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06 16:06:47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第1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2].可见,培养合格人才并能促使健全成长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阶段,迫切要求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既要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即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教育,做到求真求善求美,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在高等职业教育纵深推进内涵建设的情势下,如何实施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有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1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新趋势

1.1需要职业技能,更需要职业素质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1年专题调查对5376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爱岗敬业(64.5%)、团队合作(56.3%)最被看重.另外,根据来自中国本土教育咨询公司麦可思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后最有助于职业发展的5项能力分别是:积极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团队合作、表达沟通、积极聆听.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高度重视和要求.事实上,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拥有“一技之长”的本领,而且还包括丰富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职业态度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素质[3].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

1.2需要个人技能,更重视合作发展

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StephenR.Covey)博士认为,通过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等良好的习惯,获得了个人的成长独立,而想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则需要具有双赢思维,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乐于团结合作.作为基础性的素质,文化素质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将素质转变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需要践行规范,更需要大胆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一个技术和管理规范的实践者和执行者,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必须是能高效地实施既定的技术规程和方案要求.随着职业技能由再造性技能向创造性技能转变,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高新技术岗位具有跨学科、跨技术的综合知识,全自动、智能化的设备和工艺,最新的科研成果,所有的这些特征使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和岗位创新能力.

2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

刘洪一教授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所作的《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存在以下四个误区: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忽略高职教育特点而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同时,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三个缺乏:缺乏对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的锻造,缺乏正确的高职院校学生观,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指导[4].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主要问题有:一是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削弱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没有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而妨碍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很多高职院校一味追求高就业率、高对口就业率,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人才观,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社会和岗位适应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三是片面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些高职教育工作者认为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就是开设几个人文素质讲座来替代人文素质教育,有的用一些文体活动代替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将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混为一谈等.四是教师素质的局限性影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理论家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未来的教师应充盈人文精神,学识渊博而见解深刻,能独立思考,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5].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很多高职教师没有真正达到“双师”真正要求.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力纵深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确立“育人”为先的理念,以培养对象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重心,在深刻理解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有效路径和方法,着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3.1更新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文化氛围

大学精神通常包括人文关怀、理性光辉和自由独立三层基本涵义[6].高职院校由于起源主体、责任使命、培养模式等根本性差异,大学精神未完整地传承,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和开放协作是高职教育视域下大学精神的新架构[7].由此,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能胜任某项工作的职业人,主要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二是具有转岗能力的职业人,主要指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三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主要指清晰的认知、坚强的意志、双赢的思维.只有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融合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才能同步提升人格素养、精神素养和道德素养,高职学生才可能成长为满足这三个层次的职业人,才能培养出“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

3.2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得高职教育具有独特内涵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从而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联动机制,为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提供了条件.政府是这个多元化平台的基础,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宏观指导和规划、经费投入等.学校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可以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公民意识等类别设置、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精品优质课程,这样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发展自己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锤炼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8].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如实训实习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此熏陶和濡染学生的学习习惯、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达到起于知识、渗透德育、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目的.企业是多元化平台的支持力量,它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还可以对此作出评价和检验.行业则发挥着引导作用,主要是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明晰职业素养的要求,适度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和课程的设置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定位、作用不一,但都是合作共建多元化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3.3丰富课外文化活动,构筑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通过以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构建多功能、多层次、递进式的立体化校园活动体系,建设和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一两堂课就可以培养的,所以能满足学生持续发展、多面向、功能互补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了操作性较强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如开展成功人士讲堂、创业者论坛、优秀毕业生访谈等高品位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应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活动只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相互间学习至关重要[9],课堂、讲座、实训、实习都应全面渗透,这样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综合效应.

