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生感悟短语

人生感悟短语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17 04:23:30

人生感悟短语

人生感悟短语第1篇

2、生活给我一颗柠檬,但是我要怎么样才能将它变甜呢?

3、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4、口中言少,自然祸少。

5、消沉就角一支单调的画笔,只能给未来涂上一层灰色。

6、如果全世界都背叛了你,我会站在你背后背叛全世界。

7、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8、谦让过了头,就成了软弱。

9、无论天资有多麽高,他仍需学会了技巧来发挥那些天资。

人生感悟短语第2篇

1、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而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得到,那只是体验罢了。经过的,即使再美好,终究只能是一种记忆;得到的,就该好好珍惜,然后在失去时坦然地告别。

2、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因为善良,所以宽容;因为责任,所以承担;因为某种理由;所以愿意妥协。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3、茶凉了,就别再续了,再续,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人走了,就别再留了,再留下,也不是原来的感觉了;情没了,就别回味了,再回味也不是原来的心情了。慢慢的都会远,渐渐的都会淡,拥有时,好好珍惜,离开了,默默祝福,人生的旅途,没有人是应该要陪你走到最后的。

(来源:文章屋网 )

人生感悟短语第3篇

关键词:教学 一年级 语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61-02

作者简介:娄菊梅(1971―),女,河南新乡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青海省西宁市南山路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前言部分和课程总目标中分别提到“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曾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一年级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册《四季》时,第一步,先请四名学生分节来读,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了。在评价时,引导学生用友好、恰当的语言进行一分为二的中肯评价。评价完成以后,教师点拨识字、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熟课文。再分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展示,之后让学生以“流利”为标准来自评、互评,教师择机引导学生了解四季的不同特点。第三步让学生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来表达课文的意蕴,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理解、阅读、交流与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既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培养了阅读兴趣。对于阅读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要重点进行示范朗读,并指导学生通过不断地读,实现层层感悟。

二、通过认字、识标点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两只鸟蛋》时,从“焦”字的字理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此刻鸟妈妈失去孩子的心情:“焦”字上半部分“隹”是指一种短尾巴鸟,而下面的四点底则是“火”字的变体。通过字理识字让学生领悟到鸟妈妈焦急的心情就像自己被烈火灸烤一样,明白“焦急”是急得不能再急的样子。通过对“焦”字的字理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另外,指导学生观察标点思考:“‘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为什么不是句号而是感叹号呢?”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感情,无论是喜、怒、哀或乐,只要带有强烈感情,均可以在句尾用感叹号。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不同标点符号的用法。

三、通过歌唱培养学生的语感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儿歌语言浅显,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是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歌的这种特点,引入学生熟悉的音乐旋律,让孩子们自编自唱,以唱代读,以唱代讲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这种形式有着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例如,教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册《菜园里》时,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利用学过的歌曲旋律来试着把这篇课文唱一唱,然后请几个合作小组分别唱给大家听一听、评一评。学生们一边拍着手,一边唱着课文的内容,不知不觉,学生在唱中理解了课文的意思。短短的一节课,学生不仅“唱会”了课文,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与作者的心灵取得了沟通和共鸣,感悟到了汉语言的形式美、节奏美、意境美。

四、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的语感

采用表演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可以有效培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领悟能力。例如在教学《两只鸟蛋》第三节“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时,笔者让学生边读边表演,并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小心、连忙、轻轻”三个词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故作不明地问:小男孩既然那么小心地捧着鸟蛋,又为什么连忙走到树边呢?学生思考后都明白了小男孩那种因为爱鸟所以想迫不及待送还鸟蛋、改正错误的心情。感动之余,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学生都觉得自己与那个小男孩已经融为一体了。通过这种表演与思考,学生的语感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提升,同时也学会了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

在学习《菜园里》时,联系生活、看多媒体图片、阅读课文内容,让学生认识蔬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表演不同蔬菜的特点。如“豆角青青细又长”,孩子们举高双臂,然后摆动双手由上而下,展现豆角细长的特点;“黄瓜身穿绿衣裳”,孩子们伸出右手从头顶拂到腿,展示黄瓜绿色的衣裳和修长的身材。通过表演,学生把抽象的语言、事物用自己的方式化作了具体的形象,使他们对菜园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语感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五、通过观图培养学生的语感

