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07 07:52:21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第1篇

1.看老师写一个字:蒙。怎么读?mēng蒙人,méng启蒙。这里读——méng。师:“蒙字什么头?在你们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它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看,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以后写‘蒙’要注意。”

2.板书“启”,启什么意思?(打开),启蒙连起来是?从字面上讲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3.板书:“月光”。师问:|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读课题——月光启蒙。”(学生读得太生硬)

4.月光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思考两秒钟,课文中有一组描写月光的短语: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谁来读?师:“多美的月色啊!看着短语,想着月色,你有怎样的感觉?不用说,放在心里,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师:“柔和多了。”

5.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孙友田,还记得他吗?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他写的。

二、词组教学

1.师:“课前读过课文了吗?我读过很多遍,越读越喜欢,特别是这几组短语,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分三组呈现: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想象的翅膀、歌的王国。

3.读到第三组词时解释“混沌”(联想《开天地》之前世间一片混沌现象来体会)“豁然开朗”。

4.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师指课题中的“启蒙”二字)

5.齐读三组词。

三、初读课文、讲主要内容

1.将短语放到文中读,自由读课文,遇到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可以用上这些短语说说。

2.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喜欢的段落,读好童谣、歌谣

1.你喜欢读课文的哪里?读来听听。(为什么喜欢?)

2.喜欢读童谣吗?出示三组童谣。初读,指名读。①为什么喜欢读童谣?生述说,师概括:幽默、风趣、明快、流畅。②童谣怎么读就更有趣呢?自己先练习。③刚才看见同学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打着节奏读,看你们读得那么有趣,我也想读了,我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吗?可作提示:第一首可以拍手,第二首可以跺脚或者手脚并用。第三首,一二组读前半句,三四组接后半句。

3.师过渡:“母亲不仅给我说童谣,还为我唱好听的歌谣呢,找一找在文中的哪里?谁来读?”出示歌谣。①指名读歌谣。②歌谣怎么读才好听呢?仔细观察第二首歌谣,句式整齐,有节奏,又押韵,每行都是7个字,读读看有什么规律,自己试试看。③指名读(女生)。师:“我听出来了,我们之前在读童谣时节奏欢快,而听她读歌谣时语气舒缓,她在读歌谣时还注意了二二三停顿,师示范读一句。”④请女生读。⑤师过渡:童年有民歌民谣伴我成长,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五、感受月下启蒙

1.作者开篇第一句话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他为什么这么说?默读第一小节,思考。A:预设回答一:夏夜很美,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夏夜多美啊,你读出来。B:预设回答二:因为在童年的夏夜,有母亲为我唱歌谣。母亲在怎样的月色下为我吟唱?师过渡:“景美、人美、情更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美妙的童年夏夜吧。”C:配乐,朗读第一段。

2.再静静地读这句话,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忙:勤劳、忙碌;搂:慈爱、亲切;唱: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

3.多么勤劳慈祥的母亲啊,忙碌了一天,也不忘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齐读这一句话。

六、再读、唱歌谣,唱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歌

1.再静静地读这两首歌谣,读读母亲有什么心愿?A:向往到云南。云南的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美丽的地方,母亲向往去那里。B:聚焦“楼”,两首歌谣里出现了5个楼字,母亲说盖了瓦屋再盖楼,盖了东楼盖西楼,还要盖南楼遮太阳,那时候家里能盖得起楼吗?

2.出示图片,师过渡: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黄河的河流经常改变河道,我的家乡就在黄河曾经流过的河道边,哪里土壤贫瘠,大多是盐碱地,长不出繁茂的庄稼。虽然人们物质生活贫苦,但人们的心灵在古道文化的熏陶下,滋润得非常美好。

3.所以说:CAI: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解释两个“长”。师过渡:“尽管生活清苦,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唱进了我的心里。”

4.你听!唱歌谣(师唱第一首,接着点课件里传出第二首——天籁之音。)

5.好听吗?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的?谁来读?出示“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6.“芳香”一般形容什么?这里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师过渡:“在作者心里,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花儿的芳香一样让人陶醉。所以说是‘芳香’的音韵。”

7.看,作者的这段文字还是一首小诗呢!CAI:将这段文字改成诗歌的形式出现。

8.配乐读“诗”。提示读好:小诗也会呼吸,注意停顿和换气,读出诗的感觉。一起读

七、总结

母亲不识字,但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将民歌民谣唱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长出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第2篇

