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档案局防震减灾

档案局防震减灾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22 15:34:33

档案局防震减灾

档案局防震减灾第1篇

关键词:档案安全;档案保护;档案保护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1)05-0141-04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现实写照。”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档案不仅馆藏丰富,而且价值极高,因此各级档案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档案保护责任。只有有力保障所藏档案的安全尤其是档案实体的安全,档案工作者才能不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以河南省为例,从我们长期持续不断的、全方位的实际调研看,档案保护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1.可能发生的危害档案安全的灾害

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种,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人为灾害来自于人的活动或失误所诱发的灾害,如水浸、火灾(包括蓄意纵火)、爆炸、核事故和环境污染等[2]。我们通过对河南省地理地质环境、水文气象环境等诸因素的分析及对河南省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的全面系统统计调查,发现河南省内发生过和最易发生的危害档案安全的主要灾害有水文气象灾害如洪涝灾害、大风和沙暴、各种地质灾害以及人为活动诱因引起的灾害。调研结果呈现出的结论可谓是灾害频发。

1.1水文气象灾害

1.1.1洪涝、冰雹

由于河南省的主要水系分属长江、黄河、海河、淮河四大流域,其中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河南境内是举世闻名的“悬河”,黄河使河南成为我国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地区降水量的变差系数揭示,由于热冷空气在河南境内频繁交替使得河南降水量的变差系数值高达20%23%,是全国高值区之一,安阳与信阳竟高达26%,新乡、南阳和驻马店次之,为23%-24%,这说明河南省雨季相对比较集中,汛期多暴雨,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据统计,河南省从1971-2000年这30年间共出现暴雨281次,暴雨多集中于7~8月份,平均每年都有因暴雨造成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事件。

洪涝对档案制成材料的损害是致命的,档案馆(室)都很注意防洪防涝,但是洪涝灾害发生后档案库房的潮、霉对档案的危害比洪涝灾害本身对档案的直接危害要大得多。关于洪涝灾害危及档案馆的事例河南省至今无据可查。但据统计,1998年洪水灾害期间,湖南全省有8个档案馆、136个档案室被淹。虽然被淹案卷只有1313万个,但是受潮案卷和磨损案卷分别是5619万个和1516万个。可见一旦发生水灾,档案事业所遭受的灾难是触目惊心的。因此,档案保管机构工作人员已充分认识到,洪涝灾害除了具有季节性、阶段性的特点外,还具有持续性、强突发性、同步性和叠加性等特征。在预防和减轻洪水灾害对档案库房和档案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还要预防洪水所带来的潮湿、霉变、虫害等次生危害对档案的破坏,以及洪水与其他自然灾害(如地震)同时发生所造成的巨大危害。

1.1.2大风、沙尘暴

风力大于8级(17米/秒)时不仅能够对档案库房造成结构性破坏,还能够折断林木、摧毁通讯、电力等设施,导致交通电力中断也可能危及档案安全;而当风力达到9级的时候(20.8~24.4米/秒),能够损害烟囱和屋顶,破坏档案库房、损坏内部设施,从而对档案造成危害。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省各地每年可出现8级以上大风1天以上,兰考、杞县、长葛、平顶山、舞阳、方城、汝阳、伊川至渑池一线以北地区每年可出现10天以上;而郑州、原阳、平顶山以及永城地区每年的大风天气都在20天以上;鹤壁是大风区的核心地带,每年有30天以上的大风日。因此大风是危害河南省档案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

沙尘暴天气是大风搅动大量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或等于1000米的一种自然灾害。由于河南地区广范分布黄土,再加上河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少雨,沙土地在干燥大风的情况下必然发生。尤其在沙丘、沙地分布广泛的豫北、豫东的广大平原,是河南省沙害最严重的地区,每年平均出现2个沙暴日。豫东地区流传的民谣“沙土随风起,日月失光辉,天昏地暗,路断人稀……风后变成一堆沙”即是沙害的生动写照。这种天气使得空气中悬浮的粉尘量增加。粉尘是危害档案的大敌,它破坏档案的纸张材料,影响字迹清晰度,降低纸张的机械强度,造成照片档案的严重损毁,危害磁性档案载体和光盘质量,因此这种自然灾害对档案制造材料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1.2地质灾害

1.2.1地震

河南的整体地理构架由秦岭纬向构造带、新华夏系以及豫中北西向构造等共同组成,境内分布着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兰断裂带、华北断块南缘断裂带、秦岭北麓断裂带(东段)等27条主要活动断裂带,土地面积的80%都属于抗震设防区。全省地理环境几乎都属于中等地震强度和频度地区。从地震破坏强度看,全省大部分地区处于6度破坏区,还有部分7度区和少部分8度区。从历史记录上看,河南省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二十九次、6级以上地震七次。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7月3日和12月14日,在潢川、固始附近分别发生5级和4,9级地震;而2003-2009年7年间,河南及其邻省共发生有感地震71次(年平均达7.43次),4级以上地震共七次全部发生在河南省境内。中强震两次,一次是2006年4月9日发生在位于聊兰断裂带西侧范县境内的里氏4.6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感面积大约10000余平方公里,导致236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213万余元。笔者注意到,范县在最近七年间共发生地震17次,平均每年都要发生2.4次有感中强度地震,2010年1月15日这里又发生了4.2级地震。另外一次发生在河南省内的中强震是2008年3月10日在河南封丘、长垣、兰考交界的里氏4.8级地震。河南省最近的一次地震是2011年3月发生在周口市太康县、扶沟县、西华县交界的4.3级地震。

自5.12汶川大地震以来,人们对地震危害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地震不仅能导致地面震颤使档案库房、装具坍塌倾斜、文件散乱、计算机损坏或数据丢失、管道断裂等,还能够引发火灾。因此档案部门应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增强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意识。

1.2.2山体滑坡、泥石流

豫西南山区还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山体滑坡主要分布在豫西黄土丘陵地区,且相对集中于各主要黄土源的源边地带。而豫西地区由于高差变幅大、地形复杂,地形坡度陡(一般山坡为25°~50°,最陡可达70°以上)、花岗岩广泛分布等原因,极易造成泥石流。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发,几乎每年都对河南的部分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伤害到居民的人身安全,因此地处河南省豫西南及豫西山区的各档案机构应提高警惕,防范此类山体灾害对档案库房以及档案的危害。

