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冀教数学论文

冀教数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3:54

冀教数学论文

冀教数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教育一体化是重要内容之一,其在整个过程中将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目前形势下,构建京津冀区域教育治理结构、构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打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进一步缩小三地在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内高职教育均衡发展,将是京津冀三地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探索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改革的众多路径之一。

1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中,北京所拥有的高校数量、教学资源及其影响力,均居全国首位。天津高校在国内高校中也有相当的地位。而河北省,无论是所拥有高校的数量、教学资源还是影响力,则都处在较低的地位。可以说,京津冀在院校数量、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很严重的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京津,每百万人所拥有的大学数量分别是5.22和4.18,而河北省只有1.47。国内百所名校中,京津分别拥有15所、2所,河北拥有2所。在国家211院校中,北京有26所,而河北省只有1所,且位于不在其行政管辖范围的天津市。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河北省考生要想升入国内名牌大学,只能选择省外院校,而且名额配比极其有限。名校的稀缺和优质教学资源的不足,阻碍了河北人才在本省发展的空间,也进一步影响了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截至到2014年初,京津冀三地总共有109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约82万人,毕业生人数为27万人,年招生人数约26万人,分别占全国综述的8.4%、8.47%、8.89%和8.17%。以上数据表明,京津冀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培养区域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京津冀分别拥有高等职业院校25所、26所和58所,所拥有的国家示范性院校、国家骨干院校6所、4所、13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京津两地发展水平处在全国发展的前列,而河北省则处在全国中下游的水平,部分指数仅仅是北京市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水平。

2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内经济总量快速发展,区域交通一体化取得重要成绩。但是,在京津冀在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难挑战。

2.1行政壁垒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京津冀地区有明显的行政壁垒和行政属性,这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相互封闭,教育资源没有达到共享;缺乏合作与交流,使得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合作的局面难以实行。由于缺乏区域大局视野,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上不能体现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难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要求。导致目前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实现优势互补,反而在许多方面形成对立,各地区之间处于分割状态。

2.2缺乏统筹管理的合作机制

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中,办学主体存在多元化、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主体多元化的现象,办学主体有相关委、办、局或者企业。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将多个办学主体融合到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统筹管理机制是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2.3缺乏协调和激励机制

京津冀三地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各有特色和优势。北京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在全国高职院校发展中最富特色,而河北省则拥有丰富的学生资源。理论而言,三地应该可以实现互利共享,办好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但事实上,京津冀三地往往只追求自身的利益,引发利益冲突,导致在合作中出现不和谐音符。另外,由于地方本位思想的作祟,京津冀三地的教育资源市场还处在封闭状态,没有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没有对河北省起到辐射带动作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京津冀应尽快建立协调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

要有效解决京津冀在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的各项难题,需要政府部门、主管机构、教育活动的主体等共同参与,贯彻协同机制,走创新路径,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实现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3.1政府牵头,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在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政府居于主导地位。三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树立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勇于打破行政壁垒观念的枷锁,淡化传统地方行政区域观念,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开放包容的心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京津冀区域内优秀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其次,京津冀三地政府还应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深入而有效开展交流、沟通,共同筹划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探讨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定位京津冀三地政府机构在推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进而形成区域内高等职业教学协同发展规划。

3.2打破行政壁垒,争取多元办学主体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区域的整体利益,因此应打破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三地间展开高等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在观念上,要改变以往的固有认识,在行动上,要敢于打破行政和区域壁垒的束缚。我们要把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更要用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手段,来切实推动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而不仅仅是京津冀三方面的事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应该争取包括京津冀三地政府机关、教育机构、相关委办局、企业等办学主体对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支持

3.3政策引导,推进区域合作

国内外经验证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政府通过“有形的手”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引导、规范、调整市场主题的合作行为。目前,京津冀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方面仍然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这是制约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外区域职业一体化经验,应该尽快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加强对职业教育块区域合作的引导,并给予相应的支持。京津冀地方政府应在具体的政策、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相关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同时,应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合作专门机制,合理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3.4认同合作理念,明确合作目标

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最大障碍于合作理念与目标认同。京津冀不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领导层必须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以更宽广的视野制定经济社会规划,寻找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战略契合点,追求共同发展的长远利益。以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促使每一位京津冀公民都能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北京市应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强劲态势,主动发挥协同作用;天津市应立足本地产业需求,主动寻求区域合作;河北省则应基于人口优势,主动承担京津职业教育资源的转移。既要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也要引进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三地密切配合与实质合作,精心打造实体性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获职业教育联盟,不断将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成为世界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同时,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课程等,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5政府推动,加强交流与合作

为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发挥其最大价值,我们应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共享。因此,可以由京津冀共同设立专门机构,促进三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推动区域内高职院校见开展有效的沟通合作,彼此展开联合,为建立和完善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合作机制探索新的道路。在实际展开工作时,特别要促进高职院校之间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以便使京津优秀的资源,如教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等得到有效的利用,开展院校间在人才培养、科研课题项目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冲破行政区域间、高校间的壁垒,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为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另外,政府应扮演好“推手”的角色,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京津冀区域内出在不同办学层次和水品的高职院校间建立密切管理,实现院校的配对和帮扶。拥有优质教学资源的院校,要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河北省有关院校展开帮助扶持,促进其发展进步,实现一流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3.6成立研究会等组织,建立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发展机制

为了促进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应成立相关研究会、协会等组织。可以成立由京津冀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院校的院长和校长组成的“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协调与合作协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规划设计、专业建设规划、教材和精品课建设规划等。成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促进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召开各类学术研讨会,为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3.7科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

由于人口、发展空间、物价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京津两市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而且其扩建成本不菲。而河北省各城市发展规模有很大的潜力,有能力承接京津两市部分院校的外迁或扩建。因此,河北省要积极主动地调整政策机制,努力接纳北京市、天津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而实现优化京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协调均衡京津冀区域内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内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目的。除此之外,京津冀三地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并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形成三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全面展开,但在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却仍是缺乏的。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统筹规划,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打破此障碍。除此之外,还要在有关的人事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进行有效改革,从而为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提供制度保障。另外,京津冀三地政府还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有效宏观管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院校的办学自,建立由国家统筹规划的面向社会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3.8规划统一,建立保障机制

