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参观活动总结

社会参观活动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30 00:12:18

社会参观活动总结

社会参观活动总结第1篇

一、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公文有 约编辑)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  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共2页,当前第1页1 (五)寒假

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 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 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 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www.doc168.com公文大全编辑)宣讲活动

社会参观活动总结第2篇

为使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家乡建设做贡献,过一个祥和、文明、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根据团中央、团省委、学校党委、团委有关文件精神,在院党总支、团总支的总体部署下,经济学院积极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现总结如下:sO100

一、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x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五)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矗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五、总结

社会参观活动总结第3篇

一、 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

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五)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

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五、 总结

社会参观活动总结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功能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17-02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控制和引导,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平稳运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新理论的提出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新形势下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宏观调控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国家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为基本目标,通过经济、政治和法律等手段,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和占比等内容,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基本目标中的经济总量平衡不是“绝对平衡”而是“相对平衡”或者“暂时平衡”,因为从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社会总供给总是略大于或者略小于社会总需求。因此考察经济总量时,不能过分要求二者必须相等,而是应该考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二者的差距浮动较小,没有出现生产过剩或者资料不足等危害到社会经济运行的问题,基本就可看作经济总量相对平衡。暂时平衡是由于经济总量总是从不平衡过渡到平衡,再从平衡过渡到不平衡,处在不断循环中。因此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及各国发展实情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制定和宏观调控的措施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失衡的状态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普遍出现供小于求的状况,容易引发社会混乱。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常常表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造成生产过剩、资源浪费。因此根据经济总量失衡的原因,不同时期国家的宏观调控应该对症下药,找准干预的重点,合理施加调整力度,最终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安定和谐。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1.推动经济增长是指在当前经济基础上合理提高增长速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促进经济增长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一但速度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担能力,必然导致经济失调、经济生活紊乱,最终影响社会治安和人民财产安全。

2.增加就业是指降低社会失业率。提高就业率,保证每个劳动者都能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因此,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扶持新兴产业,提供多种就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此外,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制度,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创新该制度,从而确保劳动者就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失业和待就业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在岗员工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3.稳定物价。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保持物价总体水平稳定,控制物价的波动在经济平稳运行所允许的范围内,减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等危害经济发展的状况发生。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主要涉及到我国进出口平衡和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平衡。因此,宏观调控应当把握好国内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控制好国际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最终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三)国家宏观调控的实现形式

国民经济的运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者单个经济主体,必须发挥无数个微观经济单位的作用,因此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和实现结果必须直接或者间接地落实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去。从国家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经济调控的实践活动来看,国家宏观调控的实现形式有两种:直接宏观调控和间接宏观调控。

当国家采取直接宏观调控形式时,主要施加对象是重点国有企业,通过政府行政命令的层层传递直接给企业下达相应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国家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直接调控的形式只能作用与隶属于与国家和政府的企业,这些企业不是采用市场机制而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模式。企业在这种控制下完全没有主导权,成为国家和政府机关的附属产品,不但使企业丧失了大量的市场机遇而且不利于企业的转型和改革。总之,国家的直接宏观调控,离不开企业的附属地位,两者互为条件,互相适应,是计划经济体制中主要的构成部分。

而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是相反的,该形式更强调企业的独立自主。间接调控根据市场运行的规律和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整,经过市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到活跃在市场中的企业经营者,通过利益诱导机制引导企业纠正不良的市场行为或者以正确高效的方式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最终达成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间接调控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配合市场。国家间接调控的手段分为两种:一是通过经济参数。经济参数主要指能够影响社会经济总量变动的因子,比如货币流通量、财政税收量、外汇储备等,通过调整经济参数可以影响市场的供求变化,当企业接收到市场信号后就能适时做出相应调整,根据国家调控的指标,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通过规定和调节各种市场信号,例如价格、汇率、利率等,引导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方向。

国家宏观调控的这两种形式不存在绝对的利与弊,关键是要考察在宏观调控过后,有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就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而言,间接调节中的参数调节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的要求,更能够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经验。

(四)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根据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运用一系列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行为,从而引导经济活动的主体改善经营,减损盈亏。

2.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的实施主体是国家的行政机构,通过下达强制性命令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整,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权威性的特点。该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企业来说这种手段伤害性比较大,因而宏观调控时应该尽量避免采用行政手段。

3.计划手段。计划手段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一个大方向的调整,制定指导性的计划目标,具有前瞻性、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特点。

4.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等措施来制裁企业的违法经济活动,规范行政人员的监督权力,从而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功能和作用