1.3人类活动诱发的灾害

危害河南档案安全的人类活动诱发灾害主要有环境污染和火灾。

1.3.1.环境污染

相比较而言,河南省城市大气污染一直比较严重,有88%的城市大气悬浮微粒超标,61%的城市大气降尘量超标,很多城市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酸雨。据国家气象局监测,郑州市2003年发生的ph值低于5.6的酸雨21次、2005年发生19次、2006年发生18次,是河南省酸雨发生最频繁的城市之一。另外,2006年南阳市共发生酸雨36次。环境污染对档案安全的隐患不容忽视。

1.3.2.火灾

档案馆火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库房设备因素等三个方面。自然因素往往是由雷电、地震、火山爆发和飓风所引起的,人为因素包括有意放火和无意放火,库房设备因素包括电路老化、短路、电器故障、燃气泄漏等。“我国90%以上的火灾是由于防火措施不力、违章犯规、装修失当、管理不严、渎职失职、体系不全所造成。”

2.河南省综合档案馆应对灾害能力调研分析

2.1调查问卷设置

为了确保档案安全,我们从档案库房设备、灾害发生与档案损毁情况、防控灾害问题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河南省内八个地市的综合档案馆防治灾害的能力进行了调研。其中,库房设备一项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河南省地市级综合档案馆档案保管条件包括库房温湿度的检测控制能力、火灾的应对能力、库房内危害档案安全的其他设施进行调查,选项包括空调类型及数量、温湿度探测仪器类型、灭火报警设备类型、灭火剂类型、库房供热供水管道设置情况等。灾害发生及档案损毁情况一项是为了了解河南省地市级综合档案馆曾经发生过的灾害及其对档案造成的损毁情况。该项列举了部分灾害类型以便于供被调研单位选择,例如地震能使档案库房建筑物倾斜、坍塌,即便建筑物没有损伤,也有可能危害档案柜架。为了更便于被调研者回答本问卷,课题组尽量将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一一列举,并要求被调研单位明确填写因灾受损的档案数量。其他的灾害有泥石流、山体滑坡、水管爆裂致使档案损毁、洪水引发档案被淹、因火灾损毁、电器电线故障导致档案损毁等项。档案部门防控灾害问题一项的设置目的,是从档案馆应急预案制定、人员防灾减灾培训、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以及对受损档案的抢救修复能力四个方面了解被调研单位在防控灾害、减轻灾害对档案损失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2.2调研情况分析

被调研的八个单位都认真、翔实地填写了该档案馆的基本情况,使我们能够详细了解被调研综合档案馆库房建筑、馆藏案卷的基本情况和管理人员的配置情况,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可信数据,有利于我们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被调研的八个地市级综合档案馆库房建筑的时间跨度为24年,完成于1985年的最早建筑至今已使用了25年,2009年3月的最新建成者使用时间是2年。这八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的平均使用时间是13.6年。如果按50年的使用寿命设计的话,这些综合档案馆都是年轻建筑。库房结构属于自重轻、利于抗震的框架结构,因此这几家档案馆的库房建筑都能够满足基本的防震要求。

从调研情况看,各档案馆的库房设备配置不尽如人意。从温湿度的调控能力上看,虽然被调研单位都配置了温湿度探测仪器,但有三家档案馆没有配备空调等温湿度控制设施,因此不具备温湿度的调控能力。有的档案馆库房面积很大,可是配置的空调却只有数台,造成温湿度调控能力不强。只有最近5年内落成的两家档案馆配置了中央空调,才使温湿度调控能力有所加强。

配置的防火设备水平较低也是调研中发现的较突出问题。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八家档案馆都配置了灭火报警设备,但其中一家档案馆的灭火报警设施已坏,且未购置新设备。《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虽推荐乙级档案馆的档案库房应“采用水喷雾迷惑系统或非卤代烷气体灭火系统”,但只有三家档案馆采用了气体灭火系统:其中两家采用的是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一家采用的是EBM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其余五家档案馆只配置了消防栓、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基本消防设备。而泡沫灭火和干粉灭火设备灭火后在档案上留有残留物,对纸质档案损害较大,而水对纸张更是致命的。因此国家档案局编制的《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明确指出,为切实保护档案,档案馆对干粉、泡沫灭火设备不予考虑。

2.3档案馆灾害发生及应对灾害的准备情况

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最近十年内,河南省没有因灾害而导致档案损毁的事件发生。正因为如此,只有一半的档案馆准备了去污、修裱等受损档案的抢救措施,只有一半的被调研单位设有防控灾害的专项经费。可见档案馆长期居安思危,对灾害发生的警戒意识不强。

3.应对策略

通过对河南省内可能发生的危害档案安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实地调查及对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档案馆灾害防控能力的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频发的灾害对档案库房和档案制成材料都是严重的威胁。因此河南省的档案部门必须强化防控意识,优化防控设备,完善防控制度,认真切实地预防危害档案安全的灾害发生,确保档案安全。

3.1强化防控意识

我国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仿佛就在眼前,因此我国政府将每年的5月12号定为国家“防灾减灾日”,并制定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目标。国家档案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将包括全面完善、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在内的“三个体系”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落脚点。河南省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河南省又是文化大省,档案信息存量大,重要档案数量多,河南省建立档案安全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强化防控意识,并应努力防范自然灾害,杜绝人为灾害的发生,档案工作者必须强化防控意识,有足够的应对灾害发生的知识储备。

3.2优化防控设备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档案机构存在重视库房建设而忽视档案防护能力的问题。河南省各档案机构应当加强档案库房内保温、隔热及防潮、防水、防光线照射、防污染、防有害生物(霉、虫、鼠等)和防盗等能力建设,选择合理的防火灭火设备,预防和应对危害档案安全的灾害发生。比如,灭火设备应安装灭火报警装置,区别配置建筑灭火器和档案灭火器。建筑灭火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I40)的规定,档案灭火器推荐采用气体灭火系统。

3.3完善防控机制

档案部门应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对工作人员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培训,设置防灾减灾物资、人力准备和包括档案库房重建、受损档案抢救的灾后恢复机制。