低年级教材大多配有插图,在读课文时,笔者发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有效,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新课标人教版第一册《爷爷和小树》的教学过程中,有两处教学难点,难点之一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比喻句。如果教师直接讲解,效果往往不理想。怎样突破难点呢?初步阅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爷爷给小树穿的衣裳是什么?小树撑开的绿色的小伞是真的小伞吗?为什么要说成是小伞呢?学生通过观图不仅轻而易举地回答了问题,而且也初步感知了比喻句的特点。指导观图不仅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直观感受语言的能力。

六、通过补白培养学生的语感

低年级课文比较短小,如果只凭短短的课文语句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显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补白,让学生产生相关的丰富联想,可以深化和拓展短小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应该说补白对于培养学生深刻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人生感悟短语第4篇

关键词:阅读;朗读;高效课堂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多是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文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感染力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课文的语言文字优势,指导学生读通、读熟、读懂课文,使学生在读中学习知识,在读中形成能力,在读中激发感情。下面,就语文教学中怎样体现以“读”为主,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讲究读书的方法

“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读,包括默读和朗读,各有长短,可兼而用之。运用得好,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提取信息、把握文本意义的角度来看,默读的效率高于朗读;从学习语言、生成语感的角度来看,朗读的效果优于默读。把握思路,可以默读为主;品味语言,应以朗读为主。

这里笔者还是要强调一下朗读。朗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二是流畅地朗读。要求读得流畅,不梗塞,不把句子读破了,读出应有的轻重快慢高低。三是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这就要求朗读者入情入境,进入角色。

二、体现范读的作用

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师的范渎在朗读方面给学生做了榜样,让学生直接感知“如何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比如:在教《我的战友》一课时,学生在感情上被的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所打动,可就是读不好课文,语调很平,听不出他们被的精神深深打动。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理论指导,而是进行了两遍范读,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再让学生朗读,效果就不一样了。

再如:在教《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笔者就声情并茂地范读,读出了波兰19世纪农村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读出了在封建地主的统治下社会的黑暗,特别是结尾:“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这时许多学生都哭了,似乎可怜的小音乐家扬科就在他们面前。笔者趁势引导,学生都默默地、认真地读起了课文。

教学中,教师与其经常对学生说“用欢快的语气读”“用愤慨的语气读”“用同情的语气读”……不如教师适时地范读,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作用。

三、读与品相铺相成

以“读”为主,还要辅之以“品”。读,属于语感实践;品,属于语感分析。两者如何操作,如何相互渗透呢?下面笔者以执教的《林海》为例说明之。

1.初读全文,感悟景美

老舍先生用“海”来比喻大兴安岭的“林”,赋予森林以朝气,以动感,给读者一个充分遐想的空间。因此,初读时笔者从题目入手,扣住“海”字设疑,给学生必要的点拨和提示:(1)为什么以“林海”为题?(2)为什么用“海”来比喻“林”?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加深了对林海的印象,感悟其壮丽的风光。

2.精读重点,领悟情深

《林海》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尤其是第2~6自然段,按“岭―林―花”的顺序介绍景物,句句是景,步步有情。学生找出写“岭、林、花”的具体段落后,教师出示思考题: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感受的?然后,教师让学生精读写“岭”的段落,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交流:(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去掉文中“点儿”字的比较朗读中,体会这里的岭是温柔的。(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么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描写“林”和“花”的段落,指导学生在读中想象优美情景,读后描绘形象画面,从而真切领悟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3.品悟语言,指导美读