目前,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处于非制度性阶段,导致三地合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供给。由于各行政区所追求经济利益不同,造成地方性职业教育法律规则各异,不符合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因此,京津冀三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通过平等协商等途径,共同拟定地方法律规则,构建与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完善相关合作规则,严防地方政府及职业教育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而毁约等现象的发生。建立相应的合作激励制度,对跨区域合作主题实施一定的奖励政策,调动三地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合作积极性。明确职业教育合作各方的权力与义务,增强区域职业教育互动性。可以依照美国学区制,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委员会,专职督学,负责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总体规划、监督、评估等,保障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郭秀晶,桑锦龙,高兵等.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行动研究与战略构想[J].北京教育(高教),2010,(12).

[2]吴岩等.高等教育强国梦——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庄士英,周俊琴,崔艳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现状分析[J].党史博采,2009,(11).

冀教数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流 空间联系 京津冀城市群

一、引言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京津冀城市群包含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11个城市,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变的众多要素流中,经济流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流的强度方向以及空间分布是否合理,对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济联系强度模型

经济联系强度,反映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周边城市对中心城市辐射力的接受能力。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公式,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将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间距离三个因素考虑在内。

(二)要素流的方向

衡量城市接受的经济辐射强度的大小,本文利用经济强度隶属度来分析要素流的主要作用方向。

■ (2-1)

■ (2-2)

■ (2-3)

其中:Eij表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Ei表示城市经济联系总强度;Pi和Pj表示两个城市的人口数;Gi和Gj表示两个城市的GDP;Rij表示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其中:Eij表示城市i和城市j间要素流强度;Ei表示城市i的要素流总量;Wij表示i城市对j城市的隶属度,表明研究的两城市的要素流强度占i城市要素流总强度的比重,数值越大对外联系度越高,数值越小表明对外联系度越低。

三、京津冀经济流分析

根据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计算京津冀城市群2010年~2014年经济流强度数据(如表1)。对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流进行时序研究可以看到,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两个重要的增长极,北京市经济流总强度在京津冀城市群的总强度中的占比维持在24%~25%之间,天津市经济流总强度占比维持在21%~23%之间,北京市和天津市的总强度占比在45%~48%之间,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北京市和天津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河北省的11个城市中,廊坊市经济流强度一直在河北省排名首位,唐山市、石家庄市和保定市的经济流强度随着时间推移开始超过1000,但过半数的城市其经济流强度仍未超过1000,和北京市和天津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1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2010~2014年经济流强度

根据经济流隶属度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间的经济隶属程度,以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间的经济隶属为例,计算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经济隶属度,如表2。以北京作为核心城市研究城市间隶属度,北京市―天津市间的经济隶属度最高(35.04%),说明天津市接受北京经济辐射的能力最强,其次为北京市-廊坊市,其隶属度为32.42%,河北省各地市中,廊坊市以优越的地理位置,接受北京市经济辐射的能力最强,显著优于河北省其他各市。以天津作为核心城市研究城市间隶属度,天津市―北京市间的经济隶属度最高(37.42%),说明北京接受天津经济辐射的能力最强,其次为天津市-廊坊市,其隶属度为29.36%,廊坊市仍然是河北省各市中接受天津市经济辐射最显著的城市。整体来看,京津的经济联系属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间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表2 2014年京津两地经济隶属度

四、结论

以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流强度和经济隶属度两个角度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空间联系。根据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在2010年~2014年间,北京市和天津市经济流强度占比排名前两位,并且京津两城市经济流强度占比呈现增加趋势,说明京津是京津冀城市群中两个重要的增长极,河北省冀东的地区经济联系高于冀中南地区,冀北地区的经济联系最弱。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联系差异较大;从经济流的作用方向来看,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联系随着时间推移,一直是京津冀城市群中最为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河北省各城市中,廊坊市和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经济联系最密切,和河北省各市相比其经济隶属度最高。

参考文献

[1]李王鸣.基于城市空间要素分析的浙中城市群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3):295-301.

[2]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25(2):222-232.

冀教数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现状;困境

一、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之间行政地位对峙,三地之间相互封闭,各地拥有教育资源发展其独特教育。如北京,拥有全国55%的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其定位于引领全国,面向世界。这『必然使北京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区域发展当中,也就是说首都意识要强于京津冀区位意识。据2005年统计资料显示,河北除了在专科院校方面比较占优势外,在其他方面基本都处于劣势。专科院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北京20所,河北57所,河北是北京的2.85倍;研究生培养机构(包括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北京115所,河北17所,北京是河北的68倍;本科院校北京57所,河北29所,北京是河北的近2倍;在其他方面也存有较大差距。其次师资力量的差异。三省市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本科、专科、独立学院)的教职工数量,北京是河北省的1.1倍,天津的2.1倍;北京专任教师的数量是天津的2倍,比河北多6118人。二是师资力量的差异,以2004年河北天津的师资情况作比较,河北全省普通高校教师中有硕士学位的有535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763人,在高校工作的两院院士有6人。天津全市普通高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46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达到2271人:在高校工作的两院院士达到20人。再次三省市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不均衡进一步拉大高等教育差距。一是体现在三省市在“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上。2005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京津冀分别是21.71%、20.34%、21.21%,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分别是16.60%、16.55%、20.20%,增长幅度分别是5.11%、3.79%、0.95%。从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增长幅度是最低的,低于天津2.84个百点,低于北京4.16个百分点。二是体现在三省市政府在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上,2005年与2004年相比,北京、天津都在增加,而河北省则在减少,居然减少了23.04%,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也减少了5.66%。