关键词:海子 抒情短诗 隐喻型 直白型

海子早已成为一个象征符号,“诗人之死”被一些人视为终结一个时代和开启另一个时代的标志。海子生前可谓名不见经传,仅公开发表几十篇诗作,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但海子死后,无论是在研究界还是创作界,其人其诗都引起高度的关注。在他死后的几年里,一大批追随者围绕着土地、麦子等海子的核心意象进行创作,以至于诗人伊莎写诗讽刺那些海迷们,称他们是“城市中最伟大的懒汉/做了诗歌最光荣的农夫”(伊莎,《饿死诗人》)。评论文章也不绝如缕,1999年,海子十周年祭,第一部海子评论文集《不死的海子》出版。在诸多批评研究中,不少以其抒情短诗为对象。研究虽多,但多做整体观,而少就其差异性做出辨析、研究。本文基于海子诗歌的内在差异性,将其界分为隐喻型和直白型两种。

一、 隐喻型

诗歌不是对世界的摹仿,其评判标准也不取决于描述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似度的高低。诗是对隐喻的解构和建构。就广义的隐喻来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隐喻的死亡即诗的死亡。时间是隐喻的杀手,当隐喻在时间中积淀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表述方式时,也就宣告了隐喻的死亡。此时,便需要诗人以其摧枯拉朽的创造力去结束苍白陈腐的隐喻,而重新创造出有生命活力的隐喻。当然,这其中也有所不同,有的时候破坏本身就是一种建构,有的时候则在破坏之后必须重建。正是在不断的破坏和重建中,诗歌才得以永生。

海子大部分抒情短诗是隐喻型的。在这类诗中,语言是其安身立命的核心场所。关于语言、世界、诗歌,海子在组诗《给母亲》之五《语言和井》中写道:

语言的本身

像母亲

总有话说,在河畔

在经验之河的两岸

在现象之河的两岸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倾听的耳朵和诗歌

长满一地

倾听受难的水

水落在远方

这是一首“元诗”,也是一首用隐喻写成的诗,它生动地展现了一首诗的产生过程。诗歌由之展开的场域――“语言”,被推到首要位置。在诗歌中,语言是什么?它不再是思想的附庸、交流的工具,也不是由人所发起、操持和支配的对象,海子亲切地把它比作“母亲”。这个比喻打破了将“母亲”和“语言”做纵向组合的惯常做法,而将其做一个横的转换。接下来,“总有话说”的,既是母亲,也是语言。语言的言说像母亲的言说一样,有巨大的繁殖力和亲和力。诗句提示我们,与那种冰冷的逻辑语言相比,诗性的语言更为原始。在诗歌创作中,语言以“话说我”而不是“我说话”的方式出场。在话语的繁衍、生成中,世界如其所是地展开,而诗人的主体则退居为一个聆听者。

在语言到来之前,诗人自身的生命及其接触的外在物,都是一种“自行锁闭者”,它们处于一种“自不相识”的被遮蔽状态。但这种遮蔽“并非单一的、僵固的遮盖,而是自身展开到其质朴方式和形态的无限丰富性之中”。[1]它是尚未开显的黑暗之地,又蕴含着无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不能自明,但能以其原始力量去召唤语言和表达。在长期的召唤中,语言以一种潜在的磨砺状态蓄势待发。这种磨砺分秒不停,甚至在诗人的睡梦中也进行着。久而久之,语言突然破口而出,而诗人并不自觉。存在在此得以显现,诗人以此得以确证自我,物也在此刻成其为物。此时,正如福柯所说:“语言不再是自然,但语言也不是一个神秘的工具。还不如说,语言是那个拯救自身并最终开始倾听真正言语的世界的构型。”[2]所以,在“话说我”中,物在世界中复活,天、地、人、神在语言(诗)中四而合一。诗、语言和世界得到原初的认同和回归。“我说话”则不然,这只是诗人在使唤话语的时候,而并不是诗人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诗人通常以其主体的强力对自足的语言和世界进行褫夺。

“在河畔/在经验之河的两岸/在现象之河的两岸/花朵像柔美的妻子/倾听的耳朵和诗歌/长满一地/倾听受难的水。” 后两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花朵像柔美的妻子/长满一地/倾听的耳朵和诗歌/倾听受难的水。”这里,明喻和暗喻交叉使用,可见物和不可见物同台演出。诗人在把妻子和花朵互喻的同时,也用妻子和花朵共同喻指语言。诗句中的身体修辞,回应了“总有话说”一句。语言像“长满一地”的“花朵”和“妻子”,美丽而富有生命力和繁殖力,语言又像倾听的耳朵,倾听构成了语言的一个功能结构。

“经验”和“现象”是能直观到的杂多表象,它们在时间之“河”中流动、变异、重组。此时,世界暗流涌动,混沌不开,心灵模糊不清,万物以一种无序的方式在黑暗无名的世界里游走。值得注意的是,“水”在海子的诗中经常指人的欲望或生命本体。在他看来,死亡和欲望都是人类苦难的根源,所以“水”是“受难的水”。海子是否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不得而知,不过这里的确让人想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最后一句显得突兀,水怎么突然就“落在远方”了呢?海子的诗中,一直存在着相对的两极,一极是大地、麦子、粮仓等形而下的事物,另一极是太阳、诗歌等形而上的事物。这种两极界分在《夜色》一诗中有直接表述:“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当然,这两极并非泾渭分明,即使在形而下的事物中,诗人也赋予其神启的力量,而在形而上的事物中,也经常可以嗅到泥土的气息。 “水落在远方”一句在整首诗中造成一个巨大的跳跃,它让“经验”、“现象”等形而下的直观表象一跃而入“远方”这一形而上的冥想空间。“水落在远方”,是冥暗中的事物经由语言的照亮化身为诗,继而从“经验之河”、“现象之河”的暗流中跃身而出,于是事物获救,诗人获救。