完善的应急预案包含应对灾害发生的具体措施和降低人员及档案的受损程度的防护措施。档案从业人员应认真学习国家档案局针对档案工作所制定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并依此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应急处置办法。

档案局防震减灾第2篇

笔者浏览了欧美亚主要国家档案馆的主页,也搜索了一些外文数据库,找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法国、瑞典等代表性国家档案部门开展抗震防灾的零星材料。结合多年的研究积累,综合分析相关材料,总结出国外档案部门抗震防灾活动中较为宏观的三个方面有益经验。

树立高度警醒的抗震防灾意识

自然灾害是时时、处处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包括地震、洪水、龙卷风、飓风、暴风雪、暴雨、火灾、虫害等多种情况。国外档案部门树立高度警醒的防灾意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有的国家还在惨痛的教训中强化了防灾意识,比较典型的有意大利。1966年11月意大利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大量档案和档案机构在洪水中遭受惨重损失。后来,很多国家的修复和保护人员来到意大利帮助抢救和修复损毁档案,1968年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档案大会还专门设立了议题“抢救与修复遭受1966年11月4日洪水灾害的意大利档案遗产”展开研讨。洪灾不仅让意大利档案部门切身感受到防洪救灾的必要性,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增强了档案部门的防灾意识。

日本、美国是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其档案部门抗震防灾意识较强。档案部门会为员工提供抗震防灾知识培训,也会在宣传手册或网页上提供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提高用户的抗震防灾意识。2001年美国9・11事件进一步强化了档案部门的防灾意识。尽管9・11事件是一场人为灾害,但它让美国民众以及档案部门懂得,灾害的来临永远猝不及防,无论它是自然还是人为的。美国档案部门此后防灾意识更加高涨,国家档案馆前馆长Allen Weinstein2005年在一次会议发言中指出,面对灾害,我们应意识到它不是能否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这表明,时时、处处警惕灾害和防范灾害的意识对于档案部门至关重要。

国外档案部门树立高度警醒的防灾意识值得我国借鉴,灾害一旦发生,很多损失可能就无法弥补。因此,抗震防灾应注重意识的提前培养,档案部门应加强对员工和用户防灾教育和指导,形成一种警醒的防灾意识。观念和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当防灾意识普遍建立,档案部门才有可能做好抗震防灾的事先准备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

建立严格完善的抗震防灾机制

国外档案部门注重建立抗震防灾机制,集中表现为制定整体的“灾害计划”。笔者发现,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家档案部门大多制定有灾害计划,一般分防灾和救灾两方面。防灾计划主要是灾害发生前的预防行为,每个国家或地方的档案部门针对易发生灾害,制定出相应防灾计划。其内容涉及档案建筑选址、库房设计、库房内部设施安排配备、档案摆放和分类管理、防灾领导机构设立、防灾工作任务和具体内容等等。救灾计划主要是灾害发生后的减灾、抗灾和救灾行为,一般只规定整体框架。因为救灾计划的详细内容无法事先确定,只能以应急计划或机制形式提出。例如,加拿大国家档案馆规定,救灾计划大致包括以下内容:评估损失并立即采取行动避免进一步损失;确定受损范围并预测成功修复或恢复的可能性;确定优先顺序并制定抢救和修复程序;评估并提供救灾经费;寻求其他专业或机构的帮助或协作。

国外档案部门抗震防灾机制严格完善,主要表现为灾害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有着严格、统一的制度性程序。国外档案部门灾害计划制定不是随意和孤立的行为,往往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成为政府全面灾害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国家档案与文件署是联邦政府系统档案管理机构,其灾害计划制定接受“联邦应急管理署”指导。应急署是应对全国范围各种灾害行为的统一领导机构,档案部门灾害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统一遵照应急署规定。一旦发生灾害,应急署就成为救灾总指挥,包括档案部门在内的其他部门都必须听从应急署调遣和安排,统一完成救灾部署。

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媒体和网络充分发挥优势,使震情信息的公开和传播基本顺利、通畅。这种成效表明我国开始建立灾害快速反映机制。但国外经验的启示是,档案部门还要建立一种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可从制定灾害计划人手,结合国情以及各地各部门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防灾和救灾计划的内容,避免应对灾害措手不及。

采取周密有效的抗震防灾举措

尽管灾害五花八门,国外档案部门防灾救灾措施也多种多样,但笔者分析材料后发现,国外档案部门大多采取了周密有效的防灾和救灾举措。限于篇幅,笔者只选取重点介绍。

档案局防震减灾第3篇

1 灾害危害及原因分析

由于载体材质的特殊性,文献、档案的安全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各种灾害易发、多发。从世界范围看,2004年,国际图联保存保护中心对全球170多个国家图书馆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反馈情况看,有15个遭受过地震、火灾、水灾、飓风及人为原因形成的灾害。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使伊拉克国家图书馆25%的馆藏、档案馆60%的馆藏丢失,数万件古籍文献、历史档案、地理图册、珍贵照片失踪或毁损。美国“9・11”之后,世贸中心大楼原有的350家企业中,有200多家由于重要信息系统的破坏和关键数据的丢失而倒闭。

从国内情况看,图书馆、档案馆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是不容忽视。2005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库房内一条热力管道突然破裂,高达90摄氏度的热水冲进书库,大量历史文献被浸湿,损失惨重。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川、陕、甘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遭受重大损失。2012年,据有关部门对国内31家图书馆进行统计,近年来遭受过火灾、水淹、人为损害、盗窃等灾害的就有22家,高达71%。2013年以来,笔者通过对濮阳地区的市县图书馆、档案馆及有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档案室进行走访调研,发现也有一半以上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灾害,其他没发生过的很多也都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综合近年来世界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引发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灾害。包括由地震、海啸、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大风、洪水、雷雨等气象灾害造成的危险。这些灾害一旦发生,将是毁灭性的。二是环境条件。如由于布局结构不合理、防护设施不完备等原因,容易导致火灾、水淹、虫蚀、被盗、温湿度损害、有害气体侵蚀、软硬件故障、信息系统崩溃等。三是人为因素。如由于人为的吸烟、忘关门窗、撕裂、断电、误删除、误格式化或分区、黑客攻击等,也是导致火灾、盗灾、感染病毒、数据错误、信息丢失的重要原因。分类来看,传统图书文献和档案的实体安全主要面临温湿度、霉虫、纸张、字迹等方面的威胁。而大量的数字化馆藏文献主要面临着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等方面的威胁,档案的安全备份尤为重要。

