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效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26 09:51:52

高效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第1篇

情景一:“你真棒!”“我真佩服你!”“大家为他鼓鼓掌!”每每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如此表扬激励,课堂上掌声此起彼伏。

情景二:教学《田忌赛马》时,一位教师精心编排了一个以学生为主的表演场景,用了大半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分角色表演田忌赛马的过程,然后评价哪一组表演得好,重点放在学生的表演上,课堂看似热烈,可大部分学生却在看热闹。

情景三:分组教学流于形式,不管问题是否有分组讨论的必要性和价值,教师经常安排“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学生便开始讨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故作讨论姿态,有的默不作声,实则凑热闹或掩人耳目,而教师怕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敢妄加评论。

高效课堂是针对传统教学痼疾、结合新课改提出的,旨在构建一种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高效度的课堂教学境界,是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低效教法和学法,是教学改革多年来经验的反思和提升。从上面的场景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对高效课堂认识的偏离: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空洞、无启发性;一味追寻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的活跃程度,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内容等。这些困惑应怎样应对呢?

一、领会内涵,精心备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应该集学生的学案、教师的教案和当堂达标检测案于一体。与传统的教案相比,要求教师深钻教材,广泛搜集有关的教学资料;更要注重研究学生,根据认知规律突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及检查案的备写,将课堂调控的程序和措施行周密预设,以便教师机智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上才能突出重点,游刃有余。

二、革新观念。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标指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放任自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的伙伴。要相信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交流让给学生。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更多地研究学习规律,不断行教学反思,转换角度和教学方式,将学习方法渗透在具体的教学中,使学生有感情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否则教学目标如何在短暂的课堂内全面实现呢?

三、循序渐,合理设计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成长,教师就要不断探索和掌握高效课堂各种教学模式的要领,力求神似而不只是形似。如分组合作学习,关键要让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时间安排,会带着问题学习,有内在动力的支持,积极参与到合作中来,分组时要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指导,问题要有可讨论价值,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或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把握尺度,科学评价学习效果

高效课堂教学第2篇

[关键词]改革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惟一的指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尽心尽力地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体会数学思想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愿望,奠定终身发展基础.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有大的进步?这是我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就我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1.改革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

开放的课堂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思维也会随之活跃,新概念新想法也会随之迸发出来.教师应当和学生平等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考问题的情景.一个好老师通常情况下不会一讲到底,而是常常在课堂上有意设疑,引而不发,推迟判断,使学生禁不住想下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甚至有意将错误暴露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有人曾问丹麦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玻尔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如此伟大的人都虚怀若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不下架子呢?

我们不妨在课堂上多问:

”下面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了,全靠你们了.”

”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既然有人能提出这个问题,就一定有人会给它一个解释,那个人就是你!试试看!”

在类似这样语言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不由自主的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

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处于能动、自觉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心理上的紧张气氛,将学生的不同观点联系起来,积极的与学生的想法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

高效课堂教学第3篇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细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组合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教学方法、及时抓好效果反馈和强化课堂教学管理这几个方面做了深层研究和实践,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提高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有效性 论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56-02

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虽然我们对课改的实施已经经历了一整个周期,但是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实施中的新理念,不能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提高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已步入第二个周期,我们清醒的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较之以前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涌动的活力?