二、区内高等教育一体化缓慢发展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滞后

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比较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缓慢发展,是与思想认识的滞后和重视程度不够密切相关的。首先京津冀地区由于长时期受到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商业”文化色彩比较淡漠,以感情和关系为中心的社会效率远远超出以建设和发展为中心的经济效率,市场经济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并未得到充分普及。其次,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梯次推进战略也未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概念并提到思想认识高度,始终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再次,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欧美成功经验及“珠三角”、“长三角”的迅速崛起都给我们很多启示。近几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呈快速发展趋势,尤其是“首钢”成功搬迁及河北曹妃甸工业园区迅速建立,都是中央及三省市政府重视的最好例证。但如何利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区内优越的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区内高等教育一体化,使高等教育一体化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二)行政壁垒障碍

京津冀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带有明显的政治属性,“京津”为直辖市,尤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思维方式影响,无论当地政府还是百姓都形成各自根深蒂固的行政壁垒观念。虽然河北省紧密环绕京津两市,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却有着很深的行政界限。所以,行政壁垒观念的泾渭分明,导致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各自为政,致使区内高等教育谋求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难以形成。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之间行政地位对峙,三地之间相互封闭,各地拥有教育资源发展其独特教育。如北京,拥有全国55%的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其定位于引领全国,面向世界。这必然使北京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区域发展当中,也就是说首都意识要强于京津冀区位意识。因此区域“壁垒”障碍致使目前在区内高等教育一体化方面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也没有统一,基本处于条块分割状态

除上述两方面原因外,京津冀高教资源差距成为一大原因。环渤海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密集,所拥有的大学数量,相当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总和。但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其中北京是全国最大的教育中心、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天津也具有发展高等教育的独特优势,而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实力是比较弱的。

三、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对策建议

冀教数学论文第4篇

摘 要:该文对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关系展开基础理论及实证研究,并分析了京津冀三地近5年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发展的各类相关数据,从而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劳动力资源协调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区域经济 人力资源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08-04

1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分布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必须有与之发展需求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即劳动力作为保障和推动力。

1.1 基础理论研究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早在1935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对三次产业进行了明确划分,标志着产业结构理论雏形的确立。

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阐述了劳动力的分布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变化规律,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很好地验证并进一步深化了配第在17世纪提出的经济理论观点,为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被人们命名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对“配第―克拉克定律”进行了丰富,在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入手,深入研究,发现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及其劳动力的分布比重逐渐降低,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及其劳动力的分布比重随不同国家情况呈现大体不变或上升的趋势。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元结构发展模式”认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部门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组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传统部门会产生部分剩余劳动力进而向现代部门转移,现代部门的发展扩张促使过剩的劳动力逐渐被消化吸收,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1.2 实证研究

大量的理论研究表明,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分布与调整与其劳动力的组成、分布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稳步发展。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我们也看到地域情况的千差万别,很难得出统一的结论。韩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验证了我国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对就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盛婉玉对1985―2008年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演进展开实证研究,分析其协调互动关系。雷原构建了三大产业技术选择、劳动力产业间分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运用我国1991―2011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扭转劳动力产业布局有利于经济增长。张同权等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源结构的差异进行研究,论述了三大经济区人力资源跨区流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2.1 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及其就业人员分布

由图1可见,2010―2014年间,京津冀各地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逐年递增,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例较低,五年平均值分别为1.38%、0.8%、12%。但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例差异较大,从平均值看,北京的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最大,为76.5%;天津、河北地区的第二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51.3%和52.35%。

由图2可见,2010―2014年间,京津冀各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逐年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出现了先涨后降的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2011年、2013年、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增。从平均值看,北京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最小,为5.2%,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最大,为75.6%;天津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8.8%、41%和50.2%,河北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最大,占到地区总就业人员的1/3以上。

由此可见,京津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地区总就业人员的比例与各地区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有一定相关性。而河北的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与产值比重相差较大,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与其产值比重相当。

2.2 人力资源城乡结构和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京津冀经济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2014年,河北的城镇居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平均值为46.89%左右,远低于京津两地城镇居民人口比例的86.226%和81.12%。京津冀三地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京津两地情况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的情况比较严峻。以2014年为例,河北省超过1/2的就业人员是初中文化程度,再加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业者,占总就业人口的71.8%,高出全国5%~6%,京津两地该数据是24.3%和46.2%;河北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13.38%,大约是北京的1/4,天津的1/3。可见,地区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与该地区人口城乡分布及三次产业的社会贡献率息息相关。

2.3 地域间人力资源的流动供需情况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按现住地和五年前常住地分的人口统计,迁移至京津的众多省外人口中,河北所占比例最大,约21.39%和23.41%,可见河北省是京津两地的主要劳动力输出省份。纵观该统计数据,从北京迁移至河北的人口数,大约占北京迁出总人数的19%,远超过迁至其他省市的数量。天津迁移至北京和河北的人口数,位居各大迁至省市前两名,占天津人口迁出总数的25.5%和12.8%。可见,京津两地迁出人口比较青睐于河北,同时天津的劳动力更加意向北京的劳动力市场。

3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研究

3.1 京津冀协同发展方向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方针,确定了协同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及三省市的功能定位。《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使其成为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将致力于“一个基地”即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三个区”即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发展。河北发挥重要的腹地支撑作用,发展重点在优化区域城市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网络交通一体化建设和生态涵养环境保障等方面。

3.2 京津冀人力资源分布特点

拥有全国人口数量排名第六的河北省,及位居全国城市人口数量前五名的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使得京津冀地区的人力资源在总体数量上相对充足,但各地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差距很大。京津两地大专以上就业人员数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受教育水平越高,就业人员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越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北京,北京就业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6倍,而河北大专以上就业人员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现象与三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教育资源、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具有直接的关系。同时,我们也看到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且基于三地间地缘、人缘的优势条件,可以通过有效、健全的机制,大力提高各层次劳动者在区域内有序、健康流动。

3.3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要求

在“大区域合作共谋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对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统一。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出发,出台区域人力资源长期发展规划,设定科学的、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资源丰富、层次合理的人力保障。第二,人力资源制度的统一。区域内建立和执行统一、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度,便于三地各类人力资源的长期发展和流动。第三,人力资源培养的统一。统一规划、分配区域教育资源平衡区域教育投入,提升区域内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四,人力资源保障的统一。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体系和制度,鼓励作为有益补充的各类商业保险的发展,为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提供平等、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素华,孔燕然,董凯静.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劳务协作分析[J].学术交流,2012(2):80-83.