2 灾害防护的方法措施

2.1 提高馆舍建筑物的防灾减灾能力。图书馆、档案馆要抗击地震、大风、雷电、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最根本的是要在提高建筑物防灾减灾能力上下功夫,确保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试行)》和《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就河南等中西部地区来讲,主要是提高抗击地震等方面灾害的能力。现有的许多基层图书馆、档案馆年代久远、防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请专业建筑设计部门进行抗灾能力评价并制定具体的加固方案,对建筑物进行全面加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基层政府越来越重视图书馆、档案馆建设,正在规划建设新馆。新馆建设要强化三项重点:一是选好址。对新馆建设选址要进行全面的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安全性评价,避开容易引发地震或洪水袭击的地段。要选择地势较高、交通方便的区域。要远离有高压线路通过、存有易燃易爆物的区域,避免与污染严重、腐蚀性强的生产单位相邻。二是布好局。新馆设计既要考虑典雅大方,更要确保科学安全。整体要平整规则,尽量减少凹凸不平的设计。总体结构要以框架为主,功能区划分要科学,线路管网铺设要符合安全要求,综合防灾设施要齐全。三是施好工。要选好施工队伍、严格施工要求、确保施工质量。

2.2 改善馆舍内部的软硬环境条件。做好图书馆、档案馆灾害防护工作,对纸质图书文献、档案,主要考虑温湿度、光照、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有害昆虫的影响,对通过电脑、网络、摄像机、收录机等电器设备,以光盘、磁带、电子信息形式存在的数字化馆藏,还要考虑短路、超负荷、接触电阻过大、电火花、电弧、磁场等方面的危害。重点要把握以下方面:一是防好火灾。除非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日常防火是图书馆、档案馆的头等大事。要注意把电源总开关设在书库外并配备漏电安全保护装置。书库供电要用铜芯导线并及时更换陈旧电线。要尽量选用耐火装饰材料和防火装具。严禁在馆内铺设燃气管道,严格按照消防要求设计、安装电器设备和线路,并定期检查,突然停电或者下班后要随手关闭电源。要配备足够的消防设施并做到人人会用。在图书馆珍善本书库和档案馆重要档案库,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二是防好水患。定期检查、维修库房,防止房顶漏水、渗水。下班要随手关闭门窗,防止雨水打湿。搞好馆内给排水设计,书库房顶或上层不能安装给水设施,上下水管道、暖气管道不要环绕库房或者从库房穿越。库房内不要设置水龙头等用水点,书库相邻的墙上不要安装生活污水管。停水或者下班要及时关闭水阀门,防止突然来水、水管漏水。三是防好温湿度危害。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做好库房墙体、门窗设计,按要求排列摆放柜架,做好通风降湿工作。安装空调等恒温恒湿设备,确保不同的图书文献、档案(包括胶片库、磁带库)保存在标准的温湿度范围内。配备专门的温湿度记录仪,掌握变化情况,随时控制调节。对温湿度设备和记录仪要定期保养维修和检验。四是做好防虫除尘工作。由于介质的原因,图书文献和档案极易受到霉虫、灰尘的侵扰损坏。要搞好馆舍周围的污染治理和绿化工作,经常在书库内开展除虫杀菌工作,对新入库文献、档案要进行消毒。要配备好吸尘器、空气过滤装置等,新建书库要做好门窗设计等工作,有效防止灰尘侵入。五是做好软硬件故障和病毒侵袭防范工作。要配置好不间断电源,防止突然断电丢失数据。要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防止计算机病毒侵蚀。做好防磁防静电工作,防止光盘、磁带等上面的信息丢失。当然,环境条件方面的灾害防范要求还有很多,比如要防范好有害气体、保证科学的光照条件、做好防盗设施的配置,等等,要严格按照图书文献和档案保管的技术标准要求配备好、运行好、维护好。

2.3 实施馆藏资料的异质异地备份。综合历史经验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成功做法,最好最稳妥可靠的就是对图书文献和档案采取异质异地备份的方式进行保存。一是做好异质备份,就是对一份原始文献或档案采取不同的介质进行备份保存。主要方法:第一是进行复制,主要是通过复印机进行静电复制,或者进行更专业的高仿真复制,复制一般用于保存珍贵文献和档案。第二是进行数字化,即把大量文献、档案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快速生成、批量作业、多套备份。第三是进行缩微,即把文献、档案制作成胶片,实现大容量存储、原样存储和长久存储,其中聚酯片可保存500年以上。二是做好异地备份。仅仅进行异质备份,原件和备份分别存放同一馆舍不同库房,能规避一般性损害,但不能防止地震、火灾等大规模破坏,安全系数不高,可靠性不强,这就需要进行异地备份。异地备份就是将不同介质的备份文件分多套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地方。异地备份要确保按照有关的技术标准要求进行保存。其中,对数字化馆藏要建立完善的容灾系统,当灾害发生时,为受灾计算机提供正常的运行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使系统和数据能够尽快地恢复。在美国“9・11”事件中,许多公司数据资料被毁坏,公司业务受到重创,而摩根-斯坦利公司第二天就恢复了正常运作,其原因就在于在做了正常的异质备份外,还在远离世贸中心的新泽西州建立了远程备份中心,做到了不间断即时异地备份。

3 灾害防护的重要保障。做好基层图书馆、档案馆的灾害防护工作,不仅要掌握科学的防治举措,还要强化有力的组织保障。

3.1 强化防护意识。一个地方的文献、档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将难以再生。保护好文献档案是基层图书馆、档案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一定要强化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领导干部要带头垂范,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确保广大干部职工始终绷紧保障安全、防治灾害这根弦。

3.2 加强组织领导。各个基层图书馆、档案馆都要成立专门的容灾领导小组,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担任组长,亲自抓、负总责。领导小组下面要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灾害防治工作。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认真督导、严格考核,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由于责任不到位、人为因素,造成灾害发生的,要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