在海子的抒情短诗中,大部分是这类隐喻型的。像《亚洲铜》、《让我把脚丫在黄昏中一位木匠的工具箱上》等诗作都有非常强的文化隐喻色彩。可以说,如果不能破解海子的隐喻系统,就不能切入到他的作品世界。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诗歌的野心家。他要像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那样成为诗歌之王,成为诗歌界的太阳。他有自己非常明确的诗学追求。他说:“伟大的诗歌,不是感性的诗歌,也不是抒情的诗歌,不是原始材料的片段流动,而是主体人类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诗学:一份提纲》)他有写下大诗(史诗)的宏伟目标,然而这条路毕竟太寂寞、太荒凉。诗在远方,然而“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诗人对远方有太复杂的感情。那里仿佛有神的召唤,这种召唤让他像一个义无反顾的勇士一样,披荆斩棘在所不辞,甚至甘愿以生命和血的代价去奔赴远方的诗歌盛宴。然而,这位诗歌的夸父步履过于沉重,他的血液里盐分太高,他要勘测的存在之洞穴太奇崛,他会乏力,需要歇下来饮江河湖海之水。在休憩的片刻,海子写下了另一类抒情短诗,即直白型的诗歌。

二、 直白型

海子的直白型诗歌,是对语词的解放,也是对他自己的解放。在这类诗歌中,语词单刀直入、直抵存在。它脱去了沉重的负担,变得如野花一样纯洁美丽。诗人暂时“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海子:《九月》),回到此时此地、可观可感之在。《日记》是这类诗的代表: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这就是海子的另外一面,另一种心境,另一种表达路径。当他发现“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时,他将所有宏大的诗学理想抛诸脑后。他要“把石头还给石头”,让“青稞只属于她自己”。诗人在做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的还原,“回到事物本身”即是这类诗歌的旨归。此时,他不再“生活在别处”:“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一类诗歌在海子的抒情短诗中不算太多,但确实为他的诗歌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人们研究海子时,大多注意到的是他的隐喻型诗歌,以为那个在形而上的幻想迷宫里居住的就是海子的全部,而忽视了直白型诗歌背后的那个海子。

为人熟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属于直白型。关于这首诗,主要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认为此诗积极乐观,表现出对安逸平凡的生活的向往。另一种认为此诗悲观绝望,甚至把这首诗和诗人之死联系在一起,把它解读为一首绝命诗。其实,只要把此诗放在海子的整个诗歌创作背景中来解读,就不会产生这两种分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属于直白型的一类,它是诗人长途跋涉中的小憩,是义无反顾中的迟疑,是换一种方式同语词交流。事实上,海子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在他那里经常能听到几种不同的声音,它们互相掺合在一起,打成一片,甚至于连他自己都不能听清到底哪个是他自己最真实的声音,或者说打成一片本身才是他自己。这种生命内部的众声喧哗在《春天,十个海子》中得到集中体现。“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这种内部的分裂、互相敌意,在海子的大量诗作中都存在。不过有的时候“十个海子”在论辩、争斗中稍占上风,于是写出《日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直白型作品,有时候那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占上风,则写下另外一类与他诗学理想更加吻合的隐喻型的诗歌。

三、结语

将海子的抒情短诗分为隐喻型和直白型两种,不是说它们是完全对立的,除了互相区别之外,它们还有一种互补的关系,唯此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海子。无论是隐喻型还是直白型,它们都是诗人创造性的产物,是意象和咏唱结婚后产下的宁馨儿。海子在1986年8月的《日记》中写道:“中国当前的诗,大都处于实验阶段,基本上还没有进入语言,我觉得,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对意象的关注,损害甚至危及了她的语言要求。”所以必须注重语言自身。但是,“旧语言旧诗歌中的平滑起伏的节拍和歌唱性差不多已经死去了。死尸是不能出土的,问题在于坟墓上的花枝和青草。新的美学和新语言新诗的诞生不仅取决于感性的再造,还取决于意象和咏唱的合一”。[3]“意象和咏唱的合一”这一诗学主张在海子那里得到实践,它一方面自然增加了海子作品的“歌”性;另一方面,也使海子的诗歌没有陷入对朦胧诗矫枉过正的迷途之中,“意象”这一个传统的美学范畴,在海子那儿被重新激活。

海子说:“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4]对很多诗人而言,诗歌不过是一个修辞的操练场。而在海子那里,诗歌确乎是一场烈火,这场烈火以生命为燃料,由语词点燃。面对诗歌的火葬场,海子也有迟疑、驻足不前的时候,那时他便从火海中抽身退出,写出一批清新纯洁的直白型诗歌。然而,他既是一只诗国的飞蛾,又怎能抗拒那场致命的烈火?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A]//林中路[C].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3.