《林海》一文的语言运用之妙,堪与诗歌媲美。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多少种绿颜色呀……难以形容。”这两个例句中作者在遣词造句时,长句短语相间安排,平声仄声交错使用,使短句节奏明快,长句语流舒缓,加上助词“的”为后缀,诵之慢如潺潺小溪,快似湍湍急流,十分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岭”和“林”的特点。教学中,笔者采用配乐朗读、慢速默读、自由吟诵等形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总之,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可以避免课堂的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人生感悟短语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舒展身心 阅读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数课堂都有相同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感悟还没有真正促使学生身心得以充分舒展,学生的阅读感悟的显得不够有效,更谈不上什么是高效。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克服如此现象,让学生的身心舒展成为促进学生阅读高效的理想途径。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这样的思考和实践,现拙于笔端,权且抛砖引玉。

一、小学生身心舒展的阅读需阅读情境良好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语文情境教学乃至当今的情境教育方面可谓有很大的建树。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最能引起人们思考的是把一个个学生视为田野里的一朵朵花。把学生看着花?不但看到他们的美,更看到的是他们需要培育,需要给他们以阳光雨露的滋润。李老师已经是年逾古稀,但对研究还是那样执著,给我们的思考相当深刻。小学生身心舒展的阅读与情境教学乃至情境教育能否合拍?回答应当是十分肯定的。新课程涵盖的最基本教学理念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极力提倡的新教育,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贯穿教学课堂的始终,这说明以学生为主十分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已十分先进,教育技术资源已十分丰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心更舒展地阅读感悟。譬如教学叶圣陶的《荷花》,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学生观看到相关荷花的视频,荷花在轻轻的乐曲声中绽放。荷花绽放呈现的美丽色彩和美丽的形状,令学生手舞足蹈。学生看到荷花的绽放,读着叶圣陶美好的语言表达,自己也似乎变了一个人。在让学生交流时,学生嘴里吐出来的一朵朵荷花是一朵具有一朵的姿势,一朵具有一朵的色彩,朵朵荷花都形象逼真,都生动有趣。

二、小学生身心舒展的阅读需阅读感受真实

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中的篇篇目目,以叙事性作品为主。小学生阅读叙事性文本,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是喜爱还是憎恶?是崇敬向往还是同情?没有学生真实的感受,又怎可说得出来呢?当小学生在阅读中说出如此之真实感受,学生的身心是何等的舒展乃是不言而喻的。小学语文教材篇目比较短小,虽然比较短小,但魅力十足,一字一世界,一句一天地的魅力完全具备。教学时必须力求让自己的一个个学生成为语言魅力的发现者和鉴赏者,每当学生发现具有魅力的语言,鉴赏出语言的相关或者就是全部意义上的魅力,学生的身心便可以充分舒展。譬如教学袁鹰的《白杨》中“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时,爸爸“嘴角浮起微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起先以为“微笑”的意义建立在小白杨上,但阅读感悟后隐隐约约地感到,爸爸不完全是因为小白杨,还有比小白杨更重要的东西。比较有意义地发现,爸爸微笑的是从小白杨上看到许许多多类似于小白杨的人时,将文中爸爸嘴角的微笑移到自己的脸上。因为这是小学生阅读感悟自己发现的,他们不但发现作者写爸爸嘴角露出微笑的原因,而且发现自己能够感悟。

三、小学生身心舒展的阅读需阅读感悟创新

语文教学实践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小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人人都有其创新的欲望和创造的可能。当学生实现着自己的创新创造时,他们欣喜若狂,这说明阅读创新感悟使自己的身心舒展,也说明身心的舒展给学生阅读感悟的创新带来的便利和便捷。譬如教学一代伟人的《七律・长征》,这是一首描写中国工农红军在上世纪30年间艰苦跋涉2500里战斗历程的不朽诗篇,当今小学生谁有那样的生活体验?又有谁见过那样的生活场面?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看红军长征波澜壮阔的视频,再阅读伟人的律诗,就显得比较轻松、容易许多。尤其是小学生在具体的阅读感悟中,可结合具体的诗句描绘具体的情节,战士们是怎样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结合具体的诗句畅谈自己的感受:战士们“乌蒙磅礴走泥丸”又需要何等之英雄气概等。学习《七律・长征》不仅仅阅读感悟,还让学生将阅读感悟和具体的习作活动结合起来,获得比较理想的练笔效果。学生所改写的《七律・长征》还真有两下子,所改写的内容极具创新意义,尤其是相当多的学生以创新意义的表现手法,让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需要舒展学生的身心,更需要人们研究舒展学生身心的途径和办法。舒展学生身心的阅读教学,不能就是课堂教学上的简单热闹,而是学生学力的有效体现。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寻求更理想和科学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6.