3.3 制订应急预案。根据国际文献保护界的教训和经验,制订全面系统成文的灾难应急预案,是迅速应对灾害、有效减少损失的最佳途径。为此,要依据国际图联的《国际图联灾害预防手册》和国家《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要求,精心编制应急预案。要把握好五个环节:一是风险监测。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从天气变化、工作流程、建筑物管理、设备仪器操作等方面进行监测、评估。二是积极预防。依法规范管理文献,加强建筑物安全维护,定期维修、保养设备,有效改善周边环境,加强与消防等应急部门的协作。三是做好鉴定。组织专家学者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价值鉴定,确保优先抢救对象,做好轻重排序,列出详细目录。四是经常演练。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培训,经常进行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方面的实战演练。五是结果评估。制定有效应对灾害的评估指标,依据指标对灾害处理过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情况,改进应急方案,提高应急能力,完善应急措施。作为基层图书馆、档案馆,应急预案要涵盖以下内容:文本存放、修订情况,建筑平面图及逃生路线,人员联系方式,服务提供商信息,防灾减灾设施及工具存放位置,不同灾害的不同应对程序,优先抢救的馆藏目录和灾害恢复,等等。

档案局防震减灾第4篇

一、适用范围

因发生火灾、水灾、雷击、雪灾、地震和其它严重突发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档案损毁、档案室损坏,适用于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职责

成立局档案安全保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纪检组长、工会主席向燕妮同志任组长,全面负责指挥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局办公室主任熊银娥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综合档案室的救灾组织和协调工作;档案员赵美容和各股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档案抢险救灾工作。

局档案安全保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我局综合档案室档案的救灾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一旦发生灾情时,立即启动预案,领导小组马上投入到具体组织救灾管理和协调工作中,会同各股室,及时救援和转移档案,调查统计灾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及时报上级部门。

三、工作原则

1、档案优先原则。面临其他财产损失和档案安全的选择时,要把保障档案的安全作为灾害紧急处置的首要任务,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档案的损害和影响。

2、预防为主原则。把灾害预防作为档案安全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管理,健全防范手段,建立安全预报机制,提高对各种灾害的紧急处置能力。

3、分级管理原则。在局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管理、按级负责”的原则,档案室发生的灾害由局办公室负责组织处置,档案员和各股室人员配合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四、启动条件

凡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一)档案室发生火灾,造成档案库房坍塌、档案被毁的;或档案室附近区域发生特大火灾,严重威胁档案安全,需要各股室配合紧急转移档案的;

(二)档案室发生重大盗窃档案事件,造成社会影响的;

(三)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档案室库房坍塌,需要各股室配合救援和转移档案的;

(四)发生战争、社会对抗,严重威胁档案安全的;

(五)发生特大洪水,档案室进水,造成档案库房坍塌,档案被淹,急需组织力量紧急救援和转移档案的;

(六)直接危及档案安全的其它灾情。

五、应急保障

综合档案室按照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配备灭火、去湿、去酸、消毒等必要的档案安全保护设备和耗材。同时,配备救灾必需的工具设备,紧急转移档案所需的装具和紧急避险场所、临时保管档案所需的帐篷、简易房等设施设备。

档案局防震减灾第5篇

一、 工作原则

(一) 以人为原则。发生灾害,面临人员生命安全和档案

安全选择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证人员生命安全。

(二)档案优先原则。面临其他财产损失的档案安全的

选择时,要把保障档案的安全作为灾害紧急处置的首要任务,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档案信息的损害和影响。

(三)预防为主原则。把灾害预防作为档案馆安全工作

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管理,健全防范手段,建立安全预报机制,提高对各种灾害的紧急处置能力。

(四)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各司其责”的原则,县档案馆成立灾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发生的自然灾害由县档案局(馆)负责组织处置,各科室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有效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二、 工作目标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对馆藏档案、资料的威胁,保护末受损档案,抢救已受损档案。

三、 适用范围

县档案馆发生火灾、水灾、雷击、雪灾,库房坍塌、档案被毁、被盗或由于地震、战争等原因,造成重要档案损毁、档案馆损坏、人员伤亡,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适用于本预案。

四、 启动条件

凡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一) ××县档案馆发生特大火灾,造成档案库房坍塌、

重要档案被毁和人员伤亡,急需多个部门紧急求援的;或档案馆附近区域发生特大火灾,严重威胁档案安全,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紧急转移档案的;

(二) 档案馆(室)发生重大盗窃档案事件,造成严重社

会影响的;

(三) 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档案馆(室)库房坍塌和人

员伤亡、失踪、被困,需要多个部门配合求援的;

(四)发生战争、社会对抗,严重威胁档案安全的;

(五)发生特大洪水,全县2个以上档案馆(室)进水,

造成档案库房坍塌,档案被淹和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急需组织力量紧急求援和转移档案的;

五、 案馆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职责任务是:预案启动后

县档案馆发生灾情时,具体组织救灾管理和协调工作,乡镇和机关,企事档案室发生灾情时负责指导,协调工作,及时调查统计灾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调查及时上级部门。平时定期开展对县档案馆机关,乡(镇)档案室的安全通报和预警。

发生灾情时县档案灾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救灾,通讯联络疏散引导安全防护工作。各小组的职责分工如下:

组长:金古嘎嘎:县档案局局长,主要负责发生灾情时负责组织、协访、指导、抢险救助工作。

副组长:卢弘连:县档案馆副馆长,发生灾情时负责调度,通讯联络调查统计报告。

成员:李道生:档案局科员,发生灾情时负责人员疏散组织人员抢险。

杨秀兰:档案局科员,发生灾情时负责档案资料抢险,确保减少档案的损失。

杨学英:档案局高级工,发生灾情时负责维护现

场秩序,做好已疏散和抢救档案资料的安全保护工作。

六、 应急保障

(一)人力资源保障

组织救灾队伍,建立、健全与公安、武警、消防等专业求援队伍的联动机制,依托专业救灾人员,培养和训练自救队伍,并对其进行培训指导和专业支持。当灾害发生时节,能够协助专业救灾部门开展自救互助,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二)资金保障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将资金落实到樘事业发展经费县财政应根财力增长、物价因素、居民水平实际状况,每年安排档案抢救专项资金。发生灾害时,重点用于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