[2] 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50.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第3篇

一、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主体部分一开始便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这样开头,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壮阔、热烈和深沉的意境确立了基调。这一段中,诗人以大全景式的画面描绘了黄河的雄姿。一个领字“望”,有俯瞰之势,雄浑而辽阔。诗人不是静止地描绘黄河的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巧妙地运用隐喻手法,以“奔向”“掀起”“结成”“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弘壮观。这一段对黄河景象各个侧面的描述,为音乐语言的描绘提供了充分想象和抒情的基础。

进入第二段,首句是“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文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从上下段关系看,这一句既承接了前一段内容,又领起下文,并推进一步,由前一段的赞叹激起感叹。诗人一往情深,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演绎!

深沉的感叹,概括的点染。第二人称“你”的出现,更添亲近自然之感。从内涵上看,更是深入底蕴,揭示了黄河的伟大所在。一切理语皆情语。这些词句昭示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坚强不屈的,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夺取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黄河,母亲河,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啊,黄河!你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惟其伟大而崇高,更加昂扬而高亢。

诗人于热烈的赞颂中,完成了对黄河的英雄形象的展示。这里,由黄河的雄姿,追溯祖国的文化,由对景物的铺写,进入到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艺术构思向前发展了,语调笔锋也发生了转折。这正体现了歌词艺术的流贯和变化两大特性。流贯使主题单一、纯清;变化,则使内容丰富、生动。

第三段,“啊!黄河!”的赞语第三次出现,是歌者心潮的激烈迸发。从作用上看,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形成和谐、工巧但又纵横有力的结构美。接下来,歌词照应第一段总写全景,再现了黄河的雄姿,同时,化实为虚,使母亲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这是无限深情的臂膀,这是无限温暖的胸怀,与前段“摇篮”的比喻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强,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的激励下达到顶点,禁不住以呼告的方式,表达出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要具有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

黄河巨人的形象,以其豪壮的气魄和不可阻挡的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黄河颂》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深刻表现了当时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高涨的抗日情绪,表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第4篇

关键词: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形象,二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何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可以说是“我”,即诗人在诗中的形象,也即诗人自己。如,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凸显了一位卓然而立,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大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又如,戴望舒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

巷……冷漠,凄清,又惆怅”(《雨巷》)塑造了一个怀着彷徨、失望、感伤、痛苦的心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踽踽独行的知识分子形象。再如,艾青的“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带有自传的性质,暗示了“我”因为亲生父母迷信,自幼被送到奶妈“大堰河”家抚养的养子身份。

何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作者刻画的或具有象征意义的,能够折射作者思想情感的人物形象。如,艾青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抚摸我”“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大堰

河……她含泪的去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慈爱、悲苦的母亲形象,进而歌颂了像“大堰河”一样的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中国劳动妇女,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与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必考。

例如,2012年江苏省高考题就考了温庭筠的《梦江南》,让考生分析此中的“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通过分析景物形象之后,就明白了作者旨在以山月、水风、落花的“无情”来衬托“心里事”的有情,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那么,词中就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平常,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可以多问问学生:“此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等。更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动态,紧跟高考步伐。

参考文献:

[1]杨凤霞.点击专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07.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第5篇

关键词:杨键 无常 超越

杨键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诗人,地位如同韩东、柏桦等。杨键的代表诗作有《一座被废弃的文庙》《母羊和母牛》《在报国寺度过1999年冬至》《冬日》《暮晚》《上坟》《古桥头》等。而这里,笔者选来作为走进杨键诗歌世界的是他的一首《无常》:

在黄昏时,

紧张的蝙蝠飞着,

一个,两个,七个……

越来越多,划着混乱的线条。

我念及花园,

念及河流的迂回

缓慢,平安的生活——

当江面上的落日愈益光亮,

仿佛深临了每一个流浪生死的心灵,

那么无限,我的透明那么无限,

就像普诺提诺斯说的:

谙尽地上流浪的她,又要回到父亲那里。

——《无常》[1]

我们首先遇到的是诗的题目“无常”。“无常”本是佛家用语,典出《楞严经》。在佛法中,有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即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盘为乐。可见,“无常”在佛家经义当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无常”具体来说,讲到世间,是成住坏空;讲到人生,是生老病死;讲到世间万事万物,是生住异灭。总之,无论是内在的有情世间,或是外在的器物世间,都是无常。当然,我们可能对佛经没有那么多的了解,但是“无常”这个词所蕴含的宗教意味,却是我们进入这首诗歌的重要线索。

