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03 00:28:51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岗位薪酬;设计;效益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薪酬设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渐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薪酬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关系到企业人才的吸引、保留和激励。良好的薪酬设计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而且从长远看来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不少企业沿袭了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薪酬设计体系,即以行政级别及资历作为薪酬设计的主要依据。这种过分强调等级与相关制度的设计体系,导致同一级别下岗位工资差异较小,没有体现不同员工贡献度的差异性,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公平性。现代人力资源理论认为,薪酬设计体系要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员工的贡献度,以最大程度上达到薪酬的激励效果。现代企业正逐步由传统资历为导线的薪酬设计体系转变为岗位为导向的薪酬设计体系,但在具体内容、模式、标准等环节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及时修改并完善,以设计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岗位薪酬体系。

一、岗位薪酬设计概述

(一)岗位薪酬的概念

岗位薪酬具体来说是指,通过员工岗位评价而发放的劳务报酬。岗位薪酬设计的主要环节是对岗位的评价,包括该岗位的性质以及员工在该岗位的业绩等,不同岗位、不同业绩的员工获得的报酬不同。

岗位薪酬看重公平交换,其本质上是员工通过让渡劳动而获得相应的报酬和补偿。通常来说,企业的岗位薪酬主要由岗位工资及绩效工资两个部分组成。岗位工资确定的主要基础是岗位,通过岗位评价来实现。企业管理人员综合衡量岗位的性质、岗位的重要性、岗位职责、同行业工资水平、企业战略目标以及企业的发展情况对不同岗位进行评价,从而确定相对合理的工资水平。绩效工资是一种浮动工资,是影响员工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此外,岗位薪酬还包括奖金、津贴及福利。

(二)岗位薪酬设计的原则

岗位薪酬设计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第一,公平性原则。企业的薪酬设计首先要做到公平。即企业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要与员工所获得的薪酬相符合,薪酬设计制度只有坚守公平性原则才能最大程度上带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积极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战略引导原则。战略引导原则要求企业在制定薪酬设计政策时一定要符合企业的战略规划,使得薪酬设计不仅仅促使那些有利于企业战略发展的因素有效发展,同时遏制那些不利于企业战略规划的因素。

第三,价值原则。薪酬设计的价值原则要求企业的薪酬设计要体现员工的价值,合理协调企业发展与员工待遇之间的关系,全面协调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员工的职业发展,实现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

二、当前企业薪酬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设计中岗位评价、绩效评价等标准模糊

岗位评价是岗位薪酬设计的重要环节。岗位评价者需要考虑劳动的复杂程度、劳动环境、繁重程度等各个方面,对不同的岗位进行评价,划分不同的薪酬等级,从而确定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仅是岗位评价的标准要合理的确定,员工薪酬中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也要合理确定。比如,目前大部分公司采用的薪酬制度是基本工资加浮动工资,也就是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的模式。一方面,基本工资方面相对固定,且很多不同工种的员工采用相同的基本工资,忽略了不同工种之间劳动复杂、繁重以及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大小。另一方面,绩效工作的确定标准又比较模糊,尤其是管理方面人员的绩效工资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导致员工绩效评价标准随意性大、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公平性。

(二)薪酬设计中福利制度的激励性较低

薪酬设计中福利制度也是现代企业薪酬设计中一项重要环节。福利政策虽然不等同于货币激励,但其在激励员工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福利政策不仅仅有助于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助于企业合理避税。在福利政策方面,不少企业采用的是上下统一的、十分单一性的福利政策,比如员工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仅仅只有五险一金。大部分企业采用的福利政策既没有做到对不同岗位有针对性地设立福利政策,又显得十分单一,容易引发员工的抵触情绪,对员工的积极性十分不利。

(三)薪酬设计缺乏对公司战略的思考

现代企业在进行薪酬管理时必要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战略引导原则,即企业的薪酬管理政策要符合企业的战略规划。这就要求,企业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来合理的实施薪酬管理,通过合理的薪酬管理从而为企业战略实施提供动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自身发展状况的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相应的薪酬计划脱轨,通过薪酬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愿望也就无从谈起。片面而单一的薪酬制度造成核心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不利于企业未来战略的发展。

三、现代企业岗位薪酬设计步骤

(一)岗位评估与分析

岗位评估与分析是岗位薪酬设计的前提,也是岗位薪酬设计的基础性工作。企业需要明晰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对各个岗位的职责与内容进行梳理,保证前期准备工作无偏差。

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整理各部门工作内容与职责,并根据调研内容撰写企业岗位说明书。第二步,明确基准岗位。此时需要对各个部门岗位职责进行整理,确定企业的基准岗位。第三步,进行岗位评估。岗位评估需要企业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企业所处阶段、企业发展目标等方面对不同岗位上进行宏观把握,对岗位的不同重要性进行评估。此外,岗位评估与分析还要考虑不同岗位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岗位的具体职责、岗位工作的劳动强度与难度以及岗位工作环境等。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形成岗位不同等级。岗位评估等级确定之后,要对评估结果进行量化打分,以科学确定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成立相应的评估委员会,评估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员工代表等,在前阶段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岗位说明书,对不同岗位进行打分。具体打分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先对岗位大类进行打分,再对分层指标进行打分。最后结合各指标打分所占权重以及打分结果进行计算,加权求和之后得到最终的结果。

(二)员工能力评估

即使是在同样的岗位,不同员工的工作能力也有差异。岗位薪酬设计不仅考虑不同岗位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差异性,同时也考虑同一岗位下不同员工工作的差异性。对员工能力进行评估。

首先要确定员工能力评估的标准。员工能力评估的标准通常涵盖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格标准,另一个是能力标准。资格标准是指员工完成该项工作所具备的专业技能、经验以及相关知识。能力标准是指员工的工作行为以及其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在对员工能力评估时,要合理确定资格标准与能力标准在标准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此外,还应考虑不同岗位的性质,将企业岗位划分为管理、科技、操作、服务与辅助等岗位类别,以此来设定各岗位的能力评估标准。

(三)岗位绩效考核

岗位绩效考核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绩效工资的激励性。岗位绩效考核应与配套的岗位薪酬一起实施,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岗位薪酬的激励作用。

岗位绩效考核主要环节包括岗位绩效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分析以及绩效考核等几个环节。绩效考核办法的确定是绩效考核的前提,需要综合考虑员工业绩的影响因素,不仅考虑工作能力,同时将员工对企业的正面效应进行多角度评估。企业所处阶段以及岗位性质的不同会导致不同岗位考核办法略有不同。根据企业当年发展目标以及企业经营情况,企业对各个部门确定业绩目标,并将目标下分到各个员工,采用关键业绩指标的方法对各个员工绩效进行考核,并及时根据企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尽可能使各个指标具有可量化性、科学性及合理性。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对员工岗位绩效进行考核,形成最终的考核结果。最后,将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与岗位薪酬结果香结合,形成最终的岗位薪酬考核体系。

四、结论

现代企业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人的管理。把握好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核心也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薪酬设计的好坏是维持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良好的薪酬设计帮助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反之,薪酬管理工作不到位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岗位薪酬以其科学、合理的特点正逐渐在现代企业中进行推广,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引用此薪酬设计体系,实现企业薪酬激励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白瑞林. 企业薪酬制度效能管窥[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

[2]何蕊华. 拓宽员工激励空间 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建立宽带薪酬体系的探讨[J].上海商业,2012(06).

