很难由较好的职业发展,职业发展的后续空间有限,流动机制缺失。因此,要把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看作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过程,具体研究在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如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辅导员队伍应该“如何加强”和“怎样建设”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芬.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08(12).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第7篇

[关键词] 研究生 研究生辅导员 角色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教育部24号令)中对辅导员的定位是:“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具有思想多元化、年龄层次差别大、导师负责制等特点,这就为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一、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现状

在教育部24号令中规定,“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9年8月,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粤教工委思[2009]16号)(以下简称《办法》),其中要求“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高校应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教育部24号令和《办法》下发以来,省内高校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都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总体来看,各高校对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建设重点仍然是放在本科生辅导员队伍上,对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存在很大的模糊性。

1.研究生辅导员数量较少,缺乏一支成熟的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

教育部24号令规定按照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研究生专职辅导员数量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我校现有14个硕士点和2个专业学位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84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158人。根据学校研究生人数超过50人的学院配备专职研究生辅导员的基本原则,6个培养学院(教学部)中只设有3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除了研究生辅导员相对短缺外,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也有待提高,因为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辅导员由年轻教师或在读博士生兼任,即便是专职辅导员也存在着研究生管理经验不足、工作方法没有针对研究生的特点等问题。

2.研究生辅导员定位和职责不明确,导致教育、服务职能发挥不到位

目前,高校中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一般没有明确规定,常与研究生管理秘书的工作交叉或重复,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多以管理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另外,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专业点多,一个学院的研究生辅导员往往同时带几个专业、几个年级的研究生。而且在体制上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归属不明确,也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笔者作为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实际上承担的是研究生秘书的职责,带3个年级4个专业的研究生,虽然研究生总体人数不多,但日常管理工作细致琐碎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很难更好地顾及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更高层次的服务。

二、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研究生在高校中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多元化,社会阅历较丰富,有独立的思维和处事方式,这些特点决定了要采取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要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辅导员首先应该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明确角色,理清职责。

1.做研究生的朋友和知己

研究生群体有其特有的问题与困难,同时要面对学习、科研、就业、恋爱或婚姻、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研究生辅导员不能仅仅停留在与学生建立师生关系的层面,更应该与他们进一步成为朋友、知己,将教育方式从上对下的说教方式转化成为平等的引导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笔者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担任研究生辅导员,所带的研究生很多时候将笔者看成是他们的师姐,所以在工作中很容易和研究生像知己朋友一样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深刻地感觉到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对全面深入了解研究生的情况和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

2.做研究生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者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作为研究生辅导员,要想与研究生进行深入交流,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在学术方面有所专长,才能更好地让研究生信服,从而有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笔者在工作期间,始终没有放弃本专业的学习和科研,因为所带研究生(农学)与自己所学专业(管理学)分属不同学科,为更好的与研究生交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笔者经常向学院的导师学习请教,了解农学领域的科技前沿知识,掌握学院每位导师的科研情况以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和实验进展。如此不仅与研究生有了更多交流的话题,而且对他们应如何规划研究生三年的学习、实验、论文写作也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3.做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这样描述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作为研究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的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尤其应该率先垂范,拥有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对研究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笔者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严格要求自己,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为师的角度努力向能成为研究生榜样的方向努力;在为友的角度,也通过一些交流的机会,向研究生介绍自己读研期间在学习、科研、社会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在校期间获得省级优秀研究生称号的成绩和曾担任研究生团委副书记的学生工作经历,也使所带研究生对笔者所介绍的经验较为信服,对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4.做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师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通过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据一些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面对学习和科研的压力、就业和择业的压力、恋爱、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困扰等问题,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因为毕业论文、就业或感情等问题而自杀或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做好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就要求研究生辅导员不断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研究生从一入校开始就跟踪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为更好地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在担任研究生辅导员近两年的时间里,笔者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加强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和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以适应工作中的需求。据笔者了解,我校几乎每届研究生中都存在宿舍矛盾、实验室矛盾,毕业论文进展不顺甚至严重到无法参加答辩或答辩不通过,农科类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很难找到理想工作等情况,而这些问题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则很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笔者通过经常与研究生交流来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业、经济、心理压力等方面的情况,在学院、研究生处、导师的帮助下对本院研究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及时和有效的处理。

5.做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毕业寻找工作也存在诸多困难。而且研究生就业和择业有更多的问题与困难:研究生普遍年龄偏大,一般都已进入婚恋年龄,有的已经结婚生子,因此毕业择业时,还要考虑未来工作与家庭安排的关系;作为高学历群体,研究生普遍期待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工作,有时会陷入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研究生在校期间主攻科研,一般不像本科生那样重视社会实践和实习,在择业中可能比本科生更缺少相关的经历。因此,研究生辅导员应当从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出发,从研究生入校开始,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学习、科研之余积极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的锻炼;帮助他们疏解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压力和心理问题,勇敢面对竞争与挑战。我校已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研究生还未设置相关的课程。并且学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每学期会送申报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的本科生辅导员到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指定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但对研究生辅导员,学校还没有提供相关的培训指导。由于研究生的特点,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也需要更高的水平,但由于缺少专业培训,笔者目前为研究生就业所作的也只是提供就业单位信息和就业政策的指导,还未能为研究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这也成为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6.做研究生的服务者

高校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本质就是要坚持为学生服务。作为与研究生联系最多的辅导员,要以研究生为本,真心诚意地为研究生服务,做好研究生与学校、学院、导师、任课教师、家长之间的联系工作。从关心研究生的政治进步入手,全方面地关心他们的科研、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校提出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关爱、更多交流和更多激励”。笔者在工作当中,认真为研究生服务,除做好常规性的工作外,主动了解研究生的需要和困难,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即使解决不了的或没能很好解决的,也会及时给予反馈和说明。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2]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粤教工委思[2009]16号).