我们来看诗的前四行:在黄昏时/紧张的蝙蝠飞着/一个,两个,七个……/越来越多,划着混乱的线条。

诗的背景是黄昏,即意味着将从白天进入到黑夜。黑暗的意象,更由蝙蝠所展现。蝙蝠为黑色,在夜晚活动。而被黑暗氛围所笼罩的,是成群蝙蝠紧张、混乱的飞行。

紧接着,诗的意象出现明显的转折:我念及花园,/念及河流的迂回/缓慢,平安的生活——

花园、河流,都是较为明亮的意象,与这些明亮的意象相连的则是缓慢、平安的生活。当我们注意到诗人所渴求的是缓慢、平安的生活时,那么诗中前四行蝙蝠紧张、混乱的飞行便有了意味。那是另一种生活,急速的、混乱的、不由自主的生活。或者说是生命,“划着混乱的线条”也暗含着一个人所行过的生命轨迹。因为混乱,所以无常。当我们再联系诗题“无常”时,前四行所给人的正是一种生命昏暗当中的无常感。

面对这种无常感,诗中的“我”所念及的是花园,河流的迂回,缓慢、平安的生活。注意,“念及”也就意味着已失却,至少此刻不拥有。在这里,笔者所能想到的是“失乐园”。做这样的联想,并非没有依据。诗中最后一句说“谙尽地上流浪的她,又要回到父亲那里”,“地上”相对于“父亲那里”,那么这父亲,我们很容易就能联想到“天国之父”,圣经中的上帝。当我们再读《圣经》中《伊甸园》一节时,那便是“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人在伊甸园幸福、平安生活。

乐园既已无法寻回,人要摆脱无常的命运,那么便只能依靠于自身的超越。江面上的落日愈益光亮,/仿佛深临了每一个流浪生死的心灵,/那么无限,我的透明那么无限。

在杨键的诗中“落日”也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在《一棵树》《这里》《悲伤》《生死恋》中均有出现[2]。《悲伤》中“落日的圆满”,可说是点明了“落日”意象在杨键诗中的含义,那就是圆满。黄昏落日的圆满也就是圆寂,也就是涅槃,也就是超越。

江面上的落日愈益光亮。而这种超越是来自于诗中“我”的彻悟,无限的透明所包含着的正是诗中“我”心灵所能达到的澄澈。看透一切行无常,看透生死。最后,就像普诺提诺萨斯说的:/谙尽地上流浪的她,又要回到父亲那里。“我”所历经的也不过是完成地上的流浪,看透一切,回到父亲那里,回到生命的乐园。

这种看透一切,寻求自我超越的感情在《这里》一诗中我们也能明显感到:

这里是郊外,/这里是破碎山河唯一的完整,/这里只有两件事物,/塔,落日,/我永远在透明中,/没有目标可以抵达,/没有一首歌儿应当唱完。//我几千里的心中,/没有一点波澜/一点破碎,/几十只鸟震撼的空间啊,我哭了,/我的心里是世界永久的寂静,/透彻,一眼见底,/化为蜿蜒的群山,静水流深的长河。

这首诗中“塔”和“落日”的并置,让我们更能想到“落日”所具有的宗教意含。“塔”本身就是佛教的一个实体象征。

以上是笔者对这首诗歌的细读。在笔者看来,贴近诗歌文本的解读是富有魅力的,也是所有阐释的前提。最后,笔者想谈的是,为什么会选择这首诗歌作为走进杨键诗歌世界的入口。首先让笔者注意的便是诗题“无常”。其实,杨键的很多诗都在讲“无常”。《冬日》《四行诗》《给二哥》《夫妇老苦经》《在浮世》等都是。我们可以来看一些:

《冬日》:

一只小野鸭在冬日的湖面上,/孤单、稚嫩地叫着/我也坐在冰冷的石凳上,/孤单、稚嫩地望着湖水。//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就是两只绵羊,/正走在去屠宰的路上,/我会哭泣,你也会哭泣/在这浮世上

《四行诗》:

只有一点儿光的萤火虫,/盼着老鸟回巢的小鸟……/像我一样短暂, 一样悲苦,/迷失在世上,循环不已。

《夫妇老苦经》:

她老了,/也挂下来,/像一口袋面粉,/他们家乡的河水奔流,/两岸的人民/换了一茬又一茬,/像夏天的萤火虫,/一闪一灭的,/而河水映照月亮的能力/不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我再为无常而悲痛,/我就是一个十分愚昧的人。

《给二哥》:

我好像牛脚印里的枯草,/虔诚地倒伏在那里。/透过它萎黄的色泽,/清清亮亮地看见,/我那早逝的二哥,/在幼年的门槛上,/吐了一口鲜血,/又赶紧坐在血上边,/免得被我们快要下班的母亲看见。

《在浮世》:

野鸭子在半空/沙哑,单调地叫着/“啊,啊”/多么像我们,/虽然面部安详地走着和坐着,/但心里总有一种/隐约的凶兆,/朦胧的恐怖……

《冬日》中被屠宰的绵羊(在《圣经》中,上帝称自己是牧羊人,人是他所牧的羊)命运无法自主;《四行诗》中生命短暂的萤火虫,无常命运的轮回;《夫妇老苦经》中自然的恒常和生命衰老、短暂的无常让人悲痛,但“我”又想超越这种无常悲痛;《给二哥》中二哥的早逝,牛脚印里的枯草都意味着一种生命的无常;最后的《在浮世》更是突显无常给人带来的朦胧的恐怖感。

总之,在杨键的诗集中,我们不难找出更多关于“无常”的变奏写作。一方面,是表达无常,另一方面,便是表达对无常的超越。这构成了杨键诗歌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无常》一诗有着浓郁的宗教感,这也恰是杨键诗歌的一个整体氛围。但这宗教感既有佛教的,又有基督教的。因而,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代诗人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他们所接受的文化和精神资源,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新的世界观和新的表达方式。

注释:

[1]杨键:《古桥头》,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2]本文所引杨键诗作,来自他的两本诗集:《古桥头》与《暮晚》。

参考文献:

[1]杨键.古桥头[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第6篇

黄河在我心中作文600字1

黄河,在我心中她是神圣无比,不可替代的,因为她塑就了13亿华夏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先民就是从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从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你是母亲!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神圣的母亲!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从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到距今7000~3500年的新石器文化到距今35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这都体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古代人民超凡的智慧呀!故宫、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战国编钟……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啊!黄河!从古至今多少人在赞颂你: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黄河落天走东海”;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现代著名作词家、作曲家光未然和洗星海共同谱写的《黄河大合唱》,这都是人们发自肺腑由衷地赞美黄河,歌颂黄河!

啊!黄河!我要怎样才能表达我对你的热爱呢?

如果我是一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黄河奔腾不息的流水;

如果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颜色,来画出黄河别具一格的美景;

如果我是一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在我心中作文600字2

听那震耳欲聋的涛声,是谁在咆哮?看那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色,是谁在展示它优美的身姿?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波涛汹涌,一泻万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它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身为河南人,我们的心中永远装着一个永恒的主题:黄河在我心中。

看那奔向东南,惊涛澎湃的黄河,好似一条怒吼的巨龙,卧在中华平原的大地之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足已见得黄河的雄伟气势。望黄河滚滚,听涛声阵阵,沿着历史的足迹,俯望黄河的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过多少的事迹呀!大禹治水,官渡之战,牧野战争......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如同一洼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中国的原野上。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屏障,有着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它用那英雄的气魄保卫着中华儿女。“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连接着南北两岸,是中华民族的纽带。黄河呀!让我们以嘹亮的歌喉歌唱你的雄伟壮观,让我们以一颗挚诚的心谱写一支优美的歌曲,让我们以优美的音韵编写一首诗歌来赞颂你。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呀,气势磅礴,万丈狂澜,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洗刷了百年污浊。黄河,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亲爱的黄河,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文化,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风景,我爱你博大精深的文明,我爱你巍峨雄伟的磅礴气势。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对你的敬,对你的惊,对你的喜,对你的爱,我只能用我贫乏的文字,挚诚的心,灵巧的双手,动听的歌声,为你送上祝福,为你送上这发自内心的呐喊:黄河,你在我心中。

黄河在我心中作文600字3

从我们懂事开始,黄河就围绕在我们的耳畔,她奔流不息,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你从昆仑山脉,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最终注入渤海。你像“几”字一样贯穿了亚洲平原,你像中华民族的血液流经中华大地。黄河,你顽强拼搏,努力积极,永不屈服,这象征这我中华民族的精神。

妈妈告诉过我一个神话,说:“女娲创造了人类以后,但怪兽们经常侵害老百姓,但女娲却不能阻止,女娲觉的自己很无用,便把自己关在了千年屏障里,每当她想起自己的人类是便热泪而下,女娲的泪珠变成了黄河,冲破了高山,跃过了河流。

黄河以她的魄力;带来了诗情画意般长河落日的朦胧;带来的磅礴大气的茫茫九派;带来了秦砖汉瓦的质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诗仙李白写出了黄河的气概。又等是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第7篇

感恩母亲的诗歌范文一妈妈的爱,是一双双长长的筷子,

给我夹好吃的菜;

妈妈的爱,是一个个彩色的皮筋儿,

给我扎漂亮的辫子;

妈妈的爱,是一把撑开的雨伞,

为我遮风挡雨;

妈妈的爱,是一本本精彩的故事书,

给我讲动听的故事;

妈妈的爱,是一支支细细的铅笔,

教我写规范的字;

妈妈的爱,是关心的眼泪,

我勇敢地在打针,妈妈却在心疼地哭;

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怀抱,

让我舒舒服服地睡着。

我爱您,妈妈!