笔者通过几年来教改实践中探索出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细化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基础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由于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对各年级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把它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要知道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它和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对后面要学的知识起什么作用。要抓住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确切地制订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教学的意识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使每一节课的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之中。细化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适用一般教学的材料,但它不可能适应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必定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知识。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可作如下组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问: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分,才能得到两个相等的梯形?(让学生画、剪、说)再出示某学生剪的两个相等的梯形。问: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原来那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列式计算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先剪后拼易知一个梯形是整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乘积的一半。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可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再乘以高所得积的一半。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信息不断的传递中,揭示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借助旧知,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使每一堂课都处在一个有序、发展的整体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课型,由于各自的风格不同,习惯不同,教法也不相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偏重直观操作学习法,高年级偏重于知识迁移学习法及尝试学习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要尽量从内容上求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扩大容量、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屏幕上光、色、形的变化,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生用电脑绘制组合图形。通过录像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柱体和锥体,引入“柱体和锥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等,可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采用动态图像演示,还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如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可将线段在投影仪上向一边像光线射出一样匀速地延伸成为射线,使学生看后懂得射线是怎样形成的。还可将线段先后两边适当延伸,然后再继续向两边延伸,引导学生想象直线是无限长的,它没有端点。化静为动的电教手段,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清晰,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掌握得牢固。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可以引发最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可从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入手,通过教师引发性的谈话,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可通过“年、月、日,同学们平时听说过吗?老师有几个问题不明白,谁能从这张月历上给我一个正确的答呢?”的谈话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月历和思考题①一年有几个月?②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情况?③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哪个月是28天?④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⑤每年都是365天吗?(出示闰年月历)这一年有多少天?⑥根据一年的不同天数,年可分为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呢?⑦为什么四年中就有一个闰年呢?让学生眼看、脑想、手算,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取知识,感到成功的喜悦。寻找、发现、认识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愿学、爱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四、及时抓好效果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可控制的系统,反馈是控制的基本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要看学生课堂效果反馈的情况。信息反馈要及时,一节课一般应有至少两次的反馈练习,以保证教师能够及时获取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准确、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开拓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反馈练习,通过练习不仅优生和中等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还要使中下等学生也能学有所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反馈要全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根据少数尖子学生掌握得如何,判断教学效果。对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给他们一些回答问题、板演和面批指导的机会,要把他们容易出现的错误诱发出来,努力使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于反馈信息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要看到学生所作的努力,正确的要及时鼓励,错误的要及时纠正,疑惑不解的要认真剖析,不足的要及时弥补。

高效课堂教学第4篇

关键词: 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数学思想

2013年5月,我参加了以“课堂教学取舍与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参赛教师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改革之路,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能够把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为我们向有效教学要质量、要效益,走科学高效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下面我结合这次主题竞赛活动,谈谈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取舍与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致力于课堂教学取舍的把握。课堂教学效果好了,学生学习就轻松了,学习热情高了,学习效果也好了。要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数学课堂既真实朴素又亮丽鲜活,让师生点燃智慧、激发创新,以真正关注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行为的归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它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也直接关系到教师采取何种教法。所以我们要转变单一的目标体系,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除了要确定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外,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而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比如:一位老师利用白纸条将线段的性质及比较线段的长短方法等关键内容写在上面,贴在黑板上,突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组织有层的认识序列,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发现方法,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二、合理取舍教学资源

数学教学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我们应当把握每一个时机,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前,过多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真研究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通过重新整合以重构数学教学体系,使课堂教学的主题更集中、更突出,更好地体现数学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在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非数学本质的东西,缺乏数学味,学生越扯越远,教师不加制止,看似尊重学生的个性,实际上是浪费时间,使学生的思考难以深入。这样的数学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是花架子。例如一位老师在教比较线段的长短的过程中,5cm和7cm的线段哪个长,列举出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占三分之一的板面,只注重了数学的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冗长繁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数学味丢失了,数学的“魂”也丢失了,忽略了学生的感悟过程,省略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丢失了学生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是广大教师应关注的话题。这是数学教师新课程理念认识与实践回归数学本位的重要标志。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并不是要教师按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教,而是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推敲,挖掘教材知识内在的联系,对教材的组织、呈现方式进行灵活调整,并构建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所以,数学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经验,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合理取舍处理教材,整合教材。

三、恰当选择教学方式

要在45分钟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数学教学有时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完成,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数学教学不是“作秀”,不能盲从跟随潮流,什么课上都追求讨论、合作、探索等学习形式。比如,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没必要分组的却安排小组学习,这样做只有形式而无实际意义。教学要达到我们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须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组织和展开,如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有的老师精心选择了将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航程,是因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例子,使学生形成了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有的老师利用学生互比高矮、比竹棍长短等生活中的实例,使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掌握知识。有的老师利用纸条对折找中点,量长短,比大小,得结论,简单、有趣、高效。