[3]陈禹. 基于岗位与绩效的动态宽带薪酬体系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12).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薪酬 绩效工资

我国高校现行的工资制度是岗位绩效工资制,但这一制度并未得到真正执行,高校教师薪酬体系存在岗位管理不到位、绩效评价体系缺失等一系列弊端。通过对相关理论和高校教师及其工作特殊性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以岗位和绩效为基础,在确保高校教师薪酬稳定的前提下,突出薪酬的激励功能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构建原则,对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理论构想,并对该薪酬体系的配套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

1 高校教师薪酬现状

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后,高校教师的薪酬内容得到了进一步规范,薪酬项目得到了统一。但是由于没有指导性的绩效工资设置模式或办法,绩效工资仅仅从名称上取代了原来的校内津贴,各高校仍旧保持着之前的收入分配体系,形成了事实上的国家工资和校内津贴双轨并行的薪酬发放模式,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岗位绩效工资中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按照规定拨款发放,绩效工资(事实上的校内津贴,一般由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两部分构成)由高校在国家政策范围内自定办法并自筹资金发放。大多数高校均未认识到间接薪酬(即保险和福利、服务)在薪酬体系中的重要性,只是满足于执行国家规定的保险以及补贴制度,福利和服务内容单一,比重偏低。

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仅仅执行了

国家法定执行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极少的福利保险项目,而服务也仅仅停留在设立子弟学校、开通校区通勤车等项目上。

基于此,高校教师现行薪酬体系存在了以下主要几方面的问题:

* 岗位聘任和管理机制不到位。

* 绩效评价体系缺失。

* 绩效工资的作用没有发挥。

* 忽视间接薪酬(福利、服务)的作用。

* 长期激励效果不足。

2 以岗位和绩效为基础构建薪酬体系构建思路

针对绩效薪酬体系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理论构想。

2.1 薪酬体系的构成

在高校教师基础薪酬体系中,基本薪酬部分按照国家标准和教师依据个人职称(学历、资历)、能力、前期业绩水平而受聘的岗位向教师发放;绩效工资部分的基础绩效工资也根据教师所聘的岗位发放。基于此,笔者对高校教师薪酬体系进行了调整,整个薪酬体系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固定薪酬:基本薪酬、基础绩效工资、法定保险, 注重保障功能的实现;浮动薪酬:奖励绩效工资、自主福利服务,注重激励功能的实现。

(1)固定薪酬。其中基本薪酬和法定福利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基础绩效工资所占的比重需符合不低于总薪酬5%、且固定薪酬占总薪酬60%的标准。

岗位绩效工资制对高校岗位进行了合理的分等和分级,等级的设置比较符合高校实际,基础绩效工资的等级可以按照国家的岗位设置确定。对于基础绩效工资的等级,确定原则应该是等与等的差距大、每一等内部的级差小,以合理拉开各收入档次,确保薪酬激励功能发挥。也可采取固定期限调整的方式进行增减、资,增减、资与国家发放的薪级工资调整同时进行。增资对象只限定于年度考核优秀的教师,且增资标准固定,只在同一岗位聘期内有效;聘期结束后按照其所聘的新岗位兑现新的基础绩效工资,若新岗位的基础绩效工资低于原基础绩效工资,按照原基础绩效工资执行。减资对象为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减资标准与增资标准等同,在同一聘期有效;聘期结束后按照其所聘的新岗位兑现新的基础绩效工资,若新岗位的基础绩效工资高于原基础绩效工资,按照新基础绩效工资执行。

按照需要层次理论的原则,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因此年度考核优秀增加基础绩效薪酬的标准设置原则应该是等级越高,增资额越小,二级教授及以上岗位的教师可以只象征性的进行增加。对于副教授以下岗位的教师应该是等级越低,增资额越高。二级教授及以上岗位的教师大多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其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收入也相对较多,处于工作中的黄金阶段,生活也相对稳定,他们所追求更多的应该是专业的发展和同行的认可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处于起步阶段,前期人力资本投入量大,但还没有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的阶段,其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都非常大,尤其经济需求比较强烈。因此,这一薪酬体系对基础绩效工资的增加作这样的设计,这也符合构建这一薪酬体系时想要实现的有针对性地激励年轻教师的目标。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削减基础绩效薪酬的标准,与增加标准等同。

基础绩效工资每一等的增资次数,应该进行限定,达到一定次数后不再予以增加,对次数的规定应该与教师岗位上升的时间相对应。根据目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以及岗位聘任的实际来看,以不超过5次为最佳。这样可以在保证有效激励教师工作绩效的同时,督促教师向更高的学术职位和岗位努力,有利于高校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至于基础绩效工资的增资额度,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财力具体制定。基础绩效工资每一等的减资次数,也应该进行限定,同一岗位出现两次减资的,应该降一档次兑现薪酬待遇,降档后再出现减资现象的,调离教师队伍。

(2)奖励绩效工资。25%的奖励绩效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不高,是这一薪酬体系要确保稳定性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一薪酬体系同时还要达到突出薪酬激励功能的目的。因此,科学、合理设计这部分薪酬的发放原则和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这一薪酬体系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和可行性的关键。

教师在从事这部分工作时对薪酬的期望值并不高,薪酬在这时对其的激励作用也不明显。所以,奖励绩效工资的激励重点应该是教学,同时兼顾研究和社会服务。奖励绩效工资的发放应该依据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只需与绩效评价标准对应即可。其重点发放对象应该是:一、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学生、专家、同事一致好评的教师(即注重教学质量),对其进行教学质量奖励;二、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且教学评价合格的教师,对其超额完成的教学任务部分予以奖励(这一前提是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设定各岗位教师的额定工作量,额定工作量应是能够维持学校教学任务正常完成的、教师工作量比较饱满的);三、取得突出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师(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标准);四、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在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的教师(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标准);五、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做出显著贡献,提升学校知名度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规定)。

奖励绩效工资可采取当期发放和延期发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校可以建立以股权和基金为主的长期激励机制。将教师奖励性薪酬的一部分转为高校控股或经营企业的股权或者建立专门基金进行管理,并规定一定的抵押期。抵押期间教师若有违反学术道德、破坏学校名誉的行为,学校可根据约定收购或转让其股权和基金。这一奖励绩效工资的发放模式可以有效地规避教师为获取当期利益而采取的短期行为,同时增加了教师的收入预期,而且将教师个人的利益与学校利益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教师工作的责任心核对学校的向心力。

(3)自主福利服务。间接薪酬是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设立占有相当比重的、满足需求多样化的福利和服务,可以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增加教师工作、生活的稳定性,同时有效地激励教师。重视自主福利、服务的功能,扩大福利服务在薪酬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这也是薪酬体系设计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福利与工资的比例几乎接近1:1,并有超过工资的发展趋势。

高校的自主福利与服务应该建立在教师自愿基础之上,且与高校自身特色有效结合地进行设置,可以包括:学习进修计划、住房补贴计划、购车购房补助计划、健身保健计划、学术休假计划、旅游疗养计划、教师子女教育辅助计划、商业保险等。这些自主福利服务计划应该有长期固定福利服务计划和一次性福利服务计划之分,而且应该在固定核心福利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提供可选福利服务项目,允许教师因其需求不同进行自主选择。同时,可以把部分福利服务项目设为奖励性福利服务项目,根据工作绩效向教师提供。奖励性福利服务计划属一次性福利服务计划,教师获得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享用的时间。