(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与协调发展

首先要转变宏观调控的对象,将传统宏观调控的对象企业单位转变为市场,借助市场调节来引导企业调整经营活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作用。其次要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传统体制下,国家片面强调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忽视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实情,导致了领导层决策错误,容易引发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将宏观调控的目标放在减少经济波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上,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收支平衡,放缓高速增长的步伐;然后要转变宏观调控的重点。新形势下,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不再是控制总量而应该转向调整经济结构,减少重复建设的次数,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最后要转变宏观调控的手段,在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比例众多的情况下,国家采用指令性的计划手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国家宏观调控作为辅助手段,通过调节经济参数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与协调发展。

(二)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国民经济的稳定需要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这是宏观调控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从四十多年的经济运行轨迹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引发经济波动的行为是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必须协调好总供给的四个方面: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的平衡。第一,平衡财政收支,减少财政结余和财政赤字的出现。第二,平衡金融信贷,适度贷款和发行货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银行准备金率,保证信贷规模与经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第三,平衡物资储备,主要包括投资品、消费品以及进出口物资之间的供求平衡。第四,平衡外汇收支。虽然大量吸引外资是有效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手段,但是过度依赖外资将会造成贸易逆差,对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吸收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偿债率、负债率和借债率等。

(三)同步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

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当下,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保证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协调,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要保证能源、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第二产业,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兴起。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调整传统守旧落后的产业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其次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技术上要引进新兴科技,带动传统企业转型。在经济上要调整资产存量结构和增加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形成多元开放的经济新秩序。

(四)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目前,由于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兴起,国家宏观调控必须重点解决社会各界因为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经济利益问题,保证社会和谐,减少社会摩擦,促进社会进步。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三对矛盾:一是生产经营社会化与经济成分多样化的矛盾;二是社会共同利益与经济主体自身利益的矛盾;三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

三、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不高而且宏观形式比较复杂,因此国家宏观调控干预市场的措施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通力合作,统一思想认识,全面推进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国家必须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功能,从而弥补市场失灵的损失,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 荠.政府采购市场调控法律机制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社会参观活动总结第5篇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

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

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

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五)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

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

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矗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社会参观活动总结第6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17-02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控制和引导,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平稳运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新理论的提出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新形势下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宏观调控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国家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为基本目标,通过经济、政治和法律等手段,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和占比等内容,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基本目标中的经济总量平衡不是“绝对平衡”而是“相对平衡”或者“暂时平衡”,因为从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社会总供给总是略大于或者略小于社会总需求。因此考察经济总量时,不能过分要求二者必须相等,而是应该考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二者的差距浮动较小,没有出现生产过剩或者资料不足等危害到社会经济运行的问题,基本就可看作经济总量相对平衡。暂时平衡是由于经济总量总是从不平衡过渡到平衡,再从平衡过渡到不平衡,处在不断循环中。因此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及各国发展实情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制定和宏观调控的措施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失衡的状态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普遍出现供小于求的状况,容易引发社会混乱。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常常表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造成生产过剩、资源浪费。因此根据经济总量失衡的原因,不同时期国家的宏观调控应该对症下药,找准干预的重点,合理施加调整力度,最终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安定和谐。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1.推动经济增长是指在当前经济基础上合理提高增长速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促进经济增长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一但速度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担能力,必然导致经济失调、经济生活紊乱,最终影响社会治安和人民财产安全。

2.增加就业是指降低社会失业率。提高就业率,保证每个劳动者都能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因此,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扶持新兴产业,提供多种就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此外,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制度,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创新该制度,从而确保劳动者就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失业和待就业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在岗员工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3.稳定物价。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保持物价总体水平稳定,控制物价的波动在经济平稳运行所允许的范围内,减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等危害经济发展的状况发生。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主要涉及到我国进出口平衡和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平衡。因此,宏观调控应当把握好国内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控制好国际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最终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三)国家宏观调控的实现形式

国民经济的运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者单个经济主体,必须发挥无数个微观经济单位的作用,因此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和实现结果必须直接或者间接地落实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去。从国家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经济调控的实践活动来看,国家宏观调控的实现形式有两种:直接宏观调控和间接宏观调控。

当国家采取直接宏观调控形式时,主要施加对象是重点国有企业,通过政府行政命令的层层传递直接给企业下达相应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国家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直接调控的形式只能作用与隶属于与国家和政府的企业,这些企业不是采用市场机制而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模式。企业在这种控制下完全没有主导权,成为国家和政府机关的附属产品,不但使企业丧失了大量的市场机遇而且不利于企业的转型和改革。总之,国家的直接宏观调控,离不开企业的附属地位,两者互为条件,互相适应,是计划经济体制中主要的构成部分。