感恩母亲的诗歌范文二潺潺流水晶莹透亮

岸边绿树映在水中

我同初夏一同降临

母亲在自己的光荣中半含着羞涩

仁爱的目光像草叶上的露珠一般轻柔

我有着水仙般的明眸

玫瑰花似的脸颊

罂粟花样的小嘴

还有长大后如同夜色一样黑的长发

母亲

是你虔诚的祈祷

奖赏给我成为美的化身

你将生命与我连在一起

抽打在孩子身上的风也撕裂着母亲的心

我们都是漂浮在世界的流水之中的

我们的生命将要被分开

我一口气饮下你带给我的爱

在不舍的目光中只身踏入新的人生

你用一颗慈爱的心

播种着幸福的希翼

却用回忆的镰刀

收割着思念的灵魂

树叶窸窣,小溪淙淙

在这属于你的节日

我决定归来献唱这首小诗

动听的旋律漂浮穿越天空

天使们都倚身出来静静聆听

母亲,我亲爱的母亲

你一定听出了我爱你的心意

感恩母亲的诗歌范文三尽管长时间没有向你问安,

没给你写信,可是,别让你心里

产生怀疑,好像你儿子应有的

对你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

消失。决非如此,就像那岩石,

在水底深深扎下永远的万年根,

它决不离开原处,哪怕是流水,

时而用风浪,时而用柔波从它

上面流过,使人们看不到它,

我对你的爱,也是如此离不开

我的胸中,尽管人生的长河,

时而受痛苦鞭笞,汹涌地卷过,

时而受欢乐的静静的抚爱,

遭到覆盖和阻拦,使它不能

向太阳露面,不能映着四周围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第8篇

小川,本名洪梅,女,。鲁迅文学院十七届高研班学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飘过季节的风》,散文集《小川》,现供职甘肃刘家峡电厂。

静水流深。我总是感受诗人李孟伦的沉默。沉默得若有所思,沉默得意味深长。不过,我知道,在他的沉默里,一定有诗情的“泛滥”。

我说过,他清瘦的身体里蕴含着“肥厚”的思想。我曾担心,这种单薄和憔悴,如何承载诗人激情的大起大落。随着了解,这担心显然多余。无论他多大幅度的动与静,都有着他自己最好的表达与释放。夜深人静,无以安眠的激情澎拜,这时,他作诗;静下来,有了几分闲情,他挥毫写字;热情来了他饮酒;无忧而熟稔的时候,他俏皮。这就是他。鉴于自己对人惯常的判断,我就知道,他有着诗人的特质。

从《青黄集》、《走入世纪的瞳孔》、《创世纪》和《在万物入睡的地方》四部诗歌集里,李孟伦的诗句蕴含着哲理,暗示了灵魂与肉体的转换,比如:“生在墓外/活在墓里”(《关于人》),墓外肉体的挣扎与煎熬,墓里灵魂的自由自在。这种表述,从哲学的高度触及了宇宙的生命意识,与西方宗教里的天堂有着某种一致性;

“在这样的冬夜里/我的房子在睡了/我还在醒着/在这样的冬夜里/我的周围在睡了/我还在醒着/在这样的冬夜里/我的世界在睡了/我还在醒着/在这样的冬夜里/我的冬夜在睡了/我还在醒着”(《谁能告诉我》),他像一个狡黠的善辩者,轻而易举地玩味着“醒”与“睡”;

不仅如此,散见的佳句随处可拾:“抬头天不荒/低头地不老”(《问西风落叶》);

“独钓流水/钓出了片片鳞光”“抛洒南天/打湿了瓣瓣流火的诺言”(《秋望》);

“ 我坐在母亲辫子上/坐出一肩秋霜”、“今天有暖阳/最适合回家”(《发现》);

“走不过水田/走不出心田”、“最始的收获/最终在荒原”(《风景》);

“笔带日月/袖卷烟霞”(《谁能明了》)

“忍不住纵情朗笑/唤起了既倒的南海”(《我》)

“已是黎明/不见红日”、“用发亮的语言/找个位置加冕”(《写意》)

“与自己的女人一起/流放的思想”(《大雁飞过》)

“一个世界/一个传说/在水下滋养/在水下流放/在水下辉煌”(《青鸟还在树上酣睡》)

“村里有条小河/痉挛数个世纪”(《村里有条小河》)

“日子啊原是水/淋湿了我的眼”、“空气是水/呼吸是水/粮食是水/死也是水/生也是水”(《发现》)