[3]唐玉红,范朝兵.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2):96-98.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第8篇

关键词:城市型高校 双师型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86-02

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定位为学生的“政治领路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将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辅导、人际关系处理等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和职业发展的工作也纳入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城市型高校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所在城市,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均应紧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其培养目标。[1]作为城市型高校的辅导员则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市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其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城市型高校加强“一专多能”的辅导员培养和“双师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1 “双师型”辅导员的内涵

目前对“双师型”辅导员内涵和标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双师型”辅导员的概念最早由三江学院陈万年校长提出,他认为将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合并一支既懂实务、又懂理论,既能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在思政课课堂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上做好工作的“双师型”队伍[2]。王国忠认为“双师型”辅导员既是“传道、授业”的理论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也是学生“解惑、服务”的生活导师[3]。淮北师范大学的谢红霞结合自己多年的学工经验,从职业资格上对“双师型”辅导员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她认为“双师型”辅导员除了具备高校教师资格以外还需具备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某种专业执业资格,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4]。

结合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角色定位,笔者认为,“双师型”辅导员是指同时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能力和多项有助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能力和实战经验的辅导员,如图1所示。这里不仅包含心理健康咨询等能力还应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实战经验,如在旅游管理专业引进具有旅游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辅导员,以帮助学生尽早的了解专业和行业,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2 “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三江学院的周更生从国家战略、辅导员的职责以及民办高校的特点等几个方面研究了“双师型”辅导员的培养及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以及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均有重大的意义。

2.1 “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需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其和转型期,高等教育改革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突破口,结合产业需求,尤其作为城市型高校,应立足地方社会经济需求,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就对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辅导员既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也是管理队伍的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建设“双师型”辅导员队伍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相关文件的体现。

2.2 “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学生成才的需要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大学生需要角度的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研究”对10所高校的调研报告,当代大学生最希望能够从辅导员处得到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与规划、学业三个方面的帮助和指导[5]。在对辅导员的职责期望中,帮助和指导分析就业形势和本专业的就业行情排在首位,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解答思想上的疑问。在对辅导员的专业期望调研中,51.9%的大学生期望辅导员的所学专业与自己相近或相同,这说明,他们期望在平时和辅导员的沟通和交流获得更多的专业方面的指导,而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背景也使得沟通更加畅通。因此,从学生期望的角度,“双师型”辅导员更加能够满足学生成才和成长的需要。

2.3 “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教学和科研被视为高校的核心任务,而思想政治和学生管理被认为是辅助工作,使得辅导员工作缺乏成就感和自豪感,自我定位不清,部分辅导员甚至出现职业倦怠,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和跳板,通过学历和职称提升进行转岗。从而导致辅导员工作不够深入,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为了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出现的新的问题,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构建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也明确了辅导员的晋升体系。

“双师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大举措,是强化辅导员队伍能力与素质的关键。同时,它也促使辅导员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合理地进行自身的职业规划,专心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学生工作方面的专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城市型高校“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成都学院作为城市型高校,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大力推进“双师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保驾护航。

3.1 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

成都学院将辅导员招聘过程中,对候选人员进行分类遴选,将专业、工作经历、执业资格等列为考核范围。在分配到各个院系的时候,每个学院均安排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辅导员,尽可能根据其所学专业和所从事过的行业安排到相关的院系。如将具有中级导游职业资格的人员安排在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将电子专业的人员安排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3.2 构建辅导员培训交流平台

成都学院通过主题讲座、分组讨论、外出交流参观、素质拓展、实践活动等多项种形式,构建了辅导员培训交流平台。定期举行心理健康咨询、主题班会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学风建设、校园安全、集群事件、舆情处理等方面的讲座,与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辅导员交换学习,举办素质拓展训练,有效地提升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各学院安排专项经费鼓励辅导员参与专业相关的培训,如旅游文化产业学院每年安排辅导员参加中、高级导游员以及咖啡师、调酒师等培训。

3.3 鼓励辅导员参加科研和社会实践

为了提升辅导员的科研和实践能力,成都学院利用其社会服务平台,吸纳辅导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企业、社会的科研项目中,并在校基金项目中专门列出辅导员专项,以鼓励辅导员从事科研工作。目前绝大部分辅导员均参与到统筹城乡教育研究中心、廉政建设研究研究中心、性社会学与学校性教育研究团队、学生发展研究团队等研究平台中。另外,成都学院紧密联系地方,由辅导员团队承接四川省、成都市等政府部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旅游文化产业学院辅导员团队承办四川省文明办的“美德少年四川行”活动。

4 结论

“双师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提升辅导员服务能力,实现辅导员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有效渠道。成都学院通过建设“双师型”辅导员队伍,为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光.城市型大学的初步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6-69.

[2] 魏圆圆,樊育红.大力建设“双师型”辅导员队伍[J].新西部,2012(17):39-40.

[3] 王国忠.高职院校“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