(三)物资、设备保障

××县档案馆应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配备来火、去湿、去酸、消毒、防火等必要的档案安全保护设备和耗材。同时,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车辆、通讯工具等设备,紧急转移档案所需的装具和紧急避险场所临时保管档案所需的帐篷、简易房等设施设备。

(四)宣传、培训

1、宣传

案馆应在本地、本单位和相关部门公布应急预案,并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馆安全保管突发事件预防、避险、自救、互救方面常识以及不同各种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

2、培训

××县档案局(馆)负责本区域内处置重要档案保存突发事件技能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不定期对档案人员开展安全警示教育,进行突发事件法律、应急程序、应急技术处理、人身安全、档案保护、受损档案抢救与修复以及各种灾害的预防、防灾物品和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七、 应急响应与灾后救助

(一)灾害预报警、核定及报送

1、害预报部门发出灾情预警或档案馆工作人员发现灾情后,××县档案局(馆)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重大突发性灾情报送工作。灾情发生时,要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核实灾情在2小时内向同级政府和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灾情严重的,可同时越级上报。××县档案局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报告县委、县政府和市档案局,并立即组织人员现场核实、评估灾情。

2、 报告内容:

灾害发生的背景、时间、区域、影响范围,受灾的严重程度和等级,档案信息损失情况,人员和其它财产损失情况,救灾工作情况经及灾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受灾档案室馆在灾情稳定前,执行24小时灾情报告制度,要与同级党委、政府及救灾机构保持不间断通讯联络,及时掌握灾情动态,并随时上报。灾情稳定后,档案部门应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灾情核定工作,保证灾情数据的完整准确。

(二)求助及终止预案

档案馆灾害事件发生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即向应急办汇报,组织各应急机构(如消防系统、卫生系统)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并向同级党委和政府提出启动档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终止。

1、 发事件造成的档案损毁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统计和

登记,应转移的档案全部转移,并要确保档案的安全;

2、 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档案馆(室)损毁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突发事件暴露的档案保管条件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档案保管条件;

3、 整个突发事件进行总结,提供开的信息。

(三)损失情况汇报

档案馆应建立突发事件调查报告,分别报送主管部门、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当地党委和人民政府。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经过、档案损失情况、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计、初步分析原因、抢救处理情况、已采取的措施、需要有关部门协助处理的事项、事件报告单位、签发人、报告的事件、联系电话、联系人等,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危及档案安全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八、 奖惩

档案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抢险救灾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消极冷漠,贻误时机,不听指挥者给予处分,对有关事故责任人将按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档案局防震减灾第6篇

一、建立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的重要作用

1.真实记录地震情况。抗震救灾档案资料要如实地保存地震爆发时及爆发后的人员伤亡、地质破坏、建筑损毁、财产损失等情况。档案资料的建立和管理,可以见证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也可以反映救灾中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更能见证当代中国人面对这一特大灾难表现出的特有的勇气与崇高情怀。同时,通过档案资料,可以让人们反思灾难、铭记历史、感恩社会。

2.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参考对地震中地质、地貌的研究以及水源等资料,对地震学、地质学、建筑学及科学地抗震救灾都很有价值。同时,利用这些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可对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有利于今后的建设规划,特别是为重大工程建设进行抗震设计提供资料参考;也可以预测强地震发生重复时间间隔,如果一个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则对该地区的地震预测有着重要参考作用;借助档案资料能够获得地震动衰减规律,或从档案资料确定的地震衰减长短轴来研究构造特征。

3.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在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过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焕发出患难与共、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精神。地震虽然摧毁了一切,但爱却永恒。父母用身体护住了孩子、老师用生命捍卫了学生、战士拼尽全力拯救那些不相识的人……处处捐款、处处献血,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主动参与,这些行动都体现了我们的爱国、爱民情怀。通过建立和管理这些抗震救灾档案资料,可以让人们铭记和延续这种精神和美德,让人们懂得关爱,懂得感恩。

二、建立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管理措施

1.建立地震信息网

唐山地震时唐山档案局及时收藏了很多唐山大地震的资料,在汶川地震救灾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但档案馆的资料都放在室内,不便于大众学习研究,如能建立信息管理网(系统),就能方便大家浏览学习了。不管是建遗址还是纪念馆,都是为了教育生者,缅怀逝者,让国人能从这次灾害中吸取更多的教训。而相应的信息网站最便于实现这样的目的。

2.编制防震安全教育规划

将防震安全教育列入全民教育计划中来,特别是对中小学教育要作为重点。把应对灾难、事故的应知应会手册免费发到人或户,并作为全民普及性教育的读本,让老百姓掌握应对灾难事故的基本技能,熟悉安全生产、防灾抗灾知识,掌握逃生、自救互救措施。

3.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1)凡是记载抢险救灾、安置、核实重建等工作的文件材料要列入归档范围,不仅纸质文件要归档,声像、电子、实物等各类载体的材料也要归档,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归档文件要求为原件,纸质文件的办文手续、印鉴需完备,正本、定稿齐全;数码照片、录像应以未经编辑、修改的原始片、资料带归档。(2)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形成的各门类文件材料,须按文书、会计、基建、电子、实物等门类档案的相关业务标准进行整理,并及时向相关立档部门移交。(3)恢复重建指挥部撤销时,将其档案资料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其他相关单位的救灾、重建档案整理完毕后,及时向本单位档案室移交,由其在规定时间与本单位其他档案一同移交县级档案馆。(4)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留存档案资料。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救灾、重建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监督指导,对责任不落实和档案收集不齐全、保管不完整、不按规定移交的单位和个人,将通报批评,造成档案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管理改进措施

1.明确目标,拓宽档案收集渠道

要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明确归档范围、资料类型、保管期限等。当前,档案资料载体日渐多样化,除纸质外还包含照片、录音、录像、实物等,只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档案收藏资源。比如四川汶川地震震级大、波及广、损失重,世人震惊,国内外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在国内,报道的传媒有中央的也有地方的,有报纸也有电视,还有广播电台,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像录音。报道的内容包括了中央关怀、灾情实录、各项措施、军队应急、全力救灾、举国响应、国际救援、人间真情、灾后重建等,可以说报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内容翔实。通过这些报道,能够全面地了解抗震救灾的各种情况,尽力收集保存各类媒体的宣传报道材料(包括文字和音像材料),对今后的工作查考具有重要意义。