李孟伦的诗,开头与结尾都很讲究,每每妙语叠出,显出智者的圆融。如果我们有心,尽可以摘出若干条孟伦语录,那一定也是珠玑满目的。做到这样,不仅靠的是阅历、识见、灵性,更有一份大海蕴藉的豪放之处。我最喜欢他的《写意》:“云卷云舒九万里/山是山水是水/满眼风雨/打湿了多少心事/提不起/已是长河落日/读我诗文三五篇。”“如今,坐看南天云起/门扉半掩/关不住一山春绿/垒起莺泪的最高花/燃红朝阳/有谁欣赏/一点孤鸿在天边。”

李孟伦的诗作中,母亲的篇幅很多,比如,《母亲,孩儿值时回家》、《又想起母亲》,甚至在《有谁知道》,也是母亲韵味十足的描述。这与他对故乡神圣母性的崇拜,不谋而合。《日落云憔悴》、《日丽风轻》、《我不慌不忙地走过日月》、《让我用肉体深深爱你》、《闲剪一盏灯》、《我向大地要碗早餐》,等等,篇幅虽短小,却拥有大视线,显示着一种超越。而稍长的诗《我站在五指峰巅》写的很满,从诺亚方舟,写到麒麟 ;从南山的南风写到玛利亚的梧桐;五指峰巅到不再逐日的夸父;凤凰,女娲;孔子,耶和华;黄河,长江;地铁,月亮;五角大楼,到东方以及《我从尘土中走来》,架构宏伟,力度坚硬。“生死”、“母亲”、“家”、“海防林”,这些关键词,纠缠在很深的情结里,让他爱得如火如荼,否则,他也不会在长篇巨著里有着更详尽的表述。情结,成为他敏感而良心深厚的爆发点,抑或是激情点。膨胀出来,就是最血性的东西,也成为最感染人的东西。

赏诗犹如听钟,各有各的“好“处。对我来说,于其人于其诗,从来都回避不了大海,回避不了水和月的情怀的。看来,他今生离不开海洋了,伴着潮汐《大海在他的脚下澎湃》;他也似乎永远走不出李白的月光,黑暗里总有浪漫的光亮;他良心深厚,来自海洋潮湿的目光寻觅汶川姑娘“你在哪里?”写给玉树“一个亲近太阳的地方”。 他的骨子里是诗,灵魂是诗,生活是诗,爱也是诗。

日子是绵长的,也是短暂的,该失去的都失去了,只有文字自由无限。只要你愿意,文字就会为你完成时间上的跳跃,空间上的转移,呈现出创作风格的走向。《青黄集》、《走入世纪的瞳孔》、《创世纪》、《太阳之门》、《在万物入睡的地方》相继出版,每一部都凭证着李孟伦作为一个诗人,其精神生命的坚守,超越了世俗,所以他底气十足地放出诗行——“把僵冷的文字燃烧/烘烘这潦倒的时日”。正是养育他的天涯海角,才使得他对自己的作品有着这样宏大的命名。

伴着四本诗集,李孟伦完成了个人之于时代的奏鸣,我知道这有多淋漓尽致。再次读来,已经没有隔阂。熟稔的关系让我对他的诗作有了更深入的解读。这种深入的解读,有了总结和归纳,对于孟仑的文学创作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他的新作《万物入睡的地方》,我有了惊喜的发现,这本诗集每一个小辑,都有水有月有生死。这就更加肯定了我对于他诗作脉络最初的把握。

诗情,诗眼,自是他书籍封面下华丽的暗涌。慰藉也好,微妙也罢,都是一种不留遗憾的表白。犹如表演者的独奏,自己成了自己的听众,所谓与灵魂的对话,就是关照内心,不必念及任何人对此的反应。灵魂是不堪装饰的,你太会感动了,反而感动不了别人。无论如何,生命中我们都会留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你是文人骚客,它就是你的诗句,你的文字,你的画卷,你的书法硬笔;如果你是常人百姓,它就是你鬓上的雪山,蹒跚的脚步,佝偻的背脊。

我从不轻看诗人,诗人怎么可能是专业的呢?诗完全是迸发,近乎是一个天赋的领域。说山你会近山,道海你会就海。李孟伦久居海南,海风的涤荡,让他的文学细胞不至于淹没在格格不入的商患之中。孜孜追求,自甘寂寞,为自己一切感受化作清纯汹涌的海水,或欢乐,或哭泣。感伤与惆怅,成为沉浊和昏聩的神奇,放歌与低诉全都写在碧波之上,令我们饶有兴致地专注谛视,潜心听远。万泉河畔,五指山巅,海浪潮汐,在“万物入睡的地方,笑看风浪万丈。”是谁赋予了诗人史诗般的生命呢?大海!

他说,无论什么形式的创作过程,无论什么境遇,他都不能放下诗歌。无疑,诗歌不仅贯穿他整个的生活经历,也深深烙进他的心,他的骨骼。因为,串联所有的诗歌,你会发现,他兑现了自己灵魂的承诺,为自然,为生命,为大地,为宇宙,在参差不齐的诗句里找到了着落,用他的诗说:“行走云笺/光灿九天/还大地一片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