设置自主福利服务项目时,应多设计与教师个人成长发展和解决其后顾之忧的福利与服务项目,以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保障教师的生活状态稳定,同时促进学校绩效目标的实现。

2.2 各部分薪酬的比重

因办学层次、战略目标和财力状况不同,各高校对教师薪酬投入的成本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应使本校的薪酬处于当地的中上水平为宜。

结合对高校教师工作特点的分析,按照薪酬体系应以岗位和绩效为基础,以确保高校教师薪酬稳定为首要目标,在分析国内外高校教师薪酬构成及比重的基础上,固定薪酬部分的比重应占总薪酬的60%比较适当;按照确保高校教师薪酬稳定的前提下,突出激励功能的设计原则,奖励绩效工资的比重应以不低于总薪酬的25%比较合适;自主福利服务部分以不低于总薪酬的10%比较合适。

这样的比重设计充分考虑了高校这一组织的工作特殊性以及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人力资本的特殊性,符合人力资本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均衡工资理论的设计原则,也符合我们分析国内外高校教师薪酬体系所得出的启示。

2.3 保障和配套措施

(1)严格的岗位聘任和管理制度

岗位聘任和管理是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实施基础,要使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严格的岗位聘任和管理制度作保障。岗位绩效工资制推行时,国家把岗位设置的权力给了高校,高校应充分运用这一有利条件,认真研究科学做好岗位设置工作。其次,要按岗聘任,加强在岗管理。在岗位设置时,应注意对“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情况予以充分考虑。

(2)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方面,具体的有: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教改项目、科研项目、核心期刊论文、学科建设成果等。好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能够协调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做到质与量并重、以质为主,科学计量教师劳动成果,有效促进教师成果产出。因为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建立在绩效考评的基础之上,因此要使薪酬体系的效能发挥最大化,就必须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作保障。从理论上讲,考核评价也是薪酬管理的逻辑起点,因此必须重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周荷芳.浅析高校分配制度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第15-17页.

[2] 余凯成等-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第3篇

摘 要 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有利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电力企业整体竞争力。本文基于力体制改革背景,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从岗位测评、岗级值划分、薪点数确定等方面阐述了薪点薪酬体系的设计,并深入探讨了电力企业薪酬体系的评估方法,提出了通过薪酬满意度调查来进行薪酬体系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 电力企业 薪点制 薪酬 设计 评估

一、电力体制改革推动薪酬体系优化

随着我国建设智能电网进程的深入推进,为了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发展精神,国家电网公司对电力企业精益化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此外,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行业融入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需要构建更加科学的薪酬体系,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电力行业具有天然垄断性特征,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电力企业内部薪酬体系相对保守且平均,在凸显个人绩效方面效果不明显。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薪点制薪酬体系具有岗级明晰、极差合理、引入适度竞争的特点,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电力企业薪酬体系优化的需求,因此,在电力体制改革推动薪酬体系优化的背景下,薪点制薪酬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二、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设计

薪酬体系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对电力企业的整体模式都会产生影响。根据上文分析可见,薪点制薪酬体系在电力企业应用可行性强,且对于推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有积极作用,现对其在电力企业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

岗位薪点工资主要是以劳动岗位为对象,通过岗位和薪资级别来划分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单元。企业薪点制工资通常由岗位薪点工资、绩效工资和辅助工资三个工资单元构成。其中,岗位工资占工资总额比重 30%~40%,根据薪点和薪点点值确定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 50%左右,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的结果来确定;辅助工资一般不超过工资总额的 15%,属于岗位薪点工资和绩效工资外的其他工资单元,如年功工资、加班工资等。

(一)岗位价值评价

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员工的薪点数(包括岗级、薪级)的确定,因此,需要对工作岗位进行价值评价,并根据岗位评价结果确定岗级和薪级。岗位价值评价是以岗位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薪酬评估机制,它所依据的标准就是所在岗位对企业的价值,并以此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评估体系,该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岗位自身价值以及相对其它岗位的价值,并且通过价值对比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岗位的价值性,完善单位职工的薪酬等级。

在岗位评价过程中,有多种评估方式方法,其中较为通用的是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所谓定性分析法就是根据工作的性质进行评估,主要有工作分类法、专家评估法、工作排序法、配对比较法等,而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劳动评估要素分析法、点数法、岗位因素评分法以及海氏评估系统等。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和评价方案的实用性、可行性,可以选择采用劳动评估要素分析法进行岗位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根据专业测评工具以及预先规定的评价标准进评估,对“劳动强度、技能、责任、环境”四种因素进行测评打分,最终测评打分总数分布在相应区间内的岗位列为相同的岗位等级,形成岗位等级指标。

例如,电力企业的岗位有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技能岗位、服务岗位四类,对于不同岗位而言影响的指标也不相同的,如技能岗位对设备责任以及安全责任要求较高,管理岗位主要对协调、沟通等管理方面要求较高,技术岗位注重技术的研究深度与创新性,服务岗位则致力于提升服务水平,因此,要根据职能特点确定相应的评估标准。

(二)确定薪点数

根据岗位价值评价结果,通过具体统计、分析将岗位等级进行划分,形成最终的工资等级,根据每个岗位的岗位评分对应岗位分数区间,确定最终的薪资。通常情况下,在确定岗位薪资的时候需要先行计算出最低岗位评分的薪资,然后根据等级依次确定各个岗位的薪资点位。

比如,某电力企业根据自身岗位需求以及等级划分最终确定了25个岗位级别,然后又根据岗位技能以及技能层次确定了不同岗位的薪资点位区间,一共设置了109 个薪级,1-8 岗设置 7 个薪级、9-10 岗设置 6 个薪级、11-12 设置 5 个薪级、13 岗设置 4 个薪级、14-16岗设置 3 个薪级、17 岗及以上设置 2 个薪级。不同岗级之间薪点工资可以交叉,一岗第1薪最低,二十五岗第 2薪最高。

(三)根据薪点值确定岗位薪点工资

每年初人力资源部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及工资发放计划,并根据年终工资状况以及企业经营效益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薪点制薪酬体系中,岗位薪点工资相对固定,可按照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及工资构成比重,计算出岗位薪点工资总额,再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出薪点点值,从而计算出员工岗位薪点工资:

点值=岗位薪点工资总额/∑(岗级薪点×岗级员工人数)

员工的岗位薪点工资=岗位薪点×点值。

由上述分析可见,通过薪点值能够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满足员工的需求,实现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共同发展,能够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除了岗位薪点工资外,薪点制薪酬还包括绩效工资单元、辅助工资单元等部分。其中,绩效工资主要通过对员工绩效进行横向、纵向考核,有利于提升员工危机意识,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辅助工资单元是岗位薪点与绩效工资外的有效补充。基于篇幅限制,以上工资构成单元在此不做深入探讨。

三、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评估

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设计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估来分析薪点制薪酬体系的实施效果,寻找薪点制薪酬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的调整与优化。能够用于薪酬体系评估的方法众多,满意度调查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一)实施薪酬满意度调查

在薪酬评估体系中,可以通过薪酬满意度调查进一步的了解员工对当前薪资的满意度,通过分析满意度状况进一步提高薪酬管理体系。具体而言,通过满意度调查能够找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及时的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性和一致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存在感,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在进行薪酬满意度调查时,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满意度的调查,薪酬满意度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福利制度、薪资满意度、岗位薪资满意度、奖罚机制合理性等。另外,还可以借助专业的咨询公司,对企业的薪酬体系进行诊断,结合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开展辅助分析。薪酬满意度调查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薪酬满意度调查通常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抽样,以此保证满意度调查的合理性。同时,抽样调查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要将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员工均考虑在内,包含一线员工、中层管理、高层领导等人员,才能有效的反映整体的状况,以及各个阶层员工对薪资待遇的满意度。