3.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建立高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高职教师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播种者,他们的职业伦理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前提.从师德教风建设、文化艺术修养、团队意识等方面加强对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建立合理的制度规范和激励、评价体系,把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学按课时和工作量计入教师绩效评估和教学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素质教育的内涵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1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随着初等教育对素质教育讨论的展开和深化,不少专家学者也对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认为,“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都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要贯穿于教育的始终。”高等学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注重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 ,我们认为可将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解为: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大学生较高的专业素质为重要目标,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基础素质为基本目标的教育

大学生基础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1.思想品德素质。首先是政治思想素质,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它可以使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群体,必须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其次是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理想道德等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形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伦理道德品质。

2.文化素质。它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基础,对于这一点,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精辟的论述。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主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他同时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1999年1月31日,总书记在视查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实际上强调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确立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3.身体素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指了解卫生保健知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用脑方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成才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大学生肩负着未来祖国现代化建设和21世纪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体魄强健,精力充沛地从事学习和工作,才能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4.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人的情绪和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人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挑战,适应性强,并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让人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顽强乐观的心态。相反,脆弱的心理状态常使人在遇到困难和刺激时灰心丧气,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变态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形成。因此,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良性格的塑造,要培养大学生自我调测心理的能力和豁达乐观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为重要目标的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过窄的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不用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恰恰相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本专业学科知识要扎实精深。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应以本专业学科为基础,博览与本学科相关的临近学科;同时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跨专业学科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现代科学以高度综合为主要特征,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并且现代职业变换也呈加快趋势。因此,要求每个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学习状况,择优选修,或侧重于文化艺术类、或倾向于科学技术类,进行多文化选择,而不宜将其规定在任何知识范畴内。

2.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首先是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包括阅读、资料查阅、写作、社会调查、观察、运算、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它是每个大学生毕业从事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础能力。其次是实践能力,即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通过所学专业,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如理科学生从事的实验工作、科研规划、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文科学生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进行业务规划的能力。这种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正是目前中国大学生比较明显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高校在国家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中居重要地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因此,培养大学生具有教育创新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1.创新的含义。创新就是活动主体在相关的客观规律的指导或影响下,以一种理性的、理智的、富有灵气的方法方式,对一定的活动客体或社会构架进行改组、改造、革新或创造,使之形成一种新颖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从创新的定义可知,创新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过程,其实质是新颖性。首先,创造出的任何一项产品对创新主体来说都是新异的或奇特的,具有新颖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文化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如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二是可能人类已知而对创新主体而言是求知的,如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等。其次,创新从萌发到形成有一个过程,英国心理学家华拉斯认为此过程经历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在这个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颖性。大量研究表明,杰出人物的创新过程与一般人的小发明、小创造的过程本质上是相同的。

2.创新素质是指创造活动的一些基本特质。主要是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是指个人有致力于创新的意向、态度和精神,具有创新的风格;创新意识是对问题的敏锐感知,是问题意识、洞察意识、独立意识、不受传统约束的变异意识。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力的基础和核心成分。

3.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可以培养的。马克思将人的创新素质看做是人自身中一种“沉睡着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它看做是人的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需要。现代心理学最有影响的成就之一,就是它表明了创造性不仅只限于极少数人才,而是几乎所有人都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创造性在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幼儿就有创造性的萌芽,表现在动作、言语、感知等各方面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的发展中;小学生也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在学习中常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解决方法,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展着创造性;青年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年人则到了创造性的收获季节。据此划分,大学生大部分处于青年中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时,既要重视其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要求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层次、内容较中小学生高。因为他们心理发展水平较高,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服务。他们创造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新世纪,谁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谁就将雄踞世界经济巅峰。

总之,大学生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体,促进三者的提高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立祥,赵婧,韩英军.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3).

[2] 李之群.素质及素质教育再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 张军.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措施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素质教育的内涵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教育;传统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38-02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成了2014年两会的热点。因此,提升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与教书育人过程中,针对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思考、实践、反思和不断完善中,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管理模式,确立了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指导思想,构建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和体系。

一、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确立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普通全日制本科培养学生的理念作为高职教育培养和教育学生的标准,是错误且危险的。对于个人或是高等教育来说,都只能利用自身因素,在自身的积极性及自身条件下找到对高职教育有价值的方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强调: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只有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学生特点,结合区域发展等综合因素,持之以恒地坚持内涵发展道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这就要求在高职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课堂教育需持续深入地开展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贯穿课堂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同时在课余时间通过开展各项特色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关心自己、关心就业,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问题。

二、以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为着手点,探索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路与途径