四、恰当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学之不尽。小学所学到的只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本的东西。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或怕场面无法控制而将其作为一个“软任务”舍去。对于学生学习这方面知识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想,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发展自学能力。

五、注重激励性评价

教育要善学于发现学生进步,及时加以表扬,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对于学生的错误的答案,要指出错误原因,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其解题过程中的合理性因素,及时加以肯定;教师善于在学困生身上寻找闪光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评价注重激励的同时,不能无视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必须明确指出。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大胆尝试,寻找一种不同的解题途径和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快乐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成功的需要。

六、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

高效课堂教学第5篇

计算机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的各种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计算机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应当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如何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一、利用导课技巧,创设良好情境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教师的智慧,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好的导入则窒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成为教学成功的障碍。

1.导课要有针对性

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好的导课既要针对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

2.导课要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都有体会,当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起来后,那么这种带有感情的脑力劳动不但不易疲劳,而且反应敏捷,所以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就要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3.导课要有新颖性

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切忌为导课而导课。

4.导课要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趣味趣味,既要有情趣,又要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要能引起进一步的深思。

5.导课要有简洁性

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距离。

二、应用项目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讲授Photoshop这门课时,现有的教材,大多是按照课程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编写的。通过社会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通常使用Photoshop做一些实际需要的项目,如海报、广告等,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少学生会技法,却无法完成工作项目。所以我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社会需要的典型项目为核心,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理,根据典型项目和重组后的知识点重新组织教材,编写了《Photoshop7.0设计与创作》一书,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围绕一个个完整的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注重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强调学生全程参与,重视每个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制作等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校学生在2005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全省第四名的好成绩。在2006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二维动画设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多媒体进入课堂后,老师板书、作图等工作量减少了,节省了时间,优化了效率,使课堂信息容量大增,教学节奏加快。老师如果一味的满堂灌,会产生学生“吃”得下,但“消化”不了的现象。这样一来适得其反,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对所授内容作出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应用,从而得到充分吸收和消化。计算机信息贮量大,处理迅速,具有良好的工作界面和人机交互功能,这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系列性、针对性的练习。比如在练习中编出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让学生进行单机练习、人机对话,这些软件可以反复使用,并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而且,在学生答对问题时,电脑会给学生“笑脸”或“掌声”,使学生得到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答错问题时,电脑会提醒学生,并给予必要提示,通过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即能及时加强练习、巩固知识,又能及时得到反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早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令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四、讲究提问设计,激活学生思维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问题。如何使问题成为教师驾驭课堂的有效手段?

1.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课堂问题包括新课导入的问题、学习指导性问题、知识理解的启发性问题、触类旁通的发散性问题、归纳总结的聚敛性问题和温故知新的复习性问题等,问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设计。

2.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出层次感。

3.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4.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

为避免学生感到乏味,同样的问题可变换角度提问,使之新颖奇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切实地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总结、反思、改进,逐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教学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效率;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09-001

教学评价的改革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强大导向、有力监控的作用。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评价采用分级量化、考试排队、归类淘汰等简单而粗暴的方式,教学评价出现的很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如何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成为决定新课程实施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认识教学评价改革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把握课堂教学的特性与原则,教学评价应起到诊断教学效果、调节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分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重甄别,轻激励

现行评价用各种考试甄别学生,并仍存在用公布分数、按成绩排名次等做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现象,使大多数学生不断地尝到“失败的痛苦”,自信心受挫。

2.重知识,轻能力

现行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与科学品质、学习情绪等综合素质的评定,影响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3.重量化,轻过程

现行评价的实施过分强调终结性的评价结论,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实施过程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

4.重教师,轻学生

现行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评价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师一句无心的批评或表扬,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

5.重标准,轻差异

现行的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分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引发具有创造力和资优学生的杰出表现,做不到因材施教。

三、实施教学评价改革的要点

1.认识评价的目的

现行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要求实施评价应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状况应依据过程记载和考试结果进行客观描述,并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表扬、认同、理解等积极评价为主。

2.遵循科学的原则

2.1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课程评价的动机和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发展。用发展性原则的思想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2.2评价的民主性原则。所谓民主的评价,即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让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