根据抽样结果分析员工对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加以总结与归纳,分析现有薪酬体系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根据员工的反馈找出现有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依据调查结果进行评估和优化

对薪酬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相关调查数据可以通过柱状图、饼图、折线图等进行分类整理与对比。例如,某电力企业根据2015年度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从薪酬体系的公平性、薪酬体系的激励性、福利制度的合理性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对调查问卷中“自我努力与工资回报公平性的感受”进行分析时,得出67%的员工认为“基本公平”,25%的员工认为“不公平或非常不公平”,二者比例差别不悬殊,员工总体对薪酬公平性较为认可。然而,在进一步分析时发现,在受访的20名生产一线员工中,有14人选择了“不公平或非常不公平”,认为薪酬体制不公平的一线员工比例较高,达到了70%,这说明了企业生产一线员工的整体自我公平感偏低,需要考虑薪酬体制中一线员工薪酬的合理性。

根据最终的薪点制薪酬体系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细节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操作性。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体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一体性,通过合理的薪酬体系实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确保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二、挽留企业人才。在制定薪酬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能够反映出对企业人才的重视,通过相应的奖罚机制挽留企业优秀人才。

第三、薪酬分配以价值评估为基准。依据科学的岗位价值评估、有效的业绩、能力评估,尽可能公平地进行薪酬分配,使员工收入与其价值贡献相对等。

按照上述原则,根据薪酬体系评估的结果,进一步的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优化岗位薪酬制度,具体优化措施如下:

优化措施1:进一步完善员工的薪点数,使得工资级差与岗位价值更加贴合。一方面,岗位薪点应该适度向关键技术岗位和关键管理岗位倾斜,对给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精英员工及时给予薪酬激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薪酬制度应兼顾公平性,针对不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价值测评方法,例如,对于上文中分析的某供电企业生产一线员工岗位满意度低的情况,考虑进一步对其薪点工资进行合理优化,使之能够更好的反映一线员工工作量,还可以考虑在辅助工资单元中增设基层突出贡献奖等环节,对一线员工中的特殊贡献者进行嘉奖。

优化措施2:进一步优化薪点值的预测方法,不断引入新的预测思想和数学算法,提升年度工资总额预测的准确率,从而进一步计算出精确的薪点值,进而对每个岗位的薪资点进行精确计算,相关的薪点值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个人岗位价值,实现企业效益与员工利益的有效融合。

优化措施3:进一步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丰富薪酬激励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经济性薪酬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员工食堂、水电补贴、单身宿舍、健身娱乐、生日祝福等,推动电力企业薪点制向人性化、合理化、公平化进一步发展,提升员工对薪酬体系的满意度。

四、结语

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共赢。薪点值薪酬体系在电力企业的应用,能够解决企业的岗位差别、工资、福利、人员差别等问题,体现员工付出和回报的一致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做好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设计、评估和优化,可以更好地服沼诠家电网公司“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建设,推动电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崇旭.建立国有企业激励性薪酬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学,2011.02.

[2] 吴小建.从公平理论看国有企业薪酬设计[J].现代管理科学,2014.01.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企业职位 薪酬设计 内部公平性

0 引言

市场竞争实质就是企业间的人才竞争,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资源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而企业薪酬管理能否真正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公平地对待所有员工”,是关乎到员工忠诚度与组织绩效的重要问题。就企业服务价值链的视角而言,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与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乃至于客户忠诚度均存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行为学家亚当斯(j.s.adams)即在公平理论中指出,薪酬制度具有明显的背景依赖性,能否促成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需要从多角度加以分析与解决。

1 薪酬设计内部公平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薪酬的内部公平,员工通过自身“收入——付出比”在组织内部的相对价值认可,判断所获薪酬是否具备公平性特征。相比较薪酬设计的外部公平来说,内部公平概念的特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更注重于企业文化中员工薪酬的公平观建设。薪酬管理要大力建设与企业文化、薪酬制度相符的公平观,防止由于存在偏误的公平标准引起内部不公平感。其次,体现出员工劳动的能动性与多样性。一是关注与确定职位的相对价值,岗职薪酬水平在排列形式上应具备公平性、一致性,同工同酬,即薪资带、薪酬级差的划分须与职位相对价值相同或相似;二是薪酬设计更加重视个人绩效即员工单个生产周期内的劳动边际效益等值,按绩效分配;三是强调薪酬制度公正的执行程序,防范薪酬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变质异化。

2 实现薪酬内部公平的主要途径

从薪酬设计内部公平的内涵与特征来看,薪酬的内部公平更多地体现为员工的主观感受;内部比较主要是薪酬带的科学区分应当是产生内部公平的基本途径;薪酬内部公平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公平性相统一。要满足薪酬内部公平的要求,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2.1 建立并营造公平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战略重点往往与员工的价值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或冲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管多数强调薪酬决策应考虑到员工资历、累计贡献等因素,但企业也不能排除高学历、创新精神的激励政策。这样一来,以大部分员工的判断准则作为薪酬设计的依据,一味地追求内部公平,就会与组织战略目标相悖,反之亦然。

要最大程度地缓和二者间的冲突,就必须通过培训、沟通等企业文化建设途径来确立企业员工的公平观;以规章制度明确薪酬标准,强化组织内部的薪酬公平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就收入与部分、全部收入,付出与有效付出等相应薪资概念作出明确地辨析,指出员工的“收入”除企业薪酬外,培训、晋升、发展机会等也属于一揽子薪酬的重要构成。总之,就是要在薪酬设计方面倡导公平主义原则,通过员工间的薪资档次的划分,切实有效地缓解员工与企业关于薪酬间的矛盾。

2.2 科学的职位评价:确定标准薪酬级别

职位评价(job evaluation),指依据职位对组织经营目标的贡献综合评估出职位的相对价值高低,以此为基础,确立工作价值的等级制度以及相关职位的薪酬级别与待遇。

在职位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借鉴现有的成熟或通用模式,设计出科学的岗位评估模型,这是职位评价的关键性步骤。通过咨询专家设计的岗位评估模型,应针对企业各部门岗位作初步的价值评估,进行价值分数的聚类分析,评定岗位薪酬等级,进而按照工作性质将不同岗位归并入同一薪酬宽带。此外,在同一薪酬宽带还须划分出若干不同的薪酬级别,用以激励员工的能动性。具体而言,就是在职位的标准薪酬级别上下设定出浮动的薪酬级别,对相同岗位上存在能力差距的员工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换言之,职位评价还需要与对员工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定位依据就包括下文提到的绩效考核与岗位胜任力评价。

2.3 岗位胜任力评价:定位薪酬级别

岗位胜任力评估,主要是将任职者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等纳入任职能力的考核要素,并与岗职要求相对比,评估任职者能力是否满足岗位素质要求。企业人力部门应就此设计出任职能力评估量化表,客观细致地对员工能力作出评估,准确定位宽带内的薪酬级别,确保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