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可归纳为“五少”,即:社会少认同,法律少明细,政府少作为,办学少特色,就业少出路。而最为关键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学能力较欠缺,在“五少”的大环境中,学生更易产生松懈、自卑甚至自我放弃等心理暗示。面对这样的受众学生,课堂中如果仅仅是教授传统文化知识,那么将会形成“满堂灌”的局面,即使再精彩的讲解也会大打折扣。若是把素质教育专门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大量事实证明,由于这样的课堂目的性强,学生在心里反而会不太重视这样的方式,从而降低课堂质量。因此,依据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途径可扩展为以下几方面:

1.因材施教,丰富课堂内容。在传递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传播先进的科学发展理念,传授实际的操作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起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保留学生天然丰富的好奇心。这样一方面可以完成传统课堂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天性,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视野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寓素质教育于传统教学中,使二者浑然天成、相得益彰,用无言或有声的力量保持课堂应有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2.教学相长,开拓学生视野。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提出疑问,两大主体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尊重学生的提问和困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既是传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在提问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洞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在交流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开拓精神;在求解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未知的求知精神。讨论中,学生性格会充分得以展示:或落落大方、或谨小慎微、或急于求解,老师则以引导为主,或幽默风趣,或旁征博引,或温和可亲,老师的一点一滴都会毫无保留地在各方面起着示范作用。这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会让学生努力坚持,一方面是老师对待疑问的态度会激发学生日后爱岗敬业的理念。他们正处于性格多变的时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拓宽他们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所属专业。

3.抵制诱惑,剔除不良风气。如今的大学生,个性自我、明快直接,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以及东西方思想文化时刻冲击着学生的心理,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面对各种困惑、诱惑甚至迷失,此时的惑,该如何解?一面是他们蓬勃的思想萌发,一面是他们日渐成熟的身体生长。解惑,在这方面,是需要持续思考并且积极引导的,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观念,在能表达自己声音的场合,不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牺牲自己的正当权益,不求有多大的功名利禄,只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浪潮里有过自己拼搏的痕迹,妥善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能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远离负面因素。

4.主动出击,摒除被动接受。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绝大多数同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甚至在生活中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做事缺乏主见,极少同学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实践中,校企结合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会过早地限制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多是模仿师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被动接受的思想应该变为学生主动出击,这将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前期的寓素质教育于课堂教育的最终实现方式就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未知、探索未知。

三、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实践探索

为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学校需要搭建舞台,通过学生自主组织、参与完成各项特色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活动中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2014(三专)数控技术1班为例,经班级导师提议,在班主任指导下,决定在2014(三专)数控1班开展“西南时空”等系列活动,并将其作为班级长期活动,坚持到毕业。

“学习一小时”――学校不强制要求二年级的同学上晚自习,通过组织学生集体上自习的方式,督促同学们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提供互相学习的交流机会,互相帮扶,提高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运动一小时”――每周二下午由体育委员体育活动,活动形式不限,可以是趣味篮球、趣味足球、乒乓球、慢跑、快走(不局限于此)等形式。在集体体育活动中,调节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节奏,释放各方面的负面情绪。

“畅谈一小时”――每周日晚上19:00(特殊事宜另作安排)就设定的话题进行主题演讲和讨论,增强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举办“西南时空”系列特色活动旨在通过系列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感情,了解瞬息万变的社会,关注我们的未来发展,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关心未知的自己,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增强班级凝聚力。

经过一年多的坚持,“西南时空”系列特色活动已深入人心,获得了系部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抓紧学风建设的同时,强调班级内涵建设,鼓励孩子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锻炼,坚持阅读经典书目,做一个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人;在平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鼓励他们“先就业,再择业”,珍惜第一份工作,为日后就业择业奠定感性和实践基础,拓宽自己的视野,有计划、有步骤地与社会相容,接受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接受社会的好与坏,锻炼自己的胆识和技能,督促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前沿以及就业需求。

除了班级特色活动之外,学院每年都会举办科技节、健身节、艺术节、数学建模大赛、数控技能大赛、朗诵比赛、艺海泛舟等丰富多彩的各项大型活动,学生能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奉献中成长成才。

综上所述,丰富的课堂内容会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剔除不良风气,摒除被动接受的现况,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因材施教、和学生教学相长、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抵制诱惑,养成主动思考、发现未知、探索未知的好习惯,从而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学习之余,了解瞬息万变的社会,关注我们的未来发展,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关心未知的自己,以更好的状态适应社会,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增强集体凝聚力,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关心自己、关心就业、关心专业,才能培养更多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汪为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工业大学,2012.