2.健全制度,提高工作严谨性

抗震救灾档案资料要能够全面反映地震灾害中的种类信息,在收集和整理过程中,要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建立健全档案室管理、档案查阅、档案保密、档案人员工作职责、保管利用、档案鉴定及销毁等一系列文件规范和制度规定,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程序和标准,管理人员要尽职尽责,发挥档案资料的服务作用。

档案局防震减灾第7篇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且危害严重的国家,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洪涝、水灾、泥石流、滑坡、台风等灾害的袭击。地震也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自5?12大地震以来,我国连续遭受了多起重大自然灾害。好几处重大的水灾和泥石流等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不但夺取了人们的生命,破坏了我们的家园,而且也给我们的档案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这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破坏了这种不可重生的档案。

1 档案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档案对于我们来说尤其的重要,它记载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等等,对于今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等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纪录,是反映历史文明的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载体。然而自然力对人类的破坏又是强大的并且是长期存在的威胁。一场地震,一场泥石流,一次洪涝等都会对其造成破坏。

2 各种灾害对档案的侵袭及后果

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由于地震,灾区档案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青川县,我们发现档案局办公楼几乎坍塌,墙体出现多处裂缝以至于该库已无法正常使用。都江堰档案局库房变形不能进入,窗户被震碎,整栋建筑向后倾斜,外墙皮受损,档案损失十分惨重。再比如滑坡,沦陷,泥石流,这三种地质灾害可以对档案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四川木里县县城在地质大滑坡上,多年前,县城出现了不明显的滑坡现象,随后档案馆所在地段逐年下滑。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馆库地基逐渐下滑,墙体分离错位,室内地面出现很多裂缝,整栋房子倾斜。这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地面沉陷也是一直存在的。造成沉陷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也是有的。档案库出现地面沉陷,在四川也有一定的数量。四川凉山州就是一个例子。凉山州档案馆于1980年修建,地址在州政府后院,由于在修建时没有认真地进行地质勘探,导致档案馆建成使用后逐渐下沉,出现了房屋倾斜的状况。同样的,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也给文档事业造成了麻烦。

除了这些外,我们都知道水火无情,火灾和水灾也是破坏分子。水灾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档案被水侵蚀后易损毁,使得档案馆在水灾中面临着重大的危机。纸质档案一旦受到水的侵蚀,一方面纸张容易吸水发生膨胀,另一方面会沾上淤泥,极易发生变形。更主要的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烘干,极易生长霉菌。如果以胶片,磁性等为载体的档案被水浸过,极易出现划伤,溶化等不好现象。如果这些载体没有进行及时救援,就会出现档案信息不可读的现象。水灾不像火灾那般具有毁灭性。火灾是最经常发生的,也是严重威胁着档案的灾害之一。一旦档案馆发生火灾,通常会造成档案大面积的焚毁,对于档案来说这是毁灭性的。从在中国历史上看,大批档案资料都是因为火灾而毁灭。毁坏的数目让人震惊。

3 面对灾害建立合理的对策及机制

我们可以知道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也给文档事业带来了很多不可估计的损害。各种灾害都在严重威胁着档案的安全。历史是不可重演,但是档案可以记载那些历史故事,可以为人类重新回顾历史。那么要做到重现历史的话,档案就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档案的自然环境由档案所处的地理位置,气象,地形,地表形态,水文等自然条件所决定。从近年来各种灾害给文档造成影响来看,自然灾害对文档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摧毁文档建筑间接破坏文档资源。二是直接毁坏文档资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对档案造成的破坏以及损失呢。我想无疑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原因上找寻应对措施,这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3.1 文档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档案工作者是人类社会历史事件的守护者。保护档案是他们神圣的职责。文档工作者在对档案的保护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产生的破坏,虽然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但是档案工作者只要认真做好预防措施,还是可以降低其带来的损害。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等一系列的工作环节,这些都是档案工作者们辛勤劳动以及智慧的结晶。一旦档案受到破坏就是意味着他们的劳动成果遭到毁坏,他们所作的一切都将一去不复返。就社会层面来说只有加强对档案的安全保护管理,,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档案信息需求。再者,我国国家有对其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档案部门要保护档案的安全。如果档案实体得不到很好的保护,那么档案信息将不在被人们所记忆。因此保护档案资源的安全是档案工作者的重大职责,也是一种终身的荣耀。

3.2 档案建筑的设计与完善

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固然重要,但在档案建筑方面也应该多加注意。它是防止各种灾害对档案造成损害的避风港。档案馆建筑的选址以及设计都要做严格的要求,要做到抗震,防潮、防火等方面的要求。经常发生洪灾的地方,应将档案馆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滑坡、沦陷、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方建档案馆时应对当地地质机构进行勘探,要避开滑坡、沦陷、泥石流地段。台风出没的地方,档案馆应该避开风口,水边,山边等处。

3.3 启动应急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有了这些还是不全面的,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制定灾害应急管理体制,这是减少各种灾害对档案造成损害的必要措施。需要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第一,要启用应急管理体制,指挥救灾。一旦发现灾情发生,档案馆就应该迅速启动方案,对档案馆进行第一时间的抢救。救灾人员要时刻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准确的向上级汇报灾害情况,以便决策更科学更严谨,更好的计划措施。第二,灾害的发生对建筑的破坏,对人们财产安全的破坏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补救。因此,国家应该为受灾的文档馆进行拨款,给予帮助。同时要呼吁社会援助,发挥民众的力量,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积极寻求各方的合作与支持。大家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能力和智慧,积极为受灾档案单位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

4 灾害过后的修复与整理

灾害过后,处理完受灾状况后档案保护工作还未结束,我们应该及时地统计灾害带来的损失,要做好后续修复整理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恢复到受灾害前的样子。对档案馆进行修复重整、及时清算完好档案,统计好受灾档案的损失、对救灾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收集整理受灾后保存下来的材料等步骤都是灾后需要进行的环节。只有做到这样的处理机制,才能使得档案得到最大的保护。