而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是相反的,该形式更强调企业的独立自主。间接调控根据市场运行的规律和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整,经过市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到活跃在市场中的企业经营者,通过利益诱导机制引导企业纠正不良的市场行为或者以正确高效的方式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最终达成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间接调控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配合市场。国家间接调控的手段分为两种:一是通过经济参数。经济参数主要指能够影响社会经济总量变动的因子,比如货币流通量、财政税收量、外汇储备等,通过调整经济参数可以影响市场的供求变化,当企业接收到市场信号后就能适时做出相应调整,根据国家调控的指标,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通过规定和调节各种市场信号,例如价格、汇率、利率等,引导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方向。

国家宏观调控的这两种形式不存在绝对的利与弊,关键是要考察在宏观调控过后,有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就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而言,间接调节中的参数调节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的要求,更能够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经验。

(四)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根据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运用一系列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行为,从而引导经济活动的主体改善经营,减损盈亏。

2.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的实施主体是国家的行政机构,通过下达强制性命令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整,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权威性的特点。该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企业来说这种手段伤害性比较大,因而宏观调控时应该尽量避免采用行政手段。

3.计划手段。计划手段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一个大方向的调整,制定指导性的计划目标,具有前瞻性、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特点。

4.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等措施来制裁企业的违法经济活动,规范行政人员的监督权力,从而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功能和作用

(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与协调发展

首先要转变宏观调控的对象,将传统宏观调控的对象企业单位转变为市场,借助市场调节来引导企业调整经营活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作用。其次要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传统体制下,国家片面强调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忽视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实情,导致了领导层决策错误,容易引发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将宏观调控的目标放在减少经济波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上,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收支平衡,放缓高速增长的步伐;然后要转变宏观调控的重点。新形势下,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不再是控制总量而应该转向调整经济结构,减少重复建设的次数,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最后要转变宏观调控的手段,在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比例众多的情况下,国家采用指令性的计划手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国家宏观调控作为辅助手段,通过调节经济参数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与协调发展。

(二)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国民经济的稳定需要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这是宏观调控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从四十多年的经济运行轨迹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引发经济波动的行为是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必须协调好总供给的四个方面: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的平衡。第一,平衡财政收支,减少财政结余和财政赤字的出现。第二,平衡金融信贷,适度贷款和发行货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银行准备金率,保证信贷规模与经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第三,平衡物资储备,主要包括投资品、消费品以及进出口物资之间的供求平衡。第四,平衡外汇收支。虽然大量吸引外资是有效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手段,但是过度依赖外资将会造成贸易逆差,对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吸收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偿债率、负债率和借债率等。

(三)同步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

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当下,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保证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协调,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要保证能源、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第二产业,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兴起。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调整传统守旧落后的产业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其次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技术上要引进新兴科技,带动传统企业转型。在经济上要调整资产存量结构和增加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形成多元开放的经济新秩序。

(四)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目前,由于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兴起,国家宏观调控必须重点解决社会各界因为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经济利益问题,保证社会和谐,减少社会摩擦,促进社会进步。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三对矛盾:一是生产经营社会化与经济成分多样化的矛盾;二是社会共同利益与经济主体自身利益的矛盾;三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

社会参观活动总结第7篇

鉴于这次挂职时间短,没有安排具体工作,主要根据我的意愿,采取“全面了解、有所侧重”的办法来了解和交流。挂职期间,自己自觉服从安排,积极争取主动,不断总结别人好的经验,学习好的做法,接受新的观念,较好完成了挂职锻炼任务。现将挂职锻炼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情况

1、珍惜机会、虚心学习

作为一名社区干部,能有机会到xx挂职,是十分难得的。因此,在挂职期间,我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认真学习。一是搜寻资料主动学。一到挂职单位报到,我就找到了二里牌社区的总体概述、发展规划以及近年来的工作总结、今年的工作部署,并进行认真学习研究;通过当地的报刊、杂志、资料汇编、新闻媒体等途径加强对xx、xx区的了解、学习;搜集了二里牌社区一系列有关社区发展、党建和居民服务等方面的资料,同时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有重点地学习和搜集,了解他们先进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思维方法,为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二是参与工作直接学。在工作中向领导、同事学习。注意观察,积极询问,学习把握他们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注意了解志愿者服务工作活动的开展形式、如何创新及发挥作用等。听取各类讲座,获取知识,如参加二里牌社区“文明劝导队”和“青少年巡逻队”的上街宣传、服务等活动。三是参观考察直观学。根据挂职单位的安排,我对二里牌社区的重点工程、建设成就和文化设施进行了参观考察和学习,如:参观了xx华天、湘域中央等社区重点经济建设成果,感受到经济发展给社区带来的神话。总之,通过学习,了解了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好的做法和先进的经验,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同时xx区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的工作理念、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团结氛围、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等,使我受益匪浅。

