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s

杂志简介:《国外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62/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学理论探讨、综论与述评、文本分析与阐释、比较文学研究、书评、作品翻译与评介等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国际刊号:1002-5014
国内刊号:11-1562/I
全年订价:¥ 4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2
复合影响因子:0.28
总发文量:873
总被引量:4285
H指数:26
期刊他引率:0.9672
平均引文率:17.197
  • 布尔迪厄的“三位一体”--福楼拜、波德莱尔与马奈在布尔迪厄文论中的范式协同和互补作用

    作者:刘晖 刊期:2019年第02期

    布尔迪厄以福楼拜、波德莱尔和马奈为个案研究对象,阐明他们如何推动了19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学场和艺术场的自主并创立了"艺术的法则"。他的范例选择绝非偶然,可能是看到了三个现代派文艺先锋在其文论中起到范式协同和互补的作用。他们创造的现实主义的形式主义是布尔迪厄眼中真正的"介入艺术"。本文试图说明布尔迪厄如何构建来自福楼拜的"无意识...

  • “再现”的当代阐释维度

    作者:奚茜 刊期:2019年第02期

    “再现”肇始于古希腊的摹仿说,而古希腊哲学将其最终落脚点置于伦理维度之中,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传统的现实主义兴起之时,“再现”开始转向对文本自身的现实关注;在当代新的文学思潮和社会现实的碰撞中,“再现”这一概念被赋予了多重内涵。本文在克里斯廷·布洛克-罗斯的“复数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再现”的三个当代阐释维度--修辞维度...

  • 讲述未发生的事件--杰拉德·普林斯“否叙述”理论发微

    作者:李亚飞 刊期:2019年第02期

    “否叙述”讲述故事世界中的未发生事件,其在推进故事情节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反作用,但“否叙述”通过讲述未发生事件,构成一种对故事情节作特殊处理的叙述行为和叙述策略。自被提出以来,“否叙述”理论引发了不少辨析和争论,且出现了将其与“解叙述”、“不可述”等理论概念相混淆的现象。鉴于此,有必要从学理意义上厘清“否叙述”这一理论概念,...

  • 设计理想共同体--卡莱尔的社会批评

    作者:王威 刊期:2019年第02期

    本文以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卡莱尔的社会批评为研究对象。他的思想发展分为德国思想研究和社会批评前后两段。与之相对应,社会批评建立在德国思想背景基础之上,由之发展而来。理论和批判可以从中区分出来。其中,理论以灵实论这一最为重要的德国思想要素为基础,并主要阐述了社会由盛向衰的发展模式。批判紧承理论,确定现时代所...

  • 占卜术:柏拉图《伊安篇》新解

    作者:周飞 刊期:2019年第02期

    由于缺乏对柏拉图时代占卜术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伊安篇》的解读大都在"灵感说"与"技艺说"间各执一词。在《伊安篇》中,灵感与技艺的矛盾是从占卜领域挪移过来的。占卜术与诗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例证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的类比关系。故此,诗的天赋灵感说被柏拉图更新为神灵附体的迷狂说,并与以技艺为语境的模仿说相对立。理解这一延展的过程是解决二...

  • 清末民初的澳大利亚文学翻译

    作者:赵玉珍 刊期:2019年第02期

    根据新发现的文献资料,早在1898年,上海的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就已刊登了澳大利亚小说家盖伊·纽厄尔·布思比的短篇小说《乔叔叔的遗产》,这是最早被介绍入中国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而第一部被翻译为中文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则是小说家弗格斯·休姆的侦探小说《白巾人》。根据本文的考察,清末民初共有20部澳大利亚文学作品被...

  • 莎士比亚的乌托邦

    作者:张沛 刊期:2019年第02期

    从最初的《亨利六世》到最后的《亨利八世》,“乌托邦”的主题贯穿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而构成“莎士比亚诗教”的一处关键。这一主题意象或者说莎士比亚的乌托邦理想具有双重聚焦的两副面相:首先是以完美王者为人格代表的理想国家及其对立面,即反乌托邦的政治狂欢人物与场景,这是莎士比亚的第一个乌托邦;莎士比亚的第二个乌托邦,则是以花园和森...