[2] 韩燕,胡强.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人口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研究[J].西北人口,2012,33(3):121-123.

[3] 马海龙.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利益协调机制构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3):90-96.

[4]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经济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15.

冀教数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冀商;历史渊源;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刘璐(1993-),女,河北肥乡人,河北师范大学2014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李占萍(1970-),女,河北康保人,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职业教育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7-0092-05

冀商,即河北商人,是指从河北走出去到外地经商的商人[1]。同其他各地商帮一样,冀商也经历了兴起、发展、昌盛、衰落四个阶段。通常我们所说的冀商商史,是指始于清,发展鼎盛于清末民初,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段历史,人称“百年辉煌”。历史上的冀商,其经商之道及职业人才的培养可为职业教育提供些许借鉴;2015年河北省召开的首届冀商大会,标志着对当代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切实的利益关系,因此,本文梳理了冀商发展的历史脉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冀商的历史渊源

我国商业历史悠久,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商帮代表,有以乔家大院为典范的晋商、冠以红顶商人之称的徽商。相对于晋商、徽商而言,冀商的名气却远不及如此。虽不及其它商帮名气大,但是论及实力,冀商还是毫不逊色的。在河北商史上,冀商的主体主要指这三个帮:一是远到东北一带闯关东经商的“老呔帮”;二是远到蒙古双方货物互换为主“张库帮”;三是以特产经营及特色品牌为主的“冀中帮”。

(一)老呔帮

“老呔帮”是三大帮中最具实力的一个,也是“第一帮”。康熙字典中将“呔”字注释为:“南人詈北方人为呔子。”其引申意思为说话带有外地口音[2]。因说话带有外地口音,故东北人给到当地经商的河北商人一个统称“老呔儿”。

清乾隆年间,乐亭县刘石各庄的农民刘新亭得知,东北龙湾一带开垦荒地,急缺农具以及日用品,于是决定闯关东搞长途贩运。令人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一举动,使他开创了今后的“老呔帮”。据乐亭县志记载,刘家在东北和关内所开设的商号范围极广、数量极多,至光绪十五年已有30余处[3]。在刘新亭经商成功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多乐亭周边一带的人走上了去东北经商致富的道路,自此,“老呔帮”逐渐形成。

老呔帮的主要功绩就是开发东北,经商是乐亭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这句民谚十分流行[4]。自清初起就有乐亭人闯关东经商。他们先从小本生意着手,从而发家致富。有“京东第一家”之称的汀流河刘家,其祖先就是乐亭经商者的代表之一。

提及刘家创业,其历程非常艰辛。刘家始祖刘新亭大约在清朝乾隆末年开始创业,发迹于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在当时有一首民谣这样来歌赞石各庄刘家创业史:“石各庄影匠窝,丰庄赶大车。炉上叮当响,洼里跟着学。”其大意是:刘家在石各庄养皮影戏班,有多名“影匠”,因此称之为“影匠窝”。刘家利用东北“开垦招荒”形势,闯关东经商。炉上村铁匠炉负责打制农具,为东北供应;丰庄组成车队,将农具运输到东北;洼里也跟着跑起运输来。所提到的事都为刘家经商发迹奠定了一定基础。他们去时运输农具,返程时捎载那边的特产,这种经商模式使得刘家生意蒸蒸日上。到了清末民初,在沈阳、哈尔滨、吉林等各大城市,刘家均有自己经营的商号,在那时达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乐亭等地同乡人也都效仿,很多人因此发财致富。刘家在东北各大城市经营范围十分广泛,最初,刘家只是贩运耕种农具、布匹、和一些杂货,随着其经济实力逐渐强大,发展成为了百货公司,到了后期,他们开始经营钱庄、银行,一度在商界炙手可热,为人们所熟知。

(二)张库帮

“老呔帮”是冀东人远到东北一带闯关东进行经商,而仍有部分河北人(诸如束鹿、深州、饶阳、南宫等地人)则利用起本地地域优势,将他们看重了那条始于张家口、终于蒙古草原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线,以此来作为生活的依靠。在电视剧《大境门》,它讲述了以张家口巨商王瑞昌为代表人物的一代冀商的奋斗故事。其中,有一个情景是这样的:清末民初,天气十分恶劣,在陡峭的峡谷中,张家口蔚县商人王瑞昌正押车行走,突然从对面冲出劫匪……。电视剧中所指的那条道即为张家口通往蒙古草原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线――张库大道。这条商道形成于汉唐时代,兴盛于清顺治元年。那年,正赶上清政府修筑大境门,全面放开对蒙、俄的贸易。束鹿等地河北人正是在此商机带动下,踏上“张库大道”远到蒙古进行货物贩卖,自此,冀商“张库帮”形成。

当年的“张库帮”主要是将自己带去的产品与蒙古人的当地盛产进行交换。到达目的地后,一般都是搭上帐篷,等着将带去的这些产品,诸如烟、糖,以及蒙靴、烟袋杆等日常用品,还有珊瑚、玉器等之类的“细货”,与蒙古的牛羊马匹进行交换等。据说,一只羊只需用一包烟……数倍的利润使得张库帮长期地经营着。

(三)冀中帮

惠济京津和物流天下之业绩主要是由冀中帮创建的。河北环绕京津之间,河北商人利用地域优势以及特产特色,进行经商活动。“冀中帮”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其三:一是交通便利;二是产销需要;三是产品优质[5]。

“冀中帮”凭借优质的特产,四海经营。比如以保定特产居多的有:安国药材、高阳棉布等。除特产外,还有河北人创建的一些特色品牌:像“东来顺”、“全聚德”等。

二、近代冀商与职业人才的培养

冀商史上,乐亭人闯关东经商的成功以及他们所流传下来的故事,铸就了冀商百年辉煌经商史,一批商业骄子诸如刘新亭、武百祥、孙秀三等将永载史册。本文以武百祥及其所创建的同记为例,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出发,结合职业教育理论,深入挖掘冀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积极学习先进,注重人才培养