人生感悟短语第6篇

吟诵是中国传统古诗的诵读方式,是音乐、语言学和文字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没有曲调,是以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 吟诵的同时,吟诵者与作品的精神逐渐融为一体,从而达成文以化人的效果。

吟诵能够开发人的右脑潜力,增强内在艺术修养,古代的文人才子,个个都有一些艺术方面的本事,根源就在于此。另外,会吟诵的人更容易做诗谱曲、弹琴画画等。

吟诵有这么大的积极作用,我们教师就应该毫无置疑的把它传承下去,让它进入课堂。那么教师怎样把它引入课堂,并做到游刃有余,鞭策入里呢?

一、知晓吟诵 产生兴趣

徐健顺教授给我们培训的时候,他并没有说太多,而是切中要害,随讲随放视频,让我们知道吟诵和朗诵的区别及吟诵的好处,使我们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专题课、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的录象与录音,让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动情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从而增进了对诗文的朦胧的理解,并滋生出更多感悟。针对古诗讲究平仄,严于用韵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随着音乐的回旋变化,同学们在脑海里浮现出古人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种种人生场景,体味到诗人当时的每一次心灵律动。吟诵立意欢快的诗文,可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吟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加深对诗意的感悟,激发兴趣。

二、自查自悟――领会其意,引发感悟

自查自悟是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学生可以在校内查,也可以在校外查,可以问老师、同学。这样,学生在自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出一些个性化的感悟,受到古诗文的情意熏陶。

三、吟诵与作品背景、意境、内容相融合,深彻感悟

吟诵并不是背诵,吟诵的韵律是作者的背景、意境内容的融合。再结合入短韵长、平低仄高,平长仄短,吟诵符号等规律和知识的综合韵调。

如王之焕写诗用词的特点十分朴实,然而造镜极为深远,让今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他的《登鹳雀楼》写出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所以上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配以动人的画面,动情的乐声吟诵并引导学生感悟这首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领悟其意境。

后半首诗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这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吟诵并引导学生:这首诗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次在乐声的意境中吟诵并画出你想象的画面,领会主旨。

四、吟诵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古今文化的统一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知名的作家,他们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诗文也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感悟中吟诵。把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写成诗文并吟诵出来,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为学生个性写作创造了条件,做到古今文化的融合。

教师可在授课之前让学生自己找时间到大自然中体会夜光下的美丽景色。在课上用视频和音乐再次播放,有感情地吟诵课文,让学生身心去感受此情此景。吟诵与生活实际 现代文相结合,达到学生在乐趣中学习语文的目的,也让学生知道语文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授课之后,教师立刻设置问题一:“古代有很多诗人也是通过月光来表达感情的。请用吟诵的韵调读出或唱出来,进一步体会其思想感情”。这样学生不仅深层次地理解本文,而且也让学生领悟到汉语言文学是古今统一的,学习语文并不枯燥,而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达到授课的目的。问题二、“你们能自己做首通过月光表达感情的诗或词吗?并吟诵出来?”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与学生互动,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及时进行点播,这样做就可以把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出来。常此以往,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和知识储备,更进一步做到吟诵和现代文化的统一。

吟诵是中化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歌,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与享受。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有责任和义务让吟诵进入课堂。把它教给学生,代代传承下去。更应让世人都知道中国吟诵中国国学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在世界上,中国文化是不可低估的,它感染着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生感悟短语第7篇

关键词:感悟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感悟使得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皮肤去接触、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触摸、用全副身心去探索课文言语的内涵,使语文学习由抽象走向形象,由单元走向多元,由片面走向整体,由表面走向深入,由封闭走向开放。