2、积极参与,加强锻炼。

在挂职期间,我不做旁观者,不当局外人,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作中去,潜下心来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尽量争取多做一些能够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一是制定计划。挂职期间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尽量给自己加任务、“压担子”,寻找更多的锻炼机会。二是主动融入。积极参加社区的办公会议、居民工作例会、宣传理论学习会等,主动参与工作研究和探讨问题。同时,还参加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主动融入集体。积极参与了社区科普教育讲座等活动。在工作中多看、多学,积极向单位同事请教,学到了许多好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三是深入了解。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加对二里牌工作的感性认识,我紧紧围绕“社区服务建设”这一主题,深入单位进行学习了解。走访了有关街道社区和志愿者服务团体,分别到五一东村社区、德政圆社区参观其办公用房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对二里牌的文化事业、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等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3、勤于思考,不断提高。挂职期间,对工作、学习不断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好的方面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理出了改进的方法。同时,将工作、学习、参观和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加以整理,结合我社区的实际情况,认真加以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社会参观活动总结第8篇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

任何一种新的法律或法律部门的出现,都有其一定的客观条件或产生的一般原因。为了阐明宏观经济调控法的概念和本质,具体考察一下它产生的一般原因或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生产逐渐由一般的简单协作发展到与社会分工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复杂协作,继而发展到系统的、社会化大生产。在这种大生产条件下,要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保持社会再生产的合理比例和基本平衡,避免或者减少大的波动,客观上就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1]在这里马克思将经济的职能管理,比做乐队指挥。其实这种指挥就包括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因此,为了使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和调控能规范有序地进行,一方面需要公司法、企业法、经济合同法等调整微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还需要体现国家对生产过程、宏观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规制和监督的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以协调和管理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中的经济活动,使之服务于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目标。

(二)宏观经济调控法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首先,市场机制本身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有时还会造成对社会公正的严重损害,激发社会矛盾;其次,市场经济无法承担公共职能;再次,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事后性和惯性;最后,市场还会造成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其他的市场失灵现象。上述种种弊端,如果不采取一些宏观调控的措施加以防止和纠正,则非但市场自身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且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施加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效结合起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所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其中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许多现代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制订了称之为“市场经济宪章”的反垄断法、反竞争限制法和预算法、税法、银行法等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以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宏观经济调控法是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集中反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越来越重要。20世纪以来,不同国家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不介入经济生活的作法,更多的注意发挥“有形之手”(即国家干预)的调节作用。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最主要的经济职能,这种经济职能作用需要一定的法律保障,如税收杠杆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税法强制力。由于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需要借助法律形式,宏观经济调控法便应运而生。无论哪个国家制订的宏观经济调控法都集中地体现了国家经济职能的要求。

二、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和特征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涉及国民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财政关系

财政作为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集中性分配活动,同社会再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已从只是单纯地组织收入以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发展为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调控的有力手段。政府运用财政调控手段,其中包括预算支出结构的安排、税率的提高和降低、国家信用、财政补贴等,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所谓财政关系是一种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对社会产品祖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所产生的特殊分配关系。它是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

(二)金融关系

由金融活动产生的金融关系是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贷相联系的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一类经济关系。货币调控和信贷资金的调控是国家调整经济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因此,调整货币发行和流通关系;银行信贷关系和外汇管理关系是宏观调控法的重要任务。

(三)产业关系

国家通过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区域布局的规划和安排,达到对经济建设的总体的合理的布局,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因此,应当将产业关系纳入宏观调控法的调整范围。

(四)固定资产投资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膨胀,是造成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重要原因。要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同时不影响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安排。因此调整投资关系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的任务。

(五)计划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主体,但这并不排斥计划的作用,而是要实行市场调节手段和计划调节手段相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近期要在财税、金融、投资和计划体制的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三者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因此,计划的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宏观经济调控法应