作为一个商人,武百祥的经营思想、经营方式十分革新。他在经营方式上,打破旧商业的传统,试图推陈置新,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模式,大胆学习外国经验。1907年,武百祥善于捕捉商机,开始制作一种流行的英式鼠绒皮毛帽,并聘请有经验的毛皮匠负责剪裁。1911年10月,他亲自去天津置办货物,并在外国租界处学习其经营方式,此外,他还曾到江南和日本进行学习。武百祥不仅注重自身的学习,而且还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1920年,他到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和日本各大城市等地考察参观学习其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在此期间,他还曾派员到西欧一些先进国家,诸如到苏俄、波兰、德国、瑞士等地进行工商业的学习,并在国内国外设立多个办事处。武百祥在学习先进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商业所处的地位,带动商业进行一系列革新,开创了诸多商界先河。

武百祥指出工人自身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缺欠:知识缺乏,技巧不足,思想差缪[6]。因此,关于人才培养过程,武百祥在《劳资冲突之我见》中在简述办理工厂之现况时提及。现将涉及教育方面呈现如下[7]:

教育:每周学徒入教育班读书三小时。(现有十六班,共六百五十人),教育班分两种:一种是专门的,分科教授。普通教授,是平民书信,公民常识,三民主义等。专门教材,针织科有纺织学、算术。木工科有绘图,算术。缝纫科有图案等。休息场游戏二小时。

集会:每礼拜六晚七时例会,智育演说(请人演说),礼拜日早八时歌咏会(学习诗歌),早九时朝会(训育部主办),下午一时齐赴礼拜堂听讲,礼拜日晚七时德育演说(宗教演说),每次晚会有电影助兴。

训育部:管理工徒,灌输智识等。

青年会:经理集汇书报教育并德智体群四育。

武百祥先进的商业革新精神以及注重人才培养、善于利用人才优势做法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多启发。他十分注重对学徒的各方面教育,有分科知识的教授,即专门性质,也有普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强调学徒德智体群四育的发展。当前,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一种教育类型,尤其应注重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用人有着紧密关系。相对于普通、简单多重复的劳动,企业更愿意招一些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经过一定培训合格的服务型人才。为此,职业教育应注重人才培养,避免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成为常态,缩小企业用工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差距,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的对接,真正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二)丰富职工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武百祥不仅注重人才的培养,而且还非常重视职工的福利待遇。武百祥认为没有素质好的工人,工厂很难搞好[8]。所以,为了工人的知识和素质修养得到提高和升华,他提供了很多有利有益的举措。在同记,为商店店员和工厂工人提供宿舍;为了使员工看病方便,在同记设有医院,并实行免费医疗;除此之外,还设有浴室、理发室等生活保障设施;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在工厂设立了俱乐部、图书馆、游戏室等设施;为了使员工得到更好的身体锻炼,还设有体育场、运动场等。这既为员工提供了方便,也使得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种种上述举措,表明一个企业强大发展的背后,不单需要职工过硬的专业技能,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是一项必要的因素。这与其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相关。在当前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以及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更应面向大众,尽可能使更多工人、农民及待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增强企业、乡村技术技能积蓄,提高从业人员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关注职工教育,重视企业文化氛围

为了提高工人素质以及受教育水平,武百祥将同记工厂内部组织分为厂务部和训育部。其中厂务部下设各个科室及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管理;训育部下设职工青年会,由6个部组成。即:德育部、智育部、体育部、群育部、艺术部、妇女部。职工青年会是由工厂训育部直接领导,具体组织形式如下图[9]:

图1 训育部组织机构

职工青年会所组成的组织机构,在活动目标方面清晰明确;活动内容详实,既有促进职工专业方面的活动,又有文化常识性活动等,如工业研究、工业演讲、工人教育班、主日学等。活动形式多元,如厂事讨论会、常识演讲、歌咏会、游戏室等,注重研究、讨论、演讲、娱乐、运动于一体;人员配备恰当合理,不同活动有相应的岗位人员负责,设有会员、教员、主任、指导员、值日员等。生活保障齐全,设有养病院、浴所、膳堂、宿舍。该组织机构全面完善,岗位责任落实到人,极大的促进职工发展。

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既对职工进行了生产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又使得职工的精神能力改进有一定益处。武百祥在《五十年自述》中对学徒施行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这样写道:“没读过书的学徒们,到现在不但能唱诗、能看书、能写信,而且每星期还能出一张‘工人周报’[10]。”武百祥还对领袖和店员在学问方面进行了特别要求。他在《大罗新政策》中写道:“商业上的教育,固是商人的利器,然而要仅受学校的教育,有书本上的学问,而无切实的经验,必难得其实用……要想在商业界占一位置,除此常识之外,更需要有特别的学问,非是从书本中可以找到的,也不是印板式的,代代相传的,乃是由于苦心经历积渐而得的经验”[11]。对于店员来说,他指出“一般普通店员,其受学校教育不过二、三年,或四、五年,如欲使其成为优秀的店员,当然还需要一番训练[12]。”主要通过课本讲授加之经验训练。可见,在那时商业职业教育就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的锻炼。此外,当时武百祥也很重视企业的文化气氛,花重金聘请文化名人为“同记”特别店员,旨在更好地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那时武百祥对于员工在商业教育上要达到的要求,对于如今的职业教育来说仍然适用。职业教育旨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课程方面,把握好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一方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实践锻炼,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活动方面,多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