[3]钟彬杉.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4]宋建军.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实意义的思考[Z].黑龙江高教研究所,2007.

素质教育的内涵第4篇

关键词:全面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 高职生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但许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大学生身上人文精神的缺失、现代文明的贫乏、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这一切无不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全面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了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应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正确地选择教育方法,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保证全面素质教育的效果。

在高等教育的对象中,高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教育性质的不同、生源结构的不同,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基础和层次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亦具有较大的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

一、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学生的层次也有所不同。同样的一所高职院校中,生源往往参差不齐,有专一层次的学生,也有专二层次的学生;有普通班的学生,也有初中后高职班的学生。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采取的是同一种模式,并未切实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度,因此,效果不甚理想。

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校转型而来,在教育方式上有的甚至沿袭了过去中专校传统的“传授式”、“灌输式”方法,缺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可以说是一厢情愿的单向传输,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按照老师的要求行事,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

近年来,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改革自己的教育模式,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三年制的大专,到了第三年的时候,学生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找工作、实习上。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在短暂的两年中掌握更多的技术,从而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可以说,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一种“唯专业教育论”的观念,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的主旋律――“育人”在高职院校中反而处在附属的、次要的地位。很多高职院校尽管一再论及素质教育,提到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表上,专业理论的课程、职业技能的学习、实践技能的训练基本上安排得很紧凑,专门地开设素质拓展类的课程并不现实。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经常是依托一些选修课、讲座、竞赛活动来进行,学生对专业以外的内容大多持一种可有可无甚至是漠不关心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自己只有技术过硬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何必在专业以外的知识上浪费时间!

二、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里所说的“专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掌握了某一方面知识,专于某一方面的人。那么,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他们走出校门的时候,应当是怎样的人呢?如果只是在技术上有所专精,却缺乏其他方面的素养,那么我们只能说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职生的教育与培养不能只着眼于专业知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身心各方面的需要,放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与进步。

1.加强高职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中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在这过程中,一些消极的、错误的思想也或多或少地对大学生产生着影响。因此,加强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教育,高职生可以正确地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思潮。

2.注重高职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知识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还应建立起完备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21世纪的职业内涵非常丰富,学科与学科之间、各知识体系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只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会使自己的发展备受局限。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高职生能够把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对高职生加强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加强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高职生的鉴赏水平、审美情趣、人文素质以及科学素养。

3.关注高职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高职生在学校中,脱离了父母的约束,由于缺乏自制力而过度上网、沉迷于玩乐、超负荷学习等,极易影响身体的健康。此外,由于人际交往的不顺利、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学习的压力,高职生也往往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一旦遇到困难便可能产生挫败感或钻牛角尖。在实施高职院校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健康意识,预防身体或心理问题的发生。

4.提高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有人说,大学是一片净土,是一座象牙塔。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逐渐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不再是封闭的场所。所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也是高职生在学校中应当学习的重要内容。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就高职生整体而言,大多数人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来走上社会又如何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关键内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职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够使人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突破思维定式,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开拓。这些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

高职院校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方面的努力,还有赖于学生、家长、社会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立足现实,建构科学合理的全面素质教育框架。

高职院校各有各的特色,学生也各具特点,即使是同一所高职院校内,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要求来开展全面素质教育,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在操作层面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校及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调查、考评,以此为立足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或方案。

2.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教育理念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完善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自己工作的狭小的圈子,要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时刻关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吸收一些新的观念,并融入到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中。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自己本身也具有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高素质水平。

3.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全面素质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因此全面素质教育必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推进,进而对学生形成影响。除了“两课”教育和人文类选修课的开设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一些素质拓展课程,这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以开发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讲座等来引导学生。

4.调动学生参与全面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应通过宣传或教育使学生了解全面素质教育对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心底里产生认同感,这样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学生中抱有无所谓、漫不经心的态度,那么学校或教育者再怎么努力,也是收效甚微。教育工作者不能只站在学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不能仅仅将全面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领导布置的任务来抓,而应切实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家长的需要,了解社会的需要,了解企业的需要,考虑全面了,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该怎么走自己的路。

5.建立科学、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评价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素质高低,学校素质教育开展成效的主要手段。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过去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进行,这样操作存在着一些弊端,如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无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有些能力通过考试很难检测出真正的水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和规范的评价制度,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发挥促进和导向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把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贯穿于高职生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用全局的眼光、发展的观点、科学的理念不断探索、发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丽萍,贾书申.现代社会高职生综合素质状况的特点与对策.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卷第1期.