  • 《哈姆雷特》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作者:罗峰 刊期:2019年第02期

    在莎士比亚写作的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大行其道,一度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作为马基雅维利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像”与欺骗的主题在《哈姆雷特》中数次出现。通过细致分析这一主题的内在勾连不难发现,莎士比亚之所以一再触及这一主题,很可能暗示了他对马基雅维利的批评:在政治世界中,欺骗诚然普遍存在,甚至很有必...

  • “轻薄的”《唐璜》--有关拜伦长诗的一个侧面

    作者:丁宏为 刊期:2019年第02期

    本文在英国诗人拜伦的长诗《唐璜》和西方天主教文化之间建立一些关联,同时参考近些年国际学界对有关话题的探讨,为的是从作品的观察并思考其内部所含有的"轻薄"因素。

  • “我召唤心灵之眼”--从《在鹰井畔》看叶芝的仪式剧场与民族政治

    作者:李元 刊期:2019年第02期

    日本能剧并不只是给叶芝带来技术和美学层面的启发,而是在纵深向与其一直关注的民族政治和神秘哲学契合。能剧进一步印证和深化了叶芝将剧场作为仪式表演的理念。本文拟分析叶芝仪式剧场观念的缘起、发展与主要诉求,以《在鹰井畔》一剧为例考察叶芝如何借用能剧形式打造仪式表演的深层剧场,激发民族意识和情感。同时,本文也参考哲学与人类学方面...

  • 自然、书籍和宗教--华兹华斯诗教理想的变与不变

    作者:徐红霞 刊期:2019年第02期

    关于华兹华斯的教育思想,既有评论大多关注诗人早期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忽略了他中后期作品中自然地位的相对下降、书籍和宗教作用的逐渐凸显。本文选取《序曲》和《漫游》的片段,聚焦华兹华斯在前者中有关诗意想象力的抒写、在后者在中对商贩-漫游者教育背景的设定,跟踪诗人在创作生涯的早、中、晚期对这些片段的改写,揭示华兹华斯诗教理想中的变...

  • 佯装与反叛--解析《雅各布·冯·贡腾》的辩证艺术

    作者:安尼 刊期:2019年第02期

    罗伯特·瓦尔泽的日记体小说《雅各布·冯·贡腾》充满辩证元素,集中表现为传统与现代在叙事技巧以及文本内涵两个层面的共生现象。“滚圆的零蛋”既是仆人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主人公的自我宣称。然而,这看似谦卑的宣称却包裹着前瞻和反叛意识,口头的认可和低姿态都不过是一种策略。实际上,主人公在仆人学校的经历见证了传统价值观的沦陷,20世纪初...

  • 战后英国的种族政治焦虑--品特戏剧《房间》中的精神疾病及其病理学分析

    作者:刘明录 刊期:2019年第02期

    在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房间》中,身体的疾病被用于影射国家种族政治上的问题。戏剧中形形色色的疾病表现得极其荒诞。本文运用病理学的方法,追溯这些疾病的生发原因及症状,发现都与二战时期的种族歧视问题有关,显示出外来族裔对于战后西方社会种族问题的担忧,体现了剧作家品特希望通过疾病书写表达政治观念,对英国统治阶层和社会各界...

  • 戴维·洛奇《作者,作者》与《风流才子》的自反性研究

    作者:蔡志全 刊期:2019年第02期

    传记小说是英美小说创作的新潮流,也标志着戴维·洛奇小说创作类型的重大转向。自反性是洛奇传记小说《作者,作者》与《风流才子》的重要属性,为研究这两部作品提供了重要视角。在文本叙事层面,自反性主要体现为打破写实框架、作者“闯入”、斜体文本的入侵等;在历史素材的选用层面,自反性主要体现为传记素的运用,传记素沟通了传记小说中现实主义...

  • 作为诗歌策略与身份建构的“口吃”

    作者:杨伟 刊期:2019年第02期

    作为活跃在20世纪20、30年代日本诗坛上的中日混血诗人,黄瀛的口吃构成了其话语行为和诗歌语言的一大特征。本文通过将黄瀛的口吃还原到他的个人境遇和所置身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试图分析其口吃形成的精神机制,以及与其诗歌创作和身份建构等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透视黄瀛诗歌作为一种“混血文学”的生成机制和微妙机理。