关于“感悟”的界说和演绎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因此,人们对“感悟”的把握难免有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喟。就眼下人们对“感悟”的理解看,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如下:

一、对真、善、美人性的呼唤与歌颂

爱丁堡、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于我们的孩子该是多么遥远!遥远的国度、遥远的时空、遥远的生活。可是当我们读了相关课文以后,突然之间我们又感觉是那么亲切和熟悉。读者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和感悟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钱钟书指出:“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

在执教《小珊迪》一课时,我没有直接揭示课题进行课文教学,而是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尽管学业成绩十分优异但在档案里有一些诸如套票等小事的记录,却让他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屡遭碰壁的故事。让学生在“成绩优异”与“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冲突中凭着自己的想象合理猜测,以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调取原有的生活经验参与故事的情景构想。并且使故事的发展呈现扑朔迷离的状态,学生的愤悱之态油然而生。所以在老师将原因“德国老板竟然把逃一两次车票看得比优异成绩还重要”呈现出来后学生无不目瞪口呆,此时顺水推舟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到课文文本,“其实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能很好的解释刚刚你们的疑惑”,同学们欣然接受了建议迫不及待的翻开课本认真阅读。有了类似现实人物的对比学生对于“小珊迪”的认识渐渐丰满立体,对于诚信的理解和渴望更是节节攀升!可见融入了生活体验的阅读教学对心灵的震撼力该有多么巨大!

二、感悟教学法对“潜心涵泳”的淋漓尽致

一般而言,潜心涵泳指的是当事人能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去揣摩、感悟所面对的各类语言文字,从这些语言文字中获得更多真理。从语文课堂层面讲,潜心涵泳意为学生和老师认真阅读、揣摩、感悟语文教材文本,准确理解全面挖掘语文教材文本的内涵与意蕴,并从中获取相应的感悟。其中实现对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的潜心涵泳主要分为下述几大步骤进行:1明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课标要求,为教师与学生解读语文教材文本提供依据与方向;2重视起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3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想实际;4紧抓主干深入细节;5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借助科学观点紧密联系现实;6科学合理整合教材文本内容。

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学生能够感觉到体会到教材文本的内涵与意义但不知如何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亦属于潜心涵咏。本文将以《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与鲁肃的一段对话详细论述“潜心涵咏”。鲁肃满脸吃惊曰:“若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答:“今日雾如此大,吾料定曹操那厮定不敢派兵迎战,所以汝与吾尽管饮酒取乐,天亮之时便可回营。”实际上诸葛亮的笑恰到好处的印证了潜心涵咏真正的含义。这种笑是集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等一系列气度胸襟的结晶。诸葛亮的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可以理解为:对曹操的笑,笑曹操生性多疑即将战败;对自己的笑,笑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对鲁肃的笑,笑鲁肃愚昧无知忠厚老实。

三、思之深又深,悟之切又切

千百年来,中国始终将熟读精思作为阅读教学的精髓。南宋思想家朱熹曰:“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清代人唐彪曰:“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实疑之难也。”即人只有先出现疑问之后产生解决疑问的想法和行为最后从疑问中获得感悟。

以唐宋家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老翁为何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是生活所迫?还是兴之所致?更重要的是真有其事吗?可是从诗文短短20字中我们并不能找到答案,只有进一步结合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才能发掘作者写作这首《江雪》背后的故事,才能解释我们的疑问。否则我们就有可能错解了其中的意思。柳宗元谪居永州,空有报国的崇高理想却不受重视,内心既悲愤又孤独,所以他钓的不是鱼是寂寞。

悟”是一种品格,“悟”是一种境界,教人“感悟”是品格之上的品格,境界之上的境界。没有冬的历练、春的孕育、夏的洗礼、秋的风霜,哪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坦荡与伟岸!

参考文献

人生感悟短语第8篇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读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推动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反思过云,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悟,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亲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阴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三、课题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储蓄、优美,道德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5、创设情境,感悟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试,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四、课题实验成效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无论在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悟,达到会背诵。

2、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与鉴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