[2]黄雪梅.谈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科学教育论坛,2005年第24期.

[3]王晓丽,王涪宁.“以人为本”的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4]冯瑞明,侯铁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素质教育的内涵第5篇

论文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素质教育

自1988年上海市最先提出素质教育起,至今已有二十余载,然而在与根基深固的传统教育长期交锋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仍然困难颇多。那么在这困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阻力呢?笔者尝试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人手,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一、“素质教育”的众说纷纭

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素质,然而目前国内教育界对素质的概念界定不下十余种,诸如先天遗传说、三层涵义说、身心倾向说、稳固性质说、基本品质说、基础学力说、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合金说、主体品性说、综合表现说、心理教养说、历史积淀说、内化说和本质属性说等。这些学说对人的素质作了多维层面的界定与剖析,虽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素质”概念的众说纷纭,造成了实践层面的不知所措。在倡导素质教育方针下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比较极端的做法,就笔者所见所闻,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音乐、美术辅导班。

其二: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抓德育。认为只要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了校园风气,学生素质就会迅速提高。

其三: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试。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学校主张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难度。

可见,概念的模糊不清使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那么,“素质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是否与考试水火不容呢?笔者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德国的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原创性、体系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具有相当大的兼容力和吸纳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塞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理论,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以及帕森斯和皮亚杰等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正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认为,“与交往的、断言性的、自我表达的及规范调节等四种言语行为相适应,社会行为也可以分为四种。”它们有不同的取向,关联于不同领域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有效性要求。

第一,目的行为。它以成功为目标,以合理谋划为特征,津津乐道于对自然的统治,而缺乏主体间向度,主要关联于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

第二,规范调节行为。它是社会群体成员以遵循共同的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为。“规范表达了在一种社会集团中所存在的相互意见一致的状况”,要求人人遵守。它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正当性。

第三,戏剧行为。戏剧行为涉及互动的各个参与者,他们相互构成观众,并使自身呈现在诸观众面前,以便在公众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印象。它主要关联于主观世界,要求真诚性。

第四,交往行为。它指的是“至少是两个或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交往行为不仅是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行为,而且还是在行为主体共识基础之上,通过规范调节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行为。在交往行为中,行为主体“……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视野,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因此,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同时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而其它各种行为都应处于交往活动的支配之下。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互来往,而是关涉到意义的双向理解与生成,关涉到人的本质性存在状态,关涉到主体间性的造就。交往是人们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交往实质上等同于广义的教育。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以意义为取向的交往活动。

教育中的交往在很久以前就被教育家们所论述。孔子十分重视学生间交往的作用,他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主张以“对话法”发现真理,看重的正是师生间的交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曾对教育中的交往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素质教育本身是教育,必然具有教育的交往活动本质,只是它更强调人的素质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因此,对待素质教育,不能纠缠于对“素质”本身的界定,而应依据它在生活世界定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考察它要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还应按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交往要求,思考它的有效推行方式。

四、素质教育的内涵

哈贝马斯受著名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启发,把世界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世界,同时也把交往关系划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世界与三个层面密切相关。这三个世界分别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体世界。而三个交往层面是:(1)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交往层面,(2)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层面,(3)成熟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与他者的主体性关系层面。素质教育是一种为达到双向理解的交往活动。在素质教育中,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主体世界打交道,并服从三种对应的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求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于能力教育。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交往层面的真实性要求,确立了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这种交往活动中,主体和自然世界处于一种主一客关系。这符合自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观,即把单独的个人看作是认识的主体,强调个人对其以外的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涉及这个层面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自然规律,还要具备动手能力。所以,传统教学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素质教育并非轻视知识,也不是要取消考试。人类走向文明时代以来,在任何时候都是依靠知识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而考试既能够查漏补缺又可以选拔人才,其地位也是无以取代的。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在强调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实践。因此,作为素质教育基础的能力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水平、创新能力等。