2.3评价的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评价,应确立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向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口头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以自评为主,互评为辅,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3.丰富评价的形式

首先注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评价深入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

要特别重视即兴评价。如课堂上老师说:“瞧,他观察得多仔细!不仅用眼睛看,还用鼻子闻,用手摸。当然还可以从远处看,整体感觉它是什么样的。”从这简单的评价不难看出,老师注意了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看到自己取得成绩的一面,同时指出不足,从而使学生有努力的方向,获得更大进步。

其次,采用评价方法时注意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有利于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发展情况。除纸笔测试外,还可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激励性点评……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体现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丰富等特点,不断推动学生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高效课堂教学第7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高效 体会

课堂教学高效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和夙愿。课堂教学高效就是向45分钟要质量,在45分钟内高效完成预设的教育教学方案,实现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的理想。如何才能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下面结合我自己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体会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教师“吃”透教材、“析”透学生是前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准确地把握“教什么”“怎样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读教材,弄懂教材编写意图和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明确本节教材在该章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预想可能出现的课堂异常情况,设置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的教学预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精讲中精练,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环境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运用好学生的这一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创设问题情境如下:“太阳是大家最熟悉的物体,有谁知道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会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圆,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由此你能猜想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吗?”;又如在教学“圆的切线”时创设如下情境:“不知大家注意没有,下雨天你快速转动雨伞时飞出的小水珠,在砂轮打磨工件时飞出的火星都是沿着什么方向飞出的?由此你能猜想出圆的切线具有什么特征?”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资源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好、学有所获。教师只有“析”透学生,才能把握差异、兼顾差异,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预设,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二、营造师生互动、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是课堂教学高效的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科实际出发,积极营造融洽、活跃的课堂探究氛围,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成为学生信赖、喜欢的人。只有学生喜欢数学教师,才会更喜欢数学科目。

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以改变教师满堂灌、讲授现成结论,学生被动听、练、识记的现状为最高理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类似科学家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既注重结论,但更注重探究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氛围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观察、质疑、猜测、讨论、证实、交流与发表的积极性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所以,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三、注重变式训练是课堂高效的举措

变式训练就是在数学活动中对问题进行适当变化,避免就题论题、孤立解题,从不同角度出发,使问题动态化、开放化。在进行问题变式时应注意:一要突出“变”。变式题与原题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要使学生对变式题目既熟悉又觉得新鲜,通过努力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在“变”中求新、求异、求发展。二要注意“度”。变式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新问题要贴近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思考和努力就能够解决。三要体现“宽”。变式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发展空间,变式应注意知识及学科的横向联系,注重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正面与反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贯穿,使学生在变式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总结规律。如在教完二次函数定义及例题后,设计如下变式训练题:

变式训练1.下列各式中表示y是x的二次函数的是()

A.x+3y2=2 B.y-x2+2/x

C.y=(x+2)(x-2)-(x+1)2 D.2x2-5y=6

变式训练2.若函数y=(m-2)xm-2-3x-1是二次函数,则为( )

A.2 B.-2 c.±2 D.以上都不对

变式训练3.己知y=(m2+m)xm-2-3x是关于的二次函数,求不等式(m-4)x>m+2的解集。

通过这些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和深刻性。

高效课堂教学第8篇

教学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当然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在教学活动中落实。教师在上课时要始终把握好教学目标,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利用不同方法,采用不同手段(如自主学习、设置探究、合作讨论、展示等)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双主体”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但有的教师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现在“一切不管”,从而失去了教师的主体作用。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活动中并不是说任何问题都需要学生讨论,合作讨论的问题往往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学生应先自主学习,然后再合作讨论。从学生方面来说,如果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没有体会,没有自主探究的收获,那么合作讨论也就因缺乏探究对象而无法完成。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学习后的讨论、合作与交流,那么学习的收获也会很小。

四、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设计的重要根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等进行整合,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真正为学生服务。

五、处理好“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主要评价内容之一。评价的价值取向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当然也要公正、合理、可行、可控、可操作,教学评价要切实监控课程实施环节和教学环节的效果,实现教学的有效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