当调整好计划关系。

(六)价格关系

价格作为市场参数,是调节市场最有效的手段。市场价格的变化,既关系到生产者的利益,又关系着消费者的利益。《决定》指出:“在保持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平抑市场价格。”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理顺政府定价,平抑市场价格。这就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也有必要在特殊条件下对价格进行干预。

(七)个人收入分配关系

正确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不仅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战胜工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是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微观分配过程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在宏观收入调节过程中,要贯彻公平原则,把少数人收入畸高降下来,国家应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把过低的收入补上去,使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避免形成两极分化。因此,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也是宏观经济调整法的任务。

(八)对外宏观经济关系

《决定》指出:“国家主要运用汇率、税收和信贷等经济手段调节对外经济活动。”同时,“对少数实行数量限制的进出口商品的管理,按照效益、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实行配额招标、拍卖或规则化分配。”为保持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健康发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需要对涉外经济贸易活动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因此,由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作用产生的对外宏观经济关系,应当由宏观调控法调整。

(九)市场竞争关系

《决定》指出:“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市场竞争能够保证经济活动的最大效率,但是,伴随而来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国家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出面保护公平竞争,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垄断,制定被称为“市场经济宪章”的竞争保护法。从维护国民经济整体利益角度看,市场竞争关系应当纳入宏观经济调控法的调整范围。

上述九大类经济关系涉及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意志,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其一,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关系,都具有经济活动内容,属于经济关系的范畴。因为经济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2]按照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资本主义经济管理虽然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但经济管理依然是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受客观经济规律的支配,也就是说在宏观经济调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规律,而不是行政首长们的主观意志;在宏观经济调控关系中,作为主体一方的国家与对方当事人,虽然地位不平等,但是双方存在的经济利益是主要纽带,组织上的联系是为经济目的服务的。宏观经济调控关系主体之间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利益,而主要不是政治利益。因此,就其本质而言,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其二,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关系体现着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国家干预既有直接的干预,也有间接的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采取经济办法间接调控经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因此,间接调控关系是宏观经济调控法的主要对象。

其三,在宏观经济调控关系中,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机关始终是这几类经济关系中的一方主体(即调控主体),调控主体与被调控主体之间的关系,既存在着命令与服从的性质,也存在着协调合作的性质。

其四,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在实践中已经被纳入了市场经济立法的轨道。例如,计划法、预算法、税法、投资法、信贷法、中央银行法、外贸法、物资储备法、反垄断法等都已列入国家宏观调控立法规划。上述情况表明,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已经形成为一类独立的社会关系体系,应当由宏观经济调控法统一调整。同时我们认为,根据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经济性、国家干预性的基本特征,宏观经济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原则

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原则,是在宏观经济法的制定、执行以及主体参加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具体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各项宏观经济法律制度和全部规范的总的指导思想。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集中反映,是宏观经济调控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区别于经济组织法、微观经济运行法等其他经济法制度的显著的标志。笔者认为,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原则有以下几项:

(一)平衡优化原则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所谓经济总量的平衡,就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价值总量的平衡,是社会经济运行保持协调状态的前提条件。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可以用一定的总量指标来反映。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诸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经济结构的内容非常广泛,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等都是经济结构的内容。经济总量的平衡是经济结构赖以实现的基础,经济结构优化是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质内容。

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重要原则。宏观经济调控法是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法律形式。形式必须反映内容。宏观经济调控法必须确认平衡与优化则就治理不下来。“[3]但是,国民经济运行存在不同的环节和层次,而且国家大情况复杂,要处理好重大经济问题,必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必须实行分级管理,赋予地方和部门必要的调控权限,促进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的发展。统分结合的原则反映了宏观调控体系内部结构的客观实际,具有科学性。宏观经济调控法确认这一原则,从法律上保障合理分权,既能使整个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优化和全国市场的统一得到切实的保证,又能充分调动地方、部门的积极性。

四、宏观经济调控法的调整方法

我们认为,按照宏观经济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的要求,宏观经济调控法的调整方法上要包括引导、规制和监督三种。