2.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道德教育。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层面的正当性要求,决定了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素质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进行,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实践主体,应该遵守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专业还是余事。”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学校的德育工作逐渐淡化了生活层面的内容,演化成知识教育,强调对认知、记忆等的训练与培养,缺失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者一直已经在其中运动的视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因此,学校德育应该以生活为根基,通过生活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

3.素质教育的保障在于师生关系。第三个交往层面的真诚性要求,强调了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问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加以保障。受以往的认识论的限制,人们很难摆脱笛卡儿式的主客二分、单向理解的认知模式,往往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主一客”关系(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或“主一客一主”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都是教育的客体)。把师生关系看作“主一客”关系,显然是把学生等同于没有自由意识的物,体现为传统教学中把教师奉为权威的思想;把师生关系看作“主一客一主”关系,尽管把学生也看成是主体,但仍没有摆脱“主一客”反映论的思维模式。哈氏理论告诉我们,交往双方或多方互为主体,只有通过平等对话,才能达到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教师是具有人性的存在,学生也是具有人性的存在,彼此都具有意义领悟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彼此进行意义的交流与沟通、平等地展开对话、不断进行双向理解的交往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应对任何学生抱有偏见,素质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第6篇

技工教育实践中,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技工教育不仅为个人谋生做准备,更要为社会服务。因此,职业教育应注意培养德性,养成健康人格,使学生成为善良的公民,人格必须完整,行动必须严谨,操守必须高洁。可见,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敬业乐群。所谓敬业就是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职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职守,胜任本职工作,这也是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的具体化。所谓乐群,就是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及共同合作的精神。强调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合作互助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利在众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

二、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关键与核心,是创新的灵魂。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进行课程改革,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经营集约化和生产技术现代化、自动化的提高,企业对技术工人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单一工种、单一技能的技工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需要。劳动者自始至终只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转换岗位重新就业的机会将不断增多,劳动力流通也不断加快。因此,技工学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对学生实施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到一专多能、一人多岗、成为“多面手”,逐步实施“多证制”,以增加技工学校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应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技校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逐步建立与时代需求共振,与国际标准接轨,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体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即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相对稳定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即专业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

我们可以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的课程模式,要实现课程结构上的宽厚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并且确立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它是一种建立在综合性的、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结构。

四、实行产教结合,加强校企联合

产教结合、校企联合是高职院校追求的办学特色,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学校和企业要确立“依托企业、借助外力、相互促进、产学相长”的指导思想,合作办学企业与学院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安排学生实习、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努力向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方向发展。校企联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学院与企业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校企关系,双方互利共赢的效果进一步显现:学院依托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依托企业充实师资队伍,弥补“双师型”师资的不足:依托企业开展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依托企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依托企业加强市场调研,使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企业也充分利用学院的教育资源开展员工的再教育、再培训:学院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节省了上岗前的培训环节,缩短了招聘周期。

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第7篇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成人教育;内涵建设

以学习型社会为契机,提出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有助于解决问题并促进我国成人教育继续科学、规范发展。

一、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成人教育的发展机遇

我国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已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社会、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在吸取优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并将其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发展成人教育是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内涵建设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内在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发展成人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将其纳入教育发展工作范畴。虽然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得到较好的发展并取得一些成绩和成果,但仍显露出问题。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给成人教育带来发展良机。第一,成人教育内涵寓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事业中,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成人教育的内涵可从其字面意义理解,即“成人”与“教育”。“成人”指的是成人教育的主要对象即为成人群体;“教育”指的是高等教育,表明成人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因此,可将成人教育的内涵简要概括为以成人群体为对象的高等教育。这里将“成人群体”的概念定义为法律上已成年、并拥有自主民事和刑事权利的群体。他们往往脱离了正常的教育轨道,无法进入高校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该体系的建设中包含成人教育的全部内容,既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第二,发展成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全面到来意味学习型社会建设势必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一方面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通过再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善工作能力。在成人群体中,存在一部分人员由于自身或者外界因素影响,较早脱离了正常的教育轨道,导致知识水平较低,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均受到较大限制,这也直接导致其渐渐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从而影响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工作,因此,发展成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学习型社会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新契机,发展成人教育也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向前进步。传统教学模式在时展背景下渐渐显露出不容忽视的弊端和缺点,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提出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为改革的核心。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受教育群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促进教育事业良性发展。成人教育在提高成人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国家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教师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成人教育内涵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所在