档案局防震减灾第8篇

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地震是预测难度最大、破坏程度最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最重的自然灾害,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要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变化,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地震知识宣传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但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地震监测基础薄弱,地震预测能力较低,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系统基本没有建立,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还有待加强,社会民众防灾自救常识和技能急待提高,防震减灾专业技术力量较弱等。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县是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且处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区域,这里的地质构造环境就决定了我县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具有地震的活动性强、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近年已在我县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尤其年11月1日清晨与我市交界发生5.4级强感地震,11月2日01点18分与交界又发生4.5级强感地震,更说明了我县周边区域目前面临的震情形势依然严峻。各乡镇、各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坚巨性,把防震减灾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能力,进一步增强震情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要全力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科学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前提。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加大监测预报投入力度,加强监测预报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监测预报工作水平。要牢固树立防大震、救大灾的思想,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效率的工作、高标准的要求,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实。

(一)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要把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监测台网建设、运行经费的支持力度,要保证对监测预报所需经费的投入,开展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成果的应用。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台网建设项目,加快设备更新,提高监测台网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要为地震监测台网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技术力量,健全监测队伍和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监测台网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基础作用。要加强企业地震监测台站建设,逐步推进宕昌开源矿业等矿山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努力提高监测水平。

(二)进一步健全监测预报机制。要完善地震预测预报会商机制,建全内部震情会商制度,及时研究我县及周边震情变化趋势,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地震部门要加强省市联动跟踪监测、市县互动监测、专群结合监测,定期会商震情形势,积极抓好地震预测基础研究工作,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在地震预测和震情会商工作中,要把握对地震趋势的严格控制和知情范围,严防地震传闻发生,做好震情保密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要加快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要加强地震网站建设,设立地震知识宣传平台,各乡镇都要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一般乡镇配备1名助理员,重点乡镇配备2名助理员,还要在社区和各村特别是重点村村干部中确定防震减灾信息员,确保队伍稳定。要建立地震信息报告制度,畅通群测群防信息通道。积极支持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的建设,科学规划、优化台网布局,建立覆盖全县区域的宏观地震监测网络。

三、切实提高城乡建设工程防震抗震能力

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前提基础,是防震减灾取得实效的决定性因素。一是要把抗震设防依法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一律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地震安全隐患。二是要抓紧完成全县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依据活断层探测结果和震害防御等基础性工作进行合理避让,科学设防。三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抗震设防措施,大力推进农村民居防震工作,切实改善农村抗震设防现状。要有针对性的加强重点监视防御能力,要加强地震应急救灾基础数据的排查摸底和更新收集工作。四是全面掌握城乡建筑设施抗震能力,建立城乡建筑设施抗震能力档案。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高于当地普通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要组织开展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鉴定,逐级建立抗震能力档案。要求积极稳步实施城镇危房改造和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抓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抗震加固措施。四是交通、水务、电力等部门要切实落实各类工程的抗震设防措施,对排查出的薄弱环节,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除险加固,拆除重建等方式限期解决,力争做到大震不倒塌、中震可修复,小震无损伤,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四、大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和处置机制

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抓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加强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各乡镇都要成立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设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办公室,指挥部及办公机构人员职务发生变动时,要及时调整补充,确保指挥部及办公室在地震应急工作启动后,迅速有力地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县地震部门要承担指挥部办公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应急准备、应急检查、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管理制度,特别是对应急准备的具体内容、应急检查的重点方面、指挥调度的程序、协调联动的方法、信息共享的渠道、社会动员的方式,都要提出详细可行的操作办法,建立切实管用的地震应急指挥工作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各乡镇、各部门要抓紧做好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一要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地震应急预案。交通、电力、通讯、水务等部门要结合我县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基础设施地震应急预案,对震情发生时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抢修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度,抢险救灾工作指挥协调制定具体措施。二要大力推动地震应急预案向学校、医院、社区、乡镇、企业延伸。教育部门要指导县级中小学,乡镇初中、学区、中心小学都要制定科学完整的地震应急预案。县卫生部门要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县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站、乡镇卫生院都要制定以伤员救治、药品器械调运为重点内容的地震应急预案。县工信局等有关部门要指导各类企业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县地震部门要指导各乡镇和社区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县文体、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制定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应急预案。三要加强地震应急预案演练。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每年至少要组织开展一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机构、乡镇、社区、企业地震应急预案演练,查漏补缺,切实增强地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各级各类预案在地震发生时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三)着力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要积极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形成以县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和紧急救援队为中坚力量,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地震救援体系。要在现有防灾救援队伍基础上,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具有承担多种灾害救援能力的紧急救援队伍。县政府将为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配备先进的救援装备和设施。县地震局要加强与县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地震紧急救援工作的联系与协调,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调用和协同配合机制。要定期组织开展地震紧急救援分散演练和联合演练,全面提升地震紧急救援能力,确保地震救援队伍在应急抢险中能够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救援,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大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广场、公园、学校等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县教育、卫生、体育、运管等部门要在学校、医院、体育馆、汽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设备。对已经建成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县体育中心),要加强对设施的管理,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地震等灾情发生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五)加强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县民政、商务、供销、粮食等部门要紧密配合,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物资存储、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以及抢险救灾工程机械调用机制,有效保障救灾工作应急需求,确保各类救灾物资能够在震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发放到灾民手中,确保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安置。县卫生、民政、疾控、交通、通信、电力、气象、国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服务、次生灾害防范等地震应急救援和抢险救灾体系,确保震情发生后救援有力、救治及时、安置迅速、疫情防控有效、气象服务到位,确保各类受损基础设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使用,确保重点区域不发生地震次生灾害。

五、全面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工作制度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领导,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专门机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我县防御和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要不断完善工作机构,把防震减灾工作分解细化到有关部门,强化措施,靠实责任,加强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各乡镇和各部门要按照法律规定,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法履职,加强监管、资源共享的协调配合机制,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坚持常议常抓,充分发挥敢于负责,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要着力解决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中的问题。

二要加大防震减灾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要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的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工作需要逐年递增,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和正常业务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