譬如客服部经理的岗位薪酬在a4~b3的区间内浮动,其任职能力评分也须对应地处在101~132(分)的范围内,高出或低于此能力区间,都应对该员工作出岗位调整。同时,根据岗位胜任力评价的要求,评估者应将得分范围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相等分区:b3(101~108),b2(109~116),b1(117~124),a4(125~132)。通过对评估量化表中诸项要素的打分,即可确定相应岗位人员的薪酬级别定位。通过岗位职能力的评估,员工薪酬在同级宽带内也出现了一定差距,这不仅能够增强宽带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对于组织内部的良性竞争也较具促进意义。

2.4 合理的绩效考核:调整薪酬级别

薪酬级别的不同定位是公正评价员工岗质胜任能力差异的最佳反映。但员工的薪酬定位并不能成为薪酬设计的结束,薪酬设计应当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宽带内的薪酬级别应依据员工能力的发展与工作绩效上下浮动与适时调整。

就此来说,在科学的考评体系下,企业需针对员工考核与薪酬级别的升降制定出合理公平的规定,划分出与薪酬级别升降标准相对应的考核等级,并将员工业绩融入到薪酬体系的设计中来,充分展现宽带薪酬的能力、绩效导向特征,在保证企业薪酬设计内部公平性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员工致力于企业发展的动力。

3 结语

总体而言,企业薪酬设计时必须有机、动态地处理好公平、效率以及企业战略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在应用上述薪酬设计手段之外,还可采用如秘密薪酬等管理手段,以效率为目标、以公平保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积极稳固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方政.关于企业职位薪酬设计的公平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2]周建新.论薪酬管理中的公平与效率[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岗位价值 宽带薪酬 应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成了企业制胜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传统薪酬制度对于员工来说过于呆板,对其能力和创新因素考虑的比较少,其变化余地也很小,很难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本文结合交通类企业的特点,谈谈基于岗位价值的宽带薪酬模型是如何在某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以下简称“公司”)中应用的。

一、基于岗位价值的宽带薪酬模型的内涵

传统的薪酬体系表现出与现代企业战略和组织发展不相适应,为适应变化的环境,一种新型的薪酬管理模式――宽带薪酬正在逐渐被导入企业,作为一种与企业组织扁平化、流程再造、团队导向、能力导向等新的管理战略相配合的新型薪酬管理模式,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薪酬管理理念。

所谓基于岗位价值的宽带薪酬就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新的组合,使原来很多的薪酬等级合并为等级较少但宽度增加的新的薪酬结构。一般来说,每个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要达到100%或100%以上。一种典型的宽带薪酬结构可能只有不超过4个等级的薪酬级别,但每个级别内部的浮动范围可能高达200%-300%。它最大的特点是压缩级别,将原来十几个甚至二三十级别压缩成几个级别,并将每个级别对应的薪酬范围拉大,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以便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二、基于岗位价值的宽带薪酬模型的应用背景

(一)企业薪酬制度长期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

受国有企业性质的决定,长期以来的薪酬体系相对简单化,之前的薪酬制度、职位评价体系、考核制度均不够完善,存在较大的技术改造空间。

(二)企业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薪酬制度并未与战略挂钩

公司从成立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变阶段,上市阶段和跨越式发展阶段。相应的薪酬体系也应该根据公司战略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这对薪酬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的薪酬制度缺少与战略的挂钩,薪酬体系也没有根据公司未来发展战略而在支付重点上有所倾斜,没有体现出对核心员工的激励作用。

(三)现代薪酬管理趋势对薪酬改革的启示

与传统薪酬管理相比较,现代薪酬管理出现了以下的发展趋势:全面薪酬制度、薪酬高比重的与绩效挂钩、宽带型薪酬结构日益流行、雇员激励长期化薪酬股权化、重视薪酬与团队的关系、薪酬制度的透明化、有弹性可选择的福利制度、薪酬信息日益得到重视。

三、基于岗位价值的宽带薪酬模型应用的设计

(一)薪酬制度诊断调研

薪酬制度诊断主要采用两种实地调研方法: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通过诊断调研发现原有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薪酬制度的目标和将要解决的问题。

1.问卷调查

薪酬制度改革项目的问卷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面向机关员工,一部分面向一线员工。调查分析基于回收的问卷,为确保问题的全面与系统性,调查问卷题目总体数量较多,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情况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性别、最高学历、在公司工作的时间、职务层级或技能等级、职务类别、合同期限、编制等问题。

2.深入访谈

与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同步,面向公司机关与一线员工进行了深入访谈,包括中高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通过一线的直接沟通,可以收集丰富的、真实的企业薪酬材料,极有效地扩充并深化了对于当前薪酬体系的了解,以及企业员工对于薪酬制度改革的期望。

(二)基于岗位价值的宽带薪酬体系的构建

结合薪酬体系设计的前沿知识和实际情况,公司宽带薪酬体系将目前职位分成两条线:管理 (含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共39个薪级,其中管理序列为第10-39薪级,生产序列为第1-21薪级,序号越大,薪级越高。岗位评价分数与之相对应,分数越高薪级越高。每个薪级划分10个薪档,序号越大,薪档越高。每条线都实行独立的薪酬体系,这样专业技术人员在核定工资时无须再对应相应的管理岗位工资,这样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也是一个较大的激励措施。

1.职位评价体系的完善与构建

由于原基本工资体系没有考虑到岗位价值因素,基本工资的支付仅考虑个人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直接造成“同工不同酬”等矛盾产生,采用因素评价法对岗位进行职位评价。

经过对岗位的目的、职责、权限、工作关系、在组织中的位置等信息的描述;同时对岗位所需要的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分析,明确岗位所需要的教育水平、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广度和深度等内容后,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标杆岗位对这些标杆岗位进行排序,最后将其它岗位往相近似的岗位上靠,对岗位价值的高低进行排序。

综合公司职位特点,以及职位评价所得分数,将所有的职位统一起来形成职位体系,规定了职位分层标准以及职位变动条件。这是确定薪酬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2.建立薪酬等级结构和等级标准

结合薪酬诊断调研结果和有关规定,在建立薪酬等级结构和等级标准时的具体做法如下:

(1)确定薪酬等级数量。等级的数量取决于工作性质、组织规模、功能的不同和有关的人事政策。

在确定岗位工资大层级的标准时,基本上保留了以前关于一级到五级的划分标准,管理岗划分为一级职员至五级职员(F1―F5),生产岗划分为一级工至五级工(P1―P5),领导层划分为FA―FC三个层级。

根据目前各级岗位所涉及的岗位数量和人员数量,按照岗位层级内包括的岗位数量越多,人数越多,则薪级数量越多的原则,将公司的宽带薪酬等级共划分为39个薪级,由于新招收的一线员工人数所占比重最大,五级工(P5)层级的薪级最多,包括5个薪级;领导层人数较少,每个层级仅有3个薪级。在宽带薪酬结构中,P3与F5重叠,P2与F4重叠,P1与F3重叠,使得在较低岗级的员工薪酬在未来有上升空间,同时对业绩较差的员工有降薪余地,便于建立能上能下的岗位工资制度。

(2)确定薪级标准和薪档数量。薪级标准和薪档数量为区分工作重要性的不同以及实现工资能上能下的弹性提供了依据。

每个薪级均设计了10个薪档,按照薪级越高,级差越大的原则,逐步提升薪酬的级差。具体工资套改过程中针对员工的个人学历、贡献的不同而相应调整薪级和薪档。

(3)确立最终的宽带薪酬体系。

宽带薪酬由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综合补贴、浮动工资及加班费、夜班费等构成。职位体系归并为管理(含专业技术)、生产两大序列,共39个薪级。其中管理序列为第10-39薪级,生产序列为第1-21薪级,序号越大,薪级越高。岗位评价分数与之相对应,分数越高薪级越高。每个薪级划分10个薪档,序号越大,薪档越高。