成人教育内涵建设,是指我国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依据现有的办学条件,采取不同方法,积极开发有利于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类优势资源,寻求自身内在品质不断提升的科学发展模式,简言之,即不断寻求内在属性持续提升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发展成人教育内涵建设的含义,即为在已有教育条件基础上,提高成人教育内在质量和水平。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摸索中渐渐稳住脚跟,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和成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经济大环境影响下,我国教育事业同样处于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其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与发展。21世纪初,我国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展和时间推移过程中,其内涵建设越发受到人们重视与关注。因此,讨论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的成人教育内涵建设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成人教育虽然是提高成人群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但是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总体仍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对内涵建设重视不够。成人教育的宗旨在于两大方面:一是为广大成人群体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给予成人群体以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二是提高广大成人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工作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因此,成人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广大成人群体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然而近年来成人教育体系建设中忽略内涵建设问题,导致成人教育质量和水平未达到预期目标,其受教育对象即成人群体的综合素质仍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内在质量和水平,也是提高成人群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其次,当前成人教育内涵建设总体上有了提升,但是仍然难以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也成为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瓶颈所在。马克思主义指出,世界均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进程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都处于相应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作为人类世界至关重要的教育事业,也是世界发展规律的一部分,其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不断向前进步与发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逆转。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成人教育的质量反映了内涵建设的程度和水平。为此,要牢牢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最后,成人教育发展已经由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转变,但是内涵建设的挖掘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是促进成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对从业人员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书,二是育人。教师不但要在教育过程中传播知识,而且要通过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个人素质和修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也应遵循“教书育人”的要求,在提高成人学生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同时,也改善其精神状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成人群体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成人教育中内涵建设的意识不够,质量不高,这导致该教育体系下培养的人才良莠不齐,差异较大。因此,成人教育要促进成人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成人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内涵建设。

三、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成人教育内涵建设的对策

基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成人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根据成人教育当前内涵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成人教育内涵建设的路径。

(一)与时俱进革新成人教育理念与观念

1.以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与观念指导教学实践。教育理念和观念在教育事业中起到指导性作用。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大体系,教师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成人教育中,由于不注重内涵建设,而将工作重心置于发展外延建设之上,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成人教育事业起步较晚,虽然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以及国外优秀经验借鉴下,发展速度显著提高,教育水平不断改善,但是仍存在成人教育总体水平不高、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教育理念和观念落后等问题,影响了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基于教学理念的指导性意义,树立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以指导教学实践非常有必要,因此,应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学理念与观念,以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和观念指导教学实践。2.结合社会需要的实际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设置。成人教育宗旨之一即为通过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对成人进行再教育,从而提高成人群体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有所改变,强调专业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使得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有限的成人群体渐渐不符合时展需要。传统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下培养的人才,也渐渐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与深入,一是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设置,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使其在专业素质建设上符合社会人才标准;二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教学,改变传统理论教学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增强受教育群体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设。3.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似但不相同,其相似点之一在于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都承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区别在于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为成人,并且其办学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由于成人教育群体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落后、僵化等问题,导致该人才培养机制下培养出来的成人群体依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应与时俱进,以马列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武装精神世界,时刻保持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先进性及科学性;并在先进、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僵化、教条化弊端,以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和水平为纲领,努力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结合现代科技,促进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元化

