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s

杂志简介:《国外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62/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学理论探讨、综论与述评、文本分析与阐释、比较文学研究、书评、作品翻译与评介等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国际刊号:1002-5014
国内刊号:11-1562/I
全年订价:¥ 4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2
复合影响因子:0.28
总发文量:873
总被引量:4285
H指数:26
期刊他引率:0.9672
平均引文率:17.197
  • 文学文本与历史的商讨——从《朵帕蒂》看斯皮瓦克与新历史主义

    作者:周铭英 刊期:2019年第04期

    斯皮瓦克给自己贴上"解构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后殖民主义"等标签,然而,对于新历史主义她却持保留意见,认为"历史"到了新历史主义那里成了一种修辞误用。但是,在威瑟编著的《新历史主义读本》中收录了一篇斯皮瓦克的访谈录,在编者循循善诱、层层逼问之下,斯皮瓦克躲闪不及,最后承认自己无意中与新历史主义牵扯上了关系。本文试图...

  • 罗兰·巴尔特中性写作的理论渊源与伦理学转向——以布朗肖作为参照:从“文学的绝对”到il y a的启示

    作者:惠天羽 刊期:2019年第04期

    中性写作是罗兰·巴尔特在其理论生涯后期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是对零度写作的发展,而是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巴尔特援引耶拿浪漫派及其纲领“文学的绝对”,旨在阐明中性写作首先指向的是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交互式自我生产,其中第三人称的使用因悬置了“我”的存在性而显示了从语言学到哲学的理论路径。针对耶拿浪漫派“片段写作”的内在...

  • “翻转的野蛮人”——亨利·米肖的东方游历

    作者:王佳玘 刊期:2019年第04期

    法国诗人亨利·米肖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东方游记《一个野蛮人在亚洲》。全书从题目到内容都一反传统,极具个人特色,成为批评家们谈论不绝的经典之作。本文着眼于游记的创作背景,追溯米肖与东方文明的渊源,侧重围绕“野蛮人”这一核心称谓,梳理它在欧洲历史上的概念演变,进而探讨米肖是出于何种深意以“野蛮人”自比,最终得出与国内学者普遍解读不...

  • 论斯特凡·格奥尔格的神圣战争观

    作者:杨宏芹 刊期:2019年第04期

    德国诗人斯特凡·格奥尔格在一战前夕出版的诗集《联盟之星》中提出“神圣的战争”,一直被人误解为支持威廉二世发动战争的宣言。本文解读《联盟之星》里的两首诗以及格奥尔格在1917年创作的长诗《战争》,分析格奥尔格的“神圣的战争”的含义,认为他同时还预言了另一种神圣的拯救之战,即他和弟子们用诗歌创造新生活,这两种战争合在一起构成了格奥...

  • 亨利·詹姆斯的“艺术统一论”刍议

    作者:鲍忠明 刊期:2019年第04期

    詹姆斯是渊源深远的欧美“艺术统一论”的重要践行者,力主各种艺术形式本质上归一,而国内学界鲜有对此关注者,也少有以此为理论支点的相关目标作家小说研究。本文将概述欧美“艺术统一论”的源起与流变,阐述詹姆斯在艺评、游记、传记、书信集及小说理论中对该论说的传承,梳理造就小说家“一元化艺术视觉”的家世背景与人生履历,并探究其在詹姆斯...

  • 外国文学应当“内敛”,抑或“溢出”?——兼论何为“Department of English”

    作者:阮炜 刊期:2019年第04期

    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学科从业人员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意识到人文学科正处在一种被日益边缘化的境地。原因主要在于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发展经济和科技,提出了全民创新之响亮口号,而这一切似乎跟人文学科无缘。作为外国文学从业者,我们理应关心外国文学或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处境,但是为了更深入地讨论这一话题,不妨先讨论一下作为整体的...

  • 论特洛伊故事在中世纪的流传--由但丁的《神曲》谈起

    作者:辛雅敏 刊期:2019年第04期

    但丁在《神曲》中展示出的诸多细节说明他对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故事有所了解,但由于当时并没有荷马史诗的拉丁文译本,但丁对该故事的认识主要来自奥维德和维吉尔。除此之外,罗马帝国晚期出现的分别署名戴里斯与狄克提斯的两部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伪书在中世纪流传很广,是特洛伊故事在中世纪流传的另一个重要媒介,但丁对此也有所了解。而且这两部...