①岗位工资:根据员工岗位价值的不同、能力的大小确定的部分工资待遇。

②年功工资:体现员工的劳动积累以及为国家和企业服务的劳动贡献,是员工工资的补充形式。

③综合补贴:将原有工资体系中的住房补贴等项目简化合并为综合补贴,标准为岗位工资与年功工资两项之和的35%。

以上三项一起组成宽带薪酬制度的基本工资体系。

④浮动工资:根据单位和个人业绩确定的绩效工资和年终奖励。

⑤加班费、夜班费、野外津贴、毒素费:按照法律规定对员工加班、夜班以及工作环境给予一定补贴。

四、基于岗位价值的宽带薪酬模型的应用和成效

(一)完善宽带薪酬的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完整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将个人考核结果与其绩效工资挂钩,更好地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宽带薪酬中的绩效工资引入绩效考核体系模型,部门引入平衡记分卡考核,个人引入工作态度考核。部门考核全面考虑平衡记分卡的四个方面(财务、客户、管理与流程、学习与成长),考虑本部门(或岗位)在某类指标上做哪些事情、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员工个人考核分为目标任务完成考核、工作能力考核、工作态度考核(TAA)三部分内容。

绩效工资根据所在职级,按照原各管理处和员工个人考核结果确定,同一岗位员工对公司的贡献不同其绩效工资也不同。

考核结果分为A、B、C、D、E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的分布比例如下表:

注:D和E两项比例之和要达到5%

不同的考核等级决定不同的考核兑现系数,如下表:

随之相对应的员工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决定着员工的薪级薪档,年度考核等级为A、B的员工,分别涨一级、一档岗位工资;年度考核等级为D、E的员工,分别降一级、一档岗位工资;年度考核等级为C的员工,岗位工资保持不变。

(二)宽带薪酬制度的实施成效

1.宽带薪酬体系实现了“同工同酬”的目标

结合宽带薪酬体系制定了《劳动关系管理规定》改革配套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劳动关系,实现了员工身份平等,建立了统一的“工资体系”。

通过职位管理体系的设计,取消了原短期合同制员工,结合岗位评价手册职责、能力、环境和经验把所有生产岗员工全部划转为五个等级的员工,员工个人通过能力和工作业绩的提升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位的晋升和报酬晋升。

2.宽带薪酬体系突出了考核职能,体现能绩为导向的薪酬支付依据,实现了薪酬“能升能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削弱了工资向上的刚性

在宽带薪酬体系中,固定工资部分所占比例虽然较大,但其直接与考核成绩挂钩,员工工资根据其考核等级可以向上或向下变动,建立了薪酬“能升能降”的动态机制。在原《员工考核子体系》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制定了《员工考核办法》。

员工考核分数中考虑了部门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部门负责人考核分数中部门考核分数占70%,个人考核分数占30%;其它员工考核分数中部门考核分数占30%,个人考核分数占70%。

3.子企业绩效工资与其综合考核绩效结果直接挂钩,员工绩效工资与其绩效考核结果直接挂钩

根据子企业的绩效考核结果,将员工绩效工资先分配到子企业,子企业根据员工考核结果再进行员工绩效工资分配。子企业综合绩效考核结果用于决定子企业绩效工资总额;员工绩效成绩决定员工个人的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一线倾斜的原则,分配差距适当。

4.宽带薪酬体系充分考虑分析了同行业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价格,建立了完善的职位评价体系

制定员工工资水平时考虑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价格。按照员工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因素将员工分为管理人员(含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两大类。同时根据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工作环境等三大因素对各个管理岗位和生产岗位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岗位评价和岗位层级序列分级,按其岗位评价分值确定其所在薪级和薪档。

5.宽带薪酬体系通过岗位评价,体现了向基层向一线员工倾斜的原则

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责任等因素的差别,通过岗位评价,相应地减少了机关的岗位评价分数,其岗位工资相应地降低。在宽带薪酬方案中,对部分一线生产岗位提高了一个薪档或一个薪级。

6.宽带薪酬体系与分级管理办法相结合,单位业绩、责任、级别不同,其子企业负责人的工资也存在着差别

将子企业分为A、B、C等三个级别的单位,其单位负责人分别执行相应薪级的工资。既体现不同级别单位的薪酬差别,又实现了工资套改的平稳过渡。

7.宽带薪酬体系构建了员工向上发展的职业生涯和薪酬晋升通道

优秀员工达到一定条件,公司可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工资相应地获得了向上晋升的通道。同时,通过加强考核淘汰部分不称职的员工,实现了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保持了员工一定的流动性。

8.宽带薪酬体系与公司发展战略相结合,体现了人才观念

为了更好地吸引、留住人才、重视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对在基层工作的高学历人员,适当提高其职级和薪酬。

宽带薪酬制度是在符合公司实际的前提下,全面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和问题,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措施,实现了宽带薪酬制度在交通类企业中的激励作用,达到了“同工同酬”,实现了员工身份平等,体现了向基层一线员工倾斜的原则,通过考核实现了薪酬“能升能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很好地支持了公司的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陈勇. 宽带薪酬:基于扁平组织结构的薪酬体系设计新视点[J].技术经济,2005(6).

[2] 孙华.宽带薪酬及其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3).

[3] 王今舜.宽带薪酬与传统薪酬对比研究[J].中国交通经济,2007(11).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第6篇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尤为重要。本文以典型知识密集型企业F公司薪酬体系设计为例,探索我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如何建立以战略为导向,基于知识管理薪酬体系。通过发挥薪酬杠杆,提升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企业竞争力,力争对知识型企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关键词:

薪酬体系;知识管理;战略管理

一、引言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知识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的财富,知识工作者越来越被重视,知识管理成为是实业界和学术界普遍研究的课题。知识管理一般包含建立最佳实践资源信息库、开展标杆管理,信息分享与应用。组织可以通过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收益水平,从以下公式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重点是知识分享。知识管理收益=(员工+知识)分享组织通过学习和交流等方式,实现知识共享。识分享可以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赢。不断学习、创新,提高知识管理水平,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必然的选择。

薪酬是组织支付员工的报酬,薪酬管理是对员工提供报酬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企业在薪酬设计时应遵循薪酬体系的合法性、公平性、竞争性、可承受性、激励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八项原则,美国学者Gomez-Mejia认为战略与薪酬应相匹配,薪酬战略要依据企业战略及其经营环境而定。将知识管理和薪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挥薪酬杠杆,建立以战略为导向,基于知识管理薪酬体系,提升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企业竞争力。结合F公司的具体情况,以薪酬理论、薪酬体系设计和知识管理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对F公司发展历程,人力资源状况和薪酬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在对F公司薪酬体系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F公司战略规划和行业特点,对F公司薪酬体系进行了设计。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以战略为导向绩效体系设计、薪酬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和实施与调整等内容。