(四)创办学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武百祥因自身只在家乡私塾里读过四年书,深切感受到没有文化之苦,因此他为了让更多下一代免受其苦,在家乡乐亭及哈尔滨创办了学校。在1912年,在家乡乐亭县创建了赵滩小学。1918年,与人共同筹款筹建了“东华商校”(后改为东华中学,后改为哈二中现址),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新知识的商业专业人才。因为在当时,大部分商界领袖是没有受过商业知识训练的,不能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1928年,他与赵禅唐共同筹资,创建了百善学校,这一学校在当时成为乐亭县最好的学校,聘请好的老师,创建优质的硬件设施、环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各级各类的人才。其中,学习好的可以继续升入中学、大学进行深造,即使没有继续升学的,也可以依托良好的文化基础,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商品流通、企业经营等各个领域。

武百祥创建的学校,对贫困生实行免费政策,对特别贫困甚至提供资助补贴,这使得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接受教育,或者凭借一技之长就业,也有继续升学的途径。通过让他们接受教育,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武百祥发展教育事业的思想,对现如今的职业教育发展有借鉴意义。一方面,还应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注重“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共同育人”等改革趋势下,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要求。

(五)制定严格管理制度,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

武百祥强调既然要吃同记的饭,就要服从同记的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首先,武百祥在用人方面特别重视学徒制的管理办法,他在《劳资冲突之我见》中对于工厂的学徒有严格规定“本厂学徒三年毕业,初学程度入厂者,毕业后酬劳一百元。高小毕业入厂者,酬劳一百五十元。(为提高工人资格故酬劳上略有区别)”[13]。其次,对于店员管理,他也有严格的要求标准,如规定店员要达到高小文化程度,年纪轻、容貌整洁,通过考试方可录用,在录用后还要经过一段培训期,并在熟悉业务和规章制度后才能上岗售货,始为正式店员。再次,至于店规,武百祥在《同记工厂及附属事业》中说到:“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人数一多,必须有一点秩序,才不至于紊乱。学校、军队、工厂,都是一理。……全厂职员,上至经理厂长以及各科主任执事,一切食宿起居与工徒苦力完全一律,毫无分别。至于工作服务,上级厂员均须身先工徒[14]。”再次,他对工人和店员制定了一些禁令,以及订立了厂训――“洁诚信爱”。对于失职或违职的职工,轻则记过,重则除名。在武百祥儿子《忆我的父亲》中写道:父亲的舅舅何善荣是当年带他父亲闯关东的人,在同记店内工作,由于不遵守店规,同样被开除了。

在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方面,武百祥尤为重视,首先实行了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等做法。他在《同记工厂及附属事业》中,在讲到工厂效用之助长信用时提到:“我们的成衣,因为工厂有一种好习惯,绝不会没收顾主的剩料,也不会冒开材料,所以信用颇著[15]”。并在《大罗新政策》的演讲中,从货真、价平、优待、等四个方面保障了顾客的利益,在给顾客带来便利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同记的信誉和道德。

在武百祥看来,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商业信誉道德是同记取胜的资本。现如今,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立德树人,加强德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近代冀商与职业教育的思考

历史上,冀商三大主体的出现与形成,不仅使得东北、内蒙以及河北地区得到了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冀商以及相当一部分人的致富,更尤为重要的是一些留传下来的技术、特色品牌以及经商之道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很有益处。对于现代而言,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冀商商会也在不断地发展,并于2015年7月6日在石家庄召开了首届世界冀商大会,加强了海内外冀商与家乡河北的交流,促进冀商参与河北经济建设。无论是追溯到历史的轨迹还是跟踪现在发展的前沿,冀商以及商会的发展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提供就业机会

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外贸易的深入开展,相应地冀商也在逐渐发展,对于企业以及家乡来说,两者的资源互动和辐射回流,即发展了企业,又回报了家乡。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商会这个平台,与会冀商积极参与当地的项目,投资办厂,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才岗位的增多,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就业。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冀商来说,是当前创新发展的最大机遇。通过冀商大会,与会企业抱团互助、抢抓机遇、搭建信息投资平台,凝聚转型力量等,有力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区域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的支撑。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实现职教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用工需求的对接,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产业与人才优势互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质量。

(三)加强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便利

通过冀商间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与会冀商可谓商机涌动,积极投资家乡,可以将很多行业企业的项目带到地方中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推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教育与产业结合,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基地与车间对接、师资与师傅对接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使职业教育和当地区域企业产业实现有效对接、共同发展。同时也能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带进校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竞存.唐山历史三字经[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5.

[2][3][11][12][14][15]杨占国,白玉奇,陈佩林.走近武百祥[M].2010:304,304,163,166,185,185.

[4]蔡茜,刘洋.走过百年辉煌――冀商文化解读[N].河北日报,2011-5-13(09).

[5]冀中帮.[EB/OL]http:///link?Url=0JiMKKZS28pz3xrC8qcXCRoB238bOEgfdSlyOryv

V126_6g48SD5k4yiaVpqlnkIon_QSPdr94xzDnBhu

rHJ6K.

冀教数学论文第6篇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京津冀三地发展目标、特点的定位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是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协同发展的同时,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基础优势。北京具有总部优势,人才集聚、科研实力雄厚以及市场信息丰富的优势,其定位更加突出国家政治中心与行政中心;天津具有交通便捷发达、政策环境优越以及高技术产业整体实力较强的优势,对华北经济起着带动作用;与京津两地相比,河北省的资源占有率相对较少,但具有邻近京津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广阔的土地资源及生态优势,以推动工业化为重点工作。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工作是,平稳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关联度,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区优化开发的新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间平衡、协同发展。到2017年,京津冀科技创新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科技投入、研发支出占区域内生产总值的3.5%,基本形成分工明确、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连接的创新驱动,最终实现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人才培养新要求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147家企业进行毕业生能力需求调查显示:对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分别是68.7%、49.7%和36.7%。由此可见,打造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一体化城市群,创新型专业人才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亟待加强,这将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人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而对于创新产业的重点领域,环保、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重点。面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趋势,各高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灵敏的市场调整与反应机制,调整办学观念,才能适应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蓝图,培养出符合京津冀一体化趋势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创新人才的培养