  • 闺房试探与邦国权谋——《暴风雨》中弈局的叙事隐喻

    作者:王芳 刊期:2019年第04期

    在《暴风雨》的最后一幕,莎士比亚以一场未完成的国际象棋棋局引出全剧结局。这场对弈的空间呈现、叙事功能和隐喻效果,都明显区别于莎士比亚早期作品中的象棋典故。对弈双方寥寥数语的台词将这项游戏消遣与、诱惑、欺骗、暴力、阶级冲突和政治内乱联系在一起,对弈场所既是现实又是幻境,戏剧意象从米兰达的闺房、普洛斯彼罗的岛屿延伸到整个...

  • 礼仪、道德与情感——《理智与情感》的文化内涵

    作者:李云霄 刊期:2019年第04期

    国内外一些评论家认为奥斯汀的小说情节与伯克的社会政治思想不谋而合,却未注意到伯克情感主义哲学家的身份,没有对伯克式教养和切斯特菲尔德式教养加以区分,殊不知前者注重道德,而后者注重举止礼仪。本文将《理智与情感》放在英国情感主义思潮的历史文化框架下,以教养为切入点加以解读,指出奥斯汀的“教养观”与苏格兰情感主义哲学家之间的关联...

  • 现时中的神圣与可疑——重读《被掩埋的巨人》中的摆渡人

    作者:沈安妮 刊期:2019年第04期

    石黑一雄在《被掩埋的巨人》的结尾出乎意料地从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转为以摆渡人为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这让不少批评者感到困惑。实际上,小说的主人公埃克索与比阿特丽斯在旅途中先后三次遇到的三位看上去不同但却是同一个人的摆渡人,是希腊旧神卡隆的化身。他象征死亡本身的同时,也是小说的第三人称叙述者。通过如此安排,小说展现了对现时中平凡...

  • 文学作品对记忆的现时化——大屠杀文学的记忆重构、阐释与传递

    作者:薛春霞 刊期:2019年第04期

    在犹太记忆传统中,文学书写是保存和延续祖先记忆的重要途径。在二战屠犹事件发生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犹太文学以各种方式延续这一历史性创伤记忆的生命力。本文选取的《鼠族》、《真相大白》和《反美阴谋》三部作品分别对应于大屠杀记忆从家庭记忆到集体记忆再到文化记忆的三个发展阶段。三部作品在应对代际间的记忆创伤、记忆缺失和记忆休眠等问...

  • 身体控制与文化失控——论厄德里克的《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

    作者:张琼 刊期:2019年第04期

    美国本土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2017年出版的反乌托邦长篇小说《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展现了一幅并不遥远的未来图景,揭示了人类在进化发生逆转的生态境遇中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周围的政治文化失控状态。本文从文化失控和文化建构的视角,分析小说中揭示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从小说人物在身体控制上的挣扎和反思,诠释作品中蕴藏的族裔文化隐喻和...

  • 重构“经历过的记忆”——《坠落的人》与“9·11”的文学纪念

    作者:陈俊松 刊期:2019年第04期

    在“9·11”事件发生后将近六年之际,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德里罗出版了颇受期待的、以这一悲剧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坠落的人》。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再现了“9·11”事件中纽约人精神上陷入的震惊与惶惑,表现了历经劫难之后的普通个体渴求通过讲述重构“经历过的记忆”。本文从文化记忆批评的视角,指出作品揭示了事件发生后政府和大众媒体出于政治的需...

  • 最早的校规

    作者:拱玉书 刊期:2019年第04期

    《在校之日》是一篇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00-前2000年)的文献,描述的是一名学生的学校生活。这名学生因种种过失而受到不同教师或学长的体罚。本文从该作品描述的学校生活中观察到十项“校规”,发现校规是教职人员体罚学生的依据,各种体罚都是依据校规实施的。校规中的每项规定都由专人负责检查监督,教职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体...

  • 一种非洲轮回观的民族国家隐喻——索因卡诗作《阿比库》解读

    作者:宋志明 刊期:2019年第04期

    阿比库是在尼日利亚和西非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关于生命轮回的传统宗教信仰,指同一个孩子循环出生和死亡从而“折磨”母亲。解读索因卡的诗作《阿比库》表明,阿比库是一种相互冲突、相互破坏的痛苦的血亲关系,象征着一种紧张不安的民族整体心理。“流浪”和“重复循环”是阿比库的特征,它是民族创伤的记忆,殖民历史导致了地理空间的离散以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