二、F公司薪酬体系现状调查分析

F公司是一家知识密集型公司,近年来,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在薪酬体系上采用国有企业固定工资制度。公司现有的工资构成为:固定工资+浮动工资+津贴+其他福利。为准确把握F公司薪酬现状,对F公司薪酬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F公司的员工进行了分层抽样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F公司在薪酬方面主要存在问题有:薪酬体系不够完整、科学,没有和市场接轨,员工晋升通道不畅;薪酬内部公平性薪酬外部公平性,F公司薪酬水平处于当地平均数水平,不利于留住和优秀人才。由于F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业务拓展上,对完善薪酬管理方面重视不够,缺乏战略导向,激励手段单一等问题。对存在问题要因分析如下:(1)在战略层面上,F公司没有建立与公司战略相协调的薪酬战略,F公司固定工资调整远低于市场水平,失去外部竞争性,公司的高速发展没有在基本工资中体现,员工对自己的薪酬随公司整体发展获得提升的预期不明确。(2)在制度层面上,F公司在薪酬制度上的激励不足,薪资晋升机制不完善,没有明确的考核和晋升机制。(3)在业绩管理上,F公司在薪酬体系方面并未体现绩效水平,F公司绩效工资不合理。没有体现行业特点。

三、F公司薪酬体系设计

对于知识型企业而言,提升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F公司薪酬管理体系设计思路:将知识管理纳入薪酬设计,建立以战略为导向,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体系,利用薪酬杠杆,通过知识管理各环节激励,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优化组织结构、强化知识管理职能。根据组织机构设计的原则和流程,结合F公司所在行业的特点和发展战略,对F公司组织结构进行设计,突出扁平化、柔性化,克服了原有组织机构冗余,交叉及低效的缺陷,为公司薪酬设计奠定基础。

2.开展岗位价值评估,划分岗位级别和等次。通过人员导向、工作导向、过程导向或绩效导向的岗位分析对各项工作进行重新梳理,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内容、权责及能力需求等内容。组织相关人员依据岗位因素评价表进行岗位评估打分,对得分进行分类、排序,确定岗位级别和岗位等次。

3.设计薪酬结构。依据F公司特点将薪酬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内在薪酬侧重员工成长、知识共享等方面,外在薪酬主要是的基本工资、绩效奖金、项目奖金和各类补贴或补助、股权分红。短期激励建立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主要以绩效工资、项目奖金和各类补助、补贴为主,通过对F公司绩效指标设置来体现对知识管理短期激励。长期激励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程度上的激励,主要采用股权年终奖金和股权激励为主。

4.建立宽带薪酬。依据各岗位类别、岗位层级、岗位价值及岗位薪酬确定各岗位薪酬宽带,建立F公司宽带薪酬。

5.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计量模型。将知识管理纳入绩效管理,以知识活动流程为基础,将知识的积累、共享、学习与应用和创新等纳入业绩考评,利用平衡记分卡思维,创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计量模型。将员工在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知识活动进行统一计量和评价,以知识贡献、财务、客户管理、内部运营、学习与发展等五个维度为切入点,进行全面绩效考评。

四、调整与实施效果评估

在实施新薪酬体系时,须加强地宣讲和培训、沟通,健全相关制度,对薪酬体系从岗位、薪酬和绩效三方面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如果调整也难以满足设计要求,要进行新一轮薪酬设计。薪酬体系优化是一个循环的过程。F公司通过组织机构、薪酬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打破了原来传统的薪酬模式,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进入崭新阶段。对这三方面实施效果评估如下:

1.组织机构方面,强化了知识管理职能。通过2年运行,F公司将业务开展方法模块化、标准化,建立了自己的知识库,促进了公司业务质量水平,受到行业广泛好评。

2.薪酬体系方面,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体系。公司薪酬与市场接轨,体现了外部公平性。基于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体现了内部公平性。目前,公司员工流失率低于3%,远低于设计前的12%,引进战略需求人才10多人,满足公司拓展业务的需要。

3.绩效评价方面,实现绩效和薪酬有效连接。知识管理计量模型将知识贡献纳入业绩考核,促进了F公司在知识积累、共享、学习和应用等方面管理创新。公司近2年开展项目的质量和行业内的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从总体效果来看,F公司薪酬体系设计达到预期目标,提高了公司智力资本收益,建立以战略为导向、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体系,对知识型企业薪酬体系设计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五、结语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第7篇

完善薪酬设计, 充分发挥激励功能合理地进行企业薪酬设计可以充分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功能, 实现对员工的激励, 更好地促进企业激励机制的运行, 实现对企业员工的有效激励, 促进企业发展。在进行薪酬设计时, 应当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以更好地发挥其激励功能。首先, 合理确定企业薪酬水平。企业薪酬管理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发展目标, 进行企业成本控制, 同时起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员工选择在某个公司就职的原因中, 薪酬水平并非最为重要。员工最后选择的往往是公司整体的环境、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员工在公司的发展机会, 这些使员工并不会因为公司的薪酬不是最高而不加入这个公司。因此, 薪酬管理要发挥其激励功能首先就要合理确定企业各岗位的薪酬水平, 以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薪酬设计, 应当进行基础性的分析工作, 这是进行薪酬设计的前提。通过企业岗位职能分析, 确定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能, 编写岗位说明书, 进行职位工作评价, 并进行薪酬调查, 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生产经营情况, 科学合理地分析和确定企业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同时, 企业薪酬设计必须符合其自身的补偿性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化原则、激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等一系列原则。其次, 合理确定固定薪酬与可变薪酬在员工薪酬中所占的比重。如前文所示, 薪酬可以分为基本薪酬、可变薪酬和福利这三部分, 其中可变薪酬,也就是浮动薪酬, 是与企业员工的绩效直接相联系的部分。在企业薪酬设计中, 要合理确定可变薪酬所占的比重, 以较好地实现薪酬管理的激励功能。企业员工的基本薪酬主要包括基本的工资、津贴等项目; 可变薪酬主要包括绩效工资等与员工绩效相联系的不固定的收入。企业员工总体薪酬水平一定的情况下, 要合理确定可变薪酬在整个薪酬中的比重, 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如果固定薪酬过高, 浮动薪酬过低则可能削弱薪酬的激励功能。但是如果固定薪酬过低则可能使员工缺乏安全感, 在吸引人才和人员稳定方面会造成不利影响, 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对企业员工的激励。而且, 企业在确定薪酬比例时还应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 比如规模不同的企业或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可变薪酬所占比重的要求是不同的。通常在成长期的企业往往在薪酬设计中的激励性报酬所占比重较大,而成熟期的企业的激励性报酬所占比重则可能相对较小。因此, 在企业确定薪酬结构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地确定薪酬中可变薪酬的比例, 使员工薪酬中保持适当比例的可变薪酬以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第三, 对员工进行短期激励的同时要注意加强长期激励。在进行薪酬管理时, 要注意使用合适的形式对员工进行激励, 在实施短期激励的同时也适当进行长期激励。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都是激励员工的方式, 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短期激励在短期内容易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容易很快收到效果。长期激励的激励效果可能不是立刻能显现出来, 但是更加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而且长期激励使企业员工因为企业的发展而获得长远利益, 促使员工更加关注企业长远发展。因此, 长期激励在吸引人才、稳定人员队伍等方面, 起到积极作用。企业在薪酬设计时为达到较好的激励功能, 应当在进行短期激励的同时进行长期激励。企业长期激励模式有不同的种类, 比如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储蓄- 股票参与计划等。不同的长期激励模式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员工, 企业应当根据员工的特点, 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短期和长期激励方式。第四, 采取合理的福利形式, 满足员工需求。福利是指企业为吸引员工到企业来工作或根据需要而设计的作为改善员工工作、生活、学习环境, 或作为员工基本收入补充的一系列措施或实物的总和。[12]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酬中, 不仅包含工资也包含福利,在薪酬管理中, 福利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薪酬福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和形式。传统福利制度所带来的一个问题是: 组织提供的福利组合并非适用于每一个员工。[13]因为企业的员工对于福利的偏好也是不同的, 完全一致的福利组合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层次的员工。许多企业开始实行弹性福利制, 企业根据福利的成本, 结合法定的福利计划,设计出可供选择的不同的福利计划的选项, 员工则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偏好在企业提供的福利项目中选择。弹性福利计划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比如附加福利计划, 混合匹配福利计划, 核心项目福利计划等。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福利计划。另外, 薪酬管理激励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相关工作的配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岗位分析与岗位设计、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等多个部分, 各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比如, 可变薪酬通常与员工工作业绩紧密相联系, 要合理确定员工薪酬, 正确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是必须的, 企业应当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绩效评价以保障薪酬激励功能的发挥。因此, 要使企业薪酬管理更好地发挥其激励功能, 不仅要从以上各个方面加以注意,还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工作的配合。