河北省各高校在京津冀一体化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借助京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培养符合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突出有别于京津名牌高校的特色,才能培养出大量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构建京津冀区域高校资源共享机制,开展创新人才共同培养。目前,京津冀区域内高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京津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在区域内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北京、天津高等教育呈现出发达的状态,而河北省的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与北京、天津的高校相比还较落后。建立京津冀区域高校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区域内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为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京津冀区域高校既要根据区域不同特点和自身差异性独立制定政策,又要加强“大学共同体意识”,进行资源共享。

提升教师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高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与市场相对接,能及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创新意识强、实践操作能力突出,能够适应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河北省地方高校可以借京津冀协同发展之东风,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进修、企业挂职锻炼等,组建具有国际视野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出既能从事一线工作又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的更新与成果的转化周期越来越短,从某种程度上说,方法的掌握比知识的传承更重要。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中应加入一些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使创新元素贯穿于整个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促使大学生在交叉学科中寻找创新点,实现学科互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助力。

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实验技术基础不扎实,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未能明确区域培养特色,且现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能满足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要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河北省地方高校应该抓住这次机遇,结合京津冀城市职能定位,加强和京津两地重点高校的交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利用京津实验室共享资源和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开设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开放全天候实验室,让学生自己选定感兴趣的实验题目。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从而激发大学生实验热情,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敏锐的观察能力、坚忍性的顽强毅力和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创建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新模式,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会带动整个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促进河北省综合实力的提高。随着河北省经济的再一次腾飞,市场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都会有较大变化。大学毕业生要想尽早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就需要尽早地接触企业。学校可以聘请知名企业的管理者、专家做兼职教授,和专业教师一同培养学生。此外,大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可以寻找专业对口单位,在相关专业高级职称企业人员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方式的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可以研究企业在生产中发现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课题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我国的创新实践教育与国外实践教育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外的许多综合性大学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新型人才,制定了许多新的政策,对现有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了更多有效措施,同时,国内众多综合性大学也逐渐意识到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性或全国性课外实践活动或参与到教师课题研究中,通过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配备相关实验设备,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等方面,高校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以达到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成为他们科技创新的场所,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李运昌,黄东民:《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87~89页。

②庄士英,张路平,赵冬云,周俊琴:《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构想》,《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2期。

冀教数学论文第7篇

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深层次整合成为必然要求。2015年5月31日,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成立,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邀请来自京津冀地区的17所职业院校和21所医院、企业参与了联盟建设。联盟以“协同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全面整合卫生职业教育和行业优质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校院合作、社会服务和科研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卫生职业教育与健康服务业对接,为京津冀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通过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京津冀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保障[1]。京津冀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均衡,在?l生职业教育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因此,突破区域格局,实现京津冀地区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教育资源集群与规模效应,实现区域性的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产生的背景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国家区域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其重要地位与作用不断凸显。2013年,该区域晋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承担起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任,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2014年,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京津冀区域拥有我国最强的高等教育与医疗资源,教育、医疗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然而其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如区域内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差距悬殊,区域教育、医疗发展结构有待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等等。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京津冀区域内教育、医疗如何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准确识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构建更高的契合度,实现提高区域内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是摆在京津冀面前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京津冀区域教育、医疗合作与协同发展起步较早,但成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行政壁垒的阻碍、要素资源流动积极性低的掣肘、协同效益显现周期较长的顾虑等。新时期,应不断加深对协同发展的认识,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现状

选取6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单位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其中,天津1所,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北京1所,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河北4所,分别是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现状

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开设护理、药学、检验、影像、中药、康疗6个专业。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卫生管理、财政金融、制药技术、食品药品、机电设备等类别的19个专业。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涵盖高职医药卫生大类7个专业类别,分别为临床医学类3个、护理类2个、药学类2个、医学技术类4个、健康管理与促进类3个、康复治疗类1个、食品药品管理类1个。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紧贴区域产业布局和人才供求关系,设置护理、医学营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在内的13个专业。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机电设备类、市场营销类和公共服务类等8类17个专科专业。承德护理职业学院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康复治疗类、卫生管理类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类等7个类别12个专业。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师资结构现状

师资力量是推动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力量,通过生师比、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可以衡量学校的师资力量[2]。各院校为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在积极引进卫生人才队伍,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校生师比为15.471,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12.071,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9.101,如图1所示。几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者超过35%,其中,天津医专为45%、邢台医专为38%、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达50%。天津医专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为32%,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29%、邢台医专达68%。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广泛开展“双师型”专任教师建设,“双师型”专任教师均达到了30%,天津医专高达83%。同时,坚持校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采取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见图1。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现状

各卫生职业院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包括成人护理、护理学基本技术、临床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母婴护理、实用药物学基础、药事管理实务、药物检测分析技术、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0门;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有医学类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分别是基础护理技术和临床物理诊断基本技术,省级精品课9门。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共建共享缺乏全局性的引导与协调。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涉及多个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一项跨区域、跨院校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必要的组织机构进行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并通过有效的管理?w制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许多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二)校际间教学资源难以共享

联盟内的各院校教学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但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平台建设缺乏,难于实现资源共享,使得资源重复建设、使用率不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由于缺乏相关保障制度,各校对于共同开发建设教学资源缺乏积极性。

(三)资源开发主体及类型单一

教学资源开发多数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度不够,不能实现校企共建,且在资源的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在数量上,优势专业资源丰富,小专业及新开办专业资源较为匮乏;在类型上,文本类资源相对较多,媒体类资源相对较少,如动画、微课、幕课等在线课程。

(四)课程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也是导致校际间教学资源成果难以实现共享的重要原因。在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发行为规范、制作内容要求、管理平台功能、对资源数据标准支持等方面没有供各院校共同参照的标准。这就导致各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教师在资源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构建理念与开发思路,更不可能站在校际共建共享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媒体资源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使得同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且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于资源的后续维护也相对缺乏,造成资源的使用率不高,成效不明显。

四、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策略

京津冀地区的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并不均衡,构建本区域内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共享与优势互补,不仅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建设满足卫生类高职教育需要,并能有效促进区域卫生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教学资源,同时对推动其他领域内的高职教育进行区域性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整体应用效益,同样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前提