(一)引导的方法

所谓引导的方法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采用经济利益诱导的方法。具体说就是国家通过制订经济法规确定价格、利率、税率、汇率和工资标准等经济参数调节经济活动。因为经济参数是一系列变量,这些变量的上下变化,不断改变着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调节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要求的合理配置和组合。本来多数经济参数完全可以自发地发挥调节作用,即无形之手,但也可以由政府根据价值规律和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自觉地运用这些经济参数发挥调节作用。这就是说政府通过法律中介将经济参数转换为国家参数或政府参数来使用。之所以将经济诱导方法称之为宏观调控法的法律调整方法,是因为经济参数在一定时期的确定与变化,须通过经济立法程序确认和公开,全体经济主体都必须执行,而且必须由享有宏观经济调控权的国家机关掌管和运用。例如,税率、汇率、利率的确定都是法律规定的,称之为法定参数,分别由税务机关、外汇管理机关和中央银行掌管和运用,任何个人和其他机关不得擅自变动。二是采取计划指导的方法。前面我们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论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不同于一般的经济诱导方法,计划指导方法是通过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的经济计划指标来引导经济行为的,其影响力要比经济参数作用直接得多。但这种计划指导又不是计划部门的行政指令,而是通过计划法确定的原则和程序来制订经济计划、修改经济计划,一切计划执行主体必须依法实施计划,完不成计划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这种计划指导不是一种行政手段,而是一种由法律规范着的经济手段。计划指导方法应是宏观经济调控法的特有的方法之一。经济诱导和计划指导都属于经济手段的范围,我们将二者归为一类,称之为引导的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引导不是一般意义的引导,而是通过法律中介转换的引导,它是属于宏观经济调控法的特有的调整方法,而不是民事方法,因为具有行政干预的因素;它们不是行政手段,因为在这里不是偶然的、一次性适用的、临时的行政指令,而是通过法律形式固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件下,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引导或调整方法是以诱导为主,结合计划指导的方法。

(二)规制的方法

“规制”一词来源于英文“Regulation”或“Regulatory constraint”,其含义是有规定的管理,或有法规条例的制约。[4]它与“管制”、“控制”、“制约”等概念有紧密联系,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在日本学术界一般将“Regulation”译为“规制”,以区别于“管制”、“控制”等概念。在我国,“规制”一词是八十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名词。

规制作为法律用语,其含义是丰富的。据日本著名的经济法学家金泽良雄先生的解释:一般所谓“规制”,“在最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是由于对一定行为规定了一定的秩序,而起到限制的作用,”[5]广义上“可将‘国家的干预’换言为‘规制’。”[6]我们将规制诈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法的调整方法,其内在涵义是:政府依照一定的规则对经济主体的行为所进行的某种限制。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施行这种方法的只限于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关;二是必须依照事先制定的规则,这种规则可以是法律、法规,也可以是政府的规章,但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的章程和制度不能作为政府规制的依据;三是规制的目的是限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相背离的行为和损害宏观经济整体效益的行为。从上述分析可知,我们使用规制的概念是取其狭义的理解,因为广义的规制是国家干预的同义语。而国家干预一般涉及积极行为(促进保护等)和消极行为(权利限制)两个方面。积极的干预我们是采用引导的方法(“引导法”),消极的干预我们就采用规制的方法(“规制法”)。国家干预是宏观经济调控法的最重要的特征。引导和规制两个手段,保证着干预目的的实现。

规制的方法在宏观经济调控法中适用性较广,既可规制影响公正分配、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和结构保持平衡等行为,也可规制可能造成地区封锁、部门集团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等行为。

(三)监督的方法

所谓经济监督是对经济行为的监察和督导。监察宏观经济活动,就是检查、考察宏观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既定的宏观调控目标,调查一系列体现目标要求的标准、指标与定额是否出现偏差及偏差的程度,指示行为者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督导宏观经济活动,就是通过检查等方式督促、指导经济主体从事符合既定目标的经济活动,从而预防偏离目标的行为发生。

宏观经济调控法所采用的监督方法具有如下四点特征:第一,监督所参照的标准、指标和定额等是由经济法规如审计法、会计法、统计法、标准化法、质量法等事先规定的,也就是说这种监督是以法律为依据的;第二,这种监督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机关授权的单位进行的,而不是任何个人或企事业单位或群众团体可以实施的;第三,监督者有权责令被监督者纠正偏差行为,这种监督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监督;第四,具有法定的监督程序,任何监督活动均按程序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法的监督办法一般通过计划监督、财政监督、税收监督和国家银行监督等具体方式作用于监督对象。

上述三种调整方法各有特点和长处,同时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要综合适用,发挥整体功能。

通过对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法的概念理解为:它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国家管理经济职能需要而产生的,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因实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形成的具体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它是我国经济法体系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国家要加强经济立法,就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法,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真正走上法治的轨道。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页。

[4]参见(日)植草益著,朱绍文等译《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第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