总之, 企业的类型、生产经营战略、发展阶段、规模和所面临的市场状况及竞争对手等都是不同的, 而企业中员工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企业薪酬设计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 及员工情况进行薪酬设计, 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第8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 薪酬管理 岗位激励模式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企业薪酬管理体制的完善。以前的计划经济虽然已经解体,但它的后遗症还是牵制了我国经济的腾飞,特别是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建立新的薪酬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来说已是迫在眉睫。

1企业薪酬

薪酬管理就是为了能够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并促进其发展,将员工的薪酬与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劳”来确定职工的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薪酬制度。

2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受以前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2.1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

以前的计划经济,政府就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大小事务,政府都要予以干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效率低下,造成许多的浪费,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特别是薪酬水平的制定,一个看上去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货币标准定下来的因素,职工的工资水平以前一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一计划经济的后遗症还未完全治愈。

2.2官本位。工资与职位高低挂钩

提起薪酬,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所熟悉的垂直薪酬等级阶梯。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的许多企业中.传统的薪酬等级设计都是建立在严格的官僚等级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不幸一直处在一个级别不高的岗位上,那么他一生也不可能得到太高的工资收入,无论他干得多么出色。在我国一些企业中推崇的所谓“一岗一薪”,其实质也是完全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而不考虑不同的员工在同样的岗位上所达到的实际绩效差异。

传统薪酬逼迫员工“向上爬”,在这种薪酬体系下,员工所受到的激励就是不遗余力地“往上爬”,而无论他最终爬上去的这个岗位是否真的适合他去做。同时,企业也一厢情愿地认为,在低一级职位上干得好的员工在高一级职位上必然也会干得很出色,于是,晋升就成了许多企业优秀员工的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方式。

2.3结构零散。管理混乱

事实上,当企业的薪酬构成被划分得越是支离破碎,员工的薪酬水平差异就越是不容易得到合理的体现,因为既然单独设立一个薪酬项目,那么大家必然要多多少少都拿一点。结构零散的后果就是,员工的薪酬水平高低到底取决于什么变得模糊了。员工既不清楚导致自己工资与他人差异的主要是原因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怎样才能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增加薪酬收入,更看不到企业的薪酬系统鼓励什么,与企业的战略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2.4考核不科学.激励作用发挥不大

(1)主管方面的主观意见。绩效的考核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主管的主观意见在里面,这就对员工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心胸狭小的主管会因一己之意见偏离客观的标准.造成绩效考核的不公;公私分明的主管也会因为其他的原因或多或少地影响绩效考核。

(2)员工方面的原因。企业员工也较易因主管方面的主观意见而引发情绪,进而影响对工作的热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上的种种原因都表明,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薪酬管理新模式一岗位激励模式

3.1新形势的要求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实现改革目标标志之一就是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市场经济是按照竞争规则运行的经济,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大量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员工的企业,在竞争中就能够获胜。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因为能否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对于吸引、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为组织服务,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促使员工完成组织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支付多少薪酬、怎样支付便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而我国旧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它的激励性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打折扣。

3.2薪酬管理新模式一岗位激励模式

岗位激励模式,其核心就是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效率。它注重的是满足员工的需求,实现的是薪酬在对员工激励性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然而,管理上不存在一种能够对所有员工都适用的激励方法。因此岗位激励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里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使之达到最大的激励效用。具体来说就是按岗位性质的不同,将企业员工分为三大类,分别进行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

(1)对一般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一般员工,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的一线工人。一般而言,一般员工比较注重稳定感,希望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希望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和疾病的威胁。在这些基本需要未满足前,他们是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所以,为了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企业应在对一般员工的薪酬管理中重点满足员工的这些需要,使他们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有所保障,并保护员工们不会应自动化而失业。这时薪酬在激励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货币工资体现出来的。提高货币工资,增加奖金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看他们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工作,从而确定奖金的分配。

(2)对科技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科技人员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是指那些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解决问题或是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员工。主要是企业中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级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十分严重,同样是搞技术的,工资就是在同一档次。在国有企业,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几乎无关,这必然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当这一专业的人员供远小于求时,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专业技术人员被挖走的现象。另一方面,同其他员工相比,在金钱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后,金钱的激励作用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了,一般来说,专业人员的成就需要感较为强烈,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用奖金支付、利润分红以及企业股票认购等形式进行激励之外,还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等机会。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表现为某一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为公司的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内部消息和市场消息。

(3)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组织整体发展战略,他们的作用和领导风格还会对组织的工作气氛、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主要的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激励计划,激励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对整个企业是很重要的。

由于高层管理人员要负责企业的战略方向和长期的发展,其行为重点是风险性决策,这就要求他们大胆革新,富有开创精神,敢于对组织的成长发育负担必要的风险,因此对他们,应以实施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在整个激励方案中占的比重不应过大,侧重于年度激励计划;应注意的是,其薪酬则应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加大风险收入的部分。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应该有一个范围及限度,要与企业的持续业绩增长情况相吻合,绝不是越高越好。因为确定薪酬的前提是必须跟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和支付能力相吻合。如果这两者脱钩,薪酬制度就无疑是失败的。

从当前人才市场的供求来看,高级经理人供小于求,所以在经理人薪酬和企业博弈中,可能造成企业如果不支付较高的薪酬,就招不来优秀职业经理人,也很难留住现有的经理人。出于这种顾虑,不少企业不考虑自身盲目攀比。某地曾有家企业百万元年薪聘请总经理,不到半年就不欢而散,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经理人盲目要价,企业盲目押宝,盲人骑瞎马,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好的薪酬制度的关键是要建立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再把考核结果跟薪酬激励挂钩。同时,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可变薪资的比例增加,这既便于薪酬与绩效挂钩,又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而且对经理人也有好处。上述的那家企业的经理人,如果他只要求企业支付不高的基本薪酬,而捆绑高比例的业绩奖金,那么其他人可能就不会患”红眼病”。现在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绩效越来越差,总裁薪酬反而越来越高,其主要原因就是薪酬与业绩考核分离了。

再次,目光长远的企业应当考虑将经理人相当一部分的薪酬作为未来的报酬,既能满足经理人风险回报的要求。又能刺激他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考虑,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对企业和经理人双方都是比较合适的。目前业界流行的期权、期股都是这种理念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