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并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是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并使之能长期稳定运行的前提。实现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是要在不断增强教学资源建设的优质性与先进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同时避免教学资源盲目性与重复性建设,为进一步实现联盟内教育教学的互联、互通、共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共享教学资源建设之前,应该首先对京津冀区域内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统一规划,并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监控机制和评估标准。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成立责任明确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因此,由联盟内各院校推荐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专家作为委员,成立隶属于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的教学资源联盟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委员会)是非常必要的。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源建设标准,并在经委员会评估通过后方可在联盟平台上进行、共享。

(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原则

1.优势共享原则

京津冀卫生高职院校,因服务环境与服务方向的侧重不同,各具优势和特色。对于那些在学科或专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院校,应成为此类资源建设开发的主体,其他院校也可以进行补充,起到辅助作用。经委员会评估合格后上传至联盟平台,从而实现各院校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

2.协作互补原则

对于不具明显优势的相同学科或专业而言,联盟院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各有所长。对于此类教学资源则可以进行联合开发建设,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委员会则应充分做好协调工作。

3.权责共担原则

为了保障联盟院校及院校教师的知识产权、经济等利益,充分调动院校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平台经审核后上传的所有独立知识产权资源都进行唯一性编码,并根据劳动附加值赋予相应价值,联盟内院校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可以根据约定采取免费、互换、付费等原则,同时产权单位或个人承担资源原创的责任。

(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内容

构建区域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保障下,其实质的内涵建设核心即是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网络课程及资源共享建设

网络课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在构建网络课程时需要集中优势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3]。京津冀一些卫生类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国家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各院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对接到统一建设的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利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联合开发建设在线优质课程及课程资源。打破传统授课地点和时间限制,供广大师生自由学习,实现学校之间的共享课程及资源的建设[4]。

京津冀各卫生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与课程实际情况,将各院校优势资源充分整合,通过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答疑、作业批改、学生互评、考试等形式让教师、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依托现有的大学网络资源平台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共享课程模块,再以建课单位为依托,建立班级管理,建课院校学生以实际班级为单位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其他院校学生通过网络选课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访问量与使用量给予建课单位相应补贴。

2.人力资源共享建设

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的生师比有所差异,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改变教师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可以设立联合教授,使专业带头人和学科紧缺教师成为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领域的共同教师,根据预先安排好的授课计划在区域学校之间流动授课,缓解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5]。推动院校之间优质人力资源共享,鼓励各所院校之间进行合作教学。在师资共享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积极推进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资源共享网的建立。

3.课程认证共享建设

冀教数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资源共享;人才差距

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才资源协同发展越来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是各类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人才资源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人才资源共享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意义

京津冀区域地理位置相临、文化传承相同和相融、资源禀赋互补、交通网络发达。2015年4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这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核心问题是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包括物资、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源等。而在各类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原始动力,是促进其他各类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京津冀三地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形成了不用的人才资源结构,天津和北京拥有更多的优质人才资源,河北则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随着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必然伴随着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加快京津冀三地人才资源的合作和共享机制的构建,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2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的差距

2.1 京津冀人才资源分布呈不均衡状态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特别是体制上的原因,导致三地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京津两地对各类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国内外大量高端人才集聚到京津地区。特别是北京,人才素质和档次明显高出周边地区。河北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京津两市要低,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尤其是河北省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与京津两市相比差异较大,明显低于北京、天津地区的数据。

2.2 京津冀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差距较大

北京、天津两市较早开始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从教育层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养。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搭建人才创业平台,为人才的开发、培养、发展以及人才的创业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成功助推了人才的聚集与提升。而河北省的教育投资力度较小,教育设施落后,教育资源配置较低,配备人员科技经费有限,人才的教育环境较差。

2.3 京津冀人才发展的政策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在人才资源利用、人才服务、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流动等人才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三地人才市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分割状态,人才的具体政策制度缺乏协调和配套,阻碍了三地区域间的人才交互合作与人才自由流动,致使区域间人才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三地的户籍、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有效对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3 加快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策略

3.1 发挥政府统筹全局的作用,优化人才资源共享的宏观环境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在人才资源共享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打破行政束缚,消除区域内各地各自为政和地方保护的局面,消除人才资源共享的行政障碍,是京津冀人才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的发展,在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高端人才的共享提供财政支持,特别是加大河北省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均衡京津冀三地的资源分配,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3.2 利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人才弹性流动

由于长期的不均衡发展,京津两地的人才需要接近饱和,整个社会的资源有限的,大量人才集聚京津,无论在就业、养老、医疗和教育等各方面都出现严重的资源紧缺,造成生活和工作成本增高。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会起到作用,市场会引导资源向天津北京周边流动,包括人才资源,各类人才通过利弊权衡,一部分会转向河北发展。人才弹性流动就是打破传统的户籍、档案等人才管理制度束缚,在不改变人才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经过协商,双向选择,将人才以“长租短借”、周末借用等灵活方式共享,以充分利用各类人才价值,实现“智力流动”。

3.3 健全京津冀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人才资源共享的体制障碍

北京和天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于河北,在交通、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生活和工作方面都为人才提供了最优质的资源,河北省虽为人口大省,却没有充足优惠的吸引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京津冀区域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去年6月,河北省试点京津冀医疗服务一体化,打破区域束缚,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的强强联合,这对在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疏散北京和天津的医疗养老压力,弥补河北的医疗养老缺口是人才合作的重要保障。加大对河北省的教育投入力度,共享教育资源,将京津的优质资源引入河北,将河北的人口资源转换为人才资源。

3.4 加强各部门协调力度,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

京津冀应该加强统筹协同的力度,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搭建统一开放的人才交流信息平台,使区域内的人才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整体考虑区域未来人才需求总量,确立人才开发的重点、统筹考虑人才引进、培养的分工合作,实现人才结构的错位布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人才流动表现出新的流动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信息化流动,人才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等手段,将其智力和知识等无形资源转化为信息形式传递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实现“才”与“人”相对分离的流动。只有加强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桂昭明.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人事天地,2011(08):23-28.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