1.重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推广。现阶段,基于现代科技和设备而产生的新媒体,在对我国传统媒体形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带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以启示。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课本均以文字方式,通过“纸”这一载体,结合教师口语化教学,将知识传播给广大学生群体。其教学过程单调、枯燥,尤其对于成人而言,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本身极为有限,也导致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效果不佳。多媒体教学是在现代科技和设备支持下,通过文字、静态图片、动态图片、视频资料、声音材料等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以图像、视频、声音材料的方式传授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享受,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单调枯燥,也将理论化、概念化的知识直观、客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易于理解和掌握。2.加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模式开发与应用。成人教育的主要对象为成人,与高校教育对象不同,成人群体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各方面均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诸多差异,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基于成人群体进行的教育也具有特殊性。成人教育具有时空分离性,工学矛盾突出,学习内容、学习安排、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安排的差别性和独立选择性明显,因此,提出远程教育理念。远程教育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一定的设备如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过远程操控进行教育活动的模式。在该模式中,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高速的信息交流和传递,以及场地限制小、时间安排自由等优点,适用于成人教育内涵建设。3.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应用。在传统、保守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必然导致教学方法落后于时代。在成人教育中,也存在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符合时展等问题,因此,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应更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如项目导向教学法,通过教师设置项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工作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1.规范教师队伍人才选拔标准,保证教师队伍质量。教书育人是一个良心职业,只有合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带领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中,从中获得知识;相反,一个不符合要求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并由于其教学能力的不足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首先,应规范人才选拔标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在成人教育中,存在教师队伍人才选拔制度不完善现象,导致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其专业素养缺乏绝对保障,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相关院校应保持重视,规范化制定人才选拔制度,确立选拔标准,按照标准进行教师招聘,从根源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2.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培训工作比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于学校中已有教师而言,也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工作检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而言,可设立定期考核机制以及奖惩机制。通过考核机制的设立,定期考核教师队伍组成人员的素质建设情况,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危机感,从而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学习、进步和发展。奖惩机制的设立也是基于教师教学成绩的考量,对于认真工作、态度负责的教师给予奖金奖励或者荣誉奖励;对于消极工作、态度恶劣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惩罚,严重者直接开除,以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行使“清道夫”职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朱新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3-11.

[2]孙立新,乐传永.成人教育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趋势[J].教育研究,2015(6):79-84.

[3]秦凯.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6(1):63-65.

素质教育的内涵第8篇

关键词:诊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契机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发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2016年10月28日,以“质量、开放、融合”为主体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在昌召开,在此次会上,众多专家和校长,再次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做关注焦点。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涵

近几年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理论界,“内涵建设”都是一个热词,这说明内涵建设正在更广泛地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但是到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的含义是各说各有理,有的甚至在内涵建设的圈外打转,借题发挥,并不能抓住其核心,因此,有必要厘清“内涵建设”这个概念的内涵,使之避免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个空口号。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使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决不能简单归于某一项所谓的“核心”或者“关键”。

1.结构布局、质量特色、办学效益是内涵建设的内在要素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特色。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特点。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形成了自己发展的特色,才能在同行竞争中凸现自身的价值,保持永不衰竭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公益性逐渐演变为公益性中包含特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这些价值已经作为社会对高职院校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办学的同事,不得不考虑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要素。

2.专业建设、师资实训、运行体制是内涵建设的载体要素

高校建O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和学校的运行体制。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这为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这无疑彰显了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通过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和运行体制等作为依托和载体,才能有效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3.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研结合、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合作是内涵建设的功能要素

高校内涵建设的最终体现是人才的质量、社产学研的结合以及社会的评价和对外的交流。每年教育部都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该报告将会整体战线本年度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整个质量状况,为下年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依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新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迫使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已经成为其内涵建设的必然。

二、诊断与改进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契机

在经过示范建设、骨干建设后,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后期的再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诊改的过程涵盖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全部要素,因此,高职院校诊改的过程就是其内涵建设提升和完善契机,以此成为优质院校。

1.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机制诊改是内涵建设的首要点

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学校的整个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诊改通知”明确提出,理顺工作机制。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形成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打造专业群建设,专业建设高校教学的核心,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和课程,从而才能真正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2.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诊改是内涵建设的着力点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主导地位。前面所讲专业课程的建设最终要依托教师的教育教学。可以通过“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平台”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诊改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

为了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还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等指导性的文件,目的就是要促使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所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时,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高职学生才能真正地融入社会。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的优质院校建设,为高职院校的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纵观其要求和标准,最终还是体现在内涵的建设。诊改恰好从内涵建设的几个要素着手,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此促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上的不足,从而达到实现优质校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借诊改的契机,是学校的内涵建设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程毓.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偏差及应对的方式方法【J】.新时代教育.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